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8729A -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硬化物及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硬化物及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8729A
TW201728729A TW105134659A TW105134659A TW201728729A TW 201728729 A TW201728729 A TW 201728729A TW 105134659 A TW105134659 A TW 105134659A TW 105134659 A TW105134659 A TW 105134659A TW 201728729 A TW201728729 A TW 20172872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composition
group
curable resin
ultraviolet curable
me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4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njiro Takahashi
Takafumi Mizuguchi
Hayato Motohashi
Mai TSUBAMOTO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Kayaku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Kayaku Kk filed Critical Nippon Kayaku Kk
Publication of TW201728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872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1/00Features of adhes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J9/00, e.g. additives
    • C09J11/02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 C09J11/06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46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C08F2/48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by ultraviolet or visible light
    • C08F2/50Polymerisation initiate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by ultraviolet or visible light with sensitis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6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 C08F220/18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of phenols or of alcohol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carbon atoms with acrylic or methacr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34Esters containing nitrogen, e.g. N,N-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 C08F220/343Esters containing nitrogen, e.g. N,N-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in the form of urethane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0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ic acid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7/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L57/02Copolymers of mineral oil hydrocarb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生產性良好,能夠獲得硬化性及密合性良好之顯示體單元等光學構件,且即便於塗佈在光學基材並貼合後照射紫外線而進行硬化之情形時,亦追隨於基板而難以產生空隙。該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含有下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A)。□(式中,R1表示氫原子、羥基、羥甲基或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R2表示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n表示0或1)。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硬化物及觸控面板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以貼合至少2個光學基材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與使用其之硬化物及觸控面板。
近年來,於液晶顯示器、電漿顯示器、有機EL顯示器等顯示裝置之顯示畫面貼合觸控面板,而實現畫面輸入之顯示裝置正被廣泛利用。該觸控面板具有如下構造:將形成有透明電極之玻璃板或樹脂製膜空開少許間隙地對向貼合,並視需要於其觸控面上貼合玻璃或樹脂製之透明保護板。
於觸控面板中之形成有透明電極之玻璃板或膜與玻璃或樹脂製之透明保護板之貼合、或者觸控面板與顯示體單元之貼合,有使用雙面黏著片之技術。然而,若使用雙面黏著片,則有氣泡容易進入之問題。作為代替雙面黏著片之技術,提出有利用具有柔軟性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進行貼合之技術。
另一方面,於利用紫外線硬化型接著劑將觸控面板與顯示體單元貼合之情形時,會產生如下問題,即若於貼合時樹脂組成物之硬化膜過硬,則於基板產生變形時樹脂硬化物難以追隨於基板。若產生該問題, 則於貼合後進行硬化時會於基板與樹脂硬化物層之間產生間隙,而基板與硬化物層發生剝離,而導致良率降低。又,有因外部衝擊或外部環境之變化而基板產生變形時空氣進入等而發生剝離之虞。
作為防止氣泡等間隙之介入之技術,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藉由作為貼合方法之使按壓機構於基板上移動而進行潤濕擴散之方法而防止該問題的技術。然而,即便於貼合時有效地防止了氣泡之介入,亦留有於貼合後之硬化時於基板與樹脂硬化物層之間產生間隙之問題;或如上述之因衝擊或環境變化而產生間隙之問題。
另一方面,於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使用伸長係數高、密合性高之樹脂組成物而防止上述剝離之問題的技術。然而,為了滿足上述物性而必須對樹脂組成物中之成分進行操作,且為了滿足上述物性而可調整樹脂組成物之材料及組成物中之成分比率之範圍受到限制,並且變得亦難以保證彈力性等其他物性。又,若為僅伸長係數高之樹脂,則追隨於基板之能力存在極限,而於貼合後之硬化時難以充分地追隨於基板而防止間隙之產生。又,亦存在如下問題,即於具有由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形成之硬化物層之觸控面板產生外部壓力,或因環境負荷而基板產生變形時,若僅靠密合性則無法有效地防止基板之剝離。
因此,要求收縮率低、接著強度高、進而柔軟性高之樹脂組成物。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2-13316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132349號公報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該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藉由提供收縮率低、接著強度高、進而柔軟性高之樹脂硬化物層,而能夠獲得硬化性及密合性良好之顯示體單元等光學構件,且樹脂硬化物層追隨於基板而難以產生空隙。
本發明人等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進行努力研究,結果完成本發明。即,本發明係關於下述(1)~(11)。
(1)一種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用以貼合至少2個光學基材,且含有下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A),
(式中,R1表示氫原子、羥基、羥甲基或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R2表示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n表示0或1;存在多個之R1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
(2)如(1)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R1之上述 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由下述式(2A)~(2C)中任一者表示,
(上述式中,*係鍵結於上述式(1)之與R1鄰接之碳原子者,R3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6之烴基;存在多個之R3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 上述R2之上述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由 下述(3A)~(3C)中任一者表示,
(上述式中,*係鍵結於上述式(1)之與R2鄰接之碳原子者,R3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6之烴基;存在多個之R3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
(3)如(1)或(2)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有光聚合性低聚物(C)、光聚合性單體(D)及光聚合起始劑(E)中至少任一種。
(4)如(1)或(2)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中,光聚合性低聚物(C)含有選自由(甲基)丙烯酸胺酯(urethane(meth)acrylate)、具有聚異戊二烯或氫化聚異戊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聚丁二烯或氫化聚丁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所組成之群中任1種以上。
(5)如(4)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中,光聚合性低聚物(C)為具有選自由聚丙烯/聚丁二烯/氫化聚丁二烯/聚異戊二烯/氫化聚異戊二烯所組成之群中至少1種以上之骨架之(甲基)丙烯酸胺酯。
(6)如(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有下述式(10)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單體(D),
(式中,R5表示氫原子或CH3,n表示1~3之整數)。
(7)如(6)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0)為丙烯酸4-羥基丁酯。
(8)如(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有液狀軟化成分(B1),且液狀軟化成分(B1)含有含羥基之聚合物、液狀萜烯系樹脂中任一者、或兩者。
(9)如(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 有下述式(12)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單體(D), X-O-R 6 (12)
(式中,X表示丙烯醯基,R6表示碳數10~20個之烷基)。
(10)如(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有下述式(13)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單體(D), X-O-R 7 (13)
(式中,X表示丙烯醯基,R7表示碳數12~18個之烷基)。
(11)一種硬化物,係對(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獲得者。
(12)一種觸控面板,係使用(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而成。
1‧‧‧液晶顯示單元
2‧‧‧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
3‧‧‧透明基板
4‧‧‧遮光部
5‧‧‧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層)
6‧‧‧具有未硬化部分之硬化物層
7‧‧‧樹脂硬化物層
8‧‧‧紫外線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之第1實施形態的步驟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之第2實施形態的步驟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之第3實施形態的步驟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之第4實施形態的步驟圖。
圖5係藉由本發明而獲得之光學構件之概略圖。
首先,對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進行說明。再者,所謂「可添加至用於光學用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意指不含有使硬化物之透明性降低至無法用於光學用之程度之添加物。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謂「(甲基)丙烯酸酯」,意指甲基丙烯酸酯及丙烯酸酯中任一者或兩者。關於「(甲基)丙烯酸」等亦相同。又,所謂「丙烯酸酯」,僅表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被排除在外。
利用本發明所使用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製作硬化後之厚度成為200μm之硬化物片時,該片於400~800nm之波長之光下之較佳平均透過率為至少90%。
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含有下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A)。
(式中,存在多個之R1分別獨立地表示氫原子、羥基、羥 甲基或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R2表示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n表示0或1。存在多個之R1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
此處,關於R1,作為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較佳為下述式(2A)~(2C)中任一者所表示之有機基,
(上述式中,*係鍵結於上述式(1)之與R1鄰接之碳原子者,R3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6之烴基。存在多個之R3分別獨立地存在,可 相同亦可不同),更佳為存在多個之R1中1個以上為上述式(2A)~(2C)中任一者所表示之有機基。此處,耐光性優異之順序為(2C)、(2A)、(2B)。此處,式(2A)~(2C)中R3較佳為氫原子或碳數1~3之有機基。尤其是R1較佳為下述式(4A)~(4C)中任一者。
(上述式中,*係鍵結於上述式(1)之與R1鄰接之碳原子者)。
此處,耐光性優異之順序為(4C)、(4A)、(4B)。
又,關於R2,作為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較佳為下述式(3A)~(3C)中任一者所表示之有機基,
此處,耐光性優異之順序為(3C)、(3A)、(3B)。
(上述式中,*係鍵結於上述式(1)之與R2鄰接之碳原子者,R3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6之烴基。存在多個之R3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此處,式(3A)~(3C)中R3較佳為氫原子或碳數1~3之有機基。此處,尤其是R2較佳為下述式(5A)~(5C)中任一者。
(上述式中,*係鍵結於上述式(1)之與R2鄰接之碳原子)。此處,耐光性優異之順序為(5C)、(5A)、(5B)。
此處,關於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具體地可列舉甘油之酯化物與新戊四醇之酯化物。
作為甘油之酯化物,由下述式(6)表示。此處,將R4之1個為上述式(7A)~(7C)且2個為氫原子者設為1取代體,將R4之2個為上述式(7A)~(7C)且1個為氫原子者設為2取代體,將R4之3個為上述式(7A)~(7C)者設為3取代體。
(式中,R4表示氫原子或下述式(7A)~(7C)中任一者,
此處,R3與*與上述相同。存在多個之R3、R4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
此處,耐光性優異之順序為(7C)、(7A)、(7B)。
此處,式(6)之R4較佳為下述式(8A)~(8C)中之任一者。
此處,耐光性優異之順序為(8C)、(8A)、(8B)。
此處,較佳為2取代體或3取代體,尤佳為3取代體。進一步,可使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含有1取代體~3取代體之混合物。於製成該混合物之情形時,較佳為R4中3個為上述式(7A)~(7C)中任一者所表示之化合物,尤其是作為3取代體之式(6)所記載之化合物尤佳。
此處,於上述式(6)之R4中採用2取代體~3取代體之情形時,較佳為各R4之(7A)~(7C)所表示之取代基不同之上述式(6)之化合物之混合物。
作為新戊四醇之酯化物,由下述式(9)表示。此處,將R4之1個為上述式(7A)~(7C)且3個為氫原子者設為1取代體,將R4之2個為上述式(7A)~(7C)且2個為氫原子者設為2取代體,將R4之3個為上述式(7A)~(7C)且1個為氫原子者設為3取代體,將R4之4個為上述式(7A)~(7C)者設為4取代體。
(式中,R4與上述相同。存在多個之R4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
此處,於R4為上述式(7A)~(7C)之情形時,同樣地較佳為上述式(8A)~(8C)中任一者。
此處,較佳為上述式(9)之R4中2個以上為上述式(7A)~(7C)中任一者。進一步,可使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含有上述式(9)中R4經上述式(7A)~(7C)中任一者取代的數量不同之多個化合物之混合物。於設為該混合物之情形時,較佳為2取代體或3取代體。
此處,於上述式(9)之R4中採用2取代體~4取代體之情形時,較佳為各R4之(7A)~(7C)所表示之取代基不同之上述式(9)之化合物之混合物。
尤其是為2取代體及3取代體,且各R4之(7A)~(7C)所表示之取代基不同之上述式(9)之化合物之混合物較佳。
又,新戊四醇之酯化物與甘油之酯化物相比,酯鍵結部位變多,因此相溶性提高,故而與其他原料混合時較佳。
作為尤佳之化合物,可列舉下述之化合物。
作為市售品,可採用KE-311、KE-359、PE-590(荒川化學工業公司製造)等。
作為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軟化點,較佳為80~150℃,更佳為90~105℃。藉由處於此種軟化點之範圍,可有助於提高樹脂硬化物層之彈力性。又,可對應壓力、溫度變化而立即追隨於基板並恢復。
酸值較佳為2~10。羥值較佳為38~47。藉由處於此種範圍,可有效地抑制樹脂成分之分解物之產生。
APHA較佳為150以下,更佳為20以下。藉由處於此種較佳之範圍,可明顯地提高觸控面板之視認性。
本發明之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係用以貼合至少2個光學基材之樹脂組成物,其可含有液狀軟化成分(B1)作為軟化成分(B)。液狀軟化成分(B1)只要於室溫(25℃)下為液狀,則可無特別限定地使用。液狀軟化成分(B1)並不因紫外線而交聯,其介存於光聚合性低聚物或光聚合性單體之交聯之間,藉此具有賦予柔軟性同時降低收縮率之功能。
作為此種液狀軟化成分(B1),可列舉:於組成物中相溶之聚合物、低聚物、鄰苯二甲酸酯類、磷酸酯類、二醇酯類、檸檬酸酯類、脂肪族二元酸酯類、脂肪酸酯類、環氧系塑化劑、蓖麻油類、萜烯系樹脂、氫化萜烯系樹脂、及液狀萜烯等。作為上述低聚物、聚合物之例,可例示:具有聚異戊二烯骨架、氫化聚異戊二烯骨架、聚丁二烯骨架、氫化聚丁二烯骨架或二甲苯骨架之低聚物或聚合物及其酯化物、己二酸酯系低聚物、聚丁烯等。就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氫化萜烯系樹脂、氫化聚異戊二烯、氫 化聚丁二烯、聚丁烯、液狀萜烯。進而,就接著強度及與其他材料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尤佳為於末端或支鏈含有羥基之氫化萜烯系樹脂、於末端或支鏈含有羥基之氫化聚異戊二烯、於末端或支鏈含有羥基之氫化聚丁二烯等含羥基之聚合物、液狀萜烯樹脂。
作為液狀軟化成分(B1),較佳為20℃下之液體之比重為0.93以下,且較佳為1Hz下之介電常數為3.5以下,又,較佳為碘值為400以下。
又,作為液狀軟化成分(B1),較佳為於大氣壓下且於25℃利用錐板流變計所測得之黏度為0.01~100Pa‧s。
本發明之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固體軟化成分(B2)作為軟化成分(B)。固體軟化成分(B2)只要於室溫(25℃)下為固體,則可無特別限定地使用。固體軟化成分(B2)並不因紫外線而交聯,其介存於光聚合性低聚物或光聚合性單體之交聯之間,且排列於硬化物層表面,藉此可對硬化物表面賦予黏膩性,而發揮提高密合性提高功能之效果。
作為此種固體軟化成分(B2),可列舉:於組成物中相溶之聚合物、低聚物、鄰苯二甲酸酯類、磷酸酯類、二醇酯類、檸檬酸酯類、脂肪族二元酸酯類、脂肪酸酯類、環氧系塑化劑、蓖麻油類、萜烯系樹脂、氫化萜烯系樹脂、及液狀萜烯等。作為上述低聚物、聚合物之例,可例示:具有聚異戊二烯骨架、氫化聚異戊二烯骨架、聚丁二烯骨架、氫化聚丁二烯骨架或二甲苯骨架之低聚物或聚合物及其酯化物、己二酸酯系低聚物、聚丁烯等。就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氫化萜烯系樹脂、氫化聚異戊二烯、氫化聚丁二烯、聚丁烯、液狀萜烯。進而,就接著強度及與其他材料之相溶 性之觀點而言,尤佳為於末端或支鏈含有羥基之氫化萜烯系樹脂、於末端或支鏈含有羥基之氫化聚異戊二烯、於末端或支鏈含有羥基之氫化聚丁二烯等含羥基之聚合物、液狀萜烯樹脂。
作為固體軟化成分(B2),較佳為軟化點為60℃以上,更佳為70℃以上。
於本案發明中,較佳為上述液狀軟化成分(B1)與上述(固體軟化成分(B2)及上述式(1)記載之化合物之總量)為一定之質量比。該比率通常為50.5:49.5~99.9:0.1。
又,固體軟化成分(B2)之軟化點通常與固體軟化成分之分子量相關,於使用表現出60℃以上之軟化點之固體軟化成分(B2)中表現出60~115℃之軟化點之固體軟化成分(B2)的情形時,將液狀軟化成分(B1)與(固體軟化成分(B2)及上述式(1)記載之化合物之總量)之質量比設為較佳為94.9~50.5:49.5~5.1、更佳為89.9~50.5:49.5~10.1之範圍。於使用表現出115℃~120℃之軟化點之固體軟化成分(B2)之情形時,將液狀軟化成分(B1)與(固體軟化成分(B2)及上述式(1)記載之化合物之總量)之質量比設為較佳為99.9~55.5:44.5~0.1、更佳為99.9~60.5:39.5~0.1之範圍。
於本發明中,藉由液狀軟化成分(B1)之質量比大於固體軟化成分(B2),而可明顯地提高預硬化或正式硬化時之樹脂硬化物層之彈力性。又,如上所述,由於具有高彈力性,故而即便於基板受到因壓力、溫度變化、或基板與樹脂組成物之收縮率差而產生之應力時,亦可立即追隨於基板並恢復。又,即便於貼合後之硬化時,樹脂硬化物層亦追隨於基板,因 此難以產生剝離,故而可提高良率。
軟化成分於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之重量比率(固體軟化成分(B2)及上述式(1)記載之化合物之總量)通常為5~40重量%,較佳為10~35重量%。液狀軟化成分(B1)通常為10~70重量%,較佳為20~60重量%。
本案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光聚合性低聚物(C)。作為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之光聚合性低聚物(C),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使用選自由(甲基)丙烯酸胺酯、具有聚異戊二烯或氫化聚異戊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聚丁二烯或氫化聚丁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所組成之群中之任一種。其中,就接著強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甲基)丙烯酸胺酯,進一步就耐濕性之觀點而言,更佳為具有選自由聚丁二烯/氫化聚丁二烯/聚異戊二烯/氫化聚異戊二烯所組成之群中至少1種以上之骨架的(甲基)丙烯酸胺酯。
上述(甲基)丙烯酸胺酯係藉由使多元醇、聚異氰酸酯及含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反應而獲得。
作為多元醇,例如可列舉:聚丁二烯二醇、氫化聚丁二烯二醇、聚異戊二烯二醇、氫化聚異戊二烯二醇、新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乙二醇、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等碳數1~10之伸烷基二醇、三羥甲基丙烷、新戊四醇等三醇、二羥甲基三環癸烷(tricyclodecane dimethylol)、雙-[羥基甲基]-環己烷等具有環狀骨架之醇等;及藉由該等多元醇與多元酸(例如,丁二酸、鄰苯二甲酸、六氫鄰苯二甲酸酐、對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四氫鄰苯二甲酸酐等)之反應而獲得之聚酯多 元醇、藉由多元醇與ε-己內酯之反應而獲得之己內酯醇、聚碳酸酯多元醇(例如藉由1,6-己二醇與碳酸二苯酯之反應而獲得之聚碳酸酯二醇等)、聚醚多元醇(例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亞甲基二醇(polytetramethylene glycol))、環氧乙烷改質雙酚A等)。作為上述多元醇,就接著強度與耐濕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丙二醇、聚丁二烯二醇、氫化聚丁二烯二醇、聚異戊二烯二醇、氫化聚異戊二烯二醇,就透明性與柔軟性之觀點而言,尤佳為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以上之丙二醇、氫化聚丁二烯二醇、氫化聚異戊二烯二醇。就耐熱著色性等變色性、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氫化聚丁二烯二醇。此時之重量平均分子量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0000以下,更佳為5000以下。又,亦可視需要而併用兩種以上之多元醇。
作為有機聚異氰酸酯,例如可列舉:異佛酮二異氰酸酯、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甲苯二異氰酸酯、二甲苯二異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異氰酸酯或異氰酸雙環戊酯等。其中,就強韌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異佛酮二異氰酸酯。
又,作為含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例如可使用(甲基)丙烯酸羥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羥基丁酯等(甲基)丙烯酸羥基C2~C4烷基酯、二羥甲基環己基單(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羥基己內酯、羥基末端聚伸烷基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等。
用以獲得上述(甲基)丙烯酸胺酯之反應例如以下述方式進行。即,於多元醇中以其羥基每1當量,有機聚異氰酸酯之異氰酸酯基成為較佳為1.1~2.0當量,進一步較佳為1.1~1.5當量的方式混合有機聚異氰酸酯,於反應溫度較佳為70~90℃下進行反應,而合成胺酯低聚物。繼而, 以胺酯低聚物之異氰酸酯基每1當量,(甲基)丙烯酸羥基酯化合物之羥基成為較佳為1~1.5當量的方式混合(甲基)丙烯酸羥基酯化合物,於70~90℃下進行反應,可獲得設為目標之(甲基)丙烯酸胺酯。
作為上述(甲基)丙烯酸胺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7000~100000左右,更佳為10000~60000。若重量平均分子量為7000以上,則收縮變得更小,若重量平均分子量為100000以下,則硬化性更為提高。
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甲基)丙烯酸胺酯可以任意比例混合1種或2種以上使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甲基)丙烯酸胺酯之重量比例通常為5~90重量%,較佳為10~50重量%。
上述具有聚異戊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於聚異戊二烯分子之末端或支鏈具有(甲基)丙烯醯基。具有聚異戊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可採用UC-203、UC102、UC-1(可樂麗公司製造)。具有聚異戊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之聚苯乙烯換算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1000~50000,更佳為25000~45000左右。
具有聚異戊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之重量比例通常為5~90重量%,較佳為10~50重量%。
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含有光聚合性單體(D)。作為光聚合性單體(D),可較佳地使用於分子中具有1個(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酯。此處,所謂光聚合性單體(D),係表示除(甲基)丙烯酸胺酯、具有聚異戊二烯或氫化聚異戊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聚丁二烯或氫化聚丁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以外之 (甲基)丙烯酸酯。
作為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所含有之光聚合性單體(D),可較佳地使用下述式(10)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
(式中,R5表示氫原子、或CH3,n表示1~3之整數)。
作為該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組成比率,較佳為上述式(10)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為1~20重量%,光聚合性低聚物(C)為5~90重量%,式(10)以外之光聚合性單體(D)為5~90重量%,光聚合起始劑(E)為0.1~5重量%,其他成分為剩餘部分。
作為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上述式(10)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可列舉:丙烯酸4-羥基丁酯、丙烯酸2-羥基丙酯、丙烯酸3-羥基丙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等,亦可視需要併用兩種以上。此處,於上述式(10)中,n為2以下時(尤其是n為1以下時),R5較佳為甲基。又,於n為3以上時,R5較佳為氫原子。又,於上述式(10)中總碳數為2以上時,可獲得揮發性少、白濁少之樹脂組成物,故而較佳。其中,就接著強度與耐白化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下述式(11)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
(式中,n表示2~4之整數)。作為上述式(11)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可列舉:丙烯酸4-羥基丁酯、丙烯酸3-羥基丙酯、丙烯酸2-羥基乙酯等。進一步,就低揮發性之觀點而言,尤佳為丙烯酸4-羥基丁酯。若使用甲基丙烯酸酯系樹脂,則有硬化速度變慢之傾向,而有實際使用樹脂組成物時硬化耗費時間之情況。
此處,於上述式(10)所表示之化合物中,將除去丙烯醯基之總碳數設為MC,將OH基之數設為MOH時,於將碳之支鏈之個數設為MB時,MOH/(MC+MB)較佳為0.3以下,更佳為0.28以下,尤佳為0.25以下。藉由處於上述範圍,而該化合物成為一定程度高分子量因此抑制揮發、白濁,且可實現有利於防止由羥基引起之白化。以下,將滿足上述條件之上述式(10)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稱為低揮發、耐白化性丙烯酸酯。
上述式(10)所表示之光聚合性單體之含量較佳為1~20重量%,更佳為2~10重量%,進一步尤佳為5.5~8重量%。若式(10)成分之含量為1%以上,則耐白化性更為提高。另一方面,若為20重量%以下,則於貼合時氣泡變得難以進入,或者與其他成分之相溶性提高而液不會白濁。
再者,於本發明中,於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含有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時,存在一部分硬化速度降低或對耐白化性等物性產生不良影響之情況。於含有具有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之情形時,較佳為10重量%以 下,尤佳為5重量%以下。
作為上述式(10)所表示之光聚合性單體以外之分子中具有1個(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具體而言,可列舉:(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異戊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鯨蠟酯、(甲基)丙烯酸異肉豆蔻酯、(甲基)丙烯酸異硬脂酯、(甲基)丙烯酸十三烷基酯等碳數5~25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四氫糠酯、丙烯醯基啉、(甲基)丙烯酸苯基環氧丙酯、三環癸烷(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二環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基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酸異基酯、(甲基)丙烯酸雙環戊酯、丙烯酸1-金剛烷基酯、丙烯酸2-甲基-2-金剛烷基酯、丙烯酸2-乙基-2-金剛烷基酯、甲基丙烯酸1-金剛烷基酯、聚環氧丙烷改質(甲基)丙烯酸壬基苯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二烯氧基乙酯等具有環狀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具有羥基之碳數5~7之(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乙氧基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聚環氧丙烷改質(甲基)丙烯酸壬基苯酯等聚伸烷基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苯氧基化磷酸(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丁氧基化磷酸(甲基)丙烯酸酯及環氧乙烷改質辛氧基化磷酸(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甲基)丙烯酸四糠酯等。
其中,就柔軟性與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下述式(12)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 X-O-R 6 (12)
(式中,X表示丙烯醯基,R6表示碳數8~20個(較佳為10~20個)之烷基),進一步就接著強度之觀點而言,更佳為下述式(13)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 X-O-R 7 (13)
(式中,X表示丙烯醯基,R7表示碳數12~18個之烷基)。
其中,就低揮發性與反應性、及柔軟性之觀點而言,進一步較佳為丙烯酸異硬脂酯。
此處,就避免樹脂組成物本身白濁以確保透明性,並且提高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上述式(12)之R6之烷基數設為MR,於上述式(10)所表示之化合物中,將除去丙烯醯基之總碳數設為MC,將碳之支鏈的個數設為MB時,顯示一定之比率。具體而言,較佳為如MR/(MC+MB)(以下,稱為特殊比率)為5.5以下之含有兩種化合物之樹脂組成物,該特殊比率尤佳為5以下。又,就使耐白化性亦變得特別優異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如含有上述低揮發‧耐白化性丙烯酸酯,並且上述特殊比率為5.5以下之含有兩種化合物之樹脂組成物,尤佳為上述特殊比率為5以下。
於本發明之組成物中,可於不損害本發明之特性之範圍內含有(於分子中具有1個(甲基)丙烯醯基之(甲基)丙烯酸酯以外之(甲 基)丙烯酸酯)。例如可列舉:二羥甲基三環癸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烷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四亞甲基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烷改質雙酚A型二(甲基)丙烯酸酯、己內酯改質羥基三甲基乙酸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磷酸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辛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三羥甲基C2~C10烷烴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聚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聚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羥甲基丙烷聚乙氧基聚丙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三羥甲基C2~C10烷烴聚烷氧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三聚異氰酸三[(甲基)丙烯醯氧基乙基]酯、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乙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環氧丙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等環氧烷改質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聚乙氧基四(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聚丙氧基四(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羥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等。
本發明中,於進行併用之情形時,為了抑制硬化收縮,較佳為使用1或2官能之(甲基)丙烯酸酯。
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該等(甲基)丙烯酸酯單體成分可以任意比例混合1種或2種以上使用。上述式(1)以外之光聚合性單體(D)於本發明之光硬化型透明樹脂組成物中之重量比例通常為5~90重量%,較佳為10~50重量%。若少於5重量%,則硬化性變得不 足,若多於90重量%,則收縮變大。
又,於本發明中,上述式(10)成分:上述式(12)成分之比率(重量比)較佳為1:2~1:25之範圍,尤佳為1:3~1:15之範圍。
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可於不損害本發明之特性之範圍內使用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有提高硬化性或提高硬化物之硬度或硬化速度之功能。又,作為環氧(甲基)丙烯酸酯,只要為藉由使環氧丙基醚型環氧化合物與(甲基)丙烯酸反應而獲得者,則均可使用,作為較佳使用之用以獲得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之環氧丙基醚型環氧化合物,可列舉:雙酚A或其環氧烷加成物之二環氧丙基醚、雙酚F或其環氧烷加成物之二環氧丙基醚、氫化雙酚A或其環氧烷加成物之二環氧丙基醚、氫化雙酚F或其環氧烷加成物之二環氧丙基醚、乙二醇二環氧丙基醚、丙二醇二環氧丙基醚、新戊二醇二環氧丙基醚、丁二醇二環氧丙基醚、己二醇二環氧丙基醚、環己烷二甲醇二環氧丙基醚、聚丙二醇二環氧丙基醚等。
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係藉由使該等環氧丙基醚型環氧化合物與(甲基)丙烯酸於如下述之條件下進行反應而獲得。
使(甲基)丙烯酸相對於環氧丙基醚型環氧化合物之環氧基1當量,以0.9~1.5莫耳,更佳為0.95~1.1莫耳之比率進行反應。反應溫度較佳為80~120℃,反應時間為10~35小時左右。為了促進反應,例如較佳為使用三苯基膦、TAP、三乙醇胺、四乙基氯化胺等觸媒。又,反應中,為了防止聚合,例如亦可使用對甲氧基苯酚、甲基對苯二酚等作為聚合抑制劑。
作為本發明中可較佳使用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為自雙酚A型之環氧化合物獲得之雙酚A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作為環氧(甲基)丙烯酸酯之重量平均分子量,較佳為500~10000。
環氧(甲基)丙烯酸酯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之重量比例通常為1~80重量%,較佳為5~30重量%。
作為本發明之組成物所含有之光聚合起始劑(E),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醯基苯基乙氧基氧化膦、雙(2,4,6-三甲基苯甲醯基)-苯基氧化膦、雙(2,6-二甲氧基苯甲醯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Irgacure(商品名)184;BASF製造)、2-羥基-2-甲基-[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醇低聚物(Esacure ONE;Lamberti製造)、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Irgacure2959;BASF製造)、2-羥基-1-{4-[4-(2-羥基-2-甲基-丙醯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Irgacure127;BASF製造)、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Irgacure651;BASF製造)、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Darocure(商品名)1173;BASF製造)、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啉基丙烷-1-酮(Irgacure907;BASF製造)、氧基-苯基-乙酸2-[2-側氧基-2-苯基-乙醯氧基-乙氧基]-乙酯與氧基-苯基-乙酸2-[2-羥基-乙氧基]-乙酯之混合物(Irgacure754;BASF製造)、2-苄基-2-二甲胺基-1-(4-啉基苯基)-丁烷-1-酮、2-氯9-氧硫、2,4-二甲基9-氧硫、2,4-二異丙基9-氧硫、異丙基9-氧硫等。
本發明中,關於上述光聚合起始劑(E),較佳為使用下述之光聚合起始劑,即於乙腈或甲醇中測得之於302nm或313nm之莫耳吸光係數為300ml/(g‧cm)以上,且於365nm之莫耳吸光係數為100ml/(g‧cm)以下者。藉由使用此種光聚合起始劑,可有助於提高接著強度。藉由於302nm或313nm之莫耳吸光係數為300ml/(g‧cm)以上,從而下述步驟3中之硬化時之硬化變得充分。另一方面,藉由於365nm之莫耳吸光係數為100ml/(g‧cm)以下,可適當抑制於下述步驟1中之硬化時過度硬化,而可使密合性提高。
作為此種光聚合起始劑(E),例如可列舉: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Irgacure184;BASF製造)、2-羥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Darocure1173;BASF製造)、1-[4-(2-羥基乙氧基)-苯基]-2-羥基-2-甲基-1-丙烷-1-酮(Irgacure2959;BASF製造)、苯基乙醛酸甲酯(Darocure MBF;BASF製造)等。
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該等光聚合起始劑(E)可以任意比率混合1種或2種以上使用。光聚合起始劑(E)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之重量比率通常為0.2~5重量%,較佳為0.3~3重量%。若為5重量%以下,則於獲得具有硬化部分與存在於與光學基材側相反側之未硬化部分的硬化物層時,確實地形成未硬化部分,而樹脂硬化物層之透明性提高。
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含有下述之添加劑等作為其他成分。
進一步,亦可將可成為光聚合起始助劑之胺類等與上述之光 聚合起始劑進行併用。作為可使用之胺類等,可列舉:苯甲酸2-二甲胺基乙酯、二甲胺基苯乙酮、對二甲胺基苯甲酸乙酯或對二甲胺基苯甲酸異戊酯等。於使用該胺類等光聚合起始助劑之情形時,其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之含量通常為0.005~5重量%,較佳為0.01~3重量%。
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中,亦可視需要添加抗氧化劑、有機溶劑、矽烷偶合劑、聚合抑制劑、調平劑、抗靜電劑、表面潤滑劑、螢光增白劑、光穩定劑(例如受阻胺化合物等)、填充劑等添加劑。
作為抗氧化劑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BHT、2,4-雙-(正辛硫基)-6-(4-羥基-3,5-二-第三丁基苯胺基)-1,3,5-三、新戊四醇基-四[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2,2-硫基-二伸乙基雙[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三乙二醇-雙[3-(3-第三丁基-5-甲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1,6-己二醇-雙[3-(3-第三丁基-5-甲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十八烷基-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N,N-六亞甲基雙(3,5-二-第三丁基-4-羥基-氫桂皮醯胺)(N,N'-hexamethylenebis(3,5-di-tert-butyl-4-hydroxy-hydrocinnamamide))、1,3,5-三甲基-2,4,6-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苯、三-(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苄基)-異氰尿酸酯、辛基化二苯胺、2,4-雙[(辛硫基)甲基-鄰甲酚、異辛基-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二丁基羥基甲苯等。
作為有機溶劑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甲醇、乙醇、異丙醇等醇類、二甲基碸、二甲基亞碸、四氫呋喃、二烷、甲苯、二甲苯等。
作為矽烷偶合劑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2-(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γ-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2-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甲基三甲氧基矽烷、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N-(2-(乙烯基苄基胺基)乙基)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鹽酸鹽、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氯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3-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矽烷系偶合劑;異丙基(N-乙基胺基乙基胺基)鈦酸酯、三異硬脂醯基鈦酸異丙酯、二(二辛基焦磷酸)羥基乙酸酯鈦、四異丙基二(二辛基亞磷醯氧基)鈦酸酯、新烷氧基三(對N-(β-胺基乙基)胺基苯基)鈦酸酯等鈦系偶合劑;乙醯丙酮酸鋯、甲基丙烯酸鋯、丙酸鋯、新烷氧基鋯酸酯、新烷氧基三新癸醯基鋯酸酯、新烷氧基三(十二碳醯基)苯磺醯基鋯酸酯、新烷氧基三(伸乙基二胺基乙基)鋯酸酯、新烷氧基三(間胺基苯基)鋯酸酯、碳酸鋯銨、乙醯丙酮酸鋁、甲基丙烯酸鋁、丙酸鋁等鋯或鋁系偶合劑等。
作為聚合抑制劑之具體例,可列舉:對甲氧基苯酚、甲基對苯二酚等。
作為光穩定劑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1,2,2,6,6-五甲基-4-哌啶醇、2,2,6,6-四甲基-4-哌啶醇、1,2,2,6,6-五甲基-4-(甲基)丙烯酸哌啶酯(ADEKA(股)製造,LA-82)、四(1,2,2,6,6-五甲基-4-哌啶基)-1,2,3,4-丁烷四羧酸酯、四(2,2,6,6-四甲基-4-哌啶基)-1,2,3,4 -丁烷四羧酸酯、1,2,3,4-丁烷四羧酸與1,2,2,6,6-五甲基-4-哌啶醇及3,9-雙(2-羥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之混合酯化物、癸二酸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癸二酸酯、碳酸雙(1-十一烷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酯、甲基丙烯酸2,2,6,6,-四甲基-4-哌啶基酯、癸二酸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酯、癸二酸雙(1,2,2,6,6-五甲基-4-哌啶基)酯、4-苯甲醯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1-[2-[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醯氧基]乙基]-4-[3-(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醯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1,2,2,6,6-五甲基-4-哌啶基-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酸雙(1,2,2,6,6-五甲基-4-哌啶基)[[3,5-雙(1,1-二甲基乙基)-4-羥基苯基]甲基]丁酯、癸二酸雙(2,2,6,6-四甲基-1(辛氧基)-4-哌啶基)酯,1,1-二甲基乙基過氧化氫與辛烷之反應產物、N,N',N",N'''-四-(4,6-雙-(丁基-(N-甲基-2,2,6,6-四甲基哌啶-4-基)胺基)-三-2-基)-4,7-二氮雜癸烷-1,10-二胺、二丁胺-1,3,5-三-N,N'-雙(2,2,6,6-四甲基-4-哌啶基-1,6-己二胺與N-(2,2,6,6-四甲基-4-哌啶基)丁胺之縮聚物、聚[[6-(1,1,3,3-四甲基丁基)胺基-1,3,5-三-2,4-二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亞胺]六亞甲基[(2,2,6,6-四甲基-4-哌啶基)亞胺]]、琥珀酸二甲酯與4-羥基-2,2,6,6-四甲基-1-哌啶乙醇之聚合物、2,2,4,4-四甲基-20-(β-月桂基氧基羰基)乙基-7--3,20-二氮雜二螺[5,1,11,2]二十一烷-21-酮、β-丙胺酸,N,-(2,2,6,6-四甲基-4-哌啶基)-十二烷基酯/十四烷基酯、N-乙醯基-3-十二烷基-1-(2,2,6,6-四甲基-4-哌啶基)吡咯啶-2,5-二酮、2,2,4,4-四 甲基-7--3,20-二氮二螺[5,1,11,2]二十一烷-21-酮、2,2,4,4-四甲基-21--3,20-二氮二環-[5,1,11,2]-二十一烷-20-丙酸十二烷基酯/十四烷基酯、丙二酸-[(4-甲氧基苯基)-亞甲基]-雙(1,2,2,6,6-五甲基-4-哌啶基)酯、2,2,6,6-四甲基-4-哌啶醇之高級脂肪酸酯、1,3-苯二羧醯亞胺,N,N'-雙(2,2,6,6-四甲基-4-哌啶)等受阻胺系、八苯酮等二苯甲酮系化合物、2-(2H-苯并三唑-2-基)-4-(1,1,3,3-四甲基丁基)苯酚、2-(2-羥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2-羥基-3-(3,4,5,6-四氫鄰苯二甲醯亞胺-甲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2-(3-第三丁基-2-羥基-5-甲基苯基)-5-氯苯并三唑、2-(2-羥基-3,5-二-第三戊基苯基)苯并三唑、甲基3-(3-(2H-苯并三唑-2-基)-5-第三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與聚乙二醇之反應產物、2-(2H-苯并三唑-2-基)-6-十二烷基-4-甲基苯酚等苯并三唑系化合物、2,4-二-第三丁基苯基-3,5-二-第三丁基-4-羥基苯甲酸酯等苯甲酸酯系、2-(4,6-二苯基-1,3,5-三-2-基)-5-[(己基)氧基]苯酚等三系化合物等,尤佳為受阻胺系化合物。
作為填充劑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結晶二氧化矽、熔融二氧化矽、氧化鋁、鋯英石、矽酸鈣、碳酸鈣、碳化矽、氮化矽、氮化硼、氧化鋯、橄欖石(fosterite)、塊滑石、尖晶石、氧化鈦、滑石等粉體或使該等球形化而成之顆粒等。
各種添加劑存在於組成物中之情形時,各種添加劑於光硬化型透明樹脂組成物中之重量比例,較佳為0.01~3重量%,更佳為0.01~1重量%,進一步較佳為0.02~0.5重量%。
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將上述各成分於常溫~80℃下進行混合溶解而獲得,亦可視需要,藉由過濾等操作而將夾雜物去除。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較佳為考慮塗佈性,以25℃之黏度成為300~40000mPa‧s之範圍之方式適當調節成分之摻合比。
繼而,對使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步驟的較佳形態進行說明。
於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中,較佳為藉由下述(步驟1)~(步驟3)而貼合至少2個光學基材。再者,於判斷於(步驟2)之階段可確保充分之接著強度之情形時,可省略(步驟3)。
(步驟1)係如下步驟,即對至少1個光學基材,塗佈上述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而形成塗佈層,對該塗佈層照射紫外線,藉此獲得具有硬化物層之光學基材,該硬化物層具有存在於該塗佈層中之光學基材側(塗佈層之下部側)之硬化部分(以下,稱為「硬化物層之硬化部分」或簡稱為「硬化部分」)、與存在於與光學基材側相反側(塗佈層之上部側,通常為大氣側)之未硬化部分(以下,稱為「硬化物層之未硬化部分」或簡稱為「未硬化部分」)。再者,於步驟1中,關於紫外線照射後之塗附層之硬化率,並無特別限定,只要可於與光學基材側相反側(塗佈層之上部側,通常為大氣側)表面存在未硬化部分即可。於紫外線照射後,用手指接觸與光學基材側相反側(塗佈層之上部側,通常為大氣側),液狀成分會附著於手指之情形時,可判斷為具有未硬化部分者。
(步驟2)係如下步驟,即對步驟1中所獲得之光學基材之硬化物層之未硬化部分貼合其他光學基材,或者貼合藉由步驟1而獲得之其他光學基 材之硬化物層之未硬化部分。
(步驟3)係如下步驟,即經由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對已貼合之光學基材中之具有未硬化部分之硬化物層照射紫外線,而使該硬化物層硬化。
於以下,關於經過步驟1~步驟3之本發明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的具體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以液晶顯示單元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之貼合為例進行說明。
此處,關於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於貼合2個以上之基板時,將上述組成物以液狀樹脂之狀態塗佈於至少1個基板,並以液狀樹脂狀態或具有未硬化部分之狀態貼合於另一個基板後,藉由紫外線進行硬化之情形時,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發揮特別優異之接著效果,而可防止空氣之介在,因此尤佳用於上述之情形。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步驟之第1實施形態的步驟圖。
該方法係藉由將液晶顯示單元1與透明基板2貼合而獲得光學構件之方法。
液晶顯示單元1係指,於在形成有電極之一對基板間封入有液晶材料者具有偏光板、驅動用電路、訊號輸入纜線、背光單元者。
透明基板2係玻璃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板、聚碳酸酯(PC)板、脂環式聚烯烴聚合物(COP)板、丙烯酸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透明基板。針對透明基板,亦可對單面或兩面實施硬塗處理、抗反射處理。
此處,透明基板2可較佳地使用於透明基板之表面上具有黑色框狀之 遮光部4者,遮光部4系藉由膠帶之貼附或塗料之塗佈或印刷等而形成。再者,本發明亦可應用於不具有遮光部4者,但於以下之第1~3之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以具備遮光部4之情形為具體例進行說明。於不具有遮光部4之情形時,只要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換成「透明基板」這一措詞,則可直接當作不具有遮光部之情形之例。
(步驟1)
首先,如圖1(a)所示,將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塗佈於液晶顯示單元1之顯示面、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之形成有遮光部之面的表面。作為塗佈之方法,可列舉:狹縫式塗佈法、輥式塗佈法、旋轉塗佈法、網版印刷法等。此處,對液晶顯示單元1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之表面塗佈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相同,亦可使用不同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通常較佳為兩者為相同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此處,關於透明基板2上設置有遮光層之部分,較佳為填補基板與遮光層之高度差,從而樹脂組成物到達至遮光層上。
關於各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之硬化物之膜厚,以貼合後之樹脂硬化物層7較佳為50~500μm、更佳為50~350μm、進一步較佳為100~350μm之方式進行調整。此處,存在於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之表面上的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之硬化物層其膜厚雖亦取決於上述膜厚,但通常較佳為與存在於液晶顯示單元1之表面上的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之硬化物層之膜厚為相同程度或者較其厚。其目的在於:使下述步驟3中於照射紫外線後亦未硬化而殘留之部分為最小限度,而消除硬化不良之擔憂。
對塗佈後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層5照射紫外線8,而 獲得具有存在於塗佈層之下部側(自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來看為液晶顯示單元側或透明基板側)之硬化部分(圖中未顯示)與存在於塗佈層之上部側(與液晶顯示單元側相反之側或與透明基板側相反之側)(於大氣中進行時為大氣側)之未硬化部分(圖中未顯示)的硬化物層6。照射量較佳為5~2000mJ/cm2,尤佳為10~1000mJ/cm2。若照射量過少,則有最終貼合而成之光學構件之樹脂之硬化度變得不充分之虞,若照射量過多,則有未硬化成分變少,而液晶顯示單元1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之貼合變得不良之虞。
本發明中,所謂「未硬化」,係指於25℃環境下顯示具有流動性之狀態。又,於紫外線照射後用手指接觸樹脂組成物層,於液狀成分附著於手指之情形時,判斷為具有未硬化部分者。
於利用紫外~近紫外之紫外線照射進行之硬化中,只要為照射紫外~近紫外之光線之燈,則可為任意光源。例如可列舉:低壓、高壓或超高壓水銀燈、金屬鹵素燈、(脈衝)氙氣燈、或無電極燈等。
於本發明之步驟1中,照射至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紫外線之波長並無特別限定,於將其於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於200~320nm之最大照度之比率(照度比)較佳為30以下,尤佳為於200~320nm之照度為10以下。
若將於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於200~320nm之最大照度之比率(照度比)高於30,則最終獲得之光學構件之接著強度差。認為其原因在於:若低波長下之照度高,則步驟1中之硬化時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會過度進行,從而對於步驟3中之紫外線照射 下之硬化時之密合性的幫助減少。
此處,關於以成為上述照度比率之方式照射紫外線之方法,例如為應用滿足該照度比率之條件之燈作為照射紫外~近紫外之光線之燈的方法;或者即便於燈本身不滿足該照度之條件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於步驟1之照射時使用將短波長之紫外線截止之基材(例如,短波紫外線截止濾光片、玻璃板、膜等),而以上述照度比率進行照射。作為調整紫外線之照度比率之基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實施過短波紫外線截止處理之玻璃板、鈉鈣玻璃、PET膜等。再者,石英玻璃等表面實施過凹凸處理之衰減板等不太有效。該等係使光散射以降低照度,因此並不適合選擇性地使320nm以下之短波長之照度變小。
於步驟1中,紫外線之照射通常於大氣中,較佳為自塗佈側之上部側表面(自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來看為與液晶顯示單元側相反之側或與透明基板側相反之側)(通常大氣面)進行照射。又,亦可於設為真空後一面將硬化抑制性之氣體向塗佈層之上表面進行噴霧,一面進行紫外線之照射。於大氣中使樹脂組成物硬化之情形時,與液晶顯示單元側相反之側或與透明基板側相反之側成為大氣側。再者,於欲提高步驟1中所形成之塗佈層表面之觸黏(tack)性的情形時,亦可於真空環境下,或氮氣等不引起硬化抑制之氣體之環境下照射紫外線。
另一方面,於省略步驟3之情形時,可較佳地於真空中進行硬化、或者一面噴霧促進硬化之氣體(例如,氮氣)一面進行硬化。藉此,即便省略步驟3,亦可進行充分之接著。
於紫外線照射時,可藉由對紫外線硬化型樹脂層(塗佈層) 表面吹送氧氣或臭氧而調整未硬化部分之狀態或未硬化部分之膜厚。
即,藉由對塗佈層之表面吹送氧氣或臭氧,而於該表面產生抑制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的氧,因此可確保該表面之未硬化部分,或者使未硬化部分之膜厚變厚。
(步驟2)
繼而,如圖1(b)所示,將液晶顯示單元1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以未硬化部分彼此對向之形態貼合。貼合可於大氣中進行,亦可於真空中進行。
此處,為了於貼合時防止氣泡產生,較佳為於真空中進行貼合。
如上所述,若獲得具有硬化部分及未硬化部分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之硬化物後分別貼合於液晶顯示單元及透明基板,則可期待接著力之提高。
貼合可藉由加壓、壓製等而進行。
(步驟3)
繼而,如圖1(c)所示,針對將透明基板2及液晶顯示單元1貼合而獲得之光學構件,自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側照射紫外線8,而使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塗佈層)硬化。
紫外線之照射量以累計光量計較佳為約100~4000mJ/cm2,尤佳為200~3000mJ/cm2左右。關於利用紫外~近紫外之光線照射之硬化所使用之光源,只要為照射紫外~近紫外之光線之燈,則可為任意光源。例如可列舉:低壓、高壓或超高壓水銀燈、金屬鹵素燈、(脈衝)氙氣燈、或無電極燈等。
以上述方式可獲得如圖5所示之光學構件。
(第2實施形態)
除第1實施形態外,亦可藉由如下述之變形之第2實施形態而製造本發明之光學構件。再者,各步驟中之詳細內容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關於相同部分,省略說明。
(步驟1)
首先,如圖2(a)所示,將紫外線硬化型組成物塗佈於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上之形成有遮光部4之面後,對所獲得之塗佈層(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層5)照射紫外線8,而獲得具有存在於塗佈層之下部側(自上述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來看為透明基板側)之硬化部分與存在於塗佈層之上部側(與透明基板側相反之側)之未硬化部分的硬化物層6。此處,於透明基板2上設置有遮光層之情形時,較佳為填補基板與遮光層之高度差,而樹脂組成物到達至到遮光層上。
此時,照射至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紫外線之波長並無特別限定,於將其於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於200~320nm之最大照度之比率較佳為30以下,尤佳為於200~320nm之照度為10以下。若將於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若於200~320nm之最大照度之比率為30以下,則最終獲得之光學構件之接著強度更為提高。
(步驟2)
繼而,如圖2(b)所示,將液晶顯示單元1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以獲得之硬化物層6之未硬化部分與液晶顯示單元1的顯示面對向之形態進行貼合。貼合可於大氣中進行,亦可於真空中進行。
(步驟3)
繼而,如圖2(c)所示,針對將透明基板2及液晶顯示單元1貼合而獲得之光學構件,自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側照射紫外線8,而使具有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未硬化部分之硬化物層6硬化。
以上述方式可獲得圖5所示之光學構件。
(第3實施形態)
圖3係表示使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之第3實施形態的步驟圖。再者,各步驟中之詳細內容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關於相同部分,省略說明。
再者,關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構成構件相同之構件,圖中附上相同之符號,且其說明於此處不重複。
(步驟1)
首先,如圖3(a)所示,將紫外線硬化型組成物塗佈於液晶顯示單元1之表面。其後,對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層5照射紫外線8,而獲得具有存在於塗佈層之下部側(自上述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來看為透明基板側)之硬化部分、與存在於塗佈層之上部側(與透明基板側相反之側)之未硬化部分的硬化物層6。
此時,照射至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紫外線之波長並無特別限定,於將其於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於200~320nm之最大照度之比率較佳為30以下,尤佳為於200~320nm之照度為10以下。若將於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若於200~320nm之最大照度為30以下,則最終獲得之光學構件之接著強度更為提高。
(步驟2)
繼而,如圖3(b)所示,將液晶顯示單元1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以獲得之硬化物層6之未硬化部分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上的形成有遮光部之面對向之形態貼合。貼合可於大氣中進行,亦可於真空中進行。
(步驟3)
繼而,如圖3(c)所示,針對將透明基板2及液晶顯示單元1貼合而獲得之光學構件,自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側照射紫外線8,而使具有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未硬化部分之硬化物層6硬化。
以上述方式可獲得圖5所示之光學構件。
(第4實施形態)
除第1~第3實施形態外,亦可藉由經如下述之變形之第4實施形態而製造本發明之光學構件。再者,各步驟中之詳細內容係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關於相同部分,省略說明。再者,第4實施形態係基於省略了步驟3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亦可以上述第1實施形態或第3實施形態進行相同省略。
(步驟1)
首先,如圖4(a)所示,將紫外線硬化型組成物塗佈於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上之形成有遮光部4之面後,對所獲得之塗佈層(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層5)照射紫外線8,而獲得具有存在於塗佈層之下部側(自上述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來看為透明基板側)之硬化部分與存在於塗佈層之上部側(與透明基板側相反之側)之未硬化部分的硬化物層6。此處,於透明基板2上設置有遮光層之情形時,較佳為填補基板與遮光層之高度 差,而樹脂組成物到達至遮光層上。
此時,照射至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紫外線之波長並無特別限定,於將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於200~320nm之最大照度之比率較佳為30以下,尤佳為於200~320nm之照度為10以下。若將於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於200~320nm之最大照度之比率為30以下,則最終獲得之光學構件之接著強度更為提高。
(步驟2)
繼而,如圖4(b)所示,將液晶顯示單元1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2以獲得之硬化物層6之未硬化部分與液晶顯示單元1的顯示面對向之形態進行貼合。貼合可於大氣中進行,亦可於真空中進行。
以上述方式可獲得圖5所示之光學構件。
上述各實施形態係以一個具體之光學基材對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的製造方法之若干實施態樣進行說明者。於各實施形態中,使用液晶顯示單元及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進行說明,但於該製造方法中,可代替液晶顯示單元而使用作為光學基材之下述之各種構件,關於透明基板,亦可使用作為光學基材之下述之各種構件。
不僅如此,作為液晶顯示單元及透明基板等光學基材,該等各種構件中亦可進一步使用其他光學基材層(例如,積層有利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層所貼合之膜或其他光學基材層者)。
進一步,第1實施形態之部分所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塗佈方法、樹脂硬化物之膜厚、紫外線照射時之照射量及光源、及藉由向紫外線硬化型樹脂層表面吹送氧氣或氮氣、或者臭氧而調整未硬化部分之膜 厚之方法等均並非僅適用於上述實施形態者,亦可適用於本發明所包含之任意製造方法。
於以下表示亦包含上述液晶顯示單元且可以上述之第1~第4實施形態製造之光學構件的具體態樣。
(i)係如下態樣: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為選自由具有遮光部之透明玻璃基板、具有遮光部之透明樹脂基板、及形成有遮光部與透明電極之玻璃基板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個光學基材,與其貼合之光學基材為選自由液晶顯示單元、電漿顯示單元及有機EL單元所組成之群中之至少1個顯示體單元,獲得之光學構件為擁有該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之顯示體單元。
(ii)係如下態樣:一個光學基材為具有遮光部之保護基材,與其貼合之其他光學基材為觸控面板或具有觸控面板之顯示體單元,至少2個光學基材貼合而成之光學構件為擁有具有遮光部之保護基材之觸控面板或具有其之顯示體單元。
於該情形時,於步驟1中,較佳為於具有遮光部之保護基材之設置有遮光部之面或觸控面板之觸控面中之任一面、或者上述兩面塗佈上述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iii)係如下態樣:一個光學基材為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與其貼合之其他光學基材為顯示體單元,至少2個光學基材貼合而成之光學構件為擁有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之顯示體單元。
於該情形時,於步驟1中,較佳為於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之設置有遮光部之側之面或顯示體單元的顯示面中之任一面、或者上述兩面塗佈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作為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具有遮光部之顯示畫面用之保護板、或設置有具有遮光部之保護基材之觸控面板等。
所謂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之設置有遮光部之側之面,例如於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為具有遮光部之顯示畫面用之保護板時,為該保護板之設置有遮光部之側之面。又,於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為擁有具有遮光部之保護基材之觸控面板時,具有遮光部之保護基材由於具有遮光部之面貼合於觸控面板之觸控面,故所謂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之設置有遮光部之側之面,意指與該觸控面板之觸控面相反之觸控面板之基材面。
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之遮光部可設置於光學基材之任意處,但通常於透明板狀或片狀之光學基材之周圍製作成框狀,其寬度為0.5~10mm左右,較佳為1~8mm左右,更佳為2~8mm左右。
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用於藉由上述(步驟1)~(步驟2),且視需要進一步藉由(步驟3),將至少2個光學基材貼合而製造光學構件的方法。
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之硬化收縮率較佳為4.0%以下,尤佳為3.0%以下。藉此,於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硬化時,可減少樹脂硬化物所蓄積之內部應力,而可有效地防止於基材與由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所構成之層的界面產生變形。
又,於玻璃等基材較薄之情形時,於硬化收縮率較大之情形時,硬化時之翹曲變大,因此對顯示性能造成較大之不良影響,故就該觀點而言,亦硬化收縮率較少者較佳。
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於400nm~800 nm之透過率較佳為90%以上。若透過率為90%以下,則光容易透過,而於用於顯示裝置之情形時視認性提高。
又,若硬化物於400~450nm之透過率較高,則可期待視認性進一步提高,因此於400~450nm之透過率較佳為90%以上。
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較佳地用作用以藉由上述(步驟1)~(步驟3)而將複數個光學基材貼合而製造光學構件的接著劑。
作為於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光學基材,可列舉:透明板、片、觸控面板、及顯示體單元等。
本發明中所謂「光學基材」,意指表面不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與表面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兩者。於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中,較佳為複數個所使用之光學基材中至少一個為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
上述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中遮光部之位置並無特別限定。作為較佳之態樣,可列舉如下情形,即於該光學基材之周邊部形成寬度0.05~20mm,較佳為具有0.05~10mm左右,更佳為具有0.1~6mm左右之寬度之帶狀的遮光部。光學基材上之遮光部可藉由膠帶之貼附或塗料之塗佈或印刷等而形成。
作為本發明所使用之光學基材之材質,可使用各種材料。具體而言,可列舉:PET、PC、PMMA、PC與PMMA之複合體、玻璃、COC、COP、塑膠(丙烯酸樹脂等)等樹脂。作為本發明所使用之光學基材,例如透明板或片,可使用將偏光板等膜或片複數積層而成之片或透明板、無積 層之片或透明板、及由無機玻璃製作而成之透明板(無機玻璃板及其加工品,例如透鏡、稜鏡、ITO玻璃)等。
又,本發明所使用之光學基材除包括上述偏光板等外,亦包括觸控面板(觸控面板輸入感測器)或下述之顯示單元等由複數之功能板或片所構成之積層體(以下,亦稱為「功能性積層體」)。
作為可用作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而得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所使用之光學基材的片,可列舉:圖符片(icon sheet)、裝飾片、保護片。作為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而得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可使用的板(透明板),可列舉裝飾板、保護板。作為該等片或板之材質,可應用作為透明板之材質進行列舉者。
作為可用作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而得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所使用之光學基材的觸控面板表面之材質,可列舉:玻璃、PET、PC、PMMA、PC與PMMA之複合體、COC、COP。
透明板或片等板狀或片狀之光學基材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通常為5μm左右至5cm左右,較佳為10μm左右至10mm左右,更佳為50μm~3mm左右之厚度。
作為利用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獲得之較佳光學構件,可列舉:利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將具有遮光部之板狀或片狀之透明光學基材、與上述功能性積層體貼合而成之光學構件。
又,於使用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之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中,使用液晶顯示裝置等顯示單元作為一光學基材,且使用光學功能材料作為其他光學 基材,藉此可製造附光學功能材料之顯示體單元(以下,亦稱為顯示面板)。作為上述之顯示單元,例如可列舉:於玻璃上貼附有偏光板之LCD、EL顯示器、EL照明、電子紙或電漿顯示器等顯示裝置。又,作為光學功能材料,可列舉:丙烯酸板、PC板、PET板、PEN板等透明塑膠板、強化玻璃、觸控面板輸入感測器。
於用作貼合光學基材之接著材之情形時,為了提高視認性,於硬化物之折射率為1.45~1.55時,顯示圖像之視認性進一步提高,故而較佳。
只要為該折射率之範圍內,則可減少與用作光學基材之基材之折射率之差,而可抑制光之漫反射從而減少光損耗。
作為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獲得之光學構件之較佳態樣,可列舉:下述(i)~(vii)。
(i)一種光學構件,係使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將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與上述功能性積層體貼合而成者。
(ii)如上述(i)記載之光學構件,其中,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為選自由具有遮光部之透明玻璃基板、具有遮光部之透明樹脂基板、及形成有遮光物與透明電極之玻璃基板所組成之群中之光學基材,功能性積層體為顯示體單元或觸控面板。
(iii)如上述(ii)記載之光學構件,其中,顯示體單元為液晶顯示體單元、電漿顯示體單元及有機EL顯示單元中任一種。
(iv)一種觸控面板(或觸控面板輸入傳感器),係使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將具有遮光部之板狀或片狀之光學基材貼 合於觸控面板之觸控面側之表面而成者。
(v)一種顯示面板,係使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物,將具有遮光部之板狀或片狀之光學基材貼合於顯示體單元之顯示畫面上而成者。
(vi)如上述(v)記載之顯示面板,其中,具有遮光部之板狀或片狀之光學基材為用以保護顯示體單元之顯示畫面之保護基材或觸控面板。
(vii)如上述(i)至(vi)中任一項記載之光學構件、觸控面板或顯示面板,其中,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為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使用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利用上述(步驟1)~(步驟3)所記載之方法,將選自上述各光學基材之複數個光學基材進行貼合,藉此獲得本發明之光學構件。於上述步驟1中,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可僅塗佈於貼合之2個光學基材中之隔著硬化物層而對向之面中之一面,亦可塗佈於兩面。
例如,於上述功能性積層體為觸控面板或顯示體單元之如上述(ii)記載之光學構件的情形時,於步驟1中,可將該樹脂組成物僅塗佈於具有遮光部之保護基材之任一面、較佳為設有遮光部之面、及觸控面板之觸控面或顯示體單元之顯示面中之任一面,亦可塗佈於上述兩面。
又,於將用以保護顯示體單元之顯示畫面之保護基材或觸控面板與顯示體單元貼合而成之如上述(vi)之光學構件的情形時,於步驟1中,可將該樹脂組成物僅塗佈於保護基材之設置有遮光部之面或觸控面板之與觸控面相反之基材面、及顯示體單元之顯示面中之任一面,亦可塗佈於上述兩 面。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而獲得之包含顯示體單元與具有遮光部之光學基材的光學構件例如可裝入電視、小型遊戲機、行動電話、電腦等電子機器。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受該等實施例任何限制。
合成例1
於具備回流冷卻器、攪拌機、溫度計、溫度調節裝置之反應器中添加作為氫化聚丁二烯多元醇化合物之日本曹達(股)製造之GI-2000(碘值:12.2,羥值:46.8mg‧KOH/g)545.99g(0.23mol)、作為二醇化合物之旭硝子(股)製造之Exenol 3020(聚丙二醇,羥值:35.9mg‧KOH/g)7.19g(0.0023mol)、作為聚合性化合物之新中村化學(股)製造之S-1800A(丙烯酸異硬脂酯)208.51g、作為聚合抑制劑之4-甲氧基苯酚0.37g並進行攪拌直至變均勻,將內部溫度設為50℃。繼而添加作為聚異氰酸酯化合物之異佛酮二異氰酸酯61.35g(0.28mol),於80℃進行反應直至達到目標之NCO含量。繼而,添加作為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羥基之(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之大阪有機化學工業(股)製造之丙烯酸2-羥基乙酯11.00g(0.095mol)、作為胺酯化反應觸媒之辛酸錫(tin octylate)0.20g,使該等於80℃進行反應,將NCO含量成為0.1%以下之時點設為反應之終點,而獲得聚胺酯化合物(E-1)。
實施例1
將合成例1之聚胺酯化合物(E-1)15質量份、新中村化學(股)製造之S-1800A(丙烯酸異硬脂酯)9.3質量份、作為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荒川化學工業(股)製造之PINECRYSTAL KE-311與S-1800A之混合物(以質量比計為6:4)33.7質量份、JX Nippon Oil & Energy(股)製造之LV-100(聚丁烯)13質量份、日本曹達(股)製造之GI-2000(1,2-氫化聚丁二烯二醇)33質量份、LAMBSON公司製造之SPEEDCURE TPO(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0.5質量份、BASF公司製造之IRGACURE184(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0.5質量份、和光純藥(股)製造之PBD(2-(4-聯苯)-5-(4-第三丁基苯基)-1,3,4-二唑)0.1質量份、日本化成(股)製造之4-HBA(丙烯酸4-羥基丁酯)4.0質量份、BASF公司製造之IRGANOX 1520L(2,4-雙(辛基硫甲基)-6-甲基苯酚)0.5質量份、BYK-Japan公司製造之BYK-088(矽系添加劑)0.1質量份加熱至70℃並進行混合,而獲得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該樹脂組成物之黏度為10120mPa‧s。
實施例2
將合成例1之聚胺酯化合物(E-1)15質量份、新中村化學(股)製造S-1800A(丙烯酸異硬脂酯)9.3質量份、作為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荒川化學工業(股)製造之PINECRYSTAL KE-359與S-1800A之混合物(以質量比計為6:4)33.7質量份、JX Nippon Oil & Energy(股)製造之LV-100(聚丁烯)13質量份、日本曹達(股)製造之GI-2000(1,2-氫化聚丁二烯二醇)33質量份、LAMBSON公司製造之SPEEDCURE TPO(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0.5質量份、BASF公司製造之 JRGACURE184(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0.5質量份、和光純藥(股)製造之PBD(2-(4-聯苯)-5-(4-第三丁基苯基)-1,3,4-二唑)0.1質量份、日本化成(股)製造之4-HBA(丙烯酸4-羥基丁酯)4.0質量份、BASF公司製造之IRGANOX 1520L(2,4-雙(辛基硫甲基)-6-甲基苯酚)0.5質量份、BYK-Japan公司製造之BYK-088(矽系添加劑)0.1質量份加熱至70℃並進行混合,而獲得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該樹脂組成物之黏度為12270mPa‧s。
實施例3
將合成例1之聚胺酯化合物(E-1)15質量份、新中村化學(股)製造之S-1800A(丙烯酸異硬脂酯)9.3質量份、作為上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之荒川化學工業(股)製造之PINECRYSTAL PE-590 33.7質量份、JX Nippon Oil & Energy(股)製造之LV-100(聚丁烯)13質量份、日本曹達(股)製造之GI-2000(1,2-氫化聚丁二烯二醇)33質量份、LAMBSON公司製造之SPEEDCURE TPO(2,4,6-三甲基苯甲醯基二苯基氧化膦)0.5質量份、BASF公司製造之IRGACURE184(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0.5質量份、和光純藥(股)製造之PBD(2-(4-聯苯)-5-(4-第三丁基苯基)-1,3,4-二唑)0.1質量份、日本化成(股)製造之4-HBA(丙烯酸4-羥基丁酯)4.0質量份、BASF公司製造之JRGANOX 1520L(2,4-雙(辛基硫甲基)-6-甲基苯酚)0.5質量份、BYK-Japan公司製造之BYK-088(矽系添加劑)0.1質量份加熱至70℃並進行混合,而獲得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該樹脂組成物之黏度為9800mPa‧s。
將實施例1~3示於表1,進行以下之評價。
(黏度)
使用E型黏度計(TV-200:東機產業(股)製造),於25℃下進行測定。
(液比重)
使用密度比重計(DA-505京都電子工業製造),於25℃下進行測定。
(折射率)
利用阿貝折射計(DR-M2:Atago(股)製造)對樹脂之折射率(25℃)進行測定。
(收縮率)
準備塗佈有氟系脫模劑之厚度1mm之載玻片2片,於其中1片之脫模劑塗佈面將所獲得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以膜厚成為20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其後,將2片載玻片以各自之脫模劑塗佈面相互對向之方式進行貼合。隔著玻璃,利用高壓水銀燈(80W/cm,無臭氧)向該樹脂組成物照射累計光量3000mJ/cm2之紫外線,而使該樹脂組成物硬化。其後,將2片載玻片進行剝離,而製作膜比重測定用之硬化物。依據JIS K7112 B法對硬化物之比重(DS)進行測定。又,於25℃下對樹脂組成物之液比重(DL)進行測定。根據DS及DL之測定結果,利用下式算出硬化收縮率,結果未達2.5%。
收縮率(%)=(DS-DL)÷DS×100
(剛性率)
準備經脫模處理之PET膜2片,於其中1片之脫模面將所獲得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以膜厚成為20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其後,將2片PET膜以各自之脫模面相互對向之方式進行貼合。隔著PET膜,利用高壓水銀燈(80W/cm,無臭氧)向該樹脂組成物照射累計光量3000mJ/cm2之紫外線,而使該樹脂組成物硬化。其後,將2片PET膜進行剝離,而製作剛性率測定用之硬化物。剛性率係於25℃下,利用ARES(TA Instruments公司製造)測定1.0Hz下之值。又,利用ARES亦對tan d進行測定。
(0℃渾濁)
將試樣裝入至100mL玻璃瓶中後,於0℃之冷藏庫中進行保管。1週後,利用目視確認有無結晶及渾濁。
(耐白化性)
準備厚度1mm之載玻片2片,於一片載玻片將實施例1~3之各樹脂組成物以膜厚成為20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於該塗佈面貼合另一片載玻片。其後,隔著玻璃,利用高壓水銀燈(80W/cm,無臭氧/附帶IR截止濾光鏡)向該組成物照射累計光量4000mJ/cm2之紫外線。將所獲得之試片投入至80℃且85%RH環境中48小時後,利用目視確認取出置於25℃且45%RH環境中15分鐘後之膜之狀態、與取出3小時後之硬化膜之狀態。
於厚度1mm之載玻片將實施例1~3之各樹脂組成物以膜厚成為20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於該塗佈面貼合剝離PET膜。其後,隔著剝離PET膜,利用高壓水銀燈(80W/cm,無臭氧/附帶IR截止濾光鏡)向該組成物照射累計光量4000mJ/cm2之紫外線。將所獲得之接合體投入至80℃且85%RH環境中48小時後,利用目視確認取出置於25℃且45%RH環境中15分鐘後之膜之狀態、與取出3小時後之硬化膜之狀態。評價之結果為,實施例1~3之組成物均為○。
○:膜無白化
△:15分鐘後白化,但3小時後未白化
×:15分鐘後白化,且3小時後亦白化
(接著強度)
依據下述實驗例而獲得玻璃之接合體。
準備2片寬度2cm×長度3.5cm×厚度1mm尺寸之玻璃板,於其中一片玻璃板之中央,將上述各樹脂組成物以成為厚度200μm、直徑1cm之圓之方式進行塗佈。其後,使用無電極紫外線燈(Heraeus Noblelight Fusion UV公司製造,D bulb),隔著遮斷320nm以下之波長之紫外線截止濾光鏡,自 大氣側對所獲得之塗佈層照射累計光量100mJ/cm2之紫外線,而形成具有存在於塗佈層之下部側(玻璃板側)之硬化部分與存在於塗佈層之上部側(大氣側)之未硬化部分的硬化物層。再者,此時所照射之紫外線於將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於波長200~32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之比率為3。進而,將存在於塗佈層之上部側(大氣側)之未硬化部分、與另一玻璃板貼合成十字(交叉成90℃之方向),隔著已貼合者之玻璃,照射累計光量2000mJ/cm2之紫外線,藉此使樹脂硬化物層硬化而獲得接合體。
(硬化速度)
準備厚度1mm之載玻片2片,將實施例1~3之各樹脂組成物以膜厚成為20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於其塗佈面貼合另一片載玻片。其後,隔著玻璃,利用高壓水銀燈(80W/cm,無臭氧/附帶IR截止濾光鏡)對該組成物層照射累計光量100mJ/cm2之紫外線。其後,將載玻片進行剝離,確認該組成物之狀態。評價結果均為○。
○:無流動性
×:硬化不充分,有流動性
根據以上結果可知,本發明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硬化性良好,耐白化性高,且對基材之接著力強,進一步即便於直接塗佈於進行貼合之基材後,照射紫外線進行硬化,並貼合另一基材之情形時,亦具有高接著力。
(耐熱、耐濕接著性)
準備厚度1mm之載玻片與厚度1mm之玻璃板、或於單面貼合有偏光 膜之厚度1mm之玻璃板,於一者將所獲得之實施例1~3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以膜厚成為20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後,於其塗佈面貼合另一者。隔著玻璃,利用高壓水銀燈(80W/cm,無臭氧)向該樹脂組成物照射累計光量3000mJ/cm2之紫外線,使該樹脂組成物硬化,而製作接著性評價用樣品。使用其,進行85℃之耐熱試驗、60℃90%RH之耐濕試驗,並放置100小時。針對該評價用樣品,利用目視確認樹脂硬化物自玻璃或偏光膜之剝離,但未發現剝離。
(透過率)
準備厚度1mm之載玻片2片,於其中1片將所獲得之實施例1~3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以硬化後之膜厚成為200μm之方式進行塗佈。其後,將2片載玻片貼合。隔著玻璃,利用高壓水銀燈(80W/cm,無臭氧)照射累計光量3000mJ/cm2之紫外線,而使該樹脂組成物硬化,而製作透過率測定用之硬化物。關於所獲得之硬化物之透明性,使用分光光度計(U-3310,Hitachi High-Technologies(股)),對400~800nm及400~450nm之波長區域中之透過率進行測定。其結果為,400~800nm之透過率為90%以上,且400~450nm之透過率為90%以上。
(遮光部下之樹脂之硬化性)
於面積為3.5英吋之液晶顯示單元之顯示面、及於外周部具有遮光部(寬度5mm)之透明基板上之形成有遮光部的面上,將實施例1~3之組成物以於各基板上膜厚成為125μm之方式進行塗佈。繼而,使用無電極紫外線燈(Heraeus Noblelight Fusion UV公司製造,D bulb),隔著遮斷320nm以下之波長之紫外線截止濾光片,自大氣側對所獲得之塗佈層照射累計光 量100mJ/cm2之紫外線,而形成具有硬化部分與存在於大氣側之未硬化部分之硬化物層。再者,此時照射至組成物之紫外線於將其於320nm~45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設為100時,於200~320nm之範圍內之最大照度之比率為3。
其後,以未硬化部分對向之形態將液晶顯示單元與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貼合。最後,利用超高壓水銀燈(TOSCURE752,Harrison Toshiba lighting公司製造),自具有遮光部之玻璃基板側照射累計光量2000mJ/cm2之紫外線,藉此使樹脂硬化物層硬化,而製作光學構件。自獲得之光學構件取下透明基板,利用庚烷將遮光部分之樹脂硬化物層沖洗後,確認硬化狀態。沒有未硬化之樹脂組成物被去除之痕跡,遮光部之樹脂充分硬化。
已參照特定之態樣詳細地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對從業者而言很明確,可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圍而進行各種變更或修正。
再者,本申請案係基於2015年10月27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2015-211045),且其整體藉由引用而被援用。又,此處所引用之全部參照係作為整體被引入。
1‧‧‧液晶顯示單元
2‧‧‧具有遮光部之透明基板
3‧‧‧透明基板
4‧‧‧遮光部
5‧‧‧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層)
6‧‧‧具有未硬化部分之硬化物層
7‧‧‧樹脂硬化物層
8‧‧‧紫外線

Claims (12)

  1. 一種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用以貼合至少2個光學基材,且含有下述式(1)所表示之化合物(A), (式中,R1表示氫原子、羥基、羥甲基或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R2表示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n表示0或1;存在多個之R1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R1之上述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由下述式(2A)~(2C)中任一者表示, (上述式中,*係鍵結於上述式(1)之與R1鄰接之碳原子者,R3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6之烴基;存在多個之R3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上述R2之上述具有縮合多環烴基之不含(甲基)丙烯醯基之有機基由下述(3A)~(3C)中任一者表示, (上述式中,*係鍵結於上述式(1)之與R2鄰接之碳原子者,R3表示氫原子或碳數1~6之烴基;存在多個之R3分別獨立地存在,可相同亦可不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有光聚合性低聚物(C)、光聚合性單體(D)及光聚合起始劑(E)中至少任一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中,光聚合性低聚物(C)含有選自由(甲基)丙烯酸胺酯(urethane(meth)acrylate)、具有聚異戊二烯或氫化聚異戊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具有聚丁二烯或氫化聚丁二烯骨架之(甲基)丙烯酸酯所組成之群中任1種以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中,光聚合性低聚物(C)為具有選自由聚丙烯/聚丁二烯/氫化聚丁二烯/聚異戊二烯/氫化聚異戊二烯所組成之群中至少1種以上骨架之(甲基)丙烯酸胺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有下述式(10)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單體(D), (式中,R5表示氫原子、或CH3,n表示1~3之整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0)為丙烯酸4-羥基丁酯。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有液狀軟化成分(B1),且液狀軟化成分(B1)含有含羥基之聚合物、液狀萜烯系樹脂中任一者、或兩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 含有下述式(12)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單體(D),X-O-R 6 (12)(式中,X表示丙烯醯基,R6表示碳數10~20個之烷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其含有下述式(13)所表示之單官能丙烯酸酯作為光聚合性單體(D),X-O-R 7 (13)(式中,X表示丙烯醯基,R7表示碳數12~18個之烷基)。
  11. 一種硬化物,係對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照射活性能量射線而獲得者。
  12. 一種觸控面板,係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而成者。
TW105134659A 2015-10-27 2016-10-27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硬化物及觸控面板 TW2017287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11045 2015-10-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8729A true TW201728729A (zh) 2017-08-16

Family

ID=586305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4659A TW201728729A (zh) 2015-10-27 2016-10-27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硬化物及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7073584A1 (zh)
KR (1) KR20180075494A (zh)
CN (1) CN108137993A (zh)
TW (1) TW201728729A (zh)
WO (1) WO20170735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218475A (ja) * 2018-06-20 2019-12-26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接着剤、その硬化物及び光学部材
CN115181539B (zh) * 2022-09-08 2022-12-20 拓迪化学(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池的uv光固化型胶水及其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53310B2 (ja) * 2011-10-28 2016-02-09 協立化学産業株式会社 光学表示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表示体貼り合わせ用樹脂組成物
CN107641486B (zh) * 2012-11-16 2021-04-02 3M创新有限公司 包含(甲基)丙烯酰基侧基的粘合剂、制品和方法
JP2014189758A (ja) * 2013-03-28 2014-10-06 Nippon Shokubai Co Ltd 不飽和カルボニル変性共役ジエン系ポリマーを用いた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JP2015007191A (ja) * 2013-06-25 2015-01-15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不飽和カルボニル変性共役ジエン系水添ポリマーを用いた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JP6443347B2 (ja) * 2014-01-22 2018-12-26 Agc株式会社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ならびに、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を用いた積層体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75494A (ko) 2018-07-04
JPWO2017073584A1 (ja) 2018-08-09
WO2017073584A1 (ja) 2017-05-04
CN108137993A (zh) 2018-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02252B1 (ko) 광학부재의 제조방법 및 그것을 위한 자외선 경화형 수지 조성물의 사용
TWI438095B (zh) 光學構件的製造方法及用於製造光學構件的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之用途
WO2015119245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紫外線硬化型接着剤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硬化物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TWI646163B (zh)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貼合方法及物品
TWI638874B (zh)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貼合方法及物品
CN106459725B (zh) 触控面板用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用了该组合物的贴合方法和物品
JPWO2019069872A1 (ja) 紫外線硬化型接着剤組成物、その硬化物および紫外線硬化型接着剤組成物を用いた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TW201615419A (zh) 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及用於其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TW201509674A (zh) 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及用於其之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
TWI646372B (zh) Optical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and touch panel
TW201604254A (zh)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貼合方法及物品
TW201728729A (zh) 觸控面板用紫外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使用其之硬化物及觸控面板
JPWO2019093157A1 (ja) 紫外線硬化型接着剤組成物、その硬化物および紫外線硬化型接着剤組成物を用いた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WO2019016963A1 (ja) 紫外線硬化型接着剤、それを用いた貼り合せ方法及び物品
JP2018012750A (ja) 紫外線硬化型接着剤、それを用いた貼り合せ方法及び物品
WO2019208517A1 (ja) 紫外線硬化型の接着剤組成物、その硬化物及び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9189712A (ja) 紫外線硬化型の接着剤組成物、それを用いた貼り合わせ方法及び物品
JPWO2018230610A1 (ja) タッチパネル用紫外線硬化型接着剤組成物、その硬化物、そ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