CN110939592B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39592B
CN110939592B CN201910884779.0A CN201910884779A CN110939592B CN 110939592 B CN110939592 B CN 110939592B CN 201910884779 A CN201910884779 A CN 201910884779A CN 110939592 B CN110939592 B CN 1109395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ortion
recess
motor
impeller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847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39592A (zh
Inventor
张桂玲
竹下英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9395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95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395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395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1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 F04D25/166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 Produc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gas flows using f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7Axial-flow pumps multistag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04D25/06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 F04D25/0613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gration in the pump the electric motor being of the inside-out type, i.e. the rotor is arranged radially outside a central stator
    • F04D25/0633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 F04D29/644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of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46Mounting or removal of fans

Abstract

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箱体,其在内部收纳第一叶轮、第一马达、第一电路板、第二叶轮、第二马达以及第二电路板;马达壳体部,其与箱体一体形成;第一壳体部,其在马达壳体部的轴向一侧支承第一马达;以及第二壳体部,其在马达壳体部的轴向另一侧支承第二马达。第一壳体部或第二壳体部具有供第一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从轴向一侧进入的第一凹部,并且具有供第二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从轴向另一侧进入的第二凹部。在第一壳体部或第二壳体部中,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两个叶轮沿轴向排列的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送风装置。上述送风装置是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连接而构成的。在第一箱体中收纳有第一叶轮和第一马达。在第二箱体中收纳有第二叶轮和第二马达。在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连接起来时,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以作为旋转中心的各中心轴线同轴的方式沿轴向排列。
在第一箱体的轴向一侧(例如上侧)设置有吸气口。在第一箱体的轴向另一侧(例如下侧)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一肋部。在沿周向相邻的第一肋部与第一肋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开口部。在多个第一肋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一支承框架。第一支承框架支承第一马达。
在第二箱体的轴向一侧(例如上侧)设置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第二肋部。在第二箱体的轴向另一侧(例如下侧)设置有排气口。在沿周向相邻的第二肋部与第二肋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开口部。在多个第二肋部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第二支承框架。第二支承框架支承第二马达。
当通过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使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分别旋转时,空气从第一箱体的吸气口被吸入到内部。被吸入的空气依次穿过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而朝向排气口,从排气口向外部排出。
另外,第二叶轮的旋转方向是与第一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但是,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各叶片的朝向设定为在使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旋转时空气在第一箱体内和第二箱体内从吸气口朝向排气口流动。
另外,在第一箱体中收纳有用于驱动第一马达的第一电路板。第一电路板在第一箱体内相对于第一叶轮位于与吸气口相反的一侧(第二叶轮侧)。另外,在第二壳体中收纳有用于驱动第二马达的第二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在第二箱体内相对于第二叶轮位于与排气口相反的一侧(第一叶轮侧)。
在第一支承框架上设置有第一凹部。第一电路板的搭载部件嵌入于第一凹部内。同样地,在第二支承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凹部。第二电路板的搭载部件嵌入于第二凹部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715469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对送风装置的薄型化的要求提高。为了使送风装置薄型化,需要使箱体薄型化。为此,例如需要缩短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轴向上的距离、缩短第一叶轮与第二叶轮的轴向上的距离。为了缩短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轴向上的距离,例如,需要使第一支承框架和第二支承框架薄型化。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周向和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难以使第一支承框架和第二支承框架薄型化,难以缩短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轴向上的距离。即,当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周向和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时,在使第一支承框架和第二支承框架薄型化时,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有可能在轴向上贯通。如果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在轴向上贯通,则第一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与第二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会发生干涉,难以确保电绝缘。其结果为,送风装置的薄型化有可能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避免各电路板的搭载部件彼此发生干涉并且实现薄型化的送风装置。
本发明的例示的送风装置具有: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它们沿轴向排列配置;第一马达,其位于比所述第一叶轮靠所述第二叶轮侧的位置,使所述第一叶轮绕中心轴线旋转;第一电路板,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马达的所述第二叶轮侧;第二马达,其位于比所述第二叶轮靠所述第一叶轮侧的位置,使所述第二叶轮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第二电路板,其配置于所述第二马达的所述第一叶轮侧;箱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第一叶轮、所述第一马达、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叶轮、所述第二马达以及所述第二电路板;马达壳体部,其在所述箱体内位于所述第一叶轮与所述第二叶轮之间,并且相对于所述箱体位于径向内侧,与所述箱体一体形成;第一壳体部,其在所述马达壳体部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第一马达;以及第二壳体部,其在所述马达壳体部的轴向另一侧支承所述第二马达,所述第一壳体部或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轴向一侧开口并且轴向另一侧被封闭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从轴向一侧进入到该第一凹部内,所述第一壳体部或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轴向另一侧开口并且轴向一侧被封闭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从轴向另一侧进入到该第二凹部内,在所述第一壳体部或所述第二壳体部中,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
根据本发明的例示的送风装置,能够避免各电路板的搭载部件彼此发生干涉并且实现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吸气口侧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吸气口侧观察送风装置的箱体内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排气口侧观察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从排气口侧观察送风装置的箱体内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送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6是分解示出送风装置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剖视图。
图7是从吸气口侧观察送风装置的第一壳体部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优选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0是分解示出送风装置的马达壳体部、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的剖视图。
图11是分解示出马达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分解示出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分解示出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送风装置;2:第一叶轮;3:第一马达;4:第一电路板;5:第二叶轮;6:第二马达;7:第二电路板;8:箱体;10:马达壳体部;11:第一壳体部;12:第二壳体部;41:搭载部件;41a:前端部;71:搭载部件;71a:前端部;100a:底面;100b:底面;100P:第一凹部;100P1:第一凹部;100Q:第二凹部;116a:贯通孔;116b:盖部;123a:盖部;123b:贯通孔;C: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作为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旋转中心的轴线称为“中心轴线”,将该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将以中心轴线为起点与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简称为“径向”。此时,在径向上,将接近中心轴线的一侧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的一侧称为“径向外侧”。另外,将沿着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描绘的圆弧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轴向作为上下方向、使送风装置的上下方向与轴向的上下方向对应地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此时,将轴向的一侧设为“上”,将轴向的另一侧设为“下”。另外,将轴向一侧设为“轴向上侧”,将轴向另一侧设为“轴向下侧”。另外,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在使用送风装置时的朝向和位置关系。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轴向平行的截面称为“纵截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平行”并不表示严格意义上的平行,包含大致平行。
<1-1.送风装置的概略的结构>
图1是从吸气口81侧观察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2是从吸气口81侧观察送风装置1的箱体8内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从排气口82侧观察送风装置1的立体图。图4是从排气口82侧观察送风装置1的箱体8内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送风装置1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5中,为了方便,仅示出送风装置1的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轴线C而言的径向的一侧。
送风装置1是双重反转式送风装置。具体而言,送风装置1具有第一叶轮2、第一马达3、第一电路板4、第二叶轮5、第二马达6、第二电路板7、箱体8、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第二壳体部12以及多个肋部9。箱体8、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第二壳体部12以及多个肋部9例如由树脂形成。
(第一叶轮)
第一叶轮2在箱体8内配置于第一马达3的轴向上侧和径向外侧。第一叶轮2借助第一马达3而绕中心轴线C旋转。第一叶轮2位于比第二叶轮5靠轴向上侧的位置。
第一叶轮2具有第一叶轮杯22、第一固定部23以及多个第一叶片部21。第一叶轮杯22经由第一固定部23固定于第一马达3。第一叶轮杯22是在轴向上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第一叶轮杯22的内侧固定有第一马达3的转子轭341。
多个第一叶片部21在第一叶轮杯22的外表面上沿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叶轮2具有7个第一叶片部21,但第一叶片部21的个数不限于7个。第一固定部23是用于将第一叶轮杯22固定于第一马达3的第一轴31的部件。
(第一马达)
第一马达3在箱体8内位于比第一叶轮2靠轴向下侧的位置。第一马达3使第一叶轮2绕中心轴线C旋转。即,送风装置1具有第一马达3,该第一马达3位于比第一叶轮2靠第二叶轮5侧的位置,并且使第一叶轮2绕中心轴线C旋转。第一马达3具有第一轴31、第一轴承32、第一定子33、第一转子34以及第一轴承保持部35。
第一轴31沿着中心轴线C配置。第一轴31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是沿轴向上下延伸的柱状的部件。第一轴31被第一轴承32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轴31相对于轴向的最上侧的第一轴承32被第一弹簧36经由第一固定部23向轴向上侧施力。由此,抑制了第一轴31朝向轴向下侧进入。另外,在第一轴31的轴向下侧的前端附近安装有第一C形挡圈37。由此,能够防止第一轴31向轴向上侧脱落。
第一轴承32被保持于包围中心轴线C的圆筒状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5的径向内侧,将第一轴31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一轴承32例如由球轴承构成,但也可以由套筒轴承等构成。
上述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5由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构成。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5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第一轴承保持部35可以通过例如嵌件成型而与第一壳体部11一体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一轴承保持部35由树脂构成的情况下,第一轴承保持部35可以通过注塑成型而与第一壳体部11一体形成。而且,第一轴承保持部35和第一壳体部11也可以通过压入或借助粘接剂的粘接等其他方法连接起来。
第一定子33固定于第一轴承保持部35的外周面。第一定子33具有定子铁芯331、绝缘件332以及线圈333。
定子铁芯331例如是通过将硅钢板等电磁钢板上下层叠而构成的。绝缘件33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绝缘件332设置为包围定子铁芯331的外表面。线圈333由隔着绝缘件332卷绕于定子铁芯331的周围的导线构成。
第一转子34配置于第一定子33的轴向上侧和径向外侧。第一转子34相对于第一定子33绕中心轴线C旋转。第一转子34具有转子轭341和磁铁342。
转子轭341由磁性体构成,是在轴向上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轭341经由第一固定部23固定于第一轴31。磁铁342呈圆筒状,固定于转子轭341的内周面。磁铁342配置于第一定子33的径向外侧。
(第一电路板)
第一电路板4在箱体8内配置于第一马达3的轴向下侧。即,送风装置1具有配置于第一马达3的第二叶轮5侧的第一电路板4。第一电路板4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径向扩展的圆板状,是为了驱动第一马达3而设置的。第一电路板4经由绝缘件332而被第一马达3保持。
在第一电路板4上安装有与线圈333的引出线333a电连接并且用于向线圈33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子电路。在上述电子电路中包含电容器或电阻等电子部件。另外,在第一电路板4上也搭载有用于检测第一转子34的旋转位置的霍尔元件、或者根据需要也搭载有卷绕并保持引出线333a的卷绕销等部件。以下,将搭载于第一电路板4上的各种部件称为搭载部件41。
(第二叶轮)
第二叶轮5在箱体8内与第一叶轮2沿轴向排列配置。即,送风装置1具有沿轴向排列配置的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5。第二叶轮5配置于第二马达6的轴向下侧和径向外侧。第二叶轮5借助第二马达6而绕中心轴线C旋转。
第二叶轮5具有第二叶轮杯52、第二固定部53以及多个第二叶片部51。第二叶轮杯52经由第二固定部53固定于第二马达6。第二叶轮杯52是在轴向下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在第二叶轮杯52的内侧固定有第二马达6的转子轭641。
多个第二叶片部51在第二叶轮杯52的外表面上沿周向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第二叶轮5具有5个第二叶片部51,但第二叶片部51的个数不限于5个。第二固定部53是用于将第二叶轮杯52固定于第二马达6的第二轴61上的部件。
(第二马达)
第二马达6在箱体8内位于比第二叶轮5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第二马达6使第二叶轮5绕中心轴线C旋转。即,送风装置1具有第二马达6,该第二马达6位于比第二叶轮5靠第一叶轮2侧的位置,并且使第二叶轮5绕中心轴线C旋转。第二马达6具有第二轴61、第二轴承62、第二定子63、第二转子64以及第二轴承保持部65。
第二轴61沿着中心轴线C配置。第二轴61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是沿轴向上下延伸的柱状的部件。第二轴61被第二轴承62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轴61相对于轴向最下侧的第二轴承62被第二弹簧66经由第二固定部53向轴向下侧施力。由此,抑制了第二轴61朝向轴向上侧进入。另外,在第二轴61的轴向上侧的前端附近安装有第二C形挡圈67。由此,防止了第二轴61向轴向下侧脱落。
第二轴承62被保持于包围中心轴线C的圆筒状的第二轴承保持部65的径向内侧,将第二轴61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轴承62例如由球轴承构成,但也可以由套筒轴承等构成。
上述的第二轴承保持部65由不锈钢等金属或树脂构成。在第二轴承保持部65由金属构成的情况下,第二轴承保持部65可以通过嵌件成型而与第二壳体部12一体形成。另一方面,在第二轴承保持部65由树脂构成的情况下,第二轴承保持部65可以通过注塑成型而与第二壳体部12一体形成。而且,第二轴承保持部65和第二壳体部12也可以通过压入或借助粘接剂的粘接等其他方法连接起来。
第二定子63固定于第二轴承保持部65的外周面。第二定子63具有定子铁芯631、绝缘件632以及线圈633。
定子铁芯631例如是将硅钢板等电磁钢板上下层叠而构成的。绝缘件632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绝缘件632设置为包围定子铁芯631的外表面。线圈633由隔着绝缘件632卷绕于定子铁芯631的周围的导线构成。
第二转子64配置于第二定子63的轴向下侧和径向外侧。第二转子64相对于第二定子63绕中心轴线C旋转。第二转子64具有转子轭641和磁铁642。
转子轭641由磁性体构成,是在轴向下侧具有盖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轭641经由第二固定部53固定于第二轴61。磁铁642呈圆筒状,固定于转子轭641的内周面。磁铁642配置于第二定子63的径向外侧。
(第二电路板)
第二电路板7在箱体8内配置于第二马达6的轴向上侧。即,送风装置1具有配置于第二马达6的第一叶轮2侧的第二电路板7。第二电路板7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径向扩展的圆板状,是为了驱动第二马达6而设置的。第二电路板7经由绝缘件632而被第二马达6保持。
在第二电路板7上安装有与线圈633的引出线633a电连接并且内用于向线圈633提供驱动电流的电子电路。在上述电子电路中包含有电容器或电阻等电子部件。另外,在第二电路板7上也搭载有用于检测第二转子64的旋转位置的霍尔元件、或者根据需要也搭载有卷绕并保持引出线633a的卷绕销等部件。以下,将搭载于第二电路板7上的各种部件称为搭载部件71。
(箱体)
箱体8在内部收纳上述的第一叶轮2等。即,送风装置1具有在内部收纳第一叶轮2、第一马达3、第一电路板4、第二叶轮5、第二马达6以及第二电路板7的箱体8。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8是单个箱体,不是通过将不同的箱体贴合而构成的。
箱体8具有吸气口81和排气口82。吸气口81是用于将外部的空气取入到箱体8内的开口。吸气口81在箱体8中位于轴向上侧。排气口82是用于将箱体8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开口。排气口82在箱体8中位于轴向下侧。
(肋部)
多个肋部9位于箱体8的径向内侧。在轴向上,多个肋部9位于箱体8的轴向的大致中央。各肋部9沿周向隔着开口部9a而排列。开口部9a是在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5旋转时供在箱体8内从吸气口81朝向排气口82流动的空气穿过的孔。各肋部9与箱体8一体形成。
(马达壳体部)
马达壳体部10在箱体8内位于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5之间。马达壳体部10相对于箱体8位于多个肋部9的径向内侧,形成为包围中心轴线C。马达壳体部10与多个肋部9一体形成,经由多个肋部9被箱体8支承。因此,马达壳体部10经由多个肋部9而与箱体8一体形成。即,送风装置1具有在箱体8内位于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5之间、并且相对于箱体8位于径向内侧、与箱体8一体形成的马达壳体部10。
(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
第一壳体部11在箱体8内在马达壳体部10的轴向上侧支承第一马达3。即,送风装置1具有在马达壳体部10的轴向一侧支承第一马达3的第一壳体部11。第一壳体部11位于马达壳体部10的径向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11与马达壳体部10一体形成。
第二壳体部12在箱体8内在马达壳体部10的轴向下侧支承第二马达6。即,送风装置1具有在马达壳体部10的轴向另一侧支承第二马达6的第二壳体部12。另外,后文描述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详细内容。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从第一电路板4向第一马达3的线圈333提供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331中产生径向的磁通。由定子铁芯331的磁通产生的磁场和由磁铁342产生的磁场发挥作用,在第一转子34的周向上产生扭矩。借助该扭矩,第一转子34和第一叶轮2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与第一轴31一同旋转。
另外,当从第二电路板7向第二马达6的线圈633提供驱动电流时,在定子铁芯631中产生径向的磁通。由定子铁芯631的磁通产生的磁场和由磁铁642产生的磁场发挥作用,在第二转子64的周向上产生扭矩。借助该扭矩,第二转子64和第二叶轮5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与第二轴61一同旋转。
当第一叶轮2和第二叶轮5旋转时,通过多个第一叶片部21和多个第二叶片部51而产生从吸气口81朝向排气口82的气流。即,将空气经由吸气口81取入到箱体8内。被取入的空气穿过在周向上相邻的肋部9与肋部9之间的开口部9a而朝向排气口82。到达了排气口82的空气从排气口82排出到外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在从吸气口81朝向排气口82这一方向上进行送风。
<1-2.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详细内容>
接下来,对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图6是分解示出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剖视图。
第一壳体部11具有圆筒部111和连结部112。圆筒部111形成为包围中心轴线C。圆筒部111的内径小于马达壳体部10的内径。
连结部112将马达壳体部10和圆筒部111在径向上连结起来。更详细地说,连结部112将位于马达壳体部10的轴向的大致中央的中央部101和圆筒部111的轴向下侧的下端部111a在径向上连结起来。由此,一体形成了马达壳体部10、圆筒部111、连结部112。即,一体形成了马达壳体部10和第一壳体部11。
连结部112在径向内侧具有保持部113。这里,如图4所示,保持部113向轴向上侧凹陷,是由从轴向下侧观察时呈环带状的凹陷形成的。保持部113的凹陷形成为与第二壳体部12的后述的凸缘部12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第二壳体部12具有凸缘部121和圆筒部122。凸缘部121是从轴向上侧观察时形成为环带状的薄板。圆筒部122在轴向下侧与凸缘部121连结。
通过将第二壳体部12的凸缘部121从轴向下侧插入于第一壳体部11的保持部113,第二壳体部12被保持并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即,在送风装置1中,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另外,第二壳体部12利用搭扣配合部13进行固定从而不会从第一壳体部11脱落,后文描述该详细内容。
<1-3.关于送风装置的组装>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是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的构造,因此能够像以下那样组装送风装置1。即,例如,将第一轴承保持部35从轴向下侧插入于第一壳体部11内。接着,将带有第一电路板4的第一定子33从轴向上侧插入于箱体8内,直至定子铁芯331与第一壳体部11的圆筒部111抵接。并且,将第一轴承保持部35压入第一定子33的径向内侧,将第一轴承保持部35固定于第一定子33。另外,第一轴承保持部35与第一定子33的固定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进行。
接着,将第一轴承32、第一弹簧36以及带有第一轴31的第一叶轮2从轴向上侧依次插入于箱体8内。然后,从轴向下侧将第一C形挡圈37插入于箱体8内并安装于第一轴31。由此,第一叶轮2和第一马达3向箱体8内的安装完成。
另一方面,将第二定子63、第二轴承保持部65、第二轴承62、第二弹簧66、带有第二轴61的第二叶轮5分别安装于第二壳体部12,将第二C形挡圈67安装于第二轴61的轴向上侧的前端附近。
接着,将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下侧安装于第一壳体部11。由此,第二叶轮5和第二马达6向箱体8内的安装完成,送风装置1的组装完成。
<1-4.关于搭扣配合构造>
如图6所示,第一壳体部11在上述的保持部113具有凹陷部132。凹陷部132是从保持部113的内侧面113a向径向外侧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132形成为与第二壳体部12的突出部13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第二壳体部12具有突出部131。突出部131是从第二壳体部12的凸缘部12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121a进一步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
当使第二壳体部12从轴向下侧接近第一壳体部11时,第二壳体部12的突出部131会与第一壳体部11的保持部113的角部113b抵接。如果进一步将第二壳体部12向轴向上侧压入,则通过突出部131对角部113b赋予的力的反作用力而对突出部131作用向径向内侧压入的力。其结果为,第二壳体部12会稍微发生变形,使得突出部131进入到保持部113的内侧。
如果进一步将第二壳体部12向轴向上侧压入,则在突出部131到达凹陷部132时,针对突出部131向径向内侧压入的力被解除。由此,第二壳体部12的变形被解除,突出部131嵌入到凹陷部132内。其结果为,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不会相对于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脱落。
这样,将通过突出部131嵌入于凹陷部132内而将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的构造称为搭扣配合部13。即,第二壳体部12通过搭扣配合部13而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搭扣配合部13简单地将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固定起来,因此送风装置1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第二壳体部12与第一壳体部11的固定方法不限于上述的使用搭扣配合部13的方法。例如,第二壳体部12与第一壳体部11的固定也可以通过螺钉固定来进行,也可以使用铆钉来进行,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进行。但是,从进一步提高组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采用使用了搭扣配合部13的固定方法。
<1-5.关于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部11具有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第一凹部100P构成为轴向上侧开口并且轴向下侧被封闭。第一电路板4的任意的搭载部件41从轴向上侧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
这里,作为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的搭载部件41,能够考虑从第一电路板4向与定子铁芯331相反的一侧(即轴向下侧)突出的部件。特别是,作为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的搭载部件41,能够考虑在轴向上高度较高的卷绕销,但当然也可以是电容器等其他部件。
另外,第一壳体部11所具有的第一凹部100P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关于第一凹部100P,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中的任意形状。第一凹部100P的数量和形状只要根据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中的较高的部件的数量及该部件的形状而适当设定即可。
第二凹部100Q构成为轴向下侧开口并且轴向上侧被封闭。第二电路板7的任意的搭载部件71从轴向下侧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这里,作为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的搭载部件71,能够考虑从第二电路板7向与定子铁芯631相反的一侧(这里为轴向上侧)突出的部件。特别是,作为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的搭载部件71,能够考虑在轴向上高度较高的卷绕销,但当然也可以是电容器等其他部件。
另外,第一壳体部11所具有的第二凹部100Q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关于第二凹部100Q,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中的任意形状。第二凹部100Q的数量和形状只要根据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中的较高的部件的数量及该部件的形状而适当设定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双方形成于第一壳体部11,但也可以像后述的实施方式2那样,仅第一凹部100P形成于第一壳体部11,仅第二凹部100Q形成于第二壳体部12。另外,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也可以跨越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而配置。另外,也可以是,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双方形成于第二壳体部12。
即,第一壳体部11或第二壳体部12具有轴向一侧开口并且轴向另一侧被封闭的第一凹部100P,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从轴向一侧进入到该第一凹部100P内,第一壳体部11或第二壳体部12具有轴向另一侧开口并且轴向一侧被封闭的第二凹部100Q,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从轴向另一侧进入到该第二凹部100Q内。
在该结构中,在箱体8内,第一电路板4的向轴向下侧突出的搭载部件41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另外,在箱体8内,第二电路板7的向轴向上侧突出的搭载部件71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由此,即使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的分离距离,也能够确保电绝缘。因此,能够使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5在轴向上接近,能够使整个箱体8在轴向上变薄,能够进一步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另外,在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中,与开口侧相反的一侧被封闭、不贯通。因此,能够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和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不贯通第一壳体部11或第二壳体部12地将搭载部件41与搭载部件71的空间距离确保得较长。由此,完全不存在搭载部件41与搭载部件71经由第一壳体部11或第二壳体部12而在轴向上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避免搭载部件41和搭载部件71彼此发生干涉,并且取得上述的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的效果。
相反地,在箱体8的轴向的厚度为恒定的情况下,通过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上的距离,箱体8内的第一马达3和第二马达6的收纳空间会在轴向上扩大。由此,能够使用送风能力强的第一马达3和第二马达6,能够使用相同厚度的箱体8而增大送风风量。
另外,图7是从吸气口81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第一壳体部11的俯视图。在第一壳体部11中,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另外,在像后述的实施方式2的图12的结构那样在第二壳体部12中配置有第一凹部100P1和第二凹部100Q的结构中,第一凹部100P1和第二凹部100Q也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另外,第一凹部100P1是包含于第一凹部100P中的凹部,在功能上可以视为与第一凹部100P相同。
即,在第一壳体部11或第二壳体部12中,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
在该结构中,即使使第一壳体部11(特别是连结部112)在轴向上进一步薄型化,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也不会在轴向上贯通而相连。因此,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的搭载部件41与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的搭载部件71不会在轴向上发生干涉,能够确保搭载部件41与搭载部件71的电绝缘。因此,能够在确保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所需的深度的状态下,使第一壳体部11的轴向上的厚度进一步变薄。
由此,能够进一步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上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5的轴向上的距离。其结果为,能够使箱体8进一步薄型化,进而使送风装置1进一步薄型化。即,能够避免搭载部件41与搭载部件71发生干涉,并且使箱体8进一步薄型化、进而使送风装置1进一步薄型化。另外,当在第二壳体部12中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的情况下,出于与上述相同的理由,也能够取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凹部100P的内侧底面100a位于比第二凹部100Q的内侧底面100b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另外,上述的内侧底面100a是包含于第一凹部100P的内表面中的底面,是指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面。同样地,上述的内侧底面100b是包含于第二凹部100Q的内表面中的底面,是指与中心轴线C垂直的面。
在该结构中,能够分别确保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的轴向上的深度并且使第一壳体部11(特别是连结部112)的轴向上的厚度进一步变薄。由此,将搭载部件41插入于第一凹部100P,将搭载部件71插入于第二凹部100Q,从而能够进一步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上的距离。其结果为,能够使箱体8进一步薄型化,进而使送风装置1进一步薄型化。
图8是示出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7的优选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在图8中,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的轴向下侧的前端部41a位于比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的轴向上侧的前端部71a靠轴向下侧的位置。即,在将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的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设为第一搭载部件、将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的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设为第二搭载部件时,第一搭载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前端部41a位于比第二搭载部件的轴向一侧的前端部71a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在该结构中,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和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分别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内的深处。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上的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5的轴向上的距离。其结果为,能够使箱体8的整体在轴向上进一步变薄,能够进一步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11与马达壳体部10一体形成,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11,第一壳体部11具有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这样,对于在第二壳体部12固定于与马达壳体部10一体形成的第一壳体部11并且上述第一壳体部11具有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双方的结构,能够取得上述的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以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省略它们的说明。
<2-1.马达壳体部、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的结构>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结构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9中,为了方便,仅示出送风装置1的截面中的相对于中心轴线C而言的径向的一侧。另外,图10是分解示出图9的送风装置1的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壳体部10、第一壳体部11以及第二壳体部12是相互独立的部件。
(第一壳体部、第二壳体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沿轴向排列配置。特别是,第一壳体部11位于比第二壳体部12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在将位于第一壳体部11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11a与中心轴线C的距离设为L1(mm)、将位于第二壳体部12的径向外侧的外侧面12a与中心轴线C的距离的径向上的长度设为L2(mm)时,L2<L1。即,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位于比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第一壳体部11具有大径部114、圆筒部115以及连结部116。大径部114在第一壳体部11中位于径向的最外侧,形成为包围连结部116。连结部116形成为包围圆筒部115。圆筒部115形成为包围中心轴线C。
连结部116将大径部114和圆筒部115在径向上连结起来。更详细地说,连结部116将大径部114的轴向下侧的端部114a和圆筒部115的轴向下侧的端部115a在径向上连结起来。由此,构成了将大径部114、圆筒部115以及连结部116一体化的第一壳体部11。
第二壳体部12具有板状部123和圆筒部124。板状部123是从圆筒部124的轴向上侧的端部124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圆筒部124形成为包围中心轴线C。
第一壳体部11将第一马达3的第一轴承保持部35固定,由此支承第一马达3。第二壳体部12将第二马达6的第二轴承保持部65固定,由此支承第二马达6。
(马达壳体部)
在马达壳体部10上固定有上述结构的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因此马达壳体部10的结构与图5和图6所示的结构稍有不同。
马达壳体部10具有第一承接部10a和第二承接部10b。第一承接部10a位于比多个肋部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一承接部10a在比第二承接部10b靠轴向上侧和径向外侧的位置从轴向上侧承接第一壳体部11。第二承接部10b从轴向上侧承接第二壳体部12。
<2-2.关于送风装置的组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像以下那样组装送风装置1。首先,在箱体8的外部,将带有第二电路板7的第二定子63、第二轴承保持部65以及第二轴承62安装于第二壳体部12。然后,从轴向上侧将第二壳体部12插入于箱体8内。之后,从轴向下侧依次插入第二弹簧66和带有第二轴61的第二叶轮5,将第二C形挡圈67安装于第二轴61的轴向上侧的前端附近。
接着,在箱体8的外部,将带有第一电路板4的第一定子33、第一轴承保持部35、第一轴承32、第一弹簧36、带有第一轴31的第一叶轮2、第一C形挡圈37依次安装于第一壳体部11。然后,将第一壳体部11从轴向上侧插入并固定于箱体8内。由此,送风装置1完成。
<2-3.关于搭扣配合构造>
如图10所示,第一壳体部11具有突出部141。突出部141是从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另外,马达壳体部10具有凹陷部142。凹陷部142是从马达壳体部10的内侧面10c向径向外侧凹陷而形成的。内侧面10c在马达壳体部10中位于比第一承接部10a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内侧面10c通过与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接触而使第一壳体部11沿轴向滑动。凹陷部142具有与第一壳体部11的突出部14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当使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移动时,第一壳体部11的突出部141与马达壳体部10的角部10d抵接。如果进一步将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压入,则通过突出部141对角部10d赋予的力的反作用力而对突出部141作用向径向内侧压入的力。其结果为,第一壳体部11会稍微发生变形,使得突出部141进入到马达壳体部10的径向内侧。
如果进一步将第一壳体部11向轴向下侧压入,则在突出部141到达凹陷部142时,针对凹陷部142向径向内侧压入的力被解除。由此,第一壳体部11的变形被解除,突出部141嵌入到凹部142内。其结果为,第一壳体部11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不会相对于马达壳体部10向轴向上侧脱落。
这样,将通过突出部141嵌入于凹陷部142内而将第一壳体部11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的构造称为搭扣配合部14。即,第一壳体部11通过搭扣配合部14而固定于马达壳体部10。由于能够利用搭扣配合部14简单地将第一壳体部11和马达壳体部10固定起来,因此送风装置1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第一壳体部11与马达壳体部10的固定方法不限于上述的使用搭扣配合部14的方法。即,第一壳体部11与马达壳体部10的固定也可以使用螺钉固定或铆钉来进行,也可以使用粘接剂来进行。但是,从进一步提高组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采用使用了搭扣配合部14的固定方法。
<2-4.马达壳体部、第二壳体部的其他结构>
图11是分解示出马达壳体部10和第二壳体部12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在图11的结构中,在将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与中心轴线C的距离设为L1(mm)、将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a与中心轴线C的距离的径向上的长度设为L2(mm)时,L2=L1。即,第一壳体部11的外侧面11a与第二壳体部12的外侧面12a在径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另外,马达壳体部10具有壳体承接部10e。壳体承接部10e位于比多个肋部9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壳体承接部10e从轴向上侧同时承接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
在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径向上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马达壳体部10能够通过一个壳体承接部10e而在轴向上承接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双方。因此,也可以不像图10所示那样在马达壳体部10设置用于分别承接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独立的承接部。即,承接部的数量为所需的最小限度的1个即可。因此,与图10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马达壳体部10的结构。
<2-5.关于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沿轴向排列配置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中的至少一方跨越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而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双方都是跨越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而配置的。
第一凹部100P具有贯通孔116a和盖部123a。贯通孔116a是沿轴向贯通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中的位于轴向上侧的第一壳体部11的连结部116的孔。盖部123a配置于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中的位于轴向下侧的第二壳体部12,封闭贯通孔116a。该盖部123a由第二壳体部12的板状部123的一部分构成。
即,第一凹部100P具有:贯通孔116a,其沿轴向贯通轴向一侧的第一壳体部11;以及盖部123a,其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第二壳体部12,封闭贯通孔116a。由此,即使是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沿轴向排列的结构,也能够实现轴向一侧开口并且轴向另一侧被封闭的第一凹部100P。
第二凹部100Q具有贯通孔123b和盖部116b。贯通孔123b是沿轴向贯通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中的位于轴向下侧的第二壳体部12的板状部123的孔。盖部116b配置于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中的位于轴向上侧的第一壳体部11,封闭贯通孔123b。该盖部116b由第一壳体部11的连结部116的一部分构成。
即,第二凹部100Q具有:贯通孔123b,其沿轴向贯通轴向另一侧的第二壳体部12;以及盖部116b,其配置于轴向一侧的第一壳体部11,封闭贯通孔123b。由此,即使是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沿轴向排列的结构,也能够实现轴向另一侧开口并且轴向一侧被封闭的第二凹部100Q。
第一电路板4的向轴向下侧突出的搭载部件41从轴向上侧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另外,在箱体8内,第二电路板7的向轴向上侧突出的搭载部件71从轴向下侧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能够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上的距离,实现箱体8的薄型化、进而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另外,在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中,与开口侧相反的一侧被封闭,不贯通。因此,能够避免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的搭载部件41与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的搭载部件71发生干涉,并且取得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的效果。
另外,通过使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中的至少一方跨越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而配置,能够将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在轴向上形成得较深。由此,能够使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较深地插入于第一凹部100P。另外,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也能够较深地插入于第二凹部100Q。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上的距离,进一步实现箱体8的薄型化、进而进一步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另外,盖部123a只要是能够封闭贯通孔116a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平板形状。同样地,盖部116b只要是能够封闭贯通孔123b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平板形状。
但是,盖部123a和盖部116b中的至少一方优选为轴向上侧或轴向下侧开口的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盖部123a和盖部116b双方均为凹形状。
即,盖部123a是贯通孔116a侧开口的凹形状。另外,盖部116b是贯通孔123b侧开口的凹形状。这样,在盖部123a和盖部116b为凹形状的情况下,与它们为平板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在轴向上形成得更深。由此,将搭载部件41插入至第一凹部100P的深处,将搭载部件71插入至第二凹部100Q的深处,能够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上的距离。因此,能够缩短第一叶轮2与第二叶轮5的轴向上的距离,能够进一步实现箱体8的薄型化、进而进一步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2-6.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其他结构>
图12和图13是分解示出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的其他结构的剖视图。这里,将通过第二壳体部12的盖部123a在轴向上侧呈凹形状而形成的凹部设为第一凹部100P1。第一凹部100P1的轴向上侧开口并且轴向下侧被封闭,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从轴向上侧进入,该点与上述的第一凹部100P共通。即,第一凹部100P包含第一凹部100P1
可以如图12所示,第一凹部100P1跨越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而配置,第二凹部100Q仅配置于第二壳体部12。另外,也可以是,第二凹部100Q跨越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而配置,第一凹部100P仅配置于第一壳体部11。另外,也可以如图13所示,第一凹部100P仅配置于第一壳体部11,第二凹部100Q仅配置于第二壳体部12。
在图12和图1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也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另外,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因此,能够缩短第一电路板4与第二电路板7的轴向上的距离,能够实现箱体8的薄型化、进而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中也是,如图9至图13所示,第一凹部100P和第二凹部100Q也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由此,能够确保搭载部件41与搭载部件71的电绝缘并且使第一壳体部11和第二壳体部12中的至少一方薄型化。其结果为,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避免搭载部件41与搭载部件71发生干涉并且实现箱体8的薄型化、进而实现送风装置1的薄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组合在实施方式1中描述的结构。例如,第一凹部100P的轴向另一侧的底面也可以位于比第二凹部100Q的轴向一侧的底面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而且,进入到第一凹部100P内的第一电路板4的搭载部件41的轴向另一侧的前端部也可以位于比进入到第二凹部100Q内的第二电路板7的搭载部件71的轴向一侧的前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能够适当地任意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送风装置能够用于直列式轴流送风装置。

Claims (9)

1.一种送风装置,其具有:
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它们沿轴向排列配置;
第一马达,其位于比所述第一叶轮靠所述第二叶轮侧的位置,使所述第一叶轮绕中心轴线旋转;
第一电路板,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马达的所述第二叶轮侧,并具有搭载部件;
第二马达,其位于比所述第二叶轮靠所述第一叶轮侧的位置,使所述第二叶轮绕所述中心轴线旋转;
第二电路板,其配置于所述第二马达的所述第一叶轮侧,并具有搭载部件;
箱体,其在内部收纳所述第一叶轮、所述第一马达、所述第一电路板、所述第二叶轮、所述第二马达以及所述第二电路板;
马达壳体部,其在所述箱体内位于所述第一叶轮和所述第二叶轮之间,并且相对于所述箱体位于径向内侧,与所述箱体一体形成;
第一壳体部,其在所述马达壳体部的轴向一侧支承所述第一马达;以及
第二壳体部,其在所述马达壳体部的轴向另一侧支承所述第二马达,
所述第一壳体部或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轴向一侧开口并且轴向另一侧被封闭的第一凹部,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中的一个搭载部件从轴向一侧进入到该第一凹部内,
所述第一壳体部或所述第二壳体部具有轴向另一侧开口并且轴向一侧被封闭的第二凹部,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中的一个搭载部件从轴向另一侧进入到该第二凹部内,
在所述第一壳体部或所述第二壳体部中,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在周向和径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的内侧底面位于比所述第二凹部的内侧底面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送风装置,其中,
在将进入到所述第一凹部内的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搭载部件设为第一搭载部件、将进入到所述第二凹部内的所述第二电路板的搭载部件设为第二搭载部件时,
所述第一搭载部件的轴向另一侧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搭载部件的轴向一侧的前端部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部与所述马达壳体部一体形成,
所述第二壳体部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部,
所述第一壳体部具有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沿轴向排列配置,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中的至少一方跨越所述第一壳体部和所述第二壳体部而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具有:
贯通孔,其沿轴向贯通轴向一侧的所述第一壳体部;以及
盖部,其配置于轴向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壳体部,封闭所述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具有:
贯通孔,其沿轴向贯通轴向另一侧的所述第二壳体部;以及
盖部,其配置于轴向一侧的所述第一壳体部,封闭所述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盖部为所述贯通孔侧开口的凹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马达具有线圈,该线圈具有引出线,
所述第一电路板的搭载部件中的所述一个搭载部件是卷绕并保持所述引出线的卷绕销。
CN201910884779.0A 2018-09-25 2019-09-19 送风装置 Active CN1109395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78999A JP2020051285A (ja) 2018-09-25 2018-09-25 送風装置
JP2018-178999 201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39592A CN110939592A (zh) 2020-03-31
CN110939592B true CN110939592B (zh) 2021-06-29

Family

ID=69885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84779.0A Active CN110939592B (zh) 2018-09-25 2019-09-19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96000A1 (zh)
JP (1) JP2020051285A (zh)
CN (1) CN1109395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5807B2 (ja) * 2018-09-25 2022-10-19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8695A (ja) * 2002-03-25 2003-10-02 Nippon Densan Corp 軸流型ファン装置
US6904960B1 (en) * 2003-12-10 2005-06-14 Sonicedge Industries Corp.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CN107507526A (zh) * 2017-08-22 2017-12-22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led显示屏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9891A (ja) * 2005-07-11 2007-02-22 Nippon Densan Corp ステータ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
TWI319050B (en) * 2006-12-08 2010-01-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Fan with rotors coupled in series and fan frame thereof
US9407176B2 (en) * 2013-09-24 2016-08-02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ntegrated system of circuits for serial fan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8695A (ja) * 2002-03-25 2003-10-02 Nippon Densan Corp 軸流型ファン装置
US6904960B1 (en) * 2003-12-10 2005-06-14 Sonicedge Industries Corp. Heat dissipation apparatus
CN107507526A (zh) * 2017-08-22 2017-12-22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led显示屏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096000A1 (en) 2020-03-26
JP2020051285A (ja) 2020-04-02
CN110939592A (zh)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03242B2 (en) Electrically commutated DC motor for a liquid pump
US8172501B2 (en) Counter-rotating axial-flow fax
CN110159546B (zh) 泵装置
DK2886871T3 (en) Waterproof axial fan
US20110194955A1 (en) Electric fan
US10630132B2 (en) Rotor and motor having the same
US20190003485A1 (en) Centrifugal fan
US20220345002A1 (en) Motor unit and moving body
US20100080716A1 (en) Rotor and cooling fan having the same
US20190128280A1 (en) Centrifugal fan
JP2014236630A (ja) ファンモータ、直列型ファンモータ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10242598A (zh) 离心风扇
CN110939592B (zh) 送风装置
JP3345365B2 (ja) 小型モータ
JP7155807B2 (ja) 送風装置
US11353032B2 (en) Air blower
JP5493339B2 (ja) モータ、ファ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ファンの製造方法
CN110661351B (zh) 马达
US20180209442A1 (en) Blower device and cleaner
US20190249672A1 (en) Pump device
US20190249671A1 (en) Pump device
US20230170775A1 (en) Motor attaching structure and motor attaching method
US20230265853A1 (en) Blower
US20230318392A1 (en) Motor and blower including the same
CN216872992U (zh) 马达及电动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