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32348A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32348A
TW202032348A TW108124561A TW108124561A TW202032348A TW 202032348 A TW202032348 A TW 202032348A TW 108124561 A TW108124561 A TW 108124561A TW 108124561 A TW108124561 A TW 108124561A TW 202032348 A TW202032348 A TW 20203234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nanowire
substrate
peripheral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45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8402B (zh
Inventor
張羽
吳和虔
紀賀勛
許良珍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宸美(廈門)光電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32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32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40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at least on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being bent or folded, e.g. by us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ed circuits covered by H05K1/00
    • H05K2201/10Details of components or other objects attached to or integrated in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05K2201/10007Types of components
    • H05K2201/10151Sensor

Abstract

一種觸控面板,具有可視區和周邊區,包含第一基板;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形成於第一基板的表面,並經圖案化後包含對應位於可視區的第一感測部及對應位於周邊區的第一連接部;第一引線部件,包含第一承載板及第一周邊引線,第一承載板對應位於周邊區,並且對應於可視區為鏤空設計,第一周邊引線形成於第一承載板靠近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第一導電膠層,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和第一引線部件之間,並對應位於周邊區,電性連接第一連接部及第一周邊引線,並固定第一引線部件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觸控面板。
由於透明導體可同時具有光穿透性與適當的導電性,因而可應用於顯示面板或觸控面板相關的裝置中。一般而言,透明導體可以是各種金屬氧化物,例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鎘錫(Cadmium Tin Oxide,CTO)或摻鋁氧化鋅(Aluminum-doped Zinc Oxide,AZO)。然而,這些金屬氧化物薄膜的某些特性已經受到挑戰,例如可撓性不足。在部份情況下,經圖案化的金屬氧化物薄膜也可能有容易被使用者觀察到的問題。因此,現今發展出了多種透明導體,例如利用奈米線等材料所製作的透明導體。
然而利用奈米線製作觸控電極,奈米線與周邊引線在製程上及結構上都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若是以高溫的微影蝕刻製程來直接製作周邊引線於觸控電極上,由於強酸性的蝕刻液容易造成奈米線的損傷,因此通常會需要一層保護層來保護,而一般的保護層材料相對較無法耐高溫,並且又需考量光學問題,因此可選擇的材料較少, 整體而言,不管是微影蝕刻製程或者是在材料選擇上,都會造成成本增加。另一技術,若是以銀漿雷射製程來直接製作周邊引線於觸控電極上,由於雷射製程的精度問題,將無法實現觸控面板的窄邊框需求。
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將觸控面板的觸控電極與周邊引線分別製作於不同的基材上,並通過導電膠來讓觸控電極及周邊引線間接接觸以進行電性連接。此外,用來承載周邊引線的基材在對應於觸控面板的顯示區是採用鏤空設計。藉此,不僅可以避免周邊引線的蝕刻製程造成觸控電極的損傷,並且也不會影響觸控面板的整體光學效果。而製作於另一基材上的周邊引線由於不用受限於觸控電極周圍的空間,可具有較為彈性的應用及設計,實現觸控面板窄邊框的外觀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一種觸控面板具有一可視區和一周邊區,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一第一引線部件及一第一導電膠層。其中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形成於第一基板的表面,並且經圖案化後包含對應位於可視區的一第一感測部及對應位於周邊區的一第一連接部。第一引線部件包含一第一承載板及一第一周邊引線,其中第一承載板對應位於周邊區,並且對應於可視區為一鏤空設計,第一周邊引線形成於第一承載板靠近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第一導電膠層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和第 一引線部件之間,並對應位於周邊區,用以電性連接第一連接部及第一周邊引線,並固定第一引線部件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周邊引線包含一金屬線材及包覆金屬線材的一絕緣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搭接部,電性連接第一導電膠層,並且第一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接合墊,電性連接一軟性印刷電路板。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一導電膠體及圍設於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一絕緣膠體,其中第一連接部、第一導電膠體及第一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上的一底塗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一蓋板,通過一光學膠貼合於第一基板遠離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或者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第一承載板遠離第一基板之側的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一第二周邊引線及一第二導電膠層。其中第二金屬奈米線層形成於第一基板遠離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並且第二金屬奈米線層經圖案化後包含對應位於可視區的一第二感測部及對應位於周邊區的一第二連接部。第二引線部件包含一第二承載板及一第二周邊引線,其中第二承載板對應位於周邊區,並且對應於可視區為 一鏤空設計,第二周邊引線形成於第二承載板靠近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第二導電膠層設置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和第二引線部件之間,並對應位於周邊區,用以電性連接第二連接部及第二周邊引線,以及固定第二引線部件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周邊引線及第二周邊引線分別包含一金屬線材及包覆金屬線材的一絕緣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第一搭接部,電性連接第一導電膠層,並且第一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第一接合墊,電性連接一軟性印刷電路板,第二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第二搭接部,電性連接第二導電膠層,並且第二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第二接合墊,電性連接軟性印刷電路板。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一導電膠體及圍設於第一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一絕緣膠體,其中第一連接部、第一導電膠體及第一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第二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二導電膠體及圍設於第二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二絕緣膠體,其中第二連接部、第二導電膠體及第二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承載板及第二承載板是整合為同一塊承載板。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分別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上的一底塗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一蓋板,通過一光學膠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第一承載板遠離第一基板之側的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一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一第二引線部件及一第二導電膠層。其中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重疊設置,第二金屬奈米線層形成該第二基板的表面,並且經圖案化後包含對應位於可視區的一第二感測部及對應位於周邊區的一第二連接部。第二引線部件包含一第二承載板及一第二周邊引線,其中第二承載板對應位於周邊區,並且對應於可視區為一鏤空設計,第二周邊引線形成於第二承載板靠近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第二導電膠層設置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和第二引線部件之間,並對應位於周邊區,用以電性連接第二連接部及第二周邊引線,以及固定第二引線部件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光學黏著層,設置於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第一金屬奈米線層相較第一基板遠離光學黏著層,第二金屬奈米線層相較第二基板遠離光學黏著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光學黏著層,設置於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第一金屬奈米線層相較第一基板遠離光學黏著層,第二金屬奈米線層相較第二基板靠近光學黏著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周邊引線及第二周邊引線分別包含一金屬線材及包覆金屬線材的一絕 緣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第一搭接部,電性連接第一導電膠層,並且第一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第一接合墊,電性連接一軟性印刷電路板,第二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第二搭接部,電性連接第二導電膠層,並且第二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第二接合墊,電性連接軟性印刷電路板。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第一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一導電膠體及圍設於第一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一絕緣膠體,其中第一連接部、第一導電膠體及第一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第二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二導電膠體及圍設於第二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二絕緣膠體,其中第二連接部、第二導電膠體及第二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分別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上的一底塗層。
於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觸控面板更包括一蓋板,通過一光學膠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第一承載板遠離第一基板之側的表面,或者貼合於第二基板遠離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
10‧‧‧第一基板
11‧‧‧第一金屬奈米線層
110‧‧‧第一感測部
111‧‧‧第一連接部
12‧‧‧第一引線部件
121‧‧‧第一承載板
122‧‧‧第一周邊引線
1221‧‧‧金屬線材
1222‧‧‧絕緣層
123‧‧‧第一搭接部
124‧‧‧第一接合墊
13‧‧‧第一導電膠層
131‧‧‧第一導電膠體
132‧‧‧第一絕緣膠體
14‧‧‧第二金屬奈米線層
140‧‧‧第二感測部
15‧‧‧第二引線部件
151‧‧‧第二承載板
152‧‧‧第二周邊引線
16‧‧‧第二導電膠層
20‧‧‧第二基板
21‧‧‧光學黏著層
PA‧‧‧周邊區
VA‧‧‧可視區
S601~S607‧‧‧流程圖步驟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金屬奈米線層的上視示意圖。
第3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引線部件的下視示意圖。
第4A圖為第3圖的A-A’線段的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4B圖為第3圖的A-A’線段的另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5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導電膠層的上視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第8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第9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
以下將以圖式揭露本發明之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 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圖式起見,一些習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圖式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為之。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約」、「大約」或「大致」,一般是指數值之誤差或範圍於百分之二十以內,較好地是於百分之十以內,更佳地是於百分之五以內。文中若無明確說明,所提及的數值皆視為近似值,即具有如「約」、「大約」或「大致」所表示的誤差或範圍。此外,本文所使用的「上」、「下」、「左」或「右」等相對位置關係均是以本文之圖式為主,且僅是用以說明,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
第1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是在一層基板上製作單層觸控電極的結構。觸控面板包括第一基板10、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第一引線部件12及第一導電膠層13,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形成於第一基板10的表面,第一導電膠層13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和第一引線部件12之間。其中,本實施例並非在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上直接以微影蝕刻製程或雷射蝕刻製程來形成任何傳遞信號用的周邊線路,而是通過第一導電膠層13來將另外已製作而成的第一引線部件12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讓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和第一引線部件12形成間接電性接觸,如此可以避免蝕刻製程造成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的損傷。
請同時參考第2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金屬奈米線層的上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是具有一可視區VA及一周邊區PA,周邊區PA相鄰地設置於可視區VA的至少一側邊,例如周邊區PA可為設置於可視區VA的四周,即如本實施例所示的位於可視區VA的上側、下側、左側及右側,而形成環繞可視區VA的框型區域。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周邊區PA也可為設置於可視區VA的左側及下側的L型區域。
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形成於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並經圖案化製程後可包含對應位於可視區VA的第一感測部110及對應位於周邊區PA的第一連接部111,由於本實施例是以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同一層材料在同一圖案化製程所形成,因此第一感測部110和第一連接部111為一體成形的態樣。本實施例的第一感測部110是例如設計為單層式觸控電極的圖案,其中觸控電極的數量可為一或多個,並且觸控電極的形狀可依實際需求來進行圖案化設計,在此並非為本發明所限制。以第2圖中多個觸控電極相互平行且絕緣排列為例,第一連接部111是對應每個觸控電極來設置,並且本實施例的每一觸控電極的兩端皆形成有第一連接部111,以因應雙邊走線的設計需求。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111也可設計僅在觸控電極兩端的其中一端,以因應單邊走線的設計需求。
請再同時參考第3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引線部件的下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第一引線部件12包 含第一承載板121及第一周邊引線122,第一承載板121對應位於周邊區PA,並且在對應於可視區VA的區域為一鏤空設計,更具體來講,本實施例的第一承載板121為一框型態樣,中央區域為中空的設計。如此一來,本實施例的第一引線部件12將不會影響觸控面板整體在可視區VA的光學效果。
第一周邊引線122形成於第一承載板121靠近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之側的表面。本實施例中,第一周邊引線122的一端為一第一搭接部123,用來電性連接第一導電膠層13,第一周邊引線122的另一端為一第一接合墊124,用來電性連接一軟性印刷電路板(圖未示)。其中,第一承載板121可以為一硬式基板或一可撓式基板,其材料可以選自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naphthalate;PEN)、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等材料,此外,由於第一引線部件12是位於周邊區PA,因此第一承載板121可以為透明或不透明的基板。第一周邊引線122包含一金屬線材1221和包覆於金屬線材1221的一絕緣層1222,其中,金屬線材1221的材料可例如選自銅、銀等導電材料。
請再參考第4A圖,為第3圖的A-A’線段的一實 施例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是先將絕緣層1222包覆於金屬線材1221,並且在第一承載板121的表面上塗佈一層黏著劑,之後再以打印黏著方式將已包覆絕緣層1222的金屬線材1221附著於黏著劑,進而進行固化成型。
請參考第4B圖,為第3圖的A-A’線段的另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是先以印刷或蝕刻方式將金屬線材1221製作於第一承載板121的表面上,之後再塗佈絕緣層1222來包覆金屬線材1221,進而進行固化成型。
承上所述,假設第一承載板121是採用可撓式基板的設計,如此一來,第一引線部件12可成為可彎折的軟性基板,而可彎折於第一基板10的側邊,再加上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的周圍不需預留走線空間,因此在空間設計上可更為靈活,也更可達到觸控面板窄邊框的效果。
請再同時參考第5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導電膠層的上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第一導電膠層13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和第一引線部件12之間,並對應位於周邊區PA,用來電性連接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的第一連接部111和第一周邊引線122的第一搭接部123,並且讓第一引線部件12固定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膠層13包含第一導電膠體131及圍設於第一導電膠體131周圍的第一絕緣膠體132,其中,第一連接部111、第一導電膠體131及第一搭接部123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如此一來,第一導電膠體131是用來電性連接第一 連接部111和第一搭接部123,而第一絕緣膠體132是提供一固定作用,讓第一引線部件12能夠穩定地固定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導電膠層13可為異方性導電膠,並且以整面性的方式塗佈於周邊區PA的區域範圍,讓第一連接部111和第一搭接部123通過異方性導電膠僅在垂直方向導通的特性來達成電性連接。
同樣的,由於第一導電膠層13是對應位於周邊區PA,因此第一導電膠層13在材料的選擇上並不需考慮透明與否的問題,可增加材料的選擇性。
承上所述的架構,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更可包括一蓋板(圖未示),用來提供保護作用,強化觸控面板的耐用性,其中,蓋板包含一裝飾層(圖未示),用來定義出觸控面板的周邊區PA,並且蓋板可為一硬式透明基板或一可撓式透明基板。根據一實施例,蓋板可通過一光學膠(圖未示)來貼合於第一基板10遠離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之側的表面,也就是如第1圖所示的第一基板10的下表面。而根據另一實施例,蓋板可通過光學膠來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一承載板121遠離第一基板10的表面,也就是如第1圖所示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一承載板121的上表面,對此,光學膠除了貼合於第一承載板121的上表面之外,更因第一引線部件12及第一導電膠層13在可視區VA的鏤空設計,而會填滿於中央的中空區域以直接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的上表面。
以下將進一步說明本實施例中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形成於第一基板10的相關製程及材料。
首先,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可至少由金屬奈米線所組成,在製程上,將具有金屬奈米線之分散液或漿料(ink)以塗佈方法成型於第一基板10上,並加以乾燥使金屬奈米線覆著於第一基板10的表面;換言之,金屬奈米線會因上述的乾燥固化步驟而成型為一設置於第一基板10上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
上述具有金屬奈米線的分散液可為溶劑,如水、醇、酮、醚、烴或芳族溶劑(苯、甲苯、二甲苯等等);上述分散液亦可包含添加劑、介面活性劑或黏合劑,例如羧甲基纖維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2-羥乙基纖維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HEC)、羥基丙基甲基纖維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HPMC)、磺酸酯、硫酸酯、二磺酸鹽、磺基琥珀酸酯、磷酸酯或含氟界面活性劑等等。而所述的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層,例如可為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層、奈米金線(gold nano-wires)層或奈米銅線(copper nano-wires)層所構成;更詳細的說,本文所用的「金屬奈米線(metal nano-wires)」係為一集合名詞,其指包含多個元素金屬、金屬合金或金屬化合物(包括金屬氧化物)之金屬線的集合,其中所含金屬奈米線之數量,並不影響本發明所主張的保護範圍;且單一金屬奈米線之至少一個截面尺寸(即截面的直徑)小於500nm,較佳小於100nm,且更佳小於50 nm;而本發明所稱之為“線(wire)”的金屬奈米結構,主要具有高的縱橫比,例如介於10至100,000之間,更詳細的說,金屬奈米線之縱橫比(長度:截面之直徑)可大於10,較佳大於50,且更佳大於100;金屬奈米線可以為任何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銀、金、銅、鎳及鍍金之銀。而其他用語,諸如絲(silk)、纖維(fiber)、管(tube)等若同樣具有上述的尺寸及高縱橫比,亦為本發明所涵蓋之範疇。
而所述的含有金屬奈米線的分散液或漿料可以用任何方式成型於基板110之表面,例如但不限於:網版印刷、噴頭塗佈、滾輪塗佈等製程;在一實施例中,可採用捲對捲(roll to roll)製程將含有金屬奈米線之分散液或漿料塗佈於連續供應的第一基板10之表面。而在上述的固化/乾燥步驟之後,溶劑等物質被揮發,而金屬奈米線以隨機的方式分布於第一基板10的表面;較佳的,金屬奈米線會固著於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上而不至脫落而形成所述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且金屬奈米線可彼此接觸以提供連續電流路徑,進而形成一導電網路(conductive network)。
於本發明的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可以是奈米銀線(Silver nanowires)或奈米銀纖維(Silver nanofibers),其可以具有平均約20至100奈米的直徑,平均約20至100微米的長度,較佳為平均約20至70奈米的直徑,平均約20至70微米的長度(即縱橫比為1000)。於部分實施方式中,金屬奈米線的直徑可介於70奈米至80奈米,而長度約8微米。
在一實施例中,觸控面板更包含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上的一底塗層(overcoat,圖未示)。本發明並不限定底塗層與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之間的實體結構,例如底塗層與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可為兩層結構的堆疊,或者底塗層與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可相互組合而形成一複合層。優選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為由金屬奈米線嵌入底塗層之中而形成的複合型態,並在後續的製程中被圖案化。其中圖案化製程可例如是採用微影蝕刻製程,以形成包含對應位於可視區VA的第一感測部110及對應位於周邊區PA的第一連接部111的觸控電極的圖案(如第2圖所示)。
最後,本實施例所製作出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較佳地具有以下特性:可見光(例如波長介於約400nm-700nm)之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可大於約80%,且表面電阻率(surface resistance)在約10至1000歐姆/平方(ohm/square)之間;較佳地,金屬奈米線層140A的可見光(例如波長介於約400nm-700nm)之光穿透率(Transmission)大於約85%,且表面電阻率(surface resistance)在約50至500歐姆/平方(ohm/square)之間。
請參考第6圖,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本實施例是以第1圖的實施例所述的觸控面板的結構來進行說明,觸控面板的製造方法的步驟包括:首先,形成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於第一基板10的表面,並進行圖案化(S601),以形成第一感測部110和第一連接部111。另一方面,提供第一引線部件12(S603),其中 第一引線部件12包含第一承載板121和第一周邊引線122。
接下來,利用第一導電膠層13來將第一引線部件12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S605),讓第一周邊引線122電性連接第一連接部111,並且讓第一引線部件12固定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最後,貼合一蓋板(S607),利用一光學膠來將蓋板貼合於第一基板10遠離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之側的表面,或者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一承載板121遠離第一基板10的表面。藉此,以完成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的製作。上述步驟所提到的具體結構及製程細節可參考前文說明,在此就不再贅述。
由於觸控面板因實際需求的不同,在觸控電極與基板的疊層結構上會有設計變化,以下將再提供一些觸控面板的實施方式來進行說明。
請參考第7圖,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大致與第1圖的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相同,差異點在於,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是在一層基板上製作雙層觸控電極的結構,並且兩層觸控電極是分別形成在基板的相對兩表面。對此,與第1圖的實施例相同的元件是以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並且不再重覆贅述,僅說明差異點。
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更包括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第二引線部件15及第二導電膠層16。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形成於第一基板10遠離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之側的表面,也就是第一基板10的下表面,並且第二金屬奈米線層 14經圖案化後包含對應位於可視區VA的一第二感測部140及對應位於周邊區PA的一第二連接部(圖未示),由於本實施例是以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同一層材料在同一圖案化製程所形成,因此第二感測部140和第二連接部為一體成形的態樣。本實施例的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是例如形成X軸向的觸控電極,而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是例如形成Y軸向的觸控電極。其中,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的觸控電極的數量可為一或多個,並且觸控電極的形狀可依實際需求來進行圖案化設計,在此並非為本發明所限制。此外,第二連接部亦可對應設置每個觸控電極的兩端或其中一端,以因應雙邊走線或單邊走線的設計需求。
第二引線部件15包含第二承載板151及第二周邊引線152。第二承載板151對應位於周邊區PA,並且在對應於可視區VA的區域為一鏤空設計,更具體來講,本實施例的第二承載板151為一框型態樣,中央區域為中空的設計。如此一來,本實施例的第二引線部件15將不會影響觸控面板整體在可視區VA的光學效果。第二周邊引線152形成於第二承載板151靠近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之側的表面。本實施例中,第二周邊引線152的一端為一第二搭接部(圖未示),用來電性連接第二導電膠層16,第二周邊引線152的另一端為一第二接合墊(圖未示),用來電性連接軟性印刷電路板(圖未示),本實施例的第二引線部件15具體的結構設計與材料大致和前述第一引線部件12的設計相同,僅在走線路徑上因觸控電極的軸向設計而有不同,因此也不再 贅述。
第二導電膠層16設置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和第二引線部件15之間,並對應位於周邊區PA,用來電性連接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的第二連接部和第二周邊引線152的搭接部,並且讓第二引線部件15固定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本實施例的第二導電膠層16包含第二導電膠體(圖未示)及圍設於第二導電膠體周圍的第二絕緣膠體(圖未示),第二導電膠層16具體的結構設計與材料大致和前述第一導電膠層13的設計相同,僅在膠體的相對位置上因觸控電極的軸向設計而有不同,因此也不再贅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111、第一導電膠體131及第一搭接部123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而第二連接部、第二導電膠體及第二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在另一實施例中,假設第一承載板121及第二承載板151是採用可撓式基板的設計,則第一承載板121及第二承載板151可以設計整合為同一塊承載板,並且第一周邊引線122和第二周邊引線152是形成在該同一塊承載板的相對兩側的表面,進而讓第一周邊引線122貼合於第一基板10上側的第一導電膠層13,並且通過彎折的方式來讓第二周邊引線152貼合於第一基板10下側的第二導電膠層16。
在部分的實施例中,觸控面板更包含設置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上的一底塗層(圖未示)及一蓋板(圖未示)。其中,底塗層與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之間的實體結構如前文內容 所述,而蓋板(圖未示)則是通過一光學膠(圖未示)來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一承載板121遠離第一基板10的表面,或者貼合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及第二承載板151遠離第一基板10的表面。
請同時參考第8圖及第9圖,分別根據本發明的再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剖面示意圖。此二實施例的觸控面板大致與第7圖的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相同,都是雙層觸控電極的結構,差異點在於,此二實施例的觸控面板是在兩層基板上分別製作一層觸控電極,並再進行對貼,而此二實施例之間的差異即在於對貼的方向不同。同樣的,與第7圖的實施例相同的元件是以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並且不再重覆贅述,僅說明差異點。
第8圖及第9圖的實施例的觸控面板更包括第二基板20,與第一基板10重疊設置,例如設置於第一基板10下,並且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形成於第二基板20的表面。進一步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光學黏著層21,設置於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之間。其中,在第8圖的實施例中,光學黏著層21是貼合於第一基板10的表面(如下表面)及第二基板20的表面(如上表面),更具體來講,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是相較於第一基板10遠離光學黏著層21,而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是相較於第二基板20遠離光學黏著層21。在第9圖的實施例中,光學黏著層21是貼合於第一基板10的表面(如下表面)以及第二承載板151遠離第二基板20的表面(如上表面),並且因第二引線部件15及第二導電膠層 16在可視區VA的鏤空設計,光學黏著層21是填滿於中空的中央區域以直接貼合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的表面(如上表面),更具體來講,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是相較於第一基板10遠離光學黏著層21,而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是相較於第二基板20靠近光學黏著層21。
此外,第8圖及第9圖的實施例的觸控面板更包括蓋板(圖未示)。其中,在第8圖的實施例中,蓋板是通過光學膠(圖未示)來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一承載板121遠離第一基板10的表面(如上表面),或者貼合於第二金屬奈米線層14及第二承載板151遠離第二基板20的表面(如下表面)。在第9圖的實施例中,蓋板是通過光學膠來貼合於第一金屬奈米線層11及第一承載板121遠離第一基板10的表面(如上表面),或者貼合於第二基板20的表面(如下表面)。
值得一提的是,由上述第8圖及第9圖的實施例整體結構來看,觸控面板至少包含了蓋板、第一基板10及第二基板20三層板材,因此將更需考量光學的外觀效果,而通過本發明第一引線部件12及第二引線部件15中央區域鏤空的設計,將完全不會影響觸控面板的整體光學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部分實施方式中,將觸控面板的觸控電極與周邊引線分別製作於不同的基材上,並通過導電膠來讓觸控電極及周邊引線間接接觸以進行電性連接。其中,用來承載周邊引線的基板在對應於觸控面板的顯示區是採用鏤空設計,不僅可以避免周邊引線的蝕刻製程造 成觸控電極的損傷,並且也不會影響觸控面板的整體光學效果。此外,製作於另一基材上的周邊引線也不用受限於觸控電極周圍的空間,可具有較為彈性的應用及設計,實現觸控面板窄邊框的外觀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多種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第一基板
11‧‧‧第一金屬奈米線層
110‧‧‧第一感測部
111‧‧‧第一連接部
12‧‧‧第一引線部件
121‧‧‧第一承載板
122‧‧‧第一周邊引線
13‧‧‧第一導電膠層
PA‧‧‧周邊區
VA‧‧‧可視區

Claims (21)

  1. 一種觸控面板,具有一可視區和一周邊區,包含:一第一基板;一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的表面,並且經圖案化後包含對應位於該可視區的一第一感測部及對應位於該周邊區的一第一連接部;一第一引線部件,包含一第一承載板及一第一周邊引線,其中該第一承載板對應位於該周邊區,並且對應於該可視區為一鏤空設計,該第一周邊引線形成於該第一承載板靠近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以及一第一導電膠層,設置於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和該第一引線部件之間,並對應位於該周邊區,用以電性連接該第一連接部及該第一周邊引線,並固定該第一引線部件於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包含一金屬線材及包覆該金屬線材的一絕緣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搭接部,電性連接該第一導電膠層,並且該第一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接合墊,電性連接一軟性印刷電路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一導電膠體及圍設於該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一絕緣膠體,其中該第一連接部、該第一導電膠體及該第一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設置於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上的一底塗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蓋板,通過一光學膠貼合於該第一基板遠離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或者貼合於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該第一承載板遠離該第一基板之側的表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金屬奈米線層,形成於該第一基板遠離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並且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經圖案化後包含對應位於該可視區的一第二感測部及對應位於該周邊區的一第二連接部;一第二引線部件,包含一第二承載板及一第二周邊引線,其中該第二承載板對應位於該周邊區,並且對應於該可視區為一鏤空設計,該第二周邊引線形成於該第二承載板靠近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以及一第二導電膠層,設置於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和該第二引線部件之間,並對應位於該周邊區,用以電性連接該 第二連接部及該第二周邊引線,以及固定該第二引線部件於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及該第二周邊引線分別包含一金屬線材及包覆該金屬線材的一絕緣層。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第一搭接部,電性連接該第一導電膠層,並且該第一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第一接合墊,電性連接一軟性印刷電路板,該第二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第二搭接部,電性連接該第二導電膠層,並且該第二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第二接合墊,電性連接該軟性印刷電路板。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一導電膠體及圍設於該第一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一絕緣膠體,其中該第一連接部、該第一導電膠體及該第一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該第二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二導電膠體及圍設於該第二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二絕緣膠體,其中該第二連接部、該第二導電膠體及該第二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承載板及該第二承載板是整合為同一塊承載 板。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分別設置於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上的一底塗層。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蓋板,通過一光學膠貼合於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該第一承載板遠離該第一基板之側的表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重疊設置;一第二金屬奈米線層,形成於該第二基板的表面,並且經圖案化後包含對應位於該可視區的一第二感測部及對應位於該周邊區的一第二連接部;一第二引線部件,包含一第二承載板及一第二周邊引線,其中該第二承載板對應位於該周邊區,並且對應於該可視區為一鏤空設計,該第二周邊引線形成於該第二承載板靠近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以及一第二導電膠層,設置於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和該第二引線部件之間,並對應位於該周邊區,用以電性連接該第二連接部及該第二周邊引線,以及固定該第二引線部件於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光學黏著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和該第二基板之間,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相較該第一基板遠離該光學黏著層,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相較該第二基板遠離該光學黏著層。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光學黏著層,設置於該第一基板和該第二基板之間,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相較該第一基板遠離該光學黏著層,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相較該第二基板靠近該光學黏著層。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及該第二周邊引線分別包含一金屬線材及包覆該金屬線材的一絕緣層。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第一搭接部,電性連接該第一導電膠層,並且該第一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第一接合墊,電性連接一軟性印刷電路板,該第二周邊引線的一端為一第二搭接部,電性連接該第二導電膠層,並且該第二周邊引線的另一端為一第二接合墊,電性連接該軟性印刷電路板。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觸控面板, 其中該第一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一導電膠體及圍設於該第一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一絕緣膠體,其中該第一連接部、該第一導電膠體及該第一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該第二導電膠層包含一第二導電膠體及圍設於該第二導電膠體周圍的一第二絕緣膠體,其中該第二連接部、該第二導電膠體及該第二搭接部在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分別設置於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上的一底塗層。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觸控面板,更包括一蓋板,通過一光學膠貼合於該第一金屬奈米線層及該第一承載板遠離該第一基板的之側表面,或者貼合於該第二基板遠離該第二金屬奈米線層之側的表面。
TW108124561A 2019-02-25 2019-07-11 觸控面板 TWI7284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37310.0 2019-02-25
CN201910137310.0A CN111610870A (zh) 2019-02-25 2019-02-25 触控面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32348A true TW202032348A (zh) 2020-09-01
TWI728402B TWI728402B (zh) 2021-05-21

Family

ID=704151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9089U TWM590268U (zh) 2019-02-25 2019-07-11 觸控面板
TW108124561A TWI728402B (zh) 2019-02-25 2019-07-11 觸控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209089U TWM590268U (zh) 2019-02-25 2019-07-11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69630B2 (zh)
CN (1) CN111610870A (zh)
TW (2) TWM590268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50705B2 (en) * 2020-12-07 2023-05-16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CN114816134A (zh) * 2021-01-29 2022-07-29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感应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4967958A (zh) * 2021-02-24 2022-08-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US11435863B1 (en) * 2021-04-15 2022-09-06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Touch sens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3821125A (zh) * 2021-11-22 2021-12-21 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模组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23424B2 (en) * 2013-04-08 2015-12-29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signal routing structures with conductive adhesive
US10013113B2 (en) * 2013-08-19 2018-07-03 Touchsensor Technologies, Llc Capacitive sensor filter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CN104571652B (zh) * 2013-10-09 2017-12-01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结构
KR102116483B1 (ko) * 2013-10-18 2020-05-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516815A (zh) * 2013-10-25 2015-05-01 Wintek Corp 電容式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JP2016076174A (ja) * 2014-10-08 2016-05-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用基板
TWI549031B (zh) * 2014-10-24 2016-09-1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裝置
JP6417887B2 (ja) * 2014-11-20 2018-11-07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静電容量方式タッチパネル
CN105892735A (zh) * 2014-12-26 2016-08-24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CN105677085B (zh) * 2015-12-31 2018-07-10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检测方法
US20190114003A1 (en) * 2016-04-05 2019-04-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Nanowire contact pads with enhanced adhesion to metal interconnects
CN107562280B (zh) * 2017-09-15 2021-04-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触控显示装置及制作和驱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10870A (zh) 2020-09-01
TWM590268U (zh) 2020-02-01
TWI728402B (zh) 2021-05-21
US11169630B2 (en) 2021-11-09
US20200272260A1 (en)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8402B (zh) 觸控面板
TWI726659B (zh) 觸控面板與顯示器
TWI726322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726741B (zh) 觸控面板及窄邊框顯示器
CN203350852U (zh) 静电电容耦合方式触摸面板
US20170285780A1 (en) Touch sensor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US10932364B2 (e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CN107153486B (zh) 一种整面可折叠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应用
TWM607109U (zh) 觸控面板
TWI749630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I743883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TWM611582U (zh) 觸控元件以及包含觸控元件的觸控顯示模組
TW202016712A (zh) 觸控蓋板及其製作方法
KR102218718B1 (ko) 전도성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전도성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터치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M572495U (zh) 觸控感測器及其觸控面板
TWI742697B (zh) 觸控電極及應用其之觸控面板與觸控顯示器
CN209911940U (zh) 触控面板
TWI760825B (zh) 觸控面板、觸控面板的製作方法及其裝置
KR102479227B1 (ko) 터치 감지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바이스
TWI790484B (zh) 觸控元件以及包含觸控元件的觸控顯示模組
US11579724B2 (en) Touch-sensing module and device with the same
US20220164082A1 (en) Touch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TWI751756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裝置
JP7036963B1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タッチデバイス
KR20220060970A (ko) 터치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