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29427A - 二苯並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薄膜及有機電子元件 - Google Patents

二苯並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薄膜及有機電子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29427A
TW201829427A TW106136880A TW106136880A TW201829427A TW 201829427 A TW201829427 A TW 201829427A TW 106136880 A TW106136880 A TW 106136880A TW 106136880 A TW106136880 A TW 106136880A TW 201829427 A TW201829427 A TW 2018294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ompound
layer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organ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6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47979B (zh
Inventor
井内俊文
青竹達也
薬師寺秀典
阿部正宏
品村祥司
貞光雄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化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294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94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7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797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5/02Boron compounds
    • C07F5/022Boron compounds without C-boron linka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5/02Boron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23/00Methine or polymethine dyes, e.g. cyanine dy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00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2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bor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8Metal complexes
    • C09K2211/188Metal complexes of other metal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of the previous group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30/00Organic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K30/50Photovoltaic [PV]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Light Receiv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近紅外線區域具有吸收帶之藉由噻吩環具有B-O螯合物結構之新穎的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以及使用其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薄膜、及有機電子元件。 即,本發明係下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TW201829427A_A0001
(上述式(1)中之X1至X6分別獨立,為硫原子、具有氫原子之碳原子或具有取代基R0之碳原子,取代基R0表示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X1至X6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Description

二苯並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薄膜及有機電子元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新穎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及包含其之材料之應用。本發明尤其是關於一種於近紅外線區域具有吸收帶之新穎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以及包含上述化合物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薄膜及向有機電子元件之應用。
關於在700 nm以上且2500 nm以下之區域具有吸收帶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自先前以來被研究用於工業上之各種用途。若列舉例子,則可列舉:CD-R(Compact Disk-Recordable,可錄光碟)等光資訊記錄媒體;熱CTP(Computer To Plate,電腦直接製版)、閃光定影、雷射熱敏記錄等印刷用途;熱阻斷膜等用途。進而,亦使用於使用選擇性地吸收特定波長區域之光之特性,而用於PDP(Plasma Display Panel,電漿顯示器)等之近紅外線截止濾波器、或植物生長調整用膜等。另一方面,近紅外線吸收色素亦能夠藉由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而用作近紅外線吸收油墨。利用該近紅外線吸收油墨所得之印字物由於利用目視較難識別,僅可利用近紅外線檢測器等進行讀取,故而例如使用於以防止偽造等為目的之印字等。 作為此種不可見印字形成用之紅外線吸收材料,已知有無機系之紅外線吸收材料、及有機系之紅外線吸收材料。其中,作為無機系之紅外線吸收材料,已知有鐿等稀土類金屬、或磷酸銅結晶化玻璃等。然而,無機系之紅外線吸收材料由於近紅外區域之光吸收能力並不充分,故而不可見印字之每單位面積需要大量之紅外線吸收材料。因此,於藉由無機系之紅外線吸收材料形成不可見印字之情形時,若於其表面上進而形成可見圖像,則下側之不可見圖像之凹凸會對表面側之可見印字產生影響。 相對於此,有機系之紅外線吸收材料由於近紅外區域之光之吸收性充分,故而不可見印字之每單位面積之使用量較少即可,因此不會產生如使用無機系之紅外線吸收材料之情形時之不良情況。因此,直到目前為止進行大量有機系近紅外線吸收材料之開發。 作為於近紅外區域顯示出吸收帶之色素,可列舉花青色素、方酸鎓色素、二亞銨色素等,但均牢度不足而用途有限。另一方面,硼-二吡咯亞甲基(boron-dipyrromethene,以下稱為「BODIPY」)色素作為於紅色光至近紅外線之波長區域顯示出吸收帶或螢光帶之色素,近年來積極地進行有研究(非專利文獻1)。又,單純之BODIPY色素於500 nm附近顯示出較強之吸收帶,但藉由擴大π共軛系、或導入具有供電子性取代基之芳香族基,而能夠使吸收波長延長至近紅外線區域(非專利文獻2)。 關於使BODIPY骨架之吡咯環縮環所得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報告有如下情況:由於顯示出較非縮環型之BODIPY經更長波長位移之吸收帶(非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2),故而就作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之有用性而言,可利用於光紀錄媒體(專利文獻1)。又,利用B-O螯合化所得之縮環結構可達成進一步之長波長位移(非專利文獻1、非專利文獻2),亦報告有使用其之有機薄膜(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除此以外,於專利文獻4中記載有一種於BODIPY之3,5位連結雜環並進行B-O螯合化而成之二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但並未記載有合成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1999-25577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19954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6-166284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公開第2013/035303號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Chem. Soc. Rev., 2014, 43, 4778 - 4823 [非專利文獻2]Chem. Rev., 2007, 107, 4891 - 4932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目前主流之近紅外線吸收色素具有耐熱性、耐光性並不充分之問題,而期待開發出工業上之可利用性較高且光耐久性較高之材料。尤其是關於以有機光電轉換元件為首之各種有機電子元件用途之材料,要求提供電子傳輸性、電洞傳輸性、對製程溫度之耐熱性等要求性能較高而具有充分之性能之材料。 耐熱性相對優異之BODIPY係滿足上述要求之有前景之材料,但於近紅外線區域具有吸收帶之材料並不多,且於一部分之近紅外線區域具有吸收帶者亦基本上為吸收之大部分佔據可見部區域、或合成上困難者。例如專利文獻2所示之B-O螯合物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雖被研究用於有機薄膜太陽電池元件,但為光電轉換波長之末端達到800 nm之程度,而並非如以近紅外線區域為主要吸收帶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用於在近紅外線區域具有主要吸收帶之色素(以下,稱為「近紅外線吸收色素」或「近紅外線吸收材料」)之新的化合物,其工業上可利用,且具有高光耐久性,進而具有能夠用於有機電子元件等之加工容易性。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各個問題而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開發出一種連結於BODIPY之3,5位之芳香族環藉由B-O螯合化而形成6員環而成的新穎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且發現使用其之薄膜於近紅外線區域具有主要吸收帶,此外,使用其之近紅外線電轉換元件及有機電子元件具有充分之性能,從而完成本發明。即,本發明係如下所示。 [1]一種化合物,其由下述式(1)表示: [化1](式(1)中之X1 至X6 分別獨立,為硫原子、具有氫原子之碳原子或具有取代基R0 之碳原子,取代基R0 表示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X1 至X6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2]如前項[1]記載之化合物,其中X1 至X3 之至少一者為硫原子,X4 至X6 之至少一者為硫原子; [3]一種化合物,其以下述式(2a)、式(2b)、及式(2c)之任一者表示: [化2](上述式(2a)、式(2b)、及式(2c)中之R1 至R12 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R1 至R12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4]一種化合物,其由下述式(2a)表示: [化3](上述式(2a)中之R1 至R4 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R1 至R4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5]一種紅外線吸收材料,其包含如前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 [6]一種薄膜,其包含如前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 [7]一種有機電子元件,其包含如前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 [8]一種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其包含如前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 [9]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包含如前項[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化合物。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式(1)所表示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藉由蒸鍍製程而能夠實現膜形成,且其有機薄膜於近紅外線區域具有主要光吸收帶。除此以外,該化合物及/或該薄膜可提供近紅外線電轉換元件,而能夠利用於各種有機電子元件。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內容詳細地進行說明。關於此處所記載之構成要件之說明,係基於本發明之具代表性之實施態樣或具體例者,另一方面,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實施態樣或具體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所表示之數值範圍意指包含「~」前後所記載之數值作為下限值及上限值之範圍。又,於本發明中,所謂近紅外線區域,係指處於700 nm以上且2500 nm以下之範圍內之波長區域,所謂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色素),係指於近紅外線區域具有主要吸收波長之材料,所謂近紅外線發光材料(色素),係指於近紅外線區域發光之材料。尤其是本發明之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較先前之材料,將處於700 nm以上且2500 nm以下之範圍內之極大吸收波長長波長化。 本發明之化合物由下述通式(1)表示。 [化4](式(1)中之X1 至X6 分別獨立,為硫原子、具有氫原子之碳原子或具有取代基R0 之碳原子,取代基R0 表示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X1 至X6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係連結於BODIPY之3,5位之5員環之芳香族環藉由B-O螯合化形成6員環而成的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可用作較苯環連結於3,5位之既有化合物更長波長化之近紅外線吸收色素。再者,式(1)之結構式只不過為表示一個共振結構者,並不限定於所圖示之共振結構。 此處,針對基於理論計算對本骨架之優勢所進行之研究進行說明。 針對本發明之化合物、及既有分子,使用利用Gaussian09之量子化學計算,並藉由密度泛函數法計算出基態之最穩定結構,本發明之化合物係上述式(1)中X1 =X4 =S、X2 =X3 =X5 =X6 =CH之用在BODIPY之3,5位上經取代之噻吩環進行B-O螯合化者,既有分子係用在BODIPY之3,5位上經取代之苯環進行B-O螯合化者。計算條件係藉由B3LYP交換相關泛函數,利用基底函數6-31G(d)進行。作為結果,上述X1 =X4 =S、X2 =X3 =X5 =X6 =CH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其噻吩環與BODIPY骨架之吡咯環之二面角為16.8°,相對於此,用在BODIPY之3,5位上經取代之苯環進行B-O螯合化之既有分子其苯環與BODIPY骨架之吡咯環之二面角為19.2°。根據以上見解,可謂本發明之上述式(1)所表示之新穎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為與既有分子相比平面性提昇,對π電子之非定域化有利之結構。 進而,針對激發態,藉由時間相關密度泛函數法,並以B3LYP/6-31G(d)等級(level)進行計算,結果關於上述X1 =X4 =S、X2 =X3 =X5 =X6 =CH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導出HOMO(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高佔有分子軌道)-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低未佔有分子軌道)間之躍遷為636 nm,相對於此,用在BODIPY之3,5位上經取代之苯環進行B-O螯合化之既有分子其HOMO-LUMO間之躍遷為602 nm。根據該結果,提示噻吩環等雜環導入會較先前之BODIPY色素縮小HOMO-LUMO間之能差。根據以上設想,本發明之化合物較既有之BODIPY色素具有於近紅外線區域之吸收帶,且可用作光吸收性優異之近紅外線吸收色素。此處,X1 至X6 可相互相同,亦可互不相同,就合成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分子骨架成為對稱結構。即,較佳為如下結構,即於上述式(1)中X1 =X4 ,X2 =X5 ,X3 =X6 。 作為上述式(1)中之烷基,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庚基、辛基、壬基、癸基、十一烷基及十二烷基等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烷基、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等碳數3至6之環狀烷基。 作為上述式(1)中之烷氧基,可列舉於氧原子鍵結有烷基者,氧原子之數量、位置、分支數可任意。作為烷氧基所具有之烷基,可列舉與上述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及碳數3至6之環狀烷基相同者。 作為上述式(1)中之烷硫基,可列舉於硫原子鍵結有烷基者,硫原子之數量、位置、分支數可任意。作為烷硫基所具有之烷基,可列舉與上述碳數1至12之直鏈或支鏈之烷基、及碳數3至6之環狀烷基相同者。 作為上述式(1)中之芳香族基,可列舉:苯基、聯苯基、茚基、萘基、蒽基、茀基、芘基等芳香族烴基;呋喃基、噻吩基、噻吩并噻吩基、吡咯基、咪唑基、N-甲基咪唑基、噻唑基、㗁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等芳香族雜環基;喹啉基、吲哚基、苯并吡基、苯并嘧啶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噻唑基、吡啶并噻唑基、苯并咪唑基、吡啶并咪唑基、N-甲基苯并咪唑基、吡啶并-N-甲基咪唑基、苯并㗁唑基、吡啶并㗁唑基、苯并噻二唑基、吡啶并噻二唑基、苯并㗁二唑基、吡啶并㗁二唑基、咔唑基、啡㗁基、啡噻基、N-甲基鄰苯二甲醯亞胺基、N-甲基-1,8-萘二甲醯亞胺基等縮合多環芳香族雜環基,較佳為芳香族雜環基或縮合多環芳香族雜環基。又,亦可將各種取代基導入至該等芳香族基中,作為該可導入之取代基,可列舉與取代基R0 相同者。 作為上述式(1)中之鹵素原子,可列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及碘原子。作為上述取代胺基,可列舉未經取代胺基(-NH2 基)之氫原子經取代基R0 取代者,其中較佳為經上述芳香族基取代者。作為上述式(1)中之醯基,可列舉於羰基鍵結有芳香族基或烷基者,作為該醯基中之芳香族基及醯基中之烷基,可列舉與上述式(1)中之烷基及式(1)中之芳香族基相同者。上述式(1)中之烷基胺磺醯基可列舉胺磺醯基之氫原子經烷基取代者,作為該烷基胺磺醯基中之烷基,可列舉與上述式(1)中之烷基相同者。上述式(1)中之烷基胺甲醯基可列舉胺甲醯基之氫原子經上述烷基取代者,作為該烷基胺甲醯基中之烷基,可列舉與上述式(1)中之烷基相同者。 作為式(1)中之X1 至X6 所表示之具有取代基R0 之碳原子,就原料之取得容易度或合成之容易性等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烷基、鹵素原子、芳香族基或取代胺基作為取代基R0 之碳原子,若進而亦考慮吸收波長之長波長化,則更佳為具有芳香族基或取代胺基之碳原子。 作為X1 至X6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之環狀結構,可列舉:苯環、萘環、呋喃環、吡咯環、咪唑環、噻吩環、吡唑環、㗁唑環、噻唑環、吡啶環、吡環等五員環及六員環之芳香族環。其中,較佳為基於苯環及噻吩環之環狀結構,更具體而言,較佳為如藉由包含X1 至X6 之噻吩環而與苯并噻吩環形成噻吩并噻吩環之環狀結構。又,該等環結構可具有取代基,其具體例及較佳之例係與取代基R0 相同。 作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之一之化合物係由下述式(2a)、式(2b)及式(2c)之任一者表示。 [化5](上述式(2a)、式(2b)、及式(2c)中之R1 至R12 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R1 至R12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上述式(2a)、式(2b)、及式(2c)中之R1 至R12 之具體例係與上述式(1)中之取代基R0 相同,較佳之取代基亦與R0 相同。連結於BODIPY之3,5位之噻吩環之取代基R1 至R12 各自可相同亦可不同,就合成之觀點而言,處於不同之噻吩環上之相同取代位置之取代基較佳為各自相同。即,於上述式(2a)中,較佳為R1 =R3 、R2 =R4 之結構,亦可為R1 =R3 =R2 =R4 。同樣地,於上述式(2b)中,較佳為R5 =R7 、R6 =R8 之結構,於上述式(2c)中,較佳為R9 =R11 、R10 =R12 之結構。又,該等結構之中,就π電子之非定域化之觀點而言,式(2a)係噻吩環之整體參與了π共軛,因此HOMO-LUMO間之能隙變得最小。根據以上原因,最佳為式(2a)所表示之結構。 作為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之一之化合物係由上述式(2a)表示。 上述式(2a)中之R1 至R4 之具體例係與上述式(1)中之取代基R0 相同,較佳之取代基亦與R0 相同。連結於BODIPY之3,5位之噻吩環之取代基R1 至R4 各自可相同亦可不同,就合成之觀點而言,處於不同之噻吩環上之相同取代位置之取代基較佳為各自相同。即,較佳為於上述式(2a)中R1 =R3 、R2 =R4 之結構。 作為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具體例,將化合物(1-1)至(1-114)示於以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再者,作為具體例表示之結構式只不過為表示一個共振結構者,並不限定於所圖示之共振結構。 [化6] [化7] [化8] [化9] [化10] [化11][化12]關於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分子量,例如於意圖藉由蒸鍍法將包含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有機層進行製膜而利用之情形時,較佳為1500以下,更佳為1200以下,進而較佳為1000以下,進而更佳為800以下。分子量之下限值係式(1)可採用之最低分子量之值。再者,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無論分子量如何,均可利用塗佈法成膜。若使用塗佈法,則即便為分子量相對較大之化合物,亦能夠成膜。 繼而,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即由通式(2a)表示且R3 與R1 相同、R4 與R2 相同的化合物之合成方法詳細地進行說明。上述式(2a)所表示之化合物例如可藉由以下所示之合成方案(scheme)進行合成。B-O螯合化前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化合物5)可參考公知之方法(RSC Adv., 2016, 6, 52180 - 52188)進行合成。繼而,使化合物5與三溴化硼反應而進行B-O螯合化。關於通式(2b)及式(2c)所表示之化合物,亦可利用相同之方法進行合成。該等化合物之精製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採用洗淨、再結晶、管柱層析法、真空昇華等,且可視需要將該等方法組合。 [化13]可使用本發明之化合物而製作薄膜。該薄膜可僅由本發明之化合物構成,但亦可另外包含公知之近紅外線吸收色素。該薄膜就吸收近紅外線之目的而言,較佳為吸收700 nm以上之光之有機薄膜,更佳為吸收750 nm以上之光,進而較佳為吸收800 nm以上之光。即,本發明之化合物之較佳吸收波長亦與上述有機薄膜之較佳吸收波長相同。因此,本發明之化合物於700 nm以上且2500 nm以下之範圍內之吸收光譜之λmax(極大吸收波長)較佳為750 nm以上,更佳為850 nm以上。再者,本說明書中之所謂吸收光譜,意指使用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氯仿溶液並利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1700(島津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所測得之結果。 本發明之薄膜之形成方法可列舉普通之乾式成膜法或濕式成膜法。具體而言,可列舉:作為真空製程之電阻加熱蒸鍍、電子束蒸鍍、濺鍍、分子堆積法;作為溶液製程之流延、旋轉塗佈、浸漬塗佈、刮刀塗佈、線棒塗佈、噴霧塗佈等塗佈法;噴墨印刷、網版印刷、套版印刷、凸版印刷等印刷法;微觸印刷法等軟微影法之手法等。 關於普通之近紅外線吸收色素,就加工之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理想為如將化合物以溶液狀態進行塗佈之製程,於如積層有機膜之有機電子元件之情形時,有塗佈溶液侵入至下層之有機膜之虞,因此並不適合。 為了實現此種多層積層結構,適合使用能夠進行如乾式成膜法,例如電阻加熱蒸鍍之蒸鍍之材料。因此,於近紅外線區域具有主要吸收波長且能夠進行蒸鍍之近紅外線吸收色素作為近紅外線電轉換材料較佳。 於各層之成膜時,亦可採用將複數種上述手法組合而成之方法。各層之厚度亦取決於各自物質之電阻值、電荷遷移率,因此無法限定,通常為0.5~5000 nm之範圍,較佳為1~1000 nm之範圍,更佳為5~500 nm之範圍。 [有機電子元件] 可使用本發明之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近紅外線吸收材料或近紅外發光材料或者包含該等之有機薄膜而製作有機電子元件。作為有機電子元件,例如可列舉:薄膜電晶體、有機光電轉換元件、有機太陽電池元件、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以下,表示為「有機EL元件」或「有機發光元件」)、有機發光電晶體元件、有機半導體雷射元件等。於本發明中,著眼於尤其是期待展開近紅外用途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有機EL元件。此處,針對使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即近紅外線吸收材料的近紅外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利用近紅外發光特性之有機EL元件、有機半導體雷射元件進行說明。再者,超過700 nm之近紅外線對生物體組織之透過性較高,但此處未詳細地說明。因此,亦能夠用以觀察生物體內組織,所以於近紅外螢光探測等在醫療領域中之病理解析、診斷等中,能夠視其目的而以各種各樣之態樣進行應用。 [有機光電轉換元件] 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為具有近紅外線吸收特性之化合物,因此可期待用作近紅外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尤其是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可用於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中之光電轉換層。於該元件中,較佳為對光之響應波長光之吸收帶之極大吸收為700 nm以上且2500 nm以下。此處,作為近紅外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可列舉近紅外線感測器、有機攝像元件、近紅外線影像感測器等。 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係於對向之一對電極膜間配置有光電轉換部之元件,且係光自電極膜之上方入射至光電轉換部者。光電轉換部係視上述入射光而產生電子及電洞者,且係藉由半導體讀出與上述電荷相應之信號,並顯示與光電轉換膜部之吸收波長相應之入射光量的元件。亦存在於光不會入射之側之電極膜連接有用以讀出之電晶體的情形。光電轉換元件於陣列狀地大量配置之情形時,除入射光量以外,亦顯示入射位置資訊,因此成為攝像元件。又,於更靠近光源配置之光電轉換元件不會遮蔽(透過)自光源側觀察配置在其背側之光電轉換元件的吸收波長之情形時,可積層複數個光電轉換元件而使用。 本發明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可使用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作為上述光電轉換部之構成材料。 光電轉換部大多包含光電轉換層、及選自由電子傳輸層、電洞傳輸層、電子阻擋層、電洞阻擋層、抗結晶化層及層間接觸改良層等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或複數種除光電轉換層以外之有機薄膜層。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可用於光電轉換層以外,但較佳為用作光電轉換層之有機薄膜層。光電轉換層可僅由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所構成,但除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以外,亦可包含公知之近紅外線吸收材料或其他。 關於本發明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中所使用之電極膜,於下述之光電轉換部所包含之光電轉換層具有電洞傳輸性之情形或除光電轉換層以外之有機薄膜層為具有電洞傳輸性之電洞傳輸層之情形時,發揮如下作用,即自該光電轉換層或其他有機薄膜層提取電洞並將其捕獲,又於光電轉換部所包含之光電轉換層具有電子傳輸性之情形、或有機薄膜層為具有電子傳輸性之電子傳輸層之情形時,發揮如下作用,即自該光電轉換層或其他有機薄膜層提取電子並將其釋出。因此,可用作電極膜之材料只要為具有一定程度之導電性者,則無特別限定,較佳為考慮與鄰接之光電轉換層或其他有機薄膜層之密接性或電子親和力、游離電位、穩定性等而進行選擇。作為可用作電極膜之材料,例如可列舉:氧化錫(NESA)、氧化銦、氧化錫銦(ITO)及氧化鋅銦(IZO)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金、銀、鉑、鉻、鋁、鐵、鈷、鎳及鎢等金屬;碘化銅及硫化銅等無機導電性物質;聚噻吩、聚吡咯及聚苯胺等導電性聚合物;碳等。該等材料可視需要將複數種混合而使用,亦可將複數種積層為兩層以上而使用。關於用於電極膜之材料之導電性,只要不超過必要限度地妨礙光電轉換元件之受光,則亦無特別限定,就光電轉換元件之信號強度、或消耗電力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導電性儘可能地高。例如只要為具有薄片電阻值為300 Ω/□以下之導電性之ITO膜,則作為電極膜充分發揮功能,由於亦能夠取得具備具有數Ω/□左右之導電性之ITO膜之基板的市售品,故而較理想為使用此種具有較高導電性之基板。ITO膜(電極膜)之厚度可考慮導電性而任意地選擇,通常為5至500 nm、較佳為10至300 nm左右。作為形成電極膜之方法,可列舉先前公知之蒸鍍法、電子束法、濺鍍法、化學反應法及塗佈法等。對於設置於基板上之電極膜,亦可視需要實施UV(ultraviolet,紫外線)-臭氧處理或電漿處理等。 作為電極膜中至少光入射之側之電極膜所使用之透明電極膜的材料,可列舉:ITO、IZO、SnO2 、ATO(摻銻氧化錫)、ZnO、AZO(摻鋁(Al)氧化鋅)、GZO(摻鎵氧化鋅)、TiO2 、FTO(摻氟氧化錫)等。光電轉換層之吸收峰值波長下之經由透明電極膜入射之光的透過率較佳為60%以上,更佳為80%以上,尤佳為95%以上。 又,於將檢測到之波長不同之光電轉換層積層複數層之情形時,各光電轉換層之間所使用之電極膜(其係除上述記載之一對電極膜以外之電極膜)需使除各光電轉換層所檢測到之光以外之波長之光透過,該電極膜較佳為使用透過入射光之90%以上之材料,更佳為使用透過95%以上之光之材料。 電極膜較佳為利用無電漿之方法進行製作。藉由利用無電漿之方法製作該等電極膜,可減少電漿對供設置電極膜之基板產生之影響,而能夠使光電轉換元件之光電轉換特性變得良好。此處,所謂無電漿,意指如下狀態:於電極膜之成膜時不會產生電漿,或自電漿產生源直至基板之距離為2 cm以上,較佳為10 cm以上,進而較佳為20 cm以上,且到達基板之電漿減少。 作為於電極膜之成膜時不會產生電漿之裝置,例如可列舉:電子束蒸鍍裝置(EB(electron-beam,電子束)蒸鍍裝置)或脈衝雷射蒸鍍裝置等。將使用EB蒸鍍裝置進行透明電極膜之成膜之方法稱為EB蒸鍍法,將使用脈衝雷射蒸鍍裝置進行透明電極膜之成膜之方法稱為脈衝雷射蒸鍍法。 作為可實現如可減少成膜中電漿之狀態之裝置(以下,稱為作為無電漿之成膜裝置),例如可考慮對向靶式濺鍍裝置或電弧電漿蒸鍍裝置等。 於將透明導電膜作為電極膜(例如第一導電膜)之情形時,存在產生DC(direct current,直流)短路、或漏電流之增大之情況。認為其原因之一在於:於光電轉換層產生之微細裂痕被TCO(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透明導電氧化物)等緻密之膜被覆,而導致同與透明導電膜相反側之電極膜之間之導通增加。因此,於將Al等膜質相對較差之材料用於電極之情形時,不易產生漏電流之增大。可藉由視光電轉換層之膜厚(裂痕之深度)控制電極膜之膜厚而抑制漏電流之增大。 一般而言,若使導電膜薄於特定之值,則會引起電阻值急遽增加。然而,本實施形態之光感測器用光電轉換元件中之導電膜之薄片電阻通常為100至10000 Ω/□,膜厚之自由度較大。又,透明導電膜越薄,吸收之光之量變得越少,一般而言透光率變得越高。若透光率變高,則被光電轉換層吸收之光增加而光電轉換能力提昇,故而非常佳。 本發明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所具有之光電轉換部亦有包含光電轉換層及除光電轉換層以外之有機薄膜層之情形。構成光電轉換部之光電轉換層一般使用有機半導體膜,該有機半導體膜可為一層或複數層,於一層之情形時,可使用p型有機半導體膜、n型有機半導體膜、或該等之混合膜(本體異質結構)。另一方面,於複數層之情形時,膜數為2~10層左右,且為積層有p型有機半導體膜、n型有機半導體膜、或該等之混合膜(本體異質結構)之任一者之結構,亦可於層間插入緩衝層。再者,於藉由上述混合膜形成光電轉換層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本發明之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作為p型半導體材料,且使用普通之富勒烯、或其衍生物作為n型半導體材料。 於本發明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中,構成光電轉換部之除光電轉換層以外之有機薄膜層亦可用作除光電轉換層以外之層,例如電子傳輸層、電洞傳輸層、電子阻擋層、電洞阻擋層、抗結晶化層或層間接觸改良層等。尤其是藉由用作選自由電子傳輸層、電洞傳輸層、電子阻擋層及電洞阻擋層(以下,亦表示為「載子阻擋層」)所組成之群中之一種以上之層,可獲得即便為較弱之光能亦高效率地轉換成電氣訊號之元件,故而較佳。 除此以外,例如關於有機攝像元件,一般而言為了高對比度化或省電化而要求減少暗電流,因此較佳為於層結構內插入載子阻擋層之手法。該等載子阻擋層係一般於有機電子元件領域中使用,具有於各元件之構成膜中控制電洞或電子之反向遷移之功能。 電子傳輸層發揮將於光電轉換層產生之電子向電極膜傳輸之作用、及阻擋電洞自電子傳輸目的地之電極膜向光電轉換層遷移之作用。電洞傳輸層發揮將所產生之電洞自光電轉換層向電極膜傳輸之作用、及阻擋電子自電洞傳輸目的地之電極膜向光電轉換層遷移之作用。電子阻擋層發揮妨礙電子自電極膜向光電轉換層遷移、防止於光電轉換層內之再結合、減少暗電流之作用。電洞阻擋層具有妨礙電洞自電極膜向光電轉換層遷移、防止於光電轉換層內之再結合、減少暗電流之功能。 圖1表示本發明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之代表性元件結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結構。於圖1之態樣例中,1表示絕緣部,2表示一電極膜,3表示電子阻擋層,4表示光電轉換層,5表示電洞阻擋層,6表示另一電極膜,7表示絕緣基材或其他光電轉換元件。於圖中未記載讀出用之電晶體,只要與2或6之電極膜連接即可,進而只要光電轉換層4透明,則亦可於與光入射之側相反側之電極膜之外側成膜。關於光向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之入射,只要除光電轉換層4以外之構成要素不會極度地阻礙入射光電轉換層4之主要吸收波長之光,則自上部或自下部之入射均可。 [有機EL元件] 繼而對有機EL元件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係具有近紅外發光特性之化合物,因此可期待用作有機EL元件。 有機EL元件為固體且可應用於自發光型之大面積彩色顯示或照明等用途之情況受到關注,而進行了大量開發。關於其構成,已知有:於包含陰極及陽極之對向電極之間具有發光層及電荷傳輸層之兩層的結構者;具有積層於對向電極之間之電子傳輸層、發光層及電洞傳輸層之三層之結構者;及具有三層以上之層者等;又,已知有發光層為單層者等。 此處,電洞傳輸層具有使電洞自陽極注入、將電洞向發光層傳輸、使電洞容易地向發光層注入之功能及阻擋電子之功能。又,電子傳輸層具有使電子自陰極注入、將電子向發光層傳輸、使電子容易地向發光層注入之功能及阻擋電洞之功能。進而,發光層具有如下功能:藉由分別注入之電子與電洞再結合而產生激子,該激子於放射失活之過程中發光。於以下記載有機EL元件之較佳態樣。 較佳之有機EL元件係於陽極與陰極之電極間形成有一層或複數層有機薄膜之元件,且係藉由電能而發光之元件。 可於此種有機EL元件中使用之陽極係具有將電洞向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發光層注入之功能的電極。陽極材料並無特別限定,一般而言,功函數為4.5 eV以上之金屬氧化物或金屬、合金、導電性材料等適合。具體而言,可列舉:氧化錫(NESA)、氧化銦、氧化錫銦(ITO)、氧化鋅銦(IZO)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金、銀、鉑、鉻、鋁、鐵、鈷、鎳、鎢等金屬;碘化銅、硫化銅等無機導電性物質;聚噻吩、聚吡咯、聚苯胺等導電性聚合物或碳。該等之中,較佳為使用ITO或NESA。 關於陽極,若需要,則亦可使用複數種材料,又,亦可由兩層以上所構成。關於陽極之電阻,只要為對於元件之發光可供給充分之電流者,則無限定,就元件之消耗電力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低電阻。例如只要為薄片電阻值為300 Ω/□以下之ITO基板,則作為元件電極發揮功能,但由於亦能夠取得薄片電阻值為數Ω/□左右之基板,故而較理想為使用低電阻品。ITO之厚度可對照電阻值而任意地選擇,但通常於5~500 nm、較佳為10~300 nm之間使用。作為ITO等陽極膜形成方法,可列舉:蒸鍍法、電子束法、濺鍍法、化學反應法、塗佈法等。 可於有機EL元件中使用之陰極係具有將電子向電子注入層、電子傳輸層、發光層注入之功能的電極。一般而言,功函數較小(大約為4 eV以下)之金屬或合金適合。具體而言,可列舉鉑、金、銀、銅、鐵、錫、鋅、鋁、銦、鉻、鋰、鈉、鉀、鈣、鎂,為了提高電子注入效率使元件特性提昇,較佳為鋰、鈉、鉀、鈣、鎂。作為合金,可使用包含該等低功函數之金屬之與鋁或者銀等金屬之合金、或積層有該等之結構之電極等。積層結構之電極亦能夠使用如氟化鋰之無機鹽。又,於在陰極側而並非在陽極側提取發光之情形時,可製成能夠於低溫下製膜之透明電極。作為陰極膜形成方法,可列舉蒸鍍法、電子束法、濺鍍法、化學反應法、塗佈法等,並無特別限制。陰極之電阻只要為對於元件之發光可供給充分之電流者,則無限定,就元件之消耗電力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低電阻,較佳為數100~數Ω/□左右。膜厚通常於5~500 nm、較佳為10~300 nm之範圍使用。 進而,為了密封、保護,可利用氧化鈦、氮化矽、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鍺等氧化物、氮化物、或該等之混合物、聚乙烯醇、氯乙烯、烴系高分子、氟系高分子等保護陰極,並與氧化鋇、五氧化二磷、氧化鈣等脫水劑一併密封。 又,為了提取發光,一般而言,較佳為於元件之發光波長區域具有充分之透明性之基板上製作電極。作為透明之基板,可列舉玻璃基板或聚合物基板。玻璃基板可使用鈉鈣玻璃、無鹼玻璃、石英等,只要有對於保持機械強度、熱強度充分之厚度即可,較佳為0.5 mm以上之厚度。關於玻璃之材質,自玻璃溶出之離子較少為佳,較佳為無鹼玻璃。作為此種玻璃,由於施加有SiO2 等障壁塗層之鈉鈣玻璃正在市售,故而亦可使用此種鈉鈣玻璃。又,作為由除玻璃以外之聚合物所形成之基板,可列舉聚碳酸酯、聚丙烯、聚醚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丙烯酸系基板等。 有機EL元件之有機薄膜係於陽極與陰極之電極間由一層或複數層形成。藉由使該有機薄膜含有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可獲得藉由電能而發光之元件。 形成有機薄膜之一層或複數層之所謂「層」,意指電洞傳輸層、電子傳輸層、電洞傳輸性發光層、電子傳輸性發光層、電洞阻止層、電子阻止層、電洞注入層、電子注入層、發光層、或如下述構成例9)所示般兼具該等層所具有之功能之單一層。作為形成本發明中之有機薄膜之層之構成,可列舉以下之構成例1)至9),可為任一構成。 構成例 1)電洞傳輸層/電子傳輸性發光層。 2)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 3)電洞傳輸性發光層/電子傳輸層。 4)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洞阻止層。 5)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洞阻止層/電子傳輸層。 6)電洞傳輸性發光層/電洞阻止層/電子傳輸層。 7)於上述1)至6)之組合之各者中,於電洞傳輸層或者電洞傳輸性發光層之前進而再賦予有一層電洞注入層之構成。 8)於上述1)至7)之組合之各者中,於電子傳輸層或者電子傳輸性發光層之前進而再賦予有一層電子注入層之構成。 9)將上述1)至8)之組合中所使用之材料分別進行混合,而僅具有含有該混合所得之材料之一層的構成。 再者,上述9)可僅設置一層由一般稱為雙極性發光材料之材料所形成之單一層;或包含發光材料及電洞傳輸材料或電子傳輸材料之層。一般而言,藉由設為多層結構,可高效率地傳輸電荷即電洞及/或電子,並使該等電荷再結合。又,藉由抑制電荷之淬滅等,可防止元件之穩定性降低,而使發光之效率提昇。 將設置於基板上之有機EL元件之一態樣示於圖2。圖2所示之構成為於上述2)之態樣中在電洞傳輸層14之前設置有電洞注入層13之態樣。 電洞注入層及電洞傳輸層可由電洞傳輸材料單獨地形成、或藉由將兩種以上該材料之混合物進行積層而形成。作為電洞傳輸材料,可較佳地使用N,N'-二苯基-N,N'-二(3-甲基苯基)-4,4''-二苯基-1,1'-二胺、N,N'-二萘基-N,N'-二苯基-4,4'-二苯基-1,1'-二胺等三苯胺類;以雙(N-烯丙基咔唑)或雙(N-烷基咔唑)類、吡唑啉衍生物、茋系化合物、腙系化合物、三唑衍生物、㗁二唑衍生物或卟啉衍生物為代表之雜環化合物;聚合物系之於側鏈具有上述單體之聚碳酸酯或苯乙烯衍生物、聚乙烯咔唑、聚矽烷等。只要為形成元件製作所需要之薄膜、可自電極注入電洞、進而可傳輸電洞之物質,則無特別限定。作為用以提昇電洞注入性之設置於電洞傳輸層與陽極之間之電洞注入層,可列舉由酞菁衍生物、m-MTDATA(4,4',4''-三[苯基(間甲苯基)胺基]三苯胺)等星爆狀胺類、高分子系之PEDOT(聚(3,4-乙二氧基噻吩))等聚噻吩、聚乙烯咔唑衍生物等所製作者。 電子傳輸層可由電子傳輸材料單獨地形成、或藉由將兩種以上該材料之混合物進行積層而形成。作為電子傳輸材料,需要於產生電場之電極間高效率地傳輸來自負極之電子。電子傳輸材料較佳為電子注入效率較高且高效率地傳輸所注入之電子。因此,要求電子傳輸材料為電子親和力較大,而且電子遷移度較大,進而穩定性優異而於製造時及使用時不易產生會成為陷阱之雜質的物質。作為滿足此種條件之物質,可列舉以三(8-羥基喹啉)鋁錯合物為代表之羥喹啉衍生物金屬錯合物、酚酮金屬錯合物、苝衍生物、芘衍生物、萘二甲醯亞胺衍生物、萘二甲酸衍生物、㗁唑衍生物、㗁二唑衍生物、噻唑衍生物、噻二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雙苯乙烯衍生物、吡衍生物、啡啉衍生物、苯并㗁唑衍生物、喹㗁啉衍生物等,並無特別限定。該等電子傳輸材料可單獨地使用,亦可與不同之電子傳輸材料積層或混合而使用。作為用以提昇電子注入性之設置於電子傳輸層與陰極之間之電子注入層,可列舉銫、鋰、鍶等金屬或氟化鋰等。 電洞阻止層可由電洞阻止性物質單獨地形成、或藉由將兩種以上物質進行積層、混合而形成。作為電洞阻止性物質,較佳為4,7-二苯基-1,10-菲囉啉(bathophenanthroline)、浴銅靈(bathocuproine)等啡啉衍生物、噻咯衍生物、羥喹啉衍生物金屬錯合物、㗁二唑衍生物、㗁唑衍生物等。電洞阻止性物質只要為可阻止電洞自陰極側向元件外部流出而導致發光效率降低之化合物,則無特別限定。 所謂發光層,意指發光之有機薄膜,例如可為具有較強之發光性之電洞傳輸層、電子傳輸層或雙極傳輸層。發光層只要由發光材料(主體材料、摻雜劑材料等)形成即可,其可為主體材料與摻雜劑材料之混合物,亦可主體材料單獨。主體材料及摻雜劑材料可分別為一種,亦可為複數種材料之組合。 關於摻雜劑材料,可包含於主體材料之整體中,亦可包含於主體材料之一部分中。摻雜劑材料可積層,亦可分散。作為發光層之材料,例如可列舉與上述電洞傳輸層或電子傳輸層之材料相同者。作為發光層所使用之材料,可列舉:咔唑衍生物、蒽衍生物、萘衍生物、菲衍生物、苯基丁二烯衍生物、苯乙烯衍生物、芘衍生物、苝衍生物、喹啉衍生物、稠四苯衍生物、苝衍生物、喹吖酮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卟啉衍生物或磷光性金屬錯合物(Ir錯合物、Pt錯合物、Eu錯合物等)等。 關於有機EL元件之有機薄膜之形成方法,一般而言,可採用作為真空製程之電阻加熱蒸鍍、電子束蒸鍍、濺鍍、分子堆積法;作為溶液製程之流延、旋轉塗佈、浸漬塗佈、刮刀塗佈、線棒塗佈、噴霧塗佈等塗佈法;或噴墨印刷、網版印刷、套版印刷、凸版印刷等印刷法;微觸印刷法等軟微影法之手法等,進而可採用將複數種該等手法組合而成之方法。各層之厚度亦取決於各物質之電阻值、電荷遷移率,因此無法限定,可自0.5~5000 nm之間進行選擇。較佳為1~1000 nm,更佳為5~500 nm。 藉由使構成有機EL元件之有機薄膜中存在於陽極與陰極之電極間之發光層、電洞傳輸層、電子傳輸層等薄膜之一層或複數層含有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可獲得即便為低電能亦高效率地發光之元件。 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可較佳地用作電洞傳輸層或發光層、電子傳輸層。例如可與上述電子傳輸材料或電洞傳輸材料、發光材料等組合而使用或進行混合而使用。 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可用作主體材料,且可與摻雜劑材料組合而使用。作為此時之摻雜劑材料之具體例,可使用雙(二異丙基苯基)苝四羧酸醯亞胺等苝衍生物、芘衍生物、4-(二氰基亞甲基)-2甲基-6-(對二甲胺基苯乙烯基)-4H吡喃(DCM)或其相關物、酞青鎂、氯鋁酞菁等金屬酞菁衍生物、若丹明化合物、去氮雜黃素衍生物、香豆素衍生物、㗁化合物、方酸鎓化合物、紫蒽酮化合物、尼祿紅、5-氰基吡咯亞甲基-BF4 錯合物等吡咯亞甲基衍生物、進而以作為磷光材料之乙醯丙酮或苯甲醯基丙酮及啡啉等作為配位體之Eu錯合物、或Ir錯合物、Ru錯合物、Pt錯合物、Os錯合物等卟啉、鄰位金屬錯合物等,但並不特別限定於該等。又,於將2種摻雜劑材料進行混合之情形時,亦可使用如紅螢烯之輔助摻雜劑,而獲得將來自主體色素之能量高效率地轉移而提昇了色純度之發光。於任一種情形時,為了獲得高亮度特性,均較佳為摻雜螢光量子產率較高者。 關於所使用之摻雜劑材料之量,若過多則會引起濃度淬滅現象,因此通常相對於主體材料以30質量%以下之量使用。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作為將發光層中之摻雜劑材料摻雜於主體材料中之方法,可藉由與主體材料之共蒸鍍法而形成,但亦可預先與主體材料混合後同時進行蒸鍍。又,亦可夾層狀地夾於主體材料中而使用。於此情形時,可以一層或兩層以上之摻雜劑層之形式與主體材料積層。 該等摻雜劑層可單獨地形成各層,亦可將該等混合而使用。又,亦可使摻雜劑材料溶解或分散於作為高分子黏合劑之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聚苯乙烯磺酸、聚(N-乙烯咔唑)、聚(甲基)丙烯酸(甲基)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酯、聚碸、聚苯醚、聚丁二烯、烴樹脂、甲酮樹脂、苯氧基樹脂、聚碸、聚醯胺、乙基纖維素、乙酸乙烯酯、ABS樹脂(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resin,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等溶劑可溶性樹脂;或酚樹脂、二甲苯樹脂、石油樹脂、尿素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環氧樹脂、聚矽氧樹脂等硬化性樹脂中而使用。 有機EL元件可較佳地用作平板顯示器。又,亦可用作平板背光源,於此情形時,可使用發出有色光者,亦可使用發出白色光者。背光源主要用以提昇不會自發光之顯示裝置之視認性,而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時針、影音設備、汽車面板、顯示板、標識等。尤其是液晶顯示裝置中薄型化成為課題之用於電腦用途之先前之背光源包含螢光燈或導光板,因此難以薄型化,但使用本發明之發光元件之背光源之特徵為薄型、輕量,因此上述問題點得以消除。同樣地,對於照明亦可有用地使用。 若使用本發明之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則可獲得發光效率較高、壽命較長之有機EL顯示裝置。進而,藉由將薄膜電晶體元件組合,能夠以低成本供給電性地高精度地控制了施加電壓之開閉現象之有機EL顯示裝置。 [關於有機半導體雷射元件] 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為具有近紅外發光特性之化合物,因此期待用作有機半導體雷射元件。即,若能夠於含有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有機半導體雷射元件中組入共振器結構,並有效率地注入載子而充分地提高激發態之密度,則期待將光放大而實現雷射振盪。先前僅觀察到由光激發引起之之雷射振盪,而提出對於由電激發引起之雷射振盪所需要的將高密度載子注入至有機半導體元件而使高密度激發態產生非常困難,但藉由使用含有上述通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有機半導體元件,而期待產生高效率之發光(電場發光)之可能性。 [實施例] 於以下列舉實施例而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等例。合成例所記載之化合物係視需要藉由質量分析譜、核磁共振譜(NMR)而確定了結構。實施例、比較例中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之電流電壓之施加測定係使用半導體參數分析器4200-SCS(Keithley Instruments公司製造)而進行。入射光之照射係藉由PVL-3300(朝日分光公司製造),利用照射光強度130 μW、半值寬20 nm之光源於350 nm至1100 nm之範圍內進行測定。 [實施例1]化合物(1-1)之合成 [化14]化合物A3之合成係利用藉由作為公知化合物之1-(3-溴-1H-異吲哚-1-亞基)-N,N-二甲基甲烷胺(Tetrahedron, 2011, 67, 2072 - 2080)與化合物A1之鈴木-宮浦交叉偶合所獲得之化合物A2,利用公知之方法(RSC Adv., 2016, 6, 52180-52188)進行。使所獲得之BODIPY色素與三溴化硼反應,而獲得B-O螯合物型二苯并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 化合物A1之合成 於燒瓶中加入3-甲氧基噻吩(100 mmol)、四氫呋喃(500 mL),於氮氣氛圍下將反應系冷卻至-78℃。繼而,緩慢地滴加正丁基鋰(100 mmol)並攪拌1小時,其後,加入2-異丙氧基-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硼雜環戊烷(100 mmol)。使反應系恢復至室溫,進而攪拌3小時。於反應系中加入水而進行分液,將所獲得之粗產物藉由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法(展開溶劑:乙酸乙酯)進行精製,而獲得白色微晶之化合物A1(42.7 mmol;產率:43%)。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 7.47 (d, 1H), 6.89 (d, 1H), 3.91 (s, 3H), 1.34 (s, 12H)。 化合物A2之合成 於燒瓶中加入1-(3-溴-1H-異吲哚-1-亞基)-N,N-二甲基甲烷胺(40 mmol,參考Tetrahedron, 2011, 67, 2072 - 2080進行合成)、化合物A1(42 mmol)、二㗁烷(700 mL)、氫氧化鉀水溶液(2M,700 mL),並通入氮氣,其後於90℃下加熱攪拌3小時。將反應系冷卻至室溫,其後加入水,利用氯仿進行分液,將所獲得之粗產物藉由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法(展開溶劑:氯仿)進行精製,而獲得黃綠色粉末之化合物A2(17.8 mmol;產率:45%)。1 H NMR (400 MHz, CD2 Cl2 ) δ (ppm) = 9.87 (s, 1H), 8.09 (d, 1H), 7.98 (d, 1H), 7.43 - 7.37 (m, 2H), 7.25 (t, 1H), 7.06 (d, 1H), 4.15 (s, 3H)。 化合物A3之合成 於燒瓶中加入化合物A2(7.8 mmol)、二氯甲烷(150 mL),於氮氣氛圍下將反應系冷卻至0℃。繼而,將磷醯氯(7.8 mmol)與二氯甲烷7 mL一併加入至反應系中,使反應系恢復至室溫,其後進而攪拌4小時。加入二異丙基胺(7.8 mL),攪拌10分鐘後,加入三氟化硼二乙醚錯合物(9.3 mL),進而攪拌2小時。利用飽和鹽水將反應溶液進行清洗,將所獲得之粗產物藉由二氧化矽凝膠管柱層析法(展開溶劑:氯仿)進行精製,而獲得具有金屬光澤之紫色粉末之化合物A3(1.9 mmol;產率:50%)。1 H NMR (400 MHz, CD2 Cl2 ) δ (ppm) = 7.92 (d, 2H), 7.82 (s, 1H), 7.60 (d, 2H), 7.57 (d, 2H), 7.48 (t, 2H), 7.28 (t, 2H), 7.02 (d, 2H), 3.84 (s, 6H), EI - MS (m/z): 516 [M]+ 。 化合物(1-1)之合成 於燒瓶中加入化合物A3(2.5 mmol)、二氯甲烷(180 mL),於氮氣氛圍下將反應系冷卻至0℃。繼而,將三溴化硼(9.1 mL)加入至反應系中,將反應系直接於0℃之狀態下進而攪拌4小時。藉由TLC(薄層層析法)確認到原料之消失後,將反應溶液加入至飽和碳酸氫鈉水中。將沈澱進行過濾,利用水、甲醇將濾塊洗淨而獲得深綠色之化合物(1-1)。(1.8 mmol;產率:73%)。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 8.02 (d, 2H), 7.94 (d, 2H), 7.57 (s, 1H), 7.51 (t, 2H), 7.43 (d, 2H), 7.38 (t, 2H), 6.85 (d, 2H), EI - MS (m/z): 448 [M]+ 。 [實施例2]化合物(1-14)之合成 關於R1 為苯環、R2 為氫原子之化合物(1-14),除變更原料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合成。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 8.07 (d, 2H), 7.96 (d, 2H), 7.68 (d, 4H), 7.56 (s, 1H), 7.53 (t, 2H), 7.43 - 7.39 (m, 6H), 7.33 (t, 2H), 7.15 (s, 2H), EI - MS (m/z): 600 [M]+ 。 [實施例3]化合物(1-39)之合成 關於R1 為吡啶環、R2 為氫原子之化合物(1-39),除變更原料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合成。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 8.64 (d, 4H), 8.10 (d, 2H), 8.01 (d, 2H), 7.65 (s, 1H), 7.58 (t, 2H), 7.52 - 7.46 (m, 6H), 7.31 (s, 2H), EI-MS (m/z): 602 [M]+ 。 [實施例4]化合物(1-64)之合成 關於R1 為苯并㗁二唑環、R2 為氫原子之化合物(1-58),除變更原料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合成。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 8.11 (d, 2H), 8.07 (s, 2H), 8.03 (d, 2H), 7.87 (d, 2H), 7.75 (d, 2H), 7.67 (s, 1H), 7.61 (t, 2H), 7.53 - 7.49 (m, 2H), 7.32 (s, 2H)。 [實施例5]化合物(1-66)之合成 關於R1 為苯并噻二唑環、R2 為氫原子之化合物(1-59),除變更原料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合成。EI-MS (m/z): 716 [M]+ 。 [實施例6]化合物(1-30)之合成 關於R1 與R2 相互鍵結而形成有苯環之化合物(1-30),除變更原料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合成。EI-MS (m/z): 548 [M]+ 。 [實施例7]化合物(1-49)之合成 關於R1 為具有三氟甲基之苯環、R2 為氫原子之化合物(1-49),除變更原料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合成。EI-MS (m/z): 736 [M]+ 。 [比較例1]比較化合物(2-1)之合成 關於用在BODIPY之3,5位上經取代之苯環進行B-O螯合化所得之下述式所表示的比較化合物(2-1),除變更原料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合成。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ppm) = 8.25 (d, 4H), 7.99 (d, 2H), 7.76 (s, 1H), 7.53 (t, 2H), 7.43 - 7.36 (m, 4H), 7.17 (t, 2H), 6.98 (d, 2H), EI-MS (m/z): 436 [M]+ 。 [化15][實施例8]氯仿中之吸收光譜 針對實施例1~7中所獲得之本發明之化合物及比較例1中所獲得之化合物,於氯仿溶液中對吸收光譜進行測定。將結果彙總於表1,可知實施例之任一化合物於700 nm至2500 nm中之極大吸收波長(λMAX )均較比較化合物(2-1)長波長化。 [表1] 表1 [實施例9]使用化合物(1-1)之薄膜之製作及評價 將經預先昇華精製之化合物(1-1)於玻璃基板上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80 nm之膜厚,針對所獲得之有機薄膜測定吸收光譜。將所獲得之吸收光譜示於圖3。化合物(1-1)之薄膜狀態下之主要吸收帶之吸收端於886 nm下被觀察到。 [實施例10]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之製作及評價 於經預先洗淨之ITO透明導電玻璃(GEOMATEC公司製造,ITO膜厚150 nm)上將化合物(1-1)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膜成80 nm之膜厚。繼而,將鋁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而製成電極,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100 nm之膜厚,而製作本發明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將ITO及鋁作為電極,於進行過830 nm之光照射之狀態下對施加1 V電壓時之光電流響應性進行測定,結果為,暗電流成為1.47×10-10 [A/ cm2 ],明電流成為3.34×10-7 [A/ cm2 ],其明暗比為2.3×103 。將該元件於1 V下之電流響應性示於圖4。 [實施例11]使用化合物(1-66)之薄膜之製作及評價 將經預先昇華精製之化合物(1-66)於玻璃基板上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100 nm之膜厚,針對所獲得之有機薄膜測定吸收光譜。將所獲得之吸收光譜示於圖5。化合物(1-66)之薄膜狀態下之主要吸收帶之吸收端於996 nm下被觀察到。 [實施例12]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之製作及評價 於經預先洗淨之ITO透明導電玻璃(GEOMATEC公司製造,ITO膜厚150 nm)上將化合物(1-66)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膜成100 nm之膜厚。繼而,將鋁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而製成電極,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100 nm之膜厚,而製作本發明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將ITO及鋁作為電極,於進行過900 nm之光照射之狀態下對施加1 V電壓時之光電流響應性進行測定,結果為,暗電流成為2.37×10-8 [A/ cm2 ],明電流成為1.52×10-6 [A/ cm2 ],其明暗比為6.4×101 。將該元件於1 V下之電流響應性示於圖6。 [實施例13]使用化合物(1-14)之薄膜之製作及評價 將經預先昇華精製之化合物(1-14)於玻璃基板上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90 nm之膜厚,針對所獲得之有機薄膜測定吸收光譜。將所獲得之吸收光譜示於圖7。化合物(1-14)之薄膜狀態下之主要吸收帶之吸收端於938 nm下被觀察到。 [實施例14]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之製作及評價 於經預先洗淨之ITO透明導電玻璃(GEOMATEC公司製造,ITO膜厚150 nm)上將化合物(1-14)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膜成90 nm之膜厚。繼而,將鋁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而製成電極,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100 nm之膜厚,而製作本發明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將ITO及鋁作為電極,於進行過900 nm之光照射之狀態下對施加10 mV之電壓時之光電流響應性進行測定,結果為,暗電流成為1.41×10-7 [A/ cm2 ],明電流成為2.61×10-7 [A/ cm2 ],其明暗比為1.85。將該元件於10 V下之電流響應性示於圖8。 [比較例2]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之製作及評價 於經預先洗淨之ITO透明導電玻璃(GEOMATEC公司製造,ITO膜厚150 nm)上將酞菁錫(2)(東京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而成膜成200 nm之膜厚。繼而,將鋁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100 nm之膜厚而製成電極,而製作比較用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將ITO及鋁作為電極,於進行過850 nm之光照射之狀態下對該元件之於施加1 V之電壓時之光電流響應性進行測定,結果為,暗電流成為3.57×10-7 [A/ cm2 ],明電流成為1.22×10-6 [A/ cm2 ],其明暗比為3.41。 [比較例3]使用化合物(2-1)之薄膜之製作及評價 將經預先昇華精製之化合物(2-1)於玻璃基板上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80 nm之膜厚,針對所獲得之有機薄膜測定吸收光譜。化合物(2-1)之薄膜狀態下之主要吸收帶之吸收端於838 nm下被觀察到。 [比較例4]有機光電轉換元件之製作及評價 於經預先洗淨之ITO透明導電玻璃(GEOMATEC公司製造,ITO膜厚150 nm)上將化合物(2-1)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膜成80 nm之膜厚。繼而,將鋁進行電阻加熱真空蒸鍍而製成電極,電阻加熱真空蒸鍍成100 nm之膜厚,而製作比較用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將ITO及鋁作為電極,於進行過775 nm之光照射之狀態下對施加1 V電壓時之光電流響應性進行測定,結果為,暗電流成為8.15×10-6 [A/ cm2 ],明電流成為1.42×10-5 [A/ cm2 ],其明暗比為1.75。 本發明之材料之特徵在於:藉由連結於BODIPY之3,5位之5員環之芳香族環利用B-O螯合化形成6員環而達成長波長化,例如吸收如比較化合物(2-1)之既有之BODIPY色素所無法達成之近紅外區域的波長,其性質係如實施例8所示。又,本材料能夠應用於有機電子元件,例如於用作實施例所示之光電轉換材料之情形時,確認到優異之性能。即,比較例2所示之使用作為普通之近紅外線吸收色素之酞菁錫(2)的光電轉換元件由於在無光照射之狀態下之暗電流之漏出較嚴重,故而明暗比較差,而並非作為元件可期待良好之性能者。同樣地,如比較例4所示,即便為使用化合物(2-1)之光電轉換元件,暗電流之程度亦明顯,明暗比只不過為一位數。該等結果意味著既有之有機材料無法獲得於近紅外區域之充分之光電轉換性能。另一方面,使用本發明之化合物(1-1)或(1-66)之有機光電轉換元件於近紅外區域可獲得2位數以上之明暗比,即便為類似骨架,其性質亦明顯提昇。除此以外,可知使用上述化合物之元件即便對於2 V以上之電壓施加亦無問題地動作,因此耐久性亦優異。 本發明之化合物兼備合成上之簡便性、及近紅外區域中之吸收特性及能夠蒸鍍之特性全部,而作為於近紅外區域工作之有機電子元件材料非常有用。
(圖1)
1‧‧‧絕緣部
2‧‧‧上部電極(電極膜)
3‧‧‧電子阻擋層
4‧‧‧光電轉換層
5‧‧‧電洞阻擋層
6‧‧‧下部電極(電極膜)
7‧‧‧絕緣基材或其他光電轉換元件
(圖2)
11‧‧‧基板
12‧‧‧陽極
13‧‧‧電洞注入層
14‧‧‧電洞傳輸層
15‧‧‧發光層
16‧‧‧電子傳輸層
17‧‧‧陰極
圖1係表示例示本發明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實施態樣的剖視圖。 圖2係表示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層構成例之概略剖視圖。 圖3係表示實施例9之薄膜之吸收光譜。 圖4係表示實施例10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光電流響應性。 圖5係表示實施例11之薄膜之吸收光譜。 圖6係表示實施例12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光電流響應性。 圖7係表示實施例13之薄膜之吸收光譜。 圖8係表示實施例14之光電轉換元件之光電流響應性。

Claims (9)

  1. 一種化合物,其由下述式(1)表示: [化1](上述式(1)中之X1 至X6 分別獨立,為硫原子、具有氫原子之碳原子或具有取代基R0 之碳原子,取代基R0 表示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X1 至X6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其中X1 至X3 之至少一者為硫原子,X4 至X6 之至少一者為硫原子。
  3. 一種化合物,其由下述式(2a)、式(2b)、及式(2c)之任一者表示: [化2](上述式(2a)、式(2b)、及式(2c)中之R1 至R12 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R1 至R12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4. 一種化合物,其由下述式(2a)表示: [化3](上述式(2a)中之R1 至R4 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烷基、烷氧基、烷硫基、芳香族基、鹵素原子、羥基、巰基、硝基、取代胺基、未經取代胺基、氰基、磺基、醯基、胺磺醯基、烷基胺磺醯基、胺甲醯基、或烷基胺甲醯基;又,R1 至R12 之中鄰接之基可相互鍵結而形成環結構)。
  5. 一種近紅外線吸收材料,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
  6. 一種薄膜,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
  7. 一種有機電子元件,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
  8. 一種有機光電轉換元件,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
  9.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包含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
TW106136880A 2016-10-28 2017-10-26 二苯並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薄膜及有機電子元件 TWI7479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11280 2016-10-28
JP2016-211280 2016-10-28
JP2017-089780 2017-04-28
JP2017089780 2017-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9427A true TW201829427A (zh) 2018-08-16
TWI747979B TWI747979B (zh) 2021-12-01

Family

ID=62023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6880A TWI747979B (zh) 2016-10-28 2017-10-26 二苯並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薄膜及有機電子元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9503B2 (zh)
EP (1) EP3533798B1 (zh)
JP (1) JP6844934B2 (zh)
KR (1) KR102386678B1 (zh)
CN (1) CN109476681B (zh)
TW (1) TWI747979B (zh)
WO (1) WO20180796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49116B1 (en) 2017-08-10 2020-08-18 Nippon Kayaku Kabushiki Kaisha Dibenzopyrromethene boron chelate compound, near-infrared light-absorbing material, thin-film, and organic electronic device
JP6868128B2 (ja) * 2018-02-06 2021-05-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色変換組成物、これに用いる化合物、及び発光装置
KR102590315B1 (ko) * 2018-05-28 2023-10-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유기 광전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적층형 이미지 센서
JP7390320B2 (ja) * 2019-02-05 2023-12-01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ジベンゾピロメテンホウ素キレート化合物、近赤外光吸収材料、有機薄膜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デバイス
JP7177001B2 (ja) * 2019-05-23 2022-11-22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ジベンゾピロメテンホウ素キレート化合物、近赤外光吸収色素、光電変換素子、近赤外光センサー及び撮像素子
KR20220140847A (ko) * 2020-03-20 2022-10-18 닛토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보론 함유 환형 발광 화합물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색 변환 필름
JP2022129432A (ja) * 2021-02-25 2022-09-06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ホウ素キレート化合物、近赤外光吸収材料、薄膜、光電変換素子、及び撮像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68099B2 (ja) 1998-03-06 2007-01-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ジベンゾピロメテンホウ素キレート化合物及びそれを含有してなる光記録媒体
JP2012199541A (ja) * 2011-03-10 2012-10-1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素子、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WO2013035303A1 (ja) 2011-09-09 2015-03-2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薄膜太陽電池材料
JPWO2013035305A1 (ja) 2011-09-09 2015-03-23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有機太陽電池
FR2993565B1 (fr) * 2012-07-19 2016-01-08 Centre Nat Rech Scient Composes fluorescents de type thienyldipyrromethene bores et leurs utilisations.
JP2014065685A (ja) * 2012-09-26 2014-04-17 Idemitsu Kosan Co Ltd アザジピロメテン化合物を含む有機薄膜太陽電池材料
JP2014077042A (ja) 2012-10-10 2014-05-01 Idemitsu Kosan Co Ltd ジベンゾピロメテン化合物を含む有機薄膜太陽電池材料
JP2016006033A (ja) 2014-04-23 2016-01-1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化合物、標識剤、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光発電装置、有機薄膜太陽電池、表示装置及び有機el素子
JP6465350B2 (ja) * 2015-03-09 2019-02-06 公立大学法人首都大学東京 新規な有機化合物およびその利用
MY183307A (en) * 2015-05-26 2021-02-18 Toray Industries Pyrromethene-boron complex, color-changing composition, color-changing film, light source unit including same, display, and light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33798A4 (en) 2020-05-06
JP6844934B2 (ja) 2021-03-17
EP3533798B1 (en) 2021-11-17
US20190270758A1 (en) 2019-09-05
CN109476681A (zh) 2019-03-15
EP3533798A1 (en) 2019-09-04
KR20190077303A (ko) 2019-07-03
US10829503B2 (en) 2020-11-10
KR102386678B1 (ko) 2022-04-13
CN109476681B (zh) 2021-04-16
JPWO2018079653A1 (ja) 2019-09-19
TWI747979B (zh) 2021-12-01
WO2018079653A1 (ja) 2018-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7979B (zh) 二苯並吡咯亞甲基硼螯合化合物、近紅外線吸收材料、薄膜及有機電子元件
JP5805862B2 (ja) 新規な化合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電子素子
TW201924038A (zh) 攝像元件用光電轉換元件用材料及包含其之光電轉換元件
JP5946963B2 (ja) 多環式化合物およびそれを含む有機電子素子
KR20100119077A (ko) 신규한 화합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 전자 소자
JP7073382B2 (ja) ジベンゾピロメテンホウ素キレート化合物、近赤外光吸収材料、薄膜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デバイス
JP7390320B2 (ja) ジベンゾピロメテンホウ素キレート化合物、近赤外光吸収材料、有機薄膜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デバイス
JP7033039B2 (ja) ジベンゾピロメテンホウ素キレート化合物およびその利用
EP2998380A1 (en) Compound for organic optoelectric devic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including sam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KR102176874B1 (ko) 신규한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JP7357880B2 (ja) 新規環状化合物およびその用途
JP6953060B2 (ja) 化合物、これを含む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これを用いた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1015963A (ja) 光電変換素子用材料及びその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