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8416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8416A
TW201938416A TW108105077A TW108105077A TW201938416A TW 201938416 A TW201938416 A TW 201938416A TW 108105077 A TW108105077 A TW 108105077A TW 108105077 A TW108105077 A TW 108105077A TW 201938416 A TW201938416 A TW 2019384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switch
insertion hole
terminal insertion
vehicl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50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6876B (zh
Inventor
足立崇誌
大井淑文
吉口大介
高良幸司
福 古恩凡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8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8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6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68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跨坐型車輛具備安裝於護腿板29之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電源插座61配置於相對於頭管與主開關51相同之側。電源插座61之端子插入孔62配置於較主開關51更靠上方。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後端51r更靠前方。護腿板29之前壁部76包含於俯視時與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頂壁76B。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於側視時水平地、或朝後方且上方延伸。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TW201627184A揭示有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該速克達具備:膝外殼,其配置於座部之前方;主開關,其安裝於膝外殼;及充電插座,其安裝於膝外殼。
主開關之鑰匙孔配置於設置在膝外殼之右上部分的凹部之基座部。主開關自基座部朝前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主開關之下端部配置於包含膝外殼在內之外裝外殼之中。藉由防塵外殼而開閉之充電插座之孔配置於較主開關之鑰匙孔更靠下方,且於車輛後視時朝下。膝外殼之收納部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充電插座之下方。充電插座未配置於收納部之中,而是於膝外殼露出。
然而,於TW201627184A所記載之速克達中,主開關之下端部及充電插座之前端部配置於外裝外殼之中,且其等彼此較近地配置,因此必須以主開關與充電插座於外裝外殼之中不接觸之方式,對主開關及充電插座進行佈局。於TW201627184A所記載之速克達中,為了防止主開關與充電插座於外裝外殼之中接觸,使主開關傾斜。因此,若不將外裝外殼大型化而將充電插座之孔配置於較主開關之鑰匙孔更靠下方,則存在主開關及充電插座之佈局之自由度下降之情形。
又,於TW201627184A所記載之速克達中,若將饋電纜線(power-supply cable)連接於充電插座,則有由於饋電纜線接近騎乘者之腿,而導致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變差之虞。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能夠確保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佈局之自由度及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之跨坐型車輛。該目的可藉由技術方案1之跨坐型車輛而達成。較佳之實施形態係由附屬項來限定。
於TW201627184A所記載之速克達中,由於充電插座之孔於車輛後視時朝下,故而若將放入至收納部之中之電氣設備經由饋電纜線而連接於充電插座,則饋電纜線之上端部以朝向騎乘者之腿自充電插座向後方下垂之方式配置。若為此種饋電纜線之佈局,則饋電纜線突出至配置騎乘者之腳及腿之腿部空間,因此有導致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變差之虞。
因此,本發明者等人以如下方式針對滿足以下全部5個要件、即要件1)主開關及充電插座之操作性之維持或提高、要件2)充電插座之防水性之提高、要件3)主開關與充電插座之於外裝外殼內之干涉之防止、要件4)主開關及充電插座之佈局之自由度之維持或提高、要件5)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之維持或提高的跨坐型車輛進行了研究。
於一面兼顧要件1之主開關及充電插座之操作性之維持或提高、與要件4之主開關及充電插座之佈局之自由度之維持或提高,一面改善要件3之主開關與充電插座之於外裝外殼內之干涉之情形時,考慮於膝外殼中使安裝有充電插座之部分向後方延伸,且使充電插座相對於主開關向後方移動之方法。然而,於該方法中,由於充電插座靠近騎乘者之腿,故而可配置騎乘者之腿之空間變窄。另外,安裝於充電插座之饋電纜線靠近騎乘者之腿。因此,於該方法中,即便能夠防止要件3之主開關與充電插座之於外裝外殼內之干涉,要件5之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亦會變差。
又,於一面防止要件5之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變差,一面進行要件3之主開關與充電插座之於外裝外殼內之干涉之防止及要件4之主開關及充電插座之佈局之自由度之維持或提高之情形時,考慮使充電插座向上方移動,且配置於設置在膝外殼之右上部分之凹部之前壁部之方法。若使充電插座移動至較主開關之鑰匙孔更靠上方之位置,則充電插座於外裝外殼之中變得不易接觸主開關。進而,若將充電插座配置於凹部之前壁部,則充電插座亦向前方移動,因此能夠提高要件5之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
為了解決該等問題,本發明者等人著眼於較主開關更靠上方之空間,研究了能否將該空間用作充電插座之配置場所。其原因在於,考慮到若將該空間用作饋電纜線用之收容空間,則不會因自充電插座向後方延伸之饋電纜線而使腿部空間變窄。另一方面,若保持充電插座之孔朝下之狀態使充電插座移動至較主開關更靠上方之空間,則插入至充電插座之孔之饋電纜線以於車輛側視時朝向插入於主開關之主鑰匙自充電插座向後方下垂之方式配置。於該情形時,於操作主鑰匙時,饋電纜線可能成為障礙。或者,於將饋電纜線安裝至充電插座或自充電插座卸除時,主鑰匙可能成為障礙。
若變更充電插座之姿勢以使充電插座之孔不朝下,則也許能解決此種新的問題,但是例如若使充電插座之孔朝上,則於打開防塵外殼時,雨水等掉落之水變得容易進入至充電插座之孔。
因此,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原動機,其產生使跨坐型車輛行駛之動力;車體框架,其包含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央之頭管;座部,其配置於較上述頭管更靠後方,且供騎乘者乘坐;護腿板,其配置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上述頭管與上述座部之間,且配置於乘坐於上述座部之上述騎乘者之腿之前方;主開關,其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頭管之右方或左方,於上述騎乘者要使上述原動機啟動時由上述騎乘者操作;及電源插座,其包含供插入電氣設備之端子的端子插入孔,且配置於車寬方向上相對於上述頭管與上述主開關相同之側;且上述護腿板包含:基座部,其安裝有上述主開關;及前壁部,其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後端更靠前方,自上述基座部向上方延伸,且安裝有上述電源插座;上述主開關及電源插座配置於上述護腿板之外表面,上述電源插座之端子插入孔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更靠上方,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後端更靠前方,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時與上述前壁部重疊,上述電源插座之中心線於車輛側視時水平地、或朝後方且上方延伸,上述護腿板之前壁部包含配置於較上述電源插座更靠上方之頂壁,該頂壁具有配置於較上述電源插座更靠後方之後端。
根據該構成,主開關配置於頭管之右方或左方。若操作主開關,則使跨坐型車輛行駛之原動機啟動。連接插座充電器(socket charger)或饋電纜線等電氣設備之電源插座係相對於頭管配置於與主開關相同之側。主開關及電源插座於面向乘坐於座部之騎乘者之護腿板露出。
電源插座之端子插入孔配置於較主開關更靠上方。因此,與端子插入孔之一部分配置於與主開關相同之高度之情形相比,主開關與電源插座於護腿板之前方之空間不易接觸。因此,亦可不進行為了防止主開關與電源插座之接觸所進行之原本不需要之佈局之變更。藉此,能夠提高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佈局之自由度。
又,電源插座之中心線於車輛側視時水平地、或朝後方且上方延伸。當將饋電纜線之端子插入至端子插入孔時,饋電纜線並非自電源插座之端子插入孔筆直地下垂,而是自電源插座之端子插入孔水平地或朝斜上方延伸之後下垂。因此,與電源插座之中心線於車輛側視時朝後方且下方延伸之情形相比,易於操作主開關及電氣設備。
另外,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之後端更靠前方。因此,饋電纜線等連接於電源插座之電氣設備亦向前方移動。因此,饋電纜線等不易接觸騎乘者之腿。不僅如此,還能夠使可配置騎乘者之腿之空間朝前方擴展。藉此,能夠使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提高。
進而,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並非配置於收納部內,而是於護腿板露出。因此,易於操作主開關及電源插座。進而,護腿板之前壁部具備配置於較電源插座更靠上方之頂壁,且相當於前壁部之後端的頂壁之後端配置於較電源插座更靠後方。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時與前壁部重疊。亦即,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時由護腿板遮掩。因此,即便端子插入孔並非朝下,雨水等掉落之水亦不易進入至端子插入孔。藉此,朝向端子插入孔掉落之水不易到達至端子插入孔。
電氣設備意指於跨坐型車輛之行駛中與跨坐型車輛一起移動之攜帶型電氣設備。電氣設備之端子可為插座充電器或車載充電器等電氣設備本身之端子,亦可為設置有與電氣設備或饋電纜線之端子匹配之孔之轉接器之端子,還可為連接電氣設備與電源插座之饋電纜線之端子。
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跨坐型車輛亦可附加以下特徵中之至少一個。
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上端更靠前方。
根據該構成,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不僅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之後端更靠前方,而且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之上端更靠前方。因此,電源插座及連接於電源插座之電氣設備進一步遠離乘坐於座部之騎乘者之腿。藉此,能夠使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提高。
上述端子插入孔之整體於車輛俯視時與上述前壁部重疊。
根據該構成,並非端子插入孔之一部分,而是端子插入孔之整體於車輛俯視時與前壁部重疊,且於車輛俯視時由前壁部遮掩。因此,朝向端子插入孔掉落之水更不易到達至端子插入孔。
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上述前壁部重疊。
根據該構成,不僅於車輛俯視時,而且於車輛側視時端子插入孔之一部分由前壁部遮掩。於例如跨坐型車輛於濕潤之路面上行駛之情形時,存在路面上之水朝向端子插入孔沿車寬方向飛濺之情況。因此,朝向端子插入孔沿車寬方向飛濺之水更不易到達至端子插入孔。
上述電源插座包含:蓋,其將上述端子插入孔開閉;及鉸鏈,其伴隨上述蓋之開閉而彎曲,且上述鉸鏈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電源插座之中心線更靠上方。
根據該構成,端子插入孔藉由蓋而開閉。因此,能夠保護端子插入孔免受雨水等液體或灰塵等固體侵害。進而,由於伴隨蓋之開閉而彎曲之鉸鏈配置於較電源插座之中心線更靠上方,故而蓋相對於端子插入孔朝正上方或斜上方打開。因此,於電源插座之使用中,蓋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更靠上方。於電源插座之使用中朝向端子插入孔掉落之水不僅藉由護腿板遮蔽,而且藉由蓋遮蔽。藉此,於電源插座之使用狀態下,水不易到達至電源插座。
上述電源插座包含包圍上述端子插入孔之筒狀殼體,上述殼體包含:筒狀部,其包圍上述端子插入孔;底部,其堵塞上述筒狀部之底;及排水孔,其通過上述筒狀部及底部中之至少一者而自上述端子插入孔延伸至上述電源插座之外之空間。
根據該構成,於電源插座之殼體設置有排出電源插座內之液體之排水孔。殼體包含:筒狀部,其包含端子插入孔;及底部,其堵塞筒狀部之底。排水孔貫通筒狀部及底部中之至少一者,且自端子插入孔延伸至電源插座之外之空間為止。即便雨水等液體進入至端子插入孔、或因冷凝而於端子插入孔內產生水滴,端子插入孔內之液體亦可通過排水孔而排出。藉此,能夠減少滯留於端子插入孔內之液體之量。
上述主開關係自上述基座部朝向上述護腿板之前方之空間,朝前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
根據該構成,主開關於護腿板之基座部露出。主開關係自基座部朝向護腿板之前方之空間,朝前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從主開關至電源插座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伴隨接近相當於主開關之下端部的主開關之前端部而增加。電氣配線係於護腿板之前方之空間連接於電源插座,且自電源插座之前端部朝前方下垂。因此,能夠使可配置連接於電源插座之電氣配線之空間擴展,能夠提高電氣配線之佈局之自由度。
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通過上述主開關之右端之鉛直之右假想直線、與通過上述主開關之左端之鉛直之左假想直線之間。
根據該構成,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之右端更靠左方、且較主開關之左端更靠右方之位置。亦即,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主開關之正上方。因此,可將主開關及電源插座沿車寬方向緊湊地配置。藉此,可使護腿板沿左右方向小型化。
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中心線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
根據該構成,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除了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主開關之正上方以外,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還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之中心線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亦即,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後視時相對於主開關之中心線偏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因此,於操作主開關時,插入至端子插入孔之電氣設備不易成為障礙。或者,於將電氣設備插入至端子插入孔或自端子插入孔卸除時,主開關不易成為障礙。
於主開關具備藉由插入於鑰匙孔之機械鑰匙之操作而上鎖及開鎖之機械鎖之情形時,主開關之中心線意指機械鑰匙之旋轉軸線。於主開關具備藉由電子鑰匙之操作而上鎖及開鎖之電子鎖,且電子鎖具備由騎乘者來操作之旋鈕(turn knob)之情形時,主開關之中心線意指旋鈕之旋轉軸線。於電子鎖具備由騎乘者按壓之按鈕之情形時,主開關之中心線意指垂直於與騎乘者之手相接之按鈕之表面之中心的直線。
上述端子插入孔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前端更靠後方、且較上述主開關之後端更靠前方之位置。
根據該構成,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主開關之正上方。因此,能夠將主開關及電源插座沿前後方向緊湊地配置。護腿板配置於前外殼之後方,該前外殼配置於頭管之前方。主開關之一部分及電源插座之一部分配置於護腿板與前外殼之間。因此,能夠使護腿板及前外殼沿前後方向小型化。
自上述主開關之上端至上述端子插入孔之後端為止之車輛上下方向之距離短於自上述主開關之後端至上述端子插入孔之後端為止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
根據該構成,從主開關之上端至端子插入孔之後端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短於主開關之後端至端子插入孔之後端為止之前後方向之距離。如此,由於從主開關至電源插座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較短,故而可將主開關及電源插座沿上下方向緊湊地配置。進而,由於從主開關至電源插座為止之前後方向之距離較長,故而電源插座及連接於電源插座之電氣設備進一步遠離騎乘者之腿。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
上述主開關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頭管之前端更靠後方、且較上述頭管之後端更靠前方之位置。
根據該構成,主開關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頭管之正上方。護腿板配置於前外殼之後方,該前外殼配置於頭管之前方。主開關之一部分配置於護腿板與前外殼之間。因此,與主開關之整體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頭管更靠前方或後方之情形相比,能夠將護腿板及前外殼沿前後方向小型化。
上述護腿板進而包含收容物品之收納部,上述收納部包含於車寬方向上相對於上述頭管配置於與上述主開關及電源插座相同之側,且位於較上述端子插入孔更靠下方之開口部。
根據該構成,於護腿板設置有收納部。物品自收納部之開口部被放入至收納部之中。收納部之開口部相對於頭管配置於與主開關及電源插座相同之側,且位於較端子插入孔更靠下方。若將放入至收納部之中之智慧型手機經由饋電纜線而連接於電源插座,則饋電纜線不通過車輛中央,而是自電源插座下垂至收納部內之智慧型手機。因此,與收納部之開口部相對於車輛中央配置於與主開關及電源插座相反之側之情形相比,饋電纜線不易成為障礙。
本發明中之上述或進而是其他的目的、特徵及效果可參照隨附圖式並根據以下進行敍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而明確。
前後、上下及左右之各方向係以乘坐於在水平面上直進之基準姿勢(轉向把手9配置於直進位置之姿勢)之跨坐型車輛1,且朝向前方之騎乘者之視點為基準。以下,只要未作特別說明,則針對基準姿勢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
左右方向相當於車寬方向(跨坐型車輛1之寬度方向)。車輛中央WO(參照圖2)相當於通過頭管3之中心線且與後輪Wr之旋轉中心正交之鉛直面。圖1A中之「U」及「F」分別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上方向及前方向。圖2中之「L」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左方向。關於其他圖亦同樣。以下之說明中之俯視、側視、及後視只要未作特別說明,則分別意指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側視、及後視。
圖1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視圖。圖1B係表示將跨坐型車輛1之一部分簡化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視圖。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例如為速克達。如圖1B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由外裝外殼覆蓋之車體框架2。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3,其朝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下框架4,其自頭管3朝後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及一對底部框架5,其等自下框架4朝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一對底部框架5之前端配置於較頭管3更靠下方。一對底部框架5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
跨坐型車輛1包含供騎乘者乘坐之鞍型座部6。圖1A及圖1B表示於座部6設置有供騎乘者乘坐之主座部6m及供同乘者乘坐之串列座部6t之例。座部6亦可為一人乘坐用。座部6配置於頭管3之後方。座部6配置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上方。座部6可直接支持於一對底部框架5,亦可間接地支持於一對底部框架5。
跨坐型車輛1包含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之儲物箱7。設置於儲物箱7之上端部之開口係藉由座部6而開合。座部6能夠於儲物箱7之開口藉由座部6而閉合之閉合位置(圖1A及圖1B所示之位置)、與儲物箱7之開口被打開之打開位置之間相對於儲物箱7而上下旋動。當座部6下降至閉合位置時,座部6之後端部藉由座部鎖定裝置8而鎖定於車體框架2。
跨坐型車輛1包含:轉向把手9,其藉由騎乘者而轉向;及前叉10,其支持前輪Wf並使之能夠旋轉。作為前輪支持構件之一例之前叉10包含:一對叉管12,其等分別配置於前輪Wf之右方及左方;及轉向軸11,其插入於頭管3。轉向軸11係自頭管3之上端部向上方突出。轉向把手9連結於轉向軸11之上端部。轉向把手9配置於頭管3之上方。當轉向把手9被轉向時,前輪Wf與轉向把手9及前叉10一併繞頭管3之中心線朝左右旋動。
跨坐型車輛1包含使後輪Wr旋轉之動力單元15。動力單元15包含:引擎16,其產生使跨坐型車輛1行駛之動力;及驅動機構17,其將引擎16之動力傳遞至後輪Wr。引擎16為原動機之一例。原動機亦可為電動馬達。於原動機為引擎16之情形時,跨坐型車輛1包含貯存要供給至引擎16之燃料之燃料箱13。一對底部框架5分別配置於燃料箱13之右方及左方。燃料箱13配置於下述腳踏板30之下方。
圖1A及圖1B表示動力單元15為相對於車體框架2能夠上下擺動之擺動單元之例。於該例之情形時,動力單元15經由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樞軸14而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輪Wr由動力單元15之後端部能夠旋轉地支持。後輪Wr及動力單元15相對於車體框架2能夠繞樞軸14上下擺動。後緩衝器18之上端部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緩衝器18之下端部安裝於動力單元15之後端部。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頭燈21,其朝前方發光;及2個前閃光器22,其等根據騎乘者之操作而閃爍。跨坐型車輛1進而包含:尾燈23,其朝後方發光;及2個後閃光器24,其等根據騎乘者之操作而閃爍。頭燈21及前閃光器22配置於較座部6更靠前方。尾燈23及後閃光器24配置於較後輪Wr之前端更靠後方。
跨坐型車輛1包含電池25,該電池25儲存要供給至跨坐型車輛1所具備之複數個電氣設備之電力。電池25所儲存之電力被供給至頭燈21或前閃光器22等之跨坐型車輛1所具備之複數個電氣設備。由引擎16驅動之發電機所產生之電力被供給至該等電氣設備或電池25。藉此,電池25被充電。電池25配置於儲物箱7與尾燈23之間。座部6之後端部配置於電池25之上方,後輪Wr配置於電池25之下方。
跨坐型車輛1之外裝外殼包含:把手外殼26,其配置於轉向把手9之前方及後方;前外殼27,其配置於頭管3之前方;及護腿板29,其配置於頭管3之後方。護腿板29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頭管3與座部6之間。座部6配置於護腿板29之後方。外裝外殼之前擋泥板28配置於前輪Wf之上方。前擋泥板28係與前輪Wf一併朝左右旋動。把手外殼26係與轉向把手9一併朝左右旋動。
外裝外殼包含:腳踏板30,其配置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上方;一對底側外殼31,其等分別配置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右方及左方;及底部外殼32,其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底部外殼32配置於護腿板29之後方。外裝外殼係將配置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之腳及腳之腿部空間33形成於前後方向上之護腿板29與底部外殼32之間。
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之腳被置於設置在腳踏板30之上表面之平坦面30s。平坦面30s與車輛中央WO相交。平坦面30s可為無凹凸之完全之平面,亦可為設置有不會阻礙腳放置之程度之凹部或凸部(例如,1~2 cm左右之凹部或凸部)之實質之平面。如圖1A所示,於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之腳放置於平坦面30s時,騎乘者之腿配置於護腿板29之後方。騎乘者之腿與護腿板29之後表面於前後方向上直接相對。
外裝外殼包含:左右一對後部側外殼34,其等分別配置於一對底部框架5之右方及左方;及後外殼35,其配置於一對後部側外殼34之後端部之間。後部側外殼34於側視時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外裝外殼之後擋泥板36於側視時自後部側外殼34朝後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後擋泥板36配置於後輪Wr之上方及後方。
圖2係護腿板29及與其相關之構成之後視圖。圖3係護腿板29、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之前視圖。圖4係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電路68之概要之電路圖。
如圖2所示,護腿板29包含:中心遮罩41,其配置於前外殼27之後方;一對側遮罩42,其等分別配置於中心遮罩41之右方及左方;及底部遮罩43,其配置於中心遮罩41及一對側遮罩42之下方。中心遮罩41、側遮罩42、及底部遮罩43中之任一者均配置於乘坐在座部6之騎乘者之腿之前方,且面向騎乘者之腿(參照圖1A)。
跨坐型車輛1具備:基座環(base ring)44,其形成供油口;及供油口蓋(filler cap)45,其將供油口開閉。供油口蓋45於後視時配置於頭管3之左方。供油口蓋45配置於護腿板29,且於護腿板29之後表面露出。供油口蓋45能夠於供油口被打開之打開位置與供油口被閉合之閉合位置(圖2所示之位置)之間相對於基座環44移動。供油口蓋45係藉由設置於供油口蓋45之鉤而於閉合位置被鎖定。
跨坐型車輛1具備於要使跨坐型車輛1所具備之複數個電氣設備或引擎16起動時由騎乘者操作之主開關51。主開關51包含:鎖56,其設置有供插入主鑰匙50(參照圖5)之鑰匙孔56h;及開關面板52,其設置有使鑰匙孔56h露出之貫通孔。主開關51亦可包含:燃料按鈕55a,其係於騎乘者要解除供油口蓋45之鎖定時由騎乘者按壓;及座部按鈕55b,其係於騎乘者要解除座部6之鎖定時由騎乘者按壓。
鎖56、燃料按鈕55a、及座部按鈕55b安裝於開關面板52。開關面板52包含安裝有鎖56之主面板53、及安裝有燃料按鈕55a及座部按鈕55b之副面板54。燃料按鈕55a及座部按鈕55b配置於鑰匙孔56h之周圍。圖2表示後視時燃料按鈕55a及座部按鈕55b配置於鑰匙孔56h之右方,且後視時燃料按鈕55a及座部按鈕55b沿上下排列之例。
主面板53、副面板54、鎖56、燃料按鈕55a、及座部按鈕55b配置於頭管3之右方。主面板53及副面板54配置於護腿板29,且於護腿板29之後表面露出。同樣地,鎖56、燃料按鈕55a、及座部按鈕55b配置於護腿板29,且於護腿板29之後表面露出。主開關51貫通護腿板29。相當於主開關51之前端部的主開關51之下端部配置於護腿板29與前外殼27之間之空間。
如圖3所示,主鑰匙50包含切換為複數個狀態之選擇開關57。選擇開關57相當於電源開關及起動開關。電源開關係將跨坐型車輛1所具備之電路68(參照圖4)開關之開關。起動開關係藉由使起動馬達69(參照圖4)旋轉而使引擎16起動之開關。選擇開關57配置於護腿板29與前外殼27之間之空間。鎖56自選擇開關57向上方延伸。選擇開關57之切換係藉由鎖56而鎖定。
主開關51之鎖56例如為筒鎖。筒鎖包含:圓柱狀之轉子,其具有設置有供主鑰匙50插入之鑰匙孔56h之端面;及圓筒狀之筒鎖箱56c,其收容轉子。轉子能夠相對於筒鎖箱56c繞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轉子之中心線)旋轉至包含斷開(OFF)位置、接通(ON)位置、及起動(START)位置之複數個位置。於主鑰匙50未插入至鑰匙孔56h時,轉子於斷開位置被鎖定。當主鑰匙50插入至鑰匙孔56h時,轉子之鎖定被解除。
如圖4所示,主開關51之選擇開關57之狀態係根據轉子之旋轉角而切換。當騎乘者使插入於鑰匙孔56h之主鑰匙50自斷開位置旋轉至接通位置時,選擇開關57自斷開狀態切換為接通狀態,跨坐型車輛1之電路68被關閉。藉此,電池25之電力被供給至跨坐型車輛1所具備之複數個電氣設備。其後,當騎乘者使插入於鑰匙孔56h之主鑰匙50自接通位置旋轉至起動位置時,選擇開關57自接通狀態切換為起動狀態,起動馬達69旋轉。藉此,引擎16起動(啟動)。
跨坐型車輛1所具備之複數個電氣設備例如包含控制跨坐型車輛1之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或控制點火之CDI(Capacitor Discharge Ignition,電容放電點火)單元。下述電源插座61亦包含於複數個電氣設備。電源插座61經由電路68而連接於電池25。當選擇開關57自斷開狀態切換為接通狀態時,介置於電源插座61與電池25之間之電路被關閉。
如圖2所示,護腿板29包含收容物品之收納部46。收納部46包含:環狀之開口部46o,其供物品沿上下通過;及筒狀部47~48,其等形成供被放入至開口部46o之物品配置之收容空間46s。收納部46配置於頭管3之右方。收納部46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主開關51之開關面板52之下方。收納部46之開口部46o未藉由蓋覆蓋,而是於護腿板29之後表面露出。
筒狀部47~48包含:外部47,其位於收容空間46s之後方;及內部48,其位於外部47之前方。收納部46之收容空間46s係藉由外部47及內部48形成。外部47為中心遮罩41之一部分。如圖3所示,內部48係安裝於中心遮罩41之與中心遮罩41不同之構件。內部48亦可與中心遮罩41一體。外部47亦可為安裝於中心遮罩41之與中心遮罩41不同之構件。
如圖2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供給儲存於電池25之直流電力之電源插座61。電源插座61配置於頭管3之右方。電源插座61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主開關51之上方。電源插座61配置於護腿板29,且於護腿板29之後表面露出。電源插座61沿前後貫通護腿板29。如圖3所示,電源插座61之前端部配置於護腿板29之前方之空間。連接電源插座61與電池25之電氣配線67連接於電源插座61之前端部。
如圖2所示,主開關51之一部分及電源插座61之一部分配置於護腿板29之後表面。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自護腿板29之後表面突出。主開關51之一部分及電源插座61之一部分配置於護腿板29之外。護腿板29之後表面為護腿板29之外表面之一部分。因此,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於護腿板29之外表面露出。
電源插座61包含:端面61s,其設置有供電氣設備之端子插入之端子插入孔62;及蓋63,其將端子插入孔62開閉。圖2表示蓋63打開之狀態。插入至端子插入孔62之電氣設備之端子可為插座充電器等電氣設備本身之端子,亦可為設置有與電氣設備或饋電纜線之端子匹配之孔之轉接器之端子,還可為連接電氣設備與電源插座61之饋電纜線之端子。
圖2表示作為電氣設備之一例之轉接器64插入於端子插入孔62,智慧型手機66經由作為饋電纜線之一例之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纜線65而連接於電源插座61之例。於該例中,智慧型手機66被放入至位於較電源插座61更靠下方之收納部46之中。USB纜線65於後視時通過主開關51之右側方之空間自轉接器64延伸至智慧型手機66。USB纜線65之端子(USB連接器)插入於設置在轉接器64之USB埠。
圖5係表示護腿板29、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之後視圖。圖6係表示沿著圖5所示之VI-VI線之護腿板29及電源插座61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圖7係將圖6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圖。圖8、圖9、及圖10分別為表示護腿板29、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之後視圖、俯視圖、及右視圖。
如圖5所示,護腿板29包含位於轉向軸11之周圍之上壁部71。上壁部71包含:後方部71r,其配置於轉向軸11之後方;一對側方部71s,其等分別配置於轉向軸11之右方及左方;及前方部71f,其配置於較轉向軸11更靠前方,且自一對側方部71s延伸至車寬方向上之外側。
護腿板29進而包含位於頭管3之後方之中央壁部72。中央壁部72自上壁部71之後方部71r向下方延伸。中央壁部72自相當於護腿板29之上端面的上壁部71之上端面向下方延伸。中央壁部72於後視時與頭管3及轉向軸11重疊。將護腿板29固定於頭管3之螺栓插入至沿前後貫通中央壁部72之通孔h1。通孔h1位於車輛中央WO。
腿板29除了包含上壁部71及中央壁部72以外,還包含自後視時與頭管3重疊之中央壁部72之後表面向前方凹陷之右凹部73及左凹部79。右凹部73配置於頭管3及轉向軸11之右方。右凹部73於側視時與頭管3及轉向軸11重疊。左凹部79配置於頭管3及轉向軸11之左方。右凹部73及左凹部79之各者朝後方打開,並且朝上方打開。右凹部73進而朝右方打開。左凹部79進而朝左方打開。
護腿板29包含:右內壁部74,其自中央壁部72之右端部向前方延伸;右基座部75,其自右內壁部74之下端部延伸至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及右前壁部76,其自右基座部75之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護腿板29進而包含:右後壁部77,其自右基座部75之後端部向下方延伸;及右外壁部78,其自右基座部75之右端部向下方延伸。右凹部73藉由右內壁部74、右基座部75、及右前壁部76而形成。右基座部75相當於上下方向上之右凹部73之底部。
護腿板29包含:左內壁部80,其自中央壁部72之左端部向前方延伸;左基座部81,其自左內壁部80之下端部延伸至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及左前壁部82,其自左基座部81之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護腿板29進而包含:左後壁部83,其自左基座部81之後端部向下方延伸;及左外壁部84,其自左基座部81之左端部向下方延伸。左凹部79係藉由左內壁部80、左基座部81、及左前壁部82而形成。左基座部81相當於上下方向上之左凹部79之底部。
右內壁部74、右基座部75、右前壁部76、右後壁部77、及右外壁部78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左內壁部80、左基座部81、左前壁部82、左後壁部83、及左外壁部84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左方。右內壁部74配置於頭管3及轉向軸11之右方,側視時與頭管3及轉向軸11重疊。同樣地,左內壁部80配置於頭管3及轉向軸11之左方,側視時與頭管3及轉向軸11重疊。
主開關51之開關面板52安裝於右基座部75。電源插座61安裝於右前壁部76。供油口蓋45安裝於左基座部81。右基座部75於後視時配置於較護腿板29之通孔h1更靠上方。左基座部81之一部分配置於與護腿板29之通孔h1相等之高度。右基座部75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較左基座部81更靠上方。供油口蓋45於後視時配置於較開關面板52更靠下方。
如圖6所示,右基座部75自右後壁部77向前方延伸。右基座部75自右後壁部77向上方延伸。右前壁部76自右基座部75之前端向上方延伸。右前壁部76包含:前方部76A,其自右基座部75之前端向上方延伸;及頂壁76B,其自前方部76A向後方延伸。
頂壁76B係自前方部76A懸突於後方。頂壁76B之後端相當於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位於較前方部76A更靠後方。進而,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位於較基座部75之前端更靠後方且較基座部75之前端更靠上方之位置。右前壁部76係與右基座部75為一體,且與右基座部75相連。右基座部75之前端部及右前壁部76之下端部形成有具有圓弧狀鉛直剖面之拐角部73c。
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相當於右前壁部76之上端。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配置於較右基座部75之後端75r更靠上方。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進而配置於較右基座部75之後端75r更靠前方。右前壁部76之前端76f配置於較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更靠下方、且較右基座部75之後端75r更靠上方之位置。
如圖7所示,自右基座部75之後端75r至右前壁部76之前端76f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H1長於自右前壁部76之前端76f至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H2。自右基座部75之後端75r至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為止之前後方向之距離D1短於自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至右前壁部76之前端76f為止之前後方向之距離D2。距離H1亦可短於距離H2,亦可與距離H2相等。距離D1亦可長於距離D2,亦可與距離D2相等。
如上所述,主開關51包含鎖56、開關面板52、燃料按鈕55a、座部按鈕55b、及選擇開關57。主開關51除了包含其等以外,還包含插入有將鎖56固定於頭管3之螺栓B1之托架58。托架58配置於護腿板29與前外殼27之間之空間。選擇開關57及托架58係由包含護腿板29及前外殼27之外裝外殼遮掩。
主開關51自貫通護腿板29之右基座部75之貫通孔Hm向上方突出。主開關51自右基座部75朝下方且前方傾斜地延伸。換言之,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於側視時朝下方且前方傾斜地延伸。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於側視時亦可為水平或鉛直。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既可於俯視時相對於車輛中央WO傾斜,亦可於俯視時與車輛中央WO平行。
與主開關51同樣地,頭管3於側視時朝下方且前方傾斜地延伸。如圖6所示,鎖56、開關面板52、燃料按鈕55a、座部按鈕55b、選擇開關57、及托架58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頭管3之前端3f更靠後方。鎖56、開關面板52、燃料按鈕55a、座部按鈕55b、選擇開關57、及托架58進而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頭管3之下端3L更靠後方。選擇開關57及托架58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頭管3之後端3r更靠前方。
電源插座61包含:筒狀之殼體89,其包圍端子插入孔62;固定螺帽88,其將殼體89固定於護腿板29;及鉸鏈86,其將蓋63連結於殼體89。端子插入孔62係於殼體89之端面61s開口。如圖7所示,端子插入孔62包含:開口62o,其位於與殼體89之端面61s相同之平面上;及內部空間62s,其自開口62o朝向殼體89之內部沿電源插座61之軸向(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之方向)延伸。
電源插座61之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於後視時不與護腿板29等外裝外殼重疊。換言之,護腿板29等外裝外殼未配置於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之後方,於前後方向上不與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重疊。如圖8所示,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於後視時可視認。電源插座61未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之收容部內。
如圖7所示,殼體89插入於貫通護腿板29之右前壁部76之貫通孔He。端面61s、蓋63、及鉸鏈86配置於右前壁部76之後方,且於右前壁部76之後表面76s露出。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配置於右前壁部76之後方。端子插入孔62之內部空間62s通過貫通孔He。固定螺帽88配置於右前壁部76之前方,於後視時由右前壁部76遮掩。
殼體89包含:筒狀部89t,其包圍端子插入孔62;底部89b,其堵塞筒狀部89t之底;及環狀之凸緣部89f,其自筒狀部89t突出至外側。筒狀部89t插入於貫通護腿板29之右前壁部76之貫通孔He。凸緣部89f配置於右前壁部76之後方。設置於固定螺帽88之內周面之母螺紋安裝於設置在筒狀部89t之外周面之公螺紋。右前壁部76係由凸緣部89f與固定螺帽88夾著。藉此,殼體89固定於護腿板29。
如圖5所示,電源插座61進而包含當騎乘者要使蓋63活動時由騎乘者之手指捏持之突片87。突片87自蓋63之外緣突出。同樣地,鉸鏈86自蓋63之外緣突出。圖5表示端子插入孔62打開之狀態。於端子插入孔62藉由蓋63而閉合時,突片87配置於較鉸鏈86更靠下方。鉸鏈8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更靠上方。圖5表示鉸鏈86之整體配置於較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更靠上方之例。
如圖6所示,於將端子插入孔62開閉時,使蓋63相對於端子插入孔62上下移動。鉸鏈86伴隨蓋63之開閉而彎曲。於端子插入孔62打開時、亦即於端子插入孔62未藉由蓋63覆蓋時,蓋63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更靠上方。此時,蓋63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更靠後方。
如圖8所示,電源插座61配置於設置在右前壁部76之凹處85內。凹處85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凹處85包含:底面85b,其配置於較右前壁部76之後表面76s更靠前方;及內周面85i,其自右前壁部76之後表面76s朝前方延伸至底面85b。電源插座61插入於沿前後貫通凹處85之底面85b之貫通孔He(參照圖7)。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之整體配置於凹處85內,於側視時由凹處85之內周面85i遮掩(參照圖10)。
圖7表示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於側視時朝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例。換言之,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於前後方向上朝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自電源插座61朝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於該例中,電源插座61之端子插入孔62於後視時朝上。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亦可於側視時水平地延伸。
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既可於俯視時相對於車輛中央WO(參照圖5)傾斜,亦可於俯視時與車輛中央WO平行。圖9表示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於俯視時朝後方且右方傾斜地延伸之例。電源插座61之端子插入孔62朝向騎乘者側,考慮了電源插座61之操作性。
如圖7所示,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相對於水平面以傾斜角度θ1傾斜。如圖9所示,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相對於與車輛中央WO平行之鉛直面以傾斜角度θ2傾斜。電源插座61之傾斜角度θ1小於電源插座61之傾斜角度θ2。傾斜角度θ1既可大於傾斜角度θ2,亦可與傾斜角度θ2相等。但是,就確保電源插座61之操作性之觀點而言,理想為端子插入孔62朝向騎乘者側。
如圖7所示,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相對於水平面以傾斜角度θ3傾斜。電源插座61之傾斜角度θ1小於主開關51之傾斜角度θ3。同樣地,電源插座61之傾斜角度θ2(參照圖9)小於主開關51之傾斜角度θ3。傾斜角度θ1亦可大於傾斜角度θ3,亦可與傾斜角度θ3相等。同樣地,傾斜角度θ2亦可大於傾斜角度θ3,亦可與傾斜角度θ3相等。
如圖8所示,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主開關51之正上方。換言之,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通過主開關51之右端51x之鉛直之右假想直線Lx、與通過主開關51之左端51y之鉛直之左假想直線Ly之間。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頂壁76B之正下方。頂壁76B之至少一部分位於較端子插入孔62之左端62y更靠右方、且較端子插入孔62之右端62x更靠左方之位置。
如圖9所示,端子插入孔62之任一部分均於俯視時與右前壁部76重疊,於俯視時由右前壁部76遮掩。開關面板52之一部分於俯視時與右前壁部76重疊,於俯視時由右前壁部76遮掩。開關面板52之後端於俯視時配置於護腿板29之上端面之後緣(上壁部71之上端面之後緣)之後方,於俯視時可視認。開關面板52之後端亦可於俯視時配置於較護腿板29之上端面之後緣更靠前方。
如圖10所示,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與右前壁部76重疊,於側視時由右前壁部76遮掩。蓋63亦於側視時與右前壁部76重疊,於側視時由右前壁部76遮掩。相對於此,開關面板52於側視時未被右前壁部76覆蓋,於側視時可視認。開關面板52配置於護腿板29之右內壁部74之右方,側視時與右內壁部74重疊。
如上所述,護腿板29之右前壁部76包含:前方部76A,其自右基座部75向上方延伸;及頂壁76B,其自前方部76A向後方延伸。如圖7所示,前方部76A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後端51r更靠前方。前方部76A進而配置於較位於與殼體89之端面61s相同之平面上之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更靠前方。頂壁76B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更靠上方。頂壁76B之後端相當於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
護腿板29之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相當於右前壁部76之上端。端子插入孔62配置於較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更靠下方、且較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更靠前方之位置。端子插入孔62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通過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之鉛直之假想直線Lr更靠前方。即便於電源插座61之蓋63位於閉合位置至打開位置為止之任一位置時,蓋63亦配置於較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更靠下方、且較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更靠前方之位置。
端子插入孔62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前端51f更靠後方、且較主開關51之後端51r更靠前方之位置。端子插入孔62配置於較開關面板52更靠前方、且較開關面板52更靠上方之位置。插入於主開關51之主鑰匙50之上端50u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之後端62r更靠上方。相當於開關面板52之上端的主開關51之上端51u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之後端62r更靠後方、且較端子插入孔62之後端62r更靠下方之位置。
從主開關51之上端51u至端子插入孔62之後端62r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H3係短於自相當於開關面板52之後端的主開關51之後端51r至端子插入孔62之後端62r為止之前後方向之距離D3。距離H3長於從主開關51之上端51u至端子插入孔62之後端62r為止之前後方向之距離D4。距離H3亦可長於距離D3,亦可與距離D3相等。距離H3亦可短於距離D4,亦可與距離D4相等。
圖11係表示沿著包含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之切斷面之電源插座61之剖面的剖視圖。圖12係表示沿著圖11所示之XII-XII線之電源插座61之剖面之剖視圖。根據圖7與圖11之比較,可知圖11所示之電源插座61之姿勢與電源插座61安裝於護腿板29時之電源插座61之姿勢不同。
如圖11所示,電源插座61包含:筒狀之內周端子90,其配置於殼體89之內周面(筒狀部89t之內周面)上;及底部端子91,其配置於殼體89之底面(底部89b之底面)上。內周端子90及底部端子91均為金屬製。殼體89為樹脂等絕緣材料製。
內周端子90及底部端子91中之一者為正端子,內周端子90及底部端子91中之另一者為負端子。自電池25(參照圖4)供給之電荷經由連接於電源插座61之電氣設備而於內周端子90與底部端子91之間流動。藉此,電池25之電力被供給至電氣設備。
電源插座61之殼體89除了包含筒狀部89t、底部89b、及凸緣部89f以外,還包含沿電源插座61之軸向(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之方向)貫通底部89b之排水孔93。底部端子91插入於沿電源插座61之軸向貫通底部89b之中央部之中央孔92,且於底部89b之中央部露出。
如圖12所示,沿電源插座61之軸向觀察電源插座61時,排水孔93位於底部端子91之周圍。較佳為於電源插座61安裝於護腿板29時,排水孔93配置於底部89b之下部(參照圖7)。於沿電源插座61之軸向觀察電源插座61時,排水孔93之面積可大於或小於底部端子91之面積,亦可與底部端子91之面積相等。
如上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主開關51配置於頭管3之右方。若操作主開關51,則跨坐型車輛1之電路68被關閉,電力被供給至跨坐型車輛1所具備之電氣設備。連接插座充電器或饋電纜線等電氣設備之電源插座61相對於頭管3配置於與主開關51相同之側。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配置於面向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之護腿板29。
電源插座61之端子插入孔62配置於較主開關51更靠上方。因此,與端子插入孔62之一部分配置於與主開關51相同之高度之情形相比,主開關51與電源插座61於護腿板29之前方之空間不易接觸。因此,亦可不進行為了防止主開關51與電源插座61之接觸所進行之原本不需要之佈局之變更。藉此,能夠提高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之佈局之自由度。
又,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於側視時水平地、或朝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當將饋電纜線之端子插入至端子插入孔62時,饋電纜線並非自電源插座61之端子插入孔62筆直地下垂,而是自電源插座61之端子插入孔62水平地或朝斜上方延伸之後下垂。因此,與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於側視時朝後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之情形相比,容易操作主開關51及電氣設備。
另外,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後端51r更靠前方。因此,饋電纜線等連接於電源插座61之電氣設備亦向前方移動。因此,饋電纜線等不易接觸騎乘者之腿。不僅如此,還能夠使可配置騎乘者之腿之空間朝前方擴展。藉此,能夠使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提高。
進而,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並非配置於收納部46內,而是於護腿板29露出。因此,易於操作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進而,護腿板29之右前壁部76具備配置於較電源插座61更靠上方之頂壁76B,相當於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的頂壁76B之後端配置於較電源插座61更靠後方。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俯視時與右前壁部76重疊。亦即,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俯視時由護腿板29遮掩。因此,即便端子插入孔62並非朝下,雨水等掉落之水亦不易進入至端子插入孔62。藉此,朝向端子插入孔62掉落之水不易到達至端子插入孔62。
於本實施形態中,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不僅於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後端51r更靠前方,而且於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上端51u更靠前方。因此,電源插座61及連接於電源插座61之電氣設備進一步遠離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之腿。藉此,能夠使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改善。
於本實施形態中,並非端子插入孔62之一部分,而是端子插入孔62之整體於俯視時與右前壁部76重疊,於俯視時由右前壁部76遮掩。因此,朝向端子插入孔62掉落之水更不易到達至端子插入孔62。
於本實施形態中,不僅於俯視時,而且於側視時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亦由右前壁部76遮掩。例如於跨坐型車輛1於濕潤之路面上行駛之情形時,存在路面上之水朝向端子插入孔62沿車寬方向飛濺之情況。因此,朝向端子插入孔62沿車寬方向飛濺之水更不易到達至端子插入孔62。
於本實施形態中,端子插入孔62係藉由蓋63而開閉。因此,能夠保護端子插入孔62免受雨水等液體或灰塵等固體侵害。進而,由於伴隨蓋63之開合而彎曲之鉸鏈86配置於較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更靠上方,故而蓋63相對於端子插入孔62朝正上方或斜上方被打開。因此,於電源插座61之使用中,蓋63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更靠上方。於電源插座61之使用中朝向端子插入孔62掉落之水不僅由護腿板29遮蓋,而且由蓋63遮蓋。藉此,於電源插座61之使用狀態下,水不易到達至電源插座61。
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電源插座61之殼體89設置有排出電源插座61內之液體之排水孔93。殼體89包含:筒狀部89t,其包圍端子插入孔62;及底部89b,其堵塞筒狀部89t之底。排水孔93貫通筒狀部89t及底部89b中之至少一者,且自端子插入孔62延伸至電源插座61之外之空間。即便雨水等液體進入至端子插入孔62、或因冷凝而於端子插入孔62內產生水滴,端子插入孔62內之液體亦通過排水孔93被排出。藉此,能夠減少滯留於端子插入孔62內之液體之量。
於本實施形態中,主開關51於護腿板29之右基座部75露出。主開關51自右基座部75朝向護腿板29之前方之空間,並且朝前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從主開關51至電源插座61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係伴隨接近相當於主開關51之下端部的主開關51之前端部而增加。電氣配線67(參照圖3)係於護腿板29之前方之空間連接於電源插座61,且自電源插座61之前端部向前方下垂。因此,能夠使可配置連接於電源插座61之電氣配線67之空間擴展,能夠提高電氣配線67之佈局之自由度。
於本實施形態中,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右端更靠左方、且較主開關51之左端更靠右方之位置。亦即,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主開關51之正上方。因此,能夠將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沿車寬方向緊湊地配置。藉此,能夠將護腿板29沿左右方向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主開關51之正上方,而且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亦即,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相對於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偏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因此,於操作主開關51時,插入於端子插入孔62之電氣設備不易成為障礙。或者,於將電氣設備插入至端子插入孔62或自端子插入孔62卸除時,主開關51不易成為障礙。
於本實施形態中,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配置於主開關51之正上方。因此,能夠將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沿前後方向緊湊地配置。護腿板29配置於前外殼27之後方,該前外殼27配置於頭管3之前方。主開關51之一部分及電源插座61之一部分配置於護腿板29與前外殼27之間。因此,能夠將護腿板29及前外殼27沿前後方向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從主開關51之上端51u至端子插入孔62之後端62r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H3係短於從主開關51之後端51r至端子插入孔62之後端62r為止之前後方向之距離D3。如此,由於從主開關51至電源插座61為止之上下方向之距離H3較短,故而能夠將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沿上下方向緊湊地配置。進而,由於從主開關51至電源插座61為止之前後方向之距離D3較長,故而電源插座61及連接於電源插座61之電氣設備進一步遠離騎乘者之腿。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騎乘者之乘坐舒適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主開關51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配置於頭管3之正上方。護腿板29配置於前外殼27之後方,該前外殼27配置於頭管3之前方。主開關51之一部分配置於護腿板29與前外殼27之間。因此,與主開關51之整體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頭管3更靠前方或後方之情形相比,能夠使護腿板29及前外殼27於前後方向上小型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收納部46設置於護腿板29。物品自收納部46之開口部46o被放入至收納部46之中。收納部46之開口部46o相對於車輛中央WO配置於與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相同之側,位於較端子插入孔62更靠下方。若將被放入至收納部46之中之智慧型手機66經由饋電纜線而連接於電源插座61,則饋電纜線不通過車輛中央WO而是自電源插座61下垂至收納部46內之智慧型手機66。因此,與收納部46之開口部46o相對於車輛中央WO配置於與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相反之側之情形相比,饋電纜線不易成為障礙。
第2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圖13~圖15,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圖13~圖15中,針對與上述圖1~圖12所示之構成同等之構成,標註與圖1等相同之參考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13及圖14分別為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護腿板29、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之後視圖及右視圖。圖15係表示沿著圖13所示之XV-XV線之護腿板29及電源插座61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圖13~圖15表示蓋63打開之狀態。
主開關51之鎖56並不限於藉由插入於鑰匙孔56h之機械鑰匙之操作而上鎖及開鎖之機械鎖56,亦可為藉由電子鑰匙之操作而上鎖及開鎖之電子鎖56。
於主開關51之鎖56為電子式之情形時,主開關51之鎖56可具備伴隨騎乘者之操作而繞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旋動之旋鈕,亦可具備由騎乘者按壓之按鈕,還可具備旋鈕及按鈕之兩者。圖13表示鎖56為電子式,且於鎖56設置有旋鈕101及按鈕102之兩者之例。
如圖13所示,護腿板29包含自中央壁部72之後表面向前方凹陷之右凹部73。右凹部73朝後方打開,並且朝上方打開。右凹部73進而朝右方打開。右凹部73包含:右基座部75,其相當於上下方向上之右凹部73之底部;右內壁部74,其自右基座部75之左端部向上方延伸;及右前壁部76,其自右基座部75之前端部向上方延伸。
主開關51之開關面板52安裝於右基座部75。主開關51之旋鈕101配置於開關面板52上。主開關51之按鈕102配置於旋鈕101上。電源插座61安裝於右前壁部76。端子插入孔62於後視時配置於較旋鈕101及按鈕102更靠上方。
如圖14所示,端子插入孔62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開關面板52及旋鈕101更靠前方。端子插入孔62於側視時配置於前外殼27之後方。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可視認。圖14表示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於側視時朝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例。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亦可於側視時水平地延伸。
如圖15所示,護腿板29之右前壁部76包含:前方部76A,其自右基座部75向上方延伸;及頂壁76B,其自前方部76A向後方延伸。前方部76A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後端51r更靠前方。前方部76A進而配置於較位於與殼體89之端面61s相同之平面上之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更靠前方。頂壁76B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更靠上方。頂壁76B之後端相當於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
護腿板29之右前壁部76之後端76r相當於右前壁部76之上端。端子插入孔62配置於較頂壁76B之後端76r更靠下方、且較頂壁76B之後端76r更靠前方之位置。端子插入孔62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通過頂壁76B之後端76r之鉛直之假想直線Lr更靠前方。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俯視時與頂壁76B重疊,於俯視時由頂壁76B遮掩。
如圖13所示,電源插座61之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後視時配置於設置在右前壁部76之凹處85內。凹處85包含:底面85b,其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更靠前方;及內周面85i,其自右前壁部76之後表面76s朝前方延伸至底面85b。圖13中之施加有交叉影線之區域表示凹處85之內周面85i。凹處85具有如包覆電源插座61之上半部側般之形狀。
如圖14所示,電源插座61之一部分於側視時與凹處85之內周面85i重疊,於側視時由凹處85之內周面85i遮掩。具體而言,電源插座61之殼體89之一部分於側視時與凹處85之內周面85i重疊。另一方面,電源插座61包含於側視時不與凹處85重疊,於側視時可視認之部分。例如,電源插座61之端面61s或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於側視時未被凹處85之內周面85i覆蓋,於側視時可視認。
其他實施形態
本發明並不受上述實施形態之內容限定,能夠進行多種變更。
主開關51亦可具備電源開關以代替相當於電源開關及起動開關之選擇開關57。於該情形時,只要於跨坐型車輛1設置當騎乘者要將起動開關自斷開狀態切換為接通狀態時由騎乘者按壓之起動按鈕即可。
若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於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後端51r更靠前方,則端子插入孔62之至少一部分亦可並非於側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上端51u更靠前方。例如,端子插入孔62之前端亦可於側視時配置於主開關51之正上方。
亦可為僅端子插入孔62之一部分於俯視時由護腿板29遮掩,端子插入孔62之其餘部分於俯視時可視認。
亦可為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之整體於側視時不與設置於護腿板29之右前壁部76之頂壁76B重疊,而是於側視時可視認。例如,亦可省略頂壁76B之外側部分以使端子插入孔62之開口62o之整體於側視時不被遮掩。
亦可為,伴隨蓋63之開閉而彎曲之鉸鏈86之整體配置於較電源插座61之中心線Le更靠下方。電源插座61亦可省略蓋63及鉸鏈86。
排出電源插座61內之液體之排水孔93亦可不貫通殼體89之底部89b,而是貫通殼體89之筒狀部89t。亦可於殼體89設置有貫通底部89b之排水孔93、及貫通筒狀部89t之排水孔93。電源插座61亦可省略排水孔93。
亦可為,端子插入孔62之整體於後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中心線Lm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亦可為,端子插入孔62之整體於後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右端更靠右方。或者,亦可為,端子插入孔62之整體於後視時配置於較主開關51之左端更靠左方。
亦可為,主開關51之整體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頭管3之前端3f更靠前方。或者,亦可為主開關51之整體於側視時配置於較頭管3之後端3r更靠後方。
收納部46之開口部46o亦可配置於較端子插入孔62更靠上方。收納部46之開口部46o亦可於俯視時相對於頭管3配置於與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相反之側。護腿板29亦可省略收納部46。
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亦可並非於後視時配置於頭管3之右方,而是於後視時配置於頭管3之左方。例如,主開關51亦可並非配置於右基座部75,而是配置於左基座部81。同樣地,電源插座61亦可並非配置於右前壁部76,而是配置於左前壁部82。亦即,只要主開關51配置於基座部,電源插座61配置於前壁部即可。換言之,只要主開關51及電源插座61配置於配置在頭管3之右方或左方之凹部(右凹部73及左凹部79中之任一者)即可。
亦可將主開關51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前壁部(右前壁部76及左前壁部82中之任一者)。亦可將電源插座61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基座部(右基座部75及左基座部81中之任一者)。例如,亦可將主開關51之一部分配置於右前壁部76,將主開關51之其餘部分配置於右基座部75或拐角部73c。
供油口蓋45亦可配置於除護腿板29之後表面以外之位置。同樣地,燃料箱13亦可配置於除腳踏板30之下之空間以外之位置。
跨坐型車輛1並不限於具備支持後輪Wr且相對於車體框架2能夠上下擺動之擺動單元之機車,亦可為具備支持後輪Wr且相對於引擎16及車體框架2能夠上下擺動之擺臂的機車。跨坐型車輛1亦可為具備3個以上之車輪之車輛,亦可為全地形行駛用車輛(ALL-TERRAIN VEHICLE),還可為雪上摩托車。
亦可組合上述全部構成中之2個以上。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頭管
3L‧‧‧下端
3f‧‧‧前端
3r‧‧‧後端
4‧‧‧下框架
5‧‧‧底部框架
6‧‧‧座部
6m‧‧‧主座部
6t‧‧‧串列座部
7‧‧‧儲物箱
8‧‧‧座部鎖定裝置
9‧‧‧轉向把手
10‧‧‧前叉
11‧‧‧轉向軸
12‧‧‧叉管
13‧‧‧燃料箱
14‧‧‧樞軸
15‧‧‧動力單元
16‧‧‧引擎
17‧‧‧驅動機構
18‧‧‧後緩衝器
21‧‧‧頭燈
22‧‧‧前閃光器
23‧‧‧尾燈
24‧‧‧後閃光器
25‧‧‧電池
26‧‧‧把手外殼
27‧‧‧前外殼
28‧‧‧前擋泥板
29‧‧‧護腿板
30‧‧‧腳踏板
30s‧‧‧平坦面
31‧‧‧底側外殼
32‧‧‧底部外殼
33‧‧‧腿部空間
34‧‧‧後部側外殼
35‧‧‧後外殼
36‧‧‧後擋泥板
41‧‧‧中心遮罩
42‧‧‧側遮罩
43‧‧‧底部遮罩
44‧‧‧基座環
45‧‧‧供油口蓋
46‧‧‧收納部
46o‧‧‧開口部
46s‧‧‧收容空間
47‧‧‧外部
48‧‧‧內部
50‧‧‧主鑰匙
50u‧‧‧上端
51‧‧‧主開關
51f‧‧‧前端
51r‧‧‧後端
51u‧‧‧上端
51x‧‧‧右端
51y‧‧‧左端
52‧‧‧開關面板
53‧‧‧主面板
54‧‧‧副面板
55a‧‧‧燃料按鈕
55b‧‧‧座部按鈕
56‧‧‧鎖
56c‧‧‧筒鎖箱
56h‧‧‧鑰匙孔
57‧‧‧選擇開關
58‧‧‧托架
61‧‧‧電源插座
61s‧‧‧端面
62‧‧‧端子插入孔
62o‧‧‧開口
62r‧‧‧後端
62s‧‧‧內部空間
62x‧‧‧右端
62y‧‧‧左端
63‧‧‧蓋
64‧‧‧轉接器
65‧‧‧USB纜線
66‧‧‧智慧型手機
67‧‧‧電氣配線
68‧‧‧電路
69‧‧‧起動馬達
71‧‧‧上壁部
71f‧‧‧前方部
71r‧‧‧後方部
71s‧‧‧側方部
72‧‧‧中央壁部
73‧‧‧右凹部
73c‧‧‧拐角部
74‧‧‧右內壁部
75‧‧‧右基座部
75r‧‧‧後端
76‧‧‧右前壁部
76A‧‧‧前方部
76B‧‧‧頂壁
76f‧‧‧前端
76r‧‧‧後端
76s‧‧‧後表面
77‧‧‧右後壁部
78‧‧‧右外壁部
79‧‧‧左凹部
80‧‧‧左內壁部
81‧‧‧左基座部
82‧‧‧左前壁部
83‧‧‧左後壁部
84‧‧‧左外壁部
85‧‧‧凹處
85b‧‧‧底面
85i‧‧‧內周面
86‧‧‧鉸鏈
87‧‧‧突片
88‧‧‧固定螺帽
89‧‧‧殼體
89b‧‧‧底部
89f‧‧‧凸緣部
89t‧‧‧筒狀部
90‧‧‧內周端子
91‧‧‧底部端子
92‧‧‧中央孔
93‧‧‧排水孔
101‧‧‧旋鈕
102‧‧‧按鈕
B1‧‧‧螺栓
D1‧‧‧距離
D2‧‧‧距離
D3‧‧‧距離
D4‧‧‧距離
F‧‧‧前方向
H1‧‧‧距離
H2‧‧‧距離
H3‧‧‧距離
He‧‧‧貫通孔
Hm‧‧‧貫通孔
h1‧‧‧孔
L‧‧‧左方向
Le‧‧‧中心線
Lm‧‧‧中心線
Lr‧‧‧假想直線
Lx‧‧‧右假想直線
Ly‧‧‧左假想直線
U‧‧‧上方向
WO‧‧‧車輛中央
Wf‧‧‧前輪
Wr‧‧‧後輪
θ1‧‧‧傾斜角度
θ2‧‧‧傾斜角度
θ3‧‧‧傾斜角度
圖1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左視圖。
圖1B係表示將跨坐型車輛之一部分簡化之跨坐型車輛之左視圖。
圖2係護腿板及與其相關之構成之後視圖。
圖3係護腿板、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前視圖。
圖4係表示跨坐型車輛之電路之概要之電路圖。
圖5係表示護腿板、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後視圖。
圖6係表示沿著圖5所示之VI-VI線之護腿板及電源插座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
圖7係將圖6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圖。
圖8係表示護腿板、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後視圖。
圖9係表示護腿板、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俯視圖。
圖10係表示護腿板、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右視圖。
圖11係表示沿著包含電源插座之中心線之切斷面之電源插座之剖面的剖視圖。
圖12係表示沿著圖11所示之XII-XII線之電源插座之剖面之剖視圖。
圖13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護腿板、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後視圖。
圖14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護腿板、主開關、及電源插座之右視圖。
圖15係表示沿著圖13所示之XV-XV線之護腿板及電源插座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 原動機,其產生使跨坐型車輛行駛之動力; 車體框架,其包含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央之頭管; 座部,其配置於較上述頭管更靠後方,供騎乘者乘坐; 護腿板,其配置於車輛前後方向上之上述頭管與上述座部之間,且配置於乘坐於上述座部之上述騎乘者之腿之前方; 主開關,其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頭管之右方或左方,於上述騎乘者要使上述原動機啟動時由上述騎乘者操作;及 電源插座,其包含供電氣設備之端子插入之端子插入孔,配置於車寬方向上相對於上述頭管與上述主開關相同之側;且 上述護腿板包含:基座部,其安裝有上述主開關;及前壁部,其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後端更靠前方,自上述基座部向上方延伸,且安裝有上述電源插座; 上述主開關及電源插座配置於上述護腿板之外表面, 上述電源插座之端子插入孔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更靠上方, 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後端更靠前方, 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時與上述前壁部重疊, 上述電源插座之中心線於車輛側視時水平地、或朝後方且上方延伸, 上述護腿板之前壁部包含配置於較上述電源插座更靠上方之頂壁,該頂壁具有配置於較上述電源插座更靠後方之後端。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上端更靠前方。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端子插入孔之整體於車輛俯視時與上述前壁部重疊。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與上述前壁部重疊。
  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電源插座包含:蓋,其將上述端子插入孔開閉;及鉸鏈,其伴隨上述蓋之開閉而彎曲;且 上述鉸鏈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上述電源插座之中心線更靠上方。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電源插座包含包圍上述端子插入孔之筒狀殼體, 上述殼體包含:筒狀部,其包圍上述端子插入孔;底部,其堵塞上述筒狀部之底;及排水孔,其通過上述筒狀部及底部中之至少一者而自上述端子插入孔延伸至上述電源插座之外之空間。
  7.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主開關自上述基座部朝向上述護腿板之前方之空間,朝前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
  8.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通過上述主開關之右端之鉛直之右假想直線、與通過上述主開關之左端之鉛直之左假想直線之間。
  9.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端子插入孔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後視時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中心線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
  10.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端子插入孔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主開關之前端更靠後方、且較上述主開關之後端更靠前方之位置。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自上述主開關之上端至上述端子插入孔之後端為止之車輛上下方向之距離係短於自上述主開關之後端至上述端子插入孔之後端為止之車輛前後方向之距離。
  12.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主開關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側視時配置於較上述頭管之前端更靠後方、且較上述頭管之後端更靠前方之位置。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腿板進而包含收容物品之收納部, 上述收納部包含開口部,該開口部於車寬方向上相對於上述頭管配置於與上述主開關及電源插座相同之側,且位於較上述端子插入孔更靠下方。
TW108105077A 2018-03-09 2019-02-15 跨坐型車輛 TWI706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3112 2018-03-09
JP2018043112 2018-03-09
JP2018149465A JP2019156383A (ja) 2018-03-09 2018-08-08 鞍乗型車両
JP2018-149465 2018-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8416A true TW201938416A (zh) 2019-10-01
TWI706876B TWI706876B (zh) 2020-10-11

Family

ID=67994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5077A TWI706876B (zh) 2018-03-09 2019-02-15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56383A (zh)
BR (1) BR102019004641B1 (zh)
PH (1) PH12019050028B1 (zh)
TW (1) TWI7068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98338B2 (ja) * 2020-05-25 2023-12-14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乗物用コネクタユニット、自動二輪車及び支持部材
JP7366973B2 (ja) * 2021-09-28 2023-10-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14284790B (zh) * 2021-12-24 2023-06-0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行李箱车载电源插座的防水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0674U (en) * 2007-10-19 2008-04-11 Kwang Yang Motor Co Front multi-protection DC power adapter layout
TWI385099B (zh) * 2008-12-26 2013-02-11 Kwang Yang Motor Co A front box with a charging function
JP2013071566A (ja) * 2011-09-27 2013-04-22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モバイル端末収納構造
ES2693949T3 (es) * 2013-03-29 2018-12-14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ctura de suministro de fuente de alimentación de vehículo
TWI589466B (zh) * 2015-01-20 2017-07-01 Kwang Yang Motor Co Construction of locomotive char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6876B (zh) 2020-10-11
BR102019004641B1 (pt) 2024-03-05
BR102019004641A2 (pt) 2020-01-07
PH12019050028A1 (en) 2019-09-23
PH12019050028B1 (en) 2019-09-23
JP2019156383A (ja)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0581B (zh) 具有電池座之自行車
TWI706876B (zh) 跨坐型車輛
EP2799320B1 (en) Electric straddled vehicle
WO2012085977A1 (ja) 電動二輪車
EP2003045B1 (en) Motorcycle
EP2392507A1 (en) Motorcycle
WO2013094597A1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EP3539855B1 (en) Support for the engine control unit of an straddled vehicle
JP67709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CN110091953B (zh) 电动车构造
JP2008228507A (ja) 電動車両
TW201941990A (zh) 跨坐型車輛之usb端子單元配置構造
TWI689428B (zh) 跨坐型車輛之usb端子單元構造
CN110254578B (zh) 骑乘式车辆
JP5964323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5828006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TWI710486B (zh) 跨坐型車輛之usb端子單元構造
JP566570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モバイル端末支持構造
CN117799731A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JP7190510B2 (ja) 鞍乗型車両
CN207116485U (zh) 一种无桩租赁电动自行车的电池
JP648420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通信装置収納構造
JP2024106587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WO2019188985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201917216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