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20958A - 有機著色微粒子、診斷藥套組及體外診斷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機著色微粒子、診斷藥套組及體外診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20958A
TW201920958A TW107132901A TW107132901A TW201920958A TW 201920958 A TW201920958 A TW 201920958A TW 107132901 A TW107132901 A TW 107132901A TW 107132901 A TW107132901 A TW 107132901A TW 201920958 A TW201920958 A TW 20192095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s
colored
cellulose
organic colored
fine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2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96833B (zh
Inventor
堀井厚志
塩見祥之
美村信之
村岡謙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0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0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6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683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58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diffusion or migration of antigen or antibod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 G01N33/54386Analytical elements
    • G01N33/54387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s
    • G01N33/54388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s based on lateral flow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1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the carrier being characterised by its particulate for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366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olid-phase testing
    • G01N33/54386Analytical elements
    • G01N33/54387Immunochromatographic test strip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4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44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with an insoluble carrier for immobilising immunochemicals the carrier being organic
    • G01N33/548Carbohydrates, e.g. dextra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8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 G01N33/585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involving labelled substances with a particulate label, e.g. coloured latex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具有良好之背景及檢查結果之再現性,且具備充分之檢測感度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的有機著色微粒子。本發明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特徵在於:平均粒徑為100~650 nm,呈色強度為1.0~10.0,於粒徑400 nm~12000 nm之範圍內對總個數100000個粒子進行檢測時,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之存在率為5%以下,且以長徑(L)/短徑(D)表示之真球度為1.0~2.5。

Description

有機著色微粒子、診斷藥套組及體外診斷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源自有機高分子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以及使用其之診斷藥套組及體外診斷方法。
近年來,業界開發有於短時間內進行有無病毒或細菌等病原體感染、有無妊娠、有無癌症標記、食品中有無特定原材料或殘留農藥等有害物質等各種檢查之簡易檢查試劑、診斷藥、診斷套組。該等利用的是各自之檢查對象物質、和與檢查對象物質特異性地反應之物質之特異性反應。尤其關於利用抗原與抗體之抗原抗體反應的免疫學上測定法,開發有免疫層析測定法、比濁免疫測定法、酵素免疫測定法、化學發光測定法、放射免疫測定法、採用表面電漿子共振之測定法等多種測定法。進而,該等測定法係於醫院、診所等中用於疾病等之檢查,或於食品公司等中用於食物檢查等。其中,免疫層析測定法由於無需特殊設備、機器、專業知識,且操作簡便、成本低廉,並能夠快速診斷之特徵,而被用於非常多之檢查。近年來,妊娠檢查藥等已於一般藥店中有售,普通消費者亦可進行測定,進而,不僅係檢查有無檢查對象物質之定性檢查,測定量之定量檢查等亦能夠實現。
作為免疫層析測定法之測定原理,有被稱為三明治法之方法或被稱為競爭法之方法。又,作為測定形式,有被稱為穿流(flow-through)型或側流(lateral flow)型之方法。關於檢體中之檢查對象物質,可檢測各種物質,而作為典型例,有藉由三明治法檢測抗原之測定,依序實施如下所述之操作。但並不限定於該操作。 (1)將與作為檢查對象物質之抗原特異性結合之抗體固定於硝化纖維素膜等層析介質之特定部位,於層析介質之任意位置形成被稱為測試線(以下亦稱為「TL」)之反應部位。 (2)使與檢查對象物質特異性結合之配體(例如抗體)擔載於酵素、呈色粒子、螢光呈色粒子、磁性粒子等標記物質而製備檢測試劑,將該檢測試劑塗佈於結合墊(conjugate pad)等並加以乾燥,而形成含有檢測試劑之部分,與上述層析介質組合而形成免疫層析診斷套組。此處所謂配體係指與檢查對象物質特異性結合者,可列舉抗體或抗原、有機分子、蛋白質為例。 (3)將包含抗原之檢體本身、或其經任意液體稀釋而成之溶液滴加至上述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特定位置、例如樣品墊,使抗原與檢測試劑於層析介質上展開。 藉由該等操作,標記物質經由抗原而被反應部位中經固定於層析介質上之抗體捕捉,檢測標記物質之信號,藉此進行利用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診斷。一般之診斷為僅檢查有無抗原之定性診斷,但近年來亦可藉由目視或機械地檢測該信號之強度而進行定量診斷。
此處,作為使抗體擔載於標記物質之方法,大致有兩種。其一為藉由化學鍵結而擔載之方法,另一為以物理方式吸附於標記物質表面而擔載之方法。已知藉由化學鍵結而擔載之方法存在可有效地使抗體配向之可能性。然而,一般而言,有些抗體難以進行化學鍵結,又,就處理操作之簡便性而言,為了可應對廣泛之檢查對象,能夠以物理方式吸附抗體之粒子更受歡迎。其中,作為能夠以物理方式吸附抗體之粒子,於以下之專利文獻1中報告有金膠體,於以下之專利文獻2中報告有著色乳膠。
作為免疫層析測定法所要求之需求之一,有分析感度之提高。此意味著即便為更少之檢查對象物質亦可進行檢測。藉由分析感度之提高,而能夠快速診斷,因此分析感度成為重要因素。本案發明者等人於以下之專利文獻3中報告:藉由使用顏色較深且粒徑較大之纖維素粒子作為能夠以物理方式吸附抗體之呈色粒子,可提高分析感度。
此外,作為另一需求,有免疫層析展開後之硝化纖維素膜之背景(back ground)之改善。此處,所謂「背景」係指呈色粒子堵塞硝化纖維素膜之孔隙或發生非特異性吸附而導致硝化纖維素膜著色之現象。若背景較差,則硝化纖維素膜與TL之對比度變弱,TL之呈色之線不易辨認,於醫療現場難以判定。進而,若背景較差,則陰性之TL(即無呈色)之判斷變得困難。該等現象存在引起誤診之可能性。專利文獻3中未言及任何有關此種背景之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51423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4-184295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公開第2011/062157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鑒於上述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具有良好之背景及檢查結果之再現性,且具備充分之檢測感度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用有機著色微粒子。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努力研究並反覆實驗,結果意外地發現,若為有機著色粒子之真球度及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量經縝密控制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則可於作為層析介質之硝化纖維素膜上展開而不會發生堵塞,其結果,使用該有機著色微粒子作為呈色粒子之免疫層析係檢測感度較高,且檢查結果之再現性優異,以至完成了本發明。
即,本發明如下所示。 [1]一種有機著色微粒子,其特徵在於:平均粒徑為100~650 nm,呈色強度為1.0~10.0,於粒徑400 nm~12000 nm之範圍內對總個數100000個粒子進行檢測時,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之存在率為5%以下,且以長徑(L)/短徑(D)表示之真球度為1.0~2.5。 [2]如上述[1]記載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有機著色微粒子之重量之10~90重量%為著色成分。 [3]如上述[2]記載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著色成分為反應性染料。 [4]如上述[3]記載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反應性染料具有嘧啶結構或三結構。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親水度為1.0~30.0。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藉由物理吸附而結合有配體。 [7]如上述[6]記載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配體經酪蛋白塗覆。 [8]一種診斷藥套組,其包含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有機著色微粒子。 [9]如上述[8]記載之診斷藥套組,其為免疫層析套組。 [10]一種體外診斷方法,其包括使用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步驟。 [11]如上述[10]記載之體外診斷方法,其為免疫層析方法。 [發明之效果]
使用本發明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作為呈色粒子之免疫層析具有良好之背景及檢查結果之再現性,且具備充分之檢測感度。 本發明中,藉由縝密控制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真球度及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不僅維持較高之檢測感度,且背景良好,檢查結果之再現性優異,本發明係基於此而完成。 專利文獻3中揭示有藉由使用粒徑較大且顏色較深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作為免疫層析之呈色粒子而檢測感度提高。然而,該微粒子由於真球度較低,球狀變形,故而於硝化纖維素膜上展開時會卡在孔隙中,因此有導致背景劣化之虞。 另一方面,本案發明者等人發現,於作為免疫層析用呈色粒子而展開時,粒徑為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係導致背景劣化之主要原因,而將粒徑為700 nm以上之粒子設為粗大粒子。於專利文獻3中,未對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進行任何說明,若僅管理該文獻中揭示之參數(例如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係數)值),則背景會變差。作為改善背景之方法,亦存在於展開液中添加界面活性劑、胺基酸等添加劑之方法,但該等方法有致使感度亦降低之虞。 本發明者等人考慮,若能夠使粒子之形狀更接近真球,且減少容易堵塞硝化纖維素膜之孔隙之粗大粒子,則或可無著色地於硝化纖維素膜上展開,換言之背景或變良好。於該假設下進行研究實驗,結果發現,使用精密地控制聚合度且具有嘧啶結構或三結構之反應性染料進行了染色之粒子係粒子之形狀更接近真球,且可減少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若使用此種有機著色微粒子作為免疫層析之呈色粒子,則不僅維持迄今為止之較高檢測感度,而且獲得良好之背景,結果與TL之對比度亦變良好,亦容易判斷有無呈色,進而再現性亦提高。又,藉由精密地控制粒子表面之親疏水性,檢測感度與粗大粒子之減少相應地提高,檢查之再現性亦大幅提高。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特徵在於:平均粒徑為100~650 nm,呈色強度為1.0~10.0,於粒徑400 nm~12000 nm之範圍內對總個數100000個粒子進行檢測時,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之存在率為5%以下,且以長徑(L)/短徑(D)表示之真球度為1.0~2.5。 所謂本實施形態中之「有機著色粒子」係指於水、緩衝液等中為不溶性且擔載有色素、染料等之粒子狀物質。構成粒子之素材並無特別限定,作為此種有機著色微粒子,例如可列舉:將聚苯乙烯乳膠等苯乙烯系乳膠或丙烯酸系乳膠等進行著色而得之著色乳膠粒子、將含有包含矽原子及氧原子之三維結構體的二氧化矽進行著色而得之著色二氧化矽粒子、將纖維素著色而成之著色纖維素粒子等直接將著色成分製成粒子而得之呈色粒子等。又,上述有機著色微粒子亦可為螢光發光性粒子。就粒徑之調整、顏色深度之調整、顏色種類之調整、粒子表面狀態之調整等粒子特徵之調整之容易度而言,較佳為著色纖維素粒子。纖維素具有大量之羥基,因此親水性較高而分散穩定性優異,可大量含有著色成分。
「有機著色粒子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先將有機粒子成形,再使之擔載色素或染料等著色成分方法;將粒子成形,並使之擔載金屬膠體或顏料等更小之呈色粒子之方法;於粒子成形時亦一併添加色素、染料、顏料、金屬膠體等著色成分進行成形之方法等。其中,就粒徑之調整、顏色深度之調整、顏色種類之調整、粒子表面狀態之調整等粒子特徵之調整之容易度而言,較佳為先將粒子成形,再使之擔載色素、染料等著色成分之方法。又,作為擔載之著色成分,就擔載之容易度而言較佳為染料。
於使用染料作為著色成分之情形時,較佳為反應性染料。於使用直接染料、含金染料、酸性染料、鹼性染料、分散染料、硫化染料、植物染料、萘酚染料、螢光染料等染料之情形時,無法獲得較高之呈色強度,即便可較強地染色,亦有脫色等之虞。然而,於使用反應性染料之情形時,亦可與直接染料、含金染料、酸性染料、鹼性染料、分散染料、硫化染料、植物染料、萘酚染料、螢光染料等染料進行組合。 反應性染料較佳為具有嘧啶結構或三結構。此處,可知嘧啶結構或三結構可使粒子疏水化,對下述親水度產生較大影響。作為反應性染料,只要具有嘧啶結構或三結構則並無特別限制,可較佳地使用Sumifix系列、Sumifix HF系列、Sumifix Supra系列(以上為註冊商標,住友化學公司製造)、Levafix系列(註冊商標,Deister公司製造)等。該等反應性染料即便於使用高濃度氫氧化鈉之情形時,亦可較佳地染色。未以嘧啶結構或三結構作為反應部位之反應性染料若使用高濃度之氫氧化鈉,則於與纖維素之羥基反應前,反應部位便失活,未達到所需之呈色強度或親水度。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用高濃度之氫氧化鈉、與以嘧啶結構或三結構作為反應部位之反應性染料對有機粒子進行染色,而將粒子整體均勻地染色,粒徑變得均勻,且達成下述親水度。
於先將纖維素粒子成形其後使之擔載著色成分之情形時,「纖維素粒子之成形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將天然之纖維素利用球磨機或高壓均質機進行物理微細化之方法、利用酸或鹼等進行化學處理而微細化之方法、使纖維素暫且溶解於其良溶劑後成形為粒子狀之方法等。又,亦可使經衍生物化之纖維素溶解並成形為粒子狀,將經衍生物化之取代基恢復成羥基而製備纖維素粒子。進而,亦可將該等成形方法進行組合。又,「纖維素之種類」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再生纖維素、精製纖維素、天然纖維素、上述經衍生物化之纖維素、將經衍生物化之取代基恢復成羥基之纖維素等。其中,就粒徑之調整、粒子形狀之調整等方面而言,較佳為暫且溶解於良溶劑後成形為粒子狀之方法,作為纖維素之種類,較佳為再生纖維素。
於使纖維素暫且溶解於其良溶劑後成形為粒子狀之情形時,「使纖維素溶解之良溶劑之種類」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銅氨溶液、人絲(viscose)溶液、N-甲基啉、各種離子性液體等可溶解纖維素之多種良溶劑。其中,就粒徑之調整、粒子形狀之調整等方面而言,較佳為銅氨溶液。又,將經溶解之纖維素成形為粒子之方法亦無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選擇利用相分離之方法。
所謂有機著色微粒子之「平均粒徑」係指藉由動態光散射法測定之情形時之體積平均中值粒徑,體積平均中值粒徑處於100~650 nm之範圍。若平均粒徑處於該範圍,則粒子之表面積較大,因此於用作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情形時TL變得更深,即分析感度變高。若平均粒徑過小,則表面積變小而有分析感度降低或粒子發生凝集之情況。因此,平均粒徑較佳為150 nm以上,更佳為200 nm以上。若粒徑過大,則有堵塞硝化纖維素等層析介質之孔,導致本來於檢查後應變白之部分著色,而對檢查結果之判斷產生不良影響或檢測極限變差之情況。因此,平均粒徑較佳為600 nm以下,更佳為550 nm以下。再者,此處記述之平均粒徑僅為平均值,粒徑分佈之一部分亦可偏離上述範圍。 粒徑之評價採用體積平均之原因在於,太大之粒子於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中會堵塞硝化纖維素等層析介質,即便僅稍許存在體積平均較大之粒子,其影響亦會反映出。作為粒徑之評價方法,除體積平均以外,亦有數量平均、面積平均等各者,若評價方法不同,則當然粒徑之值亦不同。
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平均粒徑之CV值無特別規定。其中,於用作診斷藥之情形時較佳為30%以下。若平均粒徑之CV值超過30%,則對作為診斷藥之診斷準確性產生不良影響,故更佳為25%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一般而言,平均粒徑之CV值越小則診斷之準確性越提高,但若CV值過小則製造之工作量或成本增大,因此若考慮到成本與準確性之平衡,則較佳為1%以上。
所謂「呈色強度」係定義粒子之顏色深度之值。呈色強度之測定方法如下所述。 製備濃度已知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純水分散液,光程長度設為10 mm,於400~800 nm之範圍內進行使用積分球之可見吸光度測定,測定所獲得之吸光度曲線之峰值(ABS),將所測得之值除以有機著色微粒子之重量百分比,求出換算成呈色粒子每0.01重量%之吸光度之值,將其定義為呈色強度。例如於所製備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濃度為0.0045%,吸光度曲線之峰值為1.0之情形時,其呈色強度成為(1×0.01)÷0.0045=2.2。 粒子之顏色深度之測定中進行使用積分球之可見吸光度測定之原因在於,可最準確地測定分散於液體中之狀態的粒子之顏色深度。作為測定粒子之顏色深度之方法,亦存在利用測色計等對使粒子乾燥而得之固體進行測定之方法,但此種方法無法準確測定粒子之顏色深度。例如金屬膠體等係色調或最大波長根據粒徑而不同,經乾燥之凝集狀態無法準確反映分散於液體中之狀態之顏色深度。又,即便以相同粒子濃度分散於液體中,若發生凝集則顏色深度變淺。進而,進行可見吸光度測定時使用積分球之原因在於去除因粒子本身之散射產生之影響。通常之可見吸光度測定係測定透過光之方法,不僅反映著色成分對入射光之吸收,而且亦反映粒子本身之散射產生之影響。例如免疫層析一般使用之金膠體係粒徑為40 nm~60 nm,亦有偶爾使用粒徑100 nm者之情況,但粒徑均較小,故幾乎無散射光之影響。相對於此,聚苯乙烯乳膠粒子係粒徑較大,散射光之影響明顯大。基於如上所述之原因,為了於粒徑或粒子素材不同之情形時更準確地反映粒子本身之顏色深度,於本實施形態中採用使用積分球之可見吸光度測定。
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呈色強度」為1.0~10.0。該值越大則粒子之顏色深度越深,於用作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情形時分析感度越高。值當然越大越佳,可採用:利用深色染料;增加染色次數;經由作為間隔基之某化合物進行連結;增加粒子之非晶區域而使染料容易滲入;將粒子製成多孔性而使染料容易滲入等方法。然而,考慮到經濟性,上限較佳為7.0以下,更佳為5.0以下。又,值越小則用作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情形時分析感度越低下,故下限較佳為1.5以上,更佳為2.0以上。
所謂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真球度」係以粒子之長徑(L)/短徑(D)表示之值,長徑(L)與短徑(D)之長度接近之形狀為近似球之構造體。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真球度」(即以L÷D表示之L/D比)為1.0~2.5。若真球度為該範圍外,則呈色粒子之形狀變形,故於通過硝化纖維素膜之孔隙時,粒子會卡住,因此導致背景劣化。其結果,與TL之對比度劣化,故有引起誤診之虞。又,當然檢查之再現性亦變差。真球度更佳為1.0~2.2,進而較佳為1.0~2.0,最佳為1.0~1.5。作為測定方法,拍攝粒子之電子顯微鏡圖像,測定100個粒子之長徑(L)與短徑(D),算出該100個之平均值。
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係於粒徑400 nm~12000 nm之範圍內對總個數100000個粒子進行檢測時,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之存在率為5%以下。 此處,所謂「粗大粒子」係指具有一定分佈之粒子中的粒徑700 nm以上之粒子。本案發明者等人對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中之呈色粒子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查明,該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係導致硝化纖維素膜之背景劣化之要因之一。關於其原因,簡單而言在於粒徑700 nm以上之粒子堵塞硝化纖維素膜之孔隙,而使背景劣化。若該粗大粒子之存在率超過5%,則使背景明顯劣化,其結果與TL之對比度劣化,故有引起誤診之虞。就於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上展開之觀點而言,粗大粒子之存在率較佳為4.5%以下,更佳為4.0%以下。
此處,粗大粒子之比率與平均粒徑之%CV乍一看存在關聯,但實際並無關聯。專利文獻3中雖有言及%CV,但其係藉由動態光散射式觀測作為散射光強度之波動的粒子之布朗運動之狀況並算出之值。換言之,測量的是粒徑分佈之平均值。另一方面,此次之粗大粒子之比率係藉由庫爾特計數器式測定。其係測定粒子通過孔隙時產生之電極間之電阻之變化,即,庫爾特計數器式可直接算出實際之粒子尺寸。本案發明者等人藉由該庫爾特計數器式進行評價,結果發現,即便粒子之分佈一看較窄(%CV較小),視粒子不同而有時粗大粒子之比率亦超過5%。專利文獻3中使用之動態光散射式裝置無法準確測定分佈之偏差,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庫爾特計數器式裝置測定該粗大粒子。
所謂「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著色成分之比率」係指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總重量中之著色成分之比率。例如於由0.2 g纖維素與0.8 g著色成分構成1.0 g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情形時,其著色成分之比率為80重量%。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著色成分之比率較佳為10~90重量%。若處於該範圍,則於用作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情形時分析感度較高。又,於使用藉由染料將纖維素染色而成之粒子作為呈色粒子之情形時,藉由使纖維素保持該範圍之染料,可對纖維素賦予適度疏水性,而可藉由吸附來保持抗體等與被檢測物特異性結合之物質。當然亦可不僅為利用吸附之保持,而且亦對著色纖維素粒子導入羧基或胺基等,藉由共價鍵來保持與被檢測物特異性結合之物質。於著色成分之比率較小之情形時,無法具有充分之呈色強度,於用作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情形時分析感度降低。又,於使用藉由染料將纖維素染色而成之粒子作為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情形時,亦有藉由增大著色成分之比率而與被檢測物特異性結合之物質亦增加之情況。就該觀點而言,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著色成分之比率之下限較佳為20重量%以上,更佳為30重量%以上。著色成分之比率超過90重量%亦無特別問題,但就經濟方面考慮,較佳為85重量%以下,更佳為80重量%以下。 作為「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著色成分之比率之計算方法」,可根據著色前後之重量變化而算出。又,於難以根據重量變化計算之情形時,可進行自粒子分離著色成分之操作單離出著色成分或粒子而算出。例如於利用反應性染料將纖維素粒子染色之情形時,可藉由利用酸或鹼等切斷纖維素與染料之共價鍵後藉由離心分離回收纖維素粒子而算出。又,亦可藉由使用纖維素酶僅分解纖維素而算出。 「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源自纖維素之成分之計算方法」可根據上述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著色成分之比率而計算。即,可藉由「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源自纖維素之成分之比率」=100%-(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著色成分之比率)之計算式而計算。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源自纖維素之成分之比率較佳為90~10重量%。若處於該範圍,則可維持纖維素粒子之分散穩定性。又,鑒於上述關於著色成分之比率所記載之原因,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源自纖維素之成分之下限更佳為15重量%以上,尤佳為20重量%以上,又,上限更佳為80重量%以下,尤佳為70重量%以下。
作為表示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疏水性親水性之程度之指標,本實施形態中測定「親水度」。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親水度」係表示微粒子表面之易潤濕度、即與水之親和性之指標。 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親水度較佳為1.0~30.0之範圍。若親水度處於該範圍,則粒子表面為疏水,因此蛋白質、抗體等向有機著色微粒子表面之吸附量增加。纖維素為親水性,蛋白質或抗體一般難以吸附,故而為了使蛋白質或抗體吸附,需將粒子之表面疏水化。反言之,藉由根據該指標控制疏水化之程度,亦可同樣地控制吸附量。即,可製作於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中再現性優異之有機著色微粒子。於專利文獻3中,對該指標未作任何管理,而有顯示缺乏再現性之資料之情況。若親水度為30.0以上,則微粒子表面變得親水,故抑制蛋白質或抗體等向微粒子表面之吸附,結果導致感度降低或缺乏再現性。又,若未達1.0,則疏水性過強,吸附於硝化纖維素膜而使背景劣化。就以上方面而言,親水度之上限更佳為27.0,進而更佳為25.0。另一方面,親水度之下限更佳為1.5,進而更佳為2.0。
在用於微粒子著色之反應性染料含有F元素之情形時,於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表面殘存F元素。對於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而言,藉由利用X射線光電子光譜法(XPS)之測定所算出之粒子表面之F元素之相對元素濃度較佳為0.1 atomic%以上。若F元素之相對元素濃度處於該範圍,則於有機著色微粒子表面吸附有蛋白質或抗體時,令人驚訝地發現感度及再現性提高。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表面之F元素之相對元素濃度之下限較佳為0.2 atomic%以上,進而較佳為0.3 atomic%以上。
所謂包含本實施形態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作為要素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係利用抗原抗體反應而簡便地檢測各種檢體中有無檢查對象物質者。作為該診斷套組之種類,有側流式或穿流式。只要為使用呈色粒子(有機著色微粒子)或樣品墊者,則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側流式。又,側流式有浸漬(dipstick)型與卡盒(cassette)型,該等類型並無特別限定。診斷套組之構成並無特別限定,可為該領域中一般採用之任意構成。包含抗體敏化呈色粒子之結合墊(b)與樣品墊(a)以外之構件之種類只要為該領域中所用者,則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圖1所示之(e)層析介質、(f)吸收墊、及(g)襯紙。又,視需要亦可將該等構件局部省略。作為構造例,可列舉如專利文獻1之圖1中記載之構造。本說明書隨附之圖1僅為例示,並不對本實施形態作任何限定。 如圖1中(a)所示,所謂「樣品墊」係於免疫層析中最初接受作為測定對象之檢體之部分。作為通常之樣品墊,可列舉:纖維素濾紙、紙、玻璃纖維、玻璃絲(glass fiber)、丙烯酸纖維、尼龍纖維、各種織物等。
為了控制樣品墊之親水/撥水性、吸水倍率,只要處於不對上述物性產生不良影響,不對抗原抗體反應或抗體之穩定性產生影響之範圍,則亦可使包含再生纖維素系纖維之不織布含有各種藥劑或粉體,或將纖維素之一部分衍生物化。作為含浸之藥劑之一例,可列舉:界面活性劑、蛋白質、抗體、樹脂、水溶性高分子、抗菌劑、防腐劑、抗氧化劑等。又,作為纖維素之衍生物化之一例,可列舉:羧甲基化、羧乙基化、一級胺基化、二級胺基化、三級胺基化、四級胺基化、氧基化等。 樣品墊視需要可進行預處理。例如可進行預先使之含有緩衝液、界面活性劑、蛋白質、捕捉檢體樣品中之夾雜物之試劑、防腐劑、抗菌劑、抗氧化劑、吸濕劑等之處理等。又,樣品墊之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作為樣品墊之尺寸,長度(液體流經長度)若考慮到自檢體液之結合性或診斷時間則較佳為10~25 mm左右,寬度(相對於液體流動方向之垂直方向)只要大於結合墊之寬度則無問題。若寬度過窄,則有檢查液自樣品墊之端部回滲之可能性。
所謂「結合墊」係含有包含呈色粒子(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複合物之墊,例如含有已和與檢查對象物質結合之抗體結合的呈色粒子者。作為結合墊之素材,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一般之玻璃纖維或樹脂纖維等。作為樹脂纖維,可較佳地使用聚乙烯等聚烯烴系、或聚酯系、聚醯胺系、丙烯酸系等之樹脂纖維及該等樹脂纖維之複合纖維,但並不限定於該等。就作業環境考慮,較佳為樹脂纖維製。樹脂纖維製之中,就呈色粒子之易釋放性之觀點考慮,更佳為一定程度之疏水性之素材。於疏水性過高之情形時亦可利用界面活性劑等進行預處理後使用。更佳為利用界面活性劑對聚乙烯纖維製結合墊進行預處理者。
所謂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診斷方法」係指使用免疫層析診斷套組進行之各種診斷。診斷對象並無特別限定,可用於人用、動物用、食品用、植物用、其他環境檢查等各種診斷對象之檢查。一般之診斷程序係自檢查對象採集檢體樣本,視需要對其進行萃取或過濾等預處理,滴加至樣品墊上,自檢查開始起等待特定時間,根據因有無檢查對象物質而不同之呈色來判斷診斷結果。當然並不限定於該程序,亦可用於同類程序、原理之診斷。較佳為預先對檢體樣本進行過濾,由此可去除多餘之異物或夾雜物,藉此可期待診斷之更快速化或診斷精度之提高。
於本實施形態中,除了將檢體直接滴加至樣品墊之方法以外,亦可滴加利用預先按特定組成調整之檢體處理液對檢體進行任意倍率之稀釋處理所獲得者。作為檢體處理液之使用目的,可列舉:用以使與檢體中之抗原等容易反應之成分、分解檢體中之夾雜物之成分、捕捉檢體中之夾雜物之成分、抑制非特異性反應之成分、使呈色粒子容易流動之成分、使呈色粒子適度凝集而提高被測試線捕捉時之視認性之成分等之添加。作為一例,可添加緩衝液、界面活性劑、蛋白質、無機鹽、水溶性高分子、還原劑、螯合劑等。尤其於使用如本案發明之呈色粒子之情形時,較佳為添加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或各種水溶性胺基酸、蛋白質、無機鹽、水溶性高分子等。具體之成分種類或添加量根據檢查對象或所使用抗體之種類而亦不同,作為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之一例,可列舉: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辛基苯醚、聚(氧乙烯)壬基苯醚等。作為水溶性胺基酸之一例,可列舉:天冬醯胺、天冬胺酸、丙胺酸、精胺酸、異白胺酸、甘胺酸、谷醯胺、谷胺酸、半胱胺酸、絲胺酸、酪胺酸、色胺酸、蘇胺酸、纈胺酸、組胺酸、脯胺酸、苯丙胺酸、甲硫胺酸、離胺酸、白胺酸等。作為蛋白質之一例,可列舉:酪蛋白、脫脂乳、酪蛋白分解物、牛血清白蛋白、魚膠(fish gelatin)等。作為無機鹽,較佳為生成鈉、鉀、鋰等鹼金屬離子之化合物。作為水溶性高分子,較佳為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啶酮、羧甲基纖維素、其他纖維素衍生物等。又,該等成分不僅可預先添加於檢體處理液中,亦可預先添加於樣品墊、結合墊、層析介質(硝化纖維素膜)等。
可利用免疫層析診斷套組診斷之對象並無特別限定,作為具體例,可列舉以下者:癌症標記、激素、感染症、自體免疫、血漿蛋白、TDM(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藥濃度監測)、凝血・纖溶、胺基酸、肽、蛋白、基因、細胞等。更具體而言,可列舉: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AFP(α-Fetoprotein,甲胎蛋白)、鐵蛋白、β2微球蛋白(β2-Microgrobulin)、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異性抗原)、CA(Carbohydrate Antigen,糖類抗原)19-9、CA125、BFP(Blue Fluorescence Protein,藍色螢光蛋白)、彈性蛋白酶1、胃蛋白酶原1・2、糞便潛血、尿中β2微球蛋白、PIVKA-2(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II,維生素K缺乏或拮抗劑-II誘導之蛋白質)、尿中BTA(1,2,3-Benzotriazole,1,2,3-苯并三唑)、胰島素、E3(Estriol,雌三醇)、HCG(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PL(Human Placental Lactogen,人胎盤生乳素)、LH(Luteotropic Hormone,黃體生成素)、HCV(Hepatitis Virus C,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Bs(Hepatitis B surface,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抗體、HBc(Hepatitis B core,乙型肝炎核心)抗體、HBe(Hepatitis B e,乙型肝炎e)抗原、HBe抗體、HTLV(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人類嗜T細胞病毒)-1抗體、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抗體、HIV抗原、HIV病毒基因、弓形蟲抗體、梅毒、ASO(Anti-streptolysin O,抗鏈球菌溶血素O)、A型流行性感冒抗原、A型流行性感冒抗體、B型流行性感冒抗原、B型流行性感冒抗體、輪狀病毒抗原、腺病毒抗原、輪狀病毒・腺病毒抗原、A群鏈球菌、B群鏈球菌、念珠菌抗原、CD(Clostridium difficile,難辨梭菌)、隱球菌抗原、霍亂弧菌、腦膜炎菌抗原、顆粒菌彈性蛋白酶、幽門螺桿菌抗體、O157抗體、O157抗原、鉤端螺旋體抗體、曲黴菌抗原、MRSA(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RF(Rheumatoid Factor,類風濕因子)、總Ig(Immunoglobulin,免疫球蛋白)E、LE(Lupus Erythematosus,紅斑狼瘡)試驗、CRP(C-reactive protein,C反應蛋白)、IgG/A/M、IgD、轉鐵蛋白、尿中白蛋白、尿中轉鐵蛋白、肌血球素、C3(Complement Component 3,補體成分3)・C4(Complement Component 4,補體成分4)、SAA(Serum Amyloid A Protein,血清澱粉樣蛋白A)、LP(Lipoprotein,脂蛋白)(a)、α1-AC(Anti Chymotrypsin,抗糜蛋白酶)、α1-M(Microglobulin,微球蛋白)、結合球蛋白、微轉鐵蛋白、APR(Acute Phase Reactants,急性期反應物)得分、FDP(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D-二聚體、纖溶酶原、AT(Anti-thrombin,抗凝血酶)3、α2PI(α2-Plasmin Inhibitor,α2纖溶酶抑制因子)、PIC(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纖溶酶抑制因子複合物)、PAI(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蛋白C(Protein C)、凝血因子X3、IV型膠原蛋白、玻尿酸、GHb(Glycated hemoglobin,糖化血紅蛋白)A1c、其他各種抗原、各種抗體、各種病毒、各種菌、各種胺基酸、各種肽、各種蛋白質、各種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脫氧核糖核苷酸)、各種細胞、各種過敏原、各種殘留農藥、各種有害物。
呈色粒子(有機著色微粒子)需擔載抗體等與被檢測物特異性結合之物質,其擔載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利用物理吸附之擔載;利用共價鍵之擔載;利用該等方法之組合之擔載等。擔載之物質之種類或量亦無特別限定。作為擔載之物質之種類,抗體最普遍且較佳。又,作為擔載方法,就容易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利用物理吸附之擔載,就穩定性或性能等觀點而言較佳為利用共價鍵之擔載。
用於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層析介質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常用之各種層析介質。更具體而言,可列舉硝化纖維素膜。市售品之硝化纖維素膜係根據被稱為流動速率的移動一定距離所需之時間進行分類,該流動速率越快之膜其孔徑越大。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孔徑較大之膜,原因在於可使檢體較快移動且亦不易被呈色粒子堵塞。具體而言,較佳為流動速率快於180 sec/4 cm之膜。
以下記載作為有機著色微粒子之纖維素粒子之製作方法、纖維素粒子之著色方法、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製作方法等之一例,當然,本發明不應受該等例之任何限定。 [纖維素粒子之製作方法] 使棉短絨纖維素溶解於纖維素之良溶劑。於本發明中,作為良溶劑,使用藉由公知方法製備之銅氨溶液。進而,作為凝固液,主要使用有機溶劑+水+氨混合系。一面攪拌該凝固液,一面添加所製備之銅氨纖維素溶液進行凝固。 此處,關鍵在於預先將銅氨纖維素溶液於空氣存在下進行培養,調整銅氨纖維素溶液中之纖維素之平均聚合度。若未調整纖維素之平均聚合度(DP),則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之比率不會成為5%以下。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銅氨纖維素溶液中之纖維素之平均聚合度(DP)調整為50~400。若平均聚合度未達50,則不易形成粒子形狀,無法達成目標真球度。另一方面,若平均聚合度(DP)超過400,則粗大粒子量增多,於免疫層析中使用時引起展開不良,背景劣化。其結果,與TL之對比度劣化,故有導致誤診之可能性。就粒子形成之觀點而言,平均聚合度(DP)之下限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70以上。就抑制粗大粒子產生之觀點而言,上限較佳為350以下,更佳為300以下。
所謂纖維素之平均聚合度係利用烏氏黏度計測定使纖維素微粒子溶解於氫氧化三乙二胺鎘而成之稀薄之纖維素溶液之比黏度,根據其極限黏度值[η],藉由參考文獻:Eur. Polym. J., 1, 1 (1996)中記載之以下之黏度式及換算式所算出之值。 黏度式:[η]=3.85×10-2 ×MW 0.76 換算式:DP=MW /162
凝固後添加硫酸進行中和、再生,藉此可獲得含有目標纖維素粒子之漿料。此時,漿料因用於再生之酸之殘留故呈酸性,進而含有中和時生成之銨鹽等雜質,因此需進行純化成包含纖維素粒子與介質之纖維素分散液之操作。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該純化操作,使用反覆進行離心分離-傾析-利用分散介質液體之稀釋之處理。所獲得之纖維素粒子分散液中之纖維素粒子亦有於純化操作過程中凝集之情況,因此於該情形時,可進行利用剪切等之分散處理。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實現剪切之方法,採用高壓均質機。
[纖維素粒子之著色方法] 於所獲得之纖維素粒子之漿料中添加高濃度之氫氧化鈉水溶液後,添加具有嘧啶結構或三結構之反應性染料,一面利用磁力攪拌器進行攪拌一面於恆溫槽中升溫至特定溫度。經過特定時間後,可獲得含有目標染色纖維素粒子之漿料。藉由實行該步驟,可分別將各個粒子均勻地染色,因此,專利文獻3中獲得之粒子具有不規則之輪廓或表面呈鋸齒狀,但本實施形態中獲得之粒子係輪廓之不規則或表面之鋸齒狀得到較大改善,真球度顯著變佳。發現若藉由上述使用反應性染料之染色方法進行染色,則可宛如塗覆整個粒子表面般地染色。又,同時可知,該方法中或因各個粒子得到均勻塗覆,而粒徑均勻地變大,即,可抑制產生粒徑極端變大之粒子。又,可知亦於粒子表面殘存F元素。與之相反地,於專利文獻3中,使用碳酸鈉而非高濃度之氫氧化鈉進行染色,但碳酸鈉使纖維素膨潤之能力不及氫氧化鈉,因此,僅容易膨潤之粒子之最表面膨潤而與反應性染料反應,故從粒子整體來看反應不均勻。又,於專利文獻3中,暫且染色後利用氫氧化鈉清洗,故可見一部分染料之脫離反應,更加失去表面之均勻性。如此,於專利文獻3中,上述染料之表面得不到均勻塗覆,無法獲得可令人滿意之真球度,而且親水性之纖維素亦於表面露出,故而無法降低親水度。進而可知,若使用碳酸鈉進行染色,則或因由不均勻且表面積較大即粒徑較大之粒子染色而成,而粗大粒子之量亦增加。又,粒子表面之F元素亦因多次利用鹼進行清洗而脫離。因此,本案發明者等人採用可將各個粒子自粒子之芯至表面整體均勻地染色之使用高濃度氫氧化鈉之染色方法。其結果,可利用染料將粒子均勻地染色,粒子之真球度顯著改善,可降低親水度而減少粗大粒子。
進而,藉由使反應性較高且為耐鹼性染料之具有嘧啶結構或三結構之反應性染料於高濃度之氫氧化鈉存在下進行染色,可將粒子均勻地染色,可大幅降低親水度。
繼而,藉由離心分離進行純化,而獲得染色纖維素粒子分散液。所獲得之染色纖維素粒子分散液中之纖維素粒子亦有於純化操作過程中凝集之情況,因此,於該情形時可進行剪切等之分散處理。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實現剪切之方法,採用高壓均質機。其後,測定所獲得之著色纖維素粒子之各種物性。
[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製作方法] 準備調整至特定濃度之著色纖維素粒子之分散液,添加緩衝液、抗體,一面進行溫度調整一面攪拌一定時間,而使著色纖維素粒子吸附抗體。經過一定時間之攪拌後,進而添加封閉劑,一面進行溫度調整一面攪拌一定時間,藉此進行著色纖維素粒子之封閉。此處所謂封閉係將粒子單體、或擔載有抗體或抗原之粒子等進行塗覆之操作。作為封閉劑,可根據檢查對象物質或檢體或其稀釋溶液之組成等而使用各種封閉劑。酪蛋白尤佳為用於著色纖維素粒子之封閉。於該情形時,酪蛋白塗覆擔載有抗體之著色纖維素粒子中之抗體及著色纖維素粒子之表面。為了將經抗體吸附與封閉後之著色纖維素粒子洗淨,進行離心分離而使包含剩餘之抗體與封閉劑之上清液與沈澱之粒子分離,藉由傾析去除上清液。對沈澱之粒子添加緩衝液等液體,視需要利用超音波等進行分散處理。將該藉由利用離心分離之沈澱、上清液之去除、液體之添加等一系列操作進行之洗淨實施所需次數,而調整含有特定濃度之經抗體吸附與封閉之粒子之分散液。視需要於該分散液中添加蛋白質、界面活性劑、蔗糖或海藻糖等糖,將所獲得之溶液以一定量塗佈於聚乙烯製結合墊上,加以乾燥,而調整含有檢測試劑之部分。又,視需要於再生纖維素連續長纖維不織布上塗佈緩衝液、界面活性劑、蛋白質、捕捉檢體樣本中之夾雜物之試劑、防腐劑、抗菌劑、抗氧化劑、吸濕劑等,加以乾燥,而製備樣品墊。進而製備於特定位置固定有抗體之硝化纖維素多孔膜製之層析介質、用以吸收檢體之纖維素濾紙製之吸收墊。將該等固定於被稱為背襯板之具有接著部位之襯紙,裁切成特定尺寸,藉此製作免疫層析診斷套組。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而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非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又,只要無特別記載,則所有操作均於溫度23℃、相對濕度55%RH之環境下進行。於實施例中,採用以下之測定、計算方法。 [纖維素微粒子之平均聚合度之測定] 所謂纖維素之平均聚合度(DP)係如上所述,利用烏氏黏度計測定使纖維素微粒子溶解於氫氧化三乙二胺鎘而成之稀薄之纖維素溶液之比黏度,根據其極限黏度值[η],藉由參考文獻:Eur. Polym. J., 1, 1 (1996)中記載之以下之黏度式與換算式所算出之值。 [η]=3.85×10-2 ×MW 0.76 DP=MW /162
[呈色粒子之平均粒徑之測定] 作為裝置,使用日機裝公司製造之Nanotrac粒度分佈測定裝置UPA-EX150(動態光散射式)。作為測定樣品,使用著色有機微粒子(呈色粒子)0.01重量%、純水99.99重量%之樣品。作為測定條件,累計次數設為30次,平均每次測定之測定時間設為30秒,使用體積平均之粒徑分佈,取該中值粒徑作為平均粒徑。又,使用藉由30次累計所獲得之粒度分佈之標準偏差與平均粒徑而算出CV值。
[呈色粒子之呈色強度之測定] 作為裝置,使用在日本分光公司製造之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JASCO V-650(光學系統:單色器(Single Monochromator),車爾尼-特納(Czerny-Turner)安裝,雙光束方式,光源:氘燈(190~350 nm)、鹵素燈(330~900 nm))上安裝有該公司製造之積分球單元ISV-722之裝置。關於測定之樣品,使用將蒸餾水用作分散介質,以呈色粒子成為0.01重量%、純水成為99.99重量%之方式將任意濃度之呈色粒子之水分散液或乾燥粒子進行濃度調整所獲得者。於光程長度10 mm之石英池(容量:3.5 mL,光路寬度:10 mm)中添加2.5 mL之該經濃度調整之水分散液,將該石英池置於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之樣品夾,其後實施測定。將所獲得之吸光度波峰中之400~800 nm可見光範圍內之最大值(ABS)作為呈色強度。
[呈色粒子之著色成分之比率之計算] 根據進行了特定次數之著色操作後之呈色粒子之重量、與著色前之粒子之重量進行計算而算出。例如於對1.0 g之纖維素粒子進行著色而獲得2.5 g之著色纖維素粒子之情形時,算出著色成分為2.5 g-1.0 g=1.5 g。該情形時之著色成分之比率為1.5 g÷2.5 g×100=60.0重量%。 [呈色粒子之源自纖維素之成分之比率之計算] 如上所述,藉由「呈色粒子之源自纖維素之成分之比率」=100%-(呈色粒子之著色成分之比率)之計算式而計算。
[呈色粒子之真球度之測定] 作為裝置,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掃描式電子顯微鏡JSM-6700。將呈色粒子0.01重量%、純水99.99重量%之樣品滴加至雲母板,經過10秒,藉此使呈色粒子吸附於雲母板上,利用Kimwipe吸取多餘液體並加以乾燥。使用鉑塗覆所獲得之雲母板,而製備電子顯微鏡測定用樣品。於加速電壓1.6 kV、測定倍率5萬倍下進行觀測,以粒子圖像成為100個以上之方式拍攝所需張數之圖像,測定各個粒子之長徑(L)與短徑(D),算出100個粒子L/D之平均值。
[呈色粒子中之粗大粒子之比率之計算] 裝置係BECHMAN COULTER公司製造之Multisizer4(庫爾特計數器式),孔徑(aperture)使用AP20進行測定。再者,電解液使用同樣由BECHMAN COULTER公司製造之ISOTON II-PC稀釋液(氯化鈉7.93 g/L、氟化鈉0.30 g/L,商品編號:8546719)。作為測定樣品,使用呈色粒子1.00重量%、純水99.00重量%之樣品。首先,於200 mL燒杯中添加100 mL之ISOTON II稀釋液。於該燒杯中,進而以ISOTON II-PC稀釋液中之呈色粒子濃度成為5%左右之方式添加呈色粒子。一面利用Multisizer4附帶之攪拌器進行攪拌一面進行測定。作為測定條件,根據在400 nm~12000 nm之範圍內檢測總個數100000個粒子時之粒徑700 nm以上之粒子之個數(A),藉由下式算出粗大粒子之存在率(X)。 粗大粒子之存在率(X)(%)={粒徑700 nm以上之粒子之個數(A)/100000}×100 例如於100000個中存在7000個粒徑700 nm以上之粒子之情形時成為7.0%。以下揭示詳細之操作條件。 ・孔徑電流值:800 μA ・校正係數Kd:29.764 ・放大率:4 ・測定粒徑範圍:400 nm~12000 nm ・測定粒子個數:100000個 ・測定時之ISOTON II-PC稀釋液中之呈色粒子濃度:5%
[呈色粒子之親水度之測定] 親水度係藉由脈衝NMR法測定。脈衝NMR法係將射頻波照射於微粒子分散液而激發水分子之質子後,測定恢復至基態為止之時間(弛豫時間)之分析方法。吸附於微粒子表面之水分子由於運動性受到限制,故弛豫時間較短,體相(bulk)水分子(未吸附於微粒子表面之水分子)由於運動性所受限制較小而可自由運動,故弛豫時間較長。因此,藉由脈衝NMR法獲得之微粒子分散液之弛豫時間根據吸附於微粒子表面之水分子與體相水分子之比率而變化。即,微粒子表面之親水性越高,則可吸附之水分子越多,因此弛豫時間變短。 脈衝NMR之測定係使用Bruker公司製造之Minispec mq20裝置。將濃度1%(wt/vol)之微粒子分散液攪拌後,將0.5 mL移至外徑10 mm之玻璃製NMR管,設置於經設定為30℃之脈衝NMR裝置中,如下所示般設定各種參數而進行測定。 ・觀測核:1H ・測定之弛豫時間:橫向弛豫時間T2(ms) ・測定模式: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法 ・累計次數:32次 ・循環延遲時間(Recycle Delay):10(s) ・90°-180°脈衝間隔(Pulse Separation)(τ):2(ms) ・總回波採集數(Total Number of Acquired Echoes):2000點。 針對所獲得之磁化衰減曲線(顯示磁化強度之經時變化之曲線),使用Microsoft Excel之指數近似功能,藉由最小平方法,根據下述式(1): M(t)=M0・exp(-t/T2)・・・式(1) {式中,M(t):某一時間t之信號強度,M0:信號強度之初期值,T2:弛豫時間}進行擬合。式(1)之T2為弛豫時間。
為了由所測得之弛豫時間(T2)算出親水度,準備以弛豫時間之變化比率(Rsp值)作為縱軸、以微粒子之總表面積值(TSA值)作為橫軸所繪製之圖表,藉由最小平方法製作近似直線,以其斜率之形式求出親水度。 ・Rsp值之計算方法 Rsp值=Rav÷Rb-1 {式中,Rav:平均弛豫時間常數(樣品之弛豫時間倒數),Rb:體相水分子之弛豫時間常數(空白樣品(blank)水之弛豫時間倒數)}。 ・TSA值(m2 )之計算方法 TSA值=SA×V×Ψp×ρ {式中,SA:微粒子之比表面積(m2 /g)=6÷(ρ×d),此處,ρ:微粒子密度(g/cm3 )(此處,纖維素微粒子密度:1.4 g/cm3 ,乳膠粒子密度:1.0 g/cm3 ,金膠體粒子密度:19.3 g/cm3 ),d:微粒子直徑(μm),V:經射頻波照射部分之NMR管體積(cm3 )(≒樣品量),Ψp:微粒子體積比(此處,微粒子體積(i)=微粒子濃度(wt%)÷100÷微粒子密度(ρ:同上),水之體積(ii)=(1-微粒子體積(i))÷水之密度(0.997 g/cm3 ),Ψp(微粒子體積比)=微粒子體積(i)÷水之體積(ii))}。
例如,如圖2所示,於圖表中繪製出A微粒子(TSA值0.5、Rsp值10)與B微粒子(TSA值1、Rsp值5)之數值,藉由最小平方法製作各自之近似直線。A微粒子之情形時Y=20x,B微粒子之情形時Y=5x。將近似直線之斜率(親水度)更大者、即A微粒子判定為親水度更大。
[呈色粒子之粒子表面之F元素之相對元素濃度之測定] 呈色粒子之粒子表面之F元素之相對元素濃度係藉由XPS測定。將呈色粒子載置於1.5 mmΦ×0.2 mmt之皿型樣品台,於以下條件下實施XPS測定。XPS測定係使用Thermo Fisher ESCALAB250於以下條件下實施。 激發源:單色化A1Kα 15 kV×10 mA 分析尺寸:約1 mm(形狀為橢圓) 光電子掃描角:0°(分光器之軸與樣品面垂直) 掃描區域 全譜掃描(Survey Scan):0~1,100 eV 窄譜掃描(Narrow Scan):C1s、N1s、S2p、O1s、Na1s、F1s、Si2p、Cl2p 通能(Pass Energy) 全譜掃描:100 eV 窄譜掃描:20 eV
根據藉由本測定所獲得之C1s、N1s、S2p、O1s、Na1s、F1s、Si2p、Cl2p之面積強度、及各波峰之相對感度係數(C1s:1.00,N1s:1.68,S2p:1.98,O1s:2.72,Na1s:10.2,F1s:4.67,Si2p:0.93,Cl2p:2.285),採用以下之式: [F](atomic%)=100×(IF1s /RSFF1s )/(ΣIj /RSFj ) {式中,IF1s :F1s之面積強度(eV・cps),RSFF1s :F1s之相對感度係數,Ij :C1s、N1s、S2p、O1s、Na1s、F1s、Si2p、Cl2p之面積強度(eV・cps),RSFj :C1s、N1s、S2p、O1s、Na1s、F1s、Si2p、Cl2p之相對感度係數}求出F元素之相對元素濃度([F])。
[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診斷時間與再現性之測定] 將經裁切成寬5 mm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放入塑膠殼體內。使用浜松光子公司製造之免疫層析讀取器C10066-10,對所獲得之內置於殼體內之診斷套組進行測定。根據所使用之粒子之顏色而對裝置進行設定。檢查對象物質使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以下稱為「hCG」),將hCG以包含1重量%之牛血清白蛋白(以下稱為「BSA」)之66 mM、PH值7.4之磷酸緩衝液(以下稱為「PBS」)進行稀釋,而製備hCG濃度為10 mIU/ml之陽性檢體。將該陽性檢體120 μl滴加至診斷套組之樣品滴加部,以後每隔20秒利用免疫層析讀取器進行測定,而進行TL之呈色時間之測定。此處,設定為每隔20秒之原因在於每次測定所需時間不足20秒。測定由免疫層析讀取器獲得之TL之呈色強度(單位mABS)成為20 mABS以上之時間。此處,設定為20 mABS之原因在於雖然亦存在個體差異,但若為20 mABS以上,則目視即可確認TL之存在。進行20次該測定,將所獲得之值之平均值作為診斷時間,將其標準偏差作為診斷時間標準偏差。表示再現性之指標%CV係藉由下述式算出。 %CV={診斷時間標準偏差/診斷時間}×100
[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感度與再現性之測定] 同樣地將120 μl之陽性檢體滴加至診斷套組之樣品滴加部,利用免疫層析讀取器測定經過15分鐘後之TL之呈色強度。進行20次該測定,將所獲得之值之平均值作為TL強度,將其標準偏差作為TL強度標準偏差。表示再現性之指標%CV係藉由下述式算出。 %CV={TL強度標準偏差/TL強度}×100
[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背景之判定] 同樣地將120 μl之陽性檢體滴加至診斷套組之樣品滴加部,利用免疫層析讀取器測定經過15分鐘後之TL之2 mm上游側之背景強度與2 mm下游側之背景強度。將其平均值作為背景強度。
[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偽陽性之測定] 調整包含1重量%BSA之66 mM、pH值7.4之PBS而製備陰性檢體。將120 μl之陰性檢體滴加至診斷套組之樣品滴加部,利用免疫層析讀取器測定經過15分鐘後之TL之呈色強度。進行5次該測定,若所獲得之值之平均值為5 mABS以下則判斷為非偽陽性。此處,設定為5 mABS之原因在於雖然亦存在個體差異,但若為5 mABS以下,則目視即可確認TL之存在。
[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檢測極限之測定] 製備hCG濃度逐階減小(3.20 mIU/ml、1.60 mIU/ml、0.80 mIU/ml、0.40 mIU/ml、0.20 mIU/ml、0.10 mIU/ml、0.05 mIU/ml、0.025 mIU/ml)之陽性檢體。與上述同樣地將120 μl滴加至診斷套組之樣品滴加部,利用免疫層析讀取器測定經過15分鐘後之TL之呈色強度。針對各濃度進行5次該測定,於所獲得之值之平均值為(測定陰性檢體時之值+20 mABS)以上之情形時視為陽性判定,於以下之情形時視為檢測極限以下。將獲得該陽性判定之下限之hCG濃度作為檢測極限。
[實施例1] 藉由先前公知之方法製備纖維素濃度0.37 wt%、銅濃度0.13 wt%、氨濃度1.00 wt%之銅氨纖維素溶液。將所獲得之銅氨纖維素溶液於空氣存在下緩慢攪拌,歷時12小時調整聚合度。進而,製備四氫呋喃濃度89.00 wt%、水濃度11.00 wt%之凝固液。使用磁力攪拌器,一面緩慢地攪拌凝固液5000 g,一面添加預先製備之銅氨纖維素溶液500 g。繼續攪拌5秒左右後,添加10 wt%之硫酸1000 g進行中和、再生,而獲得含有纖維素微粒子之漿料6500 g。 對所獲得之漿料以10000 rpm之速度進行10分鐘離心分離。藉由傾析而取出沈澱物,注入蒸餾水攪拌,再次進行離心分離。反覆進行數次該操作直至pH值成為6.0~7.0,其後,利用高壓均質機進行分散處理,而獲得纖維素微粒子分散液150 g。測定所獲得之纖維素微粒子之平均粒徑,結果為261 nm。再者,測定該微粒子之聚合度,結果為110。 其次,對藉由上述方式製備之纖維素微粒子進行染色。對於微粒子濃度經調整為1.00 wt%之纖維素微粒子分散體100 g,添加硫酸鈉30 g、具有三結構之反應性染料(Deiste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Levafix Red CAGR.(註冊商標))1.00 g,一面攪拌一面使用恆溫槽升溫至60℃。升溫至60℃後添加氫氧化鈉10 g,進行2小時染色。利用去離子水清洗所獲得之粗著色微粒子,藉由離心分離進行回收,其後再藉由離心分離進行回收,將該一系列操作設為1個循環,實施共計5個循環之相同操作而獲得著色纖維素微粒子。該微粒子之平均粒徑為352 nm,CV值為21%,呈色強度為2.9ABS,著色成分之比率為49%,真球度為1.2,粗大粒子為1.4%。將所獲得之著色纖維素微粒子之電子顯微鏡圖像示於圖3。
[抗體敏化著色纖維素粒子之製備] 將藉由已知方法製備之1.0重量%之著色纖維素粒子1(平均粒徑352 nm、呈色強度2.9ABS、著色成分之比率49%、真球度1.2、粗大粒子之比率1.4%)60 μl裝入15 ml之離心管內,進而添加Tris緩衝液(10 mM、pH值7.0)540 μl、0.1%之抗hCG-α小鼠抗體(Fitzgerald公司製造,10-C25C)60 μl,利用漩渦攪拌器攪拌10秒。繼而,放入至經調整為37℃之乾燥機內靜置120分鐘。繼而,添加含有1.0重量%之酪蛋白(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030-01505)之封閉液(100 mM硼酸、pH值8.5)7.2 ml,進而於37℃之乾燥機內靜置60分鐘。繼而,使用離心分離機(久保田商事公司製造,6200)與離心分離轉子(久保田商事公司製造,AF-5008C),進行10,000 g之離心15分鐘,使敏化粒子沈澱後去除上清液。繼而,添加硼酸緩衝液(50 mM硼酸、pH值10.0)7.2 ml,利用超音波分散機(SMT公司製造,UH-50)處理10秒。繼而,進行10,000 g之離心15分鐘,使敏化粒子沈澱後去除上清液。又,使用另外使蔗糖(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196-00015)1.8 g與1.0重量%之酪蛋白封閉液2.4 g溶解於硼酸緩衝液(50 mM硼酸、PH值10.0)7.2 ml所獲得之緩衝液,將敏化粒子之分散液之重量調整為1.58 g,而調整0.038重量%之抗體敏化著色纖維素粒子分散液,利用超音波分散機處理10秒。
[抗體敏化著色纖維素粒子向結合墊之含浸、乾燥] 將聚乙烯製結合墊(Pall公司製造,6613)浸漬於遠過剩之0.05重量%之Tween-20(註冊商標,Sigma-Aldrich公司製造,T2700)中,去除多餘液體後於50℃下乾燥60分鐘。繼而,裁切成高度10 mm、長度300 mm之形狀。繼而,使用微量吸管均等地塗佈0.038重量%之抗體敏化著色纖維素粒子分散液780 μl,於50℃下乾燥60分鐘。
[樣品墊之預處理] 將藉由已知方法調整之纖維素製樣品墊(Millipore公司製造,C083)含浸於遠過剩之含有2.0重量%之BSA(Sigma-Aldrich公司製造,A7906)與2.0重量%之Tween-20之PBS緩衝液(66 mM、PH值7.4)中,去除多餘液體後於50℃下乾燥60分鐘,將其裁切成高度20 mm、長度300 mm之形狀。
[捕捉抗體塗佈硝化纖維素膜之製備] 將硝化纖維素膜(Millipore公司製造,SHF0900425)裁切成高度25 mm、長度300 mm之形狀。使用液體塗佈裝置(武藏高科技公司製造,300DS),將包含0.1重量%抗hCG-β小鼠抗體(Medix Biochemica公司製造,6601)之PBS溶液(66 mM、pH值7.4)以0.1 μl/mm之比率塗佈於高度7 mm之部分。繼而,將包含0.1重量%之抗小鼠-兔抗體(Daco公司製造,Z0259)之PBS溶液(66 mM、pH值7.4)以0.1 μl/mm之比率塗佈於高度12 mm之部分,繼而於37℃下乾燥30分鐘。
[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製備] 於背襯卡(Adhesives Research公司製造,AR9020)上按照圖1所示之佈局貼合所調整之捕捉抗體塗佈硝化纖維素膜、吸收墊(Millipore公司製造,C083)、含有抗體敏化著色纖維素粒子之結合墊、再生纖維素連續長纖維不織布樣品墊,繼而,利用裁切機裁切成寬5 mm,而獲得寬度5 mm、高度60 mm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
[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性能評價] 評價所獲得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實施例2~6] 將纖維素微粒子調整為以下之表1中記載之聚合度,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作呈色粒子,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實施例7~9] 使用具有嘧啶結構之反應性染料(Deiste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Levafix Rubine CA GR.(實施例7,註冊商標)、Deiste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Levafix Navy Blue E-BNA CA GR.(實施例8,註冊商標)、Deister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Levafix Navy CA GR.(實施例9,註冊商標))將纖維素微粒子染色,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作呈色粒子,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實施例10~13] 調整纖維素微粒子之製造條件而製造以下之表1中記載之粒徑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實施例14~18] 調整呈色粒子之製造條件而製造以下之表1中記載之呈色強度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實施例19~22] 將呈色粒子混合而製作以下之表1中記載之粗大粒子比率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實施例23、24] 將呈色粒子混合而製作以下之表1中記載之CV值與粗大粒子比率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1。
[比較例1、2] 將纖維素微粒子調整為以下之表2中記載之聚合度,進而調整凝固液之四氫呋喃之濃度,而製作以下之表2中記載之真球度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比較例3] 將纖維素微粒子調整為以下之表2中記載之聚合度,而製作以下之表2記載之真球度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比較例4~6] 於染色時採用與專利文獻3相同之方法,且一面調整所使用之染料量而調整呈色強度一面進行染色,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比較例7] 於染色時添加12 g碳酸鈉代替氫氧化鈉進行染色,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比較例8、9] 於染色時使用不具有嘧啶結構或三結構之反應性染料(C.I.活性橙(Reactive Orange)16(實施例8)、C.I.活性藍(Reactive Blue)19(實施例9))作為染料,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比較例10、11] 於製作纖維素粒子時調整凝固液之四氫呋喃之濃度,而製造以下之表2中記載之平均粒徑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比較例12] 調整呈色粒子之製造條件,而製造以下之表2中記載之呈色強度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比較例13~15] 將實施例20與比較例3之呈色粒子以特定比率混合、調整,而製造以下之表2中記載之粗大粒子量之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比較例16、17] 使用金膠體(比較例16)、乳膠(比較例17)作為呈色粒子,除此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備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並評價其性能。將結果示於以下之表2。
[表1]
[表2]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使用本發明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具有良好之背景與檢查結果之再現性,可較佳地用作具有充分之檢測感度之診斷藥。
(a)‧‧‧樣品墊
(b)‧‧‧包含抗體敏化呈色粒子之結合墊
(c)‧‧‧檢測部A(TL)
(d)‧‧‧檢測部B(對照線)
(e)‧‧‧層析介質
(f)‧‧‧吸收墊
(g)‧‧‧襯紙
圖1係作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側流式之免疫層析診斷套組之剖視圖。 圖2係親水度之求解方法之說明圖。 圖3係實施例1中獲得之著色纖維素微粒子之電子顯微鏡圖像。

Claims (11)

  1. 一種有機著色微粒子,其特徵在於:平均粒徑為100~650 nm,呈色強度為1.0~10.0,於粒徑400 nm~12000 nm之範圍內對總個數100000個粒子進行檢測時,粒徑700 nm以上之粗大粒子之存在率為5%以下,且以長徑(L)/短徑(D)表示之真球度為1.0~2.5。
  2. 如請求項1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有機著色微粒子之重量之10~90重量%為著色成分。
  3. 如請求項2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著色成分為反應性染料。
  4. 如請求項3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反應性染料具有嘧啶結構或三結構。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有機著色微粒子之親水度為1.0~30.0。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藉由物理吸附而結合有配體。
  7. 如請求項6之有機著色微粒子,其中上述配體經酪蛋白塗覆。
  8. 一種診斷藥套組,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有機著色微粒子。
  9. 如請求項8之診斷藥套組,其為免疫層析套組。
  10. 一種體外診斷方法,其包括使用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有機著色微粒子之步驟。
  11. 如請求項10之體外診斷方法,其為免疫層析方法。
TW107132901A 2017-09-25 2018-09-19 有機著色微粒子、診斷藥套組及體外診斷方法 TWI6968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3472 2017-09-25
JP2017183472 2017-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0958A true TW201920958A (zh) 2019-06-01
TWI696833B TWI696833B (zh) 2020-06-21

Family

ID=65809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2901A TWI696833B (zh) 2017-09-25 2018-09-19 有機著色微粒子、診斷藥套組及體外診斷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80455A1 (zh)
JP (1) JP6877564B2 (zh)
KR (1) KR102350870B1 (zh)
CN (1) CN111108387B (zh)
TW (1) TWI696833B (zh)
WO (1) WO20190591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23089972A1 (zh) * 2021-11-18 2023-05-25
WO2023112859A1 (ja) * 2021-12-13 2023-06-22 積水メディカル株式会社 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用テストストリップ、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キット、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免疫測定方法、並びにサンプルの濾過方法
CN114942329A (zh) * 2022-03-24 2022-08-26 艾康生物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试剂板和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7812A (ja) * 1991-09-26 1993-04-06 Nippon Zeon Co Ltd 免疫学的診断薬担体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6254373A (ja) * 1993-03-03 1994-09-13 Matsumoto Yushi Seiyaku Co Ltd 球状多孔性セルロース微粒子およびその製法
JP2004184295A (ja) * 2002-12-05 2004-07-02 Jsr Corp 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媒体および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法
WO2008084854A1 (ja) * 2007-01-12 2008-07-17 Asahi Kasei Fibers Corporation セルロース微粒子並びにその分散液及び分散体
JP2009120901A (ja) * 2007-11-14 2009-06-04 Ne Chemcat Corp 金−白金コアシェルナノ粒子のコロイド、及びその製造法
JP4514233B2 (ja) * 2007-11-30 2010-07-28 田中貴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用試験キット
WO2009123148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旭化成せんい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誘導体微粒子、その分散液、その分散体及び診断薬
EP2503337B1 (en) * 2009-11-17 2016-08-24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Organic colored microparticles and diagnostic reagent kit containing the same
JP5503382B2 (ja) * 2010-04-05 2014-05-2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イムノ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用複合粒子
JP5587816B2 (ja) * 2011-03-15 2014-09-10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核酸分析デバイス、及び核酸分析装置
JP6148033B2 (ja) * 2013-02-22 2017-06-14 旭化成株式会社 蛍光色素化合物を含むセルロース微粒子
US9863944B2 (en) * 2013-06-10 2018-01-09 Asahi Kasei Fibers Corporation Immunochromatographic diagnosis kit
JP6306292B2 (ja) * 2013-06-13 2018-04-04 旭化成株式会社 水溶性多糖類を含むイムノクロマト用展開液
EP3249403A4 (en) * 2015-01-21 2019-01-16 Konica Minolta, Inc. PHOSPHORAGGREGATNANOPARTICLES FOR FLUORESCENT OBSERVATION
JP2017138271A (ja) * 2016-02-05 2017-08-10 旭化成株式会社 グラフト化された着色セルロース微粒子
WO2018186267A1 (ja) * 2017-04-06 2018-10-11 旭化成株式会社 親水化着色セルロース微粒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59182A1 (ja) 2019-03-28
CN111108387A (zh) 2020-05-05
KR20200028445A (ko) 2020-03-16
JP6877564B2 (ja) 2021-05-26
CN111108387B (zh) 2023-08-29
JPWO2019059182A1 (ja) 2020-04-23
TWI696833B (zh) 2020-06-21
KR102350870B1 (ko) 2022-01-14
US20210080455A1 (en)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53927B2 (ja) イムノクロマト診断キット
JP5788330B2 (ja) 有機着色微粒子、それを含む診断薬キット及びインビトロ診断方法
US11353450B2 (en) Analyte detection using Raman spectroscopy
JP5351054B2 (ja) 不溶性担体粒子の製造方法、不溶性担体粒子、測定試薬、検体分析用具および免疫比濁法
TWI696833B (zh) 有機著色微粒子、診斷藥套組及體外診斷方法
JP7192146B2 (ja) 免疫検査方法及び濃縮用治具
CA3058871C (en) Hydrophilic colored cellulose microparticles
JP7176915B2 (ja) イムノクロマト診断キット
JP2019174336A (ja) 懸濁性に優れ、迅速診断が可能な着色セルロース微粒子
JP2020125909A (ja) 粒径の揃った着色セルロース微粒子
JP2017138271A (ja) グラフト化された着色セルロース微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