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9216A -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9216A
TW201839216A TW107113801A TW107113801A TW201839216A TW 201839216 A TW201839216 A TW 201839216A TW 107113801 A TW107113801 A TW 107113801A TW 107113801 A TW107113801 A TW 107113801A TW 201839216 A TW201839216 A TW 2018392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foreign
sheet material
processing device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3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吉岡佐登美
功刀正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851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8388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851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437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851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30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851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300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92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921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B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0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2Pretreatment of the raw material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D21B1/026Separating fibrous materials from waste
    • D21B1/028Separating fibrous materials from waste by dry meth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26Devices, non-fluid media or methods for cancelling, correcting errors, underscoring or ru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7/00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 B41M7/0009Obliterating the printed matter; Non-destructive removal of the ink pattern, e.g. for repetitive use of the support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13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ontaining granules other than absorbent substanc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1/00Non-woven pile fabrics
    • D04H11/08Non-woven pile fabrics formed by creation of a pile on at least one surface of a non-woven fabric without addition of pile-forming material, e.g. by needling, by differential shrinking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B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0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4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 D21B1/06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by dry methods
    • D21B1/08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by dry methods the raw material being waste paper; the raw material being rag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B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0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 D21B1/04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 D21B1/12Fibrous raw materials or their mechanical treatment by dividing raw materials into small particles, e.g. fibres by wet methods, by the use of steam
    • D21B1/30Defibrating by other means
    • D21B1/32Defibrating by other means of waste paper
    • D21B1/325Defibrating by other means of waste paper de-ink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CPRODUCTION OF CELLULOSE BY REMOVING NON-CELLULOSE SUBSTANCES FROM CELLULOSE-CONTAINING MATERIALS; REGENERATION OF PULPING LIQUORS; APPARATUS THEREFOR
    • D21C1/00Pretreatment of the finely-divided materials before digesting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CPRODUCTION OF CELLULOSE BY REMOVING NON-CELLULOSE SUBSTANCES FROM CELLULOSE-CONTAINING MATERIALS; REGENERATION OF PULPING LIQUORS; APPARATUS THEREFOR
    • D21C9/00After-treatment of cellulose pulp, e.g. of wood pulp, or cotton linters ; Treatment of dilute or dewatered pulp or process improvement taking place after obtaining the raw cellulosic material an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D21C9/001Modification of pulp properties
    • D21C9/007Modification of pulp properties by mechanical or physical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DTREATMENT OF THE MATERIALS BEFORE PASSING TO THE PAPER-MAKING MACHINE
    • D21D5/00Purification of the pulp suspension by mechanical means; Apparatus therefor
    • D21D5/005Forming fibrous aggregat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9/00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HPULP COMPOSITIONS; PREPARATION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D21C OR D21D; IMPREGNATING OR COATING OF PAPER; TREATMENT OF FINISHED PAPER NOT COVERED BY CLASS B31 OR SUBCLASS D21G; PAP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21H15/00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fibres or web-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ir chemical constitution
    • D21H15/02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fibres or web-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ir chemical constitution characterised by configuration
    • D21H15/04Pulp or paper, comprising fibres or web-forming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ir chemical constitution characterised by configuration crimped, kinked, curled or twisted fib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4Pap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於在片狀材料中包含異物之情形時,可充分地將該異物去除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一種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起毛部,其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粒子供給部,其對起毛之上述纖維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又,於該處理裝置中,上述粒子供給部較佳為具有噴射上述粒子之噴射部。

Description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近年來,對環境之意識提高,不僅要求削減工作場所之紙(記錄媒體)之使用量,亦要求進行工作場所之紙之再利用。 作為再生記錄媒體之方法,例如已知有如下方法,即,針對利用如鉛筆或活芯鉛筆等具有石墨芯之書寫工具描繪有曲線之紙,利用橡皮而消除該曲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而且,曲線被去除後之紙能夠再次使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6-12410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就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之再生方法而言,對於存在於紙之表面之石墨,可利用橡皮予以消除,但例如有進入至紙之厚度方向之裏側之石墨無法利用橡皮充分地消除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充分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可設為以下之態樣而實現。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起毛部,其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粒子供給部,其對起毛之上述纖維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 於在片狀材料中包含異物之情形時,較佳為將該異物去除。因此,根據本發明,首先,可於異物之去除之前,使處於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彼此之間之異物浮出,之後之異物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之去除,而自片狀材料充分地去除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粒子供給部具有噴射上述粒子之噴射部。 於所噴射之粒子中,存在與附著於解纖物之異物接觸者。而且,該粒子例如可吸附異物並使異物自纖維移行,此外,或可與異物衝撞而將異物自纖維剝離。藉此,可確實地自纖維去除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粒子具有吸附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功能。 藉此,異物係藉由吸附而移行至粒子,從而被自纖維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粒子具有與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衝撞而將上述異物自上述纖維剝離之功能。 藉此,異物係藉由粒子之衝撞而剝離,從而被自纖維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異物去除部,該異物去除部係將上述異物與上述粒子一起自上述片狀材料去除。 藉此,例如可再利用片狀材料,再生(製造)成作為記錄媒體之片材。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解纖部,該解纖部係於被供給上述粒子之後將上述片狀材料於空氣中解纖,上述異物去除部係於解纖前進行上述異物及上述粒子之去除。 藉此,例如可利用目測確認片狀材料是否為已進行異物之去除者。而且,若為異物之去除不充分或未去除者,則可將該片狀材料送回至處理裝置。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解纖部,該解纖部係於被供給上述粒子之後將上述片狀材料於空氣中解纖,上述異物去除部係於解纖後進行上述異物及上述粒子之去除。 藉此,於解纖後,粒子亦可與異物接觸,由此,可進一步充分地進行自纖維之異物之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異物凝集部,該異物凝集部係配置於上述粒子供給部與上述異物去除部之間,且使上述異物凝集。 藉此,可使異物凝集於片狀材料上。而且,凝集之異物可藉由異物去除而容易地自片狀材料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粒子係由樹脂系材料構成。 藉此,粒子可充分地發揮作為用以自纖維去除異物之去除粒子之功能。又,即便粒子與纖維衝撞,亦可防止對纖維帶來由該衝撞所致之損傷。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粒子係由植物系材料構成。 藉此,粒子可充分地發揮作為用以自纖維去除異物之去除粒子之功能。又,即便粒子與纖維衝撞,亦可防止對纖維帶來由該衝撞所致之損傷。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起毛部,其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異物去除部,其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與起毛之上述纖維接觸,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移行至上述布材而予以去除。 藉此,於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去除之前,使處於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彼此之間之異物浮出,之後之異物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之去除,而自片狀材料充分地去除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起毛部具有毛刷。 藉由使該毛刷相對於片狀材料移動,可強制性地使傾倒之纖維立起。藉此,於片狀材料中,纖維成為起毛之狀態。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毛刷具有:芯部,其可旋轉地被支持且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及刷毛,其設置於上述芯部之外周部。 而且,藉由毛刷旋轉,片狀材料之纖維與毛刷之刷毛接觸而強制性地立起。藉此,於片狀材料中,纖維成為起毛之狀態。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起毛部具有複數個爪部。 藉此,可搔撓片狀材料,由此,纖維會強制性地立起,於片狀材料中,纖維成為起毛之狀態。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於上述異物去除部中,上述布材成為環形帶。 藉此,例如只要對布材進行清掃,便可直接將布材繼續用於異物之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異物去除部具有清潔部,該清潔部係對上述異物所移行至之上述布材進行清掃。 藉此,可自布材去除異物,由此,布材被清掃。經清掃之布材可再次用於異物之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異物凝集部,該異物凝集部係配置於上述起毛部與上述異物去除部之間,且使上述異物凝集。 藉此,可使異物凝集於片狀材料上。而且,凝集之異物可藉由異物去除而容易地自片狀材料去除。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本發明之處理裝置。 藉此,於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去除之前,使處於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彼此之間之異物浮出,之後之異物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之去除,而自片狀材料充分地去除異物。而且,可由被去除異物後之片狀材料進而製造片材。 本發明之處理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粒子供給步驟,其係對起毛之上述纖維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 於在片狀材料中包含異物之情形時,較佳為將該異物去除。因此,根據本發明,首先,可於異物之去除之前,使處於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彼此之間之異物浮出,之後之異物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之去除,而自片狀材料充分地去除異物。 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粒子供給步驟,其係對起毛之上述纖維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且由被供給上述粒子之後之上述片狀材料製造片材。 於在片狀材料中包含異物之情形時,較佳為將該異物去除。因此,根據本發明,首先,可於異物之去除之前,使處於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彼此之間之異物浮出,之後之異物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之去除,而自片狀材料充分地去除異物。而且,可由被去除異物後之片狀材料進而製造片材。 本發明之處理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異物去除步驟,其係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與起毛之上述纖維接觸,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移行至上述布材而予以去除。 藉此,於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去除之前,使處於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彼此之間之異物浮出,之後之異物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之去除,而自片狀材料充分地去除異物。 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異物去除步驟,其係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與起毛之上述纖維接觸,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移行至上述布材而予以去除;且由被去除上述異物後之上述片狀材料製造片材。 藉此,於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去除之前,使處於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彼此之間之異物浮出,之後之異物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之去除,而自片狀材料充分地去除異物。而且,可由被去除異物後之片狀材料進而製造片材。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凝集部,其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去除部,其將藉由上述凝集部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 藉此,可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處理裝置。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為上述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溶液。 藉此,可有效地抑制液體中之非本意之組成之不均,可更嚴格地控制陽離子系聚合物之賦予量。又,可促進與異物接觸時之凝集物之形成。又,陽離子系聚合物亦可更佳地滲透至纖維之狹窄之間隙或纖維之內部,可更高效率地去除存在於該等部位之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陽離子系聚合物係於重複結構中包含胺者。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陽離子系聚合物係下述式(1)所示者, [化1](式(1)中之n為2以上之整數,m為1以上且5以下之整數,R為氫原子或碳數為1以上且4以下之烷基)。 藉此,可進一步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又,此種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合成相對容易,又,可相對廉價地進行製造。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液體中之上述陽離子性聚合物之含有率為0.0001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陽離子系聚合物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使用噴霧法、塗佈法中之至少一者,將上述液體賦予至上述片狀材料。 藉此,可一面抑制陽離子系聚合物(上述液體)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異物係陰離子性之物質。 藉此,藉由與陽離子性聚合物之相互作用,可更佳地形成凝集物,於去除部中可更佳地進行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該表面積增大處理部係對利用上述凝集部賦予上述液體之前之上述片狀材料,實施用以使該片狀材料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之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於較上述表面積增大處理部更靠上游側,進而具備對上述片狀材料預備性地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之預賦予部。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形成凝集物。又,即便於抑制整體上之陽離子系聚合物(上述液體)之利用量之情形時,亦可充分地去除異物。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凝集部,其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去除部,其將藉由上述凝集部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 藉此,可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處理裝置。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離子性物質具有潮解性。 藉此,例如,即便於將離子性物質以未與其他液體成分混合之狀態賦予至片狀材料之情形時,藉由氛圍中所包含之水分,離子性物質亦可自發地成為水溶液狀態,且離子性物質可更高效率地與異物接觸,而更高效率地減弱纖維與異物之結合力,從而使凝集物之形成效率提高。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離子性物質包含氯化鈣及氯化鎂中之至少一者。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又,該等離子性物質相對廉價,成本上亦較有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對上述片狀材料以粉末狀態賦予上述離子性物質。 藉此,對片狀材料賦予離子性物質後之凝集物或過剩之離子性物質之去除變得容易。又,可省略或簡化賦予離子性物質後之後續處理(例如乾燥處理等),而可進一步提高片狀材料之處理速度。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使用噴霧法、塗佈法中之至少一者,對上述片狀材料賦予上述離子性物質。 藉此,可一面抑制離子性物質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對上述片狀材料賦予之上述離子性物質之單位面積重量為1 μg/m2 以上且50 g/m2 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離子性物質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異物係陰離子性之物質。 藉此,藉由與離子性物質之相互作用,可更佳地形成凝集物,於去除部中可更佳地進行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異物為噴墨油墨之成分。 通常,噴墨油墨之成分不僅容易滲透至纖維之間隙,亦容易滲透至纖維之內部,通常於被賦予至包含纖維之記錄媒體之後不易去除。對此,於本發明中,藉由使用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或者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即便為噴墨油墨之成分,亦可自包含纖維之材料(記錄媒體)較佳地去除。因此,於異物為噴墨油墨之成分之情形時,可更顯著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具備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該表面積增大處理部係對利用上述凝集部賦予上述離子性物質之前之上述片狀材料,實施用以使該片狀材料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之異物。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表面積增大處理部係使上述片狀材料起毛之起毛部。 藉此,可於短時間內高效率地進行用以使片狀材料之表面積增大之處理。又,藉由使片狀材料起毛,於下游側進行之解纖步驟之效率亦提高。根據此種情況,可提高片狀材料之處理速度。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於較上述表面積增大處理部更靠上游側,進而具備對上述片狀材料預備性地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之預賦予部。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形成凝集物。又,即便於抑制整體上之離子性物質之利用量之情形時,亦可充分地將異物去除。 於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中,較佳為於上述去除部中,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與包含上述凝集物之上述片狀材料接觸,使上述凝集物移行至上述布材而予以去除。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去除凝集物。又,於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或過剩之離子性物質殘存之情形時,於去除部中,亦可將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或過剩之離子性物質與凝集物一起高效率地去除。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本發明之處理裝置。 藉此,可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片材製造裝置。 本發明之處理方法之特徵在於具備: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上述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 藉此,可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處理方法。 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上述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且由被去除上述異物後之上述片狀材料製造片材。 藉此,可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片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處理方法之特徵在於具備: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上述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 藉此,可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處理方法。 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有: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上述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且由被去除上述異物後之上述片狀材料製造片材。 藉此,可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地去除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片材之製造方法。
以下,基於隨附圖式所示之較佳之實施形態而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第1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1具備:起毛部4,其使處於包含纖維FB之原料M1(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及粒子供給部7,其對起毛之纖維FB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RM(尤其是噴射粒子RM並使其衝撞於起毛之纖維FB)。 又,本發明之處理方法具有: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FB之原料M1(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及粒子供給步驟,其係對起毛之纖維FB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RM。而且,該方法係藉由處理裝置1而執行。 如下所述,於在原料M1中包含異物AS之情形時,較佳為將該異物AS去除。因此,根據此種本發明,首先,可於異物AS之去除之前,使處於原料M1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FB彼此之間之異物AS浮出,之後之異物AS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FB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AS之去除,可自原料M1將異物AS充分地去除。 即,本發明之處理可說成廢紙之脫墨處理。先前之脫墨處理通常係使廢紙於水中分散,機械性、化學性(界面活性劑、鹼系化學品等)地使著色劑游離,利用浮選法、篩網洗淨法等除去有色材料之處理,但於本發明中,無須將廢紙浸於水中便可實現脫墨。可說成乾式之脫墨技術。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處理裝置1。 又,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FB之原料M1(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及粒子供給步驟,其係對起毛之纖維FB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RM;且由被供給粒子RM之後之原料M1(片狀材料)製造片材S。而且,該方法係藉由片材製造裝置100而執行。 根據此種本發明,可一面享受上述處理裝置1(處理方法)之優點,一面由被去除異物AS後之原料M1進而製造(再生)片材S。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3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圖4~圖7分別為依序表示藉由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係圖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圖5係圖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圖6係圖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圖7係圖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再者,以下,為便於說明而將圖1、圖2及圖4~圖7中(關於圖8、圖10、圖11、圖13及圖15亦相同)之上側稱為「上」或「上方」,將下側稱為「下」或「下方」。又,有時將圖1、圖2及圖4~圖7中(關於圖8~圖11、圖13及圖15亦相同)之左側稱為「左」或「上游側」,將右側稱為「右」或「下游側」。 如圖1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上游側具備處理裝置1。該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起毛部4、粒子供給部7及異物去除部5。 又,如圖2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下游側具備原料供給部11、粗碎部12、解纖部13、篩選部14、第1網形成部15、細分部16、混合部17、解開部18、第2網形成部19、片材形成部20、切斷部21及儲料部22。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加濕部231、加濕部232、加濕部233及加濕部234。又,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下游側之該等部位之一部分亦可屬於處理裝置1。 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各部之作動係藉由控制部(未圖示)而控制。 如圖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起毛步驟、粒子供給步驟、異物去除步驟、原料供給步驟、粗碎步驟、解纖步驟、篩選步驟、第1網形成步驟、分斷步驟、混合步驟、解開步驟、第2網形成步驟、片材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而且,片材製造裝置100可依序執行該等步驟。又,該等步驟中之處理裝置1所進行之步驟(前步驟)係起毛步驟、粒子供給步驟及異物去除步驟。 以下,對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各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首先,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下游側之構成進行說明,繼而,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上游側之構成、即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 原料供給部11係進行對粗碎部12供給原料M1之原料供給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作為該原料M1係包含纖維FB(纖維素纖維)之片狀材料(參照圖4~圖7)。該原料M1、即片狀材料係藉由處理裝置1被實施過去除異物AS之異物去除處理者。再者,所謂纖維素纖維只要為以作為化合物之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為主成分且形成為纖維狀者便可,亦可為除包含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以外亦包含半纖維素、木質素者。 粗碎部12係進行粗碎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粗碎步驟係將自原料供給部11供給之原料M1於空氣中(空氣中(大氣中))進行粗碎。粗碎部12具有一對粗碎刀121、及滑槽(chute)(料斗)122。 一對粗碎刀121可藉由朝互為相反之方向旋轉,而於其等之間將原料M1粗碎即裁斷從而形成粗碎片M2。粗碎片M2之形狀或大小較佳為適於解纖部13中之解纖處理,例如較佳為一邊之長度為100 mm以下之小片,更佳為10 mm以上且70 mm以下之小片。 滑槽122配置於一對粗碎刀121之下方,且例如形成為漏斗狀。藉此,滑槽122可接收藉由粗碎刀121進行粗碎後落下之粗碎片M2。 又,於滑槽122之上方,加濕部231與一對粗碎刀121相鄰地配置。加濕部231係對滑槽122內之粗碎片M2進行加濕者。該加濕部231係由氣化式(或熱風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該氣化式(或熱風氣化式)加濕器具有包含水分之過濾器(未圖示),藉由使空氣通過過濾器,而將提高濕度後之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片M2。藉由對粗碎片M2供給加濕空氣,可抑制粗碎片M2因靜電而附著於滑槽122等之情況。 滑槽122係經由管(流路)241而連接於解纖部13。集中於滑槽122之粗碎片M2係通過管241而被搬送至解纖部13。 解纖部13係進行解纖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解纖步驟係將粗碎片M2於空氣中進行解纖,即乾式地進行解纖。藉由利用該解纖部13之解纖處理,可由粗碎片M2生成解纖物M3。此處,所謂「解纖」係指將複數根纖維FB黏結而成之粗碎片M2分解成一根一根纖維。而且,該經分解而得者成為解纖物M3。解纖物M3之形狀為線狀或帶狀。又,解纖物M3彼此亦可以纏繞成塊狀之狀態、即形成所謂之「結塊」之狀態存在。 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解纖部13係由葉輪粉碎機(impeller mill)構成,該葉輪粉碎機具有高速旋轉之轉子、及位於轉子之外周之襯墊。流入至解纖部13之粗碎片M2被夾於轉子與襯墊之間而進行解纖。 又,解纖部13可藉由轉子之旋轉而產生自粗碎部12朝向篩選部14之空氣之流動(氣流)。藉此,可將粗碎片M2自管241抽吸至解纖部13。又,解纖處理後,可將解纖物M3經由管242而送出至篩選部14。 於管242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1。鼓風機261係產生朝向篩選部14之氣流之氣流產生裝置。藉此,可促進向篩選部14送出解纖物M3。 篩選部14係進行篩選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篩選步驟係根據纖維FB之長度之大小而篩選解纖物M3。於篩選部14中,解纖物M3被篩選為第1篩選物M4-1、及較第1篩選物M4-1大之第2篩選物M4-2。第1篩選物M4-1成為適於此後之片材S之製造之大小者。其平均長度較佳為1 μm以上且100 μm以下。又,平均縱橫比較佳為未達3,更佳為2以下。另一方面,第2篩選物M4-2例如包含解纖不充分者、或經解纖之纖維FB彼此過度地凝集者等。 篩選部14具有轉筒部141、及收納轉筒部141之殼體部142。 轉筒部14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41,流入有解纖物M3。而且,藉由轉筒部141旋轉,較網之網眼小之解纖物M3被篩選作為第1篩選物M4-1,網之網眼以上之大小之解纖物M3被篩選作為第2篩選物M4-2。 第1篩選物M4-1自轉筒部141落下。 另一方面,第2篩選物M4-2被送出至連接於轉筒部141之管(流路)243。管243與轉筒部141及於相反之側(下游側)與管241連接。已通過該管243之第2篩選物M4-2於管241內與粗碎片M2合流,與粗碎片M2一起流入至解纖部13。藉此,第2篩選物M4-2被送回至解纖部13,與粗碎片M2一起被進行解纖處理。 又,來自轉筒部141之第1篩選物M4-1係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落下,前往位於轉筒部141之下方之第1網形成部(分離部)15。第1網形成部15係進行由第1篩選物M4-1形成第1網M5之第1網形成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第1網形成部15具有網帶(分離帶)151、3個張緊輥152及抽吸部(吸入機構)153。 網帶151係環形帶,且供第1篩選物M4-1堆積。該網帶151係卷掛於3個張緊輥152。而且,藉由張緊輥152之旋轉驅動,網帶151上之第1篩選物M4-1被朝下游側搬送。 第1篩選物M4-1成為網帶151之網眼以上之大小。因此,第1篩選物M4-1被限制通過網帶151,由此,可堆積於網帶151上。又,第1篩選物M4-1係一面堆積於網帶151上,一面連同網帶151一起被朝下游側搬送,故而形成為層狀之第1網M5。 又,有於第1篩選物M4-1中混有例如污垢或灰塵等之虞。有於例如自原料供給部11對粗碎部12供給原料M1時,污垢或灰塵與原料M1一起混入之情形。該污垢或灰塵較網帶151之網眼小。因此,污垢或灰塵通過網帶151,進而朝下方落下。 抽吸部153可自網帶151之下方抽吸空氣。藉此,可將已通過網帶151之污垢或灰塵連同空氣一起抽吸。 又,抽吸部153係經由管(流路)244而連接於回收部27。由抽吸部153抽吸之污垢或灰塵被回收部27回收。 於回收部27進而連接有管(流路)245。又,於管245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2。藉由該鼓風機262之作動,可於抽吸部153產生抽吸力。藉此,可促進網帶151上之第1網M5之形成。該第1網M5已被去除了污垢或灰塵。又,藉由鼓風機262之作動,污垢或灰塵通過管244而到達回收部27為止。 殼體部142係與加濕部232連接。加濕部232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4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對第1篩選物M4-1進行加濕,由此,亦可抑制第1篩選物M4-1因靜電力而附著於殼體部142之內壁之情況。 於篩選部14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5。加濕部235係由將水進行噴霧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1網M5供給水分,由此,可調整第1網M5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由靜電力所致之第1網M5向網帶151之吸附。藉此,可將第1網M5於網帶151經張緊輥152折回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51剝離。 於加濕部235之下游側,配置有細分部16。細分部16係進行分斷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分斷步驟係將自網帶151剝離之第1網M5分斷。細分部16具有可旋轉地被支持之螺旋槳161、及收納螺旋槳161之殼體部162。而且,藉由將第1網M5卷入至旋轉之螺旋槳161,可將第1網M5分斷。經分斷之第1網M5成為細分體M6。又,細分體M6於殼體部162內下降。 殼體部162係與加濕部233連接。加濕部233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62內供給加濕空氣。亦可藉由該加濕空氣而抑制細分體M6因靜電力而附著於螺旋槳161或殼體部162之內壁之情況。 於細分部16之下游側配置有混合部17。混合部17係進行混合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混合步驟係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混合。該混合部17具有樹脂供給部171、管(流路)172及鼓風機173。 管172係將細分部16之殼體部162與解開部18之殼體部182連接而供細分體M6與樹脂P1之混合物M7通過之流路。 於管172之中途,連接有樹脂供給部171。樹脂供給部171具有螺旋送料機174。藉由該螺旋送料機174旋轉驅動,可將樹脂P1以粉體或粒子之形式供給至管172。供給至管172之樹脂P1與細分體M6混合而成為混合物M7。 再者,樹脂P1係於之後之步驟中使纖維FB彼此黏結者,例如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等,較佳為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AS(Acrylonitrile Styrene,丙烯腈-苯乙烯)樹脂、ABS(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聚烯烴、改性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樹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46、尼龍66、尼龍610、尼龍612、尼龍11、尼龍12、尼龍6-12、尼龍6-66等聚醯胺(尼龍)、聚苯醚、聚縮醛、聚醚、聚苯醚、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苯硫醚、熱塑性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苯乙烯系、聚烯烴系、聚氯乙烯系、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聚丁二烯系、反式聚異戊二烯系、氟橡膠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種熱塑性彈性體等,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較佳為,作為熱塑性樹脂,使用聚酯或包含聚酯者。 再者,作為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者,除樹脂P1以外,例如亦可包含用以將纖維FB著色之著色劑、用以抑制纖維FB之凝集或樹脂P1之凝集之凝集抑制劑、及用以使纖維FB等不易燃燒之阻燃劑等。 又,於管172之中途,於較樹脂供給部171更靠下游側設置有鼓風機173。鼓風機173可產生朝向解開部18之氣流。藉由該氣流,可於管172內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進行攪拌。藉此,混合物M7可於細分體M6與樹脂P1均勻地分散之狀態下流入至解開部18。又,混合物M7中之細分體M6係於通過管172內之過程中被解開,成為更細之纖維狀。 解開部18係進行解開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解開步驟係將混合物M7中之相互纏繞之纖維FB彼此解開。解開部18具有轉筒部181、及收納轉筒部181之殼體部182。 轉筒部18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81,流入有混合物M7。而且,藉由轉筒部181旋轉,混合物M7中之較網之網眼小之纖維FB等可通過轉筒部181。此時,混合物M7會被解開。 又,被轉筒部181解開之混合物M7係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落下,前往位於轉筒部181之下方之第2網形成部19。第2網形成部19係進行由混合物M7形成第2網M8之第2網形成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第2網形成部19具有網帶(分離帶)191、張緊輥192及抽吸部(吸入機構)193。 網帶191係環形帶,且供混合物M7堆積。該網帶191係卷掛於4個張緊輥192。而且,藉由張緊輥192之旋轉驅動,網帶191上之混合物M7被朝下游側搬送。 又,網帶191上之大部分之混合物M7為網帶191之網眼以上之大小。因此,混合物M7被限制通過網帶191,由此,可堆積於網帶191上。又,混合物M7係一面堆積於網帶191上,一面連同網帶191一起被朝下游側搬送,故而形成為層狀之第2網M8。 抽吸部193可自網帶191之下方抽吸空氣。藉此,可將混合物M7抽吸至網帶191上,由此,可促進混合物M7堆積至網帶191上。 於抽吸部193,連接有管(流路)246。又,於該管246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3。藉由該鼓風機263之作動,可於抽吸部193產生抽吸力。 殼體部182係與加濕部234連接。加濕部234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8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對殼體部182內進行加濕,由此,亦可抑制混合物M7因靜電力而附著於殼體部182之內壁之情況。 於解開部18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6。加濕部236係由與加濕部235相同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2網M8供給水分,由此,可調整第2網M8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由靜電力所致之第2網M8向網帶191之吸附。藉此,第2網M8可於網帶191經張緊輥192折回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91剝離。 於第2網形成部19之下游側,配置有片材形成部20。片材形成部20係進行由第2網M8形成片材S之片材形成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片材形成部20具有加壓部201及加熱部202。 加壓部201具有一對砑光輥203,可於該等砑光輥之間將第2網M8不加熱地進行加壓。藉此,可提高第2網M8之密度。而且,該第2網M8被朝向加熱部202搬送。再者,一對砑光輥203中之一者係藉由馬達(未圖示)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係從動輥。 加熱部202具有一對加熱輥204,可於該等加熱輥之間將第2網M8一面進行加熱一面進行加壓。藉由該加熱加壓,於第2網M8內,樹脂P1熔融,經由該熔融之樹脂P1而使纖維FB彼此黏結。藉此,可形成片材S。而且,該片材S被朝向切斷部21搬送。再者,一對加熱輥204之一者係藉由馬達(圖示略)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係從動輥。 於片材形成部20之下游側,配置有切斷部21。切斷部21係進行將片材S切斷之切斷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切斷部21具有第1切割器211及第2切割器212。 第1切割器211係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將片材S切斷者。 第2切割器212係於第1切割器211之下游側,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平行之方向上將片材S切斷者。 藉由此種第1切割器211與第2切割器212之切斷,可獲得所需之大小之片材S。而且,該片材S進而被朝下游側搬送,並儲存於儲料部22。 然,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片材S之形式再生之原料M1係經印刷且已使用過之廢紙。因此,被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之前之原料M1(纖維FB)成為附著有黑色或彩色之碳粉、各種油墨、各種染料、顏料等有色材料、或除此以外附著有灰塵、污垢等者。以下,將該等附著物統稱為「異物AS」。於再生片材S時,異物AS較佳為成為儘可能被去除之狀態。藉此,片材S成為已將再生時可能成為雜質之異物AS去除之高品質者。 因此,就片材製造裝置100而言,成為可藉由配置於其上游側之處理裝置1而自原料M1去除異物AS之構成。以下,對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尤其是,於異物AS為碳粉之情形時,利用處理裝置1之異物AS之去除效率提高。 如圖1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起毛部4、粒子供給部7及異物去除部5。再者,處理裝置1較佳為設置或連接於原料供給部11。 搬送部3係將原料M1朝向下游側搬送者。搬送部3具有膠帶31、2個張緊輥32及多個空轉輥33。 膠帶31係其表面具有黏著性之環形帶。藉由該黏著力,原料M1成為被固定於膠帶31上之狀態,由此,可穩定地進行利用起毛部4之起毛步驟、或利用粒子供給部7之粒子供給步驟、及利用異物去除部5之異物去除步驟。又,於膠帶31上,可載置複數個原料M1。而且,膠帶31上之該等原料M1之朝向(姿勢)可一致,亦可不一致。 2個張緊輥32係相互隔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卷掛有膠帶31。2個張緊輥32中之一張緊輥32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緊輥32係經由膠帶31而被傳遞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且與驅動輥同樣地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而且,藉由各張緊輥32之旋轉,膠帶31上之原料M1被朝搬送方向α31 搬送。 又,於搬送部3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原料M1之搬送速度可變。 多個空轉輥33係隔開間隔而配置於2個張緊輥32之間。各空轉輥33可伴隨膠帶31之驅動,而朝與張緊輥32之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之箭頭α33 方向旋轉。藉由此種空轉輥33,可防止膠帶31之撓曲,由此,可穩定地搬送原料M1。 再者,搬送部3係於圖1所示之構成中成為利用帶搬送之構成者,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於平台上將原料M1一面藉由負壓吸附保持一面進行搬送之構成者、即台板。 如圖1所示,於膠帶31之上側,配置有起毛部4。起毛部4係進行起毛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起毛步驟係使處於包含纖維FB之原料M1(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 此處,對「起毛」進行說明。 原料M1中所包含之纖維FB係於經過起毛步驟之前,成為如圖4所示般倒伏即傾倒之狀態。於圖4所示之狀態下,纖維FB彼此朝相同之方向、即圖4中之右側傾倒,但其中亦存在朝互不相同之方向傾倒者。而且,藉由經過起毛步驟,至少處於表面附近之纖維FB係如圖5所示,較圖4所示之狀態更為立起、即豎起。將該處理稱為「起毛」。再者,如圖7所示,纖維FB之豎起狀態維持至至少經過異物去除步驟為止。 又,異物AS進入至纖維FB彼此之間。例如,於異物AS為碳粉之情形時,亦有該異物AS進入至原料M1之厚度之1/4~1/3左右之深度為止之情況。 如圖1所示,起毛部4具有毛刷41。該毛刷41具有:芯部411,其可旋轉地被支持且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及刷毛412,其設置於芯部411之外周部。 芯部411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可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連同刷毛412一起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毛刷41之旋轉軸413係設置於相對於原料M1之搬送方向α31 大致正交之方向。但,並不限定於此,旋轉軸413亦可設置於相對於上述正交之方向傾斜特定角度(例如5度以上且45度以下)之方向。 於芯部411之外周部,遍及其全周植入有刷毛412。刷毛412例如包含如聚醯胺或聚酯等之具有可撓性之樹脂材料。又,刷毛412之毛尖既可尖銳,亦可帶有弧度。 而且,藉由毛刷41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通過該毛刷41之正下方之原料M1之纖維FB與毛刷41之刷毛412接觸,而被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即上游側強制性地壓回。藉此,原料M1之纖維FB成為起毛之狀態,即,纖維FB自圖4所示之狀態成為圖5所示之狀態。根據此種狀態,可使異物AS儘可能地自纖維FB浮起,由此,容易利用異物去除部5將異物AS去除。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毛刷41構成為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構成為朝與箭頭α41 方向相反之方向旋轉,亦可構成為週期性交替地進行箭頭α41 方向之旋轉、及與該旋轉為相反方向之旋轉。進而,毛刷41亦可設為如旋轉並且亦朝其旋轉軸413方向移動(往復移動)之構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毛刷41構成為進行旋轉,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構成為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或與搬送方向α31 相同之方向移動。 又,空轉輥33中之一個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毛刷4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a」)。藉由該空轉輥33a,可將毛刷41自上側壓抵於原料M1,由此,刷毛412與纖維FB充分地接觸。藉此,可使纖維FB適當地起毛。 如圖1所示,於膠帶31之上側,於較起毛部4更靠下游側配置有粒子供給部7。粒子供給部7係進行粒子供給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粒子供給步驟係藉由噴射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RM並使其衝撞於起毛之纖維FB,而對起毛之纖維FB供給粒子RM。 自該粒子供給部7供給之粒子RM具有吸附原料M1(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AS之功能。而且,如圖6所示,藉由粒子RM發揮該吸附功能,異物AS移行至粒子RM,而被自纖維FB確實地去除。如此,粒子RM成為用以自纖維FB去除異物AS之去除粒子。尤其是,於異物AS為碳粉之情形時,粒子RM之作為去除粒子之功能較高且較佳。 又,粒子RM係自粒子供給部7噴射並供給。而且,根據其噴射速度或粒徑之大小,粒子RM會具有與原料M1(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AS衝撞,將異物AS自纖維FB之剝離之功能。藉此,如圖6所示,亦可自纖維FB確實地去除異物AS。 粒子供給部7具有貯存部71。貯存部71係貯存粒子RM之槽。於粒子RM變空之情形時,該貯存部71被更換為充分地貯存有粒子RM之新貯存部。 又,粒子供給部7具有朝向原料M1噴射粒子RM之噴射部72。噴射部72包含管73、鼓風機74及噴嘴75。 管73係連接於貯存部71。而且,粒子RM可自貯存部71朝向噴嘴75通過管73內。 於管73之長度方向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74。鼓風機74可朝向位於噴嘴75之下方之原料M1產生氣流。藉此,粒子RM係通過管73內,自噴嘴75噴射。所噴射之粒子RM中,存在與附著於纖維FB之異物AS接觸者。而且,與異物AS接觸之粒子RM可吸附異物AS並使異物AS自纖維FB移行,此外,或可與異物AS衝撞而將異物AS自纖維FB剝離。藉此,可自纖維FB確實地去除異物AS。再者,於自噴嘴75噴射之粒子RM中,除存在與異物AS接觸者以外,亦存在未與異物AS接觸者。 作為適於異物AS之去除之粒子RM,可使用其表面之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者,較佳為使用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4以下者。藉此,可有效地發揮異物AS之吸附(剝離)、去除能力。當粒子RM之莫氏硬度未達上述下限值時,例如根據異物AS之種類或數量等條件,有自纖維FB之異物AS之吸附、去除能力不充分之情況。又,當異物AS之莫氏硬度超過上述上限值時,例如有會對纖維FB帶來衝撞時之損傷之虞。而且,作為此種粒子RM,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以下物質。 作為粒子RM,例如較佳為包含樹脂系材料。作為樹脂系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如下之各種熱塑性樹脂、各種熱硬化性樹脂。藉由適當選擇此種材料,可容易地獲得上述莫氏硬度。 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聚烯烴、改性聚烯烴、聚醯胺(例:尼龍6、尼龍46、尼龍66、尼龍610、尼龍612、尼龍11、尼龍12、尼龍6-12、尼龍6-66)、熱塑性聚醯亞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聚苯醚、聚苯硫醚、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醚、聚醚醚酮、聚醚醯亞胺、聚縮醛、苯乙烯系、聚烯烴系、聚氯乙烯系、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聚丁二烯系、反式聚異戊二烯系、氟橡膠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種熱塑性彈性體等、或以該等為主之共聚物、混合體、聚合物合金等,可使用該等中之1種或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而且,該等之中,尤其以使用聚醯胺、聚碳酸酯為佳。 作為熱硬化性樹脂,例如可列舉環氧樹脂、酚系樹脂、尿素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聚酯(不飽和聚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矽酮樹脂及聚胺酯樹脂等,可使用該等中之1種或混合2種以上而使用。而且,該等之中,尤其以使用尿素樹脂、三聚氰胺樹脂為佳。 藉由使用此種樹脂系材料,粒子RM可充分地發揮作為上述去除粒子之功能(異物AS之吸附(剝離)、去除能力)。又,即便粒子RM與纖維FB衝撞,亦可防止對纖維FB帶來由該衝撞所致之損傷。又,即便於較粒子供給步驟更靠下游側之步驟中粒子RM殘留,亦可防止所製造之片材S之品質降低。 於粒子RM包含樹脂系材料之情形時,該粒子RM之平均粒徑較佳為處於150 μm以上且1500 μm以下之範圍內,更佳為處於180 μm以上且1200 μm以下之範圍內。又,較佳為成為異物AS之吸附(剝離)、去除能力較高者。 又,作為粒子RM,除包含樹脂系材料以外,例如較佳為包含植物系材料。作為植物系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將植物之種子之外殼粉碎而得者、及將植物之果實之外殼粉碎而得者。 作為植物之種子,例如可使用核桃、桃、杏之種子等。 作為植物之果實,可使用經乾燥之玉米粒或經乾燥之小麥之胚乳等。 藉由使用此種植物系材料,與樹脂系材料同樣地,粒子RM可充分地發揮作為上述去除粒子之功能(異物AS之吸附(剝離)、去除能力)。又,即便粒子RM與纖維FB衝撞,亦可抑制對纖維FB帶來由該衝撞所致之損傷。 於粒子RM包含植物系材料之情形時,該粒子RM之平均粒徑較佳為處於60 μm以上且5500 μm以下之範圍內,更佳為處於100 μm以上且5000 μm以下之範圍內。又,較佳為成為異物AS之吸附(剝離)、去除能力較高者。 又,粒子RM亦可為具有核(中心部)及殼(覆蓋中心部之表層部)之結構者。於此情形時,例如作為殼之材料,可使用莫氏硬度較核之材料低之材料。作為其示例,可列舉利用由樹脂材料(尤其是熱塑性樹脂)所形成之殼被覆由植物系材料所形成之核而得者。 又,粒子RM例如既可為多孔質體,亦可為具有微小之凹凸者。 又,所噴射之粒子RM之速度(噴射速度)係例如根據粒子RM之構成材料或粒徑而適當設定。 片材製造裝置100(處理裝置1)具備異物去除部5,該異物去除部5係自原料M1(片狀材料)將異物AS與粒子RM一起去除。如圖1所示,異物去除部5係配置於膠帶31之上側且較粒子供給部7更靠下游側。該異物去除部5成為進行異物去除步驟(參照圖3)之部分,該異物去除步驟係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51與起毛之纖維FB接觸,使異物AS連同粒子RM一起移行至布材51並予以去除。異物去除部5具有布材51、2個張緊輥52、多個空轉輥53及清潔部54。 再者,雖然未圖示,但亦可設為能夠調整毛刷41之向原料M1之壓抵壓力(按壓力)之構成。作為此種構成,例如可列舉使毛刷41之旋轉軸413於圖1中之上下方向上移動之調整部。藉此,可根據原料M1之狀態而實現更正確之起毛。 布材51係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藉此,可將異物AS與粒子RM一起自原料M1捕獲。又,於異物去除部5中,布材51成為環形帶。藉此,例如只要藉由清潔部54對布材51進行清掃,便可直接將布材51繼續用於異物AS之去除。 2個張緊輥52係相互隔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卷掛有布材51。2個張緊輥52中之一張緊輥52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5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緊輥52係經由布材51而被傳遞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且與驅動輥同樣地朝箭頭α5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而且,藉由各張緊輥52之旋轉,布材51係於膠帶31上朝與搬送方向α31 為相反方向之箭頭α51 方向驅動。藉此,布材51可使異物AS連同粒子RM一起自原料M1移行,即,使其等附著而將其等擦拭。其結果,異物AS及粒子RM被充分地去除,而成為圖7所示之狀態。 又,於異物去除部5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布材51之朝箭頭α51 方向之驅動速度可變。 多個空轉輥53係等間隔地配置於2個張緊輥52之間。各空轉輥53可伴隨布材51之驅動,而朝與張緊輥52之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之箭頭α53 方向旋轉。 又,複數個空轉輥33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布材5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等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b」)。而且,可於該等空轉輥33b與上述空轉輥53之間,將布材51壓抵於原料M1。藉此,布材51與異物AS及粒子RM充分地接觸,由此,可充分地進行異物AS及粒子RM之去除。 又,布材51係於圖1所示之構成中朝與搬送方向α31 為相反方向之箭頭α51 方向驅動,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同之方向驅動。於此情形時,較佳為布材51之驅動速度與原料M1之搬送速度之間存在差。 異物去除部5具有清潔部54,該清潔部54係對異物AS所移行至之布材51進行清掃。清潔部54係以配置於布材51之上方,且抽吸附著於布材51之異物AS及粒子RM之方式構成。藉此,可自布材51去除異物AS及粒子RM,由此,布材51被清掃。經清掃之布材51可再次用於異物AS之去除。 如上所述,片材製造裝置100(處理裝置1)具備解纖部13,該解纖部13係於被供給粒子RM之後,將由原料M1(片狀材料)依序經過步驟而獲得之粗碎片M2於空氣中進行解纖。於本實施形態中,異物去除部5係配置於較解纖部13更靠上游側。因此,異物去除部5可於粗碎片M2之解纖前進行異物AS及粒子RM之去除。藉此,例如可於將原料M1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之前,利用目測確認該原料M1是否為已進行異物AS之去除者。而且,若為已充分地進行異物AS之去除者,則可將該原料M1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若為異物AS之去除不充分或未去除者,則可將該原料M1送回至處理裝置1。 藉由如上之構成之處理裝置1,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之前之原料M1成為異物AS儘可能地被去除之狀態。藉此,由原料M1再生之片材S成為已去除可能成為雜質之異物AS之高品質者。 <第2實施形態>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2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9係自圖8中之箭頭E方向觀察而得之圖(俯視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起毛部之構成不同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8、圖9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起毛部4具有:4個(複數個)爪部42,其等形成為鉤狀;及旋動支持部43,其將該等爪部42可旋動地予以支持。此處,所謂「鉤狀」係指於長條形狀之構件(爪部42)之長度方向之中途的位置(自基端部422至前端421之間之任意的位置),該構件彎折或彎曲之形狀。再者,爪部42之個數並不限定於4個,例如亦可為2個、3個或5個以上。又,爪部42並不限定於鉤狀,亦可為直線狀者。 4個爪部42係沿著膠帶31之寬度方向配置。各爪部42包含硬質之樹脂製或金屬製之線狀體,且前端421朝向下方。通過各爪部42之前端421之正下方之原料M1會被前端421搔撓,纖維FB被強制性地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即上游側強制性地壓回。藉此,原料M1之纖維FB成為起毛之狀態。 又,空轉輥33中之一個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爪部42之前端42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c」)。藉由該空轉輥33c,可將各爪部42之前端421自上側壓抵於原料M1,由此,可充分地進行利用前端421之搔撓。藉此,可使纖維FB適當地起毛。 旋動支持部43可使4個爪部42之基端部422分別朝箭頭α42 方向一同旋動。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4個爪部42與旋動支持部43單元化,配置有上游側之第1單元44a、及下游側之第2單元44b。第1單元44a中之各爪部42之旋動方向與第2單元44b中之各爪部42之旋動方向成為互為相反之方向。例如若第1單元44a之各爪部42朝圖9中之逆時針方向旋動,則第2單元44b之各爪部42朝圖9中之順時針方向旋動。藉由此種旋動,可利用爪部42無遺漏地搔撓原料M1,由此,可遍及原料M1整體使纖維FB起毛。 <第3實施形態>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之下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12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進行異物去除步驟之時序不同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10所示,本實施形態之處理裝置1係自膠帶31上省略異物去除部5,取而代之,如圖11所示般具備異物去除部28。又,如圖1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不進行第1網形成步驟且亦不進行粒子去除步驟。 如上所述,片材製造裝置100(處理裝置1)具備解纖部13,該解纖部13係於被供給粒子RM之後,將由原料M1(片狀材料)依序經過步驟而獲得之粗碎片M2於空氣中進行解纖。於圖11所示之構成中,異物去除部28包含第1網形成部15、回收部27、管244、管245及鼓風機262。因此,異物去除部28配置於較解纖部13更靠下游側,可於解纖後進行異物AS及粒子RM之去除。藉此,於解纖後,粒子RM亦可與異物AS接觸,由此,可進一步充分地進行自纖維FB之異物AS之去除。 如圖10所示,成為於通過粒子供給部7後之原料M1上仍殘留有粒子RM或異物AS之狀態。而且,如圖11所示,原料M1係於粒子RM或異物AS殘留之狀態下被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其後,依序成為粗碎片M2及解纖物M3。 於第1網形成部15之上方,如上所述,解纖物M3係藉由篩選部14而被篩選為第1篩選物M4-1、及第2篩選物M4-2。於該第1篩選物M4-1中混有吸附有異物AS之粒子RM、或將異物AS剝離之粒子RM。而且,第1篩選物M4-1(纖維FB)係與該等粒子RM或異物AS一起落下至第1網形成部15之網帶151上。 異物去除部28係利用第1篩選物M4-1(纖維FB)與異物AS之大小(粒徑)之差異,將異物AS與粒子RM一起分離並去除者。即,異物去除部28具備網帶151(網狀體),該網帶151(網狀體)具有供異物AS及粒子RM(包含粒子RM單獨體、及吸附有異物AS之粒子RM)通過,但限制第1篩選物M4-1之通過之程度之大小的網眼。藉此,如圖11所示,第1篩選物M4-1係堆積於網帶151,而形成為第1網M5。另一方面,異物AS及粒子RM係藉由抽吸部153處之抽吸力而通過網帶151,其後,依序經由抽吸部153及管244而被回收部27回收。藉此,第1網M5成為異物AS及粒子RM被去除者。然後,該第1網M5被移送至以後之步驟,最終成為片材S。 <第4實施形態>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4實施形態)之下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14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4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進行異物去除之構成及異物去除步驟之時序不同以外,與上述第3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1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異物去除部28係配置於管242之中途且較鼓風機261更靠下游側。藉此,利用異物去除部28之粒子去除步驟係於解纖步驟之後進行(參照圖14)。 異物去除部28係將解纖物M3(纖維FB)與異物AS利用比重差,將異物AS與粒子RM一起分離並去除者。即,異物去除部28係以藉由離心分離而將異物AS及粒子RM(包含粒子RM單獨體、及吸附有異物AS之粒子RM)去除之方式構成,且具有離心分離部281、管282及回收部283。離心分離部281與回收部283係經由管282而連接。 離心分離部281係配置並連接於管242之中途。通過管242後之解纖物M3與異物AS及粒子RM一同流入至離心分離部281。而且,藉由利用離心分離部281之離心分離,而分成朝向篩選部14進而沿管242流下之解纖物M3、及朝向管282之異物AS及粒子RM。朝向管282之異物AS及粒子RM係通過管282而被回收部283回收。 藉由此種異物去除部28,亦可自解纖物M3將異物AS連同粒子RM一起確實地去除。 <第5實施形態> 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5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16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5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具備異物凝集部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15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處理裝置1具備配置於粒子供給部7與異物去除部5之間且使異物AS凝集之異物凝集部(凝集部)6。該異物凝集部6所進行之異物凝集步驟係於粒子供給步驟與異物去除步驟之間進行(參照圖16)。 異物凝集部6係配置於膠帶31之上側,例如可藉由噴霧而將凝集材GM自上方供給至原料M1。藉此,可使異物AS凝集於原料M1上。而且,凝集之異物AS成為於異物去除步驟中可容易地去除之大小者。因此,凝集之異物AS可藉由異物去除部5之作動而容易地自原料M1去除。 再者,作為凝集材GM,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離子性物質,較佳為如氯化鈣、鎂等之包含多價金屬離子者,或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者。又,其等例如較佳為成為液狀。 又,於異物去除部5中,過剩之凝集材GM亦與異物AS一起被去除。 <第6實施形態> 圖17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包含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第6實施形態之上游側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連接於解纖部之下游側之管之形狀不同以外,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17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管242,在較鼓風機261更靠上游側之部分形成有蜿蜒之蜿蜒部247。藉此,粒子RM於通過蜿蜒部247時,與異物AS衝撞之機會增大,由此,可促進異物AS之吸附。 進而,粒子RM係藉由鼓風機261之作用而使得通過管242之速度增大。藉此,粒子RM與解纖物M3衝撞之機會增大,其結果,亦會與附著於該解纖物M3之異物AS接觸,可促進異物AS之吸附。 而且,吸附有異物AS之粒子RM係由異物去除部28去除。 <第7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1具備:起毛部4,其使處於包含纖維FB之原料M1(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及異物去除部(去除部)5,其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51與起毛之纖維FB接觸,使原料M1(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AS移行至布材51並予以去除。 又,本發明之處理方法具有: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FB之原料M1(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及異物去除步驟,其係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51與起毛之纖維FB接觸,使原料M1(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AS移行至布材51並予以去除。而且,該方法係藉由處理裝置1而執行。 根據此種本發明,如下所述,於原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之去除之前,使處於原料M1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藉此,存在於纖維FB彼此之間之異物AS浮出,之後之異物AS之去除變得容易。然後,藉由於纖維FB起毛之狀態下進行異物AS之去除,可自原料M1將異物AS充分地去除。 即,本發明之處理可說成廢紙之脫墨處理。先前之脫墨處理通常係使廢紙於水中分散,機械性、化學性(界面活性劑、鹼系化學品等)地使著色劑游離,利用浮選法、篩網洗淨法等除去有色材料之處理,但於本發明中,無須將廢紙浸於水中便可實現脫墨。可說成乾式之脫墨技術。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處理裝置1。 又,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FB之原料M1(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及異物去除步驟,其係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51與起毛之纖維FB接觸,使原料M1(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AS移行至布材51並予以去除;且由被去除異物AS後之原料M1(片狀材料)製造片材S。而且,該方法係藉由片材製造裝置100而執行。 根據此種本發明,可一面享受上述處理裝置1(處理方法)之優點,一面由被去除異物AS後之原料M1進而製造(再生)片材S。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19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20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圖21~圖23分別為依序表示藉由圖1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21係圖1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圖22係圖1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圖23係圖1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再者,以下,為便於說明,有時將圖18、圖19及圖21~圖23中(關於圖24及圖26亦相同)之上側稱為「上」或「上方」,將下側稱為「下」或「下方」,將左側稱為「左」或「上游側」,將右側稱為「右」或「下游側」。 如圖18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上游側具備處理裝置1。該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起毛部4及異物去除部5。 又,如圖19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下游側具備原料供給部11、粗碎部12、解纖部13、篩選部14、第1網形成部15、細分部16、混合部17、解開部18、第2網形成部19、片材形成部20、切斷部21及儲料部22。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加濕部231、加濕部232、加濕部233及加濕部234。 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各部之作動係藉由控制部(未圖示)而控制。 如圖2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起毛步驟、異物去除步驟、原料供給步驟、粗碎步驟、解纖步驟、篩選步驟、第1網形成步驟、分斷步驟、混合步驟、解開步驟、第2網形成步驟、片材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而且,片材製造裝置100可依序執行該等步驟。又,該等步驟中之處理裝置1所進行之步驟(前步驟)係起毛步驟及異物去除步驟。 以下,對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各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首先,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下游側之構成進行說明,繼而,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上游側之構成、即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 原料供給部11係進行對粗碎部12供給原料M1之原料供給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作為該原料M1係包含纖維FB(纖維素纖維)之片狀材料(參照圖21~圖23)。該原料M1、即片狀材料係藉由處理裝置1被實施過去除異物AS之異物去除處理者。再者,所謂纖維素纖維只要為以作為化合物之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為主成分且形成為纖維狀者便可,亦可為除包含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以外亦包含半纖維素、木質素者。 粗碎部12係進行粗碎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粗碎步驟係將自原料供給部11供給之原料M1於空氣中(空氣中)進行粗碎。粗碎部12具有一對粗碎刀121、及滑槽(料斗)122。 一對粗碎刀121可藉由朝互為相反之方向旋轉,而於其等之間將原料M1粗碎即裁斷從而形成粗碎片M2。粗碎片M2之形狀或大小較佳為適於解纖部13中之解纖處理,例如較佳為一邊之長度為100 mm以下之小片,更佳為10 mm以上且70 mm以下之小片。 滑槽122配置於一對粗碎刀121之下方,且例如形成為漏斗狀。藉此,滑槽122可接收藉由粗碎刀121進行粗碎後落下之粗碎片M2。 又,於滑槽122之上方,加濕部231與一對粗碎刀121相鄰地配置。加濕部231係對滑槽122內之粗碎片M2進行加濕者。該加濕部231係由氣化式(或熱風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該氣化式(或熱風氣化式)加濕器具有包含水分之過濾器(未圖示),藉由使空氣通過過濾器,而將提高濕度後之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片M2。藉由對粗碎片M2供給加濕空氣,可抑制粗碎片M2因靜電而附著於滑槽122等之情況。 滑槽122係經由管(流路)241而連接於解纖部13。集中於滑槽122之粗碎片M2係通過管241而被搬送至解纖部13。 解纖部13係進行解纖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解纖步驟係將粗碎片M2於空氣中(大氣中)進行解纖,即乾式地進行解纖。藉由利用該解纖部13之解纖處理,可由粗碎片M2生成解纖物M3。此處,所謂「解纖」係指將複數根纖維FB黏結而成之粗碎片M2分解成一根一根纖維。而且,該經分解而得者成為解纖物M3。解纖物M3之形狀為線狀或帶狀。又,解纖物M3彼此亦可以纏繞成塊狀之狀態、即形成所謂之「結塊」之狀態存在。 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解纖部13係由葉輪粉碎機構成,該葉輪粉碎機具有高速旋轉之轉子、及位於轉子之外周之襯墊。流入至解纖部13之粗碎片M2被夾於轉子與襯墊之間而進行解纖。 又,解纖部13可藉由轉子之旋轉而產生自粗碎部12朝向篩選部14之空氣之流動(氣流)。藉此,可將粗碎片M2自管241抽吸至解纖部13。又,解纖處理後,可將解纖物M3經由管242而送出至篩選部14。 於管242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1。鼓風機261係產生朝向篩選部14之氣流之氣流產生裝置。藉此,可促進向篩選部14送出解纖物M3。 篩選部14係進行篩選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篩選步驟係根據纖維FB之長度之大小而篩選解纖物M3。於篩選部14中,解纖物M3被篩選為第1篩選物M4-1、及較第1篩選物M4-1大之第2篩選物M4-2。第1篩選物M4-1成為適於此後之片材S之製造之大小者。其平均長度較佳為1 μm以上且100 μm以下。又,平均縱橫比較佳為未達3,更佳為2以下。另一方面,第2篩選物M4-2例如包含解纖不充分者、或經解纖之纖維FB彼此過度地凝集者等。 篩選部14具有轉筒部141、及收納轉筒部141之殼體部142。 轉筒部14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41,流入有解纖物M3。而且,藉由轉筒部141旋轉,較網之網眼小之解纖物M3被篩選作為第1篩選物M4-1,網之網眼以上之大小之解纖物M3被篩選作為第2篩選物M4-2。 第1篩選物M4-1自轉筒部141落下。 另一方面,第2篩選物M4-2被送出至連接於轉筒部141之管(流路)243。管243與轉筒部141及於相反之側(下游側)與管241連接。已通過該管243之第2篩選物M4-2於管241內與粗碎片M2合流,與粗碎片M2一起流入至解纖部13。藉此,第2篩選物M4-2被送回至解纖部13,與粗碎片M2一起被進行解纖處理。 又,來自轉筒部141之第1篩選物M4-1係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落下,前往位於轉筒部141之下方之第1網形成部(分離部)15。第1網形成部15係進行由第1篩選物M4-1形成第1網M5之第1網形成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第1網形成部15具有網帶(分離帶)151、3個張緊輥152及抽吸部(吸入機構)153。 網帶151係環形帶,且供第1篩選物M4-1堆積。該網帶151係卷掛於3個張緊輥152。而且,藉由張緊輥152之旋轉驅動,網帶151上之第1篩選物M4-1被朝下游側搬送。 第1篩選物M4-1成為網帶151之網眼以上之大小。因此,第1篩選物M4-1被限制通過網帶151,由此,可堆積於網帶151上。又,第1篩選物M4-1係一面堆積於網帶151上,一面連同網帶151一起被朝下游側搬送,故而形成為層狀之第1網M5。 又,有於第1篩選物M4-1中混有例如污垢或灰塵等之虞。有於例如自原料供給部11對粗碎部12供給原料M1時,污垢或灰塵與原料M1一起混入之情形。該污垢或灰塵較網帶151之網眼小。因此,污垢或灰塵通過網帶151,進而朝下方落下。 抽吸部153可自網帶151之下方抽吸空氣。藉此,可將已通過網帶151之污垢或灰塵連同空氣一起抽吸。 又,抽吸部153係經由管(流路)244而連接於回收部27。由抽吸部153抽吸之污垢或灰塵被回收部27回收。 於回收部27進而連接有管(流路)245。又,於管245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2。藉由該鼓風機262之作動,可於抽吸部153產生抽吸力。藉此,可促進網帶151上之第1網M5之形成。該第1網M5已被去除了污垢或灰塵。又,藉由鼓風機262之作動,污垢或灰塵通過管244而到達回收部27為止。 殼體部142係與加濕部232連接。加濕部232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4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對第1篩選物M4-1進行加濕,由此,亦可抑制第1篩選物M4-1因靜電力而附著於殼體部142之內壁之情況。 於篩選部14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5。加濕部235係由將水進行噴霧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1網M5供給水分,由此,可調整第1網M5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由靜電力所致之第1網M5向網帶151之吸附。藉此,可將第1網M5於網帶151經張緊輥152折回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51剝離。 於加濕部235之下游側,配置有細分部16。細分部16係進行分斷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分斷步驟係將自網帶151剝離之第1網M5分斷。細分部16具有可旋轉地被支持之螺旋槳161、及收納螺旋槳161之殼體部162。而且,藉由將第1網M5卷入至旋轉之螺旋槳161,可將第1網M5分斷。經分斷之第1網M5成為細分體M6。又,細分體M6於殼體部162內下降。 殼體部162係與加濕部233連接。加濕部233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62內供給加濕空氣。亦可藉由該加濕空氣而抑制細分體M6因靜電力而附著於螺旋槳161或殼體部162之內壁之情況。 於細分部16之下游側配置有混合部17。混合部17係進行混合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混合步驟係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混合。該混合部17具有樹脂供給部171、管(流路)172及鼓風機173。 管172係將細分部16之殼體部162與解開部18之殼體部182連接而供細分體M6與樹脂P1之混合物M7通過之流路。 於管172之中途,連接有樹脂供給部171。樹脂供給部171具有螺旋送料機174。藉由該螺旋送料機174旋轉驅動,可將樹脂P1以粉體或粒子之形式供給至管172。供給至管172之樹脂P1與細分體M6混合而成為混合物M7。 再者,樹脂P1係於之後之步驟中使纖維FB彼此黏結者,例如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等,較佳為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AS樹脂、ABS樹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聚烯烴、改性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樹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46、尼龍66、尼龍610、尼龍612、尼龍11、尼龍12、尼龍6-12、尼龍6-66等聚醯胺(尼龍)、聚苯醚、聚縮醛、聚醚、聚苯醚、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苯硫醚、熱塑性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苯乙烯系、聚烯烴系、聚氯乙烯系、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聚丁二烯系、反式聚異戊二烯系、氟橡膠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種熱塑性彈性體等,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較佳為,作為熱塑性樹脂,使用聚酯或包含聚酯者。 再者,作為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者,除樹脂P1以外,例如亦可包含用以將纖維FB著色之著色劑、用以抑制纖維FB之凝集或樹脂P1之凝集之凝集抑制劑、及用以使纖維FB等不易燃燒之阻燃劑等。 又,於管172之中途,於較樹脂供給部171更靠下游側設置有鼓風機173。鼓風機173可產生朝向解開部18之氣流。藉由該氣流,可於管172內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進行攪拌。藉此,混合物M7可於細分體M6與樹脂P1均勻地分散之狀態下流入至解開部18。又,混合物M7中之細分體M6係於通過管172內之過程中被解開,成為更細之纖維狀。 解開部18係進行解開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解開步驟係將混合物M7中之相互纏繞之纖維FB彼此解開。解開部18具有轉筒部181、及收納轉筒部181之殼體部182。 轉筒部18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81,流入有混合物M7。轉筒部18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81,流入有混合物M7。而且,藉由轉筒部181旋轉,混合物M7中之較網之網眼小之纖維FB等可通過轉筒部181。此時,混合物M7會被解開。 又,被轉筒部181解開之混合物M7係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落下,前往位於轉筒部181之下方之第2網形成部19。第2網形成部19係進行由混合物M7形成第2網M8之第2網形成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第2網形成部19具有網帶(分離帶)191、張緊輥192及抽吸部(吸入機構)193。 網帶191係環形帶,且供混合物M7堆積。該網帶191係卷掛於4個張緊輥192。而且,藉由張緊輥192之旋轉驅動,網帶191上之混合物M7被朝下游側搬送。 又,網帶191上之大部分之混合物M7為網帶191之網眼以上之大小。因此,混合物M7被限制通過網帶191,由此,可堆積於網帶191上。又,混合物M7係一面堆積於網帶191上,一面連同網帶191一起被朝下游側搬送,故而形成為層狀之第2網M8。 抽吸部193可自網帶191之下方抽吸空氣。藉此,可將混合物M7抽吸至網帶191上,由此,可促進混合物M7堆積至網帶191上。 於抽吸部193,連接有管(流路)246。又,於該管246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3。藉由該鼓風機263之作動,可於抽吸部193產生抽吸力。 殼體部182係與加濕部234連接。加濕部234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8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對殼體部182內進行加濕,由此,亦可抑制混合物M7因靜電力而附著於殼體部182之內壁之情況。 於解開部18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6。加濕部236係由與加濕部235相同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2網M8供給水分,由此,可調整第2網M8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由靜電力所致之第2網M8向網帶191之吸附。藉此,第2網M8可於網帶191經張緊輥192折回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91剝離。 於第2網形成部19之下游側,配置有片材形成部20。片材形成部20係進行由第2網M8形成片材S之片材形成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片材形成部20具有加壓部201及加熱部202。 加壓部201具有一對砑光輥203,可於該等砑光輥之間將第2網M8不加熱地進行加壓。藉此,可提高第2網M8之密度。而且,該第2網M8被朝向加熱部202搬送。再者,一對砑光輥203中之一者係藉由馬達(未圖示)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係從動輥。 加熱部202具有一對加熱輥204,可於該等加熱輥之間將第2網M8一面進行加熱一面進行加壓。藉由該加熱加壓,於第2網M8內,樹脂P1熔融,經由該熔融之樹脂P1而使纖維FB彼此黏結。藉此,可形成片材S。而且,該片材S被朝向切斷部21搬送。再者,一對加熱輥204之一者係藉由馬達(圖示略)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係從動輥。 於片材形成部20之下游側,配置有切斷部21。切斷部21係進行將片材S切斷之切斷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切斷部21具有第1切割器211及第2切割器212。 第1切割器211係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將片材S切斷者。 第2切割器212係於第1切割器211之下游側,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平行之方向上將片材S切斷者。 藉由此種第1切割器211與第2切割器212之切斷,可獲得所需之大小之片材S。而且,該片材S進而被朝下游側搬送,並儲存於儲料部22。 然,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片材S之形式再生之原料M1係經印刷且已使用過之廢紙。因此,被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之前之原料M1(纖維FB)成為附著有黑色或彩色之碳粉、各種油墨、各種染料、顏料等有色材料、或除此以外附著有灰塵、污垢等者。以下,將該等附著物統稱為「異物AS」。於再生片材S時,異物AS較佳為成為儘可能被去除之狀態。藉此,片材S成為已將再生時可能成為雜質之異物AS去除之高品質者。 因此,就片材製造裝置100而言,成為可藉由配置於其上游側之處理裝置1而自原料M1去除異物AS之構成。以下,對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尤其是,於異物AS為碳粉之情形時,利用處理裝置1之異物AS之去除效率提高。 如圖18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起毛部4及異物去除部5。 搬送部3係將原料M1朝向下游側搬送者。搬送部3具有膠帶31、2個張緊輥32及多個空轉輥33。 膠帶31係其表面具有黏著性之環形帶。藉由該黏著力,原料M1成為被固定於膠帶31上之狀態,由此,可穩定地進行利用起毛部4之起毛步驟、或利用異物去除部5之異物去除步驟。又,於膠帶31上,可載置複數個原料M1。而且,膠帶31上之該等原料M1之朝向(姿勢)可一致,亦可不一致。 2個張緊輥32係相互隔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卷掛有膠帶31。2個張緊輥32中之一張緊輥32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緊輥32係經由膠帶31而被傳遞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且與驅動輥同樣地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而且,藉由各張緊輥32之旋轉,膠帶31上之原料M1被朝搬送方向α31 搬送。 又,於搬送部3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原料M1之搬送速度可變。 多個空轉輥33係隔開間隔而配置於2個張緊輥32之間。各空轉輥33可伴隨膠帶31之驅動,而朝與張緊輥32之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之箭頭α33 方向旋轉。藉由此種空轉輥33,可防止膠帶31之撓曲,由此,可穩定地搬送原料M1。 再者,搬送部3係於圖18所示之構成中成為利用帶搬送之構成者,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於平台上將原料M1一面藉由負壓吸附保持一面進行搬送之構成者、即台板。 如圖18所示,於膠帶31之上側,配置有起毛部4。起毛部4係進行起毛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起毛步驟係使處於包含纖維FB之原料M1(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纖維FB起毛。 此處,對「起毛」進行說明。 原料M1中所包含之纖維FB係於經過起毛步驟之前,成為如圖21所示般倒伏即傾倒之狀態。於圖21所示之狀態下,纖維FB彼此朝相同之方向、即圖21中之右側傾倒,但其中亦存在朝互不相同之方向傾倒者。而且,藉由經過起毛步驟,至少處於表面附近之纖維FB係如圖22所示,較圖21所示之狀態更為立起、即豎起。將該處理稱為「起毛」。再者,如圖23所示,纖維FB之豎起狀態維持至至少經過異物去除步驟為止。 又,異物AS進入至纖維FB彼此之間。例如,於異物AS為碳粉之情形時,亦有該異物AS進入至原料M1之厚度之1/4~1/3左右之深度為止之情況。 如圖18所示,起毛部4具有毛刷41。該毛刷41具有:芯部411,其可旋轉地被支持且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及刷毛412,其設置於芯部411之外周部。 芯部411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可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連同刷毛412一起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毛刷41之旋轉軸413係設置於相對於原料M1之搬送方向α31 大致正交之方向。但,並不限定於此,旋轉軸413亦可設置於相對於上述正交之方向傾斜特定角度(例如5度以上且45度以下)之方向。 於芯部411之外周部,遍及其全周植入有刷毛412。刷毛412例如包含如聚烯烴、聚醯胺及聚酯等之具有可撓性之樹脂材料(尤其是熱塑性樹脂)。又,刷毛412亦可設為與樹脂P1相同之組成者。藉此,例如即便刷毛412脫落,且於之後之步驟之前混於纖維FB,亦可將該刷毛412與樹脂P1同樣地用於纖維FB彼此之黏結。又,刷毛412之毛尖既可尖銳,亦可帶有弧度。 而且,藉由毛刷41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通過該毛刷41之正下方之原料M1之纖維FB與毛刷41之刷毛412接觸,而被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即上游側強制性地壓回。藉此,原料M1之纖維FB成為起毛之狀態,即,纖維FB自圖21所示之狀態成為圖22所示之狀態。根據此種狀態,可使原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儘可能地自纖維FB浮起,由此,容易利用異物去除部5將異物AS去除。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毛刷41構成為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構成為朝與箭頭α41 方向相反之方向旋轉,亦可構成為週期性交替地進行箭頭α41 方向之旋轉、及與該旋轉為相反方向之旋轉。進而,毛刷41亦可設為如旋轉並且亦朝其旋轉軸413方向移動(往復移動)之構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毛刷41構成為進行旋轉,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構成為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或與搬送方向α31 相同之方向移動。 又,空轉輥33中之一個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毛刷4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a」)。藉由該空轉輥33a,可將毛刷41自上側更確實地壓抵於原料M1,由此,刷毛412與纖維FB充分地接觸。藉此,可使纖維FB適當地起毛。 如圖18所示,於膠帶31之上側,於較起毛部4更靠下游側配置有異物去除部5。異物去除部5係進行異物去除步驟(參照圖20)之部分,該異物去除步驟係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51與起毛之纖維FB接觸,使原料M1(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AS移行至布材51並予以去除。異物去除部5具有布材51、2個張緊輥52、多個空轉輥53及清潔部54。 再者,雖然未圖示,但亦可設為能夠調整毛刷41之向原料M1之壓抵壓力(按壓力)之構成。作為此種構成,例如可列舉使毛刷41之旋轉軸413於圖18中之上下方向上移動之調整部。藉此,可根據原料M1之狀態(例如原料M1之厚度、異物AS之含量等)而實現更正確之起毛。 布材51係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藉此,可自原料M1捕獲異物AS。又,於異物去除部5中,布材51成為環形帶。藉此,例如只要藉由清潔部54對布材51進行清掃,便可直接將布材51繼續用於異物AS之去除。 2個張緊輥52係相互隔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卷掛有布材51。2個張緊輥52中之一張緊輥52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5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緊輥52係經由布材51而被傳遞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且與驅動輥同樣地朝箭頭α5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而且,藉由各張緊輥52之旋轉,布材51係於膠帶31上朝與搬送方向α31 為相反方向之箭頭α51 方向驅動。藉此,布材51可使異物AS自原料M1移行,即,使其等附著而將其等擦拭。其結果,異物AS被充分地去除,而成為圖23所示之狀態。 又,於異物去除部5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布材51之朝箭頭α51 方向之驅動速度可變。 多個空轉輥53係等間隔地配置於2個張緊輥52之間。各空轉輥53可伴隨布材51之驅動,而朝與張緊輥52之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之箭頭α53 方向旋轉。 又,複數個空轉輥33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布材5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等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b」)。而且,可於該等空轉輥33b與上述空轉輥53之間,將布材51壓抵於原料M1。藉此,布材51與異物AS充分地接觸,由此,可充分地進行異物AS之去除。 又,布材51係於圖18所示之構成中朝與搬送方向α31 為相反方向之箭頭α51 方向驅動,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同之方向驅動。於此情形時,較佳為布材51之驅動速度與原料M1之搬送速度之間存在差。 異物去除部5具有清潔部54,該清潔部54係對異物AS所移行至之布材51進行清掃。清潔部54係以配置於布材51之上方,且抽吸附著於布材51之異物AS之方式構成。藉此,可自布材51去除異物AS,由此,布材51被清掃。經清掃之布材51可再次用於異物AS之去除。 <第8實施形態> 圖24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8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25係自圖24中之箭頭D方向觀察而得之圖(俯視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8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起毛部之構成不同以外,與上述第7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24、圖25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起毛部4例如具有:4個(複數個)爪部42,其等形成為鉤狀;及旋動支持部43,其將該等爪部42可旋動地予以支持。此處,所謂「鉤狀」係指於長條形狀之構件(爪部42)之長度方向之中途的位置(自基端部422至前端421之間之任意的位置),該構件彎折或彎曲之形狀。再者,爪部42之個數並不限定於4個,例如亦可為2個、3個或5個以上。又,爪部42並不限定於鉤狀,亦可為直線狀者。 4個爪部42係沿著膠帶31之寬度方向配置。各爪部42包含硬質之樹脂製或金屬製之線狀體,且前端421朝向下方。通過各爪部42之前端421之正下方之原料M1會被前端421搔撓,纖維FB被強制性地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即上游側強制性地壓回。藉此,原料M1之纖維FB成為起毛之狀態。 再者,亦可設為可調整各爪部42之前端421對原料M1之按壓力的構成。藉此,可根據原料M1之狀態而實現更正確之起毛。 又,空轉輥33中之一個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爪部42之前端42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c」)。藉由該空轉輥33c,可將各爪部42之前端421自上側壓抵於原料M1,由此,可充分地進行利用前端421之搔撓。藉此,可使纖維FB適當地起毛。 旋動支持部43可使4個爪部42之基端部(根部)422分別朝箭頭α42 方向一同旋動。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將4個爪部42與旋動支持部43單元化,配置有上游側之第1單元44a、及下游側之第2單元44b。第1單元44a中之各爪部42之旋動方向與第2單元44b中之各爪部42之旋動方向成為互為相反之方向。例如若第1單元44a之各爪部42朝圖25中之逆時針方向旋動,則第2單元44b之各爪部42朝圖25中之順時針方向旋動。藉由此種旋動,可利用爪部42無遺漏地搔撓原料M1,由此,可遍及原料M1整體使纖維FB起毛。 <第9實施形態> 圖26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9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27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9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9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具備異物凝集部以外,與上述第7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26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處理裝置1具備配置於起毛部4與異物去除部5之間且使異物AS凝集之異物凝集部(凝集部)6。該異物凝集部6所進行之異物凝集步驟係於起毛步驟與異物去除步驟之間進行。 異物凝集部6係配置於膠帶31之上側,例如可藉由噴霧而將凝集材GM自上方供給至原料M1。藉此,可使異物AS凝集於原料M1上。而且,凝集之異物AS成為於異物去除步驟中可容易地去除之大小者。因此,凝集之異物AS可藉由異物去除部5之作動而容易地自原料M1去除。再者,於異物去除部5中,未凝集之異物AS當然亦被去除。又,於異物去除部5中,過剩之凝集材GM亦與異物AS一起被去除。而且,就具有此種構成之異物凝集部6之構成而言,有異物AS之去除率提高之效果。 作為凝集材GM,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離子性物質,較佳為如氯化鈣、鎂等之包含多價金屬離子者,或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者。又,其等例如較佳為成為液狀。 <第10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1具備: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其對包含纖維FB之片狀材料(原料)M1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凝集材)CP而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凝集;及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其將藉由凝集部6而產生之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中去除。 又,本發明之處理方法具備: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FB之片狀材料(原料)M1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而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凝集;及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中去除。而且,該方法係藉由處理裝置1而執行。 根據此種本發明,如下所述,於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之去除之前,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與陽離子系聚合物接觸,藉此形成凝集物AG之形態。此種凝集物AG相對大型且容易去除。因此,自片狀材料M1之異物AS之去除變得容易,而可自片狀材料M1充分地去除異物AS。尤其是,亦可較佳地去除滲透至纖維FB之狹窄之間隙、或纖維FB之內部之異物AS。 即,本發明之處理可說成廢紙之脫墨處理。先前之脫墨處理通常係使廢紙於水中分散,機械性、化學性(界面活性劑、鹼系化學品等)地使著色劑游離,利用浮選法、篩網洗淨法等除去有色材料之處理,但於本發明中,無須將廢紙浸於水中便可實現脫墨。可說成乾式之脫墨技術。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處理裝置1。 又,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FB之片狀材料(原料)M1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凝集材)CP而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凝集;及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中去除;且由被去除異物AS後之片狀材料M1製造片材S。而且,該方法係藉由片材製造裝置100而執行。 根據此種本發明,可一面享受上述處理裝置1(處理方法)之優點,一面由被去除異物AS後之片狀材料M1進一步製造(再生)片材S。 圖28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0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29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0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30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0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的圖。圖31~圖34分別為依序表示藉由圖2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31係圖2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圖32係圖2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圖33係圖2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圖34係圖2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再者,以下,為便於說明,有時將圖28、圖29及圖31~圖34中(關於圖35、圖37~圖40亦相同)之上側稱為「上」或「上方」,將下側稱為「下」或「下方」,將左側稱為「左」或「上游側」,將右側稱為「右」或「下游側」。 如圖28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上游側具備處理裝置1。該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及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 又,如圖29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下游側具備原料供給部11、粗碎部12、解纖部13、篩選部14、第1網形成部15、細分部16、混合部17、解開部18、第2網形成部19、片材形成部20、切斷部21及儲料部22。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加濕部231、加濕部232、加濕部233及加濕部234。 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各部之作動係藉由控制部(未圖示)而控制。 如圖3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表面積增大步驟(預處理步驟)、凝集步驟(異物凝集步驟)、去除步驟(異物去除步驟)、原料供給步驟、粗碎步驟、解纖步驟、篩選步驟、第1網形成步驟、分斷步驟、混合步驟、解開步驟、第2網形成步驟、片材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而且,片材製造裝置100可依序執行該等步驟。又,等步驟中之處理裝置1所進行之步驟係表面積增大步驟(預處理步驟)、凝集步驟(異物凝集步驟)及去除步驟(異物去除步驟)。 以下,對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各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首先,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下游側之構成進行說明,繼而,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上游側之構成、即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 原料供給部11係進行對粗碎部12供給片狀材料M1之原料供給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作為該片狀材料M1係包含纖維FB(纖維素纖維)之片狀材料(參照圖31~圖34)。該片狀材料M1、即片狀材料係藉由處理裝置1被實施過去除異物AS之異物去除處理者。再者,所謂纖維素纖維只要為以作為化合物之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為主成分且形成為纖維狀者便可,亦可為除包含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以外亦包含半纖維素、木質素者。 粗碎部12係進行粗碎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粗碎步驟係將自原料供給部11供給之片狀材料M1於空氣中(空氣中)進行粗碎。粗碎部12具有一對粗碎刀121、及滑槽(料斗)122。 一對粗碎刀121可藉由朝互為相反之方向旋轉,而於其等之間將片狀材料M1粗碎即裁斷從而形成粗碎片M2。粗碎片M2之形狀或大小較佳為適於解纖部13中之解纖處理,例如較佳為一邊之長度為100 mm以下之小片,更佳為10 mm以上且70 mm以下之小片。 滑槽122配置於一對粗碎刀121之下方,且例如形成為漏斗狀。藉此,滑槽122可接收藉由粗碎刀121進行粗碎後落下之粗碎片M2。 又,於滑槽122之上方,加濕部231與一對粗碎刀121相鄰地配置。加濕部231係對滑槽122內之粗碎片M2進行加濕者。該加濕部231係由氣化式(或熱風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該氣化式(或熱風氣化式)加濕器具有包含水分之過濾器(未圖示),藉由使空氣通過過濾器,而將提高濕度後之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片M2。藉由對粗碎片M2供給加濕空氣,可抑制粗碎片M2因靜電而附著於滑槽122等之情況。 滑槽122係經由管(流路)241而連接於解纖部13。集中於滑槽122之粗碎片M2係通過管241而被搬送至解纖部13。 解纖部13係進行解纖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解纖步驟係將粗碎片M2於空氣中(空氣中)進行解纖,即乾式地進行解纖。藉由利用該解纖部13之解纖處理,可由粗碎片M2生成解纖物M3。此處,所謂「解纖」係指將複數根纖維FB黏結而成之粗碎片M2分解成一根一根纖維。而且,該經分解而得者成為解纖物M3。解纖物M3之形狀為線狀或帶狀。又,解纖物M3彼此亦可以纏繞成塊狀之狀態、即形成所謂之「結塊」之狀態存在。 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解纖部13係由葉輪粉碎機構成,該葉輪粉碎機具有高速旋轉之轉子、及位於轉子之外周之襯墊。流入至解纖部13之粗碎片M2被夾於轉子與襯墊之間而進行解纖。 又,解纖部13可藉由轉子之旋轉而產生自粗碎部12朝向篩選部14之空氣之流動(氣流)。藉此,可將粗碎片M2自管241抽吸至解纖部13。又,解纖處理後,可將解纖物M3經由管242而送出至篩選部14。 於管242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1。鼓風機261係產生朝向篩選部14之氣流之氣流產生裝置。藉此,可促進向篩選部14送出解纖物M3。 篩選部14係進行篩選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篩選步驟係根據纖維FB之長度之大小而篩選解纖物M3。於篩選部14中,解纖物M3被篩選為第1篩選物M4-1、及較第1篩選物M4-1大之第2篩選物M4-2。第1篩選物M4-1成為適於此後之片材S之製造之大小者。第2篩選物M4-2例如包含解纖不充分者、或經解纖之纖維FB彼此過度地凝集者等。 篩選部14具有轉筒部141、及收納轉筒部141之殼體部142。 轉筒部14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41,流入有解纖物M3。而且,藉由轉筒部141旋轉,較網之網眼小之解纖物M3被篩選作為第1篩選物M4-1,網之網眼以上之大小之解纖物M3被篩選作為第2篩選物M4-2。 第1篩選物M4-1自轉筒部141落下。 另一方面,第2篩選物M4-2被送出至連接於轉筒部141之管(流路)243。管243與轉筒部141及於相反之側(下游側)與管241連接。已通過該管243之第2篩選物M4-2於管241內與粗碎片M2合流,與粗碎片M2一起流入至解纖部13。藉此,第2篩選物M4-2被送回至解纖部13,與粗碎片M2一起被進行解纖處理。 又,來自轉筒部141之第1篩選物M4-1係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落下,前往位於轉筒部141之下方之第1網形成部(分離部)15。第1網形成部15係進行由第1篩選物M4-1形成第1網M5之第1網形成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第1網形成部15具有網帶(分離帶)151、3個張緊輥152及抽吸部(吸入機構)153。 網帶151係環形帶,且供第1篩選物M4-1堆積。該網帶151係卷掛於3個張緊輥152。而且,藉由張緊輥152之旋轉驅動,網帶151上之第1篩選物M4-1被朝下游側搬送。 第1篩選物M4-1成為網帶151之網眼以上之大小。因此,第1篩選物M4-1被限制通過網帶151,由此,可堆積於網帶151上。又,第1篩選物M4-1係一面堆積於網帶151上,一面連同網帶151一起被朝下游側搬送,故而形成為層狀之第1網M5。 又,有於第1篩選物M4-1中混有例如污垢或灰塵等之虞。有於例如自原料供給部11對粗碎部12供給片狀材料M1時,污垢或灰塵與片狀材料M1一起混入之情形。該污垢或灰塵較網帶151之網眼小。因此,污垢或灰塵通過網帶151,進而朝下方落下。 抽吸部153可自網帶151之下方抽吸空氣。藉此,可將已通過網帶151之污垢或灰塵連同空氣一起抽吸。 又,抽吸部153係經由管(流路)244而連接於回收部27。由抽吸部153抽吸之污垢或灰塵被回收部27回收。 於回收部27進而連接有管(流路)245。又,於管245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2。藉由該鼓風機262之作動,可於抽吸部153產生抽吸力。藉此,可促進網帶151上之第1網M5之形成。該第1網M5已被去除了污垢或灰塵。又,藉由鼓風機262之作動,污垢或灰塵通過管244而到達回收部27為止。 殼體部142係與加濕部232連接。加濕部232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4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對第1篩選物M4-1進行加濕,由此,亦可抑制第1篩選物M4-1因靜電力而附著於殼體部142之內壁之情況。 於篩選部14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5。加濕部235係由將水進行噴霧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1網M5供給水分,由此,可調整第1網M5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由靜電力所致之第1網M5向網帶151之吸附。藉此,可將第1網M5於網帶151經張緊輥152折回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51剝離。 於加濕部235之下游側,配置有細分部16。細分部16係進行分斷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分斷步驟係將自網帶151剝離之第1網M5分斷。細分部16具有可旋轉地被支持之螺旋槳161、及收納螺旋槳161之殼體部162。而且,藉由將第1網M5捲入至旋轉之螺旋槳161,可將第1網M5分斷。經分斷之第1網M5成為細分體M6。又,細分體M6於殼體部162內下降。 殼體部162係與加濕部233連接。加濕部233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62內供給加濕空氣。亦可藉由該加濕空氣而抑制細分體M6因靜電力而附著於螺旋槳161或殼體部162之內壁之情況。 於細分部16之下游側配置有混合部17。混合部17係進行混合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混合步驟係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混合。該混合部17具有樹脂供給部171、管(流路)172及鼓風機173。 管172係將細分部16之殼體部162與解開部18之殼體部182連接而供細分體M6與樹脂P1之混合物M7通過之流路。 於管172之中途,連接有樹脂供給部171。樹脂供給部171具有螺旋送料機174。藉由該螺旋送料機174旋轉驅動,可將樹脂P1以粉體或粒子之形式供給至管172。供給至管172之樹脂P1與細分體M6混合而成為混合物M7。 再者,樹脂P1係於之後之步驟中使纖維FB彼此黏結者,例如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等,較佳為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AS樹脂、ABS樹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聚烯烴、改性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樹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46、尼龍66、尼龍610、尼龍612、尼龍11、尼龍12、尼龍6-12、尼龍6-66等聚醯胺(尼龍)、聚苯醚、聚縮醛、聚醚、聚苯醚、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苯硫醚、熱塑性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苯乙烯系、聚烯烴系、聚氯乙烯系、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聚丁二烯系、反式聚異戊二烯系、氟橡膠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種熱塑性彈性體等,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較佳為,作為熱塑性樹脂,使用聚酯或包含聚酯者。 再者,作為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者,除樹脂P1以外,例如亦可包含用以將纖維FB著色之著色劑、用以抑制纖維FB之凝集或樹脂P1之凝集之凝集抑制劑、及用以使纖維FB等不易燃燒之阻燃劑等。 又,於管172之中途,於較樹脂供給部171更靠下游側設置有鼓風機173。鼓風機173可產生朝向解開部18之氣流。藉由該氣流,可於管172內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進行攪拌。藉此,混合物M7可於細分體M6與樹脂P1均勻地分散之狀態下流入至解開部18。又,混合物M7中之細分體M6係於通過管172內之過程中被解開,成為更細之纖維狀。 解開部18係進行解開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解開步驟係將混合物M7中之相互纏繞之纖維FB彼此解開。解開部18具有轉筒部181、及收納轉筒部181之殼體部182。 轉筒部18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81,流入有混合物M7。而且,藉由轉筒部181旋轉,混合物M7中之較網之網眼小之纖維FB等可通過轉筒部181。此時,混合物M7會被解開。 又,被轉筒部181解開之混合物M7係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落下,前往位於轉筒部181之下方之第2網形成部19。第2網形成部19係進行由混合物M7形成第2網M8之第2網形成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第2網形成部19具有網帶(分離帶)191、張緊輥192及抽吸部(吸入機構)193。 網帶191係環形帶,且供混合物M7堆積。該網帶191係卷掛於4個張緊輥192。而且,藉由張緊輥192之旋轉驅動,網帶191上之混合物M7被朝下游側搬送。 又,網帶191上之大部分之混合物M7為網帶191之網眼以上之大小。因此,混合物M7被限制通過網帶191,由此,可堆積於網帶191上。又,混合物M7係一面堆積於網帶191上,一面連同網帶191一起被朝下游側搬送,故而形成為層狀之第2網M8。 抽吸部193可自網帶191之下方抽吸空氣。藉此,可將混合物M7抽吸至網帶191上,由此,可促進混合物M7堆積至網帶191上。 於抽吸部193,連接有管(流路)246。又,於該管246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3。藉由該鼓風機263之作動,可於抽吸部193產生抽吸力。 殼體部182係與加濕部234連接。加濕部234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8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對殼體部182內進行加濕,由此,亦可抑制混合物M7因靜電力而附著於殼體部182之內壁之情況。 於解開部18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6。加濕部236係由與加濕部235相同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2網M8供給水分,由此,可調整第2網M8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由靜電力所致之第2網M8向網帶191之吸附。藉此,第2網M8可於網帶191經張緊輥192折回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91剝離。 於第2網形成部19之下游側,配置有片材形成部20。片材形成部20係進行由第2網M8形成片材S之片材形成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片材形成部20具有加壓部201及加熱部202。 加壓部201具有一對砑光輥203,可於該等砑光輥之間將第2網M8不加熱地進行加壓。藉此,可提高第2網M8之密度。而且,該第2網M8被朝向加熱部202搬送。再者,一對砑光輥203中之一者係藉由馬達(未圖示)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係從動輥。 加熱部202具有一對加熱輥204,可於該等加熱輥之間將第2網M8一面進行加熱一面進行加壓。藉由該加熱加壓,於第2網M8內,樹脂P1熔融,經由該熔融之樹脂P1而使纖維FB彼此黏結。藉此,可形成片材S。而且,該片材S被朝向切斷部21搬送。再者,一對加熱輥204之一者係藉由馬達(圖示略)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係從動輥。 於片材形成部20之下游側,配置有切斷部21。切斷部21係進行將片材S切斷之切斷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切斷部21具有第1切割器211及第2切割器212。 第1切割器211係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將片材S切斷者。 第2切割器212係於第1切割器211之下游側,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平行之方向上將片材S切斷者。 藉由此種第1切割器211與第2切割器212之切斷,可獲得所需之大小之片材S。而且,該片材S進而被朝下游側搬送,並儲存於儲料部22。 然,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片材S之形式再生之片狀材料M1係經印刷且已使用過之廢紙。因此,被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之前之片狀材料M1(纖維FB)成為附著有黑色或彩色之碳粉、各種油墨、各種染料、顏料等有色材料、或除此以外附著有灰塵、污垢等者。以下,將該等附著物統稱為「異物AS」。於再生片材S時,異物AS較佳為成為儘可能被去除之狀態。藉此,片材S成為已將再生時可能成為雜質之異物AS去除之高品質者。 因此,就片材製造裝置100而言,成為可藉由配置於其上游側之處理裝置1而自片狀材料M1去除異物AS之構成。以下,對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尤其是,來自油墨(尤其是噴墨油墨)之異物容易滲透至纖維之狹窄之間隙或纖維之內部,一般而言難以去除,但於本發明中,即便為來自此種油墨(尤其是噴墨油墨)之異物,亦可較佳地去除。換言之,於異物AS為來自油墨(尤其是噴墨油墨)者之情形時,可更顯著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如圖28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及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 搬送部3係將片狀材料M1朝向下游側搬送者。搬送部3具有膠帶31、2個張緊輥32及多個空轉輥33。 膠帶31係其表面具有黏著性之環形帶。藉由該黏著力,片狀材料M1成為被固定於膠帶31上之狀態,由此,可穩定地進行利用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之表面積增大步驟(預處理步驟)、或利用去除部5之異物去除步驟。又,於膠帶31上,可載置複數個片狀材料M1。而且,膠帶31上之該等片狀材料M1之朝向(姿勢)可一致,亦可不一致。 2個張緊輥32係相互隔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卷掛有膠帶31。2個張緊輥32中之一張緊輥32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緊輥32係經由膠帶31而被傳遞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且與驅動輥同樣地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而且,藉由各張緊輥32之旋轉,膠帶31上之片狀材料M1被朝搬送方向α31 搬送。 又,於搬送部3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片狀材料M1之搬送速度可變。 多個空轉輥33係隔開間隔而配置於2個張緊輥32之間。各空轉輥33可伴隨膠帶31之驅動,而朝與張緊輥32之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之箭頭α33 方向旋轉。藉由此種空轉輥33,可防止膠帶31之撓曲,由此,可穩定地搬送片狀材料M1。 再者,搬送部3係於圖28所示之構成中成為利用帶搬送之構成者,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於平台上將片狀材料M1一面藉由負壓吸附保持一面進行搬送之構成者、即台板。 如圖28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該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係對利用凝集部6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前之片狀材料M1,實施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更詳細而言,如圖28所示,於膠帶31之上側配置有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 藉此,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加,而可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與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陽離子系聚合物)更高效率地接觸。又,於表面積增大步驟前之狀態下,可使片狀材料M1之深部(圖28中較上側之面更靠下側之部位)之存在於纖維FB之狹窄之間隙之異物AS或滲透至纖維FB之內部之異物AS於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中更高效率地與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陽離子系聚合物)接觸。根據此種情況,可更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M1中之異物AS。 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只要可實施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便可為任意之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使片狀材料M1起毛之起毛部。 藉此,可對片狀材料M1於短時間內高效率地進行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處理。又,藉由使片狀材料M1起毛,於下游側進行之解纖步驟之效率亦提高。根據此種情況,可提高片狀材料M1之處理速度。 此處,對「起毛」進行說明。 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纖維FB係於經過表面積增大步驟(起毛步驟)之前,成為如圖31所示般倒伏即傾倒之狀態。於圖31所示之狀態下,纖維FB彼此朝相同之方向、即圖31中之左側傾倒,但其中亦存在朝互不相同之方向傾倒者。而且,藉由經過表面積增大步驟(起毛步驟),至少處於表面附近之纖維FB係如圖32所示,較圖31所示之狀態更為立起、即豎起。將該處理稱為「起毛」。再者,纖維FB之豎起狀態維持至於凝集步驟中對片狀材料M1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為止。 如圖28所示,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起毛部)4具有毛刷41。該毛刷41具有:芯部411,其可旋轉地被支持且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及刷毛412,其設置於芯部411之外周部。 芯部411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可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連同刷毛412一起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 於芯部411之外周部,遍及其全周植入有刷毛412。刷毛412例如包含如聚醯胺或聚酯等之具有可撓性之樹脂材料。 又,刷毛412之毛尖既可尖銳,亦可帶有弧度。 而且,藉由毛刷41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通過其正下方之片狀材料M1之纖維FB與毛刷41之刷毛412接觸,而被朝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即上游側強制性地壓回。藉此,於片狀材料M1中,纖維FB成為起毛之狀態,即,纖維FB自圖31所示之狀態成為圖32所示之狀態。根據此種狀態,可使異物AS儘可能地自纖維FB浮起,由此,容易利用去除部5將異物AS去除。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毛刷41構成為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構成為朝與箭頭α41 方向相反之方向旋轉,亦可構成為週期性交替地進行箭頭α41 方向之旋轉及與該旋轉為相反方向之旋轉。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毛刷41構成為進行旋轉,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構成為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或與搬送方向α31 相同之方向移動。 又,空轉輥33中之一個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毛刷4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a」)。藉由該空轉輥33a,可將毛刷41自上側壓抵於片狀材料M1,由此,刷毛412與纖維FB充分地接觸。藉此,可使纖維FB適當地起毛。 處理裝置1係於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起毛部)4之下游側(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與去除部5之間)具備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該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係對片狀材料M1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而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凝集。該凝集部6所進行之凝集步驟(異物凝集步驟)係於表面積增大步驟與去除步驟(異物去除步驟)之間進行。 凝集部6係配置於膠帶31之上側,可將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自上方供給至片狀材料M1。藉此,可使異物AS凝集於片狀材料M1上,而形成凝集物AG(參照圖33)。更具體而言,藉由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可利用陽離子系聚合物與異物AS之間之電性作用而高效率地形成相對較大之凝集物AG。又,即便於異物AS與纖維FB牢固地結合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使用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而減弱纖維FB與異物AS之結合力,而高效率地形成相對較大之凝集物AG。又,藉由使用液體CP,陽離子系聚合物亦可較佳地滲透至纖維FB間之狹窄之間隙或纖維FB之內部。因此,可高效率地去除存在於此種部位之異物AS。 而且,凝集之異物AS成為於去除步驟(異物去除步驟)中可容易地去除之大小者。 因此,凝集之異物AS可藉由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之作動而容易地自片狀材料M1去除。 此種效果係於異物AS為具有電荷者(尤其是陰離子性之異物AS)之情形時,更顯著地發揮。 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亦可為例如陽離子系聚合物之熔融液、分散有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分散液等,較佳為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溶液。 藉此,可有效地抑制液體CP中之非本意之組成之不均,而可更嚴格地控制陽離子系聚合物之賦予量。又,當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為溶液時,可促進與異物AS接觸時之凝集物AG之形成。又,當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為溶液時,陽離子系聚合物亦可更佳地滲透至纖維FB之狹窄之間隙或纖維FB之內部,而可更高效率地去除存在於該等部位之異物AS。 再者,於液體CP為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作為分散質之分散液之情形時,液體CP中之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平均粒徑較佳為0.1 μm以上且100 μm以下,更佳為0.5 μm以上且5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1.0 μm以上且30 μm以下。 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液體CP中之陽離子系聚合物(分散質)之凝集,可有效地抑制液體CP中之非本意之組成之不均,而使液體CP之保存穩定性提高。又,根據此種情況,可更嚴格地控制陽離子系聚合物之賦予量。又,若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平均粒徑為上述範圍內之值,則陽離子系聚合物亦可更佳地滲透至纖維FB之狹窄之間隙或纖維FB之內部,而可更高效率地去除存在於該等部位之異物AS。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平均粒徑係指體積基準之平均粒徑。 液體CP中之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含有率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0001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更佳為0.001質量%以上且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01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陽離子系聚合物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將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賦予至片狀材料M1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噴霧法、塗佈法、印刷法及浸漬法(dipping)等,其中較佳為使用噴霧法、塗佈法中之至少一者,將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賦予至片狀材料M1。 藉此,例如可對片狀材料M1之所需之部位高效率地賦予所需量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因此,可一面抑制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陽離子系聚合物)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單位面積重量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 μg/m2 以上且50 g/m2 以下,更佳為5 μg/m2 以上且4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0 μg/m2 以上且30 g/m2 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陽離子系聚合物)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再者,於對片狀材料M1之特定之部位(例如被實施印刷之部位)選擇性地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情形時,較佳為該特定之部位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單位面積重量滿足上述條件。 又,藉由如此對特定之部位選擇性地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可更有效地抑制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陽離子系聚合物)之使用量。又,可縮短凝集物AG之去除或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去除所需之時間,故而可提高片狀材料M1之處理速度。 再者,藉由預先利用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特定出片狀材料M1之包含異物AS之部位(求出該部位之座標),可較佳地進行對特定之部位之選擇性的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賦予。又,亦可藉由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檢測片狀材料M1之各部位之異物AS之含量(絕對含量或相對含有量),基於該檢測結果而調整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賦予量。 液體CP中所包含之陽離子系聚合物只要為表現出陽離子性之高分子材料,則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於重複結構中包含胺者。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 再者,上述胺係包含胺基(-NH2 )、單烷基胺基(-NHR)、二烷基胺基(-NRR')、三烷基銨基(-N+ RR'R'')等之概念。 尤其是,陽離子系聚合物較佳為下述式(1)所示者, [化2](式(1)中之n為2以上之整數,m為1以上且5以下之整數,R為氫原子或碳數為1以上且4以下之烷基)。 藉此,可進一步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又,此種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合成相對容易,又,可相對廉價地進行製造。 其中,陽離子系聚合物較佳為式(1)中之m為3且R為甲基者。 藉此,可更顯著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 又,陽離子系聚合物亦可為下述式(2)所示者。 [化3](式(2)中之n為2以上之整數) 於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為溶解有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溶液或分散有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分散液之情形時,作為構成溶液之溶劑及構成分散液之分散介質,例如可列舉水;乙二醇單甲醚、乙二醇單乙醚、丙二醇單甲醚、丙二醇單乙醚等(聚)伸烷基二醇單烷基醚類;卡必醇或其酯化合物(例如卡必醇乙酸酯等)等卡必醇類;溶纖劑或其酯化合物(例如乙酸溶纖劑等)等溶纖劑類;甲基乙基酮、丙酮、甲基異丁基酮、乙基n-丁基酮、二異丙酮、乙醯丙酮等酮類;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一元醇、或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丁二醇、甘油、1,3-丁二醇等多元醇等醇類;四烷基乙酸銨(例如四丁基乙酸銨等)等離子液體等,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較佳為包含水者。又,例如,即便處理裝置1內之液體成分(溶劑、分散介質)之去除不充分,亦不易對片材S之製造步驟、或所製造之片材S之品質帶來不良影響。 藉此,於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中,陽離子系聚合物可更佳地游離。 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pH(25℃下之pH)較佳為5.8以上且7.8以下,更佳為6.0以上且7.5以下,進而較佳為6.5以上且7.3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對利用處理裝置1之處理中之片狀材料M1造成之損傷,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又,即便於假設在利用處理裝置1處理過之片狀材料M1中殘存有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情形時,亦可更有效地抑制由殘存之該陽離子系聚合物所致之不良影響之產生(片狀材料M1之劣化等)。 又,異物AS亦可為任意之物質,較佳為噴墨油墨之成分。 通常,噴墨油墨之成分不僅容易滲透至纖維之間隙,亦容易滲透至纖維之內部,通常於被賦予至包含纖維之記錄媒體之後不易去除。對此,於本發明中,藉由使用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即便為噴墨油墨之成分,亦可自包含纖維FB之片狀材料M1較佳地去除。因此,於異物為噴墨油墨之成分之情形時,可更顯著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作為噴墨油墨之成分,例如可列舉各種染料、各種顏料等著色劑、分散劑、滲透劑、增溶劑及pH調整劑等。 又,異物AS既可為非離子性之物質,亦可為陽離子性之物質,較佳為陰離子性之物質。 於各種物質中,陰離子性之物質與陽離子系聚合物之相互作用特別強。因此,當異物AS為陰離子性之物質時,藉由與陽離子系聚合物之相互作用,可更佳地形成凝集物AG,且於去除部5中可更佳地進行去除。 作為陰離子性之物質,例如可列舉碳黑等帶負電性之著色劑;三甲基乙烷系染料、水楊酸之金屬錯鹽、二苯乙醇酸之金屬錯鹽、酞菁銅、苝、喹吖啶酮、偶氮系顏料、金屬錯鹽偶氮系染料、偶氮鉻錯合物等含重金屬酸性染料、杯芳烴(calixarene)型酚系縮合物、環狀多醣、含有羧基或磺醯基之樹脂、氧化鋁、氧化矽、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鋯、氧化鈰、滑石、水滑石等金屬氧化物或氫氧化物、鈦酸鈣、鈦酸鍶、鈦酸鋇等鈦酸金屬鹽、氮化鈦、氮化矽等氮化物、碳化鈦、碳化矽等碳化物等之無機微粒子、或以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為單體之主成分之丙烯酸系樹脂、以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為單體之主成分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四氟乙烯樹脂、三氟乙烯樹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腈等之帶負電性之有機微粒子等帶負電性之帶電控制劑或添加劑;聚酯等帶負電性之黏合劑(尤其是碳粉中所使用之黏合劑)等。 如圖28所示,於膠帶31之上側,於較凝集部6更靠下游側配置有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 去除部5係進行去除步驟(參照圖30)之部分,該去除步驟係將藉由凝集部6而產生之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去除。 於去除部5中,亦可將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與凝集物AG一起去除。 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陽離子系聚合物非本意地殘存於利用處理裝置1加以處理之材料中。又,亦考慮於較去除部5更靠下游側設置用以將陽離子系聚合物去除之去除部(第2去除部),藉由利用去除部5(第1去除部)將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去除,可於更短時間內進行利用第2去除部之處理,或可謀求第2去除部之結構之簡化。又,於謀求裝置整體之小型化方面亦較有利。又,藉由利用去除部5將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與凝集物AG一起去除,即便未設置第2去除部,亦可使處理過之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含有率充分變低,可使處理過之片狀材料M1之可靠性充分優異,從而可令使用片材製造裝置100進行製造之片材S之可靠性優異。 再者,於利用去除部5將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去除之情形時,只要去除陽離子系聚合物之至少一部分便可。 於本實施形態中,就去除部5而言,構成為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51與包含凝集物AG之片狀材料M1接觸,使凝集物AG移行(轉印)至布材51並予以去除。去除部5具有布材51、2個張緊輥52、多個空轉輥53及清潔部54。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去除凝集物AG。又,於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殘存之情形時,於去除部5中,亦將過剩之陽離子系聚合物與凝集物AG一起高效率地去除。又,於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為包含溶劑之溶液或包含分散介質之分散液之情形時,布材51亦將該溶劑或該分散介質藉由吸收而較佳地去除。其結果,可使通過去除部5之片狀材料M1之液體含有率(例如水分含有率)更低。 又,布材51係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藉此,可高效率地自片狀材料M1捕獲凝集物AG。又,於去除部5中,布材51成為環形帶。藉此,例如只要藉由清潔部54對布材51進行清掃,便可直接將布材51繼續用於凝集物AG之去除。 2個張緊輥52係相互隔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卷掛有布材51。2個張緊輥52中之一張緊輥52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5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緊輥52係經由布材51而被傳遞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且與驅動輥同樣地朝箭頭α5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而且,藉由各張緊輥52之旋轉,布材51係於膠帶31上朝與搬送方向α31 為相反方向之箭頭α51 方向驅動。藉此,布材51可使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移行,即,使其等附著而將其等擦拭。其結果,凝集物AG被充分地去除,而成為圖34所示之狀態。 又,於去除部5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布材51之朝箭頭α51 方向之驅動速度可變。 多個空轉輥53係等間隔地配置於2個張緊輥52之間。各空轉輥53可伴隨布材51之驅動,而朝與張緊輥52之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之箭頭α53 方向旋轉。 又,複數個空轉輥33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布材5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等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b」)。而且,可於該等空轉輥33b與上述空轉輥53之間,將布材51壓抵於片狀材料M1。藉此,布材51與凝集物AG充分地接觸,由此,可充分地進行凝集物AG之去除。 又,布材51係於圖28所示之構成中朝與搬送方向α31 為相反方向之箭頭α51 方向驅動,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同之方向驅動。於此情形時,較佳為布材51之驅動速度與片狀材料M1之搬送速度之間存在差。 去除部5具有清潔部54,該清潔部54係對凝集物AG所移行至之布材51進行清掃。清潔部54係以配置於布材51之上方,且抽吸附著於布材51之凝集物AG方式構成。藉此,可自布材51去除凝集物AG(異物AS),由此,布材51被清掃。經清掃之布材51可再次用於凝集物AG(異物AS)之去除。 <第11實施形態> 圖35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1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36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1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圖37~圖40分別為依序表示藉由圖35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37係圖35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圖38係圖35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圖39係圖35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圖40係圖35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1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具備預賦予部以外,與上述第10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35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於預賦予部(第1液體賦予部)8中,對片狀材料M1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利用設置於該預賦予部之下游側之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實施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進而利用設置於該表面積增大處理部之下游側之凝集部6(液體賦予部、第2液體賦予部)對片狀材料M1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處理裝置1係於較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更靠上游側,進而具備對片狀材料M1預備性地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預賦予部8。該預賦予部8所進行之預賦予步驟係於表面積增大步驟之前進行。 藉由此種構成,可更高效率地形成凝集物AG。若更詳細地說明,則對供給至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之片狀材料M1,於預賦予部8中預先賦予相對少量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藉此,於利用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進行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處理時,可有效地防止大量之液體CP附著於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且使由預賦予部8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高效率地滲透至纖維FB之間隙或高效率地滲透至纖維FB之內部。其結果,可使該等部位中所包含之異物AS與陽離子系聚合物高效率地接觸。而且,利用較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更靠下游側之凝集部6(第2液體賦予部)對片狀材料M1進而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藉此,新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和於其上游側與異物AS接觸之陽離子系聚合物接觸,而形成更大且更容易被去除之形態之凝集物AG。根據此種情況,可更高效率地形成凝集物AG。又,即便於抑制整體上之陽離子系聚合物(液體CP)之利用量之情形時,亦可充分地將異物AS去除。 再者,各步驟中之片狀材料M1之狀態係如圖37~圖40所示。 即,於預賦予步驟中,於預備性地賦予了相對少量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狀態下,凝集物AG之生長(粗大化)基本上未推進(參照圖37)。 於表面積增大步驟中,施加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起毛部)4之外力,片狀材料之表面積增大,並且促進陽離子系聚合物與異物AS之接觸,凝集物AG之生長推進(參照圖38)。 若於凝集步驟中進而追加地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則凝集物AG之生長進一步推進(參照圖39)。 於其後之去除步驟中,凝集物AG被充分地去除,而成為如圖40所示之狀態。 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單位面積重量通常少於利用凝集部6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單位面積重量。 具體而言,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單位面積重量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01 μg/m2 以上且10 g/m2 以下,更佳為0.10 μg/m2 以上且5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0.30 μg/m2 以上且1 g/m2 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又,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陽離子系聚合物之量相對於利用凝集部6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陽離子系聚合物:100質量部,較佳為0.1質量部以上且30質量部以下,更佳為0.2質量部以上且25質量部以下,進而較佳為0.3質量部以上且20質量部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陽離子系聚合物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再者,藉由預先利用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特定出片狀材料M1之包含異物AS之部位(求出該部位之座標),可對特定之部位選擇性地進行利用預賦予部8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賦予。又,亦可藉由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檢測片狀材料M1之各部位之異物AS之含量(絕對含量或相對含有量),基於該檢測結果而調整利用預賦予部8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賦予量。 又,亦可預先藉由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檢測片狀材料M1之異物AS之含量(絕對含量或相對含有量),基於該檢測結果而控制預賦予部8及凝集部6之作動。例如,亦可為於異物AS之含量較多之情形時,使預賦予部8及凝集部6作動,於異物AS之含量較少之情形時,使凝集部6作動,且中止預賦予部8之作動。 於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與利用凝集部6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中,例如,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之組成(例如陽離子系聚合物之組成、陽離子系聚合物之含有率、溶劑、分散介質等之除陽離子系聚合物以外之成分之含有率、組成等)等條件可相同,亦可不同。 尤其是,藉由使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中之陽離子系聚合物的含有率較利用凝集部6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CP中之陽離子系聚合物低,各步驟中之陽離子系聚合物之賦予量之控制變得容易。 <第12實施形態> 本發明之處理裝置1具備: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其對包含纖維FB之片狀材料(原料)M1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凝集材)IS而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凝集;及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其係將藉由凝集部6而產生之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中去除。 又,本發明之處理方法具備: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FB之片狀材料(原料)M1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IS而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凝集;及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中去除。而且,該方法係藉由處理裝置1而執行。 根據此種本發明,如下所述,於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之去除之前,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與離子性物質IS接觸,藉此形成凝集物AG之形態。此種凝集物AG相對大型且容易去除。因此,自片狀材料M1之異物AS之去除變得容易,而可自片狀材料M1充分地去除異物AS。尤其是,亦可較佳地去除滲透至纖維FB之狹窄之間隙、或纖維FB之內部之異物AS。 即,本發明之處理可說成廢紙之脫墨處理。先前之脫墨處理通常係使廢紙於水中分散,機械性、化學性(界面活性劑、鹼系化學品等)地使著色劑游離,利用浮選法、篩網洗淨法等除去有色材料之處理,但於本發明中,無須將廢紙浸於水中便可實現脫墨。可說成乾式之脫墨技術。 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處理裝置1。 又,本發明之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FB之片狀材料(原料)M1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凝集材)IS而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凝集;及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中去除,且由被去除異物AS後之片狀材料M1製造片材S。而且,該方法係藉由片材製造裝置100而執行。 根據此種本發明,可一面享受上述處理裝置1(處理方法)之優點,一面由被去除異物AS後之片狀材料M1進一步製造(再生)片材S。 圖41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2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42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2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43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2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圖44~圖47分別為依序表示藉由圖4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4係圖4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圖45係圖4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圖46係圖4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圖47係圖4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再者,以下,為便於說明,有時將圖41、圖42及圖44~圖47中(關於圖48、圖50~圖53亦相同)之上側稱為「上」或「上方」,將下側稱為「下」或「下方」,將左側稱為「左」或「上游側」,將右側稱為「右」或「下游側」。 如圖41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上游側具備處理裝置1。該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及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 又,如圖42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於其下游側具備原料供給部11、粗碎部12、解纖部13、篩選部14、第1網形成部15、細分部16、混合部17、解開部18、第2網形成部19、片材形成部20、切斷部21及儲料部22。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加濕部231、加濕部232、加濕部233及加濕部234。 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各部之作動係藉由控制部(未圖示)而控制。 如圖4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片材之製造方法具有表面積增大步驟(預處理步驟)、凝集步驟(異物凝集步驟)、去除步驟(異物去除步驟)、原料供給步驟、粗碎步驟、解纖步驟、篩選步驟、第1網形成步驟、分斷步驟、混合步驟、解開步驟、第2網形成步驟、片材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而且,片材製造裝置100可依序執行該等步驟。又,等步驟中之處理裝置1所進行之步驟係表面積增大步驟(預處理步驟)、凝集步驟(異物凝集步驟)及去除步驟(異物去除步驟)。 以下,對片材製造裝置100所具備之各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首先,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下游側之構成進行說明,繼而,對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上游側之構成、即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 原料供給部11係進行對粗碎部12供給片狀材料M1之原料供給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作為該片狀材料M1係包含纖維FB(纖維素纖維)之片狀材料(參照圖44~圖47)。該片狀材料M1、即片狀材料係藉由處理裝置1被實施過去除異物AS之異物去除處理者。再者,所謂纖維素纖維只要為以作為化合物之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為主成分且形成為纖維狀者便可,亦可為除包含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以外亦包含半纖維素、木質素者。 粗碎部12係進行粗碎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粗碎步驟係將自原料供給部11供給之片狀材料M1於空氣中(空氣中)進行粗碎。粗碎部12具有一對粗碎刀121、及滑槽(料斗)122。 一對粗碎刀121可藉由朝互為相反之方向旋轉,而於其等之間將片狀材料M1粗碎即裁斷從而形成粗碎片M2。粗碎片M2之形狀或大小較佳為適於解纖部13中之解纖處理,例如較佳為一邊之長度為100 mm以下之小片,更佳為10 mm以上且70 mm以下之小片。 滑槽122配置於一對粗碎刀121之下方,且例如形成為漏斗狀。藉此,滑槽122可接收藉由粗碎刀121進行粗碎後落下之粗碎片M2。 又,於滑槽122之上方,加濕部231與一對粗碎刀121相鄰地配置。加濕部231係對滑槽122內之粗碎片M2進行加濕者。該加濕部231係由氣化式(或熱風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該氣化式(或熱風氣化式)加濕器具有包含水分之過濾器(未圖示),藉由使空氣通過過濾器,而將提高濕度後之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片M2。藉由對粗碎片M2供給加濕空氣,可抑制粗碎片M2因靜電而附著於滑槽122等之情況。 滑槽122係經由管(流路)241而連接於解纖部13。集中於滑槽122之粗碎片M2係通過管241而被搬送至解纖部13。 解纖部13係進行解纖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解纖步驟係將粗碎片M2於空氣中(空氣中)進行解纖,即乾式地進行解纖。藉由利用該解纖部13之解纖處理,可由粗碎片M2生成解纖物M3。此處,所謂「解纖」係指將複數根纖維FB黏結而成之粗碎片M2分解成一根一根纖維。而且,該經分解而得者成為解纖物M3。解纖物M3之形狀為線狀或帶狀。又,解纖物M3彼此亦可以纏繞成塊狀之狀態、即形成所謂之「結塊」之狀態存在。 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解纖部13係由葉輪粉碎機構成,該葉輪粉碎機具有高速旋轉之轉子、及位於轉子之外周之襯墊。流入至解纖部13之粗碎片M2被夾於轉子與襯墊之間而進行解纖。 又,解纖部13可藉由轉子之旋轉而產生自粗碎部12朝向篩選部14之空氣之流動(氣流)。藉此,可將粗碎片M2自管241抽吸至解纖部13。又,解纖處理後,可將解纖物M3經由管242而送出至篩選部14。 於管242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1。鼓風機261係產生朝向篩選部14之氣流之氣流產生裝置。藉此,可促進向篩選部14送出解纖物M3。 篩選部14係進行篩選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篩選步驟係根據纖維FB之長度之大小而篩選解纖物M3。於篩選部14中,解纖物M3被篩選為第1篩選物M4-1、及較第1篩選物M4-1大之第2篩選物M4-2。第1篩選物M4-1成為適於此後之片材S之製造之大小者。第2篩選物M4-2例如包含解纖不充分者、或經解纖之纖維FB彼此過度地凝集者等。 篩選部14具有轉筒部141、及收納轉筒部141之殼體部142。 轉筒部14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41,流入有解纖物M3。而且,藉由轉筒部141旋轉,較網之網眼小之解纖物M3被篩選作為第1篩選物M4-1,網之網眼以上之大小之解纖物M3被篩選作為第2篩選物M4-2。 第1篩選物M4-1自轉筒部141落下。 另一方面,第2篩選物M4-2被送出至連接於轉筒部141之管(流路)243。管243與轉筒部141及於相反之側(下游側)與管241連接。已通過該管243之第2篩選物M4-2於管241內與粗碎片M2合流,與粗碎片M2一起流入至解纖部13。藉此,第2篩選物M4-2被送回至解纖部13,與粗碎片M2一起被進行解纖處理。 又,來自轉筒部141之第1篩選物M4-1係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落下,前往位於轉筒部141之下方之第1網形成部(分離部)15。第1網形成部15係進行由第1篩選物M4-1形成第1網M5之第1網形成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第1網形成部15具有網帶(分離帶)151、3個張緊輥152及抽吸部(吸入機構)153。 網帶151係環形帶,且供第1篩選物M4-1堆積。該網帶151係卷掛於3個張緊輥152。而且,藉由張緊輥152之旋轉驅動,網帶151上之第1篩選物M4-1被朝下游側搬送。 第1篩選物M4-1成為網帶151之網眼以上之大小。因此,第1篩選物M4-1被限制通過網帶151,由此,可堆積於網帶151上。又,第1篩選物M4-1係一面堆積於網帶151上,一面連同網帶151一起被朝下游側搬送,故而形成為層狀之第1網M5。 又,有於第1篩選物M4-1中混有例如污垢或灰塵等之虞。有於例如自原料供給部11對粗碎部12供給片狀材料M1時,污垢或灰塵與片狀材料M1一起混入之情形。該污垢或灰塵較網帶151之網眼小。因此,污垢或灰塵通過網帶151,進而朝下方落下。 抽吸部153可自網帶151之下方抽吸空氣。藉此,可將已通過網帶151之污垢或灰塵連同空氣一起抽吸。 又,抽吸部153係經由管(流路)244而連接於回收部27。由抽吸部153抽吸之污垢或灰塵被回收部27回收。 於回收部27進而連接有管(流路)245。又,於管245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2。藉由該鼓風機262之作動,可於抽吸部153產生抽吸力。藉此,可促進網帶151上之第1網M5之形成。該第1網M5已被去除了污垢或灰塵。又,藉由鼓風機262之作動,污垢或灰塵通過管244而到達回收部27為止。 殼體部142係與加濕部232連接。加濕部232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4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對第1篩選物M4-1進行加濕,由此,亦可抑制第1篩選物M4-1因靜電力而附著於殼體部142之內壁之情況。 於篩選部14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5。加濕部235係由將水進行噴霧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1網M5供給水分,由此,可調整第1網M5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由靜電力所致之第1網M5向網帶151之吸附。藉此,可將第1網M5於網帶151經張緊輥152折回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51剝離。 於加濕部235之下游側,配置有細分部16。細分部16係進行分斷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分斷步驟係將自網帶151剝離之第1網M5分斷。細分部16具有可旋轉地被支持之螺旋槳161、及收納螺旋槳161之殼體部162。而且,藉由將第1網M5捲入至旋轉之螺旋槳161,可將第1網M5分斷。經分斷之第1網M5成為細分體M6。又,細分體M6於殼體部162內下降。 殼體部162係與加濕部233連接。加濕部233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62內供給加濕空氣。亦可藉由該加濕空氣而抑制細分體M6因靜電力而附著於螺旋槳161或殼體部162之內壁之情況。 於細分部16之下游側配置有混合部17。混合部17係進行混合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混合步驟係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混合。該混合部17具有樹脂供給部171、管(流路)172及鼓風機173。 管172係將細分部16之殼體部162與解開部18之殼體部182連接而供細分體M6與樹脂P1之混合物M7通過之流路。 於管172之中途,連接有樹脂供給部171。樹脂供給部171具有螺旋送料機174。藉由該螺旋送料機174旋轉驅動,可將樹脂P1以粉體或粒子之形式供給至管172。供給至管172之樹脂P1與細分體M6混合而成為混合物M7。 再者,樹脂P1係於之後之步驟中使纖維FB彼此黏結者,例如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等,較佳為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AS樹脂、ABS樹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聚烯烴、改性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系樹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46、尼龍66、尼龍610、尼龍612、尼龍11、尼龍12、尼龍6-12、尼龍6-66等聚醯胺(尼龍)、聚苯醚、聚縮醛、聚醚、聚苯醚、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苯硫醚、熱塑性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苯乙烯系、聚烯烴系、聚氯乙烯系、聚氨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聚丁二烯系、反式聚異戊二烯系、氟橡膠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種熱塑性彈性體等,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較佳為,作為熱塑性樹脂,使用聚酯或包含聚酯者。 再者,作為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者,除樹脂P1以外,例如亦可包含用以將纖維FB著色之著色劑、用以抑制纖維FB之凝集或樹脂P1之凝集之凝集抑制劑、及用以使纖維FB等不易燃燒之阻燃劑等。 又,於管172之中途,於較樹脂供給部171更靠下游側設置有鼓風機173。鼓風機173可產生朝向解開部18之氣流。藉由該氣流,可於管172內將細分體M6與樹脂P1進行攪拌。藉此,混合物M7可於細分體M6與樹脂P1均勻地分散之狀態下流入至解開部18。又,混合物M7中之細分體M6係於通過管172內之過程中被解開,成為更細之纖維狀。 解開部18係進行解開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解開步驟係將混合物M7中之相互纏繞之纖維FB彼此解開。解開部18具有轉筒部181、及收納轉筒部181之殼體部182。 轉筒部181係由形成為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於該轉筒部181,流入有混合物M7。而且,藉由轉筒部181旋轉,混合物M7中之較網之網眼小之纖維FB等可通過轉筒部181。此時,混合物M7會被解開。 又,被轉筒部181解開之混合物M7係於空氣中一面分散一面落下,前往位於轉筒部181之下方之第2網形成部19。第2網形成部19係進行由混合物M7形成第2網M8之第2網形成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第2網形成部19具有網帶(分離帶)191、張緊輥192及抽吸部(吸入機構)193。 網帶191係環形帶,且供混合物M7堆積。該網帶191係卷掛於4個張緊輥192。而且,藉由張緊輥192之旋轉驅動,網帶191上之混合物M7被朝下游側搬送。 又,網帶191上之大部分之混合物M7為網帶191之網眼以上之大小。因此,混合物M7被限制通過網帶191,由此,可堆積於網帶191上。又,混合物M7係一面堆積於網帶191上,一面連同網帶191一起被朝下游側搬送,故而形成為層狀之第2網M8。 抽吸部193可自網帶191之下方抽吸空氣。藉此,可將混合物M7抽吸至網帶191上,由此,可促進混合物M7堆積至網帶191上。 於抽吸部193,連接有管(流路)246。又,於該管246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3。藉由該鼓風機263之作動,可於抽吸部193產生抽吸力。 殼體部182係與加濕部234連接。加濕部234係由與加濕部231相同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殼體部18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對殼體部182內進行加濕,由此,亦可抑制混合物M7因靜電力而附著於殼體部182之內壁之情況。 於解開部18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6。加濕部236係由與加濕部235相同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對第2網M8供給水分,由此,可調整第2網M8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由靜電力所致之第2網M8向網帶191之吸附。藉此,第2網M8可於網帶191經張緊輥192折回之位置,容易地自網帶191剝離。 於第2網形成部19之下游側,配置有片材形成部20。片材形成部20係進行由第2網M8形成片材S之片材形成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片材形成部20具有加壓部201及加熱部202。 加壓部201具有一對砑光輥203,可於該等砑光輥之間將第2網M8不加熱地進行加壓。藉此,可提高第2網M8之密度。而且,該第2網M8被朝向加熱部202搬送。再者,一對砑光輥203中之一者係藉由馬達(未圖示)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係從動輥。 加熱部202具有一對加熱輥204,可於該等加熱輥之間將第2網M8一面進行加熱一面進行加壓。藉由該加熱加壓,於第2網M8內,樹脂P1熔融,經由該熔融之樹脂P1而使纖維FB彼此黏結。藉此,可形成片材S。而且,該片材S被朝向切斷部21搬送。再者,一對加熱輥204之一者係藉由馬達(圖示略)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係從動輥。 於片材形成部20之下游側,配置有切斷部21。切斷部21係進行將片材S切斷之切斷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切斷部21具有第1切割器211及第2切割器212。 第1切割器211係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上將片材S切斷者。 第2切割器212係於第1切割器211之下游側,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平行之方向上將片材S切斷者。 藉由此種第1切割器211與第2切割器212之切斷,可獲得所需之大小之片材S。而且,該片材S進而被朝下游側搬送,並儲存於儲料部22。 然,於本實施形態中,以片材S之形式再生之片狀材料M1係經印刷且已使用過之廢紙。因此,被投入至原料供給部11之前之片狀材料M1(纖維FB)成為附著有黑色或彩色之碳粉、各種油墨、各種染料、顏料等有色材料、或除此以外附著有灰塵、污垢等者。以下,將該等附著物統稱為「異物AS」。於再生片材S時,異物AS較佳為成為儘可能被去除之狀態。藉此,片材S成為已將再生時可能成為雜質之異物AS去除之高品質者。 因此,就片材製造裝置100而言,成為可藉由配置於其上游側之處理裝置1而自片狀材料M1去除異物AS之構成。以下,對處理裝置1進行說明。尤其是,來自油墨(尤其是噴墨油墨)之異物容易滲透至纖維之狹窄之間隙或纖維之內部,一般而言難以去除,但於本發明中,即便為來自此種油墨(尤其是噴墨油墨)之異物,亦可較佳地去除。換言之,於異物AS為來自油墨(尤其是噴墨油墨)者之情形時,可更顯著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如圖41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搬送部3、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及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 搬送部3係將片狀材料M1朝向下游側搬送者。搬送部3具有膠帶31、2個張緊輥32及多個空轉輥33。 膠帶31係其表面具有黏著性之環形帶。藉由該黏著力,片狀材料M1成為被固定於膠帶31上之狀態,由此,可穩定地進行利用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之表面積增大步驟(預處理步驟)、或利用去除部5之異物去除步驟。又,於膠帶31上,可載置複數個片狀材料M1。而且,膠帶31上之該等片狀材料M1之朝向(姿勢)可一致,亦可不一致。 2個張緊輥32係相互隔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卷掛有膠帶31。2個張緊輥32中之一張緊輥32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緊輥32係經由膠帶31而被傳遞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且與驅動輥同樣地朝箭頭α3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而且,藉由各張緊輥32之旋轉,膠帶31上之片狀材料M1被朝搬送方向α31 搬送。 又,於搬送部3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片狀材料M1之搬送速度可變。 多個空轉輥33係隔開間隔而配置於2個張緊輥32之間。各空轉輥33可伴隨膠帶31之驅動,而朝與張緊輥32之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之箭頭α33 方向旋轉。藉由此種空轉輥33,可防止膠帶31之撓曲,由此,可穩定地搬送片狀材料M1。 再者,搬送部3係於圖41所示之構成中成為利用帶搬送之構成者,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於平台上將片狀材料M1一面藉由負壓吸附保持一面進行搬送之構成者、即台板。 如圖41所示,處理裝置1具備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該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係對利用凝集部6賦予離子性物質IS之前之片狀材料M1,實施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更詳細而言,如圖41所示,於膠帶31之上側配置有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 藉此,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加,而可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與離子性物質IS更高效率地接觸。又,於表面積增大步驟前之狀態下,可使片狀材料M1之深部(圖41中較上側之面更靠下側之部位)之存在於纖維FB之狹窄之間隙之異物AS或滲透至纖維FB之內部之異物AS於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中更高效率地與離子性物質IS接觸。根據此種情況,可更高效率地去除片狀材料M1中之異物AS。 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只要可實施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便可為任意之構成,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使片狀材料M1起毛之起毛部。 藉此,可對片狀材料M1於短時間內高效率地進行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處理。又,藉由使片狀材料M1起毛,於下游側進行之解纖步驟之效率亦提高。根據此種情況,可提高片狀材料M1之處理速度。 此處,對「起毛」進行說明。 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纖維FB係於經過表面積增大步驟(起毛步驟)之前,成為如圖44所示般倒伏即傾倒之狀態。於圖44所示之狀態下,纖維FB彼此朝相同之方向、即圖44中之左側傾倒,但其中亦存在朝互不相同之方向傾倒者。而且,藉由經過表面積增大步驟(起毛步驟),至少處於表面附近之纖維FB係如圖45所示,較圖44所示之狀態更為立起、即豎起。將該處理稱為「起毛」。再者,纖維FB之豎起狀態維持至於凝集步驟中對片狀材料M1賦予離子性物質IS為止。 如圖41所示,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起毛部)4具有毛刷41。該毛刷41具有:芯部411,其可旋轉地被支持且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及刷毛412,其設置於芯部411之外周部。 芯部411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可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連同刷毛412一起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 於芯部411之外周部,遍及其全周植入有刷毛412。刷毛412例如包含如聚醯胺或聚酯等之具有可撓性之樹脂材料。 又,刷毛412之毛尖既可尖銳,亦可帶有弧度。 而且,藉由毛刷41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而且,藉由毛刷41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通過其正下方之片狀材料M1之纖維FB與毛刷41之刷毛412接觸,而被朝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即上游側強制性地壓回。藉此,於片狀材料M1中,纖維FB成為起毛之狀態,即,纖維FB自圖44所示之狀態成為圖45所示之狀態。根據此種狀態,可使異物AS儘可能地自纖維FB浮起,由此,容易利用去除部5將異物AS去除。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毛刷41構成為朝箭頭α41 方向旋轉,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構成為朝與箭頭α41 方向相反之方向旋轉,亦可構成為週期性交替地進行箭頭α41 方向之旋轉及與該旋轉為相反方向之旋轉。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毛刷41構成為進行旋轉,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構成為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反之方向或與搬送方向α31 相同之方向移動。 又,空轉輥33中之一個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毛刷4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a」)。藉由該空轉輥33a,可將毛刷41自上側壓抵於片狀材料M1,由此,刷毛412與纖維FB充分地接觸。藉此,可使纖維FB適當地起毛。 處理裝置1係於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起毛部)4之下游側(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與去除部5之間)具備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該凝集部(異物凝集部)6係對片狀材料M1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IS而使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異物AS凝集。該凝集部6所進行之凝集步驟(異物凝集步驟)係於表面積增大步驟與去除步驟(異物去除步驟)之間進行。 凝集部6係配置於膠帶31之上側,可將離子性物質IS自上方供給至片狀材料M1。藉此,可使異物AS凝集於片狀材料M1上,而形成凝集物AG(參照圖46)。更具體而言,藉由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IS,可利用與異物AS之間之電性作用而高效率地形成相對較大之凝集物AG。又,即便於異物AS與纖維FB牢固地結合之情形時,亦可藉由使用離子性物質IS,而減弱纖維FB與異物AS之結合力,而高效率地形成相對較大之凝集物AG。 而且,凝集之異物AS成為於去除步驟(異物去除步驟)中可容易地去除之大小者。 因此,凝集之異物AS可藉由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之作動而容易地自片狀材料M1去除。 此種效果係於異物AS為具有電荷者(尤其是陰離子性之異物AS)之情形時,更顯著地發揮。又,離子性物質IS係例如即便於以並非溶液或分散液等之乾燥狀態(例如粉末狀態)賦予至片狀材料M1之情形時,亦可將異物AS以凝集物AG之形式容易且高效率地去除。因此,可省略或簡化凝集物AG之去除後之後續處理,而可防止處理裝置1之構成複雜化且獲得如上所述之效果。 於凝集部6中,對於片狀材料M1,可單獨賦予離子性物質IS,亦可以包含離子性物質IS及其他成分之混合物之狀態賦予。 於凝集部6中,亦可以任意之形態對片狀材料M1賦予離子性物質IS,例如亦可為使離子性物質IS溶解於其他液體成分(溶劑)之溶液狀態、或分散於其他液體成分(分散介質)之分散液狀態,較佳為以粉末狀態賦予離子性物質IS。 藉此,對片狀材料M1賦予離子性物質IS之後之凝集物AG或過剩之離子性物質IS之去除變得容易。又,可省略或簡化賦予離子性物質IS之後之後續處理(例如乾燥處理等),而可進一步提高片狀材料M1之處理速度。又,可徹底實現處理裝置1內之乾式狀態,於將處理裝置1之裝置構成簡化、小型化之方面較有利。 於以粉末狀態賦予離子性物質IS之情形時,該粉末之平均粒徑較佳為10 μm以上且2000 μm以下,更佳為20 μm以上且1000 μm以下,進而較佳為30 μm以上且500 μm以下。 藉此,可更有效地抑制離子性物質IS之粉末於處理裝置1內非本意地飛散(擴散),而使離子性物質IS之處理容易度更優異,且進一步提供異物AS之去除效率。 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平均粒徑係指體積基準之平均粒徑。 對片狀材料M1賦予離子性物質IS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噴霧法、塗佈法、印刷法及浸漬法(dipping)等,其中較佳為使用噴霧法、塗佈法中之至少一者,將離子性物質IS賦予至片狀材料M1。 藉此,例如可對片狀材料M1之所需之部位高效率地賦予所需量之離子性物質IS。因此,可一面抑制離子性物質IS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又,於如上所述之方法中,亦較佳地使用乾燥狀態之離子性物質IS(並非溶液狀態或分散液狀態之離子性物質IS)。 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之單位面積重量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 μg/m2 以上且50 g/m2 以下,更佳為5 μg/m2 以上且40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10 μg/m2 以上且30 g/m2 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離子性物質IS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再者,於對片狀材料M1之特定之部位(例如被實施印刷之部位)選擇性地賦予離子性物質IS之情形時,較佳為該特定之部位之離子性物質IS之單位面積重量滿足上述條件。 又,藉由如此對特定之部位選擇性地賦予離子性物質IS,可更有效地抑制離子性物質IS之使用量。又,可縮短凝集物AG之去除或過剩之離子性物質IS之去除所需之時間,故而可提高片狀材料M1之處理速度。 再者,預先藉由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特定出片狀材料M1之包含異物AS之部位(求出該部位之座標),可較佳地進行對特定之部位之選擇性之離子性物質IS的賦予。又,亦可藉由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檢測片狀材料M1之各部位之異物AS之含量(絕對含量或相對含有量),基於該檢測結果而調整離子性物質IS之賦予量。 離子性物質IS只要為包含多價金屬離子(2價以上之金屬離子)之離子性之物質便可,較佳為具有潮解性。 藉此,例如即便於將離子性物質IS以未與其他液體成分混合之狀態(例如並非溶液狀態或分散液狀態之狀態)賦予至片狀材料M1之情形時,藉由氛圍中所包含之水分,離子性物質IS亦可自發地成為水溶液狀態,且以潤濕之狀態與片狀材料M1接觸。其結果,離子性物質IS可更高效率地與異物AS接觸,更高效率地減弱纖維FB與異物AS之結合力,而提高凝集物AG之形成效率。尤其是,不僅於與存在於纖維FB之間隙之異物AS之間可有效地形成凝集物AG,於與滲透至纖維FB之內部之異物AS之間亦可有效地形成凝集物AG,而可更有效地去除異物AS。又,無須積極地準備液體成分,而以未與其他液體成分混合之狀態使用具有潮解性之離子性物質IS,藉此可徹底實現處理裝置1內之乾式狀態,於謀求裝置構成之簡化、小型化等之方面較有利。藉由以未與其他液體成分混合之狀態使用具有潮解性之離子性物質IS,可省略或簡化作為後續處理之乾燥處理,而可提高片狀材料M1之處理速度。又,由於具有潮解性之離子性物質IS吸收氛圍中所包含之水分,故而可使處理裝置1內之氛圍之濕度降低。 作為離子性物質IS,例如可列舉多價金屬鹽(2價以上之金屬(例如第2族~第16族之金屬元素))之鹵化物鹽(氯化物、溴化物鹽、氟化物鹽、碘化物鹽)、硝酸鹽、亞硝酸鹽、次硝酸鹽、過硝酸鹽、硫酸鹽、亞硫酸鹽、次硫酸鹽、過硫酸鹽、碳酸鹽、氯酸鹽、亞氯酸鹽、次氯酸鹽、過氯酸鹽、溴酸鹽、亞溴酸鹽、次溴酸鹽、過溴酸鹽、碘酸鹽、亞碘酸鹽、次碘酸鹽、過碘酸鹽、硼酸鹽、過硼酸鹽、矽酸鹽、羧酸鹽、磺酸鹽、亞磺酸鹽、磷酸鹽、亞磷酸鹽、次磷酸鹽及砷酸鹽等,可使用選自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而使用。 作為離子性物質IS之較佳之材料,可列舉鹼土類金屬(Ca、Sr、Ba、Ra)之鹽(鹵化物鹽、硝酸鹽等)、鎂族(Be、Mg或鋅等第12族元素)之鹽(鹵化物鹽、硝酸鹽等)、錳族(Mn等第7族元素)之鹽(鹵化物鹽、硝酸鹽、硫酸鹽等)、鐵族(Fe、Co、Ni)之鹽(鹵化物鹽、硝酸鹽等)、稀土類(第3族中之除錒系元素以外之第4週期至第6週期之元素)之鹽(鹵化物鹽、硝酸鹽等)等。 離子性物質IS之分子量較佳為47以上且300以下,更佳為60以上且250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上且200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離子性物質IS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將離子性物質IS溶解於水而製成1.0質量%之水溶液時之該水溶液之pH(25℃下之pH)較佳為5.8以上且7.8以下,更佳為6.0以上且7.5以下,進而較佳為6.5以上且7.3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對利用處理裝置1之處理中之片狀材料M1造成之損傷,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又,即便於假設在利用處理裝置1處理過之片狀材料M1中殘存有離子性物質IS之情形時,亦可更有效地抑制由殘存之該離子性物質IS所致之不良影響之產生(片狀材料M1之劣化等)。 尤其是,離子性物質IS較佳為包含氯化鈣及氯化鎂中之至少一者之物質。 該等離子性物質IS表現出更佳之潮解性,可更有效地發揮如上所述之效果。又,該等離子性物質IS相對廉價,成本上亦較有利。 又,異物AS亦可為任意之物質,較佳為噴墨油墨之成分。 通常,噴墨油墨之成分不僅容易滲透至纖維之間隙,亦容易滲透至纖維之內部,通常於被賦予至包含纖維之記錄媒體之後不易去除。對此,於本發明中,藉由使用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IS,即便為噴墨油墨之成分,亦可自包含纖維FB之片狀材料M1較佳地去除。因此,於異物AS為噴墨油墨之成分之情形時,可更顯著地發揮本發明之效果。 作為噴墨油墨之成分,例如可列舉各種染料、各種顏料等著色劑、分散劑、滲透劑、增溶劑及pH調整劑等。 又,異物AS可為非離子性之物質,亦可為陽離子性之物質,較佳為陰離子性之物質。 於各種物質中,陰離子性之物質與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IS之相互作用特別強。因此,當異物AS為陰離子性之物質時,藉由與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IS之相互作用,可更佳地形成凝集物AG,且於去除部5中可更佳地進行去除。 作為陰離子性之物質,例如可列舉碳黑等帶負電性之著色劑;三甲基乙烷系染料、水楊酸之金屬錯鹽、二苯乙醇酸之金屬錯鹽、酞菁銅、苝、喹吖啶酮、偶氮系顏料、金屬錯鹽偶氮系染料、偶氮鉻錯合物等含重金屬酸性染料、杯芳烴型酚系縮合物、環狀多醣、含有羧基或磺醯基之樹脂、氧化鋁、氧化矽、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鋯、氧化鈰、滑石、水滑石等金屬氧化物或氫氧化物、鈦酸鈣、鈦酸鍶、鈦酸鋇等鈦酸金屬鹽、氮化鈦、氮化矽等氮化物、碳化鈦、碳化矽等碳化物等之無機微粒子、或以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為單體之主成分之丙烯酸系樹脂、以甲基丙烯酸及其衍生物為單體之主成分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四氟乙烯樹脂、三氟乙烯樹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腈等之帶負電性之有機微粒子等帶負電性之帶電控制劑或添加劑;聚酯等帶負電性之黏合劑(尤其是碳粉中所使用之黏合劑)等。 如圖41所示,於膠帶31之上側,於較凝集部6更靠下游側配置有去除部(異物去除部)5。 去除部5係進行去除步驟(參照圖43)之部分,該去除步驟係將藉由凝集部6而產生之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去除。 於去除部5中,亦可將過剩之離子性物質IS與凝集物AG一起去除。 藉此,可更有效地防止離子性物質IS非本意地殘存於已由處理裝置1加以處理之材料中。又,亦考慮於較去除部5更靠下游側設置用以將離子性物質IS去除之去除部(第2去除部),藉由利用去除部5(第1去除部)將過剩之離子性物質IS去除,可於更短時間內進行利用第2去除部之處理,或可謀求第2去除部之結構之簡化。又,於謀求裝置整體之小型化方面亦較有利。又,藉由利用去除部5將過剩之離子性物質IS與凝集物AG一起去除,即便未設置第2去除部,亦可使處理過之片狀材料M1中所包含之離子性物質IS之含有率充分變低,可使處理過之片狀材料M1之可靠性充分優異,從而可令使用片材製造裝置100進行製造之片材S之可靠性優異。 再者,於利用去除部5將過剩之離子性物質IS去除之情形時,只要去除離子性物質IS之至少一部分便可。 於本實施形態中,就去除部5而言,構成為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51與包含凝集物AG之片狀材料M1接觸,使凝集物AG移行(轉印)至布材51並予以去除。去除部5具有布材51、2個張緊輥52、多個空轉輥53及清潔部54。 藉此,可更高效率地去除凝集物AG。又,於過剩之離子性物質IS殘存之情形時,於去除部5中,亦將過剩之離子性物質IS與凝集物AG一起高效率地去除。 又,布材51係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藉此,可高效率地自片狀材料M1捕獲凝集物AG。又,於去除部5中,布材51成為環形帶。藉此,例如只要藉由清潔部54對布材51進行清掃,便可直接將布材51繼續用於凝集物AG之去除。 2個張緊輥52係相互隔開地配置於上游側與下游側,且卷掛有布材51。2個張緊輥52中之一張緊輥52係連接於馬達(未圖示)且藉由該馬達之驅動而朝箭頭α52 方向旋轉之驅動輥。又,另一張緊輥52係經由布材51而被傳遞來自驅動輥之旋轉力且與驅動輥同樣地朝箭頭α52 方向旋轉之從動輥。而且,藉由各張緊輥52之旋轉,布材51係於膠帶31上朝與搬送方向α31 為相反方向之箭頭α51 方向驅動。藉此,布材51可使凝集物AG自片狀材料M1移行,即,使其等附著而將其等擦拭。其結果,凝集物AG被充分地去除,而成為圖47所示之狀態。 又,於去除部5中,藉由調整驅動輥之轉數,布材51之朝箭頭α51 方向之驅動速度可變。 多個空轉輥53係等間隔地配置於2個張緊輥52之間。各空轉輥53可伴隨布材51之驅動,而朝與張緊輥52之旋轉方向為相同方向之箭頭α53 方向旋轉。 又,複數個空轉輥33係介隔膠帶31而位於布材51之下方(將以下之該等空轉輥33稱為「空轉輥33b」)。而且,可於該等空轉輥33b與上述空轉輥53之間,將布材51壓抵於片狀材料M1。藉此,布材51與凝集物AG充分地接觸,由此,可充分地進行凝集物AG之去除。 又,布材51係於圖41所示之構成中朝與搬送方向α31 為相反方向之箭頭α51 方向驅動,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朝與搬送方向α31 相同之方向驅動。於此情形時,較佳為布材51之驅動速度與片狀材料M1之搬送速度之間存在差。 去除部5具有清潔部54,該清潔部54係對凝集物AG所移行至之布材51進行清掃。清潔部54係以配置於布材51之上方,且抽吸附著於布材51之凝集物AG方式構成。藉此,可自布材51去除凝集物AG(異物AS),由此,布材51被清掃。經清掃之布材51可再次用於凝集物AG(異物AS)之去除。 <第13實施形態> 圖48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3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圖49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3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圖50~圖53分別為依序表示藉由圖4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50係圖4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圖51係圖4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圖52係圖4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圖53係圖4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之第1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相同之事項係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係除具備預賦予部以外,與上述第12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48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於預賦予部(第1離子性物質賦予部)8中,對片狀材料M1賦予離子性物質IS,利用設置於該預賦予部之下游側之表面積增大處理部(預處理部)4實施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進而利用設置於該表面積增大處理部之下游側之凝集部6(離子性物質賦予部、第2離子性物質賦予部)對片狀材料M1賦予離子性物質IS。換言之,本實施形態之處理裝置1係於較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更靠上游側,進而具備對片狀材料M1預備性地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IS之預賦予部8。該預賦予部8所進行之預賦予步驟係於表面積增大步驟之前進行。 藉由此種構成,可更高效率地形成凝集物AG。若更詳細地說明,則對供給至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之片狀材料M1,於預賦予部8中預先賦予相對少量之離子性物質IS,藉此,於利用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進行用以使片狀材料M1之表面積增大之處理時,可有效地防止大量之離子性物質IS附著於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且使由預賦予部8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高效率地滲透至纖維FB之間隙,或高效率地滲透至纖維FB之內部。其結果,可使該等部位中所包含之異物AS與離子性物質IS高效率地接觸。而且,利用較表面積增大處理部4更靠下游側之凝集部6(第2離子性物質賦予部)對片狀材料M1進而賦予離子性物質IS,藉此,新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和於其上游側與異物AS接觸之離子性物質IS接觸,而形成更大且更容易被去除之形態之凝集物AG。根據此種情況,可更高效率地形成凝集物AG。又,即便於抑制整體上之離子性物質IS之利用量之情形時,亦可充分地將異物AS去除。 再者,各步驟中之片狀材料M1之狀態係如圖50~圖53所示。 即,於預賦予步驟中,於預備性地賦予了相對少量之離子性物質IS之狀態下,凝集物AG之生長(粗大化)基本上未推進(參照圖50)。 於表面積增大步驟中,施加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起毛部)4之外力,片狀材料之表面積增大,並且促進離子性物質IS與異物AS之接觸,凝集物AG之生長推進(參照圖51)。 若於凝集步驟中進而追加地賦予離子性物質IS,則凝集物AG之生長進一步推進(參照圖52)。 於其後之去除步驟中,凝集物AG被充分地去除,而成為如圖53所示之狀態。 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之單位面積重量通常少於利用凝集部6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之單位面積重量。 具體而言,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之單位面積重量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01 μg/m2 以上且10 g/m2 以下,更佳為0.10 μg/m2 以上且5 g/m2 以下,進而較佳為0.30 μg/m2 以上且1 g/m2 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離子性物質IS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又,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之量相對於利用凝集部6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100質量部,較佳為0.1質量部以上且30質量部以下,更佳為0.2質量部以上且25質量部以下,進而較佳為0.3質量部以上且20質量部以下。 藉此,可一面抑制離子性物質IS之使用量,一面更高效率地去除異物AS。 再者,藉由預先利用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特定出片狀材料M1之包含異物AS之部位(求出該部位之座標),可對特定之部位選擇性地進行利用預賦予部8之離子性物質IS之賦予。又,亦可藉由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檢測片狀材料M1之各部位之異物AS之含量(絕對含量或相對含有量),基於該檢測結果而調整利用預賦予部8之離子性物質IS之賦予量。 又,亦可預先藉由未圖示之檢測器件,(例如光學性地)檢測片狀材料M1之異物AS之含量(絕對含量或相對含有量),基於該檢測結果而控制預賦予部8及凝集部6之作動。例如,亦可為於異物AS之含量較多之情形時,使預賦予部8及凝集部6作動,於異物AS之含量較少之情形時,使凝集部6作動,且中止預賦予部8之作動。 於利用預賦予部8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與利用凝集部6對片狀材料M1賦予之離子性物質IS中,例如,離子性物質IS之組成、離子性物質IS之狀態(例如有無與其他成分之混合,於與其他成分混合之情形時,基於其他成分之稀釋率或該其他成分之組成等)等條件可相同,亦可不同。 以上,關於圖示之實施形態,對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又,構成處理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之各部能夠置換為可發揮相同功能之任意構成者。又,亦可附加任意之構成物。 又,本發明之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亦可為將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任意2個以上之構成(特徵)組合而得者。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起毛部具有1個毛刷,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具有沿著原料之搬送方向配置之複數個毛刷。 又,起毛部亦可為具有形成為鉤狀之複數個爪部、及將該爪部可旋動地予以支持之旋動支持部者。 又,表面積增大處理部只要為實施用以使片狀材料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之部位,則可為任意之構成,亦可為不使片狀材料起毛者。 又,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表面積增大步驟)亦可省略。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去除部具有構成環形帶之1塊布材,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具有沿著原料之搬送方向配置之複數塊布材。 又,於本發明中,去除部只要可將凝集物自材料中去除,便亦可為任意之構成者。
1‧‧‧處理裝置
3‧‧‧搬送部
4‧‧‧起毛部
5‧‧‧異物去除部
6‧‧‧凝集部(異物凝集部、離子性物質賦予部、第2離子性物質賦予部)
7‧‧‧粒子供給部
8‧‧‧預賦予部(第1離子性物質賦予部)
11‧‧‧原料供給部
12‧‧‧粗碎部
13‧‧‧解纖部
14‧‧‧篩選部
15‧‧‧第1網形成部
16‧‧‧細分部
17‧‧‧混合部
18‧‧‧解開部
19‧‧‧第2網形成部
20‧‧‧片材形成部
21‧‧‧切斷部
22‧‧‧儲料部
27‧‧‧回收部
28‧‧‧異物去除部
31‧‧‧膠帶
32‧‧‧張緊輥
33‧‧‧空轉輥
33a‧‧‧空轉輥
33b‧‧‧空轉輥
33c‧‧‧空轉輥
41‧‧‧毛刷
42‧‧‧爪部
43‧‧‧旋動支持部
44a‧‧‧第1單元
44b‧‧‧第2單元
51‧‧‧布材
52‧‧‧張緊輥
53‧‧‧空轉輥
54‧‧‧清潔部
71‧‧‧貯存部
72‧‧‧噴射部
73‧‧‧管
74‧‧‧鼓風機
75‧‧‧噴嘴
100‧‧‧片材製造裝置
121‧‧‧粗碎刀
122‧‧‧滑槽(料斗)
141‧‧‧轉筒部(篩部)
142‧‧‧殼體部
151‧‧‧網帶
152‧‧‧張緊輥
153‧‧‧抽吸部(吸入機構)
161‧‧‧螺旋槳
162‧‧‧殼體部
171‧‧‧樹脂供給部
172‧‧‧管(流路)
173‧‧‧鼓風機
174‧‧‧螺旋送料機
181‧‧‧轉筒部
182‧‧‧殼體部
191‧‧‧網帶(分離帶)
192‧‧‧張緊輥
193‧‧‧抽吸部(吸入機構)
201‧‧‧加壓部
202‧‧‧加熱部
203‧‧‧砑光輥
204‧‧‧加熱輥
211‧‧‧第1切割器
212‧‧‧第2切割器
231‧‧‧加濕部
232‧‧‧加濕部
233‧‧‧加濕部
234‧‧‧加濕部
235‧‧‧加濕部
236‧‧‧加濕部
241‧‧‧管(流路)
242‧‧‧管(流路)
243‧‧‧管(流路)
244‧‧‧管(流路)
245‧‧‧管(流路)
246‧‧‧管(流路)
247‧‧‧蜿蜒部
261‧‧‧鼓風機
262‧‧‧鼓風機
263‧‧‧鼓風機
281‧‧‧離心分離部
282‧‧‧管
283‧‧‧回收部
411‧‧‧芯部
412‧‧‧刷毛
413‧‧‧旋轉軸
421‧‧‧前端
422‧‧‧基端部
AG‧‧‧凝集物
AS‧‧‧異物
CP‧‧‧(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
D‧‧‧箭頭
E‧‧‧箭頭
FB‧‧‧纖維
GM‧‧‧凝集材
IS‧‧‧離子性物質
M1‧‧‧原料
M2‧‧‧粗碎片
M3‧‧‧解纖物
M4-1‧‧‧第1篩選物
M4-2‧‧‧第2篩選物
M5‧‧‧第1網
M6‧‧‧細分體
M7‧‧‧混合物
M8‧‧‧第2網
P1‧‧‧樹脂
RM‧‧‧粒子
S‧‧‧片材
α31‧‧‧搬送方向
α32‧‧‧箭頭
α33‧‧‧箭頭
α41‧‧‧箭頭
α42‧‧‧箭頭
α51‧‧‧箭頭
α52‧‧‧箭頭
α53‧‧‧箭頭
[A]‧‧‧區域
[A']‧‧‧區域
[B]‧‧‧區域
[B']‧‧‧區域
[C]‧‧‧區域
[C']‧‧‧區域
[D]‧‧‧區域
[D']‧‧‧區域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3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4係依序表示藉由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 圖5係依序表示藉由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 圖6係依序表示藉由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 圖7係依序表示藉由圖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 圖8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2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9係自圖8中之箭頭E方向觀察而得之圖(俯視圖)。 圖10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1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之下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2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4實施形態)之下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4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4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5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6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5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17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包含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第6實施形態之上游側的概略側視圖。 圖18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19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20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21係依序表示藉由圖1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1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 圖22係依序表示藉由圖1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1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 圖23係依序表示藉由圖1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1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 圖24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8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25係自圖24中之箭頭D方向觀察而得之圖(俯視圖)。 圖26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9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27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9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28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0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29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0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30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0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的圖。 圖31係依序表示藉由圖2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2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 圖32係依序表示藉由圖2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2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 圖33係依序表示藉由圖2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2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 圖34係依序表示藉由圖2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2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 圖35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1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36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1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37係依序表示藉由圖35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35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 圖38係依序表示藉由圖35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35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 圖39係依序表示藉由圖35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35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 圖40係依序表示藉由圖35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35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 圖41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2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42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2實施形態)之下游側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43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2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44係依序表示藉由圖4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 圖45係依序表示藉由圖4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 圖46係依序表示藉由圖4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 圖47係依序表示藉由圖41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1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 圖48係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3實施形態)之上游側(本發明之處理裝置)之構成的概略側視圖。 圖49係依序表示本發明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3實施形態)所執行之步驟之圖。 圖50係依序表示藉由圖4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放大圖)。 圖51係依序表示藉由圖4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B']之放大圖)。 圖52係依序表示藉由圖4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C']之放大圖)。 圖53係依序表示藉由圖48所示之處理裝置而處理之片狀材料之狀態的概念圖(圖48中之被單點鏈線包圍之區域[D']之放大圖)。

Claims (48)

  1. 一種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起毛部,其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 粒子供給部,其對起毛之上述纖維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
  2. 如請求項1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粒子供給部具有噴射上述粒子之噴射部。
  3. 如請求項1或2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粒子具有吸附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之功能。
  4. 如請求項1或2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粒子具有與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衝撞而將上述異物自上述纖維剝離之功能。
  5. 如請求項3或4之處理裝置,其具備異物去除部,該異物去除部係將上述異物與上述粒子一起自上述片狀材料去除。
  6. 如請求項5之處理裝置,其具備解纖部,該解纖部係於被供給上述粒子之後將上述片狀材料於空氣中解纖, 上述異物去除部係於解纖前進行上述異物及上述粒子之去除。
  7. 如請求項5之處理裝置,其具備解纖部,該解纖部係於被供給上述粒子之後將上述片狀材料於空氣中解纖, 上述異物去除部係於解纖後進行上述異物及上述粒子之去除。
  8. 如請求項5至7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具備異物凝集部,該異物凝集部係配置於上述粒子供給部與上述異物去除部之間,且使上述異物凝集。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粒子係由樹脂系材料構成。
  10.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粒子係由植物系材料構成。
  11. 一種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起毛部,其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 異物去除部,其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與起毛之上述纖維接觸,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移行至上述布材而予以去除。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起毛部具有毛刷。
  13. 如請求項12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毛刷具有:芯部,其可旋轉地被支持且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及刷毛,其設置於上述芯部之外周部。
  14. 如請求項1至10、及11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起毛部具有複數個爪部。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於上述異物去除部中,上述布材成為環形帶。
  16. 如請求項11至15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異物去除部具有清潔部,該清潔部係對上述異物所移行至之上述布材進行清掃。
  17. 如請求項11至1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具備異物凝集部,該異物凝集部係配置於上述起毛部與上述異物去除部之間,且使上述異物凝集。
  18.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如請求項1至17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
  19. 一種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 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 粒子供給步驟,其係對起毛之上述纖維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
  20. 一種片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 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 粒子供給步驟,其係對起毛之上述纖維供給莫氏硬度為2以上且5以下之粒子;且 由被供給上述粒子之後之上述片狀材料製造片材。
  21. 一種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 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 異物去除步驟,其係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與起毛之上述纖維接觸,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移行至上述布材而予以去除。
  22. 一種片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 起毛步驟,其係使處於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之至少表面附近之上述纖維起毛;及 異物去除步驟,其係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與起毛之上述纖維接觸,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移行至上述布材而予以去除;且 由被去除上述異物後之上述片狀材料製造片材。
  23. 一種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凝集部,其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 去除部,其將藉由上述凝集部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
  24. 如請求項23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液體為上述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溶液。
  25. 如請求項23或24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陽離子系聚合物係於重複結構中包含胺者。
  26. 如請求項25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陽離子系聚合物係下述式(1)所示者, [化1](式(1)中之n為2以上之整數,m為1以上且5以下之整數,R為氫原子或碳數為1以上且4以下之烷基)。
  27. 如請求項23至2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液體中之上述陽離子性聚合物之含有率為0.0001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
  28. 如請求項23至27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係使用噴霧法、塗佈法中之至少一者,將上述液體賦予至上述片狀材料。
  29. 如請求項23至28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異物係陰離子性之物質。
  30. 如請求項23至29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具備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該表面積增大處理部係對利用上述凝集部賦予上述液體之前之上述片狀材料,實施用以使該片狀材料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
  31. 一種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 凝集部,其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 去除部,其將藉由上述凝集部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
  32. 如請求項31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離子性物質具有潮解性。
  33. 如請求項32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離子性物質包含氯化鈣及氯化鎂中之至少一者。
  34. 如請求項31至33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對上述片狀材料以粉末狀態賦予上述離子性物質。
  35. 如請求項31至34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係使用噴霧法、塗佈法中之至少一者,對上述片狀材料賦予上述離子性物質。
  36. 如請求項31至35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對上述片狀材料賦予之上述離子性物質之單位面積重量為1 μg/m2 以上且50 g/m2 以下。
  37. 如請求項31至36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異物係陰離子性之物質。
  38. 如請求項23至37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異物為噴墨油墨之成分。
  39. 如請求項31至38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具備表面積增大處理部,該表面積增大處理部係對利用上述凝集部賦予上述離子性物質之前之上述片狀材料,實施用以使該片狀材料之表面積增大之預處理。
  40. 如請求項30或39之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表面積增大處理部係使上述片狀材料起毛之起毛部。
  41. 如請求項30或40之處理裝置,其於較上述表面積增大處理部更靠上游側,進而具備對上述片狀材料預備性地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之預賦予部。
  42. 如請求項39或40之處理裝置,其於較上述表面積增大處理部更靠上游側,進而具備對上述片狀材料預備性地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之預賦予部。
  43. 如請求項23至42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其於上述去除部,使由不織布或織布構成之布材與包含上述凝集物之上述片狀材料接觸,使上述凝集物移行至上述布材而予以去除。
  44.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如請求項23至43中任一項之處理裝置。
  45. 一種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具備: 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 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上述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
  46. 一種片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 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包含陽離子系聚合物之液體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 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上述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且 由被去除上述異物後之上述片狀材料製造片材。
  47. 一種處理方法,其特徵在於具備: 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 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上述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
  48. 一種片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 凝集步驟,其係對包含纖維之片狀材料賦予多價金屬離子之離子性物質而使上述片狀材料中所包含之異物凝集;及 去除步驟,其係將藉由上述凝集步驟而產生之凝集物自上述片狀材料中去除;且 由被去除上述異物後之上述片狀材料製造片材。
TW107113801A 2017-04-24 2018-04-24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TW2018392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5120A JP2018183884A (ja) 2017-04-24 2017-04-24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7-085117 2017-04-24
JP2017-085116 2017-04-24
JP2017-085120 2017-04-24
JP2017-085115 2017-04-24
JP2017085115A JP7043739B2 (ja) 2017-04-24 2017-04-24 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7085117A JP6943007B2 (ja) 2017-04-24 2017-04-24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7085116A JP6943006B2 (ja) 2017-04-24 2017-04-24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9216A true TW201839216A (zh) 2018-11-01

Family

ID=62046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3801A TW201839216A (zh) 2017-04-24 2018-04-24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26552B2 (zh)
EP (2) EP3524729A1 (zh)
CN (1) CN108724990B (zh)
TW (1) TW20183921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8565B2 (ja) * 2018-12-20 2023-02-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方法、インク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CN111002426A (zh) * 2019-10-10 2020-04-14 陈发江 一种实木制防火吸声纤维板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7796B2 (ja) * 1990-12-28 1999-04-26 三菱石油株式会社 古紙再生用脱墨剤
GB9116701D0 (en) * 1991-08-02 1991-09-18 Allied Colloids Ltd Dewatering of aqueous suspensions
JPH09138520A (ja) * 1995-11-10 1997-05-27 Ricoh Co Ltd 画像除去促進液および該画像除去促進液を用いた被記録材の再生方法
US6162113A (en) * 1997-08-25 2000-12-19 Armstrong; Jay T. Process using in-situ abrasive belt/planer cleaning system
CA2324280A1 (en) * 1998-03-19 1999-09-23 Decopier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inking paper
WO2001036742A2 (de) * 1999-11-17 2001-05-25 Andritz Ag Vorrichtung zur entwässerung einer faserstoffbahn
DE10360011A1 (de) * 2003-12-19 2005-07-21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Vorrichtung zum Reinigen von Walzen, Zylindern und Druckformen
US8185996B2 (en) * 2009-03-13 2012-05-29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solid ink removal for substrate re-use
JP6364804B2 (ja) * 2014-02-14 2018-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原料解繊装置
JP6199243B2 (ja) * 2014-06-12 2017-09-2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用済み衛生用品からリサイクルパルプを製造する方法
JP6413522B2 (ja) * 2014-09-09 2018-10-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複合体及びその収容容器
CN104438163B (zh) * 2014-11-28 2016-05-25 丹阳正联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锂电池壳体清理除杂装置的清理机构
CN104438153A (zh) * 2014-12-02 2015-03-25 赵永兴 一种物理除墨机
JP6357705B2 (ja) 2014-12-26 2018-07-18 クラレ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消しゴ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24729A1 (en) 2019-08-14
US20180305867A1 (en) 2018-10-25
CN108724990B (zh) 2021-05-18
US10626552B2 (en) 2020-04-21
CN108724990A (zh) 2018-11-02
EP3396062A3 (en) 2019-01-02
EP3396062A2 (en) 2018-10-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56015B (zh) 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的制造方法
JP6881314B2 (ja) シート製造方法
TW201839216A (zh)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US10538877B2 (en) Processing device,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processing method,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EP3396059B1 (en) Processing device, sheet manufacturing de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heet
US20200299879A1 (en) Web structural body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thereof
JP6957957B2 (ja)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043739B2 (ja) 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9119958A (ja)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943007B2 (ja)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201819023A (zh) 集塵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US20200385930A1 (en) Fiber body forming method and sheet
EP3660213A1 (en) Fiber body forming method and fiber body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184668A (ja)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8183884A (ja)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20100119A (ja) 処理装置および処理方法
JP7400394B2 (ja) 解繊方法および繊維体成形方法
CN109572263A (zh) 薄片处理装置、薄片制造装置以及薄片处理方法
JP2020090764A (ja) 繊維体成形方法および繊維体成形装置
JP2019148019A (ja) 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7122286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処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