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79651B -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79651B
CN103379651B CN201210109001.0A CN201210109001A CN103379651B CN 103379651 B CN103379651 B CN 103379651B CN 201210109001 A CN201210109001 A CN 201210109001A CN 103379651 B CN103379651 B CN 1033796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rotocol stack
protocol
layer
receiv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900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79651A (zh
Inventor
周永行
孙静原
任晓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 Hanyi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090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37965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74207 priority patent/WO2013152743A1/zh
Priority to EP13775389.3A priority patent/EP2824987A4/en
Publication of CN1033796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9651A/zh
Priority to US14/510,573 priority patent/US20150029913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796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796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Abstract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能够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进行信号传输。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和/或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其中,该第一协议栈用于在基站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二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二协议栈与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通过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协议栈,能够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射信号,使用下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从而能够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进行信号传输。

Description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系统中,接入节点(Access Point,AP)(例如,基站)使用下行载波来向用户设备(UE,UserEquipment)发送信号,使用上行载波来接收UE发送的信号。并且,系统经常处于上下行载波负载不平衡的状态。即,通常,上行载波的利用率较低,而下行载波的容量不能满足需求,例如,当用户观看视频或下载文件的时候,下行传输需要较大的数据速率,而需要上传的数据很少,上行传输仅需要很小的数据速率就可以满足需要。
但在该FDD系统中,接入节点在上行载波上只能接收UE的信号而不能发送信号,在下行载波上只能向UE发送信号而不能接收信号。因此,不能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进行信号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能够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进行信号传输。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和/或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其中,该第一协议栈用于在基站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二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二协议栈与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和/或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其中,该第四协议栈用于在用户设备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三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三协议栈与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传输信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根据用于在基站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以及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或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三信号;发送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处理器生成的第一信号;和/或接收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该第三信号;其中,该第二协议栈与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传输信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根据用于在用户设备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以及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三协议栈,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一信号或生成第二信号;接收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该第一信号;和/或发送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处理器生成的第二信号;其中,该第三协议栈与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可以根据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协议栈,使基站等接入节点能够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射信号,使用下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从而能够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进行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类设备协议栈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类设备协议栈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也可称之为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移动用户设备等,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RAN,Radio Access Network)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用户设备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
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 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NB或e-Node B,evolutional Node B),本发明并不限定,但为描述方便,下述实施例以Node B为例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从接入节点的角度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1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100包括:
S110,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和/或
S120,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
其中,该第一协议栈用于在基站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二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二协议栈与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首先,对该接入节点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接入节点包括第一协议栈和第二协议栈,其中,第二协议栈可以通过内部接口直接聚合在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上,或者,第二协议栈可以通过适配层聚合在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一协议栈包括基站协议栈,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至少包括该基站协议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或
该第二协议栈至少包括设备到设备协议栈中的物理层。
具体地说,可以使用基站协议栈作为第一协议栈,应理解,该基站协议栈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他能够在基站(接入节点)侧实现基站(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协议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并且,上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包括能够行使基站功能的接入节点(例如,能够与用户设备通信的中继节点(RN,Relay Node))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
可以使用设备到设备(D2D,Device-to-Device)协议栈的部分或全部协议层(例如,物理层、媒体接入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等中的至少一协议层)作为第二协议栈,应理解,该D2D协议栈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他能够实现上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例如,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协议栈(协议层)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二协议栈可以包括用户面协议栈,也可以包括用户面协议栈和控制面协议栈,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以下,以用户面协议栈为例进行说明,用户面协议栈主要包括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无线链路控制(RLC,Radio LinkControl)层、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和物理(PHY,Physical)层。PDCP层主要用于对信息进行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RLC层主要用于实现自动重传请求(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相关功能,对信息进行分段和级联或对分段和级联的信息进行重组;MAC层主要用于对传输格式组合的选择,实现调度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相关功能;PHY层主要用于为MAC层和高层提供信息传输的服务,根据选择的传输格式组合进行编码调制处理或解调解码处理。以下,省略对相同或相似情况的说明。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第二协议栈(包括D2D协议栈的部分或全部协议层)称为类D2D协议栈。将通过该第二协议栈而以设备至设备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的方式称为类D2D方式,并且,该类D2D方式可以为D2D方式或任何其他用于设备与设备之间通信的方式,如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类D2D协议栈的结构(例如,所包括的D2D协议栈的协议层),实现多种级别的聚合,例如,可以是基站协议栈(全部协议层)与D2D协议栈的PHY层(类D2D协议栈的一种结构)的聚合,也可以是基站协议栈与D2D协议栈的PHY层和MAC层(类D2D协议栈的另一种结构)的聚合,还可以是基站协议栈(全部协议层)与D2D协议栈的PHY层、MAC层、RLC层等(类D2D协议栈的再一种结构)的聚合。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该接入节点中,类D2D协议栈可以通过内部接口直接聚合在基站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上。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如果在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的信号在经过该类D2D协议栈和该基站协议栈(至少一协议层)时无需进行转换,则可以根据类D2D协议栈的具体结构(例如,所包括的协议层),将该类D2D协议栈直接连接在基站协议栈中的至少一个协议层上。例如,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如果类D2D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或仅包括PHY层,并通过后述适配层实现MAC层、RLC层的功能),则可以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PDCP层上而与该基站协议栈共用PDCP层。如果类D2D协议栈仅包括PHY层,则可以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MAC层上而与该基站协议栈共用PDCP层、RLC层和MAC层。应理解,以上列举的连接方式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以基站从核心网获取数据并向用户设备发送为例,基站可以使用S1接口与核心网连接,并且,可以通过S1接口从核心网获取数据,然后通过该基站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类D2D协议栈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以类D2D方式发送给设置有第三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随后详细说明)的用户设备。
以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并向核心网发送为例,基站可以使用S1接口与核心网连接,并且,可以以类D2D方式接收设置有第三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随后详细说明)的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然后通过该基站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类D2D协议栈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S1接口发送至核心网。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该接入节点中,类D2D协议栈还可以通过适配层而聚合在基站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上,因此,该第二协议栈与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包括:
该第二协议栈与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通过适配层相连,其中,该适配层用于对信号进行在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与该第二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处理。
并且,此情况下,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可以包括:
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适配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和/或
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可以包括
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该适配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
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如果在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的信号在经过该类D2D协议栈和该基站协议栈时需要进行转换,例如,将类D2D协议栈的PHY层和基站协议栈的PDCP层适配连接在一起,那么就需要完成两层之间信息的处理,即,将来自类D2D协议栈的信息处理为基站协议栈能够接收并处理的信息,和/或将来自基站协议栈中的至少一个协议层处理的信号处理为类D2D协议栈能够接收并处理的信息,此情况下,可以根据类D2D协议栈的具体结构(例如,所包括的协议层),将该类D2D协议栈经由适配层连接在基站协议栈中的至少一个协议层上。例如,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如果类D2D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则可以仅通过适配层的信息转换功能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PDCP层上。如果类D2D协议栈仅包括PHY层,则可以通过适配层来实现类D2D协议栈的MAC层和RLC层的功能以及信息转换功能,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PDCP层上,也可以通过适配层的信息转换功能而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MAC层上而与该基站协议栈共用PDCP层、RLC层和MAC层。应理解,以上列举的连接方式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以基站从核心网获取数据并向用户设备发送为例,基站可以使用S1接口与核心网连接,并且,可以通过S1接口从核心网获取数据,然后通过该基站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适配层和类D2D协议栈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以类D2D方式发送给设置有第三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随后详细说明)的用户设备。
以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并向核心网发送为例,基站可以使用S1接口与核心网连接,并且,可以以类D2D方式接收设置有第三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随后详细说明)的用户设备发送的数据,然后通过该基站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适配层和类D2D协议栈对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S1接口发送至核心网。
这样,通过设置适配层,能够确保信号在类D2D协议栈与基站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并能够根据需要与类D2D协议栈共同实现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从而,能够使类D2D协议栈的配置更加灵活。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该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包括:
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至少一个第二协议栈,生成该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其中一个第二协议栈对应一个第一信号,并对应至少一个接收端;和/或
该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包括:
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该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至少一个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其中一个第二协议栈对应一个第三信号,并对应至少一个接收端。
具体地说,可以根据用户设备对第三协议栈的设置,在接入节点中设置多种结构(包括的层数、适配层能够实现的功能)的类D2D协议栈,例如,如果用户设备的第三协议栈仅包括PHY层,则接入节点也可以设置仅包括PHY层的第二协议栈。从而,接入节点在与用户设备以类D2D方式通信时,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个类D2D协议栈,与一个或多个与该类D2D协议栈相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多个类D2D协议栈,与一个与该多个类D2D协议栈相对应的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并且,当接入节点同时与多个用户设备通信时,可以采用例如频分复用、码分复用或空分复用等多种通信方式。
应理解,以上列举的用户设备的第三协议栈与接入节点的第二协议栈的对应关系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他能够实现该用户设备与接入节点以设备至设备之间的通信方式进行通信的对应结构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并且,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类D2D协议栈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可以将该多个类D2D协议栈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同一层上,也可以将该多个类D2D协议栈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不同层上,例如,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如图2所示,可以将能够与基站协议栈的PDCP层进行信息传输的类D2D协议栈1和类D2D协议栈2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PDCP层上,其中类D2D协议栈1和类D2D协议栈2的具体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适配层的结构和功能根据类D2D协议栈包括的协议层而变化),可以将能够与基站协议栈的RLC层进行信息传输的类D2D协议栈3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RLC层上。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设置有多个类D2D协议栈的接入节点可以同时与多个设置有第三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随后详细说明)的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接入节点与多个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可以使用相同或不同的载波,例如,可以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使承载各信号的载波(或子载波、子带等频域单元)正交,或者接入节点可以采用例如空分复用的方式与多个用户设备进行通信。
这样,能够使接入节点同时对多个设置有第三协议栈的用户设备进行服务,并且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的第三协议栈的设置情况,选择适当的类D2D协议栈进行服务,从而能够适应用户设备中第三协议栈的不同配置。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该第二协议栈通过一个适配层连接在该至少一协议层上,或者至少两个第二协议栈中的每一个第二协议栈分别通过一个适配层连接在该至少一协议层上。
具体地说,可以通过一个适配层将(结构或功能)不同的类D2D协议栈连接在基站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上,并且,该适配层可以具有切换功能,从而能够根据激活的类D2D协议栈的结构,切换至相应功能,以使该激活的类D2D协议栈能够与基站协议栈进行信息传输。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二协议栈和该第一协议栈共同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或该第一协议栈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该第二协议栈设置在与该第一接入网实体相连的第二接入网实体内。
并且,在设置适配层的情况下,该第二协议栈、该第一协议栈和该适配层可以共同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或
该第一协议栈和该适配层可以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该第二协议栈可以设置在与该第一接入网实体相连的第二接入网实体内;或
该第一协议栈可以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该第二协议栈和该适配层可以设置在与该第一接入网实体相连的第二接入网实体内。
具体地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类D2D协议栈可以设置在Node B(配置有基站协议栈)中从而构成一种新的接入节点Node C(具体连接方式如上所述)。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类D2D协议栈也可以设置在位于Node B外部的接入网实体,并通过光纤等与设置在Node B中的基站协议栈(至少一协议层)相连,例如,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在异构网络(HetNet)中,基站协议栈可以设置在宏基站Node B中,该类D2D协议栈可以设置在与该Node B连接的其他接入节点中,Node B和设置有类D2D协议栈的其他接入节点一起构成Node C,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与NodeB连接的其他接入节点(第二接入网实体)可以包括微站Micro和毫微站Pico。
并且,此情况下,多个Node B可以共用设置在上述第二接入网实体中的类D2D协议栈。另外,当Node B与一个Node C相连(通过光纤等)时,该Node B也可以使用设置在Node C中的类D2D协议栈。
这样,无需改造现有的Node B,减少了在现有接入节点中设置类D2D协议栈的改造作业,从而提高了本发明的实用性。
并且,在HetNet系统中,可以根据网络业务分布的统计特性,部分节点使用Node B,部分节点使用Node C。Node C也可以通过光纤等连接一定的接入节点来扩大覆盖范围。
可选地,在Node C控制的第二接入网实体中,可以包括仅设置有基站协议栈的第二接入网实体、设置有基站协议栈和类D2D协议栈双方的第二接入网实体、仅设置有类D2D协议栈的第二接入网实体。设置有基站协议栈和类D2D协议栈的第二接入网实体可以根据基站协议栈使用下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根据类D2D协议栈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但是,仅设置有类D2D协议栈的第二接入网实体只能根据类D2D协议栈来为用户设备服务,但是,在通过光纤等与Node B或NodeC相连的情况下,能够使该类D2D协议栈与该Node B或NodeC的基站协议栈聚合,从而能够根据需要,使用基站协议栈和/或类D2D协议栈来为用户设备服务。
这样,能够扩大Node C的服务范围,保证Node C的灵活应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接收端包括设置有该第三协议栈的接入节点和设置有该第三协议栈的用户设备,其中,该用户设备设置有第四协议栈,该第四协议栈用于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与该第一协议栈相对应。
具体地说,一方面,两个Node C之间,能够根据类D2D协议栈,通过空中接口进行通信。
另一方面,Node C与用户设备之间,能够根据类D2D协议栈,通过空中接口进行通信。
下面,对该Node C(设置有类D2D协议栈和基站协议栈)根据类D2D协议栈与设置有类D2D协议栈的用户设备(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简称用户设备)的具体通信流程进行说明。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通常情况下,该Node C可以根据基站协议栈与用户设备进行通信,即,该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的同时,还包括:
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生成第五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五信号;和/或
该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的同时,还包括:
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六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解析该第六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根据基站协议栈与接收端(用户设备)进行通信的过程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省略其说明。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在满足激活条件的情况下,激活第二协议栈,而执行步骤S110和/或步骤S120的相关流程,即,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和/或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
下面,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对上述激活条件进行说明。即,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如果该第一下行载波的负载与该第一下行载波的容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或如果该第一上行载波的负载低于该第一上行载波的容量,或如果接收到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其中该第一消息承载请求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信号的信息,确定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信号;和/或
如果该第一上行载波的负载与该第一上行载波的容量的比值超过第二阈值,或如果该第一下行载波的负载低于该第一下行载波的容量时,或如果接收到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该第二消息承载请求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的信息,确定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
具体地说,Node C可以监测用于传输信号(包括数据和控制信令)的载波(包括该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一下行载波),如果下行载波的负载与容量的比值超过一定阈值(例如,1)即下行载波的容量不能满足需求,而上行载波的利用率较低,或上行载波的负载与容量的比值超过一定阈值(例如,1)即上行载波的容量不能满足需求,而下行载波的利用率较低,则可以确定满足上述激活条件。
并且,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请求Node C以类D2D方式进行信号传输,Node C可以根据该请求立即激活类D2D协议栈而以类D2D方式与该用户设备进行信号传输,也可以根据该请求,判定是否满足上述激活条件判定,并在满足上述激活条件的情况下,激活类D2D协议栈而以类D2D方式与该用户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应理解,以上列举的激活条件、用于判定激活条件的参数及其阈值仅为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这样,能够灵活地使用类D2D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提高传输效率。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上行载波与第一下行载波可以属于同一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载波对,也可以属于不同的FDD载波对。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前,该方法还包括:
向该接收端发送第三消息,其中该第三消息承载指示该接收端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和/或
该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前,该方法还包括:
向该接收端发送第四消息,其中该第四消息承载指示该接收端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
具体地说,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用户设备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调度信息,调度信息中包括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信号时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使用的子带、使用的发射功率、解调参考信号(DM 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等中的至少一个,从而UE根据调度信息接收NodeC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发送的信号;和/或调度信息中包括根据该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时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使用的子带、使用的发射功率、解调参考信号等中的至少一个,从而UE根据调度信息向NodeC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
并且,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需要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信号,和/或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后,Node C还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激活消息,从而使用户设备激活类D2D协议栈而以类D2D方式与该Node C进行信号传输。
其后,S110,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和/或
S120,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
具体地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Node C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时,NodeC可以通过S1接口从核心网获取数据并转递给基站协议栈的PDCP层,根据基站协议栈的至少PDCP层(是否包括其他协议层根据类D2D的具体结构而定)和类D2D协议栈(可以根据上述类D2D的结构,选择是否根据适配层),对来自核心网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能够以类D2D方式与用户设备进行通信的数据(以下称为第一模式数据),使用第一上行载波,以类D2D方式向用户设备发送该第一模式数据。
并且,可选地,上述通信过程可以通过类似D2D空中接口的接口(以下,称为类D2D空中接口)进行。以下省略对相同或相似情况的说明。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同时根据基站协议栈,使用与该第一上行载波构成一组载波对的第一下行载波,以基站至用户设备的方式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二模式数据,其中第二模式数据是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以下,称为第二模式数据)。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用户设备向Node C发送信号时,Node C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一模式数据,其中,该第一模式数据是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类D2D协议栈和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PDCP层(是否包括其他协议层根据类D2D的具体结构而定)进行处理的数据,其后,Node C根据类D2D协议栈和基站协议栈的至少PDCP层(是否包括其他协议层根据类D2D的具体结构而定),对该第一模式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据通过S1接口发送至核心网。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同时根据基站协议栈,使用与该第一下行载波构成一组载波对的第一上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能够以用户设备至基站的方式传输的数据(第二模式数据)。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包括:
在该第一上行载波,使用小于等于第三阈值的发射功率,向该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
其中,该第三阈值包括用户设备的发射功率。
具体地说,Node C可以使用小于等于用户设备的最大发射功率(例如,23dBm),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上述第一模式数据。应理解,以上列举的数值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这样,能够保证Node C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上述第一模式数据时产生的干扰影响较小。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生成第二信号,使用第二下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该第二信号;和/或
使用第二上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四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解析该第四信号。
具体地说,Node C可以根据基站协议栈,使用第二上行载波,向该用户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模式数据。
并且,Node C还可以根据基站协议栈,使用与该第二下行载波,接收该用户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模式数据。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并且,Node C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第一信号)与Node C使用第二下行载波向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可以对应同一数据,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数据,其中同一数据可以是一段数据的相同部分或不同部分。同样,Node C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到的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第三信号)与Node C使用第二上行载波接收到的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第四信号)可以对应同一数据,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数据。
因此,如果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同一数据,则Node C需要显式或隐式通知用户设备,Node C以不同协议栈(基站协议栈和类D2D协议栈)方式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对应一个数据,以确保用户设备能够完整地接收到同一数据的数据。并且,如果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同一数据,则Node C同样需要显式或隐式通知用户设备,以便于用户设备根据相同的数据进行传输。即,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Node C可以通知用户设备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即,该方法还包括:
向该接收端发送第五消息,其中该第五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和/或
向该接收端发送第六消息,其中该第六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
具体地说,Node C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Radio ResourceControl)等高层信令通知用户设备,Node C以根据基站协议栈发送给用户设备的第二模式数据和根据类D2D协议栈发送给用户设备的第一模式数据对应相同的数据,只是传输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可以使用户设备按照相同数据来接收数据。用户设备认为通过不同方式接收到的数据是对应同一个数据的数据包。以上列举的作为高层信令的RRC信令,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以下,省略对相同或相似情况的说明。
以上,列举了Node C通过向用户设备发送指示消息(第五消息和/或第六消息)的方式,通知用户设备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他的为了确保通信的连续性而使用户设备确定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方式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例如,也可以在建立通信连接的初始阶段,或,预定义用户设备在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分别使用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接收Node C发送的信号,和/或分别使用下行载波和上行载波向Node C发送信号)的情况下,确定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包括:
在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和该第二下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信号时,确定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该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包括:
在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和该第二上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时,确定该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上行载波与第二下行载波可以属于同一FDD载波对,也可以属于不同的FDD载波对。上述第二上行载波与第一下行载波可以属于同一FDD载波对,也可以属于不同的FDD载波对。此外,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可以相同或不同,第一下行载波和第二下行载波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并且,上行载波承载的数据包和下行载波承载的数据包的调度信息(例如,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使用的子带、使用的发射功率和解调参考信号配置等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完全独立的,也可以是相关的,例如,两个数据包使用相同的DM RS配置,甚至可以是一个数据包,从而UE需要将在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接收的信号进行连接后再进行解码,可以理解为将上下行载波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载波的调度方式。
这样,在Node C分别使用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和/或分别使用下行载波和上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通信的连续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包括:
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和/或
该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包括:
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解析该第三信号。
具体地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根据时分复用(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在第一时隙向设置有类D2D协议栈的用户设备(以下,称为一类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并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在除该第一时隙以外的时隙(之前或之后),接收其服务的用户设备(可以包括上述一类用户设备,也可以包括未设置有类D2D协议栈的用户设备,以下,称为二类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
并且,Node C还可以根据TDM方式,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在第二时隙,接收一类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并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在除该第二时隙以外的时隙(之前或之后),向其服务的用户设备(可以包括上述一类用户设备,也可以包括二类用户设备)发送信号。
这里,第一时隙和/或第二时隙都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连续或非连续的时隙。
这样,通过使用TDM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可以通过调整时隙交换点很方便地动态分配上下行信道的容量,因此用于非对称业务的通信是很理想的,适合于上下行业务不对称的环境。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七消息,其中该第七消息承载指示该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的信息。
其中,第七消息的接收方可以是该Node C服务的设置有类D2D协议栈和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与基站协议栈相对应,随后详细说明)的用户设备。并且,该第七消息的接收方可以是第一时隙和/或第二时隙的接收端,也可以是第一时隙和/或第二时隙的非接收端。第七消息的通知可以是动态的,并且可以通过RRC等高层信令的方式来进行通知。
Node C可以根据Node C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以基站至用户设备方式传输信号的链路信道条件以及Node C与用户设备以类D2D方式传输信号的链路信道条件,如信道时延、产生干扰的范围等确定Node C在上下行载波的收发转换时间,例如,如果类D2D方式链路的信道时延较长,干扰范围较大,则可能需要较大的保护时间。当链路信道条件发生变化时,收发转换时间也需要调整,从而当NodeC可以动态地使用类D2D方式为不同用户设备传输信号时,可以动态调整收发转换时间。即,Node C可以根据该实际的业务需求来动态确定收发转换时间,例如,可以是1个符号或2个符号等。并将该信息通知其服务的用户设备(包括一类用户设备)。应理解,以上列举的转换时间及其具体数值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他能够使用户设备正确识别上行载波从承载下行信号到承载上行信号的时间间隔(或下行载波从承载上行信号到承载下行信号的时间间隔)或上行载波从承载上行信号到承载下行信号的时间间隔(或下行载波从承载下行信号到承载上行信号的时间间隔)的参数及其数值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八消息,其中该第八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一上行载波在该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的信息;和/或
发送第九消息,其中该第九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一下行载波在该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的信息。
具体地说,当Node C激活类D2D协议栈时,Node C在一些下行子帧(至少包括使用了类D2D协议栈的下行子帧)上可能不再发送下行信号如导频信号等,或在一些上行子帧(至少包括使用了类D2D协议栈的上行子帧)上不再接收用户设备(包括一类用户设备和二类用户设备)的信号,为了使所有用户设备能够正常工作,需要通知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对应子帧为专用子帧。以便于用户设备确定Node C在该第一时隙不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或使用户设备确定Node C在该第一时隙不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动态地将上述第一下行载波在该第二时隙的对应子帧设置为多播广播单频网(MBSFN,Multicast Broadcast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子帧。
NodeC可以动态配置用于类D2D方式传输或接收信号的子帧,从而可以动态的配置第一上行载波在该第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和/或,第一下行载波在该第二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所述第八消息和/或第九消息可以通过RRC等高层信令的方式来进行通知。如NodeC可以通过RRC信令动态配置MBSFN子帧,并将MBSFN子帧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
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包括数据和/或控制信令,从而对信号的处理包括对数据的处理和/或对控制信令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通过根据需要激活类D2D协议栈,使Node C以类D2D方式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和/或使用下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从而可以使接入节点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从而能够使接入节点使用比FDD规定的上下行载波的带宽更广的载波与用户设备进行信号传输。例如,当接入节点能够使用50%的时间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时,理论上,该接入节点的下行数据速率也可以相应提高50%。
图4示出了从用户设备的角度描述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200包括:
S210,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和/或
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
其中,该第四协议栈用于在用户设备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三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该第三协议栈与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首先,对该用户设备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四协议栈包括用户设备侧协议栈,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至少包括该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或
该第三协议栈至少包括设备到设备协议栈中的物理层。
具体地说,可以使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作为第四协议栈,应理解,该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他能够在用户设备侧实现基站(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协议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可以使用D2D协议栈的部分或全部协议层(例如,物理层、媒体接入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协议层等中的一层或多层)作为第三协议栈,应理解,该D2D协议栈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他能够实现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协议栈(协议层)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三协议栈可以包括用户面协议栈,也可以包括用户面协议栈和控制面协议栈,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以下,以用户面协议栈为例进行说明,用户面协议栈主要包括PDCP层、RLC层、MAC层和物理PHY层,PDCP层主要用于对信息进行压缩和解压缩/加密和解密;RLC层主要用于实现ARQ的相关功能,对信息进行分段和级联或对分段和级联的信息进行重组;MAC层主要用于对传输格式组合的选择,实现调度和HARQ的相关功能;PHY层主要用于为MAC层和高层提供信息传输的服务,根据选择的传输格式组合进行编码调制处理或解调解码处理。以下,省略对相同或相似情况的说明。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该第三协议栈(包括设备协议栈的部分或全部协议层)称为类D2D协议栈。将通过该第二协议栈而以设备至设备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的方式称为类D2D方式,并且,该类D2D方式可以为D2D方式或任何其他用于设备与设备之间通信的方式,如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通信的方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类D2D协议栈的结构(例如,所包括的D2D协议栈的协议层),实现多种聚合级别,例如,可以是用户设备侧协议栈(全部协议层)与D2D协议栈的PHY层(类D2D协议栈的一种结构)的聚合,也可以是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与D2D协议栈的PHY层和MAC层(类D2D协议栈的另一种结构)的聚合,还可以是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与D2D协议栈的PHY层、MAC层、RLC层等(类D2D协议栈的再一种结构)的聚合。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该用户设备中,类D2D协议栈可以通过内部接口直接聚合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上,具体地说,如果在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的信号在经过该类D2D协议栈和该用户设备侧协议栈时无需进行转换,则可以根据类D2D协议栈的具体结构(例如,所包括的协议层),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中的至少一协议层上。例如,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如果类D2D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或仅包括PHY层,并通过后述适配层实现MAC层、RLC层的功能),则可以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PDCP层上。如果类D2D协议栈仅包括PHY层,则可以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MAC层上而与该用户设备侧协议栈共用PDCP层、RLC层和MAC层。应理解,以上列举的连接方式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以用户设备向基站(设置有上述第二协议栈)发送信号为例,用户通过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类D2D协议栈对需要发往基站的信息进行处理,生成能够以类D2D方式发送给基站的信号,并通过类D2D空口,以类D2D方式将该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基站,基站通过基站侧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类D2D协议栈(第二协议栈),解析该信号。
以用户设备接收基站(设置有上述第二协议栈)发送的信号为例,用户设备可以通过类D2D空口,以类D2D方式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并通过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类D2D协议栈对来自基站的信息进行处理,解析该信号。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该用户设备中,类D2D协议栈还可以通过适配层而聚合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上,因此,该第三协议栈与该至少一协议层相连包括:
该第三协议栈与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通过适配层相连,其中,该适配层用于对信号进行在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与该第三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处理。
并且,此情况下,该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可以包括:
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适配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和/或
该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可以包括
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适配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
具体地说,如图2所示,如果在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的信号在经过该类D2D协议栈和该用户设备侧协议栈时需要进行转换,例如,将类D2D协议栈的PHY层和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PDCP层适配连接在一起,那么就需要完成两层之间信息的处理,并且是将类D2D协议栈的信息处理为用户设备侧协议栈能够接收处理的信息,则可以根据类D2D协议栈的具体结构(例如,所包括的设备协议栈的协议层),将该类D2D协议栈经由适配层连接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中的至少一个协议层上。例如,作为示例而非限定,如果类D2D协议栈包括PHY层、MAC层、RLC层,则可以仅通过适配层的信号转换功能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PDCP层上。如果类D2D协议栈仅包括PHY层,则可以通过适配层来实现类D2D协议栈的MAC层和RLC层的功能以及信号转换功能,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PDCP层上,也可以通过适配层的信号转换功能而将该类D2D协议栈连接在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MAC层上而与该用户设备侧协议栈共用PDCP层、RLC层和MAC层。应理解,以上列举的连接方式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以用户设备向基站(设置有上述第二协议栈)发送信号为例,用户通过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适配层和该类D2D协议栈对需要发往基站的信息进行处理,生成能够以类D2D方式发送给基站的信号,并通过类D2D空口,以类D2D方式将该处理后的信号发送给基站,基站通过基站侧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类D2D协议栈(第二协议栈),解析该信号。
以用户设备接收基站(设置有上述第二协议栈)发送的信号为例,用户设备可以通过类D2D空口,以类D2D方式接收基站发送的信号,并通过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适配层和该类D2D协议栈对来自基站的信息进行处理,解析该信号。
这样,通过设置适配层,能够确保信号在类D2D协议栈与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并能够根据需要与类D2D协议栈共同实现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从而,能够使类D2D协议栈的配置更加灵活。
下面,对该Node C(设置有类D2D协议栈和基站协议栈)根据类D2D协议栈与设置有类D2D协议栈和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用户设备(以下,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简称用户设备)的具体通信流程进行说明。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通常情况下,该用户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与基站(接入节点)进行通信,即,该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的同时,还包括:
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五信号,根据该第四协议栈,解析该第五信号;和/或
该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的同时,还包括:
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生成第六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六信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根据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与基站(接入节点)进行通信的过程与现有技术相同,这里省略其说明。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请求Node C以类D2D方式进行信号传输,Node C可以根据该请求立即激活类D2D协议栈而以类D2D方式与该用户设备进行信号传输,也可以根据该请求,判定是否满足上述激活条件判定,并在满足上述激活条件的情况下,激活类D2D协议栈而以类D2D方式与该用户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因此,该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前,该方法还包括:
向该接入节点发送第一消息,其中该第一消息承载请求该接入节点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和/或
该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前,该方法还包括:
向该接入节点发送第二消息,其中该第二消息承载请求该接入节点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还可以根据Node C的指示,激活第三协议栈,而执行步骤S210和/或步骤S220的相关流程,即,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该Node C的发送信号,和/或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Node C发送信号。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如果接收到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三消息,其中该第三消息承载指示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该接入节点发送的信号的信息,确定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该接入节点发送的信号;和/或
如果接收到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四消息,其中该第四消息承载指示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信号的信息;确定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信号。
具体地说,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用户设备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调度信息,调度信息中包括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信号时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使用的子带、使用的发射功率、解调参考信号(DM 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等中的至少一个,从而UE根据调度信息接收NodeC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发送的信号;和/或调度信息中包括根据该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二协议栈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时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使用的子带、使用的发射功率、解调参考信号等中的至少一个,从而UE根据调度信息向NodeC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
并且,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确定需要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信号,和/或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后,Node C还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激活消息,从而使用户设备激活类D2D协议栈而以类D2D方式与该Node C进行信号传输。
这样,能够灵活地使用类D2D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提高传输效率。
其后,S210,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和/或
S220,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
具体地说,在Node C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时,Node C可以通过S1接口从核心网获取数据,并根据基站协议栈的至少PDCP层(是否包括其他协议层根据类D2D的具体结构而定)和类D2D协议栈(可以根据上述类D2D的结构,选择是否根据适配层),对来自核心网的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能够以类D2D方式与用户设备通信的数据(以下称为第一模式数据),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该第一模式数据,用户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模式数据后,根据类D2D协议栈(可以根据上述类D2D的结构,选择是否根据适配层)和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PDCP层(是否包括其他协议层根据类D2D的具体结构而定)对该第一模式数据进行处理。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同时根据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使用与该第一上行载波构成一组载波对的第一下行载波,接收Node C发送的以基站至用户设备的方式传输的第二模式数据,其中第二模式数据是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以下,称为第二模式数据)。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在用户设备向Node C发送信号时,用户设备根据所述类D2D协议栈和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至少PDCP层对于数据(信号)进行处理生成第一模式数据,并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Node C发送该第一模式数据,其后,Node C根据类D2D协议栈和基站协议栈的至少PDCP层(是否包括其他协议层根据类D2D的具体结构而定),对该第一模式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能够发往核心网的数据,并通过S1接口发送至核心网侧。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同时根据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使用与该第一下行载波构成一组载波对的第一上行载波,向Node C发送以用户设备至基站的方式传输的数据(第二模式数据)。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上行载波与第一下行载波可以属于同一FDD载波对,也可以属于不同的FDD载波对。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使用第二下行载波,接收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二信号,根据该第四协议栈,解析该第二信号;和/或
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生成第四信号,使用第二上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四信号。
具体地说,用户设备可以根据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使用第二上行载波,向Node C发送上述第二模式数据。
并且,用户设备还可以根据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使用第二下行载波,接收该Node C发送的上述第二模式数据。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并且,Node C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第一信号)与Node C使用第二下行载波向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可以对应同一数据,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数据,同样,Node C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到的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第三信号)与Node C使用第二上行载波接收到的该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第四信号)可以对应同一数据,也可以对应不同的数据。
因此,如果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同一数据,则Node C需要显式或隐式通知用户设备,Node C以不同协议栈(基站协议栈和类D2D协议栈)方式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对应一个数据,以确保用户设备能够完整且连续地接收到同一数据的数据。并且,如果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同一数据,则Node C同样需要显式或隐式通知用户设备,以便于用户设备根据相同的数据进行传输。即,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Node C可以通知用户设备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即,该确定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包括:
如果接收到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五消息,其中该第五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确定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该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包括:
如果接收到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六消息,其中该第六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确定该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具体地说,Node C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协议(RRC,Radio ResourceControl)等高层信令通知用户设备,Node C以根据基站协议栈发送给用户设备的第二模式数据和根据类D2D协议栈发送给用户设备的第一模式数据对应相同的数据,只是传输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可以使用户设备按照相同数据来接收数据。用户设备认为通过不同方式接收到的数据是对应同一个数据的数据包。以上列举的作为高层信令的RRC信令,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以下,省略对相同或相似情况的说明。
以上,列举了Node C通过向用户设备发送指示消息(第五消息和/或第六消息)的方式,通知用户设备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其他的为了确保通信的连续性而使用户设备确定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方式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例如,也可以在建立通信连接的初始阶段,或,预定义用户设备在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分别使用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接收Node C发送的信号,和/或分别使用下行载波和上行载波向Node C发送信号)的情况下,确定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包括:
在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和该第二下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信号时,确定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该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包括:
在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和该第二上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时,确定该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另外,在以上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上行载波与第二下行载波可以属于同一FDD载波对,也可以属于不同的FDD载波对。上述第二上行载波与第一下行载波可以属于同一FDD载波对,也可以属于不同的FDD载波对。此外,第一上行载波和第二上行载波可以相同或不同,第一下行载波和第二下行载波可以相同或不同。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
并且,上行载波承载的数据包和下行载波承载的数据包的调度信息(例如,使用的调制编码方式、使用的子带、使用的发射功率和解调参考信号配置等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完全独立的,也可以是相关的,例如,两个数据包使用相同的DM RS配置,甚至可以是一个数据包,从而UE需要将在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接收的信号进行连接后再进行解码,可以理解为将上下行载波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载波的调度方式。
这样,在Node C分别使用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与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和/或分别使用下行载波和上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通信的连续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包括:
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该第一信号;和/或
该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包括:
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根据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该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
具体地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根据时分复用(TDM,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在第一时隙向设置有类D2D协议栈的用户设备(以下,称为一类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并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在除该第一时隙以外的时隙(之前或之后),接收其服务的用户设备(可以包括上述一类用户设备,也可以包括未设置有类D2D协议栈的用户设备,以下,称为二类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
并且,Node C还可以根据TDM方式,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在第二时隙,接收一类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并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在除该第二时隙以外的时隙(之前或之后),向其服务的用户设备(可以包括上述一类用户设备,也可以包括二类用户设备)发送信号。
这样,通过使用TDM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可以通过调整时隙交换点很方便地动态分配上下行信道的容量,因此用于非对称业务的通信是很理想的,适合于上下行业务不对称的环境。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该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该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的第七消息,确定该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
具体地说,Node C可以根据Node C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以基站至用户设备方式传输信号的链路信道条件以及Node C与用户设备以类D2D方式传输信号的链路信道条件,如信道时延、产生干扰的范围等确定Node C在上下行载波的收发转换时间,例如,如果类D2D链路的信道时延较长,干扰范围较大,则可能需要较大的保护时间。当链路信道条件发生变化时,收发转换时间也需要调整,从而当NodeC可以动态地使用类D2D方式为不同用户设备传输信号时,可以动态调整收发转换时间。即,Node C可以根据该实际的业务需求来动态确定收发转换时间,例如,可以是1个符号或2个符号等。并将该信息通知其服务的用户设备(包括一类用户设备)。应理解,以上列举的转换时间及其具体数值仅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他能够使用户设备正确识别上行载波从承载下行信号到承载上行信号的时间间隔(或下行载波从承载上行信号到承载下行信号的时间间隔)或上行载波从承载上行信号到承载下行信号的时间间隔(或下行载波从承载下行信号到承载上行信号的时间间隔)的参数及其数值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该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该第一上行载波在该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的信息的第八消息,确定该接入节点在该第一时隙不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和/或
根据该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该第一下行载波在该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的信息的第九消息,确定该接入节点在该第一时隙不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
具体地说,当Node C激活类D2D协议栈时,Node C在一些下行子帧(至少包括使用了类D2D协议栈的下行子帧)上可能不再发送下行信号如导频信号等,或在一些上行子帧(至少包括使用了类D2D协议栈的上行子帧)上不再接收用户设备(包括一类用户设备和二类用户设备)的信号,为了使所有用户设备能够正常工作,需要通知基站服务的用户设备对应子帧为专用子帧。以便于用户设备确定Node C在该第一时隙不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或使用户设备确定Node C在该第一时隙不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ode C可以动态地将上述第一下行载波在该第二时隙的对应子帧设置为多播广播单频网(MBSFN,Multicast Broadcast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子帧。
NodeC可以动态配置用于类D2D方式传输或接收信号的子帧,从而可以动态的配置第一上行载波在该第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和/或,第一下行载波在该第二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所述第八消息和/或第九消息可以通过RRC等高层信令的方式来进行通知。如NodeC可以通过RRC信令动态配置MBSFN子帧,并将MBSFN子帧配置信息发送给用户设备。
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包括数据和/或控制信令,从而对信号的处理包括对数据的处理和/或对控制信令的处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通过根据需要激活类D2D协议栈,使Node C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和/或使用下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从而可以使接入节点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从而能够使接入节点使用比FDD规定的上下行载波的带宽更广的载波与用户设备进行信号传输。例如,当接入节点能够使用50%的时间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时,理论上,该接入节点的下行数据速率也可以相应提高50%。
上文中,结合图1至图4,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下面,将结合图5至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装置。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立通信连接的装置3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300包括:
处理器310,用于根据用于在基站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以及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或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三信号;
发送单元320,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处理器生成的第一信号;和/或
接收单元330,接收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该第三信号;
其中,该第二协议栈与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310还用于如果该第一下行载波的负载与该第一下行载波的容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或如果该第一上行载波的负载低于该第一上行载波的容量,或如果接收到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其中该第一消息承载请求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信号的信息,确定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信号;和/或
用于如果该第一上行载波的负载与该第一上行载波的容量的比值超过第二阈值,或如果该第一下行载波的负载低于该第一下行载波的容量时,或如果接收到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二消息,其中该第二消息承载请求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的信息,确定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信号。
这样,能够根据上下行载波的承载情况和用户的需求,灵活地使用类D2D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提高传输效率。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送单元320还用于向该接收端发送第三消息,其中该第三消息承载指示该接收端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和/或
用于向该接收端发送第四消息,其中该第四消息承载指示该接收端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送单元320还用于在该第一上行载波,使用小于等于第三阈值的发射功率,向该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
并且,该第三阈值包括用户设备的发射功率。
这样,能够保证Node C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上述第一模式数据时产生的干扰影响较小。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310还用于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生成第二信号,或解析该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第四信号;
该发送单元320还用于使用第二下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该处理器生成的该第二信号;和/或
该接收单元330还用于使用第二上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四信号。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310还用于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用于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并且,该发送单元320还用于向该接收端发送第五消息,其中该第五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和/或
用于向该接收端发送第六消息,其中该第六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
这样,在Node C分别使用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和/或分别使用下行载波和上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通信的连续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送单元320还用于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第一信号;和/或
该接收单元330还用于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
这样,通过使用TDM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可以通过调整时隙交换点很方便地动态分配上下行信道的容量,因此用于非对称业务的通信是很理想的,适合于上下行业务不对称的环境。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送单元320还用于发送第七消息,其中该第七消息承载指示该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的信息。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送单元320还用于发送第八消息,其中该第八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一上行载波在该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的信息;和/或
用于发送第九消息,其中该第九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一下行载波在该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的信息。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310还用于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至少一个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或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三信号;
发送单元320,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该处理器生成的第一信号,其中一个第二协议栈对应一个第一信号,并对应至少一个接收端;和/或
接收单元330,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该第三信号,其中一个第二协议栈对应一个第三信号,并对应至少一个接收端。
这样,能够使接入节点同时对多个设置有第三协议栈的用户设备进行服务,并且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的第三协议栈的设置情况,选择适当的类D2D协议栈进行服务,从而能够适应用户设备对第三协议栈的不同配置。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310还用于根据该第一协议栈,生成第五信号或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六信号;
该发送单元320还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该第五信号;和/或
该接收单元330还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该接收端发送的该第六信号。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二协议栈和该第一协议栈共同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或
该第一协议栈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该第二协议栈设置在与该第一接入网实体相连的第二接入网实体内。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二协议栈与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通过适配层相连,其中,该适配层用于对信号进行在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与该第二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处理。
并且,该第一协议栈包括基站协议栈,该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至少包括该基站协议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或
该第二协议栈至少包括设备到设备协议栈中的物理层。
这样,通过设置适配层,能够确保信号在类D2D协议栈与基站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并能够根据需要与类D2D协议栈共同实现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从而,能够使类D2D协议栈的配置更加灵活。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装置,通过激活类D2D协议栈,使NodeC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和/或使用下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从而可以使接入节点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从而能够使接入节点使用比FDD规定的上下行载波的带宽更广的载波与用户设备进行信号传输。提高该接入节点到用户设备的数据速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装置300可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接入节点(例如Node C),并且,该传输信号的装置300中的各单元及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1中的方法100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建立通信连接的装置4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400包括:
处理器410,用于根据用于在用户设备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以及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三协议栈,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一信号或生成第二信号;
接收单元420,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该第一信号;和/或
发送单元430,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处理器生成的第二信号;
其中,该第三协议栈与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发送单元430还用于向该接入节点发送第一消息,其中该第一消息承载请求该接入节点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和/或
用于向该接入节点发送第二消息,其中该第二消息承载请求该接入节点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410还用于如果接收到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三消息,其中该第三消息承载指示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该接入节点发送的信号的信息,确定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该接入节点发送的信号;和/或
用于如果接收到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四消息,其中该第四消息承载指示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信号的信息;确定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信号。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410还用于根据该第四协议栈解析该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第二信号,或生成第四信号;
该接收单元420还用于使用第二下行载波,接收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二信号;和/或
该发送单元430还用于使用第二上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处理器生成的该第四信号。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410还用于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用于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410还用于如果接收到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五消息,其中该第五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确定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用于如果接收到该接入节点发送的第六消息,其中该第六消息承载指示该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确定该第三信号和该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这样,在Node C分别使用上行载波和下行载波与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和/或分别使用下行载波和上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能够确保通信的连续性。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接收单元420还用于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和/或
该发送单元430还用于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该接入节点发送该第三信号。
这样,通过使用TDM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可以通过调整时隙交换点很方便地动态分配上下行信道的容量,因此用于非对称业务的通信是很理想的,适合于上下行业务不对称的环境。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410还用于根据该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该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的第七消息,确定该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410还用于根据该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该第一上行载波在该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的信息的第八消息,确定该接入节点在该第一时隙不使用该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和/或
用于根据该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该第一下行载波在该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的信息的第九消息,确定该接入节点在该第一时隙不使用该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处理器410还用于根据该第四协议栈,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五信号或生成第六信号;
该接收单元420还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该接入节点发送的该第五信号;和/或
该发送单元430还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该接收端发送该第六信号。
可选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第三协议栈与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通过适配层相连,其中,该适配层用于对信号进行在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与该第三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处理。
并且,该第四协议栈包括用户设备侧协议栈,该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至少包括该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或
该第三协议栈至少包括设备到设备协议栈中的物理层。
这样,通过设置适配层,能够确保信号在类D2D协议栈与用户设备侧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并能够根据需要与类D2D协议栈共同实现用户设备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从而,能够使类D2D协议栈的配置更加灵活。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装置,通过激活类D2D协议栈,使NodeC以类D2D方式使用上行载波向用户设备发送信号,和/或使用下行载波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信号,从而可以使接入节点灵活使用上下行载波,从而能够使接入节点使用比FDD规定的上下行载波的带宽更广的载波与用户设备进行信号传输。提高该接入节点与用户设备通信的数据速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装置400可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接入节点(例如Node C),并且,该传输信号的装置400中的各单元及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中的方法200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设置在Node C(接入节点)中的类D2D协议栈(第二协议栈)与设置在用户设备中的类D2D协议栈(第三协议栈)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主从对应关系,本发明并未特别限定。
并且,在以上说明中,信号可以包括数据、信息和控制信令等,本发明并未特别限定。
此外,在以上说明中,上述第二协议栈与上述第三协议栈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即,用于实现以用户设备至用户设备的方式传输信号的一对相对应(例如,主从关系)的协议栈),本发明并未特别限定。
并且,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应用于单载波场景,也可以应用于多载波场景,即,如上所述,第一载波和第二载波可以是相同的载波(对应单载波应用场景),也可以是不同的载波(对应多载波应用场景),第一上行载波与第一下行载波可以属于同一载波对(对应单载波应用场景),也可以属于不同的载波对(对应多载波应用场景)。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接收端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的接收端可以是同一个接收端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接收端,本发明并为特别限定。
并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执行的各功能也可以由专用集成电路等完成,本发明并未特别限定。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PHY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PHY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PHY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2)

1.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第一下行载波的负载与所述第一下行载波的容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或如果第一上行载波的负载低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容量,或如果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则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承载请求使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信号的信息;和/或
如果第一上行载波的负载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容量的比值超过第二阈值,或如果第一下行载波的负载低于所述第一下行载波的容量时,或如果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第二消息,则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二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消息承载请求使用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的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协议栈用于在基站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所述第二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所述第二协议栈与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所述接收端为用户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第三消息,其中所述第三消息承载指示所述接收端使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和/或
所述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第四消息,其中所述第四消息承载指示所述接收端使用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包括:
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使用小于等于第三阈值的发射功率,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阈值包括用户设备的发射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生成第二信号,使用第二下行载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二信号;和/或
使用第二上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四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解析所述第四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第五消息,其中所述第五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和/或
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第六消息,其中所述第六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三信号和所述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包括:
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和/或
所述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二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三信号,包括:
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二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三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七消息,其中所述第七消息承载指示所述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八消息,其中所述第八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在所述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的信息;和/或
发送第九消息,其中所述第九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在所述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包括:
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至少一个第二协议栈,生成所述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其中一个第二协议栈对应一个第一信号,并对应至少一个接收端;和/或
所述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二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三信号包括:
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第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三信号,其中一个第二协议栈对应一个第三信号,并对应至少一个接收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的同时,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生成第五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五信号;和/或
所述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二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三信号的同时,还包括:
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六信号,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解析所述第六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协议栈和所述第一协议栈共同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或
所述第一协议栈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所述第二协议栈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接入网实体相连的第二接入网实体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协议栈与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包括:
所述第二协议栈与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通过适配层相连,其中,所述适配层用于对信号进行在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与所述第二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协议栈包括基站协议栈,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至少包括所述基站协议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或
所述第二协议栈至少包括设备到设备协议栈中的物理层。
16.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接收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三消息,则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三消息承载指示使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和/或
如果接收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四消息,则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四消息承载指示使用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
其中,所述第四协议栈用于在用户设备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所述第三协议栈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所述第三协议栈与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一信号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承载请求所述接入节点使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和/或
所述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第三信号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承载请求所述接入节点使用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使用第二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二信号,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二信号;和/或
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生成第四信号,使用第二上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第四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包括:
如果接收到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五消息,其中所述第五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所述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包括:
如果接收到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六消息,其中所述第六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三信号和所述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三信号和所述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一信号,包括:
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一信号;和/或
所述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第三信号,包括:
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第三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所述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的第七消息,确定所述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在所述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的信息的第八消息,确定所述接入节点在所述至少一时隙不使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和/或
根据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在所述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的信息的第九消息,确定所述接入节点在所述至少一时隙不使用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
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根据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第三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一信号的同时,还包括:
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五信号,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解析所述第五信号;和/或
所述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所述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第三信号的同时,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生成第六信号,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第六信号。
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三协议栈与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包括:
所述第三协议栈与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通过适配层相连,其中,所述适配层用于对信号进行在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与所述第三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处理。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协议栈包括用户设备侧协议栈,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至少包括所述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或
所述第三协议栈至少包括设备到设备协议栈中的物理层。
27.一种传输信号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如果第一下行载波的负载与所述第一下行载波的容量的比值超过第一阈值,或如果第一上行载波的负载低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容量,或如果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则根据用于在基站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以及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承载请求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信号的信息;和/或
用于如果第一上行载波的负载与所述第一上行载波的容量的比值超过第二阈值,或如果第一下行载波的负载低于所述第一下行载波的容量时,或如果接收到接收端发送的第二消息,则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则根据用于在基站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以及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二协议栈,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消息承载请求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信号的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第一信号;和/或
接收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第三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协议栈与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其中,所述接收端为用户设备。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第三消息,其中所述第三消息承载指示所述接收端使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和/或
用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第四消息,其中所述第四消息承载指示所述接收端使用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使用小于等于第三阈值的发射功率,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阈值包括用户设备的发射功率。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生成第二信号,或解析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第四信号;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二下行载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所述第二信号;和/或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二上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四信号。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用于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第五消息,其中所述第五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和/或
用于向所述接收端发送第六消息,其中所述第六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三信号和所述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和/或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第三信号。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七消息,其中所述第七消息承载指示所述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的信息。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第八消息,其中所述第八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在所述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的信息;和/或
用于发送第九消息,其中所述第九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在所述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的信息。
37.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和至少一个第二协议栈,生成第一信号或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三信号;
发送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接收端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第一信号,其中一个第二协议栈对应一个第一信号,并对应至少一个接收端;和/或
接收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第三信号,其中一个第二协议栈对应一个第三信号,并对应至少一个接收端。
3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协议栈,生成第五信号或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六信号;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第五信号;和/或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所述接收端发送的所述第六信号。
39.根据权利要求27或3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协议栈和所述第一协议栈共同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或
所述第一协议栈设置在第一接入网实体内,所述第二协议栈设置在与所述第一接入网实体相连的第二接入网实体内。
4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协议栈与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通过适配层相连,其中,所述适配层用于对信号进行在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与所述第二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处理。
4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协议栈包括基站协议栈,所述第一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至少包括所述基站协议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或
所述第二协议栈至少包括设备到设备协议栈中的物理层。
42.一种传输信号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处理器,用于如果接收单元接收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三消息,则根据用于在用户设备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以及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三协议栈,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第三消息承载指示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和/或
用于如果接收单元接收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四消息,则根据用于在用户设备侧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以及用于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的第三协议栈,生成第三信号,其中所述第四消息承载指示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
接收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一信号;和/或
发送单元,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第三信号;
其中,所述第三协议栈与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相连。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第一消息,其中所述第一消息承载请求所述接入节点使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发送信号的信息;和/或
用于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第二消息,其中所述第二消息承载请求所述接入节点使用所述第一下行载波接收信号的信息。
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解析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第二信号,或生成第四信号;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二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二信号;和/或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二上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处理器生成的所述第四信号。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确定第一信号与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用于确定第三信号与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五消息,其中所述第五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和/或
用于如果接收到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第六消息,其中所述第六消息承载指示所述第三信号和所述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第三信号和所述第四信号对应于同一数据。
47.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上行载波,接收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一信号;和/或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根据时分复用方式,在至少一时隙,使用第一下行载波,向所述接入节点发送所述第三信号。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所述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的第七消息,确定所述至少一时隙之前和/或之后的收发转换时间。
49.根据权利要求47或4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上行载波在所述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一专用子帧的信息的第八消息,确定所述接入节点在所述至少一时隙不使用所述第一上行载波接收信号;和/或
用于根据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承载指示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在所述至少一时隙的对应子帧为第二专用子帧的信息的第九消息,确定所述接入节点在所述至少一时隙不使用所述第一下行载波发送信号。
50.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四协议栈,解析接收单元收到的第五信号或生成第六信号;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一下行载波,接收所述接入节点发送的所述第五信号;和/或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使用第一上行载波,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第六信号。
51.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所述第三协议栈与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通过适配层相连,其中,所述适配层用于对信号进行在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与所述第三协议栈之间的转换处理。
52.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协议栈包括用户设备侧协议栈,所述第四协议栈的至少一协议层至少包括所述用户设备侧协议栈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或
所述第三协议栈至少包括设备到设备协议栈中的物理层。
CN201210109001.0A 2012-04-13 2012-04-13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33796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9001.0A CN103379651B (zh) 2012-04-13 2012-04-13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PCT/CN2013/074207 WO2013152743A1 (zh) 2012-04-13 2013-04-15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EP13775389.3A EP2824987A4 (en) 2012-04-13 2013-04-15 PROCESS AND DEVICE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US14/510,573 US20150029913A1 (en) 2012-04-13 2014-10-09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09001.0A CN103379651B (zh) 2012-04-13 2012-04-13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79651A CN103379651A (zh) 2013-10-30
CN103379651B true CN103379651B (zh) 2016-12-14

Family

ID=49327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9001.0A Active CN103379651B (zh) 2012-04-13 2012-04-13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29913A1 (zh)
EP (1) EP2824987A4 (zh)
CN (1) CN103379651B (zh)
WO (1) WO20131527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5081B (zh) * 2014-11-07 2018-10-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报文发送的方法及装置
CN105992279A (zh) * 2015-02-02 2016-10-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基站
EP3270649B1 (en) * 2015-05-11 2020-01-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s,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KR20180127965A (ko) 2016-03-30 2018-11-30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중계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6749415B2 (ja) * 2016-06-03 2020-09-02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WO2018129547A1 (en) * 2017-01-09 2018-07-12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information for a downlink data channel
WO2018153427A1 (en) 2017-02-21 2018-08-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s for dual connectivity between a dual protocol stack user equipment and two baseband units of a radio acc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3556824B (zh) * 2017-11-17 2024-04-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机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10830182B (zh) * 2018-08-09 2023-08-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US11057791B2 (en) 2018-10-30 2021-07-0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onfigura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of aggregated backhaul bearers in a multi-hop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network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958511B2 (en) 2018-11-01 2021-03-2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network architecture to support bearer aggregation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EP3909272A4 (en) * 2019-01-11 2022-08-24 Lenovo (Beijing) Limited SIDE LINK COMMUNICATION USING MULTIPLE PROTOCOL STACKS
CN113098731B (zh) * 2021-03-01 2022-11-0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协议栈的测试方法、测试系统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366A (zh) * 2007-07-10 2010-03-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支持一对一、多对一、和一对多对等通信的控制信道设计
CN101835174A (zh) * 2009-03-12 2010-09-1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信号传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N102065556A (zh) * 2009-11-17 2011-05-18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hspa的上下行联合调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8655A1 (en) * 2000-07-14 2002-03-07 Rosener Douglas K. Repeater system
US20040110508A1 (en) * 2002-09-20 2004-06-10 Jacobus Haartsen Method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for wireless ad-hoc network communications using receiver determined channels and transmitted reference signals
US20130039276A1 (en) * 2010-06-28 2013-02-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ome gateway
US9065545B2 (en) * 2012-03-12 2015-06-23 Blackberry Limited Handling scheduling request collisions with an ACK/NACK repetition signal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366A (zh) * 2007-07-10 2010-03-3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支持一对一、多对一、和一对多对等通信的控制信道设计
CN101835174A (zh) * 2009-03-12 2010-09-1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信号传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N102065556A (zh) * 2009-11-17 2011-05-18 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hspa的上下行联合调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24987A1 (en) 2015-01-14
WO2013152743A1 (zh) 2013-10-17
EP2824987A4 (en) 2015-03-18
US20150029913A1 (en) 2015-01-29
CN103379651A (zh)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9651B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84739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激活载波的方法和装置
JP6013567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キャリアを活性化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10572246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装置
CN105122890B (zh) 控制来自无线局域网的小区连接的终端、基站及相关方法
CN110383880A (zh) 用于发送数据单元的方法和设备
WO2011107154A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omprising a relay node
CN105703891B (zh) 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8353407A (zh) 用于管理用于灵活双工操作的小区标识符和其他参数的技术
CN105264977A (zh) 一种功率配置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6572435A (zh) 调度终端设备的方法和装置
CN107155181A (zh) 处理用户设备能力信息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9150445A (zh) 一种下行控制信息发送与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07682931A (zh)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293202A (zh) 利用载波聚合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测量报告的方法和设备
CN110350954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113296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2256366B (zh) 载波聚合场景下多用户mimo资源调度方法
CN110012480A (zh) 数据转发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20220231791A1 (en) Pucch/pusch dmrs bundling duration
US20230189122A1 (en) Admission control based on network energy saving
WO2022012274A1 (zh) 一种副链路中继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KR20230092896A (ko) Nr v2x에서 선택 윈도우의 구간을 연장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2024518512A (ja) Nr v2xにおけるsl drx設定を決定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EP4360387A1 (en) Prioritizing uplink or downlink flows in multi-processor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516

Address after: 510640 Guangdong City, Tianhe District Province, No. five, road, public education building, unit 371-1, unit 2401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Gaoha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02

Address after: Qid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26200 Nantong lvsigang Tianfen electric tools trade city comprehensive building

Patentee after: Qidong Tianfen Electric Too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Address before: 510640 Guangdong City, Tianhe District Province, No. five, road, public education building, unit 371-1, unit 2401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Gaoha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129

Address after: 226300 Diwei Town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Zone, Tongzhou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antong New Fengwe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26200 Jiangsu, Nantong, Qidong City, Lv Si Gang Town, Tian Fen electric tools business city complex building

Patentee before: Qidong Tianfen Electric Too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15

Address after: 226300 Room 502, Xingyuan Jiayuan Building, Jinsha Town, To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Ni Hanyi

Address before: 226300 Diwei Town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Zone, Tongzhou District, Nant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antong New Fengwei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