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967958A -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967958A
CN114967958A CN202110210134.6A CN202110210134A CN114967958A CN 114967958 A CN114967958 A CN 114967958A CN 202110210134 A CN202110210134 A CN 202110210134A CN 114967958 A CN114967958 A CN 1149679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ayer
area
peripheral area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101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章敏
贺兴龙
房常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1013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967958A/zh
Priority to US17/916,054 priority patent/US20230168757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30263 priority patent/WO202217919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4967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9679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8Details of the electrode shape, e.g. for enhancing the detection of touches, for generating specific electric field shap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qu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4Multi-touch detection in digitiser, i.e. details about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a plurality of touching locations, e.g. multiple fingers or pen and fing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Abstract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平面区域、位于平面区域至少一边的弯曲区域。触控面板具有与所述弯曲区域相邻的至少一个缺口。触控面板包括位于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透光的第一走线层。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文涉及但不限于触控技术领域,尤指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便携式电子显示设备的发展,触控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机互动界面,其在使用上更直接、更人性化。将触控技术与平面显示技术整合在一起,形成显示触控装置,可以使得平面显示装置具有触控功能。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平面区域、位于所述平面区域至少一边的弯曲区域。触控面板具有与所述弯曲区域相邻的至少一个缺口。所述触控面板包括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透光的第一走线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平面区域具有多个角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缺口位于所述平面区域的至少一个角区域的外围。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平面区域大致呈圆角矩形,所述平面区域的四边均设置有弯曲区域,且相邻两边的弯曲区域之间设置有一个缺口。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对应至少一个缺口的边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圆弧段和第二直线段,或者所述触控面板对应所述至少一个缺口的边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第一过渡段、圆弧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接段和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交叉。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与所述平面区域部分交叠,并与所述至少一个缺口相邻的弯曲区域部分交叠。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与至少一个弯曲区域至少部分交叠。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第二走线层,所述第二走线层与所述第一走线层为异层结构。所述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电连接。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触控区域,所述触控区域与所述平面区域和所述至少一个弯曲区域均部分交叠。所述触控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一连接部;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一连接部同层设置在触控层,所述多个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桥接层,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桥接层和触控层之间的触控绝缘层上的过孔与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相互连接。或者,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连接部同层设置在触控层,所述多个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桥接层,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桥接层和触控层之间的触控绝缘层上的过孔与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相互连接。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走线层与所述触控层为同层结构,所述第二走线层与所述桥接层为同层结构。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多条第二触控引线;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与第一触控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二触控单元连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包括:多条引线连接线,所述多条引线连接线中的至少一条配置为与相邻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连接。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走线层的多条引线连接线具有连接端部,且相邻引线连接线的连接端部错位排布。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同一条走线在所述第一走线层的走线宽度和所述第二走线层的走线宽度之比,约等于所述第一走线层所采用的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与所述第二走线层所采用的第二导电材料的面电阻的比值。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包括透光率约大于90%的导电材料。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约为10Ω/m2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触控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如上所述的触控面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的触控基底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形成外挂式结构。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以所述显示面板的封装层作为触控基底,形成覆盖表面式结构。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的平面区域的至少一个角区域具有圆弧形边缘,所述角区域的圆弧形边缘面对所述显示面板的圆弧形边缘。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的至少一个缺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部分交叠。
另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触控面板包括:平面区域、位于所述平面区域至少一边的弯曲区域;触控面板具有与所述弯曲区域相邻的至少一个缺口。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在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形成透光的第一走线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在与至少一个弯曲区域至少部分交叠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形成第二走线层,所述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电连接。
在阅读并理解了附图和详细描述后,可以明白其他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制。附图中一个或多个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
图1为一种四曲面显示产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驱动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金属网格形式的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3中区域S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沿P-P方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区域S1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区域P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沿Q-Q方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0中区域P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3中区域S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图3中区域S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区域P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为图3中区域S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图8中沿P-P方向的另一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另一显示触控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4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方式可以以多个不同形式来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个事实,就是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宗旨及其范围的条件下被变换为一种或多种形式。因此,本公开不应该被解释为仅限定在下面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内容中。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在附图中,有时为了明确起见,夸大表示了一个或多个构成要素的大小、层的厚度或区域。因此,本公开的一个方式并不一定限定于该尺寸,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此外,附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理想的例子,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不局限于附图所示的形状或数值等。
本公开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词是为了避免构成要素的混同而设置,而不是为了在数量方面上进行限定的。本公开中的“多个”表示两个及以上的数量。
在本公开中,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句以参照附图说明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说明书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根据描述构成要素的方向适当地改变。因此,不局限于在说明书中说明的词句,根据情况可以适当地更换。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件间接相连,或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含义。其中,“电连接”包括构成要素通过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只要可以进行连接的构成要素间的电信号的授受,就对其没有特别的限制。“具有某种电作用的元件”的例子不仅包括电极和布线,而且还包括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其它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的元件等。
在本公开中,晶体管是指至少包括栅电极、漏电极以及源电极这三个端子的元件。晶体管在漏电极(漏电极端子、漏区域或漏电极)与源电极(源电极端子、源区域或源电极)之间具有沟道区域,并且电流能够流过漏电极、沟道区域以及源电极。在本公开中,沟道区域是指电流主要流过的区域。
在本公开中,为区分晶体管除栅电极之外的两极,将其中一个电极称为第一极,另一电极称为第二极,第一极可以为源电极或者漏电极,第二极可以为漏电极或源电极,另外,将晶体管的栅电极称为控制极。在使用极性相反的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电极”及“漏电极”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公开中,“源电极”和“漏电极”可以互相调换。
在本公开中,“平行”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10°以上且1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该角度为-5°以上且5°以下的状态。另外,“垂直”是指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度为80°以上且100°以下的状态,因此,也包括85°以上且95°以下的角度的状态。
在本公开中,“膜”和“层”可以相互调换。例如,有时可以将“导电层”换成为“导电膜”。与此同样,有时可以将“绝缘膜”换成为“绝缘层”。
本公开中的“约”、“大致”,是指不严格限定界限,允许工艺和测量误差范围内的情况。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立体显示产品,例如双曲面电子设备、四曲面电子设备等,以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图1为一种四曲面显示产品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四曲面显示产品包括:平面区域A0以及位于平面区域A0四周的弯曲区域B0。弯曲区域B0围绕在平面区域A0的周边。如图1所示的四曲面显示产品搭载的触控面板为与四曲面显示产品的外形匹配的圆角矩形,触控面板需要进行四边弯曲。然而,在触控面板进行四边弯曲时,四个角位置(如图1中的四个角位置C0)会受到不同方向的挤压(例如包括两个垂直方向上的挤压应力),容易产生褶皱,造成触控面板的线路出现裂纹或断裂,从而导致触控不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产品可以为至少一边曲面的显示产品,当至少一边进行弯曲时,角落的位置也受到至少一个方向上的挤压容易产生褶皱,造成触控面板的线路出现裂纹或断裂,从而导致触控不良。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产品可以为相邻两边曲面的显示产品或相对两边曲面的显示产品。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平面区域、位于平面区域至少一边的弯曲区域。触控面板具有与弯曲区域相邻的至少一个缺口。触控面板包括位于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透光的第一走线层。在一些示例中,触控面板为单边曲面产品,触控面板可以具有一个或两个缺口,例如,两个缺口各自位于触控面板的弯曲区域所在边相邻的角位置。或者,触控面板为多边弯曲产品。例如,触控面板大致为矩形,触控面板可以具有四个缺口,且四个缺口各自位于触控面板的四个角位置。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中,触控面板可以为其他异形结构。例如,触控面板可以具有N条边和N个角,N为大于2的整数;在N条边中的至少一条边处设置有弯曲区域,且在与弯曲区域相邻的至少一个角处设置缺口。
在本公开中,透光表示光线透过率约大于90%的情况,非透光表示光线透过率不大于90%的情况。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通过在弯曲区域的相邻位置形成缺口,并将缺口周边的走线设置在相对平坦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可以避免触控面板弯折产生褶皱,对触控线路造成损伤,从而提高触控效果。而且,通过将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设置为透光,可以避免缺口的设置对触控面板所在的显示触控装置的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产生影响。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平面区域具有多个角区域,至少一个缺口位于平面区域的至少一个角区域的外围。在一些示例中,平面区域大致呈圆角矩形,平面区域的四边均设置有弯曲区域,且相邻两边的弯曲区域之间设置有一个缺口。在本示例中,平面区域具有四个角区域,且四个角区域均具有圆弧形边缘,在平面区域的每个角区域的外围形成有一个缺口。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对应至少一个缺口的边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圆弧段和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交叉。例如,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的延长线相交于圆弧段对应的圆心,圆弧段对应的圆心角约为80至100度,例如90度。在一些示例中,触控面板未形成缺口之前的形状大致为圆角矩形,在四个角位置可以形成大致为扇环形状的缺口。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对应至少一个缺口的边缘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第一过渡段、圆弧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二直线段。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交叉。例如,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为圆弧线,可以形成连接圆弧段和直线段之间的导角。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缺口的边缘可以由多条直线段连接形成。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与平面区域部分交叠,并与至少一个缺口相邻的弯曲区域部分交叠。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可以为平面区域的角区域靠近缺口的边缘部分和该角区域相邻的弯曲区域靠近缺口的边缘部分连通形成的区域。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与至少一个弯曲区域至少部分交叠。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第二走线层。第二走线层与第一走线层为异层结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电连接。在本示例中,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连通,形成围绕触控面板的触控区域的触控周边区域。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走线层可以为非透光的走线层。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走线层和第一走线层均可以为透光的走线层。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走线层和第二走线层可以同层设置。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还包括:触控区域,触控区域与平面区域和至少一个弯曲区域均部分交叠。触控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一连接部;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连接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一连接部同层设置在触控层,多个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桥接层,第二连接部通过桥接层和触控层之间的触控绝缘层上的过孔与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相互连接。或者,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连接部同层设置在触控层,多个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桥接层,第一连接部通过桥接层和触控层之间的触控绝缘层上的过孔与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相互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走线层与触控层为同层结构,第二走线层与桥接层为同层结构。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第一走线层与触控层和桥接层均为异层结构,第二走线层与桥接层为同层结构。或者,例如,第一走线层、第二走线层和触控层为同层结构。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多条第二触控引线。第一触控引线与第一触控单元连接,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二触控单元连接。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包括:多条引线连接线。多条引线连接线中的至少一条配置为与相邻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连接。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走线层的多条引线连接线具有连接端部,且相邻引线连接线的连接端部错位排布。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相邻引线连接线的连接端部错位排布,可以减小相邻引线连接线之间的间距,支持实现窄边框的触控面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同一条走线在第一走线层的走线宽度和第二走线层的走线宽度之比,约等于第一走线层所采用的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与第二走线层所采用的第二导电材料的面电阻的比值。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走线层和第二走线层的导电材料的面电阻的比值关系,来设置同一条走线在第一走线层和第二走线层的走线宽度,可以保证整体走线阻抗的一致性。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材料可以包括透光率约大于90%的导电材料,第二导电材料可以包括金属材料。例如,第一导电材料可以为透光率约大于90%的金属材料,或者,可以为氧化铟锡(ITO)等透明导电材料。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约为10Ω/m2。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材料面电阻大于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例如可以大于约4倍。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触控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上的触控面板。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可以是液晶显示(LCD,LiquidCrystal Display)面板,或者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显示面板,或者可以是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Plasma Display Panel),或者可以是电泳显示面板(EPD)。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可以是OLED显示面板。OLED为主动发光显示器件,具有自发光、广视角、高对比度、低耗电、极高反应速度等优点。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OLED为发光器件、由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进行信号控制的柔性显示装置(Flexible Display)已成为目前显示领域的主流产品。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可以为外挂式(Add on Mode)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可以采用整面涂覆光学透明树脂(OCR,Optical Clear Resin)或者光学胶(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的面贴合方式与显示面板贴合,或者,采用四周边缘涂覆框贴胶的框贴方式与显示面板贴合。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图2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显示触控装置的四边在未弯折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显示触控装置的触控面板的四边在未弯曲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显示触控装置包括叠设的显示面板1和触控面板2。其中,触控面板2可以通过贴合方式设置在显示面板1上,形成外挂式结构。在平行于显示触控装置的平面内,触控面板2包括:触控区域200和位于触控区域200外围的触控周边区域201。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域100和位于显示区域100外围的显示周边区域110。例如,显示面板1大致为圆角矩形。图3中的虚线可以表示触控面板2的触控区域200的边界,图3中的点划线可以表示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00的边界。图3中的点线表示触控面板2的平面区域A1和弯曲区域之间的交界。在一些示例中,触控面板2的触控区域200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与显示区域100部分交叠。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00可以覆盖触控面板2的触控区域200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触控面板2可以具有第一开孔H。在显示面板1远离触控面板2一侧可以设置光学器件,例如,摄像头、红外光检测器等。光学器件在触控面板2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开孔H存在交叠。在一些示例中,在显示面板1可以设置与第一开孔H的正投影交叠的第二开孔。通过在触控面板2设置开孔,有利于光学器件接收外部光线。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触控面板2包括:平面区域A1以及位于平面区域A1四边的弯曲区域。如图4所示,平面区域A1具有四个角区域A11、A12、A13及A14。四个角区域A11至A14例如具有圆弧形边缘。四个角区域A11至A14的圆弧形边缘的弧度可以相同,例如平面区域A1大致为圆角矩形;或者,四个角区域A11至A14的圆弧形边缘的弧度可以均不相同或者至少两个角区域的弧度相同。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触控面板2的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的圆弧形边缘面对显示面板1的圆弧形边缘。在本示例中,平面区域A1的四个角区域和显示面板1的四个角区域均呈圆弧形,即具有圆弧形边缘。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平面区域A1四边的弯曲区域分别为从平面区域A1的四条边向外延伸的矩形区域。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弯曲区域可以为从平面区域A1的四条边向外延伸的梯形区域;或者,弯曲区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一些示例中,四个弯曲区域的形状可以均不相同,或者至少两个弯曲区域的形状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平面区域A1四边的弯曲区域包括:第一弯曲区域B1、第二弯曲区域B2、第三弯曲区域B3和第四弯曲区域B4。例如,第一弯曲区域B1位于平面区域A1的左侧,第二弯曲区域B2位于平面区域A1的上侧,第三弯曲区域B3位于平面区域A1的右侧,第四弯曲区域B4位于平面区域A1的下侧。第一弯曲区域B1和第三弯曲区域B3相对而设,第二弯曲区域B2和第四弯曲区域B4相对而设。在一些示例中,四个弯曲区域均大致为矩形。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弯曲区域B1和第三弯曲区域B3的尺寸可以相同,第二弯曲区域B2和第四弯曲区域B4的尺寸相同。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第三弯曲区域B3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一弯曲区域B1的尺寸,或者,第四弯曲区域B4的尺寸大于第二弯曲区域B2的尺寸。另外,本实施例对于四个弯曲区域的形状和尺寸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触控面板2具有四个缺口,每个缺口位于相邻两个弯曲区域之间。四个缺口均与平面区域A1相邻。如图2所示,四个缺口分别位于触控面板2的四个角位置。如图4所示,四个缺口分别位于平面区域A1的四个角区域的外围。第一弯曲区域B1和第二弯曲区域B2之间设置有第一缺口C1,第二弯曲区域B2和第三弯曲区域B3之间设置有第二缺口C2,第三弯曲区域B3和第四弯曲区域B4之间设置有第三缺口C3,第四弯曲区域B4和第一弯曲区域B1之间设置有第四缺口C4。其中,第一缺口C1位于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1的外围,第一缺口C1由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1、第一弯曲区域B1和第二弯曲区域B2围绕。第二缺口C2位于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2的外围,第二缺口C2由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2、第二弯曲区域B2和第三弯曲区域B3围绕。第三缺口C3位于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3的外围,第三缺口C3由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3、第三弯曲区域B3和第四弯曲区域B4围绕。第四缺口C4位于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4的外围,第四缺口C4由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4、第四弯曲区域B4和第一弯曲区域B1围绕。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四个缺口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00部分交叠。每个缺口在显示面板1上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00和显示周边区域110均存在交叠。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缺口C1、第二缺口C2、第三缺口C3和第四缺口C4的形状可以相同。如图4所示,以第一缺口C1为例进行说明。触控面板2对应第一缺口C1的边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C11、第二边缘C12和第三边缘C13。第一边缘C11为第一弯曲区域B1的边缘,第二边缘C12为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1的边缘,第三边缘C13为第二弯曲区域B2的边缘。第一边缘C11和第三边缘C13可以为直线段,第二边缘C12可以为圆弧段。例如第一边缘C11和第三边缘C13的长度可以均约为10.8毫米(mm),第二边缘C12对应的圆心角约为90度。在一些示例中,触控面板2未形成缺口前大致呈圆角矩形,第一缺口C1可以大致为扇环形状,且对应的圆心角约为90度。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缺口C1、第二缺口C2、第三缺口C3和第四缺口C4可以均大致为扇环形状,且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可以互不相同。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缺口C1、第二缺口C2、第三缺口C3和第四缺口C4的形状可以互不相同或至少有两个相同。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触控面板2的触控区域200与平面区域A1和四个弯曲区域(即第一弯曲区域B1至第四弯曲区域B4)均部分交叠。平面区域A1靠近四个缺口(即第一缺口C1至第四缺口C4)的边缘不属于触控区域200。至少一个弯曲区域远离平面区域200的部分不属于触控区域200。触控区域200的边界形状与触控面板2的边界形状类似。在本示例中,触控区域200和触控面板2的边界具有90%以上的相似度,即在90%以上的边界位置,触控区域200和触控面板2的边界形状可以一致。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触控周边区域201包括四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和四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四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分别位于触控面板2的四个角位置,并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100存在交叠。每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与相邻两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连通。每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与一个缺口周边的平面区域A1和相邻两个弯曲区域均部分交叠。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与平面区域A1的交叠区域位于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每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位于缺口和触控区域200之间。四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与四个弯曲区域一一对应,每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与一个弯曲区域部分交叠。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图5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驱动架构示意图。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可以为互容式(Mutual Capacitance)结构。互容式结构是由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相互重叠构成互电容,利用互电容的变化进行位置检测。互容式触控面板为多层结构,具有多点触控等特点。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触控面板可以为自容式(Self Capacitance)结构,自容式结构是由触控电极与人体构成自电容,利用自电容的变化进行位置检测。自容式触控面板为单层结构,具有功耗低和结构简单等特点。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触控区域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10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20。第一触控单元210沿第一方向D1延伸,多个第一触控单元210沿第二方向D2依次排列。第二触控单元220沿第二方向D2延伸,多个第二触控单元220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交叉,例如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二方向D2。每个第一触控单元210包括沿第一方向D1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1和多个第一连接部212,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一连接部212交替设置且依次连接。每个第二触控单元120包括沿第二方向D2依次排列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1间隔设置,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221通过第二连接部222彼此连接。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连接部222所在的膜层不同于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21所在的膜层。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21在第三方向D3上交替布置,第三方向D3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交叉。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图5中仅以六个第一触控单元和五个第二触控单元为例进行示意,且每个第一触控单元仅以六个第一触控电极,每个第二触控单元以七个第二触控电极为例进行示意,本实施例对于触控面板上的第一触控单元、第二触控单元、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的数目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1和多个第一连接部212可以同层设置在触控层,并且可以通过同一次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一连接部212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二连接部222可以设置在桥接层,通过过孔使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221相互连接。触控层与桥接层之间设置有触控绝缘层。在另一些示例中,多个第一触控电极211、多个第二触控电极221和多个第二连接部222可以同层设置在触控层,第二触控电极221和第二连接部222可以为相互连接的一体结构。第一连接部212可以设置在桥接层,通过过孔使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211相互连接。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是感应(Rx)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驱动(Tx)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可以是驱动(Tx)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可以是感应(Rx)电极。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21可以具有菱形状,例如可以是正菱形,或者是横长的菱形,或者是纵长的菱形。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21可以具有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和其它多边形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的大部分第一触控电极呈菱形,少部分位于边缘上的第一触控电极可以呈等腰三角形,或者可以呈与触控区域边缘匹配的形状。大部分第二触控电极呈菱形,少部分位于边缘上的第二触控电极呈等腰三角形,或者可以呈与触控区域边缘匹配的形状。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21可以是金属网格形式,金属网格由多条金属线交织形成,金属网格包括多个网格图案,网格图案是由多条金属线构成的多边形。在一些示例中,金属线围成的网格图案可以为规则的形状,或者为不规则的形状,网格图案的边可以为直线,或者可以为曲线,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在一些示例中,金属线的线宽可以小于或等于5微米(μm)。金属网格形式的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具有电阻小、厚度小和反应速度快等优点。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可以为透明导电电极形式。
图6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金属网格形式的触控电极的结构示意图,为图5中区域S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在本示例中,网格图案为菱形状,网格图案的边可以为曲线。如图6所示,为了使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21相互绝缘,金属网格上设置有多个切口,多个切口断开网格图案的金属线,在第一触控电极211和第二触控电极221之间形成无效连接区301,实现第一触控电极211的网格图案与第二触控电极221的网格图案的隔离。在一些实施例中,切口可以为一条直线,也可以为部分直线连接形成的折线,进一步解决切口断线处的可视化问题。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位于无效连接区301的每一个网格图案中可以设置有切口,切口截断网格图案的金属线,使每一个网格图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第一触控电极211,另一部分属于第二触控电极221,或者一部分属于第二触控电极221,另一部分属于第一触控电极211。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212与第一触控电极211可以为一体结构,配置为实现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1之间的连接。例如,第一连接部212可以为连接两个第一触控电极211的网格图案。第二连接部222与第二触控电极221异层设置,配置为实现两个第二触控电极221之间的连接。例如,第二连接部222可以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弧形连接线,每条弧形连接线的一端与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1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二触控电极221连接。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触控周边区域201位于触控区域200的四周。触控周边区域201包括:四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和四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每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与平面区域A1的交叠区域位于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四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分别位于四个弯曲区域远离平面区域A1的边缘。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多条引线连接线。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多条触控引线。多条触控引线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多条第二触控引线。例如,第一触控引线为感应引线,第二触控引线为驱动引线;或者,第一触控引线为驱动引线,第二触控引线为感应引线。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每一行的第一触控单元210与一条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每一列的第二触控单元220与一条第二触控引线402连接。第一触控引线401和第二触控引线402可以通过位于触控区域一侧的绑定区域与柔性电路板上的触控芯片连接。例如,第一触控引线为感应引线,第二触控引线为驱动引线,触控芯片可以通过驱动引线向第二触控单元输入驱动扫描信号,第一触控单元可以通过感应引线输出感应信号至触控芯片。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第一触控引线可以为驱动引线,第二触控引线可以为感应引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触控区域的上半区域的第一触控单元210与位于触控区域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触控区域的下半区域的第一触控单元210与位于触控区域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触控区域的第二触控单元220与位于触控区域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引线402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区域的上半区域的第一触控单元210可以与位于触控区域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触控区域的下半区域的第一触控单元210可以与位于触控区域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触控区域的第二触控单元220与位于触控区域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引线402连接。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触控面板采用1T1R驱动方式。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中,对于宽长比为18:9、20:9的触控区域,可以采用2T1R驱动方式,即顶端和底端(例如第二方向)通过驱动引线同时提供驱动信号,左侧或右侧(例如第一方向)通过单侧的感应引线提供接收信号。在一些示例中,对于宽长比为8:9的触控区域,如折叠屏,可以采用2T2R驱动方式,即顶端和底端(例如第二方向)通过驱动引线同时提供驱动信号,左侧和右侧(例如第一方向)通过感应引线同时提供接收信号。
图7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图7所示为图4中的第二弯曲区域B2的局部示意图。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区域四周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还设置有至少一条接地(GND)线403和至少一条第一屏蔽(Guard)线404。第一屏蔽线404例如可以连接接地信号,以实现屏蔽功能。接地线403可以用于实现屏蔽和防静电(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功能。第一屏蔽线404和接地线403可以分别与绑定区域内设置的绑定引脚连接,以接收外部信号。如图7所示,左侧和右侧的第一屏蔽线404断开,左侧和右侧的接地线403断开。左侧和右侧的第一屏蔽线404在绑定区域通过绑定引脚接收相同的信号,左侧和右侧的接地线403在绑定区域通过绑定引脚接收相同的信号。接地线403位于第一屏蔽线404远离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以触控面板采用1T1R驱动方式为例,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第一缺口C1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屏蔽连接线、接地连接线和多条引线连接。其中,第一屏蔽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上侧和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线,接地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上侧和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接地线,多条引线连接线中的至少一条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左上角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或者连接第二弯曲区域B2内的第一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在第一缺口C1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第一屏蔽连接线可以位于接地连接线靠近触控区域的一侧,多条引线连接线位于第一屏蔽连接线靠近触控区域的一侧。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第二缺口C2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屏蔽连接线和接地连接线。其中,第二缺口C2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上侧和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线,接地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上侧和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接地线。在第二缺口C2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第一屏蔽连接线可以位于接地连接线靠近触控区域的一侧。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第四缺口C4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屏蔽连接线、第二屏蔽连接线、接地连接线和多条引线连接线。其中,第四缺口C4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左侧和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线,第二屏蔽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左侧和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屏蔽线,接地连接线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左侧和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接地线。第四缺口C4周边区域内的多条引线连接线中的至少一条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左侧和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或者连接平面区域A1的左下角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引线。在第四缺口C4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第二屏蔽连接线可以位于连接第一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线和连接第二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线之间,第一屏蔽连接线可以位于接地连接线和引线连接线之间,接地连接线可以位于第一屏蔽连接线远离触控区域的一侧。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第三缺口C3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设置有第一屏蔽连接线、第二屏蔽连接线、接地连接线和多条引线连接线。其中,第三缺口C3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右侧和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线,第二屏蔽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右侧和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屏蔽线,接地连接线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右侧和下侧的接地线。第三缺口C3周边区域内的多条引线连接线中的至少一条配置为连接位于平面区域A1右侧和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或者连接平面区域A1的右下角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或者连接平面区域A1的右下角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引线。在第三缺口C3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第二屏蔽连接线位于连接第一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线和连接第二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线之间,第一屏蔽连接线位于引线连接线和接地连接线之间,接地连接线可以位于第一屏蔽连接线远离触控区域的一侧。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下面以触控面板的驱动方式为1T1R为例,对触控面板的四个角位置的走线进行举例说明。图8和图10均为图3中区域S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即图8和图10所示均为触控面板2的左下角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图8中沿P-P方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区域P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沿Q-Q方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3为图10中区域P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为图3中区域S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即图14所示为触控面板2的右下角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5为图3中区域S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即图15所示为触控面板2的右上角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区域P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7为图3中区域S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即图17所示为触控面板2的左上角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图8、图10、图14、图15和图17中,线条L1表示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100的边界,线条L2表示触控面板2的边界,线条L3表示触控面板2的触控区域200的边界。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10所示,线条L1和线条L2之间的区域E11对应触控面板2的第四缺口C4所在位置。在区域E11靠近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由线条L1、线条L2和线条L3围绕形成的区域为在触控面板2的右下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在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远离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由线条L1、线条L2和线条L3围绕形成的区域为触控面板2的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触控面板2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其中,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与显示区域100存在交叠,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内设置透光的第一走线层50,以避免对显示区域100的显示效果产生影响。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与显示区域100没有交叠,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可以设置非透光的第二走线层40。在一些示例中,透光的第一走线层50和非透光的第二走线层40的连接位置可以位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或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靠近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的边界处,以确保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为透明可视区域。例如,透光的第一走线层50可以从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延伸到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并在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与非透光的第二走线层40实现连接;第一走线层50可以从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延伸到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并在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与非透光的第二走线层40实现连接。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子区域F1、第二子区域F2、第三子区域F3、第四子区域F4和第五子区域F5。第一子区域F1和第五子区域F5内的走线可以为直线段,第二子区域F2和第四子区域F4内的走线可以为曲线段、直线段的组合或者曲线段和直线段的组合。第三子区域F3内的走线可以为圆弧线段。在一些示例中,位于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外围的缺口边缘由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第一过渡段、圆弧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二直线段形成。第一直线段为第一子区域F1的边缘,第一过渡段为第二子区域F2的边缘,圆弧段为第三子区域F3的边缘,第二过渡段为第四子区域F4的边缘,第二直线段为第五子区域F5的边缘。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过渡段连接第一直线段和圆弧段,第一过渡段为圆弧线,对应的半径约为0.5mm至0.9mm,例如约为0.7mm。第二过渡段连接第二直接线和圆弧段,第二过渡段为圆弧线,对应的半径约为0.5mm至0.9mm,例如约为0.7mm。圆弧段连接在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之间,对应的半径约为3mm至4mm,例如约为3.6mm。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如图3所示,任一弯曲区域具有沿着平面区域弯折的交界线,定义为弯曲线。
结合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与所述缺口的边缘具有任一相交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与所述缺口的直线段有相交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与所述缺口的圆弧段有相交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与所述缺口的过渡段有相交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与所述缺口的相交点在直线段发生变化的点所在的位置,可以是直线段与圆弧段的变化点,即连接点,也可以是直线段与过渡段的变化点,即连接点。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可以为平行于弯曲侧显示面板所在边的直线,也可以具有一定的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弯曲线的延长线的相交角可以为90度,也可以为其他任意角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弯曲线的延长线的相交点位于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穿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至少一部分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穿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的第一子区域F1。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穿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的第二子区域F2。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穿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的第三子区域F3。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穿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的第四子区域F4。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穿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的第五子区域F5。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曲线的延长线与第一走线层50的至少一部分走线相交。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触控区域200的边缘位置的触控电极的形状可以与触控区域200的边缘形状匹配,例如,边缘位置的触控电极可以具有圆弧边缘,或者,可以为多边形。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内的第一走线层50包括: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至少一条接地连接线5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连接线504、以及至少一条第二屏蔽连接线505。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第二走线层40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401、至少一条接地线4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线404、以及至少一条第二屏蔽线405。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二走线层40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401、多条第二触控引线402、至少一条接地线4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线404、以及至少一条第二屏蔽线405。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接地线403、第一屏蔽线404和第二屏蔽线405可以分别延伸至连接绑定区域内的绑定引脚,以接收外部信号,例如均接收接地信号。在一些示例中,接地线403可以通过接地连接线503的搭接,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经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延伸至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以及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经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和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32延伸至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第一屏蔽线404可以通过第一屏蔽连接线504的搭接,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经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延伸至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以及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经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和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32延伸至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第二屏蔽线405可以通过第二屏蔽连接线505,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经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延伸到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以及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经过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延伸到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配置为连接触控面板2的左下角位置的第二触控单元(例如包括第一弯曲区域B1内的第二触控单元以及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4内的第二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二触控引线402。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的第一触控引线401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接地连接线503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接地线403。第一屏蔽连接线504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一屏蔽线404。第二屏蔽连接线505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二屏蔽线405。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一部分第二触控引线402可以与第四弯曲区域B4内的第二触控电极221连接。图10中仅示意若干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将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整体示意,将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多条第二触控引线、接地线、第一屏蔽线以及第二屏蔽线整体示意。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触控信号线和第二触控信号线之间设置第二屏蔽线,以及在第一引线连接线和第二引线连接线之间设置第二屏蔽连接线,可以屏蔽相邻触控信号线和引线连接线之间的干扰。通过在触控信号线远离触控区域一侧设置第一屏蔽线,以及在引线连接线远离触控区域一侧设置第一屏蔽连接线,可以屏蔽外部信号干扰。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接地连接线503、第一屏蔽连接线504、第二屏蔽连接线505、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和多条第二引线连接502在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内的延伸方向与触控面板2的触控区域200的边界形状(例如,线条L3)匹配。在一些示例中,至少一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可以由第一直线段、第一过渡线段、曲线段、第二过渡线段以及第二直线段连接形成,第一直线段平行于第一方向D1,第二直线段平行于第二方向D2。一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的第一直线段与触控区域200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第二直线段与触控区域200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例如,至少一条第一引线连接线或第二引线连接线可以为由多条直线段连接形成的折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第二屏蔽连接线505、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第一屏蔽连接线504和接地连接线503沿着远离触控区域200的方向依次排布。相邻第一引线连接线501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相邻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和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之间设置第二屏蔽连接线505。第二屏蔽连接线505和相邻的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与相邻的第一屏蔽连接线504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可以大于相邻第一引线连接线501之间的间距,亦可以大于相邻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之间的间距。第二间距可以大于相邻第一引线连接线501之间的间距,亦可以大于相邻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之间的间距。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间距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间距。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接地连接线503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引线连接线501的宽度,也大于第二引线连接线502的宽度。第二屏蔽连接线505的宽度可以大于接地连接线503的宽度。第一屏蔽连接线504的宽度可以小于接地连接线503的宽度。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线条L1和线条L2之间的区域E21对应触控面板2的第三缺口C3所在位置。在区域E21靠近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由线条L1、线条L2和线条L3围绕形成的区域为触控面板2的右下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在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远离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由线条L1、线条L2和线条L3围绕形成的区域为触控面板2的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和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其中,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与显示区域100存在交叠,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内设置有透光的第一走线层50。第一走线层50包括: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至少一条接地连接线5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连接线504和至少一条第二屏蔽连接线505。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内的非透光的第二走线层40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401、至少一条接地线4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线404、以及至少一条第二屏蔽线405。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二走线层40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401、多条第二触控引线402、至少一条接地线4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线404、以及至少一条第二屏蔽线405。在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内,第二屏蔽连接线505位于多个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和多个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之间,第一屏蔽连接线504位于多个第二引线连接线502远离触控区域200的一侧,接地连接线503位于第一屏蔽连接线504远离触控区域200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内的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配置为连接触控面板2的右下角位置的第二触控单元(例如包括第三弯曲区域B3内的第二触控单元以及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3内的第二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二触控引线402。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内的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的第一触控引线401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以及触控面板2的右下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例如包括第四弯曲区域B4内的第一触控单元以及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3内的第一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接地连接线503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接地线403。第一屏蔽连接线504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一屏蔽线404。第二屏蔽连接线505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和平面区域A1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二屏蔽线405。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一部分第二触控引线402可以与第四弯曲区域B4内的第二触控电极221连接。图14中仅示意若干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将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整体示意,将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多条第二触控引线、接地线、第一屏蔽线以及第二屏蔽线整体示意。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22内的第二引线连接线502可以通过至少一条第一搭接线601与触控面板2的右下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连接。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走线层与触控层同层设置,桥接层位于第一走线层靠近触控基底的一侧,第一搭接线601可以与桥接层同层设置,或者位于触控层远离触控基底的一侧。例如,第一搭接桥601的一端可以通过过孔与触控面板2的右下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的第一触控电极连接,另一端可以通过过孔与一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搭接线601,可以跨过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实现第二引线连接线502和第一触控单元的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当触控区域的下半区域的第一触控引线从左侧引出时,可以在触控面板的左下角位置设置第一搭接线,实现电连接第一触控单元与第二引线连接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线条L1和线条L2之间的区域E31对应触控面板2的第二缺口C2所在位置。在区域E31靠近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由线条L1、线条L2和线条L3围绕形成的区域为触控面板2的右上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32。在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32远离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由线条L1、线条L2和线条L3围绕形成的区域为触控面板2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和上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其中,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32与显示区域100存在交叠,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32内设置有透光的第一走线层50。第一走线层50包括:至少一条接地连接线5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连接线504。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内的非透光的第二走线层40包括:至少一条接地线4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线404。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内的第二走线层40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屏蔽线404、至少一条接地线403。第一屏蔽线404位于接地线403靠近触控区域的一侧。第一屏蔽连接线504位于接地连接线503靠近触控区域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第一屏蔽连接线504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上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和平面区域A1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内的第一屏蔽线404。接地连接线503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上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和平面区域A1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3内的接地线403。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32内的接地连接线503可以通过多个过孔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接地线403连接,第一屏蔽连接线504可以通过多个过孔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线404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线条L1和线条L2之间的区域E41对应触控面板2的第一缺口C1所在位置。在区域E41靠近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由线条L1、线条L2和线条L3围绕形成的区域为触控面板2的左上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在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远离触控区域200的一侧,由线条L1、线条L2和线条L3围绕形成的区域为触控面板2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和上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其中,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与显示区域100存在交叠,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内设置有透光的第一走线层50。第一走线层50包括:至少一条接地连接线5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连接线504、以及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第一屏蔽连接线504位于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远离触控区域的一侧,接地连接线503位于第一屏蔽连接线504远离触控区域的一侧。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非透光的第二走线层40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401、至少一条接地线403、以及至少一条第一屏蔽线404。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内的第二走线层40包括:至少一条接地线403、至少一条第一屏蔽线404。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内的第一屏蔽连接线504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上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和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第一屏蔽线404。接地连接线503配置为连接平面区域A1上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4和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接地线403。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内的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配置为连接触控面板2的左上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例如包括第二弯曲区域B2内的第一触控单元以及平面区域A1的角区域A11内的第一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第一触控引线401。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一部分第一触控引线401可以与第一弯曲区域B1内的第一触控电极211连接。图17中仅示意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内的若干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42内的第一走线层50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4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32内的第一走线层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之间的连接方式,故于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触控面板采用2T1R驱动方式时,第一触控引线可以从触控区域的上侧和下侧引出,第二触控引线可以从左侧和右侧引出。例如,平面区域上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包括多条第二触控引线,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和多条第二触控引线,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和多条第二触控引线,下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和多条第二触控引线。平面区域四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均包括接地线、第一屏蔽线和第二屏蔽线。触控面板左上角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可以包括:连接上侧和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线、连接触控面板的左上角位置的第二触控单元(例如包括第一弯折区域B1内的第一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的第一缺口C1内的第二触控单元)和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连接上侧和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接地线的接地连接线以及屏蔽连接线(例如,包括:连接上侧和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屏蔽线的第一屏蔽连接线、连接上侧和左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屏蔽线的第二屏蔽连接线)。触控面板右上角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可以包括:连接上侧和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线、连接触控面板的右上角位置的第二触控单元(例如包括第三弯折区域B3内的第二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的第二缺口C2内的第二触控单元)和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连接触控面板的右上角位置的第一触控单元(例如包括第二弯折区域B2内的第一触控单元和平面区域A1的第二缺口C2内的第一触控单元)和右侧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线、接地连接线以及屏蔽连接线。触控面板左下角和右下角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走线在前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连接相邻两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的引线连接线。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至少一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包括:延伸部5021和连接在延伸部5021两端的连接端部5020。连接端部5020的宽度大于延伸部5021的宽度。一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的连接端部5020通过至少一个第一过孔K1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的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相邻两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的连接端部5020错位排布。通过设置多条相邻第二引线连接线的连接端部交错排布,不仅可以确保第二引线连接线和第一触控引线之间的有效连接,提高传输性能,而且可以减小相邻引线连接线之间的间距。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内的第一引线连接线501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二触控引线的连接方式,与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第一触控引线的连接方式类似,故于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0至图13所示,接地连接线503的一端可以通过至少一个第二过孔K2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接地线403连接,另一端可以通过多个第二过孔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接地线403连接。例如,接地连接线503的一端可以通过五个第二过孔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接地线403连接,另一端可以通过两个第二过孔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接地线403连接。第一屏蔽连接线504的一端可以通过至少一个第四过孔K4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第一屏蔽线404连接,另一端可以通过至少一个第四过孔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一屏蔽线404连接。第二屏蔽连接线505的一端可以通过多个第三过孔K3(例如,四个第三过孔)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1内的第二屏蔽线405连接,另一端可以通过多个第三过孔(例如,五个第三过孔)与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内的第二屏蔽线405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本公开中,宽度表示走线在延伸方向的垂直方向的特征尺寸。长度表示走线在延伸方向上的特征尺寸。厚度表示走线在远离基底的表面与靠近基底的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图9为图8中沿P-P方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垂直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触控区域200包括:触控基底500、依次设置在触控基底500上的桥接层、触控绝缘层51、触控层和保护层52。桥接层例如包括第二连接部222,触控层例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11、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触控电极221。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包括:触控基底500、依次设置在触控基底500上的触控绝缘层51、透光的第一走线层和保护层52。第一走线层包括: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接地连接线503、第一屏蔽连接线504、第二屏蔽连接线505。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可以直接与第二触控电极221连接,或者,可以通过桥接层与第二触控电极221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桥接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银(Ag)、铜(Cu)、铝(Al)、钛(Ti)和钼(Mo)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触控层和第一走线层可以采用透光率约大于90%的第一导电材料,例如第一导电材料可以为透过率约大于90%的金属材料、ITO、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触控周边区域的第一走线层和触控区域的触控层同步制备,并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形成,可以简化制备工艺,并确保第一触控周边区域的可视效果。
图12为图11中沿Q-Q方向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二触控周边区域E52和E51的接地线403、第一触控引线401、第一屏蔽线404和第二屏蔽线402为同层结构,位于第一走线层50靠近触控基底500的一侧。第二引线连接线502可以通过触控绝缘层51上的第一过孔K1与第一触控引线401连接。接地连接线503通过触控绝缘层51上的多个第二过孔K2与接地线403连接。第一屏蔽连接线504通过触控绝缘层51上的第四过孔K4与第一屏蔽线404连接。第二屏蔽连接线505通过触控绝缘层51上的多个第三过孔K3与第二屏蔽线405连接。在本示例中,触控引线与桥接层为同层结构,可以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制备。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下面通过触控面板的制备过程的示例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本公开所说的“构图工艺”包括沉积膜层、涂覆光刻胶、掩模曝光、显影、刻蚀和剥离光刻胶等处理。沉积可以采用选自溅射、蒸镀和化学气相沉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涂覆可以采用选自喷涂和旋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刻蚀可以采用选自干刻和湿刻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薄膜”是指将某一种材料在基底上利用沉积或涂覆工艺制作出的一层薄膜。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无需构图工艺,则该“薄膜”还可以称为“层”。当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还需构图工艺,则在构图工艺前称为“薄膜”,构图工艺后称为“层”。经过构图工艺后的“层”中包含至少一个“图案”。
本公开中所说的“A和B同层设置”是指,A和B通过同一次构图工艺同时形成。“相同层”不总是意味着层的厚度或层的高度在截面图中是相同的。“A的正投影包含B的正投影”是指,B的正投影落入A的正投影范围内,或者A的正投影覆盖B的正投影。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触控基底。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基底可以采用柔性材料,例如环烯烃聚合物(COP,Cycloolefin Polymer)、聚酰亚胺(PI,Polyimid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材料。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2)、在触控基底上制备桥接层和第二走线层图案。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触控基底500上沉积第二导电薄膜,通过构图工艺对第二导电薄膜进行构图,形成设置在触控基底500上的桥接层和第二走线层图案,如图8至图13所示。桥接层图案形成在触控区域200,至少包括第二连接部222。第二走线层图案形成在第二触控周边区域,至少包括多条触控引线(例如,包括:多条第一触控引线401和多条第二触控引线402)、位于第一触控引线和第二触控引线之间的第二屏蔽线、位于多条触控引线远离触控区域200一侧的第一屏蔽线404和接地线403。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导电薄膜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银(Ag)、铜(Cu)、铝(Al)、钛(Ti)和钼(Mo)中的任意一种或更多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如铝钕合金(AlNd)或钼铌合金(MoNb),可以是单层结构,或者多层复合结构,如Ti/Al/Ti等。
(3)、在触控基底上制备触控绝缘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前述结构的触控基底上,涂覆触控绝缘材料,形成覆盖桥接层的触控绝缘层51,通过构图工艺在触控绝缘层51上形成多个过孔,例如包括:多个第一过孔K1、多个第二过孔K2、多个第三过孔K3、第四过孔K4、以及多个第五过孔,如图8至图13所示。多个第一过孔K1、多个第二过孔K2、多个第三过孔K3和第四过孔K4形成在第二触控周边区域靠近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的边界处。第一过孔K1内的触控绝缘层51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一触控引线401或第二触控引线402的表面,第二过孔K2内的触控绝缘层51被刻蚀掉,暴露出接地线403的表面。第三过孔K3内的触控绝缘层51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二屏蔽线405的表面。第四过孔K4内的触控绝缘层51被刻蚀掉,暴露出第一屏蔽线404的表面。多个第五过孔形成在触控区域200内,第五过孔内的触控绝缘层51被刻蚀掉,暴露出桥接层的表面。
在一些示例中,触控绝缘材料可以采用聚酰亚胺、亚克力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有机材料。
(4)、在触控基底上制备触控层和第一走线层图案。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前述结构的触控基底500上,沉积第一导电薄膜,通过构图工艺对第一导电薄膜进行构图,形成设置在触控基底500上的触控层和第一走线层图案,如图8至图13所示。触控层形成在触控区域200,至少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11、第二触控电极221和第一连接部212。第二触控电极221通过第三过孔与桥接层的第二连接部222连接。第一走线层形成在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至少包括:多条引线连接线(例如包括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和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位于多条引线连接线远离触控区域200一侧的第一屏蔽连接线504和接地连接线503、位于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和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之间的第二屏蔽连接线505。至少一条引线连接线通过第一过孔K1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的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连接。第一屏蔽连接线504通过第四过孔K4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的第一屏蔽线404连接。接地连接线503通过多个第二过孔K2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的接地线403连接。第二屏蔽连接线505通过多个第三过孔K3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的第二屏蔽线405连接。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触控区域和第一触控周边区域的交界处,第一触控单元可以直接与引线连接线连接,第二触控单元可以直接与引线连接线连接,或者通过过孔与引线连接线连接。在触控区域和第二触控周边区域的交界处,第一触控单元可以通过过孔与第一触控引线连接,第二触控单元可以通过过孔与第二触控引线连接。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薄膜可以采用第一导电材料,第一导电材料例如为透光率约大于90%的金属材料,或者氧化铟锡(ITO,Indium Tin Oxide)或氧化铟锌(IZO,Indium Zinc Oxide)等透明导电材料。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薄膜采用透光率约大于90%的导电材料,第二导电薄膜采用第二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材料。由于第一导电材料和第二导电材料的面电阻不同,为了保证整体走线阻抗一致,同一走线在第一走线层与第二走线层的走线宽度的比值需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BDA0002951157980000331
其中,Sa为第一走线层的走线宽度,Sb为第二走线层的走线宽度,ρa为第一走线层的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ρb为第二走线层的第二导电材料的面电阻。例如,第一走线层的引线连接线与所连接的第二走线层的触控引线的走线宽度的比值、第一走线层的屏蔽连接线与所连接的第二走线层的屏蔽线的走线宽度的比值,均约等于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和第二导电材料的面电阻的比值。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走线的厚度和长度相同的前提下,面电阻越大的材料制备的走线的宽度越大,即材料的面电阻与走线宽度呈正比例关系。因此,通过根据第一导电材料和第二导电材料的面电阻比值来调整第一走线层和第二走线层之间相连走线的宽度,可以保证走线阻抗的一致性。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走线层可以采用透过率约大于90%的金属材料,且此类金属材料的面电阻约为10Ω/m2,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第一走线层的走线所需要的空间,进而增加触控区域的面积。
(5)、在触控基底上制备保护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前述结构的触控基底500上,涂覆保护薄膜,形成覆盖触控层和第一走线层的保护层52,如图9和图12所示。
在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保护薄膜可以采用聚酰亚胺、亚克力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有机材料。
在制备完成上述膜层结构后,可以通过裁切工艺在触控面板的四个角位置进行裁切,形成四个缺口和四个相互独立的弯曲区域。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制备工艺可以利用现有成熟的制备设备实现,对现有工艺改进较小,可以很好地与现有制备工艺兼容,工艺实现简单,易于实施,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良品率高。
本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中,由于四个缺口区域的面积相对较小,可以通过对触控算法进行补偿后,确保触控面板的四个角位置实现正常的触控性能。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结构及其制备过程仅仅是一种示例性说明。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变更相应结构以及增加或减小构图工艺。例如,触控面板可以包括:触控基底、依次设置在触控基底上的触控层、触控绝缘层、桥接层和保护层,第一走线层与触控层为同层结构,第二走线层与桥接层为同层结构。又如,第一触控单元连接的第一触控引线可以均位于触控区域右侧或左侧的触控周边区域内。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图18为图8中沿P-P方向的另一剖面示意图。如图18所示,垂直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触控区域200包括:触控基底500、依次设置在触控基底500上的桥接层、第一触控绝缘层53、触控层、第二触控绝缘层54和保护层52。桥接层例如包括第二连接部222,触控层例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211、第一连接部212和第二触控电极221。第一触控周边区域E12包括:触控基底500、依次设置在触控基底500上的第一触控绝缘层53、第二触控绝缘层54、第一走线层和保护层52。第一走线层可以包括: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位于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远离触控区域200一侧的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位于多条第一引线连接线501和多个第二引线连接线502之间的第二屏蔽连接线505、位于多条第二引线连接线502远离触控区域200一侧的第一屏蔽连接线504、位于第一屏蔽连接线504远离触控区域200一侧的接地连接线503。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走线层可以位于触控层靠近触控基底的一侧,且桥接层远离触控基底的一侧;或者,第一走线层可以位于桥接层靠近触控基底的一侧。
在一些示例中,桥接层可以采用金属材料,例如,银(Ag)、铜(Cu)、铝(Al)、钛(Ti)和钼(Mo)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触控层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例如,ITO。第一走线层可以采用透光率约大于90%的导电材料,例如透光率约大于90%的金属材料。触控层和第一走线层的材料可以不同或相同。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走线层采用透光率约大于90%的导电材料,可以确保与显示区域存在交叠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的可视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可以包括:触控基底500、依次设置在触控基底500上的第二走线层、第一触控绝缘层、第二触控绝缘层和保护层。或者,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可以包括:触控基底500、依次设置在触控基底500上的第一触控绝缘层、第二走线层、第二触控绝缘层和保护层。其中,第二走线层可以与触控区域的触控层或桥接层为同层结构。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应结构类似,故于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或方法)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或方法)适当地组合。
图19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20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另一平面示意图。图20为图19所示的显示触控装置的触控面板的四边在未弯折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2包括:平面区域A1以及位于平面区域A1四边的弯曲区域(即第一弯曲区域B1至第四弯曲区域B4)。平面区域A1大致为圆角矩形。在平面区域A1的四个角区域外侧不仅设置四个缺口(即第一缺口C1至第四缺口C4),还可以保留一部分形成相邻弯曲区域之间的连接区域,以使得相邻弯曲区域可以连通。在本示例中,相邻弯曲区域之间的连接区域位于平面区域A1和缺口之间。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应结构类似,故于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或方法)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或方法)适当地组合。
图21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图22为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另一平面示意图。图22为图21所示的显示触控装置的触控面板的四边在未弯折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2包括:平面区域A1以及位于平面区域A1四边的弯曲区域(即第一弯曲区域B1至第四弯曲区域B4)。平面区域A1为对圆角矩形的四角区域经过裁切后形成的形状,且在圆角矩形的角位置裁切掉的形状大致为扇环形状。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的其他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应结构类似,故于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或方法)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或方法)适当地组合。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以显示面板的封装层作为触控基底,形成覆盖表面式(On-Cell)结构。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包括OLED显示基板,触控面板设置在OLED显示基板的封装层上,形成柔性多层覆盖表面式(Flexible Multi-Layer On Cell,简称FMLOC)结构形式,将显示结构和触控结构集成在一起,具有轻薄、可折叠等优点,可以满足柔性折叠、窄边框等产品需求。
图23为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一种显示触控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3所示为显示触控装置的四边在未弯折状态下的俯视示意图。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触控面板2设置在显示面板1的封装层上,且以显示面板1的封装层作为触控基底。在平行于触控面板的平面内,触控面板2可以包括触控区域和位于触控区域外围的触控周边区域。显示面板1可以包括:显示区域和位于显示区域外围的显示周边区域。关于触控区域、触控周边区域的相关说明可以参照上一实施例的描述,故于此不再赘述。
图24为图23所示的显示触控装置的一种剖面示意图。图24中示意了三个子像素的结构。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显示触控装置的平面上,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设置在基底101上的驱动电路层102、设置在驱动电路层102远离基底101一侧的发光器件103以及设置在发光器件103远离基底101一侧的封装层104。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其它膜层,如隔垫柱等,本公开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底101可以是柔性基底。柔性基底可以包括叠设的第一柔性材料层、第一无机材料层、半导体层、第二柔性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其中,第一柔性材料层和第二柔性材料层的材料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I)、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经表面处理的聚合物软膜等材料,第一无机材料层和第二无机材料层的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SiNx)或氧化硅(SiOx)等,用于提高基底的抗水氧能力,半导体层的材料可以采用非晶硅(a-si)。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每个子像素的驱动电路层102可以包括构成像素驱动电路的多个晶体管和存储电容,图24中以每个子像素中包括一个驱动晶体管和一个存储电容为例进行示意。在一些示例中,每个子像素的驱动电路层102可以包括:设置在基底101上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的有源层;覆盖有源层的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二绝缘层上的栅电极和第一电容电极;覆盖栅电极和第一电容电极的第三绝缘层;设置在第三绝缘层上的第二电容电极;覆盖第二电容电极的第四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和第四绝缘层上开设有过孔,过孔暴露出有源层;设置在第四绝缘层上的源电极和漏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分别通过过孔与有源层连接;覆盖前述结构的平坦层,平坦层上开设有过孔,过孔暴露出漏电极。有源层、栅电极、源电极和漏电极组成驱动晶体管,第一电容电极和第二电容电极组成存储电容。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103可以包括阳极、像素定义层、有机发光层和阴极。阳极设置在平坦层上,通过平坦层上开设的过孔与驱动晶体管的漏电极连接;像素定义层设置在阳极和平坦层上,像素定义层上设置有像素开口,像素开口暴露出阳极;有机发光层至少部分设置在像素开口内,有机发光层与阳极连接;阴极设置在有机发光层上,阴极与有机发光层连接;有机发光层在阳极和阴极驱动下出射相应颜色的光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封装层104可以包括叠设的第一封装层、第二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其中,第一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可采用无机材料,第二封装层可采用有机材料,第二封装层设置在第一封装层和第三封装层之间,可以保证外界水汽无法进入发光器件103。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发光元件103的有机发光层可以包括发光层(EML,Emitting Layer),以及包括空穴注入层(HIL,Hole Injection Layer)、空穴传输层(HTL,Hole Transport Layer)、空穴阻挡层(HBL,Hole Block Layer)、电子阻挡层(EBL,Electron Block Layer)、电子注入层(EIL,Electron Injection Layer)、电子传输层(ETL,Electron Transport Layer)中的一个或多个膜层。在阳极和阴极的电压驱动下,利用有机材料的发光特性根据需要的灰度发光。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不同颜色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不同。例如,红色发光元件包括红色发光层,绿色发光元件包括绿色发光层,蓝色发光元件包括蓝色发光层。为了降低工艺难度和提升良率,位于发光层一侧的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可以采用共通层,位于发光层另一侧的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可以采用共通层。在一些示例中,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任意一层或多层可以通过一次工艺(一次蒸镀工艺或一次喷墨打印工艺)制作,并通过形成的膜层表面段差或者通过表面处理等手段实现隔离。例如,相邻子像素对应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任意一层或多层可以是隔离的。在一些示例中,有机发光层可以通过采用精细金属掩模版(FMM,Fine Metal Mask)或者开放式掩膜版(Open Mask)蒸镀制备形成,或者采用喷墨工艺制备形成。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触控面板的平面上,触控面板可以包括设置在封装层104远离基底101一侧的缓冲(Buffer)层105,设置在缓冲层105远离基底101一侧的第二导电层512,设置在第二导电层512远离基底101一侧的触控绝缘层51,设置在触控绝缘层51远离基底101一侧的第一导电层510,设置在第一导电层510远离基底101一侧的保护层52。第一导电层510可以包括位于触控区域的触控层(例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第二触控电极和第一连接部)和位于触控周边区域的第一走线层(例如包括接地连接线、屏蔽连接线和多个引线连接线)。第二导电层512可以包括位于触控区域的桥接层(例如包括第二连接部,通过过孔使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相互连接)和位于触控周边区域的第二走线层(例如包括接地线、屏蔽线和多条触控引线)。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缓冲层105、触控绝缘层51和保护层52可以采用有机材料。第二导电层512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银(Ag)、铜(Cu)、铝(Al)、钛(Ti)和钼(Mo)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第一导电层510可以采用透过率约大于90%的导电材料,例如透过率约大于90%的金属材料,或者ITO等透明导电材料。然而,本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触控面板的相关结构与前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应结构类似,故于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或方法)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或方法)适当地组合。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触控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和触控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公开至少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触控面板包括:平面区域、位于平面区域至少一边的弯曲区域。触控面板具有与弯曲区域相邻的至少一个缺口。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在位于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形成透光的第一走线层。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在与至少一个弯曲区域至少部分交叠的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形成第二走线层,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制备方法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的说明,故于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中的附图只涉及本公开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当中。

Claims (21)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面区域、位于所述平面区域至少一边的弯曲区域;
所述触控面板具有与所述弯曲区域相邻的至少一个缺口;所述触控面板包括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透光的第一走线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区域具有多个角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缺口位于所述平面区域的至少一个角区域的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区域大致呈圆角矩形,所述平面区域的四边均设置有弯曲区域,且相邻两边的弯曲区域之间设置有一个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对应所述至少一个缺口的边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圆弧段和第二直线段,或者所述触控面板对应所述至少一个缺口的边缘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段、第一过渡段、圆弧段、第二过渡段和第二直线段;所述第一直接段和第二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第一触控周边区域与所述平面区域部分交叠,并与所述至少一个缺口相邻的弯曲区域部分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与至少一个弯曲区域至少部分交叠,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设置有第二走线层;所述第二走线层与所述第一走线层为异层结构;
所述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触控区域,所述触控区域与所述平面区域和所述至少一个弯曲区域均部分交叠;
所述触控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第一触控单元和多个第二触控单元;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一连接部;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单元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一连接部同层设置在触控层,所述多个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桥接层,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桥接层和触控层之间的触控绝缘层上的过孔与相邻的第二触控电极相互连接;或者,
所述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连接部同层设置在触控层,所述多个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桥接层,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桥接层和触控层之间的触控绝缘层上的过孔与相邻的第一触控电极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层与所述触控层为同层结构,所述第二走线层与所述桥接层为同层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多条第一触控引线、多条第二触控引线;所述第一触控引线与第一触控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触控引线与第二触控单元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包括:多条引线连接线,所述多条引线连接线中的至少一条配置为与相邻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触控引线或第二触控引线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层的多条引线连接线具有连接端部,且相邻引线连接线的连接端部错位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同一条走线在所述第一走线层的走线宽度和所述第二走线层的走线宽度之比,约等于所述第一走线层所采用的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与所述第二走线层所采用的第二导电材料的面电阻的比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包括透光率约大于90%的导电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的面电阻约为10Ω/m2
15.一种显示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的触控基底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形成外挂式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以所述显示面板的封装层作为触控基底,形成覆盖表面式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的平面区域的至少一个角区域具有圆弧形边缘,所述角区域的圆弧形边缘面对所述显示面板的圆弧形边缘。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的至少一个缺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部分交叠。
20.一种触控面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平面区域、位于所述平面区域至少一边的弯曲区域,所述触控面板具有与所述弯曲区域相邻的至少一个缺口;
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在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缺口周边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形成透光的第一走线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在与至少一个弯曲区域至少部分交叠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形成第二走线层,所述第一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一走线层与相邻的第二触控周边区域内的第二走线层电连接。
CN202110210134.6A 2021-02-24 2021-02-24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Pending CN1149679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0134.6A CN114967958A (zh) 2021-02-24 2021-02-24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US17/916,054 US20230168757A1 (en) 2021-02-24 2021-11-12 Touch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Touch Apparatus
PCT/CN2021/130263 WO2022179190A1 (zh) 2021-02-24 2021-11-12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10134.6A CN114967958A (zh) 2021-02-24 2021-02-24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67958A true CN114967958A (zh) 2022-08-30

Family

ID=82973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10134.6A Pending CN114967958A (zh) 2021-02-24 2021-02-24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68757A1 (zh)
CN (1) CN114967958A (zh)
WO (1) WO20221791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11376A (zh) * 2022-05-31 2022-08-1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66105B2 (en) * 2009-11-20 2014-07-01 Fujifilm Corporation Conductive sheet, method for using conductive sheet, and capacitive touch panel
JP2012004042A (ja) * 2010-06-18 2012-01-05 Fujifilm Corp 透明導電性フイルム及び透明導電性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
US9946377B2 (en) * 2010-10-19 2018-04-17 Lg Chem, Ltd. Structured body with conducting and light absorption layers
KR101367569B1 (ko) * 2010-12-29 2014-02-2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터치 스크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3329642B (zh) * 2011-01-18 2018-01-0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导电膜和设置有该导电膜的显示装置
KR102367249B1 (ko) * 2015-07-28 2022-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터치 패널 및 플렉서블 터치 패널의 제조 방법
CN107390939B (zh) * 2017-08-02 2022-07-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8108062A (zh) * 2018-01-16 2018-06-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9032407B (zh) * 2018-07-25 2022-04-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基板和触控装置
CN111385390A (zh) * 2018-12-29 2020-07-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屏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终端设备
CN111610870A (zh) * 2019-02-25 2020-09-01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KR20200110580A (ko) * 2019-03-15 2020-09-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00138544A (ko) * 2019-05-31 2020-12-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EP4033336A4 (en) * 2020-05-15 2022-12-2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68757A1 (en) 2023-06-01
WO2022179190A1 (zh) 2022-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98702B2 (en) Touch sensing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903291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ensor
WO2021147175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0308822B (zh) 触摸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47580A1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0391277A (zh)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KR102004820B1 (ko)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1340745B2 (en) Touch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ouch substrat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180036431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EP3839713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2307532B1 (ko)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215494957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触控装置
US1158137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US11640213B2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motherboard
JP2023524325A (ja)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WO2022156341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WO2021196083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WO2021196076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KR20220159331A (ko) 터치 일체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309172B1 (ko) 터치 패널 및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304895B1 (ko) 접촉 감지 센서를 포함하는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WO2022179190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WO2023142358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1159997A1 (zh) 触控显示面板与触控显示装置
WO2021196082A1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