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05203A -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05203A
TW201805203A TW106124259A TW106124259A TW201805203A TW 201805203 A TW201805203 A TW 201805203A TW 106124259 A TW106124259 A TW 106124259A TW 106124259 A TW106124259 A TW 106124259A TW 201805203 A TW201805203 A TW 20180520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icycle
shock absorber
electric shock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42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3766B (zh
Inventor
黑飛忠治
櫻井信吾
Original Assignee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5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5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3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3766B/zh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提供騎乘者能夠舒適行進之狀態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本發明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包含:控制部,其至少基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包含電動避震器及電動可調座管之至少一者之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本發明係關於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可變更電動避震器及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之自行車為已知。例如,於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自行車中,根據騎乘者對操作裝置之操作,進行電動避震器之鎖定狀態與解鎖狀態之切換、及行程量之調節。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8489277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今,以騎乘者可舒適地行進之方式控制電動避震器或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之需求越來越高。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供騎乘者可舒適行進之狀態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第1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包含:控制部,其至少基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包含電動避震器及電動可調座管之至少一者之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一般而言係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而變更。因此,藉由至少基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而對應於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藉此,提供騎乘者舒適地行進之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1態樣之第2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包含:自動控制模式與手動控制模式,且於上述自動控制模式中,至少基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上述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因此,騎乘者可選擇自動控制與手動控制,於手動控制模式中,可手動變更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2態樣之第3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基於來自操作部之輸入,切換上述自動控制模式與上述手動控制模式。 因此,騎乘者可根據狀況分開使用自動控制模式與手動控制模式。 於按照上述第1至第3態樣中任一者之第4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自行車用組件包含:電動避震器,上述控制部係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 由於基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自動變更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故提供騎乘者可舒適地行進之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4態樣之第5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包含:位移狀態、行程量、衰減力、及反彈力之至少一者,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上述位移狀態、上述行程量、上述衰減力、及上述反彈力之至少一者。 因此,自動變更位移狀態、行程量、衰減力、及反彈力之至少一者,而提供騎乘者可舒適地行進之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4或第5態樣之第6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包含動作模式,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動作模式,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 因此,自動變更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而提供騎乘者可舒適地行進之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6態樣之第7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第1輔助比輔助自行車行進之第1動作模式,上述控制部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1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鎖定狀態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 因此,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為第1動作模式之情形時,將驅動力有效地傳遞至自行車之車輪。 於按照上述第7態樣之第8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第2輔助比輔助上述自行車行進之第2動作模式,上述控制部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解鎖狀態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 因此,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為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時,藉由電動避震器吸收施加於自行車之衝擊。 於按照上述第8態樣之第9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第2輔助比大於上述第1輔助比。 因此,於輔助比較小之情形時將驅動力有效地傳遞至自行車之車輪,於輔助比較大之情形時藉由電動避震器吸收施加於自行車之衝擊。 於按照上述第8或第9態樣之第10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電動避震器包含前電動避震器及後電動避震器,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第3輔助比輔助上述自行車行進之第3動作模式,上述控制部於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模式為上述第3動作模式之情形時,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與上述後電動避震器。 因此,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前電動避震器及後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10態樣之第11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第3輔助比大於上述第1輔助比。 因此,於輔助比較大之情形時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前電動避震器及後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11態樣之第12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第3輔助比大於上述第2輔助比。 因此,於輔助比較大之情形時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前電動避震器及後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10至第12態樣中任一者之第13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係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及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至少一者而變更行程量。 因此,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電動避震器之行程量。 於按照上述第13態樣之第14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係以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行程量大於上述前電動避震器之行程量之方式,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及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至少一者。 於自行車於上坡行進之情形時,輔助比增大。因此,於輔助比增大時使後電動避震器之行程量大於前電動避震器之行程量,藉此騎乘者可採取適於上坡之姿勢。 於按照上述第13或第14態樣之第15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係以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與上述前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鎖定狀態之方式,控制上述後電動避震器與上述前電動避震器。 於自行車於上坡行進之情形時,輔助比增大。因此,於輔助比較大之情形時使後電動避震器及前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鎖定狀態,藉此於自行車於上坡行進時將驅動力有效地傳遞至自行車之車輪。 於按照上述第10~第12態樣中任一者之第16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係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與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至少一者而控制反彈力。 因此,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電動避震器之反彈力。 於按照上述第16態樣之第17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係以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上述反彈力大於上述前電動避震器之上述反彈力之方式,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及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至少一者。 於自行車於上坡行進之情形時,輔助比增大。因此,於輔助比較大之情形時使後電動避震器之反彈力大於前電動避震器之反彈力,藉此騎乘者可採取適於上坡之姿勢。 於按照上述第16或第17態樣之第18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係以上述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解鎖狀態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 於自行車於上坡行進之情形時,輔助比增大。因此,於輔助比較大之情形時使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解鎖狀態,藉此可藉由電動避震器吸收自行車於上坡行進時施加於自行車之衝擊。 於按照上述第1至第3態樣中任一者之第19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自行車用組件包含電動可調座管,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 因此,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 於按照上述第19態樣之第20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包含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 因此,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 於按照上述第19或第20態樣之第21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包含動作模式,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動作模式,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 因此,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自動變更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 於按照上述第21態樣之第22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第1輔助比輔助自行車行進之第1動作模式,及以大於上述第1輔助比之第3輔助比輔助上述自行車行進之第3動作模式,上述控制部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1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含在第1範圍內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3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含在高於上述第1範圍之第2範圍內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 於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較高之情形時,易於騎乘者採取前傾姿勢。於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較低之情形時,易於騎乘者採取後傾姿勢。於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為中等程度之情形時,易於騎乘者採取中立姿勢。因此,於自行車於上坡行進之情形時,易於騎乘者採取前傾姿勢。於自行車於平地行進之情形時,易於騎乘者採取中立姿勢。 於按照上述第22態樣之第23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大於上述第1輔助比且小於上述第3輔助比之第2輔助比輔助上述自行車行進之第2動作模式,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含在上述第1範圍內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 因此,騎乘者於輔助比為第2輔助比之情形時可採取易於對曲柄施加踏力之姿勢。 於按照上述第21至第23態樣中任一者之第24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電動可調座管包含:固定筒、供坐墊安裝之可動筒、及將上述可動筒相對於上述固定筒於伸長方向賦能,且固定於任意位置之賦能機構,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包含:上述可動筒相對於上述固定筒固定之固定狀態、及上述可動筒可相對於上述固定筒移動之可移動狀態,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動作模式,切換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 因此,可使用賦能機構將坐墊固定於適當之位置。 於按照上述第24態樣之第25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賦能機構藉由氣壓或油壓之至少一者對上述可動筒賦能。 因此,可選擇賦能機構賦能之方法。 於按照上述第24或第25態樣之第26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於判斷施加於上述可動筒之力為特定值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切換為上述可移動狀態。 因此,可藉由減弱對電動可調座管施加之力而解除坐墊之固定。 於按照上述第1至第26態樣中任一者之第27態樣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中,上述控制部基於檢測自行車傾斜之傾斜感測器之檢測結果、檢測上述自行車之動力之功率計之檢測結果、及檢測上述自行車的車輪之旋轉速度之旋轉速度感測器之檢測結果之至少一者、與上述自行車用輔助單元之動作模式,控制上述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因此,根據自行車之行進狀態更詳細地控制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按照本發明第28態樣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包含按照上述第1至第27態樣中任一者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可提供騎乘者能夠舒適地行進之狀態。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自行車10包含:自行車本體12、車輪16、把手22、曲柄24、前鏈輪26A、後鏈輪26B、鏈條28、電池30、坐墊34、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40(以下稱為「電動輔助單元40」)、及自行車用組件50。電動輔助單元40包含:自行車用控制裝置42(以下稱為「控制裝置42」)。自行車用組件50包含:電動避震器52、及電動可調座管54之至少一者。坐墊34安裝於電動可調座管54,並支持騎乘者之臀部。 另,於以下之關於各實施形態之說明中,表示前、後、前方、後方、左、右、橫、上、及下等方向之用語係以騎乘者朝向把手22就坐於自行車10之坐墊34之狀態之方向為基準而使用。 自行車本體12包含前叉12A與車架14。車架14包含:頭管14A、座桿14B、底部托架殼14C、下管14D、後下叉(chainstay)14E、後端14F、及後上叉14G。車輪16包含:前輪18及後輪20。前輪18包含:輪圈18A及輪轂軸18B。輪轂軸18B由前叉12A支持。把手22安裝於頭管14A。後輪20包含:輪圈20A及輪轂軸20B。輪圈20A包含:輪轂殼(省略圖示)、後鏈輪支持體(省略圖示)、複數條輻條20D、及輪緣20E。於輪轂殼與後鏈輪支持體之間設置有單向離合器(省略圖示)。輪轂軸20B由後端14F支持。 曲柄24安裝於由底部托架殼14C支持之底部托架(省略圖示)。曲柄24包含:曲柄臂24A、踏板24B、踏板支持軸24C、及曲柄軸24D。前鏈輪26A安裝於曲柄24。後鏈輪26B安裝於後輪20之輪轂軸20B。鏈條28繞掛於前鏈輪26A及後鏈輪26B。曲柄24藉由騎乘者之踏力而旋轉。與曲柄24一起旋轉之前鏈輪26A之旋轉藉由鏈條28傳遞至後鏈輪26B,故後鏈輪26B及後輪20旋轉。 電池30安裝於下管14D。電池30對電動輔助單元40及自行車用組件50供給電力。電池30藉由電線(省略圖示)與電動輔助單元40及自行車用組件50連接。 電動輔助單元40包含輔助馬達(省略圖示),且藉由輔助馬達輔助曲柄24之旋轉。輔助馬達之一例為電動馬達。輔助馬達之旋轉經由減速機(省略圖示)傳遞至前鏈輪26A。於一例中,於輔助馬達與前鏈輪26A之間設置有單向離合器。該單向離合器避免施加於曲柄24之騎車者之踏力傳遞至輔助馬達。 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由控制裝置42或騎乘者變更。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包含動作模式。動作模式包含第1動作模式。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為第1動作模式時,電動輔助單元40以第1輔助比輔助自行車10行進。動作模式進而包含第2動作模式。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為第2動作模式時,電動輔助單元40以第2輔助比輔助自行車10行進。動作模式進而包含第3動作模式。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為第3動作模式時,電動輔助單元40以第3輔助比輔助自行車10行進。動作模式進而包含斷開模式。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為斷開模式時,電動輔助單元40不輔助自行車10行進。 第3輔助比大於第1輔助比。第3輔助比大於第2輔助比。第2輔助比大於第1輔助比。第3動作模式之輔助馬達之輸出上限大於第2動作模式之輔助馬達之輸出上限。第2動作模式之輔助馬達之輸出上限大於第1動作模式之輔助馬達之輸出上限。 電動避震器52包含前電動避震器52A及後電動避震器52B。前電動避震器52A設置於前叉12A。後電動避震器52B設置於座桿14B與後下叉14E之間。 電動避震器52包含彈性體(省略圖示),藉由將施加於車輪16之衝擊轉換為彈性能而予以吸收。彈性體之例係彈簧、封入有包含空氣、油、及磁性流體等之流體的缸體。前電動避震器52A係將前輪18相對於前叉12A之位置可變化地支持。前電動避震器52A之動作狀態藉由例如電性驅動之致動器52C而變更。致動器52C之一例係電動馬達。致動器52C藉由自電池30供給之電力而驅動。後電動避震器52B係將後輪20相對於座桿14B之位置可變化地支持。後電動避震器52B之動作狀態藉由例如電性驅動之致動器52D而變更。致動器52D之一例係電動馬達。致動器52D藉由自電池30供給之電力而驅動。 電動可調座管54支持於座桿14B。電動可調座管54之一部分插入至座桿14B之內部。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藉由電性驅動之致動器54A而變更。致動器54A之一例係電動馬達。致動器54A藉由自電池30供給之電力而驅動。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包含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藉由變更電動可調座管54相對於車架14之位置,而變更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 自行車10包含傾斜感測器32A。傾斜感測器32A設置於車架14或電動輔助單元40,並檢測車架14之俯仰角度。俯仰角度係繞沿著自行車10之左右方向之特定之俯仰軸之旋轉角度。一例中,傾斜感測器32A可檢測俯仰角度之角速度,並算出對繞俯仰軸之角速度進行積分所得之值作為俯仰角度。傾斜感測器32A檢測所算出之俯仰角度作為自行車10之傾斜。 自行車10包含旋轉速度感測器32B。旋轉速度感測器32B檢測自行車10之車輪16之旋轉速度。自行車10包含:對應於前輪18之旋轉速度感測器32B、及對應於後輪20之旋轉速度感測器32B之至少一者。對應於前輪18之旋轉速度感測器32B安裝於前叉12A,並藉由檢測設置於前輪18之磁鐵18C而檢測前輪18之輪圈18A之旋轉速度。對應於後輪20之旋轉速度感測器32B安裝於後下叉14E,並藉由檢測設置於後輪20之磁鐵20C而檢測後輪20之輪圈20A之旋轉速度。 自行車10包含功率計32C。功率計32C檢測自行車10之動力。自行車10之動力可藉由施加於曲柄24之扭力與曲柄24之旋轉速度之積而算出。功率計32C包含例如:扭力感測器及曲柄旋轉速度感測器(皆省略圖示)。扭力感測器係輸出對應於施加於曲柄24之扭力之信號的感測器。於一例中,扭力感測器包含:應變感測器、磁致伸縮感測器、或光學感測器。曲柄速度感測器包含檢測曲柄24之旋轉速度之感測器、檢測鏈條28之旋轉速度之感測器、及測定前鏈輪26A旋轉時之鏈條28之振動數之感測器之至少一者。 如圖2所示,自行車10進而包含:操作部60。操作部60包含:第1操作部62、第2操作部64、第3操作部66、及第4操作部68。各操作部62、64、66、68包含可由騎乘者操作之切換開關(省略圖示)。 第1操作部62設置於例如把手22(參照圖1)。第1操作部62以可與電動輔助單元40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之方式連接。第1操作部62可以能夠將資料集發送至電動輔助單元40之方式確立資料鏈接。第1操作部62通過確立之資料鏈接向電動輔助單元40發送資料集。資料集包含例如用於電動輔助動力單元40之控制之資訊。藉由騎乘者操作第1操作部62而切換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 第2操作部64設置於例如把手22。第2操作部64以可與前電動避震器52A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之方式連接。第2操作部64可以能夠將資料集發送至前電動避震器52A之方式確立資料鏈接。第2操作部64通過確立之資料鏈接向前電動避震器52A發送資料集。資料集包含例如用於前電動避震器52A之動作狀態之控制的資訊。 電動避震器52之動作狀態包含:位移狀態、行程量、衰減力、及反彈力之至少一者。若騎乘者對第2操作部64輸入鎖定電動避震器52之位移狀態之指示時,則前電動避震器52A以鎖定前輪18相對於前叉12A之位置之方式動作。若騎乘者對第2操作部64輸入解鎖位移狀態之指示,則前電動避震器52A以解鎖前輪18相對於前叉12A之位置之方式動作。 若騎乘者對第2操作部64輸入延長電動避震器52之行程量之指示,則前電動避震器52A以延長電動避震器52之行程量之方式動作。若騎乘者對第2操作部64輸入縮短行程量之指示,則前電動避震器52A以縮短電動避震器52之行程量之方式動作。 若騎乘者對第2操作部64輸入增大電動避震器52之衰減力之指示,則前電動避震器52A以增大電動避震器52之衰減力之方式動作。若騎乘者對第2操作部64輸入減小電動避震器52之衰減力之指示,則前電動避震器52A以減小電動避震器52之衰減力之方式動作。 若騎乘者對第2操作部64輸入增大電動避震器52之反彈力之指示,則前電動避震器52A以增大電動避震器52之反彈力之方式動作。若騎乘者對第2操作部64輸入減小電動避震器52之反彈力之指示,則前電動避震器52A以減小電動避震器52之反彈力之方式動作。 第3操作部66設置於例如把手22。第3操作部66以可與後電動避震器52B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之方式連接。第3操作部66可以能夠將資料集發送至後電動避震器52B之方式確立資料鏈接。第3操作部66通過確立之資料鏈接向後電動避震器52B發送資料集。資料集包含例如控制後電動避震器52B之動作狀態所用之資訊。後電動避震器52B對應於第3操作部66操作之動作與前電動避震器52A對應於第2操作部64之操作的動作相同。 第4操作部68設置於例如把手22。第4操作部68以可與電動可調座管54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之方式連接。第4操作部68可以能夠將資料集發送至後電動可調座管54之方式確立資料鏈接。第4操作部68通過確立之資料鏈接向電動可調座管54發送資料集。資料集包含例如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所用之資訊。 若騎乘者對第4操作部68輸入上升之指示,則電動可調座管54以使電動可調座管54相對於車架14之高度提高之方式動作。若騎乘者對第4操作部68輸入下降之指示,則電動可調座管54以使電動可調座管54相對於車架14之高度降低之方式動作。 控制裝置42包含控制部44。控制裝置42包含:記憶體46及匯流排48。於記憶體46,記憶有例如控制裝置42之動作所需之資訊,例如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等。於第1例中,控制部44及記憶體46為半導體晶片,並安裝於控制裝置42所包含之基板(省略圖示)。於第2例中,控制裝置42為半導體晶片,控制部44及記憶體46為佔據半導體晶片一角之模組。控制部44及記憶體46經由匯流排48電性連接。於一例中,匯流排48為PCI-Express(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快速周邊元件互連)。 電動輔助單元40、操作部60、傾斜感測器32A、旋轉速度感測器32B、及功率計32C以可分別與控制裝置42之匯流排48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之方式連接,可與控制部44確立資料鏈接。 控制部44至少基於電動複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控制自行車用組件50之動作狀態。於第1例中,控制部44控制電動避震器52之動作狀態。此時,控制部44基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控制電動避震器52之位移狀態、行程量、衰減力、及反彈力之至少一者。於第2例中,控制部44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可調節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之範圍至少包含第1範圍及第2範圍。第2範圍高於第1範圍。於一例中,可調節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之範圍進而包含第3範圍。第3範圍低於第1範圍。控制部44基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 控制部44包含自動控制模式及手動控制模式。控制部44基於來自操作部60之切換開關之輸入,而切換自動控制模式與手動控制模式。於自動控制模式中,控制部44至少基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狀態,控制自行車用組件50之動作狀態。於手動控制模式中,基於騎乘者對操作部60之操作,控制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圖3係規定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與電動避震器52之動作狀態之關係之第1規劃路線之一例。於圖3中,對應於劃有斜線之欄之項目可任意地選擇控制之內容。控制部44預先記憶第1規劃路線。控制部44基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控制電動避震器52之動作狀態。 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為第1動作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44以電動避震器55之位移狀態為鎖定狀態之方式控制電動避震器52。動作模式為第1動作模式之情形係電動輔助單元40之輔助比較小,故推斷自行車10於平地行進。根據該控制,於自行車10於平地行進之情形時刻騎乘者可採取穩定之姿勢。 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為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44以電動避震器55之位移狀態為解鎖狀態之方式控制電動避震器52。動作模式為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係電動輔助單元40之輔助比大於第1動作模式,故推斷自行車10於崎嶇狀態之路面行進。根據該控制,於自行車10於崎嶇之路面行進之情形時,藉由電動避震器52吸收作用於自行車10之衝擊。 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為第3動作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44執行控制前電動避震器52A與後電動避震器52B之第1控制。於一例中,第1控制包含控制A1~控制A6。於動作模式為第3動作模式之情形時,電動輔助單元40之輔助比大於第2動作模式,故推斷自行車10於上坡行進。 於控制A1中,控制部44以變更行程量之方式控制前電動避震器52A及後電動避震器52B之至少一者。根據該控制,於自行車10於上坡行進之情形時,騎乘者可採取適於上坡行進之姿勢。 於控制A2中,控制部44以後電動避震器52B之行程量大於前電動避震器52A之行程量之方式控制前電動避震器52A及後電動避震器52B之至少一者。易於騎乘者採取前傾姿勢,而減輕上坡行進中騎乘者感到之負擔。 於控制A3中,控制部44以後電動避震器52B之位移狀態、與前電動避震器52A之位移狀態為鎖定狀態之方式,控制後電動避震器52B與前電動避震器52A。於上坡行進時,騎乘者之踏力及電動輔助單元40之輔助力較強。藉由將電動避震器52設為鎖定狀態,可抑制騎乘者施加踏力時之自行車本體12之上下晃動,故騎乘者可採取穩定之姿勢。 於控制A4中,控制部44以控制反彈力之方式,控制前電動避震器52A及後電動避震器52B之至少一者。前電動避震器52A及後電動避震器52B因騎乘者體重而壓縮。若使前電動避震器52A及後電動避震器52B之反彈力變化,則可使自行車本體12之傾斜變化。因此,騎乘者可採取適於上坡行進之姿勢。 於控制A5中,控制部44以後電動避震器52B之反彈力大於前電動避震器52A之反彈力之方式,控制前電動避震器52A及後電動避震器52B之至少一者。由於後電動避震器52B之壓縮長度短於前電動避震器52A之壓縮長度,故易於騎乘者採取前傾之姿勢,而減輕上坡行進中騎乘者感到之負擔。 於控制A6中,控制部44以電動避震器52之位移狀態為解鎖狀態之方式控制電動避震器52。於上坡且崎嶇狀態之路面行進時,騎乘者可舒適地行進。 於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為斷開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44執行控制前電動避震器52A與後電動避震器52B之第2控制。於一例中,第2控制包含控制B1~控制B3。動作模式為斷開模式之情形係推斷自行車10於下坡行進。 於控制B1中,控制部44以後電動避震器52B之行程量小於前電動避震器52A之行程量之方式,控制前電動避震器52A及後電動避震器52B之至少一者。易於騎乘者採取後傾姿勢,而減輕下坡行進中騎乘者感到之負擔。 於控制B2中,控制部44以後電動避震器52B之位移狀態、與前電動避震器52A之位移狀態為解鎖狀態之方式,控制後電動避震器52B與前電動避震器52A。於下坡行進中,由於自行車10加速行進,故自行車本體12自路面受到之衝擊容易增大。由於電動避震器52吸收自路面受到之衝擊,故騎乘者可舒適地行進。 於控制B3中,控制部44以後電動避震器52B之反彈力小於前電動避震器52A之反彈力之方式控制前電動避震器52A與後電動避震器52B之至少一者。由於後電動避震器52B之壓縮長度長於前電動避震器52A之壓縮長度,故易於騎乘者採取後傾姿勢,而減輕下坡行進中騎乘者感到之負擔。 圖4係規定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與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之關係的第2規劃路線之一例。控制部44預先記憶第2規劃路線。控制部44基於動作模式,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 於動作模式為第1動作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44以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包含於第1範圍之方式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於平地行進時,騎乘者可採取易於施加踏力之姿勢。 於動作模式為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44以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包含於第1範圍之方式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於崎嶇狀態之路面行進時,騎乘者可採取易於施加踏力之姿勢。 於動作模式為第3動作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44以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包含於第2範圍之方式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增高,易於騎乘者採取前傾姿勢。因此,減輕上坡行進中騎乘者感到之負擔。 於動作模式為斷開模式之情形時,控制部44以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包含於第3範圍之方式,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降低,易於騎乘者採取後傾姿勢。因此,減輕下坡行進中騎乘者感到之負擔。 控制部44基於傾斜感測器32之檢測結果、功率計32C之檢測結果、及旋轉速度感測器32B之檢測結果之至少一者,及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控制自行車用組件50之動作狀態。根據該控制,於判斷行進路為上坡還是下坡係使用傾斜感測器32A之檢測結果。又,於判斷行進路是否為下坡係使用旋轉速度感測器32B之檢測結果。又,於判斷行進路是否為上坡係使用功率計32C之檢測結果。因此,可更詳細地進行自行車用組件50之控制。 (第2實施形態) 第2實施形態之自行車10之構造與第1實施形態之自行車10之構造之不同點在於以下說明之點。第2實施形態之自行車10之其他構造與第1實施形態之自行車10之構造實質上相同。 如圖5所示,致動器54A固定於座桿14B。關於致動器54A之固定之形態包含例如接下來之第1形態及第2形態。於第1形態中,致動器54A如圖所示設置於座桿14B之外部,並固定於座桿14B之外周部。於第2形態中,致動器54A設置於座桿14B之內部,並固定於座桿14B之內周部。電動可調座管54包含:固定筒56、可動筒58、及賦能機構70。坐墊34安裝於可動筒58。可動筒58包含座桿14B側之第1端部58A、及與第1端部58A相反側之第2端部58B。坐墊34安裝於例如可動筒58之第2端部58B。 自行車10進而包含:載荷感測器36及位置感測器38。載荷感測器36檢測施加於可動筒58之力。載荷感測器36設置於例如可動筒58之第2端部58B。載荷感測器36可與控制裝置42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地連接。載荷感測器36之檢測結果發送至控制裝置42。位置感測器38檢測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為例如沿著座桿14B之中心軸心之方向之坐墊34相對於座桿14B的位置。位置感測器38設置於例如固定筒56。位置感測器38可與控制裝置42有線通信或無線通信地連接。位置感測器38之檢測結果發送至控制裝置42。 可動筒58以於沿著固定筒56之中心軸心之軸向上可相對於固定筒56移動之方式構成。可動筒58之第1端部58A插入至固定筒56內。固定筒56包含可動筒58側之第1端部56A、及與第1端部56A相反側之第2端部56B。固定筒56之第2端部56B插入至座桿14B內。固定筒56固定於座桿14B。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包含:可動筒58相對於固定筒56固定之固定狀態、與可動筒58可相對於固定筒56移動之可移動狀態。 於一例中,電動可調座管54進而包含支持部58C。支持部58C設置於可動筒58之外周。支持部58C與可動筒58分開形成,且固定於可動筒58之外周部。另,支持部58C亦可與可動筒58一體形成。 賦能機構70設置於固定筒56之內部,且於沿著固定筒56之中心軸心之軸向上,位於固定筒56之下側。賦能機構70將可動筒58向相對於固定筒56於伸長方向賦能,且固定於任意位置。較佳為賦能機構70藉由氣壓或油壓之至少一者對可動筒58賦能。由於可動筒58之賦能方法為一般者,故省略詳細之說明。另,致動器54A亦可設置於座桿14B之內部,且固定於座桿14B之內周部。 電動可調座管54包含:推桿72、按壓構件74、及纜線76。推桿72包含:第1端部72A及位於與第1端部72A相反側之第2端部72B,且設置於可動筒58之內部。推桿72之第1端部72A位於沿著固定筒56之中心軸心之軸向上較第2端部72B更上方。推桿72之第2端部72B位於賦能機構70之內部。推桿72可於沿著固定筒56之中心軸心之軸向上移動。於按壓推桿72之第1端部72A之狀態下,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為可移動狀態。另一方面,於未按壓推桿72之第1端部72A之狀態下,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為固定狀態。 按壓構件74包含:第1端部74A、第2端部74B、及銷74C。按壓構件74可相對於可動筒58繞銷74C之中心軸心旋轉地安裝。第1端部74A與推桿72之第1端部72A接觸。於第2端部74B連結有纜線76。 纜線76為鮑登纜線(Bowden cable),包含內纜線76A及外套管76B。於可動筒58之支持部58C,設置孔58D。內纜線76A貫通孔58D,連結致動器54A與按壓構件74之第2端部74B。外套管76B其端部76C被保持於可動筒58之支持部58C,且覆蓋內纜線76A。 對按壓構件74之動作進行說明。若致動器54A拉動內纜線76A,則於自自行車10之右側觀察時,按壓構件74相對於銷74C之中心軸心以逆時針方向旋轉,且第1端部74A以按壓推桿72之第1端部72A之方式移動。藉此,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為可移動狀態。於可移動狀態中,於賦能機構70對坐墊34施加强於附能可動筒58之力之情形時,可動筒58向下方移動。於賦能機構70未對坐墊34施加强於對可動筒58賦能之力之情形時,可動筒58向上方移動。 若解除致動器54A拉動內纜線76A之動作,則於自自行車10之右側觀察時,按壓構件74針對銷74C之中心軸心順時針方向旋轉,且解除第1端部74A對推桿72之第1端部72A之按壓。因此,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為固定狀態,可動筒58之位置固定。 參照圖6及圖7,對藉由控制部44執行之控制電動可調座管54之內容進行說明。若將控制裝置42之電源切換為接通,則控制部44開始電動可調座管54之控制。於控制部44執行該控制之中途將控制裝置42之電源切換為斷開之情形時,控制部44結束執行中之控制。 於步驟S1中,控制部44將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切換為固定狀態。具體而言,控制部44將包含解除拉動內纜線76A之動作之指示之第1信號發送至致動器54A。致動器54A於接收到第1信號時解除拉動內纜線76A之動作。因此,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為固定狀態。 於步驟S2中,控制部44判斷記憶於記憶體46之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之種類。控制部44於步驟S2中判斷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為第1動作模式或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時,執行步驟S3。控制部44於步驟S2中判斷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為第3動作模式之情形時,執行步驟S4。控制部44於步驟S2中判斷電動輔助單元40之動作模式為斷開模式之情形時,執行步驟S5。 於步驟S3中,控制部44將記憶於記憶體46之第1範圍作為用於控制之目標範圍記憶於記憶體46。 於步驟S4中,控制部44將記憶於記憶體46之第2範圍作為用於控制之目標範圍記憶於記憶體46。 於步驟S5中,控制部44將記憶於記憶體46之第3範圍作為用於控制之目標範圍記憶於記憶體46。 於步驟S6中,控制部44判斷位置感測器38之檢測值是否包含於目標範圍。於步驟S6中判斷位置感測器38之檢測值包含於目標範圍之情形時,控制部44執行步驟S1。 於步驟S6中判斷位置感測器38之檢測值未包含於目標範圍之情形時,控制部44執行步驟S7。於步驟S7中,使用通知機構輸出通知騎乘者必須調整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之意旨之通知資訊。通知資訊包含例如由視覺辨識之資訊、由聽覺辨識之資訊、及由觸覺辨識之資訊之至少一者。通知機構包含例如顯示裝置、揚聲器、及振動裝置之至少一者。於一例中,顯示裝置及揚聲器包含於自行車碼表。振動裝置包含於坐墊34或把手22。又,控制部44開始計數載荷感測器36之檢測值大於特定值之狀態持續之時間(以下稱為「第2持續時間」)。 於步驟S8中,控制部44判斷載荷感測器36之檢測值是否為特定值以下。載荷感測器36之檢測值為施加於可動筒58之力之值。記憶體46預先記憶關於載荷之特定值。控制部44於判定為施加於可動筒58之力大於特定值之情形時,執行步驟S13。控制部44於判斷為施加於可動筒58之力為特定值以下之情形時,重設第2持續時間之計數,並執行步驟S9。 於步驟S9中,控制部44將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切換為可移動狀態。具體而言,控制部44將包含執行拉動內纜線76A之動作之指示之第2信號發送至致動器54A。致動器54A於接收到來自控制部44之第2信號時,拉動內纜線76A。因此,將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設定為可移動狀態。如步驟S1及步驟S9所示,控制部44基於動作模式切換電動可調座管54之動作狀態。 於步驟S10中,控制部44以通知為了將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設為目標範圍而騎乘者應採取之狀態之方式控制通知機構。例如,步驟S10包含以下處理。於判斷為當前之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高於目標範圍之上限值之情形時,控制部44使通知機構通知督促騎乘者對坐墊34增加載荷之資訊。另一方面,於判斷為當前之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低於目標範圍之下限值之情形時,控制部44使通知機構通知督促騎乘者減少對坐墊34之載荷之資訊。又,控制部44開始計數位置感測器38之檢測值未包含於目標範圍之狀態持續之時間(以下稱為「第1持續時間」)。 於步驟S11中,控制部44判斷位置感測器38之檢測值是否包含於目標範圍。於步驟S11中判斷位置感測器38之檢測值包含於目標範圍之情形時,控制部44重設第1持續時間之計數,並執行步驟S1。 於步驟S11判斷位置感測器38之檢測值未包含於目標範圍之情形時,控制部44執行步驟S12。於步驟S12中,控制部44判斷第1持續時間是否為第1特定時間以上。記憶體46記憶第1特定時間。 於步驟S12判斷第1持續時間未達第1特定時間之情形時,控制部44執行步驟S11。於步驟S12判斷第1持續時間為第1特定時間以上之情形時,控制部44重設第1持續時間之計數,並執行步驟S1。 於步驟S13中,控制部44判斷第2持續時間是否為第2特定時間以上。記憶體46記憶第2特定時間。於步驟S13判斷第2持續時間未達第2特定時間之情形時,控制部44執行步驟S8。於步驟S13判斷第2持續時間為第2特定時間以上之情形時,控制部44重設第2持續時間之計數,並執行步驟S1。 (變化例) 關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之說明係例示按照本發明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可採取之形態,並非意圖限制其形態。按照本發明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可採取實施形態以外之例如以下所示之上述各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及相互不矛盾之至少2個變化例之組合的形態。 ·於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中,控制部44可基於踩踏資訊及旋轉資訊控制電動避震器52。踩踏資訊為自踏板24B至後輪20之驅動力傳遞路徑之驅動力相關之資訊。具體而言,踩踏資訊為賦予至曲柄臂24A、踏板24B、踏板支持軸24C、曲柄軸24D、底部托架、前鏈輪26A、後鏈輪26B、鏈條28、輪轂殼、後鏈輪支持體、單向離合器、複數條輻條20D、及輪緣20E之驅動力相關之資訊。旋轉資訊為踏板24B、曲柄臂24A、底部托架、前鏈輪26A、後鏈輪26B、輪轂殼、後變速器之滑輪、及鏈條28之旋轉相關之資訊。藉由基於踩踏資訊及旋轉資訊控制電動避震器52,騎乘者可有效地踩踏。 ·於第2實施形態中,致動器54A之設置部位可任意變更。例如,於圖8所示之變化例中,致動器54A設置於座桿14B之內部。於該變化例中,致動器54A為液體泵,並藉由油壓使可動筒58於沿著固定筒56之中心軸心之軸向上向上方移動。 賦能機構70包含致動器54A及筒狀構件78,並於沿著固定筒56之中心軸心之軸向上設置於固定筒56之下方。筒狀構件78連結固定筒56之下端與致動器54A。致動器54A、筒狀構件78、及固定筒56中之至少一者包含用以限制於致動器54A與固定筒56之間油流通之閥門(省略圖示)。若該閥門打開則於致動器54A與固定筒56之間油流通。另一方面,若閥門關閉則於致動器54A與固定筒56之間油不流通。 又,可動筒58於內部具備活塞(省略圖示)。若經由筒狀構件78自固定筒56之下端供給油,則對活塞施加壓力。可動筒58因該壓力而上升。 ·於第2實施形態中,可進而包含手動切換電動可調座管54之可移動狀態及固定狀態之裝置。於該情形時,騎乘者可任意調整電動可調座管54之高度。
10‧‧‧自行車
12‧‧‧自行車本體
12A‧‧‧前叉
14‧‧‧車架
14A‧‧‧頭管
14B‧‧‧座桿
14C‧‧‧底部托架殼
14D‧‧‧下管
14E‧‧‧後下叉
14F‧‧‧後端
14G‧‧‧後上叉
16‧‧‧車輪
18‧‧‧前輪
18A‧‧‧輪圈
18B‧‧‧輪轂軸
18C‧‧‧磁鐵
20‧‧‧後輪
20A‧‧‧輪圈
20B‧‧‧輪轂軸
20C‧‧‧磁鐵
20D‧‧‧輻條
20E‧‧‧輪緣
22‧‧‧把手
24‧‧‧曲柄
24A‧‧‧曲柄臂
24B‧‧‧踏板
24C‧‧‧踏板支持軸
24D‧‧‧曲柄軸
26A‧‧‧前鏈輪
26B‧‧‧後鏈輪
28‧‧‧鏈條
30‧‧‧電池
32A‧‧‧傾斜感測器
32B‧‧‧旋轉速度感測器
32C‧‧‧功率計
34‧‧‧坐墊
36‧‧‧載荷感測器
38‧‧‧位置感測器
40‧‧‧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42‧‧‧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44‧‧‧控制部
46‧‧‧記憶體
48‧‧‧匯流排
50‧‧‧自行車用組件
52‧‧‧電動避震器
52A‧‧‧前電動避震器
52B‧‧‧後電動避震器
52C‧‧‧致動器
52D‧‧‧致動器
54‧‧‧電動可調座管
54A‧‧‧致動器
56‧‧‧固定筒
56A‧‧‧第1端部
56B‧‧‧第2端部
58‧‧‧可動筒
58A‧‧‧第1端部
58B‧‧‧第2端部
58C‧‧‧支持部
58D‧‧‧孔
60‧‧‧操作部
62‧‧‧第1操作部
64‧‧‧第2操作部
66‧‧‧第3操作部
68‧‧‧第4操作部
70‧‧‧賦能機構
72‧‧‧推桿
72A‧‧‧第1端部
72B‧‧‧第2端部
74‧‧‧按壓構件
74A‧‧‧第1端部
74B‧‧‧第2端部
74C‧‧‧銷
76‧‧‧纜線
76A‧‧‧內纜線
76B‧‧‧外套管
76C‧‧‧端部
78‧‧‧筒狀構件
S1~S5‧‧‧步骤
S6~S12‧‧‧步骤
圖1係搭載第1實施形態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之自行車之側視圖。 圖2係圖1之方塊圖。 圖3係顯示預先記憶於圖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之第1規劃路線之圖。 圖4係顯示預先記憶於圖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之第2規劃路線之圖。 圖5係自右側觀察第2實施形態之自行車時之電動可調座管之放大圖。 圖6係顯示控制電動可調座管之前半之流程圖。 圖7係顯示控制電動可調座管之後半之流程圖。 圖8係顯示變化例之電動可調座管之放大圖。
10‧‧‧自行車
32A‧‧‧傾斜感測器
32B‧‧‧旋轉速度感測器
32C‧‧‧功率計
40‧‧‧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42‧‧‧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44‧‧‧控制部
46‧‧‧記憶體
48‧‧‧匯流排
50‧‧‧自行車用組件
52‧‧‧電動避震器
52A‧‧‧前電動避震器
52B‧‧‧後電動避震器
52C‧‧‧致動器
52D‧‧‧致動器
54‧‧‧電動可調座管
54A‧‧‧致動器
60‧‧‧操作部
62‧‧‧第1操作部
64‧‧‧第2操作部
66‧‧‧第3操作部
68‧‧‧第4操作部

Claims (28)

  1. 一種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包含:控制部,其至少基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包含電動避震器及電動可調座管之至少一者之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2. 如請求項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包含:自動控制模式與手動控制模式,且於上述自動控制模式中,至少基於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上述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3. 如請求項2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基於來自操作部之輸入,切換上述自動控制模式與上述手動控制模式。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自行車用組件包含電動避震器,且 上述控制部係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
  5. 如請求項4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包含:位移狀態、行程量、衰減力、及反彈力之至少一者,且 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上述位移狀態、上述行程量、上述衰減力、及上述反彈力之至少一者。
  6. 如請求項4或5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包含動作模式,且 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動作模式,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之動作狀態。
  7. 如請求項6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第1輔助比輔助自行車行進之第1動作模式,且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1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鎖定狀態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
  8. 如請求項7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第2輔助比輔助上述自行車行進之第2動作模式,且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解鎖狀態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
  9. 如請求項8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2輔助比大於上述第1輔助比。
  10. 如請求項8或9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電動避震器包含前電動避震器及後電動避震器, 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第3輔助比輔助上述自行車行進之第3動作模式,且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模式為上述第3動作模式之情形時,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與上述後電動避震器。
  11. 如請求項10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3輔助比大於上述第1輔助比。
  12. 如請求項1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第3輔助比大於上述第2輔助比。
  13. 如請求項10至12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及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至少一者而變更行程量。
  14. 如請求項13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以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行程量大於上述前電動避震器之行程量之方式,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及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至少一者。
  15. 如請求項13或14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以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與上述前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鎖定狀態之方式,控制上述後電動避震器與上述前電動避震器。
  16. 如請求項10至12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與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至少一者而控制反彈力。
  17. 如請求項16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以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上述反彈力大於上述前電動避震器之上述反彈力之方式,控制上述前電動避震器及上述後電動避震器之至少一者。
  18. 如請求項16或17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係以上述電動避震器之位移狀態為解鎖狀態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避震器。
  1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自行車用組件包含電動可調座管,且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
  20. 如請求項19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包含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且 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
  21. 如請求項19或20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之動作狀態包含動作模式,且 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動作模式,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
  22. 如請求項2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第1輔助比輔助自行車行進之第1動作模式,及以大於上述第1輔助比之第3輔助比輔助上述自行車行進之第3動作模式,且 上述控制部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1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含在第1範圍內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3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含在高於上述第1範圍之第2範圍內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
  23. 如請求項22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動作模式包含以大於上述第1輔助比且小於上述第3輔助比之第2輔助比輔助上述自行車行進之第2動作模式,且 上述控制部係於上述動作模式為上述第2動作模式之情形時,以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高度含在上述第1範圍內之方式控制上述電動可調座管。
  24. 如請求項21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電動可調座管包含:固定筒、供坐墊安裝之可動筒、及將上述可動筒相對於上述固定筒於伸長方向賦能,且固定於任意位置之賦能機構, 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包含:上述可動筒相對於上述固定筒固定之固定狀態、及上述可動筒可相對於上述固定筒移動之可移動狀態, 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動作模式,切換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
  25. 如請求項24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賦能機構藉由氣壓或油壓之至少一者對上述可動筒賦能。
  26. 如請求項24或25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於判斷施加於上述可動筒之力為特定值以下之情形時,將上述電動可調座管之動作狀態切換為上述可移動狀態。
  27. 如請求項1至26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基於檢測自行車傾斜之傾斜感測器之檢測結果、檢測上述自行車之動力之功率計之檢測結果、及檢測上述自行車的車輪之旋轉速度之旋轉速度感測器之檢測結果之至少一者、與上述自行車用輔助單元之動作模式,控制上述自行車用組件之動作狀態。
  28. 一種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其包含請求項1至27中任一項之自行車用控制裝置。
TW106124259A 2016-08-05 2017-07-20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TWI7137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4920 2016-08-05
JP2016154920 2016-08-05
JP??2017-071829 2017-03-31
JP2017071829A JP6798923B2 (ja) 2016-08-05 2017-03-31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自転車用電動補助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5203A true TW201805203A (zh) 2018-02-16
TWI713766B TWI713766B (zh) 2020-12-21

Family

ID=61193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4259A TWI713766B (zh) 2016-08-05 2017-07-20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98923B2 (zh)
TW (1) TWI7137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4013B2 (ja) * 2018-02-20 2021-11-1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人力駆動車の制御装置、緩衝システム、および、人力駆動車
JP6993272B2 (ja) * 2018-03-22 2022-01-13 株式会社シマノ 人力駆動車両用制御装置
JP7042672B2 (ja) 2018-03-29 2022-03-28 株式会社シマノ 人力駆動車の制御装置、および人力駆動車
JP7210154B2 (ja) * 2018-04-10 2023-01-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人力駆動車の回転装置
JP7066498B2 (ja) * 2018-04-24 2022-05-13 株式会社シマノ 人力駆動車用制御装置
JP7332277B2 (ja) * 2018-06-26 2023-08-23 株式会社シマノ 制御装置
JP6933612B2 (ja) * 2018-07-31 2021-09-08 株式会社シマノ 検出装置、クリップオンペダル、クリート、シューズ、および、人力駆動車用制御装置
DE102018221197A1 (de) * 2018-12-07 2020-06-10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der Sattelhöhe eines Zweirad
JP7424754B2 (ja) * 2019-04-03 2024-01-3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人力駆動車用制御装置
JP2020179788A (ja) * 2019-04-25 2020-11-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人力駆動車システム
WO2022162891A1 (ja) * 2021-01-29 2022-08-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及び電動自転車
DE112021006930T5 (de) * 2021-01-29 2023-12-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ntriebseinheit und Elektrofahrra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19684B2 (ja) * 1992-10-30 1999-07-1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自転車
FR2809177B1 (fr) * 2000-05-22 2002-07-05 Dominique Crasset Detecteur d'effort de pedalage ou de tension de chaine et dispositifs utilisant ledit detecteur
US8489277B2 (en) * 2010-04-14 2013-07-16 Shimano Inc. Electronic suspension control apparatus
SK6148Y1 (sk) * 2011-08-22 2012-06-04 Boris Hudak Bike with modifiable design to climb, descent and terrain roughness
US8855653B2 (en) 2012-07-18 2014-10-07 Alcatel Luc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traffic redistribu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4249794A (zh) * 2013-06-29 2014-12-31 青岛联合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有限公司 智能避震前叉锁定装置
TW201501999A (zh) * 2013-07-05 2015-01-16 Shimano Kk 自行車控制系統
US9199690B2 (en) * 2013-12-27 2015-12-01 Shimano Inc. Bicycle suspension system
JP6097732B2 (ja) * 2014-09-26 2017-03-15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自転車用サドルの位置調整システム及び自転車
JP5941120B2 (ja) * 2014-10-31 2016-06-29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24411A (ja) 2018-02-15
JP6798923B2 (ja) 2020-12-09
TWI713766B (zh) 2020-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3766B (zh) 自行車用控制裝置及具有此裝置之自行車用電動輔助單元
CN107685824B (zh) 自行车用控制装置及具备其的自行车用电动辅助单元
US9199690B2 (en) Bicycle suspension system
US11820461B2 (en) Bicycle controller for assisting travel of a bicycle
JP5505319B2 (ja) 車両
CN111186522B (zh) 用于人动力交通工具的可变把立
CN110857134B (zh) 人力驱动车的变速控制系统
US11702167B2 (en) Human-powered vehicle control device
TW202330353A (zh) 自行車用變速器調校系統、自行車用座墊支柱調校系統及自行車用避震調校系統
JP7178604B2 (ja) 自転車
TW201934409A (zh) 人力驅動車的控制裝置、緩衝系統及人力驅動車
TW530016B (en) Vehicles and methods using center of gravity and mass shift control system
JP7123754B2 (ja) 人力駆動車用制御装置
JP2019064353A (ja) 自転車用制御装置
TW202136077A (zh) 用於確定減震器壓縮速度的方法、電腦程式、控制單元以及二輪車
JP7386127B2 (ja) 人力駆動車用の制御装置
JP7391602B2 (ja) 制御装置
JP2023137484A (ja) 制御装置
TW202237463A (zh) 用於人力車輛之控制系統
JP2023137688A (ja) 制御装置
JP2000247282A (ja)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付き自転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