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6682A -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6682A
CN108886682A CN201680084434.1A CN201680084434A CN108886682A CN 108886682 A CN108886682 A CN 108886682A CN 201680084434 A CN201680084434 A CN 201680084434A CN 108886682 A CN108886682 A CN 108886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quipment
adaptation layer
layer
pdu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44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6682B (zh
Inventor
唐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86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6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6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6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能够降低数据处理复杂度和时延,该方法包括:中继终端设备接收远端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且该适配层PDU是该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该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Description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技术是指邻近的终端设备可以在近距离范围内通过直连链路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而不需要通过网络设备进行转发。D2D通信可以与蜂窝系统共享授权频带资源,形成统一的混合蜂窝-D2D网络。在该混合网络中,部分终端设备可以仍工作于蜂窝通信模式,即通过网络设备与其它终端设备通信,而部分终端设备可以工作于D2D通信模式,即通过与其它终端设备之间的直通链路与其它终端设备进行数据的直接传输。
此外,可以通过D2D中继辅助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此时,D2D中继与D2D终端之间采用D2D通信模式,而D2D中继和网络设备之间使用蜂窝通信模式。D2D中继使用半双工的方式接收和转发数据,并且在接收和转发的过程中进行模式转换。
现有技术中,D2D中继通过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层(即层3)中继D2D终端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对于接收到的数据包需要依次经过层1(即物理层)、层2(包括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和层3进行解封装处理,并依次经过层3、层2和层1的封装处理实现数据的中继,复杂度较高,数据处理时延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能够降低中继传输的处理复杂度,降低数据时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包括:中继终端设备接收远端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 备的标识信息,并且该适配层PDU是该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该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传输的方法,远端终端设备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适配层PDU,该适配层PDU中携带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在适配层识别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根据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与现有技术中中继终端设备采用层三中继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中继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降低中继数据的传输时延,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与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为第一接口,该中继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为第二接口。
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的用于中继传输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包括层一和层二,并且可选地可以不包括层三,其中,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二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一可以具体为物理层,层二可以仅包括MAC层,或者可以在MAC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RLC层和PDCP层。
可选地,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可以仅包括底层和位于底层之上的适配层,其中,该适配层可以与远端终端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的层二中位于底层之上的适配层互为;或者还可以在底层和适配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RLC层和PDCP层,其中,该适配层可以位于该底层之上的任意位置,例如,该适配层可以位于该底层和RLC层之间。
可选地,在该中继终端设备和远端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一和层二的底层可以与第一接口上采用的D2D通信技术相对应。例如,如果该D2D通信技术具体为LTE的旁路技术,则该层一可以具体为物理层,层二的底层可以具体为MAC层。
这样,通过在远端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的层二设置适配层,可以使得该远端终端设备和中继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接口可以支持任意D2D通信技术,从而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可选地,远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用于中继传输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 包括层一和层二,并且可选地可以不包括层三,其中,远端终端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的层二可以包括底层、适配层、RLC层和PDCP层,网络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的层二可以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可选地,远端终端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的层一与中继终端设备用户面协议栈的层一互为对等层,远端终端设备的层二中的底层和适配层分别与中继终端设备的层二中的底层和适配层互为对等层。可选地,如果该中继终端设备的层二不包括RLC层和PDCP层,则远端终端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的RLC层与网络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中的RLC层可以互为对等层,并且远端终端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的PDCP层与网络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中的PDCP层可以互为对等层。
中继终端设备接收到的适配层PDU可以携带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可选地,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可选地,该适配层标识可以是网络设备在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建立承载的过程中分配的。
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在层二的适配层识别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还携带该数据所属的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该承载可以是远端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建立的无线承载。可选地,该承载可以包括远端终端设备与中继终端设备之间的第一承载和中继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二承载,其中,该第一承载和该第二承载可以对应于相同或不同的承载标识信息。
可选地,该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可以包括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例如,该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可以具体为第一承载的承载标识。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包括: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其中,该第二接口为该中继终端设备与该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该中继终端设备向该网络设备发送与该第二接口对应的该二层PDU。
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携带该数据的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可以具体为一层数据帧或二层PDU,其中,该二层PDU可以 具体为MAC PDU,或者如果该中继终端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包括RLC层和PDCP层,则该二层PDU可以具体为MAC PDU、RLC PDU或PDCP PDU。
可选地,该二层PDU中可以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其中,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存储有适配层标识与终端设备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可选地,该二层PDU中还可以携带该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例如,上述第二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适配层PDU的头部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适配层PDU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在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指示信息,确定需要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的包头可以携带指示信息,以指示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这样,中继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适配层PDU之后,可以根据该包头中的指示信息,确定需要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中的指示信息可以显性或隐性地进行指示。
可选地,中继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确定接收到的适配层PDU中是否携带承载标识域,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是否为中继数据。例如,如果接收到的适配层PDU不携带承载标识域,则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不为中继数据,是远端终端设备发给中继终端设备自己的。再例如,如果接收到的适配层PDU中携带承载标识域,则中继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需要转发给网络设备。
可选地,中继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确定接收到的适配层PDU的承载标识域中的承载标识信息,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是否为中继数据。例如,可以预先定义或预先配置用于中继传输的承载的中继承载标识范围。此时,可选地,如果中继终端设备确定接收到的适配层PDU携带的承载标识信息属于该中继承载标识范围,则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可选地,如果中继终端设备确定接收到的适配层PDU携带的承载标识信息不属于该中继承载标识范围,则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 带的数据不为中继数据。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包括:该中继终端设备确定与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前导码;该中继终端设备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前导码;该中继终端设备接收该网络设备根据该前导码发送的上行授权,该上行授权携带该网络设备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该中继终端设备采用该上行传输资源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包括:该中继终端设备向该网络设备发送BSR,其中,该BSR中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该中继终端设备接收该网络设备根据该BSR发送的PDCCH,该PDCCH用于调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该PDCCH,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该PDCCH可以携带上行授权。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PDCCH中的上行授权,确定网络设备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并采用该传输资源发送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包括:远端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待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远端终端设备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该适配层PDU。
第三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包括:中继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该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中继终端设备向该远端终端设备发送该适配层PDU。
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或者该数据包可以是通过由该远端终端设备的RNTI加扰的PDCCH进行调度的,或者该数据包可以是采用与该远端终端设备对应的传输资源传输的。
可选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远端 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可选地,该数据包还可以携带该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例如第二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相应地,该适配层PDU中还可以携带该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例如第一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具体为一层数据帧或二层PDU。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中继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包括:该中继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该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中携带该数据,其中,该第二接口为该中继终端设备与该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可选地,该二层PDU可以具体为MAC PDU、RLC PDU或PDCP PDU。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数据包中携带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在该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该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确定需要转发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该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可以用于指示中继传输。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数据包是该网络设备通过由中继特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加扰的PDCCH调度的;在该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该中继终端设备根据用于调度该数据包的PDCCH采用的中继特定RNTI,确定需要转发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该中继特定RNTI可以用于指示中继传输。
第四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包括:远端终端设备接收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的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远端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远端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该适配层PDU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
可选地,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获取到的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该适配层PDU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
可选地,如果确定该适配层PDU是发送给自己的,则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对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解调处理。
可选地,如果确定该适配层PDU不是发送给自己的,则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丢弃该适配层PDU。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八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九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包括:存储单元和处理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包括:存储单元和处理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包括:存储单元和处理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包括:存储单元和处理器,该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四方面或 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另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另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另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中继传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中继终端设备、远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为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中的装置,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为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装置。
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为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意可能实现方式中的装置,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为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中继传输的各个设备的的用户面协议栈示例的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中继传输的各个设备的另一用户面协 议栈示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继传输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继传输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继传输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继传输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继传输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包括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110。网络设备10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每个网络设备10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该网络设备100可以是GSM系统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
该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包括位于网络设备110覆盖范围内的多个终端设备120。该终端设备120可以是移动的或固定的。该终端设备120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六个终端设备,可选地,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可以包括移动管理实体(Mobile Management Entity,MME)、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等其他网络实体,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具体地,终端设备120可以以蜂窝通信模式或D2D通信模式进行通信,其中,在蜂窝通信模式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设备与其它终端设备通信;在D2D通信模式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D2D链路直接与其它终端设备通信。
在图1示出的多个终端设备120中,示例性示出了采用蜂窝通信技术与网络设备110进行通信的蜂窝终端设备1和蜂窝终端设备2、通过中继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D2D终端设备1和D2D终端设备2、以及中继终端设备1和中继终端设备2,中继终端设备可以中继传输D2D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上行数据,或中继传输网络设备向D2D终端设备发送的下行数据。中继终端设备与D2D终端设备之间可以具有第一接口,例如PC5接口,采用D2D通信技术进行通信,其中,该D2D通信技术可以具体为LTE中的旁路(SideLink,SL)技术,也可以为WLAN中的WIFI或蓝牙等技术,或者为其它D2D通信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中继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可以具有第二接口,例如Uu接口,采用蜂窝通信技术进行通信,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该第一接口具体为PC5接口且第二接口具体为Uu接口为例进行描述,但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还可以具体其 它名称,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现有技术中,中继终端设备采用层三中继方式进行中继,数据处理时延较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层一或层二中继的方式中继网络设备和D2D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此时,在Uu接口传输的中继数据可以采用一层数据帧或二层PDU的方式,PC5接口传输的中继数据可以采用二层PDU,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图2a和图2b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中继传输的各个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示例。如图2a所示,用于中继传输的D2D终端设备、中继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包括层一和层二,其中,该中继终端设备的PC5接口的层一和层二分别与该D2D终端设备的PC5接口的层一和层二互为对等层,该中继终端设备的Uu接口的层一和层二分别与该网络设备的Uu接口的层一和层二互为对等层。此时,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D2D终端设备的用于中继传输的用户面协议栈可以不包括层三,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具体地,在中继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Uu接口的用户面(简称Uu-U)协议栈中,层一可以具体为物理层(PHY),层二可以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在中继终端设备和D2D终端设备的PC5接口的用户面(简称PC5-U)协议栈中,较低的层(例如层一,或者层一和层二的底层)可以对应于PC5接口上采用的具体D2D通信技术,例如,若该D2D通信技术具体为LTE的旁路技术,则该PC5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中较低的层可以包括PHY层和MAC层;若该D2D通信技术具体为Wifi技术,该PC5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中较低的层可以包括PHY层和MAC子层,等等,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如图2a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的PC5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为了识别D2D终端设备,可以新增适配(ADPtive,ADP)层,其中该适配层可以用于对中继数据进行识别和封装。具体地,该适配层可以用于识别D2D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例如D2D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可选的还可以用于识别用于指示中继传输的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fier,LCID)。此外,适配层可以用于将从下层接收到的采用各种D2D通信技术传输的数据转换成与D2D通信技术无关的形式,并且可选地进一步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至上层进行处理;类似地,该适配层还可以用于将上 层传输的数据封装为与PC5接口采用的D2D通信技术相对应的形式,并可以将封装后的数据传输至下层,例如传输至层二的底层以及层一。这样,可以使得PC5接口能够支持各种D2D通信技术。
可选地,该适配层可以位于层二的底层之上,其中,该层二的底层可以对应于PC5接口采用的D2D通信技术。具体地,在图2a中,该ADP层位于层二的底层和RLC层之间,可选地,该ADP层也可以位于RLC层和PDCP之间或位于层二的其它位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图2b示出了用于中继传输的各个设备的另一用户面协议栈示例。其中,图2b与图2a的区别在于:在图2b中,中继终端设备的用户面协议栈不包括RLC层和PDCP层,相应地,该D2D终端设备的RLC层与网络设备的RLC层互为对等层,D2D终端设备的PDCP层与网络设备的PDCP层互为对等层。此时,该中继终端设备在中继D2D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的数据时,可以不对该数据进行解析处理,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应注意,图2a和图2b的例子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而非要限制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给出的图2a和图2b的例子,显然可以进行各种等价的修改或变化,这样的修改或变化也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内。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方法200。该方法200可以应用于上述无线通信系统100,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具体地,该方法200可以应用于上行数据的中继传输,即D2D终端设备(也可称为远端终端设备)通过中继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
S210,远端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待发送数据进行封装处理,生成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可选地,若该适配层位于层二的底层之上,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将待发送数据通过适配层进行封装处理;或者,还可以在经过适配层的封装处理之前,经过RLC层或依次经过PDCP层和RLC层的封装处理,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通过适配层对该待发送数据进行封装处理时,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为该待发送数据添加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得到适配层PDU,并可以将该适配层PDU传送至层二的底层进行进一步的封装处理,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该远端终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 标识。该终端设备标识可以用于唯一地标识该远端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标识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例如,该终端设备标识可以具体为该远端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或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用户标识,等等。或者,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即在适配层进行封装和解析的标识。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可以用于在中继传输中唯一地标识该远端终端设备。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可以是预定义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配置的,例如,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是网络设备在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建立承载的过程中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分配的,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该远端终端设备还可以在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用于指示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的指示信息,也就是说,该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不是发给该中继终端设备的,而是需要该中继终端设备转发给网络设备的。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中的指示信息可以显性或隐性地进行指示。该指示信息可以占用一个或多个比特。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适配层PDU中携带或不携带承载标识域,来指示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是否为中继数据。相应地,在中继终端设备接收到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适配层PDU时,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是否携带承载标识域。作为一个可选例子,如果该适配层PDU不携带承载标识域,则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不为中继数据,是远端终端设备发给中继终端设备自己的。可选地,如果该适配层PDU中携带承载标识域,则中继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需要转发给网络设备,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识别适配层PDU的承载标识域中的承载标识信息,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是否为中继数据。例如,可以预先定义或预先配置用于中继传输的承载的中继承载标识范围。此时,可选地,如果中继终端设备确定接收到的适配层PDU携带的承载标识信息属于该中继承载标识范围,则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可选地,如果中继终端设备确定接收到的适配层PDU携带的承载标识信息不属于该中继承载标识范围,则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不为中继数据,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中还可以携带该待发送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其中,该承载标识信息可以包括承载标识或逻辑信道标识,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S220,远端终端设备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该适配层PDU。
可选地,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层一对该适配层PDU进行进一步处理,并通过与该中继终端设备之间的PC5接口向该中继终端设备发送该处理后的适配层PDU,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如果网络侧为该远端终端设备配置了用于中继数据的传输资源,例如时频资源、码域资源和/或空域资源,则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于中继传输的传输资源向该中继终端设备发送该适配层PDU。此时,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适配层PDU所占用的传输资源,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可选地,该远端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指示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S230,中继终端设备接收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适配层PDU,在适配层获取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在S240中,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在适配层解析接收到的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可选地,如果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PC5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还包括RLC层和PDCP层,则该中继终端设备还可以将该适配层PDU传送至该RLC层和PDCP层进行进一步的解析处理。
具体地,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在适配层识别接收到的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例如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以确定该适配层PDU所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该中继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获取到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对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以得到与Uu接口对应的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可以具体为一层数据帧或二层PDU,并通过Uu接口向网络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一层数据帧可以指数据仅通过层一进行封装处理而未经更高层的封装处理。该二层PDU可以指数据的最外层或最高层是在设备的层二进行封装的。可选地,在与Uu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可以包括MAC层、RLC层和PDCP层,相应地,该二层PDU可以具体指 MAC PDU、RLC PDU或PDCP PDU。其中,MAC PDU可以是在层二仅通过MAC层对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而未经RLC层和PDCP层的封装处理;RLC PDU可以是在层二依次通过RLC层和MAC层对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而未经PDCP的封装处理;PDCP PDU可以是在层二依次经过PDCP层、RLC层和MAC层对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例如,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预先存储的终端设备标识与适配层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适配层标识所对应的终端设备标识,并在该数据包中携带确定的终端设备标识,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该数据包中还可以携带该待发送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在该中继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该数据包之前,该中继终端设备还可以发起上行授权请求,并且采用该网络设备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调度请求,该调度请求用于请求网络设备为该中继终端设备分配上行传输资源;该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调度请求之后,可以根据该调度请求,向该中继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授权,其中,该上行授权用于指示该网络设备为该中继终端设备分配的上行传输资源;该中继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上行授权之后,可以采用该上行传输资源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首先确定该网络设备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分配的前导码,例如,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适配层标识或终端设备标识与前导码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与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前导码。然后,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前导码来发起上行授权请求流程。该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的前导码之后,可以根据该前导码,向该中继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授权,并且在接收到该中继终端设备采用该上行授权所指示的上行传输资源传输的数据包之后,根据该数据包所占用的上行传输资源,确定该数据包所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此时,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不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从而能够进一步节约信令开销。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向该网络设备发送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来发起上行授权请求,其中,该BSR中可以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该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BSR之后,可以向该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以调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该中继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PDCCH之后,可以根据该PDCCH,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数据包。该网络设备在接收到该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之后,可以根据用于调度该数据包的PDCCH,确定该数据包所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此时,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不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传输的方法,远端终端设备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适配层PDU,该适配层PDU中携带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在适配层识别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根据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与现有技术中中继终端设备采用层三中继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中继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降低中继数据的传输时延,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方法300。该方法300可以应用于下行数据的中继传输,即网络设备通过中继终端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传输下行数据。
S310,网络设备对待发送数据进行封装处理,生成数据包,其中,该数据包可以具体为与Uu接口对应的一层数据帧或二层PDU。
可选地,该二层PDU可以具体为MAC PDU、RLC PDU或PDCP PDU,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携带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fier,LCID),该中继特定LCID可以用于指示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需要该中继终端设备转发。可选地,该中继特定LCID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预先分配的,例如网络设备在为远端终端设备建立承载的过程中分配该中继特定LCID,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该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由中继特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加扰的PDCCH调度该数据包。该中继特 定RNTI可以是预定义的,或者是网络设备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分配的,例如,网络设备在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建立承载的过程中为该远端终端设备分配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S320,网络设备通过Uu接口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该数据包。
S330,中继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并且在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对该数据包进行解析处理,以确定该数据包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可选地,如果该数据包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则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数据包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确定该数据包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通过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可选地,该适配层PDU可以是该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仅通过适配层和底层的封装处理得到的,也可以在通过适配层的封装处理之前通过PDCP层和RLC层的封装处理。在通过适配层的封装处理之后,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将数据传输至底层进行进一步的封装处理,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该远端终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或者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还可以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承载标识信息,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还可以携带该中继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可选地,在生成适配层PDU之前,该中继终端设备还可以确定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需要进行转发。具体地,如果该数据包中携带中继特定LCID,则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中继特定LCID,确定需要转发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或者,如果该数据包是通过由中继特定RNTI加扰的PDCCH调度的,则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用于调度该数据包的PDCCH,确定需要转发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确定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本发明实施例 对此不做限定。
S340,中继终端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该适配层PDU。
可选地,该中继终端设备可以通过用于中继传输的传输资源发送该适配层PDU,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S350,远端终端设备接收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的该适配层PDU,并在适配层获取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
可选地,如果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与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相匹配,则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是发送给自己的,并且可以进一步对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解调处理。可选地,如果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标识信息与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不匹配,则该远端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适配层PDU不是发送给自己的,并且可以丢弃适配层PDU,但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传输的方法,中继终端设备在接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之后,可以在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中携带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该适配层PDU,远端终端设备可以在适配层解析接收到的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由此确定该适配层PDU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与现有技术中中继终端设备采用层三中继的方式相比,能够降低中继终端设备的处理复杂度,降低中继数据的传输时延,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上文中结合图1至图4,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传输的方法,下面将结合图5至图10,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中继传输的装置。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装置400。该装置400包括:依次耦合的接收单元410、处理单元420和发送单元430。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装置400可以应用于上行数据的中继传输。
接收单元410可以被配置为接收远端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且该适配 层PDU是该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
处理单元420可以被配置为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该接收单元410接收到的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430可以被配置为根据该处理单元420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可选地,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可选地,该处理单元420还用于:根据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其中,该第二接口为该装置400与该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相应地,该发送单元430具体用于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处理单元420生成的与该第二接口对应的该二层PDU。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的头部可以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适配层PDU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此时,该处理单元420还可以用于:在该发送单元430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之前,根据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指示信息,确定需要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装置400可以应用于下行数据的中继传输。
接收单元410可以被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具体为一层数据帧或二层PDU。
处理单元420可以被配置为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接收单元410接收到的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430可以被配置为向该远端终端设备发送该处理单元420得到的该适配层PDU。
可选地,该接收单元410可以具体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该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中携带该数据,其中,该第二接口为该装置与该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可选地,该数据包中携带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此时,该处理单元420 还可以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根据该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确定需要转发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可选地,该数据包是该网络设备通过由中继特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加扰的PDCCH调度的。此时,该处理单元420还可以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根据用于调度该数据包的PDCCH采用的中继特定RNTI,确定需要转发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装置400与该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为第一接口。
可选地,在该装置400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可以仅包括底层和位于该底层之上的该适配层;或者在该装置400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可以包括底层、该适配层、RLC层和PDCP层,其中,该适配层位于该RLC层和该底层之间。
可选地,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该适配层以下的层可以对应于该装置和该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D2D通信技术。
具体地,位于该适配层以下的层可以包括层一和层二的底层。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装置4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中继终端设备,装置4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中继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装置500。该装置500可以应用于上行数据的中继传输。该装置500包括:
处理单元510,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待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装置500的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520,用于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该处理单元510生成的该适配层PDU。
可选地,该装置500的标识信息包括该装置500的适配层标识或该装置500的终端设备标识。
该中继终端设备与该装置500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具体为第一接口。
可选地,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 仅包括底层和位于该底层之上的该适配层;或者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该适配层、RLC层和PDCP层,其中,该适配层位于该RLC层和该底层之间。
可选地,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该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该中继终端设备和该装置500之间采用的D2D通信技术。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的头部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适配层PDU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还携带该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装置5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设备,装置5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远端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装置600。该装置600可以应用于下行数据的中继传输。该装置600包括:
接收单元610,用于接收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的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装置600的标识信息;
处理单元620,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该接收单元610接收的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装置600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获取到的该装置600的标识信息,确定该适配层PDU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
可选地,该装置600的标识信息包括该装置600的适配层标识或该装置600的终端设备标识。
该中继终端设备与该装置600之间的通信接口为该第一接口。
可选地,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该底层之上的该适配层;或者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该适配层、RLC层和PDCP层,其中,该适配层位于该RLC层和该底层之间。
可选地,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该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该中继终端设备和该装置600之间采用的D2D通信技术。
在一个可选例子中,装置6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设备,装置600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远端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流程和/或步骤,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装置700。该装置700包括: 依次耦合的接收器710、处理器720和发送器730。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装置700可以应用于上行数据的中继传输。
接收器710可以被配置为接收远端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且该适配层PDU是该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
处理器720可以被配置为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该接收器710接收到的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发送器730可以被配置为根据该处理器720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可选地,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该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可选地,该处理器720还用于:根据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其中,该第二接口为该装置700与该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相应地,该发送器730具体用于向该网络设备发送该处理器720生成的与该第二接口对应的该二层PDU。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的头部可以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适配层PDU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此时,该处理器720还可以用于:在该发送器730根据获取到的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之前,根据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指示信息,确定需要向该网络设备转发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在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装置700可以应用于下行数据的中继传输。
接收器710可以被配置为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地,该数据包可以具体为一层数据帧或二层PDU。
处理器720可以被配置为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接收器710接收到的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发送器730可以被配置为向该远端终端设备发送该处理器720得到的该适配层PDU。
可选地,该接收器710可以具体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 送的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该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中携带该数据,其中,该第二接口为该装置与该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可选地,该数据包中携带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此时,该处理器720还可以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根据该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确定需要转发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可选地,该数据包是该网络设备通过由中继特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加扰的PDCCH调度的。此时,该处理器720还可以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根据用于调度该数据包的PDCCH采用的中继特定RNTI,确定需要转发该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装置700与该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为第一接口。
可选地,在该装置700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可以仅包括底层和位于该底层之上的该适配层;或者在该装置700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可以包括底层、该适配层、RLC层和PDCP层,其中,该适配层位于该RLC层和该底层之间。
可选地,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该适配层以下的层可以对应于该装置和该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D2D通信技术。
具体地,位于该适配层以下的层可以包括层一和层二的底层。
应理解,装置7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中继终端设备,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中继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可选地,装置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处理器可以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时,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装置800。该装置800可以应用于上行数据的中继传输。该装置800包括:
处理器810,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待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装置800的标识信息;
发送器820,用于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该处理器810生成的该适配层PDU。
可选地,该装置800的标识信息包括该装置800的适配层标识或该装置800的终端设备标识。
该中继终端设备与该装置800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具体为第一接口。
可选地,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该底层之上的该适配层;或者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该适配层、RLC层和PDCP层,其中,该适配层位于该RLC层和该底层之间。
可选地,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该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该中继终端设备和该装置800之间采用的D2D通信技术。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的头部携带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适配层PDU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
可选地,该适配层PDU还携带该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应理解,装置8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设备,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远端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可选地,装置8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处理器可以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时,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继传输的装置900。该装置900可以应用于下行数据的中继传输。该装置900包括:
接收器910,用于接收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的适配层PDU,其中,该适配层PDU携带该装置900的标识信息;
处理器920,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该接收器910接收的该适配层PDU中携带的该装置900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获取到的该装置900的标识信息,确定该适配层PDU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
可选地,该装置900的标识信息包括该装置900的适配层标识或该装置900的终端设备标识。
该中继终端设备与该装置900之间的通信接口为该第一接口。
可选地,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该底层之上的该适配层;或者在该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该适配层、RLC层和PDCP层,其中,该适配层位于该RLC层和该底层之间。
可选地,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该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该中继终端设备和该装置900之间采用的D2D通信技术。
应理解,装置9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远端终端设备,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远端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可选地,装置9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处理器可以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且当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时,该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中继终端设备、远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应理解,本文对实施例的描述着重于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考,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指令,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应理解,为避免重复,本文对实施例的描述着重于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考。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中描述的各方法步骤和单元,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实施例的步骤及组成。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 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0)

  1.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终端设备接收远端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适配层PDU携带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且所述适配层PDU是所述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转发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所述底层之上的所述适配层;或者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所述适配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其中,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RLC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中继终端设备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所述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和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技术。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转发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包括: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其中,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中继终端设备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与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所述二 层PDU。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的头部携带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适配层PDU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转发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根据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所述指示信息,确定需要向所述网络设备转发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还携带所述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8.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远端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待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适配层PDU携带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远端终端设备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所述适配层PDU。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10. 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所述底层之上的所述适配层;或者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所述适配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其中,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RLC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中继终端设备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11. 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所述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和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技术。
  12. 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的头部携带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适配层PDU携 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
  13. 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还携带所述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14.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适配层PDU携带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向所述远端终端设备发送所述适配层PDU。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所述底层之上的所述适配层;或者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所述适配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其中,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RLC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中继终端设备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17.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所述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和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技术。
  18.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所述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中携带所述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中继终端设备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19.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中携带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 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根据所述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确定需要转发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20.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是所述网络设备通过由中继特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加扰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调度的;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终端设备根据用于调度所述数据包的PDCCH采用的中继特定RNTI,确定需要转发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21. 根据权利要求14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还携带所述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22. 一种中继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远端终端设备接收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的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适配层PDU携带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远端终端设备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远端终端设备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适配层PDU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所述底层之上的所述适配层;或者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所述适配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其中,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RLC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中继终端设备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25.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与第 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所述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和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技术。
  26. 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远端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的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适配层PDU携带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并且所述适配层PDU是所述远端终端设备通过在层二的适配层对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的;
    处理单元,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获取到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转发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28. 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所述底层之上的所述适配层;或者
    在所述装置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所述适配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其中,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RLC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装置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29. 根据权利要求26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所述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所述装置和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技术。
  30. 根据权利要求26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其中,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装置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向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处理单元生成的与所述第二接口对应的所述二层PDU。
  31. 根据权利要求26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的头部携带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适配层PDU携 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所述发送单元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向所述网络设备转发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之前,根据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所述指示信息,确定需要向所述网络设备转发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数据。
  32. 根据权利要求26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还携带所述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33. 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待向网络设备发送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适配层PDU携带所述装置的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向中继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处理单元生成的所述适配层PDU。
  34. 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装置的适配层标识或所述装置的终端设备标识。
  35. 根据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所述底层之上的所述适配层;或者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所述适配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其中,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RLC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中继终端设备与所述装置之间的通信接口。
  36. 根据权利要求33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所述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和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技术。
  37. 根据权利要求33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的头部携带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适配层PDU携带的数据为中继数据。
  38. 根据权利要求33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还携带所述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39. 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处理单元,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适配层PDU携带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远端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处理单元得到的所述适配层PDU。
  40. 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适配层标识或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终端设备标识。
  41. 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所述底层之上的所述适配层;或者
    在所述装置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所述适配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其中,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RLC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装置与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42. 根据权利要求39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所述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所述装置和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技术。
  43. 根据权利要求39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
    接收网络设备向远端终端设备发送的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所述与第二接口对应的二层PDU中携带所述数据,其中,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装置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接口。
  44. 根据权利要求39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中携带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根据所述中继特定逻辑信道标识,确定需要转发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45. 根据权利要求39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 据包是所述网络设备通过由中继特定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加扰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调度的;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对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进行封装处理,得到适配层PDU之前,根据用于调度所述数据包的PDCCH采用的中继特定RNTI,确定需要转发所述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
  46. 根据权利要求39至4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层PDU还携带所述数据所属承载的承载标识信息。
  47. 一种中继传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中继终端设备发送的适配层协议数据单元PDU,其中,所述适配层PDU携带所述远端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在层二的适配层获取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适配层PDU中携带的所述装置的标识信息,以及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装置的标识信息,确定所述适配层PDU对应的远端终端设备。
  48. 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的标识信息包括所述装置的适配层标识或所述装置的终端设备标识。
  49. 根据权利要求47或4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仅包括底层和位于所述底层之上的所述适配层;或者
    在所述中继终端设备的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层二包括底层、所述适配层、无线链路控制RLC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其中,所述适配层位于所述RLC层和所述底层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中继终端设备与所述装置之间的通信接口。
  50. 根据权利要求47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第一接口对应的用户面协议栈中,位于所述适配层以下的层对应于所述中继终端设备和所述远端终端设备之间采用的设备到设备D2D通信技术。
CN201680084434.1A 2016-06-03 2016-06-03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88866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84810 WO2017206186A1 (zh) 2016-06-03 2016-06-03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6682A true CN108886682A (zh) 2018-11-23
CN108886682B CN108886682B (zh) 2022-04-15

Family

ID=60478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4434.1A Active CN108886682B (zh) 2016-06-03 2016-06-03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0841789B2 (zh)
EP (1) EP3429244B1 (zh)
JP (1) JP6749415B2 (zh)
KR (1) KR20190016485A (zh)
CN (1) CN108886682B (zh)
HK (1) HK1257407A1 (zh)
TW (1) TWI753914B (zh)
WO (1) WO201720618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2691A (zh) * 2020-12-31 2021-05-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处理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38628A (zh) * 2019-12-09 2021-06-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参数的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3972969A (zh) * 2020-07-22 2022-01-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4423097A (zh) * 2020-10-09 2022-04-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830717A (zh) * 2019-12-31 2022-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3065910A1 (zh) * 2021-10-21 2023-04-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远端终端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14707B2 (ja) * 2016-03-30 2020-06-24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中継伝送方法
US10841789B2 (en) 2016-06-03 2020-11-1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transmission
CN113438644B (zh) * 2016-09-30 2023-1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JP6718103B2 (ja) * 2016-11-04 2020-07-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
GB2562220A (en) * 2017-05-05 2018-11-14 Tcl Communication Ltd Methods and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direct communication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US10716167B2 (en) * 2018-11-29 2020-07-14 Toyota Motor North America, Inc. Cellular network coverage using a vehicle-based data transmission extender
WO2021097801A1 (en) * 2019-11-22 2021-05-27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packet routing for sidelink relay
US20210306043A1 (en) * 2020-03-30 2021-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porting and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control with layer 2 relaying
CN113810963A (zh) * 2020-06-17 2021-12-1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WO2022075906A1 (en) * 2020-10-06 2022-04-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requesting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over a path comprising remote ue, relay ue and radio network node.
CN114630389A (zh) * 2020-12-14 2022-06-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222048A1 (zh) * 2021-04-20 2022-10-2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及通信系统
CN116017393A (zh) * 2021-10-21 2023-04-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3117873A1 (en) * 2021-12-22 2023-06-2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rminal identification for communication using relay terminal device
WO2023201661A1 (zh) * 2022-04-21 2023-10-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络设备和转发器间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JP2024041111A (ja) * 2022-09-14 2024-03-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68802A2 (en) * 1990-07-27 1992-01-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roadband switching networks
WO1998048591A1 (en) * 1997-04-18 1998-10-29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288624A (zh) * 1998-11-13 2001-03-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异步转移模式网中异步转移模式适配层2处理设备和方法
KR20020069449A (ko) * 2001-02-26 2002-09-0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에이티엠 사용자망 인터페이스 광 신호 처리 관리 정합의원격 미디어 게이트웨이 시스템
KR20040076166A (ko) * 2003-02-24 2004-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트이진 트리를 이용한 에이티엠적응계층2 주소 변환장치 및 방법
US20050114489A1 (en) * 2003-11-24 2005-05-26 Yonge Lawrence W.Iii 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 that encapsulates data from a plurality of received data units into a plurality of independently transmittable blocks
CN101127643A (zh) * 2006-08-16 2008-02-20 北京中创信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网络测试中接口参数的配置方法
CN101197755A (zh) * 2006-12-07 2008-06-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sua信令网管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1925036A (zh) * 2009-06-10 2010-12-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高层信令的传送方法、系统及装置
EP2416618A1 (en) * 2009-03-31 2012-02-08 Fujitsu Limited Relay station, base station, method of relaying,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421162A (zh) * 2011-11-29 2012-04-18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支持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混合式路由
CN102892143A (zh) * 2011-07-20 2013-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US20130039297A1 (en) * 2011-08-10 2013-02-1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US20140078935A1 (en) * 2011-05-18 2014-03-20 Zte Corporation Multi-Interface Terminal, and Neighbor Topology Discovery and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fore
CN103814596A (zh) * 2013-12-06 2014-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5128537A1 (en) * 2014-02-27 2015-09-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to-device based user equipment to network relay
CN105451208A (zh) * 2014-08-22 2016-03-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实现设备到设备发现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30972B2 (en) * 2008-09-26 2015-05-1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ontrol signaling in system supporting relayed connections
US8355388B2 (en) 2008-12-17 2013-01-15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itial access to relays
US20100302999A1 (en) 2009-05-29 2010-12-02 Yan Hu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2098725B (zh) 2009-12-15 2015-07-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服务网关与中继终端间传输数据的系统及方法
US9144108B2 (en) * 2010-02-11 2015-09-22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ink adaptation in type-II relay network
CN101820361B (zh) 2010-03-26 2014-08-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对多协议通信组件管理的方法及装置
WO2013027015A1 (en) * 2011-08-19 2013-02-28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GB2493782B (en) 2011-08-19 2016-07-27 Nvidia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GB2493785B (en) 2011-08-19 2016-04-20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9553707B2 (en) 2012-02-20 2017-01-2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CN103379651B (zh) 2012-04-13 2016-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038622A1 (en) * 2012-05-22 2014-0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of small data amounts while in idle mode
CN102759784B (zh) 2012-07-20 2017-10-20 上海天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中继支架
EP2833694A3 (en) * 2013-07-29 2015-04-01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lay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5934896B (zh) 2014-01-31 2020-02-11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通知d2d通信系统的方法及其装置
GB2523328A (en) 2014-02-19 2015-08-26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883513B2 (en) 2014-03-19 2018-0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of device-to-device scheduling assignment for mode1
WO2015163593A1 (en) * 2014-04-22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received pdcp pdu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9820225B2 (en) * 2014-05-13 2017-11-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a mobile device
RU2679250C1 (ru) * 2014-07-31 2019-02-06 Хуаве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еализации ретрансляции
EP2983425B1 (en) 2014-08-08 2019-03-0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D2D Data Transmission - Timing Advance for Idle Mode UE
US20160323777A1 (en) * 2015-04-28 2016-11-03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ue-to-network relay based on device to device ser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332152B (zh) * 2015-06-30 2019-09-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08029148B (zh) 2015-07-23 2022-04-01 苹果公司 移动性中继方法和装置
EP3148285B1 (en) 2015-09-25 2019-04-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Improved radio bearer mapping for proximity services ue to network relay with associated priority signalling
US20190059015A1 (en) 2016-02-24 2019-02-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using non-3gpp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714707B2 (ja) 2016-03-30 2020-06-24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中継伝送方法
US10841789B2 (en) 2016-06-03 2020-11-1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transmission
US20180192461A1 (en) * 2017-01-05 2018-07-05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ng non-3gpp or non-ip device to lte-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68802A2 (en) * 1990-07-27 1992-01-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Broadband switching networks
WO1998048591A1 (en) * 1997-04-18 1998-10-29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288624A (zh) * 1998-11-13 2001-03-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异步转移模式网中异步转移模式适配层2处理设备和方法
KR20020069449A (ko) * 2001-02-26 2002-09-0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에이티엠 사용자망 인터페이스 광 신호 처리 관리 정합의원격 미디어 게이트웨이 시스템
KR20040076166A (ko) * 2003-02-24 2004-08-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비트이진 트리를 이용한 에이티엠적응계층2 주소 변환장치 및 방법
US20050114489A1 (en) * 2003-11-24 2005-05-26 Yonge Lawrence W.Iii Medium access control layer that encapsulates data from a plurality of received data units into a plurality of independently transmittable blocks
CN101127643A (zh) * 2006-08-16 2008-02-20 北京中创信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网络测试中接口参数的配置方法
CN101197755A (zh) * 2006-12-07 2008-06-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sua信令网管消息的方法及装置
EP2416618A1 (en) * 2009-03-31 2012-02-08 Fujitsu Limited Relay station, base station, method of relaying,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925036A (zh) * 2009-06-10 2010-12-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终端高层信令的传送方法、系统及装置
US20140078935A1 (en) * 2011-05-18 2014-03-20 Zte Corporation Multi-Interface Terminal, and Neighbor Topology Discovery and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fore
CN102892143A (zh) * 2011-07-20 2013-0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的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US20130039297A1 (en) * 2011-08-10 2013-02-1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data transmission an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CN102421162A (zh) * 2011-11-29 2012-04-18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支持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混合式路由
CN103814596A (zh) * 2013-12-06 2014-05-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5128537A1 (en) * 2014-02-27 2015-09-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to-device based user equipment to network relay
CN105451208A (zh) * 2014-08-22 2016-03-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实现设备到设备发现的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GPRS);Service description;Stage 2(Release 13)", 《3GPP TS 23.060 V13.23.0》 *
BASAK CAN 等: "MAC-PDU Size Optimization for OFDMA Modulated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 IEEE GLOBECOM 2008 - 2008 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
HUAWEI,HISILICON: "L2 UE Relay technology consideration for wearable",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3BIS R2-162642》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38628A (zh) * 2019-12-09 2021-06-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参数的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3038628B (zh) * 2019-12-09 2023-04-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参数的配置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4830717A (zh) * 2019-12-31 2022-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972969A (zh) * 2020-07-22 2022-01-2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3972969B (zh) * 2020-07-22 2023-05-05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14423097A (zh) * 2020-10-09 2022-04-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2822691A (zh) * 2020-12-31 2021-05-1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处理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65910A1 (zh) * 2021-10-21 2023-04-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远端终端信息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16485A (ko) 2019-02-18
JP2019520727A (ja) 2019-07-18
US11405773B2 (en) 2022-08-02
WO2017206186A1 (zh) 2017-12-07
EP3429244B1 (en) 2021-07-14
HK1257407A1 (zh) 2019-10-18
US20190166486A1 (en) 2019-05-30
EP3429244A1 (en) 2019-01-16
CN108886682B (zh) 2022-04-15
US10841789B2 (en) 2020-11-17
US20210006967A1 (en) 2021-01-07
EP3429244A4 (en) 2019-02-20
JP6749415B2 (ja) 2020-09-02
TW201743651A (zh) 2017-12-16
TWI753914B (zh) 2022-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6682A (zh)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8521851B (zh) 中继传输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476496B (zh) 用于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中继终端设备
US11343874B2 (en) Rela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U2018284726B2 (en) Method for sending buffer status report and user equipment
CN108605320A (zh) 用于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S20110003545A1 (en) Relay Node Connection Management
WO2016197396A1 (zh) 一种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及资源分配方法
CN111107634A (zh) 用于无线回传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8058440A1 (zh) 传输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JP2020191672A (ja)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JP6697097B2 (ja) セル間干渉を除去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9964535A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15767746A (zh) 配置方法、配置确定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CN109644392A (zh) 用于数据处理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74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