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2597A - 繼電器 - Google Patents

繼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2597A
TW202032597A TW109104910A TW109104910A TW202032597A TW 202032597 A TW202032597 A TW 202032597A TW 109104910 A TW109104910 A TW 109104910A TW 109104910 A TW109104910 A TW 109104910A TW 202032597 A TW202032597 A TW 20203259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fixed
movable
contact pie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04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1493B (zh
Inventor
三宅彩加
松島弘一郎
小材裕二
南崎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2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2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14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149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8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6Details concerning isolation between driving and switch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1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performing a rectilinear mov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在繼電器中降低接觸電阻,抑制溫度上升。第一可動接點、第二可動接點連接於第一可動接觸片。第二可動接觸片與第一可動接觸片為不同體。第三可動接點、第四可動接點連接於第二可動接觸片。驅動裝置藉由可動鐵心利用由線圈產生的磁力而移動,從而使第一可動接觸片與第二可動接觸片移動。於第一可動接點~第四可動接點分別與第一固定接點~第四固定接點接觸的狀態下,第一可動接觸片與第二可動接觸片相對於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而電性地相互並聯連接。

Description

繼電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繼電器(relay)。
繼電器中,有包括一對固定接點及一個可動接觸片的繼電器。例如,專利文獻1的繼電器中,可動接觸片具有一對可動接點。一對可動接點在可動接觸片的長邊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一對可動接點分別與一對固定接點相對而配置。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7-20448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繼電器中,於固定接點與可動接點之間產生接觸電阻(contact resistance)。因此,如所述繼電器般,固定接點與可動接點的組存在兩個的結構中,繼電器的接觸電阻升高。尤其於將高電流開關的高電容型的繼電器中,與電流的平方成比例,發熱增多。因此,為了抑制發熱,要求低接觸電阻。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於繼電器中降低接觸電阻,抑制溫度上升。 [解決課題之手段]
一形態的繼電器包括:第一固定端子、第一固定接點、第三固定接點、第二固定端子、第二固定接點、第四固定接點、第一可動接觸片、第一可動接點、第二可動接點、第二可動接觸片、第三可動接點、第四可動接點、連結構件、及驅動裝置。第一固定接點與第三固定接點連接於第一固定端子。第二固定接點與第四固定接點連接於第二固定端子。第一可動接點連接於第一可動接觸片,且與第一固定接點相對。第二可動接點連接於第一可動接觸片,且與第二固定接點相對。第二可動接觸片與第一可動接觸片為不同體。第三可動接點連接於第二可動接觸片,且與第三固定接點相對。第四可動接點連接於第二可動接觸片,且與第四固定接點相對。連結構件連接於第一可動接觸片及第二可動接觸片。驅動裝置包含線圈及可動鐵心。可動鐵心連接於連結構件。驅動裝置藉由可動鐵心利用由線圈產生的磁力而移動,從而使第一可動接觸片及第二可動接觸片移動。於第一可動接點~第四可動接點分別與第一固定接點~第四固定接點接觸的狀態下,第一可動接觸片與第二可動接觸片相對於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而電性地相互並聯連接。
本形態的繼電器中,第一可動接觸片與第二可動接觸片相對於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而電性地相互並聯連接。因此,於第一可動接點及第三可動接點,電流分流。於第二可動接點及第四可動接點,電流分流。藉此,能夠降低繼電器的接觸電阻,抑制溫度上升。
另外,第一可動接觸片與第二可動接觸片相互為不同體。因此,與在一體的可動接觸片設置第一可動接點~第四可動接點的情況相比,能夠使第一可動接點~第四可動接點分別與第一固定接點~第四固定接點穩定地接觸。
第一可動接觸片亦可於第一可動接點與第二可動接點之間,連接於連結構件。第二可動接觸片亦可於第三可動接點與第四可動接點之間,連接於連結構件。於此情況下,能增大第一固定端子與第二固定端子之間的距離。
連結構件亦可包含連結部、第一支持部、及第二支持部。連結部亦可連接於可動鐵心。第一支持部亦可自連結部向第一可動接觸片延伸。第一支持部亦可支持第一可動接觸片。第二支持部亦可自連結部向第二可動接觸片延伸。第二支持部亦可支持第二可動接觸片。於此情況下,可藉由連結構件來穩定地支持第一可動接觸片及第二可動接觸片。
第一可動接觸片及第二可動接觸片亦可於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亦可為與第一可動接觸片及第二可動接觸片的移動方向交叉的方向。第一固定端子與第二固定端子亦可於第一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第一可動接觸片與第二可動接觸片亦可於第二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第二方向亦可為與移動方向及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
第一固定接點與第三固定接點亦可於第二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於第一固定端子。第二固定接點與第四固定接點亦可於第二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於第二固定端子。第一固定端子與第二固定端子亦可分別於第二方向延伸。
繼電器亦可更包括殼體。殼體亦可於第二方向,支持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第一固定端子與第二固定端子亦可於第二方向,自殼體向繼電器的外側突出。
連結構件亦可於第二方向支持於殼體。於此情況下,藉由設置不同體的第一可動接觸片與第二可動接觸片,即便對連結構件的負荷增大,亦可使連結構件的運作穩定。
繼電器亦可更包括第一接點彈簧及第二接點彈簧。於第一可動接點與第一固定接點接觸,且第二可動接點與第二固定接點接觸的狀態下,第一接點彈簧亦可將第一可動接觸片朝向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擠壓。於第三可動接點與第三固定接點接觸,且第四可動接點與第四固定接點接觸的狀態下,第二接點彈簧亦可將第二可動接觸片朝向第一固定端子及第二固定端子擠壓。於此情況下,能夠使各接點的接觸壓增大。
驅動裝置亦可更包含纏繞有線圈的線軸(spool)。可動鐵心的至少一部分亦可配置於線軸內。於此情況下,可使驅動裝置小型化。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於繼電器中降低接觸電阻,抑制溫度上升。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方式的繼電器1進行說明。圖1及圖2是實施方式的繼電器1的立體圖。圖3是繼電器1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繼電器1的側視圖。圖5是繼電器1的正視圖。
如圖1至圖5所示,繼電器1包括接點裝置2、殼體3、及驅動裝置4。接點裝置2及驅動裝置4配置於殼體3內。殼體3包括基座11、及圖4所示的外殼12。此外,圖4中,基座11及外殼12以剖面表示。圖1至圖3及圖5中,外殼12省略。
此外,以下說明中,對基座11配置接點裝置2及驅動裝置4的方向定義為上方,且其相反的方向定義為下方。另外,相對於上下方向(Z)而交叉的規定方向定義為前後方向(Y)。相對於上下方向(Z)及前後方向(Y)而交叉的規定方向定義為左右方向(X)。左右方向(X)為第一方向的一例。上下方向(Z)為第二方向的一例。但,為了便於說明,該些方向為所定義的方向,並不限定繼電器1的配置方向。
接點裝置2包括: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固定接點21、第二固定接點22、第三固定接點23、及第四固定接點24。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由例如銅等具有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分別於上下方向(Z)延伸。第一固定端子13與第二固定端子14於左右方向(X)相互分離而配置。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支持於基座11。
第一固定端子13包括第一接點支持部131及第一外端子部132。第二固定端子14包括第二接點支持部141及第二外端子部142。第一接點支持部131及第二接點支持部141配置於殼體3內。第一外端子部132及第二外端子部142向殼體3的外側突出。第一外端子部132及第二外端子部142自基座11向下方突出。
第一固定接點21及第三固定接點23連接於第一接點支持部131。第一固定接點21及第三固定接點23與第一固定端子13為不同體。第一固定接點21與第三固定接點23於上下方向(Z)相互分離而配置於第一固定端子13。
第二固定接點22及第四固定接點24於左右方向(X)與第一固定接點21及第三固定接點23分離而配置。第二固定接點22及第四固定接點24連接於第二接點支持部141。第二固定接點22及第四固定接點24與第二固定端子14為不同體。第二固定接點22與第四固定接點24於上下方向(Z)相互分離而配置於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固定接點21~第四固定接點24由例如銀或銅等具有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
接點裝置2包括:第一可動接觸片15、第二可動接觸片16、第一可動接點31、第二可動接點32、第三可動接點33、及第四可動接點34。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於左右方向(X)延伸。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的長邊方向與左右方向(X)一致。第一可動接觸片15與第二可動接觸片16相互為不同體。第一可動接觸片15與第二可動接觸片16於上下方向(Z)相互分離而配置。
第二可動接觸片16配置於第一可動接觸片15的上方。第一可動接觸片15於上下方向,配置於第二可動接觸片16與基座11之間。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於前後方向(Y),與第一固定端子13的第一接點支持部131、及第二固定端子14的第二接點支持部141相對而配置。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由例如銅等具有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
第一可動接點31及第二可動接點32與第一可動接觸片15為不同體。第一可動接點31及第二可動接點32連接於第一可動接觸片15。第一可動接點31與第二可動接點32於左右方向(X)分離而配置。第一可動接點31與第一固定接點21相對而配置。第二可動接點32與第二固定接點22相對而配置。
第三可動接點33及第四可動接點34與第二可動接觸片16為不同體。第三可動接點33及第四可動接點34連接於第二可動接觸片16。第三可動接點33與第四可動接點34於左右方向(X)分離而配置。第三可動接點33於上下方向(Z)與第一可動接點31分離而配置。第四可動接點34於上下方向(Z)與第二可動接點32分離而配置。第三可動接點33與第三固定接點23相對而配置。第四可動接點34與第四固定接點24相對而配置。第一可動接點31~第四可動接點34由例如銀或銅等具有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
接點裝置2包含連結構件17。連結構件17連接於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第一可動接觸片15於第一可動接點31與第二可動接點32之間,連接於連結構件17。第二可動接觸片16於第三可動接點33與第四可動接點34之間,連接於連結構件17。連結構件17為樹脂等絕緣材製。
詳細而言,圖6是連結構件17的放大圖。如圖6所示,連結構件17包括:連結部25、第一支持部41、第二支持部42、第一連接部43、及第二連接部44。連結部25於前後方向(Y)延伸。第一支持部41自連結部25向下方延伸。第一支持部41支持第一可動接觸片15。第一支持部41包含第一支持孔411。第一可動接觸片15配置於第一支持孔411內。
第二支持部42自連結部25向上方延伸。第二支持部42支持第二可動接觸片16。第二支持部42包含第二支持孔421。第二可動接觸片16配置於第二支持孔421內。
如圖4所示,連結構件17的上端與外殼12接近而配置。連結構件17的下端配置於基座11上。連結構件17於上下方向(Z)支持於基座11。
接點裝置2包含第一接點彈簧51及第二接點彈簧52。第一接點彈簧51配置於第一可動接觸片15與第一支持部41之間。第一接點彈簧51配置於第一支持孔411內。於第一可動接點31與第一固定接點21接觸,且第二可動接點32與第二固定接點22接觸的狀態下,第一接點彈簧51將第一可動接觸片15朝向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擠壓。
第二接點彈簧52配置於第二可動接觸片16與第二支持部42之間。第二接點彈簧52配置於第二支持孔421內。於第三可動接點33與第三固定接點23接觸,且第四可動接點34與第四固定接點24接觸的狀態下,第二接點彈簧52將第二可動接觸片16朝向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擠壓。
圖7及圖8是繼電器1的上表面剖面圖。驅動裝置4利用電磁力而使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運作。驅動裝置4使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向接觸方向及退離方向運作。接觸方向是於前後方向(Y),可動接點31~可動接點34與固定接點21~固定接點24接近的方向。退離方向是於前後方向(Y),可動接點31~可動接點34自固定接點21~固定接點24離開的方向。驅動裝置4包括:線圈61、線軸62、可動鐵心63、固定鐵心64、及磁軛(yoke)65。
線圈61纏繞於線軸62。線圈61的軸線於前後方向(Y)延伸。線軸62包括於線圈61的軸線方向延伸的孔621。可動鐵心6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線軸62的孔621內。可動鐵心63連接於連結構件17。可動鐵心63設置為可向接觸方向及退離方向移動。固定鐵心64配置於線軸62的孔621內。固定鐵心64於前後方向(Y),與可動鐵心63相對而配置。線圈61藉由通電而產生使可動鐵心63向接觸方向移動的電磁力。磁軛65以包圍線圈61的方式配置。磁軛65配置於包括線圈61的磁路(magnetic circuit)上。磁軛65配置於線圈61的前方、後方、左方及右方。
繼電器1包括第一回位彈簧53及第二回位彈簧54。第一回位彈簧53及第二回位彈簧54配置於連結構件17與驅動裝置4之間。第一回位彈簧53連接於連結構件17的第一連接部43。第二回位彈簧54連接於連結構件17的第二連接部44。第一回位彈簧53及第二回位彈簧54向退離方向對可動鐵心63施力。
其次,對繼電器1的運作進行說明。當不對線圈61通電時,驅動裝置4未被激磁。於此情況下,連結構件17與可動鐵心63一併,藉由回位彈簧53、回位彈簧54的彈性力而向退離方向擠壓。因此,連結構件17位於圖7所示的開位置。於此狀態下,經由連結構件17,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亦向退離方向擠壓。因此,連結構件17處於開位置,第一可動接點31及第二可動接點32自第一固定接點21及第二固定接點22退離。同樣,連結構件17處於開位置,第三可動接點33及第四可動接點34自第三固定接點23及第四固定接點24退離。
若對線圈61通電,則驅動裝置4被激磁。於此情況下,藉由線圈61的電磁力,可動鐵心63抵抗回位彈簧53、回位彈簧54的彈性力而向接觸方向移動。藉此,連結構件17、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均向接觸方向移動。因此,如圖8所示,連結構件17向關位置移動。其結果為,連結構件17處於關位置,第一可動接點31及第二可動接點32與第一固定接點21及第二固定接點22分別接觸。同樣,連結構件17處於關位置,第三可動接點33及第四可動接點34與第三固定接點23及第四固定接點24分別接觸。藉此,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相對於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而電性地相互並聯連接。
若對線圈61的電流停止而消磁,則可動鐵心63藉由回位彈簧53、回位彈簧54的彈性力而向退離方向擠壓。藉此,連結構件17、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均向退離方向移動。因此,如圖7所示,連結構件17向開位置移動。其結果為,連結構件17處於開位置,第一可動接點31及第二可動接點32自第一固定接點21及第二固定接點22退離。同樣,連結構件17處於開位置,第三可動接點33及第四可動接點34自第三固定接點23及第四固定接點24退離。
以上所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繼電器1中,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相對於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而電性地相互並聯連接。因此,於第一可動接點31及第三可動接點33,電流分流。於第二可動接點32及第四可動接點34,電流分流。藉此,能夠降低繼電器1的接觸電阻。
另外,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相互為不同體。因此,與在一體的可動接觸片設置第一可動接點31~第四可動接點34的情況相比,能夠使第一可動接點31~第四可動接點34分別與第一固定接點21~第四固定接點24穩定接觸。
以上,已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方式,可在不脫離發明要旨的範圍內加以多種變更。
所述實施方式中,藉由驅動裝置4將連結構件17自驅動裝置4側向接點裝置2側擠出,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向退離方向移動。另外,藉由驅動裝置4將連結構件17自接點裝置2側向驅動裝置4側引入,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向接觸方向移動。但是,用以將接點開關的連結構件17的運作方向亦可與所述實施方式相反。即,藉由驅動裝置4將連結構件17自驅動裝置4側向接點裝置2側擠出,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亦可向接觸方向移動。藉由驅動裝置4將連結構件17自接點裝置2側向驅動裝置4側引入,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亦可向退離方向移動。即,接觸方向與退離方向亦可與所述實施方式相反。
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二可動接觸片16的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例如,第一外端子部132及第二外端子部142亦可在與所述實施方式不同的方向,自基座11突出。第一固定接點21~第四固定接點24的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例如,第一固定接點21與第三固定接點23亦可於左右方向(X)分離而配置。第二固定接點22與第四固定接點24亦可於左右方向(X)分離而配置。第一可動接點31~第四可動接點34亦同樣。
線圈61、線軸62、可動鐵心63、固定鐵心64、或者磁軛65的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第一固定接點21~第四固定接點24的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第一可動接點31~第四可動接點34的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所述實施方式中,繼電器1包括第一回位彈簧53及第二回位彈簧54。但是,回位彈簧的數量可為一個,或者亦可為多於兩個。
第一固定接點21及/或第三固定接點23亦可與第一固定端子13為一體。第一固定接點21及/或第三固定接點23為第一固定端子13的一部分,亦可與第一固定端子13的其他部分齊平。第二固定接點22及/或第四固定接點24亦可與第二固定端子14為一體。第二固定接點22及/或第四固定接點24為第二固定端子14的一部分,亦可與第二固定端子14的其他部分齊平。
第一可動接點31及/或第二可動接點32亦可與第一可動接觸片15為一體。第一可動接點31及/或第二可動接點32為第一可動接觸片15的一部分,亦可與第一可動接觸片15的其他部分齊平。第三可動接點33及/或第四可動接點34亦可與第二可動接觸片16為一體。第三可動接點33及/或第四可動接點34為第二可動接觸片16的一部分,亦可與第二可動接觸片16的其他部分齊平。
所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可動接點31與第一固定接點21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三可動接點33與第三固定接點23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因此,與第一可動接點31和第一固定接點21的接觸大致同時,第三可動接點33與第三固定接點23接觸。但是,如圖9所示的第一變形例般,第一可動接點31與第一固定接點21之間的距離D1、和第三可動接點33與第三固定接點23之間的距離D3亦可不同。藉此,能夠將產生電弧的開關用接點、與通電用接點分開。第二可動接點32、第四可動接點34以及第二固定接點22、第四固定接點24亦同樣。
連結構件17亦可不支持於殼體3。連結構件17亦可為具有導電性的材料製。連結構件17亦可為金屬製。連結構件17的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例如,圖10是表示第二變形例的繼電器1的圖。圖11是表示第二變形例的連結構件17的圖。
如圖10及圖11所示,第一支持部41及第二支持部42的形狀亦可變更。第一支持部41亦可以貫通第一可動接觸片15的方式來設置。第一支持部41亦可包含擋圈71、擋圈72。第一可動接觸片15及第一接點彈簧51亦可配置於擋圈71、擋圈72之間。
第二支持部42亦可以貫通第二可動接觸片16的方式來設置。第二支持部42亦可包含擋圈73、擋圈74。第二可動接觸片16及第二接點彈簧52亦可配置於擋圈73、擋圈74之間。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於繼電器中降低接觸電阻,抑制溫度上升。
1:繼電器 2:接點裝置 3:殼體 4:驅動裝置 11:基座 12:外殼 13:第一固定端子 14:第二固定端子 15:第一可動接觸片 16:第二可動接觸片 17:連結構件 21:第一固定接點 22:第二固定接點 23:第三固定接點 24:第四固定接點 25:連結部 31:第一可動接點 32:第二可動接點 33:第三可動接點 34:第四可動接點 41:第一支持部 42:第二支持部 43:第一連接部 44:第二連接部 51:第一接點彈簧 52:第二接點彈簧 53:第一回位彈簧 54:第二回位彈簧 61:線圈 62:線軸 63:可動鐵心 64:固定鐵心 65:磁軛 71、72、73、74:擋圈 131:第一接點支持部 132:第一外端子部 141:第二接點支持部 142:第二外端子部 411:第一支持孔 421:第二支持孔 621:線軸62的孔 D1、D3:距離
圖1是實施方式的繼電器的立體圖。 圖2是繼電器的立體圖。 圖3是繼電器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繼電器的側視圖。 圖5是繼電器的正視圖。 圖6是連結構件的放大圖。 圖7是繼電器的上表面剖面圖。 圖8是繼電器的上表面剖面圖。 圖9是第一變形例的繼電器的側視圖。 圖10是第二變形例的繼電器的立體圖。 圖11是第二變形例的連結構件的立體圖。
1:繼電器
2:接點裝置
3:殼體
4:驅動裝置
11:基座
13:第一固定端子
14:第二固定端子
15:第一可動接觸片
16:第二可動接觸片
17:連結構件
21:第一固定接點
22:第二固定接點
23:第三固定接點
24:第四固定接點
31:第一可動接點
32:第二可動接點
33:第三可動接點
34:第四可動接點
61:線圈
62:線軸
65:磁軛
131:第一接點支持部
132:第一外端子部
141:第二接點支持部
142:第二外端子部

Claims (13)

  1. 一種繼電器,包括: 第一固定端子; 第一固定接點,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端子; 第三固定接點,連接於所述第一固定端子; 第二固定端子; 第二固定接點,連接於所述第二固定端子; 第四固定接點,連接於所述第二固定端子; 第一可動接觸片; 第一可動接點,連接於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且與所述第一固定接點相對; 第二可動接點,連接於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且與所述第二固定接點相對; 第二可動接觸片,與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為不同體; 第三可動接點,連接於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且與所述第三固定接點相對; 第四可動接點,連接於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且與所述第四固定接點相對; 連結構件,連接於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及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以及 驅動裝置,包括線圈、以及連接於所述連結構件的可動鐵心,且藉由可動鐵心利用由所述線圈產生的磁力而移動,從而使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及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移動;並且 於所述第一可動接點~第四可動接點分別與所述第一固定接點~第四固定接點接觸的狀態下,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及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相對於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及所述第二固定端子而電性地相互並聯連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於所述第一可動接點與所述第二可動接點之間,連接於所述連結構件; 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於所述第三可動接點與所述第四可動接點之間,連接於所述連結構件。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連結構件包括: 連結部,連接於所述可動鐵心; 第一支持部,自所述連結部向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延伸,來支持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 第二支持部,自所述連結部向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延伸,來支持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及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在與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及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的移動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延伸。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與所述第二固定端子於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與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在與所述移動方向及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接點與所述第三固定接點於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於所述第一固定端子,且 所述第二固定接點與所述第四固定接點於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分離而配置於所述第二固定端子。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與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分別於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9. 如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更包括殼體,於所述第二方向支持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及所述第二固定端子。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與所述第二固定端子於所述第二方向,自所述殼體向所述繼電器的外側突出。
  11. 如請求項9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連結構件於所述第二方向支持於所述殼體。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繼電器,其中更包括: 第一接點彈簧,於所述第一可動接點與所述第一固定接點接觸,且所述第二可動接點與所述第二固定接點接觸的狀態下,將所述第一可動接觸片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及所述第二固定端子擠壓;以及 第二接點彈簧,於所述第三可動接點與所述第三固定接點接觸,且所述第四可動接點與所述第四固定接點接觸的狀態下,將所述第二可動接觸片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及所述第二固定端子擠壓。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繼電器,其中 所述驅動裝置更包括纏繞有所述線圈的線軸,且 所述可動鐵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於所述線軸內。
TW109104910A 2019-02-20 2020-02-17 繼電器 TWI7514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8887 2019-02-20
JP2019028887A JP7124758B2 (ja) 2019-02-20 2019-02-20 リレ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2597A true TW202032597A (zh) 2020-09-01
TWI751493B TWI751493B (zh) 2022-01-01

Family

ID=72144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04910A TWI751493B (zh) 2019-02-20 2020-02-17 繼電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91119B2 (zh)
JP (1) JP7124758B2 (zh)
CN (1) CN113544812A (zh)
TW (1) TWI751493B (zh)
WO (1) WO20201709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24758B2 (ja) * 2019-02-20 2022-08-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067580B2 (ja) * 2020-03-18 2022-05-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JP7400689B2 (ja) * 2020-10-20 2023-12-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22141410A (ja) 2021-03-15 2022-09-2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169U (zh) * 1977-06-06 1979-01-06
DE59303588D1 (de) * 1992-05-15 1996-10-02 Siemens Ag Polarisiertes leistungsrelais
AU2002365525A1 (en) * 2001-11-29 2003-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romagnetic switching apparatus
JP2004071512A (ja) * 2002-08-09 2004-03-04 Omron Corp 開閉装置
JP3989928B2 (ja) * 2004-11-02 2007-10-10 ウチヤ・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US8130064B2 (en) * 2008-08-01 2012-03-06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witching device
JP2010257923A (ja) 2009-02-19 2010-11-11 Anden 電磁継電器
WO2010098081A1 (ja) 2009-02-24 2010-09-02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制御装置
JP5488238B2 (ja) * 2010-06-17 2014-05-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5804769B2 (ja) 2011-05-18 2015-11-04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193565B2 (ja) * 2012-01-25 2017-09-06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5756825B2 (ja) 2013-04-22 2015-07-2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US10102991B2 (en) 2013-08-29 2018-10-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apparatus
JP6132043B1 (ja) * 2016-02-23 2017-05-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力開閉装置
CN205959899U (zh) * 2016-08-30 2017-02-15 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直流接触器灭弧机构
JP6614507B2 (ja) 2017-07-14 2019-1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7088074B2 (ja) * 2019-02-20 2022-06-2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124758B2 (ja) * 2019-02-20 2022-08-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452375B2 (ja) * 2020-10-20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533114B2 (ja) * 2020-10-20 2024-08-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400689B2 (ja) * 2020-10-20 2023-12-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392626B2 (ja) * 2020-10-20 2023-12-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533113B2 (ja) * 2020-10-20 2024-08-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70900A1 (ja) 2020-08-27
EP3929959A4 (en) 2022-12-14
JP2020136101A (ja) 2020-08-31
TWI751493B (zh) 2022-01-01
US20220108859A1 (en) 2022-04-07
CN113544812A (zh) 2021-10-22
JP7124758B2 (ja) 2022-08-24
US11791119B2 (en) 2023-10-17
EP3929959A1 (en) 2021-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32597A (zh) 繼電器
KR101480963B1 (ko) 전자 개폐기
TWI750587B (zh) 繼電器
USRE49236E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6057586B (zh) 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
US9384927B2 (en) Electric vehicle relay
CN112955993B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CN112582218B (zh) 继电器
JP2012199117A (ja)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開閉装置
CN108475604B (zh) 继电器设备
JP6945171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4102945A (ja) 電磁継電器
EP3929959B1 (en) Relay
JP7380028B2 (ja) リレー
JP2020017499A (ja) 電磁石装置、電磁継電器
CN113272930B (zh) 继电器
JP2012199127A (ja)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JP6667150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19096563A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JP7287225B2 (ja) リレー
JP2016225150A (ja)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WO2020013224A1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CN115995362A (zh) 电磁继电器
JP2020115432A (ja) リレー
JP2017174507A (ja) コイルボビン、コイル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