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8100A -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8100A
TW201818100A TW105136313A TW105136313A TW201818100A TW 201818100 A TW201818100 A TW 201818100A TW 105136313 A TW105136313 A TW 105136313A TW 105136313 A TW105136313 A TW 105136313A TW 201818100 A TW201818100 A TW 2018181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ffective portion
lens
optically effective
lens group
plastic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6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14536B (zh
Inventor
黃炫欽
湯相岐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363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4536B/zh
Priority to CN201611091393.7A priority patent/CN108061955A/zh
Priority to US15/465,786 priority patent/US1050293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4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453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8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8100A/zh
Priority to US16/674,244 priority patent/US11333864B2/en
Priority to US16/674,255 priority patent/US11409075B2/en
Priority to US17/810,628 priority patent/US11822149B2/e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塑膠光學透鏡組,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黏合膠水塗層。第一間隔區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一接合結構之間。第二光學有效部與第一光學有效部對應設置。第二間隔區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與第二接合結構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與第二接合結構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二光學有效部對正,且第一間隔區與第二間隔區之間形成參考空間。黏合膠水塗層至少設置於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二光學有效部之間,且黏合膠水塗層黏合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藉此,以適用於高光學規格的成像鏡頭模組。

Description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塑膠光學透鏡組及成像鏡頭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及成像鏡頭模組。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搭載有成像裝置的個人化電子產品及行動通訊產品的普及,連帶帶動小型化成像鏡頭模組的興起,對具有高解析度與優良成像品質的小型化成像鏡頭模組的需求也大幅攀升。
為了滿足成像鏡頭模組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光學規格,塑膠光學透鏡組常會導入黏合透鏡,然而黏合透鏡的製程較非黏合透鏡複雜,且在兩透鏡的黏合表面需擁有高準度的曲面,以便達到兩透鏡黏合時的高密合度,同時在黏合的過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響整體光學成像品質。特別是黏合透鏡應用在小型化且高光學規格的成像鏡頭模組,例如13 MP(Mega Pixels)以上畫素、光圈值1.8以上、具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光學防 手震)功能、變焦雙鏡頭等,黏合透鏡的對心精度要求將更為嚴苛。因此,亟需一種提升黏合透鏡的密合度及對心精度的塑膠光學透鏡組,以維持成像品質並適用於高光學規格的成像鏡頭模組。
本發明提供一種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塑膠光學透鏡組中兩透鏡的各一表面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且在兩透鏡黏合表面的光學有效部與周邊部的接合結構之間包含參考空間或參考間隙,藉以提升黏合透鏡的密合度及對心精度,使塑膠光學透鏡組維持成像品質並適用於高光學規格的成像鏡頭模組。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塑膠光學透鏡組,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黏合膠水塗層。第一透鏡包含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包含第一光學有效部及第一周邊部。第一周邊部環繞第一光學有效部,第一周邊部包含第一間隔區及第一接合結構,第一間隔區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一接合結構之間。第二透鏡包含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包含第二光學有效部及第二周邊部。第二光學有效部與第一光學有效部對應設置。第二周邊部環繞第二光學有效部,第二周邊部包含第二間隔區及第二接合結構,第二間隔區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與第二接合結構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與第二接合結構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二光學有效部對正,且第一間隔區與第二間隔區之間形成參考空間。黏合膠水塗層至少設置於 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二光學有效部之間,且黏合膠水塗層黏合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藉此,可提升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組成的黏合透鏡的密合度及對心精度,以維持成像品質並適用於高光學規格的成像鏡頭模組。
根據前段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第一接合結構可包含第一圓錐面及第一承靠面,第一承靠面垂直於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光軸且較第一圓錐面遠離第一光學有效部;第二接合結構可包含第二圓錐面及第二承靠面,第二承靠面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二圓錐面遠離第二光學有效部,且第一圓錐面與第二圓錐面接觸,第一承靠面與第二承靠面接觸。第一間隔區及第二間隔區中至少一者可包含環型凹槽。環型凹槽的表面粗糙度為R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μm<Ra<4.0μm。第一間隔區可包含第一平面段,第一平面段垂直於光軸,且第二間隔區可包含第二平面段,第二平面段垂直於光軸。第一平面段及第二平面段可皆不與黏合膠水塗層接觸。第一平面段可連接第一圓錐面,且第一圓錐面可連接第一承靠面。塑膠光學透鏡組可更包含遮光片,其設置在第一平面段及第二平面段之間,其中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2mm<d<0.06mm。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黏合膠水塗層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5<d/t<4.0。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遮光片的厚度為m,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2mm<d-m<0.015mm。第一圓錐 面與第一承靠面的夾角為θ,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0度θ130度。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00度θ120度。參考空間在與光軸共平面的剖面上的面積為2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2<2a<0.6mm2。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有助於確保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間距獲得預期的控制以維持較佳的光學精度。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前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藉此,有助於成像鏡頭模組維持成像品質並滿足高光學規格。
依據本發明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依據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塑膠光學透鏡組,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及黏合膠水塗層。第一透鏡包含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包含第一光學有效部及第一周邊部。第一周邊部環繞第一光學有效部,第一周邊部包含第一平面段及第一接合結構,第一平面段垂直於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光軸且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一接合結構之間。第二透鏡包含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包含第二光學有效部及第二周邊部。第二光學有效部與第一光學有效部對應設置。第二周邊部環繞第二光學有效部,第二周邊部包含第二平面段及第二接合結構,第二平面段垂直於光軸且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與第二接合結構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與第二接合結構接合並使第一光 學有效部與第二光學有效部對正,且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之間形成參考間隙。黏合膠水塗層至少設置於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二光學有效部之間,且黏合膠水塗層黏合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中寬度較短者的寬度中點的直徑為Φd,黏合膠水塗層的外徑為Φt,其滿足下列條件:0.08mm<(Φd-Φt)/2<Φt mm。藉此,可提升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組成的黏合透鏡的密合度及對心精度,且藉由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之間的參考間隙可避免黏合膠水塗層的塗佈範圍過度延伸或過小。
根據前段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第一接合結構可包含第一圓錐面及第一承靠面,第一承靠面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一圓錐面遠離第一光學有效部;第二接合結構可包含第二圓錐面及第二承靠面,第二承靠面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二圓錐面遠離第二光學有效部,且第一圓錐面與第二圓錐面接觸,第一承靠面與第二承靠面接觸。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中寬度較短者的寬度中點的直徑為Φd,黏合膠水塗層的外徑為Φ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6mm<Φd-Φt<Φt mm。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黏合膠水塗層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5<d/t<4.0。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2mm<d<0.06mm。第一光學有效部與第一平面段之間,及第二光學有效部與第二平面段之間,其中至少一者可包含環型凹槽。第一平面段及第二平面段可皆不與黏合膠水塗層接觸。環型凹槽的表面粗糙度為Ra,其 可滿足下列條件:0.1μm<Ra<4.0μm。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可避免黏合膠水塗層溢流至第一圓錐面及第二圓錐面而影響黏合透鏡組裝的對心精度。
依據本發明又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前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藉此,有助於成像鏡頭模組維持成像品質並滿足高光學規格。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50、60、70‧‧‧電子裝置
56‧‧‧感測元件
57‧‧‧輔助光學元件
58‧‧‧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59a‧‧‧觸控螢幕
59b‧‧‧按鍵
97‧‧‧軟性電路板
98‧‧‧連接器
100、200、300、400、500、600、700‧‧‧成像鏡頭模組
503‧‧‧自動對焦組件
504‧‧‧光學防手震組件
108、208、308、408‧‧‧塑膠鏡筒
107、207、307、407、507‧‧‧電子感光元件
109、209、309、409、509‧‧‧塑膠光學透鏡組
240、940‧‧‧遮光片
155、255‧‧‧玻璃面板
156、256、356、456‧‧‧成像面
133、134、135、136、233、234、235、236、333、334、335、336、433、434‧‧‧透鏡
110、210、310、410、910‧‧‧第一透鏡
113、213、313、413、913‧‧‧第一表面
114、214、314、414、914‧‧‧第一光學有效部
115、215、315、415、915‧‧‧第一周邊部
116、216、316、416、916‧‧‧第一間隔區
117、217、317、417、917‧‧‧第一平面段
171、271、371、471、971‧‧‧第一接合結構
181、281、381、481、981‧‧‧第一圓錐面
191、291、391、491、991‧‧‧第一承靠面
120、220、320、420、920‧‧‧第二透鏡
123、223、323、423、923‧‧‧第二表面
124、224、324、424、924‧‧‧第二光學有效部
125、225、325、425、925‧‧‧第二周邊部
126、226、326、426、926‧‧‧第二間隔區
127、227、327、427、927‧‧‧第二平面段
172、272、372、472、972‧‧‧第二接合結構
182、282、382、482、982‧‧‧第二圓錐面
192、292、392、492、992‧‧‧第二承靠面
160、260、360、460、960‧‧‧環型凹槽
180、280、380、480、980‧‧‧參考空間
188、288、388、488、988‧‧‧參考間隙
190、290、390、490、990‧‧‧黏合膠水塗層
199、299、399、499、999‧‧‧非固態黏合膠水
Φd‧‧‧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中寬度較短者的寬度中點的直徑
Φt‧‧‧黏合膠水塗層的外徑
θ‧‧‧第一圓錐面與第一承靠面的夾角
d‧‧‧第一平面段與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
t‧‧‧黏合膠水塗層於光軸上的厚度
m‧‧‧遮光片的厚度
2a‧‧‧參考空間在與光軸共平面的剖面上的面積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1C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2a的示意圖;第1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Φd、Φt、d及t的示意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 第2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2C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2a的示意圖;第2D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Φd、Φt、d、t及m的示意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第3B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3C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2a的示意圖;第3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Φd、Φt、d及t的示意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4C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2a的示意圖;第4D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Φd、Φt、d及t的示意圖;第4E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的另一示意圖; 第4F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另一第一透鏡及另一第二透鏡的組裝示意圖;第4G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2a的另一示意圖;第4H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的參數Φd、Φt、d、t及m的另一示意圖;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第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6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A圖,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100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100包含塑膠光學透鏡組109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07,其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包含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及黏合膠水塗層190,電子感光元件107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成像面156。
第一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133、134、135、136、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玻璃面板155及成像面156,其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透鏡為六片(133、134、135、136、110、120) 並皆為塑膠材質,黏合膠水塗層190黏合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且透鏡133、134、135、136、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及玻璃面板155皆沿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108內。此外,玻璃面板155可為保護玻璃元件、濾光元件或前述二者,且不影響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焦距。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塑膠光學透鏡組的透鏡可為四片、五片、七片或更多片透鏡。
配合參照第1B圖,第1B圖繪示第一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的組裝示意圖。由第1A圖及第1B圖可知,第一透鏡110包含第一表面113,第一表面113包含第一光學有效部114及第一周邊部115,其中第一周邊部115環繞第一光學有效部114。第二透鏡120包含第二表面123,第二表面123包含第二光學有效部124及第二周邊部125,其中第二光學有效部124與第一光學有效部114對應設置,第二周邊部125環繞第二光學有效部124。第一實施例中,第一表面113為第一透鏡110面向成像面156的表面,且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二表面123為第二透鏡12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且第二光學有效部124近光軸處為凸面。
配合參照第1C圖,第1C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參數2a的示意圖。由第1A圖及第1C圖可知,黏合膠水塗層190至少設置於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124之間,且黏合膠水塗層190黏合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即是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透 過至少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124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
進一步來說,由第1A圖及第1B圖可知,第一周邊部115可包含第一間隔區116及第一接合結構171,第一間隔區116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一接合結構171之間。第二周邊部125可包含第二間隔區126及第二接合結構172,第二間隔區126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124與第二接合結構1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171與第二接合結構1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124對正光軸,且第一間隔區116與第二間隔區126之間形成參考空間180,其中參考空間180為第一間隔區116與第二間隔區126之間的空氣間隙。
或者可說,第一周邊部115可包含第一平面段117及第一接合結構171,第一平面段117垂直於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光軸且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一接合結構171之間。第二周邊部125可包含第二平面段127及第二接合結構172,第二平面段127垂直於光軸且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124與第二接合結構1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171與第二接合結構1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124對正光軸,且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形成參考間隙188,其中參考間隙188為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的空氣間隙。
藉此,可提升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組成的黏合透鏡的密合度及對心精度,並使塑膠光學透鏡組109 維持成像品質並適用於高光學規格的成像鏡頭模組100。再者,成像鏡頭模組100包含塑膠光學透鏡組109,塑膠光學透鏡組109將有助於成像鏡頭模組100維持成像品質並滿足高光學規格。
配合參照第1D圖,第1D圖繪示第一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參數Φd、Φt、d及t的示意圖。由第1D圖可知,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中寬度較短者的寬度中點的直徑為Φd,黏合膠水塗層190的外徑為Φt,其中黏合膠水塗層190的外徑是指黏合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的外徑,不包含黏合膠水塗層190溢流而僅附著在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其中一者的部分,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8mm<(Φd-Φt)/2<Φt mm,藉由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的參考間隙188可避免黏合膠水塗層190的塗佈範圍過度延伸或過小。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16mm<Φd-Φt<Φt mm。藉此,可使參考間隙188不離黏合膠水塗層190的外徑過遠。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皆為環繞光軸且垂直光軸的環形表面,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中的環形寬度較短者為第一平面段117,第一平面段117的寬度中點形成以光軸為圓心的圓形,且其直徑為Φd。
詳細來說,由第1B圖可知,在黏合膠水塗層190黏合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的組裝過程中,首先第一透鏡110以第一表面113朝上的方向置於透鏡托台(圖未揭示),接著將經估算體積的非固態黏合膠水199以單點方式 注入第一光學有效部114的中央,第二透鏡120以第二表面123朝下的方向透過第一接合結構171與第二接合結構172接合,使非固態黏合膠水199受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擠壓,由第一光學有效部114的中央及第二光學有效部124的中央向第一周邊部115及第二周邊部125的方向輻射狀擴散,非固態黏合膠水199遂固化成為黏合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的黏合膠水塗層190,使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124對正光軸。再者,藉由第一實施例中非固態黏合膠水199以單點方式注入第一光學有效部114的中央,可有效降低固化後的黏合膠水塗層190的氣泡,更加提升黏合透鏡的密合度及對心精度,以更加維持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成像品質。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非固態黏合膠水199可以多點方式注入第一表面113與第二表面123之間,但不以此為限。此外,非固態黏合膠水199及其固化而成的黏合膠水塗層190即是黏著劑且無材質上的限制,更可由黏合透鏡結構及組裝製程所需調整非固態黏合膠水199的黏滯性。
由第1B圖及第1C圖可知,第一接合結構171可包含第一圓錐面181及第一承靠面191,第一圓錐面181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一承靠面191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一圓錐面181遠離第一光學有效部114;第二接合結構172可包含第二圓錐面182及第二承靠面192,第二圓錐面182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二承靠面 192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二圓錐面182遠離第二光學有效部124,且第一圓錐面181與第二圓錐面182接觸,第一承靠面191與第二承靠面192接觸,以令第一接合結構171與第二接合結構1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124對正光軸。藉由第一圓錐面181及第二圓錐面182的接合方式,可使相同尺寸公差的透鏡較易組裝,有效降低組裝廢品的發生機率,並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再者,第一圓錐面181與第二圓錐面182之間無光學元件,第一圓錐面181與第二圓錐面182為實體接觸;第一承靠面191與第二承靠面192之間無光學元件,第一承靠面191與第二承靠面192為實體接觸,可有效降低對心精度的偏移。此外,第一圓錐面181、第二圓錐面182、第一承靠面191及第二承靠面192可以是鍍膜表面。
由第1B圖可知,第一圓錐面181與第一承靠面191的夾角為θ,其中參數θ數值取0度至180度之間,其可滿足下列條件:90度θ130度。藉此,有助於確保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的間距獲得預期的控制以維持較佳的光學精度。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00度θ120度。第一實施例中,第二圓錐面182與第二承靠面192的夾角與參數θ數值相同,使得第一接合結構171與第二接合結構1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124對正光軸。
由第1A圖及第1C圖可知,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間隔區116可包含第一平面段117,第一平面段117垂直 於光軸,且第二間隔區126可包含第二平面段127,第二平面段127垂直於光軸。再者,參考空間180可包含參考間隙188。藉此,第一平面段117及第二平面段127除可作為黏合膠水塗層190溢流的緩衝空間外,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形成的參考間隙188亦可作為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的機構可用空間,以利於黏合透鏡結構的設計裕度。
由第1B圖及第1C圖可知,第一間隔區116及第二間隔區126中至少一者可包含環型凹槽160,環型凹槽160相對其鄰近表面凹陷;或者可說,第一光學有效部114與第一平面段117之間,及第二光學有效部124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其中至少一者可包含環型凹槽160。藉此,環型凹槽160可作為黏合膠水塗層190溢流的緩衝空間,承接黏合膠水塗層190由第一光學有效部114及第二光學有效部124的溢流,並進一步避免黏合膠水塗層190溢流至第一圓錐面181及第二圓錐面182而影響黏合透鏡組裝的對心精度。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間隔區116包含環型凹槽160。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第二間隔區可包含環型凹槽,或是第一間隔區及第二間隔區可皆包含環型凹槽。
環型凹槽160的表面粗糙度為R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μm<Ra<4.0μm。藉此,可提升吸附多餘非固態黏合膠水199的效率,也可降低雜散光面反射。
第一平面段117可連接第一圓錐面181,且第一圓錐面181可連接第一承靠面191,即是第一平面段117與 第一承靠面191之間僅有一個圓錐面,並無複數轉折連接的圓錐面。藉此,可降低黏合透鏡結構的複雜度,並提升黏合透鏡結構的尺寸精度。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平面段117連接第一圓錐面181,第一圓錐面181連接第一承靠面191,並且第二平面段127連接第二圓錐面182,第二圓錐面182連接第二承靠面192。
由第1A圖及第1C圖可知,第一平面段117及第二平面段127可皆不與黏合膠水塗層190接觸。藉此,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形成的參考間隙188可作為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的機構可用空間,進一步避免黏合膠水塗層190溢流至第一圓錐面181及第二圓錐面182而影響黏合透鏡組裝的對心精度。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平面段117及第二平面段127皆不與黏合膠水塗層190接觸。
由第1D圖可知,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皆垂直光軸,故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相互平行。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的距離為d,亦即是參考間隙188的間隙寬度,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2mm<d<0.06mm。藉此,有助於提升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參考間隙188的精密度,並避免過大的公差,進一步確保參考間隙188中光學元件(如遮光片)的契合度,避免光學元件在參考間隙188中的過度晃動影響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光學品質。
第一平面段117與第二平面段127之間的距離為d,黏合膠水塗層19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25<d/t<4.0。藉此,較相近的參數d及參數t有助於穩定控制非固態黏合膠水199的用量,以維持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的間距於黏合前後的一致性。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40<d/t<3.0。
由第1C圖可知,參考空間180在與光軸共平面的剖面上的面積為2a,其中參考空間180在與光軸共平面的剖面上有二個分離的區域,且其面積合計為2a,故單一個區域的平均面積為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2mm2<2a<0.6mm2。藉由參考空間180可降低非固態黏合膠水199因毛細現象而過度溢流的現象,並可維持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的小型化。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一,其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100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B圖至第1D圖所繪示。
<第二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2A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200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可知,成像鏡 頭模組200包含塑膠光學透鏡組209以及電子感光元件207,其中塑膠光學透鏡組209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及黏合膠水塗層290,電子感光元件207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成像面256。
第二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透鏡233、234、235、236、玻璃面板255及成像面256,其中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透鏡為六片(210、220、233、234、235、236)並皆為塑膠材質,黏合膠水塗層290黏合第一透鏡210與第二透鏡220,且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透鏡233、234、235及236皆沿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208內。此外,玻璃面板255可為保護玻璃元件、濾光元件或前述二者,且不影響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焦距。
配合參照第2B圖,第2B圖繪示第二實施例的第一透鏡210及第二透鏡220的組裝示意圖。由第2A圖及第2B圖可知,第一透鏡210包含第一表面213,第一表面213包含第一光學有效部214及第一周邊部215,其中第一周邊部215環繞第一光學有效部214。第二透鏡220包含第二表面223,第二表面223包含第二光學有效部224及第二周邊部225,其中第二光學有效部224與第一光學有效部214對應設置,第二周邊部225環繞第二光學有效部224。第二實施例中,第一表面213為第一透鏡210面向成像面256的表面,且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二表面223 為第二透鏡22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且第二光學有效部224近光軸處為凸面。
配合參照第2C圖,第2C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參數2a的示意圖。由第2A圖及第2C圖可知,黏合膠水塗層290設置於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224之間,且黏合膠水塗層290黏合第一透鏡210與第二透鏡220,即是第一透鏡210與第二透鏡220透過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224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
進一步來說,由第2A圖及第2B圖可知,第一周邊部215包含第一間隔區216及第一接合結構271,第一間隔區216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與第一接合結構271之間。第二周邊部225包含第二間隔區226及第二接合結構272,第二間隔區226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224與第二接合結構2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271與第二接合結構2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224對正光軸,且第一間隔區216與第二間隔區226之間形成參考空間280,其中參考空間280為第一間隔區216與第二間隔區226之間的空氣間隙。
或者可說,第一周邊部215包含第一平面段217及第一接合結構271,第一平面段217垂直於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光軸且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與第一接合結構271之間。第二周邊部225包含第二平面段227及第二接合結構272,第二平面段227垂直於光軸且位於第二光學有效 部224與第二接合結構2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271與第二接合結構2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224對正光軸,且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之間形成參考間隙288,其中參考間隙288為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之間的空氣間隙。
配合參照第2D圖,第2D圖繪示第二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參數Φd、Φt、d、t及m的示意圖。由第2D圖可知,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皆為環繞光軸且垂直光軸的環形表面,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中的環形寬度較短者為第二平面段227,第二平面段227的寬度中點形成以光軸為圓心的圓形,且其直徑為Φd。
詳細來說,由第2B圖可知,在黏合膠水塗層290黏合第一透鏡210與第二透鏡220的組裝過程中,首先第一透鏡210以第一表面213朝上的方向置於透鏡托台(圖未揭示),接著將經估算體積的非固態黏合膠水299以單點方式注入第一光學有效部214的中央,第二透鏡220以第二表面223朝下的方向透過第一接合結構271與第二接合結構272接合,且遮光片240組裝於第一表面213與第二表面223之間,使非固態黏合膠水299受第一透鏡210及第二透鏡220擠壓,由第一光學有效部214的中央及第二光學有效部224的中央向第一周邊部215及第二周邊部225的方向輻射狀擴散,非固態黏合膠水299遂固化成為黏合第一透鏡210與第二透鏡220的黏合膠水塗層290,使第一透鏡210與第二透 鏡220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224對正光軸。
由第2B圖及第2C圖可知,第一接合結構271包含第一圓錐面281及第一承靠面291,第一圓錐面281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一承靠面291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一圓錐面281遠離第一光學有效部214;第二接合結構272包含第二圓錐面282及第二承靠面292,第二圓錐面282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二承靠面292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二圓錐面282遠離第二光學有效部224,且第一圓錐面281與第二圓錐面282接觸,第一承靠面291與第二承靠面292接觸,以令第一接合結構271與第二接合結構2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2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224對正光軸。
由第2A圖及第2C圖可知,第一間隔區216包含第一平面段217,第一平面段217垂直於光軸,且第二間隔區226包含第二平面段227,第二平面段227垂直於光軸,其中第一平面段217及第二平面段227皆不與黏合膠水塗層290接觸。再者,參考空間280包含參考間隙288。
由第2B圖及第2C圖可知,第二間隔區226包含環型凹槽260,環型凹槽260相對其鄰近表面凹陷;或者可說,第二光學有效部224與第二平面段227之間包含環型凹槽260。
第一平面段217連接第一圓錐面281,第一圓錐面281連接第一承靠面291,並且第二平面段227連接第二圓錐面282,第二圓錐面282連接第二承靠面292。
由第2A圖可知,塑膠光學透鏡組209更包含遮光片240,其設置在第一平面段217及第二平面段227之間,也可說是遮光片240設置在參考間隙288中,其中在一時間中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240,即是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之間的距離d(參考間隙288的間隙寬度)大於遮光片的厚度,故遮光片240在參考間隙288中輕微晃動,而非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同時緊密抵靠遮光片240。藉此,在第一平面段217及第二平面段227之間的參考間隙288置放遮光片240,使得遮光片240在黏合透鏡中具有良好的配置狀態,以提高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遮光效率及成像鏡頭模組200的成像品質。此外,遮光片240可視光學規格需求調整其尺寸而延伸至參考間隙288以外的參考空間280。
由第2D圖可知,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之間的距離為d,遮光片240的厚度為m,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2mm<d-m<0.015mm。藉此,在參數d及參數m的精密範圍內,可避免遮光片240過度晃動及被第一平面段217與第二平面段227過度擠壓,有助於維持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的光學品質。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二,其表列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200中塑膠光學透鏡組209參數Φd、Φt、 (Φd-Φt)/2、Φd-Φt、θ、Ra、d、t、d/t、m、d-m及2a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100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相同,並如第2B圖至第2D圖所繪示。
<第三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3A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300的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300包含塑膠光學透鏡組309以及電子感光元件307,其中塑膠光學透鏡組309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及黏合膠水塗層390,電子感光元件307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309的成像面356。
第三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309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透鏡333、334、335、336及成像面356,其中塑膠光學透鏡組309的透鏡為六片(310、320、333、334、335、336)並皆為塑膠材質,黏合膠水塗層390黏合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且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透鏡333、334、335及336皆沿塑膠光學透鏡組309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308內。
配合參照第3B圖,第3B圖繪示第三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10及第二透鏡320的組裝示意圖。由第3A圖及第3B圖可知,第一透鏡310包含第一表面313,第一表面313包含第一光學有效部314及第一周邊部315,其中第一周邊部315環繞第一光學有效部314。第二透鏡320包含第二表面323,第二表面323包含第二光學有效部324及第二周邊部325,其中第二光學有效部324與第一光學有效部314對應設置,第二周邊部325環繞第二光學有效部324。第三實施例中,第一表面313為第一透鏡310面向成像面356的表面,且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二表面323為第二透鏡32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且第二光學有效部324近光軸處為凹面。
配合參照第3C圖,第3C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309的參數2a的示意圖。由第3A圖及第3C圖可知,黏合膠水塗層390設置於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324之間,且黏合膠水塗層390黏合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即是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透過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324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
進一步來說,由第3A圖及第3B圖可知,第一周邊部315包含第一間隔區316及第一接合結構371,第一間隔區316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與第一接合結構371之間。第二周邊部325包含第二間隔區326及第二接合結構372,第二間隔區326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324與第二接合 結構3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371與第二接合結構3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324對正光軸,且第一間隔區316與第二間隔區326之間形成參考空間380,其中參考空間380為第一間隔區316與第二間隔區326之間的空氣間隙。
或者可說,第一周邊部315包含第一平面段317及第一接合結構371,第一平面段317垂直於塑膠光學透鏡組309的光軸且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與第一接合結構371之間。第二周邊部325包含第二平面段327及第二接合結構372,第二平面段327垂直於光軸且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324與第二接合結構3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371與第二接合結構3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324對正光軸,且第一平面段317與第二平面段327之間形成參考間隙388,其中參考間隙388為第一平面段317與第二平面段327之間的空氣間隙。
配合參照第3D圖,第3D圖繪示第三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309的參數Φd、Φt、d及t的示意圖。由第3D圖可知,第一平面段317與第二平面段327皆為環繞光軸且垂直光軸的環形表面,第一平面段317與第二平面段327中的環形寬度較短者為第二平面段327,第二平面段327的寬度中點形成以光軸為圓心的圓形,且其直徑為Φd。
詳細來說,由第3B圖可知,在黏合膠水塗層390黏合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的組裝過程中,首先第二透鏡320以第二表面323朝上的方向置於透鏡托台(圖未揭 示),接著將經估算體積的非固態黏合膠水399以單點方式注入第二光學有效部324的中央,第一透鏡310以第一表面313朝下的方向透過第一接合結構371與第二接合結構372接合,使非固態黏合膠水399受第一透鏡310及第二透鏡320擠壓,由第一光學有效部314的中央及第二光學有效部324的中央向第一周邊部315及第二周邊部325的方向輻射狀擴散,非固態黏合膠水399遂固化成為黏合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的黏合膠水塗層390,使第一透鏡310與第二透鏡320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324對正光軸。
由第3B圖及第3C圖可知,第一接合結構371包含第一圓錐面381及第一承靠面391,第一圓錐面381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一承靠面391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一圓錐面381遠離第一光學有效部314;第二接合結構372包含第二圓錐面382及第二承靠面392,第二圓錐面382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二承靠面392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二圓錐面382遠離第二光學有效部324,且第一圓錐面381與第二圓錐面382接觸,第一承靠面391與第二承靠面392接觸,以令第一接合結構371與第二接合結構3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3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324對正光軸。
由第3A圖及第3C圖可知,第一間隔區316包含第一平面段317,第一平面段317垂直於光軸,且第二間隔區326包含第二平面段327,第二平面段327垂直於光軸, 其中第一平面段317及第二平面段327皆不與黏合膠水塗層390接觸。再者,參考空間380包含參考間隙388。
由第3B圖及第3C圖可知,第二間隔區326包含環型凹槽360,環型凹槽360相對其鄰近表面凹陷;或者可說,第二光學有效部324與第二平面段327之間包含環型凹槽360。
第一平面段317連接第一圓錐面381,第一圓錐面381連接第一承靠面391,並且第二平面段327連接第二圓錐面382,第二圓錐面382連接第二承靠面392。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三,其表列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300中塑膠光學透鏡組309參數Φd、Φt、(Φd-Φt)/2、Φd-Φt、θ、Ra、d、t、d/t及2a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100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相同,並如第3B圖至第3D圖所繪示。
<第四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4A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400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400包含塑膠光學透鏡組409以及電子感光元件407,其中塑膠光學透鏡組409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 鏡420、黏合膠水塗層490、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及黏合膠水塗層990,電子感光元件407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成像面456。
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透鏡433、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透鏡434及成像面456,其中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透鏡為六片(410、420、433、910、920、434)並皆為塑膠材質,黏合膠水塗層490黏合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黏合膠水塗層990黏合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鏡920,且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透鏡433、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透鏡434皆沿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408內。
首先說明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組成的黏合透鏡,配合參照第4B圖,第4B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第一透鏡410及第二透鏡420的組裝示意圖。由第4A圖及第4B圖可知,第一透鏡410包含第一表面413,第一表面413包含第一光學有效部414及第一周邊部415,其中第一周邊部415環繞第一光學有效部414。第二透鏡420包含第二表面423,第二表面423包含第二光學有效部424及第二周邊部425,其中第二光學有效部424與第一光學有效部414對應設置,第二周邊部425環繞第二光學有效部424。第四實施例中,第一表面413為第一透鏡410面向成像面456的表面,且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二表面423 為第二透鏡42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且第二光學有效部424近光軸處為凹面。
配合參照第4C圖,第4C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參數2a的示意圖。由第4A圖及第4C圖可知,黏合膠水塗層490設置於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424之間,且黏合膠水塗層490黏合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即是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透過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424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
進一步來說,由第4A圖及第4B圖可知,第一周邊部415包含第一間隔區416及第一接合結構471,第一間隔區416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與第一接合結構471之間。第二周邊部425包含第二間隔區426及第二接合結構472,第二間隔區426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424與第二接合結構4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471與第二接合結構4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424對正光軸,且第一間隔區416與第二間隔區426之間形成參考空間480,其中參考空間480為第一間隔區416與第二間隔區426之間的空氣間隙。
或者可說,第一周邊部415包含第一平面段417及第一接合結構471,第一平面段417垂直於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光軸且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與第一接合結構471之間。第二周邊部425包含第二平面段427及第二接合結構472,第二平面段427垂直於光軸且位於第二光學有效 部424與第二接合結構4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471與第二接合結構4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424對正光軸,且第一平面段417與第二平面段427之間形成參考間隙488,其中參考間隙488為第一平面段417與第二平面段427之間的空氣間隙。
配合參照第4D圖,第4D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參數Φd、Φt、d及t的示意圖。由第4D圖可知,第一平面段417與第二平面段427皆為環繞光軸且垂直光軸的環形表面,第一平面段417與第二平面段427中的環形寬度較短者為第二平面段427,第二平面段427的寬度中點形成以光軸為圓心的圓形,且其直徑為Φd。
詳細來說,由第4B圖可知,在黏合膠水塗層490黏合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的組裝過程中,首先第二透鏡420以第二表面423朝上的方向置於透鏡托台(圖未揭示),接著將經估算體積的非固態黏合膠水499以單點方式注入第二光學有效部424的中央,第一透鏡410以第一表面413朝下的方向透過第一接合結構471與第二接合結構472接合,使非固態黏合膠水499受第一透鏡410及第二透鏡420擠壓,由第一光學有效部414的中央及第二光學有效部424的中央向第一周邊部415及第二周邊部425的方向輻射狀擴散,非固態黏合膠水499遂固化成為黏合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的黏合膠水塗層490,使第一透鏡410與第二透鏡420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424對正光軸。
由第4B圖及第4C圖可知,第一接合結構471包含第一圓錐面481及第一承靠面491,第一圓錐面481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一承靠面491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一圓錐面481遠離第一光學有效部414;第二接合結構472包含第二圓錐面482及第二承靠面492,第二圓錐面482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二承靠面492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二圓錐面482遠離第二光學有效部424,且第一圓錐面481與第二圓錐面482接觸,第一承靠面491與第二承靠面492接觸,以令第一接合結構471與第二接合結構4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4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424對正光軸。
由第4A圖及第4C圖可知,第一間隔區416包含第一平面段417,第一平面段417垂直於光軸,且第二間隔區426包含第二平面段427,第二平面段427垂直於光軸,其中第一平面段417及第二平面段427皆不與黏合膠水塗層490接觸。再者,參考空間480包含參考間隙488。
由第4B圖及第4C圖可知,第二間隔區426包含環型凹槽460,環型凹槽460相對其鄰近表面凹陷;或者可說,第二光學有效部424與第二平面段427之間包含環型凹槽460。
第一平面段417連接第一圓錐面481,第一圓錐面481連接第一承靠面491,並且第二平面段427連接第二圓錐面482,第二圓錐面482連接第二承靠面492。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四之一,其表列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400中第一透鏡410及第二透鏡420參數Φd、Φt、(Φd-Φt)/2、Φd-Φt、θ、Ra、d、t、d/t及2a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100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相同,並如第4B圖至第4D圖所繪示。
接著說明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鏡920組成的黏合透鏡,配合參照第4E圖及第4F圖,其中第4E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400的另一示意圖,及第4F圖繪示第四實施例的第一透鏡910及第二透鏡920的組裝示意圖。由第4E圖及第4F圖可知,第一透鏡910包含第一表面913,第一表面913包含第一光學有效部914及第一周邊部915,其中第一周邊部915環繞第一光學有效部914。第二透鏡920包含第二表面923,第二表面923包含第二光學有效部924及第二周邊部925,其中第二光學有效部924與第一光學有效部914對應設置,第二周邊部925環繞第二光學有效部924。第四實施例中,第一表面913為第一透鏡910面向成像面456的表面,且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近光軸處為 凸面。第二表面923為第二透鏡920面向被攝物(圖未揭示)的表面,且第二光學有效部924近光軸處為凹面。
配合參照第4G圖,第4G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參數2a的另一示意圖。由第4E圖及第4G圖可知,黏合膠水塗層990設置於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924之間,且黏合膠水塗層990黏合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鏡920,即是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鏡920透過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924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
進一步來說,由第4E圖及第4F圖可知,第一周邊部915包含第一間隔區916及第一接合結構971,第一間隔區916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與第一接合結構971之間。第二周邊部925包含第二間隔區926及第二接合結構972,第二間隔區926位於第二光學有效部924與第二接合結構9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971與第二接合結構9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924對正光軸,且第一間隔區916與第二間隔區926之間形成參考空間980,其中參考空間980為第一間隔區916與第二間隔區926之間的空氣間隙。
或者可說,第一周邊部915包含第一平面段917及第一接合結構971,第一平面段917垂直於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光軸且位於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與第一接合結構971之間。第二周邊部925包含第二平面段927及第二接合結構972,第二平面段927垂直於光軸且位於第二光學有效 部924與第二接合結構972之間,其中第一接合結構971與第二接合結構9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924對正光軸,且第一平面段917與第二平面段927之間形成參考間隙988,其中參考間隙988為第一平面段917與第二平面段927之間的空氣間隙。
配合參照第4H圖,第4H圖繪示第四實施例中塑膠光學透鏡組409的參數Φd、Φt、d、t的另一示意圖及參數m的示意圖。由第4H圖可知,第一平面段917與第二平面段927皆為環繞光軸且垂直光軸的環形表面,第一平面段917與第二平面段927中的環形寬度較短者為第二平面段927,第二平面段927的寬度中點形成以光軸為圓心的圓形,且其直徑為Φd。
詳細來說,由第4F圖可知,在黏合膠水塗層990黏合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鏡920的組裝過程中,首先第二透鏡920以第二表面923朝上的方向置於透鏡托台(圖未揭示),接著將經估算體積的非固態黏合膠水999以單點方式注入第二光學有效部924的中央,第一透鏡910以第一表面913朝下的方向透過第一接合結構971與第二接合結構972接合,且遮光片940組裝於第一表面913與第二表面923之間,使非固態黏合膠水999受第一透鏡910及第二透鏡920擠壓,由第一光學有效部914的中央及第二光學有效部924的中央向第一周邊部915及第二周邊部925的方向輻射狀擴散,非固態黏合膠水999遂固化成為黏合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鏡920的黏合膠水塗層990,使第一透鏡910與第二透 鏡920相互黏合組成黏合透鏡,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924對正光軸。
由第4F圖及第4G圖可知,第一接合結構971包含第一圓錐面981及第一承靠面991,第一圓錐面981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一承靠面991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一圓錐面981遠離第一光學有效部914;第二接合結構972包含第二圓錐面982及第二承靠面992,第二圓錐面982為以光軸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第二承靠面992垂直於光軸且較第二圓錐面982遠離第二光學有效部924,且第一圓錐面981與第二圓錐面982接觸,第一承靠面991與第二承靠面992接觸,以令第一接合結構971與第二接合結構972接合並使第一光學有效部914與第二光學有效部924對正光軸。
由第4E圖及第4G圖可知,第一間隔區916包含第一平面段917,第一平面段917垂直於光軸,且第二間隔區926包含第二平面段927,第二平面段927垂直於光軸,其中第一平面段917及第二平面段927皆不與黏合膠水塗層990接觸。再者,參考空間980包含參考間隙988。
由第4F圖及第4G圖可知,第二間隔區926包含環型凹槽960,環型凹槽960相對其鄰近表面凹陷;或者可說,第二光學有效部924與第二平面段927之間包含環型凹槽960。
第一平面段917連接第一圓錐面981,第一圓錐面981連接第一承靠面991,並且第二平面段927連接第二圓錐面982,第二圓錐面982連接第二承靠面992。
由第4E圖可知,塑膠光學透鏡組409更包含遮光片940,其設置在第一平面段917及第二平面段927之間,也可說是遮光片940設置在參考間隙988中,其中在一時間中第一平面段917與第二平面段927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940。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四之二,其表列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400中第一透鏡910及第二透鏡920參數Φd、Φt、(Φd-Φt)/2、Φd-Φt、θ、Ra、d、t、d/t、m、d-m及2a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100中塑膠光學透鏡組109及第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200中塑膠光學透鏡組209相同,並如第4F圖至第4H圖所繪示。
<第五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5A圖及第5B圖,其中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第 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的另一示意圖,且第5A圖及第5B圖特別是電子裝置50中的相機示意圖。由第5A圖及第5B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5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500,成像鏡頭模組50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塑膠光學透鏡組509以及電子感光元件507,其中電子感光元件507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509的成像面。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50的使用者介面(未另標號)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五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可為觸控螢幕59a、按鍵59b等。此時成像鏡頭模組500的塑膠光學透鏡組509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507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58。
配合參照第5C圖,第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的方塊圖,特別是電子裝置50中的相機方塊圖。由第5A圖至第5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50的相機規格,成像鏡頭模組500可更包含自動對焦組件503及光學防手震組件504,電子裝置5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57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56。輔助光學元件57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5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使成像鏡頭模組 500配置的自動對焦組件503及光學防手震組件504發揮功能,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5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5B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500、感測元件56及輔助光學元件57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97上,並透過連接器98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5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成像鏡頭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成像鏡頭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包含複數感測元件56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57,感測元件56及輔助光學元件57設置在軟性電路板97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上,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5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5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六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6圖,第6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60的示意圖。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6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6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600,成像鏡頭模組60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
<第七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7圖,第7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70的示意圖。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7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7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模組700,成像鏡頭模組70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塑膠光學透鏡組的成像面。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26)

  1. 一種塑膠光學透鏡組,包含:一第一透鏡,其包含一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包含:一第一光學有效部;及一第一周邊部,其環繞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該第一周邊部包含一第一間隔區及一第一接合結構,該第一間隔區位於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一接合結構之間;一第二透鏡,其包含一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包含:一第二光學有效部,其與該第一光學有效部對應設置;及一第二周邊部,其環繞該第二光學有效部,該第二周邊部包含一第二間隔區及一第二接合結構,該第二間隔區位於該第二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二接合結構之間,其中該第一接合結構與該第二接合結構接合並使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二光學有效部對正,且該第一間隔區與該第二間隔區之間形成一參考空間;以及一黏合膠水塗層,其至少設置於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二光學有效部之間,且該黏合膠水塗層黏合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接合結構包含一第一圓錐面及一第一承靠面,該第一承靠面垂直於該塑膠光學透鏡組的一光軸且較該第一圓錐面遠離該第一光學有效部; 其中,該第二接合結構包含一第二圓錐面及一第二承靠面,該第二承靠面垂直於該光軸且較該第二圓錐面遠離該第二光學有效部,且該第一圓錐面與該第二圓錐面接觸,該第一承靠面與該第二承靠面接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間隔區及該第二間隔區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環型凹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環型凹槽的表面粗糙度為Ra,其滿足下列條件:0.1μm<Ra<4.0μ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間隔區包含一第一平面段,該第一平面段垂直於該光軸,且該第二間隔區包含一第二平面段,該第二平面段垂直於該光軸。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及該第二平面段皆不與該黏合膠水塗層接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連接該第一圓錐面,且該第一圓錐面連接該第一承靠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更包含: 一遮光片,其設置在該第一平面段及該第二平面段之間,其中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中的一者承接該遮光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2mm<d<0.06mm。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該黏合膠水塗層於該光軸上的厚度為t,其滿足下列條件:0.25<d/t<4.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該遮光片的厚度為m,其滿足下列條件:0.002mm<d-m<0.015mm。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圓錐面與該第一承靠面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90度 θ 130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圓錐面與該第一承靠面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100度 θ 120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參考空間在與該光軸共平面的一剖面上的面積為2a,其滿足下列條件:0.02mm 2<2a<0.6mm 2
  15.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塑膠光學透鏡組的一成像面。
  16.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
  17. 一種塑膠光學透鏡組,包含:一第一透鏡,其包含一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包含:一第一光學有效部;及一第一周邊部,其環繞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該第一周邊部包含一第一平面段及一第一接合結構,該第一平面段垂直於該塑膠光學透鏡組的一光軸且位於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一接合結構之間;一第二透鏡,其包含一第二表面,該第二表面包含:一第二光學有效部,其與該第一光學有效部對應設置;及一第二周邊部,其環繞該第二光學有效部,該第二周邊部包含一第二平面段及一第二接合結構,該第二平面段垂直於該光軸且位於該第二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二接合結構之間,其中該第一接合結構與該第二接合結構接合並使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二光學 有效部對正,且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之間形成一參考間隙;以及一黏合膠水塗層,其至少設置於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二光學有效部之間,且該黏合膠水塗層黏合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其中,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中寬度較短者的寬度中點的直徑為Φd,該黏合膠水塗層的外徑為Φt,其滿足下列條件:0.08mm<(Φd-Φt)/2<Φt mm。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接合結構包含一第一圓錐面及一第一承靠面,該第一承靠面垂直於該光軸且較該第一圓錐面遠離該第一光學有效部;其中,該第二接合結構包含一第二圓錐面及一第二承靠面,該第二承靠面垂直於該光軸且較該第二圓錐面遠離該第二光學有效部,且該第一圓錐面與該第二圓錐面接觸,該第一承靠面與該第二承靠面接觸。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中寬度較短者的寬度中點的直徑為Φd,該黏合膠水塗層的外徑為Φt,其滿足下列條件:0.16mm<Φd-Φt<Φt mm。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 d,該黏合膠水塗層於該光軸上的厚度為t,其滿足下列條件:0.25<d/t<4.0。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與該第二平面段之間的距離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002mm<d<0.06mm。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一平面段之間,及該第二光學有效部與該第二平面段之間,其中至少一者包含一環型凹槽。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第一平面段及該第二平面段皆不與該黏合膠水塗層接觸。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其中該環型凹槽的表面粗糙度為Ra,其滿足下列條件:0.1μm<Ra<4.0μm。
  25.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塑膠光學透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塑膠光學透鏡組的一成像面。
  26.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
TW105136313A 2016-11-08 2016-11-08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145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6313A TWI614536B (zh) 2016-11-08 2016-11-08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1611091393.7A CN108061955A (zh) 2016-11-08 2016-12-01 塑胶光学透镜组、成像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5/465,786 US10502932B2 (en) 2016-11-08 2017-03-22 Plastic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6/674,244 US11333864B2 (en) 2016-11-08 2019-11-05 Plastic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6/674,255 US11409075B2 (en) 2016-11-08 2019-11-05 Plastic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810,628 US11822149B2 (en) 2016-11-08 2022-07-04 Plastic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36313A TWI614536B (zh) 2016-11-08 2016-11-08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4536B TWI614536B (zh) 2018-02-11
TW201818100A true TW201818100A (zh) 2018-05-16

Family

ID=620144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6313A TWI614536B (zh) 2016-11-08 2016-11-08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4) US10502932B2 (zh)
CN (1) CN108061955A (zh)
TW (1) TWI61453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0748B (zh) * 2022-06-15 2023-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4536B (zh) * 2016-11-08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0542969B (zh) * 2018-05-29 2024-02-13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JP7107786B2 (ja) 2018-08-29 2022-07-2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接合レンズ
TWI733059B (zh) * 2018-10-09 2021-07-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組(十一)
CN111142217A (zh) * 2018-11-05 2020-05-12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采集装置
TWI672537B (zh) 2018-11-21 2019-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683273B (zh) * 2019-03-04 2021-11-12 广州立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镜头模组
CN109946807B (zh) * 2019-04-12 2024-05-24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光学元件面形精准集成组件的支撑及辅助定位装置、面形精准集成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704404B (zh) * 2019-05-15 2020-09-1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0426760A (zh) * 2019-08-28 2019-11-08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塑胶镜片及包含该塑胶镜片的镜头
CN110412711A (zh) * 2019-08-28 2019-11-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
TWI701473B (zh) * 2019-09-11 2020-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6010B (zh) 2019-09-17 2020-06-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14518B (zh) * 2020-08-12 2020-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812794A (zh) * 2020-09-01 2020-10-2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镜片组件及镜片组件的制备方法
CN112748506A (zh) * 2020-12-22 2021-05-04 江西联益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镜片组及镜头
CN112764183B (zh) * 2021-01-11 2022-07-0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镜片组合结构
TWI813011B (zh) * 2021-08-09 2023-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1914A (ja) * 1983-03-18 1984-09-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接合機能を有するレンズ
US7042659B2 (en) 2004-07-02 2006-05-09 Axon Technologies Corp. Optical lens, design method for the optical lens and lens system using the optical lens
US7068448B2 (en) 2004-07-23 2006-06-27 Axon Technologies Corp. Optical lens and lens system
US7088530B1 (en) 2005-01-28 2006-08-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Passively aligned optical elements
JP4874084B2 (ja) * 2006-12-22 2012-02-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複合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接合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35619B2 (ja) 2008-11-12 201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系
JP2011090057A (ja) * 2009-10-20 2011-05-06 Fujifilm Corp 光学レンズ鏡筒の組立方法
JP2011113021A (ja) * 2009-11-30 2011-06-09 Fujifilm Corp レンズ鏡筒
JP2012083439A (ja) * 2010-10-07 2012-04-26 Tamron Co Ltd 光学装置、撮像装置、及び当該光学装置に備わるレンズ同士の調芯及び固定方法
KR101444526B1 (ko) 2012-07-27 2014-09-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JP6118100B2 (ja) * 2012-12-19 2017-04-1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接合レンズおよ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US9507116B2 (en) 2013-11-26 2016-11-2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Lens module
CN203745705U (zh) 2014-01-13 2014-07-30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3811873U (zh) 2014-03-14 2014-09-03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3811869U (zh) 2014-03-14 2014-09-03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M520143U (zh) * 2015-12-17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14536B (zh) * 2016-11-08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2019012111A (ja) * 2017-06-29 2019-01-24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
US11347017B2 (en) * 2018-01-29 2022-05-31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Lens unit
TWI672537B (zh) * 2018-11-21 2019-09-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0748B (zh) * 2022-06-15 2023-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4536B (zh) 2018-02-11
US11822149B2 (en) 2023-11-21
US20200073087A1 (en) 2020-03-05
US10502932B2 (en) 2019-12-10
CN108061955A (zh) 2018-05-22
US20200073088A1 (en) 2020-03-05
US20180129017A1 (en) 2018-05-10
US11333864B2 (en) 2022-05-17
US11409075B2 (en) 2022-08-09
US20220334350A1 (en) 2022-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4536B (zh)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39029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746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14544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6857B (zh) 含有塑膠鏡筒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31381B (zh)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US11960140B2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1901211A (zh)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6698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7154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37978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202014752A (zh) 使用金屬固定環的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0728905B (zh) 电子设备
TWI728585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91782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