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9143A - 柔版印刷版與使用其的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柔版印刷版與使用其的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9143A
TW202009143A TW108129728A TW108129728A TW202009143A TW 202009143 A TW202009143 A TW 202009143A TW 108129728 A TW108129728 A TW 108129728A TW 108129728 A TW108129728 A TW 108129728A TW 202009143 A TW202009143 A TW 2020091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exographic printing
liquid crystal
thickness
printing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9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29465B (zh
Inventor
田所信彦
中下武文
高橋俊行
山本勝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9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9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9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946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N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FOR SURFACES USED IN PRINTING MACHINES FOR PRINTING, INKING, DAMPING, OR THE LIKE; PREPARING SUCH SURFACES FOR USE AND CONSERVING THEM
    • B41N1/00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therefor
    • B41N1/12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Materials therefor non-metallic other than stone, e.g. printing plates or foils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s in an organic matrix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26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1/34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on glass or ceramic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8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treatment of the surface, e.g. embossing, rubbing or light irradi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rinting Plates And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柔版印刷版及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所述柔版印刷版可高精度且並無厚度不均或針孔等、並且不會大幅變更印刷條件地形成厚度比現狀大且為適合於液晶顯示元件用途的厚度的液晶配向膜等,所述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使用所述柔版印刷版並利用柔版印刷法來形成液晶配向膜的步驟。柔版印刷版(1)是將用於擔持油墨的版表面(3)設為比表面積RS 為4.3以上且6.0以下、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2 μm3 /μm2 以上且29 μm3 /μm2 以下的粗糙面。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使用所述柔版印刷版並利用柔版印刷法來形成液晶配向膜的步驟。

Description

柔版印刷版與使用其的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關於一種柔版印刷版、與使用其的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例如,在包裝材料的印刷等廣泛的印刷領域中,通用柔版印刷法。 柔版印刷法中使用如下柔版印刷版:包含柔軟的樹脂片材等,且片材表面被製成版表面、即在擔持油墨的狀態下與被印刷面接觸從而使油墨轉印至所述被印刷面的面。 已知柔版印刷法具有良好的印刷特性,且作為有效利用所述柔版印刷法的通用以外的特殊用途,例如也在液晶顯示元件的液晶配向膜的印刷中利用。
在液晶配向膜的印刷中,有如下要求等:減小使油墨自柔版印刷版的版表面轉印至被印刷面而形成的液晶配向膜的厚度;或即便減小厚度,液晶配向膜的厚度精度也高且不會產生厚度不均或針孔等。 作為用於形成所述高精度且並無厚度不均或針孔等的液晶配向膜的油墨,適宜使用對於形成柔版印刷版的樹脂等的潤濕性低、且容易自版表面脫模的油墨。
另外,作為柔版印刷版,即便為潤濕性低的油墨,為了不會產生排斥等所致的厚度不均或針孔等地一邊維持厚度均勻的狀態一邊擔持於版表面,而使用將所述版表面設為比表面積一定的粗糙面者等(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等)。 所述柔版印刷版是經過如下步驟而製造:使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的層的表面與單面被製成粗糙面狀的模面的粗糙面化片材的所述模面接觸,並在所述狀態下,曝光紫外線等光化射線而使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硬化,所述粗糙面狀的模面與形成為版表面的粗糙面對應。
若在硬化後剝離粗糙面化片材,則所述粗糙面化片材的模面的立體形狀被轉印至經硬化的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的層的表面,所述表面被製成具有與模面的立體形狀對應的立體形狀的、經粗糙面化的版表面。 以下,存在將所述柔版印刷版的製造方法簡稱為“曝光轉印法”的情況。 另外,粗糙面化片材是將成為其基礎的片材的單面藉由加壓片材成形等而粗糙面化為規定的立體形狀來製作,所述加壓片材成形中使用藉由例如蝕刻或根據蝕刻的成型等而將外周面加以粗糙面化而成的壓花輥。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11917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4-13333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使用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等中記載的現有的柔版印刷版的情況下,存在如下傾向:利用柔版印刷法形成於被印刷面的液晶配向膜的厚度不足。 而且,現有技術中,為了增大液晶配向膜的厚度,還需要變更各種印刷條件。 即,必須變更用於使油墨擔持於版表面的網紋輥(anilox roll)、或變更油墨的組成、或變更擠壓壓力(nip pressure)或印刷速度等。
然而,存在如下課題:為了變更這些印刷條件而耗費巨大的工夫或成本。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柔版印刷版,所述柔版印刷版可高精度且並無厚度不均或針孔等、並且不會大幅變更印刷條件地形成厚度比現狀大且為適合於液晶顯示元件用途的厚度的液晶配向膜等。
另外,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所述製造方法包括使用所述柔版印刷版並利用柔版印刷法來形成液晶配向膜的步驟。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明為一種柔版印刷版,包含用於擔持油墨的版表面,且所述版表面為比表面積RS 為4.3以上且6.0以下、且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2 μm3 /μm2 以上且29 μm3 /μm2 以下的粗糙面。 另外,本發明為一種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使用所述柔版印刷版並利用柔版印刷法來形成液晶配向膜的步驟。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柔版印刷版,所述柔版印刷版可高精度且並無厚度不均或針孔等、並且不會大幅變更印刷條件地形成厚度比現狀大且為適合於液晶顯示元件用途的厚度的液晶配向膜等。 另外,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所述製造方法包括使用所述柔版印刷版並利用柔版印刷法來形成液晶配向膜的步驟。
《柔版印刷版》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柔版印刷版1的實施形態的一例的立體圖。 參照圖1,本例的柔版印刷版1包括柔軟的樹脂的層(樹脂層)2,並將所述樹脂層2的單面(圖中為上表面)製成版表面3,且在相反面(圖中為下表面)層疊有增強片材4,並且整體形成為矩形平板狀。
在柔版印刷版1的矩形的彼此平行的2條邊附近、且版表面3的外側,跨及各邊的整個寬度而設置有一定寬度的把持部5,所述把持部5用於在將各柔版印刷版1設置於柔版印刷機時由未圖示的夾鉗(vise)鉗入而加以把持。 另外,在把持部5與版表面3之間,與把持部5平行地設置有一定寬度的槽部6。
進而,在把持部5,且在其長度方向的多個部位(圖中為5個部位)以等間隔形成有卡盤孔7,所述卡盤孔7用於使固定銷(未圖示)插通至由夾鉗把持的狀態的把持部5。 <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 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如所述般,需要為比表面積RS 為4.3以上且6.0以下、且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2 μm3 /μm2 以上且29 μm3 /μm2 以下的粗糙面。
其理由為如下所述。 即,比表面積RS 小於4.3的比較平滑的版表面3因油墨的潤濕性過低而無法以厚度均勻的狀態擔持所述油墨。 另外,比表面積RS 超過6.0的凹凸大的版表面3因所述凹凸的影響,仍舊無法以厚度均勻的狀態擔持油墨。
因此,在所述任意情況下,將所擔持的油墨轉印至被印刷面而形成的液晶配向膜的厚度的精度均降低,並且均容易產生厚度不均或針孔等。 另外,比表面積RS 小於4.3的比較平滑的版表面3可擔持的油墨的量不充分,從而將所擔持的油墨轉印至被印刷面而形成的液晶配向膜的厚度不足。
另外,所謂單位空間容積SV ,是表示如下容積的指標,即,由版表面3中所形成的凹凸、特別是凹部在所述版表面3中構成的、用於擔持油墨的空間的、每單位面積版表面3的容積。 若所述單位空間容積SV 小於12 μm3 /μm2 ,則版表面3可擔持的油墨的量仍舊不充分,從而將所擔持的油墨轉印至被印刷面而形成的液晶配向膜的厚度不足。
另一方面,單位空間容積SV 超過29 μm3 /μm2 的凹凸大的版表面3因所述凹凸的影響而無法以厚度均勻的狀態擔持油墨。 因此,將所擔持的油墨轉印至被印刷面而形成的液晶配向膜的厚度的精度降低,並且容易產生厚度不均或針孔等。 對此,藉由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均設為所述範圍,而即便為潤濕性低的油墨,也可一邊維持厚度均勻的狀態一邊擔持於版表面3。
另外,可使一次印刷時版表面3可擔持的油墨的量比現狀增加。 而且,僅藉由在所述範圍內調整單位空間容積SV ,也可不會大幅變更印刷條件地調整版表面3可擔持的油墨的量。 因此,可高精度且並無厚度不均或針孔等、且不會大幅變更印刷條件地形成例如厚度比現狀大且為適合於液晶顯示元件用途的厚度的液晶配向膜等。
再者,若考慮到更進一步提高這些效果,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的比表面積RS 在所述範圍內優選為5.0以上,且優選為5.3以下。 另外,單位空間容積SV 在所述範圍內優選為16 μm3 /μm2 以上,且優選為22 μm3 /μm2 以下。
(測定方法) 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例如可根據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基恩士(keyence)(股)製造的VK-X160等〕測定的版表面3的三維數據而求出。 圖2是說明使用所述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求出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方法的立體圖。
首先,在版表面3上,設定縱W1 [μm]、橫W2 [μm]、基準面積S0 =W1 ×W2 [μm2 ]的矩形形狀的測定區域A,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在所述測定區域A內掃描雷射,獲得所述測定區域A內的版表面3的三維數據。 繼而,根據獲得的三維數據,並藉由三維分析,求出測定區域A內的版表面3的實際表面積S[μm2 ],由所述實際表面積S[μm2 ]與所述基準面積S0 [μm2 ]且利用式(1): RS =S/S0 (1) 求出比表面積RS
另外,根據獲得的三維數據,確定測定區域A內的版表面3的最低點PL 與最高點PH ,求出由兩者的差PH -PL 表示的空間高度H[μm],並求出在測定區域A內且空間高度H[μm]的範圍內的、包含版表面3的樹脂層2的凸容積V[μm3 ]。 而且,由這些結果與測定區域A的基準面積S0 [μm2 ]且利用式(2): SV =H×S0 -V (2) ,求出每一所述基準面積S0 [μm2 ]的空間容積即單位空間容積SV [μm3 /μm2 ]。
〈版表面3的立體形狀〉 為了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設為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粗糙面,只要調整所述粗糙面的立體形狀即可。 即,所述藉由蝕刻等而形成的現有的粗糙面例如如圖2所示般通常為剖面大致三角波狀的凸部與谷部連續的立體形狀。
然而,根據發明者的研究,具有所述立體形狀的現有的粗糙面存在如下情況:即便比表面積RS 滿足所述4.3以上且6.0以下的範圍,單位空間容積SV 也無法滿足12 μm3 /μm2 以上的範圍。 圖3是表示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的立體形狀的一例的剖面圖。 為了一邊將版表面3的比表面積RS 維持為所述範圍一邊使單位空間容積SV 比現狀大,例如,如圖3所示般,優選為將所述版表面3設為隨機且緻密地配置具有大致一定的直徑的半球狀的窪陷8而成的立體形狀。
由此,將單位空間容積SV 設為12 μm3 /μm2 以上,且在一次印刷時使版表面3所擔持的油墨9的量比現狀增加,從而可形成厚度比現狀大且為適合於液晶顯示元件用途的厚度的液晶配向膜等。 為了製造包括具有所述立體形狀的版表面3的柔版印刷版1,可採用任意的製造方法。
例如,可在版表面3上,藉由超短脈衝雷射加工等大量且直接形成所述半球狀的窪陷8而製造柔版印刷版1。 其中,柔版印刷版1優選為使用在模面包括與窪陷8對應的大量半球狀的突起的粗糙面化片材並利用所述曝光轉印法來製造。 具體而言,利用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的曝光轉印法來使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硬化,由此形成柔版印刷版1中的、單面被製成經粗糙面化的版表面3的樹脂層2。
另外,在樹脂層2的相反面,藉由所述硬化而層疊增強片材4,來製造圖1所示的層構成的柔版印刷版1。 〈粗糙面化片材〉 圖4是表示曝光轉印法中使用的粗糙面化片材10的一例的層構成的剖面圖。 參照圖4,本例的粗糙面化片材10包含:增強膜11、以及層疊於增強膜11的單面(圖中為上表面)的表層12。
表層12包含黏合劑樹脂13、以及分散於黏合劑樹脂13中的多個球狀的微細粒子14,且微細粒子14的至少一部分自表層12的表面作為半球狀的突起而突出,從而被製成與圖3的立體形狀對應的經粗糙面化的模面15。 突出的微細粒子14的表面在圖中的例子的情況下,由包含黏合劑樹脂13的極薄的膜被覆。
然而,微細粒子14的表面也可未由膜被覆而露出,也可混合存在經被覆的部分與露出的部分。 表層12例如是將包含黏合劑樹脂13與微細粒子14的塗劑塗布於增強膜11的單面後使其乾燥,進而在黏合劑樹脂13具有硬化性的情況下使其硬化而形成。
粗糙面化片材10例如是藉由如下方式來製作:一邊連續地送出長條的增強膜11,一邊在其單面連續地塗布塗劑而連續地形成表層12。 另外,可將所製作的粗糙面化片材10視需要切割為規定長度、規定寬度等而用於利用曝光轉印法的柔版印刷版1的製造中。 作為形成表層12的黏合劑樹脂13,例如,可使用對於在使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硬化而形成樹脂層2時曝光的、紫外線等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的各種樹脂。
作為黏合劑樹脂13,例如可列舉: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酯、聚氨基甲酸酯等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特別優選為熱塑性、二液硬化性、光化射線硬化性或熱硬化性的丙烯酸樹脂,其中優選為丙烯酸聚氨基甲酸酯二液硬化型的丙烯酸樹脂。
作為丙烯酸聚氨基甲酸酯二液硬化型的丙烯酸樹脂,例如可列舉將包含丙烯酸多元醇的主劑、與包含異氰酸酯的硬化劑組合而成的樹脂等。 總而言之,丙烯酸樹脂與成為樹脂層2的基礎的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的親和性或潤濕性高,因此可將模面15的立體形狀良好地轉印至版表面3。
作為微細粒子14,可使用樹脂的粒子、或無機材料的粒子等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作為樹脂的粒子,例如可列舉丙烯酸樹脂、矽酮樹脂、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等粒子。 作為無機材料的粒子,例如可列舉:玻璃、氧化鈦、硫酸鋇、滑石、黏土、氧化鋁、碳酸鈣、二氧化矽等粒子。
其中,作為微細粒子14,優選為使用包含如下材料的微細粒子14,所述材料對於在使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硬化而形成樹脂層2時曝光的、紫外線等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 關於塗劑,例如,在使用丙烯酸聚氨基甲酸酯二液硬化型的丙烯酸樹脂作為黏合劑樹脂13的情況下,是將成為塗劑的基礎的主劑及硬化劑、與微細粒子14以規定的比例調配,進而視需要添加溶劑等來製備。
增強膜11除了具有提高粗糙面化片材10整體的拉伸強度等如字面般的增強的功能以外,也為了矯正如下情況而發揮功能:因光化射線硬化性的黏合劑樹脂13硬化時的收縮等而粗糙面化片材10翹曲。 作為增強膜11,適宜使用所述增強膜11的功能優異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膜。
特別是作為PET膜,優選為對於在利用所述曝光轉印法來製造柔版印刷版1時曝光的、紫外線等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的PET膜。 其中,作為增強膜11,例如也可使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聚醯胺、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碳酸酯、纖維素乙酸酯等的膜。
對於增強膜11的層疊表層12的單面(圖中為上表面),視需要也可實施底漆處理,以提高表層12的密合性。 作為底漆處理,例如可列舉電暈放電處理、火焰處理、臭氧處理、紫外線照射處理、噴砂處理、溶劑處理等的一種或兩種以上。 另外,例如,也可形成包含與形成增強膜11的PET、或形成表層12的黏合劑樹脂13的親和性、密合性優異的各種材料的底漆層。
形成表層12的微細粒子14的粒徑分佈(粒度分佈)的最小值優選為4 μm以上,特別優選為4.5 μm以上,且粒徑分佈的最大值優選為30 μm以下,特別優選為25 μm以下。 所謂粒徑分佈的最小值、最大值,是表示針對測定對象的微細粒子14而求出的粒徑分佈的測定結果中的粒徑的最小值與最大值。
在微細粒子14的粒徑分佈的最小值小於4 μm時,所述微細粒子14中包含如下粒子:對於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設為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立體形狀的粗糙面而言過小的粒子。 另一方面,在微細粒子14的粒徑分佈的最大值超過30 μm的情況下,所述微細粒子14中包含如下粒子:對於將所述版表面3設為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立體形狀的粗糙面而言過大的粒子。
因此,存在如下情況:雖然也取決於塗劑的塗布厚度或微細粒子14的調配比例等,但在任意情況下,均無法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製成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立體形狀的粗糙面。 而且,有時利用柔版印刷法形成的液晶配向膜的厚度不足、或厚度的精度降低而容易產生厚度不均或針孔等。
對此,藉由將微細粒子14的粒徑分佈的最小值、最大值分別設為所述範圍,可排除所述粒徑過小的粒子或過大的粒子。 因此,可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設為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立體形狀的粗糙面。
另外,微細粒子14優選為由粒徑分佈的標準偏差σ與平均粒徑並利用式(3): 變動係數Cv=(標準偏差σ)/(平均粒徑) (3) 求出的、表示粒徑分佈的偏差的變動係數Cv為0.35以下。 在變動係數Cv超過0.35時,粒徑分佈的偏差變大,而微細粒子14中大量包含所述粒徑過小的粒子或粒徑過大的粒子。
因此,存在如下情況:雖然也仍舊取決於塗劑的塗布厚度或微細粒子14的調配比例等,但無法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製成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立體形狀的粗糙面。 對此,藉由將變動係數Cv設為所述範圍,可排除粒徑過小的粒子及粒徑過大的粒子。
因此,可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設為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立體形狀的粗糙面。 再者,若考慮到更進一步提高所述效果,變動係數Cv在所述範圍內優選為0.25以下。 其中,在變動係數Cv過小的情況下,因粒徑接近單分散,因此粗糙面化片材10的模面15、及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中所形成的凹凸的間距接近單一。
若如此,則間距的範圍本身雖然不同,但仍為單一的間距,且因與包含形成有凹凸的部分的、例如構成液晶顯示元件的基板的電極形成面的相互作用,而存在於形成於所述電極形成面的液晶配向膜中產生莫爾(moire)條紋的情況。 因此,若考慮到抑制莫爾條紋的產生,則變動係數Cv在所述範圍內優選為0.10以上,特別優選為0.18以上。
另外,即便在所述情況下,仍舊依據之前說明的理由,而微細粒子14的粒徑分佈的最小值優選為4 μm以上,特別優選為4.5 μm以上,且粒徑分佈的最大值優選為30 μm以下,特別優選為25 μm以下。 另外,為了抑制莫爾條紋的產生,作為微細粒子14,也可並用粒徑分佈不同的兩種微細粒子的混合粒子。
若並用粒徑分佈不同的兩種微細粒子的混合粒子,則可抑制粗糙面化片材10的模面15、及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中所形成的凹凸的間距接近單一的情況。 因此,例如,藉由與構成液晶顯示元件的基板的電極形成面的相互作用,而可抑制在形成於所述電極形成面的液晶配向膜中產生莫爾條紋的情況。
另外,即便在所述情況下,仍舊依據之前說明的理由,而混合粒子整體的變動係數Cv優選為0.35以下,特別優選為0.25以下,且優選為0.10以上,特別優選為0.18以上。 另外,構成混合粒子的兩種微細粒子的各自的變動係數Cv也優選為分別為所述範圍。
構成混合粒子的兩種微細粒子的粒徑分佈的範圍可任意設定。 兩種微細粒子的粒徑分佈的範圍可彼此不同,也可在一部分中重複。 其中,仍舊依據之前說明的理由,而兩種微細粒子的粒徑分佈的最小值均優選為4 μm以上,特別優選為4.5 μm以上,且粒徑分佈的最大值均優選為30 μm以下,特別優選為25 μm以下。
兩種微細粒子的調配比例可根據各微細粒子的粒徑分佈的範圍或變動係數Cv、或者混合粒子整體的變動係數Cv等而設定為任意範圍。 然而,為了更進一步提高使用混合粒子的所述效果,粒徑分佈小的微細粒子在混合粒子的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優選為10質量%以上,且優選為90質量%以下。
再者,在本發明中,微細粒子14或構成混合粒子的各微細粒子的粒徑分佈是由基於米氏(Mie)散射理論並利用雷射衍射/散射法而測定的體積分佈來表示。 另外,成為變動係數Cv的基礎的標準偏差σ是將粒子的形狀假設為球形並根據以個數基準進行換算而得的結果求出。
進而,平均粒徑是設為個數基準的算術平均徑,所述算術平均徑是將粒子的形狀假定為球形並以個數基準進行換算而加以累計後,除以粒子的個數而求出。 在實施例中,是使用堀場製作所(股)製造的雷射衍射/散射式粒徑分佈測定裝置LA-950V2測定微細粒子的體積分佈,但測定裝置並不限定於此。
黏合劑樹脂13與微細粒子14的調配比例可在可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設為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立體形狀的粗糙面的任意範圍內調整。 其中,在黏合劑樹脂13過少的情況下,存在無法形成連續的牢固的表層12的情況。
另一方面,在黏合劑樹脂13過多的情況下,作為表層12的表面的模面15中所形成的凹凸過於變小,而存在如下情況:無法將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製成同時滿足所述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的範圍的立體形狀的粗糙面。 若考慮到凹凸的大小等,在所形成的表層12中,理想的是如下狀態:微細粒子以體積基準計而以1/2~1/8的比例埋沒於黏合劑樹脂13中。
因此,兩者的調配比例優選為由黏合劑樹脂13(將揮發成分除外的樹脂的固體成分)在黏合劑樹脂13與微細粒子14的總量中所占的體積比例表示,並設定為30體積%以上且80體積%以下。 表層12的厚度、即自增強膜11的單面起至由微細粒子14形成的模面15的凹凸中的凸部的頂端為止的厚度可基於微細粒子14的粒徑而任意設定。
例如,在微細粒子14的粒徑為4 μm以上且30μm以下的範圍的情況下,表層12的厚度雖並不限定於此,但例如,優選為0.010 mm(=10.0 μm)以上,且優選為0.025 mm(=25.0 μm)以下。 另外,增強膜11的厚度為0.050 mm以上,其中優選為0.075 mm以上,且為0.300 mm以下,其中優選為0.250 mm以下。
在厚度小於所述範圍時,例如,在將切割前的長條的粗糙面化片材10卷取為卷狀、或將經切割的粗糙面化片材10用於柔版印刷版的製造、或為了收納等而進行捲繞的處理時等,粗糙面化片材10容易折斷。 而且,若粗糙面化片材10中發生折斷,則在模面15、乃至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中產生折斷缺陷,例如,存在產生如下課題的情況:無法形成厚度均勻且連續的液晶配向膜等。
另一方面,在增強膜11的厚度超過所述範圍的情況下,粗糙面化片材10的重量增加,而且難以彎曲或卷起粗糙面化片材10,因此存在所述處理時等的處理性降低的情況。 另外,增強膜11的厚度越大,增強膜11的厚度不均也越大,因此在塗劑的塗布厚度中也容易產生不均。
而且,在增強膜11的厚度小的部分,黏合劑樹脂13的厚度變大,而微細粒子14埋沒於黏合劑樹脂13中,有時產生與周圍相比並未充分粗糙面化的區域。 即,存在容易在表層12的表面即模面15的凹凸分佈、乃至粗糙面的立體形狀中產生不均的情況。
對此,藉由將增強膜11的厚度設為所述範圍,可一邊盡可能抑制折斷等的產生,一邊提高粗糙面化片材10的處理性等、或消除凹凸分佈的不均而使模面15的立體形狀均勻化。 再者,若考慮到使模面15的立體形狀更進一步均勻化,則在所述範圍內,增強膜11的厚度越小越優選。
即,增強膜11的厚度越減小,增強膜11的厚度不均也可越減小,而可使成為表層12的基礎的塗劑的塗布厚度均勻化,並可使粗糙面的立體形狀均勻化。 特別是在與所述粒徑範圍為4 μm以上且30 μm以下的微細粒子14組合的情況下,增強膜11的厚度在所述範圍內優選為0.200 mm以下。
由此,可更進一步提高使粗糙面的立體形狀均勻化的效果。 其中,若也一併考慮到折斷缺陷等的防止,則增強膜11的厚度優選為0.100 mm以上,特別優選為0.150 mm以上。 再者,於在增強膜11的單面形成底漆層作為底漆處理的情況下,所述增強膜11的厚度是設為增強膜11與底漆層的合計厚度。
若考慮到盡可能抑制折斷的產生等,作為增強膜11的厚度與表層12的厚度的合計值的、粗糙面化片材10的整體厚度優選為0.150 mm以上,特別優選為0.180 mm以上。 另外,若考慮到使粗糙面化片材10的處理性等提高等,整體厚度優選為0.240 mm以下,特別優選為0.220 mm以下。
〈柔版印刷版的製造方法〉 圖5(a)~圖5(c)是表示使用圖4例的粗糙面化片材10並利用曝光轉印法製造柔版印刷版1的步驟的一例的剖面圖。 另外,圖6(a)~圖6(c)是表示圖5(a)~圖5(c)的後續步驟的一例的剖面圖。 參照圖5(a),在本例的製造方法中,準備支撐基板16,支撐基板16例如包含玻璃、或丙烯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酯樹脂等硬質樹脂等硬質且對於紫外線等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的材料。
另外,關於粗糙面化片材10,例如增強膜11、形成表層12的黏合劑樹脂13、及微細粒子14均使用包含對於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的材料者。 而且,將粗糙面化片材10以表層12的表面即模面15為上、且增強膜11的露出的表面即相反面17為下的方式重合於支撐基板16的、圖中的上側的表面18。
具體而言,例如,一邊使粗糙面化片材10的相反面17的一端與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接觸,一邊如圖中短劃線的箭頭所示般,使粗糙面化片材10自表面18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而依序重合。 對重合於支撐基板16上的粗糙面化片材10要求難以因在其上塗布擴展液狀的感光性樹脂組合物時的剪切力、或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硬化時的收縮力等而相對於支撐基板16產生位置偏移,且使用後容易更換。
因此,優選為利用例如下述(i)~(iii)中的任一方法將重合於支撐基板16上的粗糙面化片材10安裝/卸下自如地固定於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 (i)經由包含對於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的材料的弱黏合層將粗糙面化片材10安裝/卸下自如地黏合固定於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
(ii)在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形成吸引槽,並經由吸引槽進行真空吸引,而將粗糙面化片材10安裝/卸下自如地吸附固定於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 (iii)將粗糙面化片材10以在較支撐基板16的面方向的尺寸隔開間隔的一對卡盤夾具間展開的狀態,安裝/卸下自如地壓接固定於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
作為(i)的黏合固定中使用的弱黏合層,可採用如下層的任一種:對於支撐基板16、及作為增強膜11的PET膜兩者具有弱黏合性,且包含對於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的各種黏合劑的層。 弱黏合層是利用例如噴霧塗布等各種塗布方法將黏合劑塗布於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及粗糙面化片材10的相反面17中的至少一者而形成。
在形成弱黏合層後,如圖5(a)中的點劃線的箭頭所示般,將相反面17設為下,且自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一邊加以留意以使空氣不會進入其間一邊依序重疊粗糙面化片材10。 若如此,則藉由弱黏合層的黏合力,而將粗糙面化片材10固定於表面18上。
另外,在自表面18拆下經固定的粗糙面化片材10時,例如,只要與圖5(a)的箭頭相反地自支撐基板16的另一端朝向一端,一邊抵抗弱黏合層的黏合力一邊依序剝下粗糙面化片材10等即可。 為了進行(ii)的吸附固定,而對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平滑地進行精加工,並且在表面18的大致整個面上形成吸引槽,並將所述吸引槽與包含真空泵等的真空系統連接。
而且,關於粗糙面化片材10,將相反面17設為下且在重疊於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的狀態下,使真空系統運行,或者將先運行的真空系統與吸引槽連接等。 若如此,則經由吸引槽真空吸引經重疊的粗糙面化片材10並固定於表面18上。
在自表面18拆下經固定的粗糙面化片材10時,只要使真空系統停止、或者阻斷真空系統與吸引槽的連接即可。 其次,參照圖5(b),在本例的製造方法中,向固定於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上的粗糙面化片材10的模面15上,供給成為柔版印刷版1的樹脂層2的基礎的規定量的液狀的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
所供給的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夾持於粗糙面化片材10、與和樹脂層2一起構成柔版印刷版1的增強片材4之間。 而且,如圖5(b)中的短劃線的箭頭所示般,自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一邊加以留意以使空氣不會進入其間,一邊依序將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塗布擴展於粗糙面化片材10的模面15上。
若如此,則形成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的層20,並且在其上層疊增強片材4。 其次,參照圖5(c),使相向基板21的相向面22接觸於增強片材4上。 而且,一邊將相向基板21的相向面22在與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之間隔開一定的間隔並平行地加以維持,一邊如圖5(c)中的黑箭頭所示般,將相向基板21向支撐基板16的方向擠壓,從而使層20壓接於粗糙面化片材10的模面15。
在所述狀態下,在層20上,如圖5(c)中的實線箭頭所示般,透過支撐基板16及粗糙面化片材10而曝光光化射線,從而使形成所述層20的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硬化。 此時,支撐基板16的表面18與相向基板21的相向面22之間的間隔是以如下方式設置:維持對要製造的柔版印刷版1的厚度(=樹脂層2的厚度+增強片材4的厚度)加上粗糙面化片材10的厚度而得的尺寸。
再者,相向基板21可由金屬、玻璃、硬質樹脂等任意材料形成。 其中,也可利用與支撐基板16相同的、對於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的材料形成相向基板21,並且利用與粗糙面化片材10相同的、對於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的材料形成增強片材4。 所述情況下,例如,不僅可自支撐基板16側對層20曝光光化射線,而且也可自相向基板21側對層20曝光光化射線,從而使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硬化。
另外,所述情況下,也可僅自相向基板21側對層20曝光光化射線而使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硬化,因此,例如,粗糙面化片材10也可由對於光化射線不具有透過性的材料形成。 其次,參照圖6(a)、圖6(b),自支撐基板16與相向基板21之間取出增強片材4與藉由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的硬化而形成的樹脂層2及粗糙面化片材10的層疊體23,並將增強片材4設為下而載置於作業台24上。
而且,如圖6(b)中的短劃線的箭頭所示般,自層疊體23的一端朝向另一端依序剝下粗糙面化片材10。 若如此,則樹脂層2的、圖中的上表面側轉印有粗糙面化片材10的模面15的粗糙面形狀而被製成經粗糙面化的版表面3,並制作圖6(c)所示的印刷用樹脂原版25。
其後,雖未圖示,但對印刷用樹脂原版25的4條邊進行切割而將整體的平面形狀修整為矩形形狀。 繼而,如圖1所示般,藉由例如雷射加工等而將彼此平行的2條邊附近的樹脂層2熱性切除,形成把持部5、槽部6、及卡盤孔7。 而且,若進而視需要在版表面3形成規定的印刷圖案,則完成柔版印刷版1。
作為感光性樹脂組合物19,滿足下述條件的各種樹脂組合物均可使用。 可藉由紫外線等光化射線的曝光而硬化。 硬化後,具有適合於用於柔版印刷的適度的柔軟性或橡膠彈性。 可形成對於印刷中使用的油墨中所含的、或印刷版的清掃中使用的溶劑的耐性(耐溶劑性)優異的硬化物。
作為滿足這些條件的感光性樹脂組合物,雖並不限定於此,但例如可列舉包含具有1,2-丁二烯結構且在末端具有乙烯性雙鍵的預聚物、乙烯性不飽和單量體、以及光聚合引發劑的組合物等。 作為光聚合引發劑,優選為安息香烷基醚。 另外,作為增強片材4,例如可使用包含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PET、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tetrafluoroethylene hexafluoropropylene copolymer,FEP)等各種熱塑性樹脂的片材。
如上所述,增強片材4優選為具有對於光化射線的透過性。 《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為一種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使用本發明的柔版印刷版並利用柔版印刷法來形成液晶配向膜的步驟。
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的其他步驟可與以前同樣地實施。 即,在玻璃基板等透明基板的表面,形成與規定的矩陣圖案等對應的透明電極層,且經過所述步驟而形成液晶配向膜,進而視需要藉由摩擦等對液晶配向膜的表面進行配向處理,製作基板。 繼而,準備2塊所述基板,在將各透明電極層對位的狀態下,在其間夾入液晶材料並彼此固定,從而形成層疊體,並且在所述層疊體的兩外側進而視需要配設偏光板,由此製造液晶顯示元件。
本發明的構成並不限定於以上所說明的圖中的例子。 例如,在柔版印刷版1中,也可省略增強片材4。 另外,在柔版印刷版1的製造方法中,對於感光性樹脂組合物的層20,可利用將粗糙面化片材10製成為輥狀者等來塗布擴展並將厚度設為一定,並且同時將其表面加以粗糙面化,來代替利用相向基板21向支撐基板16的方向擠壓。
此外,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實施各種變更。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比較例對本發明進一步進行說明,但本發明的構成未必限定於這些例子。 〈實施例1〉 (粗糙面化片材10的製作) 作為黏合劑樹脂13,使用將包含丙烯酸多元醇的主劑(固體成分50質量%)與包含異氰酸酯的硬化劑(固體成分60質量%)組合而成的丙烯酸聚氨基甲酸酯二液硬化型的丙烯酸樹脂。
在所述黏合劑樹脂中,調配丙烯酸樹脂粒子(微細粒子14),進而添加作為溶劑的甲基乙基酮及乙酸丁酯來調整黏度,並製備表層12用的塗劑。 作為丙烯酸樹脂粒子,使用利用前面出現的堀場製作所(股)製造的雷射衍射/散射式粒徑分佈測定裝置LA-950V2測定的、粒徑分佈的最小值為4.5 μm、最大值為14.0 μm、平均粒徑為8.0 μm、標準偏差σ為1.6 μm、變動係數Cv為0.20的粒子。
作為增強膜11,使用單面實施了底漆處理的、厚度0.188 mm的長條的PET膜。 一邊連續地送出所述PET膜,一邊在其單面連續地塗布塗劑,之後經過溫風乾燥步驟而連續地形成表層12,從而連續地制作圖4所示的層構成的粗糙面化片材10。
再者,作為構成粗糙面化片材10的硬化後的黏合劑樹脂13、作為微細粒子14的丙烯酸樹脂粒子、及PET膜,均選擇對於用於製造印刷用樹脂原版的光化射線具有透過性者。 粗糙面化片材10的整體厚度為0.200 mm,表層12的厚度的平均值為0.012 mm。
(柔版印刷版1的製造) 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10,經過圖5(a)~圖5(c)、圖6(a)~圖6(c)的步驟,製造圖1所示的柔版印刷版1。\ 作為成為樹脂層2的基礎的感光性樹脂組合物,使用住友橡膠工業(股)製造的NK樹脂,作為增強片材4,使用PET片材〔住友橡膠工業(股)製造的BF/CF〕。
分別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前面出現的基恩士(keyence)(股)製造的VK-X160〕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3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4.3,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2.22 μm3 /μm2 。 另外,使用所述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3,結果,確認到為具有大致一定的直徑的半球狀的窪陷隨機且緻密地配置而成的立體形狀。
〈實施例2〉 使用粒徑分佈的最小值為6.0 μm、最大值為18.0 μm、平均粒徑為10.0 μm、標準偏差σ為1.9 μm、變動係數Cv為0.19的丙烯酸樹脂粒子(微細粒子14),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粗糙面化片材10。 粗糙面化片材10的整體厚度為0.203 mm,表層12的厚度的平均值為0.015 mm。
繼而,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10,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柔版印刷版1。 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5.0,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6.19 μm3 /μm2
另外,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3,結果,如圖7所示般,確認到為具有大致一定的直徑的半球狀的窪陷隨機且緻密地配置而成的立體形狀。 〈實施例3〉 使用粒徑分佈的最小值為6.0 μm、最大值為25.0 μm、平均粒徑為13.0 μm、標準偏差σ為3.2 μm、變動係數Cv為0.25的丙烯酸樹脂粒子(微細粒子14),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粗糙面化片材10。
粗糙面化片材10的整體厚度為0.207 mm,表層12的厚度的平均值為0.019 mm。 繼而,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10,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柔版印刷版1。 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5.3,單位空間容積SV 為21.47 μm3 /μm2
另外,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3,確認到為具有大致一定的直徑的半球狀的窪陷隨機且緻密地配置而成的立體形狀。 〈實施例4〉 使用粒徑分佈的最小值為9.0 μm、最大值為25.0 μm、平均粒徑為15.0 μm、標準偏差σ為1.5 μm、變動係數Cv為0.10的丙烯酸樹脂粒子(微細粒子14),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粗糙面化片材10。
粗糙面化片材10的整體厚度為0.212 mm,表層12的厚度的平均值為0.024 mm。 繼而,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10,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柔版印刷版1。 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6.0,單位空間容積SV 為28.08 μm3 /μm2
另外,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3,結果,確認到為具有大致一定的直徑的半球狀的窪陷隨機且緻密地配置而成的立體形狀。 〈比較例1〉 再現如下現有方法、即、使氨基甲酸酯系熱塑性彈性體(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熱塑性聚氨基甲酸酯))的片材與增強膜連續地插通至粗糙面化輥與對輥之間而形成模面的現有方法,並且作為增強膜,使用厚度為0.100 mm的PET膜。
另外,作為表層用的TPU,使用酯型的TPU。 使TPU通過擠出機的模具而連續地擠出成形為片狀而形成表層,在表層冷卻固化之前,與以長條連續地供給的增強膜一起,連續地插通至粗糙面化輥與對輥之間而一體地層壓。 與此同時,使粗糙面化輥的原模面的粗糙面形狀連續地轉印至表層的表面,而連續地製造將所述表面製成經粗糙面化的模面的粗糙面化片材。
作為粗糙面化輥,使用其最外層包含矽酮橡膠,且所述最外層的比表面積為3.4的輥。 粗糙面化片材的整體厚度為0.200 mm,表層的厚度為0.100 mm。 繼而,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柔版印刷版。
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3.0,單位空間容積SV 為9.41 μm3 /μm2 。 另外,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結果確認到為剖面大致三角波狀的凸部與谷部連續的立體形狀。
〈比較例2〉 作為粗糙面化輥,使用外層包含矽酮橡膠、且所述最外層的比表面積為3.9的輥,除此以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製作粗糙面化片材。 粗糙面化片材的整體厚度為0.200 mm,表層的厚度為0.100 mm。
繼而,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柔版印刷版。 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3.4,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1.40 μm3 /μm2
另外,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結果,如圖8所示般,確認到為剖面大致三角波狀的凸部與谷部連續的立體形狀。 〈比較例3〉 作為粗糙面化輥,使用外層包含矽酮橡膠、且所述最外層的比表面積為4.5的輥,除此以外,與比較例1同樣地製作粗糙面化片材。
粗糙面化片材的整體厚度為0.200 mm,表層的厚度為0.100 mm。 繼而,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柔版印刷版。 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4.1,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2.06 μm3 /μm2
另外,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結果,確認到為剖面大致三角波狀的凸部與谷部連續的立體形狀。 〈比較例4〉 使用粒徑分佈的最小值為2.5 μm、最大值為10.0 μm、平均粒徑為5.0 μm、標準偏差σ為2.0 μm、變動係數Cv為0.40的丙烯酸樹脂粒子(微細粒子14),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粗糙面化片材10。
粗糙面化片材10的整體厚度為0.196 mm,表層12的厚度的平均值為0.008 mm。 繼而,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10,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柔版印刷版1。 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4.0,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0.57 μm3 /μm2
另外,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3,結果,確認到為具有大致一定的直徑的半球狀的窪陷隨機且緻密地配置而成的立體形狀。 〈比較例5〉 使用粒徑分佈的最小值為8.0 μm、最大值為40.0 μm、平均粒徑為20.0 μm、標準偏差σ為7.0 μm、變動係數Cv為0.35的丙烯酸樹脂粒子(微細粒子14),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粗糙面化片材10。
粗糙面化片材10的整體厚度為0.222 mm,表層12的厚度的平均值為0.034 mm。 繼而,使用所述粗糙面化片材10,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柔版印刷版1。 與實施例1同樣地測定所製造的柔版印刷版1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結果,比表面積RS 為6.2,單位空間容積SV 為30.56 μm3 /μm2
另外,使用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觀察所述版表面3,結果,確認到為具有大致一定的直徑的半球狀的窪陷隨機且緻密地配置而成的立體形狀。 〈實機試驗〉 (柔版印刷) 將實施例、比較例中製造的柔版印刷版與網紋輥#220〔單元容積:6.5 cc/m2 〕一起組入作為液晶配向膜形成用途而調整的柔版印刷機〔納康(nakan)(股)製造的A45〕中。
而且,將液晶配向膜用的油墨〔JSR(股)製造的歐普托馬(OPTMER)(注冊商標)AL17901〕供給至柔版印刷機,並印刷於液晶顯示元件用的模擬基板的電極形成面上,之後在120℃下預乾燥30分鐘,形成液晶配向膜。 印刷條件是以如下方式設定:在使用比較例3的柔版印刷版時,預乾燥後的液晶配向膜的設定厚度為1000 Å。
作為模擬基板,使用在5英寸見方的區域內以像素數420 ppi的密度構築點而成的基板,凹凸的間距為3 μm~15 μm,高度為0.3 μm~1 μm。 〈液晶配向膜的厚度評價〉 使用膜厚計測定所述形成的液晶配向膜的厚度。 另外,根據反覆印刷時的厚度的測定結果,並以下述基準來評價液晶配向膜的厚度的再現性。
(厚度的再現性) ○:即便反覆印刷,厚度也穩定為超過1050 Å且1350 Å以下的範圍。 △:若反覆印刷,則厚度雖大致處於所述範圍,但也看到厚度超過1000 Å且為1050 Å以下、或超過1350 Å且為1400 Å以下的情況。
×:若反覆印刷,則厚度穩定為1000 Å以下、或超過1400 Å。 進而,觀察液晶配向膜,並以下述基準來評價有無厚度不均或針孔。 (厚度不均、針孔) ○:並未看到厚度不均或針孔。 △:略微看到厚度不均、或針孔,但為實用等級。
×:明顯看到厚度不均或針孔。 〈綜合評價〉 將所述厚度的再現性的評價、與有無厚度不均或針孔的評價兩者為○的情況評價為○,將即便一個為△的情況評價為△,將即便一個為×的情況評價為×。
將以上的結果示於表1、表2中。
[表1] 表1
Figure 108129728-A0304-0001
[表2] 表2
Figure 108129728-A0304-0002
根據表的實施例1~實施例4、比較例1~比較例5的結果,判明,藉由將柔版印刷版的版表面設為比表面積RS 為4.3以上且6.0以下、且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2 μm3 /μm2 以上且29 μm3 /μm2 以下的粗糙面,而可高精度且並無厚度不均或針孔等、並且不會大幅變更印刷條件地形成厚度比現狀大且為適合於液晶顯示元件用途的厚度的液晶配向膜。
另外,根據實施例1~實施例4、比較例1~比較例3的結果,判明,為了將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及單位空間容積SV 設為所述範圍並獲得所述效果,而優選為將版表面設為隨機且緻密地配置具有大致一定的直徑的半球狀的窪陷而成的立體形狀。 進而,根據實施例1~實施例4的結果,判明,若考慮到更進一步提高所述效果,則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在所述範圍內優選為5.0以上且5.3以下,單位空間容積SV 在所述範圍內優選為16 μm3 /μm2 以上且22 μm3 /μm2 以下。
1‧‧‧柔版印刷版 2‧‧‧樹脂層 3‧‧‧版表面 4‧‧‧增強片材 5‧‧‧把持部 6‧‧‧槽部 7‧‧‧卡盤孔 8‧‧‧窪陷 9‧‧‧油墨 10‧‧‧粗糙面化片材 11‧‧‧增強膜 12‧‧‧表層 13‧‧‧黏合劑樹脂 14‧‧‧微細粒子 15‧‧‧模面 16‧‧‧支撐基板 17‧‧‧相反面 18‧‧‧表面 19‧‧‧感光性樹脂組合物 20‧‧‧層 21‧‧‧相向基板 22‧‧‧相向面 23‧‧‧層疊體 24‧‧‧作業台 25‧‧‧印刷用樹脂原版 A‧‧‧測定區域 H‧‧‧空間高度 PH‧‧‧最高點 PL‧‧‧最低點 RS‧‧‧比表面積 SV‧‧‧單位空間容積 V‧‧‧凸容積 W1‧‧‧縱 W2‧‧‧橫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柔版印刷版的實施形態的一例的立體圖。 圖2是說明柔版印刷版的版表面的、比表面積、及單位空間容積的求出方法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柔版印刷版的版表面的立體形狀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4是表示柔版印刷版的製造中使用的粗糙面化片材的一例的層構成的剖面圖。 圖5(a)~圖5(c)是表示製造圖1例的柔版印刷版的步驟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6(a)~圖6(c)是表示圖5(a)~圖5(c)的後續步驟的一例的剖面圖。 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版表面的顯微鏡照片。 圖8是比較例的版表面的顯微鏡照片。
1‧‧‧柔版印刷版
2‧‧‧樹脂層
3‧‧‧版表面
4‧‧‧增強片材
5‧‧‧把持部
6‧‧‧槽部
7‧‧‧卡盤孔

Claims (4)

  1. 一種柔版印刷版,包含用於擔持油墨的版表面,且所述版表面為比表面積RS 為4.3以上且6.0以下、且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2 μm3 /μm2 以上且29 μm3 /μm2 以下的粗糙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柔版印刷版,其中所述版表面的比表面積RS 為5.0以上且5.3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柔版印刷版,其中所述版表面的單位空間容積SV 為16 μm3 /μm2 以上且22 μm3 /μm2 以下。
  4. 一種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包括使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柔版印刷版並利用柔版印刷法來形成液晶配向膜的步驟。
TW108129728A 2018-08-21 2019-08-21 柔版印刷版與使用其的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729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4539 2018-08-21
JP2018154539A JP6764576B2 (ja) 2018-08-21 2018-08-21 フレキソ印刷版と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9143A true TW202009143A (zh) 2020-03-01
TWI729465B TWI729465B (zh) 2021-06-01

Family

ID=69594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9728A TWI729465B (zh) 2018-08-21 2019-08-21 柔版印刷版與使用其的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64576B2 (zh)
CN (1) CN110843373B (zh)
TW (1) TWI7294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82504A1 (ja) * 2020-03-11 2021-09-16 旭化成株式会社 積層体及び印刷版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65103A (en) * 1976-11-18 1978-06-10 Nippon Paint Co Ltd Photosensitive resin printing plat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same
JPS5766419A (en) * 1980-10-13 1982-04-22 Sharp Corp Forming method for orientation controlling flim of liquid crystal cell
JP4009074B2 (ja) * 2001-07-13 2007-11-14 株式会社コムラテック 液晶基盤貼り合わせ用シール剤を転写するための印刷版
JP4181806B2 (ja) * 2002-07-10 2008-11-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印刷版、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方法ならびに液晶機器の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DE602007014362D1 (de) * 2007-09-10 2011-06-16 Agfa Graphics Nv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flexographischen Druckform
JP5365103B2 (ja) 2008-08-27 2013-12-11 株式会社大林組 椅子
ES2453917T3 (es) * 2011-10-14 2014-04-08 Bobst Bielefeld Gmbh Rodillo entintador y conjunto de rodillos entintadores para pruebas de color
JP6094098B2 (ja) * 2012-09-07 2017-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WO2014051027A1 (ja) * 2012-09-27 2014-04-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リーフ形成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レリーフ印刷版原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レリーフ印刷版及びその製版方法
JP5727526B2 (ja) * 2013-01-09 2015-06-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フレキソ印刷版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液晶パネル用基板の製造方法
WO2015056703A1 (ja) * 2013-10-17 2015-04-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フレキソ印刷版
JP6401860B2 (ja) * 2015-06-30 2018-10-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フレキソ印刷版、フレキソ印刷版原版、およ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8025581B (zh) * 2015-09-25 2019-11-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柔版印刷版
JP6675892B2 (ja) * 2016-03-16 2020-04-08 株式会社コムラテック 印刷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64576B2 (ja) 2020-10-07
CN110843373B (zh) 2021-09-28
TWI729465B (zh) 2021-06-01
CN110843373A (zh) 2020-02-28
JP2020029003A (ja) 2020-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08531B1 (ko) 플렉소 인쇄판과 그의 제조 방법, 및 액정 패널용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JP4736953B2 (ja) 遮光層付フライアイレンズ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ならびに背面投影型画像表示装置
JP6322871B2 (ja) フレキソ印刷版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3144458B (zh) 印刷用树脂原版及其制造方法
JP6551737B2 (ja) フレキソ印刷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7147935A (ja) レンズシート、透過型スクリーンおよび背面投射型映像表示装置
TWI729465B (zh) 柔版印刷版與使用其的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TW201427823A (zh) 柔性印刷板及其製造方法以及液晶面板用基板的製造方法
JP2005031282A (ja) 光学素子用樹脂組成物、光学素子用樹脂硬化物及び光学素子
CN108473826A (zh) 光学粘合剂
JP6660568B2 (ja) 粗面化シートとそれを用いた印刷用樹脂原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フレキソ印刷版の製造方法
JP6069816B2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シートを用いたel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装置
CN108454254B (zh) 粗糙面化片材与其用途
JP5702006B1 (ja) フレキソ印刷版と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395301B2 (ja) テスト用フレキソ印刷版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素子の製造方法
JP7303466B2 (ja) フィラー配置フィルム
TW201813823A (zh) 印刷用樹脂原版的製造方法、柔性印刷版的製造方法及液晶顯示元件的製造方法
KR20190118671A (ko) 광학 시트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JP2018051835A (ja) 粗面化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20171928A1 (en) Base plate, lens sheet, and projection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