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6473A -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816473A TW201816473A TW106130802A TW106130802A TW201816473A TW 201816473 A TW201816473 A TW 201816473A TW 106130802 A TW106130802 A TW 106130802A TW 106130802 A TW106130802 A TW 106130802A TW 201816473 A TW201816473 A TW 201816473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anisotropic
- diffusion layer
- layer
- light diffus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3—Optical properti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1—Diffusing sheet or lay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8—Refractiv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0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 G02F2202/022—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polymeric
- G02F2202/023—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organic material polymeric curab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反射型顯示裝置,該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係不僅從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即使在從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若干地傾斜之方向,亦不會使觀視性降低,可降低圖像之亮度的變化並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 該課題之解決手段為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係擴散性隨著光的入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並且至少讓藉由反射層使入射之光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透過者,其中,前述光擴散膜積層體,係至少具備:異方性光擴散層,係直線穿透率隨著前述光之入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以及等方性光擴散層,係設置於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一面側;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在其內部具有矩陣區域、以及由複數的柱狀構造體構成之柱狀區域;相對於前述異 方性光擴散層法線方向,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散射中心軸角度為-5°以上+5°以下;從觀視前述反射光之側開始依序設置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近年來,進行反射型顯示之顯示裝置(以下稱為「反射型顯示裝置」)被利用在電子書閱讀器等。在此,所謂反射型顯示,為反射外光而顯示圖像之顯示方式,例如有使用膽固醇型液晶之顯示方式、使用電濕潤之顯示方式、藉由微膠囊的電泳而施行之顯示方式、電子粉流體之顯示方式等。
反射型顯示裝置,與具有背光之穿透型液晶顯示裝置、或是EL(Electro 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顯示器等自發光型顯示裝置相比,由於不具有背光,所以低消耗電力為其最大特徵。此外,其特徵為在太陽光等強外光下,可觀視鮮明的圖像,但在室內等有限的外光下,難以 得到充分的亮度而使觀視性降低。
反射型顯示裝置中,以往為了降低反射外光之反射構件的金屬光澤感等,一般是在顯示畫面上設置擴散層(擴散膜)。
再者,已知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目的係使用異方性散射層,並將反射外光而得之反射光優先往限制的方向擴散而得到充分的亮度(例如專利文獻1)。
在此,利用反射型顯示裝置之利用者(觀察者),在以反射型顯示裝置例如平板終端等來觀視畫面時,係配合利用者(觀察者)的姿勢,以使利用者(觀察者)與平板終端等正面對之形式來觀視。此時,較佳係使畫面正面方向的亮度達到充足。因此,先前技術中,係於反射型顯示裝置中使用異方性散射層,藉此將正反射方向的光廣泛地擴散以提高畫面正面方向的亮度。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42502號公報
然而,利用者(觀察者)並非經常或嚴格地與平板終端等正面對,由於利用者(觀察者)的姿勢隨時變化,有時亦會從若干地傾斜之方向觀視畫面。
亦即,期望不僅在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正 面方向),即使在從既定的觀察位置若干地傾斜之方向(例如傾斜約10°之方向),亦可擴散與既定的觀察位置為同等程度之亮度的光,但在以往的反射型顯示裝置所使用之擴散層(擴散膜)或異方性散射層中,由於是既定的觀察位置之亮度特別高之構成,所以當因利用者(觀察者)的姿勢變化等,而觀察位置從既定的觀察位置往若干地傾斜之方向變化時,會有感到亮度的降低(畫面變暗)之課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形而創作出,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反射型顯示裝置,該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係不僅從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即使在從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若干地傾斜之方向,亦不會使觀視性降低,可減少圖像之亮度的變化並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並且顯示品質優異。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係擴散性隨著光的入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並且至少讓藉由反射層使入射之光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穿透者,其中,前述光擴散膜積層體,係至少具備異方性光擴散層,係直線穿透率隨著前述光之入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以及等方性光擴散層,係設置於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一面側;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在其內部具有矩陣區域、以及由複數的柱狀構造體構成之柱狀區域;相對於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法線方向,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 散射中心軸角度為-5°以上+5°以下;從觀視前述反射光之側開始依序設置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
根據本發明,不僅從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即使在從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若干地傾斜之方向,亦不會使觀視性降低,可減少圖像之亮度的變化並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
1‧‧‧光源
2‧‧‧檢測器
10、20‧‧‧異向性光學膜
11、21、121‧‧‧基體區域
13、23、123‧‧‧柱狀構造體
30‧‧‧光擴散膜積層體
100‧‧‧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
120‧‧‧異向性光擴散層
200‧‧‧等方性光擴散層
I‧‧‧照射光
LA‧‧‧長徑
P‧‧‧散射中心軸
S‧‧‧法線
SA‧‧‧短徑
V‧‧‧直線
第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具有支柱(pillar)構造及百葉(louver)構造的複數的柱狀構造體(柱狀區域)之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的構造,以及入射於此等異方性光學膜之穿透光之模樣的一例之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之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之說明圖。
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往第1圖所示之支柱構造及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之入射光角度與直線穿透率之關係之圖表。
第4圖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擴散區域與非擴散區域之圖表。
第5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中之異方性光擴散層的構成例之示意圖。
第6圖係用以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擴散層中的散射中心軸之三維極座標系。
第7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與等方性光擴散層之配置構成之說明圖。
第8圖係顯示評估實施例1至4及比較例3中所得到之異方性光學膜的光擴散性之評估結果之圖表。
第9圖係顯示實施例1至4及比較例1至3中所得到之光擴散膜積層體或異方性光學膜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測定方法之圖。
第10圖係顯示藉由第9圖所示之測定方法,於實施例1至4中所得到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測定結果之圖表。
第11圖係顯示藉由第9圖所示之測定方法,於比較例1至3中所得到之光擴散膜積層體或異方性光學膜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測定結果之圖表。
第12圖係顯示對於實施例1中所得到之光擴散膜積層體,改變光源的角度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測定結果之圖表。
以下係使用圖式並依循以下順序來詳細說明實施形態。
0.主要用語的定義
1.異方性光學膜的構造及特性
1-1.異方性光學膜的基本構造
1-2.異方性光學膜的特性
2.異方性光學膜的構成
2-1.全體構成
2-2.異方性光擴散層120
2-2-1.柱狀構造體123
2-2-2.柱狀構造體123的長寬比
2-2-3.柱狀構造體123的平均短徑及平均長徑
2-2-4.形成有柱狀構造體123之區域的厚度
2-3.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性質
2-3-1.直線穿透率
2-3-2.擴散寬度
2-3-3.散射中心軸
2-3-4.折射率
2-3-5.霧度值
3.等方性光擴散層200
3-1.樹脂母材
3-2.微粒、其他成分
3-3.折射率
3-4.平均粒徑
3-5.含量
3-6.霧度值
3-7.全光線穿透率
4.異方性光學膜100與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配置構成(光擴散膜積層體30)
5.實施例
在此,關於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係先定義主要用語。
所謂「異方性光學膜」,意指包含異方性光擴散層為單層(僅為一層)之情形、以及異方性光擴散層積層2層以上而構成之情形(此時,異方性光擴散層間可經由黏著層等而積層)等。因此,例如異方性光擴散層為單層時,意指單層的異方性光擴散層為異方性光學膜。
「異方性光學膜」,是指具有:光的擴散、穿透及擴散分布具有隨著光的入射角度而變化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異方性及指向性者(詳細如後述)。因此,無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指向性擴散膜、等方性擴散膜,係與配向於特定方位之擴散膜不同。
「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為藉由構成本發明之異方性光學膜之材料之局部折射率的高低差所形成之區域,係顯示與另一者相比折射率較低或較高之相對性者。此等區域,係於形成異方性光學膜之材料硬化時所形成。
所謂「散射中心軸」,意指於改變往異方性光學膜之入射光角度時,與光擴散性以該入射光角度為交界具有大致呈對稱性之光的入射光角度一致之方向。設為「具有大致呈對稱性」,是由於當散射中心軸相對於膜的法線方向(膜的膜厚方向)具有斜率時,與光擴散性相關之光 學曲線(後述)嚴格來說不具有對稱性之故。散射中心軸,可藉由以光學顯微鏡來觀察異方性光學膜之剖面的斜率、或是改變入射光角度來觀察經由異方性光學膜之光的投影形狀而確認。
此外,所謂「直線穿透率」,一般係關於入射於異方性光學膜之光的直線穿透率,從某個入射光角度入射時,為直線方向的穿透光量與經入射之光的光量之比率,並以下述式來表示。
直線穿透率(%)=(直線穿透光量/入射光量)×100
此外,本發明中,係未區分「散射」與「擴散」兩者而使用,兩者顯示相同涵義。再者,將「光聚合」及「光硬化」之涵義定義為光聚合性化合物藉由光進行聚合反應者,並以同義語來使用兩者。
以下係一面參考圖式一面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再者,本說明書及圖式中,賦予相同符號之構成要素,實質上具有相同構造或機能。
參考第1圖至第4圖,作為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之前提,而說明先前技術之單層的異方性光學膜(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異方性光擴散層」僅為一層時之異方性光學膜)的構造與特性。
第1圖係顯示具有支柱構造及百葉構造的複數的柱狀構造體(柱狀區域)之單層的異方性光學膜(異方 性光擴散層)的構造、以及入射於此等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之穿透光之模樣的一例之示意圖。第2圖係顯示異方性光學膜之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之說明圖。第3圖係顯示往第1圖所示之支柱構造及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之入射光角度與直線穿透率之關係之圖表。第4圖係用以說明擴散區域與非擴散區域之圖表。
所謂異方性光學膜,意指於膜的膜厚方向(法線方向)形成有折射率與膜的矩陣區域不同之區域之膜。折射率不同之區域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制,例如有:如第1圖(a)所示,於矩陣區域11中,形成有被形成為短徑與長徑的長寬比小之柱狀(例如棒狀)之折射率不同的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3(柱狀區域)之異方性光學膜(支柱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10;或是如第1圖(b)所示,於矩陣區域21中,形成有被形成為長寬比大之柱狀(例如大致呈板狀)之折射率不同的複數的柱狀構造體23(柱狀區域)之異方性光學膜(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等。
具有上述構造之異方性光學膜,為光擴散性隨著往該膜之入射光角度而不同之光擴散膜,亦即具有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光擴散膜。當以既定的入射光角度入射於此異方性光學膜之光,與折射率不同之區域的配向方向(例如,支 柱構造中之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3之延伸方向(配向方向)或是百葉構造中之複數的柱狀構造體23之高度方向(異方性光學膜的膜厚方向或法線方向))大致呈平行時,擴散優先進行,當不與該方向平行時,穿透優先進行。
在此參考第2圖及第3圖來更具體地說明異方性光學膜之光擴散性。在此列舉上述之支柱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10與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作為例子來說明。
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係以下述方式進行。首先,如第2圖所示,將異方性光學膜10、20配置於光源1與檢測器2之間。本實施形態中,係將來自光源1之照射光I從異方性光學膜10、20平面的法線方向入射者,設為入射光角度0°。此外,異方性光學膜10、20係以直線V為中心可任意地旋轉而配置,光源1與檢測器2則被固定。亦即,根據此方法,可將樣本(異方性光學膜10、20)配置於光源1與檢測器2之間,以樣本表面的直線V為中心軸而改變角度的同時,測定直行穿透樣本並進入檢測器2之直線穿透率。
評估分別選擇第1圖的TD方向(異方性光學膜之寬度方向的軸)作為第2圖所示之旋轉中心的直線V時之異方性光學膜10、20的光擴散性,所得到之光擴散性的評估結果如第3圖所示。第3圖係顯示使用第2圖所示之方法而測定之第1圖所示之異方性光學膜10、20所具有之光擴散性(光散射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第3圖的縱 軸係顯示作為表示散射程度之指標的直線穿透率(本實施形態中,當使既定光量的平行光線入射時,為於與入射方向相同之方向射出之平行光線的光量之比率,更具體而言,直線穿透率=(具有異方性光學膜10、20時之檢測器2的檢測光量(經入射之光之直線方向的穿透光量)/不具有異方性光學膜10、20時之檢測器2的檢測光量(經入射之光的光量))×100,橫軸係顯示往異方性光學膜10、20之入射光角度。第3圖中的實線係顯示支柱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10之光擴散性,虛線係顯示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之光擴散性。再者,入射光角度的正負,係顯示使異方性光學膜10、20旋轉之方向為相反者。
如第3圖所示,異方性光學膜10、20,係具有直線穿透率隨著入射光角度而變化之光擴散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在此,以下係將如第3圖般之顯示光擴散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曲線稱為「光學曲線」。光學曲線,雖非直接表現光擴散性,但若解釋為直線穿透率的降低反而使擴散穿透率增加(增大),則可大致顯示光擴散性。換言之,直線穿透率愈降低,經入射之光的擴散穿透率愈增加。具體而言,異方性光學膜10、20中,將柱狀區域13、23之散射中心軸方向的入射光角度設為0°時,於-20°至+20°的入射光角度中,一時地直線穿透率相對較低,並具有最小值,隨著該入射光角度(的絕對值)增大,直線穿透率變大,於-60°至-30°或+30°至+60°的入射光角度中,直線穿透率具有最大值,而顯示谷型形狀的光學曲線。如此,異方 性光學膜10、20,係具有:於入射光接近散射中心軸方向之-20°至+20°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中,較強地擴散,而於入射光角度的絕對值大於上述範圍之入射光角度範圍中,擴散變弱且直線穿透率提高之性質。
在此,係將如第3圖所示,於某角度範圍中,具有光的擴散優先進行之性質(光學曲線),於其他角度範圍中,具有光的穿透優先進行之性質(光學曲線)的性質,稱為「異方性」。亦即,意指光的擴散及穿透依光的入射光角度而變化之性質。
此外,係將光的擴散分布隨著擴散角度而不同之性質稱為「指向性」,但於本發明中,光的擴散分布不僅隨著擴散角度而不同,並顯示出更具有隨著光的入射光角度而變化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擴散分布。亦即具有:光的擴散、穿透及擴散分布具有隨著光的入射角度而變化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異方性及指向性者。
此外,以下係將對於最大直線穿透率與最小直線穿透率之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角度範圍,稱為擴散區域(將此擴散區域的寬度稱為「擴散寬度」),並將除此之外的入射光角度範圍稱為非擴散區域(穿透區域)。
在此係參考第4圖,列舉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作為例子來說明擴散區域及非擴散區域。第4圖係顯示第3圖之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之光學曲線,如第4圖所示,對於最大直線穿透率(第4圖的例子中, 直線穿透率約78%)與最小直線穿透率(第4圖的例子中,直線穿透率約6%)之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第4圖的例子中,直線穿透率約42%)之2個入射光角度之間(第4圖所示之光學曲線上的2個黑點的位置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內側)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係成為擴散區域(光的擴散優先進行),除此之外(第4圖所示之光學曲線上的2個黑點的位置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外側)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係成為非擴散區域(光的穿透優先進行)。
支柱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10中,如觀視第1圖(a)之穿透光的模樣可明瞭般,穿透光大致呈圓形,於MD方向與TD方向顯示出大致相同之光擴散性。亦即,支柱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10中,就方位來看,擴散具有等方性。此外,如第3圖的實線所示,即使改變入射光角度,光擴散性(尤其在非擴散區域與擴散區域之交界附近之光學曲線)的變化亦相對緩和,故具有不會產生因亮度的急遽變化而導致之異樣感覺之效果。然而,異方性光學膜10中,如與第3圖的虛線所示之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之光學曲線相比所能夠理解般,由於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較低,所以亦有顯示特性(亮度或對比等)稍微降低之問題。此外,支柱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10,與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相比,亦具有擴散區域的寬度亦窄之問題。再者,藉由設為支柱構造,雖無由方位角所致之擴散的指向性,但成為對於擴散的分布具有指向性之特性。
另一方面,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中, 如觀視第1圖(b)之穿透光的模樣可明瞭般,穿透光大致呈針狀,於MD方向與TD方向光擴散性大幅地不同。亦即,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20中,擴散係具有擴散特性隨著方位角而大幅地不同之指向性。具體而言,第1圖(b)所示之例子中,於MD方向,擴散較支柱構造者更寬廣,但於TD方向,擴散較支柱構造者更窄。此外,如第3圖的虛線所示,改變入射光角度時,(本實施形態中為於TD方向之)光擴散性(尤其在非擴散區域與擴散區域之交界附近之光學曲線)的變化非常急遽,故在將異方性光學膜20應用在顯示裝置時,以亮度的急遽變化來顯現,會有產生異樣感覺之疑慮。除此之外,百葉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亦有容易產生光的干涉(虹紋)之問題。然而,異方性光學膜20中,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高,具有可提升顯示特性之效果。尤其,藉由使優先進行之擴散的方位(第1圖(b)中為MD方向)與欲擴展視角之方向一致,可在所期望之特定方向擴展視角。
參考第5圖來說明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構成。第5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100中之異方性光擴散層120的構成之一例之圖。再者,以下,在構成為異方性光學膜100時,有時僅顯示異方性光擴散層120。
如第5圖所示,異方性光學膜100為具有直線穿透率隨著入射光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之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之異方性光學膜。
以下詳述此種具有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之異方性光學膜100。
異方性光擴散層120具有支柱構造(與第1圖(a)的異方性光學膜10為相同之構成),且具有直線穿透率隨著入射光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之光擴散性。此外,如第5圖所示,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係由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成物的硬化物所構成,且具有矩陣區域121、以及折射率與該矩陣區域121不同之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柱狀區域)。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以及矩陣區域121,雖具有不規則的分布、形狀,但藉由涵蓋異方性光擴散層120的全面而形成,使所得到之光學特性(例如直線穿透率等)大致相同。由於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以及矩陣區域121具有不規則的分布、形狀,所以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擴散層120產生光的干涉(虹紋)之情形少。此柱狀構造體123的配向方向(延伸方向)P,係以與散射中心軸平行之方式來形成,並以異方性光擴散層120具有期望的直線穿透率及擴散性之方式來適當地決定。再者,所謂的散射中心軸與柱狀區域的配向方向平行,只要為滿足折射率的法則(Snell法則)者即 可,並不需嚴格地平行。Snell法則,係當光從折射率n1的介質入射於折射率n2的介質之界面時,於其入射光角度θ1與折射角θ2之間,n1sinθ1=n2sinθ2的關係成立。例如設為n1=1(空氣)、n2=1.51(異方性光學膜)時,當入射光角度為30°時,柱狀區域的配向方向(折射角)約19°,如此,即使入射光角度與折射角不同,只要滿足Snell法則,則於本實施形態中亦被包含於平行之概念。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之異方性光擴散層120,柱狀構造體123的配向方向與膜的膜厚方向(法線方向)大致呈一致。此時所謂大致呈一致,係顯示相對於法線方向,於-5°以上+5°以下延伸。此時,於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中,係具有:於入射光接近法線方向之入射光角度範圍(擴散區域)中較強地擴散,而於此範圍以上的入射光角度範圍(非擴散區域)中,擴散變弱且直線穿透率提高之性質。
本實施形態之柱狀構造體123,係於矩陣區域121中被設置作為複數的柱狀的構造體,各柱狀構造體123係分別以配向方向與散射中心軸平行之方式來形成。因此,同一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中之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係以相互平行之方式來形成。
矩陣區域121之折射率只要與柱狀區域之折射率不同即可,關於折射率具有何種程度的不同並無特別限定,為相對性者。矩陣區域121之折射率低於柱狀區域 之折射率時,矩陣區域121成為低折射率區域。相反的,矩陣區域121之折射率高於柱狀區域之折射率時,矩陣區域121成為高折射率區域。
柱狀構造體123之與配向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狀,如第5圖所示,具有短徑SA及長徑LA。柱狀構造體123的剖面形狀,較佳係滿足後述長寬比之範圍(未達2)。例如,第5圖中,係將柱狀構造體123的剖面形狀顯示為圓形,但柱狀構造體123的剖面形狀並不限定於圓形,亦可為橢圓形、多角形狀、不定形狀、混合此等形狀者等,並無特別限定。
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較佳係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及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之長寬比(平均長徑/平均短徑)未達2,尤佳係未達1.5,更佳係未達1.2。
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100,藉由使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平均短徑及平均長徑之長寬比皆設為上述較佳範圍,能夠以更高水準來構成均衡佳地具有各種特性之異方性光學膜。
此外,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較佳為0.5μm以上,尤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1.5μm以上。另一方面,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短徑SA 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較佳為5.0μm以下,尤佳為4.0μm以下,更佳為3.0μm以下。此等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平均短徑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
再者,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較佳為0.5μm以上,尤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1.5μm以上。另一方面,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較佳為8.0μm以下,尤佳為5.0μm以下,更佳為3.0μm以下。此等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平均長徑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
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100,藉由使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平均短徑及平均長徑皆設為上述較佳範圍,能夠以更高水準來構成均衡佳地具有各種特性之異方性光學膜。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及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只要藉由顯微鏡來觀察異方性光擴散層120的表面,測量任意地選擇之100個柱狀構造體123之短徑SA、長徑LA,並求取此等之平均值即可。此外,柱狀構造體之長寬比,係使用:將上述求取之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除以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而得之值。
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厚度T,較佳為10μm至200 μm,尤佳為20μm以上且未達100μm,更佳為20μm以上且未達50μm。當厚度T超過200μm時,不僅更耗費材料費,並且UV照射所耗費之費用亦增加,所以不僅耗費成本,並因於厚度T方向之擴散性增加,而容易引起圖像模糊或對比降低。此外,當厚度T未達10μm時,有時難以使光的擴散性及聚光性達到充足。本發明中,藉由將厚度T設為該規定範圍內,可減少成本的問題,光的擴散性及聚光性優異,並且於厚度T方向之光擴散性降低,藉此不易產生圖像模糊,並且亦可提升對比。
如上述般,異方性光學膜100具有異方性光擴散層120。更具體而言,異方性光擴散層120具有支柱構造(較佳為具有長寬比未達2之柱狀區域之區域)。以下,說明關於此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性質。
在此,在將以直線穿透率會成為最大之入射光角度入射於異方性光學膜100(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之光的直線穿透率定義為「最大直線穿透率」時,異方性光學膜100(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5%以上且未達90%,較佳為20%以上且未達90%,尤佳為30%以上且未達90%,更佳為50%以上且未達90%,特佳為70%以上且未達90%。
此外,可將以直線穿透率會成為最小之入射光角度入射於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之光的直線穿透率定義為「最小直線穿透率」。再者,最小直線穿透率較佳為10%以下。
藉由將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最大直線穿透率設為上述範圍,可構成適度的異方性,所以可增廣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應用範圍。例如,於顯示裝置中使用異方性光學膜100時,異方性過強時,雖然往MD方向之光的擴散/聚光性極為優異,但卻有往TD方向之光的擴散/聚光性容易變得不足之問題。本實施形態之異方性光學膜100,藉由具有上述最大直線穿透率,而維持往MD方向之優異的光的擴散/聚光性,並且充分地具備往TD方向之光的擴散/聚光性。
在此,直線穿透光量及直線穿透率,可藉由上述第2圖所示之方法來測定。亦即,以使第2圖所示之直線V與第5圖所示之C-C軸一致之方式,對每個入射光角度測定直線穿透光量及直線穿透率(將法線方向設為0°)。從所得到之數據中得到光學曲線,並可從此光學曲線來求取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
此外,異方性光學膜100(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中之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可藉由製造時的設計參數來調整。參數的例子,可列舉出塗膜的組成、塗膜的膜厚、構造形成時對塗膜所賦予之溫度等。塗膜的組成,可適當地選擇構成成分來調配,而改變最大直線穿透 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設計參數中,膜厚愈厚,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愈容易降低,愈薄則愈容易提高。溫度愈高,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愈容易降低,愈低則愈容易提高。藉由此等參數的組合,可適當地調節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之各者。
藉由上述方法來求取異方性光學膜10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與最小直線穿透率,並求取最大直線穿透率與最小直線穿透率之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讀取對於此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之2個入射光角度。光學曲線中,將法線方向設為0°,並以負方向及正方向來顯示入射光角度。因此,入射光角度及對應於交點之入射光角度有時會具有負值。若2個交點之值具有正的入射光角度值與負的入射光角度值,則負的入射光角度值之絕對值與正的入射光角度值之和,成為入射光之擴散區域的角度範圍亦即擴散寬度。當2個交點之值雙方皆為正值時,較大值減去較小值之差,成為入射光角度的角度範圍亦即擴散寬度。當2個交點之值雙方皆為負值時,係取得各自的絕對值,較大值減去較小值之差,成為入射光角度的角度範圍亦即擴散寬度。
接著,參考第6圖來說明異方性光擴散層中的散射中心軸P。第6圖係用以說明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中的散射 中心軸P之三維極座標系。
異方性光擴散層具有至少1個散射中心軸,此散射中心軸,如上述般,意指於改變往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之入射光角度時,與光擴散性以該入射光角度為交界具有大致呈對稱性之光的入射光角度一致之方向。再者,此時之入射光角度(散射中心軸角度),可測定異方性光擴散層的光學曲線,並藉由此光學曲線中之擴散區域的中央部而得到,或是當以與異方性光擴散層的平面垂直之方向(膜厚方向)為法線方向時,可藉由以光學顯微鏡來觀察異方性光擴散層剖面形狀中之柱狀構造體傾斜角度而得到。本發明中,散射中心軸角度與柱狀構造體傾斜角度係設為同義。
具體而言,上述散射中心軸,根據第6圖所示之三維極座標系,當以異方性光擴散層120的表面為xy平面,並以法線為z軸時,可藉由極角θ與方位角來表現。亦即,第6圖中的Pxy,可稱為投影於上述異方性光擴散層的表面之散射中心軸的長度方向。
此外,柱狀構造體123之散射中心軸P的極角θ(亦即散射中心軸角度),較佳為-5°至+5°,尤佳為-3°至+3°。當然,最佳為±0°。散射中心軸角度大於+5°或未達-5°時,無法充分地提升反射顯示裝置正面方向的亮度。
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係使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 成物硬化而成者,此組成物可使用下列組合者。
(1)使用單獨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者
(2)混合使用複數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者
(3)混合使用單獨或複數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與不具有光聚合性之高分子化合物者
於上述任一組合中,皆可推測為藉由光照射而在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中形成折射率不同之微米等級的細微構造,藉此可顯現本實施形態所示之特異的異方性光擴散特性。因此,上述(1)中,較佳係於光聚合前後之折射率變化大者,此外,於(2)、(3)中,較佳係組合折射率不同之複數的材料。再者,在此所謂折射率變化或折射率之差,較佳係顯示0.01以上,尤佳為0.05以上,更佳為0.10以上的變化或差。
在此,當矩陣區域121之折射率高於柱狀構造體123之折射率時,矩陣區域121成為高折射率區域,柱狀構造體123成為低折射率區域。矩陣區域121(高折射率區域)與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低折射率區域)之折射率之差,例如較佳為0.01至0.20之範圍,尤佳為0.03至0.20之範圍,更佳為0.05至0.15。折射率之差未達0.01時,無法顯現充分的異方散射性,相反的,超過0.20時,產生光的干涉(虹紋),使觀視性降低,故皆不佳。
異方性光擴散層120之霧度值,較佳為60%以上,尤 佳為80%以上,更佳為90%以上。此外,特佳係未達98%。在此,霧度值(Hz,%)為依據JIS K7105,測定擴散穿透率(%)及全光線穿透率(%),並藉由下列式所算出之值。
Hz(%)=(擴散穿透率/全光線穿透率)×100
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例如第7圖),為以具有光穿透性之樹脂為母材,並含有藉由與母材之折射率的差而使光擴散之微粒之層。該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係不與光的入射角度相依地使光擴散,擴散性不具有方向性。更具體而言,藉由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使光擴散時,經擴散之光(射出光)之在與等方性光擴散層200平行之面內之該光的擴散狀況(擴散光之擴展的形狀),具有不會隨著同面內的方向而變化之性質。
構成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樹脂,以往已知有丙烯酸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環氧系樹脂、聚胺甲酸酯系樹脂、聚矽氧系樹脂等,從光學透明性高、加工性良好、相對便宜等來看,特佳為丙烯酸系樹脂。再者,為了容易將等方性光擴散層200與其他構件(例如反射型顯示裝置)積層,亦可對樹脂賦予黏著性。此時,由丙烯酸系樹脂所構成之黏著劑,於本實施形態中可較佳地使用。
此外,混合/分散於樹脂中之微粒,係與成為母材之樹脂之折射率不同,且為了防止穿透光的著色,較佳為無色或白色之微粒,例如可列舉出無機微粒、白色顏料或樹脂微粒等。具體上可列舉出二氧化矽微粒、氧化鋁微粒、鋯微粒、聚矽氧微粒、丙烯酸樹脂微粒、聚苯乙烯樹脂微粒、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樹脂微粒、聚乙烯樹脂微粒、環氧樹脂微粒等。再者,於樹脂中,可視需要而混合1種或2種以上之金屬螯合物系、異氰酸酯系、環氧系等之交聯劑而使用。
此外,用以形成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其他成分,除了光起始劑、熱硬化起始劑等起始劑、溶劑之外,可視需要而添加增黏劑、界面活性劑、分散劑、塑化劑、調平劑等。
成為母材之樹脂之折射率(依據JIS K-7142之B法)與微粒之折射率之差,較佳為0.01至0.30之範圍,特佳為0.02至0.20之範圍。
本實施形態中,較佳係使用丙烯酸系黏著劑之折射率(高折射率區域)與聚矽氧樹脂微粒(低折射率區域)。聚矽氧樹脂微粒之折射率為1.40至1.45,具有較丙烯酸系黏著劑之折射率的1.45至1.55稍微低之折射率,因此,與其他材料相比,光穿透率高,反向散射或偏光消除 亦少,極宜應用於反射型顯示裝置。
微粒的平均粒徑較佳為0.1至20μm,尤佳為1至10μm。平均粒徑未達0.1μm時,光擴散性能低,會觀視到光反射板的金屬光澤,所以難以得到紙白性。另一方面,平均粒徑超過20μm時,粒子過粗而在畫面的背景觀視出梨皮般模樣或眩光,使對比降低。在此所謂平均粒徑,為藉由庫爾特(Coulter)計數法所測定者。
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中之微粒的含量,較佳為5.0至50.0重量%,尤佳為7.5至45重量%。含量未達5.0重量%時,光擴散性降低,此外,超過50.0重量%時,難以使微粒均勻地分散於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中,光擴散性等光學特性降低。
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霧度值較佳為40%以上。此係由於當霧度值未達40%時,無法對後述反射型顯示裝置賦予紙白的呈現之故。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霧度值尤佳為50%以上。此外,霧度值的較佳上限值為未達80%。在此,霧度值(Hz,%)係依據JIS K7105,測定擴散穿透率(%)及全光線穿透率(%),並藉由下列式所算出之值。Hz(%)=(擴散 穿透率/全光線穿透率)×100
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全光線穿透率較佳為85%以上。當全光線穿透率未達85%時,後述反射型顯示裝置的畫面暗,此外,圖像對比有降低之疑慮。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全光線穿透率尤佳為90%以上。
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厚度較佳為5μm至100μm,尤佳為10μm以上且未達50μm,更佳為10μm以上且未達25μm。
如第7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為積層有上述異方性光學膜100與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異方性光學膜(積層體)。光擴散膜積層體30,較佳係於太陽等外光所入射之面或觀視者的觀視側(外表面側)配置有異方性光學膜100,並於異方性光學膜100的背面(與觀視側為相反之一面)配置有等方性光擴散層200。藉由此配置,可使異方性光學膜100的異方性有效地作用,不僅從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即使在從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若干地傾斜之方向,亦不會使觀視性降低,可減少圖像之亮度的變化並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
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之異方性光學膜100, 例如為支柱構造的異方性光學膜100。惟,本發明中所謂支柱構造,係包括例如具有支柱構造與百葉構造之中間的長寬比(2至40)之柱狀構造體之異方性光擴散層。等方性光擴散層200,特徵在於使用折射率與成為母材之樹脂不同之微粒,具有不與光的入射角度相依之擴散性,藉此可補足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擴散機能。在此,入射於光擴散膜積層體30之光,意指太陽光或室內等外光,而不含來自將光圖像投影至螢幕之投影機的光。
如第7圖所示,異方性光學膜100具有1個散射中心軸P,相對於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法線方向S(膜的膜厚方向),此散射中心軸P較佳為-5°以上+5°以下之範圍。再者,散射中心軸P(將此方向的入射光角度設為0°)與法線方向S一致時,異方性光學膜100之複數的柱狀構造體123之延伸方向(配向方向),係以與散射中心軸P及法線方向S平行之方式來形成。
異方性光學膜100的厚度與等方性光擴散層200的厚度之比,較佳為1:1至10:1,尤佳為1:1至5:1,更佳為1:1至2:1。
再者,於異方性光學膜100的外表面側,例如可經由黏著劑而積層PET膜等。
如此,將積層有異方性光學膜100與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更具體而言,將於太陽等外光所入射之面或觀視者的觀視側(外表面側)配置有異方性光學膜100,並於異方性光學膜100的背面(與觀視 側為相反之一面)配置有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應用在具有圖中未顯示之反射構件(例如反射膜、反射板等使光反射之反射鏡)之例如反射型顯示裝置,藉此於外光的入射及反射光的射出時,可將異方性光學膜100之異方性效果的阻礙降低至最低限度,不會使反射型顯示裝置的畫面正面方向以及從畫面正面若干地傾斜之方向的觀視性降低,可減少圖像之亮度的變化。
更具體而言,異方性光學膜100,如上述般,係具有於擴散區域中光的擴散優先進行,於非擴散區域中光的穿透優先進行之性質。
在此,係將相對於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法線方向(膜的膜厚方向)之散射中心軸角度設為+15°,將相對於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法線方向之太陽等外光的入射光角度設為-30°。此時,入射光角度與散射中心軸角度之差較大而成為非擴散區域,所以於異方性光學膜100內幾乎未擴散而優先進行光的穿透,並到達反射型顯示裝置內的反射構件之反射層(或是於等方性光擴散層內擴散後到達反射型顯示裝置內的反射層),並藉由反射層產生正反射。
經正反射之反射光,係從異方性光學膜100的與入射光所入射之面為相反的面(異方性光學膜100的背面)入射(因構成的不同而在經由等方性光擴散層200後),但在往異方性光學膜100之反射光的入射光角度與散射中心軸角度之差較小之擴散區域時(例如相對於異方性光學膜100的法線方向為+30°),係於異方性光學膜100較強地擴散。
亦即,異方性光學膜100,由於僅在既定的範圍使光擴散,所以可保持一定的亮度(例如可將相對於光擴散膜積層體30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保持在-10°以上+10°以下等既定的角度)。
等方性光擴散層200,如上述般,係使用具有使光擴散之擴散性之微粒,且具有不與光的入射角度相依地使光擴散,而擴散性不具有方向性之性質(等方性)。因此,藉由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使光進行等方地擴散,可擴大擴散範圍,且不會使從正面方向偏離之斜向的觀視性降低。
該結果為,光擴散膜積層體30,由於僅在既定的範圍使入射光擴散,所以可保持一定的亮度,即使在從既定的觀察位置偏離之位置(例如從畫面正面偏離之斜向),亦不會使觀視性降低。
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反射型顯示裝置,只要具有反射型之機能即可,並無特別限定。作為具體的顯示方式之例子,可應用採用電子粉粒體方式、液晶方式(膽固醇型液晶、雙穩定向列液晶、像素記憶液晶等)、電濕潤方式、電致變色方式、電泳方式(微膠囊等)等一般所知的技術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在此,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之反射型顯示裝置中的積層處,係在反射型顯示裝置中之外光入 射面側(觀視者的觀視側,觀視反射光之側),積層於較各顯示方式中的圖像形成部(例如於電泳方式時,為微膠囊處,於電子粉粒體方式時,為電子粉粒體封入處,於電濕潤方式時,為水及油膜封入處,於液晶方式時,為液晶層等)更位於前側之平面狀基材表面(外光入射面側)上。
在此所謂平面狀基材,具體而言為玻璃、樹脂成型體、膜等。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係於平面狀基材表面上(觀視者的觀視側,觀視反射光之側)積層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此時,於反射型顯示裝置的平面狀基材表面上,並未限定要積層光擴散膜積層體30的異方性光學膜100、與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中的哪一個,但較佳係以外光入射面側(觀視者的觀視側,觀視反射光之側)成為光擴散膜積層體30中之異方性光學膜100且反射型顯示裝置的圖像形成部側成為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方式,積層於平面狀基材表面上。
以反射型顯示裝置的圖像形成部側成為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之方式積層於平面狀基材表面上時,若等方性光擴散層為黏著劑,則可經由等方性光擴散層200來積層。
另一方面,若以反射型顯示裝置的圖像形成部側成為異方性光學膜100之方式積層於平面狀基材表面上時,可經由具有透明性之已知技術的黏著劑來積層。
接著,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來更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等例子。
依循以下的方法,製作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積層體(異方性光學膜及等方性光擴散層)與比較例之光擴散膜積層體(異方性光學膜及等方性光擴散層)。
使用分注器,藉由硬化性樹脂於厚度100μm之PET膜(東洋紡公司製、商品名稱:A4300)的緣部全周形成高度0.04mm之區隔壁。將下述光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填充於此中,並以PET膜覆蓋。
‧聚矽氧-胺甲酸酯-丙烯酸酯(折射率:1.460、重量平均分子量:5890)20重量份
(RAHN公司製、商品名稱:00-255/TM18)
‧二丙烯酸新戊二醇酯(折射率:1.450)30重量份
(Daicel Cytec公司製、商品名稱Ebecryl 145)
‧雙酚A的EO加成物二丙烯酸酯(折射率:1.536)15重量份
(Daicel Cytec公司製、商品名稱Ebecryl 150)
‧丙烯酸苯氧基乙酯(折射率:1.518)40重量份
(共榮社化學公司製、商品名稱:Light-Acrylate PO-A)
‧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4重量份
(BASF公司製、商品名稱:Irgacure 651)
將此雙面經PET膜夾持之0.04mm厚的液膜加熱,從上方將從UV點光源(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製、商品名稱:L2859-01)的落射用照射單元所射出之平行UV光線,以照射強度5mW/cm2從液膜面的法線方向垂直地進行1分鐘的照射,而得到於PET膜間形成有具有多數的柱狀構造之厚度40μm的異方性擴散層之單層的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
測定PET膜被剝離後所得到之異方性光學膜的霧度值,該結果為93.1%。此外,評估光擴散性之結果,散射中心軸角度為0°。光學曲線如第8圖(a)所示(橫軸顯示入射光角度,縱軸顯示直線穿透率)。再者,霧度值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光擴散性係使用Genesia公司製的配光測定器(goniophotometer)來測定。
再者,以光學顯微鏡來觀察柱狀構造體,該結果為平均短徑與平均長徑之長寬比為1.0。
使用刮刀逗式塗佈機(comma coater),以使溶劑乾燥後的膜厚成為25μm之方式,將下述成分的塗料塗佈於厚度38μm的脫模PET膜(Lintec公司製、商品名稱:38C),將此乾燥而形成等方性光擴散層後,積層厚度38μm的脫模PET膜(Lintec公司製、商品名稱:3801),而得到附PET 之等方性光擴散層。
‧丙烯酸系黏著劑(折射率:1.47、全固體成分濃度:18.8%、溶劑: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100重量份
(綜研化學公司製、商品名稱:SK Dyne TM206)
‧異氰酸酯系硬化劑0.5重量份
(綜研化學公司製、商品名稱:L-4)
‧環氧系硬化劑0.02重量份
(綜研化學公司製、商品名稱:E-5XM)
‧聚矽氧樹脂球狀微粒(折射率:1.43、平均粒徑:4.5μm)7.4重量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商品名稱:Tospearl 145)
將該等方性光擴散層的PET膜剝離後測定霧度值,該結果為50.0%,全光線穿透率為89%。再者,霧度值及全光線穿透率,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
將上述異方性光學膜與等方性光擴散層在彼此之積層面的PET膜剝離後進行積層,而得到由異方性光學膜/等方性光擴散層的2層所構成之實施例1之光擴散膜積層體。
除了將區隔壁的高度設為0.05mm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之異方性光學膜相同方式來進行製作,而得到於PET膜上形成有具有多數的柱狀構造之厚度50μm的異方性擴散層之單層的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測定PET膜被剝離後所得到之異方性光學膜的霧度值,該結果為95.6%。此外,評估光擴散性之結果,散射中心軸角度為0°。光學曲線如第8圖(b)所示(橫軸顯示入射光角度,縱軸顯示直線穿透率)。再者,霧度值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光擴散性係使用Genesia公司製的配光測定器來測定。
再者,以光學顯微鏡來觀察柱狀構造體,該結果為平均短徑與平均長徑之長寬比為1.0。
除了使用下述成分的塗料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之等方性光擴散層相同方式來進行製作,而得到附PET之等方性光擴散層。
‧丙烯酸系黏著劑(折射率:1.47、全固體成分濃度:18.8%、溶劑:乙酸乙酯、甲基乙基酮)100重量份
(綜研化學公司製、商品名稱:SK Dyne TM206)
‧異氰酸酯系硬化劑0.5重量份
(綜研化學公司製、商品名稱:L-4)
‧環氧系硬化劑0.02重量份
(綜研化學公司製、商品名稱:E-5XM)
‧聚矽氧樹脂球狀微粒(折射率:1.43、平均粒徑:4.5μm)20.0重量份
(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製、商品名稱:Tospearl 145)
將該等方性光擴散層的PET膜剝離後測定霧度值,該結果為75.0%,全光線穿透率為89%。再者,霧度值及全光線穿透率,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
將上述異方性光學膜與等方性光擴散層在彼此之積層面的PET膜剝離後進行積層,而得到由異方性光學膜/等方性光擴散層的2層所構成之實施例2之光擴散膜積層體。
除了將區隔壁的高度設為0.08mm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之異方性光學膜相同方式來進行製作,而得到於PET膜間形成有具有多數的柱狀構造之厚度80μm的異方性擴散層之單層的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測定PET膜被剝離後所得到之異方性光學膜的霧度值,該結果為96.2%。此外,評估光擴散性之結果,散射中心軸角度為4°。光學曲線如第8圖(c)所示(橫軸顯示入射光角度,縱軸顯示直線穿透率)。再者,霧度值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 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光擴散性係使用Genesia公司製的配光測定器來測定。
再者,以光學顯微鏡來觀察柱狀構造體,該結果為平均短徑與平均長徑之長寬比為1.1。
與實施例2之等方性光擴散層相同方式來進行製作,而得到附PET之等方性光擴散層。
將該等方性光擴散層的PET膜剝離後測定霧度值,該結果為75.0%,全光線穿透率為89%。再者,霧度值及全光線穿透率,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
將上述異方性光學膜與等方性光擴散層在彼此之積層面的PET膜剝離後進行積層,而得到由異方性光學膜/等方性光擴散層的2層所構成之實施例3之光擴散膜積層體。
除了將區隔壁的高度設為0.02mm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之異方性光學膜相同方式來進行製作,而得到於PET膜間形成有具有多數的柱狀構造之厚度20μm的異方性擴散層之單層的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測定PET膜被剝離後所得到之異方性光學膜的霧度值,該結果為 68.1%。此外,評估光擴散性之結果,散射中心軸角度為0°。光學曲線如第8圖(d)所示(橫軸顯示入射光角度,縱軸顯示直線穿透率)。再者,霧度值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光擴散性係使用Genesia公司製的配光測定器來測定。
再者,以光學顯微鏡來觀察柱狀構造體,該結果為平均短徑與平均長徑之長寬比為1.0。
與實施例2之等方性光擴散層相同方式來進行製作,而得到附PET之等方性光擴散層。
將該等方性光擴散層的PET膜剝離後測定霧度值,該結果為75.0%,全光線穿透率為89%。再者,霧度值及全光線穿透率,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
將上述異方性光學膜與等方性光擴散層在彼此之積層面的PET膜剝離後進行積層,而得到由異方性光學膜/等方性光擴散層的2層所構成之實施例4之光擴散膜積層體。
以與實施例1相反之配置來積層實施例1中所製作之異方性光學膜層與等方性光擴散層,而得到由等方性光擴散層/異方性光學膜的2層所構成之比較例1之光擴散膜積 層體。
將實施例2之異方性光學膜,不與等方性光擴散層積層,而得到僅由單層的異方性光學膜所構成之比較例2之異方性光學膜。
除了將平行UV光線的照射角度從液膜面的法線方向傾斜6°來進行照射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之異方性光學膜相同方式來進行製作,而得到於PET膜間形成有具有多數的柱狀構造之厚度40μm的異方性擴散層之單層的異方性光學膜(異方性光擴散層)。測定PET膜被剝離後所得到之異方性光學膜的霧度值,該結果為95.2%。此外,評估光擴散性之結果,散射中心軸角度為6°。光學曲線如第8圖(e)所示(橫軸顯示入射光角度,縱軸顯示直線穿透率)。再者,霧度值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光擴散性係使用Genesia公司製的配光測定器來測定。
再者,以光學顯微鏡來觀察柱狀構造體,該結果為平均短徑與平均長徑之長寬比為1.1。
與實施例1之等方性光擴散層相同方式來進行製作, 而得到附PET之等方性光擴散層。
將該等方性光擴散層的PET膜剝離後測定霧度值,該結果為50.0%,全光線穿透率為89%。再者,霧度值及全光線穿透率,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0來測定。
將上述異方性光學膜與等方性光擴散層在彼此之積層面的PET膜剝離後進行積層,而得到由異方性光學膜/等方性光擴散層的2層所構成之比較例3之光擴散膜積層體。
關於上述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係進行如以下所述般之評估。
於實施例1至4、比較例1至3之光擴散膜積層體或異方性光學膜中,將實施例1至4、比較例3之等方性光擴散層面或比較例1、2之異方性光學膜面,直接積層(實施例1至4、比較例3)或經由層厚5μm的透明黏著層而積層(比較例1、2)於作為反射型顯示裝置用的反射層之鋁製反射鏡,而作為擴散反射光強度測定用樣本。
使用如第9圖所示之可任意地改變光源的投光角、檢測器的感光角之變角光度計配光測定器(Genesia公司製),來測定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光擴散膜積層體的擴散 反射光強度。
在評估樣本的表面,從法線方向傾斜10°而配置光源,相對於評估樣本的方位角與光源呈正交之方向,以法線的極角作為0°來測定-45°至+45°之範圍的擴散反射光強度,並作為樣本的擴散反射光強度。
第10圖及第11圖係顯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擴散反射光強度之圖表。再者,本發明中,擴散反射光強度,係設為以最大值為100%之規格值來顯示者。第10圖(a)為實施例1之擴散反射光強度之圖表,第10圖(b)為實施例2之擴散反射光強度之圖表,第10圖(c)為實施例3之擴散反射光強度之圖表,第10圖(d)為實施例4之擴散反射光強度之圖表。此外,第11圖(a)為比較例1之擴散反射光強度之圖表,第11圖(b)為比較例2之擴散反射光強度之圖表,第11圖(c)為比較例3之擴散反射光強度之圖表。再者,第10圖及第11圖之縱軸顯示擴散反射光強度,橫軸顯示當以樣本法線的極角作為0°時之散射角度。
使用實施例1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樣本的圖表呈梯形狀,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13°以上+11°以下,傾斜觀視反射型顯示裝置時之亮度的變化小。
此外,使用實施例2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樣本的圖表呈梯形狀,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 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12°以上+13°以下。
此外,使用實施例3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樣本的圖表呈梯形狀,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14°以上+13°以下。
此外,使用實施例4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樣本的圖表呈山型形狀,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4°以上+7°以下,即使只將反射型顯示裝置稍微傾斜,亮度的變化亦大,而成為不易觀視之裝置。
另一方面,使用比較例1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樣本的圖表呈山型形狀,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9°以上+5°以下,即使只將反射型顯示裝置稍微傾斜,亮度的變化亦大,而成為不易觀視之裝置。
此外,使用比較例2之異方性光學膜之樣本的圖表呈山型形狀,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6°以上+5°以下,即使只將反射型顯示裝置稍微傾斜,亮度的變化亦大,而成為不易觀視之裝置。
此外,使用比較例3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樣本的圖表呈歪斜形狀,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14°以上+0°以下,即使只將反射型顯示裝置往某一方向稍微傾斜,亮度的變化亦大,而成為不易觀視之裝置。
因此,在將實施例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使用在例如反射型顯示裝置時,於既定的觀察位置(例如畫面正面方向)以及從既定的觀察位置偏離之位置(例如從畫面正面偏離之斜向),亦不會使觀視性降低,可保持一定的亮度(可將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至少保持在-10°以上+10°以下之既定的角度),所以可減少圖像之亮度的變化並具有優異的顯示特性。
此外,第12圖係顯示相對於實施例1中所得到之光擴散膜積層體,將光源的角度改變為10°、30°、40°所測定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測定結果。第12圖的縱軸顯示擴散反射光強度,橫軸顯示當以樣本法線的極角作為0°時之散射角度。
如第12圖所示,可得知即使在評估樣本的表面以從法線方向傾斜10°、30°、40°而配置光源並測定擴散反射光強度,使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樣本的圖表亦呈梯形狀,於任一角度中,相對於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至少為-10°以上+10°以下,傾斜觀視反射型顯示裝置時之亮度的變化小。再者,從法線方向傾斜30°來配置光源時,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17°以上+17°以下。此外,從法線方向傾斜40°來配置光源時,相對於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為-23°以上+23°以下。
本實施形態中,係說明將光擴散膜積層體應用在反射型顯示裝置之例子,但就反射型顯示裝置而言, 以例如智慧型手機等平板型終端、手錶、遊戲機、筆記型電腦等個人用途的裝置為對象,只要是以稍微擴大一個人最容易觀看之區域者為目的之裝置即可。因此,其目的係與例如以多人數容易觀視之方式來擴大視角之裝置(例如投影機螢幕)有所不同。
以上係參考圖式來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形態。亦即,應理解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的範圍內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夠想出之其他形態或各種變更例,皆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Claims (9)
- 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係擴散性隨著光之入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並且至少讓藉由反射層使入射之光反射而形成的反射光透過者,其中,前述光擴散膜積層體,係至少具備:異方性光擴散層,係直線穿透率隨著前述光之入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以及等方性光擴散層,係設置於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一面側;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在其內部具有矩陣區域、以及由複數的柱狀構造體構成之柱狀區域;相對於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法線方向,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散射中心軸角度為-5°以上+5°以下;從觀視前述反射光之側開始依序設置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中,相對於前述法線方向,前述光之入射角度為10°以上40°以下時,相對於前述法線方向,相對於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至少為-10°以上+10°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中,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之全光線穿透率為85%以上,並且,霧度值為40%以上且未達80%。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 散膜積層體,其中,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係具有第1高折射率區域及第2低折射率區域,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係具有第3高折射率區域及第4低折射率區域,前述第1高折射率區域與前述第2低折射率區域之間的折射率差為0.01至0.20,前述第3高折射率區域與前述第4低折射率區域之間的折射率差為0.01至0.30的範圍。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中,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的厚度與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的厚度之比為1:1至10:1。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中,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霧度值為60%至98%之範圍內,並且,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的霧度值為30%至90%之範圍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中,前述複數的柱狀構造體係構成為從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一表面朝向另一表面配向,平均短徑與平均長徑之長寬比未達2。
- 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係至少具備:異方性光擴散層,係直線穿透率隨著光之入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者,其中,在層內部具有矩陣區域、及由複數的柱狀構造體構成之柱狀區域,並且相對於層的法線方向,層的散射中心軸角度為-5°以上+5°以下; 等方性光擴散層,係設置於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一面側;以及影像形成部,係設置於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之與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為相反之面側;從觀視光之側開始,依序設置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前述等方性光擴散層、前述影像形成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其中,相對於前述法線方向,前述光之入射角度為10°以上40°以下時,相對於前述法線方向,相對於前述異方性光擴散層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峰值為95%以上之散射角度區域,至少為-10°以上+10°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9794 | 2016-09-14 | ||
JP2016-179794 | 2016-09-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16473A true TW201816473A (zh) | 2018-05-01 |
TWI738858B TWI738858B (zh) | 2021-09-11 |
Family
ID=61619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30802A TWI738858B (zh) | 2016-09-14 | 2017-09-08 |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39501B2 (zh) |
JP (1) | JP6981984B2 (zh) |
KR (1) | KR102360349B1 (zh) |
CN (1) | CN109564304B (zh) |
TW (1) | TWI738858B (zh) |
WO (1) | WO201805170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6795B (zh) * | 2018-05-25 | 2023-10-01 |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積層體的製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670788B2 (en) * | 2016-09-14 | 2020-06-02 | Tomoegawa Co., Ltd. | Light diffusion film laminate for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and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JP2019179203A (ja) * | 2018-03-30 | 2019-10-17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
JP7191537B2 (ja) * | 2018-03-30 | 2022-12-19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
US11619779B1 (en) * | 2018-08-10 | 2023-04-04 | Apple Inc. | Methods for forming image transport layers |
WO2020047340A1 (en) | 2018-08-30 | 2020-03-05 | Flex Lighting Ii, Llc | Film-based frontlight with angularly varying diffusion film |
JP7475333B2 (ja) * | 2019-03-29 | 2024-04-26 | 株式会社巴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
KR20210145764A (ko) * | 2019-03-29 | 2021-12-02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도모에가와 세이시쇼 | 반사형 표시장치용 광확산 필름 적층체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반사형 표시장치 |
KR20210071822A (ko) * | 2019-12-06 | 2021-06-16 | 린텍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반사형 표시체 |
JP7546354B2 (ja) * | 2019-12-13 | 2024-09-06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制御部材の製造方法 |
CN115280190A (zh) * | 2020-03-31 | 2022-11-01 |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及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22714A (ja) * | 2000-10-12 | 2002-04-26 | Tomoegawa Paper Co Ltd | 光拡散性粘着層、光拡散性粘着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WO2002097483A1 (fr) | 2001-05-28 | 2002-12-05 | Clariant International Ltd | Couche mince de diffusion de lumiere presentant des caracteristiques de diffusion regulee, element optique et afficheur a cristaux liquides comprenant ladite couche mince |
JP2006251395A (ja) * | 2005-03-10 | 2006-09-21 | Daicel Chem Ind Ltd | 異方性散乱シート |
JP5244797B2 (ja) * | 2007-08-02 | 2013-07-24 |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 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
JP5226289B2 (ja) | 2007-12-19 | 2013-07-03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半透過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光学部材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
JP5063579B2 (ja) * | 2008-03-11 | 2012-10-31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JP2010044319A (ja) | 2008-08-18 | 2010-02-25 | Daicel Chem Ind Ltd | 光制御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
JP5926941B2 (ja) * | 2010-12-15 | 2016-05-25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用組成物および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 |
CN102702713A (zh) * | 2012-06-15 | 2012-10-03 | 四川大学 | 光散射性聚碳酸酯复合物及其制备的光散射材料(膜、片、板等) |
JP5695633B2 (ja) * | 2012-12-07 | 2015-04-08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表示装置 |
JP2014142502A (ja) | 2013-01-24 | 2014-08-07 | Japan Display Inc |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CN105051575B (zh) * | 2013-03-28 | 2018-11-13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光扩散膜用组合物和光扩散膜 |
US9945990B2 (en) * | 2013-03-29 | 2018-04-17 | Lintec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ion film and light diffus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
US9632217B2 (en) * | 2013-03-29 | 2017-04-25 | Lintec Corporation | Light diffusion films and composition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
CN105143928B (zh) * | 2013-04-30 | 2019-03-08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显示器用光扩散膜以及使用它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
US20160116646A1 (en) * | 2013-06-04 | 2016-04-28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device |
KR101446624B1 (ko) * | 2013-07-10 | 2014-10-06 |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 섬유배향 복합재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섬유배향 복합재 |
JP6288672B2 (ja) * | 2014-03-28 | 2018-03-07 |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
JP6345259B2 (ja) * | 2014-10-01 | 2018-06-20 |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TW201702056A (zh) * | 2015-03-31 | 2017-01-16 | 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 異方性光學膜之製造方法 |
EP3317090B1 (en) * | 2015-06-30 | 2022-05-04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 Insulated glazing units and microoptical layer including microstructured anisotropic diffuser and methods |
US10670788B2 (en) * | 2016-09-14 | 2020-06-02 | Tomoegawa Co., Ltd. | Light diffusion film laminate for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and reflectiv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2017
- 2017-08-14 CN CN201780049972.1A patent/CN10956430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14 WO PCT/JP2017/029246 patent/WO20180517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8-14 JP JP2018539574A patent/JP6981984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8-14 US US16/332,035 patent/US10739501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14 KR KR1020197006367A patent/KR10236034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9-08 TW TW106130802A patent/TWI738858B/zh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16795B (zh) * | 2018-05-25 | 2023-10-01 |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積層體的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302327A1 (en) | 2019-10-03 |
TWI738858B (zh) | 2021-09-11 |
WO2018051700A1 (ja) | 2018-03-22 |
KR102360349B1 (ko) | 2022-02-10 |
JP6981984B2 (ja) | 2021-12-17 |
CN109564304B (zh) | 2021-07-30 |
US10739501B2 (en) | 2020-08-11 |
JPWO2018051700A1 (ja) | 2019-06-27 |
CN109564304A (zh) | 2019-04-02 |
KR20190053844A (ko) | 2019-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38858B (zh) |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其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 |
TWI729202B (zh) |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此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 |
US8325418B2 (en) | Optical film,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ti-glare polarizer us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3109213B (zh) | 光扩散元件、带光扩散元件的偏振板、偏光元件、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 |
WO2009052052A1 (en) | Higher transmission light control film | |
JP2007206674A (ja) | 光学薄膜シート | |
JP2007086775A (ja) | 高度の光拡散能を有する反射部材 | |
KR20110112406A (ko) | 고콘트라스트를 갖는 전방 프로젝션 스크린 | |
JP6144170B2 (ja) | 半透過型表示体 | |
KR102137130B1 (ko) | 외광 이용형 표시체 | |
TWI836047B (zh) |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 |
KR20140141352A (ko) | 색 개선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 |
JP7245004B2 (ja) | 光拡散制御積層体および反射型表示体 | |
KR100980068B1 (ko) | 광학용 복합 필름 | |
WO2023140106A1 (ja) |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 |
TW409196B (en) | Transmission-type screen | |
TWI584002B (zh) | 複合稜鏡片 | |
KR20140083284A (ko) | 모바일 디스플레이용 광학필름 | |
KR100906984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어셈블리 | |
JP2017021296A (ja) | 量子ドット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