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9731A -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9731A
CN117799731A CN202311248940.8A CN202311248940A CN117799731A CN 117799731 A CN117799731 A CN 117799731A CN 202311248940 A CN202311248940 A CN 202311248940A CN 117799731 A CN117799731 A CN 1177997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terminal
width direction
main switch
terminal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489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津久井浩明
菊池雅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997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97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该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覆盖驾驶者的腿部的前方的护腿板(16A),在所述护腿板(16A)中的比车宽方向中央(CL1)靠一侧的位置具备能够操作车辆电源的接通/断开的切换的主开关(29a)、能够供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插拔的端子插座(33)、能够取放物品的物品收纳部(26),在所述护腿板(16A)的后表面侧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凹陷的凹部(17),所述凹部(17)形成与所述物品收纳部(26)内的收纳空间(28)相连的第二收纳空间(28a),所述主开关(29a)及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所述凹部(17)内,且配置在所述凹部(17)的车宽方向中央(CL1)附近,所述主开关(29a)及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以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申请基于在2022年9月30日向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22-157473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在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存在具备主开关、电源插座(端子插座)、物品收纳部的结构,该主开关设置于护腿板的车宽方向一侧,该电源插座配置在主开关的下方,该物品收纳部设置于护腿板的车宽方向另一侧(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7022103号公报、日本专利第6086887号公报)。在护腿板的车宽方向另一侧配置其他部件的情况下,有时在护腿板的车宽方向一侧配置主开关、电源插座及物品收纳部(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9-156383号公报、台弯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2718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将主开关、电源插座及物品收纳部配置在护腿板的单侧时,出于提高电源插座的防水、主开关及电源插座的操作性、在前罩内防止主开关与电源插座的干涉等目的,各部件的布局的自由度受到限制,无法将各部件紧凑地配置而在上下方向上大型化,存在容易对外观性、驾驶者的乘坐性造成影响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的方案目的是在护腿板具备主开关、端子插座及物品收纳部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设为紧凑的部件配置而提高外观性及乘坐性。并且,更进一步改善交通的安全性而有助于可持续的运输系统的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采用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形态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具备覆盖驾驶者的腿部的前方的护腿板(16A),在所述护腿板(16A)中的比车宽方向中央(CL1)靠一侧的位置具备能够操作车辆电源的接通/断开的切换的主开关(29a)、能够供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插拔的端子插座(33)、能够取放物品的物品收纳部(26),其中,在所述护腿板(16A)的后表面侧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凹陷的凹部(17),所述凹部(17)形成与所述物品收纳部(26)内的收纳空间(28)相连的第二收纳空间(28a),所述主开关(29a)及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所述凹部(17)内,且配置在所述凹部(17)的车宽方向中央(CL1)附近,所述主开关(29a)及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以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1)的形态,在形成与物品收纳部相连的第二收纳空间的凹部配置主开关及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将上述主开关及端子连接口紧凑地配置而提高外观性和驾驶者的乘坐性。而且,主开关及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中的至少一方在凹部内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附近,且以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在主开关及端子连接口中的至少一方提高好用度,并确保第二收纳空间的容量,也容易接近物品收纳部。此外,容易将主开关及端子插座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附近,容易接近主线束而能够实现线束长度的缩短。
(2)在上述(1)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所述主开关(29a)的下方。
根据上述(2)的形态,即使在物品收纳部收纳外部设备而在端子插座连接配线那样的情况下,外部设备的配线也难以成为主开关的操作的妨碍,能够提高主开关的操作性。
(3)在上述(1)或(2)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所述物品收纳部(26)内。
根据上述(3)的形态,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配置在物品收纳部内,由此能够抑制端子连接口的露出而提高端子插座的防水、防尘等的保护性。而且,容易将物品收纳部收纳的外部设备与端子插座连接,能够提高端子插座的好用度。
(4)在上述(3)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凹部(17)配置在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上方,所述护腿板(16A)在所述凹部(17)内具备形成所述主开关(29a)的设置面(42)的底座部(41),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所述底座部(41)的下方,且配置在比在所述底座部(41)的后端形成的所述设置面(42)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4)的形态,底座部成为檐而进一步提高端子插座的保护性,并且能够使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不显眼而提高外观性。
(5)在上述(4)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物品收纳部(26)具备覆盖所述收纳空间(28)的车辆后方侧的后壁部(56),所述后壁部(56)的上端缘(18b)形成为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侧。
根据上述(5)的形态,对于在物品收纳部内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容易插拔外部设备的插头,能够提高端子插座的好用度。
(6)在上述(5)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物品收纳部(26)具备覆盖所述收纳空间(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2),所述侧壁部(52)的上端缘(18a)形成为越靠车辆后方侧则越位于下方侧。
根据上述(6)的形态,对于在物品收纳部内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更容易插拔外部设备的插头,能够提高端子插座的好用度。
(7)在上述(5)的形态中,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下,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可以配置在比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后壁部(56)的上端缘(18b)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7)的形态,物品收纳部的后壁部难以成为插头相对于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插脱的妨碍,容易相对于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插拔插头,能够提高端子插座的操作性。
(8)在上述(6)的形态中,也可以为,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比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侧壁部(52)的上端缘(18a)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8)的形态,物品收纳部的侧壁部难以成为插头相对于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插脱的妨碍,容易相对于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插拔插头,能够提高端子插座的操作性。
(9)在上述(3)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凹部(17)配置在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上方,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相对于铅垂面而向下倾斜的插座设置面(46)。
根据上述(9)的形态,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向下倾斜,因此容易将端子插座与物品收纳部收纳的外部设备连接,能够提高端子插座的好用度。而且,能够提高端子插座的防水、防尘等的保护性。
(10)在上述(3)的形态中,也可以为,所述凹部(17)具备覆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28a)的上方侧的上壁部(19),所述上壁部(19)延伸至比所述主开关(29a)、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及物品收纳部(26)的开口部(27)靠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10)的形态,凹部的上壁部从上方覆盖主开关、端子插座的端子连接口及物品收纳部的开口部,因此能够提高主开关、端子插座及物品收纳部的防水、防尘等的保护性。
(11)在上述(3)的形态中,也可以为,从所述主开关(29a)的上端部到所述端子插座(33)的下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L1)比从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收纳空间(28)的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L2)短。
根据上述(11)的形态,能够将主开关及端子插座紧凑地配置,实现车辆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12)在上述(1)的形态中,也可以为,在所述护腿板(16A)中的比车宽方向中央(CL1)靠另一侧的位置还具备第二物品收纳部(36)。
根据上述(12)的形态,在利用车宽方向一侧的物品收纳部及端子插座时,也能够利用车宽方向另一侧的第二物品收纳部收纳其他货物。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在护腿板具备主开关、端子插座及物品收纳部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能够设为紧凑的部件配置而提高外观性及乘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右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护腿板的上部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III部放大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上述护腿板的右侧的内箱的箱主体的立体图,图5的(a)示出将外侧壁部展开的状态,图5的(b)示出将外侧壁部闭合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而且,在以下说明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辆左右中央的线CL。
<车辆整体>
图1示出踏板型的机动二轮车1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机动二轮车1具备作为转向轮的前轮3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前轮3支承于前叉3a,能够通过操作手柄2转动(转舵)。后轮4支承于摆动式的动力单元8,能够通过动力单元8驱动。图中符号2a表示操作手柄2的左右两侧的把手部,符号2b表示将除了左右把手部2a之外的操作手柄2的周围覆盖的手柄罩,符号4a表示后减振器。
包括操作手柄2、前叉3a及前轮3的转向类部件能够转向地支承于车身框架21的前端部的头管21a。动力单元8的前部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身框架21的下部。
车身框架21具备头管21a、从头管21a向后下方延伸的向下框架21b、从向下框架21b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下框架21c、以及从下框架21c的后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后框架21d。
在前轮3与后轮4之间设有驾驶者放腿的踏脚板6。在踏脚板6的前方设有前车身14。在踏脚板6的后方设有后车身15。将前车身14与后车身15之间且踏脚板6的上方的空间K1设为驾驶者跨骑车身时的跨骑空间K1。在前车身14的上方配置手柄2。乘客就座的座椅5支承于后车身15的上方。在踏脚板6的下部左侧设有能够将车身支承为向左侧倾斜的立起状态的可倒式的侧支架(未图示)。
动力单元8具备例如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8a、将由发动机8a产生的驱动力向后轮4传递的传动装置(例如带式无级变速器,未图示)。上述传动装置例如设置于车身左侧。动力单元8的结构各种各样,例如驱动源可以具备电动马达。
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框架21的周围由车身罩11覆盖。车身罩11具备将车身框架21的前部从前方覆盖的前罩11a、将车身框架21的前部从后方覆盖的内罩11b、将车身框架21的下部从上方覆盖的低罩11c、以及将车身框架21的后部从前方及侧方覆盖的后车身罩11d。前罩11a及内罩11b构成前车身罩16,该前车身罩16形成前车身14的外表面。前车身罩16构成将驾驶者的腿部的前方覆盖的护腿板16A。低罩11c的上表面部构成踏脚板6。踏脚板6例如遍及车宽方向的整个宽度形成平坦的上表面(放脚面)。踏脚板6可以具备在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隆起的中央通道。后车身罩11d形成后车身15的外表面。车身罩11除了手柄罩2b之外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车身框架21。
<护腿板的部件配置>
参照图1、图2,在护腿板16A的车辆后方侧(乘客侧、内罩11b侧)的右侧配置有包括点火开关及各种锁的解锁开关的主开关单元29、以及具有电源功能及通信功能中的至少一方并供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插拔的端子插座33。
在护腿板16A的车辆后方侧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能够收纳物品的左右内箱26、36。车身右侧的内箱26(以下,有时简称为内箱26。)由于用于配置主开关单元29及端子插座33的底座部41向上端开口(以下,称为箱开口27。)的上方突出,因此在箱开口27不具备盖,使箱开口27始终开放。
车身左侧的内箱36(以下,有时称为第二内箱36。)由于在箱开口37的上方没有上述底座部41那样的突出形状,因此在箱开口37可以具备盖38,能够对箱开口37进行开闭。图2的盖38在箱开口37的车宽方向外侧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铰链轴为中心,沿车宽方向转动(开闭)。图2的盖38表示使箱开口37开放的开状态。
主开关单元29切换车辆电源的接通/断开。主开关单元29在护腿板16A的车辆后方侧(后面侧、乘客侧)配置有由乘客操作的作为操作部29c的主开关旋钮29a。主开关旋钮29a在进行了乘客携带的未图示的智能钥匙(FOB钥匙)的ID认证的状态下,旋转操作成为可能或有效。通过该主开关旋钮29a的旋转操作,主开关单元29成为接通状态,向未图示的控制装置供给电力而发动机8a能够起动。而且,座椅5、燃油口盖等开闭体的电磁锁(通过螺线管而工作的电动式的锁定装置)能够开锁。此外,手柄锁定装置能够进行锁定及解锁。在主开关旋钮29a的周围(例如车宽方向外侧、右侧)配置有跷跷板式的打开操作开关29b。打开操作开关29b在通过主开关旋钮29a的转动操作而解除了开闭体的电磁锁的状态下,开闭体的打开操作成为可能或有效。主开关旋钮29a及打开操作开关29b包含在主开关单元29的操作部29c中。
端子插座33例如是USB(Universal Serial Bus)端口(USB插座),通过USB连接器能够连接智能手机等外部设备。端子插座33例如是向外部设备供给电力的电源插座。端子插座33具有使外部设备侧的连接端子(插头)插拔的端子连接口33a。图中符号33b表示安装于端子连接口33a的帽。
参照图1~图3,在护腿板16A的后面侧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在车辆侧视观察下呈向前方凸出的V字状的凹部17。凹部17具备朝向上方的平坦状的上表面部18和在上表面部18的上方向后上方延伸的悬伸部19。
上表面部18形成为将护腿板16A的右侧的内箱26的箱开口27包围的框状。上表面部18以沿着基准面的方式设置,该基准面在侧视观察下前高后低地倾斜,在前后方向观察下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上表面部18具备:直线状的外侧缘部18a,在箱开口27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倾斜延伸;直线状的后缘部18b,在箱开口27的后方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延伸;以及弯曲状的弧状缘部18c,在箱开口27的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遍及外侧缘部18a的前端部与后缘部18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之间延伸,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前方凸出。
悬伸部19从上表面部18的弧状缘部18c向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呈凹状(球面状)弯曲立起。悬伸部19设置成在俯视观察时与上表面部18(包括箱开口27)重叠。左侧的悬伸部19形成为朝向前方且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状(球面状)。右侧的悬伸部19以与左侧的悬伸部19呈左右对称的凹形状为基础而形成,但是在右侧的悬伸部19的车宽方向内侧(护腿板16A的车宽方向中央CL1附近)形成有底座部41。“车宽方向中央附近”例如是指位于比凹部17的左右整个宽度的中央位置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护腿板16A的车宽方向中央CL1与车身左右中央CL重叠。
底座部41形成以朝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矩形形状的后端面部(平坦部)42。底座部41将下表面部43及外侧面部44从后端面部42的下端缘及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端缘分别向后端面部42的法线方向的前方侧延长。下表面部43及外侧面部44分别到达悬伸部19的里侧(前方侧),并与悬伸部19交叉而消失。底座部41形成为宛如长方体的一部分,从悬伸部19向凹部17内鼓出。
一并参照图4,在后端面部42配置有主开关单元29的操作部29c(主开关旋钮29a及打开操作开关29b)。后端面部42向上倾斜,乘客容易用与主开关单元29同侧的手(右手)对操作部29c进行操作,能够提高操作部29c的使用便利性。
在下表面部43的里侧(前方侧、悬伸部19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方侧)设置有第二底座部45。第二底座部45形成以朝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矩形形状的后端面部(平坦部)46。第二底座部45将下表面部47及外侧面部48从后端面部46的下端缘及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端缘分别向后端面部46的法线方向的前方侧延长。第二底座部45形成为宛如长方体的一部分,设置成从底座部41的下表面部43向下方鼓出。
在后端面部46配置有供USB插头插入的端子连接口33a。后端面部46向下倾斜,容易连接从收容在内箱26内的外部设备延伸的配线的连接端子(插头)。
参照图4,从主开关29a的上端部到端子插座33的下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距离)L1比从形成在内箱26内的收纳空间28的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深度)L2短。即,主开关29a及端子插座33比内箱26在上下方向上紧凑地配置。
一并参照图5的(a)、图5的(b),内箱26具备与构成护腿板16A的前罩11a及内罩11b分体的箱主体51。
箱主体51在凹部17的上表面部18的下方支承于护腿板16A的内侧。箱主体51在箱开口27的下方划分内箱26的收纳空间28。
箱主体51具备:从外侧缘部18a向下方延伸的外侧壁部52;从弧状缘部18c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范围向下方延伸的内侧壁部53;从弧状缘部18c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范围向下方延伸的前壁部54;以及配置在内箱26的下端部(底部)的底壁部55。内箱26的后壁部56由内罩11b构成。
箱主体51呈上方侧及后方侧开放的箱状,从护腿板16A的内侧安装于内罩11b的前表面。内罩11b中的与箱主体51对置的对置部分成为后壁部56,将箱主体51的后方侧闭塞。箱主体51及内罩11b构成上方侧开放的容器形状。由此,构成能够从箱开口27取放物品的内箱26。
图5中符号52a、53a、55a分别表示在外侧壁部52、内侧壁部53及底壁部55分别一体形成的紧固部。各紧固部52a、53a、55a固定于在内罩11b的前表面形成的未图示的紧固部。内罩11b中的构成内箱26的后壁部56的部位的上端缘形成箱开口27以及内箱26的后缘部18b。箱主体51的外侧壁部52的上端缘沿着箱开口27的外侧缘部18a形成(换言之,形成箱开口27以及内箱26的外侧缘部18a)。箱主体51的内侧壁部53及前壁部54的各上端缘沿着箱开口27的弧状缘部18c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前方侧形成(换言之,分别形成箱开口27以及内箱26的弧状缘部18c的车宽方向内侧及前方侧)。
参照图5,在箱主体51的内侧壁部53与前壁部54的上部之间形成第二底座部45。第二底座部45的后端面部46配置在比内箱26的后壁部56的上端缘(后缘部18b)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在比内箱26的外侧壁部52的上端缘(外侧缘部18a)靠上方的位置。
参照图5,箱主体51是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型件,外侧壁部52的前端缘与前壁部54的外侧端缘经由弹性铰链57相互连接。图5的(a)的箱主体51表示向护腿板16A安装之前的展开状态(刚成型之后的状态)。在箱主体51的展开状态下,外侧壁部52在前壁部54的车宽方向外侧排列成齐面状地配置。从该状态开始以弹性铰链57为中心使外侧壁部52向后方(箭头A方向)转动,使箱主体51变化为向护腿板16A安装的安装状态(上方侧及后方侧开放的箱状的状态,参照图5的(b))。将该状态的箱主体51紧固而固定于内罩11b等,由此构成车身右侧的内箱26。车身左侧的内箱36也可以同样地构成为具备分体的箱主体51。
一并参照图2~图4,第二底座部45形成于箱主体51的上端部。在将箱主体51安装于内罩11b时,第二底座部45从下方与形成于内罩11b的底座部41的下表面部43抵接,构成一体的外观。第二底座部45实质上配置在内箱26的收纳空间28,但是由于箱开口27的后缘及外侧缘的倾斜而向后方及车宽方向外侧露出。因此,在从后方及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箱开口27的周边时,容易视觉辨认配置在第二底座部45的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而且乘客容易用与端子插座33同侧的手(右手)接近端子连接口33a,能够提高端子插座33的使用便利性。
第二底座部45的后端面部46位于比底座部41的后端面部42靠前方(凹部17的里侧)的位置,由此底座部41及悬伸部19成为檐,难以受到来自上方的遇水等干扰,且从乘车位置向下看时不显眼。第二底座部45的后端面部46位于比底座部41的外侧面部44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这一点上也难以受到来自上方的干扰且不显眼。
底座部41的后端面部42位于比悬伸部19的后端位置靠前方的位置,由此悬伸部19成为檐而难以受到来自上方的干扰。底座部41的后端面部42位于比悬伸部19的外侧端位置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这一点上也难以受到来自上方的干扰。
凹部17形成通过箱开口27与内箱26内的收纳空间28连通的第二收纳空间28a。凹部17在箱开口27的上方形成向后方及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作为开放空间的第二收纳空间28a。通过利用第二收纳空间28a,能够收容具有比箱主体51的收纳空间28的深度大的高度的物品。在车身右侧的凹部17中,底座部41从悬伸部19向下方伸出,因此利用第二收纳空间28a收容的物品的大小容易受限。在车身左侧的凹部17及第二内箱36中,没有从悬伸部19向下方伸出的结构,如果是打开了盖38的状态,则能够利用第二收纳空间28a收容比车身右侧的凹部17大的物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在驾驶者放脚的踏脚板6的前方配置有护腿板16A,在上述护腿板16A中的比车宽方向中央CL1靠一侧的位置具备能够操作车辆电源的接通/断开的切换的主开关旋钮29a、具有电源功能及通信功能中的至少一方且能够使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插拔的端子插座33、以及能够取放物品的内箱26,在上述护腿板16A的后表面侧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凹陷的凹部17,上述凹部17形成与上述内箱26内的收纳空间28相连的第二收纳空间28a,上述主开关旋钮29a及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上述凹部17内,且配置在上述凹部17的车宽方向中央CL1附近,上述主开关旋钮29a及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以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
前述的“主开关旋钮29a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是指,主开关旋钮29a从设置面突出的突出方向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主开关旋钮29a的转动操作中心轴的延长方向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主开关旋钮29a的设置面(后端面部42)的法线方向也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
另外,“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是指,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相对于端子连接口33a的插拔方向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的设置面(后端面部46)的法线方向也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
根据该结构,在形成与内箱26相连的第二收纳空间28a的凹部17配置有主开关旋钮29a及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中的至少一方,由此将主开关旋钮29a及端子连接口33a紧凑地配置而能够提高外观性和驾驶者的乘坐性。而且,主开关旋钮29a及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中的至少一方在凹部17内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CL1附近,且配置成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因此在主开关旋钮29a及端子连接口33a中的至少一方能够提高好用度,并确保第二收纳空间28a的容量,也容易接近内箱26。此外,容易将主开关旋钮29a及端子插座33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CL1附近,容易接近主线束,能够实现线束长度的缩短。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上述主开关旋钮29a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内箱26收纳外部设备而在端子插座33连接配线那样的情况下,外部设备的配线也难以成为主开关29a的操作的妨碍,能够提高主开关29a的操作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上述内箱26内。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内箱26内,能够抑制端子连接口33a的露出而提高端子插座33的防水、防尘等的保护性。而且,容易将收纳于内箱26的外部设备与端子插座33连接,能够提高端子插座33的好用度。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上述凹部17配置在上述内箱26的上方,上述护腿板16A在上述凹部17内具备形成上述主开关旋钮29a的设置面(后端面部42)的底座部41,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上述底座部41的下方,且配置在比在上述底座部41的后端形成的上述设置面(后端面部42)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底座部41成为檐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插座33的保护性,并且使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不显眼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上述内箱26具备将上述收纳空间28的车辆后方侧覆盖的后壁部56,上述后壁部56的上端缘(后缘部18b)以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侧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对于在内箱26内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容易插拔外部设备的插头,能够提高端子插座33的好用度。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上述内箱26具备将上述收纳空间28的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的外侧壁部52,上述外侧壁部52的上端缘(外侧缘部18a)以越靠车辆后方侧则越位于下方侧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对于在内箱26内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更容易插拔外部设备的插头,能够提高端子插座33的好用度。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下,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比上述内箱26的后壁部56的上端缘(后缘部18b)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内箱26的后壁部56难以成为插头相对于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插拔的妨碍,向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容易插拔插头,能够提高端子插座33的操作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比上述内箱26的外侧壁部52的上端缘(外侧缘部18a)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内箱26的外侧壁部52难以成为插头相对于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插拔的妨碍,更容易相对于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插拔插头,能够提高端子插座33的操作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上述凹部17配置在上述内箱26的上方,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相对于铅垂面向下倾斜的插座设置面(后端面部46)。
根据该结构,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向下倾斜,因此容易将端子插座33与收纳于内箱26的外部设备连接,能够提高端子插座33的好用度。而且,能够提高端子插座33的防水、防尘等的保护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上述凹部17具备将上述第二收纳空间28a的上方侧覆盖的悬伸部19,上述悬伸部19延伸至比上述主开关旋钮29a、上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及内箱26的箱开口27靠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凹部17的悬伸部19从上方覆盖主开关旋钮29a、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及内箱26的箱开口27,因此能够提高主开关旋钮29a、端子插座33及内箱26的防水、防尘等的保护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从上述主开关29a的上端部到上述端子插座33的下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L1比从上述内箱26的收纳空间28的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L2短。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主开关29a及端子插座33紧凑地配置,实现车辆上下方向的小型化。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上述护腿板16A中的比车宽方向中央CL1靠另一侧的位置具备第二内箱36。
根据该结构,在利用车宽方向一侧的内箱26及端子插座33时,也能够利用车宽方向另一侧的第二内箱36收纳其他货物。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实施方式中,将主开关旋钮29a配置在凹部17内,将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内箱26内,但也可以是将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也配置在凹部17内的结构。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以外的跨骑型车辆。上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者跨骑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而且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四轮越野车等)的车辆。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公知的构成要素等。

Claims (12)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覆盖驾驶者的腿部的前方的护腿板(16A),
在所述护腿板(16A)中的比车宽方向中央(CL1)靠一侧的位置具备:
能够操作车辆电源的接通/断开的切换的主开关(29a);
能够供外部设备的连接端子插拔的端子插座(33);以及
能够取放物品的物品收纳部(26),
在所述护腿板(16A)的后表面侧形成有朝向车辆前方侧凹陷的凹部(17),
所述凹部(17)形成与所述物品收纳部(26)内的收纳空间(28)相连的第二收纳空间(28a),
所述主开关(29a)及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所述凹部(17)内,且配置在所述凹部(17)的车宽方向中央(CL1)附近,
所述主开关(29a)及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以指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辆后方侧的方式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所述主开关(29a)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所述物品收纳部(26)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17)配置在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上方,
所述护腿板(16A)在所述凹部(17)内具备形成所述主开关(29a)的设置面(42)的底座部(41),
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所述底座部(41)的下方,且配置在比在所述底座部(41)的后端形成的所述设置面(42)靠前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品收纳部(26)具备覆盖所述收纳空间(28)的车辆后方侧的后壁部(56),
所述后壁部(56)的上端缘(18b)形成为越靠车宽方向外侧则越位于下方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品收纳部(26)具备覆盖所述收纳空间(28)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部(52),
所述侧壁部(52)的上端缘(18a)形成为越靠车辆后方侧则越位于下方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下,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比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后壁部(56)的上端缘(18b)靠上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从车宽方向观察下,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比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侧壁部(52)的上端缘(18a)靠上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17)配置在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上方,
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配置在相对于铅垂面向下倾斜的插座设置面(46)。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17)具备覆盖所述第二收纳空间(28a)的上方侧的上壁部(19),
所述上壁部(19)延伸至比所述主开关(29a)、所述端子插座(33)的端子连接口(33a)及物品收纳部(26)的开口部(27)靠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主开关(29a)的上端部到所述端子插座(33)的下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L1)比从所述物品收纳部(26)的收纳空间(28)的上端部到下端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长度(L2)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护腿板(16A)中的比车宽方向中央(CL1)靠另一侧的位置还具备第二物品收纳部(36)。
CN202311248940.8A 2022-09-30 2023-09-26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Pending CN1177997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7473A JP2024051348A (ja) 2022-09-30 2022-09-30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22-157473 2022-09-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9731A true CN117799731A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32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48940.8A Pending CN117799731A (zh) 2022-09-30 2023-09-26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51348A (zh)
CN (1) CN117799731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51348A (ja) 2024-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37543B2 (en) Motorcycle
EP2003045B1 (en) Motorcycle
ITRM20070191A1 (it) Electronic authenticat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
EP2168849A1 (en) Motorcycle
TWI706876B (zh) 跨坐型車輛
EP3539855B1 (en) Support for the engine control unit of an straddled vehicle
JP6017471B2 (ja) 自動二輪車
TWI689428B (zh) 跨坐型車輛之usb端子單元構造
KR100715176B1 (ko) 스탠드록 장치 부착 자동 이륜차
JP701537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EP3517418B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2141066B1 (en) Motorcycle
CN110884598B (zh) 跨骑式车辆
CN117799731A (zh) 跨骑型车辆的车身前部结构
JP67709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CN116323299A (zh) 具有充电入口组件的两轮车辆
CN111038624B (zh) 跨坐型车辆
EP3536588B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2546129B1 (en)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566570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モバイル端末支持構造
TWI710486B (zh) 跨坐型車輛之usb端子單元構造
JP70423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2023044470A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912895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2023103158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