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5938A - 帶扣 - Google Patents

帶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5938A
TW201635938A TW105105343A TW105105343A TW201635938A TW 201635938 A TW201635938 A TW 201635938A TW 105105343 A TW105105343 A TW 105105343A TW 105105343 A TW105105343 A TW 105105343A TW 201635938 A TW201635938 A TW 20163593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male member
female member
width direction
engag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5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7805B (zh
Inventor
Hitoshi Kaneko
Yu Hashimoto
Original Assignee
Yk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kk Corp filed Critical Ykk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635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5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7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78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44B11/26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with at least one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46Detai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006Attachment of buckle to strap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容易地自母構件的繩安裝部側握持操作部、且可容易地解除公構件與母構件的卡合的操作性優異的帶扣。本發明的帶扣包括公構件20及供所述公構件20插入卡合的母構件40。母構件40的繩安裝部49包括:自下板42沿寬度方向兩側延伸設置的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自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向前方延伸的一對縱桿52、縱桿52,以及將一對縱桿52、縱桿52的前端部彼此加以連接的橫桿53。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一對縱桿52、縱桿52及橫桿53,位於較母構件本體45的操作部28的上表面28a靠下方的位置。而且,連結壁54位於較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所述連結壁54自母構件本體45的上板41的前部向下方延伸、且連結於下板42與繩安裝部49的連結桿51、連結桿51。

Description

帶扣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解除公構件與母構件的卡合的解除操作性優異的帶扣(buckle)。
專利文獻1所示的帶扣具備公構件、及供公構件插入卡止的母構件。公構件具有可彈性變形的插入片、形成於插入片的被卡止面、及使插入片彈性變形的操作部。母構件具有供公構件的插入片插入的插入孔、與插入片的被卡止面卡合而將公構件卡止於母構件的卡止面、及當卡止面卡止於被卡止面時使公構件的操作部露出於外表面的開口部。而且,公構件及母構件具備能夠安裝繩狀構件的繩安裝部。公構件的被卡止面與母構件的卡止面的卡止藉由將自開口部露出的公構件的操作部以自兩側夾入的方式按壓而解除。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6577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所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帶扣中,母構件的繩安裝部的寬度具有與卡止面卡止於被卡止面時的操作部的寬度大致相同的寬度,而且,繩安裝部的厚度較操作部的厚度厚。因此,在將自母構件的開口部露出的操作部自兩側按壓而解除被卡止面與卡止面的卡止時,存在手指與繩安裝部發生干涉而難以解除的情況。因此,尋求解除操作性、尤其冬季等戴手套的狀態下的解除操作性的改善。
本發明鑒於所述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可容易地握持操作部、且可容易地解除公構件與母構件的卡合的解除操作性優異的帶扣。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所述目的藉由下述構成而達成。 (1) 一種帶扣,其特徵在於:包括公構件、及供該公構件插入卡合的母構件, 所述公構件包括:公構件本體;一對腳部,自所述公構件本體突出形成,可向彼此靠近或離開的方向彈性變形;以及卡合部,設置於所述各腳部且可卡合於所述母構件, 所述母構件包括:母構件本體,具備上板及下板,且具有形成於所述上板與所述下板之間且供所述公構件的所述一對腳部插入的插入孔、及與所述一對腳部的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以及繩安裝部,在所述公構件的插入方向前方與所述母構件本體連接,且具有供繩狀構件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 在所述公構件的所述一對腳部或所述母構件設置著操作部,所述操作部使所述一對腳部彈性變形,而解除所述卡合部與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 所述繩安裝部至少包括:沿所述公構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對縱桿,及將所述一對縱桿加以連接的橫桿, 所述一對縱桿與所述橫桿位於較所述操作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帶扣包括連結壁,所述連結壁自所述上板的前部向下方延伸,且和所述下板與所述繩安裝部中的至少一者連結, 所述操作部在所述卡合部與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位於較所述連結壁的寬度方向外緣靠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 (2) 如(1)所述的帶扣,其特徵在於:所述一對縱桿與所述橫桿位於較所述操作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靠下方的位置。 (3) 如(1)或(2)所述的帶扣,其特徵在於:所述操作部在所述卡合部與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配置於較所述繩安裝部的寬度方向外緣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 (4) 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特徵在於:所述母構件的所述繩安裝部進而包括一對連結桿,所述一對連結桿自所述下板沿寬度方向延伸設置而分別與所述一對縱桿連結,所述連結壁隨著自所述上板朝向所述連結桿而寬度逐漸變寬。 (5) 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特徵在於:所述母構件的所述繩安裝部進而包括一對連結桿,所述一對連結桿自所述下板沿寬度方向延伸設置而分別與所述一對縱桿連結,所述連結桿位於較所述操作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靠下方的位置。 (6) 如(5)所述的帶扣,其特徵在於:在所述一對腳部的所述卡合部卡合於所述母構件的所述被卡合部時,所述腳部的前端部與所述連結桿在厚度方向上重疊。 (7) 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特徵在於: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形成於較所述下板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下板的下表面具有朝向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 (8) 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特徵在於: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形成於較所述下板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具有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且與所述下板的下表面連結。 (9) 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特徵在於:所述公構件進而包括繩安裝部,所述繩安裝部設置於所述公構件本體,且形成供繩狀構件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 在所述公構件插入卡合於所述母構件時,所述母構件的所述一對縱桿及所述橫桿配置於穿過所述公構件的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且與所述公構件的插入方向平行的直線上。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帶扣,母構件的繩安裝部至少具有一對縱桿及橫桿,一對縱桿與橫桿位於較操作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而且,具備自上板的前部向下方延伸且連結於下板與繩安裝部中的至少一者的連結壁,操作部在卡合部與被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位於較連結壁的寬度方向外緣靠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因而在將公構件與母構件的卡合解除時,不會與繩安裝部及連結壁發生干涉,而可容易地握持操作部,從而可提高解除操作性。
以下,基於附圖,對本發明的帶扣的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另外,以後的說明中,關於帶扣,上側例如為相對於圖4(a)、圖8(a)、圖12(a)的紙面的近前側,下側為相對於圖4(a)、圖8(a)、圖12(a)的紙面的背側。而且,關於左右前後方向,在自公構件的插入方向觀察的情況下,右側為相對於圖4(a)、圖8(a)、圖12(a)的紙面的左側,左側為相對於圖4(a)、圖8(a)、圖12(a)的紙面的右側,前方為公構件的插入方向(圖4(a)、圖8(a)、圖12(a)的下方),後方為公構件的插入方向的反方向(圖4(a)、圖8(a)、圖12(a)的上方)。而且,也將前方稱作插入方向前方,將帶扣的左右方向稱作寬度方向。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圖4(a)~圖4(c)所示,本實施形態的帶扣10為用以將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的端部進行連結、分離的構件,包括公構件20、及供公構件20插入並卡合的母構件40。公構件20及母構件40藉由合成樹脂的射出成形而形成。而且,公構件20及母構件40不限定於合成樹脂製,亦可為金屬製。
亦如圖2所示,公構件20包括:公構件本體21;一對腳部22,自該公構件本體21的寬度方向兩側彼此平行地朝向前方突出設置;以及突出部23,在該些腳部22之間朝向前方突出設置。
公構件本體21形成為寬度方向上長的大致矩形狀,其中央部形成著繩安裝部25,該繩安裝部25具有供繩狀構件11的端部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24。在繩安裝孔24的中間設置著沿寬度方向延伸的連結桿26,藉由該連結桿26將繩安裝孔24分割為兩個繩安裝孔24A、繩安裝孔24B,成為繩狀構件11的長度能夠調節的構造。
一對腳部22可向彼此靠近或離開的方向(與公構件2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彈性變形。腳部22包括:細寬的彈性臂部22A,自公構件本體21的左右方向兩側一體地形成;以及凸出部22B,在該彈性臂部22A的前端部凸出形成。
在凸出部22B的外側,依次形成著:隨著自前端部22a朝向基端部而向寬度方向外側凸出的插入導引面27,自該插入導引面27連續地朝向外側緩和彎曲的操作部28,以及自該操作部28向內側彎曲的卡合部29。
突出部23形成為一邊自公構件本體21的較突出設置著一對腳部22的部分靠內側附近部分朝向腳部22的突出方向(前方)突出,一邊將該內側附近部分彼此加以連結。即,突出部23形成為隨著自公構件本體21的寬度方向兩端部朝向寬度方向中央部而逐漸突出的大致V字形狀。在成為大致V字形狀的頂點的突出部23的前端部,一根導引片30與一對腳部22平行地突出設置著。
母構件40包括母構件本體45,該母構件本體45具備上板41、下板42、形成於上板41、下板42的寬度方向兩側的一對側壁43、側壁43,且形成為扁平筒狀。母構件本體45具有由上板41、下板42、及一對側壁43、側壁43形成的插入孔44(參照圖3(d)),插入孔44中插入公構件20的一對腳部22。而且,在母構件40上形成著連結壁54,該連結壁54自上板41的前部向下方延伸,且連結於下板42與後述的繩安裝部49的連結桿51、連結桿51。
進而,一對側壁43、側壁43僅形成於上板41、下板42的靠後端部分,在較一對側壁43、側壁43靠前方處且上板41及下板42的寬度方向兩側,形成著藉由上板41、下板42的寬度方向端部,側壁43、側壁43的前端部,及連結壁54而形成的一對開口部46。
開口部46朝向上板41及下板42的寬度方向內側呈凹曲面狀切開,在插入孔44中插入腳部22時,使公構件20的操作部28自開口部46露出。而且,在成為開口部46的後端的一對側壁43、側壁43的前端部,形成著能夠與一對腳部22的卡合部29卡合的被卡合部47。
一對側壁43、側壁43的內面隨著朝向前方而逐漸變窄,即,向內側傾斜。藉此,在將腳部22插入至插入孔44時,插入導引面27抵接於一對側壁43、側壁43的內面而使一對腳部22向與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內側)彈性變形。
而且,在將一對腳部22的卡合部29插入至母構件40的被卡合部47的位置時,一對腳部22藉由彈性力而打開,卡合部29與被卡合部47卡合而公構件20卡止於母構件40。
在母構件40的下板42的前方一體形成著繩安裝部49,該繩安裝部49具有供繩狀構件12的端部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48。具體而言,繩安裝部49包括:自下板42沿寬度方向兩側延伸設置的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自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向前方延伸的一對縱桿52、縱桿52,以及將一對縱桿52、縱桿52的前端部彼此加以連接的橫桿53。繩安裝孔48由連結壁54、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一對縱桿52、縱桿52、及橫桿53形成。
而且,如圖4(b)所示,繩安裝部49,即,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一對縱桿52、縱桿52、及橫桿53均位於較操作部28的上表面28a靠下方的位置。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中,繩安裝部49如圖4(b)所示,位於較操作部28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靠下方的位置,而且,如圖3(d)所示,向較上板41與下板42的高度方向中間部L1靠下方的位置偏移。因此,繩安裝部49的下表面49a形成於較下板42的下表面42a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操作部28的上表面28a位於較上板41的上表面41a靠下方的位置。 而且,繩安裝部49的下表面49a包含縱桿52的下表面。
下板42的下表面42a具有隨著朝向繩安裝部49的下表面49a而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42a1,使下板42的下表面42a與繩安裝部49的下表面49a順暢地連接。
將上板41與下板42連結的連結壁54位於較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如圖3(c)所示,隨著朝向下板42而寬度逐漸變寬,亦連結於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藉此,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的強度得到加強。
如此,繩安裝部49的高度位於較操作部28的上表面28a靠下方的位置,且將上板41與下板42連結的連結壁54位於較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因而如圖3(a)及圖3(c)所示,較繩安裝部49靠上方且較連結壁54靠寬度方向外側的區域(一點鏈線A)成為自開口部46到繩安裝部49而在寬度方向上開放的形狀。
在連結壁54的寬度方向中間部形成著凹部56。繩安裝孔48可利用凹部56擴大公構件20的插入方向上的空間,從而可使繩容易穿過繩安裝孔48。
然後,對公構件20與母構件40的卡合及卡合解除進行說明。在將公構件20的一對腳部22插入至母構件40的插入孔44時,一對腳部22的插入導引面27抵接於朝向前方而向內側傾斜的一對側壁43、側壁43的內面,一邊彈性變形一邊插入至內側。不久,當一對腳部22的卡合部29與母構件40的被卡合部47一致時,藉由彈性力而一對腳部22打開,如圖4(a)~圖4(c)所示,一對腳部22的操作部28自開口部46露出,並且卡合部29與被卡合部47卡合而公構件20卡止於母構件40。
在此種帶扣的卡合狀態下,如圖4(a)所示,操作部28配置於較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因此帶扣10在寬度方向上為精簡的設計。即,若將圖4(a)所示的操作部28的寬度方向外緣的最大部位的尺寸設為P1,將圖3(a)所示的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的尺寸設為S1,則設計成S1>P1。
而且,一對腳部22的前端部22a與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重疊,因而帶扣10的全長亦可縮短。
進而,如圖4(c)所示,母構件40的繩安裝部49位於穿過公構件20的繩安裝部25的下表面25a且與公構件20的插入方向平行的直線L上,因而即便安裝於帶扣10的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彼此向反方向拉伸,即,即便張力作用於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旋轉力矩亦不會作用於帶扣10,從而可穩定地支撐荷重。
在將公構件20與母構件40的卡合解除時,利用手指夾持自母構件40的開口部46露出的一對腳部22的操作部28而使其向內側彈性變形,藉此可容易地解除卡合。
尤其在將公構件20與母構件40的卡合解除時,若夾持一對腳部22的操作部28,則如圖4(a)中一點鏈線所示,操作部28的外表面相對於插入方向的傾斜增大,向公構件20的插入方向的反方向(後方)的分力對公構件20作用得大。因此,卡合部29與被卡合部47的卡合被解除與一對側壁43、側壁43的傾斜內面的作用相結合,公構件20容易自母構件40突出,從而單手便可容易地進行解除操作。
而且,繩安裝部49的高度位於較操作部28的上表面28a靠下方的位置,且,操作部28在帶扣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位於較將上板41與下板42連結的連結壁54的寬度方向外緣54a靠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因而不會與繩安裝部49或連結壁54發生干涉,手指容易勾住自開口部46露出的操作部28,例如,即便在冬季等戴手套的狀態下亦可容易地解除卡合。即,若將圖4(a)所示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的操作部28的寬度方向外緣的最大部位的尺寸設為P2,將圖3(a)所示的與上板41連結的部位的連結壁54的寬度方向外緣54a的尺寸設為S2,將圖3(a)所示的操作部28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的連結壁54的寬度方向外緣54a的尺寸設為S3,則設計成P2>S3≧S2。
而且,如圖3(a)及圖3(c)所示,較繩安裝部49靠上方且較連結壁54靠寬度方向外側的區域A,自開口部46到繩安裝部49而在寬度方向上開放,因而在利用手指自母構件本體45的前方按壓操作部28時,可抑制繩安裝部49與手指發生干涉。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帶扣的卡合狀態下,操作部28配置於較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S1>P1),而且,在帶扣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操作部28亦配置於較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S1>P2)。然而,如所述般,因繩安裝部49的高度位於較操作部28的上表面28a靠下方的位置,故亦不會與繩安裝部49發生干涉,握持操作部28而可容易地解除卡合。
而且,一對腳部22的前端部22a為與一對連結桿51、連結桿51在厚度方向上重疊的構成,因而可使操作部28形成得大,從而可進一步提高解除操作性。
如以上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帶扣10,母構件40的繩安裝部49具有一對連結桿51、一對縱桿52及橫桿53,一對連結桿51、一對縱桿52及橫桿53位於較母構件本體45的操作部28的上表面28a靠下方的位置,操作部28在帶扣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位於較母構件本體45的連結壁54的寬度方向外緣54a靠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因而在將公構件20與母構件40的卡合解除時,不會與繩安裝部49及連結壁54發生干涉,而可容易地握持操作部28,從而可提高解除操作性。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操作部28在帶扣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配置於較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的構成中,操作部28亦不會與繩安裝部49發生干涉,而可確保操作部28的操作性。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一對連結桿51、一對縱桿52及橫桿53位於較操作部28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靠下方的位置,因而更確實地不與繩安裝部49發生干涉,而可握持操作部28。
而且,在母構件40與公構件20卡合的狀態下,腳部22的前端部22a與連結桿51在厚度方向上重疊,因而可縮短帶扣10的全長,從而可使帶扣10精簡化。
而且,母構件40中,將上板41、下板42及連結桿51彼此連結的連結壁54隨著朝向連結桿51而逐漸變寬,因而可提高連結桿51的強度。
而且,繩安裝部49的下表面49a形成於較下板42的下表面42a靠下方的位置,下板42的下表面42a具有隨著朝向繩安裝部49的下表面49a而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42a1。藉此,可配置解除卡合的操作性佳的繩安裝部49,可確保繩安裝部49的充分的壁厚,並且可防止繩安裝部49與下板42之間的應力集中的發生。
而且,在母構件40與公構件20卡合的狀態下,母構件40的一對連結桿51、一對縱桿52及橫桿53配置於穿過設置於公構件20的繩安裝部25的下表面25a且與公構件20的插入方向平行的直線L上,因而在插入卡合於公構件20及母構件40的繩安裝孔24、繩安裝孔48的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被拉伸時,兩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的力的方向處於一條直線上。藉此,可使帶扣10穩定而不發生傾斜。
(第2實施形態) 然後,參照圖5至圖8(a)~圖8(c),對第2實施形態的帶扣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帶扣110與第1實施形態的帶扣10同樣地,包括公構件120、及供公構件120插入而卡合的母構件140。公構件120及母構件140藉由合成樹脂的射出成形而形成。而且,公構件120及母構件140不限定於合成樹脂製,亦可為金屬製。
亦如圖6所示,公構件120包括:公構件本體121;一對導引片131,自該公構件本體121的寬度方向(與公構件12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兩側向長度方向(公構件120的插入方向)彼此平行地突出形成;以及一對腳部122,自較該導引片131靠內側的位置向公構件120的插入方向彼此平行地突出形成,且可向彼此靠近或離開的方向(左右方向)彈性變形。
公構件本體121形成為寬度方向上長的大致矩形狀,其中央部形成著具有供繩狀構件11的端部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124的繩安裝部125。在繩安裝孔124的中間架設著沿寬度方向延伸的連結桿133,藉由該連結桿133將繩安裝孔124分割為兩個繩安裝孔124A、繩安裝孔124B,成為繩狀構件11的長度能夠調節的構造。
導引片131彼此平行地突出,形成為相對於腳部122的長度約1/2左右的長度。
一對腳部122包括:自公構件本體121朝向公構件120的插入方向呈直線狀延長的彈性片部122A,及形成於該彈性片部122A的前端部的導引部122B。在彈性片部122A的中央部分,上下表面貫通的槽126連續地形成至導引部122B。藉此,彈性片部122A可向左右方向容易地彈性變形。導引部122B的前端部形成為圓弧狀,並且外側面隨著自前端部朝向基端部而向外側傾斜從而形成插入導引面127。彈性片部122A與導引部122B之間形成著自導引部122B的外側面向內側彎曲的卡合部129。卡合部129卡合於後述的母構件140的被卡合部147。
母構件140包括母構件本體145,該母構件本體145具備上板141、下板142、及形成於上板141、下板142的寬度方向兩側的一對側壁143、側壁143,且形成為扁平筒狀。母構件140具有由上板141、下板142、及一對側壁143形成的插入孔144(參照圖7(d)),插入孔144中插入公構件120的一對腳部122。而且,母構件140上形成著連結壁154,該連結壁154自上板141的前部向下方延伸,且連結於下板142與後述的繩安裝部149的連結桿151、連結桿151。
在母構件本體145的插入孔144的內部,在左右方向中央將上板141以及下板142連結的分隔壁161沿母構件本體145的前後方向延伸而一體成形。在夾著該分隔壁161的兩側,平行地設置著一對抵接壁162。抵接壁162上,形成著與公構件120的插入導引面127抵接而使腳部122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彈性變形的引導面163,並且在抵接壁162的前端形成著與公構件120的卡合部129卡合的被卡合部147。
而且,在母構件本體145,自側壁143的前端連續地形成著操作部165。操作部165中,除與側壁143的連結部165a外的3方即操作部165的上下及前端與母構件本體145隔開,以連結部165a為支點而能夠向左右方向擺動。
操作部165進而包括:露出於外表面的操作片165b,自該操作片165b的前端部朝向寬度方向內側延伸的按壓片165c。按壓片165c的前端部與公構件120的插入導引面127相向,在將操作片165b向內側按壓時,抵接於公構件120的插入導引面127而使腳部122向內側彈性變形。藉此,公構件120的卡合部129與母構件140的被卡合部147的卡合被解除。 在母構件本體145的前端部,一體地形成著具有供繩狀構件12的端部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148的繩安裝部149。
繩安裝部149包括:自下板142沿寬度方向兩側延伸設置的一對連結桿151、連結桿151,自一對連結桿151、連結桿151向前方延伸的一對縱桿152、縱桿152,以及將一對縱桿152、縱桿152的前端部彼此加以連接的橫桿153。繩安裝孔148由連結壁154、一對連結桿151、連結桿151、一對縱桿152、縱桿152、及橫桿153形成。
如圖7(b)及圖7(d)所示,繩安裝部149即一對連結桿151、連結桿151、一對縱桿152、縱桿152、及橫桿153均位於較操作部165的上表面165d靠下方的位置。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中,繩安裝部149亦位於較操作部165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靠下方的位置,而且,如圖7(d)所示,向較上板141與下板142的高度方向中間部L1靠下方的位置偏移。進而,繩安裝部149的下表面149a形成於較下板142的下表面142a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操作部165的上表面165d位於較上板141的上表面141a靠下方的位置。 而且,繩安裝部149的下表面149a包含縱桿152的下表面。 進而,繩安裝部149的下表面149a具有自連結桿151到縱桿152的後方部分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149a1,且與下板142的下表面142a順暢地連結。
將上板141與下板142連結的連結壁154位於較繩安裝部149的寬度方向外緣1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如圖7(c)所示,隨著朝向下板142而逐漸變寬,亦連結於一對連結桿151、連結桿151。藉此,一對連結桿151、連結桿151的強度得到加強。
如此,繩安裝部149的高度位於較操作部165的上表面165d靠下方的位置,且將上板141與下板142連結的連結壁154位於較繩安裝部149的寬度方向外緣1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因而如圖7(a)及圖7(c)所示,較繩安裝部149靠上方且較連結壁154靠寬度方向外側的區域(一點鏈線A)成為在寬度方向上開放,且操作部165的上部露出的形狀。
然後,對公構件120與母構件140的卡合及卡合解除進行說明。在將公構件120的一對腳部122插入至母構件140的插入孔144時,一對腳部122的插入導引面127抵接於抵接壁162的引導面163使腳部122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彈性變形而插入。
而且,在一對腳部122的卡合部129與母構件140的被卡合部147一致時,藉由彈性力而一對腳部122打開,如圖8(a)~圖8(c)所示,卡合部129與被卡合部147卡合而公構件120卡止於母構件140。
該狀態下,如圖8(c)所示,母構件140的繩安裝部149位於穿過公構件120的繩安裝部125的下表面125a且與公構件120的插入方向平行的直線L上,因而即便安裝於帶扣110的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彼此向反方向拉伸,即,即便張力作用於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旋轉力矩亦不會作用於帶扣110,從而可穩定地支撐荷重。
在將公構件120與母構件140的卡合解除時,夾持母構件140的操作部165而使其向內側彈性變形後,按壓片165c抵接於公構件120的插入導引面127而使腳部122向內側彈性變形。藉此,公構件120的卡合部129與母構件140的被卡合部147的卡合被解除。
此時,繩安裝部149位於較操作部165的上表面165d靠下方的位置,且操作部165在帶扣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位於較連結壁154的寬度方向外緣154a靠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因而手指不會與繩安裝部149或連結壁154發生干涉,而容易勾住母構件140的操作部165,例如,即便在冬季等戴手套的情況下亦可容易地解除卡合。 因此,如第2實施形態的帶扣10般,即便在操作部165設置於母構件140的情況下,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的帶扣10同樣地提高解除操作性。 即,本實施形態中,若將圖8(a)所示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的操作部165的寬度方向外緣的最大部位的尺寸設為P2,將圖7(a)所示的與上板141連結的部位的連結壁154的寬度方向外緣154a的尺寸設為S2,將圖7(a)所示的操作部165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的連結壁514的寬度方向外緣154a的尺寸設為S3,則亦設計成P2>S3≧S2。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在帶扣的卡合狀態下,操作部165配置於較繩安裝部149的寬度方向外緣149b靠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在帶扣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如圖8(a)中一點鏈線所示,操作部165配置於較繩安裝部149的寬度方向外緣1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即,若將圖8(a)所示的操作部165的寬度方向外緣的最大部位的尺寸設為P1,將圖7(a)所示的繩安裝部49的寬度方向外緣49b的尺寸設為S1,則設計成P1>S1>P2。
此時,如所述般,因繩安裝部149的高度位於較操作部165的上表面165d靠下方的位置,故不會與繩安裝部149發生干涉,而可握持操作部165而容易地解除卡合。 其他作用及效果與第1實施形態的帶扣10相同。
(第3實施形態) 然後,參照圖9至圖12(a)~圖12(c),對第3實施形態的帶扣進行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帶扣210與第1實施形態的帶扣10同樣地,包括公構件220、及供公構件220插入並卡合的母構件240。公構件220及母構件240藉由合成樹脂的射出成形而形成。而且,公構件220及母構件240不限定於合成樹脂製,亦可為金屬製。
公構件220包括:公構件本體221;一對腳部222,自該公構件本體221的寬度方向兩側彼此平行地朝向前方突出設置,可向彼此靠近或離開的方向(與公構件22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彈性變形;以及突出部223,在該一對腳部222之間朝向前方突出設置。
公構件本體221形成為寬度方向上長的大致矩形狀,在其中央部形成著具有供繩狀構件11的端部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224的繩安裝部225。在繩安裝孔224的中間設置著連結桿226,藉由該連結桿226將繩安裝孔224分割為兩個繩安裝孔224A、繩安裝孔224B,成為繩狀構件11的長度能夠調節的構造。
一對腳部222包括:可向左右方向彈性變形的外側腳片222A及內側腳片222B,以及將該外側腳片222A與內側腳片222B的前端部彼此連結的前端部連結件222C。內側腳片222B形成於較外側腳片222A靠內側的位置。
外側腳片222A自公構件本體221的兩側向公構件220的插入方向呈直線狀延長,朝向前端部而自中間位置稍微向外側凸出後,向內側以緩和的圓弧狀彎曲地形成。內側腳片222B自突出部223的中間部朝向前端部連結件222C彎曲地形成。
在前端部連結件222C的前端部表背面,設置著自前端部連結件222C向上下方向突出的一對卡合部229。
而且,在外側腳片222A的外側面,自前端部連結件222C朝向公構件本體221依次形成著插入導引面227及操作部228,操作部228成為較插入導引面227厚且與公構件本體221大致相等的厚度。
突出部223自公構件本體221的突出形成著腳部222的一側朝向腳部222的突出方向(前方)突出形成。具體而言,突出部223形成為自公構件本體221的寬度方向兩端部朝向內側延伸,且向傾斜前方延伸設置後,其前端部彼此連結而成的大致弓形狀。
在突出部223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一根導引片230與一對腳部222平行地突出而形成。導引片230的公構件本體與突出部223藉由肋230a連結而強度得到加強。
母構件240包括具有插入孔244的扁平筒狀的母構件本體245,該插入孔244由上板241、下板242、及形成於上板241、下板242的寬度方向兩側的一對側壁243形成。插入孔244將母構件本體245在前後方向上貫通而形成。在各側壁243的上下方向中央,形成著跨及側壁243的大致全長而沿前後方向延伸的狹縫狀的開口部246。而且,藉由將公構件220的一對腳部222插入至開口部246,而將公構件220插入至插入孔244。
在母構件本體245的插入孔244的內部,將上板241以及下板242連結的一對分隔壁261沿前後方向延伸而一體成形。即,由上板241、下板242及一對分隔壁261形成,且沿前後方向延伸的矩形筒部266形成於插入孔244的中央。矩形筒部266在插入孔244內在前後方向上貫通而形成。各分隔壁261的後端具有呈U字型切開的U字槽261a。
在插入孔244的左右內部,形成著與公構件220的插入導引面227抵接而使腳部222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彈性變形的引導面263,並且在引導面263的前方,設置著與公構件220的卡合部229卡合而將公構件220卡止於母構件240的被卡合部247。
在引導面263及被卡合部247形成著槽,該槽分別自上板24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及自下板242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為與狹縫狀的開口部246相同的槽寬,且與該開口部246連接。而且,在公構件220插入至母構件240時,該槽中插入公構件220的前端部連結件222C。
而且,在母構件240形成著連結壁254,該連結壁254自上板241的前部的寬度方向兩側向下方延伸,且連結於後述的繩安裝部249的連結桿251、連結桿251。而且,在上板241的前部,簷部255下垂而形成,堵住卡合於被卡合部247的公構件220的卡合部229的前方。
而且,在母構件本體245的另一端(前端)設置著繩安裝部249,該繩安裝部249具有供繩狀構件12的端部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248。繩安裝部249包括自下板242的左右兩端向前方延伸的一對縱桿252、縱桿252,及將一對縱桿252、縱桿252的前端部彼此加以連接的橫桿253。繩安裝孔248由簷部255及下板242的前端、一對縱桿252、縱桿252及橫桿253形成。
如圖7(b)及圖7(d)所示,繩安裝部249即一對縱桿252、縱桿252及橫桿253均位於較操作部228的上表面228a靠下方的位置。
具體而言,本實施形態中,繩安裝部249亦如圖12(b)所示,位於較操作部228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靠下方的位置,而且,如圖11(d)所示,向較上板241與下板242的高度方向中間部L1靠下方的位置偏移。進而,繩安裝部249的下表面249a形成於較下板242的下表面242a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操作部228的上表面228a位於較上板241的上表面241a稍微靠下方的位置。 而且,繩安裝部249的下表面249a包含縱桿252及橫桿253的下表面。 進而,繩安裝部249的下表面249a在縱桿252的後方部分具有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249a1,且與下板242的下表面242a順暢地連結。
進而,將上板241與縱桿252加以連結的連結壁254位於較繩安裝部249的寬度方向外緣2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
如此,繩安裝部249的高度位於較操作部228的上表面228a靠下方的位置,且將上板241與繩安裝部249的縱桿252加以連結的連結壁254位於較繩安裝部249的寬度方向外緣2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因而如圖11(c)所示,較繩安裝部249靠上方且較連結壁254靠寬度方向外側的區域(一點鏈線A)在寬度方向上開放。
然後,對公構件220與母構件240的卡合及卡合解除進行說明。在將公構件220的一對腳部222插入至側壁243的開口部246,並且一邊使導引片230嵌合於矩形筒部266一邊將公構件220插入至母構件240的插入孔244時,形成於一對腳部222的前端部的插入導引面227抵接於母構件240的引導面263而使一對腳部222向內側彈性變形。
不久,在腳部222的卡合部229插入至越過母構件240的被卡合部247的位置時,向內側彈性變形的腳部222彈性恢復為原來的狀態。藉此,一對腳部222的卡合部229卡合於母構件240的被卡合部247,公構件220卡合於母構件240。
該狀態下,母構件240的繩安裝部249位於穿過公構件220的框架232的下表面232a且與公構件220的插入方向平行的直線L上,因而即便安裝於帶扣210的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彼此向反方向拉伸,即,即便張力作用於繩狀構件11、繩狀構件12,旋轉力矩亦不會作用於帶扣210,從而可穩定地支撐荷重。
在將公構件220與母構件240的卡合解除時,夾持自母構件240的開口部246露出於外部的操作部228而使其向內側彈性變形,藉此可容易地解除卡合部229與被卡合部247的卡合。
此時,繩安裝部249位於較操作部228的上表面228a靠下方的位置,且操作部228在帶扣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位於較連結壁254的寬度方向外緣254a靠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因而不會與繩安裝部249或連結壁254發生干涉,而手指容易勾住自開口部246露出的操作部228,例如,即便在冬季等戴手套的情況下亦可容易地解除卡合。
因此,如第3實施形態的帶扣200般,即便在公構件220的卡合部229設置於腳部222的前端部,母構件240的被卡合部247設置於母構件本體245的前部的情況下,亦可與第1實施形態的帶扣10同樣地提高解除操作性。
即,本實施形態中,若將圖12(a)所示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的操作部228的寬度方向外緣的最大部位的尺寸設為P2,將圖11(a)所示的與上板241連結的部位的連結壁254的寬度方向外緣254a的尺寸設為S2,將圖11(a)所示的操作部228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的連結壁254的寬度方向外緣254a的尺寸設為S3,則亦設計成P2>S3≧S2。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在帶扣的卡合狀態下,操作部228配置於較繩安裝部249的寬度方向外緣249b靠寬度方向外側的配置,在帶扣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亦如圖12(a)中一點鏈線所示,操作部228配置於較繩安裝部249的寬度方向外緣249b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即,若將圖12(a)所示的操作部228的寬度方向外緣的最大部位的尺寸設為P1,將圖11(a)所示的繩安裝部249的寬度方向外緣249b的尺寸設為S1,則設計成P1>S1>P2。
此時,如所述般,因繩安裝部249的高度位於較操作部228的上表面228a靠下方的位置,故不會與繩安裝部249發生干涉,而可握持操作部228從而容易地解除卡合。
另外,本發明不限定於所述實施形態例示的內容,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可適當變更。
例如,所述實施形態中,母構件40、母構件140、母構件240的插入孔44、插入孔144、插入孔244由上板41、上板141、上板241,下板42、下板142、下板242,及一對側壁43、側壁143、側壁243形成,但本發明的插入孔並不限定於此,只要形成於上板41、上板141、上板241與下板42、下板142、下板242之間即可。
而且,所述實施形態中,操作部28、操作部165、操作部228的上表面28a、上表面165d、上表面228a位於較上板41、上板141、上板241的上表面41a、上表面141a、上表面241a靠下方的位置,但在公構件120、公構件220設置著操作部165、操作部228的情況下,亦可位於與上板141、上板241的上表面141a、上表面241a大致相同的高度。
10、110、200、210‧‧‧帶扣
11、12‧‧‧繩狀構件
20、120、220‧‧‧公構件
21、121、221‧‧‧公構件本體
22、122、222‧‧‧腳部
22a‧‧‧前端部
22A‧‧‧細寬的彈性臂部
22B‧‧‧凸出部
23、223‧‧‧突出部
24、24A、24B、48、124、148、224、124A、124B、224、224A、224B、248‧‧‧繩安裝孔
25、49、125、149、225、249‧‧‧繩安裝部
25a、42a、49a、125a、142a、149a、225a、232a、242a、249a‧‧‧下表面
26、51、133、151、251、226‧‧‧連結桿
27、127、227‧‧‧插入導引面
28、165、228‧‧‧操作部
28a、41a、141a、165d、241a、228a‧‧‧上表面
29、129、229‧‧‧卡合部
30、131、230‧‧‧導引片
40、140、240‧‧‧母構件
41、141、241‧‧‧上板
42、142、242‧‧‧下板
42a1、149a1、249a1‧‧‧傾斜面
43、143、243‧‧‧側壁
44、144、244‧‧‧插入孔
45、145、245‧‧‧母構件本體
46、246‧‧‧開口部
47、147、247‧‧‧被卡合部
49b、149b、249b‧‧‧寬度方向外緣
52、152、252‧‧‧縱桿
53、153、253‧‧‧橫桿
54、154、254‧‧‧連結壁
54a、154a、254a‧‧‧寬度方向外緣
56‧‧‧凹部
122A‧‧‧彈性片部
122B‧‧‧導引部
126‧‧‧槽
161‧‧‧分隔壁
162‧‧‧抵接壁
163、263‧‧‧引導面
165a‧‧‧連結部
165b‧‧‧操作片
165c‧‧‧按壓片
222A‧‧‧外側腳片
222B‧‧‧內側腳片
222C‧‧‧前端部連結件
230a‧‧‧肋
232‧‧‧框架
255‧‧‧簷部
261‧‧‧分隔壁
261a‧‧‧U字槽
266‧‧‧矩形筒部
A‧‧‧一點鏈線
C‧‧‧中心
L‧‧‧直線
L1‧‧‧高度方向中間部
P、P2‧‧‧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的操作部的寬度方向外緣的最大部位的尺寸
P1‧‧‧操作部的寬度方向外緣的最大部位的尺寸
S1‧‧‧繩安裝部的寬度方向外緣的尺寸
S2‧‧‧與上板連結的部位的連結壁的寬度方向外緣的尺寸
S3‧‧‧操作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處的連結壁的寬度方向外緣的尺寸
圖1是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帶扣的卡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帶扣的卡合解除狀態的公構件及母構件的立體圖。 圖3(a)是圖2所示的母構件的平面圖,圖3(b)是側視圖,圖3(c)是前視圖,圖3(d)是圖3(a)的III-III線剖面圖。 圖4(a)是卡合狀態的公構件與母構件的平面圖,圖4(b)是側視圖,圖4(c)是圖4(a)的IV-IV線剖面圖。 圖5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帶扣的卡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6是圖5的帶扣的卡合解除狀態的公構件及母構件的立體圖。 圖7(a)是圖6所示的母構件的平面圖,圖7(b)是側視圖,圖7(c)是前視圖,圖7(d)是圖5(a)的VII-VII線剖面圖。 圖8(a)是卡合狀態的公構件與母構件的平面圖,圖8(b)是側視圖,圖8(c)是圖8(a)的VIII-VIII線剖面圖。 圖9是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帶扣的卡合狀態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的帶扣的卡合解除狀態的公構件及母構件的立體圖。 圖11(a)是圖10所示的母構件的平面圖,圖11(b)是側視圖,圖11(c)是前視圖,圖11(d)是圖8(a)的XI-XI線剖面圖。 圖12(a)是卡合狀態的公構件與母構件的平面圖,圖12(b)是側視圖,圖12(c)是圖12(a)的XII-XII線剖面圖。
10‧‧‧帶扣
11、12‧‧‧繩狀構件
20‧‧‧公構件
22‧‧‧腳部
28‧‧‧操作部
29‧‧‧卡合部
40‧‧‧母構件
47‧‧‧被卡合部
48‧‧‧繩安裝孔
49‧‧‧繩安裝部
51‧‧‧連結桿
52‧‧‧縱桿
53‧‧‧橫桿
56‧‧‧凹部

Claims (9)

  1. 一種帶扣(10、110、210),其特徵在於:包括公構件(20、120、220)、及供所述公構件插入卡合的母構件(40、140、240), 所述公構件包括:公構件本體(21、121、221);一對腳部(22、122、222),自所述公構件本體突出形成,可向彼此靠近或離開的方向彈性變形;以及卡合部(29、129、229),設置於各所述腳部且可卡合於所述母構件, 所述母構件包括:母構件本體(45、145、245),具備上板(41、141、241)及下板(42、142、242),且具有形成於所述上板與所述下板之間且供所述公構件的一對所述腳部插入的插入孔(44、144、244)、及與一對所述腳部的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47、147、247);以及繩安裝部(49、149、249),在所述公構件的插入方向前方與所述母構件本體連接,且具有供繩狀構件(12)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48、148、248), 在所述公構件的一對所述腳部或所述母構件設置著操作部(28、165、228),所述操作部(28、165、228)使一對所述腳部彈性變形,而解除所述卡合部與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 所述繩安裝部至少包括:沿所述公構件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對縱桿(52、152、252),及將一對所述縱桿加以連接的橫桿(53、153、253), 一對所述縱桿與所述橫桿位於較所述操作部的上表面(28a、165d、228a)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帶扣包括連結壁(54、154、254),所述連結壁(54、154、254)自所述上板的前部向下方延伸,且和所述下板與所述繩安裝部中的至少一者連結, 所述操作部在所述卡合部與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位於較所述連結壁的寬度方向外緣(54a、154a、254a)靠寬度方向外側的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一對所述縱桿與所述橫桿位於較所述操作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C)靠下方的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操作部在所述卡合部與所述被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狀態下,配置於較所述繩安裝部的寬度方向外緣靠寬度方向內側的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母構件的所述繩安裝部進而包括一對連結桿(51、151),一對所述連結桿(51、151)自所述下板沿寬度方向延伸設置而分別與所述一對縱桿連結,所述連結壁(54、154)隨著自所述上板朝向所述連結桿而寬度逐漸變寬。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母構件的所述繩安裝部進而包括一對連結桿(51、151),一對所述連結桿(51、151)自所述下板沿寬度方向延伸設置而分別與一對所述縱桿連結,所述連結桿(51、151)位於較所述操作部的厚度方向的中心靠下方的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在一對所述腳部的所述卡合部卡合於所述母構件的所述被卡合部時,所述腳部的前端部(22a)與所述連結桿在厚度方向上重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49a)形成於較所述下板的下表面(42a)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下板的下表面具有朝向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42a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49a、249a)形成於較所述下板的下表面(42a、242a)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具有向下方傾斜的傾斜面(149a1、249a1),且與所述下板的下表面連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帶扣,其中 所述公構件進而包括繩安裝部(25、125、225),所述繩安裝部(25、125、225)設置於所述公構件本體,且形成供繩狀構件(11)插入卡止的繩安裝孔(24、124、224), 在所述公構件插入卡合於所述母構件時,所述母構件的一對所述縱桿及所述橫桿配置於穿過所述公構件的所述繩安裝部的下表面(25a、125a、225a)且與所述公構件的插入方向平行的直線(L)上。
TW105105343A 2015-03-25 2016-02-24 buckle TWI5878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1388U JP3197854U (ja) 2015-03-25 2015-03-25 バック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5938A true TW201635938A (zh) 2016-10-16
TWI587805B TWI587805B (zh) 2017-06-21

Family

ID=53537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5343A TWI587805B (zh) 2015-03-25 2016-02-24 buckl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78488A1 (zh)
JP (1) JP3197854U (zh)
CN (1) CN105996314B (zh)
DE (1) DE102016003427B4 (zh)
TW (1) TWI5878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799372S1 (en) * 2016-01-12 2017-10-10 Woojin Plastic Co., Ltd Roller for webbing
JP3207690U (ja) * 2016-09-14 2016-11-24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雄部材及びバックル
USD813088S1 (en) * 2016-09-27 2018-03-20 Woojin Plastic Co., Ltd Buckle
USD837687S1 (en) * 2017-01-11 2019-01-08 Elbee Pty Ltd. Lock
WO2019053904A1 (ja) * 2017-09-15 2019-03-21 Ykk株式会社 サイドリリース型バックル
IT201700115506A1 (it) * 2017-10-13 2019-04-13 Due Emme Srl Fibbia
CN110025089B (zh) * 2019-04-02 2021-08-24 淮南冠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按压罩防损的插扣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94588B2 (ja) 1999-05-10 2004-02-09 Ykk株式会社 側部押圧開放型バックル
JP3701187B2 (ja) 2000-09-27 2005-09-28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3892363B2 (ja) 2002-08-08 2007-03-14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4128101B2 (ja) * 2003-04-11 2008-07-30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US20110061211A1 (en) 2009-09-17 2011-03-17 Joseph Anscher Removable buckle
US8464406B2 (en) * 2010-04-08 2013-06-18 National Molding-Duraflex, Llc Quick release buckle assembly
JP5997765B2 (ja) * 2012-05-25 2016-09-28 Ykk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96314A (zh) 2016-10-12
JP3197854U (ja) 2015-06-04
TWI587805B (zh) 2017-06-21
CN105996314B (zh) 2019-02-22
US20160278488A1 (en) 2016-09-29
DE102016003427A1 (de) 2016-09-29
DE102016003427B4 (de) 2022-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7805B (zh) buckle
US7650676B2 (en) Buckle
JP4143928B2 (ja) プッシュボタンリリースを有するバックル
US9113680B2 (en) Buckle
TWI421040B (zh) Zipper with the slider
US7204002B2 (en) Buckle and baby carrier using the same
TW200948297A (en) Buckle
KR101140438B1 (ko) 버클
JP4143927B2 (ja) バックル
TWI603688B (zh) buckle
JP2004160166A (ja) バックル
ITTO990835A1 (it) Fibbia.
TWI619444B (zh) 帶扣
TWI730324B (zh) 插扣用的插銷以及插扣
JP5170889B2 (ja) バックル
TW201212848A (en) Separation inserts for slide fastener
JP2011254929A (ja) バックル
KR20100008130A (ko) 버클
KR20130131575A (ko) 버클
JP5440991B1 (ja) ベルト用バックル及びベルト
JP2006230728A (ja) 留め具
JP2009018003A (ja) 紐係止具
JP2010057659A (ja) バックルの取付構造
KR101787870B1 (ko) 의복용 후크
JP2022180259A (ja) 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