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1715A - 打入機、打擊機構以及移動機構 - Google Patents

打入機、打擊機構以及移動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1715A
TW201841715A TW107114007A TW107114007A TW201841715A TW 201841715 A TW201841715 A TW 201841715A TW 107114007 A TW107114007 A TW 107114007A TW 107114007 A TW107114007 A TW 107114007A TW 201841715 A TW201841715 A TW 20184171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gaging portions
moving
striking mechanism
axis
torq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4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4047B (zh
Inventor
齋藤剛
茂哲仁
清原大樹
西田昌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工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工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工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1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1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4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40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4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fluid pressure, e.g. by air pressure
    • B25C1/047Mechanical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9/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fluid-pressure drive, i.e. driven directly by fluids, e.g. having several percussive tool bit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 B25D9/04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fluid-pressure drive, i.e. driven directly by fluids, e.g. having several percussive tool bit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of the hammer piston type, i.e. in which the tool bit or anvil is hit by an impuls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371Use of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於藉由馬達的扭矩來使打擊機構抵抗第1移動機構的力而移動時,可抑制馬達的負荷扭矩增加的打入機。本發明的打入機是具備可於第1方向B1及與第1方向B1相反的第2方向B2上移動的打擊機構12、以及使打擊機構12於第1方向B1上移動來打擊卡子的第1移動機構的打入機,其具有:馬達;第2移動機構45,藉由馬達的扭矩而旋轉、且使打擊機構12抵抗第1移動機構的力而於第2方向上移動;以及扭矩抑制機構45A~扭矩抑制機構45H,當使打擊機構12於第2方向B2上移動時,抑制馬達的扭矩增加。

Description

打入機、打擊機構以及移動機構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使打擊機構移動來打擊卡子的打入機、打擊機構以及移動機構。
先前,已知有一種使打擊機構移動來打擊卡子的打入機,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該打入機。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打入機具有殼體(housing)、鼻(nose)部、馬達箱、蓄壓室、打擊機構、電動馬達、動力轉換機構、減速機以及匣(magazine)。鼻部固定於殼體上,馬達箱與殼體連接,蓄壓室設置於殼體內。打擊機構設置於殼體上,打擊機構具有活塞(piston)及鑽頭(bit)。於減速機的輸出軸上設置有第1斜齒輪(bevel gear)。
動力轉換機構是設置於殼體內的凸輪板(cam plate),於凸輪板上設置有第2斜齒輪。第1斜齒輪與第2斜齒輪咬合。凸輪板將電動馬達的扭矩轉換成鑽頭的移動力。凸輪板具有多個突起。於鑽頭上設置有齒條(rack)。匣安裝於殼體上、且收容卡子。匣內的卡子被供給至鼻部。
若電動馬達停止,則活塞因蓄壓室的壓力而於下死點上停止。若電動馬達旋轉,則其扭矩經由減速機而傳導至凸輪板中。若凸輪板的突起與齒條扣合,則打擊機構抵抗蓄壓室的壓力而朝上死點移動。若打擊機構到達上死點,則凸輪板的突起自齒條中脫離,打擊機構朝下死點移動,且打擊機構打擊卡子。 [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6-19027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是,於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打入機中,因使打擊機構抵抗蓄壓室的壓力而移動,故於使打擊機構自下死點朝上死點移動時,馬達的負荷扭矩增加。因此,於打入機的設計中,對照打擊機構位於上死點附近時的馬達的負荷量,選擇馬達的尺寸或減速齒輪等驅動部。本申請案發明者認識到為了馬達的小型・輕量化,較佳為抑制打擊機構位於上死點附近時的馬達的負荷,並將使打擊機構移動時的馬達的負荷均一化。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藉由馬達的扭矩來使打擊機構抵抗第1移動機構的力而移動時,可抑制馬達的負荷扭矩增加的打入機、打擊機構以及移動機構。 [解決課題之手段]
一實施形態的打入機是具備可於第1方向及與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移動的打擊機構、以及使打擊機構於第1方向上移動來打擊卡子的第1移動機構的打入機,其具有:馬達;第2移動機構,藉由馬達的扭矩而旋轉,且使打擊機構抵抗第1移動機構的力而於第2方向上移動;以及扭矩抑制機構,當使打擊機構於第2方向上移動時,抑制馬達的扭矩增加。 [發明的效果]
一實施形態的打入機於使打擊機構抵抗第1移動機構的力而在第2方向上移動時,可抑制馬達的扭矩增加。
參照圖式對打入機的幾個實施形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各圖中,對同一個構成標註同一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實施形態1) 圖1中所示的打入機10具有:殼體11、打擊機構12、壓力室13、動力轉換機構14及電動馬達15。打擊機構12自殼體11的內部橫跨至外部來配置。壓力室13使打擊機構12於第1方向B1上自上死點朝下死點移動。動力轉換機構14使打擊機構12在與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B2上移動。電動馬達15的扭矩被傳導至動力轉換機構14中。
殼體11具有:本體16、罩(cover)17、把手(handle)18、馬達箱19及連接部20。罩17封閉本體16的開口部。把手18及馬達箱19與本體16連接。把手18及馬達箱19與連接部20連接。蓄壓容器21及氣缸(cylinder)22設置於殼體11內,環狀的連接工具23將蓄壓容器21與氣缸22連接。壓力室13形成於蓄壓容器21內。
打擊機構12具有活塞24及驅動刀片25。活塞24於氣缸22內,可在氣缸22的中心線A1方向上移動。驅動刀片25固定於活塞24上。中心線A1方向相對於第1方向B1及第2方向B2平行。如圖2般,於活塞24的外周上安裝有密封構件83,密封構件83與氣缸22的內表面接觸而形成密封面。密封構件83氣密地密封圖1中所示的壓力室13。
壓縮氣體被封入至壓力室13內。被封入至壓力室13內的氣體除空氣以外,亦可封入惰性氣體,例如氮氣、稀有氣體等。於本實施形態中,對將空氣封入至壓力室13內的例子進行說明。
驅動刀片25為金屬製。如圖3、圖4及圖5所示,驅動刀片25具有板狀的本體部25K、及設置於本體部25K上的多個凸部(25A~25H)。驅動刀片25可於中心線A1方向上移動。多個凸部(25A~25H)設置於驅動刀片25的移動方向上。多個凸部(25A~25H)於中心線A1方向上空開固定的間隔來配置。於本實施形態中,8個凸部(25A~25H)設置於驅動刀片25上。凸部25A~凸部25H自驅動刀片25的邊緣26突出。凸部25A~凸部25H自邊緣26突出的方向是相對於中心線A1交叉的方向。
凸部25A~凸部25H依次配置於中心線A1方向上。於中心線A1方向上,在與活塞24的距離最小的部位上配置有凸部25A,在與活塞24的距離最大的部位上配置有凸部25H。自邊緣26至凸部25A~凸部25H的各者的前端為止的突出量H1於凸部25A~凸部25H中各不相同。於中心線A1方向上,與活塞24的距離最小的凸部25A的突出量H1最小,伴隨與活塞24的距離變大,凸部25A~凸部25H的突出量H1逐漸變大。
固定器(holder)27自本體16的內部橫跨至外部來配置。固定器27為鋁合金製、或合成樹脂製。固定器27具有筒狀的負載承受部28、與負載承受部28連續的圓弧狀的罩29、以及與負載承受部28連續的鼻部30。鼻部30具有射出通道34。鼻部30的一部分配置於殼體11外。
負載承受部28配置於本體16內,負載承受部28具有軸孔31。於負載承受部28內設置有緩衝器(bumper)32。緩衝器32藉由橡膠狀彈性材料而一體成形。緩衝器32具有軸孔33。軸孔31、軸孔33相連,驅動刀片25於軸孔31、軸孔33及射出通道34內,可在中心線A1方向上移動。
如圖1般,電動馬達15設置於馬達箱19內。電動馬達15具有轉子15A及定子15B,轉子15A固定於馬達軸35上。馬達軸35由軸承36可旋轉地支撐。馬達軸35可將軸線A2作為中心進行旋轉。設置有可相對於連接部20裝卸的蓄電池37,蓄電池37對電動馬達15供給電力。
蓄電池37具有收容箱38、及收容於收容箱38內的電池單元。電池單元是可進行充電及放電的二次電池,電池單元可使用鋰離子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聚合物電池、鎳鎘電池的任一種。蓄電池37為直流電源。於收容箱38內設置有第1端子,第1端子與電池單元連接。於連接部20上固定有第2端子,若將蓄電池37安裝於連接部20上,則第1端子與第2端子可通電地連接。
如圖2般,齒輪箱39無法旋轉地設置於殼體11內。減速機40設置於齒輪箱39內。減速機40具有輸入構件41、輸出構件42及三組行星齒輪機構。輸入構件41固定於馬達軸35上。輸入構件41由軸承43可旋轉地支撐。輸入構件41及輸出構件42可將軸線A2作為中心進行旋轉。馬達軸35的旋轉力經由輸入構件41而傳導至輸出構件42中。減速機40使相對於輸入構件41的輸出構件42的旋轉速度變成低速。
如圖2所示,動力轉換機構14配置於罩29內。動力轉換機構14將輸出構件42的旋轉力轉換成打擊機構12的移動力。動力轉換機構14具有:與輸出構件42一同進行一體旋轉的針齒輪軸(pin wheel shaft)44、固定於針齒輪軸44上的針齒輪(pin wheel)45、以及設置於針齒輪45上的多個針(pin)(45A~45H)。針齒輪45具有平板(plate)45J、平板45K。平板45J、平板45K於軸線A2方向上空開間隔而相互平行地配置。多個針(45A~45H)配置於平板45J、平板45K彼此之間。
針45A可與凸部25A扣合及脫離,針45B可與凸部25B扣合及脫離,針45C可與凸部25C扣合及脫離。針45D可與凸部25D扣合及脫離,針45E可與凸部25E扣合及脫離。針45F可與凸部25F扣合及脫離,針45G可與凸部25G扣合及脫離。針45H可與凸部25H扣合及脫離。
針齒輪軸44由軸承46、軸承47可旋轉地支撐。針齒輪軸44可將軸線A2作為中心進行旋轉。如圖3至圖5般,在相對於軸線A2垂直的俯視下,軸線A2與中心線A1不交叉。
如圖3般,多個,即8個針(45A~45H)於針齒輪45的旋轉方向上空開間隔來配置。於針齒輪45的徑向上,自8個針(45A~45H)的各者的中心至軸線A2為止的半徑R1分別不同。於針齒輪45的外周,設置有於旋轉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區域中的第1區域85及第2區域86。第1區域85於針齒輪45的旋轉方向上設置在大概270度的範圍內,第2區域86於針齒輪45的旋轉方向上設置在大概90度的範圍內。第1區域85具有固定的半徑R5。第2區域86的半徑R6不均一。半徑R5比半徑R6大。即,第2區域86是將針齒輪45的旋轉方向的一部分切割來形成。8個針(45A~45H)於針齒輪45的旋轉方向上設置在對應於第1區域85的部位上。
自8個針(45A~45H)之中,於針齒輪45的旋轉方向上位於前端的針45A的中心至軸線A2為止的半徑R1最大。伴隨靠近於針齒輪45的旋轉方向上位於後端的針45H,半徑R1減少。圖3至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自針45A~針45H的各者的中心至軸線A2為止的半徑R1全部不同。當針齒輪45已旋轉時,將軸線A2作為中心的8個針(45A~45H)的移動範圍位於驅動刀片25的邊緣26的移動範圍外。
旋轉限制機構48設置於齒輪箱39內。旋轉限制機構48配置在輸入構件41與輸出構件42之間的動力傳導路徑上。旋轉限制機構48為轉動體,例如為輥或球。旋轉限制機構48配置在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組件,例如托架(carrier)49與齒輪箱39之間。
若自電動馬達15朝托架49中傳導第1方向的扭矩,則旋轉限制機構48容許針齒輪45藉由該扭矩而於圖3中在逆時針方向上進行旋轉。若自驅動刀片25對針齒輪45施加於圖3中順時針轉動的扭矩,該扭矩被傳導至托架49中且施加第2方向的扭矩,則旋轉限制機構48陷入至托架49與齒輪箱39之間,阻止針齒輪45於圖3中在順時針方向上進行旋轉。
另外,如圖1般,匣50由鼻部30及殼體11支撐。釘子51被收容於匣50內。多個釘子51藉由連接組件,例如金屬絲、黏著劑來連結。匣50具有進給機構,進給機構將匣50內的釘子51供給至射出通道34中。
馬達基板52設置於馬達箱19內,圖6中所示的反相電路(inverter circuit)53設置於馬達基板52上。反相電路53具有多個開關元件,多個開關元件分別可單獨接通及斷開。
如圖1般,控制基板54設置於殼體11內,圖6中所示的控制器84設置於控制基板54上。控制器84是具有輸入端口、輸出端口、中央運算處理裝置及記憶裝置的微電腦。
如圖1所示,於把手18上設置有觸發器(trigger)55。觸發器55可相對於把手18移動。觸發開關(trigger switch)56設置於把手18內,若對觸發器55施加操作力,則觸發開關56接通,若操作力被解除,則觸發開關56斷開。
如圖2般,推桿(push lever)57安裝於鼻部30上。推桿57可相對於鼻部30在中心線A1方向上移動。設置有於中心線A1方向上對推桿57進行施力的彈性構件58。彈性構件58為金屬製的壓縮螺旋彈簧,彈性構件58於自緩衝器32離開的方向上對推桿57進行施力。於鼻部30上設置推桿制動器59,由彈性構件58施力的推桿57與推桿制動器59接觸而停止。
設置有圖6中所示的按鈕開關(push switch)60。若推桿57被按壓於被打入材料W1上,且推桿57於靠近緩衝器32的方向上移動規定量,則按鈕開關60接通。若將推桿57按壓於被打入材料W1上的力被解除,則按鈕開關60斷開。設置有檢測針齒輪45的旋轉角度,即相位的相位檢測感測器61。觸發開關56的信號、按鈕開關60的信號及相位檢測感測器61的信號被輸入至控制器84中。
作業者使用打入機10的作業例、控制器84進行的控制例如下所述。控制器84判斷打擊釘子51的條件是否成立。控制器84若檢測到觸發開關56的斷開、或按鈕開關60的斷開的至少一者,則判斷打擊釘子51的條件不成立,並將反相電路53的開關元件全部斷開。因此,蓄電池37的電力不被供給至電動馬達15中,電動馬達15停止。
另外,如圖3般,針45G與凸部25G扣合,打擊機構12於待機位置上停止。若打擊機構12位於待機位置上,則活塞24自緩衝器32上離開。若打擊機構12於待機位置上停止,則驅動刀片25的前端於中心線A1方向上,位於釘子51的頭部與鼻部30的前端之間。若打擊機構12於待機位置上停止、且如圖1般推桿57自被打入材料W1上離開,則推桿57與推桿制動器59接觸而停止。
進而,控制器84根據自相位檢測感測器61中輸出的信號,檢測到打擊機構12位於待機位置上,且控制器84使電動馬達15停止。當電動馬達15停止時,旋轉限制機構48使打擊機構12於待機位置上停止。打擊機構12承受壓力室13的所施加的力,打擊機構12所承受的所施加的力經由針齒輪45而傳導至針齒輪軸44中。因此,針齒輪軸44於圖3中承受順時針方向的扭矩。針齒輪軸44所承受的扭矩被傳導至托架49中,旋轉限制機構48陷入至托架49與齒輪箱39之間。因此,阻止針齒輪軸44於圖3中在順時針方向上進行旋轉,打擊機構12於圖3的待機位置上停止。
控制器84若檢測到觸發開關56已接通、且按鈕開關60已接通,則判斷打擊釘子51的條件成立,並重複將反相電路53的開關元件接通及斷開的控制,而將蓄電池37的電力供給至電動馬達15中。於是,電動馬達15的馬達軸35進行旋轉。馬達軸35的扭矩經由減速機40而傳導至針齒輪軸44中。
針齒輪45於圖3中在逆時針方向上進行旋轉,打擊機構12自待機位置起抵抗壓力室13的力而於第2方向B2上移動,壓力室13的氣壓上升。所謂打擊機構12於第2方向B2上移動,是指打擊機構12於圖1中上升。進而,於針45H與凸部25H扣合後,針45G自凸部25G中脫離。若打擊機構12如圖4般到達上死點,則驅動刀片25的前端位於比釘子51的頭部更上方的位置。另外,於打擊機構12到達上死點後,針45H自凸部25H中脫離。於是,打擊機構12藉由壓力室13的氣壓而於第1方向B1上移動。所謂打擊機構12於第1方向B1上移動,是指打擊機構12於圖1中下降。驅動刀片25打擊位於射出通道34中的釘子51,釘子51被打入至被打入材料W1中。
另外,若釘子51的整體陷入至被打入材料W1中後釘子51停止,則驅動刀片25的前端因其反作用力而自釘子51上離開。另外,活塞24如圖5般衝撞緩衝器32,緩衝器32進行彈性變形,藉此吸收打擊機構12的動能。活塞24衝撞緩衝器32的時間點的打擊機構12的位置為下死點。
另外,於驅動刀片25打擊釘子51後,電動馬達15的馬達軸35亦進行旋轉。而且,若針45A與凸部25A扣合,則打擊機構12於圖1中再次上升。控制器84若檢測到打擊機構12已到達圖3的待機位置,則使電動馬達15停止。若電動馬達15停止,則旋轉限制機構48將打擊機構12保持於待機位置上。
於本實施形態中,自打擊機構12位於下死點的狀態起,針45A與凸部25A扣合,針45B與凸部25B扣合,針45C與凸部25C扣合,針45D與凸部25D扣合,針45E與凸部25E扣合,針45F與凸部25F扣合,針45G與凸部25G扣合,針45H與凸部25H扣合,藉此打擊機構12到達上死點。再者,因兩組針與凸部扣合,故若下一個針與凸部扣合,則先前扣合的針與凸部脫離。
於本實施形態中,伴隨將針齒輪45的扭矩傳導至打擊機構12中的針藉由針齒輪45的旋轉而切換,半徑R1逐漸變短。因此,當打擊機構12藉由針齒輪45的扭矩而上升時,相當於力矩臂(moment arm)的半徑R1伴隨打擊機構12靠近上死點而變短。因此,可抑制針齒輪45的負荷扭矩,即電動馬達15的負荷扭矩伴隨打擊機構12靠近上死點而增加。負荷扭矩是為了使打擊機構12上升而需要的扭矩。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對應於使打擊機構12於靠近上死點的方向上移動時的負荷扭矩的增加量,分別設定自針45A~針45H的各者的中心至軸線A2為止的半徑R1,以抑制電動馬達15的負荷扭矩的增加。
於本實施形態中,使自軸線A2至針45A~針45H的各者的中心為止的半徑R1不同。針齒輪45的第1區域85的半徑R5比第2區域86的半徑R6大。另外,針齒輪45較佳為由質量或比重比樹脂或碳系的材料高的金屬材料形成。尤其,針齒輪45的第1區域85的材料較佳為使用質量比第2區域86的材料高的材料、或針齒輪45的第1區域85的材料較佳為高質量且高比重的材料。
其理由如下:當為了使打擊機構12上升而使針齒輪45旋轉時,旋轉方向的慣性力矩作用於針齒輪45上。因此,當打擊機構12位於下死點附近等,電動馬達15為輕負荷時,針齒輪45以高速進行旋轉,藉此可藉由針齒輪45的第1區域85的高質量材料而將慣性力矩儲存於針齒輪45中。
而且,其原因在於:因打擊機構12位於上死點附近,故電動馬達15變成高負荷,且於變成低旋轉的區域、或電動馬達15停止的區域中,藉由利用儲存於針齒輪45中的慣性力矩,而進一步減輕電動馬達15的負荷扭矩。
即,於針齒輪45的第1區域85的旋轉方向上,逐漸地朝徑向的內側配置有針45A~45H,因此敢於利用高質量材料來形成針齒輪45的第1區域85。因此,可藉由飛輸效應(flywheel effect)來進一步減輕電動馬達15的負荷扭矩。
另外,伴隨靠近活塞24,設置於驅動刀片25上的8個凸部(25A~25H)的突出量H1逐漸地變短。因此,可順利地進行針與凸部的扣合及脫離。
圖7是表示電動馬達的負荷扭矩與打擊機構的移動量的關係的特性的一例。打擊機構的移動量是打擊機構自待機位置到達上死點為止的移動量。實線的特性為實施例,虛線的特性為比較例。將比較例的針齒輪設為自軸線至針的中心為止的距離固定者。實施例中的負荷扭矩的增加量小於比較例中的負荷扭矩的增加量。負荷扭矩的增加量是指負荷扭矩的增加比例、或負荷扭矩的增加率。
參照圖8至圖10對針齒輪45及驅動刀片25的另一例進行說明。自針45A~針45E的各者的中心至軸線A2為止的半徑R2全部相同。自針45F~針45H的各者的中心至軸線A2為止的半徑R3全部相同。半徑R3比半徑R2小。
設置於驅動刀片25上的凸部25A~凸部25E的各者的突出量H2全部相同。凸部25F~凸部25H的各者的突出量H3全部相同。突出量H2比突出量H3小。於圖8、圖9及圖10所示的例子中,在打擊機構12自待機位置移動至上死點為止的期間內,針45F與凸部25F扣合及脫離,針45G與凸部25G扣合及脫離,針45H與凸部25H扣合。於圖8、圖9及圖10所示的例子中,在打擊機構12自下死點移動至待機位置之前為止的期間內,針45A~針45E與凸部25A~凸部25E扣合及脫離。
因此,與在打擊機構12自待機位置移動至上死點為止的期間內傳導扭矩的針45F~針45H相對應的半徑R3較與在打擊機構12自下死點移動至待機位置之前為止的期間內傳導扭矩的針45A~針45E相對應的半徑R2短。因此,可抑制相對於打擊機構12自下死點移動至待機位置之前為止的期間內的負荷扭矩,打擊機構12自待機位置移動至上死點為止的期間內的負荷扭矩增加。
參照圖11對針齒輪45及驅動刀片25的另一例進行說明。圖11中所示的針齒輪45具有平板45J、及設置於平板45J的旋轉方向上的針45A~針45H。針45A~針45H是與圖3中所示的針45A~針45H同樣地構成。圖11的針齒輪45不具備圖2的平板45K。驅動刀片25與平板45J於軸線A2方向上空開間隔來配置。於驅動刀片25之中,靠近針齒輪45之側的表面62上設置有凸部62A~凸部62H。凸部62A~凸部62H於中心線A1方向上以固定的間隔來設置。如圖12般,凸部62A~凸部62H自表面62突出的突出量H4全部相同。
若將圖11中所示的驅動刀片25用作圖2的打擊機構12,則針45G與凸部62G扣合且打擊機構12於待機位置上停止。而且,若針齒輪45於圖11中在逆時針方向上進行旋轉,則針45H與凸部62H扣合後,針45G自凸部62G中脫離,打擊機構12到達上死點。進而,若針45H自凸部62H中脫離,則打擊機構12下降來打擊卡子、且打擊機構12到達下死點。
若於打擊機構12到達下死點後,針齒輪45於圖11中在逆時針方向上進行旋轉,則針45A與凸部62A扣合,打擊機構12自下死點上升。針45B與凸部62B扣合及脫離,針45C與凸部62C扣合及脫離,針45D與凸部62D扣合及脫離,針45E與凸部62E扣合及脫離,針45F與凸部62F扣合及脫離,針45G與凸部62G扣合,若打擊機構12到達待機位置,則針齒輪45停止。於圖11中所示的針齒輪45及驅動刀片25中,亦可獲得與圖3至圖8的實施形態相同的效果。
(實施形態2) 圖13中所示的打入機110具有:殼體111、打擊機構112、匣113、電動馬達114、轉換機構115、控制基板116、電池組117及反作用吸收機構208。殼體111具有:筒狀的主體部119、與主體部119連接的把手120、以及與主體部119連接的馬達箱121。安裝部122與把手120及馬達箱121連接。射出部123設置於主體部119外,且射出部123固定於主體部119上。射出部123具有射出通道124。用戶可手握把手120,將射出部123的前端按壓於被打入材料W1上。
匣113由馬達箱121及射出部123支撐。馬達箱121於中心線E1方向上,配置在把手120與匣113之間。匣113收容多個卡子125。卡子125包含釘子,卡子125的材質包含金屬、非鐵金屬、鋼。卡子125彼此藉由連接組件而相互連接。連接組件可為線、黏著劑、樹脂的任一者。卡子125為棒狀。匣113具有進給器(feeder)。進給器將收容於匣113中的卡子125送至射出通道124中。
打擊機構112橫跨主體部119的內外來設置。打擊機構112具有配置於主體部119內的柱塞126、及固定於柱塞126上的驅動刀片127。柱塞126為金屬製或合成樹脂製。
驅動刀片127為金屬製。導軸(guide shaft)128設置於主體部119內。中心線E1穿過導軸128的中心。導軸128的材質可為金屬、非鐵金屬、鋼的任一者。如圖13及圖14般,頂部固定器129及底部固定器130固定於殼體111內來設置。頂部固定器129及底部固定器130的材質可為金屬、非鐵金屬、鋼的任一者。導軸128固定於頂部固定器129及底部固定器130上。導桿(guide bar)設置於主體部119內。設置有兩根導桿、且兩根導桿固定於頂部固定器129及底部固定器130上。兩根導桿均為平板狀、且與中心線E1平行地配置。
柱塞126安裝於導軸128的外周面上,柱塞126可沿著導軸128而於中心線E1方向上動作。導軸128將中心線E1作為中心而於徑向上對柱塞126進行定位。導桿將中心線E1作為中心而於圓周方向上對柱塞126進行定位。驅動刀片127可與柱塞126一同相對於中心線E1平行地動作。驅動刀片127可於射出通道124內動作。
反作用吸收機構208吸收殼體111所承受的反作用。如圖14及圖15般,反作用吸收機構208具有筒狀的配重118,及設置於配重118上的扣合部200、扣合部201。配重118的材質可金屬、非鐵金屬、鋼、陶瓷的任一者。配重118安裝於導軸128上。配重118可沿著導軸128而於中心線E1方向上動作。導軸128相對於中心線E1而於徑向上對配重118進行定位。導桿將中心線E1作為中心而於圓周方向上對配重118進行定位。
彈簧136配置於主體部119內,彈簧136於中心線E1方向上,配置在柱塞126與配重118之間。作為一例,彈簧136可使用金屬製的壓縮螺旋彈簧。彈簧136可於中心線E1方向上伸縮。彈簧136之中,中心線E1方向上的第1端部與柱塞126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彈簧136之中,中心線E1方向上的第2端部與配重118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彈簧136承受中心線E1方向的壓縮力而蓄積彈性能。彈簧136是對打擊機構112及配重118進行施力的施力機構的一例。
柱塞126於中心線E1方向上,自彈簧136承受靠近底部固定器130的第1方向D1的所施加的力。配重118於中心線E1方向上,自彈簧136承受靠近頂部固定器129的第2方向D2的所施加的力。第1方向D1與第2方向D2彼此相反,第1方向D1及第2方向D2與中心線E1平行。柱塞126及配重118自作為同一個組件的彈簧136承受物理式的所施加的力。
配重緩衝器137及柱塞緩衝器138設置於主體部119內。配重緩衝器137配置在頂部固定器129與配重118之間。柱塞緩衝器138配置在底部固定器130與柱塞126之間。配重緩衝器137及柱塞緩衝器138均為合成橡膠製。
圖13及圖14中所示的打入機110表示中心線E1為與垂直線平行的狀態的例子。將打擊機構112或柱塞126或配重118各自於第1方向D1上進行動作稱為下降。將打擊機構112或配重118各自於第2方向D2上進行動作稱為上升。打擊機構112及配重118各自可於中心線E1方向上進行往返動作。
圖13中所示的電池組117可相對於安裝部122安裝及拆卸。電池組117具有收容箱139、及收容於收容箱139內的多個電池單元。電池單元是可進行充電及放電的二次電池,電池單元可使用鋰離子電池、鎳氫電池、鋰離子聚合物電池、鎳鎘電池的任一種。電池組117為直流電源,電池組117的電力可供給至電動馬達114中。
圖13中所示的控制基板116設置於安裝部122內,圖6中所示的控制器140及反相電路141設置於控制基板116上。控制器140是具有輸入端口、輸出端口、運算處理部及記憶部的微電腦。反相電路141具有多個開關元件,多個開關元件各自可接通及斷開。控制器140輸出控制反相電路141的信號。在電池組117與電動馬達114之間形成有電路。反相電路141是電路的一部分、且連接及阻斷電路。
如圖13般,觸發器142及觸發開關143設置於把手120上,若用戶對觸發器142施加操作力,則觸發開關143接通。若用戶解除施加至觸發器142中的操作力,則觸發開關143斷開。位置檢測感測器144設置於殼體111內。位置檢測感測器144例如根據電動馬達114的旋轉角度,推斷中心線E1方向上的柱塞126及配重118的位置並輸出信號。圖13中所示的打入機110不具備圖6中所示的按鈕開關60。控制器140接收觸發開關143的信號、位置檢測感測器144的信號,且輸出控制反相電路141的信號。
圖13中所示的電動馬達114具有轉子184及定子145,馬達軸146安裝於轉子184上。若自電池組117供給電力,則電動馬達114的馬達軸146進行旋轉。減速機147配置於馬達箱121內。減速機147具有多組行星齒輪機構、輸入組件148及輸出組件149。輸入組件148與馬達軸146連接。電動馬達114及減速機147將中心線E1作為中心而配置成同心狀。圖13中所示的打入機100表示中心線E1與軸線E2形成的角度為90度的例子。
轉換機構115將輸出組件149的旋轉力轉換成打擊機構112的動作力及配重118的動作力。轉換機構115具有第1齒輪150、第2齒輪151及第3齒輪152。第1齒輪150、第2齒輪151及第3齒輪152的材質可為金屬、非鐵金屬、鋼的任一者。固定器153設置於殼體111內,輸出組件149由固定器153可旋轉地支撐。第1齒輪150固定於輸出組件149上。第2齒輪151由支撐軸154可旋轉地支撐。第3齒輪152由支撐軸155可旋轉地支撐。支撐軸154、支撐軸155安裝於固定器153上。第1齒輪150可將軸線E2作為中心進行旋轉,第2齒輪151可將軸線E3作為中心進行旋轉,第3齒輪152可將軸線E4作為中心進行旋轉。
如圖14般,軸線E2、軸線E3、軸線E4於中心線E1方向上空開間隔來配置。軸線E3配置在軸線E2與軸線E4之間。軸線E2、軸線E3、軸線E4相互平行。第3齒輪152於中心線E1方向上,配置在第2齒輪151與頂部固定器129之間。第1齒輪150於中心線E1方向上,配置在第2齒輪151與匣113之間。
如圖15所示,第1齒輪150的外徑與第2齒輪151的外徑及第3齒輪152的外徑相同。第2齒輪151與第1齒輪150及第3齒輪152咬合。凸輪輥(cam roller)157設置於第1齒輪150上,兩個凸輪輥(158、202)設置於第2齒輪151上,兩個凸輪輥(159、203)設置於第3齒輪152上。凸輪輥157可相對於第1齒輪150進行自轉。兩個凸輪輥(158、202)將軸線E3作為中心而配置於同一圓周上。兩個凸輪輥(158、202)分別可相對於第2齒輪151進行自轉。穿過凸輪輥157的自轉中心的假想圓G1具有半徑R11。穿過凸輪輥158、凸輪輥202的自轉中心的假想圓G2具有半徑R12。假想圓G1將軸線E2作為中心,假想圓G2將軸線E3作為中心。半徑R12較半徑R11小。
兩個凸輪輥(159、203)分別可相對於第3齒輪152進行自轉。穿過凸輪輥159的假想圓G3具有半徑R13。穿過凸輪輥203的假想圓G4具有半徑R14。假想圓G3、假想圓G4均將軸線E4作為中心。半徑R14較半徑R13小。半徑R13、半徑R14較半徑R12小。如此,半徑R11與半徑R12互不相同,半徑R13與半徑R14互不相同。
作為一例,凸輪輥157、凸輪輥158、凸輪輥159、凸輪輥202、凸輪輥203的材質包含金屬、非鐵金屬及鋼。將凸輪輥157、凸輪輥158、凸輪輥159、凸輪輥202、凸輪輥203設為圓筒狀,且將凸輪輥157、凸輪輥158、凸輪輥159、凸輪輥202、凸輪輥203的外徑設為全部相同。
若電池組117的電力被供給至電動馬達114中而使馬達軸146進行正轉,則馬達軸146的旋轉力經由減速機147而傳導至第1齒輪150中。若第1齒輪150於圖15中順時針地進行旋轉,則第2齒輪151逆時針地進行旋轉,第3齒輪152順時針地進行旋轉。
如圖15般,扣合部204、扣合部205、扣合部206設置於柱塞126上。若第1齒輪150於圖15中順時針地進行旋轉,則凸輪輥157可與扣合部204扣合及脫離。若第2齒輪151逆時針地進行旋轉,則凸輪輥158可與扣合部205扣合及脫離,凸輪輥202可與扣合部206扣合及脫離。若第3齒輪152順時針地進行旋轉,則凸輪輥159可與扣合部200扣合及脫離,凸輪輥203可與扣合部201扣合及脫離。
繼而,對打入機100的使用例進行說明。控制器140若檢測到觸發開關143的斷開,則不對電動馬達114供給電力,而使馬達軸146停止。若電動馬達114停止,則如圖14般,柱塞126於接觸柱塞緩衝器138的位置,即下死點上停止。另外,配重118由彈簧136的彈力施力,於接觸配重緩衝器137的位置,即上死點上停止。控制器140對位置檢測感測器144的信號進行處理,藉此推斷柱塞126及配重118的中心線E1方向的位置。
若用戶將射出部123的前端按壓於被打入材料W1上、且控制器140檢測到觸發開關143的接通,則控制器140對電動馬達114供給電力,而使馬達軸146進行正轉。馬達軸146的旋轉力由減速機147放大後被傳導至第1齒輪150中,於圖15中如左側所示,第1齒輪150順時針地進行旋轉。
若第1齒輪150順時針地進行旋轉,則第2齒輪151逆時針地進行旋轉,第3齒輪152順時針地進行旋轉。若第1齒輪150順時針地進行旋轉,且凸輪輥157與扣合部204扣合,則於圖15中如右側所示,柱塞126抵抗彈簧136的所施加的力而於第2方向D2上進行動作。即,打擊機構112上升。另外,若第3齒輪152順時針地進行旋轉,且凸輪輥259與扣合部200扣合,則配重118於第1方向D1上進行動作。即,於圖15中如右側所示,配重118下降。
進而,於凸輪輥157已與扣合部204扣合的狀態下,凸輪輥158與扣合部205扣合。其後,凸輪輥157自扣合部204中脫離。另外,於圖16中如左側所示,於凸輪輥158已與扣合部205扣合的狀態下,凸輪輥202與扣合部206扣合。因此,打擊機構12進一步上升。
另外,於圖15中如右側所示,於凸輪輥159已與扣合部200扣合的狀態下,凸輪輥203與扣合部201扣合。繼而,於圖16中如左側所示,凸輪輥159自扣合部200中脫離。因此,配重118進一步下降。
而且,於圖16中如右側所示,若柱塞126到達上死點,且凸輪輥202自扣合部206中脫離,則如圖17般,柱塞126藉由彈簧136的所施加的力而下降。另外,於圖16中如右側所示,若配重118到達下死點,且凸輪輥203自扣合部201中脫離,則如圖17所示,配重118藉由彈簧136的所施加的力而上升。
若柱塞126下降,即打擊機構112下降,則驅動刀片127打擊位於射出通道124中的卡子125。卡子125被打入至被打入材料W1中。於驅動刀片127打擊卡子125後,柱塞126衝撞柱塞緩衝器138。柱塞緩衝器138吸收打擊機構112的動能的一部分。另外,配重118衝撞配重緩衝器137。配重緩衝器137吸收反作用吸收機構208的動能的一部分。
如此,當打擊機構112於第1方向D1上進行動作來打擊卡子125時,配重118在與第1方向D1相反的第2方向D2上進行動作。因此,可減少打擊機構112打擊卡子125時的反作用。
控制器140推斷柱塞126於中心線E1方向上的位置,於自柱塞126開始下降的時間點至衝撞柱塞緩衝器138為止的期間內,使電動馬達114停止。因此,柱塞126於接觸柱塞緩衝器138的下死點上停止,配重118於接觸配重緩衝器137的上死點上停止。而且,若用戶解除對於觸發器142的操作力,並再次對觸發器142施加操作力,則控制器140使電動馬達114進行旋轉,打擊機構112及配重118與所述同樣地進行動作。
當柱塞126抵抗彈簧136的所施加的力而上升時,將電動馬達114的扭矩傳導至柱塞126中的組件自凸輪輥157切換成凸輪輥158、凸輪輥202。此處,半徑R12較半徑R11小。因此,當打擊機構112藉由電動馬達114的扭矩而上升時,伴隨打擊機構112靠近上死點,力矩臂變短。因此,當打擊機構112靠近上死點時,可抑制電動馬達114的負荷扭矩增加。再者,自打擊機構112施加至第1齒輪150中的扭矩於圖15及圖16中逆時針轉動。
另外,當配重118抵抗彈簧136的所施加的力而下降時,將電動馬達114的扭矩傳導至配重118中的組件自凸輪輥159切換成凸輪輥203。此處,半徑R14較半徑R13小。因此,當配重118藉由電動馬達114的扭矩而下降時,伴隨配重118靠近下死點,力矩臂變短。因此,當配重118靠近下死點時,可抑制電動馬達114的負荷扭矩增加。再者,自反作用吸收機構208經由第3齒輪152、第2齒輪151而施加至第1齒輪150中的扭矩於圖15及圖16中逆時針轉動。
圖18中所示的打入機100是不具備圖13及圖14中所示的反作用吸收機構208的例子。圖18中所示的打入機100除反作用吸收機構208的動作以外,可獲得與圖13及圖14中所示的打入機100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實施形態3) 圖19是表示打入機的實施形態3的示意圖。打入機70具有:殼體71、電動馬達72、氣缸73、打擊機構74、凸輪75、彈簧76及緩衝器77。電動馬達72、氣缸73、凸輪75、彈簧76及緩衝器77設置於殼體71內。氣缸73固定於殼體71內來設置,打擊機構74可於氣缸73的中心線A3方向上移動。打擊機構74具有活塞80及驅動刀片81。彈簧76為金屬製的壓縮彈簧,彈簧76以經壓縮的狀態配置於氣缸73內。彈簧76利用彈性復原力於第1方向B3,即靠近緩衝器77的方向上對打擊機構74進行施力。圖19表示活塞80被按壓於緩衝器77上且打擊機構74位於下死點的狀態。
凸輪75安裝於旋轉軸78上,且設置有連接及阻斷旋轉軸78與電動馬達72之間的動力傳導路徑的離合器(clutch)。若離合器得到連接,則凸輪75藉由電動馬達72的扭矩而逆時針地進行旋轉。於凸輪7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纏繞部75A。自軸線A4至纏繞部75A為止的半徑,即半徑R4於凸輪75的旋轉方向上不同。
於殼體71內設置有一對導輥82。線79的第1端部與凸輪75連接,線79的第2端部與活塞80連接。線79於一對導輥82之間穿過。
檢測凸輪75的旋轉方向的相位的相位檢測感測器設置於殼體71內。控制電動馬達72的旋轉及停止的控制器設置於殼體71內。相位檢測感測器的信號被輸入至控制器中。控制器控制離合器的連接及阻斷。
圖19的打入機70若電動馬達72停止,則打擊機構74因彈簧76的所施加的力而被按壓於緩衝器77上且於下死點上停止。若電動馬達72進行旋轉,則凸輪75於圖19中逆時針地進行旋轉,線79捲取於纏繞部75A上並得到牽引。若線79得到牽引,則打擊機構74於第2方向B4上移動,即上升。若打擊機構74到達上死點,則控制器阻斷離合器。於是,打擊機構74藉由彈簧76的力而下降並打擊卡子。若打擊機構74下降,則線79被自纏繞部75A中抽出。其後,若活塞80衝撞緩衝器77,則控制器使電動馬達72停止,打擊機構74於下死點上停止。
當藉由電動馬達72的扭矩來使凸輪75旋轉而使打擊機構74上升時,伴隨打擊機構74的上升,線79捲繞於纏繞部75A上的位置P1的半徑R4變小。如此,伴隨打擊機構74的上升,自軸線A4至位置P1為止的半徑R4,即力矩臂變短,自凸輪75傳導至線79中的牽引力增加。因此,當使打擊機構74上升時,可抑制電動馬達72的負荷扭矩增加。
對打入機的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的事項的含義進行說明。針齒輪45及凸輪75為第1旋轉組件的一例。第1齒輪150及第2齒輪151為第2旋轉組件的一例,第3齒輪152為第3旋轉組件的一例。壓力室13及彈簧76、彈簧136為第1移動機構的例子,電動馬達15、電動馬達72、電動馬達114為馬達的例子。本體部25K為第1本體部的一例。柱塞126為第2本體部的一例。針齒輪45、凸輪75、第1齒輪150及第2齒輪151為第2移動機構的例子。彈簧136為第3移動機構的一例。第3齒輪152、凸輪輥159、凸輪輥203為第4移動機構的一例。針45A~針45H、纏繞部75A、凸輪輥157、凸輪輥158、凸輪輥159、凸輪輥202、凸輪輥203為扭矩抑制機構的例子。凸部25A~凸部25H及凸部62A~凸部62H為多個第1扣合部的例子。針45A~針45H為多個第2扣合部的例子。扣合部204、扣合部205、扣合部206為第3扣合部的一例。凸輪輥157、凸輪輥158、凸輪輥202為第4扣合部的一例。扣合部200、扣合部201為第5扣合部的一例。凸輪輥159、凸輪輥203為第6扣合部的一例。針45F、針45G、針45H為高負荷扣合部的例子,針45A~針45E為低負荷扣合部的例子。上死點為第1位置的例子,下死點為第2位置的例子。線79為線材的例子,針45A~針45H及纏繞部75A為傳導部的例子。軸線A2為第1軸線的一例,軸線E2、軸線E3為第2軸線的一例。軸線E4為第3軸線的一例。半徑R1、半徑R2、半徑R3、半徑R4、半徑R5、半徑R6、半徑R11、半徑R12、半徑R13、半徑R14為距離的一例。反作用吸收機構208為反作用吸收機構的一例,配重118為配重的一例。
打入機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及實施形態3,可於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例如,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及實施形態3中,使打擊機構於第2方向上移動的馬達除電動馬達以外,包括油壓馬達、氣壓馬達。電動馬達可為帶有刷子的馬達或無刷馬達的任一者。電動馬達的電源可為直流電源或交流電源的任一者。旋轉組件除針齒輪及凸輪以外,包括齒輪、滑輪、旋轉軸。
於實施形態1中,相對於本體部的第1扣合部的突出量可為與本體部的邊緣的距離、或與本體部的中心線的距離的任一者。多個第2扣合部除設置於旋轉組件上的多個針以外,亦可為設置於齒輪的外周面上的多個齒。自軸線至第2扣合部為止的距離相當於自軸線至齒頂為止的距離。
於在實施形態1中參照圖3、圖4、圖5、圖8、圖9、圖10及圖11的說明中,記載有針齒輪45藉由電動馬達15的扭矩而逆時針地進行旋轉。相對於此,將自打擊機構12施加至針齒輪45中的扭矩設為順時針轉動者來進行說明。
於實施形態2中,打入機10的第1移動機構及第3移動機構可分別獨立地設置,亦可共用。於圖14所示的打入機10中,彈簧136具有作為於第1方向D1上對打擊機構112進行施力的第1移動機構的作用、及作為於第2方向D2上對反作用吸收機構208進行施力的第3移動機構的作用。相對於此,亦可獨立地設置作為於第1方向上對打擊機構進行施力的第1移動機構的金屬彈簧、及作為於第2方向上對反作用吸收機構進行施力的第3移動機構的金屬彈簧。
於實施形態2中,將第2軸線作為中心進行旋轉的第2旋轉組件可為一個,亦可為多個。若旋轉組件為一個,則多個第4扣合部全部設置於一個第2旋轉組件上,第2旋轉組件可將一個第2軸線作為中心進行旋轉。若第2旋轉組件為多個,則第4扣合部分別設置於多個第2旋轉組件上。多個第2旋轉組件分別可將不同的第2軸線作為中心進行旋轉。於多個第2旋轉組件上分別設置有一個以上的第4扣合部。分別設置於多個第2旋轉組件上的第4扣合部與作為各個第2旋轉組件的中心的第2軸線的距離互不相同。再者,當於一個第2旋轉組件上設置有多個第4扣合部時,自作為該第2旋轉組件的中心的第2軸線至第4扣合部為止的距離可相同,亦可不同。
進而,於打入機的實施形態2中,可採用多個第2旋轉組件的旋轉方向變成相同的構成。例如,可藉由將正時皮帶(timing belt)纏繞於多個第2旋轉組件上來實施。於此情況下,任意地設計設置於各第2旋轉組件上的扣合部的位置、各第2旋轉組件中的扣合部的配置半徑、設置於打擊機構上的扣合部的位置。
於在實施形態2中參照圖15、圖16及圖17的說明中,表示第1齒輪150藉由電動馬達114的扭矩而順時針地進行旋轉的例子。相對於此,表示自打擊機構112施加至第1齒輪150中的扭矩為逆時針轉動的例子。
於實施形態3中,線材包括線、電纜及繩索。於實施形態3中,線材亦可在凸輪與打擊機構之間纏繞於滑輪上。於在實施形態3中參照圖19的說明中,表示凸輪75藉由電動馬達72的扭矩而逆時針地進行旋轉的例子。相對於此,表示自打擊機構74施加至凸輪75中的扭矩為順時針轉動的例子。
於對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及實施形態3進行說明的圖中,旋轉組件的順時針轉動及逆時針轉動是權宜地進行的闡釋,只要是彼此相反的方向即可。
使打擊機構於第1方向上移動的第1移動機構包括氣彈簧(gas spring)、金屬彈簧、非鐵金屬彈簧、磁性彈簧及合成橡膠。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的壓力室13為氣彈簧的一例。金屬彈簧及非鐵金屬彈簧可為壓縮彈簧或拉伸彈簧的任一者。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及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的金屬包括鐵、鋼。實施形態1、實施形態2及實施形態3中所說明的非鐵金屬包括鋁。
磁性彈簧藉由磁鐵的同極彼此的斥力來使打擊機構於第1方向上移動。合成橡膠藉由合成橡膠的斥力來使打擊機構於第1方向上移動。磁性彈簧或合成橡膠設置於殼體內。
進而,第2移動機構亦可將滑輪、鏈輪、鏈條、線、電纜等動力傳導組件組合來構成。第4移動機構亦可將滑輪、鏈輪、鏈條、線、電纜等動力傳導組件組合來構成。進而,第1移動機構可定義為第1施力機構,第2移動機構可定義為第2施力機構。進而,第3移動機構可定義為第3施力機構,第4移動機構可定義為第4施力機構。打擊機構可於待機位置上停止,打擊機構亦可將下死點設為待機位置。
進而,被打入材料包括地板、牆壁、頂棚、柱子及屋頂。被打入材料的材質包括木材、混凝土及石膏。
10、70、100、110‧‧‧打入機
11、71、111‧‧‧殼體
12、74、112‧‧‧打擊機構
13‧‧‧壓力室
14‧‧‧動力轉換機構
15、72、114‧‧‧電動馬達
15A、184‧‧‧轉子
15B、145‧‧‧定子
16‧‧‧本體
17、29‧‧‧罩
18、120‧‧‧把手
19、121‧‧‧馬達箱
20‧‧‧連接部
21‧‧‧蓄壓容器
22、73‧‧‧氣缸
23‧‧‧連接工具
24、80‧‧‧活塞
25、81、127‧‧‧驅動刀片
25K‧‧‧本體部
25A~25H、62A~62H‧‧‧凸部
26‧‧‧邊緣
27‧‧‧固定器
28‧‧‧負載承受部
30‧‧‧鼻部
31、33‧‧‧軸孔
32、77‧‧‧緩衝器
34、124‧‧‧射出通道
35、146‧‧‧馬達軸
36、43、46、47‧‧‧軸承
37‧‧‧蓄電池
38‧‧‧收容箱
39‧‧‧齒輪箱
40、147‧‧‧減速機
41‧‧‧輸入構件
42‧‧‧輸出構件
44‧‧‧針齒輪軸
45‧‧‧針齒輪
45A~45H‧‧‧針
45J、45K‧‧‧平板
48‧‧‧旋轉限制機構
49‧‧‧托架
50、113‧‧‧匣
51‧‧‧釘子
52‧‧‧馬達基板
53、141‧‧‧反相電路
54‧‧‧控制基板
55、142‧‧‧觸發器
56、143‧‧‧觸發開關
57‧‧‧推桿
58‧‧‧彈性構件
59‧‧‧推桿制動器
60‧‧‧按鈕開關
61、144‧‧‧相位檢測感測器
62‧‧‧表面
75‧‧‧凸輪
75A‧‧‧纏繞部
76、136‧‧‧彈簧
78‧‧‧旋轉軸
79‧‧‧線
82‧‧‧導輥
83‧‧‧密封構件
84、140‧‧‧控制器
85‧‧‧第1區域
86‧‧‧第2區域
115‧‧‧轉換機構
116‧‧‧控制基板
117‧‧‧電池組
118‧‧‧配重
119‧‧‧主體部
122‧‧‧安裝部
123‧‧‧射出部
125‧‧‧卡子
126‧‧‧柱塞
128‧‧‧導軸
129‧‧‧頂部固定器
130‧‧‧底部固定器
137‧‧‧配重緩衝器
138‧‧‧柱塞緩衝器
139‧‧‧收容箱
148‧‧‧輸入組件
149‧‧‧輸出組件
150‧‧‧第1齒輪
151‧‧‧第2齒輪
152‧‧‧第3齒輪
153‧‧‧固定器
154、155‧‧‧支撐軸
157、158、159、202、203‧‧‧凸輪輥
200、201、204、205、206‧‧‧扣合部
208‧‧‧反作用吸收機構
A1、A3‧‧‧中心線
A2、A4、E2、E3、E4‧‧‧軸線
B1、B3、D1‧‧‧第1方向
B2、B4、D2‧‧‧第2方向
E1‧‧‧中心線
G1、G2、G3、G4‧‧‧假想圓
H1、H2、H3、H4‧‧‧突出量
P1‧‧‧位置
R1、R2、R3、R4、R5、R6、R11、R12、R13、R14‧‧‧半徑
W1‧‧‧被打入材料
圖1是對本發明的打入機的實施形態1進行側視的整體剖面圖。圖2是對打入機進行側視的部分剖面圖。圖3是表示設置於打入機上的針齒輪(pinwheel)及驅動刀片(driver blade)的具體例的剖面圖。圖4是表示設置於打入機上的針齒輪及驅動刀片的具體例的剖面圖。圖5是表示設置於打入機上的針齒輪及驅動刀片的具體例的剖面圖。圖6是表示打入機的控制系統的方塊圖。圖7是表示電動馬達的負荷扭矩與打擊機構的移動量的關係的線圖。圖8是表示設置於打入機上的針齒輪及驅動刀片的另一具體例的剖面圖。圖9是表示設置於打入機上的針齒輪及驅動刀片的另一具體例的剖面圖。圖10是表示設置於打入機上的針齒輪及驅動刀片的另一具體例的剖面圖。圖11是表示設置於打入機上的針齒輪及驅動刀片的另一具體例的圖。圖12是表示圖11的驅動刀片的圖。圖13是對打入機的實施形態2進行側視的整體剖面圖。圖14是圖13的打入機的部分剖面圖。圖15是表示圖13的打入機的柱塞(plunger)及配重(weight)的動作的示意圖。圖16是表示圖13的打入機的柱塞及配重自圖15的位置進一步動作的狀態的示意圖。圖17是表示圖13的打入機的柱塞及配重自圖16的位置進一步動作的狀態的示意圖。圖18是表示打入機的實施形態2的另一例的剖面圖。 圖19是表示打入機的實施形態3的示意圖。

Claims (15)

  1. 一種打入機,其是具備能夠於第1方向及與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移動的打擊機構、以及使所述打擊機構於所述第1方向上移動來打擊卡子的第1移動機構的打入機,其包括: 馬達;第2移動機構,藉由所述馬達的扭矩而旋轉,且使所述打擊機構抵抗所述第1移動機構的力而於所述第2方向上移動;以及扭矩抑制機構,當使所述打擊機構於所述第2方向上移動時,抑制所述馬達的扭矩增加。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打入機,其中所述打擊機構具有: 第1本體部,能夠於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上移動;以及多個第1扣合部,自所述第1本體部突出,所述第2移動機構具有:第1旋轉組件,藉由所述馬達的扭矩而以第1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以及多個第2扣合部,相對於所述第1旋轉組件而設置於旋轉方向上,且相對於所述多個第1扣合部能夠扣合及脫離,所述扭矩抑制機構包含所述多個第1扣合部及所述多個第2扣合部,且所述多個第2扣合部包含與所述第1軸線的距離互不相同的至少兩個所述第2扣合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打入機,其中所述多個第1扣合部於相對於移動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自所述第1本體部突出,且於所述移動方向上空開間隔來配置, 所述多個第1扣合部包含自所述第1本體部的突出量互不相同的至少兩個所述第1扣合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打入機,其中所述第1方向是所述打擊機構自第1位置朝第2位置移動的方向, 所述第2方向是所述打擊機構自所述第2位置朝所述第1位置移動的方向,所述打擊機構於自所述第2位置朝所述第1位置移動時能夠在待機位置上停止,所述多個第2扣合部包含:高負荷扣合部,於使所述打擊機構自所述待機位置朝所述第2方向移動時與所述多個第1扣合部扣合;以及低負荷扣合部,於使所述打擊機構自所述第2位置朝所述待機位置移動時與所述多個第1扣合部扣合,且自所述第1軸線至所述高負荷扣合部為止的距離與自所述第1軸線至所述低負荷扣合部為止的距離不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打入機,其包括設置於所述第1旋轉組件的外周,且於所述第1旋轉組件的旋轉方向上設置在不同的範圍內的第1區域及第2區域, 所述第1區域的半徑較所述第2區域的半徑大,構成所述第1區域的材料的質量較構成所述第2區域的材料高,且所述多個第2扣合部在對應於所述第1區域的部位,設置於所述第1旋轉組件的旋轉方向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打入機,其中所述第1移動機構包含藉由氣體的壓力來使所述打擊機構於所述第1方向上移動的壓力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打入機,其中所述第1移動機構包含藉由彈性復原力來使所述打擊機構於所述第1方向上移動的彈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打入機,其中所述第2移動機構具有: 第1旋轉組件,藉由所述馬達的扭矩而以第1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纏繞部,相對於所述第1旋轉組件而設置於旋轉方向上;以及線材,捲繞於所述纏繞部上,且牽引所述打擊機構,自所述第1軸線至所述纏繞部為止的距離於所述第1旋轉組件的旋轉方向上不同,且所述扭矩抑制機構為所述纏繞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打入機,其中所述打擊機構具有: 第2本體部,能夠於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上移動;以及第3扣合部,設置於所述第2本體部上,所述第2移動機構具有:第2旋轉組件,藉由所述馬達的扭矩而以第2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以及多個第4扣合部,相對於所述第2旋轉組件而設置於旋轉方向上,且相對於所述第3扣合部能夠扣合及脫離,所述扭矩抑制機構包含所述第3扣合部及所述多個第4扣合部,且所述多個第4扣合部包含與所述第2軸線的距離互不相同的至少兩個所述第4扣合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打入機,其中所述第2旋轉組件包含多個所述第2旋轉組件, 所述多個第2旋轉組件分別能夠將不同的所述第2軸線作為中心進行旋轉,於所述多個第2旋轉組件上分別設置有一個以上的所述第4扣合部,分別設置於所述多個第2旋轉組件上的所述第4扣合部與作為各個所述第2旋轉組件的中心的所述第2軸線的距離互不相同。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所述的打入機,其設置有: 反作用吸收機構,能夠於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上移動,且在與所述打擊機構相反的方向上移動;第3移動機構,使所述反作用吸收機構於所述第2方向上移動;以及第4移動機構,藉由所述馬達的扭矩而旋轉,且使所述反作用吸收機構抵抗所述第3移動機構的力而於所述第1方向上移動,所述反作用吸收機構具有:配重,能夠於所述第1方向及所述第2方向上移動;以及第5扣合部,設置於所述配重上,所述第4移動機構具有:第3旋轉組件,藉由所述馬達的扭矩而以第3軸線為中心進行旋轉;以及多個第6扣合部,相對於所述第3旋轉組件而設置於旋轉方向上,且相對於所述第5扣合部能夠扣合及脫離,所述扭矩抑制機構包含所述第5扣合部及所述多個第6扣合部,所述多個第6扣合部包含與所述第3軸線的距離互不相同的至少兩個所述第6扣合部。
  12. 一種打擊機構,其是具有能夠於第1方向及與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移動的本體部,以及於相對於所述本體部的移動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自所述本體部突出,且於所述移動方向上空開間隔來配置的多個第1扣合部,並藉由具備與所述多個第1扣合部扣合的多個第2扣合部的旋轉組件的旋轉而於所述第2方向上移動的打擊機構, 所述多個第1扣合部包含自所述本體部的突出量互不相同的至少兩個所述第1扣合部。
  13. 一種移動機構,其是具有能夠將軸線作為中心進行旋轉的旋轉組件,以及設置於所述旋轉組件的旋轉方向上,且將力傳導至於第1方向上移動並打擊卡子的打擊機構中來使所述打擊機構在與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移動的傳導部的移動機構, 所述傳導部與所述軸線的距離於所述旋轉組件的旋轉方向上不同。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移動機構,其中所述傳導部是與設置於所述打擊機構上的多個第1扣合部扣合的多個第2扣合部, 所述多個第2扣合部包含與所述軸線的距離互不相同的至少兩個所述第2扣合部。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移動機構,其中所述傳導部是設置於所述旋轉組件的外周面上的纏繞部, 設置有捲繞於所述纏繞部上,且與所述打擊機構連接的線材, 所述纏繞部與所述軸線的距離於所述旋轉組件的旋轉方向上不同。
TW107114007A 2017-04-26 2018-04-25 打入機以及移動機構 TWI7540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6869 2017-04-26
JP2017-086869 2017-04-26
JP2017225719 2017-11-24
JP2017-225719 2017-1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1715A true TW201841715A (zh) 2018-12-01
TWI754047B TWI754047B (zh) 2022-02-01

Family

ID=63919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4007A TWI754047B (zh) 2017-04-26 2018-04-25 打入機以及移動機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491629B2 (zh)
JP (1) JP6915682B2 (zh)
CN (2) CN110573304B (zh)
DE (1) DE112018002219T5 (zh)
TW (1) TWI754047B (zh)
WO (1) WO201819867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5560B (zh) * 2019-04-30 2023-03-1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壓式釘槍及其位置異常排除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0943A1 (ja) * 2016-11-30 2018-06-0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US11446802B2 (en) * 2018-10-25 2022-09-20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having split gear box
WO2020203056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US11951601B2 (en) 2019-06-14 2024-04-09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US20220219301A1 (en) 2019-06-14 2022-07-14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Lifter mechanism for a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CN217394880U (zh) * 2019-06-14 2022-09-09 米沃奇电动工具公司 动力紧固件驱动器
US11618144B2 (en) * 2019-08-26 2023-04-04 Taizhou Dajiang Ind. Co., Ltd Energy storage mechanism and nail gun having same
JP7452624B2 (ja) 2020-03-05 2024-03-19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打込機
US11975432B2 (en) * 2020-03-25 2024-05-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ed fastener driver with lifter
CN111455788B (zh) * 2020-04-14 2021-11-09 吕元顺 一种混凝土路面拉伸钢筋打入装置
TWI741577B (zh) * 2020-04-29 2021-10-01 唐州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揮擊工具
CN115229735A (zh) * 2021-04-25 2022-10-25 重庆弘愿工具(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驱动工具
JP2023064260A (ja) 2021-10-26 2023-05-11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ち込み工具
TWI824800B (zh) * 2022-10-31 2023-12-01 力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動打釘機之內轉子式擊釘驅動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620799U1 (de) * 1986-08-02 1986-10-09 Esco Metallwaren, Martin Hühnken, 2072 Bargteheide Elektrisch betriebenes Eintreibgerät
DE8704666U1 (zh) 1986-08-02 1987-05-21 Demba Metallwarenfabrik Gmbh, 2072 Bargteheide, De
JP2658724B2 (ja) 1992-03-25 1997-09-3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バネ駆動式釘打機
JP3676879B2 (ja) * 1995-07-25 2005-07-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締結具打込み工具
US5941441A (en) 1998-03-10 1999-08-24 Ilagan; Artemio M. Electric nailing gun
US7104432B2 (en) * 2004-08-09 2006-09-12 An Puu Hsin Co., Lt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electric nailing gun
JP4588599B2 (ja) * 2005-09-26 2010-12-01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込み作業工具
JP4664240B2 (ja) * 2006-06-12 2011-04-06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込み作業工具
US8763874B2 (en) * 2007-10-05 2014-07-01 Senco Brands, Inc. Gas spring fastener driving tool with improved lifter and latch mechanisms
EP2209593B1 (en) * 2007-10-05 2016-07-20 Senco Brands, Inc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ing gas spring
DE102010032401B4 (de) 2010-07-27 2015-04-23 PROMESS Gesellschaft für Montage- und Prüfsysteme 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Nieten, insbesondere zum Hochgeschwindigkeitsnieten
WO2015015967A1 (ja) * 2013-07-31 2015-02-0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FR3009735B1 (fr) * 2013-08-14 2018-09-28 Intermas Nets Sa Panneau d'occultation
JP6260944B2 (ja) 2014-05-30 2018-01-17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TWI659811B (zh) 2014-08-28 2019-05-21 日商工機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釘入機
EP3000560A1 (de) 2014-09-25 2016-03-30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Eintreibgerät mit Gasfeder
US9926721B2 (en) * 2015-01-13 2018-03-27 Danuser Llc Post driver apparatus
AU2016243144B2 (en) * 2015-03-30 2018-12-13 Kyocera Senco Industrial Tools, Inc. Lift mechanism for framing nailer
JP2016190277A (ja) 2015-03-31 2016-11-10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WO2016199670A1 (ja) * 2015-06-10 2016-12-15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込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5560B (zh) * 2019-04-30 2023-03-11 鑽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氣壓式釘槍及其位置異常排除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76821A (zh) 2023-06-23
US11491629B2 (en) 2022-11-08
US20210101272A1 (en) 2021-04-08
US11858101B2 (en) 2024-01-02
TWI754047B (zh) 2022-02-01
CN110573304B (zh) 2023-04-07
WO2018198670A1 (ja) 2018-11-01
US20230050091A1 (en) 2023-02-16
JPWO2018198670A1 (ja) 2020-03-05
JP6915682B2 (ja) 2021-08-04
CN110573304A (zh) 2019-12-13
DE112018002219T5 (de) 2020-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841715A (zh) 打入機、打擊機構以及移動機構
WO2020059666A1 (ja) 打込機
JP7081595B2 (ja) 打込機
JP5424009B2 (ja) 留め具打込機
JP6897789B2 (ja) 打込機
TWI673146B (zh) 驅動機
JPWO2018100943A1 (ja) 打込機
JP2015066661A (ja) ねじ打機
JP2018039064A (ja) 打込機
JP6972981B2 (ja) 打込機
US20220176532A1 (en) Driving device
JP6766727B2 (ja) 打込機
JP6673524B2 (ja) 打込機
JP6790629B2 (ja) 打込機
JP7115025B2 (ja) 打込機
TWI833787B (zh) 釘打機
JP2022018216A (ja) 作業機
JP6753341B2 (ja) 打込機
JP2018202509A (ja) 打込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