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43651A -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 Google Patents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43651A
TW201743651A TW106117720A TW106117720A TW201743651A TW 201743651 A TW201743651 A TW 201743651A TW 106117720 A TW106117720 A TW 106117720A TW 106117720 A TW106117720 A TW 106117720A TW 201743651 A TW201743651 A TW 20174365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erminal device
adaptation layer
data
remot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7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53914B (zh
Inventor
曾元清
Original Assignee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43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36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9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91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能夠降低數據處理複雜度和時延,該方法包括:中繼終端設備接收遠端終端設備向網絡設備發送的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且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該遠端終端設備通過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絡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Description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本發明涉及通信領域,並且更具體地,涉及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設備到設備(Device-to-Device,D2D)技術是指鄰近的終端設備可以在近距離範圍內通過直接鏈路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而不需要通過網路設備進行轉發。D2D通信可以與蜂巢式系統共享授權頻帶資源,形成統一的混合蜂巢式-D2D網絡。在該混合網絡中,部分終端設備可以仍工作於蜂巢式通信模式,即通過網路設備與其它終端設備通信,而部分終端設備可以工作於D2D通信模式,即通過與其它終端設備之間的直接鏈路與其它終端設備進行數據的直接傳輸。
此外,可以通過D2D中繼輔助網路設備和終端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此時,D2D中繼與D2D終端之間採用D2D通信模式,而D2D中繼和網路設備之間使用蜂巢式通信模式。D2D中繼使用半雙工的方式接收和轉發數據,並且在接收和轉發的過程中進行模式轉換。
現有技術中,D2D中繼通過互聯網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層(即層3)中繼D2D終端和網路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對於接收到的數據包需要依次經過層1(即實體層)、層2(包括媒體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 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和層3進行解封裝處理,並依次經過層3、層2和層1的封裝處理實現數據的中繼,複雜度較高,數據處理時延較大。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能夠降低中繼傳輸的處理複雜度,降低數據時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中繼終端設備接收遠端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的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且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該遠端終端設備通過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因此,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中繼傳輸的方法,遠端終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適應層識別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根據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與現有技術中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層三中繼的方式相比,能夠降低中繼終端設備的處理複雜度,降低中繼數據的傳輸時延,提高系統整體性能。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與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可以為第一介面,該中繼終端設備與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可以為第二介面。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的用於中繼傳輸的用戶面協定堆疊 可以包括層一和層二,並且可選地可以不包括層三,其中,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二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一可以具體為實體層,層二可以僅包括MAC層,或者可以在MAC層的基礎上進一步包括RLC層和PDCP層。
可選地,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可以僅包括底層和位於底層之上的適應層,其中,該適應層可以與遠端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的層二中位於底層之上的適應層互為;或者還可以在底層和適應層的基礎上進一步包括RLC層和PDCP層,其中,該適應層可以位於該底層之上的任意位置,例如,該適應層可以位於該底層和RLC層之間。
可選地,在該中繼終端設備和遠端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一和層二的底層可以與第一介面上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例如,如果該D2D通信技術具體為LTE的旁路技術,則該層一可以具體為實體層,層二的底層可以具體為MAC層。
這樣,通過在遠端終端設備和中繼終端設備的層二設置適應層,可以使得該遠端終端設備和中繼終端設備之間的第一介面可以支持任意D2D通信技術,從而提高系統的兼容性和可擴展性。
可選地,遠端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的用於中繼傳輸的用戶面協定堆疊可以包括層一和層二,並且可選地可以不包括層三,其中,遠端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的層二可以包括底層、適應層、RLC層和PDCP層,網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的層二可以包括MAC層、RLC層和PDCP層。可選地,遠端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的層一與中繼終端設備用戶面協定堆疊的層一互為對等層,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中的底層和適應層分別與中繼終端設備的層二中的底層和適應層互為對等層。可選地,如果該中繼終端設備的層二不包括RLC層和PDCP層,則遠端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的RLC層與網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的RLC層可以互為對等層,並且遠端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的PDCP層與網路設備的用戶面 協定堆疊中的PDCP層可以互為對等層。
中繼終端設備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可以攜帶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其中,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可選地,該適應層標識可以是網路設備在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建立承載的過程中分配的。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層二的適應層識別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該數據所屬的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該承載可以是遠端終端設備與網路設備之間建立的無線承載。可選地,該承載可以包括遠端終端設備與中繼終端設備之間的第一承載和中繼終端設備與網路設備之間的第二承載,其中,該第一承載和該第二承載可以對應於相同或不同的承載標識信息。
可選地,該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可以包括承載標識或邏輯信道標識。例如,該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可以具體為第一承載的承載標識。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生成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第二介面為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該中繼終端設備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與該第二介面對應的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向網路設備發送攜帶該數據的數據包,其中,該數據包可以具體為一層數據幀或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可以具體為MAC協定數據單元,或者如果該中繼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包括RLC層和PDCP層,則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可以具體為MAC協定數據單元、RLC協定數據單元或PDCP協定數據 單元。
可選地,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中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其中,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儲存有適應層標識與終端設備標識之間的對應關係。可選地,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中還可以攜帶該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例如,上述第二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攜帶指示信息,該指示信息用於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在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指示信息,確定需要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包頭可以攜帶指示信息,以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這樣,中繼終端設備在接收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後,可以根據該包頭中的指示信息,確定需要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的指示信息可以顯性或隱性地進行指示。
可選地,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通過確定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是否攜帶承載標識域,來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是否為中繼數據。例如,如果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不攜帶承載標識域,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不為中繼數據,是遠端終端設備發給中繼終端設備自己的。再例如,如果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承載標識域,則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需要轉發給網路設備。
可選地,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通過確定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承載標識域中的承載標識信息,來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 攜帶的數據是否為中繼數據。例如,可以預先定義或預先配置用於中繼傳輸的承載的中繼承載標識範圍。此時,可選地,如果中繼終端設備確定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承載標識信息屬該中繼承載標識範圍,則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可選地,如果中繼終端設備確定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承載標識信息不屬該中繼承載標識範圍,則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不為中繼數據。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確定與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對應的前導碼;該中繼終端設備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前導碼;該中繼終端設備接收該網路設備根據該前導碼發送的上行授權,該上行授權攜帶該網路設備分配的上行傳輸資源;該中繼終端設備採用該上行傳輸資源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向該網路設備發送緩存狀態報告,其中,該緩存狀態報告中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該中繼終端設備接收該網路設備根據該緩存狀態報告發送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該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用於調度該遠端終端設備的上行數據傳輸;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該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該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可以攜帶上行授權。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上行授權,確定網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上行傳輸資源,並採用該傳輸資源發送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遠端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待向網路設備發送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遠端終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第三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中繼終端設備向該遠端終端設備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或者該數據包可以是通過由該遠端終端設備的RNTI加擾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進行調度的,或者該數據包可以是採用與該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傳輸資源傳輸的。
可選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數據包還可以攜帶該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例如第二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相應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還可以攜帶該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例如第一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具體為一層數據幀或二層協定數據單元。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該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該數據,其中,該第二介面為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可選地,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可以具體為MAC協定數據單 元、RLC協定數據單元或PDCP協定數據單元。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數據包中攜帶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在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該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確定需要轉發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該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可以用於指示中繼傳輸。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數據包是該網路設備通過由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調度的;在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用於調度該數據包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採用的中繼特定RNTI,確定需要轉發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該中繼特定RNTI可以用於指示中繼傳輸。
第四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遠端終端設備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遠端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遠端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根據獲取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否是發送給自己的。
可選地,如果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發送給自己的,則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對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解調處理。
可選地,如果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不是發送給自己 的,則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丟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用於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八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用於執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九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儲存單元和處理器,該儲存單元用於儲存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記憶體儲存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該記憶體儲存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器執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儲存單元和處理器,該儲存單元用於儲存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記憶體儲存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該記憶體儲存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器執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儲存單元和處理器,該儲存單元用於儲存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記憶體儲存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該記憶體儲存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 器執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儲存單元和處理器,該儲存單元用於儲存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記憶體儲存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該記憶體儲存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器執行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種電腦可讀介質,用於儲存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包括用於執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另一種電腦可讀介質,用於儲存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包括用於執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另一種電腦可讀介質,用於儲存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包括用於執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另一種電腦可讀介質,用於儲存電腦程式,該電腦程式包括用於執行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種中繼傳輸的系統,該系統包括中繼終端設備、遠端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為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可能實現方式中的裝置,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為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裝置。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為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意可能實現方式中的裝置,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為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裝置。
100‧‧‧無線通信系統
110‧‧‧網路設備
120‧‧‧終端設備
1a‧‧‧蜂巢式終端設備
2a‧‧‧蜂巢式終端設備
1b‧‧‧D2D終端設備
2b‧‧‧D2D終端設備
1c‧‧‧中繼終端設備
2c‧‧‧中繼終端設備
S210~S240‧‧‧步驟
S310~S350‧‧‧步驟
400‧‧‧裝置
410‧‧‧接收單元
420‧‧‧處理單元
430‧‧‧發送單元
500‧‧‧裝置
510‧‧‧處理單元
520‧‧‧發送單元
600‧‧‧裝置
610‧‧‧接收單元
620‧‧‧處理單元
700‧‧‧裝置
710‧‧‧接收器
720‧‧‧處理器
730‧‧‧發送器
800‧‧‧裝置
810‧‧‧處理器
820‧‧‧發送器
900‧‧‧裝置
910‧‧‧接收器
920‧‧‧處理器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圖式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圖式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進步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圖式獲得其他的圖式。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應用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2a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於中繼傳輸的各個設備的的用戶面協定堆疊示例的示意圖。
圖2b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用於中繼傳輸的各個設備的另一用戶面協定堆疊示例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4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方塊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方塊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方塊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方塊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方塊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方塊圖。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圖式,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進步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應理解,本文中術語“系統”和“網絡”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換使用。本文中術語“和/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對象的關聯關係,表示可 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況。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後關聯對象是一種“或”的關係。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應用的無線通信系統100的示意圖,該無線通信系統100包括可以包括至少一個網路設備110。網路設備100可以是與終端設備通信的設備。每個網路設備100可以為特定的地理區域提供通信覆蓋,並且可以與位於該覆蓋區域內的終端設備進行通信。該網路設備100可以是GSM系統或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統中的基地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統中的基地台(NodeB,NB),還可以是LTE系統中的演進型基地台(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雲無線接入網絡(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無線控制器,或者該網路設備可以為中繼站、接入點、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未來5G網絡中的網絡側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公共陸地移動網絡(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網路設備等。
該無線通信系統100還包括位於網路設備110覆蓋範圍內的多個終端設備120。該終端設備120可以是移動的或固定的。該終端設備120可以指接入終端、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用戶單元、用戶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程終端、移動設備、用戶終端、終端、無線通信設備、用戶代理或用戶裝置。接入終端可以是蜂巢式電話、無線電話、會話啟動協定(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電話、無線本地環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調制解調器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PLMN中的終端設備等。
圖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個網路設備和六個終端設備,可選地,該無線通信系統100可以包括多個網路設備並且每個網路設備的覆蓋 範圍內可以包括其它數量的終端設備,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此外,該無線通信系統100還可以包括移動管理實體(Mobile Management Entity,MME)、服務閘道(Serving Gateway,S-GW)、分組數據網絡閘道(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等其他網絡實體,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具體地,終端設備120可以以蜂巢式通信模式或D2D通信模式進行通信,其中,在蜂巢式通信模式中,終端設備可以通過網路設備與其它終端設備通信;在D2D通信模式中,終端設備可以通過D2D鏈路直接與其它終端設備通信。
在圖1示出的多個終端設備120中,示例性示出了採用蜂巢式通信技術與網路設備110進行通信的蜂巢式終端設備1a和蜂巢式終端設備2a、通過中繼終端設備與網路設備之間進行數據傳輸的D2D終端設備1b和D2D終端設備2b、以及中繼終端設備1c和中繼終端設備2c,中繼終端設備可以中繼傳輸D2D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的上行數據,或中繼傳輸網路設備向D2D終端設備發送的下行數據。中繼終端設備與D2D終端設備之間可以具有第一介面,例如PC5介面,採用D2D通信技術進行通信,其中,該D2D通信技術可以具體為LTE中的旁路(SideLink,SL)技術,也可以為WLAN中的WIFI或藍牙等技術,或者為其它D2D通信技術,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中繼終端設備與網路設備之間可以具有第二介面,例如Uu介面,採用蜂巢式通信技術進行通信,為了便於理解,下面將該第一介面具體為PC5介面且第二介面具體為Uu介面為例進行描述,但第一介面和第二介面還可以具體其它名稱,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現有技術中,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層三中繼方式進行中繼,數據處理時延較大。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採用層一或層二中繼的方式中繼網路設備和D2D終端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此時,在Uu介面傳輸的中繼數據可以採用一層數據幀或二層協定數據單元的方式,PC5介面傳輸的中繼數據可以採用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 此。
圖2a和圖2b分別示意性地示出了用於中繼傳輸的各個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示例。如圖2a所示,用於中繼傳輸的D2D終端設備、中繼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可以包括層一和層二,其中,該中繼終端設備的PC5介面的層一和層二分別與該D2D終端設備的PC5介面的層一和層二互為對等層,該中繼終端設備的Uu介面的層一和層二分別與該網路設備的Uu介面的層一和層二互為對等層。此時,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網路設備和D2D終端設備的用於中繼傳輸的用戶面協定堆疊可以不包括層三,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具體地,在中繼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的Uu介面的用戶面(簡稱Uu-U)協定堆疊中,層一可以具體為實體層(PHY),層二可以包括MAC層、RLC層和PDCP層。在中繼終端設備和D2D終端設備的PC5介面的用戶面(簡稱PC5-U)協定堆疊中,較低的層(例如層一,或者層一和層二的底層)可以對應於PC5介面上採用的具體D2D通信技術,例如,若該D2D通信技術具體為LTE的旁路技術,則該PC5介面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較低的層可以包括PHY層和MAC層;若該D2D通信技術具體為Wifi技術,該PC5介面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較低的層可以包括PHY層和MAC子層,等等,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如圖2a所示,在本發明實施例的PC5介面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為了識別D2D終端設備,可以新增適應(ADPtive,ADP)層,其中該適應層可以用於對中繼數據進行識別和封裝。具體地,該適應層可以用於識別D2D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例如D2D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可選的還可以用於識別用於指示中繼傳輸的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Logical Channel Identifier,LCID)。此外,適應層可以用於將從下層接收到的採用各種D2D通信技術傳輸的數據轉換成與D2D通信技術無關的形式,並且可選地進一步將處理後的數據傳輸至上層進行處理;類似地,該適應層還可以用於將上層傳輸的數據封裝為與PC5介面採用的D2D通信技 術相對應的形式,並可以將封裝後的數據傳輸至下層,例如傳輸至層二的底層以及層一。這樣,可以使得PC5介面能夠支持各種D2D通信技術。
可選地,該適應層可以位於層二的底層之上,其中,該層二的底層可以對應於PC5介面採用的D2D通信技術。具體地,在圖2a中,該ADP層位於層二的底層和RLC層之間,可選地,該ADP層也可以位於RLC層和PDCP之間或位於層二的其它位置,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圖2b示出了用於中繼傳輸的各個設備的另一用戶面協定堆疊示例。其中,圖2b與圖2a的區別在於:在圖2b中,中繼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不包括RLC層和PDCP層,相應地,該D2D終端設備的RLC層與網路設備的RLC層互為對等層,D2D終端設備的PDCP層與網路設備的PDCP層互為對等層。此時,該中繼終端設備在中繼D2D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之間的數據時,可以不對該數據進行解析處理,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應注意,圖2a和圖2b的例子是為了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實施例,而非要限制本發明實施例的範圍。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所給出的圖2a和圖2b的例子,顯然可以進行各種等價的修改或變化,這樣的修改或變化也落入本發明實施例的範圍內。
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應用於上述無線通信系統100,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具體地,該方法可以應用于上行數據的中繼傳輸,即D2D終端設備(也可稱為遠端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傳輸上行數據。
S210,遠端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待發送數據進行封裝處理,生成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可選地,若該適應層位於層二的底層之上,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將待發送數據通過適應層進行封裝處理;或者,還可以在經過適應層的封裝處理之前,經過RLC層或依次經過PDCP層和RLC層的封裝處理,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在通過適應層對該待發送數據進行封裝處理 時,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為該待發送數據添加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並可以將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傳送至層二的底層進行進一步的封裝處理,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遠端終設備的標識信息可以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該終端設備標識可以用於唯一地標識該遠端終端設備。該終端設備標識可以是預先定義的,例如,該終端設備標識可以具體為該遠端終端設備的設備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用戶標識,等等。或者,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可以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即在適應層進行封裝和解析的標識。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可以用於在中繼傳輸中唯一地標識該遠端終端設備。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可以是預定義的,也可以是網路設備配置的,例如,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是網路設備在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建立承載的過程中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還可以在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用於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的指示信息,也就是說,該指示信息可以用於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不是發給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而是需要該中繼終端設備轉發給網路設備的。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的指示信息可以顯性或隱性地進行指示。該指示信息可以佔用一個或多個比特。
可選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可以通過在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或不攜帶承載標識域,來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是否為中繼數據。相應地,在中繼終端設備接收到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時,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是否攜帶承載標識域。作為一個可選例子,如果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不攜帶承載標識域,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不為中繼數據,是遠端終端設備發給中繼終端設備自己的。可選地,如果該適 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承載標識域,則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需要轉發給網路設備,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中繼終端設備也可以通過識別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承載標識域中的承載標識信息,來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是否為中繼數據。例如,可以預先定義或預先配置用於中繼傳輸的承載的中繼承載標識範圍。此時,可選地,如果中繼終端設備確定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承載標識信息屬□該中繼承載標識範圍,則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可選地,如果中繼終端設備確定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承載標識信息不屬□該中繼承載標識範圍,則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不為中繼數據,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還可以攜帶該待發送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其中,該承載標識信息可以包括承載標識或邏輯信道標識,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S220,遠端終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通過層一對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進行進一步處理,並通過與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的PC5介面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處理後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如果網絡側為該遠端終端設備配置了用於中繼數據的傳輸資源,例如時頻資源、碼域資源和/或空域資源,則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通過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此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所佔用的傳輸資源,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還可以通過其它方式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S230,中繼終端設備接收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在適應層獲取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在S240中,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適應層解析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可選地,如果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PC5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還包括RLC層和PDCP層,則該中繼終端設備還可以將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傳送至該RLC層和PDCP層進行進一步的解析處理。
具體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適應層識別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例如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該中繼終端設備還可以根據獲取到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對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以得到與Uu介面對應的數據包,其中,該數據包可以具體為一層數據幀或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並通過Uu介面向網路設備發送該數據包。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一層數據幀可以指數據僅通過層一進行封裝處理而未經更高層的封裝處理。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可以指數據的最外層或最高層是在設備的層二進行封裝的。可選地,在與Uu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可以包括MAC層、RLC層和PDCP層,相應地,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可以具體指MAC協定數據單元、RLC協定數據單元或PDCP協定數據單元。其中,MAC協定數據單元可以是在層二僅通過MAC層對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而未經RLC層和PDCP層的封裝處理;RLC協定數據單元可以是在層二依次通過RLC層和MAC層對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而未經PDCP層的封裝處理;PDCP協定數據單元可以是在層二依次經過PDCP層、RLC層和MAC層對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例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預先儲存的終端設備標識與適應層標識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適應層標識所對應的終端設備標識,並在該數據包中攜帶確定的終端設備標識,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數據包中還可以攜帶該待發送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在該中繼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該數據包之前,該中繼終端設備還可以發起上行授權請求,並且採用該網路設備分配的上行傳輸資源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數據包。
作為一個可選實施例,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向網路設備發送調度請求,該調度請求用於請求網路設備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該網路設備在接收到該調度請求之後,可以根據該調度請求,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上行授權,其中,該上行授權用於指示該網路設備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的上行傳輸資源;該中繼終端設備在接收到該上行授權之後,可以採用該上行傳輸資源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數據包。
作為另一個可選實施例,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首先確定該網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前導碼,例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適應層標識或終端設備標識與前導碼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與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對應的前導碼。然後,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通過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前導碼來發起上行授權請求流程。該網路設備在接收到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前導碼之後,可以根據該前導碼,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上行授權,並且在接收到該中繼終端設備採用該上行授權所指示的上行傳輸資源傳輸的數據包之後,根據該數據包所佔用的上行傳輸資源,確定該數據包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此時,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不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從而能夠進一步節約信令開銷。
作為另一個可選實施例,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通過向該網路設備發送緩存狀態報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來發起上行授權請求,其中,該緩存狀態報告中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該網路設備在接收到該緩存狀態報告之後,可以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以調度該遠端終端設備的上行數據傳輸。該中繼終端設備在接收到該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之後,可以根據該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數據包。該網路設備在接收到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之後,可以根據用於調度該數據包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確定該數據包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此時,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不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因此,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中繼傳輸的方法,遠端終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適應層識別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根據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與現有技術中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層三中繼的方式相比,能夠降低中繼終端設備的處理複雜度,降低中繼數據的傳輸時延,提高系統整體性能。
圖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應用於下行數據的中繼傳輸,即網路設備通過中繼終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傳輸下行數據。
S310,網路設備對待發送數據進行封裝處理,生成數據包,其中,該數據包可以具體為與Uu介面對應的一層數據幀或二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可以具體為MAC協定數據單元、RLC協定數據單元或PDCP協定數據單元,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攜帶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Logical Channel Identifier,LCID),該中繼特定LCID可以用於指示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需要該中繼終端設備轉發。可選地,該中繼特定LCID可以是預設的,也可以是網路設備預先分配的,例如網路設備在為遠端終端設備建立承載的過程中分配該中繼特定LCID,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網路設備可以通過由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加擾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調度該數據包。該中繼特定RNTI可以是預定義的,或者是網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例如,網路設備在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建立承載的過程中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S320,網路設備通過Uu介面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數據包。
S330,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網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並且在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對該數據包進行解析處理,以確定該數據包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可選地,如果該數據包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數據包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確定該數據包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通過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可以是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僅通過適應層和底層的封裝處理得到的,也可以在通過適應層的封裝處理之前通過PDCP層和RLC層的封裝處理。在通過適應層的封裝處理之後,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將數據傳輸至底層進 行進一步的封裝處理,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遠端終設備的標識信息可以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或者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可以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承載標識信息,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可以攜帶該中繼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在生成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該中繼終端設備還可以確定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需要進行轉發。具體地,如果該數據包中攜帶中繼特定LCID,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中繼特定LCID,確定需要轉發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或者,如果該數據包是通過由中繼特定RNTI加擾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調度的,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用於調度該數據包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確定需要轉發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還可以通過其它方式確定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S340,中繼終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通過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S350,遠端終端設備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並在適應層獲取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否是發送給自己的。
可選地,如果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標識信息與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相匹配,則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發送給自己的,並且可以進一步對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解調處理。可選地,如果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標識 信息與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不匹配,則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不是發送給自己的,並且可以丟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因此,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中繼傳輸的方法,中繼終端設備在接收到網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之後,可以在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遠端終端設備可以在適應層解析接收到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由此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否是發送給自己的,與現有技術中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層三中繼的方式相比,能夠降低中繼終端設備的處理複雜度,降低中繼數據的傳輸時延,提高系統整體性能。
應理解,上述各過程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過程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實施過程構成任何限定。
上文中結合圖1至圖4,詳細描述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中繼傳輸的方法,下面將結合圖5至圖10,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中繼傳輸的裝置。
圖5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400。該裝置400包括:依次連接的接收單元410、處理單元420和發送單元430。
在一個可選實施例中,該裝置400可以應用于上行數據的中繼傳輸。
接收單元410可以被配置為接收遠端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且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該遠端終端設備通過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
處理單元420可以被配置為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該接收單元410接收到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發送單元430可以被配置為根據該處理單元420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處理單元420還用於:根據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生成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第二介面為該裝置400與該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相應地,該發送單元430具體用於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處理單元420生成的與該第二介面對應的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可以攜帶指示信息,該指示信息用於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此時,該處理單元420還可以用於:在該發送單元430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之前,根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指示信息,確定需要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在另一個可選實施例中,該裝置400可以應用於下行數據的中繼傳輸。
接收單元410可以被配置為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
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具體為一層數據幀或二層協定數據單元。
處理單元420可以被配置為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接收單元410接收到的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 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發送單元430可以被配置為向該遠端終端設備發送該處理單元420得到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接收單元410可以具體用於: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該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該數據,其中,該第二介面為該裝置與該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可選地,該數據包中攜帶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此時,該處理單元420還可以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根據該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確定需要轉發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該數據包是該網路設備通過由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調度的。此時,該處理單元420還可以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根據用於調度該數據包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採用的中繼特定RNTI,確定需要轉發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裝置400與該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可以為第一介面。
可選地,在該裝置400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可以僅包括底層和位於該底層之上的該適應層;或者在該裝置400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可以包括底層、該適應層、RLC層和PDCP層,其中,該適應層位於該RLC層和該底層之間。
可選地,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該適應層以下的層可以對應於該裝置和該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
具體地,位於該適應層以下的層可以包括層一和層二的底層。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4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中繼終端設備,裝置4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中繼終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為避免重複,在此不再贅述。
圖6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500。該裝置500可以應用于上行數據的中繼傳輸。該裝置500包括:處理單元510,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待向網路設備發送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裝置500的標識信息;發送單元520,用於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處理單元510生成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裝置500的標識信息包括該裝置500的適應層標識或該裝置500的終端設備標識。
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裝置500之間的通信介面可以具體為第一介面。
可選地,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該底層之上的該適應層;或者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該適應層、RLC層和PDCP層,其中,該適應層位於該RLC層和該底層之間。
可選地,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該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該中繼終端設備和該裝置500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攜帶指示信息,該指示信息用於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該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5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遠端終端設備,裝置5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遠端終端設備對 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為避免重複,在此不再贅述。
圖7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600。該裝置600可以應用於下行數據的中繼傳輸。該裝置600包括:接收單元610,用於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裝置600的標識信息;處理單元620,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該接收單元610接收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裝置600的標識信息,以及根據獲取到的該裝置600的標識信息,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裝置600的標識信息包括該裝置600的適應層標識或該裝置600的終端設備標識。
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裝置600之間的通信介面為該第一介面。
可選地,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該底層之上的該適應層;或者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該適應層、RLC層和PDCP層,其中,該適應層位於該RLC層和該底層之間。
可選地,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該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該中繼終端設備和該裝置600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6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遠端終端設備,裝置6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為避免重複,在此不再贅述。
圖8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700。該裝置700包括:依次連接的接收器710、處理器720和發送器730。
在一個可選實施例中,該裝置700可以應用于上行數據的中繼傳輸。
接收器710可以被配置為接收遠端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且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該遠端終端設備通過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
處理器720可以被配置為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該接收器710接收到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發送器730可以被配置為根據該處理器720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處理器720還用於:根據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生成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第二介面為該裝置700與該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相應地,該發送器730具體用於向該網路設備發送該處理器720生成的與該第二介面對應的該二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可以攜帶指示信息,該指示信息用於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此時,該處理器720還可以用於:在該發送器730根據獲取到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之前,根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指示信息,確定需要向該網路設備轉發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在另一個可選實施例中,該裝置700可以應用於下行數據的中繼傳輸。
接收器710可以被配置為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
可選地,該數據包可以具體為一層數據幀或二層協定數據單 元。
處理器720可以被配置為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接收器710接收到的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發送器730可以被配置為向該遠端終端設備發送該處理器720得到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接收器710可以具體用於: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該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該數據,其中,該第二介面為該裝置與該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可選地,該數據包中攜帶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此時,該處理器720還可以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根據該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確定需要轉發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該數據包是該網路設備通過由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調度的。此時,該處理器720還可以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根據用於調度該數據包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採用的中繼特定RNTI,確定需要轉發該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裝置700與該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可以為第一介面。
可選地,在該裝置700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可以僅包括底層和位於該底層之上的該適應層;或者在該裝置700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可以包括底層、該適應層、RLC層和PDCP層,其中,該適應層位於該RLC層和該底層之間。
可選地,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該適應層以下的層可以對應於該裝置和該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 術。
具體地,位於該適應層以下的層可以包括層一和層二的底層。
應理解,裝置7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中繼終端設備,並且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中繼終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可選地,裝置700還可以包括記憶體,該記憶體可以包括唯讀記憶體和隨機存取記憶體,並向處理器提供指令和數據。記憶體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揮發性隨機存取記憶體。例如,記憶體還可以儲存設備類型的信息。處理器可以用於執行記憶體中儲存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記憶體中儲存的指令時,該處理器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
圖9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800。該裝置800可以應用于上行數據的中繼傳輸。該裝置800包括:處理器810,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待向網路設備發送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裝置800的標識信息;發送器820,用於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處理器810生成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可選地,該裝置800的標識信息包括該裝置800的適應層標識或該裝置800的終端設備標識。
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裝置800之間的通信介面可以具體為第一介面。
可選地,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該底層之上的該適應層;或者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該適應層、RLC層和PDCP層,其中,該適應層位於該RLC層和該底層之間。
可選地,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該適 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該中繼終端設備和該裝置800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攜帶指示信息,該指示信息用於指示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
可選地,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該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應理解,裝置8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遠端終端設備,並且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可選地,裝置800還可以包括記憶體,該記憶體可以包括唯讀記憶體和隨機存取記憶體,並向處理器提供指令和數據。記憶體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揮發性隨機存取記憶體。例如,記憶體還可以儲存設備類型的信息。處理器可以用於執行記憶體中儲存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記憶體中儲存的指令時,該處理器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
圖10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900。該裝置900可以應用於下行數據的中繼傳輸。該裝置900包括:接收器910,用於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該裝置900的標識信息;處理器920,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該接收器910接收的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該裝置900的標識信息,以及根據獲取到的該裝置900的標識信息,確定該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裝置900的標識信息包括該裝置900的適應層標識或該裝置900的終端設備標識。
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裝置900之間的通信介面為該第一介面。
可選地,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 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該底層之上的該適應層;或者在該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該適應層、RLC層和PDCP層,其中,該適應層位於該RLC層和該底層之間。
可選地,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該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該中繼終端設備和該裝置900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
應理解,裝置9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遠端終端設備,並且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可選地,裝置900還可以包括記憶體,該記憶體可以包括唯讀記憶體和隨機存取記憶體,並向處理器提供指令和數據。記憶體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揮發性隨機存取記憶體。例如,記憶體還可以儲存設備類型的信息。處理器可以用於執行記憶體中儲存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記憶體中儲存的指令時,該處理器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
應理解,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處理器可以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該處理器還可以是其他通用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DSP)、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可程式化邏輯陣列(FPGA)或者其他可程式邏輯元件、離散式邏輯閘或者電晶體邏輯元件、離散式硬體組件等。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該處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無線通信系統,該無線通信系統可以包括上述任意實施例中的中繼終端設備、遠端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
應理解,本文對實施例的描述著重於強調各個實施例之間的不同之處,其相同或相似之處可以相互參考,為了簡潔,這裡不再贅述。
在實現過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驟可以通過處理器中的硬體的積體邏輯電路或者軟體形式的指令完成。結合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方法的步驟可以直接體現為硬體處理器執行完成,或者用處理器中的硬體及 軟體模組組合執行完成。軟體模組可以位於隨機記憶體,快閃記憶體、唯讀記憶體,可編程唯讀記憶體或者電子可抹除可程式記憶體、暫存器等本領域成熟的儲存媒體中。該儲存媒體位於記憶體,處理器執行記憶體中的指令,結合其硬體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驟。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詳細描述。
應理解,為避免重複,本文對實施例的描述著重於強調各個實施例之間的不同之處,其相同或相似之處可以相互參考。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中描述的各方法步驟和單元,能夠以電子硬體、電腦軟體或者二者的結合來實現,為了清楚地說明硬體和軟體的可互換性,在上述說明中已經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實施例的步驟及組成。這些功能究竟以硬體還是軟體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了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整合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外,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連接或直接連接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也可以是電性的,機械的或其它的形式連接。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路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 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發明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整合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整合在一個單元中。上述整合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體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
所述整合的單元如果以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儲存在一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體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電腦軟體產品儲存在一個儲存媒體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電腦設備(可以是個人電腦,服務器,或者網路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儲存媒體包括:隨身碟、移動硬碟、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儲存程式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各種等效的修改或替換,這些修改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准。
S210~S240‧‧‧步驟

Claims (50)

  1. 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其包括:中繼終端設備接收遠端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且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所述遠端終端設備通過在層二的適應層對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所述網路設備轉發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所述底層之上的所述適應層;或者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所述適應層、無線鏈路控制(RLC)層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PDCP)層,其中,所述適應層位於所述無線鏈路控制層和所述底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介面為所述中繼終端設備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所述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和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設備到設備(D2D)通信技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根據 獲取到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所述網路設備轉發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包括: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根據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生成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第二介面為所述中繼終端設備與所述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向所述網路設備發送與所述第二介面對應的所述二層協定數據單元。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攜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於指示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所述網路設備轉發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根據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所述指示信息,確定需要向所述網路設備轉發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所述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8. 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其包括:遠端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待向網路設備發送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所述遠端終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 所述底層之上的所述適應層;或者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所述適應層、無線鏈路控制層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其中,所述適應層位於所述無線鏈路控制層和所述底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介面為所述中繼終端設備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所述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和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設備到設備(D2D)通信技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攜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於指示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所述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14. 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其包括: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向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發送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或第15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所述底層之上的所述適應層;或者 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所述適應層、無線鏈路控制層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其中,所述適應層位於所述無線鏈路控制層和所述底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介面為所述中繼終端設備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所述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和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設備到設備(D2D)通信技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包括: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所述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所述數據,其中,所述第二介面為所述中繼終端設備與所述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數據包中攜帶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根據所述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確定需要轉發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數據包是所述網路設備通過由中繼特定無線網路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調度的;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對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根據用於調度所述數據包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採用的中繼特定RNTI,確定需要轉發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所述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22. 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其包括:遠端終端設備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所述遠端終端設備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所述遠端終端設備根據獲取到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或第2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所述底層之上的所述適應層;或者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所述適應層、無線鏈路控制層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其中,所述適應層位於所述無線鏈路控制層和所述底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介面為所述中繼終端設備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所述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和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設備到設備(D2D)通信技術。
  26. 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其包括:接收單元,用於接收遠端終端設備向網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並且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是所述遠端終端設備通過在層二的適應層對 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的;處理單元,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所述接收單元接收到的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發送單元,用於根據所述處理單元獲取到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所述網路設備轉發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或第27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所述裝置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所述底層之上的所述適應層;或者在所述裝置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所述適應層、無線鏈路控制層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其中,所述適應層位於所述無線鏈路控制層和所述底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介面為所述裝置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所述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所述裝置和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設備到設備(D2D)通信技術。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處理單元還用於:根據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生成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第二介面為所述裝置與所述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所述發送單元用於向所述網路設備發送所述處理單元生成的與所述第二介面對應的所述二層協定數據單元。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攜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於指示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所述處理單元還用於: 在所述發送單元根據獲取到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向所述網路設備轉發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之前,根據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所述指示信息,確定需要向所述網路設備轉發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數據。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所述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33. 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其包括:處理單元,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待向網路設備發送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所述裝置的標識信息;發送單元,用於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所述處理單元生成的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裝置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裝置的適應層標識或所述裝置的終端設備標識。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或第34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所述底層之上的所述適應層;或者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所述適應層、無線鏈路控制層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其中,所述適應層位於所述無線鏈路控制層和所述底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介面為所述中繼終端設備與所述裝置之間的通信介面。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所述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和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設備到設備(D2D)通信技術。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的頭部攜帶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於指示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的數據為中繼數據。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7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所述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39. 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其包括:接收單元,用於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包;處理單元,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所述接收單元接收到的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發送單元,用於向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發送所述處理單元得到的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適應層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或第40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所述裝置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所述底層之上的所述適應層;或者在所述裝置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所述適應層、無線鏈路控制層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其中,所述適應層位於所述無線鏈路控制層和所述底層之間;其中,所述第一介面為所述裝置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所述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所述裝置和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設備到設備(D2D)通信技術。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2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接收單元用於:接收網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所述與第二介面對應的二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所述數據,其中,所述第二介面為所述裝置與所述網路設備之間的通信介面。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數據包中攜帶中 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所述處理單元還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根據所述中繼特定邏輯信道標識,確定需要轉發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數據包是所述網路設備通過由中繼特定無線網路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調度的;所述處理單元還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對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之前,根據用於調度所述數據包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採用的中繼特定RNTI,確定需要轉發所述數據包中攜帶的數據。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5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還攜帶所述數據所屬承載的承載標識信息。
  47. 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其包括: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其中,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攜帶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處理單元,用於在層二的適應層獲取所述接收單元接收的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中攜帶的所述裝置的標識信息,以及根據獲取到的所述裝置的標識信息,確定所述適應層協定數據單元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裝置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裝置的適應層標識或所述裝置的終端設備標識。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或第48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僅包括底層和位於所述底層之上的所述適應層;或者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的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層二包括底層、所述適應層、無線鏈路控制層和封包資料匯聚協定層,其中,所述適應層位於所述無線鏈路控制層和所述底層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介面為所述中繼終端設備與所述裝置之間的通信介面。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的裝置,其中,在與第一介面對應的用戶面協定堆疊中,位於所述適應層以下的層對應於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和所述遠端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設備到設備(D2D)通信技術。
TW106117720A 2016-06-03 2017-05-26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TWI7539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84810 WO2017206186A1 (zh) 2016-06-03 2016-06-03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WOPCT/CN2016/084810 2016-06-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3651A true TW201743651A (zh) 2017-12-16
TWI753914B TWI753914B (zh) 2022-02-01

Family

ID=60478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7720A TWI753914B (zh) 2016-06-03 2017-05-26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0841789B2 (zh)
EP (1) EP3429244B1 (zh)
JP (1) JP6749415B2 (zh)
KR (1) KR20190016485A (zh)
CN (1) CN108886682B (zh)
HK (1) HK1257407A1 (zh)
TW (1) TWI753914B (zh)
WO (1) WO20172061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40729B2 (en) * 2016-03-30 2021-10-0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JP6749415B2 (ja) 2016-06-03 2020-09-02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US11246186B2 (en) * 2016-09-30 2022-02-0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WO2018084199A1 (ja) * 2016-11-04 2018-05-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
GB2562220A (en) * 2017-05-05 2018-11-14 Tcl Communication Ltd Methods and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direct communication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US10716167B2 (en) * 2018-11-29 2020-07-14 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Inc. Cellular network coverage using a vehicle-based data transmission extender
WO2021097801A1 (en) * 2019-11-22 2021-05-2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packet routing for sidelink relay
CN113038628B (zh) * 2019-12-09 2023-04-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参数的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4830717A (zh) * 2019-12-31 2022-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10306043A1 (en) * 2020-03-30 2021-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control with layer 2 relaying
CN113810963A (zh) * 2020-06-17 2021-12-1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13972969B (zh) * 2020-07-22 2023-05-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22075906A1 (en) * 2020-10-06 2022-04-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requesting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over a path comprising remote ue, relay ue and radio network node.
CN114423097A (zh) * 2020-10-09 2022-04-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513866A (zh) * 2020-11-16 2022-05-17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Uu无线电承载到pc5无线电链路控制承载映射的方法和设备
CN114630389A (zh) * 2020-12-14 2022-06-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822691A (zh) * 2020-12-31 2021-05-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处理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222048A1 (zh) * 2021-04-20 2022-10-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6017770A (zh) * 2021-10-21 2023-04-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远端终端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16017393A (zh) * 2021-10-21 2023-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117873A1 (en) * 2021-12-22 2023-06-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rminal identification for communication using relay terminal device
WO2023201661A1 (zh) * 2022-04-21 2023-10-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络设备和转发器间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JP2024041111A (ja) * 2022-09-14 2024-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09165B2 (ja) * 1990-07-27 1999-06-23 株式会社東芝 広帯域通信網、エンドユーザ端末、通信網、広帯域通信ノード、通信ノード、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アダプタ、マルチポイント接続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マルチポイント接続制御装置及びアクセスユニット
DE69824841T2 (de) * 1997-04-18 2004-11-04 Nortel Networks Ltd., St. Laurent Nach dem verbindungslosen prinzip arbeitendes kommunikationsnetzwerk
KR100298356B1 (ko) * 1998-11-13 2001-11-22 윤종용 에이티엠(atm)망의에이티엠적응계층(all)2처리장치및방법
KR100399418B1 (ko) * 2001-02-26 2003-09-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에이티엠 사용자망 인터페이스 광 신호 처리 관리 정합의원격 미디어 게이트웨이 시스템
KR20040076166A (ko) * 2003-02-24 2004-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트이진 트리를 이용한 에이티엠적응계층2 주소 변환장치 및 방법
US8090857B2 (en) * 2003-11-24 2012-01-03 Qualcomm Atheros, Inc. 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 that encapsulates data from a plurality of received data units into a plurality of independently transmittable blocks
CN101127643B (zh) * 2006-08-16 2010-05-12 北京中创信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网络测试中接口参数的配置方法
CN101197755B (zh) * 2006-12-07 2010-08-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sua信令网管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WO2010034349A1 (en) * 2008-09-26 2010-04-0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Control signaling in system supporting relayed connections
US8355388B2 (en) 2008-12-17 2013-01-1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itial access to relays
WO2010113267A1 (ja) 2009-03-31 2010-10-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中継局、基地局、中継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US20100302999A1 (en) 2009-05-29 2010-12-02 Yan Hu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1925036B (zh) * 2009-06-10 2015-02-1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高层信令的传送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098725B (zh) 2009-12-15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网关与中继终端间传输数据的系统及方法
US9144108B2 (en) * 2010-02-11 2015-09-2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ink adaptation in type-II relay network
CN101820361B (zh) 2010-03-26 2014-08-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对多协议通信组件管理的方法及装置
CN102790950B (zh) * 2011-05-18 2016-06-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接口终端邻居拓扑发现、协作通信方法和多接口终端
CN102892143B (zh) * 2011-07-20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TW201320692A (zh) * 2011-08-10 2013-05-16 Ind Tech Res Inst 資料傳送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基地台及用戶端設備
WO2013027014A1 (en) * 2011-08-19 2013-02-28 Sca Ipla Holdings Inc. Relay device and method
GB2493785B (en) 2011-08-19 2016-04-20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GB2493782B (en) 2011-08-19 2016-07-27 Nvidia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CN102421162B (zh) * 2011-11-29 2014-10-22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支持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混合式路由
WO2013125766A1 (ko) 2012-02-20 2013-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3379651B (zh) 2012-04-13 2016-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038622A1 (en) * 2012-05-22 2014-0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of small data amounts while in idle mode
CN102759784B (zh) 2012-07-20 2017-10-20 上海天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中继支架
US9713072B2 (en) * 2013-07-29 2017-07-18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lay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15081553A1 (zh) * 2013-12-06 2015-06-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KR102305630B1 (ko) 2014-01-31 2021-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D2d 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통지 방법 및 그 장치
GB2523328A (en) 2014-02-19 2015-08-26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128537A1 (en) * 2014-02-27 2015-09-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to-device based user equipment to network relay
US9883513B2 (en) 2014-03-19 2018-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of device-to-device scheduling assignment for mode1
US10028311B2 (en) * 2014-04-22 2018-07-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received PDCP PDU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9820225B2 (en) * 2014-05-13 2017-1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a mobile device
JP6478429B2 (ja) * 2014-07-31 2019-03-06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リレー実装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983425B1 (en) 2014-08-08 2019-03-0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D2D Data Transmission - Timing Advance for Idle Mode UE
CN105451208A (zh) 2014-08-22 2016-03-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实现设备到设备发现的方法及装置
US20160323777A1 (en) * 2015-04-28 2016-11-03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ue-to-network relay based on device to device ser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332152B (zh) * 2015-06-30 2019-09-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EP3326423B1 (en) 2015-07-23 2024-04-17 Apple Inc. Layer 2 relay protocols and mobility relay method
EP3148285B1 (en) 2015-09-25 2019-04-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radio bearer mapping for proximity services ue to network relay with associated priority signalling
US20190059015A1 (en) 2016-02-24 2019-02-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using non-3gpp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140729B2 (en) 2016-03-30 2021-10-05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JP6749415B2 (ja) 2016-06-03 2020-09-02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US20180192461A1 (en) * 2017-01-05 2018-07-0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ng non-3gpp or non-ip device to lte-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206186A1 (zh) 2017-12-07
KR20190016485A (ko) 2019-02-18
US20190166486A1 (en) 2019-05-30
EP3429244A1 (en) 2019-01-16
US10841789B2 (en) 2020-11-17
JP2019520727A (ja) 2019-07-18
CN108886682A (zh) 2018-11-23
EP3429244B1 (en) 2021-07-14
HK1257407A1 (zh) 2019-10-18
US11405773B2 (en) 2022-08-02
EP3429244A4 (en) 2019-02-20
US20210006967A1 (en) 2021-01-07
TWI753914B (zh) 2022-02-01
JP6749415B2 (ja) 2020-09-02
CN108886682B (zh) 2022-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3914B (zh)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US11140729B2 (en)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TWI764893B (zh) 用於建立無線資源控制連接的方法和裝置
TWI725153B (zh) 用於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以及中繼終端設備
TWI717490B (zh)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WO2019214729A1 (zh) 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JP2020145713A (ja) データ送信方法、ユーザ機器、および基地局
TW201735697A (zh)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JP6888099B2 (ja) 多数接続通信方法、装置、及び端末
WO2015100548A1 (zh) 小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6061735A1 (zh) 一种接入网络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TWI746710B (zh) 數據處理方法和設備
WO201700858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用户设备
TW201824839A (zh)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發送端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