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17812A - 捆束機 - Google Patents

捆束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17812A
TW202017812A TW108132294A TW108132294A TW202017812A TW 202017812 A TW202017812 A TW 202017812A TW 108132294 A TW108132294 A TW 108132294A TW 108132294 A TW108132294 A TW 108132294A TW 202017812 A TW202017812 A TW 2020178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contact
contact member
moves
outpu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2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2737B (zh
Inventor
森尻剛史
田島伸崇
杉原進平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78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78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2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273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02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 B65B13/04Applying and securing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articles or groups of articles, e.g. using strings, wires, strips, bands or tapes with means for guiding the binding material around the articles prior to severing from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27/00Bundling particular articles presenting special problems using string, wire, or narrow tape or band; Baling fibrous material, e.g. pea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B27/10Bundling rods, sticks, or like elongated objec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Hand Tools For Fitting Together And Separating, Or Other Hand Tool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導引部(5)係包括:第1導件(51),係將金屬線(W)導引至限制部(4)之限制構件(43);及第2導件(52),係將藉限制部(4)及第1導件(51)已賦與捲曲習性的金屬線(W)導引至扭轉部(7)。第1導件(51)及第2導件(52)係被安裝於本體部(10)之前側的端部,並向第1方向延伸。第2導件(52)係被設置成在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與第1導件(51)相對向。第2導件(52)係藉以軸(52b)為支點的轉動,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移動,該第1位置係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距離是第1距離(L1)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係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距離是比第1距離(L1)短的第2距離(L2)的位置。

Description

捆束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以金屬線捆束鋼筋等之捆束對象物的捆束機。
自以往,提議一種稱為鋼筋捆束機的捆束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鋼筋捆束機係將從金屬線進給裝置所進給之金屬線在鋼筋之周圍捲繞成環狀,再以扭轉用鉤握持此金屬線並扭轉,而以金屬線束緊鋼筋並捆束。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鋼筋捆束機係向捆束機本體的前方突出地配置捲曲導件與下部捲曲導件,該捲曲導件係對從金屬線捲盤所進給之金屬線賦與捲曲習性,再向下方送出,該下部捲曲導件係使藉捲曲導件所進給之金屬線導引成再回到上方之捲曲導件的既定位置。揭示如下的構成,下部捲曲導件係經由支軸可轉動地被設置於捆束機本體,下部捲曲導件的前端側向上方向被偏壓。 [先行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518221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在專利文獻1 所記載之鋼筋捆束機,下部捲曲導件係前端側被偏壓成向上方向轉動,且捲曲導件與下部捲曲導件的間隔被固定。根據鋼筋捆束機的方向,有難看到捲曲導件與下部導件的情況。在這種情況,捲曲導件與下部導件的間隔被固定時,難將鋼筋插入捲曲導件與下部捲曲導件之間。
本揭示係用以解決這種課題所開發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作成易於將鋼筋插入一對導件之間的捆束機。 [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本揭示之捆束機係包括:本體部;進給金屬線之進給部;第1導件與第2導件,係從本體部之一方的端部向第1方向延伸,並被配置成在與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隔著插入捆束對象物的間隔,並導引以進給部所進給的金屬線;扭轉部,係扭轉藉第1導件與第2導件所導引之金屬線;以及導引移動部,係使第1導件與第2導件之在第2方向的間隔從第1距離變化成比第1距離短的第2距離。
在本捆束機,係在將第1導件與第2導件之在第2方向的間隔設定成比第2距離長之第1距離的狀態,將捆束對象物插入第1導件與第2導件之間。而且,使第1導件與第2導件之在第2方向的間隔從第1距離變化成比第1距離短的第2距離。 [發明之效果]
在本揭示之捆束機,係在將第1導件與第2導件之在第2方向的間隔設定成比第2距離長之第1距離的狀態,可將捆束對象物插入第1導件與第2導件之間。因此,可將捆束對象物易於插入一對導件之間。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作為本發明之捆束機的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一例。 >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例子>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收容部2,係可轉動地收容捲繞金屬線W之金屬線捲盤20;及進給部3,係進給在收容部2所收容之金屬線捲盤20所捲繞的金屬線W。又,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限制部4,係對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及導引部5,係導引以限制部4賦與捲曲習性之金屬線W。進而,鋼筋捆束機1A係包括:裁斷部6,係裁斷金屬線W;扭轉部7,係扭轉金屬線W;以及驅動部8,係驅動裁斷部6及扭轉部7等。
鋼筋捆束機1A係在本體部10之一側設置導引部5。在本實施形態,係將設置導引部5之側定義為前。鋼筋捆束機1A係以把手部10h向本體部10突出之形態所設置,在把手部10h的前側,設置接受使鋼筋捆束機1A動作之觸發器10t。
收容部2係構成為可進行金屬線捲盤20之拆裝及支撐。進給部3係具備作為進給構件之一對進給齒輪30。進給部3係在一對進給齒輪30之間夾持金屬線W的狀態,藉由未圖示之馬達使進給齒輪30轉動,進給金屬線W。進給部3係因應於進給齒輪30的轉向,可在以箭號F所示之正方向、與以箭號R所示之反方向的兩方向進給金屬線W。
裁斷部6係對以箭號F所示之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被設置於進給部3的下游側。裁斷部6係包括:固定刃部60;及可動刃部61,係藉與固定刃部60之協同動作裁斷金屬線W。又,裁斷部6係具備將驅動部8之動作傳達至可動刃部61的傳達機構62。
固定刃部60係具備金屬線W所通過之開口60a。可動刃部61係藉以固定刃部60為支點的轉動動作,裁斷通過固定刃部60之開口60a的金屬線W。
限制部4係藉由在沿著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的進給方向的複數處,在本例係在至少3處具備與金屬線W接觸的第1~第3限制構件,對金屬線W賦與如沿著在圖3以虛線所示之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的捲曲習性。
限制部4係以上述之固定刃部60構成第1限制構件。又,限制部4對以箭號F所示之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在固定刃部60的下游側,具備限制構件42,作為第2限制構件。在限制構件42的下游側,具備限制構件43,作為第3限制構件。限制構件42及限制構件43係由圓柱形之構件所構成,金屬線W與外周面接觸。
限制部4係配合成為螺旋狀之金屬線W的進給路徑Wf,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以及限制構件43配置於曲線上。固定刃部60係在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上設置金屬線W所通過之開口60a。又,限制構件42係對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被設置於徑向的內側。進而,限制構件43係對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被設置於徑向的外側。
因此,藉由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一面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以及限制構件43接觸一面通過,而以沿著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的方式對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
限制部4係具備將驅動部8之動作傳達至限制構件42的傳達機構44。限制構件42係構成為在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進給金屬線W而對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的動作,係移至金屬線W所接觸之位置,在向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而將金屬線W捲繞於鋼筋S的動作,係可移至與金屬線W不接觸之位置。
圖4A、圖4B係表示導引部之一例的側視圖,圖5係表示導引部及接觸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圖6A、圖6B係表示接觸構件之一例的側視圖。其次,說明使一對導件動作的構成及作用效果。
導引部5係包括:第1導件51,係設置限制部4之限制構件43,並導引金屬線W;及第2導件52,係將已藉限制部4及第1導件51賦與捲曲習性的金屬線W導引至扭轉部7。
第1導件51係被安裝於本體部10之前側的端部,並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延伸。第1導件51係如圖3所示,具備槽部51h,該槽部51h係具有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所滑接的導引面51g。在第1導件51,在將被安裝於本體部10之側當作基端側,並將從本體部10向第1方向延伸之側當作前端側時,限制構件42被設置於第1導件51的基端側,而限制構件43被設置於第1導件51的前端側。第1導件51係藉螺絲等將基端側固定於本體部10的金屬部分。此處,固定係不是意指嚴格之意義的固定,而是意指亦包含第1導件51對本體部10晃動等稍微地移動。在第1導件51的導引面51g與限制構件42的外周面之間,係形成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隙。限制構件43係外周面的一部分向第1導件51的導引面51g突出。
第2導件52係被安裝於本體部10之前側的端部。第2導件52係被設置成在與第1方向正交,且沿著把手部10h的延伸方向之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與第1導件51相對向。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係沿著第2方向隔著既定間隔,並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如圖4A、圖4B所示形成插拔鋼筋S的插拔口53。
第2導件52係如圖5所示,具備一對側導件52a,該一對側導件52a係沿著與第1方向及第2方向正交之以箭號A3所示的第3方向相對向。在第2導件52,在將被安裝於本體部10之側當作基端側,並將從本體部10向第1方向延伸之側當作前端側時,一對側導件52a係間隔從前端側往基端側變窄。一對側導件52a係基端側以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隔相對向。
第2導件52係基端側被軸52b支撐並被安裝於本體部10。軸52b之軸線係沿著第3方向的方向。第2導件52係以軸52b為支點對本體部10可轉動。第2導件52係前端側的端部52c在對第1導件51的端部51c接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而該第1導件51係在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與第2導件52相對向。在第1導件51的端部51c,係槽部51h的端部P2露出。
第2導件52係藉以軸52b為支點的轉動,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移動,該第1位置係如在圖4A以實線所示,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距離是第1距離L1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係如在圖4A以兩點鏈線所示、在圖4B以實線所示,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距離是比第1距離L1短之第2距離L2的位置。
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2位置的狀態,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之間是打開的狀態。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之間隔變寬,而將鋼筋S插入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2位置的狀態,側導件52a位於在圖4A、圖4B以虛線所示之金屬線W的進給路徑Wf。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係只要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間隔比第2導件52位於第2位置的情況寬,亦可側導件52a位於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亦可如在圖4A以實線所示,側導件52a位於比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外側。
第2導件52係利用由扭轉線圈彈簧等所構成的偏壓構件54向往第1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第1位置已移動的狀態。
鋼筋捆束機1A係具備接觸構件9A,該接觸構件9A係根據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之插拔口53所插入的鋼筋S抵接來偵測鋼筋S,並使第2導件52動作。又,鋼筋捆束機1A係具備覆蓋本體部10之前側之端部的蓋部11。
蓋部11係被安裝成從本體部10之前側的端部至沿著第3方向之本體部10的左右兩側。蓋部11係由金屬之板材等所構成,並在第1導件51的基端側與第2導件52的基端側之間,覆蓋本體部10之前側之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與本體部10之前側的左右兩側之一部分的形狀。相對本體部10由樹脂所構成,蓋部11由金屬所構成,藉此,接觸構件9A及鋼筋S與由金屬所構成之蓋部11抵接,亦可減少磨耗。
接觸構件9A係導引移動部的一例,藉由被軸90A支撐成可轉動,經由蓋部11被安裝於本體部10。接觸構件9A是彎曲的形狀,對軸90A在一側設置與鋼筋S抵接的抵接部91A,並對軸90A在另一側設置與第2導件52連接的連結部92A。具體而言,在第2方向,對軸90A在一側設置抵接部91A,在另一側設置連結部92A。
接觸構件9A係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的中間附近設置軸90A。又,接觸構件9A係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從被軸90A支撐之部位的附近在第1導件51側,設置一對抵接部91A。抵接部91A係隔著已捆束鋼筋S之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隔,對包含通過圖3所示之第1導件51的槽部51h之金屬線W的進給路徑Wf之圖5所示的虛擬面Dm,被設置於沿著第3方向的兩側。抵接部91A係延伸至第1導件51的左右兩側。
進而,接觸構件9A係從被軸90A支撐之部位在第2導件52側設置連結部92A,與在第2導件52和與第1導件51相對向之側相反側的部位接觸之位移部93A被設置於連結部92A的前端側。
接觸構件9A係以軸90A為支點對本體部10轉動,而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6A所示,抵接部91A從蓋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6B所示,抵接部91A接近蓋部11的位置。
接觸構件9A係在已移至圖6B所示之動作位置的狀態,抵接部91A從軸90A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向設置第1導件51之方向延伸的形狀。因此,接觸構件9A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抵接部91A沿著以軸90A為中心之圓弧,並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在將鋼筋S插入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之插拔口53的動作,鋼筋捆束機1A係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藉該鋼筋捆束機1A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接觸構件9A係抵接部91A被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力推,而移至動作位置。因此,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而抵接部91A所移動的方向成為沿著藉鋼筋捆束機1A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而鋼筋S推抵接部91A之力的方向。又,在已移至圖6B所示之動作位置的狀態,接觸構件9A係連結部92A從軸90A對抵接部91A向前方傾斜,並向設置第2導件52之方向延伸的形狀。因此,接觸構件9A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位移部93A沿著以軸90A為中心之圓弧,並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移動。因此,接觸構件9A係被偏壓構件54偏壓,在第2導件52於於第1位置的狀態,係藉第2導件52向遠離第1導件51之方向推位移部93A。因此,接觸構件9A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移至待命位置,而抵接部91A從蓋部11突出。此外,在本例,接觸構件9A係採用藉對第2導件52偏壓之偏壓構件54的力移動的構成,但是亦可採用具備對接觸構件9A偏壓之其他的偏壓構件的構成。
接觸構件9A係抵接部91A被壓在鋼筋S時,抵接部91A沿著第1方向移動。因此,接觸構件9A係以軸90A為支點轉動,而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連結部92A的轉動,位移部93A向接近第1導件51之方向移動。因此,位移部93A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A已抵接、及鋼筋S與抵接部91A抵接而位移部93A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藉由以不同之元件構成接觸構件9A與第2導件52,可因應於從抵接部91A至軸90A的距離、從位移部93A至軸90A的距離、以及第2導件52之軸53b至與接觸構件9A之位移部93A所接觸之部位的距離等實現所謂的倍力機構。藉此,可使接觸構件9A之動作量與第2導件52之動作量變成最佳。
圖7係表示偵測第2導件之輸出部之一例的側視圖,其次,參照各圖,說明第1輸出部12A之細節。鋼筋捆束機1A係具備第1輸出部12A,該第1輸出部12A係偵測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並進行既定輸出。第1輸出部12A係例如是輸出根據可動子120之位移而變化的構成。在本例,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待命位置,而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時,第2導件52向遠離可動子120之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1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off)。相對地,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時,第2導件52向推可動子120之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當作導通(on)。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扭轉部7及驅動部8。扭轉部7係包括金屬線W所卡合之卡合部70、與使卡合部70動作之動作部71。卡合部70係藉動作部71的動作轉動,藉此,扭轉被捲繞於鋼筋S的金屬線W。
驅動部8係包括:扭轉馬達80,係驅動扭轉部7等;減速機81,係進行減速及扭矩的放大;轉軸82,係經由減速機81被扭轉馬達80驅動而轉動;以及移動構件83,係將驅動力傳達至裁斷部6及限制構件42。扭轉部7與驅動部8係轉軸82、動作部71以及卡合部70的轉動中心被配置於同軸上。將轉軸82、動作部71以及卡合部70的轉動中心稱為軸線Ax。
卡合部70係形成:第1通路,係藉進給部3進給至裁斷部6的金屬線W通過;及第2通路,係藉限制部4被賦與捲曲習性,並藉導引部5被導引至扭轉部7的金屬線W通過。
驅動部8係藉轉軸82的轉動動作,沿著轉軸82之軸向使動作部71移動。藉由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卡合部70係固持 藉導引部5被導引至扭轉部7之金屬線W的前端側。
驅動部8係移動構件83以與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的動作連動的方式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藉此,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44傳達至限制構件42,而限制構件42移至與金屬線不接觸的位置。進而,藉由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62傳達至可動刃部61,而可動刃部61動作,裁斷金屬線W。
驅動部8係藉轉軸82的轉動動作,使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的動作部71轉動。動作部71係藉由繞轉軸82轉動,而藉卡合部70扭轉金屬線W。
圖8係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功能方塊圖。鋼筋捆束機1A係藉控制部100A偵測第1輸出部12A與第2輸出部13的輸出,而該第1輸出部12A係藉接觸構件9A被壓在鋼筋S的動作而動作,該第2輸出部13係藉觸發器10t之操作而動作。控制部100A係根據第1輸出部12A與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控制驅動進給齒輪30之進給馬達31、與驅動扭轉部7等之扭轉馬達80,來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其次,說明藉鋼筋捆束機1A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的動作。作業員係以手握持鋼筋捆束機1A之把手部10h,並將導引部5的位置對準2條鋼筋S的交叉處,再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
鋼筋捆束機1A係在鋼筋S未被插入插拔口53的狀態,如圖6A所示,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而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之間隔變寬。因此,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作業員係藉使鋼筋捆束機1A向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之方向移動的動作,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A的抵接部91A。
接觸構件9A係藉使鋼筋捆束機1A向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之方向移動的動作,接受沿著鋼筋捆束機1A所移動之方向的力,而推抵接部91A,因此,接觸構件9A係藉由抵接部91A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而以軸90A為支點轉動,如圖6B所示,移至動作位置。
交叉之2條鋼筋S被插入插拔口53時,一方之鋼筋S係位於第1導件51之一方的側部,另一方之鋼筋S係位於第1導件51之另一方的側部。相對地,接觸構件9A係一對抵接部91A從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延伸至第1導件51的左右兩側。因此,被插入插拔口53之鋼筋S與抵接部91A確實地抵接,而可使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又,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動作,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因此,藉使鋼筋捆束機1A向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之方向移動的動作,可推抵接部91A,而不必為了使接觸構件9A動作,而使鋼筋捆束機1A向別的方向移動。
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連結部92A的轉動,位移部93A向接近第1導件51之方向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
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時,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而控制部100A係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
作業員係在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的狀態,操作觸發器10t。藉由操作觸發器10t,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而控制部100A係偵測到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
控制部100A係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作業員操作觸發器10t,在第2輸出部13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的動作,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說明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的一例,藉由進給馬達31向正方向轉動、進給齒輪30向正方向轉動,在以箭號F所示之正方向進給金屬線W。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通過構成限制部4之是第1限制構件的固定刃部60、與是第2限制構件之限制構件42。已通過限制構件42之金屬線W係藉由與第1導件51之導引面51g接觸,被導引至是第3限制構件的限制構件43。
因此,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藉由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限制構件43及第1導件51的導引面51g接觸,而被彎曲成圓弧形。而且,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固定刃部60與限制構件43從圓弧形的外周方向接觸,並在固定刃部60與限制構件43之間,限制構件42從圓弧形的內周方向接觸,藉此,被賦與形成大致圓之捲曲習性。
第1導件51之端部51c與第2導件52之端部52c之間係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隔著既定間隔。但,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一對側導件52a位於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因為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如上述所示藉限制部4賦與捲曲習性,所以被導引至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之間。
被導引至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之間的金屬線W係藉由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被進給,而藉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被導引至扭轉部7的卡合部70。然後,控制部100A係判斷金屬線W的前端部被進給至既定位置時,停止進給馬達31的驅動。因此,金屬線W在鋼筋S之周圍被捲繞成螺旋狀。此外,在第2導件52未移至第2位置,而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為不導通的狀態,控制部100A係不進行金屬線W的進給。因此,金屬線W與扭轉部7之卡合部70不卡合,而抑制進給不良的發生。即,第2導件52位於第2位置時,金屬線W係可被導引至扭轉部7的卡合部70。
控制部100A係在停止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後,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動作部71使卡合部70動作,而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的前端側。
控制部100A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轉動至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時,停止扭轉馬達80之轉動後,使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使扭轉馬達80轉動至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時,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44傳達至限制構件42,而限制構件42移至與金屬線不接觸的位置。
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時,進給齒輪30向反方向轉動,向以箭號R所示之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藉向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的動作,金屬線W係被捲繞成與鋼筋S密接。
控制部100A係判斷已使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至將金屬線W捲繞於鋼筋S時,使進給馬達31之轉動停止後,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移動構件83經由傳達機構62而可動刃部61動作,裁斷金屬線W。
裁斷金屬線W後,藉由使扭轉馬達80之正方向的轉動繼續,使卡合部70轉動,而扭轉金屬線W。
控制部100A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至扭轉金屬線W時,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使卡合部70回到起始位置,而解除金屬線W的固持。因此,可從卡合部70拔出已捆束鋼筋S的金屬線W。
控制部100A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至使卡合部70等回到起始位置時,使扭轉馬達80之轉動停止。
作業員係使鋼筋捆束機1A向從插拔口53拔出以金屬線W所捆束之鋼筋S的方向移動。藉使鋼筋捆束機1A向從插拔口53拔出鋼筋S之方向移動的動作,推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的力不作用時,藉偏壓構件54之力,第2導件52從第2位置移至第1位置。
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時,接觸構件9A係向遠離第1導件51的方向推位移部93A,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移至待命位置,而抵接部91A從蓋部11突出。
藉作業員使鋼筋捆束機1A向從插拔口53拔出以金屬線W所捆束之鋼筋S的方向移動的動作,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而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間隔變寬。因此,從插拔口53拔出鋼筋S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圖9A及圖9B係表示導引移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變形例之導引移動部係鋼筋S所抵接的接觸構件9B、及與第2導件52連接的連結部92B由不同的元件構成,而不是一體。又,接觸構件9B沿著直線移動。
接觸構件9B係被複數支軸94B支撐並被安裝於本體部10的側部。接觸構件9B係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延伸的形狀,在沿著第1方向的前端部,以面向插拔口53的方式設置抵接部91B,並在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之一方的部位,設置使連結部92B動作的動作部95B。動作部95B係由沿著第1方向形成凹凸的凸輪面所構成。抵接部91B係隔著已捆束鋼筋S之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隔,被設置於沿著第3方向的兩側。抵接部91B係延伸至第1導件51的左右兩側。亦可抵接部91B係延伸至第2導件52之左右兩側的構成。
接觸構件9B係設置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長孔96B,並將軸94B插入長孔96B。因此,接觸構件9B係對本體部10在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可移動,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9A所示,抵接部91B從蓋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9B所示,抵接部91B接近蓋部11的位置。
接觸構件9B係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往待命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待命位置已移動的狀態。
連結部92B係被軸90B支撐並被安裝於蓋部11。連結部92B係隔著軸90B,在一側設置可在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滑接的被動作部97B,並隔著軸90B,在另一側設置與在第2導件52和與第1導件51相對向之側相反側的部位接觸的位移部93B。
在鋼筋S未與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抵接的狀態,接觸構件9B係藉與對第2導件52偏壓之偏壓構件54係不同之未圖示的偏壓構件向抵接部91B從蓋部11突出的方向被偏壓,而移至圖9A所示之待命位置。又,接觸構件9B移至待命位置時,連結部92B係被動作部97B按照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的凹凸形狀移動,而在位移部93B遠離第1導件51的方向,以軸90B為支點可轉動。因此,第2導件52被偏壓構件54偏壓,而移至第1位置。第2導件52之位置係由在圖7所說明第1輸出部12A所偵測,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1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不導通。
接觸構件9B係鋼筋S被壓在抵接部91B時,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時,連結部92B的被動作部97B按照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的凹凸形狀移動,藉以軸90B為支點之連結部92B的轉動,位移部93B向接近第1導件51的方向移動。因此,位移部93B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B已抵接、鋼筋S與抵接部91B抵接而位移部93B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圖8所示之控制部100A係藉由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觸發器10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作業員操作觸發器10t,在第2輸出部13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的動作,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接觸構件9B係設置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長孔96B,藉由將軸94B插入長孔96B,沿著第1方向在直線上移動。在將鋼筋S插入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之插拔口53的動作,鋼筋捆束機1A係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藉該鋼筋捆束機1A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接觸構件9B係抵接部91B被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力推。因此,接觸構件9B所移動的方向成為沿著藉鋼筋捆束機1A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而鋼筋S推抵接部91B之力的方向。相對地,藉由將接觸構件9B與連結部92B作成獨立的元件,連結部92B係藉以軸90B為支點之轉動,可使第2導件52移動。藉此,可使被鋼筋S推而動作之接觸構件9B的移動方向、與用以使第2導件52移動之連結部92B的移動方向分別成為最佳。
圖10A、圖10B係表示導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在圖10A,第2導件52係設置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延伸的長孔55,並將長孔55裝入在本體部10所設置的軸56。藉此,第2導件52係對本體部10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在直線上可移動,而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移動,該第1位置係在圖10A以兩點鏈線所示,該第2位置係在圖10A以實線所示。
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之間隔變寬,而將鋼筋S插入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鋼筋S被插入插拔口53,而成為既定狀態時,藉未圖示之導引移動部,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距離比第2導件52已移至第1位置的狀態窄。
在圖10B,係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其中一方,或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雙方在彼此遠離之方向及接近之方向可移動的構成。
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其中一方,或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雙方位於在圖10B以兩點鏈線所示之第1位置的狀態,係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間隔變寬,而將鋼筋S插入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鋼筋S被插入插拔口53,而成為既定狀態時,藉未圖示之導引移動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其中一方,或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雙方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其中一方,或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雙方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之端部51c的距離比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其中一方,或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雙方已移至第1位置的狀態窄。
圖11A、圖11B係表示導引部之其他的變形例的側視圖。在圖11A、圖11B,第2導件52係藉由扭轉線圈彈簧等所構成之未圖示的偏壓構件向從第1位置往第2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
接觸構件9C係從被軸90C所支撐之部位在第2導件52側設置連結部92C,從與第1導件51相對向之側與設置於第2導件52之被位移部57接觸的位移部93C被設置於連結部92C。
接觸構件9C係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往待命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待命位置已移動的狀態。此處,構成為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使接觸構件9C往待命位置移動的方向偏壓的力比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使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往第2位置移動的方向偏壓的力大。藉此,在接觸構件9C向待命位置已移動的狀態被保持,且,在第2導件52向第1位置已移動的狀態被保持。
在鋼筋S未與接觸構件9C之抵接部91C抵接的狀態,接觸構件9C係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抵接部91C從蓋部11突出的方向被偏壓,而移至圖11A所示之待命位置。又,接觸構件9C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C之位移部93C向遠離第1導件51的方向移動。因此,第2導件52之被位移部57被接觸構件9C之位移部93C推,而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第2導件52之位置係由在圖7所說明第1輸出部12A所偵測,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1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不導通。
接觸構件9C係抵接部91C被壓在鋼筋S時,藉由抵接部91C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而以軸90C為支點轉動,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C移至動作位置時,藉以軸90C為支點之連結部92C的轉動,位移部93C向接近第1導件51的方向移動。因此,第2導件52被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偏壓,而移至第2位置。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C已抵接、鋼筋S與抵接部91C抵接而位移部93C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圖8所示之控制部100A係藉由接觸構件9C移至動作位置,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觸發器10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圖12A、圖12B係表示偵測第2導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在圖12A、圖12B,係在藉非接觸式感測器構成第1輸出部12B的例子,在本例,係以使用霍耳元件之感測器構成第1輸出部12B。
第2導件52係具備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而移動的檢測子58,如圖12A所示,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時,檢測子58移至第1輸出部12B的檢測位置之外。又,如圖12B所示,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時,檢測子58移至第1輸出部12B的檢測位置。
如圖6A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待命位置,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時,檢測子58移至第1輸出部12B的檢測位置之外。依此方式,將在第2導件52之檢測子58已移至第1輸出部12B的檢測位置之外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2B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如圖6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時,檢測子58移至第1輸出部12B的檢測位置。依此方式,將在第2導件52之檢測子58已移至第1輸出部12B之檢測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2B的輸出當作導通。
圖8所示之控制部100A係藉由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2B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觸發器10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作業員操作觸發器10t,在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偵測到第1輸出部12B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藉非接觸式感測器構成第1輸出部12B,藉此,可減少灰塵等之影響所造成的誤偵測。
圖13A、圖13B、圖14A、圖14B、圖15A以及圖15B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在圖13A、圖13B、圖14A、圖14B、圖15A以及圖15B,係藉由偵測接觸構件已移至動作位置,判斷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
圖13A、圖13B係如在圖6A、圖6B之說明所示,是藉以軸52b為支點之轉動動作,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與第2位置的構成,且,第2導件52藉偏壓構件54向從第2位置往第1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第1位置已移動之狀態的構成。在這種構成,具備偵測接觸構件9A已移至動作位置之第1輸出部14A。此外,在本例,接觸構件9A係採用藉對第2導件52偏壓之偏壓構件54之力移動的構成,但是亦可採用具備藉對接觸構件9A偏壓之其他的偏壓構件的構成。
第1輸出部14A係與在圖7所說明之第1輸出部12A相同的構成即可,例如是輸出根據可動子140之位移而變化的構成。在本例,係如圖13A所示,接觸構件9A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向遠離可動子140之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A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如圖13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向推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A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導通。
接觸構件9A係如圖13A所示,在第2導件52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係向遠離第1導件51之方向推位移部93A,而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移至待命位置。在接觸構件9A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不導通。
接觸構件9A係抵接部91A被壓在鋼筋S時,如圖13B所示,藉由抵接部91A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而以軸90A為支點轉動,移至動作位置。在接觸構件9A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又,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連結部92A的轉動,位移部93A向接近第1導件51之方向移動。藉此,位移部93A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因此,藉由偵測接觸構件9A已移至動作位置,可判斷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A已抵接、及鋼筋S與抵接部91A抵接而位移部93A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圖8所示之控制部100A係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觸發器10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作業員操作觸發器10t,在第2輸出部13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圖14A、圖14B係如在圖9A、圖9B之說明所示,是鋼筋S所抵接的接觸構件9B、及與第2導件52連接的連結部92B由不同的元件構成,而不是一體,且,接觸構件9B沿著直線移動的構成。在這種構成,具備偵測接觸構件9B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第1輸出部14A。
如圖14A所示,接觸構件9B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B向遠離第1輸出部14A之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B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如圖14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B向推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B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導通。
在鋼筋S未與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抵接的狀態,接觸構件9B係藉未圖示的偏壓構件向抵接部91B從蓋部11突出的方向被偏壓,而移至圖14A所示之待命位置。又,在接觸構件9B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不導通。又,接觸構件9B移至待命位置時,連結部92B係被動作部97B按照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的凹凸形狀移動,而向位移部93B遠離第1導件51的方向,以軸90B為支點可轉動。藉此,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
接觸構件9B係鋼筋S被壓在抵接部91B時,如圖14B所示,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至動作位置。在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又,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時,連結部92B的被動作部97B按照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的凹凸形狀移動,藉以軸90B為支點之連結部92B的轉動,位移部93B向接近第1導件51的方向移動。藉此,位移部93B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因此,藉由偵測接觸構件9B已移至動作位置,可判斷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B已抵接、鋼筋S與抵接部91B抵接而位移部93B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圖8所示之控制部100A係藉由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觸發器10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作業員操作觸發器10t,在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圖15A、圖15B係如在圖11A、圖11B之說明所示,是藉以軸52b為支點之轉動動作,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與第2位置的構成,且,第2導件52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從第1位置往第2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第2位置已移動之狀態的構成。在這種構成,具備偵測接觸構件9C已移至動作位置之第1輸出部14A。此處,構成為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使接觸構件9C往待命位置移動的方向偏壓的力比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使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往第2位置移動的方向偏壓的力大。藉此,在接觸構件9C向待命位置已移動的狀態被保持,且,在第2導件52向第1位置已移動的狀態被保持。
如圖15A所示,接觸構件9C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C之抵接部91C向遠離第1輸出部14A之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C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如圖15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C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C之抵接部91C向推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C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導通。
在鋼筋S未與接觸構件9C之抵接部91C抵接的狀態,接觸構件9C係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抵接部91C從蓋部11突出的方向被偏壓,而如圖15A所示移至待命位置。在接觸構件9C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不導通。又,接觸構件9C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C之位移部93C向遠離第1導件51的方向移動。因此,第2導件52之被位移部57被接觸構件9C之位移部93C推,而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
接觸構件9C係抵接部91C被壓在鋼筋S時,藉由抵接部91C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而以軸90C為支點轉動,如圖15B所示移至動作位置。在接觸構件9C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又,接觸構件9C移至動作位置時,藉以軸90C為支點之連結部92C的轉動,位移部93C向接近第1導件51之方向移動。藉此,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因此,藉由偵測接觸構件9C已移至動作位置,可判斷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C已抵接、及鋼筋S與抵接部91C抵接而位移部93C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圖8所示之控制部100A係藉由接觸構件9C移至動作位置,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觸發器10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3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作業員操作觸發器10t,在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接觸構件9C移至動作位置,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此外,在圖13A、圖13B、圖14A、圖14B、圖15A以及圖15B,亦可由在圖12A、圖12B所說明之非接觸式感測器構成偵測接觸構件已移至動作位置的輸出部。 >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例子>
圖16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圖17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上視圖,圖18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立體圖。
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1B係包括第1本體部301、第2本體部302、以及連結第1本體部301與第2本體部302之長條狀的連結部303。第1本體部301係具備把手部304h,該把手部304h係具有操作者可握持之一對手柄部304L、304R。
圖19係表示把手部之一例的立體圖。把手部304h係在主要以右手所握持之手柄部304R具備操作部304t。操作部304t係例如,在手柄部304R被安裝成以未圖示之軸為支點可轉動,並從手柄部304R之表面突出。操作部304t係被作業員與手柄部304R一起握持,藉此,藉由對手柄部304R轉動而動作。
圖20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圖21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第2本體部302係包括:收容部2,係可轉動地收容捲繞金屬線W之金屬線捲盤20;及進給部3,係進給在收容部2所收容之金屬線捲盤20所捲繞的金屬線W。又,第2本體部302係包括:限制部4,係對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及導引部5,係導引以限制部4賦與捲曲習性之金屬線W。進而,第2本體部302係包括:裁斷部6,係裁斷金屬線W;扭轉部7,係扭轉金屬線W;以及驅動部8,係驅動裁斷部6及扭轉部7等。
鋼筋捆束機1B係在第2本體部302之一側設置導引部5。在本實施形態,係將設置導引部5之側定義為前。鋼筋捆束機1B係藉由以連結部303連結第1本體部301與第2本體部302,成為導引部5與把手部304h之間比未具備連結部303之鋼筋捆束機延伸的形態。
收容部2係構成為可進行金屬線捲盤20之拆裝及支撐。進給部3係具備作為進給構件之一對進給齒輪30。進給部3係在一對進給齒輪30之間夾持金屬線W的狀態,未圖示之馬達使進給齒輪30轉動,藉此,進給金屬線W。進給部3係因應於進給齒輪30的轉向,可在以箭號F所示之正方向、與以箭號R所示之反方向的兩方向進給金屬線W。
裁斷部6係對以箭號F所示之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被設置於進給部3的下游側。裁斷部6係包括:固定刃部60;及可動刃部61,係藉與固定刃部60之協同動作裁斷金屬線W。又,裁斷部6係具備將驅動部8之動作傳達至可動刃部61的傳達機構62。
固定刃部60係具備金屬線W所通過之開口60a。可動刃部61係藉以固定刃部60為支點的轉動動作,裁斷通過固定刃部60之開口60a的金屬線W。
限制部4係藉由具備在沿著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的進給方向的複數處,在本例係在至少3處與金屬線W接觸的第1~第3限制構件,對金屬線W賦與如沿著在圖21以虛線所示之進給路徑Wf的捲曲習性。
限制部4係以上述之固定刃部60構成第1限制構件。又,限制部4對以箭號F所示之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在固定刃部60的下游側,具備限制構件42,作為第2限制構件。在限制構件42的下游側,具備限制構件43,作為第3限制構件。限制構件42及限制構件43係由圓柱形之構件所構成,金屬線W與外周面接觸。
限制部4係配合成為螺旋狀之金屬線W的進給路徑Wf,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以及限制構件43被配置於曲線上。固定刃部60係在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上設置金屬線W所通過之開口60a。又,限制構件42係對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被設置於徑向的內側。進而,限制構件43係對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被設置於徑向的外側。
因此,藉由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一面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以及限制構件43接觸一面通過,而以沿著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的方式對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
限制部4係具備將驅動部8之動作傳達至限制構件42的傳達機構44。限制構件42係構成為在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進給金屬線W而對金屬線W賦與捲曲習性的動作,係移至金屬線W所接觸之位置,在向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而將金屬線W捲繞於鋼筋S的動作,係可移至與金屬線W不接觸之位置。
圖22A、圖22B係表示導引部之一例的側視圖,圖23係表示導引部及接觸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圖24A、圖24B係表示接觸構件之一例的側視圖,其次,說明使一對導件動作的構成及作用效果。
導引部5B係包括:第1導件51B,係設置限制部4之限制構件43,並導引金屬線W;及第2導件52,係將藉限制部4及第1導件51已被賦與捲曲習性的金屬線W導引至扭轉部7。
第1導件51B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的端部,並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延伸。第1導件51B係如圖21所示,具備槽部51h,該槽部51h係具有以進給部3所進給之金屬線W所滑接的導引面51g。在第1導件51B,在將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側當作基端側,並將從第2本體部302向第1方向延伸之側當作前端側時,限制構件42被設置於第1導件51B的基端側,而限制構件43被設置於第1導件51B的前端側。第1導件51B係藉螺絲等將基端側固定於第2本體部302的金屬部分。此處,固定係不是意指嚴格之意義的固定,而是意指亦包含稍微地移動。在第1導件51B的導引面51g與限制構件42的外周面之間,係形成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隙。限制構件43係外周面的一部分向第1導件51B的導引面51g突出。
第2導件52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的端部。第2導件52係被設置成在與第1方向正交之以箭號A2所示的第2方向與第1導件51B相對向。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係沿著第2方向隔著既定間隔,並在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如圖22A、圖22B所示形成插拔鋼筋S的插拔口53。
導引部5B係具備將鋼筋S誘導至插拔口53之誘導部59。誘導部59係被設置於第1導件51B的前端側,並設置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隔從誘導部59的前端側朝向基端側接近的面而構成。具體而言,誘導部59係如圖21所示,由傾斜面所構成,該傾斜面係從第1導件51B的前端P1朝向在第1導件51B的前端側之槽部51h之端部P2的附近,對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向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隔接近的方向傾斜。
第2導件52係如圖23所示,具備一對側導件52a,該一對側導件52a係沿著與第1方向及第2方向正交之以箭號A3所示的第3方向相對向。在第2導件52,在將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側當作基端側,並將從第2本體部302向第1方向延伸之側當作前端側時,一對側導件52a係間隔從前端側往基端側變窄。一對側導件52a係基端側以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隔相對向。
第2導件52係基端側被軸52b支撐並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軸52b之軸線係沿著第3方向的方向。第2導件52係以軸52b為支點對第2本體部302可轉動。第2導件52係前端側的端部52c在對在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與第2導件52相對向之第1導件51的端部51c接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在第1導件51的端部51c,係槽部51h的端部P2露出。
第2導件52係藉以軸52b為支點的轉動,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移動,該第1位置係如在圖22A以實線所示,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的距離是第1距離L1的位置,而該第2位置係如在圖22A以兩點鏈線所示、在圖22B以實線所示,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的距離是比第1距離L1短之第2距離L2的位置。
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2位置的狀態,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之間是打開的狀態。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之間隔變寬,而將鋼筋S插入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2位置的狀態,側導件52a位於在圖22A、圖22B以虛線所示之金屬線W的進給路徑Wf。第2導件52係在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係只要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的間隔比第2導件52位於第2位置的情況寬,亦可側導件52a位於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亦可如在圖22A以實線所示,側導件52a位於比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外側。
第2導件52係向往第1位置移動的方向,利用由扭轉線圈彈簧等所構成的偏壓構件54被偏壓,而保持向第1位置已移動的狀態。
鋼筋捆束機1B係具備接觸構件9A,該接觸構件9A係藉由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之插拔口53所插入的鋼筋S抵接而使第2導件52動作。又,鋼筋捆束機1B係具備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之端部的蓋部11。
蓋部11係被安裝成從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的端部至沿著第3方向之第2本體部302的左右兩側。蓋部11係由金屬之板材等所構成,並在第1導件51B的基端側與第2導件52的基端側之間,覆蓋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之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與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的左右兩側之一部分的形狀。相對第2本體部302由樹脂所構成,蓋部11由金屬所構成,藉此,接觸構件9A及鋼筋S與蓋部11抵接,亦可減少蓋部11之磨耗。
接觸構件9A係導引移動部的一例,藉由被軸90A支撐成可轉動,經由蓋部11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接觸構件9A是彎曲的形狀,對軸90A在一側設置與鋼筋S抵接的抵接部91A,並對軸90A在另一側設置與第2導件52連接的連結部92A。具體而言,在第2方向,對軸90A在一側設置抵接部91A,在另一側設置連結部92A。
接觸構件9A係在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的中間附近設置軸90A。又,接觸構件9A係從被軸90A支撐之部位的附近在第1導件51B側,隔著已捆束鋼筋S之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隔,在以箭號A3所示之第3方向設置一對抵接部91A。抵接部91A係延伸至第1導件51B的左右兩側。
進而,接觸構件9A係從被軸90A支撐之部位在第2導件52側設置連結部92A,與在第2導件52和與第1導件51B相對向之側相反側的部位接觸之位移部93A被設置於連結部92A的前端側。
接觸構件9A係以軸90A為支點對第2本體部302轉動,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24A所示,抵接部91A從蓋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24B所示,抵接部91A接近蓋部11的位置。
接觸構件9A係在已移至圖24B所示之動作位置的狀態,抵接部91A從軸90A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向設置第1導件51B之方向延伸的形狀。因此,接觸構件9A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抵接部91A沿著以軸90A為中心之圓弧,並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在將鋼筋S插入在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之插拔口53的動作,鋼筋捆束機1B係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藉該鋼筋捆束機1B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接觸構件9A係抵接部91A被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力推,而移至動作位置。因此,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而抵接部91A所移動的方向成為沿著藉鋼筋捆束機1B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而鋼筋S推抵接部91A之力的方向。又,在已移至圖24B所示之動作位置的狀態,接觸構件9A係連結部92A從軸90A對抵接部91A向前方傾斜,並向設置第2導件52之方向延伸的形狀。因此,接觸構件9A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位移部93A沿著以軸90A為中心之圓弧,並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移動。因此,接觸構件9A係被偏壓構件54偏壓,在第2導件52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係藉第2導件52向遠離第1導件51之方向推位移部93A。因此,接觸構件9A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移至待命位置,而抵接部91A從蓋部11突出。此外,在本例,接觸構件9A係採用藉對第2導件52偏壓之偏壓構件54的力移動的構成,但是亦可採用具備對接觸構件9A偏壓之其他的偏壓構件的構成。
接觸構件9A係抵接部91A被壓在鋼筋S時,抵接部91A沿著第1方向移動。因此,接觸構件9A係以軸90A為支點轉動,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連結部92A的轉動,位移部93A向接近第1導件51B之方向移動。因此,位移部93A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A已抵接、及鋼筋S與抵接部91A抵接而位移部93A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鋼筋捆束機1B係具備第1輸出部12A,該第1輸出部12A係與在圖7說明之構成相同的構成,偵測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此外,亦可具備第1輸出部14A,該第1輸出部14A係與在圖12A、圖12B所說明之構成相同的構成,藉非接觸式感測器,偵測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
其次,參照各圖,說明扭轉部7及驅動部8。扭轉部7係包括金屬線W所卡合之卡合部70、與使卡合部70動作之動作部71。卡合部70係藉動作部71的動作轉動,藉此,扭轉被捲繞於鋼筋S的金屬線W。
驅動部8係包括:扭轉馬達80,係驅動扭轉部7等;減速機81,係進行減速及扭矩的放大;轉軸82,係經由減速機81被扭轉馬達80驅動而轉動;以及移動構件83,係將驅動力傳達至裁斷部6及限制構件42。扭轉部7與驅動部8係轉軸82、動作部71以及卡合部70的轉動中心被配置於同軸上。將轉軸82、動作部71以及卡合部70的轉動中心稱為軸線Ax。
卡合部70係形成:第1通路,係藉進給部3進給至裁斷部6的金屬線W通過;及第2通路,係藉限制部4被賦與捲曲習性並藉導引部5被導引至扭轉部7的金屬線W通過。
驅動部8係藉轉軸82的轉動動作,沿著轉軸82之軸向使動作部71移動。藉由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卡合部70係固持 藉導引部5被導引至扭轉部7之金屬線W的前端側。
驅動部8係移動構件83以與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的動作連動的方式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藉此,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44傳達至限制構件42,而限制構件42移至與金屬線不接觸的位置。進而,藉由動作部71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62傳達至可動刃部61,而可動刃部61動作,裁斷金屬線W。
驅動部8係藉轉軸82的轉動動作,使沿著轉軸82之軸向移動的動作部71轉動。動作部71係藉由繞轉軸82轉動,而藉卡合部70扭轉金屬線W。
圖25係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功能方塊圖。鋼筋捆束機1B係以控制部100B偵測第1輸出部12A與第2輸出部15的輸出,而該第1輸出部12A係藉接觸構件9A被壓在鋼筋S的動作而動作,該第2輸出部15係藉觸發器304t之操作而動作。控制部100B係根據第1輸出部12A與第2輸出部15的輸出,控制驅動進給齒輪30之進給馬達31、與驅動扭轉部7等之扭轉馬達80,來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其次,說明藉鋼筋捆束機1B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的動作。作業員係以雙手握持鋼筋捆束機1B之把手部304h。即,作業員係以右手握持把手部304h之手柄部304R,並以左手握持把手部304h之手柄部304L。
藉作業員與手柄部304R一起握持操作部304t時,操作部304t藉由對手柄部304R轉動而動作。操作部304t動作時,第2輸出部15的輸出成為導通,而控制部100A係偵測到第2輸出部15的輸出已成為導通。
作業員係以雙手握持鋼筋捆束機1B之把手部304h,將導引部5B之位置對準2條鋼筋S的交叉處後,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
鋼筋捆束機1B係為了捆束作業員之足下的鋼筋S,在使導引部5B朝下,且作業員站立的狀態所使用。在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之插拔口53的間隔比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窄。因此,在鋼筋S之插入時,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之以往的捆束機係難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因此,鋼筋捆束機1B係在未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的狀態,係如圖24A所示,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而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的間隔變寬。又,鋼筋捆束機1B係在第1導件51B的前端側,設置將鋼筋S誘導至插拔口53之形狀的誘導部59。因此,作業員係將鋼筋S放在誘導部59,因為可令如誘導部59在鋼筋S之上滑動般地移動,所以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這件事成為更容易。
作業員係藉使鋼筋捆束機1B向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之方向移動的動作,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A的抵接部91A。
接觸構件9A係藉使鋼筋捆束機1A向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之方向移動的動作,承受沿著鋼筋捆束機1B所移動之方向的力,而推抵接部91A。因此,接觸構件9A係藉由抵接部91A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而以軸90A為支點轉動,如圖24B所示,移至動作位置。
交叉之2條鋼筋S被插入插拔口53時,一方之鋼筋S係位於第1導件51之一方的側部,另一方之鋼筋S係位於第1導件51B之另一方的側部。相對地,接觸構件9A係一對抵接部91A從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延伸至第1導件51B的左右兩側。因此,被插入插拔口53之鋼筋S與抵接部91A確實地抵接,而可使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又,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動作,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因此,藉使鋼筋捆束機1A向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之方向移動的動作,可推抵接部91A,不必為了使接觸構件8A動作,而使鋼筋捆束機1A向別的方向移動。
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連結部92A的轉動,位移部93A向接近第1導件51B之方向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
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時,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而控制部100B係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
控制部100A係在偵測到第2輸出部15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的動作,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作業員握持手柄部304R而操作部304t動作,第2輸出部15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此外,亦可不具備操作部304t、第2輸出部15,而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的動作,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說明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的一例,藉由進給馬達31向正方向轉動、進給齒輪30向正方向轉動,向以箭號F所示之正方向進給金屬線W。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通過構成限制部4之是第1限制構件的固定刃部60、與是第2限制構件之限制構件42。已通過限制構件42之金屬線W係藉由與第1導件51B之導引面51g接觸,被導引至是第3限制構件的限制構件43。
因此,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藉由與固定刃部60、限制構件42、限制構件43及第1導件51B的導引面51g接觸,而被彎曲成圓弧形。而且,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固定刃部60與限制構件43從圓弧形的外周方向接觸,並在固定刃部60與限制構件43之間,限制構件42從圓弧形的內周方向接觸,藉此,賦與形成大致圓之捲曲習性。
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與第2導件52之端部52c之間係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隔著既定間隔。但,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一對側導件52a位於金屬線W之進給路徑Wf,因為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所進給之金屬線W係如上述所示藉限制部4賦與捲曲習性,所以被導引至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之間。
被導引至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之間的金屬線W係藉由以進給部3向正方向被進給,而藉第2導件52的一對側導件52a被導引至扭轉部7的卡合部70。然後,控制部100B係判斷金屬線W的前端部被進給至既定位置時,停止進給馬達31的驅動。因此,金屬線W在鋼筋S之周圍被捲繞成螺旋狀。此外,在第2導件52未移至第2位置,而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為不導通的狀態,控制部100A係不進行金屬線W的進給。因此,金屬線W與扭轉部7之卡合部70不卡合,而抑制進給不良的發生。即,第2導件52位於第2位置時,金屬線W係可被導引至扭轉部7的卡合部70。
控制部100B係在停止金屬線W之往正方向的進給後,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動作部71使卡合部70動作,而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的前端側。
控制部100B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轉動至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時,停止扭轉馬達80之轉動,並使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使扭轉馬達80轉動至藉卡合部70固持金屬線W時,移動構件83的動作被傳達機構44傳達至限制構件42,而限制構件42移至與金屬線不接觸的位置。
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時,進給齒輪30向反方向轉動,而在以箭號R所示之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藉向反方向進給金屬線W的動作,金屬線W係被捲繞成與鋼筋S密接。
控制部100B係判斷已使進給馬達31向反方向轉動至將金屬線W捲繞於鋼筋S時,使進給馬達31之轉動停止後,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藉移動構件83經由傳達機構62而可動刃部61動作,裁斷金屬線W。
裁斷金屬線W後,藉由使扭轉馬達80之正方向的轉動繼續,使卡合部70轉動,而扭轉金屬線W。
控制部100B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向正方向轉動至扭轉金屬線W時,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藉由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使卡合部70回到起始位置,而解除金屬線W的固持。因此,可從卡合部70拔出已捆束鋼筋S的金屬線W。
控制部100B係判斷已使扭轉馬達80向反方向轉動至使卡合部70等回到起始位置時,使扭轉馬達80之轉動停止。
作業員係使鋼筋捆束機1B向從插拔口53拔出以金屬線W所捆束之鋼筋S的方向移動。藉使鋼筋捆束機1B向從插拔口53拔出鋼筋S之方向移動的動作,推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的力不作用時,藉偏壓構件54之力,第2導件52從第2位置移至第1位置。
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時,接觸構件9A係向遠離第1導件51的方向推位移部93A,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移至待命位置,而抵接部91A從蓋部11突出。
藉作業員使鋼筋捆束機1B向從插拔口53拔出以金屬線W所捆束之鋼筋S的方向移動的動作,第2導件52移至第1位置,而第2導件52之端部52c與第1導件51B之端部51c的間隔變寬。因此,從插拔口53拔出鋼筋S這件事、或向下一個捆束處之移動成為更容易。
圖26A及圖26B係表示導引移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變形例之導引移動部係鋼筋S所抵接的接觸構件9B、及與第2導件52連接的連結部92B由不同的元件構成,而不是一體。又,接觸構件9B沿著直線移動。
接觸構件9B係被複數支軸94B支撐並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的側部。接觸構件9B係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延伸的形狀,在沿著第1方向的前端部,以面向插拔口53的方式設置抵接部91B,並在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之一方的部位,設置使連結部92B動作的動作部95B。動作部95B係由沿著第1方向形成凹凸的凸輪面所構成。
接觸構件9B係設置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長孔96B,並將軸94B插入長孔96B。因此,接觸構件9B係對第2本體部302向以箭號A所示之第1方向可移動,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26A所示,抵接部91B從蓋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26B所示,抵接部91B接近蓋部11的位置。
接觸構件9B係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往待命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待命位置已移動的狀態。
連結部92B係被軸90B支撐並被安裝於蓋部11。連結部92B係隔著軸90B,在一側設置可在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滑接的被動作部97B,並隔著軸90B,在另一側設置與在第2導件52和與第1導件51相對向之側相反側的部位接觸的位移部93B。
在鋼筋S未與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抵接的狀態,接觸構件9B係藉與對第2導件52偏壓之偏壓構件54係不同之未圖示的偏壓構件向抵接部91B從蓋部11突出的方向被偏壓,而移至圖26A所示之待命位置。又,接觸構件9B移至待命位置時,連結部92B係被動作部97B按照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的凹凸形狀移動,而在位移部93B遠離第1導件51B的方向,以軸90B為支點可轉動。因此,第2導件52被偏壓構件54偏壓,而移至第1位置。第2導件52之位置係由在圖7所說明第1輸出部12A所偵測,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1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不導通。
接觸構件9B係鋼筋S被壓在抵接部91B時,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時,連結部92B的被動作部97B按照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的凹凸形狀移動,藉以軸90B為支點之連結部92B的轉動,位移部93B向接近第1導件51B的方向移動。因此,位移部93B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在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亦可第2導件52的位置係由在圖12A、圖12B所說明之第1輸出部12B偵測。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B已抵接、鋼筋S與抵接部91B抵接而位移部93B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圖25所示之控制部100B係在偵測到因操作部304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5之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的動作,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操作部304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5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此外,亦可不具備操作部304t、第2輸出部15,而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的動作,偵測到第1輸出部12A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接觸構件9B係設置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長孔96B,藉由將軸94B插入長孔96B,沿著第1方向在直線上移動。在將鋼筋S插入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之插拔口53的動作,鋼筋捆束機1A係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藉該鋼筋捆束機1A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接觸構件9B係抵接部91B被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力推。因此,接觸構件9B所移動的方向成為沿著藉鋼筋捆束機1A與鋼筋S之相對的移動而鋼筋S推抵接部91B之力的方向。相對地,藉由將接觸構件9B與連結部92B作成獨立的元件,連結部92B係藉以軸90B為支點之轉動,可使第2導件52移動。藉此,可使被鋼筋S推而動作之接觸構件9B的移動方向、與用以使第2導件52移動之連結部92B的移動方向分別成為最佳。
圖27A、圖27B、圖28A、圖28B係表示導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在圖27A、圖27B、圖28A、圖28B,係藉由偵測接觸構件已移至動作位置,判斷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
圖27A、圖27B係如在圖24A、圖24B之說明所示,是藉以軸52b為支點之轉動動作,第2導件52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移動的構成,且,第2導件52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從第2位置往第1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第1位置已移動之狀態的構成。在這種構成,具備偵測接觸構件9A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第1輸出部14A。此外,在本例,接觸構件9A係採用藉對第2導件52偏壓之未圖示之偏壓構件的力移動的構成,但是亦可採用具備對接觸構件9A偏壓之其他的偏壓構件的構成。
第1輸出部14A係與在圖7所說明第1輸出部12A相同的構成即可,例如,是輸出根據可動子140之位移而變化的構成。在本例,係如圖27A所示,接觸構件9A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向遠離可動子140之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A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如圖27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向推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A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導通。
接觸構件9A係如圖27A所示,在第2導件52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係向遠離第1導件51B之方向推位移部93A,而藉以軸90A為支點之轉動移至待命位置。在接觸構件9A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不導通。
接觸構件9A係抵接部91A被壓在鋼筋S時,如圖27B所示,藉由抵接部91A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而以軸90A為支點轉動,移至動作位置。在接觸構件9A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又,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時,藉以軸90A為支點之連結部92A的轉動,位移部93A向接近第1導件51B之方向移動。藉此,位移部93A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因此,藉由偵測接觸構件9A已移至動作位置,可判斷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A已抵接、及鋼筋S與抵接部91A抵接而位移部93A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圖25所示之控制部100B係在偵測到因操作部304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5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接觸構件9A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的動作,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操作部304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5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此外,亦可不具備操作部304t、第2輸出部15,而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A之抵接部91A的動作,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圖28A、圖28B係如在圖26A、圖26B之說明所示,是鋼筋S所抵接的接觸構件9B、及與第2導件52連接的連結部92B由不同的元件構成,而不是一體,且,接觸構件9B沿著直線移動的構成。在這種構成,具備偵測接觸構件9B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第1輸出部14A。
如圖28A所示,接觸構件9B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B向遠離第1輸出部14A之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B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如圖28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B向推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B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導通。
在鋼筋S未與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抵接的狀態,接觸構件9B係藉未圖示的偏壓構件向抵接部91B從蓋部11突出的方向被偏壓,而移至圖28A所示之待命位置。在接觸構件9B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不導通。又,接觸構件9B移至待命位置時,連結部92B係被動作部97B按照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的凹凸形狀移動,而在位移部93B遠離第1導件51的方向,以軸90B為支點可轉動。因此,第2導件52被未圖示之其他的偏壓構件偏壓,而移至第1位置。
接觸構件9B係鋼筋S被壓在抵接部91B時,如圖28B所示,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至動作位置。在接觸構件9B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係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又,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時,連結部92B的被動作部97B按照接觸構件9B之動作部95B的凹凸形狀移動,藉以軸90B為支點之連結部92B的轉動,位移部93B向接近第1導件51B的方向移動。藉此,位移部93B推第2導件52,而第2導件52移至第2位置。因此,藉由偵測接觸構件9B已移至動作位置,可判斷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依此方式,藉由鋼筋S與抵接部91B已抵接、鋼筋S與抵接部91B抵接而位移部93B已移動,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圖25所示之控制部100B係在偵測到因操作部304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5之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接觸構件9B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的動作,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操作部304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5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此外,亦可不具備操作部304t、第2輸出部15,而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B之抵接部91B的動作,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第3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例子>
圖29係第3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功能方塊圖。鋼筋捆束機1C係具備偵測鋼筋S之偵測部101。偵測部101係由壓電元件等之接觸式感測器、影像感測器等之非接觸式感測器等所構成,偵測鋼筋S已被插入圖1等所示之第1導件51或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
控制部100C係從偵測部101的輸出偵測到鋼筋S已被插入插拔口53時,控制導引開閉馬達102,使第2導件52從第1位置移至第2位置。
此外,控制部100C係偵測到第2導件52已移至第2位置時,控制驅動進給齒輪30之進給馬達31、與驅動扭轉部7等之扭轉馬達80,可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例子>
圖30A、圖30B、圖31A、圖31B、圖32A以及圖32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係接觸構件與第2導件不連動的構成。圖30A、圖30B所示之鋼筋捆束機1D係具備導引金屬線之導引部5。導引部5係包括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第1導件51及第2導件52係被安裝於本體部10之前側的端部,並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延伸。第2導件52係被設置成在與第1方向正交之以箭號A2所示的第2方向與第1導件51相對向。亦可第2導件52係構成為藉以未圖示之軸為支點的轉動,在對第1導件51接近的方向與遠離的方向可移動。
鋼筋捆束機1D係具備接觸構件9D,該接觸構件9D係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插入之鋼筋S所抵接。接觸構件9D係藉由被軸90D支撐成可轉動,經由蓋部11被安裝於本體部10。接觸構件9D係對軸90D在一側設置對鋼筋S抵接的抵接部91D。接觸構件9D係抵接部91D從軸90D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在設置第1導件51的方向延伸。
接觸構件9D係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的中間附近設置軸90D。又,接觸構件9D係在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從被軸90D支撐之部位的附近在第1導件51側,設置一對抵接部91D。抵接部91D係隔著已捆束鋼筋S之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隔,被設置於沿著第3方向的兩側。抵接部91D係延伸至第1導件51的左右兩側。
接觸構件9D係以軸90D為支點對本體部10轉動,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30A所示,抵接部91D從蓋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30B所示,抵接部91D接近蓋部11的位置。接觸構件9D係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往待命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待命位置已移動的狀態。
交叉之2條鋼筋S被插入插拔口53時,一方之鋼筋S係位於第1導件51之一方的側部,另一方之鋼筋S係位於第1導件51之另一方的側部。在接觸構件之一對抵接部被設置於在第1導件與第2導件之間,但是未延伸至第1導件之左右兩側的構成,係可使鋼筋抵接之抵接部的面積變小,而有難使鋼筋與抵接部確實地抵接的情況。
相對地,接觸構件9D係一對抵接部91D從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之間延伸至第1導件51的左右兩側。因此,被插入插拔口53之鋼筋S與抵接部91D確實地抵接,而可使接觸構件9D移至動作位置。又,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係藉以軸90D為支點之轉動動作,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因此,藉使鋼筋捆束機1D向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之方向移動的動作,可推抵接部91D,不必為了使接觸構件9D動作,而使鋼筋捆束機1D向別的方向移動。
鋼筋捆束機1D係具備偵測接觸構件9D已移至動作位置之第1輸出部14A。第1輸出部14A係例如是輸出根據可動子140之位移而變化的構成。在本例,係如圖30A所示,接觸構件9D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向遠離可動子140之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D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抵接部91D被壓在鋼筋,如圖30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D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向推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D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導通。
圖8所示之控制部100A係藉由接觸構件9D移至動作位置,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觸發器10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3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作業員操作觸發器10t,在第2輸出部13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的動作,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圖31A、圖31B所示之鋼筋捆束機1E係具備導引金屬線之導引部5。導引部5係包括第1導件51與第2導件52。第1導件51及第2導件52係被安裝於本體部10之前側的端部,並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延伸。第2導件52係被設置成在與第1方向正交之以箭號A2所示的第2方向與第1導件51相對向。亦可第2導件52係構成為藉以未圖示之軸為支點的轉動,在對第1導件51接近的方向與遠離的方向可移動。
鋼筋捆束機1E係具備鋼筋S所抵接之接觸構件9E。接觸構件9E係被複數支軸90E支撐,並被安裝於本體部10的側部。接觸構件9E係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延伸的形狀,並在沿著第1方向的前端部,以面向插拔口53的方式設置抵接部91E。
接觸構件9E係設置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的長孔96E,並將軸94E插入長孔96E。藉此,接觸構件9E係對本體部10在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可移動,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31A所示,抵接部91E從蓋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31B所示,抵接部91E接近蓋部11的位置。
接觸構件9E係係藉未圖示的偏壓構件向往待命位置移動之方向被被偏壓,而保持向待命位置已移動的狀態。
鋼筋捆束機1E係具備偵測接觸構件9E已移至動作位置之第1輸出部14A。如圖31A所示,接觸構件9E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E向遠離第1輸出部14A之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E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抵接部91E被壓在鋼筋,如圖31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E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E向推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E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導通。
圖8所示之控制部100A係藉由接觸構件9E移至動作位置,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偵測到因觸發器10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3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作業員操作觸發器10t,在第2輸出部13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E之抵接部91E的動作,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圖32A、圖32B所示之鋼筋捆束機1F係如在圖16等的說明所示,被應用於以長條狀之連結部303連結第1本體部301與第2本體部302之形態的鋼筋捆束機。鋼筋捆束機1F係具備導引金屬線之導引部5B。導引部5B係包括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第1導件51B及第2導件52係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之前側的端部,並向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延伸。第2導件52係被設置成在與第1方向正交之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與第1導件51B相對向。亦可第2導件52係構成為藉以未圖示之軸為支點的轉動,在對第1導件51B接近的方向與遠離的方向可移動。導引部5B具備將鋼筋誘導至插拔口53之誘導部59。誘導部59係被設置於第1導件51B的前端側。
鋼筋捆束機1F係具備接觸構件9D,該接觸構件9D係在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的插拔口53插入之鋼筋S所抵接。接觸構件9D係藉由被軸90D支撐成可轉動,經由蓋部11被安裝於第2本體部302。接觸構件9D係對軸90D在一側設置對鋼筋S抵接的抵接部91D。接觸構件9D係抵接部91D從軸90D沿著以箭號A2所示之第2方向,向設置第1導件51B的方向延伸。
接觸構件9D係在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的中間附近設置軸90D。又,接觸構件9D係在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從被軸90D支撐之部位的附近在第1導件51B側,設置一對抵接部91D。抵接部91D係隔著已捆束鋼筋S之金屬線W可通過的間隔,被設置於沿著第3方向的兩側。抵接部91D係延伸至第1導件51B的左右兩側。
接觸構件9D係以軸90D為支點對本體部10轉動,在待命位置與動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待命位置係如圖32A所示,抵接部91D從蓋部11向插拔口53突出的位置,該動作位置係如圖32B所示,抵接部91D接近蓋部11的位置。接觸構件9D係藉未圖示之偏壓構件向往待命位置移動的方向被偏壓,而保持向待命位置已移動的狀態。
交叉之2條鋼筋S被插入插拔口53時,一方之鋼筋S係位於第1導件51B之一方的側部,另一方之鋼筋S係位於第1導件51B之另一方的側部。相對地,接觸構件9D係一對抵接部91D從第1導件51B與第2導件52之間延伸至第1導件51B的左右兩側。因此,被插入插拔口53之鋼筋S與抵接部91D確實地抵接,而可使接觸構件9D移至動作位置。又,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係藉以軸90D為支點之轉動動作,沿著以箭號A1所示之第1方向移動。因此,藉使鋼筋捆束機1F向將鋼筋S插入插拔口53之方向移動的動作,可推抵接部91D,不必為了使接觸構件9D動作,而使鋼筋捆束機1D向別的方向移動。
鋼筋捆束機1F係具備偵測接觸構件9D已移至動作位置之第1輸出部14A。如圖32A所示,接觸構件9D移至待命位置時,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向遠離可動子140之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D已移至待命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不導通。相對地,抵接部91D被壓在鋼筋,如圖32B所示,藉由接觸構件9D移至動作位置,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向推可動子140的方向移動。依此方式,將在接觸構件9D已移至動作位置的狀態之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當作導通。
圖25所示之控制部100B係在偵測到因操作部304t被操作而第2輸出部15的輸出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接觸構件9D移至動作位置,而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如上述所示,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或,亦可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的動作,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的狀態,藉由作業員握持手柄部304R而操作部304t動作,第2輸出部15的輸出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此外,亦可不具備操作部304t、第2輸出部15,而藉由進行將鋼筋S壓在接觸構件9D之抵接部91D的動作,在偵測到第1輸出部14A的輸出已成為導通時,控制進給馬達31與扭轉馬達80,執行以金屬線W捆束鋼筋S之一連串的動作。 本專利申請係根據2018年9月7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8-168247者,其內容係此處作為參照被取入。
1A、1B、1C:鋼筋捆束機 10:本體部 10h:把手部 10t:觸發器 11:蓋部 12A、12B、14A:第1輸出部 120、140:可動子 13、15:第2輸出部 2:收容部 20:金屬線捲盤 3:進給部 30:進給齒輪 31:進給馬達 4:限制部 42:限制構件 43:限制構件 44:傳達機構 5、5B:導引部 51、51B:第1導件 51g:導引面 51h:槽部 51c:端部 52:第2導件 52a:側導件 52b:軸 52c:端部 53:插拔口 54:偏壓構件 55:長孔 56:軸 57:被位移部 58:檢測子 59:誘導部 6:裁斷部 60:固定刃部 60a:開口 61:可動刃部 62:傳達機構 7:扭轉部 70:卡合部 71:動作部 8:驅動部 80:扭轉馬達 81:減速機 82:轉軸 83:移動構件 9A、9B、9C:接觸構件(導引移動部) 90A、90B、90C:軸 91A、91B、91C:抵接部 92A、92B、92C:連結部 93A、93B、93C:位移部 94B:軸 95B:動作部 96B:長孔 97B:被動作部 100A、100B、100C:控制部 101:偵測部 102:導引開閉馬達 301:第1本體部 302:第2本體部 303:連結部 304:把手部 304L、304R:手柄部 304t:操作部 W:金屬線
[圖1]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2]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4A]係表示導引部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4B]係表示導引部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5]係表示導引部及接觸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6A]係表示接觸構件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6B]係表示接觸構件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7]係表示偵測第2導件之輸出部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8]係第1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功能方塊圖。 [圖9A]係表示導引移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9B]係表示導引移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0A]係表示導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0B]係表示導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1A]係表示導引部之其他的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1B]係表示導引部之其他的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2A]係表示偵測第2導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2B]係表示偵測第2導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3A]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3B]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4A]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4B]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5A]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5B]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16]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17]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上視圖。 [圖18]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整體構成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19]係表示把手部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0]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21]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內部構成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22A]係表示導引部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22B]係表示導引部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23]係表示導引部及接觸構件之一例的立體圖。 [圖24A]係表示接觸構件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24B]係表示接觸構件之一例的側視圖。 [圖25]係第2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功能方塊圖。 [圖26A]係表示導引移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26B]係表示導引移動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27A]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27B]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28A]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28B]係表示偵測接觸構件之輸出部之變形例的側視圖。 [圖29]係第3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的功能方塊圖。 [圖30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30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31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31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32A]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圖32B]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鋼筋捆束機之主要部的側視圖。
10:本體部
4:限制部
42:限制構件
43:限制構件
5:導引部
51:第1導件
51c:端部
52:第2導件
52a:側導件
52b:軸
52c:端部
53:插拔口
54:偏壓構件
60:固定刃部
70:卡合部
7:扭轉部
W:金屬線
Wf:進給路徑
L1:第1距離
L2:第2距離
A1、A2:箭號

Claims (13)

  1. 一種捆束機,其包括: 本體部; 進給金屬線之進給部; 第1導件與第2導件,係從該本體部之一方的端部向第1方向延伸,並被配置成在與該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隔著插入捆束對象物的間隔,並導引以該進給部所進給的金屬線; 扭轉部,係扭轉藉該第1導件與該第2導件所導引之金屬線;以及 導引移動部,係使該間隔從第1距離變化成比該第1距離短的第2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捆束機,其中 該扭轉部係具備金屬線所卡合之卡合部; 該間隔成為該第2距離時,以該進給部所進給的金屬線被該第1導件及該第2導件導引至該卡合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捆束機,其中 具備限制部,該限制部係藉由對以該進給部所進給的金屬線賦與沿著在該第1導件與該第2導件之間所插入的捆束對象物之周圍的捲曲習性,規定金屬線之進給路徑; 該間隔成為該第2距離時,該第1導件與該第2導件位於以該限制部所規定之金屬線的進給路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第2導件係被支撐成在對該第1導件接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第1導件係被支撐成在對該第2導件接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捆束機,其中 該限制部係被設置於該第1導件; 該第2導件係被支撐成在對該第1導件接近的方向及遠離的方向可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 該導引移動部係具備抵接部,該抵接部係在該第1導件與該第2導件之間所插入的捆束對象物抵接。 捆束對象物與該抵接部抵接時,使該間隔從該第1距離變化成該第2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 該導引移動部係包括:抵接部,係在該第1導件與該第2導件之間所插入的捆束對象物抵接;及位移部,係藉由捆束對象物與該抵接部抵接而移動; 藉由該位移部移動,使該間隔從該第1距離變化成該第2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捆束機,其中該導引移動部係藉由該抵接部沿著該第1方向移動而轉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或8項之捆束機,其中該導引移動部係藉由該抵接部沿著該第1方向移動而成直線狀地移動。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10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該抵接部係被設置於包含金屬線的進給路徑之虛擬面的兩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捆束機,其中該抵接部係沿著第3方向被設置於該第1導件或第2導件的兩側。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任一項之捆束機,其中包括: 偵測部,係偵測在該第1導件與該第2導件之間所插入的捆束對象物;及 控制部,係該偵測部偵測捆束對象物時,使該間隔從該第1距離變化成該第2距離。
TW108132294A 2018-09-07 2019-09-06 捆束機 TWI8427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68247A JP7275506B2 (ja) 2018-09-07 2018-09-07 結束機
JP2018-168247 2018-09-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7812A true TW202017812A (zh) 2020-05-16
TWI842737B TWI842737B (zh) 2024-05-21

Family

I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21002664A (es) 2021-05-12
JP7275506B2 (ja) 2023-05-18
KR20210057029A (ko) 2021-05-20
CA3111758A1 (en) 2020-03-12
EP3848535A4 (en) 2022-06-08
US20210316428A1 (en) 2021-10-14
US11890732B2 (en) 2024-02-06
BR112021004224A2 (pt) 2021-05-25
JP2020040695A (ja) 2020-03-19
AU2019336839A1 (en) 2021-03-25
CL2021000560A1 (es) 2021-09-03
CN112639235A (zh) 2021-04-09
EP3848535A1 (en) 2021-07-14
PH12021550459A1 (en) 2021-12-06
WO2020050382A1 (ja) 2020-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1036B2 (ja) 結束機
US10094127B2 (en) Reinforcing bar binding machine
CN110199069B (zh) 捆扎机
CN108454928A (zh) 捆扎机
JP7275506B2 (ja) 結束機
EP3327222A1 (en) Binding machine
JP7354687B2 (ja) 結束機
CN111688971B (zh) 捆扎机
TW202306844A (zh) 捆束機
TW202020277A (zh) 捆束機
TWI842737B (zh) 捆束機
TWI835852B (zh) 捆束機
TWI803694B (zh) 捆束機
RU2801194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JP2010265581A (ja) 鉄筋結束機
RU2797819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
US12006709B2 (en) Binding machine
WO2020050383A1 (ja) 結束機
US20220298813A1 (en) Rebar tying tool
WO2021039507A1 (ja) 鉄筋結束機
TW202413210A (zh) 捆束機
JP2024035504A (ja) 結束機
JP2024034601A (ja) 結束機
CN117927029A (zh) 捆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