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36719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36719A
TW201736719A TW106109617A TW106109617A TW201736719A TW 201736719 A TW201736719 A TW 201736719A TW 106109617 A TW106109617 A TW 106109617A TW 106109617 A TW106109617 A TW 106109617A TW 201736719 A TW201736719 A TW 2017367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osphorus
exhaust gas
catalyst
upstream
catalyst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9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eiichi Shinada
Masato Nishigaki
Takahiko Hara
Hisashi Harada
Kazuyoshi Mizuno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36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671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34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 B01D53/92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of engine exhaust g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101Three-way catalys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105General auxiliary catalysts, e.g. upstream or downstream of the main catalyst
    • F01N3/106Auxiliary oxidation catalys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1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 F01N3/2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thermal or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noxious components of exhaust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converting apparatus
    • F01N3/28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 F01N3/2803Construction of catalytic reacto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e, by material or by manufacturing of catalyst support
    • F01N3/2807Metal other than sintered metal
    • F01N3/281Metallic honeycomb monoliths made of stacked or rolled sheets, foils or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30/00Structure of catalyst support or particle filter
    • F01N2330/02Metallic plates or honeycombs, e.g. superposed or rolled-up corrugated or otherwise deformed sheet meta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370/00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 F01N2370/02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used in catalytic rea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10/00Surface coverings
    • F01N2510/06Surface coverings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e.g. catalytic reaction
    • F01N2510/068Surface coverings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e.g. catalytic rea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talytic coatings
    • F01N2510/0682Surface coverings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e.g. catalytic rea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talytic coatings having a discontinuous, uneven or partially overlapping coating of catalytic material, e.g. higher amount of material upstream than downstream or vice vers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10/00Surface coverings
    • F01N2510/06Surface coverings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e.g. catalytic reaction
    • F01N2510/068Surface coverings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e.g. catalytic rea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talytic coatings
    • F01N2510/0684Surface coverings for exhaust purification, e.g. catalytic rea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talytic coatings having more than one coating layer, e.g. multi-layered coa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60/00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 F01N2560/02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s being an exhaust gas sensor
    • F01N2560/025Exhaust systems with means for detecting or measuring exhaust gas components or characteristics the means being an exhaust gas sensor for measuring or detecting O2, e.g. lambda sens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70/00Exhaust treating apparatus eliminating, absorbing or adsorbing specific elements or compounds
    • F01N2570/08Phosphor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2590/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 F01N2590/0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adapted to particular use, e.g.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airplanes, submarines for motorcy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Exhaust Gas After Treat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之跨坐型車輛。 搭載於跨坐型車輛1之引擎單元11具備:引擎本體20,其具有燃燒室36;排氣通路部43,其使廢氣自燃燒室36流動至釋出口42e;及上游觸媒46,其係排氣通路部43中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之觸媒。上游觸媒46之觸媒層49包含貴金屬,且淨化廢氣之功能高於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上游觸媒46具有減少磷向觸媒層49之附著之磷附著減少部44。磷附著減少部44包含磷化學反應部或磷阻擋層。磷化學反應部係配置於形成為長度L長於長度D之觸媒層49之至少自上游端至中央為止之部分,且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磷阻擋層係配置於所積層之基材48係以金屬形成之觸媒層49之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而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有具備觸媒之跨坐型車輛。觸媒具有基材及包含貴金屬之觸媒層。觸媒係利用貴金屬將自引擎本體之燃燒室排出之廢氣淨化。期望提高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因此,為了提高廢氣之淨化性能,提出有將觸媒配置於引擎本體之燃燒室之附近之跨坐型車輛(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13700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藉由將觸媒配置於引擎本體之燃燒室之附近,而使廢氣保持高溫之狀態到達觸媒。因此,可提高利用觸媒之廢氣之淨化性能。然而,本案發明者等人於各種駕駛條件下對將觸媒配置於引擎本體之燃燒室之附近之跨坐型車輛進行了試驗。其結果,可知存在隨著駕駛時間之經過而廢氣之淨化性能顯著降低之跨坐型車輛、及廢氣之淨化性能並未太降低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之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案發明者等人於各種駕駛條件下對將觸媒配置於引擎本體之燃燒室之附近之跨坐型車輛進行了試驗。其結果,可知存在隨著駕駛時間之經過而廢氣之淨化性能顯著降低之跨坐型車輛、及廢氣之淨化性能不易降低之跨坐型車輛。因此,本案發明者等人詳細地研究了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的原因。而且,本案發明者等人明確了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的原因在於跨坐型車輛之特有之構成或使用狀態。 導致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的跨坐型車輛之特有之構成之一係跨坐型車輛中所使用之機油之規格。跨坐型車輛中所使用之機油與汽車中所使用之機油之規格不同。於機油中包含添加物。機油之添加物例如為耐磨性之添加物,且為鋅、磷、硫磺、鈣等之化合物。而且,跨坐型車輛中所使用之機油與四輪汽車中所使用之機油相比,磷化合物(例如ZnDTP、ZnDDP等)之含量較多。於跨坐型車輛中,曲軸箱部係由共通之機油潤滑。機油會自使曲軸驅動之活塞、或由閥動機構驅動之進氣閥及排氣閥等進入至燃燒室內。而且,於跨坐型車輛中,機油中所包含之磷化合物於燃燒室被分解,包含較多磷之廢氣流入觸媒。於跨坐型車輛中,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化學性及/或物理性地附著於觸媒。而且,磷產生玻璃狀之化合物並覆蓋觸媒層之表面,阻礙廢氣朝觸媒層之內部擴散。進而,就將觸媒配置於燃燒室之附近之佈局而言,流入觸媒之廢氣之溫度變高,附著於觸媒之磷容易產生玻璃狀之化合物。而且,廢氣不易到達觸媒層中所包含之貴金屬,觸媒之功能降低。由此,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降低。 又,導致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的跨坐型車輛之特有之構成之一係跨坐型車輛之每單位排氣量之機油之使用量。跨坐型車輛與汽車相比,每單位排氣量之機油之使用量較多。因此,跨坐型車輛與汽車相比,每單位排氣量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較多。而且,跨坐型車輛與汽車相比,磷附著至觸媒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更下游的位置為止。 導致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的跨坐型車輛之特有之使用狀態之一係於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狀態下行駛之時間。跨坐型車輛與四輪汽車相比,於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狀態下行駛之時間較長。於在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狀態下跨坐型車輛行駛之時間較長時,引擎本體之壁面之溫度相對變高,且於燃燒室被分解之機油之量相對變多。而且,若於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狀態下跨坐型車輛行駛之時間較長,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變多。由此,若於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狀態下跨坐型車輛行駛之時間較長,則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顯著降低。另一方面,於在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狀態下跨坐型車輛行駛之時間較短時,引擎本體之壁面之溫度相對較低,且於燃燒室被分解之機油之量相對變少。而且,於在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狀態下跨坐型車輛行駛之時間較短時,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變少。由此,若於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狀態下跨坐型車輛行駛之時間較短,則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不易降低。即,可知根據於使節流閥之開度打開得較大之狀態下跨坐型車輛行駛之時間較長還是較短,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產生偏差。而且,本案發明者等人明確了於在使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使用狀態下跨坐型車輛長時間行駛之情形時,可藉由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而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因此,本案發明者等人注意到為了抑制於使節流閥之開度大致全開之使用狀態下長時間行駛的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降低,只要於上游觸媒設置減少磷向觸媒層之附著之磷附著減少部便可。所謂上游觸媒係指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排氣通路部之1個或複數個觸媒中的配置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之觸媒。上游觸媒具有觸媒層。觸媒層具有淨化廢氣之貴金屬。即,上游觸媒係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將廢氣淨化。 磷化學反應部係配置於觸媒層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有磷化學反應部之觸媒層係形成為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L長於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D。而且,磷化學反應部之與磷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而且,使磷化學反應部配置於觸媒層之至少一部分、即觸媒層之較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中央更靠上游側之部分。磷化學反應部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因此,磷化學反應部可捕捉磷,而抑制磷附著於上游觸媒之觸媒層之表面。 磷阻擋層係配置於觸媒層之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利用金屬形成擔載配置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基材。而且,磷阻擋層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磷阻擋層不易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因此,磷阻擋層可使磷通過,而抑制磷附著於上游觸媒之觸媒層之表面。 即,若於上游觸媒設置磷附著減少部,則即便為於使節流閥開度打開得較大之使用狀態下長時間行駛之跨坐型車輛,亦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上游觸媒之觸媒層。而且,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一個觀點之構成,跨坐型車輛係搭載有引擎單元者,上述引擎單元具備:引擎本體,其具備具有燃燒室之汽缸部;排氣通路部,其具有將廢氣釋出至大氣之釋出口,且使廢氣自上述燃燒室流動至上述釋出口;及上游觸媒,其係上述排氣通路部中上述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的觸媒,且具有觸媒層,該觸媒層係淨化上述廢氣之功能高於與上述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且包含貴金屬。 上述上游觸媒之特徵在於具有磷附著減少部,該磷附著減少部包含(A)磷化學反應部或(B)磷阻擋層中之任一者,且使磷向觸媒層之附著減少,上述(A)磷化學反應部係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至少自上述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至中央為止之部分,且與上述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上述廢氣之功能,上述觸媒層形成為上述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L長於與上述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D,上述(B)磷阻擋層係配置於所積層基材係以金屬形成之上述觸媒層之整個表面的一半以上,而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 根據該構成,跨坐型車輛搭載有引擎單元。引擎單元具有引擎本體、排氣通路部、及上游觸媒。引擎本體具備具有燃燒室之汽缸部。排氣通路部具有將廢氣釋出至大氣之釋出口。排氣通路部使廢氣自燃燒室流動至釋出口。上游觸媒係排氣通路部中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之觸媒。上游觸媒具有包含貴金屬之觸媒層。上游觸媒之觸媒層係淨化廢氣之功能高於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即,上游觸媒配置於最靠近燃燒室之位置。而且,可縮短上游觸媒之活化所需之時間。因此,可提高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 上游觸媒具有磷附著減少部。磷附著減少部係使磷向觸媒層之附著減少。磷附著減少部包含(A)磷化學反應部或(B)磷阻擋層中之任一者。 (A)具有磷化學反應部之上游觸媒之觸媒層係形成為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L長於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D。而且,磷化學反應部至少配置於在廢氣之流動方向上自觸媒層之上游端至觸媒層之中央為止之部分。即,磷化學反應部至少配置於觸媒層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磷化學反應部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磷較多地附著於觸媒層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因此,磷化學反應部可藉由於觸媒層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與廢氣中所包含之較多之磷發生化學反應,而捕捉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而且,可抑制磷附著於上游觸媒之觸媒層。 (B)具有磷阻擋層之上游觸媒之觸媒層係利用金屬形成積層基材。即,與利用陶瓷形成基材之情形相比,可使基材及觸媒層形成得較薄。而且,觸媒層具有配置於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之磷阻擋層。由於基材及觸媒層較薄,故而容易於觸媒層之表面形成磷阻擋層。磷阻擋層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磷阻擋層可使磷通過。而且,可抑制磷附著於上游觸媒之觸媒層。 藉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磷阻擋層係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整個表面。 根據該構成,磷阻擋層配置於觸媒層之整個表面。藉由配置於觸媒層之整個表面之磷阻擋層,而使磷自觸媒層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通過至下游為止。即,可抑制磷附著於觸媒層之整個表面。藉此,可更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磷化學反應部包含與上述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磷反應物質。 根據該構成,磷化學反應部包含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磷反應物質。而且,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係於磷化學反應部與磷反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磷反應物質例如為使磷吸附之物質。於此情形時,藉由廢氣中之磷與磷反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吸附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磷反應物質可藉由與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而捕捉磷。即,磷反應物質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藉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化學反應物質僅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表面,或分散地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內部,或僅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內部。 根據該構成,磷反應物質僅配置於觸媒層之表面,或分散地配置於觸媒層之內部,或僅配置於觸媒層之內部。於磷反應物質分散地配置於觸媒層之內部之情形時,磷反應物質配置於觸媒層之表面及內部。藉此,可利用各種製法構成磷化學反應部。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磷反應物質係具有選自U、Mn、Sn、Ti、Fe、Zr、Ce、Al、Y、Zn、La、Mg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 根據該構成,磷反應物質係具有選自U、Mn、Sn、Ti、Fe、Zr、Ce、Al、Y、Zn、La、Mg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該等磷反應物質係等電點大於3之金屬氧化物。認為廢氣中之磷化合物係以等電點為1附近之磷酸之形式存在。關於等電點大於3之金屬氧化物,由於磷化合物與金屬氧化物之等電點之差較大,故而磷化合物容易吸附於金屬氧化物。該等磷反應物質可藉由金屬氧化物之等電價之作用而使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吸附。即,該等磷反應物質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藉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磷反應物質係具有選自Ba、Sr、Ca、La、Pr、Na、Zr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 根據該構成,磷反應物質係具有選自Ba、Sr、Ca、La、Pr、Na、Zr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該等磷反應物質係與磷之反應性較高之物質。由此,磷反應物質可更多地捕捉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即,該等磷反應物質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藉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磷阻擋層包含不易與上述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磷阻擋物質。 根據該構成,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不與設置於觸媒層之表面之磷阻擋物質發生化學反應而通過上游觸媒。即,磷阻擋物質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之表面。藉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磷阻擋物質係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 根據該構成,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係化學性穩定之化合物,且包含磷酸基。因此,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不易與廢氣中之磷進行反應。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例如為磷酸鋇。藉由包含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之磷阻擋層,而使廢氣中所包含之磷通過上游觸媒。即,包含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之磷阻擋層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藉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引擎單元係指定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大於0.08 mass%之機油之引擎單元。 根據該構成,引擎單元係指定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大於0.08 mass%之機油之引擎單元。與汽車之引擎單元相比,跨坐型車輛之引擎單元指定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較多之機油。即,與汽車相比,跨坐型車輛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磷化學反應部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會捕捉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又,磷阻擋層不易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廢氣中所包含之磷通過上游觸媒。藉此,可抑制與汽車相比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之跨坐型車輛的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引擎單元進而具備變速箱部,且潤滑上述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上述變速箱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 根據該構成,引擎單元進而具備變速箱部。而且,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變速箱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多數情況下,跨坐型車輛之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變速箱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另一方面,多數情況下,汽車之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變速箱部之機油並非共通之機油。即,跨坐型車輛與汽車相比,每單位排氣量之機油之使用量較多。而且,跨坐型車輛與汽車相比,每單位排氣量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之含量變多。進而,變速箱部係使用變速齒輪等動力傳遞機構而傳遞動力。為了防止動力傳遞機構之磨耗,於潤滑變速箱部之機油中需要較多磷化合物作為添加劑。即,於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中,包含較多磷化合物。因此,引擎單元係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此處,磷化學反應部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會捕捉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又,磷阻擋層不易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廢氣中所包含之磷通過上游觸媒。因此,可抑制與汽車相比每單位排氣量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之含量較多的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引擎單元進而具備離合器部,且潤滑上述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上述離合器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 根據該構成,引擎單元進而具備離合器部。而且,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離合器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與汽車不同,跨坐型車輛具有離合器部,以便於引擎停止時亦能夠移動。又,多數情況下,跨坐型車輛之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離合器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與汽車不同,跨坐型車輛未使用使離合器部容易滑動之機油。多數情況下,磷化合物之含量較少之機油係使離合器部容易滑動之機油。於跨坐型車輛中未使用汽車中所使用之磷化合物之含量較少之機油。即,與汽車之引擎單元相比,跨坐型車輛之引擎單元係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較多之機油。即,與汽車相比,跨坐型車輛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磷化學反應部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會捕捉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又,磷阻擋層不易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廢氣中所包含之磷通過上游觸媒。藉此,可抑制與汽車相比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之跨坐型車輛的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引擎單元係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 根據該構成,引擎單元係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之燃燒室之溫度較高。即,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與強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或水冷式之引擎單元相比,機油中所包含之磷化合物於燃燒室較多地被分解。而且,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與強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或水冷式之引擎單元相比,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磷化學反應部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會捕捉通過上游觸媒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又,磷阻擋層不易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廢氣中所包含之磷通過上游觸媒。藉此,即便為具有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之跨坐型車輛,亦可抑制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潤滑上述引擎本體之機油係蒸發溫度高於上述引擎本體之壁面溫度之機油。 根據該構成,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係蒸發溫度高於引擎本體之壁面溫度之機油。可抑制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中所包含之磷化合物於燃燒室分解之量。而且,可抑制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之量。藉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引擎單元具備上游氧檢測構件,該上游氧檢測構件係設置於上述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燃燒室與上述上游觸媒之間之位置,檢測上述廢氣之氧濃度。 根據該構成,引擎單元具備上游氧檢測構件。上游氧檢測構件係設置於排氣通路部之燃燒室與上游觸媒之間之位置。上游氧檢測構件係檢測廢氣之氧濃度。可基於利用上游氧檢測構件所檢測出之廢氣之氧濃度而控制引擎單元。又,可基於利用上游氧檢測構件所檢測出之廢氣之氧濃度而檢測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劣化。而且,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於上述跨坐型車輛中,上述引擎單元具備下游氧檢測構件,該下游氧檢測構件係設置於上述排氣通路部之上述上游觸媒與上述釋出口之間之位置,檢測上述廢氣之氧濃度。 根據該構成,引擎單元具備下游氧檢測構件。下游氧檢測構件係設置於排氣通路部之上游觸媒與釋出口之間之位置。下游氧檢測構件係檢測廢氣之氧濃度。可基於利用下游氧檢測構件所檢測出之廢氣之氧濃度而控制引擎單元。又,可基於利用下游氧檢測構件所檢測出之廢氣之氧濃度而檢測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劣化。而且,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上述引擎本體包含具有沿著車輛之左右方向之中心軸線之曲軸,於左右方向觀察車輛時,上述觸媒層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通過上述曲軸之上述中心軸線且與上下方向平行之直線之前方。 於左右方向觀察車輛時,將通過曲軸之中心軸線且與上下方向平行之直線設為直線L1。一般而言,排氣管係連接於引擎本體之前面。於左右方向觀察車輛時,觸媒層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該直線L1之前方。因此,與觸媒層整體配置於直線L1之後方之情形相比,觸媒層係配置於靠近燃燒室之位置。由此,可防止觸媒層之熱劣化且縮短觸媒層之活化所需之時間。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上述引擎本體包含具有沿著車輛之左右方向之中心軸線之曲軸,上述汽缸部具有形成上述燃燒室之一部分之汽缸孔,於左右方向觀察車輛時,上述觸媒層之至少一部分係配置於與上述汽缸孔之中心軸線正交且通過上述曲軸之上述中心軸線之直線的車輛之前後方向之前方。 於左右方向觀察車輛時,將與汽缸孔之中心軸線正交且通過曲軸之中心軸線之直線設為直線L2。一般而言,排氣管係連接於引擎本體之前面。於左右方向觀察車輛時,觸媒層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該直線L2之前方。因此,與觸媒層整體配置於直線L2之後方之情形相比,觸媒層配置於靠近燃燒室之位置。因此,可將觸媒層配置於靠近燃燒室之位置。由此,可防止觸媒層之熱劣化且縮短觸媒層之活化所需之時間。 於本發明中,關於觸媒層,所謂「淨化廢氣之功能高於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意指以下內容。例如,將通過觸媒層之前之有害物質之量與通過觸媒層之後之有害物質之量加以比較,算出通過觸媒層之前後之有害物質減少之比率。又,將通過觸媒層之前之磷之量與通過觸媒層之後之磷之量加以比較,算出通過觸媒層之前後之磷減少之比率。於通過觸媒層之前後之有害物質減少之比率大於通過觸媒層之前後之磷減少之比率之情形時,淨化廢氣之功能高於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 於本發明中,關於磷化學反應部,所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意指以下內容。例如,將通過磷化學反應部之前之有害物質之量與通過磷化學反應部之後之有害物質之量加以比較,算出通過磷化學反應部之前後之有害物質減少之比率。又,將通過磷化學反應部之前之磷之量與通過磷化學反應部之後之磷之量加以比較,算出通過磷化學反應部之前後之磷減少之比率。於通過磷化學反應部之前後之磷減少之比率大於通過磷化學反應部之前後之有害物質減少之比率之情形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 於本發明中,所謂「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意指以下內容。例如,將通過不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前之磷之量與通過不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後之磷之量加以比較,算出通過不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前後的磷減少之比率。又,將通過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前的磷之量與通過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後的磷之量加以比較,算出通過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前後的磷減少之比率。於通過不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前後的磷減少之比率大於通過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之前後的磷減少之比率之情形時,磷阻擋層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 於本發明中,所謂「觸媒層之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意指沿著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方向的觸媒層之總表面積之一半以上。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機車。再者,所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以如跨坐於車背之狀態乘坐之所有車輛。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含機車、三輪車、四輪越野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水上機車、雪上摩托車等。跨坐型車輛中所包含之機車包含速克達型機車、附原動機之機車、附踏板之輕型機車等。 於本發明中,所謂「引擎單元之引擎本體具備具有燃燒室之汽缸部」並不限定於引擎單元為單汽缸引擎。本發明之引擎單元既可為單汽缸引擎,亦可為多汽缸引擎。將技術方案1中所規定之燃燒室設為第1燃燒室。本發明之引擎單元除具有第1燃燒室以外,亦可具有1個或複數個第2燃燒室。於此情形時,本發明之引擎單元為多汽缸引擎。燃燒室之數量並無特別限定。第2燃燒室既可為能夠置換為本發明之燃燒室,亦可為無法置換為本發明之燃燒室。於第2燃燒室為複數個之情形時,亦可為能夠將僅一部分之第2燃燒室置換為本發明之燃燒室。於第2燃燒室為複數個之情形時,亦可為能夠將所有第2燃燒室置換為本發明之燃燒室。 於本發明中,引擎單元之冷卻方式亦可為自然空冷式。引擎單元之冷卻方式亦可為強制空冷式。引擎單元之冷卻方式亦可為水冷式。 於本發明中,氧檢測構件例如為氧感測器。氧感測器既可為檢測氧濃度高於還是低於特定值者,亦可為線性地檢測氧濃度之值者。 於本發明中,所謂通路部意指包圍路徑而形成路徑之壁體等。又,所謂路徑意指供對象通過之空間。所謂進氣通路部意指包圍進氣路徑而形成進氣路徑之壁體等。所謂進氣路徑意指供空氣通過之空間。所謂排氣通路部意指包圍排氣路徑而形成排氣路徑之壁體等。所謂排氣路徑意指供廢氣通過之空間。 於本發明中,某零件之上游端係指某零件之位於廢氣之流動方向的最上游之端。又,某零件之下游端係指某零件之位於廢氣之流動方向的最下游之端。 於本說明書中,磷化學反應部之上游端係指磷化學反應部整體之位於廢氣之流動方向的最上游之端。觸媒層之上游端係指觸媒層整體之位於廢氣之流動方向的最上游之端。又,磷化學反應部之下游端係指磷化學反應部整體之位於廢氣之流動方向的最下游之端。又,觸媒層之下游端係指觸媒層整體之位於廢氣之流動方向的最下游之端。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某零件之端部意指將零件之端與其附近部合併而得之部分。 於本說明書中,於在A之說明中使用B之徑向之情形時,所謂B之徑向係指通過A之B之徑向。於在A之說明中使用B之徑向之情形時,例如為「A沿著B之徑向」或「A沿著B之徑向被推壓」等。 於本說明書中,只要無特別限定,則所謂直線A相對於直線B之傾斜角度意指直線A與直線B所成之角度中之較小之角度。該定義並不限於「直線」,亦被應用於「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沿著A方向之方向並不限於與A方向平行之方向。所謂沿著A方向之方向包含相對於A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方向。於本發明中,所謂沿著A方向之直線並不限於與A方向平行之直線。所謂沿著A方向之直線包含相對於A方向於±45°之範圍內傾斜之直線。再者,A方向並非指特定之方向。可將A方向置換為水平方向或前後方向。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A與B沿X方向排列係表示以下狀態。即便於自與X方向垂直之任一方向觀察A與B之情形時,A與B之兩者亦為位於表示X方向之任意之直線上之狀態。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自Y方向觀察時A與B沿X方向排列係表示以下狀態。於自Y方向觀察A與B時,A與B之兩者為位於表示X方向之任意之直線上之狀態。於自與Y方向不同之W方向觀察A與B時,A與B亦可不沿X方向排列。 再者,於上述2個定義中,A與B亦可接觸。又,A與B亦可分離。於A與B之間,亦可存在C。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A位於較B更靠前方係指以下狀態。A位於通過B之最前端且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面之前方之狀態。A與B既可沿前後方向排列,亦可不沿前後方向排列。再者,對於A位於較B更靠後方、A位於較B更靠上方或下方、A位於較B更靠右方或左方之表述亦應用相同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A位於B之前係指以下狀態。A位於較B更靠前方且A與B沿前後方向排列之狀態。再者,對於A位於B之後、A位於B之上或下、A位於B之右或左之表述亦應用相同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於與前後方向不同之方向即X方向觀察時,所謂A位於B之前係指以下狀態。A位於較B更靠前方,且於X方向觀察時A與B沿前後方向排列之狀態。於自與X方向不同之Y方向觀察A與B時,A與B亦可不沿X方向排列。再者,對於在X方向觀察時A位於B之後、A位於B之上或下、A位於B之右或左之表述亦應用相同之定義。 於本發明中,包含(including)、具有(comprising)、具備(having)及該等之衍生語係意圖除包含所列舉之項目及其等效物以外亦包含追加項目而使用。 於本發明中,安裝有(mounted)、連接有(connected)、結合有(coupled)、支持有(supported)之用語係廣義使用。具體而言,不僅包含直接之安裝、連接、結合、支持,亦包含間接之安裝、連接、結合及支持。進而,連接有(connected)及結合有(coupled)並不限於物理性或機械性之連接/結合。其等亦包含直接或間接之電性連接/結合。 只要未被另外定義,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所有用語(包含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業者通常所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 如通常所使用之辭典中已定義之用語般之用語應理解為具有與相關技術及及本揭示之文脈中之含義一致之含義,不應按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含義解釋。 於本說明書中,「較佳」之用語係非排他性者。「較佳」意指「較佳但並不限定於此」。於本說明書中,被記載為「較佳」之構成至少發揮藉由本發明之一個觀點之構成而獲得之上述效果。又,於本說明書中,「亦可為」之用語係非排他性者。「亦可為」意指「亦可為但並不限定於此」。於本說明書中,被記載為「亦可為」之構成至少發揮藉由本發明之一個觀點之構成而獲得之上述效果。 於本發明中,並未限制將上述本發明之另一個觀點之構成相互組合。於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前,應理解本發明並不限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記載或圖式中所圖示之構成要素之構成及配置之詳細情況。本發明亦可能為除下述實施形態以外之實施形態。本發明亦可能為對下述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而得之實施形態。又,本發明可將下述變化例適當組合而實施。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之跨坐型車輛。
首先,基於圖11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跨坐型車輛1搭載有引擎單元11。引擎單元11具備引擎本體20、排氣通路部43及上游觸媒46。引擎本體20具有燃燒室36。排氣通路部43具有將廢氣釋出至大氣之釋出口42e。排氣通路部43使廢氣自燃燒室36流動至釋出口42e。上游觸媒46係排氣通路部43中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之觸媒。上游觸媒46具有觸媒層49。觸媒層49係淨化廢氣之功能高於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觸媒層49包含貴金屬。 上游觸媒46具有磷附著減少部44。磷附著減少部44係使磷向觸媒層49之附著減少。磷附著減少部44包含磷化學反應部或磷阻擋層中之任一者。 具有磷化學反應部之觸媒層49係形成為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L長於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D。磷化學反應部係配置於觸媒層49之至少自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至中央為止之部分。磷化學反應部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 具有磷阻擋層之觸媒層49係利用金屬形成積層基材48。磷阻擋層係配置於觸媒層49之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磷阻擋層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 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具有以下特徵。 上游觸媒46配置於最靠近燃燒室36之位置。而且,可縮短上游觸媒46之活化所需之時間。因此,可提高跨坐型車輛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 上游觸媒46具有磷附著減少部44。磷附著減少部44係使磷向觸媒層49之附著減少。磷附著減少部44包含(A)磷化學反應部或(B)磷阻擋層中之任一者。 (A)具有磷化學反應部之上游觸媒46之觸媒層49係形成為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L長於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D。而且,磷化學反應部至少配置於在廢氣之流動方向上自觸媒層49之上游端至觸媒層49之中央為止之部分。即,磷化學反應部至少配置於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磷化學反應部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磷較多地附著於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因此,磷化學反應部可藉由於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與廢氣中所包含之較多之磷發生化學反應,而捕捉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而且,可抑制磷附著於觸媒層49。 (B)具有磷阻擋層之上游觸媒46之觸媒層49係利用金屬形成積層基材48。即,與利用陶瓷形成基材48之情形相比,可使基材48及觸媒層49形成得較薄。而且,觸媒層49具有配置於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之磷阻擋層。由於基材48及觸媒層49較薄,故而容易於觸媒層49之表面形成磷阻擋層。磷阻擋層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磷阻擋層可使磷通過。而且,可抑制磷附著於觸媒層49。 藉此,可抑制跨坐型車輛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 其次,對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進行說明。此處,列舉本發明之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為機車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省略關於與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相同之部位之說明。基本而言,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具體例包含上述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全部。於以下之說明中,所謂前後方向係指自乘坐於機車1之下述座部9之騎乘者觀察到之車輛前後方向,所謂左右方向係指自乘坐於座部9之騎乘者觀察時之車輛左右方向。車輛左右方向與車寬方向相同。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圖中之箭頭F、箭頭B、箭頭U、箭頭D、箭頭L、箭頭R分別表示前方、後方、上方、下方、左方、右方。 (第1實施形態) [機車之整體構成] 一面參照圖1~圖5及圖12~圖14,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1具體例即第1實施形態進行說明。首先,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之整體構成進行說明。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側視圖。圖2係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之俯視圖,且為以剖面表示出一部分之圖。圖3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之模式圖。 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1係所謂之運動型機車。再者,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既可應用於公路型機車,亦可應用於越野型機車。如圖1所示,機車1具備前輪2、後輪3及車體框架4。車體框架4具有頭管4a。車體框架4係沿著前後方向配置。於圖1中,前輪2為1個,但亦可為2個以上。於圖1中,後輪3為1個,但亦可為2個以上。 頭管4a配置於車體框架4之前部。於頭管4a,旋轉自如地插入有轉向軸(未圖示)。於轉向軸之上部設置有把手單元5。把手單元5具有把手桿12。於1根把手桿12之兩端,設置有握把13。於把手單元5之附近,配置有顯示裝置14。於顯示裝置14,顯示有車速、引擎轉速、各種警告等。 於轉向軸之下部支持有左右一對之前叉6。前叉6之下端部係將前輪2旋轉自如地支持。前叉6係以吸收上下方向之衝擊之方式構成。於車體框架4,一對擺臂7可擺動地被支持。擺臂7之後端部係支持後輪3。於各擺臂7,安裝有後避震器8。後避震器8之一端部安裝於較擺臂7之擺動中心更靠後方之位置。後避震器8係以吸收上下方向之衝擊之方式構成。 車體框架4係支持座部9及燃料箱10。燃料箱10係配置於座部9之前方。車體框架4係支持引擎單元11。引擎單元11既可直接連結於車體框架4,亦可間接地連結於車體框架4。引擎單元11係配置於燃料箱10之下方。於左右方向觀察時,引擎單元11配置於前輪2之後方且後輪3之前方。車體框架4係支持電池(未圖示)。電池係對控制引擎單元11之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90(參照圖4)或各種感測器等電子機器供給電力。 [引擎單元之構成] 引擎單元11係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引擎單元11係單汽缸引擎。引擎單元11係四衝程式之引擎。所謂四衝程式之引擎係指重複進氣衝程、壓縮衝程、燃燒衝程(膨脹衝程)及排氣衝程之引擎。引擎單元11具有引擎本體20、排氣裝置40及動力傳遞部60(參照圖2)。排氣裝置40具有排氣通路部43及觸媒(上游觸媒)46。又,引擎單元11具有上游氧感測器(上游氧檢測構件)92f。又,引擎單元11具有進氣裝置50(參照圖3)。又,上游觸媒46具有磷附著減少部44(參照圖3)。上游觸媒46係排氣通路部43中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之觸媒。 [引擎本體之構成] 引擎本體20具有曲軸箱部21、汽缸部28、發電機29及啟動馬達(未圖示)。汽缸部28具有汽缸體22、汽缸頭23及頭蓋24。如圖2所示,曲軸箱部21具有曲軸箱21a、曲軸34及油盤(未圖示)。曲軸箱21a與油盤可一體成型。於曲軸箱21a,收容有動力傳遞部60、發電機29及啟動馬達。又,於曲軸箱21a,收容有曲軸34。曲軸34可旋轉地支持於曲軸箱部21。將曲軸34之中心線Cr稱為曲軸線Cr。曲軸線Cr係沿著左右方向。更詳細而言,曲軸線Cr係與左右方向平行。於曲軸34之左端部,安裝有發電機29。 於曲軸箱21a,收容有動力傳遞部60。動力傳遞部60連結於曲軸34之右端部。再者,於圖2中,以虛線表示動力傳遞部60之僅一部分之構成零件。動力傳遞部60具有變速箱部61及離合器部62。變速箱部61係包括主軸63及驅動軸64之有段變速機。曲軸34與主軸63係經由離合器部62而連接。離合器部62係切換能自曲軸34傳遞動力至主軸63之連接狀態、及切斷狀態。 主軸63具有複數個變速齒輪63a。驅動軸64具有複數個變速齒輪64a。以變速齒輪63a及變速齒輪64a成為特定之變速比之方式選擇一對齒輪。所選擇之一對齒輪係以可將動力自主軸63傳遞至驅動軸64之方式嚙合。除所選擇之一對齒輪以外,其餘任一者均為相對於主軸63或驅動軸64空轉之狀態。即,藉由所選擇之僅一對變速齒輪而將動力自主軸63傳遞至驅動軸64。變速齒輪63a及變速齒輪64a係動力傳遞機構。 驅動軸64之左端部係自曲軸箱21a朝外部突出。於驅動軸64之左端部,設置有鏈輪67。於驅動軸64之鏈輪67及後輪3之鏈輪(未圖示)捲繞有鏈條68。藉由鏈條68而將動力自驅動軸64傳遞至後輪3。 於油盤貯存有機油。機油係指定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大於0.08 mass%者。曲軸箱部21具有汲取貯存於油盤之機油之油泵(未圖示)。利用油泵汲取之機油係將曲軸箱部21內潤滑。又,曲軸箱部21係與下述汽缸體22之鏈條室33b及汽缸頭23之鏈條室33a連通。機油係於汽缸體22之鏈條室33b及汽缸頭23之鏈條室33a內循環。而且,機油係將收容於汽缸部28所具有之汽缸頭23之下述閥動機構30潤滑。引擎本體20之一部分及變速箱部61之一部分係收容於曲軸箱部21內。引擎本體20之一部分被機油潤滑。變速箱部61之一部分被機油潤滑。即,潤滑引擎本體20之機油與潤滑變速箱部61之機油係共通之機油。引擎本體20之一部分及離合器部62係收容於曲軸箱部21內。引擎本體20之一部分被機油潤滑。離合器部62被機油潤滑。即,潤滑引擎本體20之機油與潤滑離合器部62之機油係共通之機油。再者,潤滑引擎本體20之機油較佳為蒸發溫度高於引擎本體20之壁面溫度之機油。 如上所述,汽缸部28具有汽缸體22、汽缸頭23及頭蓋24。汽缸體22係安裝於曲軸箱部21之上端部。汽缸頭23係安裝於汽缸體22之上端部。頭蓋24係安裝於汽缸頭23之上端部。於汽缸體22之表面形成有散熱片部25。散熱片部25係形成於汽缸體22之大致全周。於汽缸頭23之表面,形成有散熱片部26。散熱片部26形成於汽缸頭23之大致全周。散熱片部25、26包括複數個散熱片。散熱片部25、26係使於引擎本體20產生之熱散熱。 於汽缸體22,形成有汽缸孔22a。於汽缸孔22a內,可往復移動地收容有活塞35。活塞35係經由連桿35a而連結於曲軸34。以下,將汽缸孔22a之中心線稱為汽缸軸線Cy。如圖1所示,汽缸軸線Cy係沿著上下方向。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汽缸軸線Cy相對於上下方向朝前後方向傾斜。汽缸軸線Cy係以汽缸部28前傾之方式傾斜。即,汽缸軸線Cy係以越朝向上方則越朝向前方之方式傾斜。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將汽缸軸線Cy之相對於上下方向之傾斜角度設為傾斜角度θcy。傾斜角度θcy為0度以上且45度以下。傾斜角度θcy並不限定於圖1所示之角度。 如圖2所示,於汽缸部28,形成有燃燒室36。各燃燒室36係由汽缸頭23之下表面、汽缸孔22a及活塞35之上表面形成。再者,燃燒室36亦可為具有主燃燒室、及與主燃燒室相連之副燃燒室之構成。如圖1所示,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將通過曲軸線Cr且與上下方向平行之直線設為直線La1。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燃燒室36配置於直線La1之前方。即,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燃燒室36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前方。 如圖3所示,於汽缸頭23,形成有汽缸進氣通路部37及汽缸排氣通路部38。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通路部意指形成路徑之構造物。所謂路徑意指供氣體等通過之空間。於汽缸頭23中,於形成燃燒室36之壁部形成有進氣埠37a及排氣埠38a。針對1個燃燒室36設置之進氣埠37a及排氣埠38a之數量為1個。針對1個燃燒室36設置之進氣埠37a之數量亦可為2個以上。例如,於針對1個燃燒室36設置2個進氣埠37a之情形時,汽缸進氣通路部37形成為叉狀。針對1個燃燒室36設置之排氣埠38a之數量亦可為2個以上。例如,於針對1個燃燒室36設置2個排氣埠38a之情形時,汽缸排氣通路部38形成為叉狀。於汽缸頭23之後部之外表面,形成有進氣口37b。於汽缸頭23之前部之外表面,形成有排氣口38b。汽缸進氣通路部37係自進氣埠37a形成至進氣口37b為止。針對1個燃燒室36設置之進氣口37b及排氣口38b之數量為1個。針對1個燃燒室36設置之進氣口37b之數量亦可為2個以上。針對1個燃燒室36設置之排氣口38b之數量亦可為2個以上。汽缸排氣通路部38係自排氣埠38a形成至排氣口38b為止。供給至燃燒室36之空氣係通過汽缸進氣通路部37內。自燃燒室36排出之廢氣係通過汽缸排氣通路部38。 於汽缸進氣通路部37配置有進氣閥V1。於汽缸排氣通路部38配置有排氣閥V2。進氣埠37a係藉由進氣閥V1之驅動而開閉。排氣埠38a係藉由排氣閥V2之驅動而開閉。於汽缸進氣通路部37之進氣口37b連接有下述進氣通路部51。於汽缸排氣通路部38之排氣口38b連接有下述排氣管41。 如圖2所示,於汽缸頭23收容有閥動機構30。閥動機構30係使進氣閥V1及排氣閥V2開閉驅動。閥動機構30包含凸輪軸31。凸輪軸31係沿著左右方向配置。凸輪軸31可旋轉地支持於汽缸頭23。於汽缸頭23,設置有鏈條室33a。於汽缸體22,設置有鏈條室33b。汽缸頭23之鏈條室33a與汽缸體22之鏈條室33b係連通。凸輪軸31之左端部配置於鏈條室33b。鏈輪32設置於凸輪軸31之左端部。又,雖未圖示,但於曲軸34之左端部設置有鏈輪。於鏈輪32及曲軸34之鏈輪捲繞有正時鏈條(未圖示)。正時鏈條配置於汽缸頭23之鏈條室33a及汽缸體22之鏈條室33b內。正時鏈條係將曲軸34之旋轉傳遞至閥動機構30。凸輪軸31係伴隨曲軸34之旋轉而旋轉。藉由凸輪軸31旋轉,進氣閥V1及排氣閥V2被開閉驅動。 如圖3所示,引擎本體20具有引擎轉速感測器92a及引擎溫度感測器92c(參照圖4)。引擎轉速感測器92a係檢測曲軸34之轉速、即引擎轉速。引擎溫度感測器92c係檢測引擎本體20之溫度(汽缸體22之溫度)。 [進氣裝置之構成] 以下,對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1之進氣裝置50進行說明。於本說明書之進氣裝置50之說明中,所謂上游係指空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又,所謂下游係指空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 如圖3所示,進氣裝置50具有進氣通路部51。進氣通路部51具有面向大氣之大氣吸入口51a。大氣吸入口51a形成於進氣通路部51之上游端。於進氣通路部51,設置有淨化空氣之空氣清潔器52。進氣通路部51之下游端連接於形成在汽缸頭23之後面之進氣口37b。大氣吸入口51a係自大氣吸入空氣。自大氣吸入口51a流入至進氣通路部51之空氣係供給至引擎本體20。 於進氣通路部51,配置有噴射器94。噴射器94係對進氣通路部51內之空氣噴射燃料。噴射器94係經由燃料軟管(未圖示)而連接於燃料箱(未圖示)。於燃料箱之內部配置有燃料泵95(參照圖4)。燃料泵95係將燃料箱內之燃料壓送至燃料軟管。 於進氣通路部51內,配置有節流閥54。節流閥54之開度係藉由騎乘者轉動加速器握把(未圖示)之操作而變更。 於進氣通路部51,設置有節流閥開度感測器(節流閥位置感測器)92b、進氣壓感測器92d及進氣溫度感測器92e。節流閥開度感測器92b係藉由檢測節流閥54之位置而輸出表示節流閥開度之信號。所謂節流閥開度係指節流閥54之開度。進氣壓感測器92d係檢測進氣通路部51之內部壓力。進氣溫度感測器92e係檢測進氣通路部51內之空氣之溫度。 [排氣裝置之構成] 以下,對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1之排氣裝置40進行說明。於本說明書之排氣裝置40之說明中,所謂上游係指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又,所謂下游係指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 如圖1及圖3所示,排氣裝置40具有排氣通路部43及觸媒46。即,引擎單元11具有排氣通路部43及觸媒46。排氣通路部43包含上述汽缸排氣通路部38、排氣管41、消音器42及外罩47。消音器42具有面向大氣之釋出口42e。排氣通路部43係形成使廢氣自燃燒室36流動至釋出口42e為止之空間之構造物。 排氣管41具有上游排氣管41a及下游排氣管41b。上游排氣管41a配置於較外罩47更靠上游。下游排氣管41b配置於較外罩47更靠下游。上游排氣管41a之上游端部連接於汽缸排氣通路部38。再者,上游排氣管41a之上游端部亦可插入至汽缸排氣通路部38中而配置。廢氣流入上游排氣管41a之上游端。下游排氣管41b之下游端部係插入至消音器42而配置於消音器42內。再者,於圖3中,為了簡化而將上游排氣管41a及下游排氣管41b描畫成一直線狀,但上游排氣管41a及下游排氣管41b並非一直線狀。 於排氣通路部43之自燃燒室36至上游觸媒46之間,配置有上游氧感測器92f。具體而言,於上游排氣管41a,配置有上游氧感測器92f。上游氧感測器92f係檢測通過上游排氣管41a之廢氣之氧濃度。再者,上游氧感測器92f亦可為線性A/F(Air/Fuel,空燃比)感測器。線性A/F感測器係輸出與廢氣之氧濃度對應之線性之檢測信號。換言之,線性A/F感測器係持續地檢測廢氣中之氧濃度之變化。 自下游排氣管41b之下游端部排出之廢氣流入消音器42。消音器42係以抑制廢氣之脈動波之方式構成。藉此,消音器42可減少因廢氣而產生之聲音(排氣音)之音量。於消音器42內設置有複數個膨脹室、及將膨脹室彼此連通之複數根管。下游排氣管41b之下游端係配置於消音器42之膨脹室內。再者,下游排氣管41b之下游端亦可連接於消音器42之上游端。於消音器42之下游端,設置有釋出口42e。通過消音器42之廢氣係自釋出口42e釋出至大氣。如圖2所示,釋出口42e位於較曲軸線Cr更靠後方。消音器42係經由連接構件42c而支持於車體框架4。再者,消音器42亦可支持於引擎本體20。 如圖3所示,外罩47包含於排氣通路部43。外罩47之上游端連接於上游排氣管41a。外罩47之下游端連接於下游排氣管41b。外罩47形成為筒狀。 外罩47具有觸媒配置通路部47b、上游通路部47a及下游通路部47c。於觸媒配置通路部47b內,配置有觸媒46。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上,觸媒配置通路部47b之上游端及下游端配置於與觸媒46之上游端及下游端分別相同之位置。再者,此處所謂之相同之位置意指包含附近之位置。觸媒配置通路部47b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剖面的面積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上大致固定。上游通路部47a係連接於觸媒配置通路部47b之上游端。下游通路部47c係連接於觸媒配置通路部47b之下游端。 上游通路部47a之至少一部分形成為錐狀。該錐部係朝向下游而內徑變大。下游通路部47c之至少一部分形成為錐狀。該錐部係朝向下游而內徑變小。將觸媒配置通路部47b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剖面之面積設為S1。將排氣管41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剖面之面積設為S2。面積S2小於面積S1。 上游觸媒46係固定於觸媒配置通路部47b之內部。即,上游觸媒46係配置於排氣通路部43內。廢氣係藉由通過上游觸媒46而被淨化。於上游觸媒46之溫度低於特定之溫度之情形時,上游觸媒46為不活性狀態而不發揮淨化性能。於上游觸媒46之溫度為特定之活性溫度以上之情形時,上游觸媒46成為活性狀態而發揮淨化性能。上游觸媒46係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之觸媒。上游觸媒46可以說是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於沿前後方向配置之排氣通路部43中配置於最前方之前觸媒。自燃燒室36之排氣埠38a排出之所有廢氣係通過上游觸媒46。 上游觸媒46係所謂之三元觸媒。所謂三元觸媒係藉由將廢氣中所包含之烴、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此3類物質氧化或還原而去除。三元觸媒係氧化還原觸媒之一種。 基於圖3及圖5而詳細地說明上游觸媒46。圖5(a)係圖1之引擎單元之排氣通路部與上游觸媒之局部剖視圖。圖5(b)係表示上游觸媒之各層之構造之概略圖。圖5(c)係(a)之X-X剖視圖且為表示其一部分之面。如圖5(a)所示,上游氧感測器92f配置於上游排氣管41a。觸媒46配置於外罩47。上游氧感測器92f配置於排氣通路部43之較觸媒46更靠上游。 如圖5(b)、(c)所示,上游觸媒46之各層具有基材48及觸媒層49。基材48係金屬製之基材。基材48較佳為包含耐熱性材料。基材48為多孔構造體。多孔構造體具有沿廢氣之流動方向貫通之多個孔。具體而言,基材48具有金屬製之波板48a及金屬製之平板48b。例如,波板48a及平板48b係使用有耐熱合金之厚度為數十μm之金屬箔。基材48係藉由將波板48a與平板48b交替地重疊並捲繞而形成為圓筒形。基材48插入至圓筒形之觸媒配置通路部47b。於基材48,形成有利用波板48a與平板48b而區隔出之多個穴部(cell)46a。穴部46a為孔。穴部46a之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剖面之形狀係以波板48a與平板48b所抵接之3個部位之部分為頂點之大致三角形之形狀。上游觸媒46係以穴部46a之長度方向沿著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方式配置於觸媒配置通路部47b內。穴部46a係自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貫通至下游為止。穴部46a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方向的剖面之最大寬度相較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足夠小。流入上游觸媒46之廢氣係通過穴部46a。 觸媒層49係積層地設置於基材48之表面。即,觸媒層49係積層地設置於波板48a與平板48b之表面。圖12(a)係表示觸媒層49之一例之上游觸媒46之模式性局部剖視圖。再者,觸媒層49之構成並不限於圖12(a)所示之構成。觸媒層49具有載體49a、及包含貴金屬49b之貴金屬層49b。載體49a係設置於貴金屬層49b之層與基材48之間。載體49a被設置用來使貴金屬49b附著於基材48。載體49a係例如由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鈦化合物等無機氧化物形成。載體49a亦可包含具有淨化廢氣之作用之物質。載體49a不包含貴金屬。載體49a係例如藉由被稱為洗塗法之塗裝法而形成於穴部46a之表面。藉由洗塗法而形成例如包含多孔之γ-氧化鋁層之載體49a。貴金屬層49b係分散於載體49a之表面而形成。作為貴金屬49b,可列舉例如鉑、鈀、銠、釕、金、銀、鋨、銥等。該等貴金屬49b係去除烴、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中之任一者。貴金屬49b附著於載體49a。貴金屬49b亦可以貴金屬合金之形態包含於觸媒層49。貴金屬49b既可直接附著於載體49a,亦可經由貴金屬以外之物質而附著於載體49a。貴金屬49b亦可與載體49a化學性地結合。貴金屬49b幾乎不堵塞載體49a之微細孔。觸媒層49係例如以如下方式形成。具體而言,例如於在基材48形成載體49a之後,於載體49a之表面塗佈包含貴金屬49b之溶液。或,將形成有載體49a之基材48浸漬於包含貴金屬49b之溶液。如此,亦可使貴金屬49b浸入載體49a之表面層而形成觸媒層49。貴金屬層49b之貴金屬49b係將廢氣淨化。即,廢氣係於通過穴部46a時,與貴金屬層49b接觸而被淨化。更詳細而言,觸媒層49與廢氣之反應不僅於廢氣與觸媒層49之界面進行,亦於觸媒層49之內部進行。觸媒層49係以固定之厚度(例如5~30 μm左右之厚度)形成,以便有效利用在其內部進行之上述反應。即,觸媒層49包含貴金屬49b。觸媒層49係淨化廢氣之功能高於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 觸媒層49係於其表面具有磷附著減少部44。磷附著減少部44係使磷向觸媒層49之附著減少。磷附著減少部44係積層地設置於貴金屬層49b之表面。磷附著減少部44係包含磷反應物質44a(參照圖14)之磷化學反應部44。磷反應物質44a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物質。磷化學反應部44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 磷反應物質44a係藉由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而吸附磷之物質即磷吸附物質。磷反應物質例如為等電點大於3之金屬氧化物。更具體而言,磷反應物質44a係具有選自U、Mn、Sn、Ti、Fe、Zr、Ce、Al、Y、Zn、La、Mg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此處,認為廢氣中之磷化合物係以等電點為1附近之磷酸之形式存在。因此,關於等電點大於3之金屬氧化物,由於磷化合物與金屬氧化物之等電點之差較大,故而磷化合物容易吸附於金屬氧化物。即,該等磷反應物質44a係藉由金屬氧化物之等電價之作用而使磷吸附。又,磷反應物質44a亦可為與磷之反應性較高之物質。具體而言,磷反應物質44a亦可為具有選自Ba、Sr、Ca、La、Pr、Na、Zr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 或,如圖6(a)、(b)所示,上游觸媒46之各層亦可具有基材48及觸媒層49。圖12(b)係表示觸媒層49之一例之上游觸媒46之模式性局部剖視圖。再者,觸媒層49之構成並不限於圖12(b)所示之構成。載體49a被設置用來使貴金屬附著於基材48。觸媒層49係積層地設置於基材48之表面。載體49a被設置用來使分散於其內部之貴金屬49b附著於基材48。於圖12(b)之例中,觸媒層49具有於載體49a之內部及表面分散有貴金屬49b之構造。具體而言,例如,亦可藉由使基材48浸漬於包含構成載體49a之材料及貴金屬49b之溶液而形成觸媒層49。再者,於此情形時,亦可為貴金屬49b不僅存在於載體49a之內部,亦存在於觸媒層49之表面上。觸媒層49內之貴金屬49b係將廢氣淨化。再者,觸媒層49可具有僅於載體49a之內部分散有貴金屬49b之構造。即,亦可不於載體49a之表面上配置貴金屬49b。 如圖6所示,觸媒層49係於其表面具有磷化學反應部44。磷化學反應部44係形成於觸媒層49之至少自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至中央為止之部分。圖6所示之磷化學反應部44係於觸媒層49之表面積層磷反應物質而構成。圖13(a)、圖13(b)係表示觸媒層49及磷化學反應部44之2個示例之上游觸媒46之模式性局部剖視圖。再者,觸媒層49及磷化學反應部44之構成並不限於圖13(a)、圖13(b)所示之構成。如圖13(a)、圖13(b)所示,觸媒層49具有載體49a及貴金屬49b。磷化學反應部44具有磷反應物質44a。 如圖13(a)所示,磷反應物質44a及貴金屬49b亦可僅配置於觸媒層49之表面層。具體而言,例如,於在基材48形成載體49a之後,於載體49a之表面塗佈包含磷反應物質44a及貴金屬49b之溶液。或,將形成有載體49a之基材48浸漬於包含磷反應物質44a及貴金屬49b之溶液。如此,亦可使磷反應物質44a及貴金屬49b浸入載體49a之表面層,而形成磷化學反應部44及觸媒層49。又,如圖13(b)所示,亦可為磷反應物質44a僅配置於觸媒層49之表面層,貴金屬49b分散地配置於載體49a之內部。具體而言,例如,亦可藉由使基材48浸漬於包含構成載體49a之材料及貴金屬49b之溶液而形成觸媒層49。再者,於此情形時,亦可為貴金屬49b不僅存在於載體49a之內部,亦存在於觸媒層49之表面上。其後,於觸媒層49之表面塗佈包含磷反應物質44a之溶液。或,將觸媒層49浸漬於包含磷反應物質44a之溶液。再者,亦可為磷反應物質44a僅配置於觸媒層49之表面層,貴金屬49b僅配置於載體49a之內部。即,亦可不於載體49a之表面上配置貴金屬49b。 或,如圖7所示,觸媒層49亦可於其內部具有磷化學反應部44。磷化學反應部44係形成於觸媒層49之至少自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至中央為止之部分。圖7所示之磷化學反應部44係於觸媒層49內分散有磷反應物質44a而構成。即,觸媒層49之載體49a(參照圖14)係使分散於其內部之磷反應物質44a附著。圖14(a)、圖14(b)係表示觸媒層49及磷化學反應部44之2個示例之上游觸媒46之模式性局部剖視圖。再者,觸媒層49及磷化學反應部44之構成並不限於圖14(a)、圖14(b)所示之構成。如圖14(a)、圖14(b)所示,觸媒層49具有載體49a及貴金屬49b。磷化學反應部44具有磷反應物質44a。 如圖14(a)所示,亦可為磷反應物質44a係分散地配置於載體49a之內部,貴金屬49b僅配置於觸媒層49之表面層。具體而言,例如,亦可藉由使基材48浸漬於包含構成載體49a之材料及磷反應物質44a之溶液,而於基材48形成載體49a及磷化學反應部44。其後,於載體49a及磷化學反應部44之表面塗佈包含貴金屬49b之溶液。或,將形成有載體49a及磷化學反應部44之基材48浸漬於包含貴金屬49b之溶液。如此,亦可使貴金屬49b浸入載體49a及磷化學反應部44之表面層,而形成觸媒層49。又,如圖14(b)所示,磷反應物質44a及貴金屬49b亦可分散地配置於載體49a之內部。具體而言,例如,亦可藉由使基材48浸漬於包含構成載體49a之材料、貴金屬49b及磷反應物質44a之溶液,而形成觸媒層49及磷化學反應部44。再者,於此情形時,亦可為磷反應物質44a及貴金屬49b不僅存在於載體49a之內部,亦存在於觸媒層49之表面上。再者,亦可為磷反應物質44a係分散地配置於觸媒層49之內部,貴金屬49b僅配置於載體49a之內部。即,亦可不於載體49a之表面上配置貴金屬49b。又,磷反應物質44a及貴金屬49b亦可僅配置於載體49a之內部。即,亦可不於載體49a之表面上配置磷反應物質44a及貴金屬49b。 如圖3、圖5(a)所示,將上游觸媒46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設為L。即,長度L係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此處所謂之長度L並非意指觸媒層49之僅一層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長度L意指觸媒層49整體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將上游觸媒46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的方向之最大長度設為D。即,長度D係觸媒層49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的方向之最大長度。長度L長於長度D。即,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L長於觸媒層49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的方向之最大長度D。上游觸媒46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剖面的形狀例如為圓形狀。再者,上游觸媒46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剖面的形狀亦可為左右方向長度長於上下方向長度之橢圓形狀。 又,如圖5(a)、圖5(b)、圖6(a)、圖7(a)所示,將自磷化學反應部44之上游端至磷化學反應部44之下游端為止的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設為L1。長度L1係磷化學反應部44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磷化學反應部44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與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為相同之位置。此處,如圖5(b)、圖6(a)、圖7(a)所示,形成上游觸媒46之基材48或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係與上游觸媒46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相同之長度L。又,於圖3及圖5(a)中,將上游觸媒46之設置有磷化學反應部44之部分以符號44表示且以長度L1表示。長度L1短於上游觸媒之長度L。磷化學反應部44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端係配置於觸媒層49之自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中央至下游端為止之間。例如,長度L1可短於上游觸媒46之長度D。 如圖1所示,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位於引擎本體20之下方。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係跨及直線La1而配置。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之一部分係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前方。又,自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係配置於汽缸軸線Cy之前方(下方)。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之一部分係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後方。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整體亦可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前方。即,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亦可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前方。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之至少一部分較佳為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前方。藉此,上游觸媒46係配置於更靠近燃燒室36之位置。而且,可更縮短上游觸媒46之活化所需之時間。再者,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整體亦可配置於曲軸線Cr之後方。又,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亦可配置於較汽缸軸線Cy更靠後方(上方)。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將與汽缸軸線Cy正交且通過曲軸線Cr之直線設為直線La2。自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配置於直線La2之後方(下方)。又,自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亦可配置於直線La2之前方(上方)。於此情形時,上游觸媒46係配置於進一步靠近燃燒室36之位置。而且,可進一步縮短上游觸媒46之活化所需之時間。 [引擎單元之控制] 其次,對第1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11之控制之一例進行說明。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之控制區塊圖。 如圖3所示,引擎單元11具有引擎轉速感測器92a、節流閥開度感測器92b(節流閥位置感測器)、引擎溫度感測器92c(參照圖4)、進氣壓感測器92d、進氣溫度感測器92e、及上游氧感測器92f。引擎轉速感測器92a係檢測曲軸34之轉速、即引擎轉速。節流閥開度感測器92b係藉由檢測節流閥54之位置而檢測節流閥54之開度。以下,將節流閥54之開度稱為節流閥開度。引擎溫度感測器92c係檢測引擎本體20之溫度。進氣壓感測器92d係檢測進氣通路部51內之壓力)。進氣溫度感測器92e係檢測進氣通路部51內之空氣之溫度。上游氧感測器92f係檢測通過排氣通路部43之廢氣之氧濃度。 如圖4所示,引擎單元11具備進行引擎本體20之控制之ECU90。ECU90係與引擎轉速感測器92a、引擎溫度感測器92c、節流閥開度感測器92b、進氣壓感測器92d、進氣溫度感測器92e、上游氧感測器92f、及車速感測器等各種感測器連接。又,ECU90係與點火感應圈93、噴射器94、燃料泵95、顯示裝置14(參照圖1)等連接。ECU90具有控制部91a及作動指示部91b。作動指示部91b具備點火驅動電路91c、噴射器驅動電路91d及泵驅動電路91e。 點火驅動電路91c、噴射器驅動電路91d及泵驅動電路91e係接收來自控制部91a之信號,而分別驅動點火感應圈93、噴射器94及燃料泵95。當點火感應圈93被驅動時,利用火星塞產生火花放電而將混合氣體點火。燃料泵95係經由燃料軟管而連接於噴射器94。當燃料泵95被驅動時,燃料箱(未圖示)內之燃料被壓送至噴射器94。 控制部91a例如為微電腦。控制部91a係基於上游氧感測器92f之信號及引擎轉速感測器92a等之信號而控制點火驅動電路91c、噴射器驅動電路91d及泵驅動電路91e。控制部91a係藉由控制點火驅動電路91c而控制點火之時序。控制部91a係藉由控制噴射器驅動電路91d及泵驅動電路91e而控制燃料噴射量。 為了提高燃燒效率及下述觸媒46之淨化效率,燃燒室36內之混合氣體之空燃比較佳為理論空燃比(化學計量)。控制部91a係視需要而增減燃料噴射量。 以下,對利用控制部91a之燃料噴射量之控制(燃燒控制)之一例進行說明。 首先,控制部91a係基於引擎轉速感測器92a、節流閥開度感測器92b、引擎溫度感測器92c及進氣壓感測器92d之信號而算出基本燃料噴射量。具體而言,使用對節流閥開度及引擎轉速關聯吸入空氣量之映射表、及對進氣壓及引擎轉速關聯吸入空氣量之映射表,求出吸入空氣量。而且,基於自映射表求出之吸入空氣量,而決定能夠達成目標空燃比之基本燃料噴射量。於節流閥開度較小之情形時,使用對進氣壓及引擎轉速關聯吸入空氣量之映射表。另一方面,於節流閥開度較大之情形時,使用對節流閥開度及引擎轉速關聯吸入空氣量之映射表。 又,控制部91a係基於上游氧感測器92f之信號,而算出用於修正基本燃料噴射量之反饋修正值。具體而言,首先,基於上游氧感測器92f之信號而判定混合氣體為稀空燃比還是富空燃比。再者,所謂富空燃比係指相對於理論空燃比而燃料過剩之狀態。所謂稀空燃比係指相對於理論空燃比而空氣過剩之狀態。控制部91a當判定混合氣體為稀空燃比時,以下一次燃料噴射量增加之方式算出反饋修正值。另一方面,控制部91a當判定混合氣體為富空燃比時,以下一次燃料噴射量減少之方式求出反饋修正值。 又,控制部91a係基於引擎溫度、外部氣體溫度、外部氣壓等,而算出用於修正基本燃料噴射量之修正值。進而,控制部91a係算出與加速時及減速時之過渡特性相應之修正值。 控制部91a係基於基本燃料噴射量、反饋修正值等修正值而算出燃料噴射量。基於以此方式求出之燃料噴射量,而驅動燃料泵95及噴射器94。如此,ECU90對上游氧感測器92f之信號進行處理。又,ECU90係基於上游氧感測器92f之信號而進行燃燒控制。 以上,對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1之構成進行了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1具有以下特徵。 機車1搭載有引擎單元11。引擎單元11具有引擎本體20、排氣通路部43及上游觸媒46。引擎本體20具備具有燃燒室36之汽缸部28。排氣通路部43具有將廢氣釋出至大氣之釋出口42e。排氣通路部43使廢氣自燃燒室36流動至釋出口42e。上游觸媒46具有觸媒層49。上游觸媒46係排氣通路部43中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之觸媒。上游觸媒46具有包含貴金屬之觸媒層49。上游觸媒46之觸媒層49係淨化廢氣之功能高於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即,上游觸媒46係配置於最靠近燃燒室36之位置。而且,可縮短上游觸媒46之活化所需之時間。因此,可提高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 又,上游觸媒46具有磷附著減少部44。磷附著減少部44係使磷向觸媒層49之附著減少。磷附著減少部44係磷化學反應部44。具有磷化學反應部44之上游觸媒46之觸媒層49形成為上游觸媒46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L長於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長度D。於上游觸媒46為相同容量之情形時,使長度L變長,藉此可縮小上游觸媒46之剖面積。即,於上游觸媒46為相同容量之情形時,使長度L變長,藉此可使長度D變短。藉此,即便於將上游觸媒46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下方之情形時,亦可抑制機車1之上下方向之大型化。又,即便於將上游觸媒46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前方之情形時,亦可抑制機車1之前後方向之大型化。 又,觸媒層49係於其至少一部分具有磷化學反應部44,該磷化學反應部44具有捕捉磷之功能。磷化學反應部44至少配置於在廢氣之流動方向上自觸媒層49之上游端至觸媒層49之中央為止之部分。即,磷化學反應部44至少配置於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磷化學反應部44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廢氣之功能。磷較多地附著於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因此,磷化學反應部44係藉由於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與廢氣中所包含之較多之磷發生化學反應,而捕捉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而且,可抑制磷附著於上游觸媒46。藉此,可抑制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的偏差。 進而,當隨著駕駛時間推移,磷慢慢地附著於上游觸媒46時,上游觸媒46之活化所需之時間慢慢地變長。另一方面,磷化學反應部44捕捉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藉此可延遲磷附著於上游觸媒46。而且,與未配置有磷化學反應部44之情形相比,可縮短上游觸媒46之活化所需之時間。即,藉由設置磷化學反應部44,可抑制上游觸媒46之淨化性能之降低。又,藉由設置磷化學反應部44,可提高上游觸媒46之佈局之自由度。而且,藉由提高上游觸媒46之佈局之自由度,可將上游觸媒46配置於對機車1之大型化影響較小之位置。進而,藉由提高上游觸媒46之佈局之自由度,可將上游觸媒46配置於能夠縮短活化所需之時間之位置。因此,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1,藉由提高上游觸媒46之佈局之設計自由度,可縮短上游觸媒46之活化所需之時間,並且可抑制上游觸媒46之淨化性能之降低,且可抑制機車1之大型化。 又,磷化學反應部44包含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磷反應物質44a。而且,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係於磷化學反應部44與磷反應物質44a發生化學反應。磷反應物質44a例如為使磷吸附之物質。於此情形時,藉由廢氣中之磷與磷反應物質44a發生化學反應而吸附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磷反應物質44a可藉由與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而捕捉磷。即,磷反應物質44a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49。藉此,可抑制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又,磷反應物質44a僅配置於觸媒層49之表面,或分散地配置於觸媒層49之內部,或僅配置於觸媒層49之內部。藉此,可利用各種製法構成磷化學反應部44。 又,磷反應物質44a係具有選自U、Mn、Sn、Ti、Fe、Zr、Ce、Al、Y、Zn、La、Mg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該等磷反應物質44a係等電點大於3之金屬氧化物。認為廢氣中之磷化合物係以等電點為1附近之磷酸之形式存在。關於等電點大於3之金屬氧化物,由於磷化合物與金屬氧化物之等電點之差較大,故而磷化合物容易吸附於金屬氧化物。該等磷反應物質44a可藉由金屬氧化物之等電價之作用,而使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吸附。即,該等磷反應物質44a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49。藉此,可抑制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又,磷反應物質44a係具有選自Ba、Sr、Ca、La、Pr、Na、Zr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該等磷反應物質44a係與磷之反應性較高之物質。由此,磷反應物質44a可捕捉更多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即,該等磷反應物質44a可抑制廢氣中較多地包含之磷附著於觸媒層49。藉此,可抑制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引擎單元11係指定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大於0.08 mass%之機油之引擎單元。跨坐型車輛之引擎單元與四輪車之引擎單元相比,指定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較多之機油。即,作為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之引擎單元11與四輪車相比,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磷化學反應部44由於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會捕捉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藉此,可抑制與四輪車相比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的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引擎單元11進而具備變速箱部61。又,潤滑引擎本體20之機油及潤滑變速箱部61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多數情況下,跨坐型車輛之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變速箱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另一方面,多數情況下,汽車之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變速箱部之機油並非共通之機油。即,作為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與汽車相比,每單位排氣量之機油之使用量較多。而且,作為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與汽車相比,每單位排氣量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之含量變多。進而,變速箱部61係使用作為動力傳遞機構之變速齒輪63a、64a而傳遞動力。為了防止變速齒輪63a、64a之磨耗,於潤滑變速箱部61之機油中需要較多磷化合物作為添加劑。即,於潤滑引擎本體20之機油中,亦包含較多磷化合物。因此,引擎單元11係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磷化學反應部44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會捕捉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因此,可抑制與汽車相比每單位排氣量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之含量較多的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引擎單元11進而具備離合器部62。而且,潤滑引擎本體20之機油及潤滑離合器部62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與汽車不同,作為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具有離合器部62,以便於引擎停止時亦能夠移動。又,多數情況下,跨坐型車輛之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離合器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與汽車不同,作為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未使用使離合器部62容易滑動之機油。多數情況下,磷化合物之含量較少之機油為使離合器部容易滑動之機油。於作為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中未使用汽車中所使用之磷化合物之含量較少之機油。即,與汽車之引擎單元相比,作為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之引擎單元11係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較多之機油。即,與汽車相比,作為跨坐型車輛之機車1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磷化學反應部44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會捕捉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藉此,可抑制與汽車相比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的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引擎單元11係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11之燃燒室36之溫度較高。即,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11與強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或水冷式之引擎單元相比,機油中所包含之磷化合物於燃燒室36較多地被分解。而且,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與強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或水冷式之引擎單元相比,排出包含較多磷之廢氣。磷化學反應部44係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故而會捕捉通過上游觸媒46之廢氣中所包含之磷。藉此,即便為具有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11之機車1,亦可抑制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潤滑引擎本體20之機油係蒸發溫度高於引擎本體20之壁面溫度之機油。可抑制潤滑引擎本體20之機油中所包含之磷化合物於燃燒室36分解之量。而且,可抑制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之量。藉此,可抑制機車1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 (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 其次,基於圖8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機車進行說明。然而,關於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者係使用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圖8(a)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的排氣通路部及上游觸媒之局部剖視圖。圖8(b)及圖8(c)係表示上游觸媒之各層之構造之概略圖。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排氣通路部43及上游觸媒46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11不同。除排氣通路部43及上游觸媒46以外之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8(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具有排氣通路部143及觸媒146。觸媒146係2個觸媒片146a及觸媒片146b近接配置而得之構成。此處,所謂近接係指觸媒片146a與觸媒片146b之間之距離短於各觸媒片146a及觸媒片146b之各者之廢氣之流動方向的最大長度之狀態。具體而言,將觸媒片146a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設為長度L21。又,將觸媒片146b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設為長度L22。又,將觸媒片146a與觸媒片146b之間之距離設為距離L23。距離L23短於長度L21。又,距離L23短於長度L22。 排氣通路部143具備汽缸排氣通路部38(參照圖3)、上游排氣管41a、下游排氣管41b、第1外罩147a及第2外罩147b。上游排氣管41a之上游端部係連接於汽缸排氣通路部38。第1外罩147a之上游端係連接於上游排氣管41a。第1外罩147a之下游端係連接於第2外罩147b。第2外罩147b之下游端係連接於下游排氣管41b。下游排氣管41b之下游端部係插入至消音器42(參照圖3)內。觸媒片146a係配置於第1外罩147a內。觸媒片146b係配置於第2外罩147b內。第1外罩147a及第2外罩147b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外罩47之構成相同,省略其說明。上游氧感測器92f係配置於上游排氣管41a。上游氧感測器92f係配置於排氣通路部143之較觸媒146更靠上游。 如圖8(b)所示,觸媒片146a之各層具有基材148a及觸媒層149a。觸媒層149a係積層地設置於基材148a之表面。又,觸媒層149a具有於載體內分散有貴金屬之構造。載體係擔載分散於其內部之貴金屬。觸媒層149a內之貴金屬係將廢氣淨化。觸媒層149a係於其表面具有磷化學反應部144。磷化學反應部144係積層地設置於觸媒層149a之表面。磷化學反應部144係包含磷反應物質之化學反應部。觸媒層149a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為L21。又,將磷化學反應部144之自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至下游端為止之長度設為L20。於圖8(b)所示之例中,磷化學反應部144之上游端與觸媒層149a之上游端相同。又,磷化學反應部144之下游端與觸媒層149a之下游端相同。因此,長度L20與長度L21相同。即,於圖8(a)所示之例中,磷化學反應部144係積層於觸媒層149a之整個表面。 如圖8(c)所示,觸媒片146b之各層具有基材148b及觸媒層149b。觸媒層149b係積層於基材148b之表面而設置。又,觸媒層149b具有於載體內分散有貴金屬之構造。載體係擔載分散於其內部之貴金屬。觸媒層149b內之貴金屬將廢氣淨化。將觸媒層149b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設為L22。 如圖8(a)所示,觸媒146具有觸媒層149a(參照圖8(b))及觸媒層149b(參照圖8(c))。觸媒層149a及觸媒層149b係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將廢氣淨化。因此,觸媒146為上游觸媒。以下,將觸媒146記載為上游觸媒146。 將上游觸媒146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設為L24。長度L24係觸媒片146a及觸媒片146b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的合計。於圖8(a)所示之例中,觸媒片146a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為長度L21。又,觸媒片146b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為長度L22。因此,長度L24係長度L21與長度L22之合計。此處,磷化學反應部144之自上游端至下游端為止之長度為L20。長度L20長於上游觸媒146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L24。又,於圖8(a)所示之例中,觸媒片146a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為D2。又,觸媒片146b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為D2。因此,觸媒片146a與觸媒片146b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相同。長度L20較佳為長於上游觸媒146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D2。 各觸媒片146a及觸媒片146b之基材之組成可為一種,亦可為複數種。各觸媒層149a及觸媒層149b中所使用之貴金屬可為一種,亦可為複數種。各觸媒層149a及觸媒層149b中所使用之載體之組成可為一種,亦可為複數種。各觸媒層149a及觸媒層149b亦可為具有載體、及擔載於載體之表面之貴金屬層之構造。於圖8(a)所示之例中,磷化學反應部144形成於觸媒層149a之全部。又,磷化學反應部144可形成於觸媒層149a之一部分。當磷化學反應部144形成於觸媒層149a之一部分時,磷化學反應部144之自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至下游端為止之長度L20係以長於長度L24之一半之方式形成。進而,磷化學反應部144亦可自觸媒層149b之上游端形成於觸媒層149b之至少一部分。而且,磷化學反應部144亦可並非積層配置於觸媒層149a之表面,而是具有於觸媒層149a之內部分散有磷反應物質之構造。或,磷化學反應部144可具有僅於觸媒層149a之內部配置有磷反應物質之構造。又,觸媒片146a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長度和觸媒片146b之與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長度亦可不同。又,觸媒146之片之數量亦可為3個以上。 以上,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機車係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效果相同之效果。進而,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機車具有以下特徵。 各觸媒片146a、146b之大小可根據佈局而自由地設計。由此,可提高上游觸媒146之佈局之設計自由度。而且,可將上游觸媒146配置為能夠縮短上游觸媒146之活化所需之時間之佈局。又,磷化學反應部144之大小亦可根據佈局而自由地設計。而且,藉由使磷化學反應部144之大小變大,可自通過上游觸媒146之廢氣捕捉更多之磷。因此,可抑制上游觸媒146之淨化性能之降低。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基於圖9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第2具體例即第2實施形態之機車進行說明。然而,關於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者係使用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圖9(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的排氣通路部及上游觸媒之局部剖視圖。圖9(b)及圖9(c)係表示上游觸媒之各層之構造之概略圖。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上游觸媒46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11不同。除上游觸媒46以外之構成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 如圖9(a)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引擎單元具有排氣通路部43及觸媒246。觸媒246係固定於觸媒配置通路部47b之內部。即,觸媒246係配置於排氣通路部43內。廢氣係藉由通過觸媒246而被淨化。於觸媒246之溫度低於特定之溫度之情形時,觸媒246為不活性狀態而不發揮淨化性能。於觸媒246之溫度為特定之活性溫度以上之情形時,觸媒246成為活性狀態而發揮淨化性能。觸媒246具有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將廢氣淨化之觸媒層49。即,觸媒246係本發明中之上游觸媒。以下,將觸媒246記載為上游觸媒246。自燃燒室36之排氣埠38a排出之所有廢氣係通過上游觸媒246。 如圖9(b)所示,上游觸媒246具有基材48及觸媒層49。觸媒層49係積層地設置於基材48之表面。基材48係由金屬形成。觸媒層49具有載體49a及貴金屬層49b。載體49a係設置於貴金屬層49b與基材48之間。貴金屬層49b係分散地形成於載體49a之表面。貴金屬層49b包含貴金屬。再者,觸媒層49亦可具有於載體內分散有貴金屬之構造。觸媒層49內之貴金屬將廢氣淨化。 觸媒層49係於其表面具有磷附著減少部244。磷附著減少部244係使磷向觸媒層49之附著減少。磷附著減少部344為磷阻擋層244。如圖9(c)所示,磷阻擋層244係積層地設置於觸媒層49之表面。磷阻擋層244係配置於觸媒層49之整個表面。觸媒層49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為L。又,將磷阻擋層244之自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至下游端為止之長度設為L2。於圖9(b)所示之例中,磷阻擋層244之上游端與觸媒層49之上游端相同。又,磷阻擋層244之下游端與觸媒層49之下游端相同。因此,長度L與長度L2相同。即,於圖9(a)所示之例中,磷阻擋層244積層於觸媒層49之整個表面。再者,磷阻擋層244可配置於觸媒層49之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 磷阻擋層244包含不易與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磷阻擋物質。磷阻擋層244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磷阻擋物質例如為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係化學性安定之化合物,且包含磷酸基。因此,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不易與廢氣中之磷進行反應。於此情形時,藉由磷阻擋層244,廢氣中所包含之磷不與觸媒層49發生化學反應而通過上游觸媒246。磷阻擋物質僅配置於觸媒層49之表面層。 以上,第2實施形態之機車係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發揮與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之效果相同之效果。進而,第2實施形態之機車具有以下特徵。 具有磷阻擋層244之上游觸媒246之觸媒層49係利用金屬形成擔載觸媒層49之積層基材48。即,與利用陶瓷形成基材48之情形相比,可使基材48及觸媒層49形成得較薄。而且,觸媒層49具有配置於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之磷阻擋層244。由於基材48及觸媒層49較薄,故而容易於觸媒層49之表面形成磷阻擋層244。磷阻擋層244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磷阻擋層244可使磷通過。而且,可抑制磷附著於上游觸媒246。藉此,可抑制第2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廢氣之淨化性能的偏差。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於上述實施形態者,只要不超出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便可進行各種變更。又,下述變更例可適當組合而實施。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引擎單元所具有之觸媒僅為1個。但是,引擎單元可具有複數個觸媒。複數個觸媒係配置於排氣通路部內。藉由於排氣通路部內配置複數個觸媒,可獲得以下效果。廢氣被複數個觸媒淨化。因此,可更提高利用觸媒之廢氣之淨化性能。再者,複數個觸媒並非分別近接地配置。此處,所謂近接係指觸媒彼此之間之距離短於各觸媒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長度的狀態。基於圖10,對具有複數個觸媒之引擎單元之變化例進行說明。圖10係表示引擎單元之排氣通路部及觸媒之變化例之局部剖視圖。再者,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件,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於圖10(a)中,引擎單元具有2個觸媒。2個觸媒係觸媒346及觸媒446。觸媒346及觸媒446係配置於排氣通路部43內。觸媒346係配置於上游排氣管41a內。觸媒346位於觸媒446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即,觸媒346具有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將廢氣淨化之觸媒層(未圖示)。因此,觸媒346為上游觸媒。以下,將觸媒346記載為上游觸媒346。上游觸媒346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上游觸媒46之構成相同,省略其說明。於外罩47,配置有觸媒446。觸媒446之構成與第2實施形態之觸媒片146b之構成相同,省略其說明。上游氧感測器92f係配置於上游排氣管41a。上游氧感測器92f係配置於排氣通路部43之較觸媒346更靠上游。 於圖10(b)中,引擎單元具有2個觸媒。2個觸媒為觸媒46及觸媒546。觸媒46及觸媒546係配置於排氣通路部343。排氣通路部343具備汽缸排氣通路部38、第1排氣管341a、第2排氣管341b、第3排氣管341c、第1外罩47及第2外罩547。排氣管341包含第1排氣管341a、第2排氣管341b及第3排氣管341c。第1排氣管341a之上游端部係連接於汽缸排氣通路部38。第1外罩47之上游端係連接於第1排氣管341a。第1外罩47之下游端係連接於第2排氣管341b。第2外罩547之上游端係連接於第2排氣管341b。第2外罩547之下游端係連接於第3排氣管341c。第3排氣管341c之下游端部係插入至消音器42內。觸媒46係配置於第1外罩47內。觸媒546係配置於第2外罩547內。觸媒46位於觸媒546之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即,觸媒46具有於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將廢氣淨化之觸媒層49(參照圖5)。因此,觸媒46為上游觸媒。以下,將觸媒46記載為上游觸媒46。第1外罩47及第2外罩547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1外罩47之構成相同,省略其說明。觸媒46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之觸媒46之構成相同,省略其說明。觸媒346之構成與第2實施形態之觸媒片146b之構成相同,省略其說明。上游氧感測器92f配置於第1排氣管341a。上游氧感測器92f配置於排氣通路部343之較觸媒46更靠上游。 於上述第實施形態中,外罩與上游排氣管係於個別地形成之後接合。但是,於本發明中,外罩與上游排氣管亦可一體成形。 於上述第實施形態中,外罩與下游排氣管係於個別地形成之後接合。但是,於本發明中,外罩與下游排氣管亦可一體成形。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2個外罩係於個別地形成之後接合。但是,於本發明中,2個外罩可一體成型。例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中之2個外罩147a、147b一體成型之情形時之形狀並不限於圖8(a)所示之形狀。 於本發明中,排氣管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圖示之形狀。又,於本發明中,消音器之內部構造並不限定於圖示之構造。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游觸媒及消音器係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較左右方向中央更靠右方。但是,於本發明中,上游觸媒亦可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左右方向中央或較左右方向中央更靠左方。又,於本發明中,消音器亦可配置於跨坐型車輛之較左右方向中央更靠左方。再者,所謂跨坐型車輛之左右方向中央係指自上下方向觀察時,通過前輪之左右方向中央及後輪之左右方向中央之直線的位置。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排氣通路部之一部分位於曲軸線Cr之下方。但是,於本發明中,排氣通路部之一部分亦可位於曲軸線Cr之上方。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觸媒為三元觸媒。但是,於本發明中,觸媒亦可並非為三元觸媒。於本發明中,觸媒亦可為將烴、一氧化碳、及氮氧化物中之任一者或任兩者去除之觸媒。又,於本發明中,上游觸媒亦可並非為氧化還原觸媒。於本發明中,上游觸媒亦可為僅利用氧化或還原中之任一者去除有害物質之氧化觸媒或還原觸媒。作為還原觸媒之一例,有藉由還原反應而去除氮氧化物之觸媒。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磷化學反應部44係設置於自觸媒層49之上游端至長度L1為止之範圍。然而,磷化學反應部44可設置於自觸媒層49之上游端至長度L為止之全部範圍。即,於本發明中,磷化學反應部可設置於自觸媒層之上游端至下游端為止之全部範圍。 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觸媒層之積層基材亦可為陶瓷製之基材。即,於本發明中,具有磷化學反應部之觸媒層之積層基材亦可為陶瓷製之基材。 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磷阻擋層係積層於觸媒層之整個表面。但是,於本發明中,磷阻擋層可配置於觸媒層之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 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上游觸媒246亦可為2個觸媒片近接地配置之構成。於此情形時,關於2個觸媒片之各者,較佳為磷阻擋層係配置於觸媒層之整個表面之一半以上。 於本發明中,觸媒層之積層基材為多孔構造體。多孔構造體所具有之孔可為三角形、四邊形或六邊形。例如,多孔構造體亦可為蜂巢構造體。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磷化學反應部係配置於觸媒層之表面或配置於觸媒層之內部。然而,於本發明中,磷化學反應部亦可配置於觸媒層之表面及觸媒層之內部。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游觸媒之配置位置並不限定於各圖所示之位置。例如,於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上游觸媒46之整體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前方。又,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下方。但是,於本發明中,亦可為上游觸媒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前方。又,於本發明中,於左右方向觀察跨坐型車輛時,上游觸媒亦可配置於引擎本體之前方。進而,於本發明中,上游觸媒之至少一部分亦可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後方。又,於左右方向觀察機車1時,上游觸媒46亦可配置於引擎本體20之後方。藉此,當配置於較曲軸線Cr更靠前方時,可防止於流入上游觸媒之廢氣之溫度過高之情形時上游觸媒發生熔結之情況。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氧檢測構件之配置位置並不限定於各圖所示之位置。例如,於本發明中,氧檢測構件亦可配置於排氣通路部之較上游觸媒更靠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的任一位置。又,於本發明中,引擎單元可進而具備下游氧檢測構件。下游氧檢測構件係設置於排氣通路部之觸媒層與釋出口之間之位置。換言之,下游氧檢測構件係配置於排氣通路部之較上游觸媒更靠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下游的任一位置。下游氧檢測構件係檢測廢氣之氧濃度。可基於利用下游氧檢測構件所檢測出之廢氣之氧濃度而控制引擎單元。又,可基於利用下游氧檢測構件所檢測出之廢氣之氧濃度而檢測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劣化。而且,可抑制跨坐型車輛之廢氣之淨化性能之偏差。於本發明中,上游氧檢測構件及下游氧感測器亦可為於排氣通路部中,於上游觸媒之上游及下游分別各配置1個。進而,於本發明中,引擎單元亦可不具備氧檢測構件。 於本發明中,上游氧檢測構件及下游氧檢測構件亦可內置加熱器。上游氧檢測構件及下游氧檢測構件之檢測部於被加熱至高溫而成為活化狀態時,能夠偵測氧濃度。因此,當氧檢測構件及下游氧檢測構件內置有加熱器時,於引擎驅動時利用加熱器加熱檢測部,藉此可儘快開始檢測氧濃度。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引擎驅動時流過排氣通路部之氣體僅為自燃燒室排出之廢氣。但是,於本發明中,引擎單元亦可具備向排氣通路部供給空氣之二次空氣供給機構。二次空氣供給機構之具體構成係採用公知之構成。二次空氣供給機構亦可為藉由氣泵而強制行地向排氣通路部供給空氣之構成。又,二次空氣供給機構亦可為藉由排氣通路部內之負壓而將空氣吸入至排氣通路部之構成。於此情形時,二次空氣供給機構具備對應於由廢氣所致之壓力脈動而開閉之簧片閥。於設置二次空氣供給機構之情形時,上游氧檢測裝置之配置位置可設置於排氣通路部內之較空氣流入之位置更靠上游,亦可更靠下游。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為了向燃燒室供給燃料而使用噴射器。於本發明中,向燃燒室供給燃料之燃料供給裝置並不限於噴射器。例如,亦可設置藉由負壓而向燃燒室供給燃料之燃料供給裝置。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1個燃燒室僅設置1個排氣埠。但是,於本發明中,亦可於1個燃燒室設置複數個排氣埠。例如,具備可變閥機構之情形相當於該變化例。自複數個排氣埠延伸之排氣路徑係於較消音器更靠上游處集合。自複數個排氣埠延伸之排氣路徑較佳為於汽缸部集合。此處之所謂排氣路徑係指自燃燒室至面向大氣之釋出口之路徑。 於本發明中,燃燒室亦可為具有主燃燒室、及與主燃燒室相連之副燃燒室之構成。於此情形時,藉由主燃燒室及副燃燒室而形成1個燃燒室。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曲軸箱部與汽缸部係獨立個體。但是,於本發明中,曲軸箱部與汽缸部亦可一體成形。又,於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汽缸體、汽缸頭、與頭蓋係獨立個體。但是,於本發明中,汽缸體、汽缸頭、與頭蓋之任兩者或任三者亦可一體成形。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引擎本體係自然空冷式之引擎。但是,於本發明中,引擎本體可為強制空冷式之引擎。再者,與強制水冷式之引擎相比,自然空冷式之引擎排出包含更多之磷之廢氣。又,於本發明中,引擎本體可為水冷式之引擎。再者,與水冷式之引擎相比,空冷式之引擎排出包含更多之磷之廢氣。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引擎單元係單汽缸引擎。但是,於本發明中,引擎單元亦可為複數個汽缸之引擎。又,引擎單元為四衝程引擎。但是,引擎單元亦可為兩衝程之引擎單元。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跨坐型車輛,例示有運動型之機車。即,變速箱部為有段變速機。然而,於本發明中,跨坐型車輛亦可為速克達型之機車。即,變速箱部亦可為無段變速機。於此情形時,變速箱部並非收容於曲軸箱內。引擎本體係收容於曲軸箱內。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與潤滑變速箱部之機油亦可為共通之機油。潤滑引擎本體之機油與潤滑變速箱部之機油可並非共通之機油。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有機車作為跨坐型車輛。但是,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於機車。本發明亦可應用於除機車以外之傾斜車輛。所謂傾斜車輛係指具有於右迴旋時朝車輛之右方傾斜,且於左迴旋時朝車輛之左方傾斜之車體框架之車輛。又,本發明亦可應用於除機車以外之跨坐型車輛。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騎乘者以如跨坐於車背之狀態乘坐之所有車輛。跨坐型車輛包含機車、三輪車、四輪越野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水上機車、雪上摩托車等。
1‧‧‧跨坐型車輛、機車
2‧‧‧前輪
3‧‧‧後輪
4‧‧‧車體框架
4a‧‧‧頭管
5‧‧‧把手單元
6‧‧‧前叉
7‧‧‧擺臂
8‧‧‧後避震器
9‧‧‧座部
10‧‧‧燃料箱
11‧‧‧引擎單元
12‧‧‧把手桿
13‧‧‧握把
14‧‧‧顯示裝置
20‧‧‧引擎本體
21‧‧‧曲軸箱部
21a‧‧‧曲軸箱
22‧‧‧汽缸體
22a‧‧‧汽缸孔
23‧‧‧汽缸頭
24‧‧‧頭蓋
25、26‧‧‧散熱片部
28‧‧‧汽缸部
29‧‧‧發電機
30‧‧‧閥動機構
31‧‧‧凸輪軸
32‧‧‧鏈輪
33a‧‧‧鏈條室
33b‧‧‧鏈條室
34‧‧‧曲軸
35‧‧‧活塞
35a‧‧‧連桿
36‧‧‧燃燒室
37‧‧‧汽缸進氣通路部
37a‧‧‧進氣埠
37b‧‧‧進氣口
38‧‧‧汽缸排氣通路部
38a‧‧‧排氣埠
38b‧‧‧排氣口
40‧‧‧排氣裝置
41‧‧‧排氣管
41a‧‧‧上游排氣管
41b‧‧‧下游排氣管
42‧‧‧消音器
42e‧‧‧釋出口
43‧‧‧排氣通路部
44‧‧‧磷附著減少部、磷化學反應部
44a‧‧‧磷反應物質
46‧‧‧觸媒(上游觸媒)
46a‧‧‧穴部
47‧‧‧外罩
47a‧‧‧上游通路部
47b‧‧‧觸媒配置通路部
47c‧‧‧下游通路部
48‧‧‧基材
48a‧‧‧波板
48b‧‧‧平板
49‧‧‧觸媒層
49a‧‧‧載體
49b‧‧‧貴金屬
50‧‧‧進氣裝置
51‧‧‧進氣通路部
51a‧‧‧大氣吸入口
52‧‧‧空氣清潔器
54‧‧‧節流閥
60‧‧‧動力傳遞部
61‧‧‧變速箱部
62‧‧‧離合器部
63‧‧‧主軸
63a‧‧‧變速齒輪
64‧‧‧驅動軸
64a‧‧‧變速齒輪
67‧‧‧鏈輪
68‧‧‧鏈條
90‧‧‧ECU
91a‧‧‧控制部
91b‧‧‧作動指示部
91c‧‧‧點火驅動電路
91d‧‧‧噴射器驅動電路
91e‧‧‧泵驅動電路
92a‧‧‧引擎轉速感測器
92b‧‧‧節流閥開度感測器(節流閥位置感測器)
92c‧‧‧引擎溫度感測器
92d‧‧‧進氣壓感測器
92e‧‧‧進氣溫度感測器
92f‧‧‧上游氧感測器(上游氧檢測構件)
93‧‧‧點火感應圈
94‧‧‧噴射器
95‧‧‧燃料泵
143‧‧‧排氣通路部
144‧‧‧磷附著減少部、磷化學反應部
146‧‧‧觸媒(上游觸媒)
146a‧‧‧觸媒片
146b‧‧‧觸媒片
147a‧‧‧第1外罩
147b‧‧‧第2外罩
148a‧‧‧基材
148b‧‧‧基材
149a‧‧‧觸媒層
149b‧‧‧觸媒層
244‧‧‧磷附著減少部、磷阻擋層
246‧‧‧觸媒(上游觸媒)
341‧‧‧排氣管
341a‧‧‧第1排氣管
341b‧‧‧第2排氣管
341c‧‧‧第3排氣管
343‧‧‧排氣通路部
346‧‧‧觸媒(上游觸媒)
446‧‧‧觸媒
546‧‧‧觸媒
547‧‧‧第2外罩
Cr‧‧‧中心線
Cy‧‧‧汽缸軸線
D‧‧‧長度
D2‧‧‧最大長度
L‧‧‧長度
L1‧‧‧長度
L20‧‧‧長度
L21‧‧‧長度
L22‧‧‧長度
L23‧‧‧距離
La1‧‧‧直線
La2‧‧‧直線
V1‧‧‧進氣閥
V2‧‧‧排氣閥
θcy‧‧‧傾斜角度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側視圖。 圖2係圖1之機車之引擎單元之俯視圖,且為以剖面表示出一部分之圖。 圖3係表示圖1之機車之引擎單元之模式圖。 圖4係圖1之機車之控制區塊圖。 圖5係表示圖1之機車之引擎單元之排氣通路部及上游觸媒的圖,(a)係局部剖視圖,(b)係表示上游觸媒之各層之構造之概略圖,(c)係表示(a)之X-X剖視圖且為表示其一部分之面。 圖6係表示圖5(a)之上游觸媒之變化例之圖,(b)係表示上游觸媒之各層之構造之概略圖,(c)係圖5(a)之X-X剖視圖且為表示其一部分之面。 圖7係表示圖5(a)之上游觸媒之變化例之圖,(b)係表示上游觸媒之各層之構造之概略圖,(c)係圖5(a)之X-X剖視圖且為表示其一部分之面。 圖8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的排氣通路部及上游觸媒之圖,(a)係局部剖視圖,(b)及(c)係表示上游觸媒之各層之構造之概略圖。 圖9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引擎單元之排氣通路部及上游觸媒的圖,(a)係局部剖視圖,(b)及(c)係表示上游觸媒之各層之構造之概略圖。 圖10係(a)及(b)係表示引擎單元之排氣通路部及觸媒之變化例之局部剖視圖。 圖1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模式圖。 圖12(a)、(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觸媒層之一例之上游觸媒的模式性局部剖視圖。 圖13(a)、(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觸媒層及磷化學反應部之一例之上游觸媒的模式性局部剖視圖。 圖14(a)、(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觸媒層及磷化學反應部之一例之上游觸媒的模式性局部剖視圖。
1‧‧‧跨坐型車輛、機車
11‧‧‧引擎單元
20‧‧‧引擎本體
36‧‧‧燃燒室
42e‧‧‧釋出口
43‧‧‧排氣通路部
44‧‧‧磷附著減少部
46‧‧‧觸媒(上游觸媒)
48‧‧‧基材
49‧‧‧觸媒層
D‧‧‧長度
L‧‧‧長度

Claims (15)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其係搭載有引擎單元者, 上述引擎單元具備: 引擎本體,其具備具有燃燒室之汽缸部; 排氣通路部,其具有將廢氣釋出至大氣之釋出口,且使廢氣自上述燃燒室流動至上述釋出口;及 上游觸媒,其係上述排氣通路部中上述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上游的觸媒,且具有觸媒層,該觸媒層係淨化上述廢氣之功能高於與上述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且包含貴金屬;且 上述上游觸媒具有磷附著減少部,該磷附著減少部包含(A)磷化學反應部或(B)磷阻擋層中之任一者,減少磷向觸媒層之附著,上述(A)磷化學反應部係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至少自上述廢氣之流動方向之上游端至中央為止之部分,且與上述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高於淨化上述廢氣之功能,上述觸媒層形成為上述廢氣之流動方向之最大長度L長於與上述廢氣之流動方向正交之最大長度D,上述(B)磷阻擋層係配置於所積層之基材係以金屬形成之上述觸媒層之整個表面的一半以上,而具有不易與磷發生化學反應之功能。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磷阻擋層係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整個表面。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磷化學反應部包含與上述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磷反應物質。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磷反應物質僅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表面,或分散地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內部,或者僅配置於上述觸媒層之內部。
  5. 如請求項3或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磷反應物質係具有選自U、Mn、Sn、Ti、Fe、Zr、Ce、Al、Y、Zn、La、Mg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
  6. 如請求項3或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磷反應物質係具有選自Ba、Sr、Ca、La、Pr、Na、Zr中之至少一者之金屬氧化物。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磷阻擋層包含不易與上述廢氣中所包含之磷發生化學反應之磷阻擋物質。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磷阻擋物質係鹼土類金屬之磷酸化合物。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單元係指定使用磷化合物之含量大於0.08 mass%之機油之引擎單元。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單元進而具備變速箱部,且 潤滑上述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上述變速箱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單元進而具備離合器部,且 潤滑上述引擎本體之機油及潤滑上述離合器部之機油為共通之機油。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單元係自然空冷式之引擎單元。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潤滑上述引擎本體之機油係蒸發溫度高於上述引擎本體之壁面溫度之機油。
  14. 如請求項1至1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單元具備上游氧檢測構件,該上游氧檢測構件係設置於上述排氣通路部之上述燃燒室與上述上游觸媒之間之位置,檢測上述廢氣之氧濃度。
  15. 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引擎單元具備下游氧檢測構件,該下游氧檢測構件係設置於上述排氣通路部之上述上游觸媒與上述釋出口之間之位置,檢測上述廢氣之氧濃度。
TW106109617A 2016-03-22 2017-03-22 跨坐型車輛 TW2017367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7500 2016-03-22
PCT/JP2017/011200 WO2017164166A1 (ja) 2016-03-22 2017-03-21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6719A true TW201736719A (zh) 2017-10-16

Family

ID=59899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9617A TW201736719A (zh) 2016-03-22 2017-03-22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418522A4 (zh)
BR (1) BR112018069352A2 (zh)
TW (1) TW201736719A (zh)
WO (1) WO201716416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02283A (zh) * 2020-05-22 2023-02-14 布里格斯斯特拉顿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带有钌催化剂的催化转换器的小型空气冷却式发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42947B2 (ja) * 2000-10-13 2008-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装置の潤滑構造
JP4161722B2 (ja) * 2003-01-28 2008-10-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触媒
US7749472B2 (en) * 2006-08-14 2010-07-06 Basf Corporation Phosgard, a new way to improve poison resistance in three-way catalyst applications
JP2009191797A (ja) * 2008-02-15 2009-08-27 Nippon Oil Corp 排出ガス浄化システム
US20110225956A1 (en) * 2008-11-26 2011-09-22 Tomohiro Nishi Exhaust purification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O2013022958A1 (en) * 2011-08-10 2013-02-14 Clean Diesel Technologies, Inc. Palladium solid solution castalyst and methods of making
JP6018543B2 (ja) * 2013-05-20 2016-11-0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触媒の酸素吸蔵量推定方法、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制御方法、触媒の酸素吸蔵量推定装置、内燃機関の空燃比制御装置及び自動二輪車
JP6167818B2 (ja) * 2013-09-30 2017-07-26 マツダ株式会社 排気ガス浄化用触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02283A (zh) * 2020-05-22 2023-02-14 布里格斯斯特拉顿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带有钌催化剂的催化转换器的小型空气冷却式发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64166A1 (ja) 2017-09-28
EP3418522A1 (en) 2018-12-26
BR112018069352A2 (pt) 2019-01-22
EP3418522A4 (en) 2019-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760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348180B2 (ja) ビークルおよびv型多気筒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US10677151B2 (en) Straddled vehicle
WO2016002956A1 (ja) ビークルおよびv型多気筒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WO2016002952A1 (ja) 鞍乗型車両および単気筒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WO2016002959A1 (ja) 鞍乗型車両および単気筒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TW201736719A (zh) 跨坐型車輛
TW201734296A (zh) 跨坐型車輛
WO2016002953A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6118204A (ja) 鞍乗型車両
TWI625458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WO2016002957A1 (ja) 鞍乗型車両、及び、単気筒4ストロークエンジンユニット
TW201740015A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9036080A (ja) 内燃機関の排気浄化制御装置
JP2018155218A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6002954A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6226214A (ja) エンジン制御装置
JP2016118205A (ja) 鞍乗型車両
TWI798684B (zh) 跨坐型車輛
WO2020162002A1 (ja) 鞍乗型車両
US11753973B2 (en) Exhaust apparatus
WO2020166151A1 (ja) 船外機
JP2009180202A (ja) 車両の排気ガス浄化装置
JP2019199865A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