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10963A -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0963A
CN113810963A CN202010552800.XA CN202010552800A CN113810963A CN 113810963 A CN113810963 A CN 113810963A CN 202010552800 A CN202010552800 A CN 202010552800A CN 113810963 A CN113810963 A CN 113810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network
data packet
identifier
relay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528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5280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10963A/zh
Priority to EP21825948.9A priority patent/EP4171117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0180 priority patent/WO2021254345A1/zh
Priority to US18/011,162 priority patent/US20230247494A1/en
Publication of CN113810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09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1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of neighbour cel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04W36/03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in pre-organised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09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a plurality of users or terminals, e.g. group communication or moving wireless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本申请能够实现组切换场景下数据的正确发送。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物物直连通信技术或侧行链路通信技术与传统的无线蜂窝网络通信技术存在区别。在传统的无线蜂窝网络中,终端设备和基站进行通信,此时终端设备和基站之间的链路被称为上行(uplink,UL)链路或下行链路(downlink,DL),接口被称为Uu接口。而在侧行链路通信中,终端设备之间可以直接进行通信,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称为侧行链路(sidelink,SL),接口被称为PC5接口。在支持侧行链路的通信网络中,可以设计侧行链路中继(sidelink relay),即中继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采用侧行链路技术。在侧行链路中继中,中继和终端设备均是可以移动的,可能从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因此需要执行切换过程。当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没有发生相对移动,但是中继与基站之间发生移动时,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切换称为组切换(group handover)。
在基于侧行链路的组切换场景下,当终端设备向中继发送数据时,中继可能无法获知数据是发往哪一个基站的数据,因此,中继如何在组切换场景下完成对来自终端设备的数据的正确发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用于实现组切换场景下数据的正确发送。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消息为切换命令响应。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消息为切换命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RLC数据PDU,所述RLC数据PDU中包括所述数据包以及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为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包括:
若所述数据包的标识大于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包括:
若所述数据包的标识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下的标识不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消息为切换命令响应。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消息为切换命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当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包括:
当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后,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RLC数据PDU,所述RLC数据PDU中包括所述数据包以及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为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边界数据包标识,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接收模块、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消息为切换命令响应。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消息为切换命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
所述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RLC数据PDU,所述RLC数据PDU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为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接收模块、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数据包的标识大于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数据包的标识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下的标识不同。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消息为切换命令响应。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还包括:接收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二消息为切换命令。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RLC数据PDU,所述RLC数据PDU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为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边界数据包标识,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中继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储能模块执行时,使得所述储能模块执行上述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时,通过在数据包中携带第一标识信息,或者通过第三消息指示边界数据包标识,使得中继设备根据该第一标识信息或第三消息可以获知该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进而可以将该数据包正确地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从而实现组切换场景下数据的正确发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侧行链路技术所应用的场景示例图;
图2为传统无线蜂窝网络中涉及中继设备的系统示意图;
图3为侧行链路通信网络中涉及中继设备的系统示意图;
图4为组切换的场景示意图;
图5为组切换的一种示例性的交互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交互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交互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模块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模块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装置的模块结构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设备120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1300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侧行链路也可以称为边链路、侧侧行链路、直连链路或设备间链路,本申请以下实施例均使用侧行链路这一说法。
图1为侧行链路技术所应用的场景示例图,如图1所示,通信网络中包括: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其中,终端设备1分别与接入网设备以及终端设备2连接。具体的,终端设备1与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上行链路(UL)和下行链路(DL)通信,终端设备1与终端设备2之间通过侧行链路(SL)通信。基于侧行链路,终端设备1和终端设备2之间可以不经过接入网设备而直接进行数据传输。
在侧行链路的基础上,引入了侧行链路中继设备,即中继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链路采用侧行链路技术。中继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基于侧行链路通信,将接收到的发送端发送的数据转发给接收端。例如,中继设备基于侧行链路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数据,并将其转发给接入网设备。或者,中继设备将从接入网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基于侧行链路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下通过图示说明传统无线蜂窝网络以及侧行链路通信网络中的中继设备通信差异。其中,侧行链路通信网络可以是指支持侧行链路的通信网络。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定义接入网设备到终端设备的单向通信链路为下行链路,在下行链路上传输的数据为下行数据,下行数据的传输方向称为下行方向。而终端设备到接入网设备的单向通信链路为上行链路,在上行链路上传输的数据为上行数据,上行数据的传输方向称为上行方向。
图2为传统无线蜂窝网络中涉及中继设备的系统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传统无线蜂窝网络中,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中继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接入网设备需要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通过接入网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下行链路将数据发送给中继设备,中继设备再通过中继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下行链路将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需要向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时,通过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上行链路将数据发送给中继设备,中继设备再通过中继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上行链路将数据发送给中继设备。
图3为侧行链路通信网络中涉及中继设备的系统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侧行链路通信网络中,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中继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接入网设备需要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通过接入网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下行链路将数据发送给中继设备,中继设备再通过中继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将数据转发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需要向接入网设备发送数据时,通过终端设备与中继设备之间的侧行链路将数据发送给中继设备,中继设备再通过中继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上行链路将数据发送给中继设备。
在侧行链路通信网络中,中继设备可以是固定的设备,也可以是移动的设备。示例性的,中继设备可以是手机等可以移动的设备。当中继设备可移动时,在一些场景下,可能出现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均从一个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接入网设备的覆盖范围,即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均发生切换。在这种切换中,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没有发生相对移动,可以将这种切换称为组切换(group handover)。即,组切换是指,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均从一个接入网设备切换至另一个接入网设备,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保持连接关系不变。图4为组切换的场景示意图,如图4所示,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均从接入网设备1切换至接入网设备2,同时,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保持连接关系不变。切换之后,终端设备仍然通过中继设备向接入网设备2发送数据,以及,通过中继设备从接入网设备2接收数据。
图5为组切换的一种示例性的交互流程图,如图5所示,假设接入网设备1为切换前的接入网设备,接入网设备2为切换后的接入网设备,组切换的交互流程可以包括:
S501、中继设备向接入网设备1发送测量结果。
S502、接入网设备1向接入网设备2发送切换请求。
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测量结果后,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出终端设备移动至接入网设备2,则接入网设备1向接入网设备2发送切换请求。
S503、接入网设备2向接入网设备1发送切换命令。
该切换命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切换至接入网设备2。该切换命令中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2为终端设备分配的承载配置信息以及安全配置信息等,
S504、接入网设备1向中继设备发送切换命令。
S505、中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命令。
S506、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切换命令响应。
终端设备接收到切换命令后,按照接入网设备2为终端设备分配的承载配置和安全配置信息等,切换至接入网设备2,并向中继设备发送切换命令响应。
S507、中继设备连接到接入网设备2。
中继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切换命令响应后,可以获知终端设备已经发生切换,中继设备进而切换至接入网设备2,并需要将终端设备的切换命令响应转发给接入网设备2。
在此之后,中继设备再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后,均需要将数据转发给接入网设备2。
在上述流程中,在步骤S507之后,中继设备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之后,首先需要获知数据是发往接入网设备2,进而才可以将数据正确发送给接入网设备2。
假设上述流程中的终端设备、中继设备、接入网设备1和接入网设备2为传统蜂窝网络的设备,即终端设备中继设备使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则在步骤S505中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切换命令之后,终端设备可以利用随机接入过程重新与中继设备同步,具体的,终端设备接收到切换命令之后,停止数据传输,并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在随机接入成功之后,执行上述步骤S506向中继设备发送切换命令响应。中继设备在切换命令响应之后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均是发送给接入网设备2的数据,从而可以将数据正确发送给接入网设备2。
但是,在上述的组切换场景中,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在侧行链路通信方式中并不支持随机接入过程,因此,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切换命令后,可能并不停止数据传输,而仍然向中继设备发送数据,中继设备无法获知接收到的数据是发送给接入网设备1或者接入网设备2,从而可能导致数据传输错误。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指示数据包是发往切换前或切换后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使得中继设备可以将数据发送至正确的接入网设备,从而实现数据的正确发送。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适用于第5代(5generation,5G)通信系统,还可以适用于第4代(4generation,4G)通信系统、第3代(3generation,3G)通信系统,或者,还可以适用于未来的第6代(6generation,6G)通信系统、第7代(7generation,7G)通信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中继设备可以是能够移动的中继设备。该中继设备可以是指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mobile station,建成MS)、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各种形式的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SIP电话、WLL站、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无线接入网设备,例如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网络中的基站收发信台(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节点基站(nodebase station,NB)、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evolutional)NB(eNB或eNodeB)、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5G移动通信系统或新一代无线(new radio,NR)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者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设备对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和机器通信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接入网设备或车联网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无线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5G和新空口(new radio,NR)可以等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两种方案以实现中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指示数据包是发往切换前或切换后接入网设备。一种方案为在需要发送给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中直接进行指示,另一种方案为利用单独的指示消息进行指示。以下分别对该两种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交互图,如图6所示,组切换场景下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交互过程包括:
S601、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该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该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上述数据包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相应的,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中继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可选的,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上述数据包,可以是在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过程中,或者,也可以是在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后,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假设组切换的处理流程为上述图5所示的流程,则本步骤中终端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可以是步骤S507之前的阶段所发送的数据包,或者,也可以是步骤S507或步骤S508之后的阶段所发送的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数据包,可以是协议栈中任意一层处理后的用于传输的数据。示例性的,数据包可以是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rtol,RLC)PDU、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PDU、物理层传输块和对应的调度信令等。
相应的,上述数据包中包括的第一标识信息,例如可以是数据包的包头部分的标识信息,或者,也可以是数据包的数据部分的标识信息,或者,也可以是调度信令部分的标识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S602、中继设备根据上述第一标识信息,确定上述数据包是发送给上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
S603、中继设备将上述数据包发送给上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中继设备根据上述第一标识信息,将上述数据包发送给上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中继设备接收到数据包之后,根据第一标识信息,可以获知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中继设备接收到的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则数据包中可以携带与第一标识信息不同的标识信息,中继设备根据该标识信息,可以获知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时,通过在数据包中携带第一标识信息,使得中继设备根据该第一标识信息可以获知该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进而可以将该数据包正确地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从而实现组切换场景下数据的正确发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式在数据包中携带上述第一标识信息。
第一种方式中,在数据包中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将该标识作为上述第一标识信息。
第二种方式中,在RLC数据PDU中携带上述第一标识信息。
以下分别对上述两种方式的处理过程进行说明。
以下首先说明上述第一种方式的处理过程。
在该方式中,第一标识信息包括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其中,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中继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终端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设备可以使用不同的标识与不同的接入网设备通信。示例性的,中继设备使用中继1这一标识与第一接入网设备通信,当中继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使用中继2这一标识与第二接入网设备。因此,中继1和中继2标识的均是同一中继设备,但是分别用于该中继设备与不同的接入网设备通信。
终端设备可以使用不同的标识与不同的接入网设备通信。示例性的,终端设备使用终端1这一标识与第一接入网设备通信,当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至第二接入网设备,可以使用终端2这一标识与第二接入网设备。因此,终端1和终端2标识的均是同一终端设备,但是分别用于该终端设备与不同的接入网设备通信。
终端设备在向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时,可以在数据包中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中的至少一种,中继设备据此判断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
第一种情况下,数据包中仅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由于中继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因此,中继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后,利用数据包中携带的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可以识别出数据包是发送给新的切换后的接入网设备,即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包正确地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第二种情况下,数据包中仅携带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由于终端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因此,中继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后,利用数据包中携带的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可以识别出数据包是发送给新的切换后的接入网设备,即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包正确地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第三种情况下,数据包中同时携带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由于终端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并且,中继设备在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因此,中继设备接收到数据包后,利用数据包中携带的标识,可以识别出数据包是发送给新的切换后的接入网设备,即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从而将数据包正确地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可选的,上述的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可以携带在数据包的目标标识(Destination ID)字段中,上述的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可以携带在数据包的源标识(Source ID)字段中。例如,在这种方式中,前述数据包可以是MAC PDU,上述目标标识和源标识携带在数据包的包头部分中,或者,前述数据包可以是物理层传输块,上述目标标识和源标识携带在对应的调度信令中。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继设备可以通过第二消息将上述的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发送给终端设备。
中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消息。
上述第二消息可以是单独的仅用于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的消息,或者,上述第二消息还可以是组切换过程中中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切换相关的消息。
以上述图5所示的组切换交互流程为例,上述第二消息可以是步骤S505中中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切换命令。
如果中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第二消息,终端设备可以选择在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中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或者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以及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或者,终端设备还可以选择在数据包中不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而仅携带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相应的,中继设备接收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中包括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以上述图5所示的组切换交互流程为例,上述第一消息可以是步骤S506中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的切换命令响应。
终端设备在切换命令响应中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使得中继设备可以获知切换命令响应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消息,进而可以将切换命令响应正确地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在上述的第一种方式中,通过在数据包中携带中继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终端设备在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使得中继设备可以获知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从而实现数据包的正确发送。
以下说明上述第二种方式的处理过程。
在该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在RLC数据PDU中携带上述第一标识信息。
终端设备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RLC数据PDU,相应的,中继设备接收该RLC数据PDU。该RLC数据PDU中包括上述第一标识信息。
在该第二种方式中,前述的数据包具体指RLC数据PDU。
RLC层PDU包括RLC数据PDU和RLC控制PDU,在该第二种方式中,使用RLC数据PDU来携带上述第一标识信息。
RLC数据PDU可以包括包头部分和数据部分。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在RLC数据PDU的包头中携带上述第一标识信息。
一种可能的方式中,上述第一标识信息可以使用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多个比特位表示。示例性的,可以使用包头中预设的2个比特位、3个比特位等表示。
以使用预设的2个比特位为例,可以对比特位上数值的累加来携带上述第一标识信息。示例性的,终端设备目前在接入网设备1下,则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给中继设备的RLC数据PDU的包头的预设比特位上写入00,表示数据包是发送给接入网设备1。当终端设备从接入网设备1切换至接入网设备2,向接入网设备2发送数据时,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给中继设备的RLC数据PDU的包头的预设比特位上写入01,表示数据包是发送给接入网设备2。当终端设备从接入网设备2切换至接入网设备3,向接入网设备3发送数据时,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给中继设备的RLC数据PDU的包头的预设比特位上写入10,表示数据包是发送给接入网设备3。中继设备基于该2个比特位的值,可以识别出数据包是发送给新的切换后的接入网设备。
另一种可能的方式中,上述第一标识信息可以使用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个预设的比特位表示。即,上述第一标识信息为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在该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对该一个预设的比特位进行数值翻转来携带上述第一标识信息。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目前在接入网设备1下,则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给中继设备的RLC数据PDU的包头的预设比特位上写入0,表示数据包是发送给接入网设备1。当终端设备从接入网设备1切换至接入网设备2,向接入网设备2发送数据时,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给中继设备的RLC数据PDU的包头的预设比特位上写入1,表示数据包是发送给接入网设备2。当终端设备从接入网设备2切换至接入网设备3,向接入网设备3发送数据时,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给中继设备的RLC数据PDU的包头的预设比特位上再写入0,表示数据包是发送给接入网设备3。中继设备基于该一个比特位的值,可以识别出数据包是发送给新的切换后的接入网设备。
在上述的第二种方式中,通过在RLC数据PDU中携带第一标识信息,使得中继设备可以获知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从而实现数据包的正确发送。
以上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技术方案,即在终端设备需要发送给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中直接指示数据包是发送给切换后的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如前文所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方案,即利用单独的指示消息指示数据包是发送给切换后的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
以下对该另一种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交互图,如图7所示,组切换场景下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的交互过程包括:
S701、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
相应的,中继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上述数据包,可以是在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过程中,或者,也可以是在终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之后,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示例性的,假设组切换的处理流程为上述图5所示的流程,则本步骤中终端设备所发送的数据包,可以是步骤S507之前的阶段所发送的数据包,或者,也可以是步骤S507或步骤S508之后的阶段所发送的数据包。
S702、中继设备根据上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确定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
S703、中继设备将上述数据包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中继设备根据上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将上述数据包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
其中,上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上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作为一种示例,上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上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可以分别是指数据包的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该序列号能够唯一地标识一个数据包。
在执行本实施例之前,终端设备已经预先将上述第三消息发送给中继设备。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第三消息也是携带在一个数据包中发送给中继设备,但是该数据包是以中继设备为目标的数据包,即该数据包发送给中继设备后,中继设备从中解析出第三消息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而不需要再将该数据包发送给其他设备。而本申请前述的数据包,是以接入网设备为目标的数据包,中继设备接收到该数据包之后,需要发送给接入网设备。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需要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之前,或者,在发送需要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之后,向中继设备发送上述第三消息,其中携带需要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携带需要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称为边界数据包标识。中继设备接收到第三消息后,可以解析并保存上述边界数据包标识。进而,当中继设备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后,将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标识与边界数据包进行比对,从而可以识别出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
本实施例中,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终端设备可以预先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消息以指示边界数据包标识,当中继设备再接收到来自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后,基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标识以及边界数据包标识,可以识别出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进而将数据包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从而实现组切换场景下数据的正确发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向中继设备发送上述第三消息,并在上述第三消息中携带上述
可选的,上述第三消息可以通过RLC控制PDU承载。
使用RLC控制PDU承载第三消息,即使用单独的控制信令来指示上述边界数据包标识。
以下说明上述步骤S702中中继设备根据数据包的标识以及边界数据包标识确定数据包是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包过程。
一种情况下,如果上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中继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之后,判断数据包的标识是否大于上述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若是则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否则,中继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
另一种情况下,如果上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中继设备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之后,判断数据包的标识是否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若是则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否则,中继设备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模块结构图,该装置可以为前述的中继设备,也可以为能够使得中继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中继设备的功能的装置,例如该装置可以是中继设备中的装置或芯片系统。如图8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801、处理模块802和发送模块803。
接收模块801,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处理模块8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通过发送模块803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接收模块801还用于:
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消息为切换命令响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发送模块803还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消息为切换命令。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接收模块801具体用于:
所述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RLC数据PDU,所述RLC数据PDU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为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的模块结构图,该装置可以为前述的中继设备,也可以为能够使得中继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中继设备的功能的装置,例如该装置可以是中继设备中的装置或芯片系统。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901、处理模块902和发送模块903。
接收模块901,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处理模块902,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通过发送模块903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接收模块901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模块902具体用于:
若所述数据包的标识大于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模块902具体用于:
若所述数据包的标识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为前述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能够使得终端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例如该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装置或芯片系统。如图10所示,该装置包括:处理模块1001和发送模块1002。
处理模块1001,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发送模块1002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下的标识不同。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模块1001还用于:
通过发送模块1002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消息为切换命令响应。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10,该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1003。
接收模块1003,用于接收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消息为切换命令。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模块1001具体用于: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RLC数据PDU,所述RLC数据PDU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为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通信装置的模块结构图,该装置可以为前述的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能够使得终端设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终端设备的功能的装置,例如该装置可以是终端设备中的装置或芯片系统。如图11所示,该装置包括:处理模块1101和发送模块1102。
处理模块1101,用于通过发送模块1102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边界数据包标识,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的通信装置,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装置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确定模块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装置的存储器中,由上述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确定模块的功能。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例如,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继设备12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中继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21、存储器122、通信接口123和系统总线124,所述存储器122和所述通信接口123通过所述系统总线124与所述处理器121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12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通信接口123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121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图6至图7所示实施例中中继设备的方案。
该图12中提到的系统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所述系统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通信接口用于实现数据库访问装置与其他设备(例如客户端、读写库和只读库)之间的通信。存储器可能包含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13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31、存储器132、通信接口133和系统总线134,所述存储器132和所述通信接口133通过所述系统总线134与所述处理器131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13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通信接口133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131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图6至图7所示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方案。
该图13中提到的系统总线可以是PCI总线或EISA总线等。所述系统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通信接口用于实现数据库访问装置与其他设备(例如客户端、读写库和只读库)之间的通信。存储器可能包含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PU、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述图6至图7所示实施例中中继设备的方法或终端设备的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运行指令的芯片,所述芯片用于执行上述图6至图7所示实施例中中继设备的方法或终端设备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程序产品,所述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介质中,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所述存储介质读取所述计算机程序,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可实现上述图6至图7所示实施例中中继设备的方法或终端设备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在公式中,字符“/”,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相除”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3)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切换命令响应。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为切换命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包括:
所述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数据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RLC数据PDU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为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1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中继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包括:
若所述数据包的标识大于所述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包括:
若所述数据包的标识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则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16.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其中,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不同,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与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一接入网下的标识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和/或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为切换命令响应。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中继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中包括所述中继设备在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下的标识。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为切换命令。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包括:
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无线链路控制RLC数据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RLC数据PDU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为所述RLC数据PDU的包头中的一比特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16-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中继设备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所述中继设备和所述第二接入网络之间通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
26.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边界数据包标识,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2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2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模块、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接收模块,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的标识以及第三消息所指示的边界数据包标识,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其中,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2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中继设备和终端设备从第一接入网设备切换到第二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所述中继设备发送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中包括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一标识信息用于标识将所述数据包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
3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通过所述发送模块向中继设备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用于指示边界数据包标识,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最后一个数据包的标识,或者,所述边界数据包标识包括终端设备发送给第二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标识。
31.一种中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或者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32.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
处理器,用于调用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权利要求16-25任一项或者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步骤。
33.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权利要求16-25任一项或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
CN202010552800.XA 2020-06-17 2020-06-17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38109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2800.XA CN113810963A (zh) 2020-06-17 2020-06-17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EP21825948.9A EP4171117A4 (en) 2020-06-17 2021-06-15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RELAY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PCT/CN2021/100180 WO2021254345A1 (zh) 2020-06-17 2021-06-15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US18/011,162 US20230247494A1 (en) 2020-06-17 2021-06-15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relay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2800.XA CN113810963A (zh) 2020-06-17 2020-06-17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0963A true CN113810963A (zh) 2021-12-17

Family

ID=78892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52800.XA Pending CN113810963A (zh) 2020-06-17 2020-06-17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47494A1 (zh)
EP (1) EP4171117A4 (zh)
CN (1) CN113810963A (zh)
WO (1) WO202125434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2044A1 (zh) * 2022-07-29 2024-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1431A1 (zh) * 2022-07-12 2024-01-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原因指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8782A (zh) * 2006-11-14 2009-11-11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利用移动中继站的切换方法
US20150296426A1 (en) * 2012-08-03 2015-10-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etwork Nodes for Assisting Handover
US20180077608A1 (en) * 2015-04-03 2018-03-15 Lg Electronics Inc. Source ID-Based Packet Filter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Method
US20180279188A1 (en) * 2017-03-23 2018-09-2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Group Handover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9151928A (zh) * 2017-06-19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EP3429244A1 (en) * 2016-06-03 2019-01-1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transmission
WO2020103641A1 (zh) * 2018-11-22 2020-05-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9919A1 (en) * 2016-01-08 2017-07-13 Intel Corporation Group handover for mission critical applications
CN108307482B (zh) * 2016-08-22 2021-07-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移动方法、装置及系统,终端及中继设备
US11147122B2 (en) * 2017-03-22 2021-10-12 Nokia Technologies Oy Data forwarding support
WO2018201487A1 (en) * 2017-05-05 2018-11-08 Zt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ying out a group handov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8782A (zh) * 2006-11-14 2009-11-11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利用移动中继站的切换方法
US20150296426A1 (en) * 2012-08-03 2015-10-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etwork Nodes for Assisting Handover
US20180077608A1 (en) * 2015-04-03 2018-03-15 Lg Electronics Inc. Source ID-Based Packet Filtering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Using Method
EP3429244A1 (en) * 2016-06-03 2019-01-1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transmission
US20180279188A1 (en) * 2017-03-23 2018-09-2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Group Handover Methods and Systems
CN109151928A (zh) * 2017-06-19 2019-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切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20103641A1 (zh) * 2018-11-22 2020-05-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P-193253 - SID NR sidelink relay"", 3GPP TSG_RAN\\TSG_RAN, 13 December 2019 (2019-12-13)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22044A1 (zh) * 2022-07-29 2024-02-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47494A1 (en) 2023-08-03
WO2021254345A1 (zh) 2021-12-23
EP4171117A4 (en) 2023-12-13
EP4171117A1 (en) 2023-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84886B2 (e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for implemen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US11129068B2 (en)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applied for cell handover
US11051215B2 (en) Switch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1310711B2 (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US11930416B2 (en) Context preparation for consecutive conditional handovers
CN109644341B (zh) 用于通信的方法、装置、通信设备、无线电接入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20210022203A1 (en) Method for deactivating user plane connection and network entity for controlling user plane connection deactivation in network
EP3322254A1 (en) Connection control for dual connectivity and interwork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KR20210113591A (ko) 데이터 흐름 처리 방법, 기기 및 저장 매체
WO2021254345A1 (zh) 通信方法、装置、中继设备及终端设备
CN110447257B (zh) 通信方法、辅网络节点和终端
US20220141746A1 (e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handover, and medium
US1164743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RRM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US10595353B2 (en)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CN114079908A (zh) 通信网络中的通信方法、设备、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4531655B (zh) 资源指示方法、接入网侧设备及核心网功能
US2024001560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CN118044262A (zh) 信息上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65817A (zh)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6114212A (zh) 一种辅助信息的配置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4828158A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基站及介质
CN113810956A (zh) 切换多播业务的方法及设备
CN114467362B (zh) 用于主节点间切换的设备、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US2023011115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spending secondary cell group
WO202407391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upporting data forward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