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4370A - 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之方法及記憶體裝置結構 - Google Patents

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之方法及記憶體裝置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4370A
TW201724370A TW105133538A TW105133538A TW201724370A TW 201724370 A TW201724370 A TW 201724370A TW 105133538 A TW105133538 A TW 105133538A TW 105133538 A TW105133538 A TW 105133538A TW 201724370 A TW201724370 A TW 20172437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layer
magnetic layer
memory device
devic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3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0277B (zh
Inventor
瑞夫 理查
育德 蔣
亞恩拉恩
Original Assignee
格羅方德半導體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格羅方德半導體公司 filed Critical 格羅方德半導體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4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4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0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02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CSTATIC STORES
    • G11C11/00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 G11C11/02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magnetic elements
    • G11C11/16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magnetic elements using elements in which the storage effect is based on magnetic spin effect
    • G11C11/161Digital sto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articular electric or magnetic storage elements; Storage elements therefor using magnetic elements using elements in which the storage effect is based on magnetic spin effect details concerning the memory cell structure, e.g. the layers of the ferromagnetic memory cell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1/00Magnetic memory devices, e.g. magnetoresistive RAM [MRAM] devices
    • H10B61/20Magnetic memory devices, e.g. magnetoresistive RAM [MRAM] devices comprising components having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e.g. transistors
    • H10B61/22Magnetic memory devices, e.g. magnetoresistive RAM [MRAM] devices comprising components having three or more electrodes, e.g. transistors of th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ty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50/00Galvanomagnetic devices
    • H10N50/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50/00Galvanomagnetic devices
    • H10N50/10Magnetoresis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50/00Galvanomagnetic devices
    • H10N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N50/00Galvanomagnetic devices
    • H10N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N50/85Magnetic active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ram Or Spin Memory Techniques (AREA)
  • Hall/Mr Elements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記憶體裝置結構,該記憶體裝置結構包括:晶圓基板;磁性穿隧接面(MTJ),其由第一磁性層、第二磁性層及非磁性薄層形成,該第一磁性層、該第二磁性層及該非磁性薄層沿著垂直於該晶圓基板的上表面的第一方向堆疊,該MTJ形成於該上表面上面,該非磁性層插在該第一磁性層與該第二磁性層之間;電性耦合至該第一磁性層的第一接觸;以及電性耦合至該第二磁性層的第二接觸。

Description

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之方法及記憶體裝置結構
本發明內容大體有關於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的方法及記憶體裝置結構,且更特別的是,有關於以例如超越40奈米的先進技術尺度形成包括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技術的記憶體裝置結構。
目前,半導體及磁性儲存技術為最常用的其中一些資料儲存技術。半導體記憶體使用基於半導體的電路組件,例如電晶體或電容器,來儲存資訊,而常見的半導體記憶體晶片可能包含數百萬個此類電路組件。半導體記憶體存在揮發性及非揮發性兩種形式。在現代電腦中,主要儲存器(primary storage)幾乎只由動態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或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組成。在本世紀初以來,一種習稱快閃記憶體的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已穩定地得到作為用於家庭電腦的離線儲存器的份額。非揮發性半導體記憶體也使用於在各種先進電子裝置及專用電腦中的輔助儲存器。
在磁性記憶體中,資訊的儲存是利用磁性 層、膜或表面的不同磁化模式。與DRAM相反,磁性儲存器為非揮發性,並且磁性儲存器的較早實作利用可能含有一或更多記錄傳感器(recording transducer)用於存取存入鍍磁表面的資訊的一或更多讀寫頭,在此讀寫頭只覆蓋該表面的一部分,使得該頭或媒體或兩者相對移動,以便存取資料。
可視為聯合DRAM與磁性記憶體技術的概念為所謂的磁電阻隨機存取記憶體(MRAM)。MRAM類型的記憶體單元(memory cell)在設計上類似DRAM類型的記憶體單元,但是不同點在於MRAM使用磁性儲存組件來儲存資訊,而不是如同DRAM單元以電容器上的電荷來儲存資訊。因此,不像DRAM會隨著時間而失去電荷,MRAM為非揮發性記憶體裝置,它不必如同DRAM技術以讀取每個單一記憶體單元以及重寫每個單一記憶體單元的內容的方式來刷新(refresh)記憶體晶片的記憶體單元。
這對於未來發展是重要的衝擊。例如,在考慮下一代的記憶體裝置時,亦即,超越40奈米的技術節點,例如,超越28奈米,DRAM單元的縮放要求更頻繁地刷新個別記憶體單元,導致DRAM記憶體結構的耗電量更大。相比之下,MRAM單元永遠不必刷新,而是在電源關掉時保存它的記憶體,因為不需要不斷的功率汲取(power draw)用於儲存MRAM記憶體裝置的資料。
也值得比較MRAM與另一常見記憶體系統,快閃RAM。如同MRAM,快閃在除去電源時不會失去它的 記憶,這使得它在小型裝置的“硬碟更換”很常見,例如數位音頻播放器或數位相機。關於讀取,快閃及MRAM有極類似的電力需求,然而,關於寫入/重寫,快閃的重寫使用隨著時間蓄積於電荷幫浦(charge pump)的大脈衝電壓(約10V),這很耗能又耗時。此外,電流脈衝使快閃單元物理衰變,這意謂快閃記憶體在必須更換之前只能寫入有限的次數。相比之下,MRAM的寫入只需要比讀取稍微多一點的電力,並且電壓沒有變化,可排除電荷幫浦的需要。這導致操作更快,耗電量更低,以及相比於快閃記憶體,MRAM有無限長的“壽命”。
一般而言,MRAM需要較少“穩定時間(settling time)”,因為MRAM操作是基於測量電壓而不是如同DRAM操作是基於電荷或電流。即使與快閃記憶體比較,明顯的差異是MRAM裝置的寫入時間甚至比快閃記憶體裝置的寫入時間快數千倍。在這點上,目前在效能上可與MRAM競爭的唯一記憶體技術為靜態RAM(SRAM)。不過,SRAM記憶體單元由配置成正反器的一系列電晶體組成,通常是4個或6個電晶體,這使得整合密度低於DRAM、快閃記憶體及MRAM。因此,儘管MRAM不完全與SRAM一樣快,然而它允許較高的整合密度,甚至因此在運用SRAM技術的應用是有吸引力的,亦即,有極低電力需求的應用。
整體上,MRAM有與SRAM類似的效能,與DRAM類似的密度,但是耗電量遠低於DRAM,而且更快 且相比於快閃記憶體,不會隨著時間劣化。這種特徵組合使得MRAM作為能取代SRAM、DRAM及快閃的“通用記憶體”具有吸引力。
看看現有MRAM記憶體單元的基本設計,所謂“磁性穿隧接面”(MTJ)用來形成記憶體單元結構,如同DRAM單元結構,它是用電晶體控制。一般而言,MTJ是由用當作穿隧阻障(tunnel barrier)的薄絕緣層隔開而各自可保持磁化的兩個鐵磁盤(ferromagnetic plate)形成。在MTJ中,這兩片中的一者經組配成對於特定極性為永久磁鐵組,它常被稱為“磁性釘紮層”(magnetic pinned layer),同時另一片被組配成它的磁化可變到與磁性釘紮層的磁化平行或反平行的磁化方向,此另一層常被稱為“無磁層”。這種組態也被稱為自旋閥(spin valve)而且為MRAM位的最簡單結構。從由此類“單元”組成的柵格可建立MRAM記憶體裝置。
在如上述的MRAM單元中,可藉由測量單元的電阻而實現讀取操作,其中通常藉由供電給相關電晶體來選定特定單元,藉由該單元使電流從電源線切換到接地。以下為利用效果之一:由於磁場穿隧效應(magnetic tunnel effect),單元的電阻基於場在磁性釘紮層及無磁層中的定向而改變。藉由測量所得電流,可測定任何特定單元內的電阻,以及從而測定可寫片的磁化極性。通常,如果這兩個磁盤有相同的極性,可視為意思為“1”,同時如果這兩個磁盤有相反的極性,則為表示“0”的較高電阻。
可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寫入資料於MRAM單元的寫入過程。在一寫入技術(‘古典技術’)中,各個單元位在彼此配置成直角、與該單元平行、一個在單元上方而另一個在單元下方的一對寫入線之間。當電流穿經所述寫入線時,在接面建立誘發磁場且被無磁層拾取。此技術受害於數個缺點,因為它需要相當大的電流以產生場且使得它在低電力用途上比較沒有吸引力。此外,在按比例縮小單元的尺寸時,誘發場在社區域中與相鄰單元重迭的風險增加,因此,錯誤寫入的風險增加。因此,此類單元需要相當大的最小尺寸。
根據另一技術,自旋轉移扭矩(STT)或自旋轉移切換的應用是利用自旋對齊(“極化”)電子以直接施加扭矩於磁疇(domain)。具體而言,如果流入磁性層的電子必須改變它們的自旋,這將形成會被轉移到鄰層的扭矩。因此,寫入單元所需的電流量可降低,使得它大約與讀取過程的相同。
有人擔心,‘古典’類型的MRAM單元在高密度會有由寫入期間的電流需要量引起的麻煩,這是STT避免的問題。因此之故,STT擁護者期待可使用於65奈米及更小的裝置的技術。缺點是需要維持自旋相干性。整體上,相比於古典的寫入技術,STT需要相對低的寫入電流。關於STT-MRAM,可縮放性不是問題,因為STT切換所需的電流可隨著裝置大小而減少。
一般而言,需要高整合密度STT-MRAM單元 的設計以滿足以下要求。關於第一個要求,重要的是要有信號使得兩個狀態(低電阻與高電阻)可完全分離。功能STT-MRAM的第二個要求是它有低電阻,或更具體而言,電阻與接面面積(RA)的乘積低(在此參數A為裝置的面積)。藉由增加穿隧阻障厚度來實現低電阻與高電阻的高度差異是相對容易的,但是接面面積(RA)幾乎會倍數增加。接面面積(RA)的數值實際取決於穿隧阻障的崩潰電壓的數值,該崩潰電壓為在損壞之前可施加於MTJ的臨界電壓。因此,無磁層的切換應在到達崩潰電壓之前發生。第三個準則有關於要求存入MRAM的資訊有持續10年穩定性的熱穩定性。STT-MRAM技術的第四個關鍵參數是要根據所用電晶體的大小來限制切換電流,因為較小的切換電流有助於實現用於有尺度化電晶體的STT-MRAM的大儲存容量。最後,用不妥協CMOS整合的適當製程實現STT-MRAM技術的上述要求是高度合意的。
此外,關於磁性釘紮層及無磁層,存在兩個基本概念。根據第一概念,磁性層可具有面內磁化(in-plane magnetization),其中磁性層有與磁性層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磁化。或者,根據第二概念,磁性層有與磁性層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磁化。儘管使用第一概念的MRAM技術是成熟的且用於90奈米的生產,然而使用第二概念的MRAM單元,亦即,有平行磁化的磁性層,仍處於研究階段。應注意,這兩個概念的磁性材料工程很不一樣。關於第一概念,亦即,有面內(垂直)磁化的磁性層,這個概念在40奈米以下 不能縮放,因為磁化的熱穩定性(磁化的溫度誘發切換)隨著MRAM組件大小而縮放而且在約40奈米處到達下限。此外,根據第二概念(有平行磁化)製成的MRAM的熱穩定性隨著MRAM單元幾何的形狀非等向性(為用於面內磁性層的橢圓形形狀)而縮放,導致MRAM組件需要額外面積。目前,根據第二概念製作其磁化平行於磁性層的厚度方向的MRAM似乎為20奈米以下技術的較佳選項,因為用於切換磁化的內在能障(磁性非等向性)較大而且不取決於MRAM單元幾何。不過,如使用於第二概念具有垂直磁性非等向性的材料更貴且製程期間的處理至為關鍵。
鑒於以上說明,最好提供一種有較小尺度的面內磁化的功能MRAM概念,特別是在小於40奈米的尺度。
為供基本理解本發明內容的一些方面,提出以下簡化的總結。此總結並非本發明的窮舉式總覽。它不是想要確認本發明的關鍵或重要組件或者是描繪本發明的範疇。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簡要的形式提出一些概念作為以下更詳細的說明的前言。
在第一方面,本發明內容提供一種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的方法。根據本文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形成於一晶圓基板上面的一介電層,在該介電層中形成至少兩個溝槽,該等至少兩個溝槽沿著與該晶圓基板的一上表面實質垂直的一第一方向完全 穿過該介電層,形成一非磁性薄層於該等至少兩個溝槽的側壁上,形成一第一磁性層於覆蓋該等側壁的該非磁性薄層上,相對於該非磁性薄層及該第一磁性層選擇性地移除該介電層,其中在移除該介電層時形成至少4個第一垂直堆疊,各個堆疊由沿著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堆疊的該非磁性薄層與該第一磁性層形成,形成一第二磁性層於該等第一垂直堆疊的側壁上,其中形成數個第二垂直堆疊,各個第二垂直堆疊有插在該第一磁性層與該第二磁性層之間的該非磁性薄層,以及嵌入該等第二垂直堆疊於金屬材料中,其中形成與該第一磁性層接觸的一第一電性接觸以及與該第二磁性層接觸的一第二電性接觸。
在本發明內容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一種記憶體裝置結構。根據本文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該記憶體裝置結構包括一晶圓基板;一磁性穿隧接面(MTJ),其包含一第一磁性層、一第二磁性層及一非磁性薄層,該第一磁性層、該第二磁性層及該非磁性薄層沿著垂直於該晶圓基板的一上表面的一第一方向堆疊,該MTJ形成於該上表面上面,該非磁性層插在該第一磁性層與該第二磁性層之間;電性耦合至該第一磁性層的一第一接觸;以及電性耦合至該第二磁性層的一第二接觸。
1‧‧‧半導體裝置結構的一部份
3‧‧‧層間介電(ILD)層
4s‧‧‧側壁
4u‧‧‧上表面
5‧‧‧絕緣材料薄層
7‧‧‧溝槽
9‧‧‧絕緣材料層
9a‧‧‧絕緣層的剩餘部份
13‧‧‧第一磁性材料
13a‧‧‧第一磁性層的剩餘部份
15‧‧‧第一磁性層
17‧‧‧第一垂直堆疊
19‧‧‧第二磁性材料
19-1‧‧‧第二磁性層部份
19-2‧‧‧另一第二磁性層部份
23‧‧‧第二實質垂直堆疊
25‧‧‧電極材料
27‧‧‧研磨製程
30‧‧‧記憶體裝置結構
301‧‧‧記憶體單元
302‧‧‧MOSFET裝置
303‧‧‧位元線
304‧‧‧第一接觸
305‧‧‧第一磁性層
307‧‧‧第二磁性層
308‧‧‧第二接觸
309‧‧‧汲極接觸
310‧‧‧字元線
311‧‧‧源極接觸
312‧‧‧源極線
313‧‧‧閘極
C1‧‧‧第一接觸
C2‧‧‧第二接觸
D1、D2‧‧‧方向
MRAM1至MRAMn‧‧‧記憶體單元
參考以下結合附圖的說明可明白本發明內容,其中類似的組件是以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
第1a至1k圖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示意圖標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的製程流程;第2圖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示意圖標多個記憶體單元的上視圖;以及第3圖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示意圖標一記憶體裝置。
儘管揭示於本文的專利目標容易做成各種修改及替代形式,本文仍以附圖為例圖示幾個本發明的特定具體實施例且詳述其中的細節。不過,應瞭解本文所描述的特定具體實施例不是想要把本發明限定成本文所揭示的特定形式,反而是,本發明是要涵蓋落在如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發明精神及範疇內的所有修改、等價及替代性陳述。
以下描述本發明的各種示意具體實施例。為了清楚說明,本專利說明書沒有描述實際具體實作的所有特徵。當然,應瞭解,在開發任一此類的實際具體實施例時,必需做許多與具體實作有關的決策以達成開發人員的特定目標,例如遵循與系統相關及商務有關的限制,這些都會隨著每一個具體實作而有所不同。此外,應瞭解,此類開發既複雜又花時間,但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本發明內容後即可實作的例行工作。
此時以參照附圖來描述本發明內容。示意圖標於附圖的各種結構、系統及裝置是僅供解釋以及避免本 領域技術人員所現有的細節混淆本發明。儘管如此,仍納入附圖用來描述及解釋本發明內容的示意實施例。應使用與相關技藝技術人員所熟悉的意思一致的方式理解及解釋用於本文的字彙及詞組。本文沒有特別定義的術語或詞組(亦即,與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普通或慣用意思不同的定義)是想要用術語或詞組的一致用法來暗示。在這個意義上,希望術語或詞組具有特定的意思時(亦即,不同於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意思),則會在本專利說明書中以直接明白地提供特定定義的方式清楚地陳述用於該術語或詞組的特定定義。
本發明內容可用來形成半導體裝置於晶片上或中。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該半導體裝置實質上可為FET,例如,MOSFET或MOS裝置。在參考MOS裝置時,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儘管使用措詞“MOS裝置”,然而無意限制含金屬閘極材料及/或含氧化物閘極介電材料。此外,如揭示於本文的半導體裝置可製造成為P型通道MOS電晶體或PMOS電晶體和N型通道電晶體或NMOS電晶體;可製成有或沒有遷移率增強應力源特徵(stressor feature)或應變誘發特徵的這兩種電晶體。應注意,使用有應力及無應力的PMOS及NMOS裝置,電路設計者可混合及匹配裝置類型,以利用各裝置類型的最佳特性使得它們最適合設計中的半導體裝置。
本發明內容的記憶體裝置結構有關於可利用先進技術製成的裝置,亦即,應用於小於100奈米的近似 技術節點的技術,例如,小於50奈米或小於35奈米,例如,28奈米或以下。在讀完本申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根據本發明內容,可推行小於或等於45奈米的基本規則,例如,28奈米或以下。在一示意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內容提出可具有最小長度尺寸及/或寬度尺寸小於100奈米的結構的半導體裝置,例如,小於50奈米或小於35奈米或小於28奈米。例如,本發明內容可揭示利用45奈米技術或以下製成的裝置結構,例如,28奈米或甚至更低。
在審閱本發明內容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如以下在說明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時所述,記憶體裝置結構包含一記憶體裝置,例如MTJ結構,以及半導體裝置,例如PMOS裝置或NMOS裝置。
在本發明內容的第一方面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中,該方法可包括:提供形成於一晶圓基板上面的一介電層,在該介電層中形成至少兩個溝槽,該等至少兩個溝槽沿著與該晶圓基板的一上表面實質垂直的一第一方向完全穿過該介電層,形成一非磁性薄層於該等至少兩個溝槽的側壁上,形成一第一磁性層於覆蓋該等側壁的該非磁性薄層上,相對於該非磁性薄層及該第一磁性層選擇性地移除該介電層,其中在移除該介電層時形成至少4個第一垂直堆疊,各個堆疊由沿著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堆疊的該非磁性薄層與該第一磁性層形成,形成一第二磁性層於該等第一垂直堆疊的側壁上,其中形成數個第二垂直堆疊,各個第二垂直堆疊有插在該第一磁性層與該第 二磁性層之間的該非磁性薄層,嵌入該等第二垂直堆疊於金屬材料中,其中形成與該第一磁性層接觸的一第一電性接觸以及與該第二磁性層接觸的一第二電性接觸,提供有耦合至一字元線的一閘極、一源極及一汲極的一MOSFET裝置,形成該介電層於該MOSFET裝置上面,以及提供包含該MOSFET裝置和該等第二垂直堆疊中的一者的一記憶體單元,其中形成該記憶體單元是藉由使該第一及該第二接觸中的一者電性耦合至該源極與該汲極中的一者,以及使該第一及該第二接觸中的另一者電性耦合至一位元線。根據本文的一些特殊示意實施例,該MOSFET裝置可為一NMOS裝置以及該第二接觸可電性耦合至該NMOS裝置的該汲極,同時該第二接觸可電性耦合至該位元線。
根據第二方面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該記憶體裝置結構可包括一晶圓基板;一MTJ,其包含一第一磁性層、一第二磁性層及一非磁性薄層,該第一磁性層、該第二磁性層及該非磁性薄層沿著垂直於該晶圓基板的一上表面的一第一方向堆疊,該MTJ形成於該上表面上面,該非磁性層插在該第一磁性層與該第二磁性層之間;電性耦合至該第一磁性層的一第一接觸;電性耦合至該第二磁性層的一第二接觸;有一閘極、一源極及一汲極的一MOSFET裝置,該閘極耦合至一字元線,該MOSFET裝置形成於該晶圓基板上面,使該第一及該第二接觸中的一者耦合至該源極與該汲極中的一者的一第一導電線,以及使該第一及該第二接觸中的另一者耦合至一位元線的一第二 導電線。根據本文的一些特殊實施例,該MOSFET裝置可為NMOS裝置,而該第一導電線可使該第二接觸耦合至該NMOS裝置的該汲極,同時該第二導電線可使該第二接觸耦合至該位元線。
根據第一及第二方面的一些示意實施例,該第一及該第二磁性層可由有不同磁矯頑性的鐵磁材料形成。或者,該第二磁性層可與在該第二磁性層中誘發一交換偏壓(exchange bias)的一反鐵磁材料耦合。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該交換偏壓在雙層(或多層)的磁性材料中發生,在此反鐵磁薄膜的硬磁化特性造成鐵磁膜的軟磁化曲線移位元。
根據第一及第二方面的一些示意實施例,該第一磁性層的厚度可小於第二磁性層的厚度。
根據第一及第二方面的一些示意實施例,該第一磁性層可具有大於該第二磁性層的磁矯頑性(magnetic coercivity)。
根據第一及第二方面的一些示意實施例,該非磁性薄層的厚度可在約2至50埃之間(或約0.2至5奈米)。
根據第一及第二方面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該非磁性薄層可由氧化鎂形成。這不會對本發明內容施加任何限制而且可使用其它材料,例如,氧化鋁及其類似者。
在下文中,描述本發明內容與第1a至1k圖 有關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第1a圖示意圖標半導體裝置結構在製造示意記憶體裝置結構期間的早期階段的一部分1。
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圖示部分1可包含在後段製程(BEOL)加工期間於至少一半導體裝置(未圖示)形成於晶圓基板(未圖示)(例如,塊狀基板或SOI基板)上之後形成的層間介電(ILD)層3。根據一些示意實施例,ILD層3可包含低k介電材料(亦即,相對於二氧化矽有小介電常數或k值的材料,從而k小於3.5)且可形成於絕緣材料薄層5上,例如阻障低k(所謂BLoK)材料,或本技藝現有的任何其它適當絕緣材料,例如氮化矽或氧化矽。這不會對本發明內容施加任何限制,而且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可考慮SOI基板的主動半導體層而不是ILD層3,在此層5為埋藏氧化物(BOX)材料層。因此,無意限制本發明內容,然而以下說明會利用ILD層3與絕緣材料的薄層5。
第1b圖示意圖標在進行圖案化製程以圖案化ILD層3及薄層5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其中形成穿過ILD層3及薄層5的溝槽7。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可用現有圖案化製程形成溝槽7,例如沉積阻劑材料(未圖示),經由現有微影方法來圖案化阻劑材料(未圖示),進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例如,反應性離子蝕刻(RIE)製程,以蝕刻穿過ILD層3及薄層5的溝槽,以及移除阻劑材料(未圖示)。
第1c圖示意圖示在藉由進行共形沉積製程(例如,ALD)而沉積一層絕緣材料9於圖案化ILD層3及圖案化薄層5上面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經沉積的絕緣材料9可為氧化鎂與氧化鋁中的一者及其類似者。例如,該層絕緣材料9可具有在約2至50埃之間的厚度。
第1d圖示意圖示在進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用以從ILD層3的上表面除去絕緣材料層9的水平方向部分(horizontally oriented portion)(第1c圖)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其中暴露ILD層3的上表面4u,以及溝槽7的底部,從而留下覆蓋絕緣材料層9的溝槽7側壁4s。因此,在此階段,如第1d圖所示,絕緣層的剩餘部分(以下用9a標示)仍位在溝槽7中而覆蓋溝槽7的側壁4s。
第1e圖示意圖示在藉由進行共形沉積製程而沉積第一磁性材料13於ILD層3上面及溝槽7中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根據本文的一些示意實施例,第一磁性材料13可為CoFe合金與CoFeB合金中的一者,它可能包括稀土物種及/或過渡金屬物種,例如TbFeCo、GdFeCo等等。根據一些示意實施例,經沉積第一磁性材料13的厚度範圍可約為10埃或更多,例如15埃或更多,例如約20埃及更多。
第1f圖示意圖示在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完成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該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從ILD層3上表面4u以及從溝槽7底部除去第一磁性材料13的 水平方向部分。結果,ILD層3的上表面4u暴露以及第一磁性層的剩餘部分(以下以13a表示)形成於在溝槽7內的絕緣材料層9a上。
第1g圖示意圖示在選擇性蝕刻製程完成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以及該選擇性蝕刻製程相對於絕緣材料層9a、第一磁性層13a及薄層5選擇性地移除ILD層3。因此,在圖示於第1g圖的階段可留下實質垂直堆疊,例如第一垂直堆疊17,第一垂直堆疊17由沿著與第一磁性層13a及絕緣材料層9a的厚度平行的方向D1堆疊的第一磁性層13a及絕緣材料層9a形成。亦即,垂直堆疊17的方向為與方向D1垂直的方向D2。
第1h圖示意圖示在藉由進行共形沉積製程(例如,ALD)而沉積第二磁性材料19於第一垂直堆疊17上面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第二磁性材料19與第一磁性材料(第1e圖中的13)實質不同的地方在於:相比於第一磁性材料,第二磁性材料19的磁矯頑性、靜止磁化(rest magnetization)及飽和磁化中的至少一者可實質較小。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該第一磁性材料可為硬磁性材料以及該第二磁性材料可為軟磁性材料,特別是在與第一磁性材料相比時。替換地或附加地,經沉積的第二磁性材料19的厚度可實質大於第一磁性層15的厚度。
第1i圖示意圖示在進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以及從第一垂直堆疊上表面以及從溝槽7底部除去經沉積的 第二磁性材料19的水平方向部分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這導致形成包含由第一磁性層13a、絕緣材料層9a及第二磁性層部分19-1形成的堆疊的第二實質垂直堆疊23,其中絕緣材料層9a是插在其間。
第1i圖所示,可形成另一第二磁性層部分19-2作為第二垂直堆疊23的一部分,使得第二磁性層部分19-2可直接位在第一磁性層13a上。在讀完本申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可提供包含第一磁性層13a、第二磁性層部分19-2、第一磁性層部分19-1及絕緣材料層11的第二垂直堆疊23,其中絕緣材料層9a插在第一磁性層13a、第二磁性層部分19-1之間。
第1j圖示意圖示在進行電極材料填充製程(未圖標)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其中可沉積電極材料25,電極材料25填充設在第二垂直堆疊23之間的溝槽,其中用電極材料25過填(overfill)在第二垂直堆疊23之間的空間。電極材料25可由任何一種導電材料或數種導電材料的組合製成。在一示意具體實施例中,該電極材料可為鉑、鋁、銅或其類似者。
第1k圖示意圖示在進行研磨製程27(參考第1j圖)(例如,化學機械研磨(CMP)製程)以及暴露第二垂直堆疊的上表面後的更進一步製造階段的部分1。
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可形成用於提供至第一磁性層13a的電性接觸(經由第二磁性層部分19-2)的第一接觸C1以及接觸第二磁性層部分19-1 的第二接觸C2。
請參考第1k圖,包含由第一磁性層13a、第二磁性層部分19-2、第二磁性層部分19-1(其中絕緣材料層9a插在第一磁性層13a、第二磁性層部分19-1之間)形成的第二垂直堆疊23的記憶體單元結構有接觸C1、C2提供分別至第一磁性層13a及第二磁性層部分19-1中的一者的電性連接。根據本文的一些示意實施例,第二磁性層部分19-1可為有固定磁化的磁性釘紮層,同時第一磁性層13a可對應至有軟磁性質的無磁層,亦即由軟磁性材料製成的一層。
第2圖示意圖標MRAM裝置結構的一示意具體實施例的上視圖,其中提供單一記憶體單元MRAM1、MRAM2…MRAMn。各個MRAM單元可包含第一接觸(第2圖中MRAM1的接觸C1),第二接觸(第2圖中MRAM1的C2),第一磁性層(第2圖中MRAM1的13a),第二磁性層部分(第2圖中MRAM1的19-1),以及絕緣阻障層(第2圖中MRAM1的9a)。在讀完本申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沿著垂直於圖示剖面的方向(亦即,進出圖紙的平面),MOSFET裝置(未圖示於第2圖)可設置於每一個記憶體單元MRAM1至MRAMn的下面,MOSFET裝置(未圖示於第2圖)控制各個記憶體單元。
接下來,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描述記憶體裝置結構的操作。第3圖的橫截面圖示意圖標記憶體裝置結構30,其包含記憶體單元301(或MTJ裝置)與控制記憶體單元301的示意MOSFET裝置302。
在讀完本申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MOSFET裝置302,例如,可根據本技藝所現有的前段製程(FEOL)加工形成且可設置於記憶體單元301下面,亦即,如本技藝所現有,當所欲金屬化層在BEOL加工中形成於MOSFET 302上面或上方時,記憶體單元301可形成於其中。
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記憶體單元301可包含電性耦合至接觸MTJ結構的第一磁性層305(例如,第二磁性層部分19-1)的第一接觸304(例如,C1)的位元線303,該MTJ結構有用插在第一及第二磁性層305及307之間的介電層306(例如,絕緣材料層11)與第一磁性層305分離的第二磁性層307(例如,第一磁性層15)。可由也可電性耦合至MOSFET裝置302的汲極接觸309的第二接觸308(例如,C2)提供至第二磁性層307的電性連接。該MOSFET裝置有電性耦合至字元線310的閘極313,以及可電性耦合至源極線312的源極接觸311。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二接觸308(例如,C2)物理接觸位在第一磁性層15上的第二磁性層部分19-2。如第2圖描述且以括號標示的具體實施例的對應物是僅供圖解說明而且不會對本發明內容施加任何限制,如以下所述。
為了讀出位狀態,例如“1”或“0”,測量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的MTJ裝置的磁阻(magnetoresistance)(控制耦合至MOSFET裝置302的字元線310使得MOSFET裝置302處於連接狀態,亦即,在電流 流過MOSFET裝置302時)。在讀完本申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揭示於本文的MTJ裝置可經操作及組配成第一及第二磁性層305、307中的任一可用作MTJ裝置的“磁性釘紮”層(有硬磁特性)同時第一及第二磁性層305、307中的另一者可用作MTJ裝置的“無磁性”層(有軟磁性質)。當無磁層(第3圖的第一及第二磁性層305、307中的一者有軟磁性質)的磁化與磁性釘紮層(第3圖的第一及第二磁性層305、307中的另一者有硬磁特性)的磁化有相同的方向時,記憶體單元(第3圖中的301)的電阻會低,因為只有少數電子的自旋依存散射(spin dependent scattering)。不過,當無磁層及磁性釘紮層的磁化互相反平行(亦即,關於第3圖,第一及第二磁性層305及307的磁化互相反平行)時,少數及多數電子兩者會被散射,導致電阻較大的狀態。
寫入操作可包含藉由位元線(第3圖的303)施加電流至記憶體單元(同時第3圖的MOSFET裝置302處於連接狀態)。當電流流過MTJ結構(第3圖中,其包含第一、第二磁性層305、307和介電層306)時,在電流充分高於無磁層的切換閾值時,無磁層的磁化可因STT而逆轉。作為一實施例,假設MTJ裝置經組配成第一磁性層305為磁性釘紮層以及第二磁性層307為無磁層。在該示意實施例中,電流可供給至MTJ是因為電流首先供給至磁性釘紮層305,其具有固定在第一方向的磁化而使電流中的電子的自旋沿著第一方向對齊。有在第一方向自旋的電子的此 極化電流隨後可供給至無磁層307而使無磁層307的磁化與磁性釘紮層305的磁化方向沿著第一方向對齊。
在讀完本申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與有面內磁化的現有MRAM單元相反,根據本發明內容的各種方面的記憶體單元可提供小覆蓋面積(footprint area)。
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儘管以下描述STT結構,這不會對本發明內容施加任何限制,反而可選擇古典設計。
在讀完本申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儘管描述有軟、硬磁性質的磁性材料作為第一及第二磁性材料的MTJ,然而這不會對本發明內容施加任何限制。例如,可提供與第一及第二磁性層中的一者接觸的反鐵磁層,第一及第二磁性層則提供作為軟磁性層及反鐵磁層釘紮升高耦合軟磁性層的磁矯頑性構成耦合層的硬磁特性,另一層(未耦合至反鐵磁層)實現無磁層。發生此效應是由於在雙層(或多層)磁性材料中的交換偏壓,在此反鐵磁薄膜的硬磁化特性造成鐵磁膜的軟磁化曲線移位元。
在讀完本申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瞭解,根據本發明內容的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用於製造MRAM單元的製程流程可結合從MRAM製程得知的製程組件與從FINFET加工得知的製程組件。例如,當在一些示意具體實施例中可提供BEOL ILD層之後,可蝕刻穿過ILD層(替換地,SOI基板的主動半導體層)的溝槽/通孔以及開放底下的BLoK層(或者,SOI基板的BOX層)。在此背景下, BLoK是指埋藏的低k層。然後,可用非等向性沉積製程,例如原子層沉積(ALD),沉積介電層(“穿隧阻障層”)。或者,可跳過此製程以及在沉積第一磁性材料時與後面製程結合。由於外加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因此,在從ILD層的水平區移除介電層(“穿隧阻障層”)後,可沉積製造中的MRAM單元的第一磁性層(可能用類似ALD的非等向性沉積製程),接著是可移除在晶圓的所有水平區上的第一磁性層的非等向性蝕刻製程。接下來,可移除在MRAM區中的ILD層(例如,用包含HF的蝕刻製程),留下第一磁性層及穿隧阻障作為垂直堆疊。隨後,可沉積第二磁性材料,以及在從水平區除去第二磁性材料後,可形成對應至第1i圖的第二垂直堆疊的垂直堆疊。在用電極材料(例如,銅)填充在垂直堆疊之間的空間後,平坦化製程可形成MRAM電極以及可得到如第1k圖所示的結構。
以上所揭示的特定具體實施例均僅供圖解說明,因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在受益於本文的教導後顯然可以不同但等效的方式來修改及實施本發明。例如,可用不同的順序完成以上所提出的製程步驟。此外,除非在以下申請專利範圍有提及,否則不希望本發明受限於本文所示的構造或設計的細節。因此,顯然可改變或修改以上所揭示的特定具體實施例而所有此類變體都被認為仍然是在本發明的範疇與精神內。應注意,在本專利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使用例如“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的用語描述各種製程或結構只是用來作為該等步驟/ 結構的簡寫參考而且不一定暗示該等步驟/結構的進行/形成按照該有序序列。當然,取決於確切的申請專利範圍語言,可能需要或不需要該等製程的有序序列。因此,本文提出申請專利範圍尋求保護。
1‧‧‧半導體裝置結構的一部份
5‧‧‧絕緣材料薄層
9a‧‧‧絕緣層的剩餘部份
13a‧‧‧第一磁性層的剩餘部份
19-1‧‧‧第二磁性層部份
19-2‧‧‧另一第二磁性層部份
C1‧‧‧第一接觸
C2‧‧‧第二接觸

Claims (20)

  1. 一種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的方法,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提供形成於晶圓基板上面的介電層;在該介電層中形成至少兩個溝槽,該至少兩個溝槽沿著與該晶圓基板的上表面實質垂直的第一方向完全穿過該介電層;形成非磁性薄層於該至少兩個溝槽的側壁上;形成第一磁性層於位在該側壁上的該非磁性薄層上;相對於該非磁性薄層及該第一磁性層選擇性地移除該介電層,其中,在移除該介電層時形成至少4個第一垂直堆疊,各個堆疊由沿著與該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堆疊的該非磁性薄層與該第一磁性層形成;形成第二磁性層於該第一垂直堆疊的側壁上,其中,形成數個第二垂直堆疊,各個垂直堆疊包含插在該第一磁性層與該第二磁性層之間的該非磁性薄層;以及形成電性耦合至該第一磁性層的第一電性接觸以及電性耦合至該第二磁性層的第二電性接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該非磁性薄層的步驟包含:共形沉積非磁性材料於該介電層上面以及於該溝槽內,以及隨後進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該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從與該晶圓基板的該上表面平行的任何表面除去該非磁性材料。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磁性層的步驟包含:共形沉積第一磁性材料於該介電層上面以及於在該溝槽內的該非磁性薄層上,以及隨後進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該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從與該晶圓基板的該上表面平行的任何表面除去該第一磁性材料。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二磁性層的步驟包含:共形沉積第二磁性材料於該第一垂直堆疊上,以及隨後進行非等向性蝕刻製程,該非等向性蝕刻製程從與該晶圓基板的該上表面平行的任何表面除去該第二磁性材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磁性層由有不同磁矯頑性的鐵磁材料形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二磁性層與在該第二磁性層中誘發交換偏壓的反鐵磁材料耦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磁性層的厚度小於該第二磁性層的厚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磁性層有大於該第二磁性層的磁矯頑性。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非磁性薄層的厚度在約2至50埃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還包含:提供MOSFET裝置,該MOSFET裝置有閘極、源極及汲極,該閘極耦合至字元線; 形成該介電層於該MOSFET裝置上面;以及提供包含該MOSFET裝置與其中一個該第二垂直堆疊的記憶體單元,其中,形成該記憶體單元是藉由:使該第一及該第二接觸中的其中一者電性耦合至該源極與該汲極中的其中一者,以及使該第一及該第二接觸中的另一者電性耦合至位元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MOSFET裝置為NMOS裝置,並且該第一接觸電性耦合至該NMOS裝置的該汲極,同時該第二接觸電性耦合至該位元線。
  12. 一種記憶體裝置結構,其包含:晶圓基板;磁性穿隧接面(MTJ),其包含第一磁性層、第二磁性層及非磁性薄層,該第一磁性層、第二磁性層及該非磁性薄層沿著垂直於該晶圓基板的上表面的第一方向堆疊,該MTJ形成於該上表面上面,該非磁性層插在該第一磁性層與該第二磁性層之間;第一接觸,電性耦合至該第一磁性層;以及第二接觸,電性耦合至該第二磁性層。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記憶體裝置結構,其中,該第一及該第二磁性層由有不同磁矯頑性的鐵磁材料形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記憶體裝置結構,其 中,該第二磁性層與在該第二磁性層中誘發交換偏壓的反鐵磁材料耦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記憶體裝置結構,其中,該第一磁性層的厚度小於該第二磁性層的厚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記憶體裝置結構,其中,該第一磁性層有大於該第二磁性層的磁矯頑性。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記憶體裝置結構,其中,該非磁性薄層的厚度在約2至50埃之間。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記憶體裝置結構,其中,該非磁性薄層由氧化鎂形成。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記憶體裝置結構,還包含:MOSFET裝置,有閘極、源極及汲極,該閘極耦合至字元線,該MOSFET裝置形成於該晶圓基板上面;第一導電線,使該第一及該第二接觸中的其中一者耦合至該源極與該汲極中的其中一者,以及第二導電線,使該第一及該第二接觸中的另一者耦合至位元線。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記憶體裝置結構,其中,該MOSFET裝置為NMOS裝置,並且該第一導電線使該第一接觸耦合至該NMOS裝置的該汲極,同時該第二導電線使該第二接觸耦合至該位元線。
TW105133538A 2015-10-21 2016-10-18 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之方法及記憶體裝置結構 TWI620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918,736 2015-10-21
US14/918,736 US9614003B1 (en) 2015-10-21 2015-10-21 Method of forming a memory device structure and memory device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4370A true TW201724370A (zh) 2017-07-01
TWI620277B TWI620277B (zh) 2018-04-01

Family

ID=58419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3538A TWI620277B (zh) 2015-10-21 2016-10-18 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之方法及記憶體裝置結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614003B1 (zh)
CN (2) CN110265545B (zh)
TW (1) TWI6202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55296B1 (ko) * 2017-08-08 2022-0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를 위한 반도체 메모리 제조 장치
US10211395B1 (en) * 2017-12-30 2019-02-19 Spin Transfer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combining NVM class and SRAM class MRAM elements on the same chip
US10522590B2 (en) * 2018-03-14 2019-12-31 Avalanche Technology, Inc. Magnetic memory incorporating dual selectors
JP2021150626A (ja) * 2020-03-24 2021-09-27 キオクシア株式会社 メモリデバイス及びメモリ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6267A (en) * 1997-12-18 1999-09-21 Honeywell Inc Self-aligned wordline keep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for
JP2001156187A (ja) * 1999-11-30 2001-06-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
US6653154B2 (en) * 2001-03-15 2003-11-25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forming self-aligned, trenchless mangetoresistive random-access memory (MRAM) structure with sidewall containment of MRAM structure
JP4488645B2 (ja) * 2001-04-20 2010-06-23 株式会社東芝 磁気記憶装置
DE10123593C2 (de) * 2001-05-15 2003-03-27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agnetische Speicheranordnung
JP2005072139A (ja) * 2003-08-21 2005-03-17 Sony Corp 磁気記憶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020004B1 (en) * 2003-08-29 2006-03-28 Micron Technology, Inc. Double density MRAM with planar processing
US6929957B2 (en) * 2003-09-12 2005-08-16 Headway Technologies, Inc.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designs with patterned and stabilized magnetic shields
DE102005046777B4 (de) * 2005-09-29 2013-10-17 Altis Semiconductor Halbleiterspeicher-Einrichtung
US20090218645A1 (en) * 2007-02-12 2009-09-03 Yadav Technology Inc. multi-state spin-torque transfer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JP2008252018A (ja) * 2007-03-30 2008-10-16 Toshiba Corp 磁気抵抗効果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磁気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メモリ
US7781231B2 (en) * 2008-03-07 2010-08-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of forming a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device
US7885105B2 (en) * 2008-03-25 2011-02-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cell including multiple vertical magnetic domains
JP5504704B2 (ja) * 2009-06-16 2014-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憶素子及びメモリ
US8803266B2 (en) * 2010-12-07 2014-08-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torage nodes, magnetic memory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421325B2 (ja) * 2011-05-17 2014-02-19 株式会社東芝 スピンmosfetおよびリコンフィギャラブルロジック回路
US9007818B2 (en) * 2012-03-22 2015-04-14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mory cells,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s, systems including such cell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US8981330B2 (en) * 2012-07-16 2015-03-17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Thermally-confined spacer PCM cells
US10608170B2 (en) * 2013-01-21 2020-03-31 Shanghai CiYu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Electric field assisted perpendicular STT-MRAM
US8901529B2 (en) * 2013-03-15 2014-12-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mory array with self-aligned epitaxially grown memory elements and annular FET
US9601544B2 (en) * 2013-07-16 2017-03-21 Imec 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memory element
US9343662B2 (en) * 2013-09-12 2016-05-17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Magnetic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reof
US9263665B1 (en) * 2014-12-10 2016-02-16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Two-bits per cell structure with spin torque transfer magne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WO2016204774A1 (en) * 2015-06-19 2016-12-22 Intel Corporation Capped magnetic memory
US9299924B1 (en) * 2015-06-29 2016-03-2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jection pillar definition for line MRAM by a self-aligned sidewall transf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39584A (zh) 2017-08-11
TWI620277B (zh) 2018-04-01
US10600843B2 (en) 2020-03-24
CN107039584B (zh) 2019-06-14
CN110265545B (zh) 2023-12-26
CN110265545A (zh) 2019-09-20
US20170117322A1 (en) 2017-04-27
US9614003B1 (en) 2017-04-04
US20170148850A1 (en) 2017-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3682B2 (en) Magnetic memory
US8357982B2 (en) Magnetic memory
TWI395356B (zh) 使用保護側壁鈍化之磁性元件
JP2019114816A (ja) 磁気抵抗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メモリの製造方法
TWI706582B (zh) 用於垂直磁性穿隧接面之應變工程的方法及所得結構
TWI717038B (zh) 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輔助的非揮發性裝置和其製造方法
US20060220084A1 (en) Magnetoresistive effect element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9401386B2 (en)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US9312476B2 (en) Magnetic memory
JP2017510995A (ja) マルチステップ磁気トンネル接合(mtj)エッチングのための置換導電性ハードマスク
CN104425496A (zh) 半导体装置及半导体装置制造方法
KR20110103463A (ko) Stt-mram 셀 구조들
WO2006092849A1 (ja) 磁気抵抗効果素子及び磁気メモリ装置
CN104425706A (zh) 反转的mtj堆叠件
US20120230091A1 (en) Magnetic memory
TWI620277B (zh) 形成記憶體裝置結構之方法及記憶體裝置結構
TWI627772B (zh) 電阻變化記憶體
US7095069B2 (en) 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2028489A (ja) 磁気記憶装置
JP2024518876A (ja) 低抵抗率スピンホール効果(she)書き込みラインを有するスピン軌道トルク(sot)磁気抵抗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メモリ(mram)
JP2003133533A (ja) マグネチックram
KR20040036651A (ko) 다마신 프로세스를 이용한 자기 기억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2244051A (ja) 磁気抵抗素子及び磁気記憶装置
JP2005109201A (ja) 強磁性トンネル接合素子、磁気メモリセル及び磁気ヘッド
WO2009107780A1 (ja) 磁気抵抗記憶装置及びその動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