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另外說明,否則R
1
及R
2
及R
3
如在上文及下文中所定義。下文將給出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個別取代基之一些較佳含義。此等定義中之任何一個及每一個可彼此組合。
R1 及 R2 :
在一第一實施例中R
1
及R
2
如上文所提及的來定義。 在另一實施例中R
1
及R
2
皆係H。 在另一實施例中R
1
係F且R
2
係H。 在另一實施例中R
1
係-OH且R
2
係H。 在另一實施例中R
1
係-OCH
3
且R
2
係H。 在另一實施例中R
1
係-O-且R
2
係-CH
2
-,一起形成-O-CH
2
-橋。
R3 :
在一第一實施例中R
3
如上文所提及的來定義。 在另一實施例中,R
3
係嘌呤,經由其N
9
氮連接。 在另一實施例中,R
3
係腺嘌呤,經由其N
9
氮連接。 在另一實施例中R
3
係鳥嘌呤,經由其N
9
氮連接。 在另一實施例中,R
3
係黃嘌呤,經由其N
9
氮連接。 在另一實施例中,R
3
係次黃嘌呤,經由其N
9
氮連接。 下表代表式I之化合物之進一步指定的實施例I-1至I-16: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一較佳子結構顯示於式Ia中,
Ia ,
其中R
1
及R
2
以及其實施例如上文所述定義。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一較佳子結構顯示於式
Ib
中,
Ib
其中R
1
及R
2
以及其實施例如上文所述定義。 以下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尤其較佳:
Ia.1,
Ia.2,
Ia.3,及
Ib.1 其互變異構體及立體異構體、其鹽,尤其其與無機或有機鹼之生理學上可接受之鹽,其溶劑合物或水合物。 本發明之化合物具有具有Rp或Sp組態之對掌性磷原子。本發明涵蓋呈基本上純淨形式或呈其混合物形式的通式
I
、
Ia
、
Ib
、Ia.1、Ia.2、Ia.3及Ib.1之化合物之所有立體異構體。較佳係呈基本上純淨形式的通式
I
、
Ia
、
Ib
、Ia.1、Ia.2、Ia.3及Ib.1之化合物(Rp,Rp)、(Rp,Sp)、(Sp,Rp)或(Sp,Sp)立體異構體,尤其基本上純淨(Rp,Rp)立體異構體,亦即兩個磷原子皆具有Rp組態。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及其中間體可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且描述於有機合成之文獻中的合成方法獲得。較佳,以與下文更充分闡述的製備方法(尤其如實驗部分中所描述)類似地來獲得化合物。在一些情況中實施反應方案所採用的順序可以變化。亦可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但未在此詳細描述的此等反應之變化形式。基於研究以下方案,用於製備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一般製程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起始化合物可商購或可藉由描述於文獻或本文中之方法製備,或可以類似或相似方式製備。在進行反應之前,化合物中之任何相應官能基可使用習知保護基保護。此等保護基可在反應順序內適合階段中使用熟習此項技術者熟悉之方法來斷裂。 本文所揭示之環二核苷酸可如以下詳細描述或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其他方法來製備。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理解,此等方案絕非限制性且可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精神之前提下進行細節之變化。 環二核苷酸化合物可藉由描述於Chem. Rev. 113, 7354−7401 (2013);Org. Lett., 12, 3269-3271 (2010);Tetrahedron 49, 1115-1132 (1993);WO 2014/189805;WO 2016/096174;WO 2015/185565;WO 2016/145102;或WO 2016/120305及其中所引用之參考文獻中之方法獲得。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保護基」,且除非另外定義,否則指連接於氧、氮或磷原子以防止該原子之進一步反應或用於其他用途之化學官能基。各種保護基為熟習有機合成技術者所已知且描述於例如T.W. Greene及P.G.M. Wuts之「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第三版,1999中。 式(I)之化合物及其鹽可藉由下文所述之方法製備,構成本發明之其他態樣。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式(I)中之硫代磷酸酯部分可各自以R組態(R
P
)或S組態(S
P
)存在。描述在下文中之方法論在合成之不同階段可產生至多四個關於磷原子之非對映異構體,其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層析方法例如高壓液相層析使用適合溶劑系統及管柱分離。在一些情況中,例如當一個硫化步驟以非對映立體選擇性方式進行時,在下文中所描述之方法論在合成之不同階段可優先產生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的層析方法分離的僅兩個非對映異構體。 未在以下製備方法中明確指定的取代基應理解為涵蓋發明內容之下的上文所提及的定義。 下式之化合物
(I'),其中R
4
及視情況選用之R
1
係OH,可藉由式(II)之化合物之去保護來製備。
(II) 其中R
4 . 1
及視情況選用之R
1 . 1
係攜帶適合保護基諸如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TBS)之氧。例如,R
1.1
係H、F、O-烷基或OTBS或者與R
2
一起形成-CH
2
-O-橋,且R
4.1
係OTBS。例如,將式(II)之化合物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吡啶)中,用三氫氟化三乙胺與三乙胺之混合物處理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6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1-6小時。 式(II)之化合物可藉由式(III)之化合物之去保護來製備,
(III) 其中R
3 . 1
表示攜帶適合保護基諸如苯甲醯基之NH,且R
3 . 2
表示H(「經保護腺嘌呤」)或 R
3 . 1
表示OH且R
3 . 2
表示攜帶適合保護基諸如異丁醯基之NH(「經保護鳥嘌呤」)或 R
3 . 1
表示OH且R
3 . 2
表示H(「次黃嘌呤」)或 R
3 . 1
及R
3 . 2
皆表示H(「嘌呤」)。 例如,將式(III)之化合物溶解於適合混合物例如甲醇或乙醇中之甲胺或氨水中,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6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1-24小時。 式(III)之化合物可藉由式(IV)之化合物之環化及後續硫化來製備,其中R
2
、R
3.1
、R
3.2.
、R
1.1
及R
4.1
如上文所提及的來定義:
(IV) 例如,將式(IV)之化合物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吡啶中,且用適合偶合劑例如2-氯-5,5-二甲基-1,3,2-二氧磷雜環己烷2-氧化物(DMOCP)或特戊醯氯或氯化金剛烷處理,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0.1-2小時。藉由適合硫化試劑,例如
3H
-1,2-苯并二硫醇-3-酮或元素硫,之處理來中止環化反應,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0.1-2小時。 式(IV)之化合物可藉由式(V)之化合物與式(VI)之化合物之偶合製備,其中R
2
、R
3 . 1
、R
3 . 2 、
R
1 . 1
及R
4 . 1
如上文所提及的來定義:
例如,將式(VI)之化合物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乙腈中且用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乙腈中之式(V)之化合物之溶液處理,視情況在適合偶合劑存在下,例如四唑、Activator 42
®
(活化因子溶液,含有乙腈中之5-(3,5-雙(三氟甲基)苯基)-1H-四唑)、二氯乙酸吡啶鎓或三氟乙酸吡啶鎓(或偶合試劑之混合物),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0.1-2小時。藉由適合硫化試劑例如,3-((N,N-二甲基胺基亞甲基)胺基)-
3H
-1,2,4-二噻唑-3-硫酮(DDTT)或二硫化苯乙醯(PADS)或
3H
-1,2-苯并二硫醇-3-酮1,1-二氧化物(布凱吉氏(Beaucage's)試劑)之處理中止偶合反應,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0.1-2小時。在蒸發溶劑之後,將殘餘物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二氯甲烷與水之混合物中,且用適合試劑例如二氯乙酸處理,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0.1-2小時。藉由添加適合溶劑例如吡啶且藉由蒸發濃縮獲得含有產物(IV)的溶液。 式(V)之化合物可藉由式(VII)之化合物之反應製備,其中R
2
、R
3.1
、R
3.2.
、R
1.1
及R
4.1
如上文所提及的來定義:
(VII) 例如,將式(VII)之化合物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含有水之乙腈中且用三氟乙酸吡啶鎓處理,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1-30分鐘。隨後添加第三丁胺且將混合物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0.1-1小時。藉由蒸發溶劑分離產物,隨後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含有水之二氯甲烷中,且用二氯乙酸處理,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0.1-1小時。產物(V)於乙腈中之濃縮溶液可例如藉由添加吡啶隨後將混合物與乙腈共沸來獲得。 式(VI)之化合物可藉由式(VIII)之化合物之反應製備,其中R
4 . 1
如上文所提及的來定義:
(VIII) 例如,在與適合溶劑例如乙腈共沸之後,將式(VIII)之化合物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二氯甲烷中,且與磷酸化試劑例如2-氰乙基N,N,N',N'-四異丙基磷酸二醯胺在活化因子例如1H-四唑之存在下反應,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1-48小時。 式(VIII)之化合物可藉由式(IX)之化合物之反應製備:
(IX) 例如,將式(IX)之化合物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吡啶中,且與適合矽烷化試劑例如第三丁基二甲基氯化矽烷在適合鹼例如咪唑之存在下反應,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1-48小時。在水性處理之後分離出區位異構2'及3'-矽烷化產物,且可例如藉由矽膠層析結合適合溶劑系統來分離。 式(IX)之化合物可藉由式(X)之化合物之反應製備:
(X) 例如,將式(X)之化合物溶解於適合溶劑例如吡啶中,且與4,4'-二甲氧基三苯基氯甲烷反應,且在適合溫度例如20℃下攪拌適合時間段,例如1-48小時。 通式I之化合物或其合成中間體可如下文所提及分解成其非對映異構體。通式I之化合物之非對映異構體混合物可藉由利用其不同物理化學特性使用本身已知方法例如層析及/或分步結晶來分解成其非對映異構體。 如上所述,式I之化合物可轉化為鹽,尤其為了醫藥用途而轉化為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宜使用描述於以下實例中之方法獲得,該等方法亦可出於此目的與熟練技術人員自文獻中已知之方法組合。
術語及定義
未本文中特定地定義之術語應被賦予熟習此項技術者依據本發明及上下文將對其賦予之含義。然而,除非相反地規定,否則如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以下術語具有指定之含義且將遵守以下約定。 術語「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式(I)之化合物」、「本發明之化合物」及其類似者表示根據本發明之式(I)之化合物,包括其互變異構體、立體異構體及其混合物及其鹽,尤其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此等化合物之溶劑合物及水合物,包括該等互變異構體、立體異構體及其鹽之溶劑合物及水合物。 術語「治療(treatment)」及「治療(treating)」涵蓋預防性(亦即防治性)或治療性(亦即治癒性)及/或緩解性治療。因此術語「治療(treatment)」及「治療(treating)」包含已發展出該病狀,尤其以顯性形式,的患者之治療性治療。治療性治療可為對症治療,其為了減輕特定病症之症狀,或可為病因治療,其為了逆轉或部分逆轉病症之病狀或阻止或減緩疾病之發展。因此,本發明之組合物及方法可例如用作經一段時間內以及長期治療的治療性治療。另外術語「治療(treatment)」及「治療(treating)」包含防治性治療,亦即處於發展出上文提及之病狀之風險下的患者之治療,由此降低該風險。 當本發明提及需要治療之患者時,其主要地關於在哺乳動物(尤其人類)中之治療。 術語「治療有效量」意謂(i)治療或預防具體疾病或病狀,(ii)減輕、改善或消除特定疾病或病狀之一或多個症狀,或(iii)預防或延遲本文所述之特定疾病或病狀之一或多個症狀之發作的本發明之化合物之量。 除非另外規定,否則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調節(modulated)」或「調節(modulating)」或「調節(modulate(s))」指用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化合物,在此情況下代表STING促效劑,來活化STING路徑。 除非另外規定,否則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介導(mediated)」或「介導(mediating)」或「介導(mediate)」指(i)治療(包括預防)特定疾病或病狀,(ii)減輕、改善或消除特定疾病或病狀之一或多個症狀,或(iii)預防或延遲本文所描述之特定疾病或病狀之一或多個症狀之發作。 倘若以化學名稱及化學式形式描繪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有任何分歧之情況下,將以化學式為準。 可在子式中使用星號來指示連接於如所定義之核心分子之鍵。 除非特定說明,否則在整篇本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指定化學式或名稱應涵蓋互變異構體及所有立體、光學及幾何異構體(例如對映異構體、非對映異構體、E/Z異構體等)及其外消旋體,以及不同比例之各別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或存在此類異構體及對映異構體的任何上述形式之混合物、以及其鹽(包括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及其溶劑合物(諸如水合物),包括游離化合物之溶劑合物或化合物之鹽之溶劑合物。 如本文相對於通式I之化合物所使用之術語「基本上純淨」指一個(Rp,Rp)、(Rp,Sp)、(Sp,Rp)或(Sp,Sp)非對映異構體,其相對於其他關於磷原子的可能的非對映異構體係至少75%純淨。在較佳實施例中,基本上純淨通式I之化合物係至少85%純淨、至少90%純淨、至少95%純淨、至少97%純淨及至少99%純淨。 片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在本文中用於指彼等化合物、材料、組合物及/或劑型,其在合理醫學判斷之範疇內,適用於與人類及動物之組織接觸而無過度毒性、刺激、過敏反應或其他問題或併發症,且與合理益處/風險比率相匹配。 如本文所使用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指所揭示之化合物的衍生物,其中母體化合物藉由與鹼製備其鹽而改質。本發明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藉由習知化學方法由含有鹼性部分之母體化合物合成。一般而言,此類鹽可藉由使此等化合物之游離酸形式與足量於水或有機稀釋劑(如乙醚、乙酸乙酯、乙醇、異丙醇或乙腈或其混合物)中之適合鹼反應來來製備。替代地,鹽可藉由離子交換,例如藉由處理本發明之化合物(游離酸或鹽形式)與陽離子交換劑之水性溶液來製備。
藥理學活性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展現有利的對人類STING之結合親和力。結合親和力可例如藉由基於閃爍近接分析(scintillation proximity assay;SPA)的競爭結合分析測定,如在Nat. Chem. Biol. 10, 1043-1048 (2014)中所描述。替代地,結合親和力可例如藉由等溫滴定量熱法(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測定,如在Molecular Cell 51, 226-235 (2013)中所描述。替代地,結合親和力可例如藉由表面電漿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測定,如在WO 2016/145102中所描述。替代地,結合親和力可藉由差示掃描螢光測定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fluorimetry;DSF)測定,例如如在WO 2016/145102中所描述。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展現有利細胞活性。活體外細胞介素誘導可在報導細胞株中量測,例如在THP1細胞中,以與如WO 2016/096174中所描述的相似之方式。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攜帶不同人類STING對偶基因的細胞中展現有利細胞活性。人類STING在至少五種已知變體中存在(WT、HAQ、REF / 232H、AQ、Q / 293 Q)。為測試不同CDN在人類STING變體上的活性,可將用針對不同STING變體編碼的載體穩定轉導THP1-STING KO細胞。另外,活體外細胞介素誘導可在人類原生PBMC或人類樹狀細胞中量測。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例如使用THP1細胞、Calu-3細胞或人類肝細胞的活體外細胞分析中展現有利穩定性。另外,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溶液及固體狀態中展現有利化學穩定性。 另外,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展現有利藥物動力學(PK)特性。可在臨床前動物物種(例如小鼠、大鼠、倉鼠、狗、天竺鼠、小型豬、食蟹獼猴、恆河猴)中測定PK特性。化合物之PK特性可例如藉由以下參數描述:平均滯留時間(Mean residence time;MRT)、消除半活性(t
1 / 2
,亦即藥物濃度達到其初始值之一半所需之時間)、分佈體積(V
D
,亦即藥物分佈之表觀體積)、曲線下面積(AUC,亦即單次劑量之後濃度-時間曲線之積分)、清除(CL,亦即每單位時間清除藥物之血漿之體積),如E. Kerns及L. Di所描述(Drug-like properties: concepts, structure design and methods: from ADME to toxicity optimization, Elsevier,第1版,2008)。 某些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在腫瘤內或靜脈內應用之後在例如小鼠MC38、4T1、結腸26、EMT6腫瘤模型中展現有利活體內藥理學活性。 有利結合親和力組合有利細胞活性及/或有利細胞穩定性及/或經改善的PK特性能夠以較低劑量實現藥理學功效。較低劑量具有對於患者而言引起較少潛在副作用的較低「載藥量」或「藥物負荷」(親體藥物及其代謝物)之優點以及對於藥物產品而言較低生產成本之優點。 本發明之化合物與人類STING之結合可使用以下分析證明: 差示掃描螢光測定法(DSF) 材料: Hard-Shell
®
PCR盤384孔薄壁(目錄號HSP3805R,BIO-RAD) 用於PCR盤之Microseal
®
'B'黏合密封墊(目錄號MSB-1001,BIO-RAD) 於DMSO中之SYPRO橙色溶液(SIGMA目錄號S5692-500UL),濃度「5000×」 儀器:讀取器:CFX384即時系統(Bio-Rad) 移液自動機:HamiltonStarlet 分析緩衝液:20mM Tris,150mM NaCl pH7.5 目標蛋白質:人類STING (hSTING,殘基155-341,具有N-末端His8-標記之野生型序列及TEV-裂解位點,MW:23601,5Da) 蛋白儲備溶液:在分析緩衝液中之c = 309µM之儲備溶液 測試化合物之最終分析濃度:100uM,3uM目標蛋白質,「5×」SYPR橙色 分析程序: 1)在分析緩衝液中製備化合物儲備溶液及其稀釋液 2)將5ul螢光染料儲備溶液(5000×SYPRO Orange)與50ul目標蛋白(309uM)及945ul緩衝液混合。 3) 將2ul此蛋白染料混合物(25× SYPRO橙色及15uM蛋白質)添加至8ul化合物溶液中。最終體積係10uL。 4)某些孔位置用作陰性對照。 5) 製備盤用於重複量測且以1000g離心2 min。 6)在量測中,使用0,5攝氏度之160次循環(溫度勻變15秒/循環,15攝氏度至95攝氏度)。 資料分析:在Bio-Rad CFX Manager中處理分解曲線。峰型設置為「負型」。在實例1.1、實例2.1及實例4.1之情況中,至少兩個Tm測量值係平均的。 測定的Tm之變化顯示於表1中。 表1:hSTING Tm變換
本發明之化合物之細胞活性可使用以下活體外THP1分析證明: 活體外細胞介素誘導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細胞介素誘導活性已經藉由使用THP1報導細胞株證明。 在細胞株中表現的STING蛋白質之活化導致干擾素產生之提高。藉由干擾素調控因子(IRF)-誘導性SEAP (分泌性胚胎鹼性磷酸酶)報導構築體之穩定整合可以監測功能性干擾素傳訊路徑。使用Invivogen`s QUANTI-Blue
™
比色酶分析及適合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讀取器,可以偵測到且定量SEAP之活性。此技術可用於表徵STING蛋白質之藥理學修飾。 在穩定表現人類STING蛋白質及IRF-誘導性SEAP報導構築體的THP1-Blue ISG細胞中進行SEAP活性之量測。在37度95%濕度且5% CO
2
的培育箱中在RPMI1640培養基中使用10%胎牛血清、50 µg/ml青黴素(Penicillin)-鏈黴素(Streptomycin)、100µg/ml吉歐黴素(Zeocin)及100µg/ml新黴素(Normocin)培養擴增細胞。將準備好用於分析的細胞以冷凍原料形式儲存。 在分析之準備中,在不含Zeocin-/Normocin的培養基中將細胞解凍,且分配至具有15000細胞/15微升每孔之密度的分析盤中。藉由在50%水性DMSO中之8或16點連續稀釋及在培養基中的為確保在分析中最終DMSO濃度為0.5%的最終稀釋步驟製備化合物。將5µL經稀釋化合物加上5 µL培養基添加至盤中,隨後在37℃下培育24小時。 在分析當天,將75 微升每孔之Quanti-Blue試劑添加至盤之全部孔中,且將盤在37℃下培育另外30分鐘。在EnVision讀取器(PerkinElmer)上量測在620 nm處之OD。 EC
50
值及Hill斜度來自用Megalab軟體(Boehringer Ingelheim)使用在620nM處之OD的8或16點四參數非線性曲線擬合。實例1.1、實例2.1、實例3.1及實例4.1之EC
50
值係至少兩個測量值之平均值。參見表2。 表2:EC
50
值
在以上THP1分析中,實例1.1比相應非對映異構體的實例1.2更有效。與人類STING複合之實例1.1之X射線表明兩個磷原子皆具有Rp組態。以類似方式,由此設想更有效的相應非對映異構體實例2.1、實例3.1、實例4.1亦具有兩個磷原子皆係Rp組態之特徵。 已經在人類STING基因中鑑別出若干單核苷酸多形性,其可能影響對環二核苷酸之反應。為測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活性,已經生成表現不同人類STING變體之THP1-BLUE ISG報導細胞株。為此,首先使用CRISPR/CAS9系統將內源性人類STING刪除:用標靶STING基因之一體式CRISPR質體(購自Sigma,編碼gRNA且GFP作為成功轉導之報導基因)電穿孔THP1-Blue ISG細胞。隨後,在轉染及擴展24h後分選出GFP陽性細胞。隨後將細胞分散於半固體甲基纖維素培養基中來使單細胞殖株分離。隨後使用Quanti-blue報導分析針對cGAMP反應篩檢殖株。接著藉由西方墨點法及STING軌跡之定序針對STING損失分析無反應殖株。 對於人類STING變體之過度表現,用編碼hSTING之對偶基因變體(WT、HAQ、R232H、AQ及R293Q)之個別反轉錄病毒質體(MSCV-ires-GFP-Blasti)轉導經確認的THP1-Blue ISG hSTING KO殖株。針對不同程度之GFP螢光分選轉導細胞,且藉由西方墨點法分析STING對偶基因表現。選擇以與內源性STING水準形式親本未經修飾THP1-Blue ISG細胞株相當的水準表現異位STING蛋白質(WT、HAQ、R232H、AQ及R293Q)之群體且用於CDN特徵化。本發明之實例在以上全部五種變體中展現細胞活性。 如下量測本發明之化合物之細胞穩定性:將化合物溶解於細胞培養基(補充有10% FCS、1%非必需胺基酸及1%丙酮酸鹽之MEM)中以得到最終濃度10 µM,且與人類肺上皮細胞株Calu-3一起培育(在24孔盤中,60000細胞/孔)至多24 h。在1h、6h、24h時採集細胞培養物上清液之樣品且在LC-MS/MS中定量。 使用以下方法測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小鼠PK: 小鼠PK 動物實驗 將化合物溶解於生理NaCl溶液中且以10 µmol/Kg之劑量靜脈內投與雄性C57BL/6NRj小鼠。在0.25 h、0.5 h、0.75 h、1 h及2 h時藉由採用ETDA作抗凝血劑採集20 µL血液樣品。藉由離心產生的血漿且於-20℃下儲存。藉由LC-MS/MS測定化合物濃度。測定的濃度-時間關係(重複實驗之平均值)顯示於表3中。 表3:
相應地,本發明係關於作為藥劑之通式
I
之化合物。 另外,本發明係關於通式
I
之化合物或根據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及/或預防患者之可受STING之調節影響的疾病或病狀或患者之與STING相關或由STING調節的疾病或病狀。較佳,患者係人類。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治療需要此類治療之哺乳動物之與STING相關或由STING調節的疾病或病狀之方法,其包括向哺乳動物,較佳人類,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醫藥組合物之步驟。 與STING相關或由STING調節或可受STING之調節影響的疾病和病狀包括發炎、過敏性或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過敏性鼻炎或哮喘)、傳染病或癌症。另外,本發明之化合物因為其活性而適用作疫苗佐劑。 自體免疫疾病包括但不限於: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牛皮癬、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皮肌炎及休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SS)。 發炎代表對外傷之血管、細胞及神經反應之群。發炎可特性化為發炎性細胞諸如單核球、嗜中性球及顆粒球向組織內之移動。此通常與降低的內皮障壁功能及向組織內之水腫相關。發炎可分為急性或慢性。急性發炎係身體對有害刺激之初始反應且藉由增加血漿及白血球自血液至受傷組織之移動達成。一連串生化事件傳播且促成發炎反應,涉及局部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及受傷組織內之各種細胞。長期發炎,稱為慢性發炎,引起存在於發炎部位之細胞之類型之進展性變換且特徵在於自發炎過程起同時進行的組織之破壞及癒合。 當發炎作為對感染之免疫反應之部分或作為對外傷之急性反應出現時可能有利且通常係自我限制的。然而,在各種條件下發炎可能有害。此包括對傳染媒介物起反應之過度發炎之產生,其可導致顯著器官損壞及死亡(例如,在敗血症之情況中)。而且,慢性發炎通常有害且係多種慢性疾病之根源,對組織造成嚴重且不可逆損壞。在此類情況中,免疫反應通常針對自身組織(自體免疫性),儘管對外來實體之慢性反應亦可對自身組織之導致旁路損壞。因此抗炎治療之目標係減弱此發炎、抑制自體免疫性(若存在)及允許生理過程或癒合及組織修復進展。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治療身體之任何組織及器官之發炎,包括肌肉骨胳發炎、血管發炎、神經發炎、消化系統發炎、眼部發炎、生殖系統發炎及其它發炎,如下示例。 肌肉骨胳發炎指肌肉骨胳系統之任何發炎性病狀,尤其彼等影響骨骼關節之病狀,包括手、腕、肘、肩、頜、脊椎、頸、髖、膝、踝及足之關節,以及影響連接肌肉與骨之組織(諸如肌腱)之病狀。可用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之肌肉骨胳發炎之實例包括:關節炎(包括例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急性及慢性感染性關節炎、與痛風及偽通風相關的關節炎及幼年特發性關節炎)、肌腱炎、關節膜炎、腱鞘炎、滑囊炎、纖維組織炎(肌肉纖維疼痛)、上髁炎、肌炎及骨炎(包括例如佩吉特氏(Paget's)病、恥骨炎及囊性纖維性骨炎)。眼部發炎指眼睛之任何結構,包括眼瞼,之發炎。可用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之眼部發炎之實例包括:瞼炎、眼瞼皮膚鬆垂症、結膜炎、淚腺炎、角膜炎、乾眼症(乾燥眼睛)、鞏膜炎、倒睫及眼色素層炎。可用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的神經系統之發炎之實例包括:腦炎、格-巴二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腦膜炎、神經肌強直、發作性睡病、多發性硬化、脊髓炎及精神分裂症。 可用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的血管結構或淋巴系統之發炎之實例包括:關節硬化、關節炎、靜脈炎、脈管炎及淋巴管炎。 可用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的消化系統之發炎病狀之實例包括:膽管炎、膽囊炎、腸炎、小腸結腸炎、胃炎、胃腸炎、發炎性腸病(諸如克隆氏(Crohn's)病及潰瘍性結腸炎)、回腸炎及直腸炎。 可用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的生殖系統之發炎病狀之實例包括:子宮頸炎、絨膜羊膜炎、子宮內膜炎、附睾炎、臍炎、卵巢炎、睪丸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囊腫、尿道炎、陰道炎、外陰炎及外陰疼痛。 藥劑可用於治療具有發炎性部分之自體免疫病狀。此類病狀包括:急性多發性普禿、白塞氏(Behcet's)病、蔡格司氏(Chagas')病、慢性疲勞綜合症、自主神經失調、腦脊髓炎、僵直性脊椎炎、再生不全性貧血、化膿性汗腺炎、自體免疫肝炎、自體免疫卵巢炎、乳糜瀉、克隆氏病、1型糖尿病、巨大細胞動脈炎、古德巴士德氏(goodpasture's)症候群、格雷氏(Grave's)病、格-巴二氏症候群、橋本氏(Hashimoto's)病、亨諾-許蘭(Henoch-Schonlein)紫癜症、川崎氏(Kawasaki's)病、紅斑狼瘡、微觀結腸炎、微觀多動脈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多發性硬化、重症肌無力、眼陣攣肌陣攣綜合症、視神經炎、奧德氏(ord's)甲狀腺炎、天疱瘡、結節性多動脈炎、多肌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萊特爾氏(Reiter's)症候群、休格連氏症候群、顳動脈炎、韋格納氏(Wegener's)肉芽腫病、溫型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間質性膀胱炎、萊姆病、硬斑病、牛皮癬、類肉瘤病、硬皮病、潰瘍性結腸炎及白斑病。 藥劑可用於治療具有發炎性部分之T細胞介導的超敏性疾病。此類病狀包括:接觸超敏、接觸性皮炎(包括因毒葛引起之接觸性皮炎)、風疹、皮膚過敏、呼吸過敏(枯草熱、過敏性鼻炎)及麩質敏感性腸病(賽利亞(Celliac)病)。 其他可用藥劑治療之發炎病狀包括:例如闌尾炎、皮炎、皮肌炎、心內膜炎纖維組織炎、齒齦炎、舌炎肝炎、化膿性汗腺炎、虹膜炎、喉炎、乳腺炎、心肌炎、腎炎、耳炎、胰臟炎、腮腺炎、心外膜炎、腹膜炎、咽炎胸膜炎、肺炎、前列腺炎、腎盂腎炎及口內炎、移植排斥(涉及諸如腎臟、肝、心臟、肺、胰腺(例如胰島細胞)、骨髓、角膜、小腸之器官、皮膚同種異體移植物、皮膚同種移植物及心臟瓣膜異種移植物、血清病及移植物對宿主疾病)、急性胰臟炎、慢性胰臟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塞紮里(Sexary's)症候群、先天性腎上腺增生、非化膿性甲狀腺炎、與癌症相關的高鈣血症、天疱瘡、大皰性疱疹樣皮炎、嚴重多形性紅斑、剝脫性皮膚炎、脂溢性皮膚炎、季節性或常年性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接觸性皮炎、特應性皮炎、藥物超敏性反應、過敏性結膜炎、角膜炎、眼帶狀疱疹、虹膜炎及虹膜睫體炎、脈絡膜視網膜炎、視神經炎、症狀性類肉瘤病、暴發性或多發性肺結核化學療法、成年人之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成年人之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獲得性(自體免疫)溶血性貧血、成年人之白血病及淋巴瘤、兒童之急性白血病、局部腸炎、自體免疫脈管炎、多發性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實體器官移植排斥、敗血症。較佳治療包括移植排斥、類風濕性關節炎、牛皮癬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之治療。1型糖尿病、哮喘、發炎性腸病、全身性紅斑狼瘡、牛皮癬、慢性肺病及伴隨傳染性病狀之發炎(例如敗血症)。 在一個態樣中待使用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之疾病或病狀係癌症。式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可具有潛在有利抗腫瘤作用之癌症疾病及病狀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肺、骨、胰腺、皮膚、頭、頸、子宮、卵巢、胃、結腸、乳腺、食道、小腸、腸、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尿道、前列腺、陽莖、睪丸、尿管、膀胱、腎臟或肝之癌症;直腸癌;肛門區癌;輸卵管、子宮內膜、子宮頸、陰道、外陰、腎盂、腎細胞癌;軟組織肉瘤;黏液瘤;橫紋肌瘤;纖維瘤;脂肪瘤;畸胎瘤;膽管癌;肝母細胞瘤;血管肉瘤;血管瘤;肝癌;纖維肉瘤;軟骨肉瘤;骨髓瘤;慢性或急性白血病;淋巴球性淋巴瘤;原發CNS淋巴瘤;CNS之贅瘤;脊椎軸腫瘤;鱗狀細胞癌;滑膜肉瘤;惡性胸膜間皮瘤;腦幹神經膠瘤;垂體腺瘤;支氣管腺瘤;軟骨錯構瘤 ;間皮瘤;霍奇金氏(Hodgkin's)病或前述癌症中之一或多個之組合。 可用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治療之較佳癌症係皮膚、肺、肝、結腸、腦、乳腺、卵巢、前列腺癌、胰腺、腎臟、胃、頭、頸及尿道上皮癌以及淋巴瘤及白血病。 新化合物可用於上文所提及疾病之預防、短期或長期治療,視情況亦與手術、放射線療法或其他「最先進」化合物(諸如細胞生長抑制或細胞毒性物質、細胞增生抑制劑、抗血管生成物質、類固醇或抗體)組合。 在其作為佐劑之作用中,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及組合物可在採用疫苗之治療或防治性策略中用作佐劑。由此,本發明之基本上純淨CDN或其前藥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與一或多種經選擇用於刺激對一或多種預定抗原之免疫反應之疫苗一起使用。本發明之基本上純淨CDN或其前藥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與此類疫苗一起提供或除了此類疫苗外額外提供。 疫苗可包含滅活或減毒細菌或病毒,其包含所關注抗原、經純化抗原、為表現及/或分泌抗原而以重組方式工程改造之活性病毒或細菌傳遞載體、包含負載有抗原或經包含編碼抗原之核酸的組合物轉染之細胞的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載體、脂質抗原傳遞媒劑或編碼抗原之裸核酸載體。此清單不意欲為限制性。舉例而言,此類疫苗亦可包含表現並分泌GM-CSF、CCL20、CCL3、IL-12p70、FLT-3配位體、細胞介素中之一或多個之滅活腫瘤細胞。 在一相關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在個體中誘導、刺激或輔助免疫反應之方法。此等方法包含向個體投與本發明之基本上純淨CDN或其前藥或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通式
I
之化合物每天適用之劑量範圍通常係0.0001至10 mg,例如0.001至1 mg。各劑量單位可方便地含有0.0001至10 mg,例如0.001至1 mg。 實際治療有效量或治療劑量當然應視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以因素諸如患者之年齡及重量、投與途徑及疾病之嚴重度而定。在任何情況下,化合物或組合物應根據患者之獨特病狀以能達成治療有效量之劑量及方式投與。 根據本發明,化合物、組合物,包括與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之任何組合,可藉由黏膜(例如口、舌下、陰道、鼻、子宮頸等)、腫瘤內、瘤周、經皮、吸入、或非經腸(例如皮下、靜脈內、肌內、動脈內、皮內、鞘內及硬膜外投與)路徑投與。在大多數情況下,靜脈內、腫瘤內、瘤周或皮下投與途徑中之一者係適合的。
醫藥組合物
出於本發明之目的,醫藥組合物可藉由多種手段投與,包括以含有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佐劑及媒劑之調配物形式經腸、非經腸、藉由吸入噴霧、局部或經直腸進行。本發明化合物之腫瘤內(直接進入腫瘤塊)或腫瘤周(腫瘤塊周圍)投與可直接活化局部浸潤性DC,直接促進腫瘤細胞之細胞凋亡或使腫瘤細胞對細胞毒素劑敏感。 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可呈無菌可注射製劑形式,諸如無菌可注射水性或油性懸浮液。此懸浮液可根據已知技術使用彼等上文已提及之適合分配劑或潤濕劑及懸浮劑調配。無菌可注射製劑亦可為在無毒非經腸可接受稀釋劑或溶劑中之無菌可注射溶液或懸浮液,諸如於1,3-丁二醇中之溶液;或製備成凍乾粉末。在可接受媒劑及溶劑中,可採用的為水、林格氏(Ringer's)溶液及等張氯化鈉溶液。此外,無菌不揮發性油可習知地用作溶劑或懸浮培養基。出於此目的,可採用任何溫和不揮發性油,包括合成單甘油酯或二甘油酯。另外,脂肪酸,諸如油酸,可同樣用於可注射劑之製備。 適用於在口腔中局部投與之調配物包括在調味基質(通常為蔗糖及阿拉伯膠或黃蓍)中包含活性成分的錠劑;在惰性基質(諸如明膠及甘油或蔗糖及阿拉伯膠)中包含活性成分之片劑;及在適合液體載劑中包含活性成分的漱口劑。 適用於經陰道投與之調配物可呈現為子宮托、棉塞、乳膏、凝膠、糊狀物、發泡體或噴霧劑調配物形式,除了含有活性成分以外,其亦含有諸如此項技術中已知為適當之載劑。 適用於非經腸投與之調配物包括水性及非水性等滲無菌注射溶液,其可含有抗氧化劑、緩衝液、抑菌劑及溶質,其賦予調配物與預期受體之血液之等滲;及水性及非水性無菌懸浮液,其可包括懸浮劑及增稠劑。調配物可在單位劑量或多劑量密封容器例如安瓿及小瓶中提供,且可儲存在冷凍乾燥(凍乾)條件下,其在臨用前僅需要添加無菌液體載劑例如用於注射劑之水。可自上述種類之無菌散劑、顆粒及錠劑製備注射溶液及懸浮液。
組合療法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足以誘導調節或刺激適合免疫反應之量獨立使用或可與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賦形劑組合使用。免疫反應可包含但不限於:特異性免疫反應、非特異性免疫反應、特異性及非特異性反應、先天性反應、初級免疫反應、後天性免疫、次級免疫反應、記憶免疫反應、免疫細胞活化、免疫細胞增殖、免疫細胞分化及細胞介素表現。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及其組合物與一或多種其他組合物結合投與,該一或多種其他組合物包括旨在刺激對一或多種預定抗原之免疫反應的疫苗;佐劑;CTLA-4及PD-1路徑拮抗劑、脂質、脂質體、化學治療劑、免疫調節細胞株等。 本文所描述之化合物及其組合物可在其他治療性或防治性組合物或儀器治療之前、之後及/或同時投與。此等包括但不限於:B7共刺激分子、介白素-2、干擾素-g、GM-CSF、CTLA-4拮抗劑、OX-40/OX-40配位體、CD40/CD40配位體、沙莫司亭(sargramostim)、左旋咪唑(levamisol)、牛痘病毒、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BCG)、脂質體、礬、弗氏(Freund's)完全或不完全佐劑、解毒內毒素、礦物質油、表面活性物質(諸如脂質卵磷脂(lipolecithin))、複合多元醇、聚陰離子、肽及油或烴乳液。較佳為誘導T細胞免疫反應之載劑,其相對於抗體反應優先刺激溶胞T細胞反應,但亦可使用刺激兩種類型之反應的載劑。在試劑為多肽之情況下,可投與多肽本身或編碼多肽之多核苷酸。載劑可以係細胞,諸如抗原呈現細胞(APC)或樹狀細胞。抗原呈現細胞包括此類如巨噬細胞、樹狀細胞及B細胞之細胞類型。其他專業抗原呈現細胞包括單核細胞、邊緣區庫普弗(Kupffer)細胞、微神經膠質細胞、蘭格漢氏(Langerhans')細胞、嚙合樹狀細胞、濾泡樹狀細胞及T細胞。亦可使用兼性抗原呈現細胞。兼性抗原呈現細胞之實例包括星形膠質細胞、濾泡細胞、內皮細胞及纖維母細胞。載劑可為細菌細胞,其經轉型以表現多肽或傳遞後續在經疫苗接種的個體之細胞中表現之多核苷酸。可添加佐劑(諸如氫氧化鋁或磷酸鋁)以提高疫苗觸發、增強或延長免疫反應之能力。其他材料,諸如細胞介素、趨化介素及細菌核酸序列,例如CpG、鐸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TLR) 9促效劑以及TLR 2、TLR 4、TLR 5、TLR 7、TLR 8、TLR9之其他促效劑,包括脂蛋白、LPS、單磷醯基脂質A、脂磷壁酸、咪喹莫特(imiquimod)、雷西莫特(resiquimod)以及視黃酸誘導性基因I (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RIG-I)促效劑,諸如聚I:C亦為潛在佐劑,其單獨或與所描述之組合物組合使用。佐劑之其他代表性實例包括合成佐劑QS-21,其包含自皂皮樹之樹皮純化之均質皂素及短小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 parvum)(McCune等人,Cancer, 1979; 43:1619)。 用於與其他治療劑共同投與之方法為此項技術中所熟知(Hardman等人(編)(2001) Goodman and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第10版,McGraw-Hill, New York, NY;Poole及Peterson (編)(2001) Pharmacotherapeutics for Advanced Practice:A Practical Approach,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hila., PA;Chabner及Longo (編)(2001)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Biotherapy,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Phila., PA)。一般而言,共同投與或一起投與表示用兩種或更多種藥劑治療個體,其中藥劑可同時或在不同時間投與。舉例而言,此類藥劑可以單獨投與形式傳遞至單一個體,單獨投與可在基本上相同時間或不同時間進行,且其可藉由相同投與途徑或不同投與途徑進行。此類藥劑可在相同投與(例如相同調配物)中傳遞至單一個體,從而其藉由相同投與途徑同時投與。 由於本發明化合物之佐劑特性,其亦可與其他治療模式(包括其他疫苗、佐劑、抗原、抗體及免疫調節劑)組合使用。實例提供於下。
佐劑
除了本文所描述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及其組合物之外,本發明之組合物或方法可另外包含一或多種其他物質,其由於其性質可用於刺激或以其他方式利用免疫系統來對存在於目標腫瘤細胞上之癌症抗原起反應。此類佐劑包括但不限於:脂質、脂質體、誘導先天性免疫之滅活細菌(例如滅活或減毒單核球增多性李氏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經由鐸樣受體(TLR)、(NOD)-樣受體(NLR)介導先天性免疫活化之組合物、視黃酸誘導性基因類(RIG)-I-樣受體(RLR)、C-凝集素受體(C-type lectin receptors;CLR)及/或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PAMP之實例包括脂蛋白、脂多肽、肽聚糖、酵母聚糖、脂多糖、奈瑟氏球菌外膜蛋白(neisserial porins)、鞭毛蛋白、普洛非林(profillin)、半乳糖神經醯胺、胞壁醯二肽。肽聚糖、脂蛋白及脂磷壁酸係革蘭氏陽性之細胞壁組分。脂多糖由大部分細菌表現,MPL係其中一個實例。鞭毛蛋白指由病原性及共生細菌分泌之細菌鞭毛之結構組分。半乳糖苷基神經醯胺係自然殺手T (natural killer T;NKT)細胞之活化因子。胞壁醯二肽係所有細菌共有的生物活性肽聚糖主結構。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諸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CTLA-4路徑拮抗劑、PD-1路徑拮抗劑、Tim-3路徑拮抗劑、Vista路徑拮抗劑、BTLA路徑拮抗劑、LAG-3路徑拮抗劑或TIGIT路徑拮抗劑組合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抗CTLA-4抗體、抗PD-1抗體、抗Tim-3抗體、抗Vista抗體、抗BTLA抗體、抗LAG-3抗體或抗TIGIT抗體。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CTLA-4路徑拮抗劑組合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用於治療實體腫瘤或血液科惡性疾病。認為CTLA-4係後天性免疫反應之重要負調控劑。經活化之T細胞上調CTLA-4,其以比CD28高之親和力結合抗原呈現細胞上之CD80及CD86,因此抑制T細胞刺激、IL-2基因表現及T細胞增殖。已在結腸癌瘤、轉移性前列腺癌及轉移性黑素瘤之鼠類模型中觀測到CTLA4阻斷之抗腫瘤作用。在一些實施例中,CTLA-4路徑拮抗劑係選自由曲美單抗(tremelimumab)及伊匹單抗(ipilimumab)組成之群的抗CTLA-4抗體分子。 伊匹單抗(CTLA-4抗體,亦稱為MDX-010,CAS編號477202-00-9)及曲美單抗(IgG2單株抗體,原名替西單抗,CP-675,206)係結合於人類CTLA4且防止其與CD80及CD86之相互作用的人類化單株抗體。可由類似策略標靶之其他負免疫調節劑包括計劃性細胞死亡1 (PD-1)、B及T淋巴細胞弱化子、轉型生長因子β、介白素-10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抗CTLA-4抗體及抗PD-1抗體組合使用。在一個實施例中,組合包括抗PD-1抗體分子,例如本文中所描述,及抗CTLA-4抗體,例如伊匹單抗。可使用之例示性劑量包括約1至10 mg/kg例如3 mg/kg之劑量之抗PD-1抗體分子,及約3 mg/kg之劑量之抗CTLA-4抗體,例如伊匹單抗。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PD-1路徑拮抗劑組合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用於治療實體腫瘤或血液科惡性疾病。PD-1係在活化T細胞上表現之後天性免疫反應之另一負調控劑。PD-1結合於B7-H1及B7-DC,且PD-1之接合可抑制T細胞活化。抗腫瘤作用已經PD-1路徑阻斷證明。已在文獻中報導抗PD-1抗體分子(例如尼沃單抗(Nivolumab)(Opdivo
®
)、派立珠單抗(pembrolizumab)(Keytruda
®
)及皮立珠單抗(pidilizumab))及AMP-224為可用於本發明中之PD-1路徑阻斷劑之實例。在一些實施例中,PD-1路徑拮抗劑係選自由尼沃單抗、派立珠單抗或皮立珠單抗組成之群的抗PD-1抗體分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PD-1路徑拮抗劑係免疫黏附素(例如包含與恆定區(例如免疫球蛋白序列之Fc區)融合之PD-Ll或PD-L2之細胞外或PD-1結合部分之免疫黏附素)。在一些實施例中,PD-1抑制劑係AMP-224 (B7-DCIg;Amplimmune;例如於WO2010/027827及WO2011/066342中所揭示)係阻斷PD-1與B7-H1之間之相互作用的PD-L2 Fc融合可溶受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PD-1路徑拮抗劑係PD-L1或PD-L2抑制劑。在一些實施例中,PD-L1或PD-L2抑制劑為抗PD-L1抗體或抗PD-L2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PD-Ll抑制劑係選自YW243.55.S70、MPDL3280A、MEDI-4736、MSB-0010718C或MDX-1105。在一些實施例中,PD-L1抑制劑為抗PD-L1抗體MSB0010718C。MSB0010718C (亦稱為A09-246-2;Merck Serono)係結合於PD-L1之單株抗體。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TIM-3路徑拮抗劑組合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用於治療實體腫瘤或血液科惡性疾病。在一些實施例中,TIM-3路徑拮抗劑係抗TIM-3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TIM-3抗體分子揭示於2015年8月6日公開之題為「Antibody Molecules to TIM-3 and Uses Thereof」之US 2015/0218274中。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LAG-3路徑拮抗劑組合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用於治療實體腫瘤或血液科惡性疾病。在一些實施例中,LAG-3路徑拮抗劑係抗LAG-3抗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抗LAG-3抗體分子揭示於2015年3月13日申請之題為「Antibody Molecules to LAG-3 and Uses Thereof」之US 2015/0259420中。
胺基酸代謝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胺基酸代謝抑制劑諸如IDO或精胺酸酶1或精胺酸酶2抑制劑組合使用來拮抗免疫抑制免疫細胞(諸如骨髓衍生的抑制細胞)之免疫抑制作用。
嘌呤傳訊路徑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嘌呤傳訊路徑之抑制劑組合使用,諸如CD39及CD73路徑拮抗劑或A2A /A2B受體抑制劑。
趨化介素及趨化介素受體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趨化介素或趨化介素受體拮抗劑組合使用來抑制抑制免疫細胞向腫瘤微環境之募集。例如,但非排他地,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CCR2或CCR5拮抗劑之組合中降低骨髓抑制細胞及調控T細胞之浸潤。
T 細胞 受體促效劑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T細胞受體促效劑組合使用,諸如CD28促效劑、OX40促效劑、GITR促效劑、CD137促效劑、CD27促效劑或HVEM促效劑。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CD27促效劑組合使用。例示性CD27促效劑包括抗CD27促效性抗體,例如PCT公開案第WO 2012/004367號中所描述。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GITR促效劑組合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組合用於治療實體腫瘤或血液科惡性疾病。例示性GITR促效劑包括例如,GITR融合蛋白及抗GITR抗體(例如二價抗GITR抗體)。
TLR 促效劑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鐸樣受體促效劑組合使用。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鐸樣受體」(或“TLR”)指感測微生物產物及/或啟動後天性免疫反應的蛋白質之鐸樣受體家族之成員或其片段。在一個實施例中,TLR活化樹狀細胞(DC)。鐸樣受體(TLR)係模式識別受體之家族,其最初鑑別為可識別微生物病原體之先天性免疫系統之感測器。TLR包含含有富含白胺酸之重複之胞外域、跨膜域及胞內TIR (Toll/IL-1R)域之保守性跨膜分子之家族。TLR識別微生物中之不同結構,通常稱為「PAMP」(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結合於TLR之配位體調用細胞內傳訊路徑之級聯,該級聯誘導參與炎症及免疫之因子之產生。 此項技術中已知且在本發明中使用之TLR促效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 Pam3Cys,一種TLR-1/2促效劑; CFA,一種TLR-2促效劑; MALP2,一種TLR-2促效劑; Pam2Cys,一種TLR-2促效劑; FSL-1,一種TLR-2促效劑; Hib-OMPC,一種TLR-2促效劑; 聚肌胞苷酸(聚I:C),一種TLR-3促效劑; 聚腺苷-聚尿苷酸(聚AU),一種TLR-3促效劑; 經聚-L-離胺酸及羧基甲基纖維素(Hiltonol®)穩定之聚肌苷酸-聚胞苷酸,一種TLR-3促效劑; 單磷醯基脂質A (MPL),一種TLR-4促效劑; LPS,一種TLR-4促效劑; 細菌鞭毛蛋白,一種TLR-5促效劑; 唾液酸基-Tn (STn),一種與許多人類癌細胞上之MUC1黏蛋白相關之碳水化合物及一種TLR-4促效劑; 咪喹莫特,一種TLR-7促效劑; 雷西莫特,一種TLR-7/8促效劑; 洛索立賓(loxoribine),一種TLR-7/8促效劑;及 未甲基化CpG二核苷酸(CpG-ODN),一種TLR-9促效劑。 由於其佐劑品質,TLR促效劑較佳與其他疫苗、佐劑及/或免疫調節劑組合使用,且可組合於多種組合中。由此在某些實施例中,如本文所描述,結合於STING且誘導STING依賴型TBK1活化之單或二FCDN化合物及表現並分泌一或多種刺激樹狀細胞誘導、募集及/或成熟的細胞介素之滅活腫瘤細胞可與用於治療目的之一或多種TLR促效劑一起投與。
抗體治療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治療性抗體組合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治療性抗體之作用機制係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ADCC係細胞介導之免疫防禦機制,藉此免疫系統之效應細胞主動溶解細胞膜表面抗原已由特異性抗體結合之目標細胞。其係抗體作為體液免疫反應之一部分可以發揮作用來限制及制約感染之機制中之一者。經典ADCC由自然殺手(NK)細胞介導;巨噬細胞、嗜中性球及嗜伊紅血球亦可介導ADCC。ADCC係抗腫瘤之治療性單株抗體,包括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及利妥昔單抗(rituximab),之重要作用機制。本發明之化合物可用於增強ADCC。 以下係可與本發明之化合物一起使用之抗體之例示性列表: 莫羅單抗(Muromonab)-CD3、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奧馬珠單抗(Omalizumab)、達利珠單抗(Daclizumab)、利妥昔單抗、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曲妥珠單抗、阿侖單抗(Alemtuzumab)、Lym-1伊匹單抗、維他欣(Vitaxin)、貝伐單抗(Bevacizumab)及阿昔單抗(Abciximab)。 可與本發明之化合物組合使用之其他治療性抗體包括促乳素受體(prolactin receptor;PRLR)抑制劑、HER3抑制劑、EGFR2及/或EGFR4抑制劑、M-CSF抑制劑、抗APRIL抗體或抗SIRPα或抗CD47抗體。
化學治療劑
在本文所描述之方法之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與化學治療劑(例如小分子醫藥化合物)組合使用。因此,方法進一步涉及投與個體有效量之一或多種化學治療劑作為額外治療或組合治療。在某些實施例中,一或多種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乙酸阿比特龍(abiraterone acetate)、六甲蜜胺、脫水長春花鹼、奧瑞他汀(auristatin)、貝瑟羅汀(bexarotene)、比卡魯胺(bicalutamide)、BMS 184476、2,3,4,5,6-五氟-N-(3-氟-4-甲氧苯基)苯磺醯胺、博萊黴素(bleomycin)、N,N-二甲基-L-纈胺醯基-L-纈胺醯基-N-甲基-L-纈胺醯基-L-脯胺醯基-1-L脯胺酸-第三丁基醯胺、惡病質素、西馬多丁(cemadotin)、苯丁酸氮芥、環磷醯胺、3',4'-二去氫-4'-去氧-8'-長春新鹼、多烯紫杉醇、多西他賽(doxetaxel)、環磷醯胺、卡鉑(carboplatin)、卡莫司汀(carmustine)、順鉑、念珠藻素、環磷醯胺、阿糖胞苷、達卡巴嗪(dacarbazine)(DTIC)、放線菌素、道諾黴素(daunorubicin)、地西他濱(decitabine)海兔毒素(dolastatin)、小紅莓(doxorubicin)(阿德力黴素(adriamycin))、依託泊苷(etoposide)、5-氟尿嘧啶、非那雄安(finasteride)、氟他胺、羥脲及羥脲紫杉烷、異環磷醯胺、利阿唑(liarozole)、氯尼達明(lonidamine)、洛莫司汀(lomustine)(CCNU)、恩雜魯胺(enzalutamide)、甲基二(氯乙基)胺(氮芥)、美法侖(melphalan)、米伏布林羥乙基磺酸鹽(mivobulin isethionate)、根瘤菌素、塞尼氟(sertenef)、鏈脲菌素、絲裂黴素(mitomycin)、甲胺喋呤、紫杉烷、尼魯胺(nilutamide)、奧那司酮(onapristone)、太平洋紫杉醇、潑尼氮芥(prednimustine)、丙卡巴肼(procarbazine)、RPR109881、雌莫司汀磷酸(stramustine phosphate)、他莫昔芬(tamoxifen)、他索那明(tasonermin)、紫杉醇、視網酸、長春鹼、長春新鹼(vincristine)、長春地辛硫酸鹽(vindesine sulfate)及長春氟寧(vinflunine)。 在本文所描述之方法之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與化學治療劑及/或其他用於治療如本文方法中所描述之適應症的藥劑組合使用。在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與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一或多種藥劑組合使用:索塔妥林(sotrastaurin)、尼羅替尼(nilotinib)、5-(2,4-二羥基-5-異丙基苯基)-N-乙基-4-(4-(嗎啉基甲基)苯基)異噁唑-3-甲醯胺、達妥昔布(dactolisib)、8-(6-甲氧基-吡啶-3-基)-3-甲基-1-(4-哌嗪-1-基-3-三氟甲基-苯基)-1,3-二氫-咪唑并[4,5-c]喹啉-2-酮、3-(2,6-二氯-3,5-二甲氧基苯基)-1-(6-((4-(4-乙基哌嗪-1-基)苯基)胺基)嘧啶-4-基)-1-甲基脲、布帕昔布(buparlisib)、8-(2,6-二氟-3,5-二甲氧基苯基)-N-(4-((二甲胺基)甲基)-1H-咪唑-2-基)喹喏啉-5-甲醯胺、(S)-N1-(4-甲基-5-(2-(1,1,1-三氟-2-甲基丙-2-基)吡啶-4-基)噻唑-2-基)吡咯啶-1,2-二甲醯胺、(S)-1-(4-氯苯基)-7-異丙氧基-6-甲氧基-2-(4-(甲基-(((1r,4S)-4-(4-甲基-3-側氧基哌嗪-1-基)環己基)甲基)胺基)苯基)-1,2-二氫異喹啉-3(4H)-酮、地拉羅司(deferasirox)、來曲唑(letrozole)、(4S,5R)-3-(2'-胺基-2-嗎啉基-4'-(三氟甲基)-[4,5'-二嘧啶]-6-基)-4-(羥甲基)-5-甲基噁唑啶-2-酮、(S)-5-(5-氯-1-甲基-2-側氧基-1,2-二氫吡啶-3-基)-6-(4-氯苯基)-2-(2,4-二甲氧基嘧啶-5-基)-1-異丙基-5,6-二氫吡咯并[3,4-d]咪唑-4(1H)-酮、 4-((2-(((1R,2R)-2-羥基環己基)胺基)苯并[d]噻唑-6-基)氧基)-N-甲基甲基吡啶醯胺、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ylate)、 2-氟-N-甲基-4-(7-(喹啉-6-基甲基)咪唑并[1,2-b][1,2,4]三嗪-2-基)苯甲醯胺、盧佐替尼(ruxolitinib)、帕比司他(panobinostat)、奧卓司他(osilodrostat)、(S)-N-((S)-1-環己基-2-((S)-2-(4-(4-氟苯甲醯基)噻唑-2-基)吡咯啶-1-基)-2-側氧基乙基)-2-(甲胺基)丙醯胺、(S)-N-((S)-1-環己基-2-((S)-2-(4-(4-氟苯甲醯基)噻-唑-2-基)吡咯啶-1-基)-2-側氧基乙基)-2-(甲胺基)丙醯胺、索尼蒂吉伯磷酸(sonidegib phosphate)、色瑞替尼(ceritinib)、7-環戊基-N,N-二甲基-2-((5-(哌嗪-1-基)吡啶-2-基)胺基)-7H-吡咯并[2,3-d]嘧啶-6-甲醯胺、N-(4-((1R,3S,5S)-3-胺基-5-甲基環己基)吡啶-3-基)-6-(2,6-二氟苯基)-5-氟吡啶甲醯胺、 2-(2',3-二甲基-[2,4'-二吡啶]-5-基)-N-(5-(吡嗪-2-基)吡啶-2-基)乙醯胺、恩拉菲尼(encorafenib)、7-環戊基-N,N-二甲基-2-((5-((1R,6S)-9-甲基-4-側氧基-3,9-二氮雙環[4.2.1]-壬-3-基)吡啶-2-基)胺基)-7H-吡咯并[2,3-d]嘧啶-6-甲醯胺、比尼替尼(binimetinib)、米哚妥林(midostaurin)、依維莫司(everolimus)、1-甲基-5-((2-(5-(三氟甲基)-1H-咪唑-2-基)吡啶-4-基)氧基)-N-(4-(三氟甲基)苯基)-1H-苯并[d]咪唑2-胺、帕瑞肽二天冬胺酸鹽(pasireotide diaspartate)、多韋替尼(dovitinib)、(R,E)-N-(7-氯-1-(1-(4-(二甲胺基)丁-2-烯醯基)氮雜環庚烷-3-基)-1H-苯并[d]咪唑-2-基)-2-甲基異菸鹼醯胺、 N6-(2-異丙氧基-5-甲基-4-(1-甲基哌啶-4-基)苯基)-N4-(2-(異丙磺醯基)-苯基)-1H-吡唑并[3,4-d]嘧啶-4,6-二胺、3-(4-(4-((5-氯-4-((5-甲基-1H-吡唑-3-基)胺基)嘧啶-2-基)胺基)-5-氟-2-甲基苯基)哌啶-1-基)硫雜環丁烷1,1-二氧化物、5-氯-N2-(2-氟-5-甲基-4-(1-(四氫-2H-哌喃-4-基)哌啶-4-基)苯基)-N4-(5-甲基-1H-吡唑-3-基)嘧啶-2,4-二胺、5-氯-N2-(4-(1-乙基哌啶-4-基)-2-氟-5-甲基苯基)-N4-(5-甲基-1H-吡唑-3-基)嘧啶-2,4-二胺、伐司撲達(valspodar)及凡塔藍尼丁二酸鹽(vatalanib succinate)。 在其他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可與PKC抑制劑、BCR-ABL抑制劑、HSP90抑制劑、PI3K及/或mTOR之抑制劑、FGFR抑制劑、PI3K抑制劑、FGFR抑制劑、PI3K抑制劑、細胞色素P450之抑制劑(例如CYP17抑制劑)、HDM2抑制劑、芳香酶抑制劑、p53及/或p53/Mdm2相互作用之抑制劑或CSF-1R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組合使用。 適合製劑包括例如,錠劑、膠囊、栓劑、溶液,尤其用於注射(皮下、靜脈內、肌內)及輸注之溶液,酏劑、乳液或分散性粉末。醫藥活性化合物之含量應在整體組合物之0.1至90 wt%,較佳0.5至50 wt%範圍內,亦即以足以達到以下指定之劑量範圍之量。必要時,指定之劑量可一日給出若干次。 上述組合配偶體之劑量通常係正常建議最低劑量之1/5高至正常建議劑量之1/1。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治療患者之與STING相關或由STING調節或可受STING之調節影響的疾病或病狀之方法,該方法包括投與需要此類治療之患者,較佳人類,治療有效量之本發明之化合物以及治療有效量之一或多種上文中所描述之其他治療劑之步驟。 與其他治療劑組合之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的使用可同時進行或以錯開的時間進行。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及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可一起存在於一個調配物中或獨立地在兩個相同或不同調配物中,例如作為所謂的成套部件。 因此,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及一或多種於上下文所描述之其他治療劑,視情況連同一或多種惰性載劑及/或稀釋劑。 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及優點將自以下更詳細之實例而變得顯而易見,該等實例以舉例方式說明本發明之原理。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合成
通用技術註解 術語「環境溫度」及「室溫」可互換地使用且指代約20℃之溫度,例如15至25℃。 一般而言,已獲得所製備之化合物的
1
H NMR光譜及/或質譜。除非另外說明,否則所有層析操作均在室溫下進行。在環二核苷酸合成期間,典型地藉由使用不超出35℃之水浴溫度在減壓下旋轉蒸發進行溶劑之蒸發。另外,在環二核苷酸合成期間,反應在氮氣或氬氣下進行。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光譜:對於
1
H譜,化學位移參考DMSO溶劑訊號(2.50 ppm)或者,對於在D
2
O中之測量值,參考DSS (4,4-二甲基-4-矽烷-1-磺酸)。
31
P NMR光譜藉由對比1H/
31
P之絕對頻率間接引用(Bruker BioSpin GmbH,軟體:TopSpin,au程式:xsi)。所有
31
P NMR光譜均用質子去偶記錄。
縮寫列表 分析型 HPLC 組態: 組態 A ( 梯度 HPLC ) :
VWR/Hitachi:L-2130泵;VWR/Hitachi:L-2200自動取樣器;VWR/Hitachi:L-2350管柱烘箱(設置在30℃);VWR/Hitachi:L-2400可變波長UV/Vis偵測器;EZChrom 軟體版本3.3.1 SP1。 YMC*GEL ODS-A 12 nm (10 µm;250×0.4 mm))通道A=於水中之20 mM TEAF (pH 6.8);通道B=100%乙腈,20 mM TEAF (pH 6.8)。梯度:0 min 100% A;30 min 100% B;40 min 100% B,30℃;流速:1.0 mL/min;UV 261 nm;
組態 B ( 等度 HPLC ) :
VWR/Hitachi:L-7100泵;VWR/Hitachi:L-7400可變波長UV/Vis偵測器;VWR/Hitachi:D-7500整合器。 分析型HPLC (組態C;YMC*GEL ODS-A 12 nm (10 µm;250×0.4mm))於水中之11%乙腈,20 mM TEAF (pH 6.8);流速:1.0 mL/min;UV 264 nm;
LC - MS 分析 :
HPLC系統:VWR/Hitachi:L-2130泵;VWR/Hitachi:L-2200自動取樣器;VWR/Hitachi:L-2300管柱烘箱;VWR/Hitachi:L-2450二極體陣列偵測器;Agilent:OpenLab MS系統:Bruker Esquire LC 6000光譜儀
系統 A
管柱:Kromasil 100-5 C
8
,5 µm,50 mm×3 mm。 流速:0.4 mL/min,35℃,UV偵測範圍:220-300 nm 質譜:使用陰性及陽性電噴霧離子化在質譜儀上記錄 溶劑: A:乙腈 B:水 C:於水中之20mM NH
4
HCO
3
(pH 7) 梯度: 時間 A% B% C% 0 20 75 5 20 95 0 5 23 95 0 5 24 20 75 5 30 20 75 5 樣品製劑:將樣品(2 µL-10 µL)溶解於175 µL乙腈及175 µL水中,注射劑體積2 µL-10 µL。
系統 B
管柱:ACE 3 AQ 110-3 C
18
,5 µm,50 mm×3 mm。 流速:0.4 mL/min,35℃,UV-偵測範圍:220-300 nm 質譜:使用陰性及陽性電噴霧離子化在質譜儀上記錄 溶劑: A:乙腈 B:水 C:於水中之20 mM NH
4
HCO
3
(pH 7) 梯度: 時間 A% B% C% 0 2 93 5 20 60 35 5 23 95 0 5 24 2 93 5 30 2 93 5
中間體之合成 中間體1.1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1 -( β - D - 呋喃核糖基 ) 咪唑并 [ 4 , 5 - d ] 噠嗪 - 4 ( 5H )- 酮 ) 標題化合物如
J . Chem . Soc . Perkin Trans . 1 1989
, 1769-1774中所描述製備。 中間體1.2
5 '- DMT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將咪唑噠嗪酮-β-D-核糖呋喃糖苷(中間體1.1,4.00 g,14.9 mmol)與無水吡啶(3×20 mL)共沸,真空乾燥且溶解於無水吡啶中(25mL)。向此溶液中添加4,4'-二甲氧基三苯基氯甲烷(5.05 g,14.9 mmol)於無水吡啶(15 mL)中之溶液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1 h。將反應混合物減壓蒸發且將所得殘餘物藉由製備型反相HPLC (X-Bridge C18,乙腈/水/NH
3
)純化 LC-MS (系統D): t
Ret
= 0.82 min; ESI-MS:571 [M+H]
+
中間體1.3-a及中間體1.3-b
5 '- DMT - 2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中間體 1 . 3 - a ) 及 5 '- DMT -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中間體 1 . 3 - b ) 中間體1.3-a 中間體1.3-b 將5'-DMT-咪唑噠嗪酮-β-D-核糖呋喃糖苷(中間體1.2,5.30 g,9.29 mmol)與無水吡啶(3×30 mL)共沸,真空乾燥且溶解於無水吡啶(20 mL)中。向此溶液中添加咪唑(1.90 g,27.9 mmol)及第三丁基氯二甲基矽烷(1.54 g,10.2 mmol)且將反應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6 h。將反應混合物分配於二氯甲烷與水之間。分離有機層且用二氯甲烷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鹽水洗滌,使用疏水性玻璃料乾燥且減壓蒸發。將所得殘餘物藉由中壓管柱層析(矽膠,於二氯甲烷中之梯度5-20%之丙酮)純化。 LC-MS (系統F): 中間體1.3-a:t
Ret
= 1.57 min; ESI-MS:685 [M+H]
+
中間體1.3-b:t
Ret
= 1.67 min; ESI-MS:685 [M+H]
+
中間體1.4
5 '- DMT - 3 '- TBS - 2 '- CEP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將5'-DMT-3'-TBS-咪唑噠嗪酮-β-D-核糖呋喃糖苷(中間體1.3-b,1.75 g,2.56 mmol)與無水乙腈(3×25 mL)共沸,真空乾燥且溶解於無水二氯甲烷(45 mL)中。向此溶液中添加2-氰乙基N,N,N',N'-四異丙基磷酸二醯胺(1.62 mL,5.12 mmol)及四唑(5.69 mL 0.5 M於乙腈中之溶液,2.85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4 h。將反應混合物用二氯甲烷稀釋且用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滌。分離有機層且用二氯甲烷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使用疏水性玻璃料乾燥且減壓蒸發。將所得殘餘物藉由中壓管柱層析(矽膠(用於二氯甲烷中之三乙胺去活化的),於環己烷中之梯度20-100%之乙酸乙酯(3%三乙胺))純化。獲得呈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形式之產物。 LC-MS (系統D): t
Ret
= 1.33 min; ESI-MS:885 [M+H]
+ 31
P NMR (162 MHz,303 K,CDCl
3
) δ 150.9及149.7 ppm。 中間體1.5
5 '- OH - 2 '- TBS - 3 '- H - 膦酸 - N6 - Bz - 腺苷 在室溫下將N
6
-Bz-5'-DMT-2'-TBS-3'-CEP-腺苷(獲自ChemGenes,0.890 g,0.90 mmol)溶解於乙腈(15 mL)及水(0.033 mL,1.83 mmol,2 eq.)中。添加三氟乙酸吡錠(0.210 g,1.09 mmol,1.2 eq.)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0分鐘。添加第三丁胺(10 mL,95.7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減壓蒸發,再溶解於無水乙腈(25 mL)中且減壓蒸發至產生白色至無色泡沫。將殘餘物溶解於二氯甲烷(25 mL)及水(0.162 mL,9 mmol,10 eq.)中。添加於二氯甲烷(25 mL)中之二氯乙酸(0.670 mL,8.12 mmol,9 eq.)且將所得橙色溶液在室溫下攪拌10分鐘。添加吡啶(1.31 mL,16.23 mmol,18 eq.)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5分鐘。 原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中間體1.5之存在。 LC-MS (系統A): t
Ret
= 3.10 min; ESI-MS:550 [M+H]
+
將燒瓶塞住、小心地密封且儲存於+2℃下16小時。將溶劑減壓蒸發且將殘餘物與無水乙腈(4×15 mL)共沸。在最後一次蒸發步驟期間,將溶液濃縮為大約5 mL最終共沸物。所得中間體1.5之無水溶液立即用於後續反應。 中間體1.6
線性二聚體 5 '- OH -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氰乙基 - 硫代磷酸 - 2 '- TBS - 3 '- H - 膦酸 - N6 - Bz - 腺苷 將5'-DMT-3'-TBS-2'-CEP-咪唑噠嗪酮-β-D-核糖呋喃糖苷(中間體1.4,1.340 g,1.51 mmol,1.7 eq.)與無水乙腈(4×10 mL)共沸。最後一次蒸發步驟期間,將溶液濃縮為約3 ml最終共沸物。在室溫下將所得溶液添加至溶解於約5 mL無水乙腈中之5'-OH-2'-TBS-3'-H-膦酸-N
6
-Bz-腺苷(中間體1.5)中(所需材料理論量:0.495 g,0.90 mmol)。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添加((
N , N -
二甲胺基-亞甲基)胺基)-
3H
-1,2,4-二噻唑啉-3-硫酮(DDTT)(0.203 g,0.99 mmol,1.1 eq.)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將揮發物減壓蒸發且將殘餘物溶解於二氯甲烷(25 mL)及水(0.162 mL,9 mmol,10 eq.)中。添加於二氯甲烷(25 mL)中之二氯乙酸(1.340 mL,16.24 mmol,18 eq.)且將橙色溶液在室溫下攪拌20分鐘。添加吡啶(10 mL)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5分鐘。 原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呈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形式之中間體1.6之存在。 LC-MS (系統A): 中間體1.6-a:t
Ret
= 7.36 min; 中間體1.6-b:t
Ret
= 7.57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1063 [M+H]
+
。 將燒瓶塞住、小心地密封且儲存於+2℃下16小時。將混合物減壓蒸發且將殘餘物與無水吡啶(2×20 mL)減壓共蒸發。添加另外一部分40 mL無水吡啶且將殘餘物減壓濃縮至總體積約20 mL。所得中間體1.6之無水溶液立即用於後續反應。 中間體1.7
環二聚體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氰乙基 - 硫代磷酸 - 2 '- TBS - N6 - Bz - 腺苷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將2-氯-5,5-二甲基-1,3,2-二氧磷雜環己烷2-氧化物(DMOCP)(0.581 g,3.15 mmol,3.5 eq.)添加至總體積約20 mL之於無水吡啶中之粗5'-OH-3'-TBS-咪唑噠嗪酮-β-D-核糖呋喃糖苷-(2'→5')-CE-PS-2'-TBS-3'-H-膦酸-N
6
-Bz-腺苷(中間體1.6)(粗製劑中之所需材料之理論量:0.957 g,0.90 mmol)中。在室溫下攪拌所得混合物20分鐘。添加水(0.570 mL,31.6 mmol,35.1 eq.)及
3H
-1,2-苯并二硫醇-3-酮(0.230 g,1.37 mmol,1.5 eq.)且在室溫下持續攪拌。20分鐘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於150 mL水中之碳酸氫鈉之溶液(4.500 g,53.6 mmol)中且在室溫下振盪5分鐘,隨後添加乙酸乙酯/甲基-第三丁基醚之混合物(150 mL,1:1)。分離有機相且將水相用乙酸乙酯/甲基-第三丁基醚(2×75mL,1:1)進一步萃取兩次。將合併之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鎂乾燥,隨後減壓蒸發溶劑且與100 mL無水甲苯最終共蒸發。將原材料藉由製備型急速層析(160 g矽膠,於二氯甲烷中之梯度0-12.5%之MeOH)純化,產生0.78 g純度濃縮中間體1.7 (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 LC-MS (系統A): 中間體1.7-a:t
Ret
= 7.56 min; 中間體1.7-b:t
Ret
= 8.18 min; 中間體1.7-c:t
Ret
= 9.02 min; 中間體1.7-d:t
Ret
= 10.17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1077 [M+H]
+
。 中間體1.8
環二聚體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硫代磷酸 - 2 '- TBS - 腺苷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將於絕對乙醇中之125 mL 33%甲胺添加至純度濃縮3'-TBS-咪唑噠嗪酮-β-D-核糖呋喃糖苷-(2'→5')-氰乙基-硫代磷酸-2'-TBS-N
6
-Bz-腺苷-(3'→5')-硫代磷酸酯(中間體1.7;0.780 g)中,且將所得溶液在室溫下攪拌4小時。將全部揮發物減壓蒸發且進一步真空乾燥,產生0.758 g粗中間體1.8(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其直接用於下一反應。 LC-MS (系統A): 中間體1.8-a:t
Ret
= 1.47 min; 中間體1.8-b:t
Ret
= 3.60 min; 中間體1.8-c:t
Ret
= 3.90 min; 中間體1.8-d:t
Ret
= 5.53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920 [M+H]
+
。 中間體2.1
5 '- OH - 2 '- F - 3 '- H - 膦酸 - N6 - Bz - 2 '- 去氧腺苷 在室溫下將N
6
-苯甲醯基-5'-DMT-2'-F-2'-去氧腺苷-3'-CEP(獲自Alfa Aesar)(1.05 g,1.20 mmol)溶解於乙腈(6 mL)及水(0.043 mL,2.40 mmol,2 eq.)中。添加三氟乙酸吡錠(278 mg,1.44 mmol,1.2 eq.)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5分鐘。之後,添加第三丁胺(6.0 mL,57.1 mmol)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將反應混合物真空蒸發,在無水乙腈(12mL)中再溶解(2×),且再次真空蒸發至產生白色至無色泡沫。將殘餘物溶解於二氯甲烷(14.4 mL)及水(0.22 mL,12.0 mmol,10 eq.)中。添加於二氯甲烷中之二氯乙酸(6%,14.4 mL),且將所得橙色溶液在室溫下攪拌10分鐘。添加吡啶(1.64 mL,20.3 mmol,17 eq.)且將反應混合物真空蒸發且與無水乙腈(3×11 mL)共沸。最終將剩餘的粗產物在高真空中乾燥另外30 min,且不經進一步純化即使用。 原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中間體2.1之存在。 LC-MS (系統E): t
Ret
= 0.64 min ESI-MS:438 [M+H]
+
。 中間體2.2
線性二聚體 5 '- OH -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氰乙基 - 硫代磷酸 - 2 '- F - 3 '- H - 膦酸 - N6 - Bz - 2 '- 去氧腺苷 將5'-DMT-3'-TBS-2'-CEP-咪唑噠嗪酮-β-D-核糖呋喃糖苷(中間體1.4,1.38 g,1.56 mmol,1.0 eq.)溶解於無水乙腈(10 mL)中且真空共沸蒸發。再重複此操作三次,在最後一次蒸發時在燒瓶中得到約5 mL共沸物。在室溫下,添加10件分子篩(3Å)且將所得混合物添加至溶解於約3 mL無水乙腈中之5'-OH-2'-F-3'-H-膦酸-N
6
-Bz-2'-去氧腺苷(中間體2.1)(所需材料之理論量:523 mg,1.20 mmol)中。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5分鐘。添加((
N , N -
二甲胺基-亞甲基)胺基)-
3H
-1,2,4-二噻唑啉-3-硫酮(DDTT)(275 mg,1.34 mmol,0.9 eq.)且在室溫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將揮發物真空蒸發且將殘餘物溶解於二氯甲烷(20 ml)及水(0.216 mL,12 mmol,7.7 eq.)中。添加於二氯甲烷中之二氯乙酸(6%,19.2 mL),且將所得橙色溶液在室溫下攪拌10分鐘。在此期間之後,添加吡啶(12 mL)且真空蒸發反應混合物。最終將剩餘的粗產物在高真空中乾燥另外30 min且不經進一步純化特徵化即使用。 中間體2.3
環二聚體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氰乙基 - 硫代磷酸 - 2 '- F - N6 - Bz - 2 '- 去氧腺苷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將粗中間體2.2(所需材料之最大理論量:1.48 g,1.56 mmol)溶解於36 mL無水吡啶中且在真空中縮減至約20 mL。添加2-氯-5,5-二甲基-1,3,2-二氧磷雜環己烷2-氧化物(DMOCP)(775 mg,4.20 mmol,2.7 eq.)且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5分鐘。添加水(0.75 mL,41.3 mmol, 26.5 eq.)及
3H
-1,2-苯并二硫醇-3-酮(0.302 g,1.80 mmol,1.15 eq.)且在室溫下持續攪拌。5分鐘之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於140 mL水中之碳酸氫鈉之溶液(4.00 g,47.6 mmol)中且在室溫下攪拌5分鐘,隨後添加乙酸乙酯/甲基-第三丁基醚之混合物(140 mL,1:1)。分離有機相且將水相用乙酸乙酯/甲基-第三丁基醚(1:1)進一步萃取。組合有機相且真空移除溶劑。 將剩餘的殘餘物溶解於最小體積之二氯甲烷中且藉由製備型急速層析(矽膠,DCM/MeOH:100/0à80/20)純化。藉由HPLC-MS分析溶離份。組合含有產物的溶離份且在真空中移除溶劑,產生900 mg之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 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中間體2.3-a/b/c/d之存在。 LC-MS (系統E): 中間體2.3-a:t
Ret
= 0.95 min; 中間體2.3-b:t
Ret
= 0.98 min; 中間體2.3-c:t
Ret
= 1.00 min; 中間體2.3-d:t
Ret
= 1.03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965 [M+H]
+
。 中間體2.4
環二聚體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硫代磷酸 - 2 '- F - 2 '- 去氧腺苷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向10 mL甲醇與10 mL氨水(30-33%)中添加300 mg中間體2.3 (所需材料之最大理論量:0.31 mmol)。在50℃下攪拌所得混合物15 h。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且將氮氣鼓泡通過混合物30 min。真空移除溶劑,將混合物再溶解於無水乙腈(30 mL)中且再次真空蒸發。將殘餘物用無水乙腈研磨,過濾,用5ml ACN洗滌且在室溫下乾燥隔夜。將粗產物溶解於DMF中且藉由製備型HPLC (X-Bridge C-18;乙腈/H
2
O/NH
3
)純化。收集含有產物的溶離份且藉由凍乾移除溶劑。藉由此方法,可以分離所有四種非對映異構體。 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中間體2.4-a/b/c/d之存在。 LC-MS (系統C): 中間體2.4-a:t
Ret
= 1.04 min; 中間體2.4-b:t
Ret
= 1.10 min; 中間體2.4-c:t
Ret
= 1.13 min; 中間體2.4-d:t
Ret
= 1.15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808 [M+H]
+
。 中間體3.1
5 '- OH - 3 '- H - 膦酸 - N6 - Bz - LNA - 腺嘌呤 類似於中間體2.1製備中間體3.1,藉由使用「LNA-A醯胺」(EQ-0063-1000,獲自Exiqon) 作為起始物質。 原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中間體3.1之存在。 LC-MS (系統E): t
Ret
= 0.63 min; ESI-MS:448 [M+H]
+
中間體3.2
線性二聚體 5 '- OH -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氰乙基 - 硫代磷酸 - 3 '- H - 膦酸 - N6 - Bz - LNA - 腺嘌呤 類似於中間體2.2製備中間體3.2,藉由使用中間體3.1及中間體1.4作為起始材料。 中間體3.3
環二聚體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氰乙基 - 硫代磷酸 - N6 - Bz - LNA - 腺嘌呤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類似於中間體2.3製備中間體3.3,藉由使用中間體3.2作為起始物質。 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中間體3.3-a/b/c/d之存在。 LC-MS (系統E): 中間體3.3-a:t
Ret
= 0.94 min; 中間體3.3-b:t
Ret
= 0.98 min; 中間體3.3-c:t
Ret
= 0.99 min; 中間體3.3-d:t
Ret
= 1.03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975 [M+H]
+
。 中間體3.4
環二聚體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硫代磷酸 - LNA - 腺嘌呤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類似於中間體2.4製備中間體3.4,藉由使用中間體3.3作為起始物質。 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中間體3.4-a/b/c/d之存在。 LC-MS (系統C): 中間體3.4-a:t
Ret
= 0.81 min; 中間體3.4-b:t
Ret
= 0.89 min; 中間體3.4-c:t
Ret
= 0.91 min; 中間體3.4-d:t
Ret
= 0.99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818 [M+H]
+
。 中間體4.1
5 '- OH - 2 '- TBS - 3 '- H - 膦酸 - 嘌呤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類似於中間體1.5製備中間體4.1,藉由使用5'-DMT-2'-TBS-3'-CEP-嘌呤-β-D-核糖呋喃糖苷(可如Fu等人之Biochemistry
1993
,
32
, 10629 - 10637中所描述之製備)作為起始物質。與中間體1.5相反,此中間體未經儲存隔夜而是立即用於後續反應中。 原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中間體4.1之存在。 LC-MS (系統B): t
Ret
= 8.56 min; ESI-MS:431 [M+H]
+
中間體4.2
線性二聚體 5 '- OH -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氰乙基 - 硫代磷酸 - 2 '- TBS - 3 '- H - 膦酸 - 嘌呤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類似於中間體1.6製備中間體4.2,藉由使用中間體1.4及上述中間體4.1作為起始材料。 原材料之LC-MS分析證實呈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形式之中間體4.2之存在。 LC-MS (系統B): 中間體4.2-a:t
Ret
= 14.86 min; 中間體4.2-b:t
Ret
= 15.01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944 [M+H]
+
。 中間體4.3
環二聚體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氰乙基 - 硫代磷酸 - 2 '- TBS - 嘌呤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類似於中間體1.7製備中間體4.3 (呈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形式),藉由使用中間體4.2作為起始物質。 LC-MS (系統B): 中間體4.3-a:t
Ret
= 15.76 min; 中間體4.3-b:t
Ret
= 16.61 min; 中間體4.3-c:t
Ret
= 17.68 min; 中間體4.3-d:t
Ret
= 19.26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958 [M+H]
+
。 中間體4.4
環二聚體 3 '- TBS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硫代磷酸 - 2 '- TBS - 嘌呤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類似於中間體1.8製備中間體4.4 (呈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形式),藉由使用中間體4.3作為起始物質。 LC-MS (系統B): 中間體4.4-a:t
Ret
= 10.31 min; 中間體4.4-b:t
Ret
= 11.82 min; 中間體4.4-c:t
Ret
= 12.26 min; 中間體4.4-d:t
Ret
= 14.47 min; 對於各非對映異構體ESI-MS:905 [M+H]
+
。
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合成
通用註解:以下化合物對係非對映異構體且分別關於至少一個磷原子之組態不同: 實例1.1與實例1.2; 實例2.1與實例2.2; 實例3.1與實例3.2; 實例4.1與實例4.2。 實例1.1與實例1.2
環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硫代磷酸 - 腺苷 -( 3 ' → 5 ')- 硫代磷酸 酯 ) 將30 mL無水吡啶與15 mL無水三乙胺添加至粗3'-TBS-咪唑噠嗪酮-β-D-核糖呋喃糖苷-(2'→5')-硫代磷酸-2'-TBS-腺苷-(3'→5')-硫代磷酸酯(中間體1.8;0.76 g)。將所得溶液減壓濃縮至總體積約5 mL,隨後同時添加三氫氟化三乙胺(3.590 mL,21.7 mmol)與11 mL無水三乙胺。將此溶液在50℃下攪拌3.5小時。冷卻至室溫後,用甲氧三甲基矽烷(10 mL,72.4 mmol)中止反應且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以消耗任何過量HF。30分鐘後,減壓蒸發所有揮發性組分,隨後與50 mL無水甲苯在減壓下最終共蒸發。將殘餘物進一步真空乾燥,產生含有實例1.1與實例1.2之原始混合物。 添加65 mL水且將所得懸浮液置於室溫下之超音波浴中。15分鐘之後,將此懸浮液倒入60 mL氯仿中且分離有機相。用氯仿重複此萃取另外兩次。用50 mL水萃取合併之有機相且將經合併之含有產物的水相用0.45 µmRotilabo®-CME-針筒過濾器(外徑:33mm)過濾以移除顆粒組分。將產物溶液用水稀釋至500 mL且施加至先前用2 M氯化鈉再生且用水洗滌之Cl
-
形式Q Sepharose™快流陰離子交換柱(40-165 µm;125×35 mm;約120 mL)。將管柱用水(2管柱體積),隨後於水中之0-1 M梯度之三乙基碳酸氫銨緩衝液(TEAB,pH 7)超過25管柱體積(偵測波長254 nm)洗滌。實例1.1與實例1.2作為具有約0.6 M TEAB之異構體混合物溶離。將含有產物之溶離份小心地減壓濃縮至約10 mL之最終體積。 藉由重複半製備型反相HPLC純化實現實例1.1 (第四溶離)與實例1.2 (第三溶離)之分離。將產物溶液施加至先前用於水中之4%乙腈、20 mM三乙基甲酸銨(TEAF,pH 6.8)平衡之YMC*GEL ODS-A 12 nm管柱(10 µm;250×16 mm;約50 mL)。用於水中之分步梯度4%、6%及20%乙腈、20 mM TEAF (pH 6.8)來進行溶離。 實例1.1,鈉鹽(「第四溶離非對映異構體」)之製備 藉由製備型反相中壓液相層析(medium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MPLC)進行實例1.1,TEA鹽之去鹽。將產物溶液(約40 mL)施加至先前用水平衡之Merck LiChroprep®RP-18管柱(15-25 µm;450×25 mm;約220 mL)。用水洗滌管柱以移除過量TEAF緩衝液。之後,使用於水中之2% 2-丙醇溶離經去鹽之實例1.1。將含有產物的溶離份部分地減壓濃縮且隨後施加至先前用2 M氯化鈉再生且用水洗滌之Na
+
形式之SP Sepharose™快速流動陽離子交換柱(45-165 µm;125×35 mm;約120 mL)。將管柱用水洗滌直至不再偵測到UV-吸光度(偵測波長254 nm)。將含有產物的溶離份小心地減壓蒸發且進一步真空乾燥,產生呈二鈉鹽之實例1.1。 HPLC (組態A):t
Ret
= 8.56 min; ESI-MS:692 [M+H]
+ 1
H NMR (400 MHz, 318 K, 500 µL (CD
3
)
2
SO + 30 µL D
2
O) δ 8.70 (s, 1H), 8.63 (s, 1H), 8.34 (s, 1H), 8.16 (s, 1H), 6.07 (d,
J
= 8.4 Hz, 1H), 5.91 (d,
J
= 7.5 Hz, 1H), 5.07 - 4.99 (m, 2H), 4.95 (dd,
J
= 7.5, 4.5 Hz, 1H), 4.44 (d,
J
= 4.4 Hz, 1H), 4.33 - 4.21 (m, 3H), 4.05 - 3.93 (m, 1H), 3.92 - 3.77 (m, 2H) ppm。
31
P NMR (162 MHz, D
2
O): δ 52.4 (s, 1P), 55.3 (s, 1P) ppm。 實例1.2,鈉鹽(「第三溶離非對映異構體」)之製備 實例1.2,TEA鹽之去鹽及自TEA至鈉之鹽變化以與針對實例1.1,TEA鹽所述之類似之方式進行。 HPLC (組態A):t
Ret
= 7.75 min; ESI-MS:692 [M+H]
+ 1
H NMR (400 MHz, 318 K, 500 µL (CD
3
)
2
SO + 30 µL D
2
O) δ 8.72 (s, 1H), 8.59 (s, 1H), 8.33 (s, 1H), 8.15 (s, 1H), 6.04 (d,
J
= 8.4 Hz, 1H), 5.88 (d,
J
= 8.2 Hz, 1H), 5.25 (dd,
J
= 8.5, 4.4 Hz, 1H), 5.08 (ddd,
J
= 11.2, 8.4, 4.5 Hz, 1H), 4.92 (dd,
J
= 8.2, 4.3 Hz, 1H), 4.37 - 4.27 (m, 1H), 4.27 - 4.21 (m, 3H), 4.08 (dd,
J
= 11.0, 4.2 Hz, 1H), 3.82 - 3.77 (m, 1H), 3.67 - 3.60 (m, 1H) ppm。
31
P NMR (162 MHz, D
2
O):δ 55.8 (s, 1P), 57.0 (s, 1P) ppm。 實例2.1及實例2.2
環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硫代磷酸 - 2 '- F - 2 '- 去氧腺苷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將16 mg (19 µmol)中間體2.4-d添加至1 mL無水吡啶與4 mL無水乙腈中,且真空共沸蒸發溶劑。將殘餘物再懸浮於10 mL無水乙腈中兩次且再次真空共沸蒸發。將80.7 µL (1.0 mmol)無水吡啶及168 µL (1.2 µmol) TEA添加至殘餘物中,隨後經由注射器小心地添加103 µL (0.63 mmol) TEA×3HF。所得混合物在50℃下攪拌90 min。冷卻至室溫後,藉由添加20 mL三乙基碳酸銨之水溶液(濃度=1 mol/L)淬滅反應。將所得混合物在室溫下進一步攪拌15 min。將混合物小心地裝載在Water Sep Pak C18 ©濾筒(5g C18-材料,首先用25 mL乙腈且隨後用25 mL水預處理)上,且用60 mL水洗滌。隨後藉由使用100 mL乙腈/三乙基乙酸銨/水混合物(藉由向100 mL水與25 mL乙腈中添加1 mL三乙基乙酸銨水溶液(濃度=1 mol/L)製得)自濾筒溶離產物。合併含有產物的溶離份且藉由凍乾移除溶劑。所得產物藉由製備型HPLC (Atlantis C18;20 mM aq. NH4OAc/乙腈=98/2à80/20)進一步純化。在藉由冷凍乾燥移除溶劑之後,將產物溶解於2 mL水中且澆注在Bio-Rad Spin管柱(填充有250 mg BT AG 50W-2樹脂100-200篩孔氫形式,用3 mL 1 M NaOH水溶液調節且隨後用6 mL水洗滌,引起pH值為約7))上且用12 mL水溶離。合併含有最終產物之溶離份且藉由冷凍乾燥移除溶劑。 實例2.1: LC-MS (系統C): tRet = 0.61 min; ESI-MS:694 [M+H]+ 1H NMR (400 MHz, 303 K, D
2
O) δ ppm 8.73 (s, 1 H), 8.53 (s, 1 H), 8.24 (s, 1 H), 7.96 (s, 1 H), 6.40 (d, J=15.9 Hz, 1 H), 6.26 (d, J=8.6 Hz, 1 H), 5.55 (dd, J=51.1, 3.8 Hz, 1 H), 4.83 - 4.99 (m, 2 H), 4.75 (d, J=4.2 Hz, 1 H), 4.65 (ddd, J=12.2, 9.0, 2.2 Hz, 1 H), 4.53 - 4.59 (m, 2 H), 4.43 - 4.48 (m, 1 H), 4.16 - 4.24 (m, 2 H)
31
P NMR (162 MHz, D
2
O): δ 55.7 (s, 1P), 52.2 (s, 1P) ppm。 實例2.2 類似於實例2.1製備實例2.2,藉由使用中間體2.4-c作為起始物質。 LC-MS (系統C): t
Ret
= 0.30 min; ESI-MS:694 [M+H]
+
1H NMR (400 MHz, 303K, D
2
O) δ ppm 8.80 (s, 1 H), 8.55 (s, 1 H), 8.24 (s, 1 H), 8.24 (s, 1 H), 6.44 (d, J=15.0 Hz, 1 H), 6.28 (d, J=8.5 Hz, 1 H), 5.54 - 5.73 (m, 1 H), 4.99 - 5.10 (m, 2 H), 4.64 - 4.70 (m, 1 H), 4.58 (d, J=4.4 Hz, 1 H), 4.52 - 4.57 (m, 2 H), 4.37 - 4.45 (m, 1 H), 4.22 (ddd, J=12.3, 3.5, 1.1 Hz, 1 H), 4.08 (ddd, J=11.7, 3.6, 1.7 Hz, 1 H)
31
P NMR (162 MHz, D
2
O): δ 55.5 (s, 1P), 55.9 (s, 1P) ppm。 實例3.1及實例3.2
環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硫代磷酸 - LNA - 腺嘌呤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 , 鈉鹽 類似於實例2.1及實例2.2製備實例3.1及實例3.2,藉由分別使用中間體3.4-d (針對實例3-1)及中間體3.4-c (針對實例3-2)作為起始物質。 實例3.1: LC-MS (系統E): t
Ret
= 0.37 min; ESI-MS:704 [M+H]+ 1H NMR (400 MHz, 303 K, D
2
O) δ ppm 8.79 (s, 1 H), 8.53 (s, 1 H), 8.22 (s, 1 H), 7.95 (s, 1 H), 6.26 (d, J=8.4 Hz, 1 H), 6.14 (s, 1 H), 5.08 (s, 1 H), 4.97 (ddd, J=9.6, 8.4, 4.4 Hz, 1 H), 4.81 (d, J=5.4 Hz, 1 H), 4.82 - 4.70 (m, 3 H), 4.55 (d, J=2.0 Hz, 1 H), 4.35 (dd, J=11.9, 2.7 Hz, 1 H), 4.25 - 4.16 (m, 3 H), 4.08 (d, J=8.5 Hz, 1 H)
31
P NMR (162 MHz, D
2
O): δ 56.0 (s, 1P), 53.0 (s, 1P) ppm。 實例3.2: LC-MS (系統E): t
Ret
= 0.29 min; ESI-MS:704 [M+H]
+
1H NMR (400 MHz, 303 K, D
2
O) δ ppm 8.85 (s, 1 H), 8.56 (s, 1 H), 8.23 (s, 1 H), 8.15 (s, 1 H), 6.26 (d, J=8.4 Hz, 1 H), 6.16 (s, 1 H), 5.20 (s, 1 H), 5.00 (ddd, J=13.0, 8.4, 4.5 Hz, 1 H), 4.87 (d, J=5.0 Hz, 1 H), 4.83 - 4.73 (m, 2 H), 4.62 (d, J=4.5 Hz, 1 H), 4.54 - 4.52 (m, 1 H), 4.47 (dd, J=11.3, 5.0 Hz, 1 H), 4.27 - 4.20 (m, 2 H), 4.12 (dd, J=11.3, 3.1 Hz, 1 H), 4.10 (d, J=8.5 Hz, 1 H)。
31
P NMR (162 MHz, D
2
O): δ 57.3 (s, 1P), 55.8 (s, 1P) ppm。 實例4.1及實例4.2
環 ( 咪唑噠嗪酮 - β - D - 核糖呋喃糖苷 -( 2 ' → 5 ')- 硫代磷酸 - 嘌呤 - β - D 核糖呋喃糖苷 -( 3 ' → 5 ')- 硫代磷酸酯 ) , 鈉鹽 類似於實例1.1及實例1.2製備實例4.1及實例4.2,藉由使用中間體4.4-d及中間體4.4-c作為起始物質。除了針對實例1.1及實例1.2所述之程序之外,在開始反應之前藉由使用無水吡啶與無水三乙胺之2:1混合物將起始物質共沸。 實例4.1: HPLC (組態B):t
Ret
= 10.22 min; ESI-MS:677 [M+H]+
1
H NMR (400 MHz, 318 K, 500 µL (CD
3
)
2
SO + 30 µL D
2
O) δ 9.16 (s, 1H), 8.95 (s, 1H), 8.82 (s, 1H), 8.68 (s, 1H), 8.62 (s, 1H), 6.06 (d, J = 8.3 Hz, 1H), 6.06 (d, J = 7.4 Hz, 1H), 5.11 - 4.98 (m, 3H), 4.44 (d, J = 4.4 Hz, 1H), 4.34 - 4.25 (m, 3H), 4.08 - 3.97 (m, 1H), 3.93 - 3.83 (m, 1H), 3.84 - 3.77 (m, 1H)。
31
P NMR (162 MHz, D
2
O): δ 55.3 (s, 1P), 52.6 (s, 1P) ppm。 實例4.2: HPLC (組態B):t
Ret
= 5.50 min; ESI-MS:677 [M+H]
+ 1
H NMR (400 MHz, 318 K, 500 µL (CD
3
)
2
SO + 30 µL D
2
O) δ 9.16 (s, 1H), 8.94 (s, 1H), 8.82 (s, 1H), 8.72 (s, 1H), 8.59 (s, 1H), 6.04 (d, J = 8.5 Hz, 1H), 6.03 (d, J = 8.1 Hz, 1H), 5.30 (dd, J = 8.5, 4.3 Hz, 1H), 5.09 (ddd, J = 11.3, 8.4, 4.6 Hz, 1H), 5.01 (dd, J = 8.2, 4.3 Hz, 1H), 4.45 - 4.32 (m, 1H), 4.32 - 4.19 (m, 3H), 4.13 (dd, J = 11.0, 4.1 Hz, 1H), 3.84 - 3.75 (m, 1H), 3.71 - 3.61 (m, 1H)。
31
P NMR (162 MHz, D
2
O): δ 55.8 (s, 1P), 57.8 (s, 1P) p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