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40315A - 薄膜成形裝置 - Google Patents

薄膜成形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40315A
TW201940315A TW108108775A TW108108775A TW201940315A TW 201940315 A TW201940315 A TW 201940315A TW 108108775 A TW108108775 A TW 108108775A TW 108108775 A TW108108775 A TW 108108775A TW 201940315 A TW201940315 A TW 2019403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p
film thickness
discharge port
film forming
adjustment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8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5777B (zh
Inventor
中野勝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重機械摩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重機械摩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重機械摩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40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40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5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57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03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extruded material at extrusion
    • B29C48/09Articles with cross-sections having partially or fully enclosed cavities, e.g. pipes or chan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30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 B29C48/32Extrusion nozzles or dies with annular openings, e.g. for forming tubula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8/00Extrusion moulding, i.e. expressing the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die or nozzle which imparts the desired form;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8/25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8/92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更加提高膜厚的均勻性之薄膜成形裝置。
薄膜成形裝置係具備:模具,從環狀的吐出口(18a)將熔融樹脂呈管狀擠出;及膜厚調節部(2),用以調節從吐出口(18a)擠出的熔融樹脂的膜厚。模具包括界定前述吐出口的外周之唇部。膜厚調節部(2)包括:複數個調節單元(16),以圍繞唇部之方式配置,且分別使唇部彈性變形而調節吐出口(18a)的徑向寬度;及均勻化機構,用以使唇部的溫度均勻。

Description

薄膜成形裝置
本申請主張基於2018年3月26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第2018-058112號的優先權。該日本申請的全部內容藉由參閱援用於本說明書中。
本發明關於一種薄膜成形裝置。
已知有一種薄膜成形裝置,從模具的環狀的吐出口呈管狀擠出的熔融樹脂,是藉由來自空氣冷卻環的冷卻風使其固化而成形為薄膜。以往,提出有一種薄膜成形裝置,用於界定環狀的吐出口的外周之模具的外周構件,是利用螺栓進行按壓而使其彈性變形,藉此能夠使吐出口的寬度局部發生變化(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3-21632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上述習知薄膜成形裝置能夠在周向上局部控制膜厚,因此能夠提高膜厚的均勻性。然而,對更高均勻性的要求永不停止。
本發明係鑑於此種情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更加提高膜厚的均勻性之薄膜成形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一態樣的薄膜成形裝置係具備:模具,從環狀的吐出口將熔融樹脂呈管狀擠出;及膜厚調節部,調節從吐出口擠出的熔融樹脂的膜厚。模具包括界定吐出口的外周之唇部。膜厚調節部包括:複數個調節單元,以圍繞唇部之方式配置,且分別使唇部彈性變形而調節吐出口的徑向寬度;及均勻化機構,用以使唇部的溫度均勻。
另外,以上構成要件的任意的組合或本發明的構成要件和表現方式在方法、裝置、系統等之間相互置換,作為本發明的態樣亦係有效的。

(發明之效果)
依本發明,能夠進一步提高膜厚的均勻性。
以下,對各圖式中所示之相同或同等的構成要件、構件標註相同的符號,並適當省略重複說明。又,為了容易理解,適當放大縮小表示各圖式中的構件的尺寸。又,在各圖式中,省略表示在說明實施形態方面並非重要之構件的一部分。
圖1表示實施形態之薄膜成形裝置1的概略結構。薄膜成形裝置1是將管狀的薄膜進行成形。薄膜成形裝置1具備:模具10、膜厚調節部2、一對的穩定板4、一對的夾送輥5、厚度測量感測器6、及控制裝置7。
模具10將由擠出機(未圖示)供給之熔融樹脂成形為管狀。尤其,模具10藉由從環狀的狹縫18(圖2中後述)擠出熔融樹脂來將熔融樹脂成形為管狀。
膜厚調節部2,將從模具10擠出的熔融樹脂進行膜厚的調節並冷卻。熔融樹脂被冷卻而成形為薄膜。
一對的穩定板4配置於膜厚調節部2的上方,且向一對的夾送輥5之間引導所成形之薄膜。夾送輥5配置於穩定板4的上方,將被引導之薄膜往上拉並將其扁平地折疊。藉由捲繞機(未圖示)捲繞折疊後的薄膜。
厚度測量感測器6配置於膜厚調節部2與穩定板4之間。厚度測量感測器6以既定週期一邊繞管狀的薄膜旋轉一邊測量周向上各位置的膜厚。厚度測量感測器6所產生之測量值被發送至控制裝置7。
控制裝置7向膜厚調節部2發送與從厚度測量感測器6接收之測定結果相應之控制指令。膜厚調節部2接收該控制指令,以膜厚不均變小之方式,調節狹縫18(尤其其吐出口)的寬度。
圖2係表示模具10及膜厚調節部2之剖視圖。圖3係表示模具10及膜厚調節部2之俯視圖。在圖3中,省略表示冷卻裝置3、支撐構件58及閉塞構件66。
模具10包括模具本體11、內周構件12及外周構件14。內周構件12係載置於模具本體11的上表面之大致圓柱狀的構件。外周構件14係環狀的構件,且環繞內周構件12。在內周構件12與外周構件14之間,形成呈環狀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之狹縫18。熔融樹脂朝向上側流經該狹縫18,且熔融樹脂從狹縫18的吐出口(亦即上端開口)18a被擠出,形成與吐出口18a的寬度相應之厚度的薄膜。
在模具本體11的外周安裝有複數個加熱器56。又,在外周構件14的下部(具體而言為後述大徑部27)的外周與外周構件14的上部(具體而言為後述小徑部25)的外周亦安裝有加熱器56。模具本體11及外周構件14藉由加熱器56加熱成所需的溫度。藉此,能夠將流經模具10的內部之熔融樹脂保持為適當的溫度及熔融狀態。
膜厚調節部2包括:冷卻裝置3、複數個(在此為32個)調節單元16、支撐構件58、閉塞構件66、及複數個(與調節單元16相同個數,在此為32個)散熱構件68。
冷卻裝置3配置於模具10的上方。冷卻裝置3具備空氣冷卻環8及環狀的整流構件9。空氣冷卻環8係內周部向下方凹陷之環狀的殼體。在空氣冷卻環8的內周部形成有在上側開口之環狀的吹出口8a。尤其,吹出口8a形成為與環狀的狹縫18同心。
在空氣冷卻環8的外周部,在周向等間隔地形成有複數個軟管口8b。複數個軟管口8b分別連接有軟管(未圖示),冷卻風經由該軟管從鼓風機(未圖示)送入空氣冷卻環8內。送入空氣冷卻環8內之冷卻風從吹出口8a吹出而吹送至熔融樹脂。
整流構件9以包圍著吹出口8a之方式配置於空氣冷卻環8內。整流構件9對送入空氣冷卻環8內之冷卻風進行整流。藉此,冷卻風在周向以均勻的流量、風速從吹出口8a吹出。
複數個調節單元16以圍繞外周構件14的上端側之方式在周向上例如等間隔地配置。尤其,調節單元16以懸臂狀安裝於外周構件14。複數個調節單元16分別構成為能夠對外周構件14賦予朝向徑向內側的按壓荷重或朝向徑向外側的拉伸荷重。因此,藉由調節複數個調節單元16,能夠在周向上局部調節吐出口18a的寬度,且能夠在周向上局部控制膜厚。膜厚在周向上產生不均時,例如,從與壁厚薄的部分對應(例如位於壁厚薄的部分的下方)之調節單元16對外周構件14賦予拉伸荷重,加大壁厚薄的部分的下方的吐出口18a的間隙。藉此,膜厚不均變小。
支撐構件58為環狀的構件,以環繞著外周構件14的上部之方式載置並固定於複數個調節單元16。在支撐構件58的上方固定著冷卻裝置3。亦即,支撐構件58支撐冷卻裝置3。
閉塞構件66為在中央形成有孔之薄型的圓板狀構件,並設置於空氣冷卻環8的內周部與複數個調節單元16之間。閉塞構件66的詳細的功能構造,隨後結合圖9做說明。
複數個散熱構件68以圍繞外周構件14(具體而言為後述撓性唇部22)之方式配置,作為用於在周向上使撓性唇部22的溫度更加均勻化之機構發揮功能。散熱構件68的詳細的功能構造,隨後結合圖11做說明。
圖4、圖5係表示外周構件14的上部與安裝於其之調節單元16之立體圖及側視圖。在圖4、圖5中,僅表示1個調節單元16,且省略表示剩餘的調節單元16。圖6、圖7係表示調節單元16之立體圖。在圖7中,示出將一對的支撐構件30的一方拆卸後的狀態。
外周構件14的上部具有:小徑部25,形成於上端;中徑部26,在小徑部25的下方形成比小徑部25更大之直徑;及大徑部27,在中徑部26的下方形成比中徑部26更大之直徑。小徑部25具有撓性唇部22。撓性唇部22係指比沿著周向設置之凹狀的缺口部20更靠上側的小徑部25的部分。撓性唇部22以缺口部20為邊界而彈性變形。撓性唇部22包括圓筒狀的本體部28、以及從本體部28向徑向外側突出之環狀的突出環繞部29。
調節單元16包括:一對的支撐構件30,安裝於外周構件14;轉動軸32,固定於一對的支撐構件30;槓桿34,以轉動軸32為支點可轉動地被支撐;動作桿36,接受槓桿34所致之旋轉力而沿軸線方向動作;連結構件38,沿軸線方向連結動作桿36與撓性唇部22;軸承構件40,將動作桿沿軸線方向可滑動地支撐;及致動器24,對槓桿34賦予旋轉力。
一對的支撐構件30形成為平板狀,且彼此平行地利用螺絲固定於外周構件14。在一對的支撐構件30之間設置有用以使槓桿34介入之空間。軸承構件40形成為長方體狀,且在支撐構件30的徑向內側利用螺絲固定於外周構件14。在軸承構件40形成有貫穿徑向之插穿孔42。插穿孔42的內周面構成所謂滑動軸承(無油軸承),將動作桿36可滑動地支撐。
轉動軸32以其軸朝向水平方向且與徑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固定於一對的支撐構件30。
動作桿36形成為具有段差之圓柱狀,且其中間部插穿於軸承構件40的插穿孔42。在動作桿36的軸向外側設置有縮徑部44。如後所述,縮徑部44可發揮與槓桿34的連結部之功能。在動作桿36的軸向內側設置有凹狀的卡合部46。如後所述,卡合部46作為與連結構件38的連接部而發揮功能。撓性唇部22的突出環繞部29的外周面(以下,稱為“受壓面23”)與動作桿36的前端面相對向。
從縱剖視觀察時連結構件38形成為分叉形狀。具體而言,在連結構件38,在軸向與外周構件14相對向之面上設置有向下側突出之卡合部48、50。卡合部48與動作桿36的卡合部46呈大致互補形狀。又,在撓性唇部22的突出環繞部29形成有朝軸向下方凹陷之環狀的卡合槽52。卡合部50與該卡合槽52呈大致互補形狀。
以卡合部48卡合在卡合部46且卡合部50卡合在卡合槽52之方式將動作桿36與連結構件38利用螺絲固定。將卡合部48和卡合部46的彼此的對向面設為錐面。藉此,隨著緊固螺絲54,使動作桿36的前端面被撓性唇部22的受壓面23緊壓,使動作桿36與撓性唇部22牢牢固定在一起。藉由連結構件38的卡合部50與動作桿36的前端部夾住撓性唇部22的一部分。藉此,使動作桿36在其軸線方向與撓性唇部22連接。
槓桿34具有沿徑向延伸之長條板狀的本體60,其一端部藉由轉動軸32可轉動地支撐。槓桿34設置成,在非動作的狀態下,使本體60和動作桿36大致平行。又,以從本體60的一端部朝與該本體60的軸線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有分叉形狀的連結部62。亦即,連結部62由一對的連結片64構成,且構成為使連結片64的間隔比動作桿36的縮徑部44的外徑稍大,連結片64的寬度比縮徑部44的長度稍小。藉由此種構成,以連結部62嵌合在縮徑部44之態樣使槓桿34與動作桿36連結。
另外,只要構成為使槓桿34的旋轉力直接賦予動作桿36即可,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例如,連結部62亦可以構成為不從本體60的軸線朝垂直方向延伸。本體60的軸線與連結部62的延伸方向亦可以形成銳角,或者形成鈍角。又,槓桿34亦可以設為,在非動作的狀態下,使本體60不與動作桿36平行。
致動器24在本實施形態中係氣動驅動式,且包括:藉由壓縮空氣的供排而動作之兩組的波紋管70、72和波紋管71、73、第1基座75、配置於第1基座75的軸向下側之第2基座76、及4根連結棒77。第1基座75與第2基座76係在軸向上分開配置,且藉由4根連結棒77連結。在槓桿34與第1基座75之間配置有波紋管70、72,且在槓桿34與第2基座之間配置有波紋管71、73。亦即,槓桿34的成為施力點之端部,以夾在波紋管70、72和波紋管71、73之間之方式被支撐。藉由對波紋管70、72或波紋管71、73的一方供給壓縮空氣,將槓桿34朝圖中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驅動。
在圖5中,若藉由壓縮空氣的供給對波紋管70、72賦予壓力而使波紋管70、72伸長,則槓桿34朝圖中逆時針方向轉動,其旋轉力轉換為朝向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左側(亦即徑向外側)的力。其結果,對撓性唇部22賦予拉伸荷重,使對應之(亦即該調節單元16的徑向內側的)狹縫18的吐出口18a的部分的間隙朝增大之方向變化。另一方面,若藉由壓縮空氣的供給對波紋管71、73賦予壓力而使波紋管71、73伸長,則槓桿34朝圖中順時針方向轉動,其旋轉力轉換為朝向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右側(亦即徑向內側)的力。其結果,對撓性唇部22賦予按壓荷重,使對應之狹縫18的部分的間隙朝縮小之方向變化。
為了實現此種氣動驅動,壓縮空氣從未圖示的壓力調整裝置經由形成於第1基座75之供給路75a、形成於第2基座76之供給路76a而供給。壓力調整裝置依據來自調節動作控制部83(後述)的控制指令,控制波紋管70~73內的壓力。
圖8係用以說明調節單元16的動作之說明圖。圖8(A)表示調節單元16的中立狀態(波紋管70~73均為非動作的狀態),圖8(B)表示調節單元16的擴開動作狀態(僅波紋管70、72動作之狀態)。
藉由調節單元16,使槓桿34的旋轉力在作用點P上可直接賦予動作桿36。亦即,槓桿34的旋轉力作為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的力而賦予撓性唇部22。此時,動作桿36藉由外周構件14穩定地支撐,因此該軸線方向的力可效率良好地傳遞至撓性唇部22。其結果,能夠使用以調整內周構件12與外周構件14之間的間隙之驅動力有效率地發揮作用。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A)所示構成為,使連結槓桿34與動作桿36的連接點(槓桿34的作用點P)和轉動軸32(槓桿34的支點)之直線L1與動作桿36的軸線L2正交。藉此,使以轉動軸32為中心且通過作用點P之假想圓C的切線方向與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一致。
因此,如圖8(B)所示,槓桿34的旋轉力的作用點P的方向與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一致。其結果,槓桿34的旋轉力就那樣成為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的驅動力,能夠盡量提高力的傳遞效率。亦即,能夠讓使撓性唇部22進行擴開動作時的致動器24的驅動力極有效率地發揮作用(參照圖中粗線箭頭)。
雖省略圖示,在調節單元16的縮窄動作狀態(僅波紋管71、73動作之狀態)下,只是與圖8(B)中的力的方向相反,槓桿34的旋轉力的作用點P的方向與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仍會一致。其結果,與擴開動作時同樣地,槓桿34的旋轉力直接成為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的驅動力,且能夠盡量提高力的傳遞效率。亦即,藉由調節單元16,能夠使用以調整狹縫18的吐出口18a的間隔之驅動力有效率地發揮作用。
另外,只要構成為使槓桿34的旋轉力直接賦予動作桿36即可,並不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例如亦可構成為,使連結部62的延伸方向(連結轉動軸32與作用點P之方向)與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形成銳角或鈍角之結果,使槓桿34的旋轉力的作用點P上的方向(為方便起見,亦稱為“旋轉力作用方向”)與動作桿36的軸線方向(為方便起見,亦稱為“軸線力作用方向”)不一致。此時,可以為本體60與動作桿36平行,本體60的軸線與連結部62的延伸方向形成銳角或鈍角者。或者可以為本體60的軸線與連結部62的延伸方向形成直角,本體60與動作桿36非平行者。或者可以為本體60的軸線與連結部62的延伸方向形成銳角或鈍角,且本體60與動作桿36非平行者。此外,作為本體60,亦可採用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彎折部或彎曲部者(不一定能夠界定軸線之結構)。
圖9係表示調節單元16及周邊之剖視圖。首先,考慮假設不存在閉塞構件66之情況。此時,從空氣冷卻環8的吹出口8a朝上吹出冷卻風,藉此使吹出口8a的下方的空間90,亦即被空氣冷卻環8、熔融樹脂及複數個調節單元16包圍之空間90成為負壓。藉此,通過外周構件14的撓性唇部22的本體部28與空氣冷卻環8的內周部之間的環狀的間隙84,使空氣從空氣冷卻環8的下方流入空間90,並吹送至熔融樹脂。具體而言,空氣從調節單元16的下方或/及外周側通過調節單元16之間的複數個(在此為32個)間隙而流入空氣冷卻環8與複數個調節單元16之間的空間88,且從該空間88使空氣流入空間90。調節單元16之間的間隙在周向上不連續,因此流入空間88之空氣的風量在周向上不均,因此空氣從空間88流入空間90之風量亦在周向上不均。若在周向上風量不均勻之風吹送至熔融樹脂,則熔融樹脂固化之時點在周向上變得不均勻,膜厚在周向上變得不均勻。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空氣冷卻環8的內周部與調節單元16之間設置有閉塞構件66。閉塞構件66構成為堵住間隙84。換言之,閉塞構件66構成為,將從外周構件14及複數個調節單元16與空氣冷卻環8之間通過空氣冷卻環8的內周側朝向空氣冷卻環8的上方之流路堵住。
具體而言,在撓性唇部22的本體部28的上端外緣形成有向下側凹陷之環狀的凹部94。閉塞構件66形成為,其內徑比凹部94的底面94a的內徑(本體部28的上表面28a的外徑)大且比底面94a的外徑小。閉塞構件66設置成,其下表面66a的內周側端部與凹部94的底面94a抵接(載置),且下表面66a的外周側端部與支撐構件58抵接(載置)。
藉由閉塞構件66來限制空氣流入空間90。另外,雖然閉塞構件66與撓性唇部22抵接,但並未固定於撓性唇部22,因此撓性唇部22能夠受到來自調節單元16的荷重而發生彈性變形。亦即,閉塞構件66不阻礙撓性唇部22的彈性變形。
圖10係示意表示控制裝置7的功能及結構之方塊圖。在此所示之各方塊在硬體上能夠由以電腦的CPU為代表之元件或機械裝置來實現,在軟體上能夠由電腦程式等來實現,在此,描述藉由整合該等來實現之功能方塊。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這些功能方塊能夠藉由硬體、軟體的組合而以各種形式實現。
控制裝置7包括:保持部80、獲取部81、決定部82及調節動作控制部83。獲取部81獲取依據厚度測量感測器6之測量值。保持部80將膜厚與應由調節單元16對外周構件14施加的荷重建立對應關聯來儲存,該荷重是在藉由厚度測量感測器6測量膜厚時,用於使之後成形之薄膜成為目標膜厚。
決定部82決定為了縮小膜厚不均而應由各調節單元16對外周構件14賦予之荷重。尤其,決定部82參照厚度測量感測器6所產生之測量值和保持部80,而決定應對外周構件14賦予之荷重。又,決定部算出要將調節單元16的波紋管70~73的壓力控制為多少,以對外周構件14賦予所決定之荷重。調節動作控制部83向壓力調整裝置發送控制指令,以使波紋管70~73的壓力成為藉由決定部82算出之壓力。
對如上構成之薄膜成形裝置1的動作進行說明。從模具10的吐出口18a擠出熔融樹脂,冷卻裝置3向熔融樹脂吹送冷卻風。藉此,使薄膜成形。此時,厚度測量感測器6以既定週期測量周向上各位置的膜厚。控制裝置7依據厚度測量感測器6所產生之測量值,以膜厚不均變小之方式控制膜厚調節部2的各調節單元16。
以上為薄膜成形裝置1的基本結構及其動作。接著,對用以使撓性唇部22的溫度均勻之均勻化機構進行說明。圖11為圖3的A-A剖視圖。在圖11中,省略表示閉塞構件66。參照圖3和圖11。
在調節單元16中,各構成零件由金屬材料構成,亦即由導熱率比較高的材料構成,且各構成零件不像模具10那樣被加熱器56加熱。因此,調節單元16作為對於模具10,尤其對於其撓性唇部22的散熱構件發揮功能。
由於調節單元16大小的關係,無法以連結構件38在周向上無間隙地配置之方式配置調節單元16。因此,在撓性唇部22的突出環繞部29上,作為散熱構件發揮功能之複數個調節單元16是以在周向上隔著間隔的方式連接。
在此,考慮假設沒有散熱構件68的情況。此時,在突出環繞部29上,散熱構件(調節單元16)是以在周向上隔著間隔的方式連接,因此突出環繞部29的溫度在周向變得不均勻。具體而言,在突出環繞部29中,在連接有作為散熱構件發揮功能之調節單元16的部分(以下,稱為“連接部分”)與未連接有作為散熱構件發揮功能之調節單元16的部分(以下,稱為“非連接部分”)產生溫度差。這樣一來,在撓性唇部22的本體部28,亦在與突出環繞部29的連接部分對應之(亦即連接部分的徑向內側的)部分和與突出環繞部29的非連接部分對應之部分產生溫度差,其結果,關於由本體部28從熔融樹脂帶走之熱,亦在與突出環繞部29的連接部分對應之部分和與突出環繞部29的非連接部分對應之部分產生溫度差。亦即,從模具10擠出的熔融樹脂的溫度在周向變得不均勻。若熔融樹脂的溫度在周向上不均勻,則熔融樹脂固化之時點在周向上變得不均勻,膜厚在周向上變得不均勻。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是在突出環繞部29的非連接部分連接散熱構件68。亦即,在突出環繞部29上,調節單元16的連結構件38和散熱構件68是在周向上幾乎無間隙地交替連接。藉此,在突出環繞部29上,無論是連接部還是非連接部均與散熱構件連接,因此與沒有散熱構件68的情況相比,突出環繞部29乃至撓性唇部22的溫度在周向上變得更均勻。
本實施形態的散熱構件68包括第1構件78和第2構件79。第1構件78為實質上與調節單元16的連結構件38相同(亦即,形狀、尺寸及材料在設計上相同)的構件。第2構件79為與動作桿36的前端側、亦即與安裝有連結構件38的一側的部分相當之構件。具體而言,第2構件79只要包括供調節單元16的動作桿36的凹狀卡合部46中之連結構件38的卡合部48卡合(接觸)的部分即可。
調節單元16除突出環繞部29以外,亦與中徑部26及大徑部27連接(接觸),藉由該等支撐。相對於此,散熱構件68僅與突出環繞部29連接(接觸),僅藉由突出環繞部29支撐。
依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形態之薄膜成形裝置1,在撓性唇部22的突出環繞部29上,調節單元16的連結構件38和散熱構件68是在周向上幾乎無間隙地交替連接。亦即,在突出環繞部29上,某個散熱構件是在周向幾乎無間隙地連接。藉此,與沒有散熱構件68的情況相比,突出環繞部29的溫度在周向上變得更均勻,其結果,從模具10擠出的熔融樹脂的溫度亦在周向上變得更均勻,膜厚在周向上變得更均勻。
又,依據本實施形態之薄膜成形裝置1,散熱構件68僅與突出環繞部29連接,因此與亦和中徑部26或大徑部27連接的情況相比,更能使突出環繞部29散熱。因此,與散熱構件68亦和中徑部26或大徑部27連接的情況相比,能夠使散熱構件68從突出環繞部29帶走的熱的量接近調節單元16從突出環繞部29帶走的熱的量。其結果,從模具10擠出的熔融樹脂的溫度在周向上變得更均勻,膜厚在周向上變得更均勻。
又,依據本實施形態之薄膜成形裝置1,散熱構件68的構成零件之一的第1構件78與調節單元16的構成零件之一的連結構件38相同,因此能夠降低散熱構件68乃至薄膜成形裝置1的製造成本。
以上,對實施形態之薄膜成形裝置的結構與動作進行了說明。這些實施形態為例示,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理解,該等各構成要件的組合能夠有各種變形例,並且這些變形例亦屬於本發明的範圍。

(變形例1)
圖12係表示變形例之散熱構件68及其周邊之剖視圖。圖12與圖11對應。在本變形例中,散熱構件68延伸至相鄰的2個調節單元16的軸承構件40的上方,並載置於該等。具體而言,第2構件79延伸至軸承構件40的上方,例如如圖12所示,第2構件79彎曲並且延伸至軸承構件40的上方,並載置於軸承構件40。另外,散熱構件僅載置於軸承構件40而不固定在軸承構件40,可避免阻礙撓性唇部22的彈性變形。
依據本變形例,散熱構件68在突出環繞部29和相鄰的2個調節單元16的軸承構件40這2處被支撐,因此與散熱構件68僅藉由突出環繞部29支撐的情況相比,散熱構件68被穩定地保持。

(變形例2)
圖13(A)、圖13(B)分別係表示另一變形例之散熱構件68及其周邊之剖視圖。圖13(A)、圖13(B)分別對應圖11。散熱構件68具有:向下側突出而與卡合槽52卡合之卡合部96、在比突出環繞部29更靠徑向外側沿上下方向延伸而與中徑部26的上表面抵接的延伸部97、及連接卡合部96與延伸部97之連接部98。例如散熱構件68,是以在卡合部96與延伸部97之間夾入突出環繞部29之方式壓入突出環繞部29,藉此固定在突出環繞部29。
在圖13(A)的例中,延伸部97具有:上側部分97a、位於比上側部分97a更靠下側之下側部分97b、及連接上側部分97a與下側部分97b之彈性鉸鏈部97c。下側部分97b與模具10的外周構件14的中徑部26的上表面抵接。
彈性鉸鏈部97c構成為能夠伴隨撓性唇部22的彈性變形而進行彈性變形。具體而言,例如彈性鉸鏈部97c形成為至少徑向的厚度比上側部分97a或下側部分97b的厚度薄。藉此,即使散熱構件68的延伸部97的下端與中徑部26的上表面抵接,撓性唇部22的彈性變形仍不會受到阻礙。
在圖13(B)的例中,延伸部97的下端部形成為在縱剖視觀察時為圓形形狀。延伸部97的下端部亦可以形成為半球狀。若撓性唇部22彈性變形,則散熱構件68傾斜移動。此時,散熱構件68的延伸部97的下端部在中徑部26的上表面滾動。反言之,延伸部97的下端部為了能夠與中徑部26的上表面滾動接觸而使該下端部形成為在剖視觀察時為圓形形狀,藉此能夠使散熱構件68傾斜移動。因此,即使散熱構件68的延伸部97的下端與中徑部26的上表面抵接,撓性唇部22的彈性變形仍不會受到阻礙。
依據該等變形例,散熱構件68在突出環繞部29和中徑部26這2處被支撐,因此與散熱構件68僅藉由突出環繞部29支撐的情況相比,散熱構件68被穩定地保持。

(變形例3)
在實施形態及上述變形例中雖未特別提及,但為了使突出環繞部29乃至撓性唇部22的溫度更加均勻,散熱構件68與作為散熱構件發揮功能之調節單元16的散熱性能(亦即熱阻)越接近越佳。
因此,只要以散熱構件68的熱阻接近調節單元16的熱阻之方式,較佳為相同之方式決定散熱構件68的材質、大小、形狀(更增加表面積之形狀)即可。
例如藉由將散熱構件68由熱阻比調節單元16小的材質構成,能夠利用比調節單元16小的散熱構件68實現實質上與調節單元16相同的熱阻,或與由與調節單元16相同材料構成散熱構件68的情況相比,能夠使熱阻更接近調節單元16的熱阻。
另外,散熱構件68上未施加荷重,因此不考慮散熱構件68的強度就能夠決定其材質、大小、形狀。

(變形例4)
薄膜成形裝置1,可以代替散熱構件68或除散熱構件68以外,還具備作為均勻化機構的隔熱材。隔熱材,為了避免調節單元16與撓性唇部22接觸,只要設置於調節單元16的動作桿36及連結構件38與撓性唇部22之間即可。依據本變形例,撓性唇部22的熱不會傳遞到調節單元16,因此抑制起因於調節單元16在周向上隔著間隔與突出環繞部29連接而產生之突出環繞部29在周向上的溫度差,其結果,膜厚在周向上變得更均勻。

(變形例5)
在實施形態所說明的情況,是藉由調節單元16使狹縫18的吐出口18a在徑向的間隙變寬或變窄,藉此使膜厚在周向上局部發生變化,但並不限於此。也可以藉由使從冷卻裝置3吹出的冷卻風的風量及風溫中至少一方在周向上局部發生變化而使膜厚在周向上局部發生變化。此時,冷卻裝置3可以在空氣冷卻環8內具備:用以調節風量之複數個閥、複數個加熱器。
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的任意的組合亦作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而有用。藉由組合而產生之新的實施形態,兼具所組合之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的效果。又,本領域技術人員亦能夠理解,在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之各構成要件應實現之功能藉由實施形態及變形例中示出之各構成要件的單體或者它們的關聯來實現。
1‧‧‧薄膜成形裝置
2‧‧‧膜厚調節部
10‧‧‧模具
14‧‧‧外周構件
16‧‧‧調節單元
18a‧‧‧吐出口
22‧‧‧撓性唇部
68‧‧‧散熱構件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之薄膜成形裝置的概略結構之圖。
圖2係表示圖1的模具及膜厚調節部之剖視圖。
圖3係圖1的模具及膜厚調節部的俯視圖。
圖4係表示圖2的外周構件的上部與安裝於其之調節單元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圖2的外周構件的上部與安裝於其之調節單元之側視圖。
圖6係表示圖2的調節單元之立體圖。
圖7係表示圖2的調節單元之立體圖。
圖8(A)、圖8(B)係用以說明調節單元的動作之說明圖。
圖9係表示圖2的調節單元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0係示意表示圖1的控制裝置的功能及結構之方塊圖。
圖11係圖3的A-A線剖視圖。
圖12係變形例之散熱構件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圖13(A)、圖13(B)分別係表示另一變形例之散熱構件及其周邊之剖視圖。

Claims (5)

  1. 一種薄膜成形裝置,其特徵為,係具備: 模具,從環狀的吐出口將熔融樹脂呈管狀擠出;及 膜厚調節部,用以調節從前述吐出口擠出的熔融樹脂的膜厚, 前述模具包括界定前述吐出口的外周之唇部, 前述膜厚調節部包括: 複數個調節單元,以圍繞前述唇部之方式配置,且分別使前述唇部彈性變形而調節前述吐出口的徑向寬度;及 均勻化機構,用以使前述唇部的溫度均勻。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薄膜成形裝置,其中, 前述複數個調節單元,是在周向上隔著間隔而與前述唇部連接, 前述均勻化機構包括:在相鄰的調節單元之間與前述唇部連接之散熱構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薄膜成形裝置,其中, 前述散熱構件僅與前述唇部連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薄膜成形裝置,其中, 前述散熱構件,是藉由前述唇部及相鄰的調節單元支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薄膜成形裝置,其中, 前述散熱構件,是藉由前述唇部、及比前述唇部更靠徑向外側的前述模具的部分支撐。
TW108108775A 2018-03-26 2019-03-15 薄膜成形裝置 TWI695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8112 2018-03-26
JP2018058112A JP6985965B2 (ja) 2018-03-26 2018-03-26 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40315A true TW201940315A (zh) 2019-10-16
TWI695777B TWI695777B (zh) 2020-06-11

Family

ID=68058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8775A TWI695777B (zh) 2018-03-26 2019-03-15 薄膜成形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85965B2 (zh)
CN (1) CN111918759B (zh)
TW (1) TWI695777B (zh)
WO (1) WO201918847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3409B (zh) * 2020-03-31 2022-05-01 日商住友重機械摩登股份有限公司 吹膜成形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37139B2 (ja) * 1975-06-25 1983-08-13 東芝機械株式会社 エントウジヨウフイルムノ ヘンニクジドウチヨウセイソウチ
JPH09225995A (ja) * 1996-02-23 1997-09-02 Tomy Kikai Kogyo Kk 押出し成形における樹脂フィルムの偏肉調節方法および樹脂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JP2004330635A (ja) * 2003-05-08 2004-11-25 Towa Buroo Kk 押出しダイ
CN103384589B (zh) * 2010-12-30 2016-02-10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冷却的模头成型段的模头组件
WO2017090694A1 (ja) * 2015-11-27 2017-06-01 住友重機械モダ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63409B (zh) * 2020-03-31 2022-05-01 日商住友重機械摩登股份有限公司 吹膜成形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95777B (zh) 2020-06-11
JP2019166795A (ja) 2019-10-03
CN111918759B (zh) 2022-08-05
CN111918759A (zh) 2020-11-10
JP6985965B2 (ja) 2021-12-22
WO2019188477A1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0036B2 (en) Film forming apparatus
JP6746339B2 (ja) 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JP5430626B2 (ja) ダイリップ調整装置
TW201940315A (zh) 薄膜成形裝置
CN108705758B (zh) 薄膜成型装置
JP6932527B2 (ja) ロール温調による塗工隙間制御を用いた塗工装置および塗工方法
CN105026126A (zh) 具有三功能的部件的软管头部以及用于送出熔体软管的方法
JP2021070235A (ja) 押出成形用ダイ
TW201941910A (zh) 薄膜成形裝置
TWI763409B (zh) 吹膜成形裝置
JP6704644B2 (ja) 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TW201900381A (zh) 薄膜成形裝置
JPH02215515A (ja) 押出成形用ダイリップ調整装置
JP2017019126A (ja) 成形用金型、押出成形装置、押出成形方法
JP2012240332A (ja) ヒータ及びダイリップ調整装置
JP6919031B2 (ja) フィルム成形装置
JP5620854B2 (ja) フィルム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CN116749406A (zh) 具有可调节涡槽的风环及其调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