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8461A - 積層聚酯薄膜 - Google Patents

積層聚酯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8461A
TW201728461A TW105136197A TW105136197A TW201728461A TW 201728461 A TW201728461 A TW 201728461A TW 105136197 A TW105136197 A TW 105136197A TW 105136197 A TW105136197 A TW 105136197A TW 201728461 A TW201728461 A TW 2017284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
polyester film
particles
zirconia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6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9482B (zh
Inventor
Rie TAGAWA
Yohei Yamaguchi
Original Assignee
Toyo Bosek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Boseki filed Critical Toyo Boseki
Publication of TW201728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8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94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94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3Improving the adhesiveness of the coatings per se, e.g. forming pri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6Forming abrasion-resistant coatings; Forming surface-hardening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適宜地使用於光學用途上的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係滑動性與透明性等之特性的平衡優異,在製造時或液晶顯示裝置的偏光板製造步驟等之後續步驟的操作性優異,刮傷少,且用以抑制虹彩不均的低干涉性亦優異。一種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係至少單面上具有塗布層之聚酯薄膜,其中前述塗布層含有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滑劑粒子B、及黏合劑樹脂;相對於前述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中之氧化鋯與氧化鈦合計質量,氧化鋯的含有率為10~90質量%;且前述滑劑粒子B的平均粒徑為200nm以上。

Description

積層聚酯薄膜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係能夠確保可解除虹彩不均之問題的低干涉性,且透明性優異的。進一步詳細而言,係有關於一種細微的刮傷少,且於高精細的光學用途亦可適宜地被使用的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於觸控面板、電腦、電視、液晶顯示裝置等之顯示器、裝飾材等之前表面上使用積層有透明的硬塗層之硬塗薄膜。又,就基材之透明塑膠薄膜而言,一般來說係使用透明的聚酯薄膜,為了使基材之聚酯薄膜與硬塗層的密著性提升,而多有設置具有易接著性之塗布層作為此等之中間層的情形。
對於前述的硬塗薄膜,係要求對於溫度、濕度、光的耐久性、透明性、耐化學性、耐擦傷性、防污性等。又,由於多有被用於顯示器或裝飾材等之表面之事,而要求辨視性或設計性。因此,為了抑制由任意的角度看時之因反射光所致眩光或虹彩狀色彩等,一般來說係進行在硬塗層之上層設置交互地積層了高折射率層與低折射率層之多層結構的抗反射層。
然而,在顯示器或裝飾材等之用途,近年要求更加大螢幕化(大面積化)及高精細化,伴隨此而尤其對於在螢光燈下的虹彩狀色彩(干涉紋)之抑制的要求層次係逐漸變高。又,螢光燈係為了日光色的再現性而3波長型成為主流,而變得更容易出現干涉紋。再者,藉由抗反射層的簡化所致之成本降低的要求亦逐漸變高。因此,要求僅以不附加抗反射層的硬塗薄膜而盡可能地抑制干涉紋之物。
硬塗薄膜的虹彩狀色彩(干涉紋)被說是由於基材之聚酯薄膜的折射率(例如1.62~1.65)與由丙烯酸樹脂等構成之硬塗層的折射率(例如1.49)之差異大而發生。有揭示一種方法,其係為了使積層間的折射率差變小來防止干涉紋的發生,而於基材之聚酯薄膜上設置塗布層,為了使聚酯薄膜與塗布層之折射率差、塗布層與硬塗層之折射率差變小,以構成塗布層之樹脂與高折射添加劑之含量來控制塗布層之折射率。
以往,於光學用易接著性薄膜之領域中,已知使易接著層中包含特定的微粒子,藉此而減輕虹彩不均之技術(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但是,該相關先前技術雖被認為是在接著性與抑制虹彩不均的觀點為獲得某特定之成果者,但有起因於滑動性惡劣之容易刮傷的問題,且有若為了提高滑動性而加入其他的粒子,則透明性會降低等,所謂無法取得滑動性與透明性、用以減輕虹彩不均之低干涉性的平衡之問題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03712號公報
藉由行動裝置技術的發展,而行動電話、汽車導航或電子書等攜帶式設備之在室外領域的使用正擴大中。又,上述攜帶式設備由薄型化之觀點而幾乎皆為液晶面板之顯示器。在這樣的領域,下述情形就更加地外顯化:例如在搭載有觸控面板的行動電話,作為用於顯示器之表面保護的硬塗薄膜,而在接觸塗布面的兩界面之因反射光所致干涉條紋;或於裝飾薄片等硬塗薄膜的背面施加設計性之用途,因干涉條紋所致辨視性的缺點。
然而,如欲獲得高的低干涉性而大量地添加高折射添加劑,則會出現透明性受損,無法兼顧低干涉性與透明性的情形。又,由於也有在高精細的顯示器之使用用途,即使欲抑制刮傷而添加滑劑使滑動性變好,亦有所謂無法維持透明性的情況。
再者,近年為了生產性的提升,隨著硬塗層的積層或狹縫加工等後加工處理的高速化之進展而對於塗布層附加強的摩擦,而因先前不成為問題之塗布層的受損所致厚度變動、品質變動就成為課題。尤其是,由於為了提高折射率而使用的樹脂係硬度比較高且脆,而越是抑制了干涉紋的塗布層,則此塗布層的受損性就有 變大的傾向。
因而,冀望著一方面具有干涉紋的抑制效果,進而於高速加工中不對塗布層造成刮傷,具有透明性或與硬塗層之高的密著性的光學易接著聚酯薄膜。
本發明係以該相關先前技術之課題為背景而進行者。亦即,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適宜地使用於光學用途上的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係滑動性與透明性等之特性的平衡優異,在製造時或液晶顯示裝置的偏光板製造步驟等之後續步驟的操作性優異,刮傷少,且用以抑制虹彩不均的低干涉性亦為優異的。
本發明人為了達成該相關目的而專心致力進行研討的結果,達到本發明的完成。亦即,本發明包含以下的構成。
1.一種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係至少單面上具有塗布層之聚酯薄膜,其中前述塗布層含有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滑劑粒子B、及黏合劑樹脂;相對於前述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中之氧化鋯與氧化鈦合計質量,氧化鋯之含有率為10~90質量%;且前述滑劑粒子B的平均粒徑為200nm以上。
2.上述第1中記載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中,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的平均粒徑為5~200nm。
3.上述第1或第2中記載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中,相對於塗布層的固體含量,滑劑粒子B的含有率為0.1~20質量%。
4.上述第1~第3的任一者中記載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中,相對於塗布層的固體含量,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的含有率為2~50質量%。
5.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係於上述第1~第4的任一者中記載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塗布層上,具有選自包含硬塗層、防眩層、防眩性抗反射層、抗反射層及低反射層之群組的1個以上的機能層。
根據本發明,而能夠提供一種於光學用途中可適宜地使用的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係能確保可抑制虹彩不均的低干涉性,透明性與滑動性之平衡優異,刮傷少,且在製造時或液晶顯示裝置的偏光板製造步驟等之後續步驟的操作性優異。
[實施發明之形態]
(聚酯薄膜)
本發明中作為基材而使用的聚酯薄膜係由聚酯樹脂所構成之薄膜,較佳為主要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中的至少1種為構成成分的聚酯薄膜。又,亦可為由於如前述之聚酯中,共聚合該聚酯的構成單元以外的第三成分單體之聚酯所構成的薄膜。此等之聚酯薄膜之中,由物性與成本的平衡來看,又最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
又,前述的聚酯薄膜可為單層,而為多層亦無妨。又,只要為在發揮本發明的效果之範圍內,則在此等之各層中,可因應需要而使聚酯樹脂中含有各種添加劑。就添加劑而言,可舉出例如抗氧化劑、耐光劑、防膠凝劑、有機潤濕劑、抗靜電劑、紫外線吸收劑、界面活性劑等。
(塗布層)
本發明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係於如上述之聚酯製的基材薄膜上積層有易接著性的塗布層者。塗布層中包含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以下有僅記載為粒子A的情形)、滑劑粒子B(以下有僅記載為粒子B的情形)、及黏合劑樹脂。
粒子A係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本發明中所謂的混合粒子是指氧化鋯與氧化鈦在單一之液體中個別單獨分散,且以如未形成複合體的集合狀態而包含氧化鋯與氧化鈦之兩者的粒子群。當然,在塗布層中,液體成分係於乾燥步驟或硬化步驟大部分蒸發而消失。因塗布層包含如此之粒子A,而為滑動性與透明性的平衡優異,且可確保高的透明性與低干涉性者。液體係由於以後述之所謂的線內塗布法而使塗布層容易形成,所以較佳為水系之液體。
於粒子A中,即使包含氧化鋯/氧化鈦以外之其他的成分亦無妨,可為無機粒子,亦可為有機粒子,非被特別限定者,但可例示氧化矽、二氧化鈦、氧化鋯、滑石、高嶺石等之金屬氧化物、碳酸鈣、磷酸鈣、硫 酸鋇等之對於聚酯為非活性的無機粒子。
相對於混合粒子之粒子A的質量(不含液體的質量),氧化鋯與氧化鈦合計質量的比例較佳為70質量%以上,更佳為80質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90質量%以上。當然,100質量%亦無妨。於粒子A中之氧化鋯與氧化鈦合計質量的比例若為70質量%以上,可取得滑動性與透明性的平衡而較佳。
相對於構成混合粒子之粒子A的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氧化鋯之質量的比例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30質量%以上,特佳為40質量%以上,進一步特佳為50質量%以上,最佳為55質量%以上。相對於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若氧化鋯之質量的比例為10質量%以上,則表面粗糙度不會變得過大,且與導輥的滑動性適度,不易刮傷。所以,霧度不會變高,且成為透明性優異者。
相對於構成粒子A之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氧化鋯之質量的比例較佳為90質量%以下,更佳為85質量%以下,進一步較佳為80質量%以下,特佳為77質量%以下。相對於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氧化鋯之質量的比例若為90質量%以下,則表面粗糙度不會變得過小,且保持適度的滑動性,操作性良好,於捲出時不易刮傷而較佳。
相對於構成粒子A之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氧化鈦之質量的比例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15質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20質量%以上,特佳為23 質量%以上。相對於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若氧化鈦之質量的比例為10質量%以上,則滑動性提升,操作性提升而抗刮性會變良好而較佳。但是,因為相對於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氧化鈦之質量的比例變大一事,係意味著氧化鋯之質量的比例變小,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更佳為80質量%以下,進一步較佳為70質量%以下,特佳為60質量%以下,進一步特佳為50質量%以下,最佳為45質量%以下。
粒子A的平均粒徑較佳為5nm以上,更佳為10nm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5nm以上,特佳為20nm以上。若粒子A的平均粒徑為5nm以上,則不易凝集而較佳。
粒子A的平均粒徑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50n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00nm以下,特佳為60nm以下。若粒子A的平均粒徑為200nm以下,則透明性良好而較佳。
粒子B係可舉出(1)氧化矽、高嶺石、滑石、輕質碳酸鈣、重質碳酸鈣、沸石、氧化鋁、硫酸鋇、碳黑、氧化鋅、硫酸鋅、碳酸鋅、二氧化鈦、沙丁白(Satin white)、矽酸鋁、矽藻土、矽酸鈣、氫氧化鋁、水合禾樂石、碳酸鎂、氫氧化鎂等之無機粒子、(2)丙烯酸或是甲基丙烯酸系、氯乙烯系、乙酸乙烯酯系、耐綸、苯乙烯/丙烯酸系、苯乙烯/丁二烯系、聚苯乙烯/丙烯酸系、聚苯乙烯/異戊二烯系、聚苯乙烯/異戊二烯系、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系、三聚氰胺系、聚碳酸酯系、尿素系、環氧系、胺基甲酸酯系、酚系、苯二酸二烯 丙酯系、聚酯系等之有機粒子,但為了對塗布層賦予適度的滑動性,特佳使用氧化矽。
粒子B的平均粒徑較佳為200nm以上,更佳為250nm以上,進一步較佳為300nm以上,特佳為350nm以上。粒子B的平均粒徑若為200nm以上,則不易凝集,可確保滑動性而較佳。
粒子B的平均粒徑較佳為2000nm以下,更佳為1500nm,進一步較佳為1000nm,特佳為700nm。若粒子B的平均粒徑為2000nm以下,則可保持透明性,且沒有粒子脫落而較佳。
亦可進行粒子A及B的表面處理,就表面處理法而言,有如電漿電弧處理或電暈放電處理的物理性表面處理與使用偶合劑的化學性表面處理,但較佳為使用偶合劑。就偶合劑而言,可較佳使用有機烷氧金屬化合物(例如鈦酸酯偶合劑、矽烷偶合劑)。粒子B為氧化矽的情形,矽烷偶合處理係特別有效。亦可作為粒子B的表面處理劑而於該層塗布液調配以前預先用於實施表面處理,亦可於該層塗布液調配時進一步添加作為添加劑而含有於該層中。當然亦可用於粒子A。
就構成塗布層之黏合劑樹脂而言,只要是會帶來易接著性之樹脂,則不被特別限定,但就聚合物的具體例而言,可舉出聚酯樹脂、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聚乙烯系樹脂(聚乙烯醇等)、聚烯烴二醇、聚烯烴亞胺、甲基纖維素、羥基纖維素、澱粉類等。此等之中又由粒子之保持、密著性的觀點來看,較佳為使用 聚酯樹脂、丙烯酸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又,考慮到與聚酯薄膜之相容性的情形,聚酯樹脂為最適合。亦可併用此等前述之黏合劑樹脂。
前述聚酯樹脂亦可於塗布層中,總固體含量中亦可為100質量%,但較佳為含有10質量%以上90質量%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以上80質量%以下。於聚酯樹脂的含量為90質量%以下的情形,係在高溫高濕下與硬塗層的密著性被保持而較佳。反之,若含量為10質量%以上,則會因其他胺基甲酸酯樹脂等存在,在常溫、高溫高濕下與胺基甲酸酯樹脂的密著性被保持而較佳。
於本發明中,為了使交聯結構於塗布層中形成,亦可為塗布層係包含交聯劑而被形成。藉由使含有交聯劑,而能夠使在高溫高濕下的密著性進一步提升。就具體的交聯劑而言,可舉出尿素系、環氧系、三聚氰胺系、異氰酸酯系、唑啉系、碳二亞胺系等。在此等之中,由塗液的經時安定性、高溫高濕處理下的密著性提升效果來看,較佳為三聚氰胺系、異氰酸酯系、唑啉系、碳二亞胺系之交聯劑。又,為了促進交聯反應,而可因應需要而適當使用觸媒等。
就交聯劑之塗布層中的含量而言,較佳為總固體含量中5質量%以上50質量%以下,更佳為10質量%以上40質量%以下。若為10質量%以上,塗布層之樹脂的強度被保持,在高溫高濕下的密著性良好,若為40質量%以下,塗布層之樹脂的柔軟性被保持,在常溫、高溫高濕下的密著性被保持而較佳。
塗布層中之粒子A的含量較佳為2質量%以上,更佳為3質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4質量%以上,特佳為5質量%以上。塗布層中之粒子A的含量若為2質量%以上,可保持塗布層的折射率為高的,可有效地獲得低干涉性而較佳。
塗布層中之粒子A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一步較佳為30質量%以下,特佳為20質量%以下。塗布層中之粒子A含量若為50質量%以下,則可保持成膜性而較佳。
塗布層中之粒子B含量較佳為0.1質量%以上,更佳為0.5質量%以上,進一步較佳為1質量%以上。塗布層中之粒子B含量若為0.1質量%以上,則可保持適度的滑動性而較佳。
塗布層中之粒子B含量較佳為20質量%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0質量%以下。塗布層中之粒子B含量若為20質量%以下,則可保持霧度為低的,而在透明性之觀點為較佳。
塗布層的膜厚較佳為0.001μm以上,更佳為0.01μm以上,進一步較佳為0.02μm以上,特佳為0.05μm以上。塗布層的膜厚若為0.001μm以上,則接著性良好而較佳。
塗布層的膜厚較佳為2μm以下,更佳為1μ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0.8μm以下,特佳為0.5μm以下。若塗布層的膜厚為2μm以下,則沒有產生沾黏(blocking)之虞而較佳。
於塗布層,亦可以塗布時之調平性的提升、塗布液的脫泡為目的而使其含有界面活性劑。界面活性劑係陽離子系、陰離子系、非離子系等之任意者皆無妨,但較佳為聚矽氧系、炔二醇(acetylene glycol)系或氟系界面活性劑。此等之界面活性劑較佳為使塗布層在不損害在螢光燈下之虹彩狀色彩的抑制效果或密著性之程度的範圍來含有。
為了對塗布層賦予其他的機能性,而在不損害在螢光燈下之虹彩狀色彩的抑制效果或密著性之程度的範圍,使含有各種的添加劑亦無妨。就前述添加劑而言,可舉出例如螢光染料、螢光增白劑、塑化劑、紫外線吸收劑、顏料分散劑、發泡抑制劑、消泡劑、防腐劑等。
就塗覆方法而言,於聚酯基材薄膜製膜時同時地進行塗覆之所謂的線內塗布法、及將聚酯基材薄膜製膜後,以另外的塗布器進行塗覆之所謂的離線(offline)塗布法之任意者皆可適用,但線內塗布法係有效率而更佳。
就塗覆方法而言,用以將塗布液塗布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以下略記為PET)薄膜的方法可使用公知之任意的方法。可舉出例如反轉輥式塗布法、凹版印刷塗布法、吻合塗布法、模塗布法、滾輪毛刷(roll brush)法、噴塗法、氣刀塗布法、線棒(wire bar)塗布法、管式刮漿刀(pipe doctor)法、含浸塗布法、簾塗布法等。以單獨,或是組合此等之方法而進行塗覆。
於本發明中,就於聚酯薄膜上設置塗布層的方法而言,可舉出於聚酯薄膜塗布含有溶媒、粒子、樹脂的塗布液,並進行乾燥的方法。作為溶媒,可舉出甲苯等之有機溶劑、水、或是水與水溶性的有機溶劑之混合系,但較佳為從環境問題之觀點來看,以水單獨或是於水混合水溶性之有機溶劑者為宜。
塗覆液的固體含量濃度也會因黏合劑樹脂的種類或溶媒的種類等而異,但較佳為2質量%以上,更佳為4質量%。塗覆液的固體含量濃度較佳為35質量%以下,更佳為15質量%以下。
關於塗布後的乾燥溫度,也會因黏合劑樹脂的種類、溶媒的種類、交聯劑的有無、固體含量濃度等而異,較佳為80℃以上,較佳為250℃以下。
塗布層的表面粗糙度(Ra)係與塗布層表面的滑動性等有關係,較佳為0.01nm以上,更佳為0.1nm以上,進一步較佳為0.2nm以上,特佳為0.5nm以上。另一方面,關於塗布層的表面粗糙度(Ra)的上限,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80nm以下,特佳為50nm以下。
(光學用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之製造)
本發明之光學用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可按照一般性的聚酯薄膜的製造方法來製造。可舉出例如下述的方法:將聚酯樹脂熔融,將擠出成形為片狀的無定向聚酯於玻璃轉移溫度以上的溫度,利用輥的速度差而於縱方向拉伸之後,藉由拉幅機而於橫方向拉伸,實施熱處理。
本發明的聚酯薄膜為單軸拉伸薄膜或雙軸拉伸薄膜皆無妨,使用雙軸拉伸薄膜作為液晶面板前面之保護薄膜的情形,即使由薄膜面的正上方觀察也無法看到虹狀的色斑,但在由傾斜方向觀察之時會有觀察到虹狀的色斑之情形,所以需要注意。
此現象是由於雙軸拉伸薄膜係由在行進方向、寬度方向、厚度方向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之折射率橢圓體所構成,根據在薄膜內部之光的透射方向,存在遲滯量為零(折射率橢圓體看起來為正圓)的方向。因此,若由傾斜方向之特定的方向觀察液晶顯示螢幕,則會有產生遲滯量成為零之點的情形,而以該點為中心呈同心圓狀產生虹狀的色斑。然後,將由薄膜面的正上方(法線方向)可見到虹狀的色斑的位置為止的角度設為θ時,則薄膜面內的雙折射越大此角度θ就越大,虹狀的色斑就變得難以看見。在雙軸拉伸薄膜,由於角度θ有變小的傾向,所以單軸拉伸薄膜之虹狀的色斑就變得難以看見而較佳。
然而,在完全的單軸性(單軸對稱)薄膜,則因為與定向方向垂直之方向的機械強度顯著降低,故不佳。本發明係較佳為在實質上不產生虹狀的色斑之範圍、或於液晶顯示螢幕所要求的視野角範圍中不產生虹狀的色斑之範圍,具有雙軸性(雙軸對稱性)。
(積層聚酯薄膜)
本發明之主要用於光學用途的積層聚酯薄膜,可藉由於本發明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塗布層上,設置由電子射線或紫外線硬化型丙烯酸樹脂或矽氧烷系熱硬化性 樹脂等所構成的硬塗層等而獲得。
於本發明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塗布層上設置機能層亦為較佳的形態。機能層係指以映射防止或閃斑抑制、抑制虹彩不均、刮傷抑制等作為目的,而於前述之硬塗層以外,具有防眩層、防眩性抗反射層、抗反射層、低反射層及抗靜電層等的機能性之層。機能層係可使用於該技術領域中公知的各種之物,其種類並未被特別限制。以下,針對各機能層進行說明。
例如,於硬塗層之形成,係可使用公知的硬塗層,不被特別限定,但可使用藉由乾燥、熱、化學反應、或者電子射線、放射線、紫外線之任一者照射而聚合、及/或反應的樹脂化合物。就這樣的硬化性樹脂而言,可舉出三聚氰胺系、丙烯酸系、聚矽氧系、聚乙烯醇系的硬化性樹脂,但在高的表面硬度或者得到光學設計之點,較佳為光硬化性型的丙烯酸系硬化性樹脂。就這樣的丙烯酸系硬化性樹脂而言,可使用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系單體或丙烯酸酯系寡聚物,而就丙烯酸酯系寡聚物的例子而言,可舉出聚酯丙烯酸酯系、環氧丙烯酸酯系、胺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聚醚丙烯酸酯系、聚丁二烯丙烯酸酯系、聚矽氧丙烯酸酯系等。可藉由對此等丙烯酸系硬化性樹脂混合反應稀釋劑、光聚合起始劑、增感劑等,而獲得用以形成前述光學機能層的塗布用組成物。
上述之硬塗層亦可具有使外光散射的防眩機能(防眩光機能)。防眩機能(防眩光機能)可藉由於硬塗層 之表面形成凹凸而獲得。此時,薄膜的霧度以理想而言較佳為0~50%,更佳為0~40%,特佳為0~30%。當然,以0%為理想之物,即使為0.2%以上也無妨,即使為0.5%以上亦無妨。
因此,本發明之薄膜的用途主要遍及光學用薄膜的全部,可適宜地使用於稜鏡片、AR(抗反射)薄膜、硬塗薄膜、擴散板、防碎薄膜等之LCD或平板TV、CRT等之光學用構件的基底薄膜、電漿顯示器用的前面板中之構件的近紅外線吸收濾鏡、觸控面板或電致發光等之透明導電性薄膜等。
作為藉由用於上述之硬塗層形成的電子射線或紫外線而硬化的丙烯酸樹脂,更詳細而言係具有丙烯酸酯系之官能基者,例如可使用:含有比較低分子量的聚酯樹脂、聚醚樹脂、丙烯酸樹脂、環氧樹脂、胺基甲酸酯樹脂、醇酸樹脂、螺縮醛樹脂、聚丁二烯樹脂、聚硫醇多烯樹脂、多元醇等之多官能化合物的(甲基)丙烯酸酯等之寡聚物或預聚物及作為反應性稀釋劑之(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吡咯啶酮等之單官能單體以及多官能單體、例如三羥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新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者。
但是,於電子射線或紫外線硬化型樹脂之情 形,則可於前述的樹脂中混合使用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之苯乙酮類、二苯甲酮類、米其勒苯甲醯苯甲酸酯(Michler-Benzoyl benzoate)、α-醯胺肟酯(α-amyloxime ester)、一硫化四甲基秋蘭姆、9-氧硫類,或作為光增感劑之正丁胺、三乙胺、三正丁基膦等。
又,聚矽氧系(矽氧烷系)熱硬化性樹脂係可於酸或鹼觸媒下,將有機矽烷化合物單獨或2種以上混合,使進行水解及縮合反應而製造。尤其於低反射用的情形下,混合1種以上的氟矽烷化合物使水解及縮合反應進行,係於低折射率性、耐汚染性等之提升方面更佳。
(積層聚酯薄膜之製造)
針對本發明中之積層聚酯薄膜的製造方法,以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為例子進行說明,但當然非此等所限定者。
於前述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塗布層面,塗布前述之電子射線或紫外線硬化型丙烯酸樹脂或矽氧烷系熱硬化性樹脂。於塗布層被設置於兩面的情形,係於至少一方的塗布層面進行塗布。塗布液並不需要特別進行稀釋,但因應塗布液的黏度、潤濕性、塗膜厚等之需要而以有機溶劑來稀釋亦無特別的問題。塗布層係於前述之薄膜塗布前述塗布液後,因應需要而使其乾燥後,配合塗布液之硬化條件而以電子射線或紫外線照射及加熱,使塗布層硬化,藉此而形成硬塗層。
於本發明中,硬塗層的厚度係較佳為1~15μm。若硬塗層的厚度為1μm以上,則可有效率地發揮作為硬塗層之對於耐化學性、耐擦傷性、防污性等的效 果而較佳。另一方面,若厚度為15μm以下,則可保持硬塗層的撓性,無發生龜裂等之虞而較佳。
就抗刮性而言,以黑色硬紙板使塗覆面磨損之時,較佳為以目視而刮傷並不醒目。若是前述之評價中刮傷不醒目,則於導輥通過時不易刮傷,在操作性等之觀點為較佳。
靜摩擦係數(μs)的下限較佳為0.3,若為0.3以上,則無過滑的問題,所以於製造步驟中以鍍硬鉻的輥等捲繞就變得容易。可保持操作性、防沾黏性而較佳。靜摩擦係數(μs)的上限較佳為0.5,若為0.5以下,則於捲繞時並無使接觸對象面的薄膜刮傷之虞而較佳。
動摩擦係數(μd)的下限較佳為0.4,若為0.4以上,則無過滑的問題,所以於製造步驟中以鍍硬鉻的輥等捲繞就變得容易。可保持操作性、防沾黏性而較佳。動摩擦係數(μd)的上限較佳為0.6,若為0.6以下,則於捲繞時並無使接觸對象面的薄膜刮傷之虞而較佳。
本發明之聚酯薄膜係主要作為光學用易接著薄膜而使用,所以較佳為具有高的透明性。霧度的下限以理想而言為0%,越接近0%就越佳。霧度的上限較佳為2%,若為2%以下,則光線透射率良好,可於液晶顯示裝置中獲得鮮明的影像而較佳。聚酯薄膜的霧度可按照例如後述之方法來測定。
易接著層性的塗布層與硬塗層之密著性依照藉由後述之測定法的評價,而下限較佳為80%,上限較佳為100%。若為80%以上,則可說是塗布層與硬塗層之 密著性被充分保持的狀態。
關於按照後述之方法來評價的易接著層與硬塗層之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的密著性,下限宜以10%為較佳,高溫高濕密著性的上限較佳為100%。若為10%以上,則在高溫高濕條件下易接著層與硬塗層的密著性大致被滿足,在後加工步驟的通過性係大致滿足。更佳為50%以上。
形成有硬化塗層(hard coat)的偏光片保護用聚酯薄膜,係較佳為無法確認到藉由後述之評價方法的干涉紋,若為無法確認到藉由該評價方法之干涉紋者,則液晶影像裝置的辨視性即成為良好而較佳。
本發明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可用於各種的用途,但較佳被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所使用的偏光板之製造步驟,係特佳被使用來作為構成偏光板之偏光片的保護薄膜者。通常,偏光片多為聚乙烯醇製之物,本發明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係因應需要而使用聚乙烯醇製或於其中加入交聯劑等的接著劑而被接著於偏光片。該時,本發明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塗布層更佳為非用於與偏光片接著之側的面,而用於其相反面。於本發明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之與偏光片接著的表面,係較佳為積層有例如國際公開第2012/105607號所記載之包含聚酯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及交聯劑的易接著層。
[實施例]
接著,使用實施例、比較例、及參考例來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當然並非以下的實施例所限 定者。又,本發明中使用的評價方法係如下述。
(1)平均粒徑
〔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之測定法〕
上述之粒子的平均粒徑之測定可藉由下述的方法進行。將粒子以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拍攝照片,以如最小之粒子1個的大小成為2~5mm的倍率,測定300~500個粒子的最大徑(最遠離之2點間的距離),並將其平均值當成平均粒徑。於本發明中之塗布層中存在的粒子之平均粒徑可藉由該測定方法來測定。
〔動態光散射法〕
粒子的平均粒徑於粒子或薄膜之製造時,亦可藉由動態散射法求出。以分散媒稀釋溶膠,使用分散媒的參數而以次微粒子分析儀N4 PLUS(Beckman Coulter公司製)測定,以累差法進行演算,藉以得到平均粒徑。動態光散射法中,可觀測到溶膠中之粒子的平均粒徑,有粒子彼此的凝集時,可觀測到該等之凝集粒子的平均粒徑。
(2)粒子的折射率
粒子的折射率測定可藉由下述的方法進行。將無機粒子以150℃乾燥後,將以研缽粉碎的粉末浸漬於溶媒1(比粒子低折射率者)之後,將溶媒2(比粒子高折射率者)一點一點地添加至微粒子幾乎成為透明。使用阿貝折射計(ATAGO CO.,LTD.製阿貝折射率計)來測定此液的折射率。測定於23℃,以D線(波長589nm)進行。上述溶媒1與溶媒2係選擇能夠互相混合者,因應折射率而可舉出例如1,1,1,3,3,3-六氟-2-丙醇、2-丙醇、氯仿、四氯化碳、 甲苯、甘油等之溶媒。
(3)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霧度
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霧度係依據JIS K 7136:2000,使用濁度計(日本電色製,NDH2000)測定。
(4)密著性
於實施例所得之聚酯薄膜的易接著層上,形成前述硬塗層之形成的項目中所述之硬塗層。將形成有硬化塗層的易接著用聚酯薄膜依據JIS-K5400-1990之8.5.1的記載,求出硬塗層與基材薄膜的密著性。
具體而言,使用空隙間隔2mm的刀具導軌,對硬塗層面切出貫通硬塗層而到達基材薄膜之100個方格狀的切痕。接著,將賽珞凡黏著帶(NICHIBAN製,405號;24mm寬)貼著於方格狀的切痕面,以橡皮擦摩擦使其完全地附著。然後,垂直地將賽珞凡黏著帶由硬化塗層積層偏光片保護薄膜的硬塗層面剝離,以目視計算由硬化塗層積層偏光片保護薄膜的硬塗層面上剝落之方格的數量,由下式求出硬塗層與基材薄膜的密著性。此外,在方格之中部分地剝離者也當成剝落的方格來計算。
密著性(%)={1-(剝落的方格之數量/100)}×100
(5)耐濕熱性
將形成有前述之硬化塗層的偏光片保護用積層薄膜在高溫高濕槽中,85℃、85RH%的環境下放置500小時,接著,取出硬化塗層積層偏光片保護薄膜,在室溫放置12小時。然後,以與前述同樣的方法求出硬塗層與基材薄膜的密著性當成耐濕熱性。
(6)靜摩擦係數、動摩擦係數(μs、μd)
實施例所得之聚酯薄膜的摩擦係數係依據JIS K7125-1999塑膠-薄膜及片摩擦係數試驗方法,使用TENSILON(東洋Baldwin,RTM-100)測定。
(7)干涉條紋改善性(虹彩狀色彩)
於各實施例所得之光學用易接著聚酯薄膜的易接著層上形成硬塗層。將形成有硬化塗層的光學用易接著聚酯薄膜切出10cm(薄膜寬度方向)×15cm(薄膜縱軸方向)的面積,作成試料薄膜。於與所得之試料薄膜的硬塗層面之相反面,貼合黑色光澤帶(Nitto Dcnko Corporation製,乙烯基帶(vinyl tape)No21;黑)。將此試料薄膜之硬化塗層面作為上面,將3波長型晝白色(國際牌Palook,F.L 15EX-N 15W)作為光源,以由斜上目視可見到最強反射的位置關係(自光源之距離40~60cm,15~45°的角度)進行觀察。
將以目視觀察的結果以下述之基準來進行分級。此外,觀察係以精通於該評價的5名進行,將最多的等級作為評價等級。於假若在2個的等級成為同數量的情形,係採用被分成3個等級的中心。例如,將◎與○各2名且△為1名的情形採用○,將◎為1名且○與△各2名的情形採用○,將◎與△各2名且○為1名的情形採用○。
◎:從所有的角度之觀察都沒有看到虹彩狀色彩
○:藉由某角度略微看到虹彩狀色彩
△:略微觀察到虹彩狀色彩
×:觀察到清晰的虹彩狀色彩
(8)塗布層的抗刮性
於摩擦堅牢度試驗機(DAIEI KAGAKU SEIKI MFG.製,RT-200)裝上3cm(薄膜寬度方向)×20cm(薄膜縱軸方向)的光學用易接著性聚酯薄膜,於加上砝碼(300g)的荷重頭部(2cmx2cm,200g)與試料薄膜的接觸部,使用黑色硬紙板(厚度80μm,算術平均表面粗糙度0.03μm),以1來回20秒的速度來回10cm的距離3次。將所得之試料薄膜乘載於黑色硬紙板之上,以目視確認是否有刮傷。
○:在黑色硬紙板上無法確認刮傷,或依位置而可確認些微的刮傷
△:在黑色硬紙板上可全面地確認些微的刮傷
×:在黑色硬紙板上可明顯確認刮傷
(9)玻璃轉移溫度
依據JIS K7121-1987,使用示差掃描熱量分析儀(SEIKO-INSTRUMENTS製,DSC6200),使樹脂試樣10mg於25~300℃的溫度範圍中以20℃/min升溫,將由DSC曲線所得之外插玻璃轉移起始溫度當成玻璃轉移溫度。
(10)數量平均分子量
將樹脂0.03g溶於10ml四氫呋喃,使用GPC-LALLS裝置低角度光散射光度計LS-8000(TOSOHCORPORATION製,四氫呋喃溶媒,標準:聚苯乙烯),使用管柱(昭和電工公司製shodex KF-802、804、806)以管柱溫度30℃、流量1ml/分鐘來測定數量平均分子量。
(11)樹脂組成
將樹脂溶解於氘代氯仿,使用VARIAN公司製核磁共 振光譜儀(NMR)Gemini-200進行1H-NMR分析,由其積分比決定各組成的莫耳%比。
(12)表面粗糙度(Ra)
根據JIS-B0601-2001而以surfcom(註冊商標)304B(TOKYO SEIMITSU CO.,LTD.製)測定Ra。此外,測定條件係以截斷值0.08μm、探針半徑2μm、測定長0.8mm、測定速度0.03mm/秒進行。
(聚酯樹脂之聚合)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及部分回流式冷凝器的不銹鋼製高壓釜,進料對苯二甲酸二甲酯194.2質量份、間苯二甲酸二甲酯184.5質量份、間苯二甲酸二甲酯-5-磺酸鈉14.8質量份、二乙二醇233.5質量份、乙二醇136.6質量份、及鈦酸四正丁酯0.2質量份,以160℃至220℃的溫度花費4小時進行酯交換反應。接著升溫至255℃,將反應系統緩緩地進行減壓之後,在30Pa的減壓下使其進行反應1小時30分鐘,而獲得共聚合聚酯樹脂(I)。所得之共聚合聚酯樹脂(I)為淡黃色透明。測定共聚合聚酯樹脂(I)的還原黏度的結果為0.70dl/g。藉由DSC之玻璃轉移溫度為40℃,數量平均分子量為20000。
共聚合聚酯樹脂(I)的組成如下。
‧二羧酸成分:對苯二甲酸49莫耳%、間苯二甲酸48莫耳%、5-間苯二甲酸鈉3莫耳%
‧二醇成分:乙二醇40莫耳%、二乙二醇60莫耳%
(聚酯水分散體之製造)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與回流裝置的反應器放入共 聚合聚酯樹脂(I)30質量份、乙二醇正丁醚15質量份,以110℃加熱並攪拌,將樹脂溶解。樹脂完全地溶解之後,一邊攪拌而將水55質量份緩緩地添加於聚酯溶液。添加後,一邊攪拌溶液而冷卻至室溫,製作了固體含量28.2質量%之乳白色的聚酯水分散體(Iα)。
(聚胺基甲酸酯水分散體之製造)
於具備攪拌機、戴氏冷凝器、氮導入管、氧化矽凝膠乾燥管、及溫度計的四口燒瓶投入4,4-二環己甲烷二異氰酸酯43.75質量份、二羥甲基丁酸12.85質量份、數量平均分子量2000的聚六亞甲基碳酸酯二醇153.41質量份、二丁基錫二月桂酸(dibutyltin dilaurate)0.03質量份、及作為溶劑的丙酮84.00質量份,氮氣體環境下,於75℃攪拌3小時,確認反應液到達所定之胺當量。接著,將此反應液降溫至40℃之後,添加三乙胺8.77質量份,而獲得聚胺基甲酸酯預聚物溶液。接著,於具備能夠高速攪拌的均質機(homodisper)之反應容器添加水450g,調整為25℃,一邊以2000min-1攪拌混合,一邊添加聚胺基甲酸酯預聚物溶液而進行水分散。然後,藉由在減壓下,除去丙酮及水的一部份,而調配了固體含量37質量%的水溶性聚胺基甲酸酯樹脂溶液(II)。所得之聚胺基甲酸酯樹脂(II)的玻璃轉移點溫度為-30℃。
(嵌段聚異氰酸酯系交聯劑之聚合)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凝管的燒瓶進料具有以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為原料之異三聚氰酸酯結構的聚異氰酸酯化合物(Asahi-Kasei Chemicals製,Duranate TPA)100質量份、丙二醇單甲醚乙酸酯55質量份、聚乙二醇單甲基醚(平均分子量750)30質量份,氮氣體環境下,在70℃保持4小時。然後,將反應液溫度降至50℃,並滴入甲基乙基酮肟47質量份。測定反應液的紅外線頻譜,確認異氰酸酯基的吸收消失,獲得了固體含量75質量%的嵌段聚異氰酸酯水分散液(III)。
(唑啉系交聯劑之聚合)
於具備溫度計、氮氣體導入管、回流冷凝器、滴液漏斗、及攪拌機的燒瓶投入作為水性介質之離子交換水58質量份與異丙醇58質量份的混合物、及聚合起始劑(2,2’-偶氮雙(2-脒基丙烷).二鹽酸鹽)4質量份。另一方面,於滴液漏斗投入作為具有唑啉基之聚合性不飽和單體的2-異丙烯基-2-唑啉16質量份、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乙二醇的平均加成莫耳數‧9莫耳,新中村化學製)32質量份、及甲基丙烯酸甲酯32質量份的混合物,氮氣體環境下,於70℃下以1小時來滴入。滴入結束後,攪拌反應溶液9小時並冷卻,以獲得具有固體含量濃度40質量%之唑啉基的水溶性樹脂(IV)。
(碳二亞胺系交聯劑之聚合)
於具備攪拌機、溫度計、回流冷凝管的燒瓶進料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168質量份與聚乙二醇單甲基醚(M400,平均分子量400)220質量份,在120℃攪拌1小時,並進一步加入4,4’-二環己甲烷二異氰酸酯26質量份與作為碳二亞胺化觸媒的3-甲基-1-苯基-2-環磷烯(phospholene)-1-氧化物3.8質量份(相對於總異氰酸酯為 2質量%),氮氣流下在185℃進一步攪拌5小時。測定反應液的紅外線頻譜,確認波長2200~2300cm-1的吸收消失。放冷至60℃並加入離子交換水567質量份,而獲得固體含量40質量%的碳二亞胺水溶性樹脂(V)。
(環氧系交聯劑)
作為環氧系交聯劑而使用Nagase ChemteX公司製Denacol EX-521(固體含量濃度100%)(環氧系交聯劑(VI))。
(三聚氰胺系交聯劑)
作為三聚氰胺系交聯劑,而使用DIC公司製BECKAMINE M-3(固體含量濃度60%)(三聚氰胺系交聯劑(VII))。
(氧化鋯粒子)
於3公升的玻璃製容器投入純水2283.6g與草酸二水合物403.4g,加熱為40℃而調配10.72質量%的草酸水溶液。一邊攪拌此水溶液,一邊緩緩地添加次碳酸鋯(zirconium oxycarbonate)粉末(ZrOCO3,AMR International Corp.製,換算為ZrO2而含有39.76質量%。)495.8g,30分鐘混合之後,在90℃進行30分鍾的加熱。接著,花費1小時而緩緩地添加25.0質量%氫氧化四甲銨水溶液(多摩化學工業(股)製)1747.2g。在此時點,混合液為漿體狀,且以ZrO2換算係含有4.0質量%。將此漿體移動至不銹鋼製高壓釜容器,在145℃進行5小時的水熱處理。此水熱處理後的生成物係沒有未膠溶物而完全地溶膠化。所得之溶膠係以ZrO2計含有4.0質量%,pH為6.8,利用動態光 散射法測定之平均粒徑為19nm。又,將溶膠以純水調整為ZrO2濃度2.0質量%而測定之透射率為88%。藉由透射型電子顯微鏡而觀察粒子的結果,幾乎皆為7nm左右的ZrO2一次粒子之凝集粒子。將進行上述水熱處理而得之ZrO2濃度4.0質量%的氧化鋯溶膠4000g使用超過濾裝置,一邊緩緩地添加純水一邊進行清洗及濃縮,而獲得ZrO2濃度13.1質量%、pH為4.9,ZrO2濃度13.1質量%之時的透射率76%之鋯溶膠953g。
對於進行上述清洗及濃縮而得之ZrO2濃度13.1質量%的氧化鋯溶膠300g添加20質量%檸檬酸水溶液3.93g及25質量%氫氧化四甲銨水溶液11.0g之後,進一步以超過濾裝置進行濃縮的結果,獲得ZrO2濃度30.5質量%之高濃度的氧化鋯溶膠129g。此所得之高濃度的氧化鋯溶膠係pH9.3,利用動態光散射法測定之平均粒徑為19nm。又,此氧化鋯溶膠沒有沈澱物,在50℃的條件下穩定1個月以上。
(氧化鈦粒子)
將包含以TiO2換算基準計為7.75質量%的四氯化鈦(OSAKA Titanium technologies(股)製)之四氯化鈦水溶液12.09kg、與包含15質量%的氨之氨水(宇部興產(股)製)4.69kg混合,調配pH9.5的白色漿體液。接著,將此漿體過濾之後,以純水清洗,而獲得固體含量含量為10質量%的含水鈦酸濾餅9.87kg。接著,對此濾餅加入包含35質量%的過氧化氫之過氧化氫水(三菱瓦斯化學(股)製)11.28kg與純水20.00kg之後,以80℃的溫度在攪拌下加 熱1小時,進一步加入純水57.52kg,獲得包含以TiO2換算基準為1質量%的過氧化鈦酸之過氧化鈦酸水溶液98.67kg。此過氧化鈦酸水溶液為透明的黃褐色,pH為8.5。
接著,於前述過氧化鈦酸水溶液98.67kg混合4.70kg的陽離子交換樹脂(三菱化學(股)製),於此,將包含以SnO2換算基準為1質量%的錫酸鉀(昭和化工(股)製)之錫酸鉀水溶液12.33kg在攪拌下緩緩地添加。接著,將吸附有鉀離子等之陽離子交換樹脂分離之後,放入高壓釜(耐壓硝子工業(股)製,120L),在165℃的溫度加熱18小時。
接著,將所得之混合水溶液冷卻至室溫之後,以超過濾膜裝置(旭化成(股)製,ACV-3010)濃縮,而獲得固體成分含量為10質量%之含鈦系微粒子(以下稱為「P-1」)的水分散溶膠9.90kg。將如此地進行所得之溶膠中含的固形物以上述之方法測定的結果,係包含具有金紅石型之結晶結構的含鈦及錫之複合氧化物的鈦系微粒子(一次粒子)。再者,測定此鈦系微粒子中含的金屬成分之含量的結果,以各金屬成分的氧化物換算基準而TiO2為87.2質量%、SnO2為11.0質量%、及K2O為1.8質量%。又,該混合水溶液的pH為10.0。再者,含前述鈦系微粒子的水分散溶膠為透明的乳白色,此水分散溶膠中含的前述鈦系微粒子之平均粒徑為35nm,進而具有100nm以上之粒徑的粗大粒子之分布頻率為0%。再者,可視為所得之鈦系微粒子的折射率為2.42。
(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
將上述所得之氧化鋯粒子與氧化鈦粒子以各別的比率混合,以作成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
(硬塗層的形成)
於與以後述之實施例製造的聚酯薄膜之偏光片接著的面為相反側之面,將下述組成的硬塗層形成用塗布液使用# 10金屬線塗布棒進行塗布,以70℃乾燥1分鐘,除去溶劑。接著,對塗布了硬塗層的薄膜,使用高壓水銀燈照射300mJ/cm2的紫外線,獲得具有厚度5μm之硬塗層的偏光片保護薄膜。
‧硬塗層形成用塗布液
(新中村化學製A-DPH)
聚乙烯二丙烯酸酯(polyethylene diacrylate)6.80質量%
(新中村化學製A-400)
光聚合起始劑 1.00質量%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IRGACURE 184)
(實施例1)
(塗布液的調製)
調製下述之組成的塗布液。
(平均粒徑23nm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相對於氧化鋯/氧化鈦合計質量之氧化鋯質量75質量%, 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
粒子B-1 0.90質量份
(平均粒徑450nm的氧化矽溶膠,固體含量濃度 40質量%)
聚酯水分散體(Iα) 17.92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28.2質量%)
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 2.90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75質量%)
界面活性劑 0.30質量份
(氟系,固體含量濃度10質量%)
(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之製造)
作為薄膜原料聚合物,將固有黏度(溶媒:酚/四氯乙烷=60/40)為0.62dl/g且實質上不含有粒子的PET樹脂丸粒於133Pa之減壓下,以135℃乾燥6小時。然後,供給至擠出機,在約280℃熔融擠出為片狀,而在保持表面溫度為20℃的旋轉冷卻金屬輥上急速冷卻使其密著固化,獲得未拉伸PET片。
將此未拉伸PET片以經加熱之輥群及紅外線加熱器加熱為100℃,然後以具有圓周速率差的輥群於縱軸方向拉伸3.5倍,而獲得單軸拉伸PET薄膜。
接著,將上述塗布液以輥塗布法塗布於PET薄膜的單面之後,以80℃乾燥15秒鐘。此外,以最終拉伸後之乾燥後的塗布量成為0.12g/m2的方式進行調整。接著藉由拉幅機在150℃下沿寬度方向拉伸至4.0倍,且在將薄膜的寬度方向之長度固定的狀態,於230℃加熱0.5秒鐘,再以230℃進行3%之寬度方向的鬆弛處理10秒鐘,獲得厚度38μm的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2)
除了取代塗布液的粒子A-1,而相對於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之氧化鋯的質量之比例變更為50質量%的粒子A-2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3)
除了取代塗布液的粒子A-1,而相對於氧化鋯與氧化鈦的合計質量之氧化鋯的質量之比例變更為25質量%的粒子A-3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4)
除了取代在實施例1調製、使用的塗布液,而調製、使用下述之組成的塗布液之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平均粒徑23nm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 相對於氧化鋯/氧化鈦合計質量之氧化鋯質量75質量%,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
粒子B-1 0.95質量份
(平均粒徑450nm的氧化矽溶膠,固體含量濃度40質量%)
聚酯水分散體(Iα) 18.77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28.2質量%)
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 3.03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75質量%)
界面活性劑 0.30質量份
(氟系,固體含量濃度10質量%)
(實施例5)
除了取代在實施例1調製、使用的塗布液,而調製、使用下述之組成的塗布液之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平均粒徑23nm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相對於氧化鋯/氧化鈦合計質量之氧化鋯質量75質量%,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
粒子B-1 0.87質量份
(平均粒徑450nm的氧化矽溶膠,固體含量濃度40質量%)
聚酯水分散體(Iα) 17.15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28.2質量%)
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 2.80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75質量%)
界面活性劑 0.30質量份
(氟系,固體含量濃度10質量%)
(實施例6)
除了取代在實施例1調製、使用的塗布液,而調製、使用下述之組成的塗布液之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平均粒徑23nm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相對於氧化鋯/氧化鈦合計質量之氧化鋯質量75質量%,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
粒子B-1 0.90質量份
(平均粒徑450nm的氧化矽溶膠,固體含量濃度40質量%)
聚胺基甲酸酯水分散體(II) 13.70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37質量%)
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 2.90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75質量%)
界面活性劑 0.30質量份
(氟系,固體含量濃度10質量%)
(實施例7)
除了取代在實施例1調製、使用的塗布液,而調製、使用下述之組成的塗布液之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平均粒徑23nm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相對於氧化鋯/氧化鈦合計質量之氧化鋯質量75質量%,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
粒子B-1 0.90質量份
(平均粒徑450nm的氧化矽溶膠,固體含量濃度40質量%)
聚酯水分散體(Iα) 13.27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28.2質量%)
聚胺基甲酸酯水分散體(II) 4.98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37質量%)
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 2.90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75質量%)
界面活性劑 0.30質量份
(氟系,固體含量濃度10質量%)
(實施例8)
除了將塗布液之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變更為具有唑啉基的水溶性樹脂(IV),並調節其含量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9)
除了將塗布液之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變更為碳二亞胺水溶性樹脂(V),並調節其含量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10)
除了將塗布液之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變更為三聚氰胺系交聯劑(VII),並調節其含量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11)
除了將塗布液之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變更為環氧系交聯劑(VI),並調節其含量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12)
除了取代塗布液的粒子A-1,而變更為平均粒徑 40nm的粒子A-4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13)
除了取代塗布液的粒子A-1,而變更為平均粒徑30nm的粒子A-5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14)
除了變更塗布層的膜厚為0.05μm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15)
除了變更塗布層的膜厚為0.075μm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16)
除了變更塗布層的膜厚為0.125μm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實施例17)
除了取代在實施例1調製、使用的塗布液,而調製、使用下述之組成的塗布液之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平均粒徑23nm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相對於氧化鋯/氧化鈦合計質量之氧化鋯質量75質量%, 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
粒子B-1 0.36質量份
(平均粒徑450nm的氧化矽溶膠,固體含量濃度40質量%)
聚酯水分散體(Iα) 17.98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28.2質量%)
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 2.90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75質量%)
界面活性劑 0.30質量份
(氟系,固體含量濃度10質量%)
(實施例18)
除了取代在實施例1調製、使用的塗布液,而調製、使用下述之組成的塗布液之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平均粒徑23nm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相對於氧化鋯/氧化鈦合計質量之氧化鋯質量75質量%,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
粒子B-1 1.44質量份
(平均粒徑450nm的氧化矽溶膠,固體含量濃度40質 量%)
聚酯水分散體(Iα) 17.88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28.2質量%)
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 2.90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75質量%)
界面活性劑 0.30質量份
(氟系,固體含量濃度10質量%)
(比較例1)
除了取代塗布液的粒子A-1,而變更為不含氧化鈦之非混合氧化鋯單獨粒子A-6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比較例2)
除了取代塗布液的粒子A-1,而變更為不含氧化鋯之非混合氧化鈦系單獨粒子A-7,且考慮固體含量濃度而調整質量%以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比較例3)
除了取代在實施例1調製、使用的塗布液,而調製、使用下述之組成的塗布液之外,係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而獲得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平均粒徑23nm的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相對於氧化鋯/氧化鈦合計質量之氧化鋯質量75質量%,固體含量濃度13質量%)
聚酯水分散體(Iα) 28.58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28.2質量%)
嵌段異氰酸酯系交聯劑(III) 1.38質量份
(固體含量濃度75質量%)
界面活性劑 0.30質量份
(氟系,固體含量濃度10質量%)
藉由各實施例所得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係抗刮性良好,且靜摩擦係數、動摩擦係數都適度,於透明性、密著性、耐濕熱性、低干涉性的各評價項目中亦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相對於此,藉由比較例1所得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係由於塗布層中的粒子A並未含有氧化鋯,而無法滿足耐濕熱性。又,藉由比較例2所得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係由於塗布層中的粒子A並未含有氧化鈦,而無法滿足抗刮性。然後,藉由比較例3所得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係由於未含有塗布層中之滑劑粒子B,而摩擦係數大。
(實施例19)
於實施例1中所得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塗布層上,使用# 5金屬線塗布棒塗布下述組成的防眩層形成用塗布液,以70℃乾燥1分鐘,除去溶劑。接著,對塗布了防眩層的薄膜使用高壓水銀燈而照射300mJ/cm2的紫外線,獲得具有厚度5μm之防眩層的積層聚酯薄膜。獲得被賦予有防眩性之較佳的積層聚酯薄膜。
‧防眩層形成用塗布液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公司製IRGACURE 184)
(實施例20)
於實施例1中所得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塗布層上,使用棒塗布機塗布下述組成之中折射率層形成用塗布液,70℃乾燥1分鐘後,使用高壓水銀燈照射400mJ/cm2的紫外線,獲得乾燥膜厚5μm的中折射率層。接著,於形成之中折射率層之上,使用棒塗布機,將下述組成之高折射率層形成用塗布液以與中折射率層同樣的方法形成,再於其上將下述組成之低折射率層形成用塗布液以與中折射率層同樣的方法形成,獲得積層有抗反射層的積層聚酯薄膜。獲得具有抗反射性之較佳的積層聚酯薄膜。
‧中折射率層形成用塗布液(折射率1.52)
‧高折射率層形成用塗布液(折射率1.64)
‧低折射率層形成用塗布液(折射率1.42)
1,10-二丙烯醯氧基-2,2,3,3,4,4,5,5,6,6,7,7,8,8,9,9-十六氟癸烷 70質量份

Claims (5)

  1. 一種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係至少單面上具有塗布層之聚酯薄膜,該塗布層含有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滑劑粒子B、及黏合劑樹脂,相對於該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中之氧化鋯與氧化鈦合計質量,氧化鋯之含有率為10~90質量%,且該滑劑粒子B的平均粒徑為200nm以上。
  2. 如請求項1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中,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的平均粒徑為5~200nm。
  3. 如請求項1或2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中,相對於塗布層的固體含量,滑劑粒子B的含有率為0.1~20質量%。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其中,相對於塗布層的固體含量,氧化鋯/氧化鈦混合粒子A的含有率為2~50質量%。
  5. 一種積層聚酯薄膜,其係於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易接著性聚酯薄膜的塗布層上,具有選自包含硬塗層、防眩層、防眩性抗反射層、抗反射層及低反射層之群組的1個以上的機能層。
TW105136197A 2015-11-13 2016-11-08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TWI5994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2757 2015-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8461A true TW201728461A (zh) 2017-08-16
TWI599482B TWI599482B (zh) 2017-09-21

Family

ID=58695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6197A TWI599482B (zh) 2015-11-13 2016-11-08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2) JP6521264B2 (zh)
KR (1) KR101893741B1 (zh)
CN (1) CN108349228B (zh)
TW (1) TWI599482B (zh)
WO (1) WO20170821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58999A1 (ja) * 2017-09-22 2019-03-28 東洋紡株式会社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931709B2 (ja) * 2017-09-22 2021-09-0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表面用保護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9130349B (zh) * 2018-06-07 2020-07-17 浙江欣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清无彩虹防刮pc材质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MY196707A (en) * 2018-08-10 2023-05-02 Toyo Boseki Release film for production of ceramic green sheet
KR20210114004A (ko) * 2019-01-31 2021-09-17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접착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20220119603A1 (en) * 2019-02-13 2022-04-21 Toyobo Co., Ltd.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KR20220032572A (ko) * 2019-07-12 2022-03-15 도요보 가부시키가이샤 폴딩형 디스플레이용 하드 코트 필름과 그 용도
JPWO2021010158A1 (zh) * 2019-07-12 2021-01-21
JPWO2021014922A1 (zh) * 2019-07-23 2021-01-28
KR20220108667A (ko) * 2021-01-27 2022-08-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광학 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표시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26601A (ja) * 1983-12-14 1985-07-06 Hoya Corp 多層反射防止膜
GB8427125D0 (en) * 1984-10-26 1984-12-05 Lundbeck & Co As H Organic compounds
GB9212838D0 (en) * 1992-06-17 1992-07-29 Ici Plc Polymeric film
JPH11133204A (ja) * 1997-09-01 1999-05-21 Seiko Epson Corp 硬化膜付きプラスチックレンズ
JP2001100002A (ja) * 1999-09-29 2001-04-13 Canon Inc 反射防止膜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部材
JP2006249185A (ja) * 2005-03-09 2006-09-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硬化性樹脂組成物、光学機能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203712A (ja) 2006-02-06 2007-08-16 Fujifilm Corp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積層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光学シート及び表示装置
JP5363176B2 (ja) * 2009-04-16 2013-12-11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CN102648094B (zh) * 2009-12-04 2015-04-08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易粘接性热塑性树脂膜
WO2013058212A1 (ja) * 2011-10-22 2013-04-25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塗布フィルム
WO2013137101A1 (ja) * 2012-03-16 2013-09-19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65887A (ja) * 2012-09-10 2014-04-17 Toyobo Co Ltd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778724B2 (ja) * 2013-08-09 2015-09-16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5176465A (ja) * 2014-03-17 2015-10-05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のベースフィルム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透明導電性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42439A (ko) 2018-04-25
TWI599482B (zh) 2017-09-21
WO2017082130A1 (ja) 2017-05-18
JP2017095734A (ja) 2017-06-01
JP6737364B2 (ja) 2020-08-05
CN108349228B (zh) 2019-03-26
JP2019090058A (ja) 2019-06-13
KR101893741B1 (ko) 2018-08-30
CN108349228A (zh) 2018-07-31
JP6521264B2 (ja) 2019-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9482B (zh) Laminated polyester film
JP4661946B2 (ja)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3632044B1 (ja)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7230994B2 (ja) 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4065887A (ja)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109088B2 (ja)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117570B2 (ja) 光学用易接着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142481B2 (ja) 偏光子保護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202229432A (zh) 易接著性聚酯薄膜
JP6119941B1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160038B2 (ja) 偏光子保護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