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5362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5362A
CN115995362A CN202211164128.2A CN202211164128A CN115995362A CN 115995362 A CN115995362 A CN 115995362A CN 202211164128 A CN202211164128 A CN 202211164128A CN 115995362 A CN115995362 A CN 1159953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vable contact
curved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641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庆
手岛雄一郎
山北智大
松岛弘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995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53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2Co-operating movable contacts operated by separate electrical actu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提高固定端子的散热性。电磁继电器具备壳体、可动接触片、第一固定端子以及驱动装置。可动接触片配置在壳体内。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端子部。第一接触部在壳体内与可动接触片对置。第一端子部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一端子部具有弯曲的形状。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具备固定端子、可动接触片以及壳体。固定端子从壳体内向壳体之外突出。可动接触片设为能够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接触方向是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接触的方向。离开方向是可动接触片从固定端子离开的方向。通过可动接触片与固定端子接触,从而电流流向固定端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0572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大电流流向电磁继电器的情况下,固定端子的发热量变大。因此,期望通过增大固定端子的表面积来提高散热性。但是,若为了增大固定端子的表面积而固定端子变得大型,则电磁继电器变得大型。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提高固定端子的散热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壳体、可动接触片、第一固定端子以及驱动装置。可动接触片配置在壳体内。第一固定端子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一端子部。第一接触部在壳体内与可动接触片对置。第一端子部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一端子部具有弯曲的形状。驱动装置使可动接触片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接触方向是可动接触片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的方向。离开方向是可动接触片从第一接触部离开的方向。
在本方式的电磁继电器中,第一固定端子的第一端子部具有弯曲的形状。因此,第一固定端子的表面积变大,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并且,第一端子部在壳体之外弯曲。因此,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
第一固定端子也可以沿上下方向从第一接触部朝向第一端子部延伸。第一端子部也可以具有向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在壳体之外,空气的对流容易吹到第一端子部。由此,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
第一端子部也可以包括第一平坦部和第一弯曲部。第一弯曲部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平坦部弯曲。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一弯曲部,第一固定端子的表面积变大。由此,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
第一平坦部和第一弯曲部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一体的部件折弯,容易形成第一平坦部和第一弯曲部。因此,第一固定端子的制造变得容易。
壳体也可以包括支撑第一固定端子的基座。基座也可以包括底面和腿部。腿部也可以从底面突出。第一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位于底面与腿部的下端之间。在该情况下,若电磁继电器安装于基板,则腿部与基板接触,从而在基座的底面与基板之间确保空间。而且,第一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基座的底面与基板之间的空间。由此,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
第一弯曲部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腿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弯曲部与基板连接。由此,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
电磁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第二固定端子。第二固定端子也可以包括第二接触部和第二端子部。第二接触部也可以在壳体内与可动接触片对置。第二端子部也可以向壳体之外突出。第二端子部也可以具有弯曲的形状。
在该情况下,第二固定端子的第二端子部具有弯曲的形状。因此,第二固定端子的表面积变大,第二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并且,第二端子部在壳体之外弯曲。因此,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
第二端子部也可以包括第二平坦部和第二弯曲部。第二弯曲部也可以相对于第二平坦部弯曲。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二弯曲部,第二固定端子的表面积变大。由此,第二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
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也可以具有相对于第一平坦部和第二平坦部向相同方向弯曲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紧凑地配置。
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也可以具有相对于第一平坦部和第二平坦部相互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的形状。在该情况下,空气的对流容易分别吹到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由此,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
第一端子部也可以还包括第三弯曲部。第三弯曲部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平坦部向与第一弯曲部相同的方向弯曲。在该情况下,通过第三弯曲部,第一固定端子的表面积进一步变大。由此,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并且,第一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紧凑地配置。
第三弯曲部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平坦部向与第一弯曲部相反的方向弯曲。在该情况下,空气的对流容易分别吹到第一弯曲部和第三弯曲部。由此,第一固定端子的散热性变高。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提高固定端子的散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3是移动部件处于断开位置时的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4是移动部件处于闭合位置时的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到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6是电磁继电器的仰视图。
图7是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的侧视图。
图8是第一固定端子的立体图。
图9A是第一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的仰视图。
图9B是第二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的仰视图。
图9C是第三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的仰视图。
图10A是第四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仰视图。
图10B是第五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仰视图。
图10C是第六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仰视图。
符号说明
3:壳体;4:驱动装置;11:基座;13:第一固定端子;14:第二固定端子;15:第一可动接触片;43:腿部;51:第一接触部;52:第一端子部;53:第一平坦部;54:第一弯曲部;57:第三弯曲部;61:第二接触部;62:第二端子部;63:第二平坦部;64:第二弯曲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进行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的立体图。图3及图4是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的俯视图。
电磁继电器1具备触点装置2、壳体3以及驱动装置4。触点装置2和驱动装置4配置在壳体3内。壳体3包括基座11和外壳12。图2至图4中省略了外壳12。基座11支撑触点装置2和驱动装置4。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基座11朝向触点装置2以及驱动装置4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下方。将从驱动装置4朝向触点装置2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定义为后方。将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
触点装置2包括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可动接触片15、第二可动接触片16以及移动部件17。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例如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
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固定于基座11。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从壳体3内向壳体3之外突出。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从基座11向下方突出。
在第一固定端子13连接有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在第二固定端子14连接有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第一触点21~第四固定触点24例如由银或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可动接触片15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相互分体。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例如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一可动接触片15与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对置地配置。在第一可动接触片15连接有第一可动触点25和第二可动触点26。第一可动触点25与第一固定触点21对置地配置。第二可动触点26与第二固定触点22对置地配置。
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与第一固定端子13及第二固定端子14对置地配置。在第二可动接触片16连接有第三可动触点27和第四可动触点28。第三可动触点27与第三固定触点23对置地配置。第四可动触点28与第四固定触点24对置地配置。第一可动触点25~第四可动触点28例如由银或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移动部件17保持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移动部件17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制成。移动部件17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移动部件17能够向闭合位置和断开位置移动。图3中,移动部件17位于断开位置。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可动触点25~28分别从固定触点21~24离开。图4中,移动部件17位于闭合位置。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可动触点25~28分别与固定触点21~24接触。
驱动装置4通过电磁力使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移动。驱动装置4使第一可动接触片15和第二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接触方向是可动触点25~28与固定触点21~24接触的方向。离开方向是可动触点25~28从固定触点21~24离开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方向是后方,离开方向是前方。
驱动装置4包括线圈31、卷线筒32、可动铁芯33、固定铁芯34以及磁轭35。线圈31卷绕于卷线筒32。可动铁芯3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卷线筒32内。可动铁芯33设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固定铁芯34配置在卷线筒32内。固定铁芯34与可动铁芯33对置地配置。线圈31通过被通电而产生使可动铁芯33移动的电磁力。
可动铁芯33与移动部件17连接。可动铁芯33根据从线圈31产生的磁力而向接触方向移动。伴随该可动铁芯33的移动,移动部件17向闭合位置移动。磁轭35配置为包围线圈31。磁轭35配置在由线圈31构成的磁路上。
电磁继电器1包括第一复位弹簧36和第二复位弹簧37。第一复位弹簧36和第二复位弹簧37配置在移动部件17与驱动装置4之间。第一复位弹簧36和第二复位弹簧37向离开方向对移动部件17进行施力。
接下来,对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未对线圈31通电时,驱动装置4未被励磁。在该情况下,移动部件17与可动铁芯33一起被复位弹簧36、37的弹力向离开方向按压,从而移动部件17位于图3所示的断开位置。
在该状态下,经由移动部件17,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也被向离开方向按压。因此,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25以及第二可动触点26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离开。同样,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27以及第四可动触点28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离开。
若对线圈31通电,则驱动装置4被励磁。在该情况下,通过线圈31的电磁力,可动铁芯33克服复位弹簧36、37的弹力而向接触方向移动。由此,移动部件17、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一起向接触方向移动。因此,如图4所示,移动部件17向闭合位置移动。
其结果,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25以及第二可动触点26分别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接触。同样,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27以及第四可动触点28分别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接触。由此,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与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电连接。
若停止向线圈31流动电流而消磁,则可动铁芯33被复位弹簧36、37的弹力向离开方向按压。由此,移动部件17、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一起向离开方向移动。因此,如图3所示,移动部件17向断开位置移动。
其结果,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一可动触点25以及第二可动触点26从第一固定触点21以及第二固定触点22离开。同样,在移动部件17处于断开位置时,第三可动触点27以及第四可动触点28从第三固定触点23以及第四固定触点24离开。
当在电磁继电器1中流动大电流时,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以及第一可动接触片15、第二可动接触片16变成高温。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为了提高电磁继电器1的散热性,如图5所示,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具有弯曲的形状。以下,详细地对第一固定端子13和第二固定端子14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6是电磁继电器1的仰视图。图7是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的侧视图。图8是第一固定端子13的立体图。如图5至图8所示,第一固定端子13包括第一接触部51和第一端子部52。第一接触部51配置在壳体3内。第一接触部51从基座11向上方延伸。第一接触部51与可动接触片15、16对置。在第一接触部51安装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
第一端子部52配置在壳体3之外。第一端子部52从基座11的底面47突出。第一端子部52从基座11的底面47向下方延伸。第一端子部52具有沿水平方向弯曲的形状。第一端子部52具有弯曲成L字型的形状。
详细而言,第一端子部52包括第一平坦部53和第一弯曲部54。第一接触部51、第一平坦部53以及第一弯曲部54一体地形成。例如,第一接触部51、第一平坦部53以及第一弯曲部54通过将一片金属板折弯来形成。第一平坦部53与第一接触部51连接。第一平坦部53从第一接触部51向下方延伸。
第一弯曲部54与第一平坦部53连接。第一弯曲部54配置于第一平坦部53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第一弯曲部54相对于第一平坦部53弯曲。第一弯曲部54朝向后方弯曲。第一弯曲部54从第一平坦部53朝向后方延伸。
如图1及图5所示,基座11包括多个腿部43~46。多个腿部43~46从基座11的底面47向下方突出。如图7所示,多个腿部43~46与安装电磁继电器1的基板100接触。
如图7所示,第一弯曲部54的一部分位于底面47与腿部43、44的下端431、441之间。第一弯曲部54的上端55位于底面47的下方。第一弯曲部54的下端56位于比腿部43、44的下端431、441靠下方的位置。第一端子部52与基板100连接。第一平坦部53和第一弯曲部54与基板100连接。
第二固定端子14具有与第一固定端子13一样地弯曲的形状。第二固定端子14包括第二接触部61和第二端子部62。第二接触部61配置在壳体3内。第二接触部61从基座11向上方延伸。第二接触部61与可动接触片15、16对置。在第二接触部61安装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
第二端子部62配置在壳体3之外。第二端子部62从基座11的底面47突出。第二端子部62从基座11的底面47向下方延伸。如图6所示,第二端子部62具有向与第一端子部52相同的方向弯曲的形状。第二端子部62具有弯曲成L字型的形状。第二端子部62具有与第一端子部52左右对称的形状。
详细而言,第二端子部62包括第二平坦部63和第二弯曲部64。第二接触部61、第二平坦部63以及第二弯曲部64一体地形成。第二平坦部63与第二接触部61连接。第二平坦部63从第二接触部61向下方延伸。
第二弯曲部64与第二平坦部63连接。第二弯曲部64配置于第二平坦部63在左右方向上的内侧。第二弯曲部64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弯曲部54对置。第二弯曲部64相对于第二平坦部63弯曲。第二弯曲部64向与第一弯曲部54相同的方向弯曲。第二弯曲部64朝向后方弯曲。
第二弯曲部64从第二平坦部63朝向后方延伸。与第一弯曲部54相同,第二弯曲部64配置于基座11的底面47的下方。与第一平坦部53和第一弯曲部54一样,第二平坦部63和第二弯曲部64与基板100连接。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第一固定端子13的第一端子部52具有弯曲的形状。因此,第一固定端子13的表面积变大,第一固定端子13的散热性变高。第二固定端子14的第二端子部62具有弯曲的形状。因此,第二固定端子14的表面积变大,第二固定端子14的散热性变高。并且,第一端子部52和第二端子部62在壳体3之外弯曲。因此,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1的大型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触点装置2以及驱动装置4的构造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磁继电器1是所谓的柱塞型的电磁继电器,但也可以在铰链型等其它种类的电磁继电器中设置具有与上述的第一固定端子13相同的构造的固定端子。
也可以变更第一固定端子13、第二固定端子14、第一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二可动接触片16的形状或配置。例如,第一可动接触片15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也可以形成为一体。即,也可以在一体的可动接触片15、16连接第一可动触点25~第四可动触点28。或者,也可以省略第二可动接触片16、第三可动触点27、第四可动触点28、第三固定触点23、第四固定触点24。
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也可以与第一固定端子13成为一体。也可以省略第一固定触点21和第三固定触点23。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也可以与第二固定端子14成为一体。也可以省略第二固定触点22和第四固定触点24。
第一可动触点25和第二可动触点26也可以与第一可动接触片15成为一体。也可以省略第一可动触点25和第二可动触点26。第三可动触点27和第四可动触点28也可以与第二可动接触片16成为一体。也可以省略第三可动触点27和第四可动触点28。
第一端子部52和第二端子部62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例如,第一平坦部53和第一弯曲部54也可以相互分体。第二平坦部63和第二弯曲部64也可以相互分体。
图9A是第一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52的仰视图。如图9A所示,第一端子部52也可以具有弯曲成U字型的形状。详细而言,第一端子部52还包括第三弯曲部57。第三弯曲部57向与第一弯曲部54相同的方向弯曲。
图9B是第二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52的仰视图。如图9B所示,第三弯曲部57也可以向与第一弯曲部54相反的方向弯曲。
图9C是第三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52的仰视图。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曲部54相对于第一平坦部53以90度弯曲。但是,也可以如图9C所示,第一弯曲部54的弯曲角度为90度以外的角度。例如,第一弯曲部54的弯曲角度也可以是钝角。此外,第二端子部62也可以具有与第一~第三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52相同的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部52和第二端子部62具有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但是,第一端子部52和第二端子部62也可以具有相互左右不对称的形状。例如,图10A是第四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52和第二端子部62的仰视图。如图10A所示,第一弯曲部54和第二弯曲部64也可以相互向相反的方向弯曲。
图10B是第五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52和第二端子部62的仰视图。如图10B所示,第二端子部62也可以还包括第四弯曲部67。第二弯曲部64和第四弯曲部67也可以向与第一弯曲部54及第三弯曲部57相反的方向弯曲。
图10C是第五变形例的第一端子部52和第二端子部62的仰视图。如图10C所示,第一端子部52和第二端子部62的形状也可以互不相同。例如,第一弯曲部54的弯曲角度和第二弯曲部64的弯曲角度也可以互不相同。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的大型化,并且提高固定端子的散热性。

Claims (12)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可动接触片,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
第一固定端子,其包括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对置的第一接触部、以及向所述壳体之外突出且具有弯曲的形状的第一端子部;以及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可动接触片向接触方向和离开方向移动,所述接触方向是所述可动接触片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方向,所述离开方向是所述可动接触片从所述第一接触部离开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端子沿上下方向从所述第一接触部朝向所述第一端子部延伸,
所述第一端子部具有向与所述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包括:
第一平坦部;以及
第一弯曲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平坦部和所述第一弯曲部一体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所述第一固定端子的基座,
所述基座包括底面和从所述底面突出的腿部,
所述第一弯曲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底面与所述腿部的下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部的下端位于比所述腿部的下端靠下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固定端子,该第二固定端子包括在所述壳体内与所述可动接触片对置的第二接触部、以及向所述壳体之外突出且具有弯曲的形状的第二端子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第二端子部包括:
第二平坦部;以及
第二弯曲部,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平坦部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和所述第二平坦部向相同方向弯曲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和所述第二平坦部相互向相反的方向弯曲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向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同的方向弯曲的第三弯曲部。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平坦部向与所述第一弯曲部相反的方向弯曲的第三弯曲部。
CN202211164128.2A 2021-10-19 2022-09-23 电磁继电器 Pending CN1159953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0861A JP2023061086A (ja) 2021-10-19 2021-10-19 電磁継電器
JP2021-170861 2021-10-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5362A true CN115995362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773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64128.2A Pending CN115995362A (zh) 2021-10-19 2022-09-23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9728A1 (zh)
JP (1) JP2023061086A (zh)
CN (1) CN115995362A (zh)
DE (1) DE10202212517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0029B2 (ja) 2019-09-30 2023-11-15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19728A1 (en) 2023-04-20
JP2023061086A (ja) 2023-05-01
DE102022125175A1 (de) 2023-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07155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3041815A (ja) 継電器
EP1772884A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8022799A (zh) 电磁继电器
JP7124758B2 (ja) リレー
CN113412528A (zh) 继电器
JP2022141412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5083840A (zh) 电磁继电器
US8963660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2023012144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4826616B2 (ja) 電磁継電器
JP4858508B2 (ja) 電磁開閉装置
CN115995362A (zh) 电磁继电器
CN112912985A (zh) 触点装置
WO2022091574A1 (ja) 電磁継電器
JP7434769B2 (ja) 電磁継電器
US20230109139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443913B2 (ja) 電磁継電器
US4535311A (en) Contact support means for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390791B2 (ja) リレー
JP7380028B2 (ja) リレー
JP6830259B2 (ja) 電磁継電器
CN115191021A (zh) 电磁继电器
JP5546932B2 (ja) 電磁継電器
JP2022086208A (ja) 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