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7490B -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 Google Patents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7490B
TWI717490B TW106110884A TW106110884A TWI717490B TW I717490 B TWI717490 B TW I717490B TW 106110884 A TW106110884 A TW 106110884A TW 106110884 A TW106110884 A TW 106110884A TW I717490 B TWI717490 B TW I7174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bottom layer
data frame
remote terminal
re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0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5717A (zh
Inventor
馮斌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5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5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7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749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6Layer 2 routing, e.g. in Ethernet based M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能夠降低中繼傳輸的複雜度,降低傳輸時延。該方法包括: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發送端設備向接收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其中,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對攜帶有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的MAC PDU進行處理得到的;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其中,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網絡設備,或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

Description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通信領域,並且更具體地,涉及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設備到設備(Device-to-Device,D2D)技術是指鄰近的終端設備可以在近距離範圍內通過直連鏈路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而不需要通過網絡設備進行轉發。D2D通信可以與蜂窩系統共享授權頻帶資源,形成統一的混合蜂窩-D2D網絡。在該混合網絡中,部分終端設備可以仍工作於蜂窩通信模式,即通過網絡設備與其它終端設備通信,而部分終端設備可以工作於D2D通信模式,即通過與其它終端設備之間的直通鏈路與其它終端設備進行數據的直接傳輸。
此外,可以通過D2D中繼輔助網絡設備和終端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此時,D2D中繼與D2D終端之間採用D2D通信模式,而D2D中繼和網絡設備之間使用蜂窩通信模式。D2D中繼使用半雙工的方式接收和轉發數據,並且在接收和轉發的過程中進行模式轉換。
在現有技術中,D2D中繼通過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層(即層3)中繼D2D終端和網絡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對於接收到的數據包需要依次經過層1(即物理層)、層2(包括媒體訪問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層、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和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和層3進行解封裝處理,並依次經過層3、層2和層1的封裝處理實現數據的中繼,複雜度較高,數據處理時延較大。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能夠降低中繼傳輸的複雜度,降低傳輸時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發送端設備向接收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其中,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對攜帶有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的媒體訪問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簡稱MAC PDU)進行處理得到的;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其中,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網絡設備,或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僅通過底層對接收到的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處理。此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不識別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情況下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如果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廣播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通過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底層中繼的方式中繼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之間的數據,其中,遠端終端設備或網絡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底層數據幀,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不進行遠端終端設備的識別,而在確定接收到的數據幀攜帶中繼數據時,通過底層對該數據幀進行中繼轉發處理,與現有技術中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層三中繼的方式相比,能夠降低中繼終端設備的處理複雜度,降低中繼數據的傳輸時延,提高系統整體性能。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若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在該中繼終端設備接收發送端設備向接收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進行尋址;該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包括:若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該尋址接收到的,該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發送端設備採用用於進行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的;該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佔用的該傳輸資源,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該遠端終端設備和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若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網絡設備,在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根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資源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量所對應的PUCCH資源;該中繼終端設備採用該對應的PUCCH資源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調度請求。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若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網絡設備,在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根據前導碼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量所對應的前導碼;該中繼終端設備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該對應的前導碼,該對應的前導碼用於該網絡設備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獲得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該中繼終端設備對該數據進行編碼處理,得到第二底層數據幀;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二底層數據幀。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包括: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底層直接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發送端設備生成MAC PDU,其中,該MAC PDU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發送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通過底層對該MAC PDU進行處理得到的第一底層數據幀;其中,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或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若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在該發送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網絡設備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其中,該PDCCH用於調度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並且該PDCCH是採用中繼特定RNTI加擾的。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發送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包括:該發送端設備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該遠端終端設備和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第三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接收端設備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其中,該第二底層數據幀是通過底層對攜帶有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的MAC PDU進行處理得到的;該接收端設備在高層根據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對應於該遠端終端設備;其中,該接收端設備為網絡設備或該接收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
其中,可選地,該高層可以具體為用戶面協議棧中高於底層的層,例如層二中的MAC層、RLC層或PDCP層,等等。
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接收端設備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包括:該接收端設備接收中繼終端設備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該方法還包括:該接收端設備根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佔用的傳輸資源,確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是該中繼終端設備轉發的。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若該接收端設備為該網絡設備,該網絡設備確定該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數據傳輸隧道;該網絡設備通過該對應的數據傳輸隧道向核心網設備發送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該遠端終端設備和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若該接收端設備為網絡設備,在該接收端設備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網絡設備接收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調度請求;該網絡設備根據PUCCH資源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調度請求所佔用的PUCCH資源所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該網絡設備根據該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結合上述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若該接收端設備為網絡設備,在該接收端設備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之前,該方法還包括:該網絡設備接收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前導碼;該網絡設備根據前導碼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接收到的前導碼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該網絡設備根據該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這樣,該網絡設備可以根據接收到的該前導碼或調度請求佔用的PUCCH資源進行上行傳輸資源的分配,該中繼終端設備在請求上行授權時無需攜帶用於指示緩存數據量大小的緩存報告,從而節約信令開銷。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用於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具體地,該裝置包括用於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存儲單元和處理器,該存儲單元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器執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存儲單元和處理器,該存儲單元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器執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另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存儲單元和處理器,該存儲單元用於存儲指令,該處理器用於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該存儲器存儲的指令時,該執行使得該處理器執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用於存儲計算機程式,該計算機程式包括用於執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用於存儲計算機程式,該計算機程式包括用於執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用於存儲計算機程式,該計算機程式包括用於執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種中繼傳輸的系統,該系統包括中繼終端設備、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其中,該中繼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議棧可以包括底層(也可以稱為層一),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議棧可以包括層一、層二和層三,該網絡設備的用戶面協議棧可以包括層一、層二和層三,其中,該中繼終端設備的層一分別與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一和該網絡設備的層一為對等層,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和該網絡設備的層二為對等層。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的用戶面協議棧可以僅包括層一,而不包括高層(例如層二和層三)。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層一進行中繼傳輸,而可以不對需要中繼的數據幀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進行識別。此時,可以由網絡設備和遠端終端設備通過高層識別數據幀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為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實現方式中的裝置,該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中的發送端設備可以為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裝置,該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中的接收端設備可以為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裝置。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為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意可能實現方式中的裝置,該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中的發送端設備可以為第八方面或第八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裝置,該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中的接收端設備可以為第九方面或第九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裝置。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圖式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所描述的圖式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圖式獲得其他的圖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圖式,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屬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應理解,本文中術語“系統”和“網絡”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換使用。本文中術語“和/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對象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況。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後關聯對象是一種“或”的關係。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應用的無線通信系統100的示意圖,該無線通信系統100包括可以包括至少一個網絡設備110。網絡設備110可以是與終端設備通信的設備。每個網絡設備110可以為特定的地理區域提供通信覆蓋,並且可以與位於該覆蓋區域內的終端設備進行通信。該網絡設備110可以是GSM系統或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DMA)系統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統中的基站(NodeB,NB),還可以是LTE系統中的演進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雲無線接入網絡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無線控制器,或者該網絡設備可以為中繼站、接入點、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未來5G網絡中的網絡側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公共陸地移動網絡(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網絡設備等。
該無線通信系統100還包括位於網絡設備110覆蓋範圍內的多個終端設備120。該終端設備120可以是移動的或固定的。該終端設備120可以指接入終端、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用戶單元、用戶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程終端、移動設備、用戶終端、終端、無線通信設備、用戶代理或用戶裝置。接入終端可以是蜂窩電話、無繩電話、會話啟動協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電話、無線本地環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個人數字處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調制解調器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PLMN中的終端設備等。
圖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個網絡設備和六個終端設備,可選地,該無線通信系統100可以包括多個網絡設備並且每個網絡設備的覆蓋範圍內可以包括其它數量的終端設備,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此外,該無線通信系統100還可以包括移動管理實體(Mobile Management Entity,MME)、服務網關(Serving Gateway,S-GW)、分組數據網絡網關(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等其他網絡實體,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具體地,終端設備120可以以蜂窩通信模式或D2D通信模式進行通信,其中,在蜂窩通信模式中,終端設備120可以通過網絡設備110與其它終端設備通信;在D2D通信模式中,終端設備120可以通過D2D鏈路直接與其它終端設備通信。
在圖1示出的多個終端設備120 中,包括蜂窩終端設備、D2D終端設備和中繼終端設備,其中,蜂窩終端設備採用蜂窩通信技術與網絡設備110進行通信。D2D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終端設備實現與網絡設備110之間的數據傳輸,其中,中繼終端設備與D2D終端設備之間具有PC5接口,採用D2D通信技術進行通信,其中,該D2D通信技術可以具體為LTE中的旁路(SideLink,SL)技術,也可以為WLAN中的WIFI或藍牙等技術,或者為其它D2D通信技術,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中繼終端設備與網絡設備之間具有Uu接口,採用蜂窩通信技術進行通信。
現有技術中,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層三中繼方式進行中繼,數據處理複雜度較高,處理時延較大。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採用底層中繼的方式中繼網絡設備和D2D終端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其中,對於LTE系統,該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指層一,即物理層,而D2D終端設備的底層依賴於該D2D終端設備與中繼終端設備採用的D2D通信技術,例如,如果該D2D通信技術為LTE的旁路技術,則該底層可以具體為物理層,而如果該D2D通信技術為WLAN或其它通信技術,則該底層可以具有其它名稱,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Uu接口和PC5接口上的數據傳輸都可以通過物理層進行。可選地,當網絡設備或遠端終端設備需要向對方發送數據時,可以首先將待發送數據封裝為MAC PDU,例如MAC PDU,然後通過底層對該MAC PDU進行處理,得到底層數據幀,並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底層數據幀。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各個設備用於中繼傳輸的用戶面協議棧示例,其中,中繼終端設備的用於中繼傳輸的用戶面協議棧可以僅包括層一(即PHY層),該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的用戶面協議棧可以包括層一(L1)、層二(L2)和層三(L3)。該中繼終端設備的層一可以分別與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一和該網絡設備的層一為對等層,而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可以與該網絡設備的層二為對等層。此時,可選地,中繼終端設備可以不識別接收到的底層數據幀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而由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在高層(例如MAC層或更高層)識別接收到的數據幀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但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為了便於描述,以下實施例主要以該底層具體為物理層為例進行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若D2D終端設備(也可稱為遠端終端設備)與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為其它通信技術,則該底層可以具體具有其它名稱,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圖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200。該方法200可以應用於上述無線通信系統100,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具體地,該方法200可以應用於上行數據的中繼傳輸,即遠端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終端設備向網絡設備傳輸上行數據,此時,發送端設備具體為遠端終端設備(也可稱為D2D終端設備),接收端設備具體為網絡設備。可選地,該方法200也可以應用於下行數據的中繼傳輸,即網絡設備通過中繼終端設備向遠端終端設備傳輸下行數據,此時,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接收端設備為遠端終端設備,但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步驟S210,發送端設備生成MAC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該MAC PDU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該發送端設備在確定需要向接收端設備發送數據時,可以通過在高層對數據進行封裝處理,得到MAC PDU。其中,該MAC PDU中可以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可以用於標識該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可以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該終端設備標識可以用於唯一地標識該遠端終端設備。其中,該終端設備標識可以是預先定義的。例如該終端設備標識可以具體為該遠端終端設備的設備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用戶標識,等等。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也可以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特定標識,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特定標識用於在中繼傳輸中唯一地標識該遠端終端設備。該特定標識可以是預定義的,也可以是網絡設備配置的。該特定標識的長度可以小於終端設備標識的長度,以降低信令開銷。該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可以在高層識別該特定標識,其中,高層可以指位於底層之上的層,例如層二或層三,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例如,該特定標識可以是層二標識。層二標識可以為在層二進行封裝和識別的標識,例如在MAC層、RLC層或PDCP層進行識別。可選地,該層二標識可以是預定義的,或者是網絡設備為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例如該層二標識是網絡設備在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建立承載的過程中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可以承載於該MAC PDU的任意可能位置。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可以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CE)中,該MAC CE可以為現有MAC CE或新增MAC CE,例如如圖4所示,但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步驟S220,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例如物理層)對該MAC PDU進行處理,生成第一底層數據幀。
該發送端設備可以將該MAC PDU傳輸至底層進行處理,並通過底層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處理後的該MAC PDU。可選地,該發送端設備可以設置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以使得該中繼終端設備能夠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中繼數據,需要進行轉發。或者,該發送端設備可以採用用於進行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或其它方式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以使得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傳輸資源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中繼數據,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例如,網絡設備為該中繼終端設備配置了用於進行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此時,當該網絡設備需要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數據時,可以採用該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數據;或者,網絡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配置了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此時,當該遠端終端設備需要向網絡設備發送數據時,可以採用該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數據,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步驟S230,發送端設備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步驟S240,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底層接收到該發送端設備發送的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後,可以在底層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如果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發送端設備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的,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底層根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佔用的該傳輸資源,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中繼數據,需要進行轉發。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採用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進行尋址。其中,該中繼特定RNTI對應於中繼傳輸。可選地,該中繼特定RNTI可以是預定義的,或者是網絡設備預先分配的,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如果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採用該中繼特定RNTI尋址接收到用於調度該第一底層數據幀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即用於調度該第一底層數據幀的PDCCH是採用該中繼特定RNTI加擾的,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中繼特定RNTI,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中繼數據,需要進行轉發,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確定接收到的該底層數據幀是發送給自身的還是需要中繼轉發的,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步驟S250,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
當該中繼終端設備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中繼數據,需要進行中繼轉發時,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不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而直接通過底層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或者,該中繼終端設備也可以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獲得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並通過底層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具體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底層對該解碼處理獲得的數據進行編碼處理,得到第二底層數據幀,並通過底層發送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如果該接收端設備為遠端終端設備,則該中繼終端設備並不識別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以廣播的形式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具體可以為上述第一底層數據幀或第二底層數據幀),例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通過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如果該接收端設備為網絡設備,則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向網絡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其中,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通過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或第二底層數據幀,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在向網絡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或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之前,該中繼終端設備還可以發起上行授權請求流程,以請求上行傳輸資源,並且採用該網絡設備分配的上行傳輸資源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或該第二底層數據幀。其中,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量,例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以獲得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量;或者,該第一底層數據幀可以攜帶用於指示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量的指示信息,本發明實施例對該中繼終端設備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量的方式不做限定。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量,發起上行授權請求。作為一個可選實施例,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資源與預設數據量或預設數據量區間之間可以存在對應關係,其中,該對應關係可以是預先定義的,或者是網絡設備預先配置的,例如,網絡設備可以通過廣播信令或專用信令預先配置該對應關係,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此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量以及該PUCCH資源與預設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目標PUCCH資源,並採用該目標PUCCH資源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調度請求,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此時,該網絡設備在接收到該調度請求之後,可以根據該調度請求佔用的PUCCH資源,確定該調度請求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並根據該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分配上行傳輸資源,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作為另一個可選實施例,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向網絡設備發送前導碼發起上行授權請求。可選地,前導碼與預設數據量或預設數據量區間之間可以存在對應關係,其中,該對應關係可以是預先定義的,或者是網絡設備預先配置的,例如,網絡設備可以通過廣播信令或專用信令預先配置該對應關係,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此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量以及該前導碼與預設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目標前導碼,並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該目標前導碼,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此時,該網絡設備在接收到該前導碼之後,可以確定該前導碼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並根據該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分配上行傳輸資源,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發起上行授權請求,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步驟S260,接收端設備在接收到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或第二底層數據幀時,可以在高層根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或第二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或該第二底層數據幀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接收到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或該第二底層數據幀的遠端終端設備可以通過在高層(例如層二)識別該數據幀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該數據幀是否是發送給自己的,如果確定該數據幀是發送給自己的,則可以對該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反之,則可以丟棄該數據幀,但本發明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
可選地,當網絡設備接收到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或該第二底層數據幀,可以通過在高層(例如層二)識別該數據幀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該數據幀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並根據該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向核心網設備發送該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例如,如果該網絡設備和核心網設備(例如P-GW)之間建立了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數據傳輸通道(例如GPRS隧道協議(GPRS Tunneling Protocol,GTP)隧道),則該網絡設備可以通過該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數據傳輸通道向核心網設備發送該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在進行中繼傳輸之前,該網絡設備還可以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建立承載。例如,該網絡設備與P-GW之間可以建立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數據傳輸通道(例如GTP隧道),並且該網絡設備與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可以建立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無線承載,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接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連接建立請求,該連接建立請求用於請求建立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D2D通信鏈路。可選地,該連接建立請求可以具體為直接通信請求,用於請求建立與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的PC5連接。
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連接建立請求,向核心網設備發送承載建立請求,該承載建立請求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可選地,該核心網設備可以為MME,該MME可以向P-GW發送該承載建立請求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以便於該P-GW與網絡設備之間建立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數據傳輸通道(例如GTP隧道),並且該網絡設備可以建立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無線承載,其中,該無線承載可以包括該網絡設備與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的蜂窩數據傳輸通道以及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D2D數據傳輸通道。
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接收該網絡設備發送的承載建立響應,該承載建立響應攜帶該網絡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建立的無線承載的配置信息,其中,可選地,該無線承載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物理層配置信息。可選地,該無線承載的配置信息還可以包括下列信息中的至少一種:MAC層配置信息、PDCP層配置信息和RLC層配置信息。可選地,該無線承載的配置信息還可以包括該網絡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層二標識,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承載建立響應,向該遠端終端設備發送連接建立響應,該連接建立響應攜帶該物理層配置信息,或者還可以進一步攜帶和該MAC層配置信息、PDCP層配置信息和RLC層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種,或者還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在進行中繼傳輸之前,該網絡設備還可以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建立承載。例如,該網絡設備與P-GW之間可以建立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數據傳輸通道(例如GTP隧道),並且該網絡設備與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可以建立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無線承載,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接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連接建立請求,該連接建立請求用於請求建立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D2D通信鏈路。可選地,該連接建立請求可以具體為直接通信請求,用於請求建立與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的PC5連接。
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連接建立請求,向核心網設備發送承載建立請求,該承載建立請求可以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可選地,該核心網設備可以為MME,該MME可以向P-GW發送該承載建立請求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以便於該P-GW與網絡設備之間建立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數據傳輸通道(例如GTP隧道),並且該網絡設備可以建立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無線承載,其中,該無線承載可以包括該網絡設備與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的蜂窩數據傳輸通道以及該中繼終端設備與該遠端終端設備之間的D2D數據傳輸通道。
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接收該網絡設備發送的承載建立響應,該承載建立響應攜帶該網絡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建立的無線承載的配置信息,其中,可選地,該無線承載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物理層配置信息。其中,可選地,該物理層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中繼特定RNTI和/或用於中繼傳輸的物理資源,其中,該用於中繼傳輸的物理資源可以包括用於中繼終端設備與網絡設備之間進行中繼傳輸的物理資源和/或用於中繼終端設備與遠端終端設備之間進行中繼傳輸的物理資源。可選地,該物理層配置信息還可以包括用於指示前導碼與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的指示信息和/或用於指示PUCCH資源與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的指示信息,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無線承載的配置信息還可以包括層二配置信息,該層二配置信息可以包括MAC層配置信息、RLC層配置信息和PDCP層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可選地,該層二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該網絡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分配的層二標識,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承載建立響應,向該遠端終端設備發送連接建立響應,該連接建立響應可以攜帶該MAC層配置信息、RLC層配置信息和PDCP層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可選地,如果該連接建立響應不攜帶上述層二的配置信息,則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根據接收到的該中繼終端設備的D2D廣播消息,對層二進行配置;可選地,如果該連接建立響應攜帶上述層二的配置信息,該遠端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連接建立響應攜帶的MAC層配置信息、RLC層配置信息和PDCP層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種,對層二進行配置,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因此,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中繼傳輸的方法,通過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底層中繼的方式中繼遠端終端設備和網絡設備之間的數據,其中,遠端終端設備或網絡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底層數據幀,該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不進行遠端終端設備的識別,而在確定接收到的數據幀攜帶中繼數據時,通過底層對該數據幀進行中繼轉發處理,與現有技術中中繼終端設備採用層三中繼的方式相比,能夠降低中繼終端設備的處理複雜度,降低中繼數據的傳輸時延,提高系統整體性能。
下面將結合具體的例子詳細描述本發明實施例。應注意,這些例子只是為了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實施例,而非限制本發明實施例的範圍。
為了便於描述,在下面的例子中假設蜂窩網絡已經為遠端終端設備建立了PDN連接和承載,假設遠端終端設備具體為遠端UE,中繼終端設備具體為中繼UE,網絡設備具體為eNB,並且PC5接口對應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應理解,如果PC5接口採用不同於LTE旁路技術的其它D2D通信技術,則該底層可以具體為與該其它D2D通信技術對應的層一,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圖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300。該方法300可以應用於下行數據的中繼傳輸。
步驟S310,P-GW在接收到向遠端終端設備發送的數據時,將數據通過在承載建立過程中分配的S1-U接口的GTP隧道發送到eNB。
步驟S320,eNB收到來自GTP隧道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數據之後,將數據封裝為Uu接口的MAC PDU,其中,該Uu接口的MAC PDU中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例如層二標識或終端設備標識。
步驟S330,eNB可以通過中繼特定RNTI尋址的PDCCH調度下行數據傳輸,並通過物理層在物理下行數據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向中繼終端設備傳輸該Uu接口的MAC PDU。
此時,可選地,該eNB可以通過中繼特定RNTI對該PDCCH進行加擾,以指示該PDCCH用於調度中繼數據傳輸。相應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根據該中繼特定RNTI進行尋址,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步驟S340,中繼終端設備在通過物理層接收到Uu接口的MAC PDU之後,可以在物理層確定接收到的該MAC PDU攜帶中繼數據,並通過物理層發送PC5接口的MAC PDU。
此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不識別接收到的該MAC PDU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可選地,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不對接收到的MAC PDU進行解碼處理,此時,該Uu接口的MAC PDU可以與該PC5接口的MAC PDU相同。或者,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物理層對接收到的Uu接口的MAC PDU進行解碼和編碼處理,得到PC5接口的MAC PDU,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步驟S350,中繼終端設備在用於中繼傳輸的特定時頻資源上發送該PC5接口的MAC PDU。
其中,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在用於中繼傳輸的時頻資源上廣播該PC5接口的MAC PDU。
步驟S360,遠端終端設備在通過物理層接收到PC5接口的MAC PDU之後,可以在高層(例如層二)對該PC5接口的MAC PDU中攜帶的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進行解析處理,以確定該MAC PDU是否是發送給自己的。可選地,如果該遠端終端設備確定接收到的該MAC PDU是發送給自己的,則可以對該MAC PDU進行解碼等進一步處理。如果該遠端終端設備確定接收到的該MAC PDU不是發送給自己的,則可以丟棄該MAC PDU,但本發明實施例不限於此。
圖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400。該方法400可以應用於上行數據的中繼傳輸。
步驟S410,當遠端終端設備有數據待發送到蜂窩網絡時,遠端終端設備將數據封裝為MAC PDU,其中,該MAC PDU攜帶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步驟S420,遠端終端設備通過PC5接口在物理層用於中繼傳輸的時頻資源上發送該MAC PDU。
步驟S430,中繼終端設備在通過物理層接收到來自遠端終端設備的MAC PDU之後,可以在物理層對接收到的該MAC PDU進行解碼處理,以確定該MAC PDU攜帶的數據量。
此時,該中繼終端設備可以不對接收到的該MAC PDU所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進行識別,而僅在物理層識別該MAC PDU中攜帶的數據量。
可選地,在步驟S440中,該中繼終端設備根據預設的數據量區間與PUCCH資源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MAC PDU中攜帶的數據量所對應的PUCCH資源,並採用該對應的PUCCH資源向eNB發送調度請求。
步驟S450,eNB接收到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調度請求之後,可以根據該調度請求所佔用的PUCCH資源,確定該中繼終端設備待發送的數據量區間,並根據該數據量區間通過PDCCH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步驟S460,中繼終端設備接收到該eNB發送的PDCCH之後,可以通過物理層在eNB分配的上行傳輸資源上發送Uu接口的MAC PDU。
步驟S470,eNB在通過物理層接收到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MAC PDU之後,可以在高層(例如層二)解析Uu接口的MAC PDU,以識別該MAC PDU對應的遠端終端設備。
步驟S480,eNB可以通過S1接口將該MAC PDU中攜帶的數據在與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GTP隧道傳輸至P-GW。
應注意,圖5和圖6的例子是為了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實施例,而非要限制本發明實施例的範圍。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所給出的圖5和圖6的例子,顯然可以進行各種等價的修改或變化,這樣的修改或變化也落入本發明實施例的範圍內。
應理解,上述各過程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過程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實施過程構成任何限定。
上文中結合圖1至圖6,詳細描述了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中繼傳輸的方法,下面將結合圖7至圖12,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中繼傳輸的裝置。
圖7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500。該裝置500包括:
接收單元510,用於接收發送端設備向接收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其中,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對攜帶有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的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進行處理得到的;
處理單元520,用於在底層確定需要轉發該接收單元510接收的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以及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
其中,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網絡設備,或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若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該處理單元520還用於在該接收單元510接收發送端設備向接收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進行尋址。此時,該處理單元520具體用於若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該尋址接收到的,該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發送端設備採用用於進行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的。此時,該處理單元520具體用於根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佔用的該傳輸資源,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該遠端終端設備和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可選地,若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網絡設備,該處理單元520還用於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之前,在底層根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資源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量所對應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資源;相應地,該裝置500還包括:第一發送單元(未示意),用於採用該處理單元520確定的該對應的PUCCH資源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調度請求。
可選地,若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網絡設備,該處理單元520還用於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之前,在底層根據前導碼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量所對應的前導碼;相應地,該裝置500還包括:第一發送單元(未示意),用於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該對應的前導碼,該對應的前導碼用於該網絡設備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可選地,該處理單元520具體用於: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獲得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以及對該數據進行編碼處理,得到第二底層數據幀;相應地,該裝置500還包括:第二發送單元(未示意),用於發送該處理單元520得到的該第二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該裝置500還包括:第二發送單元(未示意),其中,該處理單元520具體用於通過該第二發送單元在底層直接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5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中繼終端設備,裝置5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中繼終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為避免重複,在此不再贅述。
圖8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600,其中,該裝置600可以具體為該遠端終端設備或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如圖8所示,該裝置600包括:
處理單元610,用於生成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其中,該MAC PDU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發送單元620,用於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通過底層對該MAC PDU進行處理得到的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若該裝置600為網絡設備,該發送單元620還用於在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PDCCH,其中,該PDCCH用於調度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並且該PDCCH是採用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
可選地,該發送單元620具體用於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6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發送端設備,裝置6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發送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為避免重複,在此不再贅述。
圖9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700。其中,該裝置700可以具體為網絡設備或該接收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如圖9所示,該裝置700包括:
接收單元710,用於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其中,該第二底層數據幀是通過底層對攜帶有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的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進行處理得到的;
處理單元720,用於在高層根據該接收單元710接收到的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對應於該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接收單元710具體用於接收中繼終端設備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
相應地,該處理單元720具體用於根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佔用的傳輸資源,確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是該中繼終端設備轉發的。
可選地,若該裝置700為該網絡設備,該處理單元720還用於確定該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數據傳輸隧道。此時,如圖9所示,該裝置700還包括:發送單元730,用於通過該處理單元720確定的該對應的數據傳輸隧道向核心網設備發送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可選地,若該裝置700為網絡設備,該接收單元710還用於在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之前,接收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調度請求;
相應地,該處理單元720還用於根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資源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接收單元710接收到的該調度請求所佔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資源所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以及根據該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可選地,若該裝置700為網絡設備,該接收單元710還用於在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之前,接收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前導碼;
相應地,該處理單元720還用於根據前導碼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接收單元710接收到的前導碼對應的數據量,以及根據該對應的數據量,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7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接收端設備,裝置7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接收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為避免重複,在此不再贅述。
應理解,上述裝置500、裝置600和裝置700均以功能單元的形式體現。這裡的術語“單元”可以指應用特有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電子電路、用於執行一個或多個軟件或固件程序的處理器(例如共享處理器、專有處理器或組處理器等)和存儲器、合併邏輯電路和/或其它支持所描述的功能的合適組件。
圖10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800。該裝置800包括:
接收器810,用於接收發送端設備向接收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其中,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對攜帶有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的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器PDU進行處理得到的;
處理器820,用於在底層確定需要轉發該接收器810接收的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以及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
其中,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網絡設備,或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若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該處理器820還用於在該接收器810接收發送端設備向接收端設備發送的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進行尋址。此時,該處理器820具體用於若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中繼終端設備通過該尋址接收到的,該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是該發送端設備採用用於進行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的。此時,該處理器820具體用於根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佔用的該傳輸資源,確定需要轉發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該遠端終端設備和該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可選地,若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網絡設備,該處理器820還用於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之前,在底層根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資源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量所對應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資源;相應地,該裝置800還包括:發送器830,用於採用該處理器820確定的該對應的PUCCH資源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調度請求。
可選地,若該發送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且該接收端設備為該網絡設備,該處理器820還用於在底層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之前,在底層根據前導碼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第一底層數據幀攜帶的數據量所對應的前導碼;相應地,如圖10所示,該裝置800還包括:發送器830,用於向該網絡設備發送該對應的前導碼,該對應的前導碼用於該網絡設備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可選地,該處理器820具體用於:對該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獲得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以及對該數據進行編碼處理,得到第二底層數據幀;相應地,該裝置800還包括:發送器830,用於發送該處理器820得到的該第二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該裝置800還包括:發送器830,其中,該處理器820具體用於通過該發送器830在底層直接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8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中繼終端設備,裝置8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中繼終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可選地,裝置800還可以包括存儲器(未示意),該存儲器可以包括唯讀存儲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並向處理器提供指令和數據。存儲器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隨機存取存儲器。例如,存儲器還可以存儲設備類型的信息。處理器可以用於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時,該處理器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
圖1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900,其中,該裝置900可以具體為該遠端終端設備或該發送端設備為網絡設備。如圖11所示,該裝置900包括:
處理器910,用於生成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器PDU,其中,該MAC PDU攜帶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
發送器920,用於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通過底層對該MAC PDU進行處理得到的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若該裝置900為網絡設備,該發送器920還用於在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向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PDCCH,其中,該PDCCH用於調度該第一底層數據幀,並且該PDCCH是採用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
可選地,該發送器920具體用於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該第一底層數據幀。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9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發送端設備,裝置9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發送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可選地,裝置900還可以包括存儲器(未示意),該存儲器可以包括唯讀存儲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並向處理器提供指令和數據。存儲器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隨機存取存儲器。例如,存儲器還可以存儲設備類型的信息。處理器可以用於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時,該處理器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
圖12示出了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1000。其中,該裝置1000可以具體為網絡設備或該接收端設備為該遠端終端設備。如圖12所示,該裝置1000包括:
接收器1010,用於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其中,該第二底層數據幀是通過底層對攜帶有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的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器PDU進行處理得到的;
處理器1020,用於在高層根據該接收器1010接收到的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對應於該遠端終端設備。
可選地,該接收器1010具體用於接收中繼終端設備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
相應地,該處理器1020具體用於根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佔用的傳輸資源,確定該第二底層數據幀是該中繼終端設備轉發的。
可選地,若該裝置1000為該網絡設備,該處理器1020還用於確定該遠端終端設備對應的數據傳輸隧道。此時,如圖12所示,該裝置1000還包括:發送器1030,用於通過該處理器1020確定的該對應的數據傳輸隧道向核心網設備發送該第二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該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該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可選地,該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該MAC 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可選地,若該裝置1000為網絡設備,該接收器1010還用於在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之前,接收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調度請求;
相應地,該處理器1020還用於根據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資源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接收器1010接收到的該調度請求所佔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資源所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以及根據該對應的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可選地,若該裝置1000為網絡設備,該接收器1010還用於在接收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第二底層數據幀之前,接收該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前導碼;
相應地,該處理器1020還用於根據前導碼與數據量或數據量區間之間的對應關係,確定該接收器1010接收到的前導碼對應的數據量,以及根據該對應的數據量,為該中繼終端設備分配上行傳輸資源。
在一個可選例子中,裝置1000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接收端設備,裝置1000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接收端設備對應的各個流程和/或步驟。可選地,裝置1000還可以包括存儲器(未示意),該存儲器可以包括唯讀存儲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並向處理器提供指令和數據。存儲器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隨機存取存儲器。例如,存儲器還可以存儲設備類型的信息。處理器可以用於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並且當該處理器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時,該處理器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的各個步驟和/或流程。
應理解,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該處理器可以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該處理器還可以是其他通用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專用集成電路(ASIC)、現成可編程門陣列(FPGA)或者其他可編程邏輯器件、分立門或者晶體管邏輯器件、分立硬件組件等。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該處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
在實現過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驟可以通過處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邏輯電路或者軟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結合本發明實施例所公開的方法的步驟可以直接體現為硬件處理器執行完成,或者用處理器中的硬件及軟件模塊組合執行完成。軟件模塊可以位於隨機存儲器,閃存、唯讀存儲器,可編程唯讀存儲器或者電子抹除式可編程存儲器、寄存器等本領域成熟的存儲介質中。該存儲介質位於存儲器,處理器執行存儲器中的指令,結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驟。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詳細描述。
應理解,為避免重複,本文對實施例的描述著重於強調各個實施例之間的不同之處,其相同或相似之處可以相互參考。
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中描述的各方法步驟和單元,能夠以電子硬件、計算機軟件或者二者的結合來實現,為了清楚地說明硬件和軟件的可互換性,在上述說明中已經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實施例的步驟及組成。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還是軟件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發明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了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外,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也可以是電的,機械的或其它的形式連接。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發明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發明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上述集成的單元既可以採用硬件的形式實現,也可以採用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
所述集成的單元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SB硬碟、移動硬碟、唯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 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 RAM)、磁碟或者光盤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各種等效的修改或替換,這些修改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准。
100‧‧‧無線通信系統 110‧‧‧網絡設備 120‧‧‧終端設備 200‧‧‧方法 S210、S220、S230、S240、S250、S260‧‧‧步驟 300‧‧‧方法 S310、S320、S330、S340、S350、S360‧‧‧步驟 400‧‧‧方法 S410、S420、S430、S440、S450、S460、S470、S480‧‧‧步驟 500‧‧‧裝置 510‧‧‧接收單元 520‧‧‧處理單元 600‧‧‧裝置 610‧‧‧處理單元 620‧‧‧發送單元 700‧‧‧裝置 710‧‧‧接收單元 720‧‧‧處理單元 730‧‧‧發送單元 800‧‧‧裝置 810‧‧‧接收器 820‧‧‧處理器 830‧‧‧發送器 900‧‧‧裝置 910‧‧‧處理器 920‧‧‧發送器 1000‧‧‧裝置 1010‧‧‧接收器 1020‧‧‧處理器 1030‧‧‧發送器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應用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的各個設備的用於中繼通信的用戶面協議棧示例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方法中MAC PDU結構示例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框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框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框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框圖。
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框圖。
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另一中繼傳輸的裝置的示意性框圖。
200‧‧‧方法
S210、S220、S230、S240、S250、S260‧‧‧步驟

Claims (30)

  1. 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一中繼終端設備接收一發送端設備向一接收端設備發送的一第一底層數據幀,其中,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是所述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對攜帶有一遠端終端設備其標識信息的一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進行處理所得到的;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確定需要轉發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所述發送端設備為所述網絡設備,所述接收端設備為所述遠端終端設備,在所述中繼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發送端設備向所述接收端設備發送的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中繼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進行一尋址;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包括:若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是所述中繼終端設備通過所述尋址接收到的,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和所述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包括: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對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獲得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數據;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對所述數據進行編碼處理,得到一第二底層數據幀;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第二底層數據幀。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在底層對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包括:所述中繼終端設備通過底層直接發送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
  7. 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一發送端設備生成一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其中,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攜帶一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所述發送端設備向一中繼終端設備發送通過底層對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進行處理得到的一第一底層數據幀;所述發送端設備為所述網絡設備,所述接收端設備為所述遠端終端設備,若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被所述中繼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進行尋址接收到,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被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發送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網絡設備向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發送一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用於調度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並且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是採用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發送端設備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包括:所述發送端設備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中繼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和所述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13. 一種中繼傳輸的方法,包括:一接收端設備接收一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第二底層數據幀,其中,所述第二底層數據幀是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對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得到的,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是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對攜帶有一遠端終端設備其標識信息的一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進行處理所得到的,所述發送端設備為所述網絡設備,所述接收端設備為所述遠端終端設備,若所述第一底層數 據幀被所述中繼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進行尋址接收到,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被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所述接收端設備在高層根據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所述第二底層數據幀對應於所述遠端終端設備。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和所述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17. 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一發送端設備向一接收端設備發送的一第一底層數據幀,其中,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是所述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對攜帶有一遠端終端設備其標識信息的一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進行處理得到的;一處理單元,用於在底層確定需要轉發所述接收單元接收的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以及在底層對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轉發處理; 所述發送端設備為所述網絡設備,所述接收端設備為所述遠端終端設備,所述處理單元還用於在所述接收單元接收所述發送端設備向所述接收端設備發送的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進行一尋址;所述處理單元具體用於若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是一中繼終端設備通過所述尋址接收到的,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網絡設備的底層具體為物理層,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底層與所述遠端終端設備和所述中繼終端設備之間採用的D2D通信技術相對應。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處理單元具體用於:對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獲得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一數據,以及對所述數據進行編碼處理,得到一第二底層數據幀;所述裝置還包括:一第二發送單元,用於發送所述處理單元得到的所述第二底層數據幀。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裝置還包括:一第二發送單元,其中,所述處理單元具體用於通過所述第二發送單元在底層直接發送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
  23. 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一處理單元,用於生成一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其中,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攜帶一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一發送單元,用於向一中繼終端設備發送通過底層對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進行處理得到的一第一底層數據幀;所述發送端設備為所述網絡設備,所述接收端設備為所述遠端終端設備,若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被所述中繼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進行尋址接收到,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被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發送單元還用於在向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之前,向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發送一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其中,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用於調度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並且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是採用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加擾的。
  2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發送單元具體用於採用用於中繼傳輸的傳輸資源向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發送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
  2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2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至2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28. 一種中繼傳輸的裝置,包括:一接收單元,用於接收一中繼終端設備發送的一第二底層數據幀,其中,所述第二底層數據幀是所述中繼終端設備對第一底層數據幀進行解碼處理得到的,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是發送端設備通過底層對攜帶有一遠端終端設備其標識信息的一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進行處理所得到的,所述發送端設備為所述網絡設備,所述接收端設備為所述遠端終端設備,若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被所述中繼終端設備通過中繼特定無線網絡臨時標識RNTI進行尋址接收到,所述第一底層數據幀被所述中繼終端設備確定需要轉發;一處理單元,用於在高層根據所述接收單元接收到的所述第二底層數據幀中攜帶的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確定所述第二底層數據幀對應於所述遠端終端設備。
  2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包括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層二標識或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終端設備標識。
  3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遠端終端設備的標識信息承載於所述媒體訪問控制MAC協議數據單元PDU的MAC控制元素字段中。
TW106110884A 2016-03-30 2017-03-30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TWI717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6/077914 2016-03-30
PCT/CN2016/077914 WO2017166139A1 (zh) 2016-03-30 2016-03-30 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5717A TW201735717A (zh) 2017-10-01
TWI717490B true TWI717490B (zh) 2021-02-01

Family

ID=59963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0884A TWI717490B (zh) 2016-03-30 2017-03-30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764961B2 (zh)
EP (1) EP3393099B1 (zh)
JP (1) JP6731488B2 (zh)
KR (1) KR20180127963A (zh)
CN (1) CN108496330B (zh)
TW (1) TWI717490B (zh)
WO (1) WO20171661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12972B (zh) * 2020-02-24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784415A (zh) * 2020-06-09 2021-12-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建立中继承载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810923A (zh) * 2020-06-11 2021-12-1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承载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13825109A (zh) * 2020-06-18 2021-12-21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传送直接通信请求消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14630389A (zh) * 2020-12-14 2022-06-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远端终端业务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95960B (zh) * 2021-03-09 2023-10-31 保定市兆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链式组网终端直通通信的数据传送方法
CN113114329A (zh) * 2021-03-19 2021-07-1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中继方法、信号识别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3188815A1 (ja) * 2022-03-31 2023-10-05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26558A1 (en) * 2011-08-19 2014-08-14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WO2015128537A1 (en) * 2014-02-27 2015-09-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to-device based user equipment to network relay

Family Cites Families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21698A1 (en) * 2000-04-10 2002-02-21 Yu-Ro Le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hybrid ARQ type II/III uplink for a wide-b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JP3469560B2 (ja) * 2000-04-10 2003-11-25 ヒュンダイ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カム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広帯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ダウンリンクにおける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伝送要求2/3方式のためのデータ伝達方法
US7224685B2 (en) * 2001-09-13 2007-05-29 Ipr Licensing, Inc. Method of detection of signals using an adaptive antenna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KR100414669B1 (ko) * 2001-10-29 2004-0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비동기 전송모드 데이터 변환 장치
KR100498347B1 (ko) * 2003-04-01 2005-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mr 코덱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데이터 처리방법
EP1613003A1 (en) * 2004-06-30 2006-01-04 Alcatel Air interface protocols for a radio access network with ad-hoc extension
CN100477642C (zh) * 2005-05-31 2009-04-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以太网接入装置及其接入方法
KR100824239B1 (ko) * 2005-11-07 2008-04-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이동 중계국의 핸드오버를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및 방법
KR20070058772A (ko) * 2005-12-05 2007-06-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음성패킷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WO2007133022A1 (en) * 2006-05-11 2007-11-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link zone information in a multi-hop relay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42783A (en) * 2006-10-13 2008-04-16 Fujitsu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1325564B (zh) * 2007-06-11 2010-10-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虚拟媒体网关选择方法、装置及系统
KR100976383B1 (ko) * 2007-07-05 2010-08-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이 구성한 브로드캐스트 메시지의 전송정보를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1384020B (zh) * 2007-09-05 2012-07-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CN101919177B (zh) * 2008-01-17 2013-04-2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中继网中用于数据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8020619B1 (en) 2008-03-26 2011-09-20 Robertson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LLC Severing of downhole tubing with associated cable
CN101674153B (zh) * 2008-09-09 2012-05-30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EP2351456B1 (en) * 2008-09-26 2014-03-1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ontrol signaling in system supporting relayed connections
CN101765229B (zh) 2008-12-25 2012-07-25 上海寰创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终端中继解决wlan网络覆盖盲区的方法
WO2010113267A1 (ja) * 2009-03-31 2010-10-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中継局、基地局、中継方法、及び通信方法
CN104486055B (zh) 2009-04-09 2018-1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中继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01882978A (zh) * 2009-05-04 2010-11-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站下行协作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95925B (zh) * 2009-05-22 2014-1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中继站下行协作重传的方法及中继站
US20100302999A1 (en) * 2009-05-29 2010-12-02 Yan Hui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aying in wireless networks
KR101669533B1 (ko) * 2009-07-06 2016-10-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매체 접속 제어 계층 패킷을 구성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US9107184B2 (en) 2011-02-14 2015-08-11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reduced-overhead short message transmission
CA2732440C (en) 2011-02-23 2017-10-31 Universite Laval Cystamine analogu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GB2493785B (en) 2011-08-19 2016-04-20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8964679B2 (en) * 2011-12-23 2015-02-24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implemented in an eNodeB base station
US9072112B2 (en) * 2012-03-09 2015-06-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dium access control for wireless networks
EP2837160B1 (en) * 2012-04-13 2023-03-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data packets in a cloud cell
CN104471976B (zh) * 2012-08-02 2018-05-01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US9332109B2 (en) 2012-08-15 2016-05-03 Scott Alexander Strozier Software routine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routine to extend time to trace a phone call
EP2888904B1 (en) 2012-08-27 2018-0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assembling uplink data
DE102012218460A1 (de) 2012-10-10 2014-04-10 Henkel Ag & Co. Kgaa Haarfärbemittel enthaltend Aminopyrimidinderivate
US9191097B2 (en) 2012-12-20 2015-11-17 Intel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transmitting data via relay communication links
US8929277B2 (en) * 2013-02-15 2015-01-06 General Dynamics C4 Systems, Inc. Communication units and methods for relay-assisted uplink communication
WO2014205772A1 (zh) 2013-06-28 2014-12-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的建立方法、设备及系统
JP5696186B2 (ja) * 2013-08-09 2015-04-0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局及び無線基地局
CN104601352B (zh) 2013-10-30 2019-0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上下行数据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JP6231677B2 (ja) 2013-10-31 2017-11-1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により実行されるd2d動作方法及び前記方法を利用する端末
US10485018B2 (en) * 2014-01-16 2019-11-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user plane protocol stack in connection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51327A4 (en) * 2015-01-27 2018-06-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packet filtering for prose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17147822A1 (zh) * 2016-03-02 2017-09-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US10630410B2 (en) * 2016-05-13 2020-04-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architecture,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26558A1 (en) * 2011-08-19 2014-08-14 Sca Ipla Holdings Inc.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WO2015128537A1 (en) * 2014-02-27 2015-09-03 Nokia Technologies Oy Device-to-device based user equipment to network rela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66139A1 (zh) 2017-10-05
TW201735717A (zh) 2017-10-01
US11343874B2 (en) 2022-05-24
CN108496330A (zh) 2018-09-04
CN108496330B (zh) 2021-07-09
EP3393099A4 (en) 2018-12-26
EP3393099A1 (en) 2018-10-24
US20200367317A1 (en) 2020-11-19
JP2019519945A (ja) 2019-07-11
US20190029070A1 (en) 2019-01-24
EP3393099B1 (en) 2021-07-07
KR20180127963A (ko) 2018-11-30
US10764961B2 (en) 2020-09-01
JP6731488B2 (ja) 202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7490B (zh)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TWI729106B (zh)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TWI753914B (zh) 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
TWI725153B (zh) 用於中繼傳輸的方法和裝置以及中繼終端設備
TWI764893B (zh) 用於建立無線資源控制連接的方法和裝置
TW201735697A (zh) 數據傳輸的方法、終端及基站
TWI746710B (zh) 數據處理方法和設備
JP7018092B2 (ja) 中継伝送の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中継端末デバイス
JP2020171052A (ja) 中継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WO2017008586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及用户设备
CN114731544A (zh) 一种基于网络切片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