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6047B -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6047B
TWI836047B TW109110563A TW109110563A TWI836047B TW I836047 B TWI836047 B TW I836047B TW 109110563 A TW109110563 A TW 109110563A TW 109110563 A TW109110563 A TW 109110563A TW I836047 B TWI836047 B TW I8360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diffusion
diffusion layer
anisotropic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0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4942A (zh
Inventor
加藤昌央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4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60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6047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於觀視側正面方向提升在各種外部光入射角下的反射光強度,可使觀視性良好,並且顯示品質優異的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為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擴散性會因光的入射角度的不同而變化,前述光擴散膜積層體至少具備:直線穿透率會因為前述光的入射角度的不同而變化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以及設置在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一面側之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於其內部具有基質區域以及由複數個柱狀構造體所構成之柱狀區域,相對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法線方向之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散射中心軸角度未達6°,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5%以上85%以下,前述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35%以下,前述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0%以下。

Description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反射外部光以顯示影像之顯示方式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的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以降低反射外部光之反射層的金屬光澤感等為目的,以往的反射型顯示裝置一般是在顯示畫面上設置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再者,並使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以使來自反射外部光之反射層的反射光優先地擴散(聚光)於有限的方向而得到充分的亮度(專利文獻1)。
此外,專利文獻2與3係各自揭示下列發明:使用積層了特定的各向異性擴散層與各向同性擴散層之光學膜,來抑制觀察者(觀視者)因其觀察位置或觀察角度的不同所造成之觀視性的變化之情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4250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國際公開2018/05163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國際公開2018/051700號公報
多數的反射型顯示裝置在其使用環境下,外部光與顯示裝置之位置關係多數會產生變化,外部光往顯示裝置之入射角並非固定。具體而言,除了在移動的車內等觀視顯示裝置的情形或是長時間觀視室外所設置之顯示裝置的情形之外,亦可列舉出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之旋轉裝置的縱橫向而利用之裝置的情形。另一方面,觀視該顯示裝置之角度一般為顯示裝置的正面方向。
首先考量設置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之情形。於外部光的入射角較大時(光從斜向入射時),為了增大往成為觀視方向之正面方向的反射光強度,必須擴大其擴散範圍(例如若是使用微粒之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則可列舉出多量地添加微粒之方法)。另一方面,於外部光的入射角較小時(光從接近於正面方向之角度入射時),在擴散範圍較寬時,往正面方向的反射光強度降低,所以必須縮小其擴散範圍(例如若是使用微粒之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則可列舉出少量地添加微粒之方法)。如此,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係處於因外部光的入射角的不同使最適的散射特性相異之取捨關係。
接著考量如專利文獻1般之設置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情形。首先在支柱(pillar)構造之情形,由於具有將光聚光於該支柱的延伸存在方向之特性,所以在考量往成為觀視方向之正面方向聚光時,支柱較佳係以接近於層平面的 法線方向之角度延伸存在。由此來看,在考量到支柱的延伸存在方向接近於層平面的法線方向之情形時,於外部光的入射角相對於支柱的延伸存在方向(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主平面上,支柱從一表面配向至另一表面之方向)較小時(從接近於層平面的法線方向之角度入射時),藉由前述的聚光作用使支柱延伸存在方向的反射光強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於外部光的入射角相對於支柱的延伸存在方向較大時(從遠離層平面的法線方向之角度入射時),由於具有散射特性弱之特徵,所以無法充分地發揮往正面方向的聚光作用,使反射光強度降低。
接著在百頁(louver)構造之情形,由於具有使光擴散於與該百頁剖面的長徑正交之方位上之特性,所以僅在光從特定的方位入射時,反射光強度大幅提升。惟由於上述特性,在百頁的延伸存在方向(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主平面上,百頁從一表面配向至另一表面之方向,於本發明中亦稱為高度方向)上,容易引起由亮度的急遽變化所導致之光的干涉。此外,與支柱構造相同,相對於與百頁的延伸存在方向形成角度之外部光具有散射特性弱之特徵,所以無法充分地發揮往正面方向的聚光作用,此者亦使反射光強度降低。因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係難以將與內部構造的延伸存在方向形成角度之外部光充分地聚光。
如上所述,於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及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任一種,均存在著反射光強度降低之外部光入射角。
專利文獻2及3係具有將反射光強度未產生變化之外部光入射角度範圍擴大之效果,可抑制因觀察位置或觀察角度的不同所造成之觀視性的變化。然而,於專利文獻2及3中,僅僅是使以正面方向為100%之每個觀察角度的相對反射亮度於正面方向附近的變化減少,並未顯示出提升每個觀察角度的反射亮度本身之效果。
此外,專利文獻2及3雖可抑制於改變觀察位置時之觀視性的變化,但並非考量到外部光的入射角變化之發明。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情況而創作出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於觀視側正面方向,可提升在各種外部光入射角下的反射光強度而使觀視性達到良好之顯示品質優異的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之擴散性會因為光的入射角度的不同而變化,前述光擴散膜積層體至少具備:直線穿透率會因為前述光的入射角度的不同而變化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以及設置在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一面側之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於其內部具有基質區域以及由複數個柱狀構造體所構成之柱狀區域,相對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法線方向之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散射中心軸角度未達6°,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5%以上85%以下,前述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35%以下,前述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0%以下。
根據本發明,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與各向同性擴散層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中,藉由規定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散射中心軸角度與各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可提供一種於觀視側正面方向,可提升在各種外部光入射角下的反射光強度而使觀視性達到良好之顯示品質優異的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
10、20: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異性擴散層)
11、21:基質區域
13:柱狀構造體(支柱構造)
23:柱狀構造體(百頁構造)
30:光擴散膜積層體
100、150:各向異性光學膜
110、120:各向異性光擴散層
111、121:基質區域
113:柱狀構造體(百頁構造)
123:柱狀構造體(支柱構造)
200:各向同性光擴散層
300:反射層
P:散射中心軸
圖1為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具有支柱構造及百頁構造的柱狀區域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構造,以及入射於此等各向異性光學膜之穿透光之模樣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2為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之說明圖。
圖3為顯示往本實施型態之圖1所示之具有支柱構造及百頁構造的柱狀區域之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入射光角度,與直線穿透率之關係之圖表。
圖4為用以說明本實施型態之擴散區域與非擴散區域之圖表。
圖5為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中之具有支柱構造及百頁構造的柱狀區域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構成例之示意圖,(a)為百頁構造,(b)為支柱構造。
圖6為用以說明本實施型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的散射中心軸之三維極座標顯示。
圖7為顯示本實施型態之各向異性光學膜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配置構成之說明圖。
圖8為顯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到之光擴散膜積層體或各向異性光學膜之擴散反射光強度的測定方法之圖。
<<<0.主要用語的定義>>>
在此,預先說明關於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主要用語的定義。
所謂「各向異性光學膜」,意指包含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為單層(僅為一層)之情形以及積層有2層以上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而構成之情形(此時,各向異性光擴散層間可隔著黏著層(Pressure-sensitive Adhesive)等來積層)等。因此,例如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為單層之情形,意指單層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為各向異性光學膜。
「各向異性光學膜」係具有:光的擴散、穿透及擴散分布具有因光的入射角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各向異性及指向性(詳細內容如後述)。因此,與無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指向性擴散膜、各向同性擴散膜、配向於特定方位之擴散膜係不同者。
「低折射率區域」與「高折射率區域」是由構成本發明之各向異性光學膜之材料的局部性折射率的高低差所形成之區域,為相較於另一者顯示出折射率較高或較低之相對性用語。此等區域係於形成各向異性光學膜之材料硬化時所形成。
所謂「散射中心軸」,意指在改變往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入射光角度時,與光擴散性以該入射光角度為交界具有大致對稱性之光的入射光角度為一致之方向。設為「具有大致對稱性」者的原因,是由於在散射中心軸相對於膜的法線方向(膜的膜厚方向)具有斜率之情形,與光擴散性相關之光學輪廓(optical profile,如後述)並非嚴謹地具有對稱性之故。散射中心軸可藉由光學顯微鏡來觀察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剖面上之柱狀構造體的斜率,或是改變入射光角度的角度來觀察透過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光的投影形狀而確認。
此外,所謂「直線穿透率」,一般係關於入射於膜之光的直線穿透性,在從某入射光角度入射時,為直線方向的穿透光量之「直線穿透光量」與 入射光的光量之「入射光量」之比率,係以下述式來表示。
直線穿透率(%)=(直線穿透光量/入射光量)×100
此外,於本發明中係不區分「散射」與「擴散」兩者而使用,兩者顯示相同涵義。再者,將「光聚合」及「光硬化」的涵義設為藉由光使光聚合性化合物進行聚合反應者,並以同義詞來使用兩者。
以下係參考圖面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型態。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附加同一符號之構成要素係設為具有實質上為同一構造或功能者。
<<<1.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與特性>>>
參考圖1至圖4來說明先前技術之單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本實施型態中所謂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僅有一層之情形時的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造與特性,作為說明本實施型態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前提。
圖1為顯示具有支柱構造及百頁構造的柱狀區域之單層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構造,以及入射於此等各向異性光學膜之穿透光之模樣的一例之示意圖。圖2為顯示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之說明圖。圖3為顯示往圖1所示之支柱構造及百頁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入射光角度,與直線穿透率之關係之圖表。圖4為用以說明本實施型態之擴散區域與非擴散區域之圖表(graph)。
<<1-1.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基本構造>>
所謂各向異性光學膜,為於膜的內部形成有折射率與膜的基質區域不同之區域之膜。折射率不同之區域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制,例如有:如圖1(a)所示般之於基質區域11中形成有折射率不同的柱狀構造體13之各向異性光學膜10,或是如圖1(b)所示般之於基質區域21中形成有折射率不同的柱狀構造體23之各 向異性光學膜20等。
在此,柱狀構造體13是以延伸存在方向(於各向異性光學膜主平面上,柱狀構造體13從之一表面配向至另一表面之方向)作為法線方向之剖面呈圓形、或是短徑與長徑之長寬比(長徑/短徑)較小之柱狀(例如棒狀),將此構造稱為支柱構造。此外,柱狀構造體23是以延伸存在方向(於各向異性光學膜主平面上,柱狀構造體23從之一表面朝向另一表面配向,於本發明中亦稱為高度方向)作為法線方向之剖面的長寬比較大之柱狀(例如大致呈板狀),將此構造稱為百頁構造。
<<1-2.各向異性光學膜的特性>>
具有上述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為因往該膜之入射光角度的不同使光擴散性相異之光擴散膜,亦即為具有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光擴散膜。以既定入射光角度入射於此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光,在與複數個柱狀構造體的配向方向(例如支柱構造中之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3的延伸存在方向或百頁構造中之複數個柱狀構造體23的高度方向)大致平行之情形顯示出高擴散性,在不與該方向平行之情形,其擴散性低。
在此參考圖2及圖3來更具體地說明各向異性光學膜的光擴散性。在此係列舉上述支柱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10與百頁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20的光擴散性為例來說明。
光擴散性的評估方法係如下列方式來進行。首先如圖2所示,在光源1與檢測器2之間配置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於本實施型態中,係將來自光源1的照射光I從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平面的法線方向入射之情形設為入射光角度0°。此外,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係以直線V為中心且以可任意地 旋轉之方式來配置,光源1及檢測器2被固定。
亦即,根據本方法,係在光源1與檢測器2之間配置樣本(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以樣本表面的直線V為中心軸,一面改變角度一面直行穿透樣本而能夠測定進入於檢測器2之直線穿透光量。
相對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係各自評估將圖1的TD方向選作為圖2所示之旋轉中心的直線V之情形時的光擴散性,並於圖3中顯示所得到之光擴散性的評估結果。圖3為顯示使用圖2所示之方法所測定之圖1所示之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所具有之光擴散性(光散射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圖3的縱軸係顯示表示出散射程度之指標的直線穿透率,橫軸顯示往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之入射光角度。更具體而言,於直線穿透率(%)=(直線穿透光量/入射光量)×100之式中,在有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之情形時之檢測器2的檢測光量=「直線穿透光量」,此外,在無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之情形時之檢測器2的檢測光量=「入射光量」。圖3中的實線顯示支柱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10的光擴散性,虛線顯示百頁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20的光擴散性。入射光角度的正負係顯示使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旋轉之方向互為相反者。
如圖3所示,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係具有直線穿透率會因為入射光角度的不同而變化之光擴散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在此,以下將如圖3般之顯示光擴散性的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曲線稱為「光學輪廓」(optical profile)。光學輪廓並非直接地表現光擴散性,惟若解釋為直線穿透率降低反而使擴散穿透率增加(增大)時,則可視為大致上顯示光擴散性。具體而言,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中,與在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3、23的中心軸方向(延伸存在方向),亦即散射中心軸方向入射之情形時的直線穿透率相比,於-20°至+20°的入射光角度 中,直線穿透率先成為最小值,隨著該入射光角度(的絕對值)增大使直線穿透率增大,於-60°至-30°或+30°至+60°的入射光角度中,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大值而顯示出山谷型的光學輪廓。如此,各向異性光學膜10、20在入射光接近於散射中心軸方向之-20°至+20°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中係較強地擴散,但在入射光角度的絕對值較其更大之入射光角度範圍中,則具有擴散弱且直線穿透率高之性質。
在此,係將具有下列性質者,稱為「各向異性」:如圖3所示般,相對於在既定角度範圍內所入射之光(顯示光或外部光),擴散性增加且直線穿透率顯示出最小值之性質,亦即在既定角度範圍內具有光的擴散增加之性質,再者,將如圖3所示般之相對於在既定角度範圍以外的角度所入射之光(顯示光或外部光),擴散性減少且直線穿透率顯示出最大值之性質,亦即在既定角度範圍以外具有光的擴散減少之性質般的性質。亦即,意指與入射光角度相依而使光的擴散性產生變化之涵義。所謂光的擴散增加之前述既定角度範圍,如上述般與在散射中心軸方向(將此方向的入射光角度設為0°)上入射之情形時的直線穿透率相比,例如意指-20°至+20°的入射光角度範圍。再者,所謂光的擴散減少之前述既定角度範圍以外,如上述般與在散射中心軸方向(將此方向的入射光角度設為0°)上入射之情形時的直線穿透率相比,例如意指-60°至-30°或+30°至+60°的入射光角度範圍。
此外,將光的擴散分布因擴散角度的不同而相異之性質稱為「指向性」,惟於本發明之情形,光的擴散分布不僅因擴散角度的不同而相異,亦顯示出更具有因入射光角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擴散分布。亦即具有:光的擴散、穿透及擴散分布具有因光的入射角度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之入射光角度相依性之各向異性及指向性。
此外,以下係將相對於最大直線穿透率與最小直線穿透率之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角度範圍,稱為擴散區域(將此擴散區域的寬度稱為「擴散寬度」),將除此之外的入射光角度範圍稱為非擴散區域。
在此係參考圖4並列舉百頁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為例來說明擴散區域與非擴散區域。圖4顯示圖3之百頁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20的光學輪廓。如圖4所示,相對於最大直線穿透率(於圖4的例子中,直線穿透率約77%)與最小直線穿透率(於圖4的例子中,直線穿透率約7%)之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於圖4的例子中,直線穿透率約42%)之2個入射光角度之間(圖4所示之光學輪廓上的2個黑點的位置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內側)的入射光角度範圍係成為擴散區域,除此之外(圖4所示之光學輪廓上的2個黑點的位置之2個入射光角度的外側)的入射光角度範圍成為非擴散區域。
於支柱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中,如觀視圖1(a)之穿透光的模樣所得知般,穿透光大致呈圓形狀且在MD方向與TD方向顯示出大致相同的光擴散性。亦即,於支柱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中,從方位上觀視時,擴散係具有各向同性。此外,如圖3的實線所示,即使改變入射光角度,光擴散性(尤其在非擴散區域與擴散區域之交界附近上的光學輪廓)的變化亦相對和緩,所以具有不會產生由亮度的急遽變化所造成之異樣感之效果。然而在各向異性光學膜10中,若與圖3的虛線所示之百頁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20的光學輪廓相比,則可理解到存在有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低之特徵。此外,支柱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中,與百頁構造之各向異性光學膜20相比,有擴散區域的寬度狹窄的特徵。藉由形成為支柱構造,雖不具有因方位角的不同所產生之擴散的指向性,但相對於擴散的分布則成為具有指向性之特性。
另一方面,於百頁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中,如觀視圖1(b)之穿透光的模樣所得知般,穿透光大致呈針狀且在MD方向與TD方向光擴散性大幅地相異。亦即於百頁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中,擴散係具有因方位角的不同使擴散特性大幅地相異之指向性。具體而言,於圖1(b)所示之例子中,擴散在MD方向較支柱構造之情形更寬廣,但是擴散在TD方向較支柱構造之情形更狹窄。此外,如圖3的虛線所示,在改變入射光角度時,由於(於本實施型態中,在TD方向)光擴散性(尤其在非擴散區域與擴散區域之交界附近上的光學輪廓)的變化非常急遽,所以在將各向異性光學膜20適用在顯示裝置之情形,出現亮度的急遽變化,而有產生異樣感之疑慮。除此之外,百頁構造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容易產生光的干涉(虹彩)。然而於各向異性光學膜20中,非擴散區域中的直線穿透率高,具有可提升顯示特性之效果。尤其是藉由與欲將優先擴散的方位(於圖1(b)中為MD方向)的視角擴大之方向形成一致,可在預想之特定方向擴大視角。
<<<2.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構成>>>
參考圖5來說明本實施型態之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的構成。
<<2-1.全體構成>>
如圖5所示,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為具有直線穿透率會因為入射光角度的不同而變化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120之各向異性光學膜。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係具有基質區域111以及折射率與基質區域111不同之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柱狀區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具有基質區域121以及折射率與基質區域121不同之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柱狀區域)。在此,在僅表現為柱狀區域之情形,柱狀區域包含支柱構造的柱狀區域以及百頁 構造的柱狀區域。此外,在僅表現為柱狀構造體之情形,柱狀構造體包含支柱構造的柱狀構造體以及百頁構造的柱狀構造體。
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及123)係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主平面上,從一表面至另一表面配向有複數個柱狀構造體而構成,並且具有以前述複數個柱狀構造體的配向方向作為法線方向之剖面上的平均短徑與平均長徑之長寬比。
以下係詳細說明具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之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
<<2-2.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係具有上述百頁構造(與圖1(b)的各向異性光學膜20為相同構成),並且具有直線穿透率會因為入射光角度的不同而變化之各向異性。此外,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是由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成物的硬化物所構成,並且如圖5(a)所示般具有基質區域111以及折射率與該基質區域111不同之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柱狀區域)。此柱狀構造體113的配向方向(延伸存在方向)P係與散射中心軸平行,並以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具有期望的直線穿透率及擴散性之方式來適當地決定。所謂散射中心軸與柱狀構造體的配向方向平行者,只要是滿足折射定律(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即可,並不須嚴格地平行。司乃耳定律是指在光從折射率n1的介質入射於折射率n2之介質的界面之情形,於其入射光角度θ1與折射角θ2之間,n1sinθ1=n2sinθ2之關係成立者。例如設為n1=1(空氣)、n2=1.51(各向異性光學膜)時,在入射光角度為30°之情形,柱狀構造體的配向方向(折射角)約為19°,如此,即使入射光角度與折射角不同,若滿足司乃耳定律,則於本實施型態中包含於平行的概念。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亦可為柱狀構造體113的配向方向與膜的 膜厚方向(法線方向)不一致者。在此情形,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中,在接近於入射光從法線方向傾斜既定角度之方向(亦即柱狀構造體113的配向方向)之入射光角度範圍(擴散區域)係較強地擴散,但在多於此之入射光角度範圍(非擴散區域),則具有擴散弱且直線穿透率高之性質。
<2-2-1.柱狀構造體113>
本實施型態之柱狀構造體113係於基質區域111中作為複數個柱狀硬化區域而設置,各個柱狀構造體113係以各配向方向與散射中心軸平行之方式來形成。
基質區域111的折射率只要是與柱狀構造體113的折射率不同即可,折射率要不同到何種程度則無特別限定,此為相對性的概念。在基質區域111的折射率低於柱狀構造體113的折射率之情形,基質區域111係成為低折射率區域。相反的,在基質區域111的折射率高於柱狀構造體113的折射率之情形,基質區域111成為高折射率區域。在此,基質區域111與柱狀構造體113之界面上的折射率較佳係漸增性地變化。藉由漸增性地變化,是不易產生讓因改變入射光角度時之擴散性的變化非常急遽而容易產生之閃斑的問題。藉由伴隨著光照射之相變化來形成基質區域111與柱狀構造體113,可使基質區域111與柱狀構造體113之界面上的折射率漸增性地變化。
如圖5(a)所示,垂直於柱狀構造體113的配向方向之剖面形狀係具有短徑SA與長徑LA。短徑SA與長徑LA可藉由光學顯微鏡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而確認(詳細內容如後述)。柱狀構造體113的剖面形狀只要位於後述長寬比的範圍內即可,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設為2以上且未達50。於圖5(a)中,係將柱狀構造體113的剖面形狀顯示為橢圓形狀,惟柱狀構造體113的剖面 形狀並無特別限定。
<<2-3.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係具有支柱構造(與圖1(a)的各向異性光學膜10為相同構成),並且具有直線穿透率會因為入射光角度的不同而變化之光擴散性。此外,如圖5(b)所示,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是由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成物的硬化物所構成,並且具有基質區域121以及折射率與該基質區域121不同之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以及基質區域121雖具有不規則的分布或形狀,惟由於涵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全面而形成,所以所得到之光學特性(例如直線穿透率等)大致相同。由於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以及基質區域121具有不規則的分布或形狀,所以本實施型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產生光的干涉(虹彩)之情形少。
<2-3-1.柱狀構造體123>
本實施型態之柱狀構造體123係於基質區域121中作為複數個柱狀硬化區域而設置,各個柱狀構造體123係以各配向方向與散射中心軸平行之方式來形成。因此,同一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中的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係以相互平行之方式來形成。
基質區域121的折射率只要是與柱狀構造體的折射率不同即可,折射率要不同到何種程度則無特別限定,此為相對性的概念。在基質區域121的折射率低於柱狀構造體的折射率之情形,基質區域121係成為低折射率區域。相反的,在基質區域121的折射率高於柱狀構造體的折射率之情形,基質區域121成為高折射率區域。
如圖5(b)所示,垂直於柱狀構造體123的配向方向之剖面形狀係 具有短徑SA及長徑LA。柱狀構造體123的剖面形狀可將後述長寬比的範圍設為未達2。例如於圖5(b)中,係將柱狀構造體123的剖面形狀顯示為圓形狀,惟柱狀構造體123的剖面形狀並不限定於圓形狀,可為橢圓形狀、多角形狀、不定形狀、或是混合此等形狀者等,並無特別限定。
<<2-4.柱狀構造體113及柱狀構造體123的長寬比>>
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與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之長寬比(=平均長徑/平均短徑)為2以上。
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與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之長寬比(=平均長徑/平均短徑)為未達2。
柱狀構造體的長寬比為1以上,惟長寬比的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較佳未達50,尤佳為25以下,更佳為10以下。於長寬比位於該範圍之情形,不易產生由光的干涉所造成之不均勻等,可良好地保持顯示畫質。
<2-4-1.柱狀構造體113及柱狀構造體123的平均短徑及平均長徑>
此外,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較佳為0.5μm以上,尤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1.5μm以上。另一方面,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較佳為5.0μm以下,尤佳為4.0μm以下,更佳為3.0μm以下。此等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之平均短徑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
再者,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之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較佳為0.5μm以上,尤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1.5μm以上。另一方面,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之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較佳為100μm以下,尤佳為50μm 以下,更佳為30μm以下。此等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之平均長徑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
此外,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較佳為0.5μm以上,尤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1.5μm以上。另一方面,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較佳為5.0μm以下,尤佳為4.0μm以下,更佳為3.0μm以下。此等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之平均短徑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
再者,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之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較佳為0.5μm以上,尤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1.5μm以上。另一方面,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之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較佳為8.0μm以下,尤佳為5.0μm以下,更佳為3.0μm以下。此等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之平均長徑的下限值及上限值可適當地組合。
本實施型態之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係藉由將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或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的平均短徑及平均長徑皆設為上述較佳範圍,可在更高水準下構成為均衡性佳地具有各種特性之各向異性光學膜。
本實施型態之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及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23之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及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可藉由顯微鏡來觀察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的柱狀區域中之以複數個柱狀構造體的延伸存在方向(配向方向)作為法線方向之剖面,並測量任意地選擇之100個柱狀構造體113及柱狀構造體123的短徑SA、長徑LA,然後求取此等之平均值。此外,柱狀構造體的長寬比係使用上述所求取之長徑LA的平均值(平均長徑)除以短徑SA的平均值(平均短徑)後之值。
<<2-5.形成有柱狀構造體113及柱狀構造體123之區域的厚度>>
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及123的厚度T較佳為10μm至200μm,尤佳為20μm以上且未達100μm,更佳為20μm以上且未達50μm。在厚度T超過200μm之情形,不僅耗費材料費用,亦使UV照射所花的費用增加,不僅耗費成本,更由於厚度T方向的擴散性增加而容易引起影像模糊或對比降低。此外,在厚度T未達10μm之情形,有時難以使光的擴散性及聚光性達到充分程度。於本發明中,藉由將厚度T設為該規定範圍內,可減少成本問題並使光的擴散性及聚光性變得優異,並且藉由厚度T方向的光擴散性降低,不易產生影像模糊且亦可提高對比。
<<2-6.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的性質>>
如上述般,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係具有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120。更具體而言,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具有百頁構造。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20具有支柱構造。以下說明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的性質。
<2-6-1.直線穿透率>
在此,在將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大之入射光角度入射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120)之光的直線穿透率定義為「最大直線穿透率」時,則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120)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5%以上85%以下,較佳為15%以上80%以下,尤佳可設為20%以上75%以下。藉由使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的最大直線穿透率位於該範圍,可得到良好的擴散性,並且可抑制因過度的擴散所造成之影像模糊或亮度的降低,於使用在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的觀視側正面之情形,可提高該畫面正面方向的觀視性。
此外,可將以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小之入射光角度入射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120之光的直線穿透率定義為「最小直線穿透率」。最小直線穿透率並無特別限定,可設為10%以下。
在此,直線穿透光量及直線穿透率可藉由圖2所示之方法來測定。
亦即,將圖2所示之直線V設為旋轉軸並與圖5所示之C-C軸形成一致,對每個入射光角度測定直線穿透光量(將法線方向設為0°)。可從所得到之資料中獲取光學輪廓,並從此光學輪廓來求取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
此外,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120)中的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可藉由製造時的設計參數來調整。參數的例子可列舉出塗膜的組成、塗膜的膜厚、構造形成時對塗膜所賦予之溫度等。塗膜的組成可適當地選擇構成成分來調配,藉此使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產生變化。於設計參數中,膜厚愈厚,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愈容易降低,愈薄則愈容易提高。溫度愈高,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愈容易降低,愈低則愈容易提高。藉由此等參數的組合,可適當地調節各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直線穿透率。
<2-6-2.擴散寬度>
藉由上述方法來求取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的最大直線穿透率與最小直線穿透率,並求取最大直線穿透率與最小直線穿透率之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讀取相對於此中間值的直線穿透率之2個入射光角度。於光學輪廓中,將法線方向設為0°並以負方向及正方向來顯示入射光角度。因此,入射光角度及對應於交叉點之入射光角度有時具有負值。
若2個交叉點之值具有正的入射光角度值與負的入射光角度值,則負的入 射光角度值的絕對值與正的入射光角度值之和係成為入射光之擴散區域的角度範圍之擴散寬度。
在2個交叉點之值的兩者皆為正之情形,從較大值減去較小值後之差係成為入射光角度的角度範圍之擴散寬度。
在2個交叉點之值的兩者皆為負之情形,係取各絕對值,從較大值減去較小值後之差係成為入射光角度的角度範圍之擴散寬度。
<2-6-3.散射中心軸>
接著參考圖6來說明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的散射中心軸P。圖6為用以說明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的散射中心軸P之三維極座標顯示。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係具有至少1個散射中心軸,如上述般,此散射中心軸意指在改變往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入射光角度時,與光擴散性以該入射光角度為交界具有大致對稱性之光的入射光角度為一致之方向。此時的入射光角度(散射中心軸角度)係測定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光學輪廓,並在此光學輪廓中成為具有大致對稱性之大致中央部(擴散區域的中央部)。
此外,根據圖6所示之三維極座標顯示,上述散射中心軸在以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表面為xy平面,以法線為z軸時,可藉由極角θ與方位角
Figure 109110563-A0202-12-0020-15
來表現。亦即,圖6中的Pxy可謂投影於上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表面之散射中心軸的長度方向。
相對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散射中心軸角度未達6°。於散射中心軸角度位於該範圍之情形,由於顯現出往層平面的法線方向之聚光性,所以提升在觀視方向的正面方向之反射亮度,可提高觀視性。
在此,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的各擴散層可於單一層中具有複數個斜率相異之柱狀區域群(具有同一斜率之柱狀區域的集合)。此散射中心軸角度之差的絕對值未達12°。
<2-6-4.折射率>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120是使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之組成物硬化者,此組成物可使用下列組合。
(1)使用單獨的光聚合性化合物者
(2)混合使用複數種光聚合性化合物者
(3)混合使用單獨或複數種光聚合性化合物以及不具有光聚合性之高分子化合物者
於上述任一組合中,皆可推測為藉由光照射而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10或120中形成有折射率相異之微米等級的細微構造,並且可視為藉此顯現出本實施型態所示之特異的各向異性光擴散特性者。因此於上述(1)中,較佳係光聚合前後之折射率變化較大者,此外,於(2)、(3)中,較佳係組合折射率相異之複數種材料。在此所謂折射率變化或折射率的差,具體而言,較佳係顯示出0.01以上,尤佳為0.05以上,更佳為0.10以上的變化或差。
在此,在基質區域111或121的折射率高於柱狀構造體113或123的折射率之情形,基質區域111或121係成為高折射率區域,複數個柱狀構造體113或123成為低折射率區域。基質區域111或121(高折射率區域)與柱狀構造體113或123(低折射率區域)之折射率的差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0.01至0.50的範圍,較佳為0.03至0.20的範圍。在折射率的差位於該範圍之情形時,可顯現良好的擴散性並且抑制後方散射,於使用在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的觀視 側正面之情形,可提高該畫面正面方向的觀視性。
<<<3.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
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例如圖7)係以具有透光性之樹脂為母材,並含有藉由與母材之折射率使光擴散之微粒之層。此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不與光的入射角度相依而將光擴散,其擴散性不具有方向性。更具體而言,在光藉由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被擴散之情形,擴散後之光(射出光)在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平行之面內,該光的擴散程度(擴散光之擴展的形狀)具有不會因同一面內上之方向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之性質。
<<3-1.樹脂母材>>
構成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之樹脂以往為人所知者有丙烯酸系樹脂、聚酯系樹脂、環氧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聚矽氧系樹脂等,從光學透明性高、加工性良好、具有與屬於偏光板的保護膜之TAC膜相近的折射率、相對便宜等特點來看,特佳為丙烯酸系樹脂。再者,亦可以容易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與其他構件(例如反射型顯示裝置)積層之方式,將黏著性賦予至樹脂。在此情形,由丙烯酸系樹脂所構成之黏著劑除了上述丙烯酸系樹脂的優點之外,作為偏光板的黏著劑之可靠度高且實績多等,從此等來看,於本實施型態中可較佳地使用。
<<3-2.微粒、其他成分>>
此外,混合並分散於樹脂中之微粒較佳為折射率與成為母材之樹脂不同,且為了防止穿透光的著色而呈無色或白色者,例如可列舉出無機微粒、白色顏料或樹脂微粒等。具體可列舉出二氧化矽微粒、氧化鋁微粒、鋯微粒、聚矽氧微粒、丙烯酸樹脂微粒、聚苯乙烯樹脂微粒、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樹脂微粒、聚乙烯 樹脂微粒、環氧樹脂微粒等。再者,可視需要於樹脂中混合1種或2種以上之金屬螯合系、異氰酸酯系、環氧系等交聯劑而使用。
再者,用以形成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之其他成分除了光起始劑、熱硬化起始劑等起始劑之外,可視需要添加增黏劑、界面活性劑、分散劑、塑化劑、調平劑等。
<<3-3.折射率>>
成為母材之樹脂的折射率(依據JIS K-7142之B法)與微粒的折射率之差較佳為0.01至0.10的範圍,尤佳為0.02至0.05的範圍。
於本實施型態中,較佳係使用丙烯酸系黏著劑與聚矽氧樹脂微粒。聚矽氧樹脂微粒的折射率為1.40至1.45,相較於丙烯酸系黏著劑的折射率1.45至1.55具有稍低的折射率,因此,透光率較其他材料高且後方散射或偏光消除亦少,可較佳地適用在反射型顯示裝置。
<<3-4.平均粒徑>>
微粒的平均粒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0.5μm至10.0μm,尤佳為1μm至5.0μm。於平均粒徑未達0.1μm時,光擴散性能低而觀視到光反射板的金屬光澤,所以無法得到紙白(paper white)顯示性。另一方面,於平均粒徑超過10μm時,粒子過粗並在畫面的背景觀視到霧面模樣或閃斑,而使對比降低。在此所謂平均粒徑,為藉由柯特粒子計數(Coulter Counter)法所測定者。
<<3-5.含量>>
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中之微粒的含量較佳為5.0重量%至50.0重量%,尤佳為7.5重量%至45重量%。於含量未達5.0重量%時,光擴散性降低,此外,於超過50.0重量%時,微粒難以於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中均一地分散,使光 擴散性等光學特性降低,於黏著劑之情形則使黏著力降低而容易產生剝離。
<<3-6.霧度值>>
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的霧度值較佳為80%以上,尤佳為85%以上。霧度值的上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95%以下。在霧度值位於該範圍之情形,可減少直線地穿透之光量,而提高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的觀視側正面上之觀視性。在未達80%之情形,無法得到充分的擴散而使亮度降低。此外,霧度值為95%以上時,亮度亦降低且影像容易產生模糊。在此,霧度值(Hz、%)係依據JIS K7105來測定擴散穿透率(%)及總透光率(%),並藉由下列式所算出之值。Hz(%)=(擴散穿透率/總透光率)×100
<<3-7.直線穿透率>>
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35%以下。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之最大直線穿透率的下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設為15%以上。此外,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的最小直線穿透率並無特別限定,可設為0.5%以上10%以下。於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的最大直線穿透率位於該範圍之情形,可得到良好的擴散性,於使用在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的觀視側正面之情形,可提高其畫面正面方向的觀視性。
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的厚度較佳為5μm以上且未達100μm,尤佳為10μm以上且未達50μm,更佳為10μm以上且未達25μm。厚度較厚(例如100μm以上)時,會成為容易模糊之影像,故不佳。此外,厚度較薄(例如未達5μm)時,於黏著劑之情形時的接著力不足,故不佳。
<<<4.各向異性光學膜100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之配置構成(光擴散膜積層體30)>>>
如圖7(a)所示,本實施型態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為積層有上述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之各向異性光學膜(積層體)。光擴散膜積層體30較佳係於太陽等外部光所入射之面或是觀視者的觀視側(畫面正面方向、外表面側)配置有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的裏面(與觀視側為相反的一面)配置有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藉由此配置,可使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的各向異性有效地作用,畫面正面方向的亮度提高,不僅觀視性變高,亦成為不易模糊之影像。
此外,相對於積層有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大之入射光角度下的直線穿透率之「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0%以下。最大直線穿透率的下限並無特別限定,可設為5%以上。此外,直線穿透率成為最小之入射光角度下的直線穿透率之「最小直線穿透率」並無特別限定,可設為2%以下,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較佳係直線穿透率愈降低,入射光的擴散性愈增加者。
在以偏光板為必要之反射型顯示裝置(例如液晶型)之情形,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的表面(會觀視到反射光之側、外部光入射面側或觀視者的觀視側),例如可隔著黏著劑來積層TAC膜、相位差膜或偏光板等。在未使用偏光板之反射型顯示裝置(例如液晶以外)時,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的外側表面例如可隔著黏著劑來積層PET膜、TAC膜等。
如此,藉由將積層有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之光擴散膜積層體30適用在具有圖7(b)所示之反射層300(例如反射膜、反射板等之使光反射之反射鏡)之裝置(例如反射型顯示裝置),於外部光的入射及反射光的射出時,可將各向異性光學膜100或150之各向異性效果的阻礙 抑制在最低限度,尤其可維持反射型顯示裝置之畫面正面方向的反射亮度。於光擴散膜積層體30與反射層300之間,可存在單獨或複數層黏著層或相位差膜、偏光板或液晶層、透明電極層等之各種功能層。
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在入射光接近於散射中心軸方向之入射光角度範圍中係較強地擴散,而顯現出往散射中心軸方向之聚光性。惟在其以上之入射光角度範圍中,擴散弱且聚光性低。
在此係假定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的散射中心軸為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之主平面的法線方向,並且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的擴散區域為-20°至+20°。在光相對於該散射中心軸方向之入射角度為10°之情形,由於入射光入射於擴散性高之範圍,所以顯現出往散射中心軸方向之聚光性。
亦即,由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使既定入射角(於上述假定中為-20°至+20°)的光往既定方向(散射中心軸方向)擴散並聚光,所以可較高地維持所聚光之光的強度(亮度)。
如上述般,各向同性光擴散層200係使用使光擴散之光擴散微粒,在不與光的入射角度相依下使光擴散,而具有擴散性不具備方向性之性質。因此,於各向異性光學膜100、150中,來自擴散性弱之方向的光亦可擴散。
亦即,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係使來自單獨以各向異性光擴散層所難以擴散並聚光之方向的光擴散,藉此可使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將該擴散光聚光。
從光擴散膜積層體30射出之光係藉由反射層300所反射。反射後之光再次入射於光擴散膜積層體30而被射出。其結果可提高於反射型液晶顯示裝置的畫面正面方向(0°)之反射亮度。
<<<5.反射型顯示裝置>>>
本實施型態所使用之反射型顯示裝置只要是具有反射型的功能即可,並無特別限定。可適用下列反射型顯示裝置:使用電子粉粒體方式、液晶方式(膽固醇液晶、雙穩定陣列液晶、像素記憶體液晶等)、電濕潤方式、電致變色方式、電泳方式(微膠囊等)等之一般所知的技術作為具體之顯示方式的例子者。
在此,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積層體於反射型顯示裝置中之積層處,只要是光從反射後至被觀視到為止之間的層即可,並無特別限定,較佳是積層在反射型顯示裝置中的外部光入射面側(觀視者的觀視側、會觀視到反射光之側),位於較各顯示方式中的影像形成部(例如於電泳方式時意指微膠囊處,於電子粉粒體方式時意指電子粉粒體封入處,於電濕潤方式時意指水及油膜封入處,於液晶方式時意指液晶層等)更為面前側之平面狀基材表面(外部光入射面側)上。
在此所謂平面狀基材,具體而言為玻璃、樹脂成型體、膜等。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係積層於平面狀基材面上(外部光入射面側、會觀視到反射光之側),惟此時於反射型顯示裝置的平面狀基材面上積層光擴散膜積層體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中的哪一層者並無限定。較佳係以外部光入射面側(觀視者的觀視側、會觀視到反射光之側)成為光擴散膜積層體中的各向異性光學膜,與外部光入射面為相反側之外部光反射面側成為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之方式,積層於平面狀基材面上。
此時,若以外部光反射面側成為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之方式積層於平面狀基材面上時,於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為黏著劑之情形係直接積層各向同性光擴散層,於非黏著劑之情形可隔著黏著劑來積層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另一方面,若以外部光反射面側成為各向異性光學膜之方式積層於平面狀基材面上時,隔著具有透明性之一般所知的技術之黏著劑來積層即可。
此外,若以外部光反射面側成為各向異性光學膜之方式積層於平面狀基材面上時,於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表面(會觀視到反射光之側、外部光入射面側或觀視者的觀視側)上,可視需要例如隔著黏著劑來積層TAC膜、相位差膜或偏光板等。
<<<6.實施例>>>
接著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來更具體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等例。
依循下列方法來製作本發明之光擴散膜積層體(各向異性光學膜及各向同性光擴散層,於本實施例中,各向異性光學膜係以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作為單層)及比較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係參考下列所示之既有方法(例如日本特開2006-119241及日本國際公開號WO2014/084361)來製作。此外,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係參考下列所示之既有方法(例如日本特開2002-122714)來製作。
<<各向異性光學膜>>
使用分注器,藉由硬化性樹脂於厚度100μm的PET膜(東洋紡公司製、商品名稱A4300)的緣部全周上形成高度50μm的區隔壁。將下述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滴入於此當中,並以其他PET膜來覆蓋。
<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
‧聚矽氧-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折射率:1.460、重量平均分子量:5,890) 20重量份
(RAHN公司製、商品名稱:00-225/TM18)
‧二丙烯酸新戊二醇酯(折射率:1.450) 30重量份
(Daicel Cytec公司製、商品名稱:Ebecryl 145)
‧雙酚A的EO加成物二丙烯酸酯(折射率:1.536) 15重量份
(Daicel Cytec公司製、商品名稱:Ebecryl 150)
‧丙烯酸苯氧基乙酯(折射率:1.518) 40重量份
(共榮社化學公司製、商品名稱:Light Acrylate PO-A)
‧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 4重量份
(BASF公司製、商品名稱:Irgacure 651)
從UV點光源(Hamamatsu Photonics公司製、商品名稱:L2859-1)的落射用照射單元中,將照射強度30mW/cm2之平行光線的紫外線照射在以PET膜夾持此雙面之50μm厚度的液膜1分鐘,而得到如圖1或圖5所示之具有多數個棒狀的微小區域之50μm膜厚的8種附PET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各向異性光學膜)。所製作之8種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如下列表1所示。
屬於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光學特性,即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散射中心軸角度(相對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法線方向)與各柱狀構造體的長寬比,除了調整由紫外線硬化性樹脂組成物所形成之液膜的加熱溫度與所照射之紫外線的光束方向之外,亦可藉由進行下列者而得到表1般的特性之8種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調整是否將可變更平行光線的長寬比之指向性擴散元件配置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與落射用照射單元之間者、以及在使用指向性擴散元件之情形調整指向性擴散元件的配置(接近或遠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表1。
指向性擴散元件係將指向性賦予至所入射之平行光線者,於本實施例中係使用於指向性擴散元件內含有長寬比高的針狀微粒者。柱狀構造體的長寬比係以幾乎對應於由指向性擴散元件所變更後之平行光線的長寬比之形式來形成。
<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散射中心軸的角度及直線穿透率的測定>
使用如圖2所示般之可使光源的投射光角、檢測器的感光角任意地改變之變角光度計準直配光測定器(Goniophotometer,Genesia公司製),測定表1所示之實施例的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直線穿透率。將檢測器固定在接受來自光源的直行光之位置上,並將實施例中所得到之各向異性光學膜設置在其間的樣本支持器。如圖2所示,將直線V設為旋轉軸使樣本旋轉並測定對應於各入射光角度之直線穿透光量。藉由此評估方法,可評估於哪個角度範圍中所入射之光是否擴散。此旋轉軸為與圖5所示之樣本的構造中之C-C軸為相同的軸。直線穿透光量的測定係使用視感度濾波器來測定可見光區域的波長。根據從以上的測定結果中所得到之光學輪廓,從直線穿透率的最大值(最大直線穿透率)及最小值(最小直線穿透率),與該光學輪廓中之由最小值所包夾之大致中央部(擴散區域的中央部),求取最大直線穿透率與散射中心軸角度,並彙總於表1。
<柱狀構造體之長寬比的測定(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表面觀察)>
藉由光學顯微鏡來觀察實施例及比較例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柱狀區域中之以複數個柱狀構造體的延伸存在方向(於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主平面上,柱狀構造體從一表面朝向另一表面配向)作為法線方向之剖面(紫外線照射時的照射光側),並測定柱狀區域中之柱狀構造體的長徑LA及短徑SA。於平均長徑LA及平均短徑SA的算出時,係設為任意的100個構造之平均值。此外,相對於所求取之平均長徑LA及平均短徑SA,係算出平均長徑LA/平均短徑SA作為長寬比,並彙總於表1。
[表1]
Figure 109110563-A0202-12-0031-1
<<各向同性光擴散層>>
對折射率1.47的丙烯酸系黏著劑(商品名稱:SK Dyne TM206、全固形份濃度18.8%、溶劑:乙酸乙酯、丁酮、綜研化學公司製)100重量份添加有異氰酸酯系硬化劑(商品名稱:L-45、綜研化學公司製)0.5份及環氧系硬化劑(商品名稱:E-5XM、綜研化學公司製)0.2份之基礎塗料中,添加既定量之折射率與前述黏著劑不同之作為微粒的聚矽氧樹脂微粒(Tospearl 145、折射率1.43、粒徑4.5μm),並藉由攪拌機攪拌30分鐘以使微粒分散,然後使用缺角輪塗佈機(comma coater),以使溶劑乾燥後的膜厚成為25μm或50μm之方式,將4種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用塗料塗佈於厚度38μm的脫模PET膜(Lintec公司製、商品名稱:38C),將此乾燥而形成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後,積層厚度38μm的脫模PET膜(Lintec公司製、商品名稱:3801),製作出4種附PET各向同性光擴散層。所製作之各向 同性光擴散層係顯示於下列表2。另外,為了進行比較,亦同時製作未添加聚矽氧樹脂微粒所調配之透明黏著層e作為透明黏著層。
<各向同性光擴散層或透明黏著層之直線穿透率的測定>
除了將樣本的旋轉軸設為任意之外,其他與先前所示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的測定相同來測定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及透明黏著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並彙總於表2。
<霧度的測定>
霧度值(Hz)的測定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的霧度計NDH-200來進行測定,並彙總於表2。
[表2]
Figure 109110563-A0202-12-0032-3
(實施例1)
在各自將積層面上的PET膜剝離後,將上述附PET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與附PET各向同性光擴散層a積層,而得到由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2層所構成之實施例1的光擴散膜積層體。
接著剝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1側的PET膜,並隔著透明黏著層e貼合高透 明性PET(東洋紡公司Cosmo Shine A4100 100μm)。然後在剝離各向同性光擴散層a側表面的PET膜後,貼合於平滑的鏡面反射板(反射率約90%)而形成為反射亮度評估用樣本。
以上,實施例1之光擴散膜積層體的構成係如表3所示。
(實施例2至實施例7、比較例1至6)
除了依循表3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及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組合之外,其他與實施例1相同來進行製作,而得到由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2層所構成之實施例2至7及比較例1至6的光擴散膜積層體。
接著剝離各向異性光擴散層2至8側的PET膜,並隔著透明黏著層e來貼合高透明性PET(東洋紡公司的Cosmo Shine A4100 100μm)。然後在剝離各向同性光擴散層a至d側表面或透明黏著層e側表面的PET膜後,貼合於平滑的鏡面反射板(反射率約90%)而形成為反射亮度評估用樣本。
以上,實施例2至7及比較例1至6之光擴散膜積層體的構成係如表3所示。
[表3]
Figure 109110563-A0202-12-0034-5
<<評估方法>>
關於上述實施例1至7及比較例1至6中所製作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係以下述方式來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如下述表4所示。
<光擴散膜積層體之直線穿透率的測定>
除了以光擴散膜積層體內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為基準來設為樣本的旋轉軸之外,其他與先前所示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中的測定相同來測定光擴散膜積層體的直線穿透率。
<反射亮度之標準的製作>
製作: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b貼合於高透明性PET(東洋紡公司Cosmo Shine A4100 100μm)與平滑的鏡面反射板(反射率約90%)之間之基準樣本,作為反射亮度測定中的標準。
<反射亮度的測定>
使用如圖8所示之Genesia公司製的配光測定器來測定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得到之反射亮度評估用樣本的反射亮度。從鹵素燈的光源,通過準直透鏡(collimating lens)以相對於樣本的法線方向為15°的入射角來照射準直光(入射角=15°)。此時,於使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樣本的情形,係從與該散射中心軸的方位角方向呈180°不同之方位角方向(相反的方位角)來照射。於未使用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基準樣本的情形之方位角方向為任意。將檢測器設置在樣本的法線方向並測定反射亮度(測定角=0°)。將評估樣本的反射亮度相對於基準樣本的反射亮度之比率設為反射亮度增益,並將此設為反射光強度的指標。
反射亮度增益=(樣本的反射亮度÷基準樣本的反射亮度)×100
同樣地,亦測定將入射角設為30°及45°時之反射亮度。
<反射亮度增益的判定基準>
由於入射角愈大者,反射亮度增益的差愈顯著地顯現,所以藉由入射角來判定如下。
於入射角為15°之情形,未達0.90者為×,0.90以上且未達1.00者為○,1.00以上者為◎。
於入射角為30°之情形,未達0.90者為×,0.90以上且未達1.80者為○,1.80以上者為◎。
於入射角為45°之情形,未達0.90者為×,0.90以上且未達2.50者為○,2.50以上者為◎。
[表4]
Figure 109110563-A0202-12-0036-6
<<評估結果>>
如實施例1至7所示,使用既定的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各向異性光學膜)與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之本發明的反射亮度增益,與比較例1至6相比,不與入射角相依而達到優異程度。比較例1至3在入射角30°或45°時之反射亮度增益雖優異, 但在入射角15°時之反射亮度增益低。相反的,比較例4至6在入射角15°時之反射亮度增益雖良好,但在入射角30°或45°時之反射亮度增益低。
本發明係連同特定的各向異性光學膜來併用特定的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以作為具有特定的擴散特性之擴散介質,藉此,可考量為藉由補足各向異性光學膜的擴散功能而能夠得到本評估結果。
因此,例如在將實施例之光擴散膜積層體使用在反射型顯示裝置之情形,於外部光的入射及反射光的射出時,即使各向異性光學膜(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擴散性位於較低角度,亦可利用由各向同性光擴散層所帶來之擴散效果,故可考量為於來自所有方向的外部光下,可在不會使觀視性降低下提高正面方向的反射亮度增益(亦即反射光強度)。
於本實施型態中,係說明將光擴散膜積層體適用在反射型顯示裝置之例子,具體的反射型顯示裝置例如可列舉出智慧型手機等之平板型終端、手錶、遊戲機、筆記型電腦等。
以上係參考圖面來說明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型態,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型態。亦即,關於在申請專利範圍所述之發明的範圍內該業者所能夠思考到之其他型態或各種變更例,可令人理解的是亦屬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
30:光擴散膜積層體
100、150:各向異性光學膜
200:各向同性光擴散層
300:反射層

Claims (6)

  1. 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擴散性會因為光的入射角度之不同而變化,前述光擴散膜積層體至少具備:直線穿透率會因為前述光的入射角度之不同而變化之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以及設置在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一面側之各向同性光擴散層;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係於其內部具有基質區域以及由複數個柱狀構造體所構成之柱狀區域,相對於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法線方向之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散射中心軸角度未達6°,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5%以上85%以下,前述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35%以下,前述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的最大直線穿透率為10%以下。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中前述各向同性光擴散層的霧度值為80%以上。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中前述複數個柱狀構造體係構成為從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之一表面朝向另一表面配向,且以前述複數個柱狀構造體的配向方向作為法線方向之剖面中,平均短徑與平均長徑之長寬比未達50。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其中前述各向同性光擴散層係於其內部含有微粒,該微粒的平均粒徑為0.5μm至10.0μm。
  5. 一種反射型顯示裝置,其係包含: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以及設置在前述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之與觀視側為相反側之反射層。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反射型顯示裝置,其中前述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係從觀視側到反射層之側,依序設置有前述各向異性光擴散層、前述各向同性光擴散層。
TW109110563A 2019-03-29 2020-03-27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TWI8360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9350 2019-03-29
JP2019069350 2019-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942A TW202104942A (zh) 2021-02-01
TWI836047B true TWI836047B (zh) 2024-03-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51700A1 (ja) 2016-09-14 2018-03-22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51700A1 (ja) 2016-09-14 2018-03-22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81984B2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JP6993976B2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TWI584026B (zh) 適用於顯示裝置之背光
CN103109213B (zh) 光扩散元件、带光扩散元件的偏振板、偏光元件、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TWI463201B (zh) 較高傳輸之光控制薄膜
US8213082B2 (en) Light control film
WO2007072856A1 (ja) 光拡散シートおよび光拡散板、ならびにそれら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90905A (ja) 制御された散乱・透過特性を有する光学積層体
KR102137130B1 (ko) 외광 이용형 표시체
JP6144170B2 (ja) 半透過型表示体
JP2015125176A (ja) 外光利用型表示体
WO2020203643A1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TWI836047B (zh) 反射型顯示裝置用光擴散膜積層體及使用該積層體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KR20150140670A (ko) 광 확산 소자 및 광 확산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WO2023140106A1 (ja) 反射型表示装置用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JP2007512573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用光拡散フィルム
TWI584002B (zh) 複合稜鏡片
KR20070055649A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의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광확산 시트 및 이를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니트
KR20140083284A (ko) 모바일 디스플레이용 광학필름
TW202043809A (zh) 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反射型顯示裝置
JP2003255126A (ja) 反射型偏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52132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