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18307A - 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718307A TW201718307A TW105130787A TW105130787A TW201718307A TW 201718307 A TW201718307 A TW 201718307A TW 105130787 A TW105130787 A TW 105130787A TW 105130787 A TW105130787 A TW 105130787A TW 201718307 A TW201718307 A TW 201718307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steering shaft
- lock device
- faucet lock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5/00—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 B62H5/02—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2H5/04—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handlebars or equival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H—CYCLE STANDS; SUPPORTS OR HOLDERS FOR PARKING OR STORING CYCLES; 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Z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DEVICES FOR LEARNING TO RIDE CYCLES
- B62H5/00—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 B62H5/02—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 B62H5/06—Appliances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cycles; Locks integral with cycles for locking the steering mechanism acting on the front wheel fork or steering head tub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1/00—Steering devices
- B62K21/04—Fork crow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12—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22—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more than one arm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2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more than one arm on each fork leg for front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之電動龍頭鎖構造,其可緊湊地配置把手周邊,而可實現車體前部之小型化。本發明具備有:把手轉向軸61,其係藉由把手21操縱;前輪轉向軸12a,其為了操縱前輪而被配置於把手轉向軸61之前方;及上三角台81,其係緊固於把手轉向軸61之上端且固定有把手21;於把手21之附近且把手轉向軸61與前輪轉向軸12a之間設置有電性驅動之電動龍頭鎖裝置85,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為俯視時至少其一部分重疊於上三角台(81)之下方。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
過去,已知有於上三角台(top bridge)之前下方配置可無線傳輸位置資訊之防盜對策裝置之構造的電子零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656924號公報
於把手周邊設置以電性進行龍頭鎖定之防盜對策裝置之情形時,雖然必須靠近把手來配置防盜對策裝置,但由於把手周邊配置有許多電子零件、電子零件之配線、各種電纜、各種配管等,因此希望藉由將把手周邊緊湊化、及藉由緊湊化而達成車體前部之小型化。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之電動龍頭鎖構造,其可緊湊地配置把手周邊,而達成車體前部之小型化。
為了解決前述之課題,本發明係一種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該跨坐型車輛具備有:把手轉向軸(61),其係藉由把手(21)操縱;前輪轉向軸(12a),其為了操縱前輪(13)而被配置於上述把手轉向軸(61)之前方;及上三角台(81),其係緊固於上述把手轉向軸(61)之上端且固定有上述把手(21);於上述把手(21)之附近設置有電性驅動之電動龍頭鎖裝置(85),其特徵在於,於上述把手轉向軸(61)與上述前輪轉向軸(12a)之間設置有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為俯視時至少其一部分重疊於上述上三角台(81)之下方。
於上述構成中,上述前輪轉向軸(12a)亦可藉由被連結於上述上三角台(81)之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82)而與上述把手轉向軸(61)相連結,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於上述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82)之間,且側視時與上述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82)重疊。
又,於上述構成中,於上述前輪轉向軸(12a)之上端部亦可設置有轉向軸上臂(83),且於上述轉向軸上臂(83)之兩端部分別連結有上述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82),於上述轉向軸上臂(83)之後方配置有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
又,於上述構成中,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亦可具備有鎖部(116),該鎖部(116)卡合於上述上三角台(81)之下表面而可限制上述把手(21)之轉動。
又,於上述構成中,上述鎖部(116)亦可卡合於在上述上三角台(81)之下表面所形成之凹部(81c)。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具備有可轉動地支撐上述把手轉向軸(61)之主車架(62),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支撐於上述主車架
(62)之上部並且被配置為靠近上述主車架(62)之前方。
又,於上述構成中,上述主車架(62)亦可具備有限制上述把手(21)之轉向角度的限制部(62f、62g)及支撐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的支撐部(62e、62e),上述限制部(62f、62g)係設置於相對於上述把手轉向軸(61)而與上述支撐部(62e、62e)之相反側。
又,於上述構成中,上述限制部(62f、62g)亦可被一體成形於上述主車架(62)。
又,於上述構成中,於上述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被安裝於上述把手(21)之零件所連接之長尺寸零件(130A、130B)亦可呈X字狀交叉,且上述長尺寸零件(130A、130B)係固定於上述上三角台(81)。
又,於上述構成中,於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下方亦可配置有上端部由上述主車架(62)所支撐之緩衝單元(69)。
由於本發明係於把手轉向軸與前輪轉向軸之間設置有電動龍頭鎖裝置,且電動龍頭鎖裝置係配置為俯視時其至少一部分重疊於上三角台之下方,因此可於前後排列之把手轉向軸與前輪轉向軸間之空間且上三角台下方之空間,靠近把手轉向軸側地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因此,可緊湊地構成把手周邊,詳細為上三角台周邊,而可謀求車體前部之小型化。
又,由於前輪轉向軸係藉由被連結於上三角台之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而與把手轉向軸相連結,電動龍頭鎖裝置係配置於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之間,且側視時與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重疊,因此可於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之間的空間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而
可有效地利用該空間。因此,可將電動龍頭鎖裝置集中地配置於把手周邊,而可將把手周邊緊湊化。又,可藉由左右之連桿構件自側向保護電動龍頭鎖裝置。
又,由於在前輪轉向軸之上端部設置有轉向軸上臂,且於轉向軸上臂之兩端部分別連結有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於轉向軸上臂之後方配置有電動龍頭鎖裝置,因此可於主車架之前方且轉向軸上臂後方之空間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而可謀求該空間之有效利用,並且保護電動龍頭鎖裝置。
又,由於電動龍頭鎖裝置具備有鎖部,該鎖部卡合於上三角台之下表面而可限制把手之轉動,因此,由於為鎖部與上三角台卡合而限制把手位置之構造,因此相較於習知之龍頭鎖裝置在頭管周邊可配置部位會受限,本發明可增大電動龍頭鎖裝置之配置自由度。
又,由於鎖部可卡合於在上三角台之下表面所形成之凹部,因此可自下方靠近上三角台地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因此,可將電動龍頭鎖裝置集中地配置於上三角台周邊,而可將把手周邊緊湊化。
又,由於具備有可轉動地支撐把手轉向軸之主車架,電動龍頭鎖裝置係支撐於主車架之上部並且被配置為靠近主車架之前方,因此可有效地運用在上三角台之下方且主車架之前方所形成之空間來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而可謀求上三角台周邊之緊湊化。
又,由於主車架具備有限制把手之轉向角度的限制部、及支撐電動龍頭鎖裝置的支撐部,限制部係設置在相對於把手
轉向軸而與支撐部之相反側,因此可靠近把手轉向軸地配置支撐部與限制部,而可被集中配置於把手周邊,從而將把手周邊緊湊化。
又,由於限制部係一體成形於主車架,因此可削減零件數,而可抑制成本。
又,由於在上三角台之上表面,被安裝於把手之零件所連接之長尺寸零件係呈X字狀交叉,且長尺寸零件係固定於上三角台,因此,由於在上三角台之上表面配置有長尺寸零件,因此可有效地運用靠近上三角台之空間。因此,可將零件集中地配置於把手周邊,而可將把手周邊緊湊化。又,藉由使長尺寸零件呈X字狀交叉而加以配置,可增大長尺寸零件之彎曲之曲率半徑,而可合理地配置長尺寸零件,從而抑制長尺寸零件之劣化。
由於在電動龍頭鎖裝置之下方配置有上端部由主車架所支撐之緩衝單元,因此可利用緩衝單元自下方保護電動龍頭鎖裝置85。
10‧‧‧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11‧‧‧車體骨架
12‧‧‧前叉(前擺臂)
12a‧‧‧前輪轉向軸
12b‧‧‧叉部
12c‧‧‧臂部
12d‧‧‧交叉部
12g‧‧‧底面
13‧‧‧前輪
13a‧‧‧車軸
14‧‧‧後擺臂
16‧‧‧後輪
16a‧‧‧車軸
17‧‧‧座墊
21‧‧‧把手
21a‧‧‧傾斜部
21b‧‧‧水平部
21c‧‧‧左筆直部
21d‧‧‧右筆直部
21L、21R‧‧‧把手半體
22‧‧‧引擎
22A‧‧‧汽缸部
23‧‧‧變速機
25‧‧‧進氣裝置
26‧‧‧排氣裝置
27‧‧‧排氣管
28‧‧‧消音器
29‧‧‧駕駛者用座墊
30‧‧‧同乘者用座墊
31‧‧‧車體護蓋
32‧‧‧前護蓋
33‧‧‧擋風玻璃
41‧‧‧頭燈
42‧‧‧前擋泥板
43‧‧‧駕駛者用踏板
44‧‧‧主撐腳架
46‧‧‧同乘者用踏板
47‧‧‧置物箱
48‧‧‧馬鞍包
51‧‧‧後視鏡
52‧‧‧儀表板
53‧‧‧揚聲器
55‧‧‧燃料箱護蓋
56‧‧‧油箱蓋
57‧‧‧操作面板
61‧‧‧把手轉向軸
62‧‧‧主車架
62a‧‧‧把手軸支撐部
62b‧‧‧側壁
62c‧‧‧傾斜壁
62d‧‧‧把手軸插通孔
62e‧‧‧鎖裝置支撐部
62f、62g‧‧‧把手轉動限制部
62h‧‧‧螺孔
62j‧‧‧緩衝單元支軸插通孔
62k、62m‧‧‧連桿支軸插通孔
62n‧‧‧開口
62p‧‧‧軸線
62q‧‧‧前方突出壁部
63‧‧‧下車架
64‧‧‧前輪用碟煞裝置
64a‧‧‧煞車碟盤
64b‧‧‧煞車卡鉗
64c‧‧‧夾持部
65‧‧‧前避震機構
66‧‧‧上連桿(連桿構件)
66a‧‧‧連桿中央部
66b‧‧‧連桿側部
67‧‧‧下連桿(連桿構件)
68‧‧‧叉支撐部
68d‧‧‧叉軸插通孔
68p‧‧‧軸線
69‧‧‧前緩衝單元(緩衝器)
69a‧‧‧上端部
71、72‧‧‧支軸
73‧‧‧支軸
74‧‧‧支軸
75‧‧‧支軸
76‧‧‧支軸
80‧‧‧轉向機構
81‧‧‧上三角台
81b‧‧‧下表面
81c‧‧‧凹部
81d‧‧‧軸插通孔
81e‧‧‧左端部
81f‧‧‧右端部
81g、81h‧‧‧桿連結部
81j、81k‧‧‧桿連結孔
81m‧‧‧把手安裝孔
81n‧‧‧軸線
81p‧‧‧上表面
81q‧‧‧下表面
81r‧‧‧後方突出部
81s‧‧‧下側延伸部
82‧‧‧桿
83‧‧‧轉向軸上臂
83a‧‧‧轉向臂
83b‧‧‧端部
85‧‧‧電動龍頭鎖裝置
86‧‧‧螺栓
87‧‧‧螺帽
93‧‧‧把手蓋
94‧‧‧上三角台蓋
94a‧‧‧上壁
94b‧‧‧前壁
94c‧‧‧後壁
94d‧‧‧缺口
96‧‧‧球形接頭
97‧‧‧螺栓
98‧‧‧空間
101‧‧‧離合器桿
102‧‧‧離合器用主汽缸
104‧‧‧離合器配管
105‧‧‧配線
106‧‧‧前煞車桿
107‧‧‧前煞車用主汽缸
108‧‧‧煞車配管
111‧‧‧下外殼
112‧‧‧上外殼
112a‧‧‧隆起部
112b‧‧‧鎖裝置安裝部
112c‧‧‧左安裝部
112d‧‧‧右安裝部
112e‧‧‧螺栓插通孔
112g‧‧‧外殼中心線
113‧‧‧鎖裝置外殼
114‧‧‧配線
116‧‧‧鎖部
117‧‧‧連接器
121‧‧‧左開關盒
122‧‧‧把手握把
123‧‧‧右開關盒
124‧‧‧節流閥握把
131、132‧‧‧螺栓
130A、130B‧‧‧長尺寸零件
131‧‧‧螺栓
135‧‧‧軸承
圖1為具備有本發明之龍頭鎖構造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為自斜上方觀察二輪機車之車體前部之立體圖。
圖3為顯示二輪機車之車體前部之左側視圖。
圖4為自斜前方觀察把手及其周邊之立體圖。
圖5為顯示把手及其周邊之左側視圖。
圖6為顯示上三角台之說明圖,圖6(A)為上三角台之俯視圖,圖6(B)為上三角台之左側視圖。
圖7為顯示把手及其周邊之前視圖。
圖8為自斜上方觀察主車架之立體圖。
圖9為顯示電動龍頭鎖裝置之說明圖,圖9(A)為上三角台及電動龍頭鎖裝置之左側視圖,圖9(B)為電動龍頭鎖裝置之俯視圖。
圖10為圖5之X箭視圖。
圖11為顯示把手及其周邊之主要部分俯視圖。
圖12為圖7之XII-XII線截面左側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以下說明中,前後左右及上下之方向之記載,只要無特別記載,則設定為與相對於車體之方向相同。又,各圖所示之符號FR表示車體前方,符號UP表示車體上方,符號LH表示車體左方。
圖1為具備有本發明之龍頭鎖構造之二輪機車10之左側視圖。
二輪機車10,係具備有前輪13、後輪16及座墊17之跨坐型車輛,該前輪13係經由前擺臂12被支撐於車體骨架11(參照圖2)之前部,該後輪16係經由後擺臂14被支撐於車體骨架11之下部,而該座墊17係設置於車體上部。
前擺臂12係藉由被設置於車體上部之把手21所操縱。
於前輪13之後方配置有由車體骨架11所支撐之引擎22,並於引擎22之後部一體地設置有變速機23。
前輪13係經由車軸13a被支撐於前擺臂12,後輪13係經由車軸16a被支撐於後擺臂14。
引擎22係水平對向型者,且汽缸部22A自被設置於車寬方向中央部之曲軸箱(未圖示)分別朝左右側突出。於汽缸部22A之上部連接有進氣裝置25,且於汽缸部22A之下部連接有排
氣裝置26。
排氣裝置26係由自汽缸部22A朝下方及後方延伸之複數個排氣管27、及被連接於該等排氣管27之後端部之消音器28所構成。
變速機23於其後部設置有輸出軸(未圖示),驅動軸(未圖示)自輸出軸延伸至後輪16,動力係經由驅動軸而自變速機23被傳遞至後輪16。
於把手21之後斜下方配置有構成座墊17之駕駛者用座墊29及同乘者用座墊30。二輪機車10之前部及兩側部,係由車體護蓋31所覆蓋。
圖中之符號41為頭燈,42為自上方覆蓋前輪13之前擋泥板,43為駕駛者用踏板,44為主撐腳架,46為同乘者用踏板,47為置物箱,48為馬鞍包(saddle bag),141為被安裝於前擺臂12側面之反光板。
圖2為自斜上方觀察二輪機車10之車體前部之立體圖。
於二輪機車10之車體前部,配置有構成車體護蓋31之前護蓋32及被設置於前護蓋32之上部之擋風玻璃33、及被設置於前護蓋32兩側部之後視鏡51、51。
於擋風玻璃33之後側配置有儀表板52、左右一對之揚聲器53、53。又,於擋風玻璃33之後方配置有把手21。
把手21係連結於由車體骨架11所支撐之把手轉向軸(未圖示)。由於把手轉向軸進一步被連結於作為前擺臂12之轉動軸之前輪轉向軸(未圖示),因此伴隨著把手21之轉動操作,把手轉向軸轉動並且前輪轉向軸轉動,而操縱前輪13。
於把手21之下方設置有覆蓋燃料箱(未圖示)之燃料箱護蓋55。於燃料箱護蓋55設置有開閉自如地覆蓋燃料箱之供油口之上方之油箱蓋56、及進行於儀表板52所顯示之資訊的設定等之操作面板57。
圖3為顯示二輪機車10之車體前部之左側視圖,且將車體護蓋、引擎等拆卸,而顯示車體骨架11之一部分及前避震機構65。
車體骨架11具備有轉動自如地支撐藉由把手21而轉動之把手轉向軸61之主車架62、及被安裝於主車架62之前部下部之下車架63。
前輪13係藉由前輪用碟煞裝置64所制動。前輪用碟煞裝置64係由被一體地設置於前輪13之煞車碟盤64a、及為了制動煞車碟盤64a而被安裝於前擺臂12之下端部後部之煞車卡鉗64b所構成。
主車架62係於其前部支撐前避震機構65。
前避震機構65係由上連桿66、下連桿67、叉支撐部68、前擺臂12、及前緩衝單元69所構成。
上連桿66及下連桿67,分別被上下分開地配置於主車架62之前部,且分別經由支軸71、72可上下搖動地由主車架62所支撐。又,上連桿66及下連桿67,分別朝前後方向延伸地且平行地被配置。
筒狀之叉支撐部68,於其上部前部經由支軸73可轉動地連結上連桿66,且於下部後部經由支軸74可轉動地支撐下連桿67。
如此,於叉支撐部68中,藉由於上部前部設置支軸73,並於下部後部設置支軸74,而可上下排地排列而配置支軸73、74。其
結果,於將上連桿66及下連桿67之支點間距離設為相同時,可無需使主車架62前部之下部朝前方大幅地突出,而可將主車架62小型化。
前擺臂12係由可轉動地由叉支撐部68所支撐之前輪轉向軸12a、及被一體地連接於前輪轉向軸12a之下端部之叉部12b所構成。
前輪轉向軸12a係插通於在叉支撐部68所形成之叉軸插通孔68d(參照圖12),而可轉動地被支撐於叉支撐部68。
叉部12b係由在下端部安裝有車軸13a之左右一對之臂部12c、及連接左右一對之臂部12c之上端部之交叉部12d一體地構成。
於交叉部12d安裝有前輪轉向軸12a。車軸13a可旋轉地支撐前輪13。
前緩衝單元69其上端部係經由支軸75而可搖動地由主車架62所支撐,下端部經由支軸76而可搖動地被支撐於下連桿67。
前輪13係由包含把手21之轉向機構80所操縱。
圖4為自斜前方觀察方向把手21及其周邊之立體圖。
把手21係由左右一對之獨立之把手半體21L、21R所構成,且被固定於在把手轉向軸61之上端部所安裝之上三角台81。
把手半體21L、21R一體地具備有一邊分別自左右端部之握把(圖10所示之把手握把122及節流閥握把124)朝車寬方向內側傾斜一邊延伸之傾斜部21a、及自傾斜部21a之內端部大致水平地延伸之水平部21b,且水平部21b被安裝於上三角台81。傾斜部21a及水平部21b係形成為大致板狀。
上連桿66係由連桿中央部66a及連桿側部66b、66b所構成而一體地形成為俯視字狀,該連桿中央部66a係朝車寬方向延伸且供支軸71貫通,該連桿側部66b、66b係自連桿中央部66a之兩端部朝前方延伸,且連桿側部66b、66b之各前端部係藉由支軸73被連結於叉支撐部68。
轉向機構80係由把手21、上三角台81、被連結於上三角台81之兩端部且朝前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之桿82、82、被連結於桿82之前端部之轉向軸上臂83並且被安裝於前輪轉向軸12a之上端部、及前擺臂12(參照圖3)所構成。
主車架62係於前端部之上部一體地形成有朝上方突出之筒狀之把手軸支撐部62a,且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上方配置有上三角台81。
於左右一對之桿82、82之間,配置有被固定於主車架62之把手軸支撐部62a的電動龍頭鎖裝置(ESL:Elevtric Steering Lock)85。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藉由驅動內置之電動馬達,使鎖部116(參照圖6(A))卡合於上三角台81而鎖定把手21之轉動。亦即,鎖定把手。
轉向軸上臂83係藉由螺栓86及螺帽87而被緊固於前輪轉向軸12a之上端部,並於上部一體地形成有朝車寬方向外側斜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之轉向臂83a、83a。於左右之轉向臂83a、83a,連結有左右之桿82、82之前端部。
圖5為顯示把手21及其周邊之左側視圖。
在主車架62上供把手轉向軸61插入之把手軸插通孔62d(參照圖12)之軸線62p、與在叉支撐部68上供前輪轉向軸12a插入之叉
軸插通孔68d(參照圖12)之軸線68p,皆後傾且被平行地配置。
於主車架62之寬度方向中央部,經由支軸75可搖動地連結有前緩衝單元69之上端部69a。
以沿著把手21及上三角台81之方式被配置之離合器配管104、煞車配管108、電子零件之配線105等之細長的零件(以下,稱為「長尺寸零件」)之一部分,係由被設置於把手半體21L、21R之左右一對之把手蓋93與覆蓋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之上三角台蓋94所覆蓋。再者,關於煞車配管108,為了容易理解其配置,而使其露出於把手蓋93之外側(關於正確之配置,請參照圖7)。
桿82係連結於作為上三角台81左右之端部的左端部81e及右端部81f(關於右端部81f,請參照圖9(A))、與轉向軸上臂83左右之轉向臂83a之端部83b。桿82大致水平地朝前後方向延伸,且於桿82之兩端部分別設置有球形接頭96,桿82兩端之球形接頭96,可搖動地連結於上三角台81之左端部81e及右端部81f、與轉向軸上臂83左右之端部83b。
電動龍頭鎖裝置85,其上端部係藉由一對螺栓97、97而被固定於主車架62之把手軸支撐部62a,而下部係以靠近把手軸支撐部62a之方式被配置。又,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為靠近上三角台81之下方。亦即,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於主車架62(詳細為把手軸支撐部62a)之前方且在上三角台81之下方所形成之空間98,於側視時電動龍頭鎖裝置85與前後方向延伸之桿82重疊。上述空間98亦為把手軸支撐部62a與位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前方的轉向軸上臂83之間的空間。
圖6為顯示上三角台81之說明圖。
圖6(A)為上三角台81之俯視圖,圖6(B)為上三角台81之左側視圖。
如圖6(A)所示,上三角台81於後部之車寬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軸插通孔81d,於左端部81e及右端部81f形成有連結左右之桿82、82(參照圖4)之桿連結部81g、81h,並於前部之邊緣形成有複數個把手安裝孔81m。
軸插通孔81d係供把手轉向軸61(參照圖3)之上端部插入而緊固之部分。於桿連結部81g、81h開設有供構成桿82、82之球形接頭96(參照圖4)之螺栓插通的桿連結孔81j、81k。桿連結孔81j、81k為了識別彼此,而使內徑不同。
把手安裝孔81m形成有螺入用以安裝左右之把手半體21L、21R(參照圖7)之螺栓131、132(參照圖11)之陰螺紋。
如圖6(B)所示,於上三角台81之下表面81b形成有一對凹部81c、81c。左右之凹部81c、81c並非被形成於相對於軸插通孔81d之軸線81n呈對稱之位置,而被形成於較相對於軸線81n左右對稱之位置更靠車寬方向右側。其原因並非是因為把手21(參照圖7)之左右之搖動限制角度不同,而是如圖7所示,因為於電動龍頭鎖裝置85(參照圖7)被安裝於主車架62之狀態下,鎖部116(參照圖9(B))被配置於較通過車輛之車寬方向中央之車體中心線更靠車寬方向右側所致。
下側延伸部81s係藉由主車架62(參照圖8)之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參照圖8)而使轉動被限制,亦即,於下側延伸部81s抵接於把手轉動限制部62f或把手轉動限制部62g時,鎖部116(參照圖9(B))可插入凹部81c。
圖7為顯示把手21及其周邊之前視圖。
於把手21左側之把手半體21L,設置有離合器桿101、及藉由離合器桿101之操作而使液壓油產生液壓之離合器用主汽缸102。於離合器用主汽缸102連接有離合器配管104,並藉由該離合器配管104,使離合器用主汽缸102所產生之液壓油液壓被傳遞至變速機23(參照圖1)側之離合器。
於把手21右側之把手半體21R,設置有前煞車桿106、及藉由前煞車桿106之操作而使液壓油產生液壓之前煞車用主汽缸107。於前煞車用主汽缸107連接有煞車配管108,並藉由該煞車配管108,使前煞車用主汽缸107所產生之煞車液壓被傳遞至前輪用碟煞裝置64(參照圖1)。
前述之離合器配管104及煞車配管108,分別沿著把手半體21L、21R之下表面被配置,並朝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側延伸。
上三角台81於其下表面81b形成有供電動龍頭鎖裝置85所具備之鎖部116(參照圖6(A)、(B))插入之一對凹部81c、81c。一對凹部81c、81c係形成於分別將操縱把手21最大幅度地轉向左側或右側時,供鎖部116插入之位置。
於前視時,上三角台81與轉向軸上臂83,車寬方向之寬度大致相同,且於轉向軸上臂83之左右之轉向臂83a、83a之間看得見電動龍頭鎖裝置85。
主車架62於其前部,設置有左右一對之側壁62b、62b。左右之側壁62b、62b係形成為隨著朝向下方間隔逐漸擴大,且於側壁62b、62b之上端部連結有上連桿66。
圖8為自斜上方觀察主車架62之立體圖。
主車架62係由筒狀之把手軸支撐部62a、左右一對之傾斜壁62c、62c及左右一對之側壁62b、62b一體地構成。
把手軸支撐部62a可轉動地支撐把手轉向軸61(參照圖3)。左右之傾斜壁62c、62c自把手軸支撐部62a之左右分別朝外側斜下方延伸。左右之側壁62b、62b自左右之傾斜壁62c、62c各自之下端,以較傾斜壁62c、62c更接近鉛垂之角度朝斜下方外側延伸。
把手軸支撐部62a具備有:把手軸插通孔62d,其供把手轉向軸61(參照圖5)插入;左右一對之鎖裝置支撐部62e、62e,其等係形成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上端部之前側;及左右一對之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其等係形成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上端部之後側。
左右之鎖裝置支撐部62e、62e為了螺入螺栓97(參照圖5)而分別開設形成有陰螺紋之螺孔62h。於該等鎖裝置支撐部62e、62e,分別藉由螺栓97緊固有圖9(B)所示之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左安裝部112c及右安裝部112d。
於圖8中,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係限制把手21(參照圖7)朝向左右之最大轉動角度的部分。於將把手21朝右或朝左轉向時,藉由在上三角台81(參照圖7)所形成之下側延伸部81s(參照圖9(C))抵接於把手轉動限制部62f或把手轉動限制部62g,而限制把手21之轉動。
傾斜壁62c、62c及側壁62b、62b係形成為中空構造,而且,藉由在側壁62b、62b所形成之開口62n,可謀求主車架62之輕量化。於傾斜壁62c、62c開設有緩衝單元支軸插通孔62j,該緩衝單元支軸插通孔62j供支撐前緩衝單元69(參照圖5)之上端部69a(參照圖5)之支軸75(參照圖5)插通。側壁62b、62b於前部上部形成有
較傾斜壁62c、62c朝前方突出之前方突出壁部62q、及供支軸71、72(參照圖3)插通之連桿支軸插通孔62k、62m,且於前方突出壁部62q開設有連桿支軸插通孔62k。
圖9為顯示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說明圖。
圖9(A)為上三角台81及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左側視圖,圖9(B)為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俯視圖。
如圖9(A)所示,上三角台81左右之桿連結部81g、81h(桿連結部81h,請參照圖6(A)),其上表面81p及下表面81q係形成為大致水平,且被形成為朝前後方向延伸之桿82(參照圖5)之球形接頭96(參照圖5)所具備之朝上下延伸之螺栓可容易安裝。
自上三角台81之後端朝後側一體地形成有後方突出部81r,並於後方突出部81r形成有與上三角台81之下表面81b大致正交地朝下側延伸之下側延伸部81s。下側延伸部81s係藉由圖8所示之主車架62之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使轉動被限制之部分。
電動龍頭鎖裝置85具備有:鎖裝置外殼113,其由下外殼111及上外殼112所構成;配線114,其係連接於下外殼111;及桿狀之鎖部116,其可相對於上外殼112突出或後退。
鎖裝置外殼113內置有電動馬達,電動馬達之旋轉軸經由齒輪被連接於鎖部116。上外殼112於其上端部具備有朝上方突出之隆起部112a、及用以安裝於主車架62(參照圖5)之鎖裝置安裝部112b。
配線114係由用以自外部對電動馬達通電之複數條導線所構成,於該等導線之端部連接有連接器117。
再者,電動龍頭鎖裝置85並不限定於由上述電動馬達所驅動者,也可為由電磁閥所驅動者。
如圖9(B)所示,鎖部116較通過上外殼112之車寬方向之寬度W中央之外殼中心線112g自右側突出,且以圍繞鎖部116之周圍之方式於上外殼112之上端部形成有隆起部112a。又,上外殼112之鎖裝置安裝部112b,係由自上外殼112上端部之隆起部112a側一體地朝後側呈二分叉而延伸之左安裝部112c及右安裝部112d所構成,且於左安裝部112c及右安裝部112d分別開設有供螺栓97(參照圖5)插通之螺栓插通孔112e。
於圖9(A)、(B)中,若騎乘者按壓設置於FOB(智慧)型電子鑰匙之按鈕,而透過遠端操作自外部對電動馬達通電,電動馬達之旋轉軸便朝一方向旋轉,使鎖部116自上外殼112突出,而卡合於上三角台81之一凹部81c。亦即,鎖定把手。又,藉由對電動馬達之通電,於旋轉軸朝另一方向旋轉時,鎖部116朝上外殼112側後退而解除與上三角台81之凹部81c之卡合。亦即,解除鎖定把手。
圖10為圖5之X箭視圖,且為自垂直於圖5之把手轉向軸61之長邊方向之方向所觀察之圖。
把手21之把手半體21L、21R,分別於傾斜部21a之上端部設置有一體地朝外側斜後方延伸之筆直之左筆直部21c、右筆直部21d。左筆直部21c具備設置有複數個開關之左開關盒121、及供駕駛者握持之把手握把122。右筆直部21d具備設置有複數個開關之右開關盒123、及供駕駛者握持而調整節流閥開度之節流閥握把124。
於主車架62左右之傾斜壁62c、62c之基端部附近貫通有支軸75,且於支軸75連結有前緩衝單元69之上端部69a。
上三角台蓋94一體具備有分別覆蓋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前面及背面之上壁94a、前壁94b(參照圖7)及後壁94c。
於後壁94c形成有左右一對之缺口94d、94d,自缺口94d、94d通過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之長尺寸零件130A、130B,係朝後下方延伸。參照圖11對長尺寸零件130A、130B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1為顯示把手21及其周邊之主要部分俯視圖。
以沿著把手21左側之把手半體21L之方式,使離合器配管104與自將離合器桿101之作動或不作動作為導通(ON)或遮斷(OFF)而檢出之開關(未圖示)延伸之配線等延伸,而且,配線自儀表板延伸。該等作為離合器配管104、及各種配線等之線束的長尺寸零件130A,於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自左前側朝向右後側斜向地延伸。
又,以沿把手21右側之把手半體21R之方式,使煞車配管108與自將前煞車桿106之作動或不作動作為導通(ON)或遮斷(OFF)而檢出之開關(未圖示)延伸之配線109延伸、使引擎啟動開關及停機開關所連接之配線等延伸。該等作為煞車配管108及各種配線等之線束的長尺寸零件130B,於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自右前側朝向左後側斜向地延伸。
亦即,長尺寸零件130A與長尺寸零件130B於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呈X字狀地交叉,且長尺寸零件130A與長尺寸零件130B藉由固定構件(未圖示)被固定於上三角台81。
如此,藉由使長尺寸零件130A與長尺寸零件130B於上三角台81上呈X字狀地交叉,可進一步增大長尺寸零件130A及長尺寸零件130B之彎曲之曲率半徑。因此,不易將長尺寸零件130A及長尺寸零件130B施加過度的負擔,而可使其不易劣化。又,
可有效地利用上三角台81上方之空間133、尤其把手半體21L、21R之間之凹狀的空間133,而可進一步減小長尺寸零件130A及長尺寸零件130B自把手半體21L、21R朝向上方之突出量。
上三角台蓋94之上壁94a自上方,覆蓋長尺寸零件130A及長尺寸零件130B、與包含上三角台81之桿連結部81g、81h之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將把手半體21L、21R分別固定於上三角台81之一對螺栓131、131中車寬方向側之螺栓131及其周邊。
圖12為圖7之XII-XII線截面左側視圖。
於主車架62之上部設置有把手軸支撐部62a,於把手軸支撐部62a經由一對之軸承135、135可轉動地支撐有中空之把手轉向軸61,且於把手轉向軸61之上端部安裝有上三角台81。
於主車架62左右之一對側壁62b之前端部,經由支軸71、72可搖動地連結有上連桿66、下連桿67之各後端部,且於上連桿66及下連桿67之各前端部,經由支軸73、74可搖動地連結有中空之叉支撐部68。
於叉支撐部68,經由上下一對之軸承(未圖示),可轉動地支撐有前擺臂12之前輪轉向軸12a。
上三角台81之兩端部,經由左右一對之桿82被連結於在前輪轉向軸12a之上端部所安裝之轉向軸上臂83之兩端部。
前緩衝單元69,其上端部69a經由支軸75可轉動地連結於主車架62,前緩衝單元69之下端部69b,經由支軸76可轉動地連結於下連桿67之中間部。
於主車架62之把手軸支撐部62a之上端部,固定有電動龍頭鎖裝置85。
電動龍頭鎖裝置85,於側視時被配置於空間98,該空間98係於主車架62之把手軸支撐部62a及把手轉向軸61之前方、上三角台81之下方、主車架62之側壁62b(詳細為,前方突出壁62q)之上方、上連桿66之上方、前輪轉向軸12a之後方、以及轉向軸上臂83之後方所形成之空間。又,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於前緩衝單元69之上方。
如前述之圖11及圖12所示,由於電動龍頭鎖裝置85與長尺寸零件130A、130B係靠近上三角台81之周邊而緊湊地配置,因此可謀求把手21周邊、甚至車體前部之小型化。
又,由於除了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周圍之零件外,左右之桿82、82,自側面覆蓋電動龍頭鎖裝置85,因此可保護電動龍頭鎖裝置85。
如以上圖3及圖5所示,於一種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二輪機車10(參照圖1)之龍頭鎖構造中,該二輪機車10具備有:把手轉向軸61,其係藉由作為把手之把手21所操縱;前輪轉向軸12a,其為了操縱前輪13而被配置於把手轉向軸61之前方;及上三角台81,其係緊固於把手轉向軸61之上端且固定有把手21;該二輪機車10於把手21之附近設置有以電性驅動之電動龍頭鎖裝置85,其中,於把手轉向軸61與前輪轉向軸12a之間設置有電動龍頭鎖裝置85,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為俯視時至少其一部分重疊於上三角台81之下方。
根據該構成,可於前後排列之把手轉向軸61與前輪轉向軸12a間之空間98且上三角台81下方之空間98,靠近把手轉向軸61側地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85。因此,可緊湊地構成把手21之周邊,
詳細為上三角台81之周邊,而可謀求車體前部之小型化。
又,由於前輪轉向軸12a係藉由被連結於上三角台81之左右一對之作為連桿構件之桿82、82而與把手轉向軸61相連結,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於左右一對之桿82、82之間,且側視時與左右一對之桿82、82重疊,因此可於左右一對之桿82、82之間的空間98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85,而可有效地利用該空間98。因此,可將電動龍頭鎖裝置85集中地配置於把手21之周邊,而可將把手21周邊緊湊化。又,可藉由左右之桿82、82自側向保護電動龍頭鎖裝置85,而不必特別地設置保護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構件。因此,可防止零件數之增加,而減低成本。
又,如圖4及圖5所示,由於在前輪轉向軸12a之上端部設置有轉向軸上臂83,且於轉向軸上臂83之兩端部分別連結有左右一對之桿82、82,於轉向軸上臂83之後方配置有電動龍頭鎖裝置85,因此可於主車架62之前方且轉向軸上臂83後方之空間98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85,而可謀求該空間98之有效利用,並可藉由轉向軸上臂83保護電動龍頭鎖裝置85。
又,如圖5及圖6(A)、(B)所示,由於電動龍頭鎖裝置85具備有鎖部116,該鎖部116卡合於上三角台81之下表面而可限制把手21之轉動,因此,由於為鎖部116與上三角台81卡合而限制把手21之轉動位置之構造,因此相較於習知之龍頭鎖裝置在頭管周邊可配置部位會受限,本實施形態可增大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配置自由度。
又,如圖6(A)、(B)及圖7所示,由於鎖部116可卡合於在上三角台81之下表面所形成之凹部81c,因此可自下方靠近
上三角台81地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85。因此,可將電動龍頭鎖裝置85集中地配置於上三角台81周邊,而可將把手21周邊緊湊化。
又,如圖5所示,由於具備有可轉動地支撐把手轉向軸61之主車架62,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支撐於上述主車架62之上部並且被配置為靠近主車架62之前方,因此可有效地運用在上三角台81之下方且主車架62之前方所形成之空間98來配置電動龍頭鎖裝置85,而可謀求上三角台81周邊之緊湊化。
又,如圖8所示,由於主車架62具備有限制把手21之轉向角度之作為限制部之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及支撐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作為支撐部之鎖裝置支撐部62e、62e,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係設置在相對於把手轉向軸61而與鎖裝置支撐部62e、62e之相反側,因此可靠近把手轉向軸61地配置鎖裝置支撐部62e、62e與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而可集中地配置於把手21之周邊,從而將把手21之周邊緊湊化。
又,由於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係一體成形於主車架62,因此可削減零件數,而可抑制成本。
又,如圖11所示,由於在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被安裝於把手21之零件所連接之配管、配線等之長尺寸零件130A、130B係呈X字狀交叉,且長尺寸零件130A、130B係固定於上三角台81,因此,由於在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配置有長尺寸零件130A、130B,因此可有效地運用靠近上三角台81之空間133。因此,可將零件集中地配置於把手21周邊,而可將把手21之周邊緊湊化。又,藉由使長尺寸零件130A、130B呈X字狀交叉而加以配置,可增大長尺寸零件130A、130B之彎曲之曲率半徑,而可合理
地配置長尺寸零件130A、130B,從而可抑制長尺寸零件130A、130B之劣化。
又,如圖5及圖12所示,由於在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下方配置有上端部69a被支撐於主車架62之前緩衝單元69,因此可藉由前緩衝單元69自下方覆蓋電動龍頭鎖裝置85,而可自飛石等保護電動龍頭鎖裝置85。
前述之實施形態僅為顯示本發明一態樣者,只要在未超出本發明之實質內容之範圍內,可任意地變形及應用。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5所示,於主車架62中,雖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前側設置鎖裝置支撐部62e、62e,並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後側設置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前側設置把手轉動限制部62f、62g,並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後側設置鎖裝置支撐部62e、62e,藉此,亦可將電動龍頭鎖裝置85配置於把手軸支撐部62a之後側。
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應用在二輪機車10之情形,亦可應用於包含二輪機車10以外之跨坐型車輛。再者,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包含跨坐於車體上而騎乘之所有車輛,不僅包含二輪機車(亦包含電動自行車),亦包含被分類為ATV(越野車輛)之三輪車輛或四輪車輛之車輛。
10‧‧‧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12a‧‧‧前輪轉向軸
21‧‧‧把手
21L‧‧‧把手半體
57‧‧‧操作面板
61‧‧‧把手轉向軸
62‧‧‧主車架
62a‧‧‧把手軸支撐部
62p‧‧‧軸線
66‧‧‧上連桿(連桿構)件)
66b‧‧‧連桿側部
68‧‧‧叉支撐部
68p‧‧‧軸線
69‧‧‧前緩衝單元(緩衝器)
69a‧‧‧上端部
71、72‧‧‧支軸
73‧‧‧支軸
75‧‧‧支軸
80‧‧‧轉向機構
81‧‧‧上三角台
81e‧‧‧左端部
82‧‧‧桿
83‧‧‧轉向軸上臂
83b‧‧‧端部
93‧‧‧把手蓋
93a
94‧‧‧上三角台蓋
96‧‧‧球形接頭
97‧‧‧螺栓
98‧‧‧空間
101‧‧‧離合器桿
102‧‧‧離合器用主汽缸
104‧‧‧離合器配管
105‧‧‧配線
108‧‧‧煞車配管
Claims (10)
-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該跨坐型車輛具備有:把手轉向軸(61),其係藉由把手(21)操縱;前輪轉向軸(12a),其為了操縱前輪(13)而被配置於上述把手轉向軸(61)之前方;及上三角台(81),其係緊固於上述把手轉向軸(61)之上端且固定上述把手(21);於上述把手(21)之附近設置有電性驅動之電動龍頭鎖裝置(85),其特徵在於,於上述把手轉向軸(61)與上述前輪轉向軸(12a)之間設置有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為俯視時至少其一部分重疊於上述上三角台(81)之下方。
-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上述前輪轉向軸(12a)係藉由被連結於上述上三角台(81)之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82)而與上述把手轉向軸(61)相連結,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配置於上述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82)之間,且側視時與上述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82)重疊。
-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於上述前輪轉向軸(12a)之上端部設置有轉向軸上臂(83),且於上述轉向軸上臂(83)之兩端部分別連結有上述左右一對之連桿構件(82),於上述轉向軸上臂(83)之後方配置有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具備有鎖部(116),該鎖部(116)卡合於上述上三角台(81)之下表面而可限制上述把手(21)之轉動。
-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上述鎖部(116)可卡合於在上述上三角台(81)之下表面所形成之凹部(81c)。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具備有可轉動地支撐上述把手轉向軸(61)之車架(62),且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係支撐於上述主車架(62)之上部並且被配置為靠近上述主車架(62)之前方。
-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上述主車架(62)具備有限制上述把手(21)之轉向角度的限制部(62f、62g)、及,支撐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的支撐部(62e、62e),上述限制部(62f、62g)係設置於相對於上述把手轉向軸(61)而與上述支撐部(62e、62e)之相反側。
-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上述限制部(62f、62g)係一體成形於上述主車架(62)。
-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於上述上三角台(81)之上表面,被安裝於上述把手(21)之零件所連接之長尺寸零件(130A、130B)係呈X字狀交叉,且上述長尺寸零件(130A、130B)係固定於上述上三角台(81)。
-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其中,於上述電動龍頭鎖裝置(85)之下方,配置有上端部由上述主車架(62)所支撐之緩衝單元(69)。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88660 | 2015-09-25 | ||
JP2015188660 | 2015-09-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18307A true TW201718307A (zh) | 2017-06-01 |
TWI635979B TWI635979B (zh) | 2018-09-21 |
Family
ID=58385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30787A TWI635979B (zh) | 2015-09-25 | 2016-09-23 | 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47371B2 (zh) |
EP (1) | EP3354544B1 (zh) |
JP (1) | JP6595608B2 (zh) |
TW (1) | TWI635979B (zh) |
WO (1) | WO201705161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53179B (zh) * | 2018-01-31 | 2019-03-11 |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Battery box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
JP7037589B2 (ja) * | 2020-01-29 | 2022-03-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車両制御装置、車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81656U (ja) * | 1982-05-31 | 1983-12-0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テアリングロツク装置 |
JPS6452588A (en) * | 1987-08-19 | 1989-02-28 | Honda Motor Co Ltd | Front suspension gear for two-wheel barrow |
HU220944B1 (en) * | 1996-12-20 | 2002-06-29 | Janos Fontos | Front wheel suspension mainly for motorcycles |
JP4170674B2 (ja) | 2002-05-31 | 2008-10-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ステア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
JP4522883B2 (ja) * | 2005-02-16 | 2010-08-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メインスイッチ構造 |
JP4822546B2 (ja) * | 2007-03-27 | 2011-11-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
TWI373425B (en) | 2009-02-20 | 2012-10-01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Electronic ignition-lock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 |
JP5307586B2 (ja) * | 2009-03-09 | 2013-10-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ロック構造 |
US8353185B2 (en) * | 2009-03-17 | 2013-01-15 |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 Vehicle handle locking apparatus |
JP5266107B2 (ja) * | 2009-03-17 | 2013-08-21 | 株式会社ホンダロック | 車両のハンドルロック装置 |
JP5460525B2 (ja) * | 2010-08-31 | 2014-04-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5656924B2 (ja) | 2012-06-18 | 2015-01-2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盗難対策装置 |
JP6233972B2 (ja) * | 2014-03-31 | 2017-11-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懸架構造 |
JP6201188B2 (ja) * | 2014-03-31 | 2017-09-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転舵構造 |
JP6201189B2 (ja) * | 2014-03-31 | 2017-09-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懸架構造 |
-
2016
- 2016-08-03 JP JP2017541466A patent/JP65956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8-03 EP EP16848401.2A patent/EP3354544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8-03 US US15/757,190 patent/US10647371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8-03 WO PCT/JP2016/072741 patent/WO201705161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9-23 TW TW105130787A patent/TWI635979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647371B2 (en) | 2020-05-12 |
WO2017051613A1 (ja) | 2017-03-30 |
JPWO2017051613A1 (ja) | 2018-08-16 |
JP6595608B2 (ja) | 2019-10-30 |
EP3354544A1 (en) | 2018-08-01 |
EP3354544B1 (en) | 2020-02-19 |
TWI635979B (zh) | 2018-09-21 |
US20180304946A1 (en) | 2018-10-25 |
EP3354544A4 (en) | 2018-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4283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abs配置構造 | |
US7665563B2 (en) | Swing arm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 |
JP550730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制動装置 | |
JP5788696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06192980A (ja) | 自動二輪車のabs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 |
JP6187919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操舵装置 | |
JP585153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施錠構造 | |
JP6800197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TW201718307A (zh) | 跨坐型車輛之龍頭鎖構造 | |
JP2008184061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ダンパを備える鞍乗型車両 | |
WO2010018701A1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4773220B2 (ja) | 後輪構造 | |
JP6206819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操舵装置 | |
JP2022017016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06281853A (ja) | 車両の制動装置 | |
JP5546904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17065405A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 |
JP5174578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5566654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装置 | |
JP2006192956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支持部構造 | |
JP6206818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操舵装置 | |
JP7296420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及び鞍乗り型車両の連結システム | |
JP5017208B2 (ja) | ブレーキマスタシリンダ装置 | |
JP5091797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 |
EP3705389A1 (en) | Saddled vehic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