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8239A - 正極活性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 Google Patents

正極活性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8239A
TW201628239A TW104132172A TW104132172A TW201628239A TW 201628239 A TW201628239 A TW 201628239A TW 104132172 A TW104132172 A TW 104132172A TW 104132172 A TW104132172 A TW 104132172A TW 201628239 A TW201628239 A TW 20162823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oxide particles
positive electrode
transition met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2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30750B (zh
Inventor
郭益淳
曺昇範
尹汝俊
Original Assignee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Lg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8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82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07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075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正極活性材料,其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在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上的至少一種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且亦提供用於製備正極活性材料之方法。 一種正極活性材料,其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特別的具有單相之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並因此,正極活性材料不僅具有優良的導電性,同時具有極佳的離子轉移能力,此使得金屬離子(如鋰離子)得以轉移至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且亦可使得二次電池中的容量降低和輸出降低被最小化。

Description

正極活性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相關申請案之交互參照
此申請案聲明2014年9月30日提出申請之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4-0131747號及2015年9月24日提出申請之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5-0135492號之權利,茲將該等案全文以引用方式納入本文中。
本發明係關於正極活性材料、彼之製法、及包括該正極活性材料之鋰二次電池。
鋰二次電池係小、質輕、高容量電池,其自1991年被廣泛用來作為行動裝置的電源。最近,隨著電子、通訊、和電腦工業的迅速進步,攝錄機、行動電話、筆記型PC等上市且持續以不可思議的步調進步。對於鋰二次電池作為驅動此行動電子通訊裝置的電源之需求持續提高。
鋰二次電池因為壽命隨著重複充電和放電而 迅速降低而受到限制。特別地,此限制於高溫更嚴重。這是因為電池內部的濕氣之影響等,或者因為電池的內部電阻提高的現象造成電解質崩解或活性材料退化所致。
據此研發之鋰二次電池正極活性材料的例子包括鋰鎳氧化物(LiNiO2)、鋰錳氧化物(LiMn2O4)、鋰鐵磷酸鹽(LiFePO4)、和鋰鎳鈷錳氧化物(Li(NixCoyMnz)O2)。但是,在LiNiO2的情況中,不僅合成困難,同時也有熱安定性的限制,並因此而難市售化。在LiMn2O4的情況中,雖然已有一些低價產品被市售化,但因為Mn3+引發的結構扭曲(Jahn-Teller扭曲),所以其壽命性質欠佳。此外,雖然LiFePO4具有低成本和高安定性且經廣泛研究以用於混合型電動載具(HEV),於其他領域之應用目前因低導電性而受限。
因此,在正極活性材料中,Li(NixCoyMnz)O2在最近最為突出,其被視為LiCoO2的替代品。此材料比LiCoO2便宜且具有高容量和能夠於高電壓使用的優點,但具有於高溫的速率能力欠佳和壽命性質欠佳的缺點。致力於研究,如針對以金屬氧化物塗層塗覆電極活性材料表面之方法,以克服此限制。
例如,韓國專利案第10-277796號揭示以金屬(如鎂(Mg)、鋁(Al)、鈷(Co)、鉀(K)、鈉(Na)、鈣(Ca)等)塗覆於正極活性材料表面上及之後在具氧化力的氣氛中進行熱處理,以塗覆金屬氧化物之技巧。
但是,在克服介於電解質和正極活性材料之 間的反應限制,及正極活性材料表面上的結構過渡因為存在於正極活性材料表面上的雜質而仍有困難。所以,對於能夠藉由減少充電和放電期間內之電解質和活性材料的額外反應及降低電池的內部電阻而使得二次電池的容量或輸出之減低最小化並改良壽命性質的正極活性材料有需求存在。
[先前技術文件]
[專利文件]
韓國專利案第10-277796號
本發明的第一個技術目標係提供正極活性材料,其具有極佳的導電性且其與電解質溶液之界面反應被抑制,且其可藉此改良二次電池的輸出和循環性質。
本發明的第二個技術目標係提供經濟且易於製備正極活性材料之方法。
本發明的第三個技術目標係提供包括該正極活性材料之正極。
本發明的第四個技術目標係提供包括該正極之鋰二次電池。
欲克服以上限制,本發明提供一種正極活性 材料,其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導電性氧化物粒子,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係選自由銦錫氧化物(ITO)和銻錫氧化物(ATO)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其中至少二者之混合物。
此外,本發明,根據具體實施例,提供製備正極活性材料之方法,其包括混合及熱處理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導電性氧化物粒子,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係選自由銦錫氧化物(ITO)和銻錫氧化物(ATO)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其中至少二者之混合物。
此外,本發明提供包括該正極活性材料之正極。
此外,本發明提供包括該正極之鋰二次電池。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特別的具有單相之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並因此,正極活性材料不僅具有優良的導電性,同時具有極佳的離子轉移能力,此使得金屬離子(如鋰離子)得以轉移至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且亦可使得二次電池中的容量降低和輸出降低被最小化。
此外,當製造正極時,特別是在壓製操作的期間內,因為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結構性質,有令人驚訝的吸收效果存在,所以可使得正極活性材料的破碎最小 化。因此,施於二次電池時,可進一步改良壽命性質。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中之製法,可以容易且經濟的方式製得正極活性材料,此處係使用事先形成的奈米尺寸氧化物粒子(其非先質形式),對鋰過渡金屬氧化物外部、內部、或外部和內部處之奈米尺寸氧化物粒子進行簡單的熱處理。
本說明書的以下圖式係本發明之例示具體實施例的例子,被提供用以更瞭解本發明之描述和技術範圍,因此,不應將本發明限於圖式中所示者。
圖1圖解說明鋰在經氧化釔安定的氧化鋯(YSZ)複合粒子中之通道的預測模型,其經離散傅立葉轉換(DFT)結構最適化處理予以最適化。
圖2係根據經氧化釔安定的氧化鋯(YSZ)複合粒子中的氧空位分析離子傳導性的圖,其經離散傅立葉轉換(DFT)結構最適化處理予以最適化。
圖3係本發明之實例1的掃描式電子顯微(SEM)影像。
圖4係本發明之實例2的掃描式電子顯微(SEM)影像。
圖5係比較例1的掃描式電子顯微(SEM)影像。
圖6係比較例2的掃描式電子顯微(SEM)影 像。
圖7係比較例3的掃描式電子顯微(SEM)影像。
圖8係說明實例1和2及比較例1至4中製得的鋰二次電池之壽命性質的圖。
圖9係說明含括於本發明之正極活性材料中之銦錫氧化物(ITO)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X-射線繞射(XRD)分析結果的圖。
圖10係說明正極活性材料中含括之銻錫氧化物(ATO)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之XRD分析結果的圖。
下文中,將更詳細地描述本發明以便更瞭解本發明。
本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用的詞彙不限於其典型或字典的定義。而是,應基於本發明者可適當地界定詞彙的概念以最佳地描述本發明,詞彙不應僅建構於根據本發明之技術觀點的定義和概念。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導電性氧化物粒子,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係選自由銦錫氧化物(下文中,ITO)和銻錫氧化物(下文中,ATO)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其中的至少二者之混合物。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 材料可包括當以x-射線繞射分析測定時,具有單相峰的導電性氧化物粒子。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特定之具有單相的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並因此而不僅具有優良的導電性,同時具有極佳的離子轉移能力,此使得金屬離子(如鋰離子)得以轉移至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且亦可使得二次電池中的容量降低和輸出降低被最小化。
此外,當製造正極時,特別是在壓製操作的期間內,由於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結構性質而有令人震驚的吸收效果存在,所以正極活性材料之破裂可被最小化使得,當施用於二次電池時,可進一步改良壽命性質。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可包括選自由ITO和ATO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二或更多種之混合氧化物,且所欲地ATO單獨,或包括ATO之混合的導電性氧化物。
使用混合的導電性氧化物時,ITO對ATO的含量比可為約1:0.01至約1:1的重量比,且所欲地為約1:0.1至約1:0.5的重量比。
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中,ATO可包括藉以下式1或2所示化合物之任一者,或包括其混合物。
此處,上式中,x所欲地約0.6至約0.99,y可為約0.001至約0.2,而更所欲地約0.002至約0.1。
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中,ITO可包括藉以下式3或4所示化合物之任一者,或包括其混合物。
此處,在前式中,a所欲地為約0.6至約0.99,b可為約0.001至約0.2,且更所欲地為約0.002至約0.1。
本發明中所用的ITO,其係自氧化銦和氧化錫合成的材料,特徵在於兼具高導電性和透光性,並具有具高穿透性和低電阻的電性質。
此外,ATO,其係經氧化銻塗覆的氧化錫,其成本比ITO更經濟,且具有透光性和導電性極佳的優點。
特定言之,ATO能夠存在於粒子(如Sb3+或Sb5+)中,且當以Sb3+存在時,會生成氧空位。所生成的氧空位會引發離子傳導性的提高。因此,當製造離子傳導性和導電性二者並含括於正極活性材料外部、內部、或外 部和內部時,二次電池的速率能力和輸出性質可獲改良。
該正極活性材料可包括導電性氧化物,即,ATO或ITO,當藉XRD分析測定時,其具有單相峰。此指出,即使進行熱處理之後,塗層中含括的導電性氧化物未相分離,並因此,維持正極活性材料中之氧化物的原始結構。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平均粒徑可為約1nm至約100nm,所欲地約5nm至約80nm,且更所欲地約10nm至約60nm。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且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可塗覆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外表面上以形成塗層。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塗層可以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單層形成,並因此而具有約1nm至約100nm的塗層厚度,其與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平均粒子相同或類似。
該塗層係多層時,該塗層厚度提高,使得塗層阻礙鋰離子的移動,因此而有輸出性質降低的限制。塗層厚度超過約100nm時,厚塗層成為阻力,並因此而有限制,如發生過電壓、輸出降低等。
因此,本發明中,根據具體實施例,所欲地,與以單層形成之具有約1nm至約100nm的平均粒徑 的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初始容量和輸出相關地,厚度可以所欲地為約5nm至約80nm,且更所欲地約10nm至約60nm。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可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且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可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
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並因此而與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形成複合材料。因此,防止正極活性材料的晶體結構崩潰,並因此而可改良結構安定性和電化學性質。
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具有濃度梯度,其中濃度自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且可與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複合而形成複合材料。
例如,本發明之正極活性材料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在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外部整體中之含量比在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整體中高至少20%,且內部整體係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中心和鄰近區域,並包括粒子中之過渡金屬原子總數的約50%。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沿該鋰過度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含括於該粒子半徑的約0.0001至約80%之厚度範圍內。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具體實施例,該正極活性材料可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導電性氧化物粒子,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塗覆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外表面上以形成塗層。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可與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
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具有濃度梯度,其自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且可與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複合形成複合材料。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相對於該正極活性材料整體,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可以約50至約30000ppm的量含括,可所欲地以約100至約20000ppm的量含括。
該正極活性材料的平均粒徑係適當地約3至約30μm。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可進一步包括複合粒子。該複合粒子可單獨含括或與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一併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外部、內部、或外部和內部。
此處,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對該複合粒子之混合(含量)比可為約1:0.01至約1:1.5,較佳地約1:0.1至約1:1的重量比。在此重量比範圍內時,該複合粒子的結構優點可被最大化且該正極活性材料之令人驚訝的吸收效果可被最大化,並藉此而可減低破碎效果,且可防止相對導電性之降低,得以防止輸出或容量的退化。
該複合粒子可包括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經氧化釔安定的氧化鋯(YSZ)、摻雜氧化釓的氧化鈰(GDC)、鑭鍶鎵菱鎂石(LSGM)、鑭鍶水錳礦(LSM)、摻雜Ca的氧化鋯或經氧化鈣安定的氧化鋯(CSZ)、摻雜Sc的氧化鋯(SSZ)、和Ni-YSZ,或包括該群組中之至少二者之混合物,且在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情況中,當藉XRD分析測定時,該複合粒子包括單相峰。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可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具有單相的某些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特別地,包括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該複合粒子二者,藉此使得二次電池的容量減低和輸出減低最小化。此外,由於該複合粒子的結構性質,該正極活性材料在製造正極的期間內,特別地,在壓製操作的期間內,具有令人震驚的吸收效果,並因此而可使得該正極活性材粒的破碎影響最小化。因此,將該正極活性材料施用於二次電池可進一步改良壽命性質。
YSZ,其為經氧化釔安定的氧化鋯,係於室溫安定的陶瓷材料,其藉由將氧化釔加至氧化鋯中而製得。YSZ中,氧化釔加至氧化鋯中,使得一些Zr4+離子被Y3+所取代。因此,代替四個O2-離子,有三個O2-離子,並藉此而產生氧空位。由於以此方式產生氧空位,所以YSZ得到O2-離子傳導性,且隨著溫度的提高而改良導電性。此性質可以有用地施用於在高溫操作的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
LSGM,其為鑭-鍶-鎵-鎂氧化物(LaSrGaMg),具有高離子傳導性,並因此,係可降低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之操作溫度的材料。
GDC,其為摻雜釓(Gd)的氧化鈰,可為,例如,Gd0.1Ce0.9O1.95,且如同LSGM,具有高離子傳導性。
LSM,其為水錳礦鈣鈦礦結構,具有,例如,LaSrMnO或La(1-x)SrxMnO3(0.01x0.30)鈣鈦礦結構,幾乎無離子傳導性,和優良的導電性。LSM可為La1-xSrxMnyO3-δ(1X0.05,0.95y1.15)(δ定義為與完美化學計量比具有小偏差的值)。
SSZ可為(ZrO2)1-2x(Sc2O3)X、(ZrO2)1-2x(Sc2O3)x-z(Y2O3)z,、或(Zr02)1-2x-z(Sc2O3)x(CeO2)z(0<x0.25,0<z0.1)。
CSZ可為摻雜鈣的氧化鋯,或經氧化鈣安定的氧化鋯(經CaO安定的氧化鋯),氧化鋯的熱安定性可藉添加氧化鈣而獲改良。CSZ處於立方晶結構和四面體晶體結構混合的狀態。溫度提高時,四面體晶體結構變成立方體晶體結構,溫度降低時,變回四面體晶體結構。在此晶體結構改變之程序的期間內,會重複體積的膨脹和收縮。
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中,該複合粒子,YSZ、GDC、LSGM、LSM、CSZ、SSZ、和Ni-YSZ,可具有具單相的性質。
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中,該複合粒子可以所欲地為選自由YSZ、CSZ、和SSZ (其以氧化鋯為底)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者該複合粒子可以所欲地為該群組中之二或更多種之混合物。
特定言之,YSZ可為Zr(1-x)YxO2-x/2,其中0.01x0.30,所欲地,0.03x0.20。
SSZ可以所欲地為(ZrO2)1-2x(Sc2O3)x、(ZrO2)1-2x(Sc2O3)x-z(Y2O3)z、或(Zr02)1-2x-z(Sc2O3)x(CeO2)z(0.01x0.2,0.01z0.1)。
CSZ可以所欲地包括CSZ,其中,相對於CSZ總重量,CaO含量係約2重量%至約17重量%。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包括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該複合粒子可單獨含括或與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一併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外部、內部、或外部和內部。
特定言之,當該複合粒子係,例如,YSZ,且該YSZ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內部時,Y可進入Zr點,先形成單相,且由於該正極活性材料結構具有超結構,所以會在結構內部生成氧空位,使得許多空隙出現在該正極活性材料表面上。
圖1和2係鋰在複合粒子(經氧化釔安定的氧化鋯(YSZ))中之通道的預測模型,其經含括於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中之正極活性材料中的YSZ之傅立葉轉換(DFT)結構最適化處理予以最適化,及鋰離子的離子傳導性之比較分析。
如圖1中所示者,藉由觀察經最適化的YSZ中的鋰通道,可知道,因為在YSL結構內部中的氧空位的空隙,在正極活性材料表面上製造許多空間,所以Li可經由彼移動。
此外,如圖2中者,分析鋰離子可經由彼通過之在YSZ中的通道和鋰離子的離子傳導性,並藉此可觀察到在圖2的路徑2-3-4中的能量差約1.0eV。
經由彼,當具有氧空位的通道連接時,鋰離子傳導性可能極高,而當包括通過此氧空位之複合粒子YSZ的正極活性材料施用於二次電池時,容量減低或輸出減低可被最小化。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的塗層中可進一步包括氧化物,其包括選自Ca、Nb、W、Mg、Ti、B、Mo、或Zr中之一或多種元素。
包括選自Ca、Nb、W、Mg、Ti、B、Mo、或Zr中之一或多種元素之氧化物可以約50ppm至約30000ppm的量含括於塗層中。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中,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可包括以下式5所示化合物:<式5>Li(1+a)Ni(1-b-c)Mn(b)Co(c)M'(s)M"(v)O2
上式中,M'包括由Sb、Sn、In、Y、Zr、La、Sr、Ga、Mg、Mn、Ca、Sc、和Ni所組成之群組中 之任一者,或選自此群組中之二或更多種之混合元素,且所欲地,由Y、Zr、和Ni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選自此群組中之二或更多種之混合元素。
M"係Ca、Nb、W、Mg、Ti、B、Mo、Sc、或Zr中之一或多種元素,而0a<0.2,0b0.5,0c0.5,0s0.2,和0v0.2。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以上式5中,所欲地,0a<0.2且M'包括選自由Sb、Sn、In、Zr、Y、zr、Ca、Sc、和Ni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選自此群組中之二或更多種之混合元素。s和v可具有自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的濃度梯度。
此外,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此式1中,0a0.09為所欲者,且0a0.06為更所欲者。
上式1中,a大於0.09時,特別是當a至少0.2時,將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例如,YSZ)塗覆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上的效果會具有壽命性質效果差異,相較於塗覆不同氧化物(例如ZrO2)的情況,此差異介於約10%之內,並因此而不顯著。另一方面,當在以上式1中,a是0.09或更低時,特別是當a是0時,相較於塗覆不同氧化物的情況,該複合粒子塗覆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上的效果中,壽命性質效果會展現約30%至約70%的顯著差異。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的 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積所欲地為約0.1m2/g至約10m2/g。當BET比表面積在以上範圍以外時,二次電池的輸出性質會衰退。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該正極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積可藉由使用BET方法測得。例如,該比表面積可經由六點BET方法,根據氮氣吸附流方法,藉由使用孔隙計分析儀(Bell Japan Inc,Belsorp-II mini)測得。
本發明提供該正極活性材料之製法。
製備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之方法包括混合和熱處理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包括選自由銦錫氧化物(ITO)和銻錫氧化物(ATO)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包括選自此群組中之二或更多種之混合物。該正極活性材料可包括當藉XRD分析測定時具有單相峰的導電性氧化物粒子。
在製備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正極活性材料之方法中,可以在混合期間內進一步添加該複合粒子。
該複合粒子可包括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經氧化釔安定的氧化鋯(YSZ)、摻雜氧化釓的氧化鈰(GDC)、鑭鍶鎵菱鎂石(LSGM)、LSM(La(1-x)SrxMnO3)、CSZ、SSZ、和Ni-YSZ,或包括選自此群組中之二或更多者之混合物。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該導電性氧化物 粒子所欲地包括ATO、或ATO和ITO的混合粒子,且該複合粒子所欲地包括選自由YSZ、CXZ、和SSZ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或包括選自此群組中之二或更多者之混合物。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該正極活性材料更佳地包括ATO作為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及YSZ作為複合粒子。
使用ATO作為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並使用YSZ作為複合粒子時,ATO對YSZ的混合(含量)比可為約1:0.01至約1:1.15,或所欲地約1:0.1至約1:1之重量比。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熱處理可在約100℃至約1200℃的溫度範圍內進行約4小時至約24小時。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根據製備正極活性材料之方法,在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上形成塗層,該塗層包括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包括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二者;或者,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和外部二者中包括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對熱處理期間內的熱處理溫度和時間具有影響。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熱處理在約200℃至約800℃,所欲地約300℃至約600℃的溫度範圍內進 行時,經由此熱處理,可在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外表面上形成塗層。
因此,即使於約200℃至約800℃的溫度範圍內進行熱處理,塗層形成於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上,所得的正極活性材料中,塗層包括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其中,藉XRD分析測定時,測得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包括單相峰。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一些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一些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可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即使在約200℃至約800℃的溫度範圍內進行熱處理亦然。此情況中,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具有濃度梯度,其自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並含括於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上或在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使得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會與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複合,藉此形成複合材料。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在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上形成外塗層時,例如,當藉由使用以高速旋轉的噴霧法塗覆時,可能達到奈米分散,因此,塗層以單層塗層良好地形成。
形成於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上的塗層厚度可以根據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量而改變。因此,當導電性 氧化物粒子的量超過以上範圍時,所形成之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塗層的形狀不是單層而是多層,因此而為關於輸出和內部電阻所不欲者。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當熱處理在例如約600℃至約1200℃的溫度範圍內進行時,所得的正極活性材料之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包括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
此處,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具有濃度梯度,其自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且可藉由與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複合而形成複合材料。此情況中,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可存在於自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進入內部之約500nm或更深之處。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即使熱處理在約600℃至約1200℃的溫度範圍內進行,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存在於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外表面上。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根據正極活性材料之製法,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可包括上式1所示的鋰過渡金屬複合氧化物粒子,以下的s和v可具有濃度梯度,其自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根據正極活性材料之製法,作為表面修飾劑之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的平均粒徑(D50)是約1nm至約 100nm,所欲地約5nm至約80nm,且更所欲地約10nm至約60nm。
本發明中,導電性氧化物粒子、或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的平均粒徑(D50)可以定義為粒子尺寸分佈之50%位置處的粒徑。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粒子的平均粒徑(D50)可以使用,例如,雷射繞射法測定。雷射繞射法基本上可用於測定由約次微米範圍至數毫米範圍的粒子尺寸,並可得到高度再現和可解析的結果。
例如,在測定ATO之平均粒徑(D50)的方法中,ATO分散於溶液中並引至市售雷射繞射型粒子尺寸測量儀器(例如,Microtrac MT 3000)中,及於約60W輸出發射約28kHz的超音波,可計算在測量儀器中之粒子尺寸分佈的50%位置處的平均粒徑(D50)。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表面修飾劑可以約50至約30000ppm,所欲地約100至約20000ppm,更所欲地約400至約10000ppm的量使用。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根據正極活性材料之製法,乾式混合法或濕式混合法(特定言之,奈米溶膠濕式混合法)可用於混合。
在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製法中,乾式混合法可藉由以振盪器混合、藉研缽研磨器混合法、或藉使用機械研磨之混合法進行,且所欲地,機械研磨為用於形成均勻塗層所欲者。
詳細描述,以振盪器混合之方法可藉由數度 振盪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表面修飾劑並藉此混合的方式以手混合。
研砵研磨器混合法係使用研砵均勻地混合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表面修飾劑之混合法。
機械研磨法可使用,例如,滾磨機、球磨機、高能量球磨機、行星式研磨機、攪拌式球磨機、振動研磨機、或噴射研磨機進行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和表面修飾劑之混合,此可藉於例如,約100rpm至約1000rpm,旋轉而以機械方式施用機械摩擦和壓縮應力。
此外,欲降低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因為被溶液所損及而產生的改變,所欲地使用乾式混合法或,考慮塗覆的均勻度,使用奈米溶膠濕式混合法。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製法中,在奈米溶膠濕式混合法中,藉,例如,將溶劑和分散劑加至經純化的無機先質並接著攪動而形成膠態無機奈米溶膠之後,可以藉由將表面修飾劑和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加至奈米溶膠中而在氧化鋰上進行表面處理。奈米溶膠濕式混合法可以有利地改良塗覆的均勻度。
本發明提出包括該正極活性材料之正極。
該正極可藉由使用此領域中已知的典型方法製造。例如,可藉由混合及攪動溶劑和,須要時,黏合劑、導電劑、或分散劑及正極活性材料以製得糊料,將此糊料塗覆和壓製於金屬電流收集器上及之後乾燥而製得正極。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關於韌度,正極活性材料多孔粒子具有強韌度,並因此特別所欲地含括於多孔正極中。
該金屬電流收集器係具高導電性的金屬,且任何金屬電流收集器可用於正極活性材料易附著的糊料,且其在電池的電壓範圍內不會反應。電流收集器的非限制例包括鋁、鎳、或自其混合物製得的箔片。
用於形成正極之溶劑包括有機溶劑,如N-甲基吡咯啶酮(NMP)、二甲基甲醯胺(DMF)、丙酮、二甲基乙醯胺等,或水,且此溶劑可以單獨使用或混合二或更多種使用。考慮糊料的塗覆厚度和產率,溶劑量足以溶解和分散正極活性材料、黏合劑、和導電劑。
可以使用各種類型的黏合劑聚合物作為黏合劑,包括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co-HFP)、聚偏二氟乙烯、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乙烯醇、羧甲基纖維素(CMC)、澱粉、羥丙基纖維素、再生的纖維素、聚乙烯基吡咯啶酮、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乙烯-丙烯-二烯單體(EPMD)、磺化的EPDM、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氟化碳橡膠、聚合物中的氫經Li、Na、Ca等取代的聚合物、或各種聚合物等。
導電劑無特別限制且可為具導電性且不會引發電池的化學變化之任何者,例如,石墨(如天然石墨或人造石墨)、碳黑(如碳黑、乙炔黑、柯琴碳黑(ketjen black)、槽黑(channel black)、爐黑、燈黑、或熱導電性碳 黑(thermal black)、或導電性纖維(如碳纖維或金屬纖維))、導電性管(如碳奈米管)、金屬粉末(如氟化碳、鋁、或鎳粉)、導電性鬚狀物(如氧化鋅或鈦酸鉀)、導電性氧化物,如氧化鈦、導電材料(如聚伸苯基衍生物)可作為導電劑。
可以使用含水分散劑或有機分散劑(如N-甲基-2-吡咯啶酮)作為分散劑。
本發明可提供二次電池,其包括正極、負極、和配置於正極和負極之間的隔件。
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基本上可使用可納入或釋出鋰離子的碳材料、鋰金屬、矽、錫等作為負極中之負極活性材料。所欲地,可使用碳材料,且低晶碳或高晶碳二者可作為碳材料。軟碳和硬碳為低晶碳的例子,而經高溫燃燒的碳(如天然石墨、凝析石墨(kish graphite)、熱解石墨、以介相瀝青(rmesophase pitch)為底的碳纖維、介相碳微球(meso-carbon microbeads)、介相瀝青、石油或焦炭瀝青衍生的焦炭等為高晶碳的例子。
負極電流收集器基本上製成厚度約3μm至約500μm。此負極未經特別限制且可為具導電性且不會引發電池的化學變化之任何者,且,例如,銅、不銹鋼、鋁、鎳、鈦、經燃燒的碳、其表面經碳、鎳、鈦、銀等作過表面處理的銅或不銹鋼、或鋁-鎘合金可作為負極。此外,作為正極電流收集器,密間距壟和溝可形成於表面上以強化負極活性材料的結合強度,且此負極電流收集器可以各 種形式(如膜、片、箔、網、多孔材料、泡沫、非梭織物等)使用。
基本上用於此領域的正極、黏合劑和導電劑可與此負極一起使用。藉混合和攪動負極活性材料和添加劑而製備負極活性材料糊料之後,負極活性材料糊料可塗覆和壓製於電流收集器上以藉此製造負極。
作為隔件,常用來作為隔件的典型多孔聚合物膜,例如,可以使用自以聚烯烴為底的聚合物(如乙烯均聚物、丙烯均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或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製的多孔聚合物膜,其單獨或經由積層使用,或可以使用典型的多孔非梭織物(例如,高熔點玻璃纖維或聚對酞酸乙二酯纖維)製的非梭織物,但隔件不限於此。
作為鋰鹽,其可於本發明中以電解質含括,任何基本上可用於鋰二次電池之電解質中者可以無限制地使用且,例如,鋰鹽的負離子可為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F-、Cl-、Br-、I-、NO3 -、N(CN)2 -、BF4 -、ClO4 -、PF6 -、(CF3)2PF4 -、(CF3)3PF3 -、(CF3)4PF2 -、(CF3)5PF-、(CF3)6P-、CF3SO3 -、CF3CF2SO3 -、(CF3SO2)2N-、(FSO2)2N-、CF3CF2(CF3)2CO-、(CF3SO2)2CH-、(SF5)3C-、(CF3SO2)3C-、CF3(CF2)7SO3 -、CF3CO2 -、CH3CO2 -、SCN-、和(CF3CF2SO2)2N-
用於本發明之電解質可為有機液態電解質、無機液態電解質、固態聚合物電解質、凝膠型聚合物電解 質、固態無機電解質、熔融型無機電解質等,其可用於製造鋰二次電池,但不限於此。
未特別限制本發明之鋰二次電池的外觀,但可為使用罐的圓柱型、小袋型、硬幣型等。
根據本發明之鋰二次電池不僅被用於電池組電池(其作為小裝置的電源),亦可以所欲地作為包括多個電池組電池之中至大規模電池模組的單位電池。
中至大規模裝置的例示具體實施例包括電動載具、混合電動載具、插置式混合電動載具、電源儲存系統等,但不限於此。
下文中,為更詳細地描述本發明,提出詳細描述和具體實施例。但是,具體實施例可經各種形式修飾,且本發明之範圍不應限於以下提出的具體實施例。提出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以提供嫻於此技術者關於本發明之較好的描述。
實例
下文中,使用實例和實驗例提供進一步描述,但本發明不受限於實例和實驗例。
根據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之材料性質進行性能評估
實例1(單層塗覆)
<製備正極活性材料>
]100g LiNi0.78Mn0.11Co0.11O2和5g之40nm(SnO2)x(Sb2O3)y(ATO)奈米溶膠(甲氧基丙醇90%,ATO 10%,x=0.9y=0.05)置於燒杯中,之後添加乙醇,使得總固體含量約10%。將所得的混合溶液置於MPO5(Multi-Purpose,Japan Coke Industry)中並噴霧塗覆和乾燥約10分鐘之後,在烘箱中於約130℃乾燥12小時。乾燥和之後於約400℃進行約10小時的熱處理之後,進行研磨和過篩以藉此得到正極活性材料。
<製造正極>
94重量%以上實例1中得到的正極活性材料、作為導電劑之3重量%的碳黑和作為黏合劑之3重量%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加至溶劑N-甲基-2-吡咯啶酮(NMP)中,以藉此製備正極混合物糊料。此正極混合物糊料塗覆於鋁(A1)薄膜(其為具有約20μm厚度的正極電流收集器)上,並乾燥之後製得正極,進行滾壓以藉此製得正極。
<製造負極>
作為負極活性材料之96.3重量%的碳粉、作為導電劑之1.0重量%的super-p、和分別為1.5重量%和1.2重量%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和羧甲基纖維素(CMC)經混合並加至溶劑NMP中,以藉此製備負極活性材料糊料。此負極活性材料塗覆於銅(Cu)薄膜(其為具有約10μm厚度的負極電流收集器)上,乾燥之後製得負極,進行滾壓以藉此製造負極。
<非含水電解質溶液之製備>
同時,藉由將LiPF6加至非含水電解質溶液(其係藉由令碳酸伸乙酯和碳酸二甲酯以約30:70的體積 比混合而製得)中,製得1M的LiPF6非含水電解質溶液作為電解質。
<製造鋰二次電池>
正極和負極(其依前述方式製造)及聚乙烯和聚丙烯的混合隔件(在其插置之後),經由典型方法,注入以上製備的非含水電解質溶液之後,製成聚合物型電池,藉此完成鋰二次電池。
實例2
使用ATO代替以上實例1中的ITO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3
除了使用以1:1重量比混合的ATO和ITO代替以上實例1中的ATO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4
除了使用以1:1重量比混合的ATO和YSZ代替以上實例1中的ATO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5
除了使用以1:1重量比混合的ITO和YSZ代替以上實例1中的ATO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6
除了使用Li1.05Ni0.8Mn0.1Co0.1O2(Li/M=1.05)代替以上實例1中的LiNi0.78Mn0.11Co0.11O2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7
除了使用以1:1重量比混合的ATO和YSZ代替以上實例1中的ATO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6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8
除了使用以1:1重量比混合的ITO和YSZ代替以上實例1中的ATO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6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9(內部和外部)
除了於900℃進行6小時的熱處理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LiNi0.78Mn0.11Co0.11O2內部和外部包括ATO之正極活性材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1(多層塗覆)
除了使用50g之以上實例1的40nm ATO((SnO2)x(Sb2O3)y,x=0.9,y=0.05)奈米溶膠(甲氧基丙醇90%,ATO 10%)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包括多層ATO塗層的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2
除了使用ITO代替以上比較例1中的ATO以 外,藉由進行與以上比較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3
除了使用TiO2代替ATO((SnO2)x(Sb2O3)y,x=0.9,y=0.05)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4
除了未添加以上實例1中的ATO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5
除了使用Li1.2Ni0.8Mn0.1Co0.1O2(Li/M=1.2)代替LiNi0.78Mn0.11Co0.11O2(Li/M=1)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1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6
除了使用Li1.2Ni0.8Mn0.1Co0.1O2(Li/M=1.2)代替LiNi0.78Mn0.11Co0.11O2(Li/M=1)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9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7
除了使用TiO2代替ATO((SnO2)x(Sb2O3)y,x=0.9 y=0.05)以外,藉由進行與以上實例9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以上實例1至9及比較例1至7之正極活性材料之組成彙整於以下表1中:
實驗例1:SEM顯微照片
觀察以上實例1和2及比較例1至4中製得之正極活性材料各者的SEM顯微照片,而其結果示於表2和圖3至7。
如表2和圖3至7中所示者,當根據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之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上包括導電性氧化物塗層時,可知道形成單層,其具有約10nm的塗層厚度,此類似於導電性氧化物粒子的平均粒徑。
反之,在比較例1至3的情況中,可知道形成複數之層,其塗層厚度約40nm,為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之平均粒徑的約4倍。
實驗例2:X-射線繞射分析
在實例1和2及比較例1至4中製得的正極活性材料上進行X-射線繞射分析。其結果示於圖9和10。
欲以比較方式分析本發明之正極活性材料中所含括的ITO和ATO,使用Cu(Kα射線),在正極活性材料上進行XRD繞射測定,其結果示於圖8。
-標的:Cu(Kα射線)石墨單色器
-縫隙:發散縫隙=1度,接收縫隙=0.1mm,散射縫隙=1度
-測量面積和步移角度/測量時間:20.0度<2θ<80度,4度/1分鐘(=0.2度/3秒鐘),此處2θ代表繞射角度。
觀察圖9和10,檢證正極活性材料中出現之單相ITO峰或ATO峰,其2θ存在於約28至約35度之處。
實驗例3:循環性質評估1
欲瞭解實例1和2及比較例1至4中得到的鋰二次電池的相對效能,根據循環數,藉以下方式進行電化學評估實驗。
細節上,於45℃和1C的恆定電流充電直到達到4.2V的電壓,及之後以4.2V的恆定電壓充電直到達到0.05mAh的充電電流,藉此在實例1和2及比較例1至4中製得的鋰二次電池上進行一次充電循環。之後,靜置20分鐘,此鋰二次電池以2C的恆定電流放電直到達到3.0V的電壓。此重複1至5次循環。
如由以上的圖8可見到者,隨著循環次數的增加,發現相較於比較例1至4者,本發明之實例1和2具有改良的容量維持率。
當相較於塗層以複數層形成的比較例1和2時,例如,當,如實例1和2中者,導電性氧化物塗層以單層形成於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外部時,對於第50次循環的容量維持率改良至少10%。
當相較於形成TiO2的比較例3時,即使塗層 以單層形成於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上,當形成ATO或ITO時,發現改良約16%。
相較於本發明的實例1和2,在比較例4的情況(導電性氧化物塗層未形成於鋰過渡金屬氧化物上)中,觀察到約23%的顯著降低。
根據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之混合比,進行性能評估
實例10
除了混合ATO和YSZ的重量比以約1:0.01代替以上實例4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11
除了混合ATO和YSZ的重量比以約1:0.1代替以上實例4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12
除了混合ATO和YSZ的重量比以約1:0.5代替以上實例4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13
除了混合ATO和YSZ的重量比以約1:1.5代替以上實例4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8
除了混合ATO和YSZ的重量比以約1:0.005代替以上實例4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9
除了混合ATO和YSZ的重量比以約1:2代替以上實例4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驗例4:循環性質評估2
欲瞭解實例4和10至13及比較例8和9中得到的鋰二次電池的相對效能,根據循環數,藉以下方式進行電化學評估實驗,其結果示於以下的表3。
參照以上的表3,在實例4和10至13的情況(其中導電性氧化物粒子(ATO)和複合粒子(YSZ)以1:0.1至1:1.15的比添加)中,初始容量極佳且在數十次循環之後的容量維持率亦極佳,因此觀察到優良的循環性質,但在比較例8和9的情況(其偏離以上的比值範圍)中,觀察 到循環性質退化或初始容量低。特別地,發現當複合粒子的比例高時,初始容量因為例如塗層變得過厚之效果而退化。
藉此,觀察到為了滿足初始容量性質和循環性質二者,有利地以約1:0.01至約1.15的比混合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且進一步,為得到更佳的效果,有利地以約1:0.1至約1:1的比混合。
根據混合的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之混合比評估
實例14
除了混合ATO和ITO的重量比以約1:0.01代替以上實例3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15
除了混合ATO和ITO的重量比以約1:0.1代替以上實例3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例16
除了混合ATO和ITO的重量比以約1:0.5代替以上實例3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10
除了混合ATO和YSZ的重量比以約1:0.005代替以上實例3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比較例11
除了混合ATO和YSZ的重量比以約1:2代替以上實例3中的約1:1以外,藉進行和以上實例4相同的方法得到正極活性材料和鋰二次電池。
實驗例4:循環性質評估2
欲瞭解實例3和14至16及比較例10和11中得到的鋰二次電池的相對效能,根據循環數,藉以下方式進行電化學評估實驗,其結果示於以下的表4。
對照上表4,在實例3和14至16的情況(其中導電性氧化物粒子(ATO和ITO)以約1:0.1至1:1的比添加)中,初始容量極佳且即使在數十次循環之後的容量維持率亦極佳,因此觀察到優良的循環性質,但在比較例10和11的情況(其偏離以上的比值範圍)中,觀察到循環性質退化或初始容量低。特別地,發現當ITO的比例高時,初始容量因為例如塗層變得過厚或混合變得不均勻之效果而退化。
藉此,觀察到為了滿足初始容量性質和循環 性質二者,有利地以約1:0.01至約1:1的比混合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且進一步,為得到更佳的效果,有利地以約1:0.1至約1:1的比混合。
已經以對照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和圖式的方式特別地出示和描述本發明,嫻於此技術者將瞭解能夠不背離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定義之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地作出形式和細節的各種變化。

Claims (31)

  1. 一種正極活性材料,其包含: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包括銻錫氧化物(ATO)或銦錫氧化物(ITO)和ATO之混合物,和當藉X-射線繞射(XRD)分析測定時,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該複合粒子包括單相峰。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對該複合粒子之混合重量比為1:0.01至1:1.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包括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之塗層形成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外表面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並因此而具有濃度梯度,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的濃度自該鋰過渡金屬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且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與該鋰過渡金屬粒子複合以形成複合材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的濃度在該鋰過渡金 屬粒子外部整體中比內部整體中高至少約20%;和該內部整體係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中心和鄰近區域,並包括粒子中之過渡金屬原子總數的約5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沿該粒子表面至該內部的方向,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含括於該粒子半徑的約0.0001至約80%之厚度範圍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包括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的塗層形成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的外表面上;和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並因此而具有自表面至內部降低的濃度梯度,且與該鋰過渡金屬粒子複合而形成複合材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相對於該正極活性材料整體,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以量為50至30000ppm含括。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7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塗層進一步包含氧化物,其包括鈣(Ca)、鈮(Nb)、鎢(W)、鎂(Mg)、鈦(Ti)、硼(B)、鉬(Mo)、鈧(Sc)、或鋯(Zr)中之一或多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或7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包括具有1nm至100nm的平均粒徑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 複合粒子包括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經氧化釔安定的氧化鋯(YSZ)、摻雜氧化釓的氧化鈰(GDC)、鑭鍶鎵菱鎂石(LSGM)、鑭鍶水錳礦(LSM)、摻雜Ca的氧化鋯或經氧化鈣安定的氧化鋯(CSZ)、摻雜Sc的氧化鋯(SSZ)、和Ni-YSZ,或其中的至少二者之混合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氧化物空位之存在與元素釔(Y)的量成比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YSZ係Zr(1-x)YxO2-x/2(0.01x0.30)。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包括ATO且該複合粒子包括YSZ。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係銦錫氧化物和銻錫氧化物以重量比為1:0.01至1:1含括的混合氧化物。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銻錫氧化物包括以下式1或2所示化合物中之任一者,或其混合物:<式1>(SnO2)x(Sb2O3)y其中,x和y滿足x+y=1,0<y/x2,0.6x0.99,和0.001y0.2;;和<式2>(SnO2)x(Sb2O5)y其中,x和y滿足x+y=1,0<y/x2,0.6x0.99,和 0.001y0.2。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銦錫氧化物包括以下式3或4所示化合物中之任一者,或其混合物:<式3>(InO2)a(Sb2O3)b其中,a和b滿足a+b=1,0<b/a2,0.6a0.99,和0.001b0.2;和<式4>(InO2)a(Sb2O5)b其中,a和b滿足a+b=1,0<b/a2,0.6a0.99,和0.001b0.2。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包括式5化合物:<式5>Li(1+a)Ni(1-b-c)Mn(b)Co(c)M'(s)M"(v)O2其中,M'包括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組中之任一者:銻(Sb)、錫(Sn)、銦(In)、釔(Y)、鋯(Zr)、欄(La)、鍶(Sr)、鎵(Ga)、鎂(Mg)、錳(Mn)、鈣(Ca)、鈧(Sc)、和鎳(Ni),或包括其中至少二者之混合元素,或其氧化物;M"包括鈣(Ca)、鈮(Nb)、鎢(W)、鎂(Mg)、鈦(Ti)、硼(B)、鉬(Mo)、鈧(Sc)、或鋯(Zr)中一或多種元素,或其氧化物;及 a、b、c、s、和v分別滿足0a<0.2,0b0.5,0c0.5,0s0.2,和0v0.2。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式5中,s和v具有自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的濃度梯度。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該平均粒徑係3μm至30μm。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其中在0.5至10mN壓力下,該壓縮強度是10至500MPa。
  22. 一種用於製備正極活性材料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混合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和熱處理該混合的粒子,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包括銻錫氧化物(ATO)或銦錫氧化物(ITO)和ATO之混合物,及當藉XRD分析測定時,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該複合粒子包括單相峰。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方法,其中:該混合係乾式混合或濕式混合;和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塗覆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上。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方法,其中該塗層係經由噴霧法形成。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方法,其中該熱處理係在100℃至1200℃的溫度範圍內進行。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方法,其中該熱處理係在200℃至800℃的溫度範圍內進行。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方法,其中,經由該熱處理,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在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表面上形成為單層之塗層。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方法,其中該熱處理係在600℃至1200℃的溫度範圍內進行。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之方法,其中:經由該熱處理,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含括於該鋰過渡金屬氧化物粒子內部,並因此而具有濃度梯度,其中,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的濃度自該鋰過渡金屬粒子表面至內部降低,且該導電性氧化物粒子和複合粒子與該鋰過渡金屬粒子複合。
  30. 一種正極,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正極活性材料。
  31. 一種鋰二次電池,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0項之正極。
TW104132172A 2014-09-30 2015-09-30 正極活性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TWI6307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2014-0131747 2014-09-30
KR20140131747 2014-09-30
??10-2015-0135492 2015-09-24
KR1020150135492A KR101791744B1 (ko) 2014-09-30 2015-09-24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8239A true TW201628239A (zh) 2016-08-01
TWI630750B TWI630750B (zh) 2018-07-21

Family

ID=55789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2172A TWI630750B (zh) 2014-09-30 2015-09-30 正極活性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72841B2 (zh)
EP (1) EP3203551B1 (zh)
JP (1) JP6389318B2 (zh)
KR (1) KR101791744B1 (zh)
CN (1) CN106663793B (zh)
TW (1) TWI6307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04846B (zh) * 2014-12-05 2020-04-24 株式会社Lg 化学 正极活性材料、制备其的方法以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JP6472520B2 (ja) * 2014-12-05 2019-02-20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KR102631719B1 (ko) 2017-09-26 2024-01-31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리튬 망간계 산화물을 포함하는 고전압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WO2019066298A2 (ko) * 2017-09-26 2019-04-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리튬 망간계 산화물을 포함하는 고전압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7029922B2 (ja) * 2017-10-10 2022-03-0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7706396B (zh) * 2017-10-30 2020-10-09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氧化物复合硅酸锰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11670754B2 (en) 2017-12-04 2023-06-06 Samsung Sdi Co., Lt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omprising positive electrode including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US10847781B2 (en) * 2017-12-04 2020-11-24 Samsung Sdi Co., Lt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omprising positive electrode including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US11522189B2 (en) 2017-12-04 2022-12-06 Samsung Sdi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omprising positive electrode
KR102424398B1 (ko) 2020-09-24 2022-07-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한 리튬 이차 전지
US11777075B2 (en) 2017-12-04 2023-10-03 Samsung Sdi Co., Ltd.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preparing method thereof and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y comprising positive electrode including positive active material
CN108777296A (zh) * 2018-06-04 2018-11-09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表面改性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其制成的电池
CN110729458B (zh) * 2018-07-17 2021-10-0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正极极片与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9065858B (zh) * 2018-07-25 2020-08-04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表面改性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制成的电池
KR102629462B1 (ko) 2018-10-04 2024-01-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합양극활물질, 이를 채용한 양극과 리튬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7085135B2 (ja) * 2018-10-12 2022-06-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該正極活物質を備える二次電池
KR102533811B1 (ko) * 2018-12-03 2023-05-1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용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CN109713254B (zh) * 2018-12-05 2021-03-02 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金属氧化物导电粉复合钛酸锂材料的制备方法
US11394020B2 (en) * 2019-06-21 2022-07-19 Ut-Battelle, Llc Early transition metal stabilized high capacity cobalt free cath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P2022540054A (ja) * 2019-07-02 2022-09-14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ソシエタス・ヨーロピア コーティングされた電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TWI778405B (zh) * 2019-08-27 2022-09-21 德商贏創運營有限公司 塗覆有熱解製造的含鋯氧化物之混合鋰過渡金屬氧化物
EP4129926A4 (en) * 2020-09-21 2023-12-20 Lg Chem,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MANUFACTURED BY SOLID PHASE SYNTHESI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23280534A1 (en) * 2021-07-09 2023-01-12 Basf Se Process for making a coated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coated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US20230048577A1 (en) * 2021-07-28 2023-02-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ithium transition metal oxide electrodes including additional metal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13690399A (zh) * 2021-08-04 2021-11-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一种阴阳离子共掺杂和表面双包覆的高镍单晶三元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77796B1 (ko) 1998-02-10 2001-02-01 김순택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938919B2 (ja) 2000-01-14 2012-05-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CN100334758C (zh) 2003-08-21 2007-08-29 清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锂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CN1918731B (zh) 2004-02-07 2011-03-09 株式会社Lg化学 导电材料涂覆的电极添加剂和包含它的锂二次电池
KR20070008115A (ko) * 2005-07-13 2007-01-1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사이클 특성과 안전성이 우수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물질
WO2011067898A1 (ja) 2009-12-01 2011-06-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KR101223482B1 (ko) 2010-08-02 2013-01-17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표면 개질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2138197A (ja) * 2010-12-24 2012-07-19 Asahi Glass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正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2012169217A (ja) * 2011-02-16 2012-09-06 Asahi Glass Co Ltd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541785B1 (ko) 2012-08-17 2015-08-05 강원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CN103647073B (zh) 2013-12-17 2016-08-17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56458B (zh) * 2014-04-29 2016-09-21 清华大学 一种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及其制备方法与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KR101777917B1 (ko) 2014-08-26 2017-09-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표면 코팅된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791744B1 (ko) 2017-10-30
US20160301069A1 (en) 2016-10-13
EP3203551A4 (en) 2017-08-23
US9972841B2 (en) 2018-05-15
CN106663793A (zh) 2017-05-10
EP3203551A1 (en) 2017-08-09
CN106663793B (zh) 2019-11-08
KR20160038789A (ko) 2016-04-07
TWI630750B (zh) 2018-07-21
EP3203551B1 (en) 2019-01-30
JP2017526117A (ja) 2017-09-07
JP6389318B2 (ja) 2018-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0750B (zh) 正極活性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TWI525889B (zh) 陰極活性物質、其製備方法、含有其的陰極及含有所述陰極的鋰二次電池
TWI627787B (zh) 用於二次電池之正極活性材料的製備方法以及藉該方法製得之用於二次電池的正極活性材料
JP6472520B2 (ja) 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EP2918545B1 (en) Polycrystalline lithium manganese oxide particles, method for preparing same, and anode active material containing polycrystalline lithium manganese oxide particles
JP6536918B2 (ja) 正極活物質、こ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20190107502A (ko) 알루미늄으로 코팅된 1차 입자를 포함하는 리튬티탄 복합산화물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30093774A (ko) 실리콘 폐슬러지를 이용한 Si/TiO2 코어-쉘 복합체 분말의 제조방법
KR101883630B1 (ko) 카본 도핑된 티탄 산화물 복합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80081690A (ko) 리튬 티탄 복합 산화물의 제조 방법,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리튬 티탄 복합 산화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KR20090126964A (ko) 전기 화학 셀
Liu et al.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Ni 0.5 Mn 1.3 Ti 0.2 O 4/Li 4 Ti 5 O 12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