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6475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6475A
TW201726475A TW105102893A TW105102893A TW201726475A TW 201726475 A TW201726475 A TW 201726475A TW 105102893 A TW105102893 A TW 105102893A TW 105102893 A TW105102893 A TW 105102893A TW 201726475 A TW201726475 A TW 2017264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vehicle
front cover
disposed
cove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2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6951B (zh
Inventor
林志隆
莊江仁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51028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695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64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64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69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6951B/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包含:前殼部,其具備中央前部蓋部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及,車燈,其被配置在前殼部中。中央前部蓋部和側方前部蓋部,以被形成個別物體的方式,而在中央前部蓋部與側方前部蓋部之間,形成自前殼部的前方側朝向後方側延伸的分割線。側方前部蓋部包含車燈開口,以配置車燈。車燈開口,具有:第一前端部;第二前端部,其比第一前端部被形成在更靠外方側且更後方側;及,架橋部,其連接第一前端部與第二前端部。中央前部蓋部,具有自中央前部蓋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側且後方側的延出部。延出部,比側方前部蓋部的第二前端部,被配置在車寬方向的更靠內方側,且以與架橋部重疊的方式被配置在架橋部的外方側。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特別是關於一種具備大的車燈之固定擋板型車輛。
以往,速克達型車輛等的跨坐型車輛,主要分成固定擋板型車輛及可動擋板型車輛的兩種類。一般來說,固定擋板型車輛,並沒有小型的前擋板,該小型的前擋板被固定在前叉上而與前輪一起左右轉動且覆蓋前輪的上方。所以,為了確保充分的擋泥機能,相較於可動擋板型車輛的前殼部,固定擋板型車輛的前殼部必須延伸直到車輛的前方側且下方側(例如,專利文獻1)。因此,固定擋板型車輛的前殼部,一般來說是大的構件。
又,固定擋板型車輛的前殼部的整體的上下方向長,所以能夠在前殼部的下部大幅獲取配置空間。於是,利用在該前殼部的下部的大的配置空間,例如能夠以延伸直到前殼部的下部的方式在上下方向配置大的車燈。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138977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中,揭露一種固定擋板型車輛。該專利文獻1的前殼部也是大的構件,且是以一體的單一構件來形成,所以前殼部過大。如果前殼部大,則設計性會因為製造上的侷限而受到限制。然而,從設計上的要求來看,想要謀求前殼部的形狀的自由度的提升。因此,為了兼顧製造容易性及設計自由度,想要將固定擋板型車輛的前殼部加以分割,而採用分割型前殼部,其具有能夠分割的構成。
一般來說,關於分割型前殼部的分割樣式,主要有朝向車輛前後方向(縱方向)及朝向車寬方向(橫方向)分割的兩種類型。其中,相較於在橫方向上分割的類型,在縱方向上分割的類型的分割線上附著的水,能夠順著行進風(行進時迎面而來的風)而容易地在前後方向上流動,所以分割型前殼部較佳是在前述的縱方向上加以分割。因此,本發明人,想到將大的前殼部加以分割成三個,而分割成:中央前部蓋部,其自前方覆蓋頭管部並且延伸直到前輪的上方;及,位於左右的兩個側方前部蓋部,其從中央前部蓋部的外側邊緣延伸到車寬方向的外方側且下方側。
又,一般的車燈,為了進一步提高識別性,而設置在車寬方向上分開某種程度的位置上,亦即設置在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的側部上。為了防止由於將車燈設置在分割型前殼部的一部分也就是側方前部蓋部所造成的剛性低下,而採用沒有缺口的車燈開口來設置車燈。但是,如上述,如果以 延伸直到前殼部的下部的方式來配置大的車燈,則車燈開口的一部分也就是架橋部恐怕會變細,而造成側方前部蓋部的剛性略顯不足。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能夠提升前殼部的形狀的自由度、進一步提高車燈的被視認性、及補強側方前部蓋部的剛性。
於是,本發明人,想到形成從中央前部蓋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側且後方側的延出部,來與變細的架橋部重疊,藉此補強側方前部蓋部的剛性。
但是,在雨天時行進中的跨坐型車輛上,雨水或混雜在雨水中的泥會順著行進風且沿著中央前部蓋部的延出部而容易地到達側方前部蓋部。又,在行進中的跨坐型車輛的側方前部蓋部的後側,亦即騎乘者的腳的附近會產生負壓,所以沿著中央前部蓋部的延出部流動的雨水或泥,會因為該負壓而從側方前部蓋部的後緣朝向車寬方向的中心飛濺。因此,恐怕雨水或泥會弄髒騎乘者的腳。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能夠減少雨水或泥水等到達騎乘者的腳的情況發生。
於是,本發明人想到,將延出部的端部,配置在比側方前部蓋部更靠車寬方向的內方側。
本發明人藉由上述想到的技術方案而完成的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包含:車體框架,其具有頭管部;前輪,其被支持在前述車體框架上;前殼部,其具備中央前部蓋部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及,車燈,其被配置 在前述前殼部中。該中央前部蓋部,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前述前輪的上方且在前述頭管部的前方,並具有比前輪軸位於車輛更前方的部分。該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前述中央前部蓋部更靠車寬方向的外方側。
其中,前述車燈,其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左右方向的寬度更大。前述中央前部蓋部和前述側方前部蓋部,以被形成個別物體的方式,而在前述中央前部蓋部與前述側方前部蓋部之間,形成自前述前殼部的前方側朝向後方側延伸的分割線。前述側方前部蓋部包含車燈開口,以配置前述車燈。前述車燈開口,具有:內緣,其自前述車燈開口的上端,延伸到被形成在內方側且前方側上的第一前端部的前端;外緣,其自前述車燈開口的上端,延伸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該前端比前述上端更靠前方側且比前述第一前端部被形成在更靠外方側且更後方側上;及,架橋部,其連接前述第一前端部與前述第二前端部。前述中央前部蓋部,具有自前述中央前部蓋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側且後方側的延出部。前述延出部,比前述側方前部蓋部的前述第二前端部,被配置在車寬方向的更靠內方側,且以與前述架橋部重疊的方式被配置在前述架橋部的外方側。
在速克達型車輛等的跨坐型車輛中的車寬相當有限,藉由此構成,車燈開口,其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左右方向的寬度更大,所以利用大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而能夠以設置大的車 燈的方式,來大幅獲取車燈的視認面積以提高被視認性。亦即,不需要增大車寬就能夠提高車燈的被視認性。
又,前殼部,被分割成複數個蓋部。亦即,前殼部,包含中央前部蓋部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中央前部蓋部和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是個別的構件。
這樣將前殼部加以分割成個別物體,相較於專利文獻1的前殼部這樣的大的構件且以一體的單一構件來形成的構成,由中央前部蓋部及側方前部蓋部所構成的前殼部的製造容易性及設計自由度被提升。
進一步,如果為了大幅獲取車燈的視認總面積以盡量提高被視認性,而將架橋部變細,該架橋部作為車燈開口的一部分且位於邊緣部,則恐怕有側方前部蓋部的剛性降低的問題。針對此問題,藉由將從中央前部蓋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側且後方側的延出部,以與架橋部重疊的方式配置在架橋部的外方側,而能夠補強側方前部蓋部的剛性。藉此,能夠進一步提高車燈的被視認性,且兼顧側方前部蓋部的剛性。
又,針對如果設置延出部,所造成的雨水或混雜在雨水中的泥會順著行進風且沿著中央前部蓋部的延出部而容易地到達側方前部蓋部的問題,藉由將延出部配置在比側方前部蓋部的第二前端部更靠車寬方向的內方側,在延出部與第二前端部之間所形成的段差,而能夠抑制沿著延出部流動的雨水或泥進一步流動到第二前端部的外方。藉此,能夠克 服延出部的設置問題,亦即克服沿著延出部流動的雨水或泥恐怕會弄髒騎乘者的腳的問題。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前述車燈包含燈殼部,前述燈殼部,較佳是包含凹部,該凹部被配置在前述延出部的上方,且朝向車輛內方側凹入。
藉由此構成,針對雨水或混雜在雨水中的泥會順著行進風且沿著中央前部蓋部的延出部而容易地到達車燈的燈殼部,並往燈殼部的更後方流動,造成雨水或泥恐怕會弄髒騎乘者的腳的問題,藉由被配置在延出部的上方且在燈殼部上朝向車輛內方側凹入的凹部,使雨水或泥,從燈殼部被剝離而暫時累積在凹部,並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沿著延出部流動到下方,所以能夠抑制已到達燈殼部之雨水或泥流動到凹部的更後方。藉此,能夠克服延出部的設置問題,亦即克服沿著延出部流動的雨水或泥恐怕會弄髒騎乘者的腳的問題。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前述車燈,較佳是包含方向燈部和位置燈部。
又,在前視車輛時,前述方向燈部和前述位置燈部,較佳是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在側視車輛時,前述位置燈部和前述方向燈部,較佳是被配置在前後方向上,且前述凹部,較佳是被配置在前述位置燈部與前述方向燈部之間。
藉由此構成,將凹部配置在位置燈部與方向燈部之間的閒置空間(dead space),以有效利用該閒置空間,藉此能夠確保位置燈部及方向燈部的發光面積。閒置空間,是指 位於位置燈部與方向燈部之間,且不影響這些燈部的照明效率之空間。進一步,凹部,能夠抑制已到達燈殼部之雨水或泥流動到凹部的更後方。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在側視車輛時,前述車燈的燈殼部,較佳是進一步包含:導水面,其設置在前述凹部的斜向的前下方側;擋水面,其設置在前述凹部的斜向的後上方側;及,屋簷部,其在前述第一前端部的前端與前述車燈開口的上端之間延伸,且以從車輛的前下方側朝向後上方側傾斜地延伸的方式被設置在前述導水面、前述凹部及前述擋水面的上方。
又,前述凹部,較佳是位於前述導水面與前述擋水面之間,且凹陷處靠近前述導水面。
藉由此構成,使來自燈殼部的前方之雨水或泥,藉由凹部而從燈殼部被剝離,且藉由屋簷部而被限制流動到燈殼部的上方,沿著導水面流動而暫時累積在凹部,並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沿著延出部流動到下方,或者進一步順著行進風而沿著擋水面朝向車輛的外方流動。
又,也使沿著延出部流動而來自燈殼部的下方之雨水或泥,藉由凹部而從燈殼部被剝離,且藉由屋簷部而被限制流動到燈殼部的上方,暫時累積在凹部,並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沿著延出部流動到下方,或者進一步順著行進風而沿著擋水面朝向車輛的外方流動。
又,藉由凹部的凹陷處靠近導水面,使雨水或泥容易地累積在凹部,且減少進一步順著行進風到達擋水面之雨水或泥等。
也就是說,雨水或泥,朝向導水面流動的距離短,朝向擋水面流動的距離長,所以難以沿著擋水面而弄髒騎乘者的腳。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延出部的端部,較佳是分歧成:上部突起部,其沿著前述車燈的前下部的輪廓,且比前述第二前端部更朝向後上方側延伸;及,下部突起部,其比與前述上部突起部的分歧點更朝向後下方側延伸。
並且,由前述上部突起部與前述下部突起部所構成的分歧,較佳是具有與前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配合的形狀。
藉由此構成,由延出部的上部突起部與下部突起部所構成的分歧,以與前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配合的形狀來進行連結,藉此能夠補強側方前部蓋部的剛性。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較佳是在前視車輛時,前述上部突起部和前述下部突起部,被配置在前述第二前端部與前述車燈之間;在俯視車輛時,前述上部突起部和前述下部突起部,被配置在前述第二前端部與前述車燈之間;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分歧點,比前述車燈的燈殼部上的凹部,被配置在更下方。
藉由此構成,藉由在上部突起部與第二前端部之間形成的段差、及在下部突起部與第二前端部之間形成的段 差,能夠抑制沿著延出部流動的雨水或泥進一步流動到第二前端部的外方。
又,分歧點,比在前述車燈的燈殼部中的凹部,被配置在更下方,所以使累積在凹部且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流動到下方的雨水或泥,能夠沿著上部突起部及下部突起部朝向下方流動。
在本發明的跨坐型車輛中,前述車燈開口,較佳是具有上方部,該上方部位於前述車燈開口的前述內緣的上方,且前述上方部是沿著前述分割線而與前述中央前部蓋部的外側邊緣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因此,沿著分割線A流動的雨水或泥,被上方部隔開而能夠抑制雨水或泥從上方到達燈殼部。
藉由此構成,雖然為了確保大的車燈的設置面積而使位於車燈開口的內緣的上方之上方部變細,但是該上方部是沿著分割線而與中央前部蓋部重疊,以補強側方前部蓋部的剛性。
本發明鑒於上述問題而做成,其目的是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能夠確保車燈的被視認性,提升製造容易性及設計自由度,且一邊考慮到防止雨水或泥弄髒騎乘者的腳的疑慮,一邊克服容易剛性不足的問題。
10‧‧‧跨坐型車輛
100‧‧‧車體框架
101‧‧‧頭管部
102‧‧‧向下框架部
103‧‧‧底框架部
104‧‧‧後框架部
110‧‧‧轉向軸
120‧‧‧前叉
130‧‧‧前輪
131‧‧‧前輪軸
140‧‧‧後輪
150‧‧‧把手部
200‧‧‧動力單元
300‧‧‧車殼
310‧‧‧腳踏板
320‧‧‧後殼部
330‧‧‧前殼部
331‧‧‧中央前部蓋部
331a‧‧‧中央前端部
331b‧‧‧延出部
331b1‧‧‧分歧點
331c‧‧‧上部突起部
331d‧‧‧下部突起部
332‧‧‧側方前部蓋部
332a‧‧‧車燈開口
332a1‧‧‧車燈開口的上端
332a2‧‧‧車燈開口的內緣
332a3‧‧‧車燈開口的外緣
332b‧‧‧第一前端部
332b1‧‧‧第一前端部的前端
332c‧‧‧第二前端部
332c1‧‧‧第二前端部的前端
332d‧‧‧架橋部
332e‧‧‧上方部
340‧‧‧底殼部
350‧‧‧車燈
351‧‧‧燈殼部
351a‧‧‧凹部
351b‧‧‧導水面
351c‧‧‧擋水面
351d‧‧‧屋簷部
352‧‧‧方向燈部
353‧‧‧位置燈部
354‧‧‧內部燈殼部
400‧‧‧座墊
401‧‧‧座墊前緣部
402‧‧‧座墊左側緣部
403‧‧‧座墊右側緣部
A‧‧‧分割線
L‧‧‧車燈的上下方向的長度
W‧‧‧車燈的左右方向的寬度
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的側視圖。
第2圖是表示第1圖的跨坐型車輛的前視圖。
第3圖是表示第1圖的跨坐型車輛的俯視圖。
第4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的細部的前方斜視圖。
第5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燈殼部被拆下後的車燈的前視圖。
第6圖是表示不能看到燈殼部的內部時的第5圖的車燈的前視圖。
第7圖是表示不能看到燈殼部的內部時的第5圖的車燈的俯視圖。
第8圖是表示不能看到燈殼部的內部時的第5圖的車燈的側視圖。
第9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側方前部蓋部的側視圖。
第10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中央前部蓋部的側視圖。
第11圖是表示第9圖的側方前部蓋部的前視圖。
第12圖是表示第10圖的中央前部蓋部的前視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說明本發明的複數個實施形態。又,為了明確地說明,許多實務上的細部將在以下敘述中一併說明。然而,應瞭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部不應 用以限制本發明。亦即,在本發明的一部分的實施形態中,這些實務上的細部不是必要的。另外,為了簡化圖式,一些已知的先前的結構和元件等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表示在圖式中。
<車輛概要>
請參照第1~3圖。第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的側視圖。第2圖是表示第1圖的跨坐型車輛的前視圖。第3圖是表示第1圖的跨坐型車輛的俯視圖。
在以下說明中,前、後、左、右、上、下的方向,分別是指由騎乘在跨坐型車輛10上的騎乘者來觀看時的前、後、左、右、上、下的方向。
如第1~3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跨坐型車輛10,包含車體框架100、轉向軸110、前叉120、前輪130、動力單元200、座墊400、後輪140及車殼300。
<車體框架>
車體框架100,是藉由鐵製的管子(pipe)所形成。車體框架100,具備頭管部101(在第1圖中以虛線表示)、向下框架部102(在第1圖中以虛線表示)、底框架部103(在第1圖中以虛線表示)及後框架部104(在第1圖中以虛線表示)。另外,車體框架100的構成,可藉由彎曲加工等的方式一體成形,或者,可藉由將複數個零件加以熔接的方式而一體化。
頭管部101,位於在車寬方向上的車輛中央。轉向軸110(在第2圖中以虛線表示),以可旋轉的方式插入頭管部101中。在轉向軸110的上部,連接有把手部150。在轉向 軸110的下部,連接有前叉120。前叉120,將前輪130支持成可旋轉。向下框架部102,被連接在頭管部101。向下框架部102,從頭管部101朝向下方延伸。底框架部103,被連接在向下框架部102的下端部。底框架部103,從向下框架部102朝向後方延伸。後框架部104,被連接在底框架部103的後端部。後框架部104,從底框架部103的後端部朝向後上方傾斜地延伸。
<座墊>
座墊400,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座墊400,被配置在後框架部104的上方。座墊400,位於比頭管部101更後方。座墊400,經由收納部(未圖示)而被支持在後框架部104上。另外,座墊400,可以不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而是經由其他構件而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也可以直接安裝在車體框架100上。如第3圖所示,座墊400,包含座墊前緣部401、座墊左側緣部402及座墊右側緣部403。座墊前緣部401,位於比座墊左側緣部402和座墊右側緣部403更前方。座墊左側緣部402,從座墊前緣部401斜向左後方延伸。座墊右側緣部403,從座墊前緣部401斜向右後方延伸。
<動力單元>
動力單元200,被配置在座墊400的下方。動力單元200,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動力單元200,經由支架以可搖動的方式被安裝在該車體框架100上。動力單元200,具有輸出軸(未圖示)。此輸出軸,將後輪140支持成可旋轉。動力單元200與後輪140,是以相對於車體框架100 可一起搖動的單元式搖動(unit swing)的方式來構成。動力單元200,包含作為驅動源的引擎。然而,本發明的動力單元200,只要能夠以搖動自如的方式被支持在車體框架上即可,可以具有引擎來作為驅動源,也可以具有馬達來作為驅動源。驅動源並沒有限制。
<車殼>
如第1圖所示,車殼300,包含前殼部330、後殼部320及底殼部340。前殼部330,主要是覆蓋頭管部101和向下框架部102的周圍。後殼部320,位於座墊400的下方。後殼部320,覆蓋後框架部104的前方及兩側邊。在後文中,針對前殼部330進行詳細說明。底殼部340,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殼部330與後殼部320之間。底殼部340,連結前殼部330與後殼部320。底殼部340,包含腳踏板310。
腳踏板310,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前輪130與座墊400之間。腳踏板310,被配置在比座墊400更靠前方且更下方。腳踏板310,被配置在動力單元200的前方。腳踏板310,是坐在座墊400上的騎乘者在行進時載置腳部的面。腳踏板310,位於底框架部103的上方。腳踏板310,在前後方向上,位於向下框架部102與後框架部104之間。腳踏板310,橫跨車寬方向平坦地形成。此處,所謂「腳踏板310是平坦」,是指騎乘者的腳部能夠載置在腳踏板310的載置部的任一個部分上的程度的平坦。亦即,在腳踏板310上,也可以形成例如用以止滑等的凹凸。另外,在本發明中,腳踏板310不限於平坦。在本發明中,腳踏板310只要讓騎乘者能夠放置 腳部即可。例如,腳踏板31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也可以位於比腳踏板310的左右方向的側邊更上方。
<前殼部>
請參照第4圖及第9~12圖。第4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的細部的前方斜視圖。第9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側方前部蓋部的側視圖。第10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中央前部蓋部的側視圖。第11圖是表示第9圖的側方前部蓋部的前視圖。第12圖是表示第10圖的中央前部蓋部的前視圖。
如第4圖所示,前殼部330,利用位於兩側部的分割線A來分割,而具備中央前部蓋部331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亦即,分割線A,是以自前殼部330的前方側朝向後方側延伸的方式來形成,且中央前部蓋部331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是個別的構件。在前視車輛時,分割線A分別從車輛的內方側朝向外方側延伸,且在側視車輛時,分割線A分別從車輛的前下方側朝向後上方側傾斜地延伸。因此,在前視車輛時,除了延出部331b以外,中央前部蓋部331是從上部朝向下部變窄,且中央前部蓋部331被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包夾。又,中央前部蓋部331,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前輪130的上方且在頭管部101的前方,並具有比前輪軸131位於車輛更前方的部分。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中央前部蓋部331更靠車寬方向的外方側。
如第9圖與第11圖所示,為了將車燈350設置在前殼部330,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包含車燈開口332a。車燈開口332a,具有:內緣332a2,其從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延伸到被形成在內方側且前方側的第一前端部332b的前端332b1;外緣332a3,其從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延伸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該前端332c1比上端332a1更靠前方側並比第一前端部332b被形成在更靠外方側且後方側;及,架橋部332d,其連接第一前端部332b與第二前端部332c。
如第9圖所示,在側視車輛時,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與車燈開口332a的外緣332a3,在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連接,且形成傾斜地朝向前下方側的缺口。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與車燈開口332a的外緣332a3,分別是從車輛的前下方側朝向後上方側傾斜地延伸的線段。又,在側視車輛時,架橋部332d從車輛的前方側朝向後方側延伸,而連接由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與車燈開口332a的外緣332a3所構成的缺口,以形成車燈開口332a。
如第11圖所示,在前視車輛時,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與車燈開口332a的外緣332a3,在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連接,且形成朝向下方的缺口。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是從車輛的內方側且下方側朝向外方側且上方側延伸的線段。車燈開口332a的外緣332a3是曲線,其端部的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與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是位於車輛的內方側,且中段是朝向車輛的外方側。 又,在前視車輛時,架橋部332d,在車輛的約略水平方向上延伸,並連接由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與車燈開口332a的外緣332a3所構成的缺口,以形成車燈開口332a。
另外,如第9圖與第11圖所示,上方部332e,位於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的上方。在側視車輛時,上方部332e,從車輛的前下方側朝向後上方側傾斜地延伸。在前視車輛時,上方部332e,從車輛的內方側且下方側朝向外方側且上方側延伸。在前視車輛時,上方部332e,是以其寬度從車輛的內方側且下方側朝向外方側且上方側逐漸變大的方式來形成。由於前殼部330係越朝車輛前方側越窄的形狀來形成(參照第3圖),因此即使上方部332e是以其寬度從車輛的內方側且下方側朝向外方側且上方側逐漸變大的方式來形成,依然可在確保車輛前部的車寬的前提下,增加車燈開口332a的前方側且下方側的寬度,而使車燈的設置面積增大。亦即,不需要增大車寬就能夠提高車燈的被視認性。
如第10圖與第12圖所示,中央前部蓋部331,具有從中央前部蓋部331的中央前端部331a延伸到外方側且後方側的延出部331b。如第4圖所示,延出部331b,比側方前部蓋部332的第二前端部332c,被配置在車寬方向的更靠內方側,且以與架橋部332d重疊的方式被配置在架橋部332d的外方側。
如第10圖所示,在側視車輛時,除了延出部331b以外,中央前部蓋部331的兩側,分別從車輛的前下方側朝向後上方側傾斜地延伸。
如第12圖所示,在前視車輛時,除了延出部331b以外,中央前部蓋部331的兩側,分別從車輛的內方側且下方側朝向外方側且上方側延伸。
<中央前部蓋部的延出部>
另外,如第4圖、及第9~12圖所示,在側視車輛時,延出部331b的端部,是以比第二前端部332c更朝向後上方延伸的方式而在分歧點331b1分歧。亦即,在側視車輛時,延出部331b的端部,分歧成:上部突起部331c,其沿著車燈350的前下部的輪廓,且比第二前端部332c更朝向後上方延伸;及,下部突起部331d,其比與上部突起部331c的分歧點331b1更朝向後下方延伸。由上部突起部331c與下部突起部331d所構成的分歧,具有與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配合的形狀。亦即,延出部331b的端部,是具有分歧點331b1的Y字形,且第二前端部332c,是以從車輛的外方來覆蓋延出部331b的分歧點331b1的輪廓的方式,該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的輪廓,具有與該Y字形配合的V字形。
另外,如第4圖、第9圖及第11圖所示,第二前端部332c,從車輛的外方來覆蓋上部突起部331c、分歧點331b1及下部突起部331d的一部分。如第2圖所示,在前視車輛時,上部突起部331c和下部突起部331d,被配置在第二前端部332c與車燈350之間。如第3圖、第4圖所示,在俯視車輛和斜視車輛時,上部突起部331c和下部突起部331d,被配置在第二前端部332c與車燈350之間。
另外,如第4圖、第9圖及第11圖所示,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從車輛的外方來覆蓋分歧點331b1,所以兩者的位置幾乎相同。如第1圖所示,在側視車輛時,分歧點331b1,比車燈350的燈殼部351上的凹部351a,被配置在更下方。
如第1~2圖所示,在側視車輛時,上部突起部331c,位於分歧點331b1的上方,並被配置在該凹部351a的下方。在前視車輛時,上部突起部331c,從車輛的內方側且下方側朝向外方側且上方側延伸,並被配置在該凹部351a的下方。又,如第3圖所示,在俯視車輛時,從該凹部351a的凹陷可看到上部突起部331c。
另外,如第9圖與第11圖所示,車燈開口332a,具有上方部332e,其位於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的上方332e,且上方部332e是沿著分割線A而與中央前部蓋部331的外側邊緣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車燈>
請參照第5~8圖。第5圖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燈殼部351被拆下後的車燈350的前視圖。第6圖是表示不能看到燈殼部351的內部時的第5圖的車燈350的前視圖。第7圖是表示不能看到燈殼部351的內部時的第5圖的車燈350的俯視圖。第8圖是表示不能看到燈殼部351的內部時的第5圖的車燈350的側視圖。
如第5~8圖所示,車燈350包含燈殼部351。燈殼部351包含凹部351a,該凹部351a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方且 朝向車輛的內方側凹入。又,在側視車輛和前視車輛時,燈殼部351的凹部351a,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部突起部331c的上方。如第3圖所示,在俯視車輛時,從該凹部351a的凹陷可看到上部突起部331c。又,如第8圖所示,在側視車輛時,凹部351a位於導水面351b的後方並位於擋水面351c的前方且位於屋簷部351d的下方。
車燈350,包含方向燈部352與位置燈部353。在前視車輛時,方向燈部352,比位置燈部353被配置在更上方且外方。在側視車輛時,方向燈部352,比位置燈部353被配置在更後方且上方。在側視車輛時,凹部351a,在車輛的上下方向上被配置在位置燈部353與方向燈部352之間。在前視車輛時,凹部351a,在車輛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位置燈部353與方向燈部352之間。
在側視車輛時,車燈350的燈殼部351,進一步包含:導水面351b,其設置在凹部351a的斜向的前下方側;擋水面351c,其設置在凹部351a的斜向的後上方側;及,屋簷部351d,其在第一前端部332b的前端332b1與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之間延伸,且以從車輛的前下方側朝向後上方側傾斜地延伸的方式被設置在導水面351b、凹部351a及擋水面351c的上方。凹部351a,位於導水面351b與擋水面351c之間,且凹陷處靠近導水面351b。導水面351b,從延出部331b直到凹部351a,以朝向車輛的上方側且後方側延伸的方式來形成。
如第5圖所示,在前視車輛時,通過車燈350的最上端的水平線與通過車燈350的最下端的水平線之間的距離,是車燈350的上下方向的長度L。在前視車輛時,通過車燈350的最左端的垂直線與通過車燈350的最右端的垂直線之間的距離,是車燈350的左右方向的寬度W。此處的「大的車燈」是指L>W。也就是說,車燈350,其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左右方向的寬度更大,所以利用大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而能夠設置大的車燈350。此場合,被設置在車燈350中的方向燈部352和位置燈部353,能夠大幅獲取視認面積。因此,藉由大幅獲取車燈350的視認面積而可提高被視認性。
又,在燈殼部351的內部,具備內部燈殼部354。在前視車輛時,內部燈殼部354,覆蓋位置燈部353的整體,且在比屋簷部351d更下方並沿著屋簷部351d的輪廓,以覆蓋方向燈部352的一部分的方式,延伸到方向燈部352的上方。
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其包含:車體框架100,其具有頭管部101;前輪130,其被支持在車體框架100上;前殼部330,其具備中央前部蓋部331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及,車燈350,其被配置在前殼部330中。中央前部蓋部331,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前輪130的上方且在頭管部101的前方,並具有比前輪軸130位於車輛更前方的部分。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中央前部蓋部331更靠車寬方向的外方側。
其中,車燈350,其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左右方向的寬度更大。中央前部蓋部331和側方前部蓋部332,以被形成個別物體的方式,而在中央前部蓋部331與側方前部蓋部332之間,形成自前殼部330的前方側朝向後方側延伸的分割線A。側方前部蓋部332,包含車燈開口332a,以配置車燈350。車燈開口332a,具有:內緣332a2,其從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延伸到被形成在內方側且前方側上的第一前端部332b的前端332b1;外緣332a3,其從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延伸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該前端332c1比上端332a1更靠前方側且比第一前端部332b是被形成在更外方側且更後方側上;及,架橋部332d,其連接第一前端部332b及第二前端部332c。中央前部蓋部331,具有從中央前部蓋部331的中央前端部331a延伸到外方側且後方側的延出部331b。延出部331b,比側方前部蓋部332的第二前端部332c,被配置在車寬方向的更靠內方側,且以與架橋部332d重疊的方式被配置在架橋部332d的外方側。
在速克達型車輛等的跨坐型車輛10中的車寬相當有限,藉由此構成,車燈開口332a,其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左右方向的寬度更大,所以利用大的上下方向的長度而能夠以設置大的車燈350的方式,來大幅獲取車燈350的視認面積以提高被視認性。亦即,不需要增大車寬就能夠提高車燈的被視認性。
又,前殼部330,被分割成複數個蓋部。亦即,前殼部330,包含中央前部蓋部331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中央前部蓋部331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332,是個別的構件。
這樣將前殼部330加以分割成個別物體,相較於專利文獻1的前殼部這樣的大的構件且以一體的單一構件來形成的構成,由中央前部蓋部331及側方前部蓋部332所構成的前殼部330的製造容易性及設計自由度被提升。
進一步,如果為了大幅獲取車燈350的視認總面積以提高被視認性,而將架橋部332d變細,該架橋部332d作為車燈開口332a的一部分且位於邊緣部,則恐怕有側方前部蓋部332的剛性降低的問題。針對此問題,藉由將從中央前部蓋部331的中央前端部331a延伸到外方側且後方側的延出部331b,以與架橋部332d重疊的方式配置在架橋部332d的外方側,而能夠補強側方前部蓋部332的剛性。藉此,能夠盡量提高車燈350的被視認性,且兼顧側方前部蓋部332的剛性。
又,針對如果設置延出部331b,所造成的雨水或混雜在雨水中的泥會順著行進風且沿著中央前部蓋部331的延出部331b而容易地到達側方前部蓋部332的問題,藉由將延出部331b配置在比側方前部蓋部332的第二前端部332c更靠車寬方向的內方側,而在延出部331b與第二前端部332c之間所形成的段差,而能夠抑制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的雨水或泥進一步流動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外方。藉此,能夠克服 延出部331b的設置問題,亦即克服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的雨水或泥恐怕會弄髒騎乘者的腳的問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車燈350包含燈殼部351,燈殼部351,較佳是包含凹部351a,該凹部351a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方,且朝向車輛內方側凹入。
藉由此構成,針對雨水或混雜在雨水中的泥會順著行進風且沿著中央前部蓋部331的延出部331b而容易地到達車燈350的燈殼部351,並往燈殼部351的更後方流動,造成雨水或泥恐怕會弄髒騎乘者的腳的問題,藉由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方且在燈殼部351上朝向車輛內方側凹入的凹部351a,使雨水或泥,從燈殼部351被剝離而暫時累積在凹部351a,並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到下方,所以能夠抑制已到達燈殼部351之雨水或泥流動到凹部351a的更後方。藉此,能夠克服延出部331b的設置問題,亦即克服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的雨水或泥恐怕會弄髒騎乘者的腳的問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車燈350,包含方向燈部352和位置燈部353。
又,在前視車輛時,方向燈部352和位置燈部353,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在側視車輛時,位置燈部353和方向燈部352,被配置在前後方向上,且凹部351a,被配置在位置燈部352與方向燈部353之間。
藉由此構成,將凹部351a配置在位置燈部352與方向燈部353之間的閒置空間,以有效利用該閒置空間,藉此能夠確保位置燈部352及方向燈部353的發光面積。閒置空間,是指位於位置燈部352與方向燈部353之間,且不影響這些燈部的照明效率之空間。進一步,凹部351a,能夠抑制已到達燈殼部351的雨水或泥流動到凹部351a的更後方。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側視車輛時,車燈350的燈殼部351,進一步包含:導水面351b,其設置在凹部351a的斜向的前下方側;擋水面351c,其設置在凹部351a的斜向的後上方側;及,屋簷部351d,其在第一前端部332b的前端332b1與車燈開口332a的上端332a1之間延伸,且以從車輛的前下方側朝向後上方側傾斜地延伸的方式被設置在導水面351b、凹部351a及擋水面351c的上方。
又,凹部351a,位於導水面351b與擋水面351c之間,且凹陷處靠近導水面351b。
藉由此構成,使來自燈殼部的前方之雨水或泥,藉由凹部351a而從透鏡部351被剝離,且藉由屋簷部351d而被限制流動到燈殼部351的上方,沿著導水面351b流動而暫時累積在凹部351a,並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到下方,或者進一步順著行進風而沿著擋水面351c朝向車輛的外方流動。
又,也使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而來自燈殼部351的下方之雨水或泥,藉由凹部351a而從燈殼部351被剝離,且藉由屋簷部351d而被限制流動到燈殼部351的上方,暫時累積在凹部351a,並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到下方,或者進一步順著行進風而沿著擋水面351c朝向車輛的外方流動。
又,藉由凹部351a的凹陷處靠近導水面351b,使雨水或泥容易地累積在凹部351a,且減少進一步順著行進風到達擋水面351c之雨水或泥等。
也就是說,雨水或泥,朝向導水面351b流動的距離短,朝向擋水面351c流動的距離長,所以難以沿著擋水面351c而弄髒騎乘者的腳。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側視車輛時,延出部331b的端部,分歧成:上部突起部331c,其沿著車燈350的前下部的輪廓且比第二前端部332b更朝向後上方延伸;及,下部突起部331d,其比與上部突起部331c的分歧點更朝向後下方延伸。
並且,由上部突起部331c與下部突起部331d所構成的分歧,具有與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配合的形狀。
藉由此構成,由延出部331b的上部突起部331c與下部突起部331d所構成的分歧,以與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配合的形狀來進行連結,藉此能夠補強側方前部蓋部332的剛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在前視車輛時,上部突起部331c和下部突起部331d,被配置在第二前端部332c與車燈350之間;在俯視車輛時,上部突起部331c和下部突起部331d,被配置在第二前端部332c與車燈350之間;在側視車輛時,分歧點331b1,比在車燈350的燈殼部351中的凹部351a被配置更下方。
藉由此構成,藉由在上部突起部331c與第二前端部332c之間形成的段差、及在下部突起部331d與第二前端部332c之間形成的段差,能夠抑制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的雨水或泥進一步流動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外方。
又,分歧點331b1,比在車燈350的燈殼部351中的凹部351a被配置在更下方,所以使累積在凹部351a且因為自身的重量而流動到下方的雨水或泥,能夠沿著上部突起部331c及下部突起部331d朝向下方流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的跨坐型車輛10中,車燈開口332a,較佳是具有上方部332e,該上方部332e位於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的上方,且前述上方部332e是沿著前述分割線A而與前述中央前部蓋部331的外側邊緣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因此,沿著分割線A流動的雨水或泥,被上方部332e隔開而能夠抑制雨水或泥從上方到達燈殼部351。
藉由此構成,雖然為了確保大的車燈350的設置面積而使位於車燈開口332a的內緣332a2的上方之上方部332e 變細,但是該上方部332e是沿著分割線A而與中央前部蓋部331重疊,以補強側方前部蓋部332的剛性。
另外,在「大的車燈」的定義中的L>W,其不受限於在前視車輛時”投影”的車燈長度L大於車燈寬度W。只要車燈本身”實際”的長度大於寬度即可。例如,只要車燈本身”實際”的長度大於寬度,在前視車輛時”投影”的車燈長度L也可以小於車燈寬度W。
另外,本發明的車燈開口332a,其不受限於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左右方向的寬度更大。只要車燈350的總視認面積大即可。例如,也能夠設置2個以上的車燈開口,且適當地設定各個車燈開口的尺寸。
另外,燈殼部351,不受限於包含凹部351a,該凹部351a被配置在延出部331b的上方,且朝向車輛內方側凹入。只要藉由在延出部331b與第二前端部332c之間形成的段差,來抑制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的雨水或泥進一步流動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外方即可。例如,也能夠不設置凹部,或將凹部設置在延出部的斜向的上方。
另外,在前視車輛時,方向燈部352及位置燈部353,不受限於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又,在側視車輛時,位置燈部353和方向燈部352,不受限於被配置在前後方向上。只要將凹部351a配置在位置燈部353與方向燈部352之間的閒置空間,以有效利用該閒置空間即可。例如,也能夠將方向燈部配置在下方側及前方側,且也能夠將位置燈部配置在上方側及後方側。
另外,車燈350的燈殼部351,不受限於進一步包含:導水面351b、擋水面351c、及屋簷部351d。只要能夠抑制已到達燈殼部351之雨水或泥比凹部351a流動到更後方即可。例如,也能夠省略導水面、擋水面及屋簷部。
又,凹部351a,不受限於位於導水面351b與擋水面351c之間,且凹陷處不受限於靠近導水面351b。只要能夠對於抑制已到達燈殼部351之雨水或泥比凹部351a流動到更後方有所貢獻即可。
另外,由上部突起部331c與下部突起部331d所構成的分歧,不受限於具有與第二前端部332c的前端332c1配合的形狀。只要將延出部331b,比第二前端部332c,在車寬方向上配置在更內方側,以在延出部331b與第二前端部332c之間形成段差,藉此抑制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的雨水或泥進一步流動到第二前端部332c的外方即可。例如,即使不使延出部的端部分歧,而不具有與第二前端部配合的形狀,只要覆蓋第二前端部而能夠抑制雨水或泥進一步流動到第二前端部的外方即可。
另外,分歧點331b1,不受限於比在車燈350的燈殼部351中的凹部351被配置更下方。只要藉由在延出部331b與第二前端部332c之間形成段差,來抑制沿著延出部331b流動的雨水或泥進一步流動到第二前端部的外方即可。
10‧‧‧跨坐型車輛
130‧‧‧前輪
131‧‧‧前輪軸
331‧‧‧中央前部蓋部
331a‧‧‧中央前端部
331b‧‧‧延出部
331c‧‧‧上部突起部
331d‧‧‧下部突起部
332‧‧‧側方前部蓋部
332a1‧‧‧車燈開口的上端
332b1‧‧‧第一前端部的前端
332c‧‧‧第二前端部
332e‧‧‧上方部
350‧‧‧車燈
351‧‧‧燈殼部
351a‧‧‧凹部
351b‧‧‧導水面
351c‧‧‧擋水面
351d‧‧‧屋簷部
A‧‧‧分割線

Claims (7)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含:車體框架,其具有頭管部;前輪,其被支持在前述車體框架上;前殼部,其具備中央前部蓋部與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該中央前部蓋部,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前述前輪的上方且在前述頭管部的前方,並具有比前輪軸位於車輛更前方的部分,該左右一對的側方前部蓋部,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比前述中央前部蓋部更靠車寬方向的外方側;及,車燈,其被配置在前述前殼部中;其中,前述車燈,其上下方向的長度比左右方向的寬度更大;前述中央前部蓋部和前述側方前部蓋部,以被形成個別物體的方式,而在前述中央前部蓋部與前述側方前部蓋部之間,形成自前述前殼部的前方側朝向後方側延伸的分割線;前述側方前部蓋部包含車燈開口,以配置前述車燈;前述車燈開口,具有:內緣,其自前述車燈開口的上端,延伸到被形成在內方側且前方側的第一前端部的前端;外緣,其自前述車燈開口的上端,延伸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該第二前端部的前端比前述車燈開口的上端更靠前方側且比前述第一前端部被形成在更靠外方側且後方側;及,架橋部, 其連接前述第一前端部與前述第二前端部;前述中央前部蓋部,具有自前述中央前部蓋部的中央前端部延伸到外方側且後方側的延出部;前述延出部,比前述側方前部蓋部的前述第二前端部,被配置在車寬方向的更靠內方側,且以與前述架橋部重疊的方式被配置在前述架橋部的外方側。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車燈包含燈殼部,前述燈殼部包含凹部,該凹部被配置在前述延出部的上方,且朝向車輛內方側凹入。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車燈包含方向燈部和位置燈部;在前視車輛時,前述方向燈部和前述位置燈部,被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在側視車輛時,前述位置燈部和前述方向燈部,被配置在前後方向上;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凹部,被配置在前述位置燈部與前述方向燈部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側視車輛時,前述車燈的前述燈殼部,進一步包含:導水面,其設置在前述凹部的斜向的前下方側;擋水面,其設置在前述凹部的斜向的後上方側;及,屋簷部,其在前述第一前端部的前端與前述車燈開口 的上端之間延伸,且以從車輛的前下方側朝向後上方側傾斜地延伸的方式被設置在前述導水面、前述凹部及前述擋水面的上方;前述凹部,位於前述導水面與前述擋水面之間,且凹陷處靠近前述導水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延出部的端部分歧成:上部突起部,其沿著前述車燈的前下部的輪廓,且比前述第二前端部更朝向後上方延伸;及,下部突起部,其比與前述上部突起部的分歧點更朝向後下方延伸;並且,由前述上部突起部與前述下部突起部所構成的分歧,具有與前述第二前端部的前端配合的形狀。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在前視車輛時,前述上部突起部和前述下部突起部,被配置在前述第二前端部與前述車燈之間;在俯視車輛時,前述上部突起部和前述下部突起部,被配置在前述第二前端部與前述車燈之間;前述車燈包含燈殼部,且前述燈殼部包含凹部,該凹部被配置在前述延出部的上方且朝向車輛內方側凹入;在側視車輛時,前述分歧點,比前述車燈的前述燈殼部上的前述凹部,被配置在更下方。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跨坐型車輛,其中,前述車燈開口具有上方部,該上方部位於前述車燈開口的前述內緣的上方,且前述上方部是沿著前述分割線而與前述中央前部蓋部的外側邊緣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TW105102893A 2016-01-29 2016-01-29 跨坐型車輛 TWI6069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2893A TWI606951B (zh) 2016-01-29 2016-01-29 跨坐型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02893A TWI606951B (zh) 2016-01-29 2016-01-29 跨坐型車輛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6475A true TW201726475A (zh) 2017-08-01
TWI606951B TWI606951B (zh) 2017-12-01

Family

ID=60186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2893A TWI606951B (zh) 2016-01-29 2016-01-29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69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2160B (zh) * 2018-10-12 2020-08-2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87502U (en) * 2005-09-23 2006-02-11 Guei-Li Suen Separable energy-saving lamp
JP2011105290A (ja) * 2009-10-19 2011-06-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474732B2 (ja) * 2009-12-17 2014-04-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3359211B (zh) * 2012-03-30 2016-05-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CN104044669A (zh) * 2013-03-15 2014-09-17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车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6951B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747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US10392067B2 (en) Lighting device structure including auxiliary illumination
EP2463184B1 (en) Motorcycle
CN103359226B (zh) 跨乘式车辆
JP521102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US20120285762A1 (en) Motorcycle
EP2644483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2006076459A (ja) 車両
JP2016005942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15227102A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2463186B1 (en) Motorcycle
CN110450892B (zh) 自动二轮车
TWI606951B (zh) 跨坐型車輛
JP5651025B2 (ja) ヘッドライト
JP6752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装置配置構造
JP54685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TWI570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JP448876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器
JP5504016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200917322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器配置構造
JP7377648B2 (ja) ヘッドランプユニット
JP747066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TWI708700B (zh) 跨坐型車輛
TWI652194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