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9361A -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9361A
TW202019361A TW108131841A TW108131841A TW202019361A TW 202019361 A TW202019361 A TW 202019361A TW 108131841 A TW108131841 A TW 108131841A TW 108131841 A TW108131841 A TW 108131841A TW 202019361 A TW202019361 A TW 2020193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recess
fabric sheet
manufacturing
accumul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1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茂木知之
加藤優喜
高濱到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9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936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可有效率地製造能夠高速吸收體液、乾燥感優異、且體液不易滲漏之積層構造之吸收體。 本發明之吸收體100之製造方法一面抽吸搬送之集聚用凹部21,一面使藉由空氣流搬送之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10b及親水性纖維10a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集聚用凹部21具有低抽吸凹部21T、及相較低抽吸凹部21T之抽吸力高之高抽吸凹部21K。將不織布片10b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使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內。於不織布片10b集聚後將親水性纖維10a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使親水性纖維10a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內。而且,相較於低抽吸凹部21T內,使更大量之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

Description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用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作為用於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等吸收性物品之吸收體,例如已知包含紙漿纖維及合成纖維之吸收體。若使吸收體中含有合成纖維,則可使吸收體柔軟,可快速吸收體液。作為包含紙漿纖維及合成纖維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例如已知專利文獻1及2中記載之方法。
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方法,即,成形使合成纖維彼此預先結合之不織布之後,藉由切碎方式將該不織布粉碎而成形不織布片,使該不織布片與親水性纖維混合並集聚而製造吸收性物品用之吸收體。
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使紙漿纖維之單獨層與合成纖維之單獨層積層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該製造裝置具備:形成有纖維集聚用凹部之纖維堆積用轉筒、粉碎纖維原料片材之解纖裝置、及用以將由該解纖裝置粉碎後之纖維藉由空氣流而搬送至該纖維堆積用轉筒之套管。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2-30110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7-089826號公報
本發明係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具有集聚步驟,該集聚步驟係一面抽吸集聚用凹部一面將其朝一方向搬送,使藉由空氣流而搬送之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及親水性纖維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 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低抽吸凹部、及抽吸力較該低抽吸凹部高且連設於該低抽吸凹部之高抽吸凹部。 於上述集聚步驟中,將上述不織布片供給至上述集聚用凹部,使該不織布片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內,於該不織布片集聚後或自該不織布片之集聚中途,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至該集聚用凹部,使該親水性纖維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內,且相較於上述低抽吸凹部內,使更大量之該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內。
又,本發明係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具備:集聚用凹部,其朝一方向搬送且能夠抽吸空氣;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其面向上述集聚用凹部而開口,供給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及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其面向上述集聚用凹部而開口,供給親水性纖維。 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低抽吸凹部、及抽吸力較該低抽吸凹部高且連設於該低抽吸凹部之高抽吸凹部。 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配置於相較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更靠上述集聚用凹部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
近年來,對吸收體有如下需求,即,高速吸收體液,並且於體液吸收後乾燥感亦優異,且體液不易滲漏。為滿足此種需求,例如,考慮將包含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之層與包含紙漿纖維之層積層之雙層的積層吸收體。藉由將合成纖維配置為成塊之不織布片而非纖維,可抑制由穿著壓等導致之吸收體被壓扁,從而層構造不易變化,故可呈現穩定之吸收性能。
由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方法製造之吸收體係使不織布片集聚者。然而,由該文獻中記載之技術無法製造雙層的積層吸收體。
根據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製造裝置,可製造使吸收特性不同之纖維積層之吸收體。然而,於該文獻中,關於使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積層並無任何記載。又,該文獻所記載之製造裝置中,為了製造積層之吸收體而具備凸輪機構,該凸輪機構係於纖維堆積用轉筒之旋轉中變更纖維集聚用凹部之筒周方向長度。該凸輪機構為複雜之構造,因此,該文獻所記載之製造裝置之設備費用高,並不容易維持、管理該凸輪機構。進而,伴隨吸收體之尺寸變換之模型更換負載亦較大。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有效率地製造將包含不織布片之層與包含親水性纖維之層積層之吸收體之方法及裝置。
以下,基於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說明本發明。本發明係關於具有不織布片之層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圖1中圖示有由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製造之吸收體之一實施形態之概略俯視圖。圖2係圖1之II-II線剖面之模式圖。
如圖1及圖2所示,吸收體100係具有使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10b集聚而成之第1集聚層101、及使親水性纖維10a集聚而成之第2集聚層102之多層構造者。第1集聚層101於俯視下形成為大致六角形形狀。第1集聚層101僅配置於第2集聚層102之縱方向之中央部分。第2集聚層102於俯視下形成為矩形狀,其周緣形成吸收體100之輪廓。吸收體100亦可由衛生紙或透液性之不織布等被覆片材被覆而使用。
圖1及圖2所示之吸收體100可藉由圖3~圖8所示之方法及製造裝置較佳地製造。如圖3及圖4所示,吸收體100之製造裝置1具備:集聚部2,其具有能夠抽吸空氣之集聚用凹部21;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其將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10b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及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其將親水性纖維10a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及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面向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即,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及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下游側之開口覆蓋搬送之集聚用凹部21。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配置於相較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更靠集聚用凹部21之搬送方向即旋轉方向R1之下游側。製造裝置1具備:切斷部5,其獲得供給至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內部之不織布片10b;解纖部6,其為了獲得供給至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內部之親水性纖維10a而解纖紙漿片材10as;及真空輸送機7,其位於集聚部2之下方且使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內之集聚體100c脫模並搬送至下游步驟。
如圖3及圖4所示,集聚部2具備固定之金屬製之固定筒2B、及使該固定筒2B之外周旋轉之轉筒2A。轉筒2A具有集聚用凹部21,其將吸收體之原料集聚於其外周面2f而獲得集聚體100c。集聚用凹部21跨及轉筒2A之周向2Y之全周而連續配置。如圖5所示,集聚用凹部21具備高抽吸凹部21K與低抽吸凹部21T。高抽吸凹部21K之俯視形狀成為大致六角形狀。低抽吸凹部21T於周向2Y上,夾隔高抽吸凹部21K而配置於兩側。固定筒2B及轉筒2A分別成為圓筒狀。轉筒2A受到來自馬達等驅動源(未圖示)之動力,使固定筒2B之外周沿箭頭R1方向旋轉。圖中,X係與轉筒2A之旋轉軸平行之寬度方向。具有此種構造之集聚部2之詳情記載於例如本申請人先前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開2015-59287號公報等。
如圖3及圖4所示,固定筒2B於內部具有相互獨立之複數個空間,例如具有4個空間A~空間D。空間A~空間D彼此之間藉由板而間隔。於固定筒2B上連接有進氣風扇(未圖示),藉由該進氣風扇之驅動而可個別地調整固定筒2B內被間隔之空間A~空間D之壓力。
如圖3及圖4所示,集聚部2之對應於空間A之區域由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覆蓋。供給至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內部之不織布片10b可使用切斷部5獲得。如圖2及圖3所示,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自切斷部5跨及轉筒2A而延伸。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上游側之開口配置於第2切刀輥54之下方、即相較切刀輥54與支承輥55之最接近點更靠切刀輥54之旋轉方向(箭頭R4方向)下游側。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下游側之開口面向轉筒2A之位於空間A之外周面2f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具有形成頂面之頂板31、形成底面之底板32、及形成兩側面之兩側壁33、33。頂板31及底板32分別延伸至轉筒2A之外周面2f。藉由集聚部2之進氣風扇(未圖示)之作動,於由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頂板31、底板32及兩側壁33、33包圍之內部,朝外周面2f產生空氣流。亦即,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內部成為流路30。成為吸收體原料之不織布片10b於流路30內借助空氣流而朝轉筒2A之外周面2f搬送。
製造裝置1具備切斷部,其將包含合成纖維之帶狀之不織布10bs沿下述第1方向及與該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切斷而形成不織布片10b。如圖3及圖4所示,切斷部5具有切刀刃51、52,其等將帶狀之不織布10bs沿第1方向及第2方向以特定之長度切斷而形成不織布片10b。於製造裝置1中,切斷部5具有具備沿第1方向切斷之複數個切刀刃51之第1切刀輥53、及具備沿第2方向切斷之複數個切刀刃52之第2切刀輥54。製造裝置1中,切斷部5具有與第1切刀輥53及第2切刀輥54對向配置之1個支承輥55。切斷部5將帶狀之不織布10bs導入切刀輥53、54與支承輥55之兩輥之間而將該帶狀之不織布10bs切斷。 於第1切刀輥53之表面,於第1切刀輥53之軸方向(X方向)上並排配置有沿著第1切刀輥53之周向跨及第1切刀輥53之外周全周連續延伸之複數個切刀刃51、51、51、...。第1切刀輥53受到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而沿箭頭R3方向旋轉。 於第2切刀輥54之表面,於第2切刀輥54之周向上隔開間隔配置有沿著第2切刀輥54之軸方向(X方向)跨及第2切刀輥54之整個寬度連續延伸之複數個切刀刃52、52、52、...。第2切刀輥54受到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而沿箭頭R4方向旋轉。 如圖2、圖3所示,支承輥55係表面平坦之平坦輥。支承輥55受到來自馬達等原動機之動力而沿箭頭R5方向旋轉。
切斷部5於支承輥55之對向面,自旋轉方向(箭頭R5方向)之上游側朝下游側依序配置有:自由輥56,其將帶狀之不織布10bs導入至支承輥55與第1切刀輥53之間;第1切刀輥53,其將帶狀之不織布10bs沿第1方向(Y方向)切斷;軋輥57,其將沿第1方向切斷之於第1方向延伸之複數個帶狀之不織布片連續體10b1導入至支承輥55與第2切刀輥54之間;及第2切刀輥54,其將帶狀之不織布片連續體10b1沿第2方向(X方向)切斷。
如圖3及圖4所示,集聚部2之對應於空間B之區域由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覆蓋。供給至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內部之親水性纖維10a可使用解纖部6獲得。如圖3及圖4所示,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自解纖部6跨及轉筒2A而延伸,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下游側之開口面向轉筒2A之位於空間B之外周面2f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具有形成頂面之頂板41、形成底面之底板42、及形成兩側面之兩側壁43、43。頂板41及底板42分別延伸至轉筒2A之外周面2f。藉由集聚部2之進氣風扇(未圖示)之作動,於由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頂板41、底板42及兩側壁43、43包圍之內部,朝轉筒2A之外周面2f產生空氣流。亦即,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內部成為流路40。成為吸收體原料之親水性纖維10a於流路40內借助空氣流而朝轉筒2A之外周面2f搬送。
如圖3及圖4所示,解纖部6具備解纖紙漿片材10as之解纖機61、及覆蓋解纖機61上側之套管。解纖部6係向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內部供給吸收體100之原料即解纖後之親水性纖維10a之部分。又,解纖部6具有將紙漿片材10as供給至解纖機61之一對進料輥。
其次,對製造裝置1之集聚部2之詳情進行說明。構成集聚部2之轉筒2A自旋轉方向R1之上游側朝下游側以與空間A對應之區域、與空間B對應之區域、與空間C對應之區域、及與空間D對應之區域之順序而移動。與空間A對應之區域之抽吸力、及與空間B對應之區域之抽吸力可強於下游側之與空間C~D對應之區域之抽吸力,使空間A及空間B維持為負壓。與空間A對應之區域及與空間B對應之區域成為將不織布片10b或親水性纖維10a藉由抽吸而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內之集聚區S。
如圖4所示,於集聚區S之固定筒2B之外周部,沿轉筒2A之旋轉方向R1依序配置有能夠局部進行自固定筒2B側之抽吸之選擇抽吸區域S1、及能夠全面進行該抽吸之全面抽吸區域S2。選擇抽吸區域S1對應於空間A,全面抽吸區域S2對應於空間B。
如圖6所示,於選擇抽吸區域S1,固定筒2B之空間A之外周部由抽吸控制體23覆蓋。抽吸控制體23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該抽吸控制體23之複數個控制體開口部231。控制體開口部231於寬度方向X隔開特定間隔而配置有複數個。抽吸控制體23中,控制體開口部231以外之部分成為不使空氣通過之非透氣性之控制體非抽吸部232。
另一方面,於全面抽吸區域S2未配置抽吸控制體23。關於自固定筒2B之內部側之抽吸風量,於選擇抽吸區域S1,抽吸風量受到抑制,於全面抽吸區域S2,抽吸風量未受到抑制。
如圖6所示,轉筒2A具備位於固定筒2B側之圓筒狀之筒本體21A、及配置於筒本體21A上之包含複數個構件之筒外層部22A。筒本體21A為金屬製,於其外周面具有筒凹部211。筒凹部211配置於筒本體21A之寬度方向X之中央,且跨及筒本體21A之全周而於周向2Y連續延伸。
如圖6所示,於筒凹部211之底側,配置有第2抽吸控制體212。第2抽吸控制體212沿轉筒2A之周向2Y隔開固定之間隔而間歇配置。第2抽吸控制體212之周向2Y之長度形成為較固定筒2B之抽吸控制體23之周向2Y之長度短。於周向2Y上相鄰之第2抽吸控制體212彼此之間成為抽吸非抑制部213。關於自固定筒2B之內部側之抽吸風量,由第2抽吸控制體212抑制抽吸風量,於抽吸非抑制部213,抽吸風量未受到抑制。
如圖6所示,第2抽吸控制體212具有沿周向2Y延伸之複數根肋部214。肋部214於筒本體21A之寬度方向X隔開固定之間隔而配置,且配置於與固定筒2B之抽吸控制體23之控制體開口部231對應之位置。肋部214之部分成為不使空氣通過之部分。於寬度方向X相鄰之肋部214彼此之間成為沿厚度方向貫通第2抽吸控制體212之貫通口215。貫通口215沿周向2Y延伸,且配置於與固定筒2B之抽吸控制體23之控制體非抽吸部232對應之位置。作為抽吸控制體23之形成材料,可使用金屬或樹脂等。
如圖6所示,筒外層部22A具有:抽吸調整板24,其以覆蓋第2抽吸控制體212及抽吸非抑制部213之方式與筒本體21A之外表面重疊配置;中高用多孔性板25,其與上述抽吸調整板24之外表面重疊配置;空間板26,其與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外表面重疊配置;多孔性板27,其與空間板26之外表面重疊配置;凹部劃分板28,其與多孔性板27之外表面重疊配置;及一對環板29、29,其等與凹部劃分板28之外表面重疊配置。轉筒2A係將筒本體21A、及配置於筒本體21A之各板24~29藉由螺栓或接著劑等公知之固定器件相互固定而形成。形成筒外層部22A之各板24~29之詳情例如記載於本申請人先前申請之日本專利特開2018-011630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15-126872號公報等中。
如圖6所示,環板29係配置於轉筒2A之最外側,且配置於轉筒2A之兩側部之構件。
如圖6所示,凹部劃分板28具有沿厚度方向貫通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81。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81於凹部劃分板28之周向2Y隔開固定之間隔而間歇配置。於周向2Y相鄰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81彼此之間,以格子狀配置有非透氣性之開口區劃構件282。以格子狀配置之開口區劃構件282之格網之部分,形成有矩形狀之開口部283。
如圖6所示,多孔性板27具有複數個沿厚度方向貫通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71。多孔性板27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71配置於與凹部劃分板28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81相同之位置。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71與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81之俯視形狀成為彼此相同之形狀。如圖7及圖8所示,多孔性板27係形成低抽吸凹部21T之底面Ta之透氣性構件。
如圖6所示,空間板26係與上述凹部劃分板28大致相同形狀之板。空間板26具有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61、以格子狀配置之開口區劃構件262、及形成於開口區劃構件262之格網之部分之矩形狀之開口部263。空間板26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61配置於與多孔性板27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71相同之位置。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61與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71之俯視形狀成為彼此相同之形狀。
如圖6所示,中高用多孔性板25配置有複數個,且形成為各六角形狀之形狀。各六角形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配置於與空間板26之各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61相同之位置。如圖7及圖8所示,中高用多孔性板25係形成高抽吸凹部21K之底面Ka之構件。
如圖6所示,抽吸調整板24具有沿著與其外表面重疊之六角形狀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輪廓而形成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41、及於周向2Y上相鄰之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41彼此之間之矩形狀之開口部243。於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41之底側,設置有以格子狀延伸之肋部242。藉由該肋部242而於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41內配置中高用多孔性板25。六角形狀之開口部241配置於筒本體21A之與抽吸非抑制部213對應之位置。
如圖6所示,抽吸調整板24之複數個開口部243、與空間板26之複數個開口部263以1對1方式對應,且俯視形狀為彼此相似之關係。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3之開口面積相較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3之開口面積窄。
轉筒2A係將筒本體21A、抽吸調整板24、複數個中高用多孔性板25、空間板26、多孔性板27、凹部劃分板28及一對環板29固定而形成。如圖7及圖8所示,藉由將各板24~29固定而形成之集聚用凹部21具有低抽吸凹部21T、及連設於低抽吸凹部21T並且相較低抽吸凹部21T之深度深之高抽吸凹部21K。低抽吸凹部21T係集聚用凹部21中之除高抽吸凹部21K部分以外之部分。
轉筒2A之集聚用凹部21之低抽吸凹部21T於俯視下,其輪廓成為由一對矩形狀之環板29、29夾住之部分之形狀,於周向2Y形成為較長之帶狀。低抽吸凹部21T之底面Ta係由多孔性板27構成。如圖7(a)及圖8(a)所示,低抽吸凹部21T之深度係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板29之厚度之合計。低抽吸凹部21T形成於與筒本體21A之第2抽吸控制體212對應之位置,於相較低抽吸凹部21T之底面Ta更靠內側,配置有空間板26、抽吸調整板24及第2抽吸控制體212之肋部214。筒本體21A側之抽吸調整板24之開口部243與多孔性板27側之空間板26之開口部263相比,開口面積小,且配置有第2抽吸控制體212。因此,於低抽吸凹部21T,透氣性受到阻礙,空氣流之風量受到抑制。
另一方面,轉筒2A之集聚用凹部21之高抽吸凹部21K之俯視形狀形成為六角形狀。高抽吸凹部21K之底面Ka係由中高用多孔性板25構成。如圖7(b)及圖8(b)所示,高抽吸凹部21K之深度係配置於中高用多孔性板25上之空間板26之厚度、多孔性板27之厚度、凹部劃分板28之厚度、及環板29之厚度之合計。高抽吸凹部21K形成於與筒本體21A之抽吸非抑制部213對應之位置,於高抽吸凹部21K之相較底面Ka更靠內側,僅配置有抽吸調整板24之肋部242,於高抽吸凹部21K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側,未配置調整抽吸力者。因此,高抽吸凹部21K相較低抽吸凹部21T之抽吸力高。
具有此種低抽吸凹部21T與高抽吸凹部21K之轉筒2A於具備配置有抽吸控制體23之選擇抽吸區域S1及全面抽吸區域S2之固定筒2B之外周旋轉。如圖7(a)所示,於低抽吸凹部21T位於選擇抽吸區域S1上之期間,藉由固定筒2B之抽吸控制體23之控制體非抽吸部232、及筒本體21A之第2抽吸控制體212之肋部214而阻止自固定筒2B側之抽吸。
如圖7(b)所示,於高抽吸凹部21K位於選擇抽吸區域S1上之期間,於高抽吸凹部21K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側並未配置調整抽吸力者,經由固定筒2B之抽吸控制體23之控制體開口部231而能夠自固定筒2B側進行抽吸。如此,於轉筒2A旋轉於選擇抽吸區域S1之期間,低抽吸凹部21T無法自固定筒2B側進行抽吸,高抽吸凹部21K可進行抽吸,故能夠局部進行抽吸。
相對於此,如圖8(a)所示,於低抽吸凹部21T位於全面抽吸區域S2上之期間,於固定筒2B並未配置抽吸控制體23,於低抽吸凹部21T之相較底面Ta更靠內側,配置有空間板26、抽吸調整板24及第2抽吸控制體212之肋部214,但能夠自固定筒2B側進行抽吸。
如圖8(b)所示,於高抽吸凹部21K位於全面抽吸區域S2上之期間,於固定筒2B並未配置抽吸控制體23,於高抽吸凹部21K之中高用多孔性板25之內側並未配置調整抽吸力者。因此,能夠自固定筒2B側進行抽吸。如此,於轉筒2A旋轉於全面抽吸區域S2之期間,低抽吸凹部21T及高抽吸凹部21K均可抽吸,故能夠全面地進行抽吸。
其次,對使用製造裝置1製造吸收體100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於以下說明中,將搬送紙漿片材10as、帶狀之不織布10bs及吸收體100之方向設為Y方向,將與搬送之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設為X方向。又,下述第1方向係沿搬送方向Y延伸之方向,其係指於與搬送方向Y所成之角未達45度之範圍延伸之方向。本實施形態中,第1方向與搬送方向Y一致。又,下述第2方向係與第1方向交叉之方向。本實施形態中,第2方向係與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與搬送之不織布10bs及吸收體100之寬度方向X亦一致。
首先,對於集聚部2內之空間A、空間B及真空輸送機7用之真空箱74內,使連接於各者之進氣風扇(未圖示)作動而使其等為負壓。藉由使空間A內為負壓,而於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內產生將不織布10bs朝轉筒2A之外周面2f搬送之空氣流。藉由使空間B內為負壓,而於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內產生將親水性纖維10a朝轉筒2A之外周面2f搬送之空氣流。又,使解纖機61及轉筒2A旋轉,且使第1切刀輥53、第2切刀輥54及支承輥55旋轉,使真空輸送機7作動。
執行切斷步驟,即,將帶狀之不織布10bs供給至切斷部5所具備之具有複數個切刀刃51、52之切刀輥53、54與支承輥55之間,且沿第1方向即搬送方向Y、與第2方向即寬度方向X以特定之長度切斷而獲得複數個不織布片10b。切斷步驟區分為:先使用具備切刀刃51之第1切刀輥53沿第1方向切斷而形成複數個不織布片連續體10b1之第1切斷步驟、及於其後使用具備切刀刃52之第2切刀輥54沿第2方向切斷而形成複數個不織布片10b之第2切斷步驟。
於第1切斷步驟中,將帶狀之不織布10bs經由自由輥56而導入至沿箭頭R5方向旋轉之支承輥55、與沿箭頭R3方向旋轉之第1切刀輥53之間,藉由複數個切刀刃51將帶狀之不織布10bs於第2方向X隔開特定間隔之位置沿第1方向Y切斷。藉由如此切斷而形成複數個於第2方向具有特定之寬度、且於第1方向延伸之不織布片連續體10b1。複數個不織布片連續體10b1由沿箭頭R5方向旋轉之支承輥55搬送,搬送至支承輥55與軋輥57之間,且經由軋輥57而導入至支承輥55與第2切刀輥54之間。於第2切斷步驟中,將並排配置於第2方向之於第1方向延伸之複數個不織布片連續體10b1導入至沿箭頭R5方向旋轉之支承輥55、與沿箭頭R4方向旋轉之第2切刀輥54之間,藉由複數個切刀刃52將複數個不織布片連續體10b1於第1方向以特定之長度跨及第2方向間歇地切斷。藉由如此切斷而形成複數個矩形狀之不織布片10b。
將所獲得之不織布片10b自配置於第2切刀輥54下方之開口供給至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內。
其次,使轉筒2A於固定筒2B之與空間A對應之區域上旋轉,一面抽吸轉筒2A之集聚用凹部21一面將其沿R1方向搬送。然後,執行以下步驟,即,通過面向位於空間A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之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流路30,使藉由空氣流而搬送之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此處,於與空間A對應之選擇抽吸區域S1,於轉筒2A旋轉之期間,於低抽吸凹部21T無法自固定筒2B側進行抽吸,僅於高抽吸凹部21K可進行抽吸。即,於使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時,僅抽吸集聚用凹部21中之高抽吸凹部21K。因此,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之不織布片10b主要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之高抽吸凹部21K內。
於解纖部6,將帶狀之紙漿片材10as供給至解纖機61且解纖而獲得親水性纖維10a。將解纖後之纖維材料即親水性纖維10a自解纖機61供給至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內。將親水性纖維10a供給至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內,並且使轉筒2A沿R1方向旋轉,於固定筒2B之與空間B對應之區域上,一面抽吸轉筒2A之集聚用凹部21一面將其搬送。然後,執行以下步驟,即,通過面向位於空間B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之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流路40,使藉由空氣流而搬送之親水性纖維10a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於與空間B對應之全面抽吸區域S2,於轉筒2A旋轉之期間,於低抽吸凹部21T及高抽吸凹部21K之兩者可進行抽吸。
於使用製造裝置1製造吸收體100之製造方法中,執行集聚步驟,即,將不織布片10b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且使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內,於不織布片10b集聚後將親水性纖維10a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且使親水性纖維10a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21內。集聚用凹部21具備高抽吸凹部21K與低抽吸凹部21T,使不織布片10b相較親水性纖維10a先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因此,相較低抽吸凹部21T,可使不織布片10b更集中地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此處,不織布片10b於構成之纖維彼此之間具有間隙,即便使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亦容易經由該間隙而使新的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因此,相較於低抽吸凹部21T內,能夠使更大量之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因而,藉由變更集聚用凹部21內之高抽吸凹部21K之位置,可使大量之不織布片10b集聚於任意之位置,從而能夠製造具有穩定之吸收性能之吸收體100。
又,本發明者等人發現,即便於不織布片10b已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之後,亦可經由已集聚之不織布片10b而意外地抽吸親水性纖維10a。此處,圖9(a)表示將不織布片10b於一定條件下抽吸至低抽吸凹部21T及高抽吸凹部21K時之抽吸風量之經時變化。另一方面,圖9(b)表示將親水性纖維10a於相同條件下抽吸至低抽吸凹部21T及高抽吸凹部21K時之抽吸風量之經時變化。如圖9(b)所示,可知於抽吸親水性纖維10a之情形時,起初將親水性纖維10a集中抽吸至抽吸力較高之高抽吸凹部21K,將親水性纖維10a抽吸至高抽吸凹部21K後高抽吸凹部21K之抽吸力降低,立即與低抽吸凹部21T之抽吸力成為平衡狀態。相對於此,如圖9(a)所示,可知於抽吸不織布片10b之情形時,起初將不織布片10b集中抽吸至抽吸力較高之高抽吸凹部21K,但即便將不織布片10b抽吸至高抽吸凹部21K,高抽吸凹部21K之抽吸力亦不易降低,不易與低抽吸凹部21T之抽吸力成為平衡狀態,從而可維持高抽吸凹部21K之抽吸。作為可如此維持高抽吸凹部21K之抽吸之理由,本發明者等人認為其原因在於,已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之不織布片10b於構成之纖維彼此之間形成有間隙,不織布片10b本身具有透氣性。即便不織布片10b彼此重疊,於不織布片10b彼此之間亦會形成空隙。因此,認為即便於不織布片10b已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之後,由於不織布片10b本身之透氣性與不織布片10b彼此間之空隙,亦可經由集聚之不織布片10b而抽吸親水性纖維10a,從而親水性纖維10a可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內。根據以上所述,親水性纖維10a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之低抽吸凹部21T內。與此同時,於先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之不織布片10b上亦會集取親水性纖維10a。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配置於相較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更靠下游側,故於高抽吸凹部21K內,會集聚相較親水性纖維10a更大量之不織布片10b。
本製造方法中,如上所述,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主要集聚不織布片10b,繼而,於集聚用凹部21之全域集聚親水性纖維10a。其結果,本製造方法容易獲得親水性纖維10a之集聚部分於集聚用凹部21之全域連續、且不織布片10b之積層部分定域化之積層構造體。
如上,根據本製造方法,僅變更集聚用凹部21之高抽吸凹部21K之位置及/或形狀,便可容易地獲得具備包含不織布片10b之定域化之集聚層、且具有所需之形狀之多層構造之吸收體100。又,根據本製造方法,藉由定域化而可將不織布片10b於必要之部位僅配置必要之量,即,可將不織布片10b之供給量抑制為最小限度,故藉由切斷步驟而可以必要之最小限度之量穩定地獲得不織布片10b。此外,切斷部5之耐久性亦延長。而且,根據本製造方法,使製造裝置1具備具有高抽吸凹部21K及低抽吸凹部21T之集聚用凹部21,僅此便可獲得具有第1集聚層101與第2集聚層102之集聚體100c。如此,製造裝置1簡易,設備廉價而不會大型化。
其次,如圖3及圖4所示,一面將集聚體100c保持於集聚用凹部21內,一面使轉筒2A沿R1方向旋轉,將集聚體100c搬送至轉筒2A之位於空間D之外周面2f,且搬送至真空輸送機7。集聚用凹部21內之集聚體100c到達轉筒2A之位於空間D之真空箱74之對向位置後,藉由自真空箱74進行抽吸、及自轉筒2A之空間D之內側朝集聚用凹部21吹送空氣,使該集聚體100c自集聚用凹部21脫模,並交付至真空輸送機7上。
集聚體100c例如亦可由被覆片材被覆。其後,帶狀之集聚體100c藉由切斷裝置(未圖示)而沿搬送方向Y以特定之間隔切斷,分離成各個吸收體100。
如圖1及圖2所示,由本製造方法製造之吸收體100具有:形成吸收體100之輪廓之第2集聚層102、及定位於第2集聚層102之中央部分之第1集聚層101。於高抽吸凹部21K內僅集聚有不織布片10b之積層部分成為第1集聚層101。而且,於低抽吸凹部21T內僅集聚有親水性纖維10a之積層部分成為第2集聚層102。
其次,參照圖10、圖11及圖12說明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對於圖10~圖12所示之實施形態,主要說明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之構成部分,相同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省略說明。未特別說明之構成部分可適當應用對上述實施形態之說明。
圖10中表示吸收體100之製造裝置1之其他實施形態。圖10所示之製造裝置1於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內部,配置有延伸至下游側之開口之分割板44,流路40被分為上下兩部分,該下游側之開口亦被分為上下兩部分。亦即,圖10所示之製造裝置1中,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流路40由下方之第1流路40d與上方之第2流路40u構成。而且,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下游側之開口係面向轉筒2A之位於空間A之外周面2f之一部分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相對於此,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下游側之被分為兩部分之開口中,一者係面向轉筒2A之位於空間A之外周面2f之剩餘部分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另一者係面向轉筒2A之位於空間B之外周面2f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
使用圖10所示之製造裝置1製造吸收體100之製造方法中,通過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流路30使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繼不織布片10b之供給完成後,通過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第1流路40d使親水性纖維10a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此處,於選擇抽吸區域S1,於轉筒2A旋轉之期間,如圖7(a)所示,低抽吸凹部21T無法自固定筒2B側進行抽吸,如圖7(b)所示,僅高抽吸凹部21K可進行抽吸。因此,於開始親水性纖維10a之供給之後,亦僅抽吸集聚用凹部21中之高抽吸凹部21K。因此,本製造方法中,於高抽吸凹部21K內,可形成僅集聚有不織布片10b之單一層、及與該層相鄰且僅集聚有親水性纖維10a之單一層。
又,使用圖10所示之製造裝置1製造吸收體100之製造方法中,轉筒2A旋轉而自選擇抽吸區域S1移動至全面抽吸區域S2後,通過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第2流路40u使親水性纖維10a集聚於集聚用凹部21。如圖8(a)及圖8(b)所示,低抽吸凹部21T與高抽吸凹部21K均可進行抽吸。即,開始對高抽吸凹部21K內供給親水性纖維10a,使親水性纖維10a以特定量集聚於僅集聚有不織布片10b之層上之後,繼續高抽吸凹部21K之抽吸,並且開始連設於高抽吸凹部21K之低抽吸凹部21T之抽吸。因此,所製造之吸收體100之第1集聚層101具有僅不織布片10b之單一層、及與該層相鄰之僅親水性纖維10a之單一層。因此,與使用圖3或4所示之製造裝置1製造吸收體100之製造方法相比,可使親水性纖維10a更偏靠高抽吸凹部21K而分佈不均化。進而,藉由調整流經第1流路40d與第2流路40u之親水性纖維10a之量,可使親水性纖維10a處於任意之分佈不均狀態。調整方法有各種,例如可列舉分割板44之位置調整。
圖10所示之製造裝置1具備具有第1流路40d與第2流路40u之一個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但亦可代替此,例如圖11所示,分開具備具有第1流路40d之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與具有第2流路40u之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圖11中圖示有吸收體100之製造裝置1之又一實施形態。圖11所示之製造裝置1具備切斷部5及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解纖部6及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以及第2解纖部6A及第2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A。第2解纖部6A之基本構成與解纖部6之構成相同,第2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A之基本構成與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構成相同。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下游側之開口係面向轉筒2A之位於空間A之外周面2f之一部分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下游側之開口係面向轉筒2A之位於空間A之外周面2f之剩餘部分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第2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A之下游側之開口係面向轉筒2A之位於空間B之外周面2f之集聚用凹部21而開口。藉由使用有圖11所示之製造裝置1之製造方法,亦可與使用有圖10所示之製造裝置1之製造方法同樣地,製造僅不織布片10b之層定域化之吸收體100。
圖12所示之製造裝置1中,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頂板31、與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底板42於到達轉筒2A之外周面2f之中途相連,且相連之部分與外周面2f之間具有間隙。因此,可自不織布片10b之集聚中途將親水性纖維10a通過該間隙而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通過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搬送之親水性纖維10a可集聚於尚位於選擇抽吸區域S1之高抽吸凹部21K。即,可使不織布片10b集聚於位於選擇抽吸區域S1之高抽吸凹部21K內,並且使親水性纖維10a集聚於該高抽吸凹部21K內。如此集聚後,於高抽吸凹部21K內可形成於底面Ka側僅集聚有不織布片10b之單一集聚部分、及於該集聚部分上混合集聚有不織布片10b及親水性纖維10a之混合集聚部分。進而,於該混合集聚部分上可形成僅集聚有親水性纖維10a之之另外單一之集聚部分。
如圖13所示,由圖12所示之製造裝置1製造之吸收體100具有:形成吸收體100之輪廓之第2集聚層102、定位於第2集聚層102之中央部分之第1集聚層101、及配置於其等之間之第3集聚層103。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之僅不織布片10b之積層部分成為第1集聚層101。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之不織布片10b及親水性纖維10a之混合集聚部分成為第3集聚層103。而且,將集聚於低抽吸凹部21T內之積層部分與已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內之集聚於不織布片上之集聚部分合併後之部分成為第2集聚層102。
按照以上各實施形態製造之吸收體100可較佳地用作吸收性物品用之吸收體。所謂吸收性物品係主要用於吸收保持尿、經血等自身體排泄之體液。吸收性物品中,例如包含拋棄式尿布、經期衛生棉、失禁護墊、衛生護墊等,但並不限定於該等,廣泛地包含用於自人體排出之體液之吸收之物品。典型而言,吸收性物品具備透液性之正面片材、非透液性或撥水性之背面片材及介置配置於兩片材間之液體保持性之吸收體。該吸收體係由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製造之吸收體。
將吸收體100用於吸收性物品之情形時,例如若於肌膚對向面側配置使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10b集聚而成之第1集聚層101,則可於吸收體100之厚度方向形成密度梯度,故可高速吸收體液,乾燥感提高。尤其對於按照圖12所示之實施形態製造之吸收體100(參照圖13),若將第1集聚層101配置於肌膚對向面側而使用,則自肌膚對向面側朝非肌膚對向面側依序配置使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10b集聚之第1集聚層101、不織布片10b及親水性纖維10a分散之第3集聚層103、及使親水性纖維10a集聚之第2集聚層102。其結果,體液容易自第1集聚層101通過第3集聚層103而移行至第2集聚層102,進而可高速吸收,乾燥感進而提高。但是,本發明之吸收體100可應用於並不限於上述構成之吸收性物品。
作為形成吸收體100之纖維材料,可不特別限制地使用先前用於吸收性物品用之吸收體之各種纖維材料。作為親水性纖維10a,可列舉紙漿纖維、嫘縈纖維、及棉纖維等。作為構成不織布片10b之合成纖維,可列舉包含聚乙烯、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之熱塑性樹脂之纖維,典型而言,可使用包含該等樹脂之1種或2種以上之短纖維。
以上,對本發明基於其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能夠適當變更而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 例如,於吸收體100之縱方向之僅中央部分形成有俯視呈大致六角形形狀之第1集聚層101,但第1集聚層101之俯視時之形狀、及第1集聚層101之配置位置並非特別限定。將吸收體100用作拋棄式尿布之吸收體之情形時,例如,亦可將第1集聚層101設置於吸收體100之縱方向之兩端部。又,將吸收體100用作經期衛生棉之吸收體之情形時,例如,亦可將第1集聚層101以於縱方向較長延伸之方式設置於吸收體100之橫方向之中央部分。
又,將親水性纖維10a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之前,亦可產生朝與集聚用凹部21之搬送方向相反方向流動之空氣流。例如,於圖3及圖4所示之製造裝置1中,於周向2Y上,將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頂板31與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底板42隔開特定之間隔而配置,於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頂板31之下游方向端部與外周面2f之間之間隙部分,若將外部大氣取入至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內,則空氣流自管道外部朝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下游側之末端部流向內部,藉此,即便暫時使不織布片10b集聚於位於選擇抽吸區域S1之低抽吸凹部21T內,亦可將低抽吸凹部21T內之不織布片10b再次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
於圖3及圖4所示之製造裝置1中,於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內部之下游側,亦可安裝吹送空氣流之噴射器。使不織布片10b集聚於位於選擇抽吸區域S1之高抽吸凹部21K之後,且於全面抽吸區域S2將親水性纖維10a供給至集聚用凹部21之前,亦可藉由上述噴射器將朝與集聚用凹部21之搬送方向相反方向之空氣流向集聚用凹部21吹送。若如此藉由噴射器將空氣流吹送至集聚用凹部21內之不織布片10b,則即便不織布片10b暫時集聚於位於選擇抽吸區域S1之低抽吸凹部21T內,低抽吸凹部21T內之不織布片10b亦可再次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因此,可有效率地製造積層構造完備之吸收體100。
亦可使成為製造對象之吸收體100含有作為功能性粒子之吸收性粒子。於含有吸收性粒子之情形時,只要於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頂板31或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4之頂板41配置將吸收性粒子供給至管道內之吸收性粒子散佈管,並經由吸收性粒子散佈管進行供給即可。於吸收體100將吸收性粒子定位配置之情形時,預先對帶狀之不織布10bs之一面塗佈接著劑,並使用塗佈有接著劑之帶狀之不織布10bs,由切斷部5製成附接著劑之不織布片10b。然後,經由配置於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之頂板31之吸收性粒子散佈管而供給吸收性粒子,且經由該接著劑使不織布片10b擔載吸收性粒子。其後,只要使擔載有吸收性粒子之不織布片10b集聚於位於選擇抽吸區域S1之高抽吸凹部21K內即可。
作為吸收性粒子,例如可列舉澱粉系、纖維素系、合成聚合物系、高吸收性聚合物系者。作為高吸收性聚合物,例如可使用包含澱粉-丙烯酸(鹽)接枝共聚物、澱粉-丙烯腈共聚物之皂化物、羧甲基鈉纖維素之交聯物、丙烯酸(鹽)聚合物者等。又,於吸收體100中,亦可視需要進而含有消臭劑或抗菌劑等作為功能性粒子。
圖3及圖4所示之製造裝置1係具有集聚用凹部21之集聚部2具有固定筒2B與轉筒2A之筒形狀之製造裝置,但只要可抽吸集聚用凹部21則並非限定於筒形狀之製造裝置。於使用已解纖之親水性纖維10a之情形時,製造裝置1無需具備解纖部6。又,於使用已形成之不織布片10b之情形時,製造裝置1無需具備切斷部5。
如圖7所示,高抽吸凹部21K係相較低抽吸凹部21T之深度深之形態,但深度並無關係,只要高抽吸凹部21K之抽吸力高於低抽吸凹部21T之抽吸力即可。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6所示使用抽吸控制體23,以具有選擇抽吸區域S1與全面抽吸區域S2之轉筒2A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於此種構成,即便使用於周向2Y上不控制抽吸之轉筒2A亦能夠實現。即,即便於與不織布片供給管道3對向之區域抽吸集聚用凹部21之整面,亦能夠使大量之不織布片10b集聚於高抽吸凹部21K。該情形時,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3-255554號公報等中所記載,於多孔性板之內側設置調整空氣流之調整體,或如日本專利特開2000-234255號公報等所記載,使多孔性板之開口率不同,以此可形成高抽吸凹部21K與低抽吸凹部21T。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進而揭示以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1>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係具有集聚步驟,該集聚步驟係一面抽吸集聚用凹部一面將其朝一方向搬送,使藉由空氣流而搬送之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及親水性纖維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 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低抽吸凹部、及抽吸力較該低抽吸凹部高且連設於該低抽吸凹部之高抽吸凹部, 於上述集聚步驟中,將上述不織布片供給至上述集聚用凹部,使該不織布片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內,於該不織布片集聚後或自該不織布片之集聚中途,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至該集聚用凹部,使該親水性纖維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內,且相較於上述低抽吸凹部內,使更大量之該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內。
<2> 如上述<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具有切斷步驟,該切斷步驟將帶狀之不織布沿第1方向及與該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切斷而獲得上述不織布片,於上述集聚步驟中,使該切斷步驟中獲得之上述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內。 <3> 如上述<2>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方向係搬送上述切斷步驟中之上述帶狀不織布之方向,上述第2方向係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 <4> 如上述<2>或<3>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切斷步驟中,將上述帶狀之不織布導入至切刀輥、與和該切刀輥對向配置之支承輥之間且切斷該不織布而獲得上述不織布片。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至上述集聚用凹部之前,產生朝與該集聚用凹部之搬送方向相反方向流動之空氣流。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使上述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高抽吸凹部內,並且使上述親水性纖維集聚於該高抽吸凹部內。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使上述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高抽吸凹部內時,僅抽吸該集聚用凹部中之該高抽吸凹部。 <8> 如上述<7>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繼上述不織布片之供給完成而開始上述親水性纖維之供給後,亦僅抽吸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高抽吸凹部。 <9> 如上述<8>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開始上述親水性纖維之供給且使該親水性纖維集聚特定量之後,繼續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高抽吸凹部之抽吸並且開始上述低抽吸凹部之抽吸。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使上述不織布片擔載功能性粒子之後,使該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內。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集聚步驟中,解纖帶狀之紙漿片材而獲得上述親水性纖維。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高抽吸凹部相較上述低抽吸凹部之深度深。
<13>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具備: 集聚用凹部,其朝一方向搬送且能夠抽吸空氣; 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其面向上述集聚用凹部而開口,供給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及 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其面向上述集聚用凹部而開口,供給親水性纖維;且 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低抽吸凹部、及抽吸力較該低抽吸凹部高且連設於該低抽吸凹部之高抽吸凹部, 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配置於相較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更靠上述集聚用凹部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
<14> 如上述<13>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進而具備切斷部,該切斷部將帶狀之不織布沿第1方向及與該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切斷而形成上述不織布片。 <15> 如上述<14>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1方向係搬送上述切斷部中之上述帶狀不織布之方向,上述第2方向係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 <16> 如上述<14>或<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切斷部具備切刀輥、及與該切刀輥對向配置之支承輥,將上述帶狀之不織布導入至兩輥之間且切斷該帶狀之不織布。
<17> 如上述<13>至<16>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解纖部,該解纖部解纖用以獲得上述親水性纖維之紙漿片材。 <18> 如上述<13>至<17>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高抽吸凹部相較上述低抽吸凹部之深度深。 <19> 如上述<13>至<18>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形成有僅由上述高抽吸凹部抽吸上述不織布片之選擇抽吸區域。 <20> 如上述<13>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形成有由上述低抽吸凹部及上述高抽吸凹部之兩者抽吸上述親水性纖維之全面抽吸區域。
<21> 如上述<13>至<20>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內,配置有延伸至該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之上述下游側之開口之分割板。 <22> 如上述<13>至<21>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除具備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外,還具備供給上述親水性纖維之第2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 將上述第2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配置於相較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更靠下游側。 <23> 如上述<13>至<20>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將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之頂板、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之底板於到達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中途相連。 <24> 如上述<13>至<23>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將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之頂板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之底板於搬送方向上隔開特定之間隔而配置,將外部大氣自上述頂板之下端部取入至該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內。 <25> 如上述<13>至<24>中任一項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內部之下游側,配置有吹送空氣流之噴射器。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有效率地製造將包含不織布片之層與包含親水性纖維之層積層之吸收體。
1: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2:集聚部 2A:轉筒 2B:固定筒 2f:外周面 2Y:周向 3:不織布片供給管道 4: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 4A:第2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 5:切斷部 6:第2解纖部 6A:解纖部 7:真空輸送機 10a:親水性纖維 10as:紙漿片材 10b:不織布片 10b1:不織布片連續體 10bs:不織布 21:集聚用凹部 21A:筒本體 21K:高抽吸凹部 21T:低抽吸凹部 22A:筒外層部 23:抽吸控制體 24:抽吸調整板 25:中高用多孔性板 26:空間板 27:多孔性板 28:凹部劃分板 29:環板 30:流路 31:頂板 32:底板 33:側壁 40:流路 40d:第1流路 40u:第2流路 41:頂板 42:底板 43:側壁 44:分割板 51:切刀刃 52:切刀刃 53:第1切刀輥 54:第2切刀輥 55:支承輥 56:自由輥 57:軋輥 61:解纖機 74:真空箱 100:吸收體 100c:集聚體 101:第1集聚層 102:第2集聚層 211:筒凹部 212:第2抽吸控制體 213:抽吸非抑制部 214:肋部 215:貫通口 231:控制體開口部 232:控制體非抽吸部 241:開口部 242:肋部 243:開口部 261:開口部 262:開口區劃構件 263:開口部 271:開口部 281:開口部 282:開口區劃構件 231:控制體開口部 283:開口部 A:空間 B:空間 C:空間 D:空間 Ka:底面 R1:旋轉方向 R3:旋轉方向 R4:旋轉方向 R5:旋轉方向 S:集聚區 S1:選擇抽吸區域 S2:全面抽吸區域 Ta:底面 X:寬度方向 Y:搬送方向
圖1係將一部分斷裂而模式性表示由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製造之吸收體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的俯視圖。 圖2係模式性表示圖1之II-II線剖面之剖視圖。 圖3係將一部分透視而表示圖1所示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中使用之製造裝置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的概略立體圖。 圖4係自側部側觀察圖3所示之製造裝置之概略側視圖。 圖5係集聚用凹部之俯視圖。 圖6係集聚部之分解立體圖。 圖7係模式性表示集聚部之一部分之剖視圖,圖7(a)係表示選擇抽吸區域之低抽吸凹部之抽吸狀態之剖視圖,圖7(b)係表示選擇抽吸區域之高抽吸凹部之抽吸狀態之剖視圖。 圖8係模式性表示集聚部之一部分之剖視圖,圖8(a)係表示全面抽吸區域之低抽吸凹部之抽吸狀態之剖視圖,圖8(b)係表示全面抽吸區域之高抽吸凹部之抽吸狀態之剖視圖。 圖9(a)係表示將不織布片抽吸至高抽吸凹部及低抽吸凹部時各凹部之抽吸風量與時間之關係之圖表,圖9(b)係表示將親水性纖維抽吸至高抽吸凹部及低抽吸凹部時各凹部之抽吸風量與時間之關係之圖表。 圖10係將一部分透視而表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中使用之其他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的概略側視圖。 圖11係將一部分透視而表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中使用之另一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的概略側視圖。 圖12係將一部分透視而表示本發明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中使用之又一實施形態之製造裝置的概略側視圖。 圖13係模式性表示使用圖12所示之製造裝置製造之吸收體之剖面之剖視圖。
1:吸收體之製造裝置
2:集聚部
2A:轉筒
2B:固定筒
2f:外周面
2Y:周向
3:不織布片供給管道
4: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
5:切斷部
6:第2解纖部
7:真空輸送機
10as:紙漿片材
10bl:不織布片連續體
10bs:不織布
21:集聚用凹部
30:流路
31:頂板
32:底板
33:側壁
40:流路
41:頂板
42:底板
43:側壁
51:切刀刃
52:切刀刃
53:第1切刀輥
54:第2切刀輥
55:支承輥
56:自由輥
57:軋輥
61:解纖機
74:真空箱
100c:集聚體
101:第1集聚層
102:第2集聚層
A:空間
B:空間
C:空間
D:空間
R1:旋轉方向
R3:旋轉方向
R4:旋轉方向
R5:旋轉方向
X:寬度方向
Y:搬送方向

Claims (27)

  1.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具有集聚步驟,該集聚步驟係一面抽吸集聚用凹部一面將其朝一方向搬送,使藉由空氣流而搬送之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及親水性纖維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 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低抽吸凹部、及抽吸力較該低抽吸凹部高且連設於該低抽吸凹部之高抽吸凹部, 於上述集聚步驟中,將上述不織布片供給至上述集聚用凹部,使該不織布片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內,於該不織布片集聚後或自該不織布片之集聚中途,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至該集聚用凹部,使該親水性纖維集聚於該集聚用凹部內,且相較於上述低抽吸凹部內,使更大量之該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內。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具有切斷步驟,該切斷步驟將帶狀之不織布沿第1方向及與該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切斷而獲得上述不織布片,於上述集聚步驟中,使該切斷步驟中獲得之上述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內。
  3. 如請求項2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方向係上述切斷步驟中搬送上述帶狀不織布之方向,上述第2方向係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
  4. 如請求項2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切斷步驟中,將上述帶狀之不織布導入至切刀輥、與和該切刀輥對向配置之支承輥之間且切斷該不織布而獲得上述不織布片。
  5.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至上述集聚用凹部之前,產生朝與該集聚用凹部之搬送方向相反方向流動之空氣流。
  6. 如請求項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集聚步驟中,使用對上述集聚用凹部供給上述不織布片之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及配置於相較該不織布片供給管道更靠該集聚用凹部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且對該集聚用凹部供給上述親水性纖維之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 將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之頂板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之底板於上述搬送方向上隔開間隔而配置,將外部大氣自該頂板之下端部取入至該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內,產生朝上述相反方向流動之上述空氣流。
  7. 如請求項5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集聚步驟中,使用對上述集聚用凹部供給上述不織布片之不織布片供給管道、配置於相較該不織布片供給管道更靠該集聚用凹部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且對該集聚用凹部供給上述親水性纖維之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及配置於該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內部之下游側之空氣流之噴射器, 藉由上述噴射器將空氣流朝上述集聚用凹部吹送, 產生朝上述相反方向流動之上述空氣流。
  8.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使上述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高抽吸凹部內,並且使上述親水性纖維集聚於該高抽吸凹部內。
  9.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使上述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高抽吸凹部內時,僅抽吸該集聚用凹部中之該高抽吸凹部。
  10. 如請求項9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繼上述不織布片之供給完成而開始上述親水性纖維之供給後,亦僅抽吸上述集聚用凹部中之上述高抽吸凹部。
  11. 如請求項10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開始上述親水性纖維之供給且使該親水性纖維集聚特定量之後,繼續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上述高抽吸凹部之抽吸並且開始上述低抽吸凹部之抽吸。
  12.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使上述不織布片擔載功能性粒子之後,使該不織布片集聚於上述高抽吸凹部內。
  13.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集聚步驟中,解纖帶狀之紙漿片材而獲得上述親水性纖維。
  14. 如請求項1之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高抽吸凹部相較上述低抽吸凹部之深度深。
  15. 一種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 集聚用凹部,其朝一方向搬送且能夠抽吸空氣; 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其面向上述集聚用凹部而開口,供給合成纖維之不織布片;及 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其面向上述集聚用凹部而開口,供給親水性纖維;且 上述集聚用凹部具有低抽吸凹部、及抽吸力較該低抽吸凹部高且連設於該低抽吸凹部之高抽吸凹部, 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配置於相較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更靠上述集聚用凹部之搬送方向之下游側。
  1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進而具備切斷部,該切斷部將帶狀之不織布沿第1方向及與該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切斷而形成上述不織布片。
  17. 如請求項16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第1方向係上述切斷部中搬送上述帶狀不織布之方向,上述第2方向係與上述第1方向正交之方向。
  18. 如請求項16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切斷部具備切刀輥、及與該切刀輥對向配置之支承輥,將上述帶狀之不織布導入至兩輥之間且切斷該帶狀之不織布。
  19.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具備解纖部,該解纖部解纖用以獲得上述親水性纖維之紙漿片材。
  20.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上述高抽吸凹部相較上述低抽吸凹部之深度深。
  21.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形成有僅於上述高抽吸凹部抽吸上述不織布片之選擇抽吸區域。
  22.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集聚用凹部內,形成有於上述低抽吸凹部及上述高抽吸凹部之兩者抽吸上述親水性纖維之全面抽吸區域。
  23.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內,配置有延伸至該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之上述下游側之開口之分割板。
  24.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除具備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外,還具備供給上述親水性纖維之第2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 將上述第2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配置於相較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更靠下游側。
  25.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將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之頂板、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之底板於到達上述集聚用凹部之中途相連。
  2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將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之頂板與上述親水性纖維供給管道之底板於搬送方向上隔開特定之間隔而配置,將外部大氣自上述頂板之下端部取入至該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內。
  27. 如請求項15之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其中於上述不織布片供給管道內部之下游側,配置有吹送空氣流之噴射器。
TW108131841A 2018-11-14 2019-09-04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TW2020193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3616A JP6683795B1 (ja) 2018-11-14 2018-11-14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18-213616 2018-11-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9361A true TW202019361A (zh) 2020-06-01

Family

ID=70286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1841A TW202019361A (zh) 2018-11-14 2019-09-04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83795B1 (zh)
CN (1) CN112996469B (zh)
TW (1) TW202019361A (zh)
WO (1) WO20201003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1213B2 (ja) * 2020-11-30 2023-04-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積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6205B2 (ja) * 2001-04-06 2007-05-1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吸収性物品用吸収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22349B2 (ja) * 2005-09-29 2010-08-1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723859B2 (ja) * 2012-11-22 2015-05-2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に係る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105764459B (zh) * 2013-11-29 2019-11-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的制造装置
JP6170977B2 (ja) * 2015-10-07 2017-07-2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774308B2 (ja) * 2016-11-09 2020-10-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7027103B2 (ja) * 2017-10-03 2022-03-0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7029997B2 (ja) * 2018-03-29 2022-03-0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996469B (zh) 2022-12-06
JP6683795B1 (ja) 2020-04-22
WO2020100351A1 (ja) 2020-05-22
CN112996469A (zh) 2021-06-18
JP2020078490A (ja) 2020-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3756B (zh)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absorber
JP529108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810141B2 (ja) 積繊装置
WO2013187291A1 (ja) 積繊装置
JP654604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5953296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702710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TW201924887A (zh) 片材之製造方法及片材之製造裝置以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JP638635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96508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98245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TW202019361A (zh) 吸收體之製造方法及製造裝置
JP5457506B2 (ja) 積繊装置
JP6699980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5759701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6591136B2 (ja)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
JP5457507B2 (ja) 積繊装置
JP6764643B2 (ja)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JP6255232B2 (ja)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