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9860A - 防眩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9860A
TW201919860A TW107134250A TW107134250A TW201919860A TW 201919860 A TW201919860 A TW 201919860A TW 107134250 A TW107134250 A TW 107134250A TW 107134250 A TW107134250 A TW 107134250A TW 201919860 A TW201919860 A TW 20191986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lare
particles
glare film
glare layer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4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0565B (zh
Inventor
古井玄
辻本淳
高山陽亮
小川智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9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98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0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056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n ir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眩膜,其能夠抑制像素密度300 ppi以上之超高精細之顯示元件之影像光之眩光,且能夠抑制對比度之降低。
本發明係一種防眩膜,其具有防眩層,內部霧度為5.0〜25.0%,表面霧度為20.0%以下,且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2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250與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7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70滿足下述式(1)〜(3)。
0.080 μm≦Sa2.5-250(1)
Sa2.5-250-Sa2.5-70≦0.030 μm (2)
0.83≦Sa2.5-70/Sa2.5-250(3)

Description

防眩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防眩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存在以抑制外界光之映入等為目的而於顯示元件之表面設置具有凹凸構造之防眩膜之情況。
然而,於使用於顯示元件之表面具有凹凸構造之防眩膜之情形時,存在如下問題:起因於該凹凸構造而產生於影像光可見到微細之亮度之不均之現象(眩光),使顯示品質降低。
尤其是近年來之超高精細化之顯示元件(像素密度300 ppi以上)存在眩光變強之傾向,眩光之問題更加突出。
作為抑制由表面凹凸引起之眩光之技術,提出有專利文獻1〜3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30501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6781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5-17283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專利文獻1及2係藉由賦予內部霧度而改善眩光。然而,像素密度300 ppi以上之超高精細之顯示元件存在眩光變強之傾向,若欲如專利文獻1及2般僅藉由內部霧度抑制眩光,則不得不使內部霧度進一步增大,會導致對比度之降低。尤其是存在暗室環境下之對比度因內部霧度而降低之傾向。
專利文獻3係以藉由凹凸之傾斜角度之分佈不偏向特定之角度而不提高內部霧度地抑制眩光為目標。然而,即便於專利文獻3之技術中,亦未能充分地抑制像素密度300 ppi以上之超高精細之顯示元件之眩光。
本發明係於此種狀況下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於具有凹凸形狀之情形時亦能夠抑制像素密度300 ppi以上之超高精細之顯示元件之影像光之眩光、且能夠抑制對比度之降低的防眩膜及顯示裝置。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供以下[1]〜[2]。
[1]一種防眩膜,其具有防眩層,上述防眩膜之內部霧度為5.0〜25.0%,表面霧度為20.0%以下,且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2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250 與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7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70 滿足下述式(1)〜(3);
0.080 μm≦Sa2.5-250 (1)
Sa2.5-250 -Sa2.5-70 ≦0.030 μm (2)
0.83≦Sa2.5-70 /Sa2.5-250 (3)。
[2]一種顯示裝置,其具有顯示元件、及配置於顯示元件之光出射面側之防眩膜,且係將上述[1]所記載之防眩膜作為上述防眩膜以滿足式(1)〜(3)之側之面朝向與上述顯示元件相反之側的方式配置而成。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防眩膜及顯示裝置能夠抑制像素密度300 ppi以上之超高精細之顯示元件之影像光之眩光,且能夠抑制對比度之降低。
以下,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防眩膜]
本發明之防眩膜具有防眩層,防眩膜之內部霧度為5.0〜25.0%,表面霧度為20.0%以下,且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2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250 與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7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70 滿足下述式(1)〜(3)。
0.080 μm≦Sa2.5-250 (1)
Sa2.5-250 -Sa2.5-70 ≦0.030 μm (2)
0.83≦Sa2.5-70 /Sa2.5-250 (3)
圖1及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防眩膜10之實施形態的剖視圖。
圖1之防眩膜10係於透明基材1上具有防眩層2之構成,圖2之防眩膜10係防眩層2之單層構成。
本發明之防眩膜之內部霧度必須為5.0〜25.0%。
若防眩膜之內部霧度未達5.0%,則無法抑制眩光。
又,若防眩膜之內部霧度超過25.0%,則無法使對比度良好。尤其是顯示元件為向側面之漏光較多之TN方式之液晶顯示元件之情形、及內部霧度較高之情形時,暗室環境下之對比度會大幅降低。再者,藉由將內部霧度設為25.0%以下,能夠抑制顯示元件之解析度之降低,就該方面而言亦較佳。
本發明中,藉由滿足下文所述之式(2)及式(3)而不將內部霧度極端地提高,能夠抑制對比度之降低,並且抑制眩光。
防眩膜之內部霧度之下限較佳為7.0%,更佳為10.0%,上限較佳為20.0%,更佳為18.0%。該等下限及上限之值可適當組合。
於本說明書中,內部霧度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
於本說明書中,算出內部霧度、表面霧度、式(1)〜(7)之平均值之16個測定部位較佳為將距測定樣品之外緣1 cm之區域作為空白,關於較該空白靠內側之區域畫出將縱向及橫向進行五等分之線,將此時之16處交點作為測定之中心。例如於測定樣品為四邊形之情形時,較佳為如圖6所示,將距四邊形之外緣1 cm之區域作為空白,以將較該空白靠內側之區域在縱向及橫向進行五等分之虛線之16處交點作為中心進行測定,利用其平均值算出參數。再者,於測定樣品為圓形、楕圓形、三角形、五邊形等除四邊形以外之形狀之情形時,較佳為描繪出與該等形狀內切之四邊形,關於該四邊形,藉由上述方法進行16處之測定。
再者,16處之內部霧度之標準偏差較佳為10%以下。又,16處之內部霧度之偏斜度(skewness)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防眩膜之霧度或表面形狀之測定值有時不處於常態分佈,但只要至少為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標準偏差、偏斜度之範圍內,則本發明之效果不會受到阻礙。再者,關於防眩膜之霧度或表面形狀之測定值有時不處於常態分佈之原因,認為如下。
於將防眩層塗佈液塗佈於透明基材時,防眩層塗佈液所包含之粒子等非溶解成分之存在比例視防眩膜之面內之位置而不固定。即,於在透明基材上塗佈防眩層塗佈液並進行乾燥之時間點,塗膜中之組成會因面內之位置而微妙地不同。進而,乾燥風亦不可能有完全之層流,因此乾燥條件會因面內之位置而不同。而且,塗膜之乾燥速度因該等因素而非線性地變化,而不是線性地變化。由於此種原因,認為防眩膜之霧度或表面形狀之測定值會產生不處於常態分佈之情況。
本發明之防眩膜之表面霧度必須為20.0%以下。
若防眩膜之表面霧度超過20.0%,則無法使對比度、尤其是明室環境下之對比度良好。再者,藉由將表面霧度設為20.0%以下,能夠抑制顯示元件之解析度之降低,就該方面而言亦較佳。
又,若防眩膜具有特定以上之表面霧度,則能夠容易使防眩性良好。因此,表面霧度之下限較佳為5.0%,更佳為10.0%,進而較佳為12.0%,上限較佳為18.0%,更佳為16.0%。該等下限及上限之值可適當組合。
於本說明書中,表面霧度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
再者,16處之表面霧度之標準偏差較佳為10%以下。又,16處之表面霧度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又,關於本發明之防眩膜,就上述表面霧度與內部霧度之效果之平衡之觀點而言,表面霧度與內部霧度之比(表面霧度/內部霧度)較佳為0.6〜1.4,更佳為0.7〜1.3。
於本說明書中,表面霧度/內部霧度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再者,16處之表面霧度/內部霧度之標準偏差較佳為0.4以下。又,16處之表面霧度/內部霧度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本發明之防眩膜必須滿足下述式(1)。
0.080 μm≦Sa2.5-250 (1)
於Sa2.5-250 未達0.080 μm之情形時,無法使防眩性良好。
Sa2.5-250 較佳為0.090 μm以上,更佳為0.100 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110 μm以上。
再者,若Sa2.5-250 過大,則存在引起對比度或顯示元件之解析度之降低之情況。因此,Sa2.5-250 較佳為0.200 μm以下,更佳為0.18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160 μm以下,進而更佳為0.140 μm以下。
於本說明書中,Sa2.5-250 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再者,16處之Sa2.5-250 之標準偏差較佳為0.060 μm以下。又,16處之Sa2.5-250 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本發明之防眩膜必須滿足下述式(2)。
Sa2.5-250 -Sa2.5-70 ≦0.030 μm (2)
條件(2)係λc為250 μm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250 與λc為70 μm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70 之差量。λc係表示自剖面曲線(使用λs濾波器自測定剖面曲線去除雜訊等短波長成分者)去除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程度之指標,λc越小,去除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程度越大。
即,可謂:Sa2.5-70 為去除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算術平均粗糙度,相對於此,Sa2.5-250 為包含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算術平均粗糙度。並且,可謂:Sa2.5-250 與Sa2.5-70 之差量「Sa2.5-250 -Sa2.5-70 」表示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算術平均粗糙度。再者,若將Sa2.5-250 與Sa2.5-70 之差量視為表示基於週期70〜250 μm之凹凸之算術平均粗糙度,則容易理解條件(2)之含義,但該表現不一定準確。
又,像素密度300 ppi之顯示元件之一個像素之大小為約85 μm。因此,上述式(2)意味著基於超過像素密度300 ppi之顯示元件之一個像素之大小之週期較長之凹凸的算術平均粗糙度較小。
再者,一個像素之大小為70 μm之顯示元件之像素密度為約360 ppi。因此,於式(2)及(3)中,使用λc70 μm之資料之本發明於360 ppi左右之300〜500 ppi中能夠如實施例所示般抑制眩光。
於Sa2.5-250 -Sa2.5-70 超過0.030 μm之情形時,基於超過像素密度300 ppi之顯示元件之一個像素之大小的週期較長之凹凸的算術平均粗糙度變大,無法抑制眩光。再者,藉由將Sa2.5-250 -Sa2.5-70 設為0.030 μm以下,亦能夠抑制解析度之降低。
Sa2.5-250 -Sa2.5-70 較佳為0.025 μm以下,更佳為0.02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015 μm以下。
於本說明書中,Sa2.5-250 -Sa2.5-70 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再者,16處之Sa2.5-250 -Sa2.5-70 之標準偏差較佳為0.015 μm以下。又,16處之Sa2.5-250 -Sa2.5-70 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本發明之防眩膜必須滿足下述式(3)。
0.83≦Sa2.5-70 /Sa2.5-250 (3)
如上所述,Sa2.5-70 係去除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算術平均粗糙度。換言之,Sa2.5-70 係基於週期較短之凹凸(週期為70 μm以下之凹凸)之算術平均粗糙度。又,如上所述,可謂Sa2.5-250 為包含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算術平均粗糙度。因此,Sa2.5-70 /Sa2.5-250 表示低於像素密度300 ppi之顯示元件之一個像素之大小之不易使眩光變差之週期較短之凹凸的比例。
並且,本發明之防眩膜即便具有少量成為眩光之因素之週期較長之凹凸,亦由於週期較短之凹凸重疊於週期較長之凹凸,故而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之擴散被週期較短之凹凸緩和,從而能夠抑制眩光。若對藉由週期較短之凹凸之緩和進行補充,則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本應向特定之方向強烈地擴散之影像光被週期較短之凹凸擴散,向特定之方向之較強之擴散消失而使擴散變得均勻,藉此能夠抑制眩光。又,本發明之防眩膜即便不極端地增大內部霧度,由於週期較短之凹凸之比例較多,故而亦能夠抑制眩光。另一方面,於Sa2.5-70 /Sa2.5-250 未達0.83之情形時,由於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之擴散不會被週期較短之凹凸充分地緩和,因此無法抑制眩光。
Sa2.5-70 /Sa2.5-250 較佳為0.84以上,更佳為0.86以上。Sa2.5-70 /Sa2.5-250 之上限為0.90左右。
於本說明書中,Sa2.5-70 /Sa2.5-250 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再者,16處之Sa2.5-70 /Sa2.5-250 之標準偏差較佳為0.40以下。又,16處之Sa2.5-70 /Sa2.5-250 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根據上述式(2)及(3),關於本發明之防眩層之表面形狀,可謂: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粗糙度較小,另一方面,週期較短之凹凸之比例較多。
圖3係表示使用白色干涉顯微鏡對實施例1之防眩膜之凹凸形狀進行測定時的未截斷70 μm以下之短波長之凹凸之凹凸形狀(圖3之(a))、及已截斷70 μm以下之短波長之凹凸之凹凸形狀(圖3之(b))的立體圖。另一方面,圖4係表示使用白色干涉顯微鏡對比較例1之防眩膜之凹凸形狀進行測定時的未截斷70 μm以下之短波長之凹凸之凹凸形狀(圖4之(c))、及已截斷70 μm以下之短波長之凹凸之凹凸形狀(圖4之(d))的立體圖。
根據圖3(b)與圖4(d)之對比,可確認:實施例1之防眩膜之防眩層之表面形狀之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粗糙度較小。進而,若將圖3(a)與圖4(c)進行對比,則可確認實施例1之防眩膜之防眩層的表面形狀具有大量週期較短之凹凸。
如此,本發明之防眩層之表面形狀之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之粗糙度較小,另一方面,週期較短之凹凸之比例較多。
本發明之防眩膜較佳為上述Sa2.5-250 與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2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250 、及將λs設為70 μm且將λc設為2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70-250 滿足下述式(4)。
0.7≦(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1.3 (4)
上述式(4)表示λs不同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之關係。λc之目的在於自剖面曲線去除週期較長之「起伏成分」,相對於此,λs之目的在於將雜訊等短波長成分去除。又,JIS B0601:2001中,以於相同之測定條件下使λs固定作為標準。
即,上述式(4)係著眼於通常不注意之短波長成分者,又,係藉由使通常不變動之λs變動所獲得之參數。
又,可謂:於上述式(4)中,Sa25-250 -Sa70-250 係基於週期為25〜70 μm之凹凸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之指標,Sa2.5-250 -Sa25-250 係基於週期為2.5〜25 μm之凹凸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之指標。
因此,可謂:上述式(4)之「(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表示基於週期為25〜70 μm之凹凸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與基於週期為2.5〜25 μm之凹凸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的比。並且,「(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接近1.0意味著週期為25〜70 μm之凹凸與週期為2.5〜25 μm之凹凸近於等量。換言之,「(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接近1.0意味著週期為70 μm以下之凹凸之分佈未偏向於特定之週期。
如於式(3)中所說明,本發明之防眩膜即便具有少量成為眩光之因素之週期較長之凹凸,亦由於週期較短之凹凸重疊於週期較長之凹凸,故而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之擴散被週期較短之凹凸緩和,從而能夠抑制眩光。於週期較短之凹凸具有多樣化之週期之情形時,由於光向各種方向擴散之作用提高,因此認為基於式(3)之效果變得更優異。
因此,藉由滿足上述式(4),能夠進一步抑制眩光。
於式(4)中,「(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更佳為0.80以上且1.20以下,更佳為0.85以上且1.15以下。
於本說明書中,「(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再者,16處之「(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之標準偏差較佳為0.30以下。又,16處之「(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本發明之防眩膜較佳為上述Sa2.5-250 與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50 滿足下述式(6)。
Sa2.5-250 -Sa2.5-50 ≦0.050 μm (6)
像素密度500 ppi之顯示元件之一個像素之大小為約50 μm。因此,上述式(2)意味著基於超過像素密度500 ppi之顯示元件之一個像素之大小的週期較長之凹凸的算術平均粗糙度較小。因此,可藉由將Sa2.5-250 -Sa2.5-50 設為0.050 μm以下而進一步抑制像素密度500 ppi之超高精細之顯示元件之眩光。
Sa2.5-250 -Sa2.5-50 更佳為0.04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030 μm以下。
於本說明書中,Sa2.5-250 -Sa2.5-50 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再者,16處之Sa2.5-250 -Sa2.5-50 之標準偏差較佳為0.025 μm以下。又,16處之Sa2.5-250 -Sa2.5-50 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本發明之防眩膜較佳為上述Sa2.5-250 與上述Sa2.5-50 滿足下述式(7)。
0.70≦Sa2.5-50 /Sa2.5-250 (7)
藉由將Sa2.5-50 /Sa2.5-250 設為0.70以上,而能夠藉由週期較短之凹凸使基於週期較長之凹凸之擴散緩和,能夠進一步抑制像素密度500 ppi之超高精細之顯示元件之眩光。
Sa2.5-50 /Sa2.5-250 較佳為0.73以上,更佳為0.75以上。Sa2.5-50 /Sa2.5-250 之上限為0.82左右。
於本說明書中,Sa2.5-50 /Sa2.5-250 意指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再者,16處之Sa2.5-50 /Sa2.5-250 之標準偏差較佳為0.35以下。又,16處之Sa2.5-50 /Sa2.5-250 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於本說明書中,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係將JIS B0601:2001所記載之二維粗糙度參數即算術平均粗糙度Ra擴展為三維者。又,本說明書中之λs及λc相當於JIS B0601:2001之λs及λc。又,於本說明書中,Sa之測定區域為750 μm×750 μm。
Sa亦可利用接觸式之表面形狀測定器進行測定,但接觸式之表面形狀測定器因觸針之前端形狀之影響而對微細形狀之測定存在極限。因此,Sa較佳為利用使用白色干涉顯微鏡之表面形狀測定器進行測定。
關於Sa,若於基準面設置正交座標軸X、Y軸,並將粗糙度曲面設為Z(x,y),將基準面之大小設為Lx、Ly,則可利用下述式(i)算出。


式(i)中,「A=Lx×Ly」。
又,三維粗糙度曲面之資料係以於基準面(將橫向設為x軸,將縱向設為y軸)中以間隔d格子狀地配置之點、及該點之位置之高度表示。若將於x軸方向第i個、於y軸方向第j個之點之位置之高度設為Zi,j ,則Sa可利用下述式(ii)算出。


式(ii)中,N表示總點數。
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可藉由干涉顯微鏡「New View」系統附屬之測定、解析應用軟體「MetroPro」算出。
本說明書中之λs及λc可於上述應用軟體之「顯微鏡應用(Microscope Application)」中將「分析控制(Analyze Controls)」視窗中之「濾波器(Filer)」設定為「帶通(Band Pass)」、將「濾波器類型(Filter Type)」設定為「高斯樣條(Gauss Spline)」之後,利用「濾波器高波長(Filter High Wavelen)」、「濾波器低波長(Filter Low Wavelen)」進行調整。
本發明之防眩膜較佳為上述防眩層含有平均粒徑2.0〜5.0 μm之粒子及黏合劑樹脂,且於將上述防眩層之140 μm×140 μm之區域分割成35 μm×35 μm之格子狀之16個區域並將16個區域內之上述粒子之個數之平均設為NAVE 、將16個區域內之上述粒子之個數之標準偏差設為NSD 時,NSD 及NAVE 滿足下述式(5)。
NSD /NAVE <0.15 (5)
上述式(5)之NSD /NAVE 成為評價相對於平均值之粒子之個數之不均的指標,稱為所謂之「變動係數」。
藉由將NSD /NAVE 設為0.150以下,能夠進一步抑制眩光。
NSD /NAVE 更佳為0.140以下。
再者,粒子之個數能夠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利用光學顯微鏡對防眩膜進行穿透觀察。關於倍率,只要能夠辨識各粒子,則無特別限定,較佳為500〜2000倍。將觀察圖像中之140 μm×140 μm之區域分割成16個35 μm×35 μm之格子狀之區域,並算出每1個區域之粒子之個數。於粒子跨越複數個區塊存在之情形時,將粒子之中心作為該粒子之存在部位進行算出。將16個區域之個數之平均值設為NAVE ,將標準偏差設為NSD
於本說明書中,NSD /NAVE 意指16處(140 μm×140 μm之區域為16處)之測定值之平均值,例如,可利用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再者,16處之NSD /NAVE 之標準偏差較佳為0.07以下。又,16處之NSD /NAVE 之偏斜度之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
防眩膜較佳為JIS K7361-1:1997之全光線穿透率為80%以上,更佳為85%以上,進而較佳為90%以上。
關於防眩膜,就解析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JIS K7374:2007所規定之圖像清晰度測定裝置,通過具有0.125 mm之寬度之光頻梳之穿透圖像清晰度為50.0%以上,更佳為52.5%以上,進而較佳為55.0%以上。又,就防眩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0%以下,更佳為75%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下。
防眩膜可為防眩層之單層,亦可為於透明基材上具有防眩層之複層。就操作性及製造之容易性而言,較佳為於透明基材上具有防眩層之構成。
又,防眩膜亦可具有抗反射層、防污層、抗靜電層等功能性層。
防眩膜較佳為與滿足上述式(1)〜(3)之側相反之側之面大致平滑。例如,於防眩膜為防眩層之單層之情形時,與凹凸面相反之側之面較佳為大致平滑。又,於防眩膜為於透明基材上具有防眩層之構成之情形時,透明基材之與具有防眩層之面相反之側之面較佳為大致平滑。又,於防眩膜在與具有凹凸形狀之側之面相反之側的面之最表面具有功能性層之情形時,功能性層之表面較佳為大致平滑。此處,所謂大致平滑,係指上述Sa2.5-250 為0.02 μm以下。
<防眩層>
防眩層表面之凹凸形狀例如可藉由(A)使用壓紋輥之方法、(B)蝕刻處理、(C)藉由模具之成型、(D)藉由塗佈形成塗膜等而形成。該等方法之中,就凹凸形狀之再現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C)即藉由模具之成型,就生產性及應對多品種之觀點而言,較佳為(D)即藉由塗佈形成塗膜。
藉由模具之成型可藉由如下方式製造:製作由與防眩層表面之凹凸形狀互補之形狀所構成之模具,向該模具中流入高分子樹脂或玻璃等構成防眩層之材料加以硬化,其後,自模具取出。於使用透明基材之情形時,可藉由如下方式製造:向模具中流入高分子樹脂等,並於其上重疊透明基材,其後,使高分子樹脂等硬化,連透明基材一起自模具取出。再者,於使防眩層含有粒子或添加劑之情形時,可於向模具中流入高分子樹脂等時進而亦流入粒子或添加劑等。
藉由塗佈形成塗膜可藉由如下方式形成:將含有黏合劑樹脂成分及粒子而成之防眩層形成塗佈液藉由凹版塗佈、棒式塗佈等公知之塗佈方法塗佈於透明基材上,視需要進行乾燥、硬化。
作為粒子,較佳為含有平均粒徑2.0〜5.0 μm之粒子。又,較佳為除平均粒徑2.0〜5.0 μm之粒子以外進而含有平均一次粒徑1〜50 nm之無機粒子。
以下,有時將平均粒徑2.0〜5.0 μm之粒子稱為「大粒子」,將平均一次粒徑1〜50 nm之無機粒子稱為「無機微粒子」。
<<大粒子>>
關於平均粒徑2.0〜5.0 μm之粒子(大粒子),有機粒子及無機粒子之任一者均可使用。藉由將大粒子之平均粒徑設為2.0 μm以上,能夠容易將式(1)及表面霧度設為上述範圍。又,藉由將大粒子之平均粒徑設為5.0 μm以下,能夠減小由粒子而得之凸部之大小從而增加凸部之數,因此能夠形成週期較短之凹凸,從而能夠容易將式(2)〜(4)、(6)〜(7)設為上述範圍。
大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5〜4.5 μm,更佳為3.0〜4.0 μm。
又,關於大粒子,可將2種以上之平均粒徑者進行混合,就容易滿足式(5)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平均粒徑為1種者。
又,關於大粒子之平均粒徑之不均,就1種平均粒徑之粒子而言,較佳為90%以上之粒子為平均粒徑±0.5 μm內,更佳為平均粒徑±0.4 μm內,進而較佳為平均粒徑±0.3 μm內。
藉由將平均粒徑之不均設為上述範圍,會減少極大之粒徑之粒子之存在機率,進而會減少週期較長之凹凸之比例,因此能夠容易將式(2)〜(4)、(6)〜(7)設為上述範圍。
大粒子之平均粒徑可藉由以下(i)〜(iii)之作業算出。
(i)利用光學顯微鏡對防眩膜拍攝穿透觀察圖像。倍率較佳為500〜2000倍。
(ii)自觀察圖像抽選出任意10個大粒子,並算出各大粒子之粒徑。粒徑係作為於利用任意平行之2條直線夾住大粒子之剖面時,該2條直線間距離成為最大之2條直線之組合之直線間距離而測定。
(iii)於相同之樣品之另一畫面之觀察圖像中進行5次相同之作業,將根據合計50個量之粒徑之數量平均所獲得之值作為大粒子之平均粒徑。
關於大粒子,可列舉球形、圓盤狀、橄欖球狀、不定形等形狀,又,可列舉該等形狀之中空粒子、多孔質粒子及實心粒子等。該等之中,就抑制眩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球形之實心粒子。
作為有機粒子,可列舉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三聚氰胺樹脂、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苯并胍胺(benzoguanamine)-三聚氰胺-甲醛縮合物、聚矽氧、氟系樹脂及聚酯系樹脂等所構成之粒子。
作為無機粒子,可列舉由二氧化矽(silica)、氧化鋁、氧化鋯及二氧化鈦等所構成之粒子。
上述大粒子之中,就分散控制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有機粒子。又,有機粒子由於比重較輕,藉由與無機微粒子併用,有機粒子容易浮出至防眩層之表面附近,能夠使防眩層表面之凸部之數增加而減少週期較長之凹凸之比例,因此能夠容易將式(2)〜(4)、(6)〜(7)設為上述範圍。
有機粒子之中,較佳為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由於折射率及親疏水之程度之控制較容易,因此就容易進行內部霧度、及分散之控制之方面而言良好。藉由使大粒子之分散性良好,能夠減少週期較長之凹凸,因此能夠容易滿足式(2)、(3)、(6)及(7)。又,藉由使大粒子之分散性良好,能夠容易滿足式(5)。
於使用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作為大粒子之情形時,就分散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增加苯乙烯之比例,使粒子之疏水性變高。構成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之丙烯酸與苯乙烯之比例可將粒子之折射率作為判斷基準。具體而言,由於苯乙烯之折射率高於丙烯酸,因此存在如下傾向: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之折射率越高,則苯乙烯之比例越高,疏水性變得越高。
再者,就將內部霧度設為上述範圍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大粒子與黏合劑樹脂之折射率差設為0.01〜0.10。
關於大粒子之含量,就容易將式(1)〜(4)、(6)〜(7)、以及表面霧度及內部霧度設為上述範圍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形成防眩層之總固形物成分中之2〜25質量%,更佳為5〜20質量%。
<<無機微粒子>>
作為平均粒徑1〜50 nm之無機粒子(無機微粒子),可列舉由二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鋯及二氧化鈦等所構成之微粒子。該等之中,較佳為容易抑制內部霧度之產生之二氧化矽。
藉由於防眩層形成塗佈液中含有無機微粒子,於塗佈液中,大粒子變得容易分散,且比重較輕之大粒子(其中,於大粒子為有機粒子之情形時)容易浮於防眩層之表面附近,藉此會減少週期較長之凹凸,因此能夠容易將式(2)〜(7)設為上述範圍。又,藉由於防眩層形成塗佈液中含有無機微粒子,得以抑制防眩層之硬化收縮,能夠容易將式(1)及表面霧度設為上述範圍。
無機微粒子之平均粒徑較佳為2〜45 nm,更佳為5〜40 nm。
無機微粒子之平均粒徑可藉由以下(i)〜(iii)之作業算出。
(i)利用TEM或STEM拍攝防眩膜之剖面。較佳為將TEM或STEM之加速電壓設為10 kv〜30 kV,將倍率設為5萬〜30萬倍。例如可使用Hitachi High-Technologies公司製造之製品名「S-4800(TYPE2)」,利用STEM觀察模式進行觀察。將樣品切割成載置於樣品台之大小,其後,利用銀漿或碳漿進行貼附,濺鍍20秒左右Pt-Pd以使導通良好。利用上述加速電壓、發射電流10 μA、檢測器:TE,調節焦距,觀察可否辨別各粒子之輪廓,同時以5萬〜30萬倍適當調節對比度及亮度。於拍攝照片時,可進而將孔徑(aperture)設為光束監測器光闌3且將物鏡光闌設為3,又,將W.D.設為8 mm。於因對比度不足而難以觀察到粒子輪廓之情形時,可實施四氧化鋨、四氧化釕、磷鎢酸等染色處理作為預處理。
(ii)自觀察圖像抽選出任意10個無機微粒子,並算出各無機微粒子之粒徑。粒徑係作為於利用任意平行之2條直線夾住無機微粒子之剖面時,該2條直線間距離成為最大之2條直線之組合之直線間距離而測定。
(iii)於相同之樣品之另一畫面之觀察圖像中進行5次相同之作業,將根據合計50個量之粒徑之數量平均所獲得之值作為無機微粒子之平均粒徑。
無機微粒子較佳為藉由表面處理導入有反應性基之反應性無機微粒子。藉由導入反應性基,能夠使防眩層中含有大量無機微粒子,且能夠使大粒子容易分散,從而能夠容易滿足式(2)〜(7)。
作為反應性基,可良好地使用聚合性不飽和基,較佳為光硬化性不飽和基,尤佳為游離輻射硬化性不飽和基。作為其具體例,可列舉(甲基)丙烯醯基、(甲基)丙烯醯氧基、乙烯基及烯丙基等乙烯性不飽和鍵以及環氧基等。
此種反應性無機微粒子可列舉利用矽烷偶合劑進行過表面處理之無機微粒子。於利用矽烷偶合劑對無機微粒子之表面進行處理時,可列舉對無機微粒子噴霧矽烷偶合劑之乾式法、或使無機微粒子分散於溶劑之後加入矽烷偶合劑使之反應之濕式法等。
關於無機微粒子之含量,較佳為形成防眩層之總固形物成分中之10〜90質量%,更佳為20〜70質量%,進而較佳為35〜50質量%。藉由設為該範圍,大粒子之分散性變得良好,並且得以抑制防眩層之聚合收縮,能夠容易將式(1)及表面霧度設為上述範圍。
又,就容易將式(1)〜(7)、以及表面霧度設為上述範圍之觀點而言,防眩層中之大粒子及無機微粒子之含量之比(透光性粒子之含量/無機微粒子之含量)較佳為0.1〜0.4,更佳為0.2〜0.3。
防眩層之黏合劑樹脂較佳包含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或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就使機械強度更良好之觀點而言,包含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更佳。又,藉由使防眩層塗佈液之黏度變高而抑制大粒子之凝集,容易將式(2)〜(7)設為上述範圍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包含熱塑性樹脂。
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至少包含熱硬化性樹脂之組成物,且係藉由加熱而硬化之樹脂組成物。
作為熱硬化性樹脂,可列舉丙烯酸樹脂、胺酯(urethane)樹脂、酚樹脂、脲三聚氰胺樹脂、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矽氧樹脂等。於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中,可對該等硬化性樹脂視需要添加硬化劑。
游離輻射硬化性樹脂組成物係包含具有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之化合物(以下,亦稱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之組成物。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官能基,可列舉(甲基)丙烯醯基、乙烯基、烯丙基等乙烯性不飽和鍵基、及環氧基、氧雜環丁基(oxetanyl)等。作為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較佳為具有乙烯性不飽和鍵基之化合物,更佳為具有2個以上乙烯性不飽和鍵基之化合物,其中,進而較佳為具有2個以上乙烯性不飽和鍵基之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單體及低聚物之任一者均可使用。
再者,所謂游離輻射,意指電磁波或帶電粒子束中具有可使分子聚合或交聯之能量子者,通常使用紫外線(UV)或電子束(EB),此外,亦可使用X射線、γ射線等電磁波、α射線、離子束等帶電粒子束。
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化合物之中,作為2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可列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四乙氧基二丙烯酸酯、雙酚A四丙氧基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等。
作為3官能以上之(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例如可列舉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異三聚氰酸改質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又,上述(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可為將分子骨架之一部分改質者,亦可使用進行過藉由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己內酯、異三聚氰酸、烷基、環狀烷基、芳香族、雙酚等之改質者。
又,作為多官能性(甲基)丙烯酸酯系低聚物,可列舉(甲基)丙烯酸胺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聚酯(甲基)丙烯酸酯、聚醚(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系聚合物等。
(甲基)丙烯酸胺酯例如可藉由多元醇及有機二異氰酸酯與羥基(甲基)丙烯酸酯之反應而獲得。
又,較佳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為使3官能以上之芳香族環氧樹脂、脂環族環氧樹脂、脂肪族環氧樹脂等與(甲基)丙烯酸反應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酯、使2官能以上之芳香族環氧樹脂、脂環族環氧樹脂、脂肪族環氧樹脂等與多元酸及(甲基)丙烯酸反應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酯、及使2官能以上之芳香族環氧樹脂、脂環族環氧樹脂、脂肪族環氧樹脂等與酚類及(甲基)丙烯酸反應而獲得之(甲基)丙烯酸酯。
上述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可將1種單獨使用或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於游離輻射硬化性化合物為紫外線硬化性化合物之情形時,游離輻射硬化性組成物包含光聚合起始劑或光聚合促進劑等添加劑較佳。
作為光聚合起始劑,可列舉選自苯乙酮、二苯甲酮、a-羥基烷基苯酮、米其勒酮、安息香、苯偶醯二甲基縮酮、苯甲醯基苯甲酸酯、a-醯基肟酯、9-氧硫口山口星類等之1種以上。
光聚合促進劑係能夠減輕硬化時之因空氣而引起之聚合阻礙從而加快硬化速度者,例如可列舉選自對二甲胺基苯甲酸異戊酯、對二甲胺基苯甲酸乙酯等之1種以上。
作為熱塑性樹脂,可使用丙烯酸系樹脂、纖維素系樹脂、胺酯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烯烴系樹脂、聚碳酸酯、尼龍、聚苯乙烯及ABS樹脂等。該等之中,較佳為丙烯酸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之中較佳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又,關於熱塑性樹脂,就藉由使防眩層塗佈液之黏度變高而抑制大粒子之凝集,容易將式(2)〜(7)設為上述範圍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利用GPC法所測得之聚苯乙烯換算之質量平均分子量為2萬以上,更佳為5萬以上。熱塑性樹脂之質量平均分子量之上限較佳為20萬,更佳為10萬。
防眩層之黏合劑樹脂之總量中之熱塑性樹脂之含有比例較佳為10〜30質量%,更佳為15〜25質量%。
關於防眩層之厚度,就與翹曲抑制、機械強度、硬度及韌性之平衡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10 μm,更佳為4〜8 μm。
又,就容易將式(1)〜(4)、(6)〜(7)、以及表面霧度設為上述範圍之觀點而言,防眩層之厚度與大粒子之平均粒徑之比(大粒子之平均粒徑/防眩層之厚度)較佳為0.50〜0.85,更佳為0.55〜0.80。
防眩層之厚度之不均較佳為相對於平均膜厚為±15%以內,更佳為±10%以內,進而較佳為±7%以內,進而更佳為5%以內。
防眩層之厚度可選出藉由掃描型穿透電子顯微鏡(STEM)而得之防眩膜之剖面照片之任意之20點部位並根據其平均值而算出。
於防眩層形成塗佈液中,通常為了調節黏度、或能夠使各成分溶解或分散而使用溶劑。由於塗佈、乾燥後之防眩層之表面形狀視溶劑之種類而不同,因此較佳為考慮溶劑之飽和蒸汽壓、溶劑向透明基材之滲透性等而選定溶劑。
具體而言,溶劑例如可例示:酮類(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等)、醚類(二口咢烷、四氫呋喃等)、脂肪族烴類(己烷等)、脂環式烴類(環己烷等)、芳香族烴類(甲苯、二甲苯等)、鹵化碳類(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類(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醇類(丁醇、環己醇等)、賽璐蘇類(甲基賽璐蘇、乙基賽璐蘇等)、乙酸賽璐蘇類、亞碸類(二甲基亞碸等)、醯胺類(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等)等,亦可為該等之混合物。
於一般之塗佈液中,為了防止粒子之凝集,可選擇乾燥速度較快之溶劑。
然而,由於下述原因,於防眩層塗佈液中包含無機微粒子及/或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較佳為包含乾燥速度較慢之溶劑作為防眩層塗佈液之溶劑。
首先,於防眩層塗佈液中包含無機微粒子及/或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能夠抑制大粒子之凝集。即,於防眩層塗佈液中包含無機微粒子及/或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即便於防眩層塗佈液中包含乾燥速度較慢之溶劑,亦能夠抑制大粒子之凝集。
並且,若於防眩層塗佈液中包含無機微粒子,則比重較輕之有機粒子容易浮出至防眩層之表面附近,能夠使防眩層表面之凸部之數增加從而減少週期較長之凹凸之比例。此處,為了使有機粒子浮出至防眩層之表面附近,需要一定之時間。即,於防眩層塗佈液中包含乾燥速度較慢之溶劑者容易使有機粒子容易浮出至防眩層之表面附近。
根據以上情況,於防眩層塗佈液中包含無機微粒子及/或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較佳為包含乾燥速度較慢之溶劑作為防眩層塗佈液之溶劑。具體而言,作為防眩層塗佈液之溶劑,較佳為包含總溶劑中之5〜30質量%之相對蒸發速度(於將乙酸正丁酯之蒸發速度設為100時之相對蒸發速度)未達100之溶劑,更佳為包含10〜20質量%。乾燥速度較慢之溶劑之相對蒸發速度較佳為30〜90,更佳為30〜50。
若列舉相對蒸發速度之例,則甲苯為195,甲基乙基酮(MEK)為465,甲基異丁基酮(MIBK)為118,丙二醇單甲醚(PGME)為68,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為34。
又,為了加快防眩層形成塗佈液之乾燥,較佳為於形成防眩層時控制乾燥條件。
乾燥條件可藉由乾燥溫度及乾燥機內之風速進行控制。作為具體之乾燥溫度,較佳為設為30〜120℃,乾燥風速較佳為設為0.2〜50 m/s。又,為了藉由乾燥控制防眩層之表面形狀,游離輻射之照射較佳為於乾燥後進行。
可使防眩層形成塗佈液中含有調平劑。調平劑可列舉聚矽氧系調平劑及氟系調平劑。
然而,若過度地調平防眩層之表面形狀,則存在難以滿足式(2)、(3)、(6)及(7)之可能性。因此,作為調平劑之添加量,較佳為相對於防眩層形成塗佈液之總固形物成分為0.01〜0.5重量%,更佳為0.05〜0.2重量%。
<透明基材>
作為防眩膜之透明基材,較佳為具備光穿透性、平滑性、耐熱性且機械強度優異者。
作為此種透明基材,可列舉聚酯、三乙醯纖維素(TAC)、二乙酸纖維素酯、乙酸丁酸纖維素、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醚碸、聚碸、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縮醛、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胺酯及非晶質烯烴(Cyclo-Olefin-Polymer(環烯烴聚合物):COP)等之塑膠膜。透明基材可為將2片以上塑膠膜貼合而成者。
上述之中,就機械強度或尺寸穩定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經延伸加工、尤其是經雙軸延伸加工之聚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又,TAC、丙烯酸就光穿透性光學等向性之觀點而言較佳。又,COP、聚酯就耐候性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又,延遲值3000〜30000 nm之塑膠膜及1/4波長相位差之塑膠膜就能夠抑制於穿透偏光太陽眼鏡觀察液晶顯示器之圖像之情形時於顯示畫面觀察到顏色不同之不均之方而而言較佳。
透明基材之厚度較佳為5〜300 μm,更佳為30〜200 μm。
於欲將防眩膜薄膜化之情形時,透明基材之厚度之較佳之上限為60 μm,更佳之上限為50 μm。又,於透明基材為聚酯、COP、丙烯酸等低透濕性基材之情形時,用以薄膜化之透明基材之厚度之較佳之上限為40 μm,更佳之上限為20 μm。即便為大畫面之情形時,只要透明基材之厚度之上限為上述範圍,則亦能夠使其不易產生應變,就該方面而言亦較佳。再者,透明基材之厚度可利用Digimatic標準外側測微計(Mitutoyo公司製造,產品編號「MDC-25SX」)等進行測定。關於透明基材之厚度,測定任意10點所得之平均值為上述數值即可,厚度之不均較佳為平均值±8%之範圍,更佳為平均值±4%之範圍,進而較佳為平均值±3%之範圍(若厚度之平均值為50 μm,則較佳為各厚度落入46〜54 μm之範圍內,較佳為各厚度落入48〜52 μm之範圍內,進而較佳為各厚度落入48.5〜51.5 μm之範圍內)。
為了提昇接著性,除可對透明基材之表面預先進行電暈放電處理、氧化處理等物理處理以外,還可預先進行稱為錨定劑或底塗劑之塗料之塗佈。
防眩膜可具有抗反射層、防污層、抗靜電層等功能性層。
<大小、形狀等>
防眩膜可為單片狀,亦可為輥狀。
又,單片之大小並無特別限定,一般而言,大小以對角計為2〜500吋左右。輥狀之寬度及長度並無特別限定,一般而言,寬度為500〜3000 mm、長度為500〜5000m左右。
又,單片之形狀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多邊形(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或圓形,亦可為不規則之不定形。
[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係具有顯示元件、及配置於顯示元件之光出射面側之防眩膜者,且係將上述本發明之防眩膜作為上述防眩膜,以滿足式(1)〜(3)之側之面朝向與上述顯示元件相反之側之方式配置而成。
作為顯示元件,可列舉液晶顯示元件、EL顯示元件(有機EL顯示元件、無機EL顯示元件)、電漿顯示元件等,進而可列舉微LED顯示元件等LED顯示元件。於該等顯示元件為像素密度為300 ppi以上之超高精細之顯示元件時,就可顯著地發揮抑制眩光之效果之方面而言較佳。又,顯示元件之像素密度更佳為300 ppi〜500 ppi。
作為液晶顯示元件,可列舉TN方式、STN方式、TSTN方式、IPS方式、VA方式、多域方式、OCB方式等。又,亦可列舉將觸控面板功能組入至該等任一方式中而成之內嵌式觸控面板液晶元件。
液晶顯示元件之中,TN方式存在於提高內部霧度時暗室環境下之對比度會降低之傾向,但本發明中,由於抑制防眩膜之內部霧度,因此即便於使用TN方式之液晶顯示元件之情形時,亦能夠使對比度良好。
又,本發明之顯示元件可為附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
作為觸控面板,可列舉電阻膜式、靜電電容式、電磁感應式、紅外線式、超音波式等方式。
防眩膜例如可按照以下順序設置於顯示元件之前表面。
(a)顯示元件/表面保護板/防眩膜
(b)顯示元件/防眩膜
(c)顯示元件/表面具有防眩膜之觸控面板

實施例
繼而,藉由實施例進一步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絲毫不受該等例所限定。再者,「份」及「%」只要無特別申明,則作為質量基準。
1.測定及評價
1-1.霧度及全光線穿透率
準備利用目視確認不存在灰塵或損傷等異常方面之後,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切斷成10 cm×10 cm而成之樣品A。
使用霧度計(HM-150,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製造),對樣品A之整體霧度(JIS K7136:2000)及全光線穿透率(JIS K7361-1:1997)進行測定。測定係對每個樣品A於16處(參照圖6)進行。
又,藉由經由透明黏著劑(Panac公司製造,PD-S1,厚度25 μm)於各樣品A之防眩層側之表面貼附厚度80 μm之TAC膜(Fuji Film公司製造,TD80UL),而將凹凸形狀壓扁使之平坦,製作經消除因表面形狀而引起之霧度之影響之樣品B。測定樣品B之霧度,求出內部霧度(Hi)。測定係對每個樣品B於16處(參照圖6)進行。繼而,自整體霧度減去內部霧度,求出表面霧度(Hs)。
霧度及全光線穿透率之測定時之環境係溫度設為23℃±5℃、濕度設為50%±10%。又,於測定開始前,將各樣品於23℃±5℃、濕度50%±10%之環境中放置10分鐘以上。光入射面係設為透明基材側,且以不留下指紋並且不出現褶皺之方式進行設置。
將16處之平均值作為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表面霧度(Hs)、內部霧度(Hi)及全光線穿透率(Tt)。
1-2.防眩膜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
利用目視確認不存在灰塵或損傷等異常方面之後,將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切斷成10 cm×10 cm。製作將所切斷之防眩膜之透明基材側之面經由光學透明黏著劑(25 μm厚,Panac製造之PD-S1)貼合於縱10 cm×橫10 cm之大小之玻璃板(厚度2.0 mm)而成的樣品C。
使用白色干涉顯微鏡(New View7300,Zygo公司製造),於以成為樣品C固定於測量載台並且密接之狀態之方式進行設置之後,按照以下條件進行防眩膜之表面形狀之測定及解析。於測定時,使用MetroPro ver9. 0. 10之顯微鏡拼接應用(Microscope Stitching Application)使多個圖像自動地互相拼接進行測定。於解析時,使用MetroPro ver8.3.2之顯微鏡應用(Microscope Application),將濾波器高波長(Filter High Wavelen)(相當於λs)及濾波器低波長(Filter Low Wavelen)(相當於λc)適當變更進行解析,將畫面中所顯示之Ra設為各Sa,算出Sa2.5-250 、Sa2.5-70 、Sa2.5-50 、Sa25-250 及Sa70-250 。又,基於Sa2.5-250 等之值,算出式(2)〜(4)、式(6)〜(7)之值。將結果示於表1。
測定係對每個樣品C於16處(參照圖6)進行,藉由16處之平均算出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式(1)〜(4)、式(6)〜(7)之值。
再者,測定時之環境係溫度設為23℃±5℃、濕度設為50%±10%。又,於測定開始前,將各樣品C於23℃±5℃、濕度50%±10%之環境中放置10分鐘以上。
<測定條件>
物鏡:50×Mirau
[測量控制(Measurement Controls)]
採集模式(Acquisition Mode):掃描(Scan)
相機模式(Camera Mode):496×496 70 Hz
消除系統誤差(Subtract Sys Err):關(Off)
AGC:關(Off)
相位分辨率(Phase Res):高(High)
連接順序(Connection Order):位置(Location)
斷開操作(Discon Action):濾波器(Filter)
最小模式(Min Mod)(%):7
最小區域尺寸(Min Area Size):7
掃描方向(Scan Direction):向下(Downward)
圖像變焦(Image Zoom):×1
去除邊緣(Remove Fringes):開(ON)
平均次數(Number of Averages):0
FDA雜訊臨限(Noise Threshold):10
掃描長度(Scan Length):10 μm雙極(bipolar)
擴展掃描長度(Extended Scan Length):1000 μm
FDA分辨率(Res):高(High)2 G
相機解析度(每1點之間隔):0.44 μm
[接縫控制(Stitch Controls)]
類型(Type):X & Y尺寸(Size)
尺寸(Size)X:0.75 mm
尺寸(Size)Y:0.75 mm
重疊(Overlap)(%):10
測定區域:750 μm×750 μm
(解析條件)
去除(Removed):無(None)
調整(Trim):0
資料填充(Data Fill):開(On)
最大資料填充(Data Fill Max):100
濾波器(Filter):帶通(Band Pass)
濾波器類型(Filter Type):高斯樣條(Gauss Spline)
濾波器調整(Filter Trim):關(Off)
去除尖峰(Remove spikes):開(on)
尖峰高度(Spike Height)(xRMS):2.5
1-3.防眩層之粒子之個數之測定
使用光學顯微鏡(VHX-200,KEYENCE公司製造),以穿透、倍率1000倍、側射照明、拍攝尺寸-清晰之條件將上述樣品A之防眩膜利用Cellotape(註冊商標)或重物等以平坦之狀態適當固定於觀察台,使防眩膜之面與顯微鏡之光軸垂直,並以大粒子之輪廓變得清晰之方式進行對焦,拍攝穿透觀察圖像。將觀察圖像中之140 μm×140 μm之區域分割成16個35 μm×35 μm見方之棋盤格狀之區域,並算出各區域中之大粒子之個數。將16個區域之個數之平均值設為NAVE 且將標準偏差設為NSD ,算出NSD /NAVE 。測定係對每個樣品A於16處(參照圖6)進行。將16處之NSD /NAVE 之平均值示於表1。
1-4.眩光
將防眩膜之透明基材1側之面與黑矩陣(玻璃厚度0.7 mm,黑矩陣之像素密度相當於350 ppi)300之未形成矩陣之側之面以儘可能地無褶皺或指紋等污漬、灰塵、空氣混入之方式經由透明黏著劑層200(25 μm厚,Panac製造之PD-S1)進行貼合,製作眩光評價用樣品。
於暗室下自評價用樣品之黑矩陣側以白色面光源500(HAKUBA公司製造,LIGHTBOX,平均亮度1000 cd/m2 )照射光而模擬地產生眩光,利用CCD相機600(KP-M1,C安裝適配器,特寫環:PK-11A Nikon,相機鏡頭:50 mm,F1.4 s NIKKOR)自防眩層2側進行拍攝。白色面光源500與黑矩陣300之距離係設為70 mm,CCD相機600與防眩層2之距離係設為200 mm,CCD相機之焦距係以適合於防眩膜之方式進行調節。圖5係進行上述測定時之概略圖。
使用圖像處理軟體(ImagePro Plus ver. Ver. 6. 2;Media Cybernetics公司製造),使利用CCD相機所拍攝之圖像通過圖像板(Pro-Series Capture Kit Spectrim Pro For Windows 2000 & XP Pro Version 5.1)傳入至個人電腦,獲得由各像素之亮度之集合體所構成之圖像資料。又,使用該軟體如以下般進行解析。再者,於傳入時,於選單à傳入à視訊/數位所顯示之傳入畫面資料之中,將亮度設定為32、將對比度設定為40、將色相設定為32、將彩度設定為32,其他項目按照預設之設定。
首先,自所傳入之圖像資料選出200×160像素(於樣品上為10 mm×8 mm)之評價部位,於該評價部位中,轉換為16 bit灰度。
繼而,自濾波器命令之強調標籤選擇低通濾波器,以「3×3,次數3,強度10」之條件實施濾波。藉此將來自黑矩陣圖案之成分去除。
繼而,選擇平坦化,以「背景:暗,對象寬度10」之條件進行陰影修正。
繼而,於對比度強調命令中設為「對比度:96,亮度:48」進行對比度強調。將所獲得之圖像資料轉換成8位元灰度(256階之灰度)。換言之,將所獲得之圖像資料轉換成最大值255、最小值0之256階之亮度(由於為轉換值,因此無單位)。對以此方式所獲得之圖像資料,針對其中之150×110像素(=16500像素)之區域算出各像素之亮度之標準偏差,並將該值作為眩光值。再者,以該區域之亮度平均成為120〜140之方式對光源之亮度進行調整。眩光值18.0以上可謂「不良」,16.0以上且未達18.0可謂「良」,未達16.0可謂「優」。
1-5.對比度
<CR1>
於在IPS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Apple公司製造之商品名iPad(註冊商標)Air2)上配置有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之狀態下,評價明室環境下(於將液晶顯示裝置之電源設為關(OFF)之狀態下之防眩膜上之照度設為800〜1200 Lx的環境)之對比度。
將感覺對比度良好者設為2分,將均不是者設為1分,將感覺到對比度不充分者設為0分,令20位受驗者進行評價,並算出平均分。將平均分為1.5以上者設為「A」,將平均分為1.0以上且未達1.5者設為「B」,將平均分未達1.0者設為「C」。
<CR2>
對在IPS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Apple公司製造之商品名iPad(註冊商標)Air2)上配置有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之情形、及未配置之情形時的暗室環境下(於將液晶顯示裝置之電源設為關之狀態下之防眩膜上之照度設為5 Lx以下之環境)之對比度進行評價。
將不因防眩膜之配置之有無而感覺到對比度之變化者設為2分,將均不是者設為1分,將較未配置防眩膜之情形時而言感覺到配置有防眩膜之情形時之對比度有所降低者設為0分,令20位受驗者進行評,並算出平均分。將平均分為1.5以上者設為「A」,將平均分為1.0以上且未達1.5者設為「B」,將平均分未達1.0者設為「C」。
<CR3>
於在TN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ASUS公司製造之商品名VH168D)上配置有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之狀態下,對明室環境下(於將液晶顯示裝置之電源設為關之狀態下之防眩膜上之照度設為800〜1200 Lx之環境)之對比度進行評價。評價基準設為與CR1相同。
<CR4>
對在TN方式之液晶顯示裝置(ASUS公司製造之商品名VH168D)上配置有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防眩膜之情形、及未配置之情形時的暗室環境下(於將液晶顯示裝置之電源設為關之狀態下之防眩膜上之照度設為5 Lx以下之環境)之對比度進行評價。評價基準設為與CR2相同。
1-6.防眩性
於防眩膜之透明基材側經由透明黏著劑以儘可能地無褶皺或指紋等污漬、灰塵、空氣混入之方式貼合黑色丙烯酸板,製作防眩性評價用樣品。對該樣品由15位受驗者於明室環境下(防眩膜上之照度設為800〜1200 Lx之環境)利用目視對是否獲得觀測者及觀測者之背景之映入不令人在意之程度之防眩性按照下述基準進行評價。
A:回答為良好之人為10人以上
B:回答為良好之人為5〜9人
C:回答為良好之人為4人以下
1-7.穿透圖像清晰度
使用Suga Test Instruments公司製造之圖像清晰度(image clarity)測定器(商品名:ICM-1T),依據JIS K7374:2007對上述「1-1」所製作之樣品A通過具有0.125 mm之寬度之光頻梳的穿透圖像清晰度進行測定。測定係對每個樣品A於16處(對樣品A以2 cm間隔畫虛構之線時之16處交點)進行。將16處之平均值作為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之穿透圖像清晰度。測定時之環境係溫度設為23℃±5℃、濕度設為50%±10%。又,於測定開始前,將各樣品於23℃±5℃、濕度50%±10%之環境中放置10分鐘以上。光入射面係設為防眩層側,以不留下指紋且不出現褶皺之方式進行設置。
2.防眩膜之製作
[實施例1]
於透明基材(厚度80 μm三乙醯纖維素樹脂膜(TAC),Fuji Film公司製造,TD80UL)上塗佈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1,以70℃、風速5 m/s乾燥30秒鐘,其後,於氮氣環境(氧濃度200 ppm以下)下以累計光量成為100 mJ/ cm2 之方式照射紫外線,形成防眩層,而獲得防眩膜。防眩層之膜厚為5.0 μm。再者,防眩膜之與防眩層相反之側之Sa2.5-250 為0.012 μm。
<防眩層塗佈液1>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30份
(日本化藥公司製造,KAYARAD-PET-30)
・異三聚氰酸EO改質三丙烯酸酯
(東亞合成公司製造,M-313) 25份
・丙烯酸聚合物
(Mitsubishi Rayon公司製造,分子量75,000) 12份
・光聚合起始劑 3份
(BASF公司製造,Irgacure184)
・聚矽氧系調平劑 0.12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造,TSF4460)
・透光性粒子 15份
(SEKISUI PLASTICS公司製造,球狀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
(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55)
(粒徑3.2〜3.8 μm之粒子之比例為90%以上)
・無機微粒子分散液 115份
(日產化學公司製造,於表面導入有反應性官能基之二氧化矽,溶劑MIBK,固形物成分35%)
(平均一次粒徑12 nm)
・溶劑1(甲苯) 110份
・溶劑2 33份
(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
[實施例2]
將實施例1之透光性粒子之摻合量變更為12份,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防眩膜。
[實施例3]
將實施例1之透光性粒子之折射率變更為1.565,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防眩膜。
[比較例1]
將實施例1之防眩層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2,並將防眩層之膜厚設為6.0 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防眩膜。
<防眩層塗佈液2>
・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60份
・丙烯酸胺酯
(DIC公司製造,V-4000BA) 40份
・光聚合起始劑 5份
(BASF公司製造,Irgacure184)
・聚矽氧系調平劑 0.025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造,TSF4460)
・透光性粒子 11份
(球狀聚苯乙烯粒子)
(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9)
(粒徑3.2〜3.8 μm之粒子之比例為90%以上)
・煙燻二氧化矽(fumed silica) 7份
(辛基矽烷處理,平均1次粒徑12 nm)
(平均一次粒徑12 nm)
・溶劑1(甲苯) 155份
・溶劑2 25份
(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
・溶劑3(異丙醇) 60份
[比較例2]
將實施例1之防眩層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3,並將防眩層之膜厚設為6.0 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防眩膜。
<防眩層塗佈液3>
・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60份
・丙烯酸胺酯
(DIC公司製造,V-4000BA) 40份
・光聚合起始劑 5份
(BASF公司製造,Irgacure184)
・聚矽氧系調平劑 0.025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造,TSF4460)
・透光性粒子1 3份
(球狀聚苯乙烯粒子)
(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9)
(粒徑3.2〜3.8 μm之粒子之比例為90%以上)
・透光性粒子2 7份
(球狀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
(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7)
(粒徑3.2〜3.8 μm之粒子之比例為90%以上)
・煙燻二氧化矽 7份
(辛基矽烷處理;平均1次粒徑12 nm)
(平均一次粒徑12 nm)
・溶劑1(甲苯) 155份
・溶劑2 25份
(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
・溶劑3(異丙醇) 60份
[比較例3]
將實施例1之防眩層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4,並將防眩層之膜厚設為4.5 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防眩膜。
<防眩層塗佈液4>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100份
(日本化藥公司製造,KAYARAD-PET-30)
・丙烯酸聚合物
(Mitsubishi Rayon公司製造,分子量75,000) 10份
・光聚合起始劑 5份
(BASF公司製造,Irgacure184)
・聚矽氧系調平劑 0.025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造,TSF4460)
・透光性粒子 14份
(球狀聚苯乙烯粒子)
(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9)
(粒徑3.2〜3.8 μm之粒子之比例為90%以上)
・溶劑1(甲苯) 120份
・溶劑4(環己酮) 30份
[比較例4]
將實施例1之防眩層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5,並將防眩層之膜厚設為5.5 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防眩膜。
<防眩層塗佈液5>
・新戊四醇四丙烯酸酯 65份
・丙烯酸胺酯
(DIC公司製造,V-4000BA) 35份
・光聚合起始劑 5份
(BASF公司製造,Irgacure184)
・聚矽氧系調平劑 0.025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造,TSF4460)
・透光性粒子 13份
(球狀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
(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45)
(粒徑3.2〜3.8 μm之粒子之比例為90%以上)
・煙燻二氧化矽 6份
(辛基矽烷處理,平均1次粒徑12 nm)
(平均一次粒徑12 nm)
・溶劑1(甲苯) 145份
・溶劑3(異丙醇) 55份
・溶劑4(環己酮) 20份
[比較例5]
將實施例1之防眩層塗佈液1變更為下述配方之防眩層塗佈液6,並將防眩層之膜厚設為6.0 μ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防眩膜。
<防眩層塗佈液6>
・新戊四醇三丙烯酸酯 36份
(日本化藥公司製造,KAYARAD-PET-30)
・異三聚氰酸EO改質三丙烯酸酯
(東亞合成公司製造,M-313) 22份
・丙烯酸聚合物
(Mitsubishi Rayon公司製造,分子量75,000) 11份
・光聚合起始劑 6份
(BASF公司製造,Irgacure184)
・聚矽氧系調平劑 0.1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造,TSF4460)
・透光性粒子1 20份
(球狀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
(平均粒徑5.0 μm,折射率1.52)
(粒徑4.7〜5.3 μm之粒子之比例為90%以上)
・透光性粒子2 3份
(球狀聚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
(平均粒徑3.5 μm,折射率1.52)
(粒徑3.2〜3.8 μm之粒子之比例為90%以上)
・無機微粒子分散液 85份
(日產化學公司製造,於表面導入有反應性官能基之二氧化矽,溶劑MIBK,固形物成分35%)
(平均一次粒徑12 nm)
・溶劑1(甲苯) 45份
[表1]
根據表1之結果所明瞭,可確認實施例之防眩膜係能夠抑制眩光及對比度之降低並且能夠使防眩性良好者。又,可確認實施例之防眩膜之穿透圖像清晰度較高,解析度亦良好。
1‧‧‧透明基材
2‧‧‧防眩層
10‧‧‧防眩膜
200‧‧‧透明黏著劑層
300‧‧‧黑矩陣
500‧‧‧白色面光源
600‧‧‧CCD相機
700‧‧‧支柱
800‧‧‧水平台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防眩膜之一實施形態之剖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防眩膜之另一實施形態之剖視圖。
圖3係表示使用白色干涉顯微鏡對實施例1之防眩膜之凹凸形狀進行測定時的未截斷70 μm以下之短波長之凹凸之凹凸形狀(a)、及已截斷70 μm以下之短波長之凹凸之凹凸形狀(b)的立體圖。
圖4係表示使用白色干涉顯微鏡對比較例1之防眩膜之凹凸形狀進行測定時的未截斷70 μm以下之短波長之凹凸之凹凸形狀(c)、及已截斷70 μm以下之短波長之凹凸之凹凸形狀(d)的立體圖。
圖5係說明眩光之測定方法之圖。
圖6係說明自樣品測定參數時之測定部位之一例的圖。

Claims (4)

  1. 一種防眩膜,其具有防眩層, 上述防眩膜之內部霧度為5.0〜25.0%,表面霧度為20.0%以下,且 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2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250 與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7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70 滿足下述式(1)〜(3): 0.080 μm≦Sa2.5-250 (1) Sa2.5-250 -Sa2.5-70 ≦0.030 μm (2) 0.83≦Sa2.5-70 /Sa2.5-250 (3)。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眩膜,其中,上述Sa2.5-250 與將λs設為25 μm且將λc設為2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25-250 、及將λs設為70 μm且將λc設為250 μm時之上述防眩層表面之三維算術平均粗糙度Sa70-250 滿足下述式(4): 0.7≦(Sa25-250 -Sa70-250 )/(Sa2.5-250 -Sa25-250 )≦1.3 (4)。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防眩膜,其中,上述防眩層包含平均粒徑2.0〜5.0 μm之粒子及黏合劑樹脂,且於將上述防眩層之140 μm×140 μm之區域分割成35 μm×35 μm之格子狀之16個區域並將16個區域內之上述粒子之個數之平均設為NAVE 、將16個區域內之上述粒子之個數之標準偏差設為NSD 時,NSD 及NAVE 滿足下述式(5): NSD /NAVE <0.15 (5)。
  4. 一種顯示裝置,其具有顯示元件、及配置於顯示元件之光出射面側之防眩膜,且係將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防眩膜作為上述防眩膜以滿足式(1)〜(3)之側之面朝向與上述顯示元件相反之側的方式配置而成。
TW107134250A 2017-09-29 2018-09-28 防眩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TWI760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7-191779 2017-09-29
JP2017191779 2017-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9860A true TW201919860A (zh) 2019-06-01
TWI760565B TWI760565B (zh) 2022-04-11

Family

ID=65901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4250A TWI760565B (zh) 2017-09-29 2018-09-28 防眩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7192777B2 (zh)
KR (1) KR102593914B1 (zh)
CN (1) CN111164464B (zh)
TW (1) TWI760565B (zh)
WO (1) WO20190658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13377B1 (ko) * 2018-05-11 2021-10-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20229208A1 (en) * 2019-06-07 2022-07-21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film; anti-glare article, touchscreen,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nti-glare film
TW202142409A (zh) * 2020-03-31 2021-11-16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積層體、以及具備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US20230229036A1 (en) * 2020-05-15 2023-07-2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film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7347627B2 (ja) * 2021-10-28 2023-09-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23146802A (ja) * 2022-03-29 2023-10-1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7719B2 (ja) * 1998-02-17 2004-03-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JP3703133B2 (ja) 2001-03-12 2005-10-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拡散性シート及び光学素子
WO2008020610A1 (fr) * 2006-08-18 2008-02-21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Stratifié optique, polariseur et unité d'affichage d'image
CN102439490B (zh) * 2009-03-30 2016-03-16 日本制纸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硬涂膜
JP5522720B2 (ja) * 2009-10-07 2014-06-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666121B2 (ja) * 2009-11-27 2015-02-12 旭化成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
JP5948763B2 (ja) * 2011-08-29 2016-07-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41592B2 (ja) * 2011-11-16 2017-06-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224883B2 (ja) * 2012-11-02 2017-11-01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マルチ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用表面フィルム
JP2015106038A (ja) * 2013-11-29 2015-06-08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
JP6565096B2 (ja) 2014-03-11 2019-08-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497126B2 (ja) * 2015-02-26 2019-04-1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WO2016136871A1 (ja) * 2015-02-26 2016-09-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93914B1 (ko) 2023-10-26
WO2019065865A1 (ja) 2019-04-04
JPWO2019065865A1 (ja) 2020-11-26
CN111164464A (zh) 2020-05-15
TWI760565B (zh) 2022-04-11
KR20200064074A (ko) 2020-06-05
CN111164464B (zh) 2022-01-14
JP7192777B2 (ja) 202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0565B (zh) 防眩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TWI559025B (zh)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LCD panel, and video display device
JP6717317B2 (ja) 光学シート、偏光板、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表示装置
TWI631491B (zh) 觸控面板、顯示裝置及光學薄片、以及光學薄片之選擇方法及光學薄片之製造方法
JP7464051B2 (ja) 防眩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防眩性物品、タッチ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防眩フィルムの選定方法
JP5976602B2 (ja)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827521B (zh) 防眩膜及影像顯示裝置
JP7511523B2 (ja) 防眩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1643652A (zh) 觸控面板、顯示裝置及光學片與光學片之篩選方法及光學片之製造方法
TW201604574A (zh) 光學膜及附觸控面板之顯示裝置
JP651537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565094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6022661A (ja) 光学積層体
JP650049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56509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329903B2 (ja) 光学部材、表示装置及び光学部材の選別方法
JP6565095B2 (ja) タッチ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光学シート、並びに光学シートの選別方法及び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202328708A (zh) 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影像顯示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