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9749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9749A
TW202019749A TW108133348A TW108133348A TW202019749A TW 202019749 A TW202019749 A TW 202019749A TW 108133348 A TW108133348 A TW 108133348A TW 108133348 A TW108133348 A TW 108133348A TW 202019749 A TW202019749 A TW 20201974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vehicle
lower frame
downward
view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0619B (zh
Inventor
川口勉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7874258&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2019749(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9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9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0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061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4Floor-type foot 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06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tubul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第1下框架(13)包括第1框架前部(51)。第1框架前部(51)位於燃料箱(9)之前方,且連接於向下框架(12)。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具有較向下框架(12)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燃料管(44)係通過第1框架前部(51)之後方而配置。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於跨坐型車輛中,有於腳踏板之下方配置燃料箱,且於護腿板配置供油口者(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10-215214號)。於此種車輛中,連接供油口與燃料箱之燃料管被配置於護腿板內。又,向下框架自頭管向下方延伸,左右下框架自向下框架向後方延伸。燃料箱配置於左右下框架之間。燃料管以自燃料箱向前方延伸,且通過下框架之下方之位置及前方之位置之方式配置,且沿著向下框架向上方延伸。
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燃料管配置於下框架之下方及前方。因此,為了確保前輪與燃料管之間之距離,有可能導致車輛大型化。另一方面,若將燃料管配置於下框架之後方,則可容易地確保前輪與燃料管之間之距離。然而,於該情形時,與將燃料管配置下框架之下方及前方之情形相比,護腿板位於更後方。因此,有騎乘者之擱腳空間變狹窄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於跨坐型車輛中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將前輪與燃料管之間之空間確保得較大,同時擴大騎乘者之擱腳空間。
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轉向裝置、前輪、向下框架、第1下框架、第2下框架、第1後框架、第2後框架、座部、前外殼、護腿板、後外殼、腳踏板、燃料箱、供油口、及燃料管。轉向裝置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前輪可旋轉地支持於轉向裝置。向下框架自頭管向下方延伸。第1下框架自向下框架向左右一方、及後方延伸。第2下框架自向下框架向左右另一方、及後方延伸。第1後框架自第1下框架向後方且上方延伸。第2後框架自第2下框架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座部配置於第1後框架及第2後框架之上方。
前外殼配置於頭管及向下框架之前方。護腿板配置於前外殼之後方。後外殼配置於座部之下方。腳踏板配置於第1下框架及第2下框架之上方且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護腿板與後外殼之間。燃料箱配置於腳踏板之下方且於車輛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第1下框架與第2下框架之間。供油口配置於護腿板。燃料管將供油口與燃料箱連接。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前輪之後方。
第1下框架包括第1框架前部。第1框架前部位於燃料箱之前方,且連接於向下框架。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具有較向下框架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燃料管係通過第1框架前部之後方而配置。
於本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燃料管係通過第1框架前部之後方而配置。因此,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將前輪與燃料管之間之空間確保得較大。又,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具有較向下框架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大。藉此,可擴大騎乘者之擱腳空間。
於車輛側視下,第1框架前部之前緣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較向下框架之前緣更靠近前方。於該情形時,可將燃料管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側視下,第1框架前部之後緣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較向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更靠近前方。於該情形時,第1框架前部為向前方凸狀地較大地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第2下框架包括連接於向下框架之第2框架前部。第1框架前部具有較第2框架前部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如上所述,第1框架前部為朝向前方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擴大擱腳空間。然而,就將向下框架與第1下框架之連接部處之應力集中抑制得較小之觀點而言,向下框架較佳為配置於在側視下與第1下框架重疊之位置。相對於此,於第1框架前部為朝向前方彎曲之形狀之情形時,應力集中向前側移動,因此有第1下框架之剛性降低之虞。尤其於第1下框架與第2下框架為對稱之形狀之情形時,有第1下框架與第2下框架兩者之剛性降低之虞。又,若為了抑制該情況,而欲提高第1下框架及第2下框架本身之剛性,則有招致第1下框架及第2下框架之大型化之虞。進而,由於伴隨於此,而護腿板向更後方移動,故而有擱腳空間亦變窄之虞。因此,於本態樣中,第1框架前部具有較第2框架前部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即,第1下框架與第2下框架具有非對稱之形狀。因此,可利用第2下框架來彌補第1下框架之剛性之降低。藉此,可抑制第1下框架及第2下框架之大型化,並且抑制第1下框架及第2下框架之剛性之降低。
第1下框架亦可包括連接於向下框架之第1連接端部。第2下框架亦可包括連接於向下框架之第2連接端部。於車輛前視下,第1連接端部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較第2連接端部更靠近上方。如上所述,於第1框架前部為朝向前方彎曲之形狀之情形時,有第1下框架之剛性降低之虞。又,若欲提高第1下框架本身之剛性,則有招致第1下框架之大型化、及擱腳空間之狹小化之虞。然而,於本態樣中,第1連接端部配置於較高之位置,因此可使第1下框架之剛性增大。藉此,即便第1框架前部為朝向前方彎曲之形狀,亦可抑制第1下框架之大型化及擱腳空間之狹小化,並且抑制第1下框架之剛性之降低。
於車輛前視下,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亦可位於較第2連接端部之上端更靠近上方。於該情形時,第1連接端部配置於較高之位置,因此可使第1下框架之剛性增大。藉此,即便第1框架前部為彎曲之形狀,亦可抑制第1下框架之剛性之降低。
於車輛前視下,第1連接端部之下端位於較第2連接端部之下端更靠近上方。於該情形時,第1連接端部配置於較高之位置,因此可使第1下框架之剛性增大。藉此,即便第1框架前部為彎曲之形狀,亦可抑制第1下框架之剛性之降低。
於車輛側視下,第1下框架之中心軸線亦可於第1連接端部處位於較向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更靠近前方。於該情形時,第1框架前部為向前方凸狀地較大地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之後緣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位於較第1連接端部之後端更靠近前方。於該情形時,第1框架前部為向前方凸狀地較大地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之至少一部分亦可於第1框架前部之正後方位置處與向下框架重疊。於該情形時,燃料管配置於更前方,因此可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燃料管亦可包括第1管部、第2管部、及彎曲管部。第1管部亦可連接於燃料箱。第2管部亦可配置於向下框架之側方。彎曲管部亦可配置於第1管部與第2管部之間。彎曲管部亦可位於腳踏板之前方,於車輛前視下與腳踏板重疊。於該情形時,可避免與腳踏板之干涉,並且將彎曲管部與腳踏板接近而配置。藉此,可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側視下,彎曲管部亦可與向下框架重疊。於該情形時,燃料管配置於更前方,因此可使腳踏板於前後方向變大。
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之前緣亦可位於較向下框架之前緣更靠近後方。於該情形時,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將前輪與燃料管之間之空間確保得較大。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於跨坐型車輛中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將前輪與燃料管之間之空間確保得較大,同時擴大騎乘者之擱腳空間。
以下,參照圖式對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側視圖。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如圖1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括車體框架2、轉向裝置3、車體外殼4、前輪5、座部6、後輪7、動力單元8、及燃料箱9。
再者,於本說明書中,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上下、左右各方向係指自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之前後、左右、上下方向。又,前後方向並不僅表示與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平行之方向,亦包括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前後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前後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前後方向中。
同樣地,所謂上下方向,設為包括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上下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更接近上下方向之方向包含於上下方向中。進而,所謂左右方向,設為包括相對於跨坐型車輛1之左右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換言之,較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更接近左右方向之方向包含於左右方向中。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連接」,並不限於直接連接,亦包含間接連接。又,所謂「連接」,並不限於個別構件彼此固定,亦包括於一體構件中複數個部分連續。
圖2係車體框架2之俯視圖。如圖1及圖2所示,車體框架2包括頭管11、向下框架12、第1下框架13、第2下框架14、第1後框架15、及第2後框架16。於車輛側視下,頭管11朝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向下框架12自頭管11向下方延伸。
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連接於向下框架12之下部。第1下框架13自向下框架12向左方、且後方延伸。第2下框架14自向下框架12向右方、且後方延伸。第1後框架15自第1下框架13向後方且上方延伸。第2後框架16自第2下框架14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轉向裝置3可旋轉地支持於頭管11。轉向裝置3包括轉向軸21、下托架22、左右懸架23。再者,於圖1中僅圖示了左懸架23。轉向軸21插入至頭管11。轉向軸21之上部連接於把手25。轉向軸21可左右旋動地支持於頭管11。下托架22連接於轉向軸21之下部。左右懸架23之上端部連接於下托架22。前輪5可旋轉地支持於左右懸架23。
車體外殼4包括把手外殼31、前外殼32、後外殼33、下外殼34、護腿板35、及擋泥外殼39。把手外殼31覆蓋把手25之前方及後方。於把手外殼31之上表面安裝包括速度計等之儀錶板。
前外殼32配置於頭管11及向下框架12之前方。於前外殼32配置有頭燈37。護腿板35配置於前外殼32之後方。護腿板35配置於頭管11及向下框架12之後方。擋泥外殼39配置於前輪5之後方、及護腿板35之前方。後外殼33覆蓋第1後框架15與第2後框架16之周圍。後外殼33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
座部6配置於較頭管11更靠近後方。座部6配置於第1後框架15及第2後框架16之上方。於後外殼33內配置有儲物箱38。儲物箱38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下外殼34配置於前外殼32與後外殼33之間。下外殼34覆蓋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之周圍。下外殼34之上表面包括腳踏板36。
腳踏板36配置於較座部6更靠近下方且前方。腳踏板36配置於第1下框架13及第2下框架14之上方。即,於車輛俯視下,腳踏板36與第1下框架13及第2下框架14重疊。腳踏板36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護腿板35與後外殼33之間。燃料箱9配置於腳踏板36之下方。即,於車輛俯視下,燃料箱9與腳踏板36重疊。
腳踏板36係以供騎乘者放置腳部之方式配置。腳踏板36具有遍及車寬方向平坦之形狀。然而,腳踏板36亦可不為平坦之形狀。例如,亦可於腳踏板36之中央處設置具有向上方突出之形狀且沿前後方向延伸之中央通道部。
動力單元8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動力單元8可擺動地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8將後輪7可旋轉地支持。後輪7經由後懸架28支持於車體框架2。動力單元8包括引擎26及變速箱27。
其次,對車體框架2與燃料箱9之構成進行說明。圖3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9之立體圖。圖4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9之側視圖。圖5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9之前視圖。圖6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9之放大俯視圖。圖7係車體框架2及燃料箱9之放大側視圖。再者,於圖7中,省略了第1下框架13。圖8係車體框架2之放大側視圖。
燃料箱9於車輛左右方向上配置於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之間。如圖6及圖7所示,燃料箱9包括箱本體41及入口管42。箱本體41於內部具有供貯存燃料之空間。箱本體41包括上體411及下體412。上體411與下體412彼此為獨立個體,箱本體41具有被上下分割之構造。燃料箱9包括凸緣部413。凸緣部413自箱本體41向前後左右突出。上體411與下體412於凸緣部413處結合。入口管42連接於箱本體41。詳細而言,入口管42連接於上體411。入口管42自箱本體41朝向前方且上方突出。入口管42位於較向下框架12更靠近後方。
如圖3~圖7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括供油口43及燃料管44。如圖4所示,供油口43配置於頭管11之側方。於車輛側視下,供油口43與頭管11重疊。如圖1所示,供油口43配置於護腿板35。燃料管44將供油口43與燃料箱9連接。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前輪5之後方。燃料管44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圖1所示之擋泥外殼39與護腿板35之間。燃料管44自燃料箱9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且沿著向下框架12向上方延伸。
如圖7所示,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前緣441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前緣121更靠近後方。燃料管44包括:第1管部45、第2管部46、及彎曲管部47。第1管部45連接於燃料箱9。詳細而言,第1管部45連接於入口管42。第1管部45朝向前方且上方延伸。
第2管部46配置於向下框架12之側方。於車輛側視下,第2管部46之至少一部分與向下框架12重疊。第2管部46沿著向下框架12向上方延伸。於車輛側視下,第2管部46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前緣121更靠近後方。第2管部46連接於供油口43。
彎曲管部47位於第1管部45與第2管部46之間。彎曲管部47位於腳踏板36之前方。彎曲管部47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與腳踏板36相同之高度。即,彎曲管部47於車輛前視下與腳踏板36重疊。於車輛側視下,彎曲管部47之至少一部分與向下框架12重疊。於車輛側視下,彎曲管部47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前緣121更靠近後方。
圖9係圖8中之IX-IX剖視圖。如圖9所示,第1下框架13包括第1框架前部51及第1框架後部52。第2下框架14包括第2框架前部53及第2框架後部54。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具有左右非對稱之形狀。詳細而言,第1框架前部51與第2框架前部53具有左右非對稱之形狀。
第1框架前部51位於燃料箱9之前方。第1框架前部51連接於向下框架12。第1框架前部51具有自向下框架12朝向前側方延伸,並朝向後方彎曲之形狀。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具有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第1框架後部52自第1框架前部51向後方延伸。第1框架後部52連接於第1後框架15。
第2框架前部53連接於向下框架12。第2框架前部53具有自向下框架12朝向側方延伸,並朝向後方彎曲之形狀。第2框架後部54自第2框架前部53向後方延伸。第2框架後部54連接於第2後框架16。
如圖9所示,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具有較第2框架前部53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前緣51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框架前部53之前緣531更靠近前方。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後緣5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框架前部53之後緣532更靠近前方。
圖10係車體框架2之放大前視圖。如圖10所示,第1下框架13包括連接於向下框架12之第1連接端部55。第2下框架14包括連接於向下框架12之第2連接端部56。於車輛前視下,第1連接端部55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連接端部56更靠近上方。詳細而言,於車輛前視下,第1連接端部55之上端551位於較第2連接端部56之上端561更靠近上方。於車輛前視下,第1連接端部55之下端552位於較第2連接端部56之下端562更靠近上方。於車輛前視下,第1框架前部51自第1連接端部55朝向下方且側方延伸。於車輛前視下,第2框架前部53自第2連接端部56朝向下方且側方延伸。
第1框架後部52與第2框架後部54位於大致相同之高度。如圖4所示,於車輛側視下,第1框架後部52與燃料箱9重疊。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箱9之上表面90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1框架後部52之上緣521更靠近上方。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箱9之底面90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1框架後部52之下緣522更靠近下方。於車輛側視下,入口管42之至少一部分與第1下框架13重疊。
如圖8所示,於車輛側視下,第1下框架13之中心軸線C1於第1連接端部55處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C2更靠近前方。於車輛側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前緣51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前緣121更靠近前方。於車輛側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後緣5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C2更靠近前方。
如圖9所示,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後緣5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1連接端部55之後端553更靠近前方。於圖9中,“12a”為向下框架12之一部分,表示由通過第1連接端部55之水平面所形成之剖面。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具有較向下框架12之一部分12a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前緣51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一部分12a之前端更靠近前方。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後緣5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一部分12a之後端更靠近前方。
車體框架2包括第1補強構件61及第2補強構件62。第1補強構件61具有自向下框架12向一側方延伸,並朝向後方彎曲之形狀。第2補強構件62具有自向下框架12向另一側方延伸,並朝向後方彎曲之形狀。
第1補強構件61配置於第1下框架13之下方。第1補強構件61連接於向下框架12與第1下框架13。第1補強構件61於較第1連接端部55更靠近下方之位置處連接於向下框架12。第2補強構件62配置於第2下框架14之下方。第2補強構件62連接於向下框架12與第2下框架14。第2補強構件62於較第2連接端部56更靠近下方之位置處連接於向下框架12。
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前緣51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1補強構件61之前緣611更靠近前方。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後緣5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1補強構件61之前緣611更靠近前方。於車輛俯視下,第2框架前部53之前緣53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補強構件62之前緣621更靠近前方。於車輛俯視下,第2框架前部53之後緣53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補強構件62之前緣621更靠近後方。於車輛俯視下,第2框架前部53之後緣53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補強構件62之後緣622更靠近前方。
如圖6所示,燃料箱9包括用以將燃料箱9安裝於車體框架2之複數個安裝部71-74。複數個安裝部71-74設置於凸緣部413。複數個安裝部71-74分別包括孔,藉由向孔內插入螺栓等固定構件,而將安裝部71-74安裝於車體框架2。
詳細而言,燃料箱9包括第1安裝部71、第2安裝部72、第3安裝部73、及第4安裝部74。第1安裝部71配置於箱本體41之側方。於車輛俯視下,第1安裝部71配置於較向下框架12更靠近左方。第1安裝部71配置於箱本體41之左方。於車輛俯視下,第1安裝部71配置於第1框架前部51之後方。如圖9所示,第1下框架13安裝有第1托架75。第1安裝部71經由第1托架75安裝於第1下框架13。
於車輛俯視下,第2安裝部72配置於較向下框架12更靠近右方。第2安裝部72配置於箱本體41之前方。如圖9所示,第2下框架14安裝有第2托架76。第2安裝部72經由第2托架76安裝於第2下框架14。
第3安裝部73與第4安裝部74配置於箱本體41之後方。如圖2所示,車體框架2包括橫向構件19。橫向構件19沿車寬方向延伸,連接於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橫向構件19安裝有第3托架77與第4托架78。第3安裝部73經由第3托架77安裝於橫向構件19。第4安裝部74經由第4托架78安裝於橫向構件19。
燃料管44係通過第1框架前部51之後方而配置。即,燃料管44於第1框架前部51之正後方位置處,位於較第1框架前部51更靠近後方。燃料管44於較第1連接端部55更靠近下方之位置處,位於較第1框架前部51更靠近後方。
如圖4所示,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至少一部分於第1框架前部51之正後方位置處與向下框架12重疊。詳細而言,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前緣441之至少一部分於第1框架前部51之正後方位置處與向下框架12重疊。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至少一部分於較第1連接端部55更靠近下方之位置處與向下框架12重疊。詳細而言,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前緣441之至少一部分於較第1連接端部55更靠近下方之位置處與向下框架12重疊。
於以上所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燃料管44係通過第1框架前部51之後方而配置。因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1之大型化,並且將前輪5與燃料管44之間之空間確保得較大。又,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具有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44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36於前後方向上變大。藉此,可擴大騎乘者之擱腳空間。
於車輛側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前緣511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前緣121更靠近前方。因此,可將燃料管44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36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側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後緣5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C2更靠近前方。因此,第1框架前部51為向前方凸狀地較大地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44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36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前視下,第1連接端部55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2連接端部56更靠近上方。如此,第1連接端部55配置於更高之位置,因此可使第1下框架13之剛性增大。藉此,即便第1框架前部51為朝向前方彎曲之形狀,亦可抑制第1下框架13之剛性之降低。
於車輛側視下,第1下框架13之中心軸線C1於第1連接端部55處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中心軸線C2更靠近前方。因此,第1框架前部51為向前方凸狀地較大地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44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36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俯視下,第1框架前部51之後緣512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第1連接端部55之後端553更靠近前方。因此,第1框架前部51為向前方凸狀地較大地彎曲之形狀,因此可將燃料管44配置於更前方。藉此,可使腳踏板36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至少一部分於第1框架前部51之正後方位置處與向下框架12重疊。因此,燃料管44配置於更前方,因此可使腳踏板36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燃料管44之彎曲管部47位於腳踏板36之前方,於車輛前視下與腳踏板36重疊。因此,可避免與腳踏板36之干涉,並且將彎曲管部47與腳踏板36接近而配置。藉此,可使腳踏板36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側視下,彎曲管部47與向下框架12重疊。因此,於該情形時,燃料管44配置於更前方,因此可使腳踏板36於前後方向上變大。
於車輛側視下,燃料管44之前緣441位於較向下框架12之前緣121更靠近後方。因此,可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將前輪與燃料管44之間之空間確保得較大。
以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
跨坐型車輛1並不限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種類之車輛。前輪之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或者,後輪之數量並不限於1個,亦可為2個以上。
車體框架2之構造並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亦可進行變更。例如,亦可變更頭管11、向下框架12、第1下框架13、第2下框架14、第1後框架15、或第2後框架16之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第1框架前部51、第1框架後部52、第2框架前部53、或第2框架後部54之形狀、或配置。
第1下框架13與第2下框架14亦可配置成與上述實施形態左右相反。於該情形時,燃料管44與供油口43亦可配置成與上述實施形態左右相反。
亦可變更第1連接端部55、或第2連接端部56之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燃料箱9、燃料管44、或供油口43之形狀、或配置。亦可變更第1補強構件61、或第2補強構件62之形狀、或配置。或者,亦可省略第1補強構件61、及/或第2補強構件62。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於跨坐型車輛中抑制車輛之大型化,並且將前輪與燃料管之間之空間確保得較大,同時擴大騎乘者之擱腳空間。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轉向裝置 4:車體外殼 5:前輪 6:座部 7:後輪 8:動力單元 9:燃料箱 11:頭管 12:向下框架 12a:向下框架之一部分 13:第1下框架 14:第2下框架 15:第1後框架 16:第2後框架 19:橫向構件 21:轉向軸 22:下托架 23:左右懸架 25:把手 26:引擎 27:變速箱 28:後懸架 31:把手外殼 32:前外殼 33:後外殼 34:下外殼 35:護腿板 36:腳踏板 37:頭燈 38:儲物箱 39:擋泥外殼 41:箱本體 42:入口管 43:供油口 44:燃料管 45:第1管部 46:第2管部 47:彎曲管部 51:第1框架前部 52:第1框架後部 53:第2框架前部 54:第2框架後部 55:第1連接端部 56:第2連接端部 61:第1補強構件 62:第2補強構件 71:第1安裝部 72:第2安裝部 73:第3安裝部 74:第4安裝部 75:第1托架 76:第2托架 77:第3托架 78:第4托架 121:向下框架之前緣 411:上體 412:下體 413:凸緣部 441:燃料管之前緣 511:第1框架前部之前緣 512:第1框架前部之後緣 521:第1框架後部之上緣 522:第1框架後部之下緣 531:第2框架前部之前緣 532:第2框架前部之後緣 551: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 552:第1連接端部之下端 553:第1連接端部之後端 561:第2連接端部之上端 562:第2連接端部之下端 611:第1補強構件之前緣 621:第2補強構件之前緣 622:第2補強構件之後緣 901:燃料箱之上表面 902:燃料箱之底面
圖1係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視圖。 圖2係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圖3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立體圖。 圖4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側視圖。 圖5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前視圖。 圖6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放大俯視圖。 圖7係車體框架及燃料箱之放大側視圖。 圖8係車體框架之放大側視圖。 圖9係圖8中之IX-IX剖視圖。 圖10係車體框架之放大前視圖。
2:車體框架
9:燃料箱
11:頭管
12:向下框架
13:第1下框架
14:第2下框架
19:橫向構件
41:箱本體
42:入口管
43:供油口
44:燃料管
51:第1框架前部
52:第1框架後部
53:第2框架前部
54:第2框架後部
55:第1連接端部
56:第2連接端部
61:第1補強構件
62:第2補強構件
71:第1安裝部
72:第2安裝部
73:第3安裝部
74:第4安裝部
411:上體
413:凸緣部
511:第1框架前部之前緣
512:第1框架前部之後緣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頭管; 轉向裝置,其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頭管; 前輪,其可旋轉地支持於上述轉向裝置; 向下框架,其自上述頭管向下方延伸; 第1下框架,其自上述向下框架向左右一方、及後方延伸; 第2下框架,其自上述向下框架向左右另一方、及後方延伸; 第1後框架,其自上述第1下框架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第2後框架,其自上述第2下框架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座部,其配置於上述第1後框架及上述第2後框架之上方; 前外殼,其配置於上述頭管及向下框架之前方; 護腿板,其配置於上述前外殼之後方; 後外殼,其配置於上述座部之下方; 腳踏板,其配置於上述第1下框架及上述第2下框架之上方且於車輛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上述護腿板與上述後外殼之間; 燃料箱,其配置於上述腳踏板之下方且於車輛左右方向上配置於上述第1下框架與上述第2下框架之間; 供油口,其配置於上述護腿板;及 燃料管,其係於車輛側視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前輪之後方,且將上述供油口與上述燃料箱連接;且 上述第1下框架包括位於上述燃料箱之前方且連接於上述向下框架之第1框架前部,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第1框架前部具有較上述向下框架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 上述燃料管係通過上述第1框架前部之後方而配置。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第1框架前部之前緣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向下框架之前緣更靠近前方。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第1框架前部之後緣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向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更靠近前方。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第2下框架包括連接於上述向下框架之第2框架前部, 上述第1框架前部具有較上述第2框架前部更向前方凸狀地彎曲之形狀。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第1下框架包括連接於上述向下框架之第1連接端部, 上述第2下框架包括連接於上述向下框架之第2連接端部, 於車輛前視下,上述第1連接端部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第2連接端部更靠近上方。
  6.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前視下,上述第1連接端部之上端位於較上述第2連接端部之上端更靠近上方。
  7.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前視下,上述第1連接端部之下端位於較上述第2連接端部之下端更靠近上方。
  8.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第1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於上述第1連接端部處位於較上述向下框架之中心軸線更靠近前方。
  9.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俯視下,上述第1框架前部之後緣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上述第1連接端部之後端更靠近前方。
  10.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燃料管之至少一部分於上述第1框架前部之正後方位置處與上述向下框架重疊。
  11.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燃料管包括: 第1管部,其連接於上述燃料箱; 第2管部,其配置於上述向下框架之側方;及 彎曲管部,其位於上述第1管部與上述第2管部之間;且 上述彎曲管部位於上述腳踏板之前方,於車輛俯視下與上述腳踏板重疊。
  12. 如請求項1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前視下,上述彎曲管部之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向下框架重疊。
  1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車輛側視下,上述燃料管之前緣位於較上述向下框架之前緣更靠近後方。
TW108133348A 2018-10-11 2019-09-17 跨坐型車輛 TWI720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759 2018-10-11
JP2018192759A JP2020059437A (ja) 2018-10-11 2018-10-11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9749A true TW202019749A (zh) 2020-06-01
TWI720619B TWI720619B (zh) 2021-03-01

Family

ID=67874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348A TWI720619B (zh) 2018-10-11 2019-09-17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636532B1 (zh)
JP (1) JP2020059437A (zh)
BR (1) BR102019021145B1 (zh)
PH (1) PH12019050209A1 (zh)
TW (1) TWI720619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440280T3 (es) * 2008-08-01 2014-01-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Vehículo tipo scooter
JP2010215214A (ja) 2009-02-19 2010-09-30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5264690B2 (ja) * 2009-12-10 2013-08-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WO2011083514A1 (ja) * 2010-01-08 2011-07-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TWI421192B (zh) * 2011-08-11 2014-01-01 Kwang Yang Motor Co Speed ​​locomotive structure
JP2015113074A (ja) * 2013-12-13 2015-06-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WI523786B (zh) * 2014-10-24 2016-03-01 Yamaha Motor Co Ltd Speed ​​Keda 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9050209B1 (en) 2020-06-29
PH12019050209A1 (en) 2020-06-29
EP3636532B1 (en) 2021-03-10
BR102019021145B1 (pt) 2022-11-29
TWI720619B (zh) 2021-03-01
BR102019021145A2 (pt) 2020-05-26
EP3636532A1 (en) 2020-04-15
JP2020059437A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4272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770330B2 (en) Exterior shroud member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20150083512A1 (en) Body cover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same
JP2005112263A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フューエルタンク配設構造
JP2012017087A (ja) 鞍乗型車両
JP57283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泥除け部構造
TW201908189A (zh) 跨坐型車輛之前部構造
JP584777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6187158B2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の補強構造
JP60996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16629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3203083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3136305A (ja) 鞍乗型車両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TWI720619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33032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6193643A (ja) ウィンカーを備える鞍乗り型車両
JP623824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77746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ウインカ構造
CN103183084B (zh) 骑乘型车辆
JP573847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TWI71674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20196364A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719621B (zh) 跨坐型車輛
JP675777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