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1502A - 端子台 - Google Patents

端子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1502A
TW201941502A TW108107958A TW108107958A TW201941502A TW 201941502 A TW201941502 A TW 201941502A TW 108107958 A TW108107958 A TW 108107958A TW 108107958 A TW108107958 A TW 108107958A TW 201941502 A TW201941502 A TW 2019415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movable
opening
contact
connection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79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2154B (zh
Inventor
小野真広
的場正人
橋本清貴
藤原泰治郎
星野博一
長瀬正雄
西田正己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歐姆龍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1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15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2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215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H01R4/4827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with an opening in the housing for insertion of a release to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16Means for guiding or retaining wires or cables connected to 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15Terminal blocks providing connections to wires or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25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一種端子台,其包括顯示用可動構件,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具有:本體部,可於與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動;以及接觸可動部,沿著引導面延長,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於電線通道部中接觸導體部,並以可朝自端子連接面離開的第一方向移動的方式配置,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與本體部連接,並且藉由第一端部朝第一方向移動而於排列方向上移動,並使本體部朝接近端子連接面的第二方向移動。

Description

端子台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推入(Push in)連接式的端子台。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包括殼體的端子台,所述殼體包括:端子連接面,具有可插拔電線的開口部及鄰接於該開口部來配置的確認窗;以及收容部,設置於內部且與開口部連接。於所述端子台中,將對應於電線的插拔,於收容部的與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的大致中心環繞轉動軸進行轉動的長尺寸的顯示體設置於收容部中。於該顯示體上一體地設置有顯示部,所述顯示部設置於該顯示體的長邊方向的一端且以可藉由顯示體的轉動而自確認窗中露出的方式配置,根據該顯示部是否自確認窗中露出而向使用者報告電線的連接狀況。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型登記第309893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所述端子台中,自顯示體的轉動軸至顯示部為止的距離長,因此例如若將所述端子台小型化,則存在無法於收容部中充分地確保顯示部的轉動區域,而無法向使用者報告正確的電線的連接狀況的情況。
本揭示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向使用者正確地報告電線的連接狀況的端子台。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揭示的一例的端子台包括:
絕緣性的殼體,具有設置於內部的收容部、及端子連接面,於所述端子連接面上,電線的導體部可進行插拔的第一開口部、鄰接於所述第一開口部且治具可進行插拔的第二開口部、及鄰接於所述第二開口部且可顯示所述導體部的連接狀態的第三開口部串聯地並排配置,並分別與所述收容部連接;以及
端子電極部、板彈簧部、顯示用可動構件及復位用彈簧部,配置於所述收容部中;
所述收容部具有:
電線通道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所述第一開口部連接,並且所述電線的所述導體部可進行移動;
治具通道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所述第二開口部連接,並且所述治具可進行移動;以及
引導面,沿著所述第一開口部、所述第二開口部及所述第三開口部的排列方向延長,並以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一同夾持所述電線通道部及所述治具通道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端子電極部具有沿著所述電線通道部延長,並且以可接觸已自所述第一開口部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中的所述導體部的方式配置的接觸部,
所述板彈簧部具有:
固定部,設置於一側的端部,以於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電線通道部及所述治具通道部位於其與所述端子電極部的所述接觸部之間的方式固定於所述殼體上;以及
可動部,設置於另一側的端部,於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固定部與所述端子電極部之間與所述端子電極部的所述接觸部相向、且橫跨所述電線通道部及所述治具通道部來配置,可相對於所述固定部進行移動;
所述可動部以如下方式配置:以與所述端子電極部的所述接觸部之間夾持已自所述第一開口部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中的所述導體部的方式,相對於所述固定部進行移動來使所述導體部與所述端子電極部變成連接狀態,並且以接觸已自所述第二開口部插入所述治具通道部中的所述治具,將所述可動部與所述導體部的接觸解除的方式,相對於所述固定部進行移動來使所述導體部與所述端子電極部變成非連接狀態;
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具有:
本體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並且其延伸方向的前端部可於在所述第三開口部處朝所述殼體的外部露出的顯示位置與被收容於所述收容部中的非顯示位置之間往返移動;以及
接觸可動部,沿著所述引導面延長,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於所述電線通道部中接觸所述導體部,並以可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且朝自所述端子連接面離開的第一方向移動的方式配置,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與所述本體部連接,並且藉由所述第一端部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而於所述排列方向上移動,並使所述本體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且朝接近所述端子連接面的第二方向移動;
所述復位用彈簧部以朝所述第一方向對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的所述本體部施力的方式構成,
所述導體部自所述第一開口部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中,使所述接觸可動部的所述第一端部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藉此所述本體部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動,所述本體部的靠近所述端子連接面的前端部自所述非顯示位置朝所述顯示位置移動,顯示所述導體部的相對於所述端子電極部的連接狀態已自所述非連接狀態變更成所述連接狀態,
所述導體部自所述電線通道部中拔出,藉此所述本體部藉由所述復位用彈簧部的施加力而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所述前端部自所述顯示位置朝所述非顯示位置移動,顯示所述導體部的相對於所述端子電極部的連接狀態已自所述連接狀態變更成所述非連接狀態。
[發明的效果]
根據所述端子台,藉由顯示用可動構件,當將電線的導體部自第一開口部插入電線通道部中來使接觸可動部的第一端部朝第一方向移動時,本體部的前端部經由第三開口部而自收容部朝殼體的外部露出,顯示導體部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的連接狀態已自非連接狀態變更成連接狀態。另外,當將電線的導體部自電線通道部中拔出時,本體部藉由復位用彈簧部所施加的力而朝第一方向移動,已自第三開口部朝殼體的外部露出的前端部被收容於收容部中,顯示導體部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的連接狀態已自連接狀態變更成非連接狀態。即,所述端子台可藉由顯示用可動構件的前端部的朝與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的直線的移動而非旋轉運動,於第三開口部中顯示導體部相對於端子電極部是連接狀態還是非連接狀態,因此即便將端子台小型化,亦可於收容部內確保顯示用可動構件的可動區域。其結果,即便將端子台小型化,亦可向使用者報告正確的電線的連接狀況。
以下,根據隨附圖式對本揭示的一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的說明中,視需要使用表示特定的方向或位置的用語(例如包含「上」、「下」、「右」、「左」的用語),但該些用語的使用是為了使參照圖式的本揭示的理解變得容易,本揭示的技術範圍並不由該些用語的含義來限定。另外,以下的說明本質上只不過是例示,並不意圖限制本揭示、其適用物、或其用途。進而,圖式是示意性的圖,各尺寸的比率等未必與現實者一致。
(第一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揭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端子台1包括絕緣性的殼體2、及設置於該殼體2的內部的端子連接部3。作為一例,於該端子台1中設置有兩個端子連接部3。各端子連接部3具有端子電極部20、板彈簧部30、顯示用可動構件40及復位用彈簧部50。
如圖1所示,殼體2為中空的大致矩形板狀,具有分別收容有端子連接部3的兩個收容部10、及端子連接面11。
各收容部10設置於殼體2的內部,相對於穿過殼體2的長邊方向的中心的假想直線L大致對稱地配置。
端子連接面11構成於殼體2的長邊方向上延長的一個側面。於端子連接面11上,兩組的第一開口部12、第二開口部13及第三開口部14串聯地並排設置,各組的第一開口部12、第二開口部13及第三開口部14分別與各收容部10連接。第一開口部12以電線的導體部可進行插拔的方式構成,第二開口部13鄰接於第一開口部12且以治具可進行插拔的方式構成,第三開口部14鄰接於第二開口部13且以可顯示導體部的連接狀態的方式構成。
於各收容部10中的與第一開口部12、第二開口部13及第三開口部14的排列方向(即,殼體2的長邊方向。以下,僅稱為排列方向)及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交叉的寬度方向W的一側,設置有具有開口部的開口面15。端子連接部3(即,端子電極部20、板彈簧部30、顯示用可動構件40及復位用彈簧部50)自該開口部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
於各收容部10中,設置有與端子連接面11相對的引導面16。作為一例,該引導面16設置於後述的端子電極部20的橫板部22上,沿著排列方向延長,並以後述的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進行接觸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圖2所示,各收容部10具有電線通道部61、治具通道部62、及可動構件通道部63。電線通道部61、治具通道部62及可動構件通道部63的各者構成殼體2的一部分,以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由端子連接面11與引導面16夾持的方式配置。
電線通道部61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長。該電線通道部61與第一開口部12連接而形成電線的導體部可進行移動的通道。治具通道部62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長。該治具通道部62與第二開口部13連接而形成治具可進行移動的通道。
可動構件通道部63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長。該可動構件通道部63與第三開口部14連接,並且形成後述的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可進行移動的通道。該可動構件通道部63以於排列方向上第三開口部14位於其與第二開口部13之間的方式配置。即,可動構件通道部63以當自與端子連接面11正交的方向觀察時不經由第三開口部14而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的方式配置。
另外,於可動構件通道部63的第三開口部14側的端部設置有彎曲部64。該彎曲部64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的接近所述端子連接面11的方向上,朝自排列方向上的第三開口部14朝向第二開口部13的方向彎曲。
電線通道部61及治具通道部62於排列方向上,配置在端子電極部20與後述的板彈簧部30的固定部31之間。電線通道部61配置於端子電極部20的附近,治具通道部62配置於板彈簧部30的固定部31的附近。另外,可動構件通道部63以於排列方向上板彈簧部30的固定部31位於其與治具通道部62之間的方式配置。
如圖2所示,端子電極部20具有沿著電線通道部61延長,並且以可接觸已自第一開口部12插入收容部中的導體部的方式配置的接觸部23。
詳細而言,端子電極部20包括: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上延長的大致矩形板狀的縱板部21、及於排列方向上延長的大致矩形板狀的橫板部22。橫板部22於排列方向上相對於電線通道部61配置在治具通道部62的相反側,且於與後述的板彈簧部30的可動部32相向的面上設置有接觸部23。另外,橫板部22與縱板部21的靠近引導面16側的端部連接,且與端子連接面11相對的面構成引導面16。再者,如圖1所示,配置於各收容部10中的端子電極部20的橫板部22相互連接而一體化。
如圖2所示,板彈簧部30為中間部屈曲的板狀,且具有設置於延伸方向的一側的端部的固定部31、及設置於延伸方向的另一側的端部的可動部32。
固定部31以於排列方向上電線通道部61及治具通道部62位於其與端子電極部20的縱板部21之間的方式固定於殼體2上。詳細而言,固定部31固定於殼體2的板彈簧固定部17上,所述殼體2的板彈簧固定部17配置於排列方向上的治具通道部62與可動構件通道部63之間、且配置在與端子連接面11正交的方向上的端子連接面11與引導面16之間。
可動部32配置於排列方向上的固定部31與端子電極部20之間、且配置於端子電極部20的附近。即,可動部32以於端子電極部20的縱板部21的附近,且與縱板部21的接觸部23相向的方式配置,並且橫跨電線通道部61及治具通道部62來配置。另外,可動部32以可朝相對於固定部31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並移動的方式構成。
如圖2所示,顯示用可動構件40為中間部屈曲的細長的板狀,且具有本體部41、及沿著引導面16延長並與本體部41連接的接觸可動部42。作為一例,顯示用可動構件40包含絕緣性的樹脂。
本體部41以於可動構件通道部63中可在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往返移動的方式配置,沿著可動構件通道部63的延伸方向自端子連接面11的附近延長至引導面16的附近為止。詳細而言,該本體部41以其延伸方向上的靠近端子連接面11側的前端部43可在顯示位置P2(參照圖5)與非顯示位置P1(參照圖4)之間往返移動的方式構成,所述顯示位置P2是於第三開口部14處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的位置,所述非顯示位置P1是被收容於收容部10中的位置。如圖3所示,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沿著可動構件通道部63的彎曲部64的彎曲形狀彎曲。
再者,如圖3所示,本體部41的中間部的寬度方向W的尺寸比其延伸方向的兩端部小。藉此,將顯示用可動構件40輕量化,容易使本體部41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移動。
接觸可動部42沿著引導面16延長,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44於電線通道部61中接觸電線的導體部,並以可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且朝自端子連接面11離開的第一方向A移動的方式配置,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45與本體部41連接。
詳細而言,如圖3所示,接觸可動部42為中間部屈曲的板狀,且具有第一構件421與第二構件422。
第一構件421沿著引導面16延長,延伸方向的一端部構成第二端部45。第一構件421的一端部(即,接觸可動部42的第二端部45)與本體部41的連接部分具有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朝引導面16彎曲的彎曲形狀。另外,於第一構件421的第二構件422側的端部設置有抵接部423,所述抵接部423對應於第一端部44的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即,第一方向A、及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且接近端子連接面11的第二方向B)的移動,於引導面16上進行滑動。
第二構件422於排列方向且朝隨著自本體部41離開而接近端子連接面11的方向延長,並以可朝第一方向A進行彈性變形的方式構成。即,第二構件422相對於引導面16,隨著接近端子電極部20而朝自引導面16離開的方向傾斜,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在構成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與引導面16之間設置有間隙。第二構件422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與第一構件42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連接,第二構件422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構成第一端部44。
另外,如圖3所示,顯示用可動構件40具有自本體部41朝與本體部4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長的突出部46。如圖2所示,該突出部46設置於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的附近,自本體部41朝第二開口部13延長。即,突出部46相對於本體部41,隨著於排列方向上自本體部41朝端子電極部20的縱板部21離開,於與端子連接面11正交的方向上朝接近端子連接面11的方向傾斜。
如圖2所示,復位用彈簧部50以朝第一方向A對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施力的方式構成。於該實施方式中,作為一例,復位用彈簧部50包含樹脂,並一體地設置於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上。
詳細而言,如圖3所示,復位用彈簧部50自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構件421與第二構件422的連接部分中的與端子連接面11相對的部分,朝板彈簧部30的固定部31延長。如圖2所示,復位用彈簧部50的延伸方向上的離接觸可動部42遠的一側的前端部51自第二方向B接觸殼體2的板彈簧固定部17。
另外,如圖2所示,各收容部10具有第一移動限制部71、第二移動限制部72及第三移動限制部73。
第一移動限制部71一體地設置於殼體2上,以於寬度方向W(即,圖2的紙面貫穿方向)上限制板彈簧部30的可動部32的移動的方式構成。詳細而言,第一移動限制部71沿著電線通道部61,自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的端子連接面11與板彈簧部30的可動部32的中間,延長至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的附近為止。即,第一移動限制部71以覆蓋板彈簧部30的可動部32的可動區域(詳細而言,可動部32的前端部321的可動區域),並且可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引導已自第一開口部12插入電線通道部61中的電線的導體部而配置。
第二移動限制部72以容許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朝排列方向的移動,並於寬度方向W上限制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移動的方式構成。詳細而言,第二移動限制部72以於寬度方向W上限制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中的第一構件421的抵接部423的移動的方式,與端子電極部20的橫板部22一體地設置於引導面16上。
第三移動限制部73一體地設置於殼體2上,以於寬度方向W上限制突出部46的移動的方式構成。詳細而言,第三移動限制部73自第三開口部14朝第二方向B延長,覆蓋突出部46的前端部461的可動區域。
繼而,使用圖4~圖6對將電線的導體部100插入第一開口部12中,將治具110插入第二開口部13中時的端子台1的動作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若將電線的導體部100自端子台1的第一開口部12插入收容部10的電線通道部61中,則已被插入的電線的導體部100接觸板彈簧部30的可動部32,並朝第一方向A按壓可動部32。藉此,可動部32抗拒其彈力而朝接近固定部31的方向彈性變形,如圖5所示,電線的導體部100被夾在可動部32與端子電極部20的縱板部21之間,電線的導體部100與端子電極部20變成連接狀態。
進而,若將電線的導體部100自第一開口部12插入電線通道部61中,則電線的導體部100朝第一方向A按壓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而使其移動。若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朝第一方向A移動,則接觸可動部42的抵接部423於排列方向且朝自端子電極部20的縱板部21離開的方向,於引導面16上進行滑動(即,接觸可動部42一面接觸引導面16一面進行移動),另一方面,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沿著第二方向B自非顯示位置P1朝顯示位置P2移動,經由第三開口部14而自收容部10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藉此,顯示電線的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已自非連接狀態變更成連接狀態。
繼而,若將治具110自圖5中所示的電線的導體部100與端子電極部20為連接狀態的端子台1的第二開口部13插入治具通道部62中,則如圖6所示,治具110的前端接觸板彈簧部30的可動部32,並使可動部32抗拒其彈力而進一步朝接近固定部31的方向彈性變形。藉此,可動部32與電線的導體部100的接觸被解除,電線的導體部100與端子電極部20變成非連接狀態。其後,可將收容部10內的電線的導體部100朝收容部10外抽出。
若將電線的導體部100朝收容部10外抽出,則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藉由復位用彈簧部50的施加力而朝第一方向A移動,另一方面,由導體部100朝第一方向A進行了按壓的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因自身的彈力而朝第二方向B移動,顯示用可動構件40回到圖4中所示的位置上。此時,已自第三開口部14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的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沿著第二方向B自顯示位置P2朝非顯示位置P1移動,而被收容於收容部10中。藉此,顯示電線的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已自連接狀態變更成非連接狀態。
如此,根據所述端子台1,包括具有本體部41與接觸可動部42的顯示用可動構件40,所述本體部41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並且其延伸方向的前端部43可於在第三開口部14處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的顯示位置P2與被收容於收容部10中的非顯示位置P1之間往返移動,所述接觸可動部42沿著引導面16延長,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44於電線通道部61中接觸電線的導體部100,並以可朝自端子連接面11離開的第一方向A移動的方式配置,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45與本體部41連接,並且藉由第一端部44朝第一方向A移動而於排列方向上移動,並使本體部41朝接近端子連接面11的第二方向B移動。藉由該顯示用可動構件40,當已將電線的導體部100自第一開口部12插入電線通道部61中而使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朝第一方向A移動時,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經由第三開口部14而自收容部10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顯示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已自非連接狀態變更成連接狀態。另外,當已將電線的導體部100自電線通道部61中拔出時,本體部41藉由復位用彈簧部50所施加的力而朝第一方向A移動,已自第三開口部14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的前端部43被收容於收容部10中,顯示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已自連接狀態變更成非連接狀態。即,所述端子台1可藉由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前端部43的朝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的直線的移動而非旋轉運動,於第三開口部14中顯示導體部100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是連接狀態還是非連接狀態,因此即便將端子台1小型化,亦可於收容部10內確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可動區域。其結果,即便將端子台1小型化,亦可向使用者報告正確的電線的連接狀況。
另外,收容部10具有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可進行移動的可動構件通道部63,所述可動構件通道部63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第三開口部14連接,並且以於排列方向上第三開口部14位於其與第二開口部13之間的方式配置。藉由此種結構,於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位於收容部10內的情況(即,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為非連接狀態的情況)下,在與端子連接面11正交的方向上,可使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難以自第三開口部14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其結果,可防止雖然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為非連接狀態,但進行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為連接狀態的誤判斷的情況,而可更正確地向使用者報告電線的連接狀況。
另外,可動構件通道部63具有設置於其第三開口部14側的端部,於第二方向B且朝接近第二開口部13的方向彎曲的彎曲部64,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沿著彎曲部64的彎曲形狀彎曲。藉由此種結構,能夠以少的力容易地使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移動。
另外,將顯示用可動構件40及復位用彈簧部50一體地設置。藉此,可實現能夠抑制零件數的增加來降低製造成本的端子台1。
另外,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具有第一構件421與第二構件422,所述第一構件421沿著引導面16延長,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構成第二端部45,並且具有對應於第一端部44的第一方向A及第二方向B的移動而於引導面16上進行滑動的抵接部423,所述第二構件422於排列方向且朝隨著自本體部41離開而接近端子連接面11的方向延長,並且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與第一構件42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連接,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構成第一端部44。藉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於第三開口部14中顯示導體部200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是連接狀態還是非連接狀態。
另外,根據所述端子台1,殼體2一體地具有於寬度方向W上限制板彈簧部30的可動部32的移動的第一移動限制部71。藉由該第一移動限制部71,可不設置作為其他構件的覆蓋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中的開口部的蓋等零件,而防止板彈簧部30自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朝殼體2的外部脫落,因此可實現能夠抑制零件數的增加來降低製造成本的端子台1。
另外,第一移動限制部71以覆蓋板彈簧部30的可動部32的可動區域的方式構成。藉此,可更確實地防止板彈簧部30自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朝殼體2的外部脫落。
另外,所述端子台1進而包括配置於收容部10中的顯示用可動構件40及第二移動限制部72,收容部10具有沿著排列方向延長的引導面16。而且,第二移動限制部72容許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朝排列方向的移動,並於寬度方向W上限制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移動。藉由該第二移動限制部72,可不設置作為其他零件的覆蓋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中的開口部的蓋等零件,而防止顯示用可動構件40自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朝殼體2的外部脫落,因此可實現能夠抑制零件數的增加而更大幅度地降低製造成本的端子台1。
另外,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具有第一構件421與第二構件422,所述第一構件421沿著引導面16延長,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構成第二端部45,並且具有對應於第一端部44的第一方向A及第二方向B的移動而於引導面16上進行滑動的抵接部423,所述第二構件422於排列方向且朝隨著自本體部41離開而接近端子連接面11的方向延長,並且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與第一構件42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連接,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構成第一端部44,第二移動限制部72以於寬度方向W上限制第一構件421的抵接部423的移動的方式配置。藉此,可更確實地防止顯示用可動構件40自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朝殼體2的外部脫落。
另外,顯示用可動構件40具有自本體部41朝與本體部4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長的突出部46,殼體2一體地具有於寬度方向W上限制突出部46的移動的第三移動限制部73。藉由該第三移動限制部73,可不設置作為其他構件的覆蓋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中的開口部的蓋等零件,而更確實地防止顯示用可動構件40自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朝殼體2的外部脫落。
另外,突出部46自本體部41朝第二開口部13延長,且配置於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的附近。藉此,可實現提高收容部10內的空間效率,並可謀求小型化的端子台1。
另外,第一移動限制部71沿著電線通道部61配置,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引導已自第一開口部12插入電線通道部61中的電線的導體部100。即,藉由將電線的導體部100自第一開口部12插入電線通道部61中,可更確實地使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朝第一方向A移動。藉此,可於第三開口部14中,更確實地顯示導體部100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是連接狀態還是非連接狀態。
再者,可動構件通道部63並不限定於以於排列方向上第三開口部14位於其與第二開口部13之間的方式配置的情況,例如,亦可將可動構件通道部63與第三開口部14配置於在與端子連接面11正交的方向上延長的假想直線上。於此情況下,可省略可動構件通道部63的彎曲部64。另外,可將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設為適合於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的顯示的任意的形狀。
復位用彈簧部50只要以朝第一方向A對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施力的方式構成即可。例如,復位用彈簧部50亦可與顯示用可動構件40分體地設置。
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並不限定於具有第一構件421與第二構件422的情況。接觸可動部42只要是藉由第一端部44朝第一方向A移動而於排列方向上移動,並使本體部41朝第二方向B移動的結構,則可採用任意的結構。
引導面16並不限定於設置於端子電極部20的橫板部22上的情況,例如亦可設置於殼體2的收容部10中。
亦可省略第一移動限制部71、第二移動限制部72及第三移動限制部73。例如,可省略第一移動限制部71、第二移動限制部72及第三移動限制部73的任何一個,亦可省略第一移動限制部71、第二移動限制部72及第三移動限制部73的任何兩個,亦可將第一移動限制部71、第二移動限制部72及第三移動限制部73全部省略。於省略第三移動限制部72的情況下,亦可省略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的突出部46。
突出部46並不限定於自本體部41朝第二開口部13延長且配置於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的附近的情況,可對應於端子台1的設計等而配置於本體部41的任意的位置上。
(第二實施方式)
本揭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端子台1如圖7~圖10所示,於以下所示的方面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端子台1不同。再者,於第二實施方式中,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標註相同的參照編號並省略說明,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進行說明。
・包括四個端子連接部3這一點。
・包括兼作第一移動限制部71及第二移動限制部72的第四移動限制部74這一點。
・接觸可動部42包含第三構件424這一點。
・省略第三移動限制部73及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突出部46這一點。
・復位用彈簧部50具有金屬構件這一點。
於第二實施方式的端子台1中,殼體2具有相對於假想直線L在左右各配置有兩個的四個收容部10。於各收容部10中分別收容有端子連接部3。
如圖8所示,第四移動限制部一體地設置於端子電極部20上,覆蓋各收容部10的開口面15中的開口部的一部分。於第二實施方式中,第四移動限制部具有大致矩形的板狀,於短邊方向上延長的一條邊(即,圖8的左側的邊)與縱板部21連接,於長邊方向上延長的一條邊(即,圖8的下側的邊)與橫板部22連接。藉由該第四移動限制部來覆蓋電線通道部61的一部分、板彈簧部30的固定部31的一部分、及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接觸可動部42的一部分,並限制殼體2的寬度方向W(圖7中所示)上的板彈簧部30及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移動。
如圖9所示,接觸可動部42包含沿著引導面16延長的第三構件424。第三構件424具有與端子連接面11相向且可接觸電線的導體部的接觸面425、及與引導面16相向且朝引導面16彎曲的彎曲面426。如圖8所示,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在第三構件424的彎曲面426與引導面16之間形成有間隙18。即,於第二實施方式的端子台1中,藉由第一端部44朝第一方向A移動,接觸可動部42不接觸引導面16而於排列方向上移動,並使本體部41朝接近端子連接面11的第二方向B移動。即,藉由在第三構件424與引導面16之間設置間隙18,容易使接觸可動部42於排列方向上移動。再者,亦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端子台1同樣地,以接觸可動部42一面接觸引導面16一面於排列方向上移動的方式構成。
如圖10所示,接觸可動部42以第一端部44的厚度T1變得比本體部41的厚度T2大的方式構成。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的厚度T1例如可根據接觸可動部42的接觸電線的導體部100的部分中的厚度的平均值或最小值來算出。
作為一例,復位用彈簧部50包含沿著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配置的板彈簧。詳細而言,如圖8所示,復位用彈簧部50在排列方向上的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與第二端部45之間,與接觸可動部42一體地設置,且與固定部31大致平行地延長。復位用彈簧部50的延伸方向上的離引導面16遠的前端部51以朝接近本體部41的方向延長的方式彎折,並固定於殼體2上。復位用彈簧部50的延伸方向上的離引導面16近的基端部52如圖10所示,以朝自本體部41離開的方向延長的方式彎折,並配置於接觸可動部42的內部。
若如第一實施方式的端子台1般僅利用樹脂來構成復位用彈簧部50,則例如於對端子台1施加超過攝氏100度的高熱的環境下,存在復位用彈簧部50變形,無法確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復位(即,使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自顯示位置P1朝非顯示位置P2移動)所需要的彈簧性的情況。於第二實施方式的端子台1中,復位用彈簧部50具有金屬構件,因此可減少由熱所引起的復位用彈簧部50的變形。其結果,即便於施加超過攝氏100度的高熱的環境下,亦可確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復位所需要的彈簧性。
另外,復位用彈簧部50包含沿著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配置的板彈簧。藉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減少由熱所引起的復位用彈簧部50的變形。其結果,即便於施加超過攝氏100度的高熱的環境下,亦可確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復位所需要的彈簧性。另外,復位用彈簧部50沿著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即電線的導體部的插拔方向來配置,因此可謀求收容部10的省空間化。
另外,復位用彈簧部50在排列方向上的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與第二端部45之間,與接觸可動部42一體地設置,復位用彈簧部50的一端部52朝排列方向彎折,並配置於接觸可動部42的內部。藉由此種結構,可提高接觸可動部42的剛性,因此即便將顯示用可動構件40小型化,亦可抑制接觸可動部42的變形。其結果,即便將端子台1小型化,亦可向使用者報告正確的電線的連接狀況。
另外,接觸可動部42具有板狀,以第一端部44的厚度T1變得比本體部41的厚度T2大的方式構成。藉由此種結構,可提高接觸可動部42的剛性,因此即便將顯示用可動構件40小型化,亦可抑制接觸可動部42的變形。其結果,即便將端子台1小型化,亦可向使用者報告正確的電線的連接狀況。
再者,復位用彈簧部50只要具有金屬構件即可,並不限定於包含板彈簧、且與接觸可動部42一體地設置的情況。例如,如圖11所示,作為復位用彈簧部50,亦可使用圓錐彈簧。圖11中所示的復位用彈簧部50以與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及端子電極部20的橫板部22接觸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圖12及圖13所示,作為復位用彈簧部50,亦可使用扭轉彈簧。圖12中所示的復位用彈簧部50配置於接觸可動部42的中間,於排列方向上,其一端511朝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延長,並被收容於設置在接觸可動部42中的槽部427中而與接觸可動部42一體化。另外,復位用彈簧部50的另一端521朝接觸可動部42的第二端部45延長,並掛在設置於殼體2的板彈簧固定部17的附近的卡止部19中而被卡止。於圖12的端子台1中,若藉由電線的導體部100來使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朝第一方向A移動,則復位用彈簧部50的一端511接觸引導面16,並逐漸地接近另一端521。藉此,朝第二方向B對接觸可動部42施力。圖13中所示的復位用彈簧部50配置於排列方向上的板彈簧部30的固定部31與可動部32之間、且配置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的板彈簧部30與接觸可動部42之間。圖13的復位用彈簧部50的一端511朝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延長,其前端與接觸可動部42連接。圖13的復位用彈簧部50的另一端521朝接觸可動部42的第二端部45延長。於圖13的端子台1中,若藉由電線的導體部100來使接觸可動部42的第一端部44朝第一方向A移動,則復位用彈簧部50的一端511逐漸地接近另一端521。藉此,朝第二方向B對接觸可動部42施力。
另外,如圖14所示,復位用彈簧部50亦可包含樹脂彈簧53與板彈簧54。於圖14中所示的復位用彈簧部50中,樹脂彈簧53自接觸可動部42的中間朝第二方向B延長,其前端在排列方向上的板彈簧部30的固定部31與可動部32之間固定於殼體2上。板彈簧54沿著樹脂彈簧53延長,並與樹脂彈簧53一體地設置。於圖14的端子台1中,例如亦可於樹脂彈簧53中設置狹縫,而將板彈簧54收容於該狹縫中。
接觸可動部42並不限定於以第一端部44的厚度T1變得比本體部41的厚度T2大的方式構成的情況,亦能夠以第一端部44的厚度T1變成與本體部41的厚度T2相同的方式構成。
以上,參照圖式對本揭示中的各種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說明,最後對本揭示的各種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的說明中,作為一例,亦添加參照符號來記載。
本揭示的第一形態的端子台1包括:
絕緣性的殼體2,具有設置於內部的收容部10、及端子連接面11,於所述端子連接面11上,電線的導體部可進行插拔的第一開口部12、鄰接於所述第一開口部12且治具可進行插拔的第二開口部13、及鄰接於所述第二開口部13且可顯示所述導體部的連接狀態的第三開口部14串聯地並排,並分別與所述收容部10連接;以及
端子電極部20、板彈簧部30、顯示用可動構件40及復位用彈簧部50,配置於所述收容部10中;
所述收容部10具有:
電線通道部61,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所述第一開口部12連接,並且所述電線的所述導體部可進行移動;
治具通道部62,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所述第二開口部13連接,並且所述治具可進行移動;以及
引導面16,沿著所述第一開口部12、所述第二開口部13及所述第三開口部14的排列方向延長,並以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一同夾持所述電線通道部61及所述治具通道部62的方式配置;
所述端子電極部20具有沿著所述電線通道部61延長,並且以可接觸已自所述第一開口部12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61中的所述導體部的方式配置的接觸部23,
所述板彈簧部30具有:
固定部31,設置於一側的端部,以於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電線通道部61及所述治具通道部62位於其與所述端子電極部20的所述接觸部23之間的方式固定於所述殼體2上;以及
可動部32,設置於另一側的端部,於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固定部31與所述端子電極部20之間與所述端子電極部20的所述接觸部23相向、且橫跨所述電線通道部61及所述治具通道部62來配置,可相對於所述固定部31進行移動;
所述可動部32以如下方式配置:與所述端子電極部20的所述接觸部23之間夾持已自所述第一開口部12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61中的所述導體部來使所述導體部與所述端子電極部20變成連接狀態,並且接觸已自所述第二開口部13插入所述治具通道部62中的所述治具,將所述可動部32與所述導體部的接觸解除來使所述導體部與所述端子電極部20變成非連接狀態;
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40具有:
本體部41,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並且其延伸方向的前端部43可於在所述第三開口部14處朝所述殼體2的外部露出的顯示位置P1與被收容於所述收容部10中的非顯示位置P2之間往返移動;以及
接觸可動部42,沿著所述引導面16延長,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44於所述電線通道部61中接觸所述導體部,並以可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且朝自所述端子連接面11離開的第一方向A移動的方式配置,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45與所述本體部41連接,並且藉由所述第一端部44朝所述第一方向A移動而於所述排列方向上移動,並使所述本體部41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且朝接近所述端子連接面11的第二方向B移動;
所述復位用彈簧部50以朝所述第一方向A對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所述本體部41施力的方式構成,
所述導體部自所述第一開口部12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61中,使所述接觸可動部42的所述第一端部44朝所述第一方向A移動,藉此所述本體部41朝所述第二方向B移動,所述本體部41的靠近所述端子連接面11側的前端部43自所述非顯示位置P1朝所述顯示位置P2移動,顯示所述導體部的相對於所述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已自所述非連接狀態變更成所述連接狀態,
所述導體部自所述電線通道部61中拔出,藉此所述本體部41藉由所述復位用彈簧部50的施加力而朝所述第一方向A移動,所述前端部43自所述顯示位置P2朝所述非顯示位置P1移動,顯示所述導體部的相對於所述端子電極部20的連接狀態已自所述連接狀態變更成所述非連接狀態。
根據第一形態的端子台1,可藉由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前端部43的朝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的直線的移動而非旋轉運動,於第三開口部14中顯示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是連接狀態還是非連接狀態,因此即便將端子台1小型化,亦可於收容部10內確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可動區域。其結果,即便將端子台1小型化,亦可向使用者報告正確的電線的連接狀況。
本揭示的第二形態的端子台1的所述收容部10具有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所述本體部41可進行移動的可動構件通道部63,所述可動構件通道部63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所述第三開口部14連接,並且以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由所述端子連接面11與所述引導面16夾持的方式配置,且以於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三開口部14位於其與所述第二開口部13之間的方式配置。
根據第二形態的端子台1,於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位於收容部10內的情況下,在與端子連接面11正交的方向上,可使本體部41的前端部43難以自第三開口部14朝殼體2的外部露出。其結果,可更正確地向使用者報告電線的連接狀況。
本揭示的第三形態的端子台1的所述可動構件通道部63具有設置於其第三開口部14側的端部,於所述第二方向B且朝接近所述第二開口部13的方向彎曲的彎曲部64,
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所述本體部41的所述前端部43沿著所述彎曲部64的彎曲形狀彎曲。
根據第三形態的端子台1,能夠以少的力容易地使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本體部41於與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上移動。
本揭示的第四形態的端子台1的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40及所述復位用彈簧部50一體地設置。
根據第四形態的端子台1,可實現能夠抑制零件數的增加來降低製造成本的端子台1。
本揭示的第五形態的端子台1的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所述接觸可動部42具有:
第一構件421,沿著所述引導面16延長,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構成所述第二端部45,並且具有對應於所述第一端部44的所述第一方向A及所述第二方向B的移動而於所述引導面16上進行滑動的抵接部423;以及
第二構件422,於所述排列方向且朝隨著自所述本體部41離開而接近所述端子連接面11的方向延長,並且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與所述第一構件421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連接,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構成所述第一端部44。
根據第五形態的端子台1,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於第三開口部14中顯示導體部100的相對於端子電極部20是連接狀態還是非連接狀態。
本揭示的第六形態的端子台1的所述復位用彈簧部50具有金屬構件。
根據第六形態的端子台1,由於復位用彈簧部50具有金屬構件,因此可減少由熱所引起的復位用彈簧部50的變形。其結果,即便於施加超過攝氏100度的高熱的環境下,亦可確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復位所需要的彈簧性。
本揭示的第七形態的端子台1的所述復位用彈簧部50包含沿著與所述端子連接面11交叉的方向配置的板彈簧。
根據第七形態的端子台1,能夠以簡單的結構,減少由熱所引起的復位用彈簧部50的變形。其結果,即便於施加超過攝氏100度的高熱的環境下,亦可確保顯示用可動構件40的復位所需要的彈簧性。
本揭示的第八形態的端子台1的所述復位用彈簧部50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接觸可動部42的所述第一端部44與所述第二端部45之間,與所述接觸可動部42一體地設置,
所述復位用彈簧部50的一端部52朝所述排列方向彎折,並配置於所述接觸可動部42的內部。
根據第八形態的端子台1,可提高接觸可動部42的剛性,因此即便將顯示用可動構件40小型化,亦可抑制接觸可動部42的變形。其結果,即便將端子台1小型化,亦可向使用者報告正確的電線的連接狀況。
本揭示的第九形態的端子台1的所述接觸可動部42具有板狀,以所述第一端部44的厚度變得比所述本體部41的厚度大的方式構成。
根據第九形態的端子台1,可提高接觸可動部42的剛性,因此即便將顯示用可動構件40小型化,亦可抑制接觸可動部42的變形。其結果,即便將端子台1小型化,亦可向使用者報告正確的電線的連接狀況。
再者,藉由將所述各種實施方式或變形例中的任意的實施方式或變形例適宜組合,可取得各自所具有的效果。另外,可進行實施方式彼此的組合、或實施例彼此的組合、或實施方式與實施例的組合,並且亦可進行不同的實施方式或實施例中的特徵彼此的組合。
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與較佳的實施方式相關聯而充分地記載了本揭示,但對於已熟練該技術的人們而言,各種變形或修正不言自明。此種變形或修正只要不脫離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提出的本揭示的範圍,則應理解為包含於其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的端子台例如可用於控制盤。
1‧‧‧端子台
2‧‧‧殼體
3‧‧‧端子連接部
10‧‧‧收容部
11‧‧‧端子連接面
12‧‧‧第一開口部
13‧‧‧第二開口部
14‧‧‧第三開口部
15‧‧‧開口面
16‧‧‧引導面
17‧‧‧板彈簧固定部
18‧‧‧間隙
19‧‧‧卡止部
20‧‧‧端子電極部
21‧‧‧縱板部
22‧‧‧橫板部
23‧‧‧接觸部
30‧‧‧板彈簧部
31‧‧‧固定部
32‧‧‧可動部
40‧‧‧顯示用可動構件
41‧‧‧本體部
42‧‧‧接觸可動部
421‧‧‧第一構件
422‧‧‧第二構件
423‧‧‧抵接部
424‧‧‧第三構件
425‧‧‧接觸面
426‧‧‧彎曲面
427‧‧‧槽部
43、51、321、461‧‧‧前端部
44‧‧‧第一端部
45‧‧‧第二端部
46‧‧‧突出部
50‧‧‧復位用彈簧部
511‧‧‧一端
52‧‧‧基端部
521‧‧‧另一端
53‧‧‧樹脂彈簧
54‧‧‧板彈簧
61‧‧‧電線通道部
62‧‧‧治具通道部
63‧‧‧可動構件通道部
64‧‧‧彎曲部
71‧‧‧第一移動限制部
72‧‧‧第二移動限制部
73‧‧‧第三移動限制部
74‧‧‧第四移動限制部
100‧‧‧導體部
110‧‧‧治具
L‧‧‧假想直線
W‧‧‧寬度方向
A‧‧‧第一方向
B‧‧‧第二方向
P1‧‧‧非顯示位置
P2‧‧‧顯示位置
T1、T2‧‧‧厚度
圖1是表示本揭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端子台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圖1的端子台的收容部及端子連接部的放大平面圖。
圖3是表示圖1的端子台的顯示用可動構件的立體圖。
圖4是用於說明圖1的端子台的動作的第一平面示意圖。
圖5是用於說明圖1的端子台的動作的第二平面示意圖。
圖6是用於說明圖1的端子台的動作的第三平面示意圖。
圖7是表示本揭示的第二實施方式的端子台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圖7的端子台的收容部及端子連接部的放大平面圖。
圖9是表示圖7的端子台的顯示用可動構件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圖7的端子台的顯示用可動構件的平面。
圖11是表示圖7的端子台的第一變形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12是表示圖7的端子台的第二變形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13是表示圖7的端子台的第三變形例的平面示意圖。
圖14是表示圖7的端子台的第四變形例的平面示意圖。

Claims (9)

  1. 一種端子台,其包括: 絕緣性的殼體,具有端子連接面、及設置於內部的收容部,於所述端子連接面上,電線的導體部能夠進行插拔的第一開口部、鄰接於所述第一開口部且治具能夠進行插拔的第二開口部、及鄰接於所述第二開口部且能夠顯示所述導體部的連接狀態的第三開口部串聯地並排配置,並分別與所述收容部連接;以及 端子電極部、板彈簧部、顯示用可動構件及復位用彈簧部,配置於所述收容部中; 所述收容部具有: 電線通道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所述第一開口部連接,並且所述電線的所述導體部能夠進行移動; 治具通道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所述第二開口部連接,並且所述治具能夠進行移動;以及 引導面,沿著所述第一開口部、所述第二開口部及所述第三開口部的排列方向延長,並以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一同夾持所述電線通道部及所述治具通道部的方式配置; 所述端子電極部具有沿著所述電線通道部延長,並且以能夠接觸已自所述第一開口部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中的所述導體部的方式配置的接觸部, 所述板彈簧部具有: 固定部,設置於一側的端部,以於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電線通道部及所述治具通道部位於其與所述端子電極部的所述接觸部之間的方式固定於所述殼體上;以及 可動部,設置於另一側的端部,於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固定部與所述端子電極部之間與所述端子電極部的所述接觸部相向、且橫跨所述電線通道部及所述治具通道部來配置,能夠相對於所述固定部進行移動; 所述可動部以如下方式配置:以與所述端子電極部的所述接觸部之間夾持已自所述第一開口部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中的所述導體部的方式,相對於所述固定部進行移動來使所述導體部與所述端子電極部變成連接狀態,並且以接觸已自所述第二開口部插入所述治具通道部中的所述治具,將所述可動部與所述導體部的接觸解除的方式,相對於所述固定部進行移動來使所述導體部與所述端子電極部變成非連接狀態; 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具有: 本體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並且其延伸方向的前端部能夠於在所述第三開口部處朝所述殼體的外部露出的顯示位置與被收容於所述收容部中的非顯示位置之間往返移動;以及 接觸可動部,沿著所述引導面延長,延伸方向的第一端部於所述電線通道部中接觸所述導體部,並以能夠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且朝自所述端子連接面離開的第一方向移動的方式配置,延伸方向的第二端部與所述本體部連接,並且藉由所述第一端部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而於所述排列方向上移動,並使所述本體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且朝接近所述端子連接面的第二方向移動; 所述復位用彈簧部以朝所述第一方向對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的所述本體部施力的方式構成, 所述導體部自所述第一開口部插入所述電線通道部中,使所述接觸可動部的所述第一端部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藉此所述本體部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動,靠近所述端子連接面的前端部自所述非顯示位置朝所述顯示位置移動,顯示所述導體部的相對於所述端子電極部的連接狀態已自所述非連接狀態變更成所述連接狀態, 所述導體部自所述電線通道部中拔出,藉此所述本體部藉由所述復位用彈簧部的施加力而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動,所述前端部自所述顯示位置朝所述非顯示位置移動,顯示所述導體部的相對於所述端子電極部的連接狀態已自所述連接狀態變更成所述非連接狀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端子台,其中所述收容部具有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的所述本體部能夠進行移動的可動構件通道部,所述可動構件通道部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延長且與所述第三開口部連接,並且以於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上由所述端子連接面與所述引導面夾持的方式配置,且以於所述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三開口部位於其與所述第二開口部之間的方式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端子台,其中所述可動構件通道部具有設置於其第三開口部側的端部,於所述第二方向且朝接近所述第二開口部的方向彎曲的彎曲部, 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的所述本體部的所述前端部沿著所述彎曲部的彎曲形狀彎曲。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端子台,其中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及所述復位用彈簧部一體地設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端子台,其中所述顯示用可動構件的所述接觸可動部具有: 第一構件,沿著所述引導面延長,其延伸方向的一端部構成所述第二端部,並且具有對應於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動而於所述引導面上進行滑動的抵接部;以及 第二構件,於所述排列方向且朝隨著自所述本體部離開而接近所述端子連接面的方向延長,並且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與所述第一構件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連接,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構成所述第一端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端子台,其中所述復位用彈簧部具有金屬構件。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端子台,其中所述復位用彈簧部包含沿著與所述端子連接面交叉的方向配置的板彈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端子台,其中所述復位用彈簧部在所述排列方向上的所述接觸可動部的所述第一端部與所述第二端部之間,與所述接觸可動部一體地設置, 所述復位用彈簧部的一端部朝所述排列方向彎折,並配置於所述接觸可動部的內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端子台,其中所述接觸可動部具有板狀,以所述第一端部的厚度變得比所述本體部的厚度大的方式構成。
TW108107958A 2018-03-14 2019-03-11 端子台 TWI6921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7286 2018-03-14
JP2018047286 2018-03-14
JP2019-036882 2019-02-28
JP2019036882A JP6988848B2 (ja) 2018-03-14 2019-02-28 端子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1502A true TW201941502A (zh) 2019-10-16
TWI692154B TWI692154B (zh) 2020-04-21

Family

ID=68064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7958A TWI692154B (zh) 2018-03-14 2019-03-11 端子台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44188B2 (zh)
JP (1) JP6988848B2 (zh)
CN (1) CN111066204B (zh)
DE (1) DE112019001327T5 (zh)
TW (1) TWI6921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44395B1 (en) 2021-04-01 2022-09-13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Terminal block with integral guiding structure
DE102021110757B3 (de) 2021-04-27 2022-05-05 Dinkle Electric Machinery (China) Co., Ltd. Anschlussblock mit elastischer Leist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19652A1 (de) * 2001-04-20 2002-11-14 Wieland Electric Gmbh Schraubenlose Anschlussklemme
JP3946631B2 (ja) * 2002-12-20 2007-07-18 東洋技研株式会社 端子台
JP3098937U (ja) * 2003-06-30 2004-03-18 春日電機株式会社 ネジ無端子台の電線接続検知構造
JP4486915B2 (ja) * 2005-07-20 2010-06-23 東洋技研株式会社 端子台
CN2909560Y (zh) 2006-03-08 2007-06-06 微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台结构
TWI351799B (en) * 2006-04-25 2011-11-01 Wago Verwaltungs Gmbh Elektr. verbinder
JP5043727B2 (ja) * 2008-03-19 2012-10-10 東洋技研株式会社 端子台
US9397444B1 (en) * 2015-06-01 2016-07-19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Terminal block wiring device
DE102016102842A1 (de) 2016-02-18 2017-08-24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Zugfederklemme
JP6418183B2 (ja) * 2016-03-07 2018-11-0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ねじなし端子台の製造方法
CN206401537U (zh) 2016-11-16 2017-08-11 町洋机电(中国)有限公司 方便接线操作的弹片式端子台
EP3367508B1 (en) 2017-02-28 2019-07-24 Omron Corporation Terminal block
JP6805953B2 (ja) * 2017-02-28 2020-12-2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43989A1 (en) 2020-07-30
JP6988848B2 (ja) 2022-01-05
CN111066204A (zh) 2020-04-24
TWI692154B (zh) 2020-04-21
JP2019164998A (ja) 2019-09-26
US10944188B2 (en) 2021-03-09
CN111066204B (zh) 2021-03-09
DE112019001327T5 (de) 2021-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3783B (zh) 端子台
US8100705B2 (en) Safety door for a rotatable power supply socket
JP6325505B2 (ja) コネクタ
CN105814748A (zh) 插接式连接器的保持框架
CN110277677B (zh) 插座
CN110277659B (zh) 连接件以及插座
TWI525939B (zh) 連接器
US9166309B1 (en) Bus bar with connector shroud
CN109004411A (zh) 多触点连接器
JP201910222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110086A (ja) 電源コネクタ及び電源コネクタ装置
JP7107708B2 (ja) コネクタ
TW201941502A (zh) 端子台
WO2019176661A1 (ja) 端子台
KR101452626B1 (ko) 회로기판 수직 접속용 커넥터 조립체
JP6025196B2 (ja) コネクタ
JP2015204139A (ja) Usbレセプタクル
JP6962309B2 (ja) 端子台および端子台セット
JP7001047B2 (ja) 端子台
JP2018147733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セット
JP7006575B2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端子台
JP3159469U (ja) 端子台
JP6845435B2 (ja) ソケットおよび同ソケットを備えた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
TWM649851U (zh) 具複數抵接部的電源端子
JP598802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