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0322A - 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0322A
TW201810322A TW106113850A TW106113850A TW201810322A TW 201810322 A TW201810322 A TW 201810322A TW 106113850 A TW106113850 A TW 106113850A TW 106113850 A TW106113850 A TW 106113850A TW 201810322 A TW201810322 A TW 20181032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cell
core
battery
sola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3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時田大輔
鈴木尊士
功刀俊介
Original Assignee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0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032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20Light-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20/00Supporting structures for PV modules
    • H02S20/20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 H02S20/22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 H02S20/23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 H02S20/24Supporting structures directly fixed to an immovable obje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buil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of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lat roof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2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模組(1)具備筒狀之芯構件(11)、片狀之太陽電池(21)、及固定部(36)。固定部(36)將太陽電池(21)中之太陽電池(21)之長度方向之第一端部(21a)與芯構件(11)固定。太陽電池(21)捲繞於芯構件(11)之外周面(11a)。

Description

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6年4月27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特願2016-089655號而主張優先權,將其內容引用於此。
作為代替化石燃料之清潔能量之發電裝置,太陽電池模組受到注目。為了將片狀之電池根據設置場所之空間上之限制而軟性設置,提出有專利文獻1之電池模組。
專利文獻1之電池模組使用鋰離子二次電池。電池模組具備長條之膜型電池及將膜型電池於其長條方向捲繞之捲取旋動機構。捲取旋動機構為捲盤狀。捲取旋動機構具備捲取電池之捲盤部、支持該捲盤部使之能夠旋動之旋動軸、及支持旋動軸之支持構件。
於對電池模組進行施工時,作業者根據需要以符合設置場所之形狀或空間之形式將電池捲出而設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44125號公報
於對太陽電池模組進行施工時,捲繞有太陽電池之捲芯(芯構件)自設置場所被運出,廢棄或被再利用。因此,自設置場所將捲芯運出之作業需要極大之勞力。
再者,由太陽電池模組與支持太陽電池模組之台座等而構成太陽電池系統。
本發明係鑒於此種問題而完成之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無須自設置場所運出芯構件即可容易地施工之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出以下之手段。
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模組具備:筒狀之芯構件;片狀之太陽電池,其捲繞於上述芯構件之外周面;及固定部,其將上述太陽電池中之上述太陽電池之長度方向的第一端部與上述芯構件固定。
換言之,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模組具備筒狀之芯構件、片狀之太陽電池、 及固定部。上述固定部將上述太陽電池中之上述太陽電池之長度方向的第一端部與上述芯構件固定。上述太陽電池捲繞於上述芯構件之外周面。
又,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係將捲繞於上述記載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上述太陽電池保持為拉伸之狀態。
根據該等發明,太陽電池之第一端部與芯構件藉由固定部而固定。作業者根據需要將支持構件等安裝於太陽電池之第二端部(與第一端部相反側之端部),利用支持構件及芯構件將太陽電池之整體保持為拉伸之狀態。藉此,設置太陽電池模組。此時,維持於太陽電池之第一端部固定有芯構件之狀態。
又,於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中,亦可為具備: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其等設置於上述太陽電池,且用以將由上述太陽電池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芯側第一極性端子,其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之外周面中之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的第一端部,且與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電性連接;及芯側第二極性端子,其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之外周面中之上述軸線方向的第二端部,且電性連接於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
換言之,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亦可為進而具備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亦可為,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太陽電池,且將由上述太陽電池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
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亦可為進而具備芯側第一極性端子及芯側第二極性端子。亦可為,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之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的第一端部,且與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電性連接。亦可為, 上述芯側第二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之上述軸線方向的第二端部,且與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電性連接。
於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中,亦可為,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及上述芯側第二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之外周面。
根據本發明,將台座插入至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芯構件之筒孔內。將於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相鄰之一對太陽電池模組之一個太陽電池的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與另一個太陽電池的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利用導電性帶等電性連接。藉此,可將太陽電池於軸線方向遍及更廣之範圍而設置,並且將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太陽電池串聯連接。
又,於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中,亦可為具備: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其等設置於上述太陽電池,且用以將由上述太陽電池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芯側第一極性端子,其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之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的第一端部之側面,且與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電性連接;及芯側第二極性端子,其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之上述軸線方向的第二端部之側面,與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電性連接並且能夠裝卸於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
換言之,亦可為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的第一端部之側面,上述芯側第二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的第二端部之側面並且能夠裝卸於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
根據本發明,若將數個太陽電池模組於軸線方向排列而配置,則於軸線方向相鄰之一對太陽電池模組之一個太陽電池的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與另一個太陽電池的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電性連接。因此,可將太陽電池於 軸線方向遍及更廣之範圍設置,並且將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太陽電池容易地串聯連接。
又,本發明之太陽電池系統具備:數個上述記載之太陽電池模組;台座,其形成為棒狀,且能夠插入至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筒孔內;及罩蓋,其安裝於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太陽電池具有用以將由上述太陽電池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的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上述罩蓋具有罩蓋側端子,該罩蓋側端子於將上述台座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並且安裝有上述罩蓋時,將於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相鄰之一對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之一個上述太陽電池的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與另一個上述太陽電池的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電性連接。
換言之,本發明之太陽電池系統具備上述記載之數個太陽電池模組及台座。上述台座能夠插入至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筒孔內。於將上述台座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時,於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相鄰之一對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中之一個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太陽電池的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與另一個上述太陽電池模組的上述太陽電池之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能夠電性連接。
上述太陽電池系統亦可進而具備罩蓋。亦可為,上述罩蓋能夠安裝於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並且具有罩蓋側端子。亦可為,上述罩蓋側端子於將上述台座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並且將上述罩蓋安裝於上述數個芯構件時,將上述兩個端子電性連接。
根據本發明,將台座插入至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芯構件之筒孔內並且 將罩蓋安裝於數個芯構件。藉此,可將太陽電池於軸線方向遍及更廣之範圍而設置。進而,可利用罩蓋覆蓋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芯構件,並且將數個太陽電池容易地串聯連接。
又,本發明之太陽電池系統具備數個上述記載的太陽電池模組、及能夠插入至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筒孔內的台座。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太陽電池具有用以將由上述太陽電池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的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上述台座具有:台座本體,其形成為棒狀,且能夠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及連結配線,其設置於上述台座本體,且於將上述台座本體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時,能夠分別電性連接於在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相鄰之一對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之一個上述太陽電池之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與另一個上述太陽電池之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
換言之,於上述太陽電池系統中,亦可為,上述台座具有台座本體及連結配線。亦可為,上述台座本體形成為棒狀,且能夠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亦可為,上述連結配線設置於上述台座本體,且於將上述台座本體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時,能夠與上述兩個端子電性連接。
根據本發明,經由插入至芯構件之筒孔內之台座而將於軸線方向相鄰之一對之太陽電池模組之一個太陽電池之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與另一個太陽電池之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電性連接。因此,可將太陽電池於軸線方向遍及更廣之範圍而設置,並且芯構件不使用導電性之構件,即可將數個太陽電池容易地串聯連接。
又,於本發明之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中,數個上述記載之太陽電池模組各別具有設置於上述太陽電池且用以將由上述太陽電池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的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將台座插入至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筒孔內。將捲繞於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上述太陽電池保持為拉伸之狀態。將於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相鄰之一對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之一個上述太陽電池的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與另一個上述太陽電池的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電性連接。
換言之,本發明之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係對上述記載之太陽電池系統進行施工之方法。將上述台座插入至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筒孔內。將捲繞於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上述太陽電池保持為拉伸之狀態。將上述兩個端子電性連接。
根據本發明,可將太陽電池於軸線方向遍及更廣之範圍而設置,並且將太陽電池容易地串聯連接。
根據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無須自設置場所運出芯構件即可容易地施工。
1、1A、1B、5A、5B、7、7A、7B‧‧‧太陽電池模組
2、4、6‧‧‧太陽電池系統
11‧‧‧捲芯(芯構件)
11a‧‧‧外周面
11c、11d‧‧‧側面
12、46‧‧‧捲芯側正極端子(芯側第一極性端子)
13、47‧‧‧捲芯側負極端子(芯側第二極性端子)
21‧‧‧色素增感太陽電池(太陽電池)
21a‧‧‧第一端部
22、61‧‧‧電池側正極端子(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
23、62‧‧‧電池側負極端子(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
36‧‧‧固定部
51‧‧‧罩蓋
54‧‧‧罩蓋側端子
101‧‧‧支持構件
106、116‧‧‧台座
107‧‧‧台座本體
117‧‧‧連結配線
C1‧‧‧中心軸線(軸線)
圖1係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一部分破斷之俯視 圖。
圖2係該太陽電池模組之側視圖。
圖3係將該太陽電池模組之色素增感太陽電池拉伸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4係該太陽電池模組之色素增感太陽電池之剖面圖。
圖5係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之俯視圖。
圖6係說明該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之俯視圖。
圖7係說明該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之俯視圖。
圖8係將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之一部分破斷之俯視圖。
圖9係該太陽電池模組之側視圖。
圖10係將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之一部分破斷之前視圖。
圖11係該太陽電池系統之太陽電池模組之前視圖。
圖12係該太陽電池系統之罩蓋之正面之剖面圖。
圖13係說明該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之前視圖。
圖14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之俯視圖。
圖15係該太陽電池系統之太陽電池模組之俯視圖。
圖16係該太陽電池系統之台座之俯視圖。
(第1實施形態)
以下,一面參照圖1至圖4一面對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模組之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1具備:圓筒狀之捲芯(芯構件)11;捲芯側正極端子(芯側第一極性端子)12及捲芯側負極端子(芯側第二極性端子)13,其等設置於捲芯11之外周面11a;片狀之色素增感太陽電池(以下,簡稱為「太陽電池」)21,其捲繞於捲芯11之外周面11a;電池側正極端子(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22及電池側負極端子(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23,其等設置於太陽電池21;及固定部36,其將太陽電池21中之太陽電池21之長度方向之第一端部21a與捲芯11固定。
再者,於以下之所有圖式中,為了容易觀察圖式,而調整了各構成要素之厚度或尺寸之比率。
捲芯11由聚乙烯等具有電絕緣性之材料而形成。捲芯11之與其中心軸線(軸線)C1正交之剖面形狀為圓形之緣部之形狀。然而,捲芯11之與中心軸線C1正交之剖面形狀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橢圓形、多邊形之緣部之形狀等。換言之,捲芯11並不限定於圓筒狀,亦可為呈其他形狀之筒狀。
捲芯側正極端子12設置於捲芯11之外周面11a中之中心軸線C1方向之第一端部。捲芯側負極端子13設置於捲芯11之外周面11a中之中心軸線C1方向之第二端部(與第一端部相反側之端部)。端子12、13藉由銅或鎳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而形成為圓筒狀。端子12、13例如藉由對捲芯11實施無電解鍍覆、蒸鍍、及蝕刻等處理而形成為薄膜狀。捲芯側正極端子12與捲芯側負極端子13被電性絕緣。
太陽電池21之構成並不特別限定。如圖4所示,太陽電池21例如具有積層於透明基板26上之光電極27、相對電極28、密封材料29、及電解液30。
透明基板26例如由以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透明之熱塑性樹脂材料為主材料之樹脂材料或玻璃而形成。
光電極27係藉由透明導電膜27a及作為多孔質層之多孔質氧化物半導體層27b而構成。透明導電膜27a係由氧化銦/氧化錫(ITO)等金屬氧化物而形成。多孔質氧化物半導體層27b例如由氧化鈦(TiO2)而形成。於多孔質氧化物半導體層27b之表面吸附有增感色素。
相對電極28具有於基板28a形成有鉑等金屬膜28b之構成。基板28a與透明基板26同樣地形成。然而,相對電極28之構成並不限定於此,能夠使用習知公知之相對電極。相對電極28可應用金屬板或導電性基板、導電性片材等。
密封材料29將光電極27之外緣部與相對電極28之外緣部連續地貼附。作為密封材料29,較佳地使用接著劑,例如熱熔樹脂等。
作為構成電解液30之溶劑能夠應用習知公知之溶劑。
太陽電池21係藉由使光L1自光電極27入射至該太陽電池21而發電。太陽電池21係於其長度方向捲繞於捲芯11。換言之,太陽電池21係以其長度方向沿著捲芯11之圓周方向之方式捲繞於捲芯11。
於太陽電池21設置有用以將於光電極27與相對電極28之間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之未圖示的正極配線及負極配線。
正極配線連接於作為引板之上述電池側正極端子22。負極配線連接於 作為引板之上述電池側負極端子23。端子22、23由不鏽鋼等形成為板狀,且設置於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端子22、23可自太陽電池21向太陽電池21之長度方向突出,亦可向太陽電池21之寬度方向(中心軸線C1方向)突出。
端子22、23將由太陽電池21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
電池側正極端子22電性連接於捲芯11之捲芯側正極端子12。電池側負極端子23電性連接於捲芯11之捲芯側負極端子13。
於本實施形態中,太陽電池21柔軟地形成,可向太陽電池21之厚度方向彎曲。
固定部36例如藉由將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熔合於捲芯11而形成。然而,固定部36並不限定於此,只要為將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與捲芯11固定之構成,則亦可為接著劑或雙面膠帶等,進而亦可利用由公螺紋部進行之緊固。自由固定部產生之固定力之觀點而言,於例如固定部為接著劑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JIS K 6859之蠕變破壞試驗中規定之試驗片破壞為止之應力為0.1kgf/cm2(10-4N(牛頓))以上且10kgf/cm2以下之接著劑作為固定部。於例如固定部為公螺紋部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自捲芯11將固定部向公螺紋部之長度方向拉抜所需要之應力為0.5kgf/cm2以上且5kgf/cm2以下之公螺紋部作為固定部。
由固定部產生之固定力係以如下方式設定,即,於太陽電池模組1之太陽電池21自捲繞之狀態被拉伸而對太陽電池模組1進行施工之期間,太陽電池21不會脫離捲芯11。進而,由固定部產生之固定力係以如下方式設定,即,即便在對太陽電池模組1進行施工之後太陽電池模組1 受到因風雨等所引起之外力,太陽電池21亦不會脫離捲芯11。
其次,對以如上方式構成之太陽電池模組1的施工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作業者調查設置本太陽電池模組1之設置場所(例如,建築物之屋頂等)之寬度。例如,可知需要長度方向之長度為10m之太陽電池21。
於工廠中,以例如100m之充分長之長度製造太陽電池21,捲繞於保存用之捲芯而加以保存。將所製造出之太陽電池21基於調查而切斷為10m之長度。將所切斷之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利用固定部36固定於捲芯11之外周面11a。將太陽電池21捲繞於捲芯11,製造太陽電池模組1。將所製造出之太陽電池模組1藉由貨物用汽車等搬送手段而搬送至設置場所。
藉由於工廠預先將太陽電池21調節為需要之長度,而設置場所之施工作業變得容易。
於設置場所中,如圖3所示,作業者將支持構件101藉由接著劑等而安裝於太陽電池21之第二端部21b(與第一端部相反側之端部)(支持構件安裝步驟)。支持構件101由樹脂或金屬等形成為棒狀。
其次,將捲繞於太陽電池模組1之捲芯11之太陽電池21於其長度方向拉伸(太陽電池拉伸步驟)。於太陽電池拉伸步驟中,較佳為將太陽電池21之整體拉伸,但亦可僅將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或第二端部21b拉伸。
利用支持構件101及捲芯11,將太陽電池21之整體保持為拉伸之狀態(太陽電池保持步驟)。此時,維持於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固定有捲芯11之狀態。
將未圖示之配線分別連接於捲芯側正極端子12、捲芯側負極端子13。 將該配線連接於調節器(regulator)或蓄電池等,將由太陽電池21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1及太陽電池模組1的施工方法,將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與捲芯11藉由固定部36而固定。將支持構件101安裝於太陽電池21之第二端部21b,利用支持構件101及捲芯11將太陽電池21之整體保持為拉伸之狀態。藉此,設置太陽電池模組1。此時,維持於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固定有捲芯11之狀態。
因此,無須自設置場所運出捲芯11即可容易地對太陽電池模組1進行施工。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由銅或鐵鋼等管狀構件而形成捲芯側正極端子及捲芯側負極端子。於該情形時,藉由將捲芯側正極端子之側面與捲芯側負極端子之側面以具有絕緣性之管狀構件連接,而構成捲芯、捲芯側正極端子、及捲芯側負極端子。
亦可不於捲芯11設置捲芯側正極端子12及捲芯側負極端子13。於該情形時,將配線連接於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正極端子22及電池側負極端子23,將由太陽電池21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
再者,亦可於太陽電池拉伸步驟之後進行支持構件安裝步驟。
(第2實施形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5至圖7一面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對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部位標註相同之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僅對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使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太陽電池模組1,但施工方法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對數個太陽電池模組1進行施工而使用圖5所示之台座106。再者,由數個太陽電池模組1與台座106而構成太陽電池系統2。
台座106具有:台座本體107,其形成為棒狀,且能夠插入至數個捲芯11之筒孔內;及凸緣(flange)部108,其設置於台座本體107之端部之外周面。台座本體107之外徑小於捲芯11之筒孔之內徑。台座本體107及凸緣部108較佳為由具有電絕緣性之樹脂或實施有絕緣塗覆(coating)之金屬等而形成。
其次,對以如上方式構成之太陽電池系統2的施工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作業者將台座106之台座本體107插入至數個太陽電池模組1之捲芯11之筒孔內(台座插入步驟)。再者,於將數個太陽電池模組1加以區別而說明時,自接近凸緣部108之太陽電池模組1依次稱為太陽電池模組1A、太陽電池模組1B、太陽電池模組1C、…、太陽電池模組1N(省略圖示)。即,於中心軸線C1方向相鄰之一對太陽電池模組1A、1B中之一個為太陽電池模組1A,另一個為太陽電池模組1B。換言之,於中心軸線C1方向相鄰之一對太陽電池模組1A、1B中,一個太陽電池模組1為太陽電池模組1A,另一個太陽電池模組1為太陽電池模組1B。於不將太陽電池模組1A、1B、1C、…、1N加以區別時,統稱為太陽電池模組1。
關於下述太陽電池模組3等亦相同。
如圖6所示,將支持構件101藉由接著劑等而安裝於各太陽 電池模組1之太陽電池21之第二端部21b(支持構件安裝步驟)。安裝於各太陽電池21之支持構件101既可一體地形成,亦可為針對每個太陽電池21而分開之構件。
其次,將捲繞於數個太陽電池模組1之捲芯11之太陽電池21保持為拉伸之狀態(太陽電池拉伸、保持步驟)。
其次,如圖7所示,將太陽電池模組1A之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負極端子23與太陽電池模組1B之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正極端子22經由捲芯側負極端子13、捲芯側正極端子12、及導電性構件41而電性連接(端子連接步驟)。導電性構件41可使用鋁製或銅製之帶等。即,將太陽電池模組1A之捲芯側負極端子13與太陽電池模組1B之捲芯側正極端子12利用導電性構件41貼附。
同樣地,將太陽電池模組1B之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負極端子23與太陽電池模組1C之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正極端子22經由導電性構件41等而電性連接。
經由柔軟之引線43而將第一連接器44連接於太陽電池模組1A之捲芯側正極端子12。雖未圖示,但將第二連接器連接於太陽電池模組1N之捲芯側負極端子13。
如此,數個太陽電池21於中心軸線C1方向遍及更廣之範圍而設置。太陽電池模組1A、1B、1C、…、1N串聯連接。藉由第一連接器44及第二連接器,而將由數個太陽電池21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2的施工方法,無須自設置場所運出捲芯11即可容易地施工。
進而,可將數個太陽電池21於中心軸線C1方向遍及更廣之範圍而設置,並且將數個太陽電池21容易地串聯連接。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進行支持構件安裝步驟、太陽電池拉伸、保持步驟、及端子連接步驟之順序並不特別限制。
(第3實施形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8及圖9一面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對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部位標註相同之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僅對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如圖8及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3具備捲芯側正極端子46、捲芯側負極端子47,以代替第1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模組1之捲芯側正極端子12、捲芯側負極端子13。
捲芯側正極端子46設置於捲芯11中之中心軸線C1方向之第一端部之側面11c。捲芯側正極端子46電性連接於電池側正極端子22(於圖8及圖9中未圖示)。
捲芯側負極端子47設置於捲芯11中之中心軸線C1方向之第二端部之側面11d。捲芯側負極端子47電性連接於電池側負極端子23(於圖8及圖9中未圖示)並且能夠裝卸於捲芯側正極端子46。
若將一對太陽電池模組3於中心軸線C1方向排列而配置,則太陽電池模組3A之捲芯側負極端子47與太陽電池模組3B之捲芯側正極端子46電性連接。
藉由如此構成太陽電池模組3,而將台座106之台座本體107插入至太陽電池模組3A、3B之捲芯11之筒孔內而將太陽電池模組3A、3B 於中心軸線C1方向排列而配置。因此,可將數個太陽電池21於中心軸線C1方向遍及更廣之範圍而設置,並且將太陽電池模組3A、3B之太陽電池21容易地串聯連接。
(第4實施形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10至圖13一面對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對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部位標註相同之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僅對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如圖10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4具備數個太陽電池模組5及罩蓋51,以代替第2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2之數個太陽電池模組1。
太陽電池模組5具備電池側正極端子61、電池側負極端子62,以代替太陽電池模組1之電池側正極端子22、電池側負極端子23、捲芯側正極端子12、及捲芯側負極端子13。
於該例中,如圖11所示,電池側正極端子61自太陽電池21朝向其寬度方向(中心軸線C1方向),以接近捲芯11之第一端部(捲芯11中之中心軸線C1方向之第一端部)之方式突出。電池側負極端子62自太陽電池21朝向其寬度方向,以接近捲芯11之第二端部(捲芯11中之中心軸線C1方向之第二端部)之方式突出。端子61、62設置於捲芯11之外周面11a。即,端子61、62固定於捲芯11之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各者之外周面上。端子61、62與端子22、23同樣地構成。例如,端子61、62與端子22、23同樣地,由不鏽鋼等形成為板狀,且設置於太陽電池21之第一端部21a。
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如圖10所示般於台座106之凸緣部108之外周面設置連接端子111。該連接端子111經由引線43而連接於 第一連接器44。
如圖12所示,罩蓋51具有:罩蓋本體52,其覆蓋數個太陽電池模組5之上方;支持部53,其設置於罩蓋本體52之下表面;及罩蓋側端子54,其安裝於支持部53。
罩蓋本體52藉由未圖示之嵌合形狀而能夠裝卸於數個太陽電池模組5之捲芯11。支持部53係於中心軸線C1方向每隔太陽電池模組5之長度而設置。罩蓋本體52及支持部53由聚乙烯等樹脂而形成。
罩蓋側端子54藉由銅或鎳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而形成為平板狀。
其次,對以如上方式構成之太陽電池系統4的施工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13所示,將台座106之台座本體107插入至數個太陽電池模組5之捲芯11之筒孔內(台座插入步驟)。此時,太陽電池模組5A、5B於中心軸線C1方向相鄰。
雖未圖示,但將上述支持構件101安裝於各太陽電池模組5之太陽電池21之第二端部21b(支持構件安裝步驟)。
其次,將捲繞於數個太陽電池模組5之捲芯11之太陽電池21保持為拉伸之狀態(太陽電池拉伸、保持步驟)。
其次,如圖10所示,將罩蓋51安裝於數個太陽電池模組5之捲芯11(罩蓋安裝步驟)。此時,藉由罩蓋51之罩蓋側端子54,而將太陽電池模組5A之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負極端子62與太陽電池模組5B之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正極端子61電性連接。
太陽電池模組5A之電池側正極端子61係經由罩蓋側端子54、連接端 子111、及引線43而與第一連接器44電性連接。
藉由第一連接器44,而將由數個太陽電池21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4及太陽電池系統4的施工方法,無須自設置場所運出捲芯11即可容易地施工。
進而,可利用罩蓋51覆蓋數個太陽電池模組5之捲芯11以保護其免受水或塵埃等影響,並且將數個太陽電池21容易地串聯連接。
(第5實施形態)
其次,一面參照圖14至圖16一面對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對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之部位標註相同之符號而省略其說明,僅對不同方面進行說明。
如圖14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6具備數個太陽電池模組7及台座116,以代替第2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2之數個太陽電池模組1。
如圖15所示,於太陽電池模組7之捲芯11之中心軸線C1方向之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形成有切口11f、11g。切口11f、11g自捲芯11之外周面11a到達至內周面。
電池側正極端子61經由柔軟之引線66而連接於太陽電池21。電池側負極端子62經由柔軟之引線67而連接於太陽電池21。
如圖16所示,台座116除了台座106之各構成以外還於台座本體107具備連結配線117。連結配線117與罩蓋側端子54同樣地構成。例如,連結配線117與罩蓋側端子54同樣地,藉由銅或鎳等具有導電性之金屬而形成為平板狀。
於本實施形態中,較佳為於台座本體107之外周面之凸緣部108之附近 設置連接端子111。該連接端子111經由引線43而連接於第一連接器44。
其次,對以如上方式構成之太陽電池系統6的施工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14所示,將台座116之台座本體107插入至數個太陽電池模組7之捲芯11之筒孔內(台座插入步驟)。此時,太陽電池模組7A、7B於中心軸線C1方向相鄰。
雖未圖示,但將支持構件101安裝於各太陽電池模組7之太陽電池21之第二端部21b(支持構件安裝步驟)。
其次,將捲繞於數個太陽電池模組7之捲芯11之太陽電池21保持為拉伸之狀態(太陽電池拉伸、保持步驟)。此時,以連結配線117及連接端子111自太陽電池模組7之捲芯11之切口11f、11g露出至外部之方式,調節捲芯11之圍繞中心軸線C1之方向。
作業者將太陽電池模組7A之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負極端子62與太陽電池模組7B之太陽電池21之電池側正極端子61分別電性連接於連結配線117(端子連接步驟)。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太陽電池系統6及太陽電池系統6的施工方法,無須自設置場所運出捲芯11即可容易地施工。
進而,可將數個太陽電池21於中心軸線C1遍及更廣之範圍而設置,並且捲芯11不使用導電性之構件,即可將數個太陽電池21容易地串聯連接。
以上,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至第5實施形態進行了詳細敍述,但具體構成並不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亦包含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之構成之變更、組合、刪除等。進而,當然可將各實施形態 所示之構成之各者適當組合利用。
例如,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至第5實施形態中,設為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為電池側正極端子,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為電池側負極端子。然而,亦可設為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為電池側負極端子,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為電池側正極端子。設為芯側第一極性端子為捲芯側正極端子,芯側第二極性端子為捲芯側負極端子。然而,亦可設為芯側第一極性端子為捲芯側負極端子,芯側第二極性端子為捲芯側正極端子。
太陽電池21為色素增感太陽電池。然而,太陽電池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有機薄膜太陽電池等。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之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無須自設置場所運出捲芯即可容易地施工。

Claims (10)

  1. 一種太陽電池模組,其具備筒狀之芯構件、片狀之太陽電池、及固定部,且上述固定部將上述太陽電池中之上述太陽電池之長度方向的第一端部與上述芯構件固定,上述太陽電池捲繞於上述芯構件之外周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上述太陽電池模組進而具備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及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太陽電池,且將由上述太陽電池產生之電力取出至外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上述太陽電池模組進而具備芯側第一極性端子及芯側第二極性端子,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之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的第一端部,且與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電性連接,上述芯側第二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之上述軸線方向的第二端部,且與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電性連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及上述芯側第二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之外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其中,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的第一端部之側面,上述芯側第二極性端子設置於上述芯構件中的第二端部之側面並且能夠裝卸於上述芯側第一極性端子。
  6. 一種太陽電池系統,其具備數個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太陽電池模組及台座,上述台座能夠插入至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筒孔內,於將上述台座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時,於上述芯構件之軸線方向相鄰之一對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中,一個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太陽電池的上述電池側第二極性端子與另一個上述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太陽電池的上述電池側第一極性端子這兩個端子能夠電性連接。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太陽電池系統,其中,上述太陽電池系統進而具備罩蓋,上述罩蓋能夠安裝於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並且具有罩蓋側端子,上述罩蓋側端子於將上述台座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並且將上述罩蓋安裝於上述數個芯構件時,將上述兩個端子電性連接。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太陽電池系統,其中,上述台座具有台座本體及連結配線,上述台座本體形成為棒狀,且能夠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上述連結配線設置於上述台座本體,於將上述台座本體插入至上述數個芯構件之筒孔內時,能夠分別與上述兩個端子電性連接。
  9. 一種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其係將捲繞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上述太陽電池保持為拉伸之狀態。
  10. 一種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其係對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太陽電池系統進行施工的方法,將上述台座插入至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筒孔內,將捲繞於上述數個太陽電池模組之上述芯構件之上述太陽電池保持為拉伸之狀態,將上述兩個端子電性連接。
TW106113850A 2016-04-27 2017-04-26 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 TW2018103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6-089655 2016-04-27
JP2016089655 2016-04-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0322A true TW201810322A (zh) 2018-03-16

Family

ID=60159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3850A TW201810322A (zh) 2016-04-27 2017-04-26 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31645B2 (zh)
TW (1) TW201810322A (zh)
WO (1) WO201718831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45503A (ja) * 1997-11-12 1999-05-28 Fuji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装置
JP2001237001A (ja) * 2000-02-22 2001-08-31 Sony Corp 光充電式二次電池
JP2009129686A (ja) * 2007-11-22 2009-06-11 Kiso Micro Kk 太陽電池システム
JP5392795B2 (ja) * 2009-04-28 2014-01-22 国立大学法人北海道大学 太陽電池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
JP2012204169A (ja) * 2011-03-25 2012-10-22 Sony Corp 色素増感型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金属酸化物半導体層の形成方法
JP6224999B2 (ja) * 2013-11-20 2017-11-01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デバイ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88316A1 (ja) 2017-11-02
JP6931645B2 (ja) 2021-09-08
JPWO2017188316A1 (ja)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9913B (zh) 中空鋰電池
US8299352B2 (e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using conductive fiber electrode
EP2015370A2 (en) Solar cell module
US20110155456A1 (en) Junction box for solar panel
JP2007265635A (ja) 太陽電池セルの接続方法、及び色素増感型太陽電池
TW201322468A (zh) 色素增感太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201810322A (zh) 太陽電池模組、太陽電池系統、太陽電池模組的施工方法、及太陽電池系統的施工方法
WO2014061291A1 (ja) 電気モジュール
JP6108053B2 (ja) 光電変換装置
JP6568479B2 (ja) 電気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309362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660591B2 (ja) 絶縁フィルム付電極体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5008164A (ja) 発電要素および発電要素の終端処理方法
JP6801650B2 (ja) 光電変換装置
JP2004327698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094087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6189861A1 (ja) 光電変換装置
KR20190005646A (ko) 휴대용 충전기
JP2017045948A (ja) 繊維状光発電素子の直列接続構造
JP6042710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6017752B2 (ja) ガラス飛散防止発電フィルム
WO2017188291A1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施工方法
JP2014017168A (ja) 電池パック
JP2005236051A (ja) 光電変換パネルの検査方法及び光電変換パネル検査装置
JP2012195409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