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7917A - 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 Google Patents

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7917A
TW201807917A TW106128541A TW106128541A TW201807917A TW 201807917 A TW201807917 A TW 201807917A TW 106128541 A TW106128541 A TW 106128541A TW 106128541 A TW106128541 A TW 106128541A TW 201807917 A TW201807917 A TW 2018079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control
preamble
amount
batte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8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6032B (zh
Inventor
小林秀幹
平岡貢一
高山光正
高橋順
藤木勇志
今井尊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Iks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Iks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79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79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60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603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network being locally controll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B60L50/61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by batteries charged by engine-driven generators, e.g. 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1DC charging controlled by the charging station, e.g. mode 4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2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2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means
    • B60W10/26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means for electrical energy, e.g. batteries or capaci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0/00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4Balancing the load in a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information or by user interaction, e.g.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SCADA] 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02J3/32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the battery being on-board an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 e.g. vehicle to grid arrangements [V2G], power aggregation, use of the battery for network load balancing, coordinated or cooperative battery 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4/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ains or distribution networks not specified as ac or d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1Energy harvesting or scaven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1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cluding a supplementary source of electric power, e.g. hybrid diesel-PV energy systems
    • H02S10/12Hybrid wind-PV energy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2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DC/AC inverter means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itself, e.g. AC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8Energy storage means, e.g. batterie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PV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50/00Monitoring or testing of PV systems, e.g. load balancing or fault ident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20AC to A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30AC to D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2210/00Converter types
    • B60L2210/40DC to AC con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710/00Output or targe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a particular sub-units
    • B60W2710/24Energy storag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10The network having a local or delimited stationary reach
    • H02J2310/12The local stationary network supplying a household or a build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10The network having a local or delimited stationary reach
    • H02J2310/12The local stationary network supplying a household or a building
    • H02J2310/14The load or loads being home applian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02B70/3225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70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energy generation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70/00Other energy conversion or management systems reducing GHG emissions
    • Y02E70/30Systems combining energy storage with energy generation of non-fossil orig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7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support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s, i.e. smartgrids as interface for battery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12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 Y04S10/126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equipment for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e.g. distributed energy generation [DER] or load-side generation the energy generation units being or involving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i.e. power aggregation of EV or HEV, vehicle to grid arrangements [V2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22Demand response systems, e.g. load shedding, peak shav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30/00Systems supporting specific end-user applications in the sector of transportation
    • Y04S30/10Systems support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s
    • Y04S30/12Remote or cooperative char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30/00Systems supporting specific end-user applications in the sector of transportation
    • Y04S30/10Systems support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electric or hybrid vehicles
    • Y04S30/14Detail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operability, e.g. vehicle recognition, authentication, identification or bil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50/00Market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related to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 Y04S50/16Energy services, e.g. dispersed generation or demand or load or energy savings aggre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課題]   提出可大幅降低整合者所設置之伺服器裝置之負荷的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解決手段]   一種整合系統,係具有:控制裝置,係對每一需求家而被個別設置,分別控制需求家的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與往系統的電力之輸出入;和對各需求家的控制裝置發送控制指令的伺服器裝置,其中,伺服器裝置係隨應於所被請求之電力之調度量,將需求家從系統所輸入的電力之上限值或需求家應輸出至系統的電力之下限值,當作需求家之分配量而針對每一需求家分別予以算出,對各需求家的控制裝置,分別發送指定了已算出之該當需求家之分配量的控制指令;各控制裝置係控制對應之電力裝置之充放電,以使得從系統所輸入之電力成為於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分配量以下或使該當分配量以上之電力輸出至系統。

Description

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0001] 本發明係有關於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例如,係為理想適用於,接受來自電力事業者等之請求而由整合者來控制往各需求家之系統的電力輸出入的整合系統。
[0002] 近年來,隨著太陽能發電設備或電動汽車(以下適宜簡稱為EV(Electric Vehicle))、及蓄電池等之普及,除了從發電事業者所供給的電力以外,將獨棟或大樓及商業設施等之電力的需求家側所被發電的電力做有效利用的一種稱為VPP(Virtual Power Plant)的概念,正逐漸擴展。   [0003] VPP係將複數個小規模的自家發電設備,例如:企業的自家發電設備或家庭的太陽能發電設備、電動汽車的內藏蓄電池等加以整合,控制成彷彿像是1個發電廠的概念。   [0004] 近年來,與複數個電力需求家(以下將其簡稱為需求家)簽訂需量反應合約,隨應於來自電力事業者等的需量反應請求,控制各需求家所各自擁有的蓄電池或電動汽車、太陽能發電設備、燃料電池發電設備及天然氣發電設備等之可充電或發電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的VPP事業者(以下稱之為整合者),也已經出現。   [0005] 此情況下,整合者,係從各需求家取得該需求家所擁有之電力裝置的容量及發電量等之必要之資訊,基於這些資訊,隨應於來自電力事業者的需量反應請求而選擇必要之需求家的必要之電力裝置,藉由控制該電力裝置的動作以進行消耗電力的抑制或增加等。   [0006] 此外專利文獻1中係揭露,將電動車輛的屬性資訊集中至電動車輛機器,將已集中的屬性資訊經由電動車輛站台機器而提供給整合系統,基於各電動車輛的屬性資訊來預測可利用的電力容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7]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905836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0008] 順便一提,如上述隨應於來自電力事業者的需量反應請求而由整合者來控制各需求家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的系統(以下稱之為整合系統)中,整合者必須要每一需求家地,且該需求家所擁有之每一電力裝置地控制該電力裝置之充放電,導致對整合者所設置的伺服器裝置造成龐大的負荷之問題。   [0009] 本發明係考慮以上的點而研發,試圖提出一種可大幅降低整合者所設置之伺服器裝置之負荷的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0010] 為了解決所述課題,於本發明中,係於整合系統中,設置:控制裝置,係對每一需求家而被個別設置,分別控制對應之前記需求家所擁有的1或複數個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與往系統的電力之輸出入;和伺服器裝置,係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關於需量反應之控制指令;前記伺服器裝置係隨應於所被請求之工作及電力之調度量,將前記需求家從前記系統所輸入的電力之上限值或前記需求家應輸出至前記系統的電力之下限值當作前記需求家之分配量而針對每一前記需求家分別予以算出,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指定了已算出之該當需求家之前記分配量的前記控制指令;各前記控制裝置係控制對應之前記電力裝置之充放電,以使得從前記系統所輸入之電力成為於前記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前記分配量以下或使該當分配量之電力輸出至前記系統。   [0011] 又於本發明中,係一種整合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前記整合系統係具有:控制裝置,係對每一需求家而被個別設置,分別控制對應之前記需求家所擁有的1或複數個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與往系統的電力之輸出入;和伺服器裝置,係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關於需量反應之控制指令;設有:第1步驟,係由前記伺服器裝置,隨應於所被請求之工作及電力之調度量,將前記需求家從前記系統所輸入的電力之上限值或前記需求家應輸出至前記系統的電力之下限值當作前記需求家之分配量而針對每一前記需求家分別予以算出,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指定了已算出之該當需求家之前記分配量的前記控制指令;第2步驟,係由各前記控制裝置,控制對應之前記電力裝置之充放電,以使得從前記系統所輸入之電力成為於前記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前記分配量以下或使該當分配量之電力輸出至前記系統。   [0012] 甚至於本發明中,係隨應於從上位的伺服器裝置所給予的關於需量反應之控制指令,來控制旗下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的控制裝置,其中,在前記控制裝置的旗下,係存在有對應之前記需求家所擁有的1或複數個電力裝置;具備:能源管理裝置,係與前記伺服器裝置進行通訊,將從前記伺服器裝置所給予的前記控制指令所相應之指示予以輸出;和系統控制裝置,係依照從前記能源管理裝置所被輸出的前記指示來控制旗下的1或複數個前記電力裝置的其中必要之前記電力裝置;前記伺服器裝置係隨應於所被請求之工作及電力之調度量,將前記需求家從前記系統所輸入的電力之上限值或前記需求家應輸出至前記系統的電力之下限值當作前記需求家之分配量而針對每一前記需求家分別予以算出,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指定了已算出之該當需求家之前記分配量的前記控制指令;前記系統控制裝置係控制對應之前記電力裝置之充放電,以使得從前記系統所輸入之電力成為於前記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前記分配量以下或使該當分配量以上之電力輸出至前記系統。   [0013] 若依據本發明的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則可基於來自伺服器裝置的控制指令而由各需求家的控制裝置自律控制旗下的電力裝置。 [發明效果]   [0014] 若依據本發明,則可實現可大幅降低整合者所設置之伺服器裝置之負荷的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0016] 針對以下圖式,詳述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   [0017] (1)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整合系統之構成   圖1中,1係作為全體而表示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整合系統。在該整合系統1中,由電力事業者14所發電的電力係透過輸電線及配電線等所成之系統2而被送電至各需求家3,該電力係經由交流電錶4及配電盤5而被供給至該需求家3的照明機器及空調設備這些電化產品等之負載6。   [0018] 對各需求家3的配電盤5係分別連接有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H-PCS:Hybrid - Power Conditioning System)7。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為具有,將從系統2所輸入之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然後輸入至該需求家3所擁有之蓄電池8、電動汽車(EV:Electric Vehicle)9及太陽能發電設備(PV:Photovoltaics)10等之可充電或發電的裝置(以下稱之為電力裝置),並且將從電力裝置所被發電或放電之電力從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然後輸出至系統2之功能的電力轉換裝置。   [0019] 又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還具有,從複數個運轉模式之中,以預先被需求家3所設定或從後述之整合伺服器12所指示的運轉模式,來控制該需求家3所擁有之電力裝置之充放電的功能。此外,作為此時可設定的運轉模式,係例如如圖15所示,以來自整合伺服器12之控制指令為優先的「DR(Demand Response)優先」、在夜間及日間對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蓄電,以該蓄電之電力來供給夜間之消耗電力的「自給自足運轉」、或以太陽能發電設備10等所發電之電力的放電為優先的「能源放出優先」等。關於運轉模式之細節,係於後述。   [0020] 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分別與該需求家3簽訂了需量反應合約的整合者11的整合伺服器12,透過網路13而連接,將針對圖4而後述的期貨資訊、或針對圖5而後述的實績資訊及針對圖6而後述的定期資訊,定期地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   [0021] 又對整合伺服器12,係從電力事業者14所設置的電力管理伺服器15,隨應於現在的電力事業者14的發電狀況、或將來的發電計畫、現在的天氣、將來的天氣預報、以及現在的消耗電力量及將來的消耗電力預想量等,將請求尖峰截除或尖峰移轉這類工作之執行的第1控制指令,每隔一定時間(例如每30分)或不定期地做給予。該第1控制指令中係含有:應執行所述工作之期間(開始時刻或控制時間或結束時刻)、或藉由所述工作的執行而由該整合伺服器12所管理的區域全體中所應調度(抑制或增加)的電力量(調度量)。   [0022] 總而言之,整合伺服器12係基於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所被給予的所述之第1控制指令、和從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所被發送之上述的期貨資訊、實績資訊及定期資訊等,而將用來調度被第1控制指令所要求之調度量的電力所需的每一需求家3之分配量(需求家3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之上限值、或各需求家3往系統2所輸出之電力之下限值),分別加以計算。   [0023] 又整合伺服器12,係將如此所算出的分配量當作指示值而加以指定,同時,用來由需求家3對系統2輸出入該分配量份之電力所需的已指定了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之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的第2控制指令,針對每一需求家3而分別予以生成,將已生成之第2控制指令透過網路13而分別送至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此外所謂控制模式,係為規定了電力之放電來源及充電目標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動作模式。關於控制模式之細節,係於後述。   [0024] 然後,接收到該第2控制指令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為了使得從系統2所輸出入之電力的電力量變成於第2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指示值,而以於第2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來控制旗下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   [0025]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的整合系統1中,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為了使對系統2所輸出入之電力的電力量成為於第2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指示值,而以該當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的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自律控制旗下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因此,整合伺服器12不需要針對各需求家3的每一電力裝置進行充放電控制,因而可以減低整合伺服器12的負荷。   [0026] (2)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之構成   圖2係本實施形態所述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H-PCS)7之構成。本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如該圖2所示,具備:能源管理裝置(以下稱之為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20及系統控制裝置21、透過DC(Direct Current)匯流排22而被連接的複數個充放電裝置(在圖2中係為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及EV充放電裝置24)及複數個電力轉換裝置(在圖2中係為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風力發電電力轉換裝置26、燃料電池發電電力轉換裝置27及天然氣發電電力轉換裝置28)以及雙方向AC/DC(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換流器29等所構成。   [0027] EMS20係為具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及記憶體等之資訊處理資源的微電腦裝置。該EMS20中係搭載有:與智慧型手機、平板或個人電腦等之通訊終端裝置30或整合伺服器12進行通訊的通訊功能;和依照透過通訊終端裝置30被需求家3(圖1)所設定的運轉模式或從整合伺服器12所被給予的第2控制指令而對系統控制裝置21給予對應之指示,以控制必要之電力裝置之充放電等的充放電等控制功能。   [0028] 又EMS20中係還搭載有:基於從交流電錶4取得的來自系統2之電力的電壓及頻率、使用電力量,以使得該需求家3中的電力消耗狀態成為最佳的方式,透過系統控制裝置21而控制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的電力消耗最佳化功能;和系統2停電發生等時候利用該需求家3所擁有之電力裝置中所被蓄電之電力或電力裝置所發電之電力而自立供給消耗電力地控制的自立運轉控制功能等。   [0029] 系統控制裝置21,係為基於來自EMS20之指示,來控制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各充放電控制裝置(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及EV充放電裝置24)、各電力轉換裝置(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風力發電電力轉換裝置26、燃料電池發電電力轉換裝置27及天然氣發電電力轉換裝置28)之運轉的微電腦裝置,具備:CPU31、記憶體32、通訊介面33及輸出入介面34所構成。   [0030] CPU31係為主掌系統控制裝置21全體之動作控制的處理器。又記憶體32係由揮發性或非揮發性的半導體記憶體所構成,為了記憶保持各種程式或資訊而被利用。藉由CPU31來執行記憶體32中所儲存的程式,如後述的作為系統控制裝置21全體的各種處理就會被執行。通訊介面33係為與EMS20通訊時進行協定控制的介面,輸出入介面34係為與雙方向AC/DC換流器29、或各充放電裝置及各電力轉換裝置之通訊、輸出入時進行協定控制及輸出入控制的介面。   [0031] 各充放電裝置係為具有,隨應於來自系統控制裝置21之指示,將具有蓄電功能的電力裝置(在圖2中係為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之充放電,以例如其容量的0~100%之範圍加以控制之功能的控制裝置。充放電裝置係中係還搭載有,將對象之電力裝置之充放電電壓值及充放電電流值加以計測並通知給系統控制裝置21、或將該電力裝置的各種資訊(蓄電量及錯誤之有無等)通知給系統控制裝置21的功能。   [0032] 同樣地,電力轉換裝置係為具有,隨應於來自系統控制裝置21之指示,將具有發電功能的對象之電力裝置(在圖2中係為太陽能發電設備10、風力發電系統35、燃料電池發電系統36或天然氣發電機裝置37)所發電的電力,以其0~100%之範圍對DC匯流排22做放電之功能的控制裝置。又電力轉換裝置中係還搭載有,將對象之電力裝置所發電之電力的電壓值及電流值加以計測並通知給系統控制裝置21之功能。   [0033] 雙方向AC/DC換流器29係為具有,將從系統2所給予的交流電力轉換成直流電力然後輸出給DC匯流排22、或是將從各充放電裝置及各電力轉換裝置往DC匯流排22所放電之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然後輸出至系統2之功能的換流器。雙方向AC/DC換流器29中係還搭載有,將從DC匯流排22輸出至系統2或從系統2輸入至DC匯流排22之電力量以在DC匯流排22或系統2中通過之電力的0~100%之範圍加以控制之功能、或將輸入至DC匯流排22之電力的直流電壓值、直流電流值、及交流電壓值、交流電流值、交流頻率加以計測並通知給系統控制裝置21之功能。   [0034] 此外以下為了簡化說明,如圖3所示,假設各需求家3是各自擁有蓄電池8、電動汽車9及太陽能發電設備10來作為電力裝置,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是具備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及EV充放電裝置24來作為充放電裝置、具備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來作為電力轉換裝置。此時,在蓄電池8及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間、電動汽車9及EV充放電裝置24間、太陽能發電設備10及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間、以及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及配電盤5間,係分別設有安全對策用的開關40~43。   [0035] 又,以下係假設,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是具備AC插座50、自立端子51及UPS(無停電電源裝置: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端子52而繼續說明。此時,AC插座50係隔著開關44而被連接在配電盤5及開關43間,自立端子51隔著開關45而被連接在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及開關43間。又UPS端子52係隔著DC/AC換流器47而被連接至DC匯流排22。   [0036] 具有所述構成的本實施形態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中,EMS20係將期貨資訊、實績資訊及定期資訊,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   [0037] 期貨資訊,係如圖4所示,是含有需求家3對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所設定的該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從當日到1星期間的運轉模態之資訊,例如1天1次從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被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圖4的例子係表示,當日、翌日、第2日、第3日、第4日、第5日及第6日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運轉模態係分別被設定成「EX2」、「EX3」、「EX6」、「EX6」、「EX6」、「EX6」及「EX3」這些運轉模態。關於運轉模態之細節,係於後述。   [0038] 實績資訊,係為該需求家3的前日的發電電力量、充放電電力量及電力消耗量等之相關資訊,例如1天1次從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被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   [0039] 實績資訊中係例如如圖5所示,含有:從前日的上午0時至24時為止之間的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電力量(「PV」的「發電電力量」)、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從前日的上午0時至24時為止之間的充電電力量(「蓄電池」及「EV」的「充電電力量」)及放電電力量(「蓄電池」及「EV」的「放電電力量」)、以及前日的0時現在的蓄電電力量(「蓄電池」及「EV」的「0時現在電力量」)及前日的24時現在的蓄電電力量(「蓄電池」及「EV」的「24時現在電力量」)、從前日的上午0時至24時為止之間的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量(「系統」的「系統輸入電力量」)及輸出至系統2的電力量(「系統」的「系統放電電力量」)、電壓控制所致之電力的調整量(「系統」的「電壓控制所致之電力調整量」)、頻率控制所致之電力的調整量(「系統」的「頻率控制所致之電力調整量」)及無效電力的調整量(「系統」的「無效電力調整量」)、從前日的上午0時至24時為止之間的負載6的使用電力量(「負載」的「使用電力量」)這些資訊。   [0040] 又實績資訊中係還含有:從前日的上午0時至24時為止之間的運轉模式的初期值(「履歷」的「初期運轉模式」)、從前日的上午0時至24時為止之間若運轉模式有被變更時的變更後的運轉模式(「履歷」的「更新後運轉模式」)、該變更所被進行的時刻(「履歷」的「變更時刻」)、依照從整合伺服器12所被給予的第2控制指示而在從前日的上午0時至24時為止之間對系統2所輸出入的各電力量(「履歷」的「放電電力量」及「充電電力量」」)這類資訊。   [0041] 定期資訊,係為例如剛才30分鐘間的發電電力量、充放電電力量及電力消耗量等之相關資訊,係每30分鐘從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被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   [0042] 定期資訊中係例如如圖6所示,含有:剛才30分鐘間的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電力量(「PV」的「發電電力量」)、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剛才30分鐘間的充電電力量(「蓄電池」及「EV」的「充電電力量」)及放電電力量(「蓄電池」及「EV」的「放電電力量」),定期資訊前次送訊之際的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蓄電電力量(「蓄電池」及「EV」的「前次電力量」)及現在的蓄電電力量(「蓄電池」及「EV」的「現在電力量」)、以及表示定期資訊前次送訊之際的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充電率的SOC(State of Charge)(「蓄電池」及「EV」的「前次SOC」)及現在的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充電率(「蓄電池」及「EV」的「現在SOC」)這類資訊、電動汽車9是否正被連接至EV充放電裝置24(圖3)的資訊(「EV」的「EV連接」)。   [0043] 又定期資訊中係還含有:剛才30分鐘間的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量(「系統」的「系統輸入電力量」)及輸出至系統2的電力量(「系統」的「系統放電電力量」)、電壓控制所致之電力的調整量(「系統」的「電壓控制所致之電力調整量」)、頻率控制所致之電力的調整量(「系統」的「頻率控制所致之電力調整量」)及無效電力的調整量(「系統」的「無效電力調整量」)、被交流電錶4(圖3)所測定到的系統2中的電力之電壓(「系統」的「系統電壓」)、頻率(「系統」的「系統頻率」)、需求家3的使用電力量(「系統」的「使用電力量」)這類資訊。   [0044] 再者,定期資訊中係還含有:前次定期資訊送訊時的最大之蓄電可能容量(「履歷」的「前次最大容量」)、此時的平均的可蓄電容量(「履歷」的「前次容量」)、例如剛才30分鐘間或1小時中的最大之可蓄電容量(「履歷」的「現在最大容量」)及現在的可蓄電容量(「履歷」的「現在容量」)、前次定期資訊送訊時所被設定的運轉模式(「履歷」的「前次運轉模式」)及現在的運轉模式(「履歷」的「現在運轉模式」)、表示在剛才30分鐘間是否進行了根據來自整合伺服器12之第2控制指令之運轉的資訊(「履歷」的「DR運轉/待機」)、在剛才30分鐘間進行過運轉模式之變更時的該變更所被進行之時刻(「履歷」的「變更時刻」)、進行以上之電力量等之計測的時刻(「履歷」的「計測時刻」)、依照從整合伺服器12所被給予之第2控制指示而從前日的上午0時至24時為止之間對系統2所輸出入之每單位時間的電力量(「履歷」的「控制指令所致之放電量」及「控制指令所致之充電量」)、現在可放電的電力量(「履歷」的「可充電量」)及現在可充電之電力量(「可充電量」)這類資訊。   [0045] 此外定期資訊中係除了以上的資訊,還可含有:將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放電的放電電力量(包含可抑制的來自系統2之輸入電力量)以30分單位預測數小時而成的預測值(「系統」的「蓄電池(含EV蓄電池)放電所致之系統電力抑制的預測值」)、將藉由將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予以充電而被實現的充電電力(來自系統2之輸入電力)的增加量以30分鐘單位預測數小時而成的預測值(「系統」的「蓄電池(含EV蓄電池)充電所致之系統電力增加的預測值」)這類資訊。這些預測值,係基於過去的實績等,而由EMS20(圖3)所算出。   [0046] (3)整合伺服器之構成   圖7係圖示整合伺服器12的概略構成。如該圖7所示,整合伺服器12係具備:上位通訊介面60、下位通訊介面61、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62、記憶體63及記憶裝置64所構成。   [0047] 上位通訊介面60,係與發電事業者14(圖1)的電力管理伺服器15(圖1)通訊時進行協定控制的介面。又下位通訊介面61,係透過網路13(圖1)與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通訊時進行協定控制的介面,係由例如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等所構成。   [0048] CPU62係為主掌整合伺服器12全體之動作控制的處理器。又記憶體63係由例如半導體記憶體所構成,除了用來暫時保持各種程式而被利用,還被當作CPU62的工作記憶體而被利用。用來執行上述及後述的需量反應所相關之各種處理的需量反應處理程式70,也被儲存而保持在該記憶體63中。   [0049] 記憶裝置64,係由例如硬碟裝置或SSD(Solid State Drive)等之大容量的非揮發性記憶裝置所構成,為了將各種程式或資料做長期間保持而被利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記憶裝置64中係儲存有:需求家初期登錄資訊資料庫71、定期取得資訊管理資料庫72、可輸出值管理表73、可輸入值管理表74及實績值表75。   [0050] 需求家初期登錄資訊資料庫71,係為用來管理針對與整合者11(圖1)簽訂有需量反應合約的各需求家3而分別被初期登錄之資訊,而被利用的表。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作為針對需求家3所應初期登錄的資訊,係如圖8所示,係有「簽約者」、「簽約電力」、「本體」及「DR設定」的4個項目。   [0051] 「簽約者」,係與整合者11簽訂了需量反應合約的需求家3(簽約者)之相關資訊,含有:將該需求家3所相關之初期資訊登錄至需求家初期登錄資訊資料庫71的「登錄日」、該需求家3的「個人ID」、「姓名」、「郵遞區號」及「地址」等之資訊。   [0052] 又「簽約電力」,係為該需求家3與電力公司的合約內容之相關資訊,含有該電力公司的公司名(「電力公司名」)、該需求家3與該該電力公司所簽訂的合約的「方案名」及「容量」、進行該簽約的日子(「簽約日」)等之資訊。   [0053] 「本體」係為該需求家3中所被設置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或該需求家3所擁有的各電力裝置之相關資訊。若該需求家3作為電力裝置是如圖3所示般地擁有蓄電池8、電動汽車9及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情況下,作為該「本體」之相關資訊,係含有: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型式」、「設置年月日」、表示單相用及三相用之哪一者的資訊(「單相or三相」)、「額定輸出」、以及交流輸入的電壓及頻率(「交流輸入(電壓)」、「交流輸入(頻率)」)、蓄電池8的種別(「蓄電池種別」)、最大電力(「蓄電池最大電力」)及容量(「蓄電池容量」)、電動汽車9的種別(「EV種別」)、電動汽車的內藏蓄電池的最大電力(「EV蓄電池最大電力」)及容量(「EV蓄電池容量」)、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種別(「PV種別」)及其最大發電電力量(「PV最大電力」)等之資訊。   [0054] 又「DR設定」,係為該需求家3與整合者11所簽訂的需量反應合約之相關資訊。若該需求家3作為電力裝置是如圖3所示般地擁有蓄電池8、電動汽車9及太陽能發電設備10D情況下,作為該「DR設定」之相關資訊,係含有: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充電電力值(「EV充電電力值」)、從系統2所得的電力的最大使用值(「系統使用電力最大值」)、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SOC之下限值及上限值(「EV蓄電池SOC下限值」及「EV蓄電池SOC上限值」)、蓄電池8所能充電的電力值(「蓄電池充電電力值」)、蓄電池8的SOC之下限值及上限值(「蓄電池SOC下限值」及「蓄電池SOC上限值」)、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及蓄電池8之充放電的優先順位(「EV蓄電池、蓄電池之充放電優先順位」)等之資訊。   [0055] 定期取得資訊管理資料庫72,係將從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EMS20而分別被定期地送訊的針對圖4而上述的期貨資訊、針對圖5而上述的實績資訊及針對圖6而上述的定期資訊予以集中管理而被利用的資料庫。該定期取得資訊管理資料庫72,係從任一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EMS20,每次有期貨資訊、或實績資訊或定期資訊被發送過來,就被更新。   [0056] 可輸出值管理表73,係管理各需求家3分別在此時可以對系統2所輸出的電力量,在執行基於第1控制指令之工作之際,為了算出對各需求家所分配的上述之分配量而被利用的表,基於從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每30分鐘分別被發送過來的定期資訊(圖6)、或從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被適宜發送過來的針對圖18而後述的預測資訊,而被逐次更新。該可輸出值管理表73,係如圖9所示,具備:ID欄73A、現在輸出欄73B、可放電容量欄73C及可抑制電力量預測值欄73D所構成。   [0057] 然後在ID欄73A中係儲存有,與整合者11(圖1)簽訂需量反應合約的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所分別被賦予的識別元(ID)。又在現在輸出欄73B中係儲存有對應之需求家3現在正對系統2輸出電力時的輸出電力量,在可放電容量欄73C中係儲存有對應之需求家3藉由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放電而目前現在所能生成的電力容量。   [0058] 又,可抑制電力量預測值欄73D,係被區分成每30分鐘的複數時間份的預測值欄73E,各預測值欄73E中係儲存有,各自從現在時刻起經過對應之時間後的,藉由對應之需求家3將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中所儲存的電力對DC匯流排22做放電而放電的電力量(包含可抑制的來自系統2之輸入電力量)的預測值。   [0059] 又,可輸入值管理表74,係管理各需求家3所分別可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量,在執行基於第1控制指令之工作之際,為了算出對各需求家所分配的分配量而被利用的表,基於從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每30分鐘被發送過來的定期資訊(圖6)、或從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被適宜發送過來的針對圖18而後述的預測資訊,而被逐次更新。該可輸入值管理表74,係如圖10所示,具備:ID欄74A、現在輸入欄74B、充電可能容量欄74C及使用可能電力量預測值欄74D。   [0060] 然後在ID欄74A中係儲存有,與整合者11簽訂需量反應合約的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所分別被賦予的識別元(ID)。又在現在輸入欄74B中係儲存有對應之需求家3現在正從系統2輸入電力時的輸入電力值,在充電可能容量欄74C中係儲存有對應之需求家3對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目前現在所能充電的電力容量。   [0061] 又使用可能電力量預測值欄74D,係被區分成每30分鐘的複數時間份的預測值欄74E,在各預測值欄74E中係儲存有,各自從現在時刻起經過對應之時間後的,藉由對應之需求家3從DC匯流排22對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做充電而可能增加的充電電力(從系統2輸入電力)的增加量的預測值。   [0062] 實績值表75(圖11),係各需求家3分別依照來自整合伺服器12之第2控制指令,將從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往系統2將電力予以放電的放電量、或將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對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充電的充電量加以管理而被利用的表,將從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每30分鐘所被發送過來的定期資訊(圖6)之一部分予以摘錄而被作成。該實績值表75係具備:ID欄75A、日期欄75B、開始時刻欄75C、結束時刻欄75D、放電調整量欄75E及充電調整量欄75F。   [0063] 然後在ID欄75A中係儲存有,與整合者11簽訂需量反應合約的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所分別被賦予的識別元(ID)。又在日期欄75B中係儲存有,對應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依照來自整合伺服器12之第2控制指令,而最後進行過從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向系統2將電力予以放電、或將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對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充電的需量反應的日期。   [0064] 然後在開始時刻欄75C中係還儲存有該需量反應的開始時刻(開始時刻),在結束時刻欄75D中係儲存有該需量反應的結束時刻(結束時刻)。又在放電調整量欄75E中係儲存有,藉由所述之需量反應而從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往DC匯流排22所放電之放電電力量(往系統2的輸出電力量)之總和,在充電調整量欄75F中係儲存有,藉由所述之需量反應而從DC匯流排22對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充電而被增加的充電電力量(來自系統2之輸入電力量)的增加量之總和。   [0065] (4)運轉模式   接著說明運轉模式。圖12,係具有針對圖3而上述之構成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中的系統控制裝置21的需量反應所相關之基本的控制單位所整理而成的圖。如該圖12所示,作為所述之系統控制裝置21的基本的控制內容,係有:「輸入」、「充電」、「輸出」及「放電」這4者。   [0066] 此時,作為「輸入」係有:從系統2將電力輸入至DC匯流排22的「系統」、將太陽能發電設備10所發電之電力輸入至DC匯流排22的「PV」這2者。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關於「系統」,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7」、「5」、「4」及「3」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從系統2向DC匯流排22輸入電力,使雙方向AC/DC換流器29作動而加以實現;關於「PV」,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1」、「2」及「3」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從太陽能發電設備10將電力輸入至DC匯流排22,使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圖3)作動而加以實現。   [0067] 又,作為「充電」係有:將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予以充電的「EV充電」、和將蓄電池8予以充電的「蓄電池充電」這2者。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關於「EV充電」,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3」、「9」及「8」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對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供給電力,使EV充放電裝置24作動而加以實現,關於「蓄電池充電」,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3」、「11」及「10」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向蓄電池8供給電力,使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作動而加以實現。   [0068] 關於「輸出」,係有:向系統2輸出電力的「系統」、和分別透過AC插座50、自立端子51或UPS端子52而輸出電力的「AC插座」、「自立端子」及「UPS輸出」這4者。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關於所述之「系統」,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3」、「4」、「5」及「7」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能夠對系統2輸出電力,使雙方向AC/DC換流器29作動而加以實現。   [0069] 又系統控制裝置21,關於「AC插座」,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7」、「5」及「12」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可對AC插座50輸出電力,使開關44進行開啟動作而加以實現;關於「自立端子」,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3」、「4」及「13」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可向自立端子51輸出電力,開關45進行開啟動作而加以實現。此外「自立端子」係為只有在停電時才會進行的控制。然後,關於「UPS輸出」,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3」及「14」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可向UPS端子52輸出電力,使開關46進行開啟動作而加以實現。   [0070] 又,作為「放電」係有:使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做放電的「EV放電」、和使蓄電池8做放電的「蓄電池放電」這2者。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關於「EV放電」,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8」、「9」及「3」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將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中所儲存的電力向DC匯流排22輸出電力,使EV充放電裝置24作動而加以實現,關於「蓄電池放電」此一控制單位,係藉由使其依序經由圖3中分別標示「10」、「11」及「3」這些圓圈數字之路徑而將蓄電池8中所儲存的電力向DC匯流排22做輸出,使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作動而加以實現。   [0071] 另一方面,圖13係圖示,藉由將如上述的控制單位加以組合而可由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所實現的控制模式(規定了電力之放電來源及該當電力之充電目標的動作模式)的種類及用來實現該控制模式所需的控制單位之組合。作為控制模式,係有:「充電」、「放電」、「自立」及「無效電力」這4者。於圖13中,控制功能欄的「→」係表示從其右側的電力裝置或系統2往其左側的電力裝置或系統2的電力之流動,「控制單位組合」欄係表示用來實現對應之控制模式所需的針對圖12而上述的控制單位之組合方法。   [0072] 例如「H-PCS能源蓄積控制模式」的「PV+系統→蓄電池」,係表示將太陽能發電設備10所發電之電力與系統2之電力對蓄電池8進行充電的控制模式,此係優先進行圖12中小寫的羅馬數字的「2」此一識別元所被標示的控制單位,不足時則加上與小寫的羅馬數字的「1」此一識別元所被標示的控制單位所組合而成之控制,表示是藉由與圖12中小寫的羅馬數字的「4」此一識別元所被標示的控制單位做組合(同時進行這些控制單位之控制)而加以實現。   [0073] 此外於圖13中「控制單位組合」欄的「小寫的羅馬數字「3」與「4」比率控制」,係意味著,例如基於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容量及現在的SOC而將充電量做比率分配的意思。   [0074] 另外,圖14係圖示運轉模式所相關之一日的時間排程例。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下,是將從「0:00」到「5:00」為止的時間帶視為「深夜」,從「5:00」到「8:00」為止的時間帶視為「早上」,從「8:00」到「12:00」為止的時間帶視為「上午」,從「12:00」到「14:00」為止的時間帶視為「中午」,從「14:00」到「17:00」為止的時間帶視為「下午」,從「17:00」到「19:00」為止的時間帶視為「傍晚」,從「19:00」到「24:00」為止的時間帶視為「晚上」,而加以管理。然後於本實施形態中,係對各時間帶將針對圖12而上述的控制模式分別加以分配,以定義成為1個運轉模式。   [0075] 圖15(B)係圖示,如此所被定義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數個運轉模式之構成例。該圖15(B)的例子,係如圖15(A)所示,作為運轉模態,定義了「EX1」~「EX7」的識別元所分別被賦予的合計7個的運轉模態之時的例子。圖中,以大寫的英文字母所表示的運轉模式記號「A」~「F」,係分別將針對圖13而上述的控制模式「a」~「l」加以組合,由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系統控制裝置21將太陽能發電設備10、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等之旗下的電力裝置隨應於狀況而加以選擇,將已選擇之電力裝置做最佳地控制。   [0076] 例如,「A」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式(「DR優先:整合者的指令的情況」)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系統控制裝置21),係以依照從整合伺服器12所被發送過來之第2控制指令的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進行自律控制。   [0077] 又「B」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式(「H-PCS能源蓄積控制模式」)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系統控制裝置21),係隨應於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量之狀態、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SOC的狀態與可充電範圍,對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做充電等,進行對位於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之旗下的電力裝置蓄積能源的控制。作為此時的控制模式係存在有「a」、「b」、「c」及「d」之控制模式。關於控制處理係於後述。   [0078] 「C」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式(「H-PCS能源放出控制模式」)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系統控制裝置21),係隨應於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量之狀態、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SOC的狀態與可放電範圍,從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放電等,進行從位於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之旗下的電力裝置將所蓄積的能源予以放出的控制。作為此時的控制模式係存在有「e」、「f」及「g」之控制模式。關於控制處理係於後述。   [0079] 「D」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式(「自立控制模式」)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系統控制裝置21),係在停電時隨應於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量的狀態、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SOC的狀態與可放電範圍,而令其從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放電,輸出至自立端子51。作為此時的控制模式係存在有「h」、「i」、「j」及「k」之控制模式。   [0080] 「E」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式(「尖峰截除」)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系統控制裝置21),係設定來自系統2之電力輸入之上限值,在超過其時使用上記「C」的「H-PCS能源放出控制模式」而使旗下的電力裝置的蓄電能源放電以抑制電力輸入。作為此時的控制模式係存在有「e」、「f」及「g」之控制模式。   [0081] 「F」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式(「尖峰移轉」)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系統控制裝置21),係在價格便宜的時間帶或是系統電力過多時,將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及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電力,使用上記「B」的「H-PCS能源蓄積控制模式」而對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充電等,使位於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之旗下的電力裝置中所被蓄積的能源增加。作為此時的控制模式係存在有「a」、「b」、「c」及「d」之控制模式。在價格高的時間帶或系統電力過少時,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系統控制裝置21),係使用「C」的「H-PCS能源放出控制模式」,使旗下的電力裝置的蓄電能源做放電以抑制電力輸入。作為此時的控制模式係存在有「e」、「f」及「g」之控制模式。   [0082] 另一方面,「EX1」此一識別元的運轉模態(「DR優先:整合者的指令的情況」),係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系統控制裝置21),在「深夜」、「早上」、「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及「晚上」的所有時間帶中,以依照從整合伺服器12所被發送過來之第2控制指令的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實施自律控制的運轉模態。   [0083] 又「EX2」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態(「日間H-PCS能源蓄積控制模式、夜間放出控制模式」),係將日間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電力以上記「B」的運轉模式對位於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之旗下的電力裝置進行蓄電,在夜間以上記「C」的運轉模式而將日間蓄電的能源予以放出的運轉模態。   [0084] 然後,「EX3」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態(「H-PCS能源放出控制模式」),係在「深夜」~「晚上」為止的各時間帶,以上記「C」的運轉模式而將已蓄電之能源予以放出的運轉模態。   [0085] 「EX4」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態(自立控制模式),係為「停電/緊急(作為BCP(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LCP(Life continuity planning)而利用)對應」,在所有的時間帶中將該需求家3所擁有之太陽能發電設備10、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任1者或2者加以組合而在該需求家3內自立地供給電力(從「深夜」到「晚上」為止的各欄之值為「D」)的停電時或緊急時中的運轉模態。   [0086] 「EX5」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態(「尖峰截除」),係設定開始、結束時刻及系統輸入2的上限電力,使用上記「C」的「H-PCS能源放出控制模式」而實施滿足所設定之條件的控制,是進行系統電力之輸入限制的運轉模態。   [0087] 「EX6」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態(「尖峰移轉」),係使用上記「B」的「H-PCS能源蓄電控制模式」而設定開始、結束時刻,在所設定之時間帶中實施充電,以和上記「EX5」相同的程序,使位於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之旗下的電力裝置中所被蓄積的能源予以放出以進行尖峰截除的運轉模態。   [0088] 「EX7」此一識別元所被賦予之運轉模態(「自創設定」),係為可自由設定各時間帶的運轉模式或是控制模式(從「深夜」到「晚上」為止的所有欄之值皆為「任意」)的運轉模態。   [0089] (5)第1及第2控制指令的具體內容   接著說明第1及第2控制指令的具體內容。圖16係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圖3)被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圖3)的第1控制指令的具體內容。於圖16中,工作欄80A係表示第1控制指令所致之工作的內容,控制內容欄80B係表示接收到對應之工作內容之第1控制指令的整合伺服器12所執行的控制內容。又,回應時間欄80C係表示對應之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被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的時期,指示值欄80D係表示對應之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中所含之指示值的內容。然後實績報告欄80E係表示,從整合伺服器被通知給電力管理伺服器的對應之第1控制指令的執行結果的內容。   [0090] 如該圖16所示,作為第1控制指令的工作內容係有,使電力需求較多的時間帶的消耗電力量移轉至其他時間帶的「尖峰移轉」、使電力需求較多的時間帶的消耗電力量降低的「尖峰截除」、使負瓦特被創出的「需求側調整1」、使正瓦特被創出的「需求側調整2」、將系統2中的電力之頻率或電力量加以調整的「頻率・電力控制」、控制無效電力的「無效電力控制」及禁止各需求家3中的太陽光發電電力之逆潮流的「PV輸出的逆潮流防止」等。   [0091] 然後,關於以「尖峰移轉」、「尖峰截除」為工作的第1控制指令,係在應進行該控制之日的前日以前,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往整合伺服器12給予指定了開始時刻、控制時間及容量(或輸出)來作為指示值的第1控制指令;關於以「需求調整1」、「需求調整2」及「PV輸出的逆潮流防止」為工作的第1控制指令,係例如在應進行該控制之時刻的數分鐘前,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往整合伺服器12給予指定了開始時刻、控制時間及容量(或輸出)來作為指示值的第1控制指令。   [0092] 又,關於「頻率・電力控制」、「無效電力控制」為工作的第1控制指令,係即時地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往整合伺服器12給予指定了開始時刻及控制時間來作為指示值的第1控制指令。   [0093] 另一方面,圖17係圖示,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而被給予了上述之第1控制指令的整合伺服器12,對藉由需求家3設定了圖15的識別元「A」的運轉模式來作為運轉模式的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以下稱之為控制對象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所發送的第2控制指令的具體內容。   [0094] 以「尖峰移轉」或「尖峰截除」為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係在前日就被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給予至整合伺服器12,因此整合伺服器12係在接收到這些工作內容之第1控制指令時,如圖17所示,對控制對象之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分別發送指定了控制模式、控制的開始時刻,結束時刻及容量來作為指示值的第2控制指令。   [0095] 具體而言,整合伺服器12,係在接收到以「尖峰移轉」為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的情況下,對位於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之旗下的電力裝置蓄積能源的「H-PCS能源蓄積」時係指定圖15中識別元為「a」、「b」、「c」、「d」之控制模式來作為控制模式,並且,將指定了控制之開始時刻、結束時刻及容量來作為指示值的第2控制指令,分別發送至控制對象之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同樣地將位於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之旗下的電力裝置中所被蓄積之能源予以放出的「H-PCS能源放出」時,係指定「e」、「f」或「g」之控制模式。又,整合伺服器12,係在接收到以「尖峰截除」為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的情況下,作為「H-PCS能源放出控制模式」是指定圖15中識別元為「e」、「f」、「g」之控制模式,並且,將指定了控制的開始時刻、結束時刻及容量來作為指示值的第2控制指令,分別發送至控制對象之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   [0096] 然後,整合伺服器12,係由於以「需求調整1」、「需求調整2」、「頻率・電力控制」、「無效電力控制」或「PV輸出的逆潮流防止」為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是在例如開始時刻的數分鐘前或即時地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被給予至整合伺服器12,因此整合伺服器12係在接收到這些工作內容之第1控制指令的情況下,對控制對象之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分別發送指定了控制模式,和控制之開始時刻、結束時刻及容量來作為指示值的第2控制指令。   [0097] 整合伺服器12,係在接收到以「需求調整1」為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的情況下,作為「H-PCS能源蓄積控制模式」是指定圖15中識別元為「a」、「b」、「c」或「d」之控制模式,並且,將指定了控制之開始時刻及結束時刻、或充電之開始時刻、結束時刻及充電量來作為指示值的第2控制指令,分別發送至控制對象之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   [0098] 整合伺服器12,係在接收到以「需求調整2」為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的情況下,作為「H-PCS能源放出控制模式」是指定識別元為「e」、「f」或「g」,並且,將指定了控制的開始時刻、結束時刻及容量來作為指示值的第2控制指令,分別發送至控制對象之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   [0099] 再者,整合伺服器12,係在接收到以「頻率・電力控制」為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的情況下,作為「H-PCS能源控制模式」,關於蓄積係指定圖13中識別元為「a」、「b」、「c」或「d」之控制模式,關於放出則是指定圖13中識別元為「e」、「f」或「g」之控制模式,並且將指定了控制之開始時刻、結束時刻及容量來作為指示值的第2控制指令,分別發送至控制對象之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此外,接收到第2控制指令的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會依照預先登錄之圖形而隨應於頻率變動或電力變動來實施蓄積或放出。   [0100] 然後,整合伺服器12,係在接收到以「無效電力控制」為工作內容的第1控制指令的情況下,將指定了圖13中識別元為「l」之控制模式為控制模式的第2控制指令,分別發送至控制對象之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   [0101] (6)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所做的自律控制之流程 (6-1)全體之流程   圖18係本實施形態所述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基於從整合伺服器12每隔所定時間(每30分鐘)所被給予的第2控制指令,將需求家3的各電力裝置,自律控制成第2控制指令所相應之狀態的處理之流程。   [0102] 此時,與整合者11簽訂需量反應合約的各需求家3,係分別使用通訊終端裝置30而適宜設定讓自己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自律地控制各電力裝置所需的條件(以下稱之為自律控制條件)。此時所應設定的自律控制條件係為:蓄電池8的充可放電範圍(SOC上限值及下限值)、充電電力值及放電電力值、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充可放電範圍(SOC上限值及下限值)、充電電力值及放電電力值、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充放電的優先順位、及今後數小時份的每30分鐘的電力使用量的預測值。然後通訊終端裝置30,係將如此而被需求家3所設定的自律控制條件,發送至EMS20(SP1)。   [0103] EMS20,係基於從通訊終端裝置30所被發送過來的自律控制條件,算出將針對圖9而上述的可輸出值管理表73及針對圖10而上述的可輸入值管理表74予以更新而必要之資訊(例如每30分鐘的預測值),將所算出的這些資訊當作預測資訊而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SP2)。   [0104] 實際上,EMS20,係一旦從通訊終端裝置30發送所述之自律控制條件過來,就基於該當自律控制條件中所含之今後數小時份的每30分鐘的電力使用量的預測值,算出數小時份的今後每30分鐘的可從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往系統2輸出的電力量,並且算出數小時份的今後每30分鐘的為了向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充電而可輸入的電力量。   [0105] 然後EMS20,係將所算出的這些電力量,連同該需求家3現在正在往系統2輸出的電力量及該需求家3現在正在從系統2所輸入的電力量、與從所述之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往系統2的現在可放電的電力量及對這些蓄電池8等的現在可充電之容量,一起當作預測資訊而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   [0106] 接收到該預測資訊的整合伺服器12,係基於該當預測資訊而更新可輸出值管理表73(圖9)及可輸入值管理表74(圖10)(SP3)。此外,如上述可輸出值管理表73及可輸入值管理表74,係也藉由從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每30分鐘被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的定期資訊(圖6)而被更新。   [0107] 又,此時EMS20,係將步驟SP2中所接收到的自律控制條件,發送至系統控制裝置21(SP4),將其登錄至系統控制裝置21。   [0108] 以上為止的處理,係由需求家3使用通訊終端裝置30而每次更新自律控制條件時,就被執行。   [0109] 另一方面,電力管理伺服器15,係對整合伺服器12,將指定了該整合伺服器12所管理之區域中所應執行之工作、其開始時刻、控制時間及容量的第1控制指令,每隔一定時間(例如每30分鐘)予以送訊(SP5)。   [0110] 然後,接收到該第1控制指令的整合伺服器12,係為了執行於第1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工作,而將對該整合伺服器12所管理之區域內的各需求家3所分配的電力量(來自系統2之輸入電力之上限值、或應輸出至系統2的電力之下限值),參照可輸出值管理表73或可輸入值管理表74、或因應需要而參照需求家初期登錄資訊資料庫71及定期取得資訊管理資料庫72等,而分別加以計算(SP6)。此外,此時所述之對象的需求家3,係為此時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運轉模式是被設定成為圖15中識別元為「EX1」的運轉模態的各需求家3。   [0111] 然後,整合伺服器12,係針對每一對應之需求家3,生成將所述之於第1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工作所相應之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加以指定,並且指定了如上述所計算出來的該需求家3的分配量、與所述之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的開始時刻及結束時刻作為指定値的第2控制指令,將所生成的第2控制指令,發送至該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EMS20(SP7)。又,EMS20係一旦接收到所述之第2控制指令,就將該第2控制指令中所含之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與指示值當作控制資訊而轉送至系統控制裝置21(SP8)。   [0112]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接收到所述之控制資訊,就以於該控制資訊中所被指定的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以滿足於該當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指示值之條件的方式,執行控制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圖3)、EV充放電裝置24(圖3)及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圖3)之其中必要之裝置之動作的自律控制處理(SP9)。   [0113] 具體而言,系統控制裝置21,係以於所述之控制資訊中所被指定之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令必要之充放電裝置或電力轉換裝置作動。又,此時,系統控制裝置21,係在所述之控制資訊中含有指示值的情況下,則以使得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量會變成所被指示之分配量以下或使得對系統2所輸出之電力量變成所被指示之分配量以上的方式,令對應之電力裝置作動。   [0114] 又,此時,系統控制裝置21係令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受放電電力量、或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電力量等之必要之資料,被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圖3)、EV充放電裝置24(圖3)及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圖3)所計測(SP10)。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從整合伺服器12經由EMS20而被給予了下個指示值(例如30分鐘後),就基於目前為止的計測結果而生成針對圖6而上述的定期資訊,將已生成之定期資訊,發送至EMS20(SP11)。   [0115] EMS20,係一旦接收到所述之定期資訊,就將其轉送至整合伺服器12(SP12)。如此一來,整合伺服器12,係基於該定期資訊而統計該期間中的該需求家的放電調整量或充電調整量,基於統計結果而將定期取得資訊管理資料庫72(圖7)及實績值表75(圖11)分別更新(SP13)。   [0116] 又,EMS20,係將已接收之所述之定期資訊,也轉送至通訊終端裝置30(SP14)。如此一來,通訊終端裝置30,係將該定期資訊與整合伺服器12同樣地加以統計,將含有統計結果的必要之資訊,予以顯示(SP15)。   [0117] 此外步驟SP5~步驟SP15的處理,係以電力管理伺服器15(圖3)將第1控制指令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的週期(30分鐘週期)而被重複。   [0118] (6-2)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   圖19A~圖19C係圖示,於從整合伺服器12被發送至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第2控制指令中,例如從整合者有電力輸入限制指令並指定了圖15(B)的「A」此一運轉模式的情況下,被該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系統控制裝置21所執行的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處理程序。   [0119] 如上述從整合伺服器12被發送至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第2控制指令,係經由EMS20而被給予至系統控制裝置21。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被給予所述之第2控制指令,就開始該圖19A~圖19C所示之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首先,利用交流電錶4,計測現在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正在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量(SP20)。   [0120] 接下來,系統控制裝置21,係基於步驟SP20的計測結果,判斷現在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是否正在買電力中(步驟SP20中所計測的電力量是否為正)(SP21)。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在該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亦即正在輸出電力之判斷,則判斷為滿足DR抑制條件,前進至步驟SP37。   [0121]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21之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從蓄電池8或是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向DC匯流排22進行放電,或者,藉由控制太陽能發電設備10往DC匯流排22的輸出電力,使得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變成於第2控制指令中被指定作為指示值的DR指令值(以下稱之為系統電力控制值)以下,控制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圖3)、EV充放電裝置24(圖3)及或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圖3)(SP22~SP36)。其結果為,進行圖15(B)的運轉模式C之控制。   [0122] 實際上,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21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判斷此時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正在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量,是否為於第2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系統電力抑制值以上(SP22)。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該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亦即滿足DR抑制之結果,就前進至步驟SP36。   [0123]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22之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是否蓄電池8的放電優先順位是被設定成比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還高(SP23)。   [0124]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所被指定的系統電力控制值,是否為蓄電池8所能放電之電力量的範圍內(SP24)。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執行第1輸入電力抑制處理,其係對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圖3)給予指示,以使其抑制來自系統2之電力輸入,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系統電力控制值為止,並且,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為了使DC匯流排22之電壓變成預先設定之電壓(以下稱之為DC匯流排規定電壓),而將必要之電力量從蓄電池8進行放電(SP25),其後,前進至步驟SP36。   [0125]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24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來自蓄電池8之放電(SP26)。又,系統控制裝置21係判斷,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系統電力控制值,是否為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所能放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27)。   [0126]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執行第2輸入電力抑制處理,其係對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圖3)給予指示,以使其抑制來自系統2之電力輸入,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系統電力控制值為止,並且,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為了使DC匯流排22之電壓變成預先設定之電壓(以下稱之為DC匯流排規定電壓),而將必要之電力量從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放電(SP28),其後,前進至步驟SP36。又,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27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來自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放電(SP29),其後前進至步驟SP36。   [0127]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23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判斷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系統電力控制值,是否為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所能放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30)。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執行和步驟SP25相同的第1輸入電力抑制處理(SP31),其後,前進至步驟SP36。   [0128]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30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來自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放電(SP32),其後判斷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系統電力控制值,是否為蓄電池8所能放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33)。   [0129]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執行和步驟SP28相同的第2輸入電力抑制處理(SP34),其後,前進至步驟SP36。又,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33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來自蓄電池8之放電(SP35),其後,前進至步驟SP36。   [0130] 接下來,系統控制裝置21,係對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給予指示,以使得太陽能發電設備10所發電之電力往DC匯流排22之輸出量變成最大(SP36),其後,結束該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   [0131] 另一方面,在步驟SP21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的情況下,則現在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並沒有進行來自系統2之輸入(買電力),反之,有可能因太陽能發電設備10之發電而產生出剩餘電力,且該剩餘電力正在輸出至系統2(賣電力)。於是,此時,系統控制裝置21係判斷,是否預先禁止了從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往系統2的電力之逆潮流(SP37)。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結束該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   [0132]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37之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使得剩餘電力對蓄電池8或是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充電,或者,使太陽能發電設備10所發電之電力往DC匯流排22之輸出量變成最大,不要發生電力往系統之逆潮流的方式,控制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EV充放電裝置24及或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SP38~SP54),其結果為,進行圖15(B)的運轉模式B之控制。   [0133] 實際上,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37之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是否蓄電池8的充電優先順位是被設定成比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還高(SP38)。   [0134]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剩餘電力量是否為蓄電池8所能充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39)。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提高蓄電池8之充電電壓,直到往系統2之電力輸出入變成零為止(SP40),其後,前進至步驟SP51。   [0135]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39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對蓄電池8之充電(SP41),其後,判斷剩餘電力量是否為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所能充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42)。   [0136]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提高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充電電壓,直到往系統2之電力輸出入變成零為止(SP43),其後,前進至步驟SP51。又,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42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對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充電(SP44),其後前進至步驟SP51。   [0137]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38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判斷剩餘電力量是否為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所能充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45)。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提高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充電電壓,直到往系統2之電力輸出入變成零為止(SP46),其後,前進至步驟SP51。   [0138]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45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對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充電(SP47),其後,判斷剩餘電力量是否為蓄電池8所能充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48)。   [0139]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提高蓄電池8之充電電壓,直到往系統2之電力輸出入變成零為止(SP49),其後,前進至步驟SP51。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48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對蓄電池8之充電(SP50),其後,前進至步驟SP51。   [0140]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前進至步驟SP51,就對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給予指示,以使得太陽能發電設備10所發電之電力往DC匯流排22之輸出量變成最大(SP51)。   [0141] 接下來,系統控制裝置21,係向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查詢蓄電池8的SOC,並且查詢EV充放電裝置24的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SOC,基於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或EV充放電裝置24針對這些查詢所送來的回應,判斷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任一者是否都已經充滿電(SP52)。   [0142]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或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對尚未充滿電的蓄電池8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充電,直到對系統2之電力輸出入變成零為止(SP53)。   [0143]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雙方都已經變成充滿電的情況下,對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電力往DC匯流排22之輸出(SP54),其後,結束該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   [0144] (6-3)系統電力輸出處理   另一方面,圖20A及圖20B係圖示,於從整合伺服器12被發送至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第2控制指令中,例如從整合者有電力輸出指令並指定了圖15(B)的「C」此一運轉模式的情況下,被該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系統控制裝置21所執行的系統電力輸出處理的處理程序。   [0145] 如上述從整合伺服器12被發送至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的第2控制指令,係經由EMS20而被給予至系統控制裝置21。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被給予所述之第2控制指令,就首先利用交流電錶4(圖3),計測自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正在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量(SP60)。   [0146] 接下來,系統控制裝置21,係基於步驟SP60的計測結果,判斷現在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是否正在賣電力中(步驟SP60中所計測的電力量是否為負)(SP61)。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結束該系統電力輸出處理。   [0147]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61之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正在往系統2輸出的電力之電力量是否未滿於第2控制指令中被指定作為指示值的容量(以下稱之為輸出指示值)(SP62)。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前進至步驟SP77。   [0148]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62之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控制控制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EV充放電裝置24及或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以使其藉由從蓄電池8或是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向DC匯流排22進行放電,或者,將太陽能發電設備10所發電之電力往DC匯流排22輸出,而使得往系統2的輸出電力會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以上(SP63~SP76)。   [0149] 實際上,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62之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是否蓄電池8的放電優先順位是被設定成比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還高(SP63)。   [0150]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所被指定的輸出指示值,是否為蓄電池8所能放電之電力量的範圍內(SP64)。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從蓄電池8進行放電,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為止(SP65),其後,前進至步驟SP76。   [0151]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64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來自蓄電池8之放電(SP66)。又,系統控制裝置21係判斷,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是否為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所能放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67)。   [0152]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從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放電,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為止(SP68),其後,前進至步驟SP76。又,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67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來自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放電(SP69),其後前進至步驟SP76。   [0153]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63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判斷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是否為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所能放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70)。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從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放電,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為止(SP71),其後,前進至步驟SP76。   [0154]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70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來自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放電(SP72),其後判斷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是否為蓄電池8所能放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73)。   [0155]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從蓄電池8進行放電,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為止(SP74),其後,前進至步驟SP76。又,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73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來自蓄電池8之放電(SP75),其後,前進至步驟SP76。   [0156] 接下來,系統控制裝置21,係對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給予指示以使得太陽能發電設備10所發電之電力往DC匯流排22之輸出量變成最大(SP76),其後,結束該系統電力輸出處理。   [0157] 另一方面,在步驟SP62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的情況下係意味著,現在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正在往系統2輸出的電力值是大於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於是,此情況下,系統控制裝置21,係控制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EV充放電裝置24及或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以使其藉由將現在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正在往系統2輸出的電力值、與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的差分的剩餘電力,對蓄電池8或是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充電,而使得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正在往系統2輸出的電力量會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SP77~SP92)。   [0158] 實際上,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62之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是否蓄電池8的充電優先順位是被設定成比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還高(SP77)。   [0159]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判斷剩餘電力量是否為蓄電池8所能充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78)。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執行第1電力輸出處理,其係對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圖3)給予指示,以使其往系統2輸出電力,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為止,並且,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為了使DC匯流排22之電壓變成預先設定之電壓(以下稱之為DC匯流排規定電壓),而將必要之電力量對蓄電池8進行充電(SP79),其後,前進至步驟SP90。   [0160]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78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對蓄電池8之充電(SP80),其後,判斷剩餘電力量是否為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所能充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81)。   [0161]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執行第2電力輸出處理,其係對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圖3)給予指示,以使其往系統2輸出電力,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為止,並且,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為了使DC匯流排22之電壓變成預先設定之電壓(以下稱之為DC匯流排規定電壓),而將必要之電力量對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進行充電(SP82),其後,前進至步驟SP90。又,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81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對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充電(SP83),其後前進至步驟SP90。   [0162]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77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判斷剩餘電力量是否為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所能充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84)。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執行和步驟SP82相同的第2電力輸出處理(SP85),其後,前進至步驟SP90。   [0163]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84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EV充放電裝置24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對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充電(SP86),其後,判斷剩餘電力量是否為蓄電池8所能充電之電力量之範圍內(SP87)。   [0164]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執行和步驟SP79相同的第1電力輸出處理(SP88),其後,前進至步驟SP90。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87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對蓄電池8之充電(SP89),其後,前進至步驟SP90。   [0165]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前進至步驟SP90,就向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查詢蓄電池8的SOC,並且查詢EV充放電裝置24的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的SOC,基於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或EV充放電裝置24針對這些查詢所送來的回應,判斷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任一者是否都已經充滿電(SP90)。   [0166]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給予指示以使得太陽能發電設備10所發電之電力往DC匯流排22之輸出量變成最大(SP91)。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蓄電池8及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之雙方都已經變成充滿電的情況下,對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25給予指示,以使其停止太陽能發電設備10的發電電力往DC匯流排22之輸出(SP92),其後,結束該系統電力輸出處理。   [0167] (6-4)輸入電力抑制處理   圖21係圖示,針對圖19A~圖19C而上述的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步驟SP25、步驟SP28、步驟SP31及步驟SP34中被系統控制裝置21所執行的第1及第2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具體處理內容。   [0168]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前進至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步驟SP25、步驟SP28、步驟SP31或步驟SP34,就開始該圖21所示的輸入電力抑制處理,首先,對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圖3)給予指示,以使其抑制來自系統2之電力輸入,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系統電力控制值為止(SP100)。   [0169] 接下來,系統控制裝置21係令雙方向AC/DC換流器29計測DC匯流排22的電壓(SP101),基於該計測結果,判斷DC匯流排22的電壓是否低於預先設定的DC匯流排規定電壓(SP102)。   [0170]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第1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情況)或EV充放電裝置24(第2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情況)給予指示,以使其從蓄電池8(第1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情況)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第2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情況)進行放電,直到DC匯流排22的電壓變成DC匯流排規定電壓為止(SP103),其後,結束該輸入電力抑制處理。   [0171]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102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第1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情況)或EV充放電裝置24(第2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情況)給予指示,以使其減少從蓄電池8(第1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情況)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第2輸入電力抑制處理的情況)之放電電壓,直到DC匯流排22的電壓變成DC匯流排規定電壓為止(SP104),其後,結束該輸入電力抑制處理。   [0172] (6-5)電力輸出處理   圖22係圖示,針對圖20A及圖20B而上述的電力輸出控制處理的步驟SP79、步驟SP82、步驟SP85及步驟SP88中被系統控制裝置21所執行的第1及第2電力輸出處理的具體處理內容。   [0173] 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前進至系統電力輸出處理的步驟SP79、步驟SP82、步驟SP85或步驟SP88,就開始該圖22所示的電力輸出控制處理,首先,對雙方向AC/DC換流器29(圖3)給予指示,以使其對系統2輸出電力,直到變成已被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輸出指示值為止(SP110)。   [0174] 接下來,系統控制裝置21係令雙方向AC/DC換流器29計測DC匯流排22的電壓(SP111),基於該計測結果,判斷DC匯流排22的電壓是否低於預先設定的DC匯流排規定電壓(SP112)。   [0175] 然後,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此判斷中獲得肯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第1電力輸出處理的情況)或EV充放電裝置24(第2電力輸出處理的情況)給予指示,以使其抑制對蓄電池8(第1電力輸出處理的情況)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第2電力輸出處理的情況)之充電,直到DC匯流排22的電壓變成DC匯流排規定電壓為止(SP113),其後,結束該電力輸出處理。   [0176] 相對於此,系統控制裝置21係一旦在步驟SP112之判斷中獲得否定結果,就對蓄電池充放電裝置23(第1電力輸出處理的情況)或EV充放電裝置24(第1系統電力輸出處理的情況)給予指示,以使其抑制對蓄電池8(第1系統電力輸出處理的情況)或電動汽車9的內藏蓄電池(第2電力輸出處理的情況)之充電,直到DC匯流排22的電壓變成DC匯流排規定電壓為止(SP114),其後,結束該電力輸出處理。   [0177] (7)本實施形態的效果   如以上在本實施形態的整合系統1中,隨應於從電力管理伺服器15給予至整合伺服器12的第1控制指令,整合伺服器12係將指定了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與該需求家3之分配量(該需求家3從系統2所能輸入的電力之上限值或該需求家3應輸出至系統2的電力之下限值)的第2控制指令分別發送至各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接收到第2控制指令的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以已被該當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控制必要的電力裝置,以使得對系統2所輸出入之電力會變成已被該當第2控制指令所指定之分配量。   [0178] 因此,若依據本整合系統1,則整合伺服器12不需要每一需求家3地、且該需求家3所擁有之每一電力裝置地進行控制,只須對各需求家3分別給予1個第2控制指令,就可以整合伺服器12全體來執行於第1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工作,因而可以大幅降低整合者側(整合伺服器12)的負荷。   [0179] 又,此時,整合伺服器12係在第2控制指令中只須指定預定之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與調度量,因此,可每一需求家3地以電力裝置單位進行控制,而且就需求家3全體而言,除了可使其執行自給自足運轉或尖峰移轉運轉及尖峰截除運轉,還可使其執行自創之運轉或是更為複雜之運轉。   [0180] 甚至在本整合系統1中,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是將已被需求家3所設定的1星期份的運轉模式加以通知來作為期貨資訊,因此在整合者側可容易預測這段期間中的電力需求,整合者係可較有餘裕地進行電力控制。   [0181] 甚至在本整合系統1中,對各需求家3的控制指令是只須給予至各個需求家3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並且,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係將位於各自旗下之電力裝置的實績或狀況加以整理成為實績資訊(圖5)或定期資訊(圖6)而發送至整合伺服器12,因此可減低整合伺服器12的通訊負荷,同時可大幅降低整合伺服器12及各需求家3間的通訊量。   [0182] (8)其他實施形態   此外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將本發明適用於如圖1~圖3所被構成的整合系統的情況,但本發明係不限於此,可廣泛適用於具有其他各種構成的VPP系統。   [0183] 又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將基於來自整合伺服器12之第2控制指令而控制旗下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的作為控制裝置的功能、與將從系統2所輸入之電力從交流轉換成直流,並且將從電力裝置所放電之電力轉換成交流然後輸出至系統2的作為電力轉換裝置的功能,都搭載於1個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7中的情況,但本發明係不限於此,亦可個別地設置具有所述之作為控制裝置之功能的裝置(控制裝置)、具有所述之作為電力轉換裝置之功能的裝置(電力轉換裝置)。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0184] 本發明係可廣泛適用於VPP系統。
[0185]
1‧‧‧整合系統
2‧‧‧系統
3‧‧‧需求家
4‧‧‧交流電錶
5‧‧‧配電盤
6‧‧‧負載
7‧‧‧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
8‧‧‧蓄電池
9‧‧‧電動汽車
10‧‧‧太陽能發電設備
11‧‧‧整合者
12‧‧‧整合伺服器
13‧‧‧網路
14‧‧‧電力事業者
15‧‧‧電力管理伺服器
20‧‧‧EMS
21‧‧‧系統控制裝置
22‧‧‧DC匯流排
23‧‧‧蓄電池充放電裝置
24‧‧‧EV充放電裝置
25‧‧‧太陽能電力轉換裝置
26‧‧‧風力發電電力轉換裝置
27‧‧‧燃料電池發電電力轉換裝置
28‧‧‧天然氣發電電力轉換裝置
29‧‧‧雙方向AC/DC換流器
30‧‧‧通訊終端裝置
31‧‧‧CPU
32‧‧‧記憶體
33‧‧‧通訊介面
34‧‧‧輸出入介面
35‧‧‧風力發電系統
36‧‧‧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37‧‧‧天然氣發電機裝置
40~46‧‧‧開關
47‧‧‧DC/AC換流器
50‧‧‧AC插座
51‧‧‧自立端子
52‧‧‧UPS端子
60‧‧‧上位通訊介面
61‧‧‧下位通訊介面
62‧‧‧CPU
63‧‧‧記憶體
64‧‧‧記憶裝置
71‧‧‧需求家初期登錄資訊資料庫
72‧‧‧定期取得資訊管理資料庫
73‧‧‧可輸出值管理表
74‧‧‧可輸入值管理表
75‧‧‧實績值表
[0015]   [圖1]   本實施形態所述的整合系統之概略構成的區塊圖。   [圖2]   本實施形態所述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之構成的區塊圖。   [圖3]   本實施形態之說明用的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之構成的區塊圖。   [圖4]   期貨資訊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5]   實績資訊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6]   定期資訊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7]   整合伺服器之構成的區塊圖。   [圖8]   需求家的初期登錄資訊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9]   可輸出值管理表的概念圖。   [圖10]   可輸入值管理表的概念圖。   [圖11]   實績值表的概念圖。   [圖12]   系統控制裝置中的需量反應的控制單位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13]   控制模式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14]   運轉一日的時間排程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15]   (A)係運轉模態之說明用的圖表,(B)係運轉模式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16]   第1控制指令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17]   第2控制指令之說明用的圖表。   [圖18]   複合型電力轉換裝置所做的自律控制之流程的說明用的流程圖。   [圖19A]   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9B]   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19C]   系統輸入電力抑制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20A]   系統電力輸出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20B]   系統電力輸出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21]   輸入電力抑制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圖22]   系統電力輸出處理之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12‧‧‧整合伺服器
15‧‧‧電力管理伺服器
20‧‧‧EMS
21‧‧‧系統控制裝置
30‧‧‧通訊終端裝置

Claims (11)

  1. 一種整合系統,其特徵為,   具備:   控制裝置,係對每一需求家而被個別設置,分別控制旗下的1或複數個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與往系統的電力之輸出入;和   伺服器裝置,係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關於需量反應之控制指令;   前記伺服器裝置係   隨應於所被請求之工作及電力之調度量,將前記需求家從前記系統所輸入的電力之上限值或前記需求家應輸出至前記系統的電力之下限值當作前記需求家之分配量而針對每一前記需求家分別予以算出,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指定了已算出之該當需求家之前記分配量的前記控制指令;   各前記控制裝置係   控制對應之前記電力裝置之充放電,以使得從前記系統所輸入之電力成為於前記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前記分配量以下或使該當分配量以上之電力輸出至前記系統。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整合系統,其中,   前記控制裝置係為,   將從前記系統所輸入之前記電力從交流轉換成直流然後對必要之前記電力裝置進行充電,並且將從前記電力裝置所被放電之前記電力從直流轉換成交流然後輸出至前記系統的電力轉換裝置。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整合系統,其中,   前記伺服器裝置係   於前記控制指令中,除了前記分配量以外,還將規定了電力之放電來源及該當電力之充電目標的控制模式或複數個前記控制模式之組合所成之運轉模式,加以指定;   前記控制裝置係   為了使得於前記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前記分配量之電力對前記系統做輸出入,而以於該當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控制對應之前記電力裝置之充放電。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整合系統,其中,   前記控制裝置係   旗下的各前記電力裝置之狀況定期地通知給前記伺服器裝置;   前記伺服器裝置係   將從各前記控制裝置所被通知的各前記電力裝置之狀況所相應的前記分配量,分別分配給各前記需求家。
  5.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整合系統,其中,   預先定義有複數種類之前記運轉模式;   前記需求家係可對自己的前記控制裝置設定所望之前記運轉模式;   前記伺服器裝置係   對於前記運轉模式是被設定為,以來自前記伺服器裝置的前記控制指令為優先之運轉模式的前記控制裝置的前記需求家,分配前記分配量。
  6. 一種整合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   前記整合系統係具有:   控制裝置,係對每一需求家而被個別設置,分別控制旗下的1或複數個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與往系統的電力之輸出入;和   伺服器裝置,係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關於需量反應之控制指令;   該整合系統之控制方法的特徵為,   具備:   第1步驟,係由前記伺服器裝置,隨應於所被請求之工作及電力之調度量,將前記需求家從前記系統所輸入的電力之上限值或前記需求家應輸出至前記系統的電力之下限值當作前記需求家之分配量而針對每一前記需求家分別予以算出,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指定了已算出之該當需求家之前記分配量的前記控制指令;   第2步驟,係由各前記控制裝置,控制對應之前記電力裝置之充放電,以使得從前記系統所輸入之電力成為於前記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前記分配量以下或使該當分配量以上之電力輸出至前記系統。
  7. 如請求項6所記載之整合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   前記控制裝置係為,   將從前記系統所輸入之前記電力從交流轉換成直流然後對必要之前記電力裝置進行充電,並且將從前記電力裝置所被放電之前記電力從直流轉換成交流然後輸出至前記系統的電力轉換裝置。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整合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   於前記第1步驟中,前記伺服器裝置係   於前記控制指令中,除了前記分配量以外,還將規定了電力之放電來源及該當電力之充電目標的控制模式或複數個前記控制模式之組合所成之運轉模式,加以指定;   於前記第2步驟中,前記控制裝置係   為了使得於前記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之前記分配量之電力對前記系統做輸出入,而以於該當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運轉模式或控制模式,控制對應之前記電力裝置之充放電。
  9.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整合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   前記控制裝置係   旗下的各前記電力裝置之狀況定期地通知給前記伺服器裝置;   於前記第1步驟中,前記伺服器裝置係   將從各前記控制裝置所被通知的各前記電力裝置之狀況所相應的前記分配量,分別分配給各前記需求家。
  10. 如請求項7所記載之整合系統之控制方法,其中,   預先定義有複數種類之前記運轉模式;   前記需求家係可對自己的前記控制裝置設定所望之前記運轉模式;   於前記第1步驟中,前記伺服器裝置係   對於前記運轉模式是被設定為,以來自前記伺服器裝置的前記控制指令為優先之運轉模式的前記控制裝置的前記需求家,分配前記分配量。
  11. 一種控制裝置,係隨應於從上位的伺服器裝置所給予的關於需量反應之控制指令,來控制旗下的電力裝置之充放電的控制裝置,其特徵為,   在前記控制裝置的旗下,係   存在有對應之前記需求家所擁有的1或複數個電力裝置;   並具備:   能源管理裝置,係與前記伺服器裝置進行通訊,將從前記伺服器裝置所給予的前記控制指令所相應之指示予以輸出;和   系統控制裝置,係依照從前記能源管理裝置所被輸出的前記指示來控制旗下的1或複數個前記電力裝置的其中必要之前記電力裝置;   前記伺服器裝置係   隨應於所被請求之工作及電力之調度量,將前記需求家從前記系統所輸入的電力之上限值或前記需求家應輸出至前記系統的電力之下限值當作前記需求家之分配量而針對每一前記需求家分別予以算出,對各前記需求家的前記控制裝置,分別發送指定了已算出之該當需求家之前記分配量的前記控制指令;   前記系統控制裝置係   控制對應之前記電力裝置之充放電,以使得從前記系統所輸入之電力成為於前記控制指令中所被指定的前記分配量以下或使該當分配量以上之電力輸出至前記系統。
TW106128541A 2016-08-23 2017-08-23 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TWI6860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2857A JP6716070B2 (ja) 2016-08-23 2016-08-23 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制御装置
JP2016-162857 2016-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7917A true TW201807917A (zh) 2018-03-01
TWI686032B TWI686032B (zh) 2020-02-21

Family

ID=61245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8541A TWI686032B (zh) 2016-08-23 2017-08-23 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7784B2 (zh)
EP (1) EP3506446B1 (zh)
JP (1) JP6716070B2 (zh)
TW (1) TWI686032B (zh)
WO (1) WO20180381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3450B (zh) * 2020-08-05 2022-08-0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分散電源管理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23008B2 (en) 2015-02-24 2019-12-31 Tesla, Inc. Scalable hierarchical energy distribution grid utilizing homogeneous control logic
CN110495068A (zh) * 2017-04-14 2019-11-22 通用电气公司 无线电力收发设备及其相关方法
JP7011991B2 (ja) * 2018-08-31 2022-01-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力需要調整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WO2020084688A1 (ja) * 2018-10-23 2020-04-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系統システム、制御装置及び系統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2020108293A (ja) * 2018-12-28 2020-07-09 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発電制御システム、発電制御方法、サー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51169B2 (ja) * 2019-09-26 2023-09-27 東京電力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ポジワット取引支援装置およびポジワット取引方法
JP7401845B2 (ja) * 2019-09-26 2023-12-20 東京電力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ポジワット取引支援装置およびポジワット取引方法
JP7401846B2 (ja) * 2019-09-26 2023-12-20 東京電力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ポジワット取引支援装置およびポジワット取引方法
DE102019130337A1 (de) * 2019-11-11 2021-05-1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astverwalt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solchen Lastverwaltungssystems
JP7327111B2 (ja) * 2019-11-26 2023-08-1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電力調整可能量推定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システム
CN110901421B (zh) * 2019-12-13 2021-07-06 武汉理工大学 智能双向动态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JP7361138B2 (ja) 2020-01-22 2023-10-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蓄電池の制御装置、蓄電池の制御方法、及び蓄電池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23040317A (ja) * 2020-02-26 2023-03-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負荷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負荷システム
JP7419916B2 (ja) * 2020-03-25 2024-01-23 東京電力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力取引支援装置および電力取引方法
US11535113B2 (en) * 2020-05-05 2022-12-27 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Inc. Transport battery recharging via virtual power plant
JP7456900B2 (ja) * 2020-09-15 2024-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管理装置および電力管理システム
JP7480719B2 (ja) 2021-01-28 2024-05-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ーバ、電力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エネルギーマネジメント方法
TWI770928B (zh) * 2021-04-01 2022-07-11 低碳動能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電力調節遠端控制裝置及控制方法
CN112865199B (zh) * 2021-04-01 2023-01-1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响应的在线调度方法及装置
KR102655823B1 (ko) * 2021-06-01 2024-04-08 한국전력공사 전력 변환 장치를 관제하는 관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력 시스템
JP7065245B1 (ja) 2021-11-19 2022-05-11 渋谷 進 風力・太陽光発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836B2 (ja) 1975-06-10 1984-02-07 旭硝子株式会社 蓄熱構造
JP2000013924A (ja) * 1998-06-22 2000-01-14 System Soken:Kk 連結型 電気自動車
US7740092B2 (en) * 2005-09-23 2010-06-22 Afs Trinity Powe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electronics and control of plug-in hybrid propulsion with fast energy storage
US20090040029A1 (en) * 2006-08-10 2009-02-12 V2Green, Inc. Transceiver and charging component for a power aggregation system
EP2141041A1 (en) * 2007-04-24 2010-0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drive system and hybrid drive system
JP4341712B2 (ja) * 2007-09-10 2009-10-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機構の充電制御装置および充電制御方法
JP4333798B2 (ja) * 2007-11-30 2009-09-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充電制御装置および充電制御方法
US20110047052A1 (en) * 2009-08-18 2011-02-24 Kevin Terrill Cornish Method and process for an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setting and adjusting a minimum energy reserve for a rechargeable energy storage device
US9754300B2 (en) 2010-02-18 2017-09-05 University Of Delaware Electric vehicle station equipment for grid-integrated vehicles
JP6178045B2 (ja) * 2012-04-16 2017-08-09 株式会社東芝 エネルギー管理システム、エネルギー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サーバ装置
JP2014064425A (ja) * 2012-09-24 2014-04-10 Toshiba Corp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73068B2 (ja) * 2013-06-26 2017-08-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電力抑制方法、電力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電力管理プログラム
JP6257538B2 (ja) * 2015-01-21 2018-0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需給調整要請量決定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2017085769A (ja) * 2015-10-28 2017-05-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システム及び制御装置
US10211640B2 (en) * 2016-07-14 2019-02-19 Koolbridge Solar, Inc. Adaptive load sharing system
US10183583B2 (en) * 2016-08-03 2019-01-22 Solarcity Corporation Energy generation and storage system with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capability
US10819269B2 (en) * 2016-09-09 2020-10-27 Inventus Holdings, Llc DC integration of photovoltaic and DFIG wind turbine generation with electric storage
JP6963397B2 (ja) * 2017-03-03 2021-11-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アグリゲーション制御システム、アグリゲーション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US11171597B2 (en) * 2018-07-16 2021-11-09 Abb Schweiz Ag Wind-solar hybrid power pla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3450B (zh) * 2020-08-05 2022-08-0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分散電源管理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6032B (zh) 2020-02-21
EP3506446B1 (en) 2021-04-14
US20190199129A1 (en) 2019-06-27
JP6716070B2 (ja) 2020-07-01
EP3506446A4 (en) 2020-03-25
US10727784B2 (en) 2020-07-28
JP2018033213A (ja) 2018-03-01
WO2018038176A1 (ja) 2018-03-01
EP3506446A1 (en) 2019-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6032B (zh) 整合系統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裝置
JP7460701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供給方法
Hambridge et al. Solid State Transformer (SST) as an energy router: Economic dispatch based energy routing strategy
JP5591815B2 (ja) 制御装置、制御装置網及び制御方法
WO2012133274A1 (ja) 蓄電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
JP2018148679A (ja) アグリゲーション制御システム、アグリゲーション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WO2014119153A1 (ja) エネルギー管理システム、エネルギー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サーバ
WO2020153443A1 (ja) エネルギー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4096866A (ja) エネルギー管理システム、エネルギー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サーバ装置
JP2002198079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WO2019021883A1 (ja) 電力融通システム
EP2901536A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 energy storage entity and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JP6880043B2 (ja) 電力管理方法、電力管理サーバ、ローカル制御装置及び電力管理システム
JP2020089087A (ja) 電力管理方法および電力管理システム
CN104272548A (zh) 电力管理装置、电力管理系统以及电力管理方法
JP6091337B2 (ja) エネルギーマネジメントシステム及び運転計画作成方法
AU2017424108A1 (en)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mode-based energy storage management
KR101649816B1 (ko) 배터리 전력 공급 시스템을 포함하는 전력 공급 시스템
JP6956015B2 (ja) 電力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管理方法
KR101496187B1 (ko) 가상 발전소 서비스 장치 및 방법
CN102840625A (zh) 一种基于低谷电供暖预测所需热量的方法
JP6846149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Schlüter et al. Economic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energy systems in smart homes
JP6378955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7123587B2 (ja)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