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11267A -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11267A
TW201911267A TW107126416A TW107126416A TW201911267A TW 201911267 A TW201911267 A TW 201911267A TW 107126416 A TW107126416 A TW 107126416A TW 107126416 A TW107126416 A TW 107126416A TW 201911267 A TW201911267 A TW 20191126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ielding layer
display device
lay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6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千吉良敦子
俵屋誠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484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28308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500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2837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904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6661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12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126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4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is selected from a number of characters arranged one beside the other, e.g. on a common c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8Optical field-shap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Abstract

於具備平鋪之多個單位基板之顯示裝置中,防止觀察者辨識出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又,防止自其他部分區別辨識出設置於前面板之遮光層。 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具有形成觀察者M側之面之第1面40a、及形成與第1面40a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40b,且具備:透光性基板42;及第1遮光層44,其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第2面40b側,且具有多個第1開口部45;第1遮光層44包含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

Description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具備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顯示裝置、顯示面板、具備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平鋪顯示裝置用顯示面板、及使用其之平鋪顯示裝置。
習知,已知一種顯示裝置(顯示面板),其具備構裝有元件之配線基板,藉由作為畫素而發揮功能之各元件顯示影像等。
又,例如,具有發光二極體元件、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等自發光元件之顯示面板具有如下所述等優點,即,藉由自主顯色,使得辨識性較高;因係全固體顯示器,故耐衝擊性較高;應答速度快;視角大;從而期待其於各種用途上之應用。再者,於以下說明中,有時會將發光二極體稱為LED而進行說明,有時會將有機電致發光稱為有機EL而進行說明。
作為將顯示裝置大型化之技術,已知一種平鋪技術,其係將顯示面板作為單位基板,使多片單位基板排列並相連而構成1個顯示裝置(平鋪顯示裝置)。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以如下方式構成者,即,使4×4之16個面板模組平鋪而構成小單元,使3×3之9個小單元平鋪而構成中單元,使22×16之352個中單元平鋪而構成顯示裝置之顯示面板。各面板模組中分別埋入有紅(R)、綠(G)、及藍(B)3種顏色之元件,該等元件之發光由電晶體控制。
於此種顯示裝置中,因係使面板模組平鋪而構成顯示面板,故具有如下優點,即,能容易地構成任意大小之顯示面板,即,自小畫面之顯示面板至大畫面之顯示面板,所希望之大小之顯示面板均能容易地構成。
平鋪技術例如被商用標牌等大型LED顯示裝置所採用。又,近年來,具備例如具有微尺寸LED元件之顯示面板之平鋪顯示裝置之開發亦不斷進展(例如,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5007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5-19754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於使多個單位基板平鋪而構成之顯示裝置中,存在如下情形,即,觀察該顯示裝置時,觀察者辨識出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從而使顯示裝置之設計性受損。該交界部尤其於顯示裝置之黑顯示時(元件全部熄滅時)會被顯著地辨識到。藉由本案發明人等之研究,關於該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被辨識到之原因,得出如下見解。於顯示裝置中,即便使各單位基板精密地位置對準而平鋪,於各單位基板之表面形狀上,依然會在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產生輕微之不連續部位。外界光入射至各單位基板之表面並於該表面反射。該反射光尤其於顯示裝置之黑顯示時容易被觀察者辨識。此時,若於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各單位基板之表面形狀輕微不連續,則觀察者就會辨識出不連續之反射光,藉此辨識到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之存在。
為解決該問題,本案發明人等對如下方案進行了研究,即,於多個單位基板之觀察者側設置前面板,並於該前面板之與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重疊之部位,設置含有碳黑之黑色之裝飾部(遮光層)。而且,認識到藉由該裝飾部能防止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被辨識到。然而,於該研究之過程中,進而認識到觀察者容易自其他部分、例如設置於該裝飾層之開口部區別辨識出含有碳黑之黑色之裝飾部。
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係考慮到以上點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於具備平鋪之多個單位基板之顯示裝置中,防止觀察者辨識出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又,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目的在於:防止自其他部分區別辨識出設置於前面板之遮光層。
又,若觀察者辨識出於顯示面板之表面、尤其是於配線基板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則顯示面板上所顯示之影像之品質會下降。尤其是於為表現黑色而將元件熄滅之區域,若觀察者辨識出於顯示面板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則該區域不會被辨識為完全之黑色,而是會被辨識為帶有白色之黑色。藉此,顯示面板上所顯示之影像之對比度下降。又,於將此種顯示面板作為單位基板,使多個單位基板平鋪而構成之顯示裝置中,存在如下情形,即,尤其是於黑顯示時,觀察者辨識出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從而使顯示裝置之設計性受損。
為解決該等問題,本案發明人等對如下方案進行了研究,即,如圖15中作為比較形態而表示之例般,於顯示面板120之觀察者側(於圖15中,為上側)設置保護顯示面板120之前面板140,並於該前面板140之顯示面板120側設置遮光層144。但於該顯示裝置110中,本案發明人等發現了如下課題之存在,即,自相對於顯示面板120之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110時,顯示之影像之明亮度大幅下降。
對於該顯示裝置110,本案發明人等進而深入研究,結果得出以下見解。若將前面板140經由接著劑、黏著劑等接合層160相對於配線基板124而固定,則元件126之發光面126a與前面板140之透光性基板142之間的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變大。由此引起自元件126之發光面126a出射之光中向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出射之光被遮光層144遮住而不向觀察者側出射。藉此,若自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110,則難以辨識出自元件126出射之光,顯示面板1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明亮度大幅下降。換言之,觀察者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1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θ2 變小。
此處,亦可考慮將設置於遮光層144之開口部145之俯視尺寸擴大,藉此抑制自元件126出射之光中向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出射之光被遮光層144遮住,但於該情形時,會進而產生如下課題,即,觀察者會經由具有較大俯視尺寸之開口部145,辨識出於元件126周圍之配線基板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係考慮到以上點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擴大能明亮地辨識出被顯示之影像之視角的顯示面板、及具備該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
再且,於平鋪顯示裝置中,為使顯示品質良好,需使各顯示面板之顯示特性一致。於具有自發光元件之顯示面板中,發光顏色之不同通常可藉由數位處理加以修正。另一方面,使自發光元件為非顯示狀態之黑顯示特性較大地受各顯示面板中之遮光層之反射特性所影響。又,各顯示面板之黑顯示特性通常難以藉由數位處理加以修正。因此,於平鋪顯示裝置中,要求抑制各顯示面板之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本案發明人等進行了銳意研究,結果認識到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較大地受遮光層中所含有之黑色顏料之折射率較高所影響。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係考慮到以上點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抑制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之顯示面板、及使用該顯示面板之平鋪顯示裝置。 [解決課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其具有形成觀察者側之面之第1面、及形成與上述第1面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且具備:透光性基板;及第1遮光層,其相對於上述透光性基板設置於上述第2面側,且具有多個第1開口部;上述第1遮光層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
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能降低於第1遮光層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之量,藉此能有效地抑制觀察者自第1開口部等其他部分區別而辨識出第1遮光層。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中,亦可為進而具備第2遮光層,該第2遮光層係以覆蓋上述第1遮光層之與上述透光性基板為相反側之面之方式設置;且碳黑於上述第2遮光層中所含之顏料中之比率較碳黑於上述第1遮光層中所含之顏料中之比率大。藉由此種顯示裝置用前面板,既能降低外界光於遮光層之觀察者側之反射率,又能有效地提高遮光層整體之遮光性。又,無需將第1遮光層形成得較厚,能藉由第2遮光層而確保所希望之遮光性,因此能縮小遮光層整體之厚度。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中,亦可為於上述第2遮光層,設置有與上述第1遮光層之各第1開口部對應之第2開口部,且於俯視下,劃定上述第1開口部之外緣包圍劃定對應之上述第2開口部之外緣。藉由此種顯示裝置用前面板,自元件出射之光入射至第1遮光層之情況得到防止。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於藉由顯示裝置所顯示之影像中,被觀察者辨識出之顏色產生角度相關性。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中,亦可為進而具備低反射層,該低反射層設置於上述透光性基板之上述第1面側。藉由此種顯示裝置用前面板,能有效地抑制入射至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第1面之外界光向觀察者側反射。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中,亦可為上述低反射層具有:第1層,其設置於上述透光性基板之上述第1面側;及第2層,其設置於上述第1層之與上述透光性基板相反之側;且構成上述第1層之材料之光折射率高於構成上述第2層之材料之光折射率。藉由此種顯示裝置用前面板,能更有效地抑制入射至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第1面之外界光向觀察者M側反射。
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具備: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及多個單位基板,其等排列於與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板面平行之面內;且各單位基板具有與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相對面而設置之元件,上述元件於俯視下,位於上述第1遮光層之上述第1開口部內,上述第1遮光層於俯視下,與相鄰之上述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重疊。
藉由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能抑制外界光入射至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附近,且能抑制於顯示面板之顯示面之交界部附近反射之光向觀察者側穿透。因此,能有效地抑制觀察者辨識出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亦可為各單位基板具有多個上述元件,且上述第1遮光層於俯視下,與相鄰之上述元件間之區域重疊。藉由此種顯示裝置,能抑制外界光入射至顯示面板之顯示面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間之區域且於該區域反射之光向觀察者M側穿透。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如下情況,即,觀察者容易自第1遮光層區別辨識出會呈現與第1遮光層不同之顏色的顯示面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間之區域。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亦可為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上述第2面與上述元件之發光面之間的沿著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法線方向之距離為10 μm以下,該第2面於俯視下位於上述第1遮光層之上述第1開口部內。藉由此種顯示裝置,能抑制如下情況,即,自相對於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法線方向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時,第1遮光層妨礙自元件之發光面出射之光之行進。因此,能有效地提高自相對於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法線方向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時被觀察者辨識出之影像之品質。即,能擴大高品質地辨識出顯示裝置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角度範圍(視角)。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亦可為上述單位基板具備:配線基板,其包含基板本體,該基板本體具有與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對向之第1面、及形成與上述第1面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以及元件,其配置於上述配線基板上;且上述配線基板具有自上述第1面突出之凸部,上述元件配置於上述凸部上。藉由此種顯示裝置,可擴大觀察者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亦可為上述單位基板於各凸部上分別配置有1個上述元件,且各凸部於距離上述第1面之最大高度之90%的高度中與上述第1面平行之截面的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又,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亦可為上述單位基板之上述凸部具有積層於上述第1面上之1層以上之層,且上述層中沿著上述第1面之法線方向距離上述第1面最遠之層的與上述第1面相對面之面的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藉由此種顯示裝置,既能縮小對應之遮光層之開口部之俯視尺寸,又能使單位基板之凸部之上表面位於開口部之遮光層之厚度內。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亦可為上述單位基板之上述凸部之表面係由絕緣材料所形成。藉由此種顯示裝置,能適切地使沿著單位基板之凸部之表面而形成之配線絕緣。
於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亦可為上述單位基板之上述凸部包含傾斜面,該傾斜面係以隨著離開上述第1面,而於俯視下靠近上述元件之方式,相對於上述第1面及上述第1面之法線方向傾斜。藉由此種顯示裝置,能於單位基板之上述傾斜面上,藉由濺鍍法或鍍敷法等,穩定地形成之後會成為將元件與顯示控制部連接之配線之一部分的金屬層。
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其具備:配線基板,其包含基板本體,該基板本體具有第1面、及形成與上述第1面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以及元件,其配置於上述配線基板上;且上述配線基板具有自上述第1面突出之凸部,上述元件配置於上述凸部上。
又,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具備:上述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其與第1面對向而配置;且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具有:透光性基板;及遮光層,其相對於透光性基板設置於顯示面板側,且具有多個開口部;元件於俯視下,位於遮光層之開口部內。
藉由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能縮小元件之發光面與前面板之沿著法線方向之距離。尤其是,能縮小發光面與前面板之透光性基板之第2面的距離。藉此,能抑制自元件之發光面出射之光中向相對於法線方向大幅傾斜之方向出射之光被遮光層遮住。因此,能抑制如下情況,即,自相對於法線方向大幅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時,難以辨識出自元件出射之光,從而顯示面板上所顯示之影像之明亮度大幅下降。換言之,觀察者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變大。
於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中,亦可為於各凸部上分別配置有1個上述元件,且各凸部於距離上述第1面之最大高度之90%的高度中與上述第1面平行之截面的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又,於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中,亦可為上述凸部具有積層於上述第1面上之1層以上之層,且上述層中沿著上述第1面之法線方向距離上述第1面最遠之層的與上述第1面相對面之面的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藉由此種顯示面板,既能縮小對應之遮光層之開口部之俯視尺寸,又能使凸部之上表面位於開口部之遮光層之厚度內。
於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中,亦可為上述凸部之表面係由絕緣材料所形成。藉由此種顯示面板,能適切地使沿著凸部之表面而形成之配線絕緣。
於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中,亦可為上述凸部包含傾斜面,該傾斜面係以隨著離開上述第1面,而於俯視下靠近上述元件之方式,相對於上述第1面及上述第1面之法線方向傾斜。藉由此種顯示面板,能於該傾斜面上,藉由濺鍍法或鍍敷法等,穩定地形成之後會成為將元件與顯示控制部連接之配線之一部分的金屬層。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提供一種顯示面板,其可用於使多片顯示面板排列而形成之平鋪顯示裝置,且其特徵在於:具有積層構造,該積層構造係自觀察者側觀察上述顯示面板時,依序積層有第1遮光層、自發光元件、及基材;上述第1遮光層具有於俯視下與上述自發光元件重疊之開口部,上述第1遮光層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
藉由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藉由第1遮光層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故能形成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得到抑制之顯示面板。
於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中,亦可為上述第1遮光層進而含有上述藍色顏料及上述藍色染料以外之顏料或染料。藉由此種顯示面板,能提高第1遮光層之遮光性。
於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中,亦可為上述第1遮光層含有上述藍色顏料,作為上述藍色顏料,包含C.I.色料藍15:3、C.I.色料藍15:4、及C.I.色料藍15:6中之至少任一者。藉由此種顯示面板,能提高第1遮光層之遮光性。
於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中,亦可為上述顯示面板進而具備第2遮光層,該第2遮光層配置於上述第1遮光層與上述基材之間,且具有於俯視下與上述第1遮光層之開口部重疊之開口部,上述第2遮光層含有黑色顏料,且上述第2遮光層中所含有之全部顏料及染料之中,上述黑色顏料之比率最多。藉由此種顯示面板,能使用第1遮光層與第2遮光層之積層體作為遮光層,因此能恰當地調整反射特性及遮光性兩者。
於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中,亦可為上述基材係玻璃基材。其原因在於:玻璃基材之平坦性較高,故而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容易被觀察者辨識到。因此,能較高地發揮應用本發明之第1遮光層之效果。
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提供一種平鋪顯示裝置,其係使多片顯示面板排列而形成,且其特徵在於:上述顯示面板係上述顯示面板。
藉由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平鋪顯示裝置,因使用上述顯示面板,故能良好地展現黑顯示特性。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於具備平鋪之多個單位基板之顯示裝置中,能防止觀察者辨識出相鄰之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又,根據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能防止自其他部分區別辨識出設置於前面板之遮光層。
根據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可提供一種能擴大可明亮地辨識出被顯示之影像之視角的顯示面板、及具備該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使用顯示面板形成平鋪顯示裝置時,能抑制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本案說明書所隨附之圖式中,為便於進行圖示及理解,而根據實物之情況適當將縮小比例及縱橫尺寸比等變更、誇大。
於本說明書中,用語「板」、「片」、「膜」並非僅僅基於名稱之不同而相互區別者。例如,「板」係可被稱為「片」或「膜」之構件亦包括在內之概念,因此,例如「支持板」不可僅於名稱之不同上與被稱為「支持片」或「支持膜」之構件有所區別。
又,所謂「板面(片面、膜面)」,係指於整體且宏觀地觀察作為對象之板狀(片狀、膜狀)之構件之情形時,作為對象之板狀構件(片狀構件、膜狀構件)之與平面方向一致之面。再者,所謂板狀(片狀、膜狀)之構件之「法線方向」,係指沿著相對於該構件之板面(片面、膜面)所成之法線之方向。
進而,關於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特定出形狀或幾何學條件及其等之程度的用語例如「平行」、「正交」、「相同」等或者長度、角度之值等,並不侷限於嚴密之含義,而應將可期待相同功能之程度之範圍包括在內地進行解釋。
I.第1實施形態 對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前面板)、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平鋪顯示裝置)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
圖1〜圖4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一實施形態之圖。其中,圖1係概略性地表示顯示裝置10之圖。圖2係表示顯示裝置10之俯視圖,尤其是自觀察者M側觀察顯示裝置10而表示之俯視圖。圖3係將圖2之顯示裝置10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俯視圖。又,圖4係顯示裝置10之剖視圖,且係表示與圖2中之IV-IV線對應之截面之圖。再者,於圖2及圖3中,為易於理解,對下述被第1低反射層52及透光性基板42遮住之構件即第1遮光層44及第1開口部45,藉由實線加以表示。
顯示裝置10係顯示例如動態影像、靜態影像、文字資訊、或由該等組合而構成之影像之裝置,可於室內、車內、或戶外,用於廣告、演講、電視影像、各種資訊之顯示等各式各樣之用途。如圖1所示,顯示裝置10具備:顯示面板20,其顯示影像;前面板(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其配置於顯示面板20之觀察者M側;及未圖示之顯示控制部,其連接於顯示面板20。於圖示之例中,顯示裝置10被構成為所謂之平板顯示器。顯示控制部對與應被顯示之影像相關之資訊進行處理,並基於影像資訊驅動顯示面板20。顯示面板20基於顯示控制部之控制信號,將指定影像顯示於顯示面20a。
前面板40係保護顯示面板20、尤其是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之構件。如圖1所示,前面板40相對於顯示面板20配置於觀察者M側。即,前面板40係以與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相對面之方式配置。前面板40亦可經由例如接著層(未圖示)接著於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上。於圖示之例中,前面板40具有:第1面40a,其形成觀察者M側之面;及第2面40b,其形成與第1面40a為相反側之面,即形成顯示面板20側之面。因此,顯示面板20與前面板40係以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與前面板40之第2面40b相對面之方式配置。又,顯示面板20之板面與前面板40之板面係以相互平行之方式配置。
顯示面板20具備排列於與前面板40之板面平行之面內之多個單位基板22。於圖1及圖2所示之例中,各單位基板22之板面與顯示面板20之板面及前面板40之板面平行。各單位基板22於沿著顯示面板20之法線方向(前面板40之法線方向)nd而觀察之情況下,即於俯視下,沿著至少1個方向而排列。於圖示之例中,各單位基板22於俯視下具有大致矩形形狀,沿著第1方向d1而排列,且沿著與第1方向d1交叉之第2方向d2而排列。即,各單位基板22沿著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而二維排列。尤其是於圖示之例中,第1方向d1與第2方向d2正交。於圖示之例中,相鄰之2個單位基板22於俯視下,互以1條邊彼此相對面之方式配置。再者,並不限於上述例,亦可為各單位基板22於俯視下,例如具有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等其他多角形,或圓形、橢圓形等矩形以外之形狀。又,亦可為各單位基板22沿著不正交之2個方向、或3個方向以上之方向而排列。
單位基板22具有配線基板24、及構裝於配線基板24上之元件26。配線基板24支持元件26,且將顯示控制部與元件26電性連接。元件26經由例如焊材、導電性接著劑、異方導電膜(ACF)等,連接於配線基板24之未圖示之電極。尤其是於顯示面板20中,包含放出被辨識為紅色之光之元件(以下,亦稱為紅色之元件)26、發被辨識為綠色之光之元件(以下,亦稱為綠色之元件)26、及發被辨識為藍色之光之元件(以下,亦稱為藍色之元件)26。於圖示之例中,單位基板22具有紅色之元件26、綠色之元件26、及藍色之元件26。換言之,於各單位基板22之配線基板24上,構裝有紅色之元件26、綠色之元件26、及藍色之元件26。
元件26具有發光之發光面26a。於圖4所示之例中,發光面26a係以與前面板40相對面之方式配置。換言之,發光面26a係以朝向與配線基板24相反之側之方式配置。因此,於圖示之例中,由元件26之發光面26a、及配線基板24之與前面板40相對面之面中自元件26露出之區域,形成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
各元件26之發光係經由配線基板24藉由顯示控制部而控制。顯示控制部藉由控制各元件26之發光,而於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顯示指定影像。作為一例,由1個紅色之元件26、1個綠色之元件26、及1個藍色之元件26構成1個畫素,而將指定影像以多個畫素之集合之形式顯示於顯示面20a。
單位基板22亦可固定在於俯視下具有較單位基板22大之尺寸之其他基板上。例如,亦可為沿著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而排列之多個單位基板22固定在另一個基板上。進而,亦可為設置於單位基板22之配線基板24之電極與設置於其他基板之電極經由焊材、導電性接著劑、異方導電膜(ACF)等而電性連接。於該情形時,亦可為各元件26經由配線基板24及其他基板連接於顯示控制部。
於圖1〜圖4所示之例中,相鄰之2個單位基板22(配線基板24)之間形成有間隙。於該情形時,相鄰之2個單位基板22之間之交界部32係具有形成於相鄰之2個單位基板22之間之間隙而構成。又,並不限於此,相鄰之2個單位基板22之間亦可不形成間隙。換言之,相鄰之2個單位基板22亦可於緣部彼此相接。於該情形時,相鄰之2個單位基板22之間之交界部32係由該2個單位基板22之彼此相接之緣部所構成。
1.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前面板) 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具有形成觀察者M側之面之第1面40a、及形成與第1面40a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40b,且具備:透光性基板42;及第1遮光層44,其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第2面40b側,且具有多個第1開口部45;第1遮光層44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
藉由此種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能降低於第1遮光層44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之量,藉此能有效地抑制觀察者M自第1開口部45等其他部分區別區別辨識出第1遮光層44。
參照圖2〜圖4,對前面板40進行說明。前面板40具有透光性基板42及第1遮光層44,該第1遮光層44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前面板40之第2面40b側。尤其是於圖示之例中,前面板40進而具有:第2遮光層47,其係以覆蓋與第1遮光層44之透光性基板42為相反側之面之方式設置;第1低反射層52,其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前面板40之第1面40a側;及第2低反射層58,其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前面板40之第2面40b側。
(1)透光性基板 透光性基板42具有第1面42a、及形成與第1面42a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42b。於圖示之例中,透光性基板42係以該第1面42a朝向觀察者M側,第2面42b朝向顯示面板20側之方式配置。即,透光性基板42之第1面42a形成前面板40之第1面40a側之面,第2面42b形成前面板40之第2面40b側之面。因此,第1遮光層44設置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側。尤其是於圖4所示之例中,第1遮光層44設置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上。
透光性基板42作為保護顯示面板20、尤其是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並且支持第1遮光層44之基材而發揮功能。於圖示之例中,透光性基板42於俯視下具有大致矩形形狀。透光性基板42係由具有高透光性之材料所形成。透光性基板42對可見光區域之光穿透率較佳為80%以上,更佳為90%以上。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可見光穿透率被特定為使用分光光度計((股份有限公司)島津製作所製「UV-3100PC」,符合JIS K 0115標準之製品)於測定波長為380 nm〜780 nm之範圍內進行測定時之各波長下之穿透率之平均值。此種透光性基板42例如可由玻璃或樹脂之板構成。
(2)第1遮光層 第1遮光層44具有使顯示面板20之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難以被觀察者M辨識之功能。第1遮光層44抑制外界光入射至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附近,及/或抑制於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附近、尤其是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之交界部32附近反射之光向觀察者M側穿透。因此,第1遮光層44形成為具有遮光性之層,且於俯視下與交界部32重疊。此處,所謂具有遮光性之層,不僅包括完全不使光穿透之層,而且包括使光之穿透率降低之層。此種第1遮光層44對可見光之穿透率較佳為以光學濃度(OD)表示成3以上,更佳為以光學濃度(OD)表示成4以上。藉此,能對第1遮光層44賦予充分之遮光性。再者,本說明書中以光學濃度表示之穿透率之值(OD)係藉由利用垂直入射之入射光之強度Iin與垂直穿透之穿透光之強度Iout的「log10(Iin/Iout)」而特定。
如圖2〜圖4所示,第1遮光層44具有多個第1開口部45。各第1開口部45於俯視下,與顯示面板20之各元件26對應而設置。於圖示之例中,與顯示面板20之1個元件26對應地,設置有1個第1開口部45。第1開口部45可作為使自對應之元件26出射之光向觀察者M側穿透之窗而發揮功能。第1開口部45沿著前面板40之法線方向nd,而與對應之元件26之發光面26a相對面。在圖示之例中,於俯視下,劃定第1開口部45之外緣46係以包圍對應之元件26之發光面26a之外緣的方式形成。換言之,元件26之發光面26a於俯視下,位於對應之第1開口部45內。於圖2〜圖4中,表示出了各第1開口部45之俯視形狀為圓形之情況,但並不限於此,各第1開口部45之俯視形狀例如亦可包括四角形、六角形等多角形形狀,或橢圓形等閉曲線形狀。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之寬度例如較佳為5 μm以上1000 μm以下。再者,例如,於第1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圓形形狀之情形時,第1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圓形之直徑,於第1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多角形形狀之情形時,第1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多角形之內切圓之直徑,於第1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橢圓形形狀之情形時,第1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橢圓形之短徑。
於圖示之例中,第1遮光層44於俯視下,不僅與交界部32重疊,而且與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26間之區域34重疊。第1遮光層44於俯視下,尤其是與各單位基板22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26間之區域34重疊。藉此,能抑制外界光入射至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26間之區域34、及/或於該區域34反射之光向觀察者M側穿透。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如下情況,即,觀察者M容易自第1遮光層44區別辨識出會呈現與第1遮光層44不同之顏色的顯示面20a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26間之區域34。
且說,習知,作為設置於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黑色之裝飾層,使用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層。作為一例,碳黑相對於裝飾層中所含之顏料之含量超過80重量%。然而,觀察者容易自其他部分、例如設置於該裝飾層之開口部區別辨識出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層。本案發明人等對此問題進行了銳意研究,結果得出以下見解。碳黑之折射率較高,即光於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層之表面之反射率較高。因此,於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裝飾層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會被觀察者辨識,藉此容易自設置於該裝飾層之開口部等其他部分區別辨識出該裝飾層。
又,在如僅於與元件對應之部分具有開口之裝飾層般,裝飾層之面積相對較大之情形時,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裝飾層不會被觀察者辨識為完全之黑色,而是會被辨識為帶有白色之黑色。根據本案發明人等之研究,認識到此情況亦起因於碳黑之折射率較高。即,於使用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層作為裝飾層之情形時,光於該裝飾層之表面之反射率較高,因此於該裝飾層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會被觀察者辨識,藉此該裝飾層會被辨識為帶有白色之黑色。
對此,本實施形態之第1遮光層44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尤其是,第1遮光層44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作為主顏料。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與碳黑相比,其折射率較低。即,光於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之第1遮光層44之表面之反射率較光於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裝飾層之表面之反射率低。因此,能降低於第1遮光層44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之量,藉此能有效地抑制觀察者M自第1開口部45等其他部分區別辨識出第1遮光層44。
又,藉由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之第1遮光層44,能抑制觀察者M辨識出於該第1遮光層44之表面反射之外界光。因此,能有效地抑制第1遮光層44被辨識為帶有白色之黑色。即,於觀察者M辨識下,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之第1遮光層44較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裝飾層更黑。
所謂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作為主顏料,表示該藍色顏料於第1遮光層44中所含之所有顏料中之比率為50重量%以上。於第1遮光層44,亦可含有碳黑等其他顏料作為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以外之顏料。即便第1遮光層44中含有碳黑,即,即便第1遮光層44中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及碳黑,與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之裝飾層相比,亦能降低第1遮光層44之折射率,從而能降低光於第1遮光層44之表面之反射率。
作為第1遮光層44中所含有之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例如可單獨使用以PB(Pigment Blue)15:6、PB15:3、PB15:4之形式被認知之藍色顏料,或將其等適當混合而使用。關於此種藍色顏料於第1遮光層44中之含量,作為一例,可為20重量%以上。藍色顏料於第1遮光層44中之含量較佳為30重量%以上。
關於此種第1遮光層44,作為一例,可藉由如下方法而製作,即,藉由旋轉塗佈法、模嘴塗佈法等,將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之液狀之材料塗佈於透光性基板42上,其後藉由利用光微影技術之圖案化,於該材料層形成第1開口部45。
(3)第2遮光層 第2遮光層47係以覆蓋第1遮光層44之與透光性基板42為相反側之面之方式設置。於圖4所示之例中,第2遮光層47直接積層於第1遮光層44上。於圖示之例中,第2遮光層47含有碳黑。尤其是,第2遮光層47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藉此,第2遮光層47形成為具有遮光性之層。此種第2遮光層47對可見光之穿透率較佳為以光學濃度(OD)表示成3以上,更佳為以光學濃度(OD)表示成4以上。藉此,能對第2遮光層47賦予充分之遮光性。
如上所述,光於碳黑之表面之反射率相對較高。另一方面,碳黑對光之遮光性較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之層更高。尤其是於圖示之例中,碳黑於第2遮光層47中所含之顏料中之比率(重量比率)較碳黑於第1遮光層44中所含之顏料中之比率(重量比率)大。因此,藉由於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之第1遮光層44的與透光性基板42相反之側、即與觀察者M相反之側,積層此種第2遮光層47,既能降低外界光於遮光層44、47之觀察者M側之反射率,又能有效地提高遮光層44、47整體之遮光性。
所謂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表示該碳黑於第2遮光層47中所含之所有顏料中之比率為50重量%以上。於第2遮光層47,亦可含有碳黑以外之顏料。此種碳黑於第2遮光層47中之含量較佳為50重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重量%以上。
如圖2〜圖4所示,於第2遮光層47,設置有多個第2開口部48。各第2開口部48於俯視下,與第1遮光層44之各第1開口部45對應而設置。於圖示之例中,與第1遮光層44之1個第1開口部45對應地,設置有1個第2開口部48。於圖示之例中,第2開口部48作為使自對應之元件26出射之光向觀察者M側穿透之窗而發揮功能。
於本實施形態中,第2遮光層47係以不僅覆蓋第1遮光層44之與透光性基板42為相反側之面,而且覆蓋形成第1開口部45之外緣46之第1開口部45之內壁的方式設置。因此,於俯視下,劃定第1開口部45之外緣46係以包圍劃定對應之第2開口部48之外緣49的方式形成。換言之,第2開口部48於俯視下,位於對應之第1開口部45內。
於自元件26出射之光入射至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附近之情形時,該光之一部分穿透第1遮光層44而出射至觀察者M側。此時,穿透第1遮光層44之光中具有特定波長之光、例如具有與紅色對應之波長之光會被第1遮光層44吸收。即,自元件26出射而穿透第1遮光層44之光呈現與自元件26出射之光之顏色不同之顏色。該現象於自元件26向相對於前面板40之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出射而穿透第1遮光層44之光中,更為顯著地發生。因此,於該情形時,被觀察者M辨識出之影像之顏色會根據觀察顯示裝置10之角度、尤其是相對於前面板40之法線方向nd之角度而變化。換言之,被觀察者M辨識出之影像之顏色會產生角度相關性(視角相關性)。
於本實施形態之前面板40中,如上所述,第2遮光層47係以不僅覆蓋第1遮光層44之與透光性基板42為相反側之面,而且覆蓋形成第1開口部45之外緣46之第1開口部45之內壁的方式設置。即,於俯視下,劃定第1開口部45之外緣46包圍劃定對應之第2開口部48之外緣49。藉此,自元件26出射之光入射至第1遮光層44之情況得到防止。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於藉由顯示裝置10所顯示之影像中,被觀察者M辨識出之顏色產生角度相關性。
關於此種第2遮光層47,作為一例,可藉由如下方法而製作,即,藉由旋轉塗佈法、模嘴塗佈法等,將含有碳黑之液狀之材料塗佈於第1遮光層44及第1開口部45上,其後藉由利用光微影技術之圖案化,於該材料層形成第2開口部48。
(4)低反射層 於圖4所示之例中,第1低反射層52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前面板40之第1面40a側。即,第1低反射層52設置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1面42a側。尤其是於圖4所示之例中,第1低反射層52直接積層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1面42a上。因此,於圖示之例中,第1低反射層52之與透光性基板42為相反側之面形成前面板40之第1面40a。第1低反射層52係所謂之抗反射層(AR層),且係抑制外界光於前面板40之觀察者M側之反射之層。
於圖4所示之例中,第1低反射層52具有:第1層54,其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前面板40之第1面40a側;及第2層56,其設置於第1層54之與透光性基板42相反之側。尤其是於圖4所示之例中,第1層54直接積層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1面42a上,第2層56直接積層於第1層54上。於該情形時,構成第1層54之材料之光折射率高於構成第2層56之材料之光折射率。藉由如上所述,於觀察者M側設置相對低折射率之第2層56,於第2層56之與觀察者M相反之側設置相對高折射率之第1層54,能有效地抑制入射至第1低反射層52之外界光向觀察者M側反射。
再者,並不限於此,作為第1低反射層52,亦可設置具有較例如透光性基板42之光折射率低之光折射率之單層。
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露出於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第2遮光層47之第2開口部48)內的部分,設置有第2低反射層58。於圖4所示之例中,第2低反射層58係遍及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露出於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第2遮光層47之第2開口部48)內的部分、第2開口部48之內壁、及第2遮光層47之與第1遮光層44為相反側之面上而設置。因此,於圖示之例中,第2低反射層58之與透光性基板42為相反側之面形成前面板40之第2面40b。於圖4所示之例中,第2低反射層58構成為具有較透光性基板42之光折射率低之光折射率之單層。再者,並不限於此,第2低反射層58亦可具有光折射率互不相同之多層而構成。
藉由此種第2低反射層58,能抑制光在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露出於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第2遮光層47之第2開口部48)內的部分之反射,尤其是自元件26出射之光之反射。即,能抑制如下情況:自元件26出射之光在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露出於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第2遮光層47之第2開口部48)內的部分反射,再於單位基板22之與顯示面板20相對面之面或前面板40之第2面40b反覆反射,而經由其他第1開口部45(第2開口部48)出射。因此,能防止鄰接之不同顏色之元件26間之混色。
低反射層52、58例如可採用濺鍍等物理堆積法而形成,亦可藉由貼著形成有低反射層52、58之膜而形成。
(5)其他構成 再者,於前面板40之第1面40a上,亦可積層其他功能層。作為功能層,例如,亦可構成為代替第1低反射層52或除了第1低反射層52以外,包含具有防眩功能之防眩層(AG層)、具有耐擦傷性之硬塗層(HC層)、具有防靜電功能之防靜電層(AS層)等中之一者以上。
2.顯示面板 顯示面板20具備排列於與前面板40之板面平行之面內之多個單位基板22。單位基板22具有與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相對面而設置之元件26。又,單位基板22進而具有配線基板24。元件26較佳為至少具有紅色、綠色、及藍色之元件。作為元件26,例如可列舉自發光元件。關於自發光元件,可自下述「Ⅲ.第3實施形態」之項中所說明者中選擇而使用。又,單位基板22進而具有上述元件22及配線基板24。配線基板24係將元件22與顯示控制部電性連接之構件。作為配線基板,可與一般之顯示裝置中所使用之配線基板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又,於本實施態樣中,作為單位基板22,亦可使用下述「Ⅱ.第2實施形態」之項中所說明之顯示面板(具備凸部之配線基板)。
關於單位基板22之俯視下之形狀、單位基板之排列、元件之配置、配線基板及元件之連接方法、單位基板之固定方法、相鄰之單位基板之間隙之有無等,已於圖1〜圖4中進行過說明,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3.顯示裝置 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具備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及排列於與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板面平行之面內之多個單位基板22,各單位基板22具有與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相對面而設置之元件26,元件26於俯視下,位於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內,第1遮光層44於俯視下,與相鄰之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重疊。
藉由此種顯示裝置10,能抑制外界光入射至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附近,且能抑制於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之交界部32附近反射之光向觀察者M側穿透。因此,能有效地抑制觀察者M辨識出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
顯示裝置10具備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及多個單位基板(顯示面板)。又,顯示裝置10亦可進而具備顯示控制部。作為顯示控制部,可與一般之顯示裝置中所使用之顯示控制部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於顯示裝置10中,單位基板22之元件26於俯視下,位於上述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內,第1遮光層44於俯視下,與相鄰之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重疊。於顯示裝置10中,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第1遮光層44與單位基板22之元件26只要處於上述位置關係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
於圖4所示之例中,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第2面40與元件26之發光面26a之間的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D為10 μm以下。尤其是,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於俯視下位於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內之第2面40與元件26之發光面26a之間的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D為10 μm以下。於該情形時,能抑制如下情況,即,自相對於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法線方向(顯示面板20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10時,第1遮光層44妨礙自元件26之發光面26a出射之光之行進。因此,能有效地提高自相對於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10時被觀察者M辨識出之影像之品質。換言之,能擴大高品質地辨識出顯示裝置1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角度範圍(視角)。
再者,可對上述實施形態施加各式各樣之變更。以下,一面視需要而參照圖式,一面對變化例進行說明。於以下說明及以下說明所使用之圖式中,對於可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構成之部分,使用與對上述實施形態中之對應部分所使用之符號相同之符號,並省略重複之說明。又,當上述實施形態中可取得之作用效果明顯於變化例中亦可取得之情形時,亦會省略其說明。
圖5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一變化例之圖,且係表示顯示裝置10之剖視圖。於圖示之例中,第2低反射層58形成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之整面,第1遮光層44及第2遮光層47依序積層於第2低反射層58之與透光性基板42相反之側。
於此種前面板40中,亦能抑制光在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露出於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內的部分之反射,尤其是自元件26出射之光之反射。即,能抑制如下情況,即,自元件26出射之光在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露出於第1遮光層44之第1開口部45內的部分反射,再於單位基板22之與顯示面板相對面之面或前面板之第2面反覆反射,而經由其他第1開口部45出射。因此,能防止鄰接之不同顏色之元件26間之混色。
於本發明中,亦可提供一種具備本實施形態中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及下述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具備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及顯示面板之顯示裝置具有如下優點,即,能抑制觀察者辨識出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及觀察者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較大。再者,關於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之作用效果之詳細情況,將於下文敍述。
II.第2實施形態 對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前面板)、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平鋪顯示裝置)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
圖6〜圖11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一實施形態之圖。顯示裝置10之概略圖可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之項中所說明之圖1相同。圖6係表示顯示裝置10之俯視圖,尤其是自觀察者M側觀察顯示裝置10而表示之俯視圖。圖7係將圖6之顯示裝置10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俯視圖。圖8係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俯視圖。圖9係顯示面板20之俯視圖。圖10係顯示裝置之剖視圖,且係表示與圖6中之VI-VI線對應之截面之圖。圖11係圖10之顯示裝置之剖視圖之局部放大圖。再者,於圖6及圖7中,為易於理解,對被透光性基板42遮住之構件即遮光層441及開口部451,藉由實線加以表示。
於本實施形態中,前面板40相對於顯示面板20經由接合層60(參照圖10及圖11)而固定。作為接合層60,並不特別限定,可使用各種具有接著性或黏著性之層。再者,關於圖6〜圖11,於本實施形態中未予說明之內容係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之圖1〜圖4中所說明之內容相同。
1.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前面板) 參照圖6〜圖8及圖10,對前面板40進行詳細敍述。前面板40具有透光性基板42、及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前面板40之第2面40b側之遮光層441。
(1)透光性基板 透光性基板42係支持遮光層441之構件。透光性基板42可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之項中所說明之內容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2)遮光層 遮光層441具有抑制於配線基板24之表面(觀察者M側之面)反射之外界光被觀察者M辨識之功能。因此,遮光層441形成為具有遮光性之層。此處,所謂具有遮光性之層,不僅包括完全不使光穿透之層,而且包括使光之穿透率降低之層。此種遮光層441對可見光之穿透率較佳為以光學濃度(OD)表示成3以上,更佳為以光學濃度(OD)表示成4以上。藉此,能對遮光層441賦予充分之遮光性。光學濃度(OD)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 1.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前面板) (1)第1遮光層」之光學濃度(OD)相同。
遮光層441具有多個開口部451。開口部451之功能、俯視形狀可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 1.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前面板) (1)第1遮光層」中所說明之第1遮光層之功能、俯視形狀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之寬度(於圖11中,為以b1 表示之距離)例如較佳為5 μm以上且1000 μm以下。例如,於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圓形形狀之情形時,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圓形之直徑,於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多角形形狀之情形時,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多角形之內切圓之直徑,於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橢圓形形狀之情形時,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橢圓形之短徑。
作為遮光層441,可使用含有呈現暗色之顏料之層。作為呈現暗色之顏料,例如可列舉呈現會被辨識為黑色、藍色之顏色之顏料。作為黑色之顏料,例如可使用碳黑。又,作為藍色之顏料,例如可使用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具體之藍色顏料、暗色顏料於遮光層中之含量可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 1.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前面板) (1)第1遮光層」中所說明之藍色顏料、及藍色顏料於第1遮光層中之含量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遮光層441之形成方法例如可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 1.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前面板) (1)第1遮光層」中所說明之第1遮光層之形成方法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再者,遮光層441亦可具有多層而構成。例如,遮光層441亦可具有:第1遮光層,其設置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上;及第2遮光層,其設置於第1遮光層上。於該情形時,第1遮光層中所含之顏料之組成與第2遮光層中所含之顏料之組成亦可互不相同。例如,亦可為於第1遮光層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作為主顏料,於第2遮光層含有碳黑作為主顏料。
(3)低反射層 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1面42a及/或第2面42b上,亦可設置低反射層。低反射層係所謂之抗反射層(AR層),且係抑制光於前面板40之觀察者M側及/或顯示面板20側之反射之層。作為低反射層,例如可使用具有較透光性基板42之光折射率低之光折射率之層。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1面42a上設置有低反射層之情形時,能抑制入射至透光性基板42之第1面42a之外界光向觀察者M側反射。因此,能防止如下情況,即,觀察者M辨識出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1面42a反射之外界光,因此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對比度下降。又,於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上設置有低反射層之情形時,能抑制光在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露出於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內的部分之反射,尤其是自元件26出射之光之反射。即,能抑制如下情況,即,自元件26出射之光在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露出於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內的部分反射,再於配線基板24之與顯示面板20相對面之面或前面板40之第2面40b反覆反射,而經由其他開口部451出射。因此,能防止鄰接之不同顏色之元件26間之混色。低反射層例如可採用濺鍍等物理堆積法而形成,亦可藉由貼著形成有低反射層之膜而形成。
(4)其他構成 於前面板40之第1面40a上,亦可積層其他功能層。作為功能層,例如,亦可構成為包含防眩層(AG層)、硬塗層(HC層)、防靜電層(AS層)等中之一者以上。
2.顯示面板 本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20具備:配線基板24,其包含基板本體25,該基板本體25具有第1面25a、及形成與第1面25a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25b;以及元件26,其配置於配線基板24上;且配線基板24具有自第1面25a突出之凸部50,元件26配置於凸部50上。
藉由此種顯示面板,於形成顯示裝置10時,能縮小元件26之發光面26a與前面板40之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尤其是,能縮小發光面26a與前面板40之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距離。藉此,如圖11所示,能抑制自元件26之發光面26a出射之光中向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出射之光被遮光層441遮住。因此,能抑制如下情況,即,自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10時,難以辨識出自元件26出射之光,從而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明亮度大幅下降。換言之,觀察者M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θ1 變大。
參照圖1、圖6〜圖7、圖9及圖10,對顯示面板20進行說明。顯示面板20具有配線基板24、及配置於配線基板24上之元件26。尤其是於圖示之例中,顯示面板20具有排列於與前面板40之板面平行之面內之多個單位基板22,各單位基板22具有配線基板24、及構裝於配線基板24上之元件26。即,於圖示之例中,顯示面板20具有:多個配線基板24,其等排列於與前面板40之板面平行之面內;及元件26,其配置於各配線基板24上。再者,並不限於此,顯示面板20例如亦可具有1個配線基板24、及排列於該配線基板24上之多個元件26。
(1)元件 元件26經由例如焊材、導電性接著劑、異方導電膜(ACF)等,連接於凸部50上、尤其是凸部50之上表面50a上所設置之未圖示之電極。
元件26具有發光之發光面26a。於圖10所示之例中,發光面26a係以與前面板40相對面之方式設置。換言之,發光面26a係以朝向與配線基板24(凸部50)相反之側之方式配置。因此,於圖示之例中,由元件26之發光面26a、及配線基板24之與前面板40相對面之面中自元件26露出之區域,形成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
再者,對元件未予說明之方面可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 2.顯示面板」之項目中所說明之內容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2)配線基板 配線基板24支持元件26,且將顯示控制部與元件26電性連接。配線基板24具有基板本體25、及自基板本體25突出之凸部50。基板本體25具有第1面25a、及形成與第1面25a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25b,且整體上形成為板狀。正如圖10所示,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係朝向觀察者M及前面板40側之面,第2面25b係朝向與觀察者M側及前面板40相反之側之面。換言之,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係與前面板40相對面之面。凸部50係以自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向與基板本體25相反之側突出之方式形成。即,凸部50自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向前面板40側突出。再者,關於凸部50之具體形狀,將於下文進行敍述。
(i)凸部 對凸部50進行說明。凸部50係以自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向與基板本體25相反之側突出之方式形成。即,凸部50自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向前面板40側突出。於圖6、圖7、圖9、及圖10所示之例中,凸部50具有形成與基板本體25為相反側之面之上表面50a、形成基板本體25側之面之下表面50b、將上表面50a與下表面50b連接之第1側面50c、第2側面50d、第3側面50e、及第4側面50f,且整體上具有大致四角錐台形狀。於圖示之例中,凸部50係由單層所構成。上表面50a及下表面50b於俯視下分別具有矩形形狀,且均與基板本體25之板面平行。下表面50b與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接觸。元件26配置於凸部50之上表面50a上。尤其是於圖示之例中,元件26於俯視下,配置於上表面50a之中央。
圖11係圖10所示之顯示裝置10之剖視圖之局部放大圖。藉由使元件26配置於凸部50上,能縮小元件26之發光面26a與前面板40之間的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尤其是,能縮小發光面26a與前面板40之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間的距離。藉此,如圖11所示,能抑制自元件26之發光面26a出射之光中向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出射之光被遮光層441遮住。因此,能抑制如下情況,即,自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10時,難以辨識出自元件26出射之光,從而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明亮度大幅下降。換言之,觀察者M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θ1 變大。
第1側面50c與第3側面50e係沿著與基板本體25之板面平行之方向,尤其是於圖示之例中係沿著第1方向d1,對向而配置。第1側面50c構成為相對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傾斜面,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又,第3側面50e構成為相對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傾斜面,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因此,第1側面50c及第3側面50e係以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相互靠近之方式,構成為相對於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傾斜面。
又,第2側面50d與第4側面50f係沿著與基板本體25之板面平行之方向,尤其是於圖示之例中係沿著第2方向d2,對向而配置。第2側面50d構成為相對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傾斜面,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又,第4側面50f構成為相對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傾斜面,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因此,第2側面50d及第4側面50f係以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相互靠近之方式,構成為相對於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傾斜面。
因此,凸部50之上表面50a之面積小於下表面50b之面積。尤其是在圖示之例中,於俯視下,凸部50之下表面50b之輪廓包圍上表面50a之輪廓。換言之,於俯視下,凸部50之上表面50a位於下表面50b之輪廓內。
於圖示之例中,對1個凸部50配置1個元件26。即,配線基板24具有與所配置之元件數量相同之凸部50。再者,並不限於此,亦可對1個凸部50配置多個元件26。例如,亦可為於基板本體25上設置沿著第1方向d1或第2方向d2而延伸之線狀之凸部50,且沿著該凸部50之延伸方向而排列多個元件26。
元件26經由例如焊材、導電性接著劑、異方導電膜(ACF)等,連接於凸部50之上表面50a上所設置之未圖示之電極。元件26經由配線與顯示控制部連接。將元件26與顯示控制部連接之配線沿著凸部50之上表面50a、及側面50c〜50f之至少一者而延伸。因此,凸部50之表面較佳為由絕緣材料所形成。具體而言,較佳為凸部50之上表面50a、及側面50c〜50f之至少一者之表面由絕緣材料所形成。更佳為凸部50之上表面50a及側面50c〜50f之表面均由絕緣材料所形成。
又,自連接有元件26之電極延伸之配線較佳為在相對於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之傾斜面(側面50c〜50f)上延伸。關於配線,作為一例,藉由如下方法而形成,即,遍及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上及凸部50上,藉由濺鍍法或鍍敷法,形成由銅等構成之金屬層,並利用光微影技術將其圖案化。此時,會存在如下狀況,即,於實質上沿著法線方向nd而延伸之面、即與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垂直而延伸之面上,藉由濺鍍法或鍍敷法,無法穩定地形成金屬層。對此,若凸部50具有傾斜面(側面50c〜50f),該等傾斜面(側面50c〜50f)係以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之方式,相對於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則能於該傾斜面上,藉由濺鍍法或鍍敷法,穩定地形成金屬層。
如圖6及圖7所示,於俯視下,劃定前面板40之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之外緣46係以包圍對應之元件26之發光面26a之外緣的方式形成。換言之,元件26之發光面26a於俯視下,位於對應之開口部451內。進而,在圖示之例中,於俯視下,劃定前面板40之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之外緣46包圍配置有對應之元件26的凸部50之上表面50a之外緣。換言之,凸部50之上表面50a於俯視下,位於對應之開口部451內。藉此,如圖11所示,凸部50之上表面50a可位於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之遮光層441之厚度內。因此,能將元件26之發光面26a與前面板40之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的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進一步縮小。藉此,能進而抑制自元件26之發光面26a出射之光中向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出射之光被遮光層441遮住。因此,能進而抑制如下情況,即,自相對於法線方向nd大幅傾斜之方向觀察顯示裝置10時,難以辨識出自元件26出射之光,從而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明亮度大幅下降。換言之,觀察者M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θ1 進而變大。
關於此種凸部50,例如可藉由如下方法而形成,即,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上,塗佈具有流動性之光硬化性樹脂,並利用光微影技術將其圖案化。尤其是使用負型之光硬化性樹脂作為光硬化性樹脂,藉此能形成具有傾斜面(側面50c〜50f)之凸部50,該等傾斜面(側面50c〜50f)係以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之方式,相對於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
於圖示之例中,各凸部50於高度H90中與第1面25a平行之截面A之面積可為10000 μm2 以下,該高度H90係各凸部50之與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相距之最大高度Hmax之90%。尤其是截面A之面積可為100 μm2 以上且10000 μm2 以下。若截面A之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則既能縮小對應之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之俯視尺寸,又能使凸部50之上表面50a位於開口部451之遮光層441之厚度內。又,若截面A之面積為100 μm2 以上,則能充分地確保用以配置元件26之上表面50a之面積。再者,為特定出達成此種效果之凸部50,亦可考慮使用凸部50之上表面50a之面積進行特定。然而,根據本案發明人等之研究,認識到存在由於凸部50之製造方法等原因,而難以明確特定出凸部50之上表面50a之外緣之情形。因此,如上所述使用高度H90中之截面A之面積特定出凸部50極其有效。
又,構成凸部50之1層以上中沿著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與第1面25a相距最遠之層的面B之面積可為10000 μm2 以下,該面B與第1面25a相對面,於圖7所示之例中為下表面50b。尤其是面B之面積可為100 μm2 以上且10000 μm2 以下。若面B之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則既能縮小對應之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之俯視尺寸,又能使凸部50之上表面50a位於開口部451之遮光層441之厚度內。又,若面B之面積為100 μm2 以上,則能充分地確保用以配置元件26之上表面50a之面積。
再者,可對上述實施形態施加各式各樣之變更。以下,一面視需要而參照圖式,一面對變化例進行說明。
圖12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一變化例之圖,且係表示顯示面板20之剖視圖。於圖示之例中,配線基板24之凸部50具有:第1層501,其設置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上;及第2層502,其設置於第1層501之與基板本體25相反之側。第1層501及第2層502於俯視下分別具有矩形形狀。又,第1層501及第2層502例如均由樹脂層所形成。
圖13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另一變化例之圖,且係表示顯示面板20之剖視圖。於圖示之例中,配線基板24之凸部50具有:第1層501,其設置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上;及第2層502,其設置於第1層501之與基板本體25相反之側。第1層501及第2層502於俯視下分別具有矩形形狀。又,第1層501及第2層502例如均由樹脂層所形成。
於圖示之例中,第1層501、第2層502均包含傾斜面501g、502g,該等傾斜面501g、502g係以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之方式,相對於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
此處,在參照圖12及圖13所說明之例中,較佳為於俯視下,第2層502之輪廓包圍第1層501之輪廓。換言之,較佳為於俯視下,第1層501位於第2層502之輪廓內。
在參照圖12及圖13所說明之例中,凸部50係由2層所形成,故而與凸部50係由1層所形成之情形時相比,能增大凸部50之最大高度Hmax。再者,凸部50並不限於由2層形成者,亦可為藉由將3層以上積層而形成。
關於此種第1層501及第2層502,例如可藉由如下方法而形成,即,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上,塗佈具有流動性之光硬化性樹脂,並利用光微影技術將其圖案化。尤其是使用負型之光硬化性樹脂作為光硬化性樹脂,藉此如圖9所示,能形成具有傾斜面501g、502g之凸部50,該等傾斜面501g、502g係以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之方式,相對於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
圖14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進而另一變化例之圖,且係表示顯示面板20之剖視圖。於圖示之例中,配線基板24之凸部50具有:第1內部層503,其設置於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上;第2內部層504,其設置於第1內部層503之與基板本體25相反之側;以及表面層505,其係覆蓋第1內部層503及第2內部層504而設置。表面層505包含傾斜面505g,該傾斜面505g係以隨著離開第1面25a,而於俯視下靠近元件26之方式,相對於第1面25a及第1面25a之法線方向nd傾斜。
於圖示之例中,作為第1內部層503、第2內部層504,並不限於由樹脂構成之層,亦可使用由金屬構成之層等具有導電性之層。藉此,無需使用光微影技術,僅僅藉由簡單步驟便能增大凸部50之最大高度Hmax。再者,表面層505較佳為由樹脂材料等絕緣材料所形成。
(ii)基板本體 基板本體25具有第1面25a、及形成與第1面25a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25b,且整體上形成為板狀。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係朝向觀察者M及前面板40側之面,第2面25b係朝向與觀察者M側及前面板40相反之側之面。換言之,基板本體25之第1面25a係與前面板40相對面之面。基板本體亦可具有配線。基板本體可與一般之顯示裝置之配線基板中所使用之基板本體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3)顯示面板 顯示面板20具有配線基板24、及配置於配線基板24上之元件26。顯示面板20只要具有至少1個配線基板即可,亦可具有多個配線基板。於為後者之情形時,可將各個配線基板理解為單位基板22。
各單位基板22(配線基板24)之板面與顯示面板20之板面及前面板40之板面平行。又,於顯示面板20中,單位基板22亦可固定在於俯視下具有較單位基板22大之尺寸之其他基板上。再者,相鄰之2個單位基板22(配線基板24)之間既可形成間隙,亦可不形成間隙。再者,單位基板22之排列等有關於單位基板固定在其他基板上之情形、及有關於2個單位基板之間隙之有無的詳細情況可與上述「I.第1實施形態」之圖1〜圖4中所說明之內容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3.顯示裝置 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10具備上述顯示面板20、及與第1面25a對向而配置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具有:透光性基板42;及遮光層441,其相對於透光性基板42設置於顯示面板20側,且具有多個開口部451;元件26於俯視下,位於遮光層441之開口部451內。
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效果可與上述「2.顯示面板」中所說明之內容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於顯示裝置10中,顯示面板20與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位置關係只要為顯示面板之元件26能於俯視下位於遮光層441之開口內之位置關係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於本實施形態中,遮光層441較佳為與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間之區域重疊。又,於顯示面板具有多個單位基板之情形時,遮光層441較佳為與顯示面板20之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重疊。
關於顯示裝置10中顯示面板20與顯示裝置用前面板40之位置關係之較佳例,將利用圖式進行說明。例如,於圖10及圖11所示之例中,前面板40之遮光層441於俯視下,與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26間之區域34重疊。此處,在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26間之區域34,亦包含顯示面板20之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藉此,能抑制外界光入射至顯示面板20之顯示面20a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26間之區域34、及/或於該區域34反射之光向觀察者M側穿透。因此,能有效地抑制如下情況,即,觀察者M容易自遮光層441區別辨識出會呈現與遮光層441不同之顏色的顯示面20a中位於相鄰之2個元件26間之區域34。
又,藉由使遮光層441於俯視下,與顯示面板20之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重疊,能抑制外界光入射至顯示面板20之交界部32附近。又,亦能抑制於顯示面板20之交界部32附近反射之光向觀察者M側穿透。因此,能使顯示面板20之單位基板22間之交界部32難以被觀察者M辨識。
元件26之發光面26a與前面板40之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間的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較佳為0.1 μm以上且10 μm以下。若該距離為0.1 μm以上,則能適切地避免元件26之發光面26a與前面板40之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接觸。又,若該距離為10 μm以下,則可將觀察者M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θ1 充分地擴大。
又,將凸部50之上表面50a與透光性基板42之第2面42b之間的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設為a1 (例如,於圖11中,為以a1 表示之距離)。上述距離a1 例如較佳為1 μm以上且100 μm以下。又,將遮光層之開口部設為b1 。上述距離a1 相對於遮光部之開口部b1 之比率(a1 /b1 )例如較佳為0.001以上且20以下。其原因在於:可將觀察者M能明亮地辨識出顯示面板20上所顯示之影像之視角θ1 充分地擴大。
III.第3實施形態 對第3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平鋪顯示裝置用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平鋪顯示裝置)之詳細情況進行說明。
圖16〜圖17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圖。其中,圖1(a)係表示顯示面板70之一例之概略俯視圖,圖16(b)係圖16(a)之A-A線剖視圖。圖16(a)係自觀察者側觀察顯示面板70之概略俯視圖。圖17(a)係表示平鋪顯示裝置80之一例之概略俯視圖,圖17(b)係圖17(a)之B-B線剖視圖。
圖16(a)、(b)所示之顯示面板70具有積層構造,該積層構造係自觀察者側觀察顯示面板70時,依序配置有第1遮光層1、自發光元件2、及基材3。第1遮光層1具有於俯視下與自發光元件2重疊之開口部1a。第1遮光層1之特徵在於: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於本發明中,顯示面板70亦可於基材3之配置有自發光元件2之面側,進而具有配線4及第1保護層5。再者,於圖16中,表示出了自發光元件2係LED元件,且具有紅色LED元件2R、綠色LED元件2G、及藍色LED元件2B之例。
顯示面板70可用於平鋪顯示裝置80。圖17(a)、(b)所示之平鋪顯示裝置80係藉由使多片顯示面板70A〜顯示面板70I排列而構成1個顯示畫面之顯示裝置。平鋪顯示裝置80例如亦可進而具有支持顯示面板70A〜顯示面板70I之支持基材21。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使第1遮光層1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能形成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得到抑制之顯示面板70。其結果,於形成平鋪顯示裝置80時,能實現良好之黑顯示。
此處,於平鋪顯示裝置中,為使顯示品質良好,需使各顯示面板之顯示特性一致。於具有自發光元件之顯示面板中,發光顏色之不同例如可藉由執行數位處理而修正。例如,如圖19(a)所示,於在平鋪顯示裝置81中進行了白顯示之情形時,存在顯示面板71A〜顯示面板71I之白顯示特性略微產生差異之情形。例如,有如下情形,即,顯示面板71A〜顯示面板71I之中,存在紅色相對較強之顯示面板71F、顯示面板71G,綠色相對較強之顯示面板71H,及藍色相對較強之顯示面板71A。於該情形時,藉由數位處理,實施調整對顯示面板71A、顯示面板71F、顯示面板71G、及顯示面板71H中之自發光元件2施加之電壓等之處理等,藉此如圖19(b)所示,能實現使顯示面板71A〜顯示面板71I之白顯示特性一致之修正。 另一方面,使自發光元件為非顯示狀態之黑顯示特性較大地受各顯示面板中之遮光層之反射特性所影響。又,各顯示面板之黑顯示特性難以藉由數位處理加以修正。例如,如圖20所示,於在平鋪顯示裝置81中進行了黑顯示之情形時,若顯示面板71A〜顯示面板71I之黑顯示特性產生不一致,則平鋪顯示裝置81整體上會被觀察者觀察到具有不一致之黑顯示。作為用以抑制顯示面板70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之對策,例如可考慮預先篩選出黑顯示特性相近之顯示面板71而使用,但此方法存在良率下降之問題。
針對該課題,本案發明人等進行了銳意研究,結果認識到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較大地受遮光層中所含有之黑色顏料之折射率較高所影響。詳細情況如下所述。 作為用以對遮光層賦予遮光性之黑色顏料而通常使用之碳黑、鈦黑之折射率較高。例如,碳黑之折射率為2.0左右。因此,即便各顯示面板之遮光層中的黑色顏料之含量之差很小,例如遮光層之光擴散性、反射率、反射顏色等反射特性之差異亦容易變大。又,一般而言,存在遮光層中之黑色顏料之濃度越高則反射率越高之傾向。 又,存在如下實際情況,即,於遮光層之製作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各顯示面板之遮光層中的黑色顏料之含量之差。作為具體例,例如可使用使黑色顏料分散於樹脂成分中而形成之遮光層用組成物作為遮光層之材料,但存在難以使遮光層用組成物中之黑色顏料之分散狀態保持均勻之情形。又,例如,於使用光微影法作為遮光層之形成方法之情形時,存在難以使曝光步驟中之遮光層之硬化度、後烘烤步驟中之遮光層之收縮率於各顯示面板之每一者均固定之情形。於光微影法中之遮光層之硬化度、收縮率略微產生差異之情形時,被顯影之遮光層之厚度會發生變化,因此遮光層中之黑色顏料之含量會產生差。
對此,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對第1遮光層賦予遮光性之顏料,採用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與黑色顏料相比,折射率較低,因此能縮小於遮光層中之含量之不同所導致的反射特性之變化。藉此,能形成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得到抑制之顯示面板。
於平鋪顯示裝置中,發光顏色之不同所導致之顯示特性可於平鋪顯示裝置之製作過程之最終階段進行修正,但黑顯示特性通常難以於平鋪顯示裝置之製作過程之最終階段進行修正。因此,於平鋪顯示裝置中,抑制各顯示面板之黑顯示之不一致對於提高顯示品質之方面而言非常重要。又,近年來,開發不斷深入之微LED顯示器具有使多片小的顯示面板排列而形成之構成,因此各顯示面板70中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尤其容易被觀察者辨識到。又,微顯示器中,配置遮光層之區域較大,因此各顯示面板中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尤其容易被觀察者辨識到。因此,藉由將本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應用於微LED顯示器,能使顯示品質良好。
1.顯示面板 本實施形態之顯示面板70係可用於使多片顯示面板70排列而形成之平鋪顯示裝置80之顯示面板70,且具有積層構造,該積層構造係自觀察者側觀察顯示面板70時,依序積層有第1遮光層1、自發光元件2、及基材3;第1遮光層1具有於俯視下與自發光元件2重疊之開口部,第1遮光層1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再者,關於顯示面板70之效果,已進行過說明,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1)第1遮光層 對第1遮光層1進行說明。
(i)構成材料 第1遮光層1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即,第1遮光層1含有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中之至少一者。第1遮光層1例如可為僅含有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中之藍色顏料,亦可為僅含有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中之藍色染料,還可為含有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兩者。其中,較佳為第1遮光層1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更佳為第1遮光層1僅含有藍色顏料。其理由在於:藍色顏料之耐光性良好。 作為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例如以被標註有顏色索引編號之顏料或染料表示,可列舉C.I.色料藍(PB)1、1:2、9、14、15、15:1、15:2、15:3、15:4、15:6、16、17、19、25、27、28、29、33、35、36、56、56:1、60、61、61:1、62、63、66、67、68、71、72、73、74、75、76、78、79。於上述所列範圍之中,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較佳為C.I.PB15:3、15:4、15:6。即,作為藍色顏料,較佳為包含C.I.PB15:3、15:4、15:6中之至少任一種。
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之折射率通常低於黑色顏料之折射率。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之折射率例如可為1.4以上,亦可為1.8以下。顏料及染料之折射率例如可藉由貝克法、最小偏向角法、偏向角解析法、模式列法(modeline)、橢圓偏振法等而測定。
第1遮光層1只要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即可,可僅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亦可進而含有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以外之顏料或染料。 作為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以外之顏料或染料,例如可列舉紅、綠、黃、橙、紫等各色之有色顏料或有色染料。有色顏料或有色染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混合而使用。又,有色顏料或有色染料可使用1種顏色之有色顏料或有色染料,亦可將2種顏色以上之有色顏料或有色染料混合而使用。 第1遮光層1中所含有之有色顏料或有色染料呈現之顏色較佳為紅色及黃色中之至少一者。其原因在於:能使第1遮光層1之遮光性良好。 作為紅色顏料或紅色染料,例如可列舉C.I.色料紅48:1、81、122、168、177、202、206、207、209、224、242、254、265。 作為黃色顏料或黃色染料,例如可列舉C.I.色料黃138、139、150。
於第1遮光層1中,作為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以外之顏料或染料,例如可含有黑色顏料,亦可不含有黑色顏料。於第1遮光層1含有黑色顏料之情形時,能提高第1遮光層1之遮光性。另一方面,於第1遮光層1不含有黑色顏料之情形時,即便在第1遮光層1之製作過程中顏料之含量發生了變化,亦能縮小對反射特性造成之影響。再者,所謂「不含有黑色顏料」,係指黑色顏料相對於第1遮光層1中所含有之全部顏料及染料之比率為10質量%以下,亦可為5質量%以下,還可為0質量%。
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之總量相對於第1遮光層1中所含有之全部顏料及染料之比率只要能具有所希望之遮光性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可為50質量%以上,亦可為70質量%以上,還可為90質量%以上。又,藍色顏料及藍色染料之總量相對於上述全部顏料及染料之比率例如可為100質量%。
顏料及染料之總量於第1遮光層1中之含量只要能具有所希望之遮光性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10質量%以上且70質量%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以上且60質量%以下,特佳為10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再者,所謂顏料及染料之總量於第1遮光層1中之含量,係指相對於第1遮光層1中所含有之全部材料而言的第1遮光層1之全部顏料及染料之總量。
作為第1遮光層1中所使用之黏合劑樹脂,例如較佳為能使上述顏料及染料分散之材料。又,第1遮光層1中所使用之黏合劑樹脂係根據第1遮光層1之形成方法適當選擇。於藉由光微影法形成第1遮光層1之情形時,作為黏合劑樹脂,例如可列舉丙烯酸酯系、甲基丙烯酸酯系、聚桂皮酸乙烯酯系、或環化橡膠系等具有反應性乙烯基之感光性樹脂。又,於藉由印刷法或噴墨法形成第1遮光層1之情形時,作為黏合劑樹脂,例如可列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聚丙烯酸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乙烯吡咯啶酮樹脂、羥乙基纖維素樹脂、羧甲基纖維素樹脂、聚氯乙烯樹脂、三聚氰胺樹脂、酚樹脂、醇酸樹脂、環氧樹脂、聚胺酯樹脂、聚酯樹脂、順丁烯二酸樹脂、聚醯胺樹脂等。
第1遮光層1除了上述構成材料以外,亦可視需要而含有其他材料。作為其他材料,例如可列舉光聚合起始劑、增感劑、塗佈性改良劑、交聯劑、聚合抑制劑、可塑劑、阻燃劑等。
(ii)配置及物性值 自觀察者側觀察顯示面板70時,第1遮光層1通常配置於與自發光元件2相同之面側,且配置於較自發光元件2更靠觀察者側。第1遮光層1具有將配置於顯示面板70之配線等遮住之功能。 第1遮光層1在於俯視下與發光元件2重疊之位置具有開口部。第1遮光層1之開口部具有劃定畫素或副畫素之功能。 畫素係構成圖像之最小單位。畫素例如由紅色、綠色、及藍色3種顏色之副畫素所構成。於第1遮光層1之開口部係劃定畫素之情形時,1個開口部內配置例如紅色、綠色、及藍色各色之自發光元件2。另一方面,於第1遮光層1之開口部係劃定副畫素之情形時,一個開口部內配置上述3種顏色中之1種顏色之自發光元件2。
第1遮光層1之開口率係根據顯示面板70之種類、用途適當決定,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為0.1%以上,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10%以上。又,第1遮光層1之開口率例如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35%以下,進而更佳為20%以下。於本發明中,上述數值範圍之中,開口率越小越佳。其原因在於:若第1遮光層1之開口率較小,則於黑顯示時被觀察者觀察到之第1遮光層1之面積增大,各顯示面板70之黑顯示之反射特性之差異容易被觀察者辨識到。因此,藉由應用本實施形態中之第1遮光層1,能抑制黑顯示之不一致。 再者,第1遮光層1之開口率係開口部之面積之合計相對於供包含開口部之遮光層配置之區域整體之面積的百分率。第1遮光層1之開口率例如可藉由採用顯微鏡觀察方式測定開口部之大小而求出。
第1遮光層1之開口部之形狀及大小可根據顯示面板70之種類、用途等適當選擇,而並不特別限定。第1遮光層1之開口部之俯視形狀例如可為圓形形狀、橢圓形形狀等閉曲線形狀,四角形、六角形等多角形形狀。又,第1遮光層1之開口部之寬度(於圖16(b)中,為以b2表示之距離)例如較佳為5 μm以上且1000 μm以下。再者,例如,於第1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圓形形狀之情形時,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圓形之直徑,於第1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多角形形狀之情形時,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多角形之內切圓之直徑,於第1開口部之俯視形狀為橢圓形形狀之情形時,開口部之寬度係指該橢圓形之短徑。
第1遮光層1具有遮光性。作為第1遮光層1之遮光性,例如只要能抑制配線等被觀察者辨識,且能賦予對比度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第1遮光層1之光學濃度例如為0.1以上。又,第1遮光層1之光學濃度更佳為1以上,特佳為2以上。 再者,此處所謂之光學濃度,係指光學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又,以光學濃度表示之OD值可藉由如下方法而取得,即,於玻璃基板等上以相同之膜厚塗覆遮光部形成用組成物,並利用分光光度計(例如,日本分光V-7100等)以玻璃基材作為參考測定分光穿透率,算出(視野2度,C光源)JIS Z 8701(1999)所規定的XYZ表色系統內三刺激值之中的Y值,將該Y值作為穿透率,計算光學濃度OD。 第1遮光層1之上述OD值可藉由調整第1遮光層1之構成材料之組成或厚度而達成。
第1遮光層1之可見光區域之平均穿透率例如較佳為40%以下,其中以30%以下為佳,尤其以25%以下為佳。 再者,第1遮光層1之平均穿透率可採用以試樣基材(透明基材)之穿透率作為參考(10%),而測得第1遮光層1之穿透率之方法。作為裝置,可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例如,日立U-4000等)、或以光二極體陣列作為檢測器之裝置(例如,大塚電子MCPD等)。可見光區域之平均穿透率係將波長為380 nm〜780 nm之範圍內之穿透率平均化所得之值。 第1遮光層1之平均穿透率可藉由調整第1遮光層1之構成材料之組成而達成。
再者,於顯示面板70進而具備下述第2遮光層之情形時,較佳為以使第1遮光層1與第2遮光層之積層體具有上述光學濃度及平均穿透率之方式,適當調整第1遮光層1及第2遮光層之光學濃度及平均穿透率。
第1遮光層1之厚度可根據顯示面板70之用途等適當調整,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能對第1遮光層1賦予所希望之遮光性之程度之厚度。具體而言,第1遮光層1之厚度較佳為0.1 μm以上且5.0 μm以下,其中以0.1 μm以上且3.0 μm以下為佳,尤其以0.1 μm以上且1.5 μm以下為佳。 再者,第1遮光層1之厚度例如可藉由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觀察截面而測定。又,所謂第1遮光層1之厚度,例如係指以圖16所示之符號t1 表示之距離。
第1遮光層1之形成方法可與一般之遮光層之形成方法相同,而並不特別限定。作為第1遮光層1之形成方法,例如可列舉光微影法、印刷法等。於本發明中,其中以光微影法為佳。光微影法能良好地形成第1遮光層1。
(2)第2遮光層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中之變化例之一例之概略剖視圖。關於顯示面板70,例如,如圖18所示,顯示面板70較佳為進而具備第2遮光層6,該第2遮光層6配置於第1遮光層1與基材3之間,且具有於俯視下與第1遮光層1之開口部重疊之開口部。其原因在於:於僅利用第1遮光層1難以表現出所希望之遮光性之情形時,藉由與第2遮光層組合,能兼顧遮光層之反射特性及遮光性。
第2遮光層6只要藉由與第1遮光層1組合,能表現出所希望之遮光性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第2遮光層6較佳為含有黑色顏料。又,於本發明中,較佳為第2遮光層6中所含有之全部顏料及染料之中,上述黑色顏料之比率最多。黑色顏料相對於第2遮光層6中所含有之全部顏料及染料之比率例如可為70質量%以上,亦可為80質量%以上,還可為90質量%以上。 作為黑色顏料,例如可列舉碳黑、鈦黑等。
第2遮光層6具有於俯視下與第1遮光層1之開口部重疊之開口部。第2遮光層6通常係以具有與第1遮光層1相同之俯視形狀之方式配置。 第2遮光層6之厚度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第1遮光層1與第2遮光層6之積層體之厚度係成為上述「1.第1遮光層1」之項中所說明之第1遮光層1之厚度之範圍的厚度。例如,於圖18中,第2遮光層6之厚度係以T2 表示之距離。又,於圖18中,第1遮光層1與第2遮光層6之積層體之厚度係以T3 表示之距離。
(3)基材 基材3係支持第1遮光層1及自發光元件2之基材3。
作為基材3之材質,只要為一般之顯示面板70中所使用之材質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玻璃基材、玻璃環氧基材。於本發明中,其中以玻璃基材為佳。其原因在於:玻璃基材之平坦性較高,故而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容易被觀察者辨識到。因此,能較高地發揮應用本實施形態之第1遮光層1之效果。
作為玻璃基材中所使用之玻璃,例如可列舉鈉鈣玻璃、無鹼玻璃、石英玻璃等。
基材3可具有貫通孔,亦可不具有貫通孔。於本發明中,其中以基材3具有貫通孔為佳。藉由使基材3具有貫通孔,例如,能使配置於基材3之兩面側之配線通過貫通孔而電性連接。於顯示面板70中,例如存在如下情形,即,為使之與外部連接端子等連接,而於顯示面板70周圍配置邊框部。於平鋪顯示裝置80中,存在如下情形,即,邊框部成為接縫而被辨識到,由此導致顯示品質下降。藉由使基材3具有貫通孔,能將在習知之顯示面板70中配置於邊框部之配線配置於基材3之背面側,因此可省略邊框部,從而能使平鋪顯示裝置80之顯示品質良好。
貫通孔之徑之大小可根據顯示面板70之用途適當選擇,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可為5 μm以上且200 μm以下,亦可為10 μm以上且100 nm以下,還可為15 μm以上且80 μm以下。
基材3之厚度只要能支持第1遮光層1、自發光元件2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可根據顯示面板70之用途適當選擇。基材3之厚度例如較佳為100 μm以上且700 μm以下,更佳為150 μm以上且500 μm以下,特佳為200 μm以上且400 μm以下。
(4)自發光元件 自發光元件2係於顯示面板70中進行顯示之構件。自發光元件2較典型為具有紅色、綠色、藍色3種顏色之自發光元件2。 作為自發光元件2之種類,可根據顯示形式適當選擇,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LED元件、有機EL元件等。於本發明中,較佳為LED元件。
LED元件通常具有紅色LED元件、綠色LED元件、及藍色LED元件3種顏色之LED元件。3種顏色之LED元件例如可為各LED元件分別隔開相等間隔而排列。又,3種顏色之LED元件亦可集成於1個晶片上。該情形時,於LED面板中,多個晶片分別隔開相等間隔而排列。3種顏色之LED元件可作為發光單元而使用。發光單元係指能作為畫素發揮功能之區域。
作為LED元件,較佳為微尺寸,例如可具有10 μm見方以上且100 μm見方以下之尺寸。又,發光單元之間距例如可為0.3 mm以上且2.5 mm以下。再者,發光單元之間距通常係指於鄰接之發光單元中一發光單元之中心至另一發光單元之中心之間的距離。 作為LED元件,可使用一般之LED元件,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5)其他構成 顯示面板70只要具有上述第1遮光層1、自發光元件2、及基材3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可適當選擇必要之構成予以追加。作為此種構成,例如可列舉控制上述自發光元件2之發光之驅動IC、將上述自發光元件2與驅動IC連接之配線、對每一個自發光元件2分別控制電壓施加之有無之薄膜電晶體(TFT)等。 於本發明中,上述基材3較佳為具有貫通孔,具有配置於基材3之兩面之配線,且具有將上述配線通過貫通孔而電性連接之貫通電極基材。由於可將邊框部最小化或省略,故而能使平鋪顯示裝置80之外觀進而良好。 上述配線、驅動IC、TFT之材料、配置等可與公知之材料、配置相同,可根據顯示面板70之用途適當選擇。
又,亦可具有保護自發光元件2、第1遮光層1、配線等之保護層。 例如,如圖16所示,亦可具有配置於自發光元件2與第1遮光層1之間之第1保護層5。第1保護層5例如亦能以將自發光元件2埋入之方式配置。作為第1保護層5之材料,例如可列舉熱硬化樹脂或游離輻射硬化樹脂。
又,例如,如圖18所示,亦可進而具有配置於較第1遮光層1更靠觀察者M側之第2保護層7。第2保護層7例如亦可為硬塗層。其理由在於:能對顯示面板70賦予耐擦傷性。作為第2保護層之高度,只要能對顯示面板70賦予所希望之耐擦傷性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較佳為於JIS5600-5-4(1999)所規定之鉛筆硬度試驗中成H以上。作為第2保護層7之材料,例如可列舉熱硬化樹脂或游離輻射硬化樹脂。
又,雖未予圖示,但於本發明中,亦可進而具有配置於較第1遮光層1更靠觀察者側之抗反射層。
於顯示面板70中,配置於較遮光層更靠觀察者側之層通常具有透明性。此處所謂之「透明性」,係指不妨礙觀察者辨識出顯示面板70上所顯示之圖像之程度的透明性,包括無色透明及有色透明,並不以嚴密之穿透率加以定義,而根據顯示面板70之用途適當決定。
(6)顯示面板 顯示面板70具有積層構造,該積層構造係自觀察者M側觀察時,依序積層有第1遮光層1、自發光元件2、及基材3。於顯示面板70中,遮光層與自發光元件之位置關係只要能顯示所希望之圖像、影像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例如,將自發光元件2之對向於基材3之面與遮光層之對向於基材之面之間的沿著法線方向nd之距離設為a2 (例如,於圖16(b)及圖18中,為以a2 表示之距離)。上述距離a2 相當於自發光元件2之構裝面至遮光層之對向於基材之面的高度。上述距離a2 例如較佳為5 μm以上且500 μm以下。
再者,所謂「遮光層之對向於基材之面」,係指以基材作為基準時,積層於最靠基材側之遮光層之與基材對向之面。例如,於顯示面板僅具有第1遮光層1作為遮光層之情形時,所謂「遮光層之對向於基材之面」係指第1遮光層1之與基材3對向之面,又,例如,於顯示面板具有第1遮光層1與第2遮光層6之積層體作為遮光層之情形時,所謂「遮光層之對向於基材之面」係指第2遮光層6之與基材3對向之面。
將第1遮光層之開口部之寬度設為b2 。上述距離a2 相對於第1遮光層之開口部之寬度b2 之比率(a2 /b2 )例如較佳為0.005以上且100以下。
顯示面板70可用於平鋪顯示裝置80。於本發明中,顯示面板70較佳為微LED顯示器用途。微LED顯示器具有使多片小的顯示面板70排列而形成之構成,因此各顯示面板70中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尤其容易被觀察者辨識到。又,微顯示器中,配置遮光層之區域較大,因此各顯示面板70中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尤其容易被觀察者辨識到。因此,藉由將本發明之顯示面板70應用於微LED顯示器,能使顯示品質良好。
顯示面板70之製造方法並不特別限定,可與一般之顯示面板70之製造方法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2.平鋪顯示裝置 本實施形態之平鋪顯示裝置80係使多片顯示面板70排列而形成之平鋪顯示裝置80,上述顯示面板70係「1.顯示面板」中所記載之顯示面板70。
本實施形態之平鋪顯示裝置80藉由具有上述顯示面板70,能實現良好之黑顯示。
平鋪顯示裝置80由於具有上述「1.顯示面板」,故而能抑制各顯示面板70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 於採用CIE1976規格之(L*,a*,b*)空間表色系統之色差∆E*ab值,表現平鋪顯示裝置80中之上述多片顯示面板70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的情形時,多片顯示面板70之黑顯示之色差∆E*ab值較佳為0.5以下,更佳為0.4以下,進而更佳為0.36以下,特佳為0.20以下。
∆E*ab值係根據CIE1976規格之(L*,a*,b*)空間表色系統之色差公式(∆E*ab={(∆L*)2 +(∆a*)2 +(∆b*)2 }1/2 )所求出之值。關於L*、a*、及b*,可使用分光測色計,採用SCI方式,自顯示面板70之第1遮光層1側測定第1遮光層1之分光反射特性,並根據分光反射特性算出各數值,藉此將其等以反射色度之形式數值化而求出。所謂SCI(Specular Components Include)方式,係指檢測正反射光及擴散反射光之合計,即,將正反射光亦含括在內地進行測定之方法。SCI方式於測定物體顏色之情形時廣泛應用。 作為分光測色計,例如可使用柯尼卡美能達(股)製之CM-2500d(D65光源)。
平鋪顯示裝置80只要至少具有上述顯示面板70即可,而並不特別限定,可適當選擇必要之構成予以追加。作為平鋪顯示裝置80中之其他構成,例如可列舉支持各顯示面板70之支持基材、配置於觀察者側之前面保護板等。
平鋪顯示裝置80之製造方法並不特別限定,可與一般之平鋪顯示裝置80之製造方法相同,因此省略此處之說明。
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上述實施形態僅為例示,具有與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思想實質上相同之構成,且達成相同之作用效果者全部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內。 [實施例]
以下,展示實施例,進而詳細地對本發明進行說明。
[製造例] 按照下述順序,準備硬化性樹脂組成物A、第1遮光層用組成物、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硬塗層用組成物。又,準備抗反射膜(AR膜)作為抗反射層。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A之製備) 向聚合槽中裝入63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2重量份丙烯酸(AA)、6重量份甲基丙烯酸-2-羥乙酯(HEMA)、88重量份二乙二醇二甲醚(DMDG),並進行攪拌使之溶解後,添加7重量份2,2'-偶氮雙(2-甲基丁基腈),並使之均勻地溶解。其後,於氮氣氣流下,以85℃攪拌2小時,進而以100℃使之反應1小時。向所獲得之溶液中添加7重量份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GMA)、0.4重量份三乙胺、0.2重量份對苯二酚,並以100℃攪拌5小時,而獲得共聚樹脂溶液(固形物成分為50%)。 其次,於室溫下攪拌下述材料使之混合,而形成硬化性樹脂組成物A。
其次,於室溫下攪拌下述材料使之混合,而形成硬化性樹脂組成物A。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A之組成> ·上述共聚樹脂溶液(固形物成分為50質量%)...16重量份 ·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SR399 沙多瑪(股份有限公司)製)…24重量份 ·鄰甲酚酚醛清漆型環氧樹脂(Epikote 180S70 油化殼牌環氧樹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製)…4重量份 ·2-甲基-1-(4-甲基噻吩)-2-口末啉基丙烷-1-酮…4重量份 ·二乙二醇二甲醚…52重量份
(第1遮光層用組成物之製備) 其次,將下述分量之成分充分地混合,而製備第1遮光層用組成物。 <第1遮光層用組成物之組成> ·上述硬化性樹脂組成物A…30重量份 ·C.I.色料紅254…10重量份 ·C.I.色料黃139…10重量份 ·C.I.色料藍(PB15:6)…10重量份 ·二乙二醇二甲醚…40重量份
(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之製備) 其次,按照下述順序製備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 首先,將下述分量之成分混合,並利用砂磨機充分地使之分散,而製備黑色顏料分散液。
<黑色顏料分散液之組成> ·黑色顏料(三菱碳黑#2600 三菱化學(股)製)…20重量份 ·高分子分散材(Disperbyk(註冊商標) 111 BYK-Chemie Japan(股)製)…16重量份 ·溶劑(二乙二醇二甲醚)…64重量份
其次,將下述分量之成分充分地混合,而獲得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 <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之組成> ·上述黑色顏料分散液…50重量份 ·上述硬化性樹脂組成物A…20重量份 ·二乙二醇二甲醚…30重量份
(硬塗層用組成物之製備) ·上述硬化性樹脂組成物A…30重量份 ·二乙二醇二甲醚…70重量份
[實施例1] 準備玻璃基材。使用藉由製造例所獲得之第1遮光層用組成物及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按照下述條件1或條件2所示之順序,分別製作評價用試樣。實施例1之評價用試樣之構成係由玻璃基材、第2遮光層、及第1遮光層依序積層而成之構成。
(條件1) 藉由旋轉塗佈,對玻璃基材塗佈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並以80℃進行3分鐘乾燥。其次,利用超高壓水銀燈以50 mJ/cm2 之條件將所獲得之塗膜曝光後,藉由0.05質量%氫氧化鉀水溶液使其顯影。其後,將顯影後之塗膜於220℃之環境下放置30分鐘,藉此實施加熱處理,從而形成第2遮光層。其次,以積層於第2遮光層上之方式,塗佈第1遮光層用組成物,並以80℃進行3分鐘乾燥。其次,除了以50 mJ/cm2 之條件將所獲得之塗膜曝光之點以外,其他與第2遮光層相同而形成第1遮光層。藉由以上順序,獲得評價用試樣。
(條件2) 除了以80 mJ/cm2 之條件將第1遮光層用組成物之塗膜曝光之點以外,其他與條件1相同而獲得評價用試樣。
[實施例2〜實施例4] 按照實施例1之條件1及條件2之順序,分別製作具有下述表1所示之積層構造之評價用試樣。 再者,關於硬塗層之形成方法,硬塗層係藉由如下方法而形成,即,以積層於第1遮光層上之方式塗佈硬塗層用組成物,並將塗膜於220℃之環境下放置30分鐘,藉此實施加熱處理。又,抗反射層係藉由使用接著劑將AR膜貼合於第1遮光層或硬塗層之表面而形成。 表中之評價用試樣之構成係表示出各層之重疊順序,「/」表示各層之界面。
[表1]
[比較例1〜比較例4] 按照下述條件3及條件4之順序,分別製作具有下述表2所示之積層構造之評價用試樣。再者,硬塗層及抗反射層之形成方法與實施例2〜實施例4相同。又,於比較例1〜比較例4中,不形成第1遮光層。
(條件3) 除了以50 mJ/cm2 之條件將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之塗膜曝光這點以外,其他與條件1相同而形成第2遮光層。
(條件4) 除了以80 mJ/cm2 之條件將第2遮光層用組成物之塗膜曝光這點以外,其他與條件1相同而形成第2遮光層。
[表2]
[評價] 對在實施例1〜實施例4及比較例1〜比較例4中所獲得的構成相同但條件不同之評價用試樣,測得自遮光層側之反射率,算出∆E*ab。將結果表示於表3中。
[表3]
於實施例1〜實施例4中,確認到如下事項,即,與比較例1〜4相比,能縮小∆E*ab之值,從而能縮小遮光層所導致之黑顯示特性之不一致。具體而言,於實施例1〜實施例4中,確認到能達到∆E*ab以下之較小值。
M‧‧‧觀察者
1‧‧‧第1遮光層
2‧‧‧自發光元件
3‧‧‧基材
10‧‧‧顯示裝置
20‧‧‧顯示面板
20a‧‧‧顯示面
22‧‧‧單位基板
24‧‧‧配線基板
25‧‧‧基板本體
25a‧‧‧第1面
25b‧‧‧第2面
26‧‧‧元件
26a‧‧‧發光面
32‧‧‧交界部
34‧‧‧相鄰之元件間之區域
40‧‧‧顯示裝置用前面板
40a‧‧‧第1面
40b‧‧‧第2面
42‧‧‧透光性基板
44‧‧‧第1遮光層
45‧‧‧第1開口部
441‧‧‧遮光層
451‧‧‧開口部
46‧‧‧外緣
47‧‧‧第2遮光層
48‧‧‧第2開口部
49‧‧‧外緣
50‧‧‧凸部
50a‧‧‧上表面
50b‧‧‧下表面
50c‧‧‧第1側面(傾斜面)
50d‧‧‧第2側面(傾斜面)
50e‧‧‧第3側面(傾斜面)
50f‧‧‧第4側面(傾斜面)
52‧‧‧第1低反射層
54‧‧‧第1層
56‧‧‧第2層
58‧‧‧第2低反射層
60‧‧‧接合層
70‧‧‧顯示面板(平鋪顯示裝置用顯示面板)
80‧‧‧平鋪顯示裝置
nd‧‧‧法線方向
圖1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一實施形態之圖,且係概略性地表示顯示裝置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之顯示裝置之概略俯視圖。 圖3係將圖2之顯示裝置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圖。 圖4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之顯示裝置之概略剖視圖,且係表示與圖2中之IV-IV線對應之截面之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中之顯示裝置之一變化例之概略剖視圖。 圖6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裝置之概略俯視圖。 圖7係將圖6之顯示裝置之一部分放大而表示之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裝置之前面板之概略俯視圖。 圖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裝置之顯示面板之概略俯視圖。 圖10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裝置之概略剖視圖,且係表示與圖6中之VI-VI線對應之截面之圖。 圖11係圖10之顯示裝置之概略剖視圖之局部放大圖。 圖1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之一變化例之概略剖視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之另一變化例之概略剖視圖。 圖1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之進而另一變化例之概略剖視圖。 圖15係表示比較形態之顯示裝置之剖視圖。 圖16係例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之概略俯視圖及概略剖視圖。 圖17係例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之平鋪顯示裝置之概略俯視圖及概略剖視圖。 圖18係例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之顯示面板之概略剖視圖。 圖19係對平鋪顯示裝置中之白顯示之不一致及修正進行說明之概略俯視圖。 圖20係對平鋪顯示裝置中之黑顯示之不一致進行說明之概略俯視圖。

Claims (25)

  1. 一種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其具有形成觀察者側之面之第1面、及形成與上述第1面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且具備: 透光性基板;及 第1遮光層,其相對於上述透光性基板設置於上述第2面側,且具有多個第1開口部; 上述第1遮光層含有具有酞青銅構造之藍色顏料。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其進而具備第2遮光層,該第2遮光層係以覆蓋上述第1遮光層之與上述透光性基板為相反側之面之方式設置;且 碳黑於上述第2遮光層中所含之顏料中之比率較碳黑於上述第1遮光層中所含之顏料中之比率大。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其中,於上述第2遮光層,設置有與上述第1遮光層之各第1開口部對應之第2開口部,且 於俯視下,劃定上述第1開口部之外緣包圍劃定對應之上述第2開口部之外緣。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其進而具備低反射層,該低反射層設置於上述透光性基板之上述第1面側。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其中,上述低反射層具有:第1層,其設置於上述透光性基板之上述第1面側;及第2層,其設置於上述第1層之與上述透光性基板相反之側;且 構成上述第1層之材料之光折射率高於構成上述第2層之材料之光折射率。
  6. 一種顯示裝置,其具備: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及多個單位基板,其等排列於與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板面平行之面內;且 各單位基板具有與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相對面而設置之元件, 上述元件於俯視下,位於上述第1遮光層之上述第1開口部內, 上述第1遮光層於俯視下,與相鄰之上述單位基板間之交界部重疊。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各單位基板具有多個上述元件,且 上述第1遮光層於俯視下,與相鄰之上述元件間之區域重疊。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上述第2面與上述元件之發光面之間的沿著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之法線方向之距離為10 μm以下,該第2面於俯視下位於上述第1遮光層之上述第1開口部內。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單位基板具備:配線基板,其包含基板本體,該基板本體具有與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對向之第1面、及形成與上述第1面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以及元件,其配置於上述配線基板上;且 上述配線基板具有自上述第1面突出之凸部, 上述元件配置於上述凸部上。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單位基板於各凸部上分別配置有1個上述元件,且 各凸部於距離上述第1面之最大高度之90%的高度中與上述第1面平行之截面的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單位基板之上述凸部具有積層於上述第1面上之1層以上之層,且 上述層中沿著上述第1面之法線方向距離上述第1面最遠之層的與上述第1面相對面之面的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
  12.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單位基板之上述凸部之表面係由絕緣材料所形成。
  13. 如請求項9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單位基板之上述凸部包含傾斜面,該傾斜面係以隨著離開上述第1面,而於俯視下靠近上述元件之方式,相對於上述第1面及上述第1面之法線方向傾斜。
  14. 一種顯示面板,其具備:配線基板,其包含基板本體,該基板本體具有第1面、及形成與上述第1面為相反側之面之第2面;以及元件,其配置於上述配線基板上;且 上述配線基板具有自上述第1面突出之凸部, 上述元件配置於上述凸部上。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於各凸部上分別配置有1個上述元件,且 各凸部於距離上述第1面之最大高度之90%的高度中與上述第1面平行之截面之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上述凸部具有積層於上述第1面上之1層以上之層,且 上述層中沿著上述第1面之法線方向距離上述第1面最遠之層的與上述第1面相對面之面的面積為10000 μm2 以下。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上述凸部之表面係由絕緣材料所形成。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上述凸部包含傾斜面,該傾斜面係以隨著離開上述第1面,而於俯視下靠近上述元件之方式,相對於上述第1面及上述第1面之法線方向傾斜。
  19. 一種顯示裝置,其具備:請求項14至18中任一項所述之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其與上述第1面對向而配置;且 上述顯示裝置用前面板具有:透光性基板;及遮光層,其相對於上述透光性基板設置於上述顯示面板側,且具有多個開口部; 上述元件於俯視下,位於上述遮光層之上述開口部內。
  20. 一種顯示面板,其可用於使多片顯示面板排列而形成之平鋪顯示裝置,且 具有積層構造,該積層構造係自觀察者側觀察上述顯示面板時,依序積層有第一遮光層、自發光元件、及基材; 上述第一遮光層具有於俯視下與上述自發光元件重疊之開口部, 上述第一遮光層至少含有藍色顏料或藍色染料。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上述第一遮光層進而含有上述藍色顏料及上述藍色染料以外之顏料或染料。
  22. 如請求項20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上述第一遮光層含有上述藍色顏料,作為上述藍色顏料,包含C.I.色料藍15:3、C.I.色料藍15:4、及C.I.色料藍15:6中之至少任一者。
  23. 如請求項20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上述顯示面板進而具備第二遮光層,該第二遮光層配置於上述第一遮光層與上述基材之間,且具有於俯視下與上述第一遮光層之開口部重疊之開口部, 上述第二遮光層含有黑色顏料,且上述第二遮光層中所含有之全部顏料及染料之中,上述黑色顏料之比率最多。
  24. 如請求項20所述之顯示面板,其中,上述基材係玻璃基材。
  25. 一種平鋪顯示裝置,其係使多片顯示面板排列而形成,且 上述顯示面板係請求項20至24中任一項所述之顯示面板。
TW107126416A 2017-07-31 2018-07-31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TW2019112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8445A JP2019028308A (ja) 2017-07-31 2017-07-31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JP2017-148445 2017-07-31
JP2017150080A JP2019028370A (ja) 2017-08-02 2017-08-02 表示装置用前面板及び表示装置
JPJP2017-150080 2017-08-02
JP2017190451A JP2019066613A (ja) 2017-09-29 2017-09-29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タイリング表示装置
JPJP2017-190451 2017-09-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1267A true TW201911267A (zh) 2019-03-16

Family

ID=65232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6416A TW201911267A (zh) 2017-07-31 2018-07-31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911267A (zh)
WO (1) WO201902685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9569B (zh) * 2019-09-05 2020-07-2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圖案化導光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I756713B (zh) * 2019-08-29 2022-03-0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75502A (zh) * 2019-08-29 2023-03-10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KR20210034977A (ko) * 2019-09-23 2021-03-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530926B (zh) * 2020-08-24 2023-04-18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拼接式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
CN114023785B (zh) * 2021-11-02 2024-02-20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6709A (ja) * 1999-12-03 2001-06-22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2006145682A (ja) * 2004-11-17 2006-06-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Led表示装置
CN105074804B (zh) * 2013-02-19 2018-02-13 东丽株式会社 树脂黑底基板及触摸面板
KR102020812B1 (ko) * 2013-06-17 2019-09-11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 수지 블랙 매트릭스 기판의 제조 방법
JP2015023220A (ja) * 2013-07-22 2015-02-02 ローム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2237168B1 (ko) * 2013-07-24 2021-04-07 에피스타 코포레이션 파장-변환 재료를 포함하는 발광 다이 및 관련된 방법
JP2015184542A (ja) * 2014-03-25 2015-10-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および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16045230A (ja) * 2014-08-20 2016-04-0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用前面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6713B (zh) * 2019-08-29 2022-03-0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TWI699569B (zh) * 2019-09-05 2020-07-21 奇景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圖案化導光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US11249245B2 (en) 2019-09-05 2022-02-15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Patterned light guide structure and method to form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26858A1 (ja) 2019-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911267A (zh)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US11348904B2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10234134A1 (en) Anti-peeping display panel and anti-peeping display apparatus
TWI621110B (zh) 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210367117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384091A1 (en) Narrow frame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020956A (zh) 显示装置
US20170098796A1 (en) Window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TW201342151A (zh) 顯示裝置用前面保護板及顯示裝置
CN102749752B (zh) 集成彩膜的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液晶显示器
CN110120405A (zh) 显示装置
CN108182881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040195A1 (ja) 加飾シート及び表示装置
CN115720474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JP2011018044A (ja) グラデーションを有するディスプレイフィルタおよび保護ケース
JP5996186B2 (ja)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JP5935607B2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形成基板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
JP2015162588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034886A (ja) 加飾シート及び表示装置
CN108352137A (zh) 显示设备、显示单元以及透明板单元
CN114023796A (zh) 显示面板
WO2018120022A1 (zh) 彩色滤光片、显示装置及制备彩色滤光片的方法
JP2016156890A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210305329A1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9028308A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