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24668A - 可撓式面板 - Google Patents

可撓式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24668A
TW201624668A TW103143853A TW103143853A TW201624668A TW 201624668 A TW201624668 A TW 201624668A TW 103143853 A TW103143853 A TW 103143853A TW 103143853 A TW103143853 A TW 103143853A TW 201624668 A TW201624668 A TW 2016246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layer
flexible panel
distanc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3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詹啟舜
傅景杰
王錚亮
李孟庭
洪仕馨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438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624668A/zh
Priority to CN201510094215.9A priority patent/CN104701349A/zh
Publication of TW2016246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4668A/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撓式面板,具有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可撓式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發光元件層。發光元件層位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發光元件層具有多個發光元件,各發光元件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發光材料層與一第二電極,發光材料層夾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其中第一電極具有一第一電極表面,發光材料層配置於第一電極表面上,且第一電極表面與第一表面相距一第一距離,第一電極表面與第二表面相距一第二距離,而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異小於20微米。

Description

可撓式面板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撓式面板。
隨著科技的進步,顯示器已從早期的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逐漸發展到平面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又由於不可撓式的平面顯示器(例如以不易撓曲的基板所構成)製程成本較高、重量較重且容易碎裂,因此,可撓式產品(例如以可撓式基板為承載基板)便漸漸的引起關注。然而,目前常見的可撓式面板於彎曲時常導致其內部的元件受應力而破壞,這導致可撓式面板的使用壽命不長。因此,如何製造出可避免元件受應力而破壞的可撓式面板,便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撓式面板,可解決目前市面上的可撓式面板彎曲時容易損壞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撓式面板,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 面與一第二表面。可撓式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發光元件層。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相對。發光元件層配置於第一基板並位於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發光元件層具有多個發光元件,各發光元件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發光材料層與一第二電極,發光材料層夾於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其中第一電極具有一第一電極表面,發光材料層配置於第一電極表面上,且第一電極表面與第一表面相距一第一距離,第一電極表面與第二表面相距一第二距離,而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異小於20微米。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異為2微米至5微米。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一距離小於100微米。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二距離小於100微米。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的距離小於200微米。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暴露於外而供一使用者直接觸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光學膜。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發光元件層都位於光學膜的同一側。光學膜包括一增亮膜、一抗反射膜、一圓偏振膜或其組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硬 塗層。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發光元件層都位於硬塗層的同一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封裝膠層、一阻氣層以及一彩色濾光層。封裝膠層與第一基板包覆發光元件層,且第二基板藉由封裝膠層貼合於第一基板。彩色濾光層配置於第二基板上並位於第二基板與封裝膠層之間。阻氣層位於第二基板與封裝膠層之間,且位於彩色濾光層與封裝膠層之間,阻氣層的材質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鋁、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矽膠或其組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封裝膠層以及一觸控元件層。封裝膠層與第一基板包覆發光元件層,且第二基板藉由封裝膠層貼合於第一基板。觸控元件層配置於第二基板上。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封裝膠層、一第三基板、一第四基板、一第一黏著層與一第二黏著層。封裝膠層與第一基板包覆發光元件層,且第二基板藉由封裝膠層貼合於第一基板。第三基板藉由第一黏著層貼附於第一基板,且第四基板藉由第二黏著層貼附於第二基板。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阻氣層。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發光元件層都位於阻氣層的同一側。阻氣層的材質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鋁、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矽膠或其組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阻氣層,阻氣層配置於第一基板上,且阻氣層位於第一基板與發光元件層之間。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可撓式面板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並以發光元件層中的第一電極表面作為參考基準,將第一電極表面至第一表面的距離定義為第一距離,第一電極表面至第二表面的距離定義為第二距離。本發明實施例進一步將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異限定於特定數值中,而使鄰近發光元件層中的元件可避免受張應力(tension stress)或壓應力(compression stress)的作用而損壞。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200、300‧‧‧可撓式面板
100a、200a、300a‧‧‧第一表面
100b、200b、300b‧‧‧第二表面
110‧‧‧第一基板
120‧‧‧第二基板
130‧‧‧第三基板
140‧‧‧第四基板
150‧‧‧發光元件層
150a‧‧‧發光元件
151a‧‧‧第一電極
152a‧‧‧第二電極
153a‧‧‧發光材料層
160‧‧‧封裝膠層
172、174、176、178‧‧‧阻氣層
180‧‧‧彩色濾光層
190‧‧‧觸控元件層
212、214‧‧‧光學膜
222、224‧‧‧硬塗層
A‧‧‧第一黏著層
B‧‧‧第二黏著層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P‧‧‧第一電極表面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可撓式面板10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 表面100a與第二表面100b。第一表面100a與第二表面100b可以暴露於外而供使用者直接觸摸。不過,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撓式面板100可以裝設於保護套或是保護殼上,而使得使用者無法直接接觸第一表面100a與第二表面100b至少其中一者。
可撓式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以及發光元件層150。第二基板120與第一基板110相對,且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的材質可為塑膠(例如聚亞醯胺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金屬箔等可撓式材料。發光元件層150配置於第一基板110並位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之間。發光元件層150具有多個發光元件150a,發光元件150a可為有機發光二極體。各發光元件150a包括第一電極151a、第二電極152a與發光材料層153a,且發光材料層153a夾於第一電極151a與第二電極152a之間。具體來說,第一電極150a與第二電極152a用以提供可致能發光材料層153a的電訊號,而發光材料層153a在接收到此電訊號時即可發出光線。此處,不同發光元件150a可獨立操作使得可撓式面板100可顯示畫面而作為顯示面板使用。為了讓不同發光元件150a可獨立操作,發光元件150a可以更包括有薄膜電晶體與電容等未繪示於圖1中的驅動電路構件,其中驅動電路構件可連接至外部電路(未繪示),並將外部電路所輸出的訊號傳遞給發光元件150a。
第一電極151a具有第一電極表面P,發光材料層153a配 置於第一電極表面P上,而第二電極152a配置於發光材料層153a上。因此,第一電極151a位於第二電極152a與第一基板110之間。也就是說,第一電極151a在此定義為發光元件150a的兩個電極中較接近於第一基板110者。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表面P與第一表面100a相距第一距離D1,第一電極表面P與第二表面100b相距第二距離D2,第一距離D1與第二距離D2皆小於100微米。如此一來,第一表面100a至第二表面100b的距離小於200微米。由於第一表面100a至第二表面100b為可撓式面板100的外表面,第一表面100a至第二表面100b的距離小於200微米可表示可撓式面板100的整體厚度小於200微米,這可以讓所應用的產品具有薄型化的特點。
另外,由於可撓式面板100具備可撓曲的特性,可撓式面板100被使用的過程中,發光元件150a可能因為撓曲時的應力而損壞。為了降低發光元件150a破損的機率同時維持可撓性面板100可以撓曲的特性,發光元件150a在整個面板中的位置可以設置在應力較小的區域中。一般來說,可撓式面板100在撓曲狀態下,最外層的位置所受應力最大,例如第一表面110a與第二表面110b處,而越往中心,應力越小。所以,為了降低發光元件150a所受到的應力,可以將發光元件150a設置為可撓式面板100的1/2厚度處。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以第一電極表面P作為發光元件150a的位置的參考基準,則第一距離D1與第二距離D2的差異可以小於20微米,最佳為2微米至5微米。如此一來,彎曲可 撓式基板100時,可使較容易受應力而損壞的發光元件層150避免受到顯著的張應力或壓應力的作用,而使得可撓式面板100的使用壽命更為延長。
本發明各實施例可視需求調整第一基板110以及第二基板120的厚度、可撓性面板100具備的元件以及各元件的厚度,使第一距離D1以及第二距離D2的差異可維持於前述數值。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100更包括封裝膠層160、阻氣層172、阻氣層174、彩色濾光層180、觸控元件層190、第三基板130、第四基板140、第一黏著層A、第二黏著層B、光學膜212/214以及硬塗層222/224。第三基板130藉由第一黏著層A貼附於第一基板110,第四基板140藉由第二黏著層B貼附於第二基板120。第三基板130以及第四基板140的材質可為塑膠(例如聚亞醯胺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金屬箔等可撓式材料,且第一黏著層A以及第二黏著層B可為光學膠或雙面膠。如同前述所述,第三基板130以及第四基板140可視需求而調整其厚度,使第一距離D1以及第二距離D2的差異保持於前述的數值中。
光學膜212與硬塗層222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一側,而第一基板110、光學膜212與硬塗層222都位於發光元件層150的同一側。相似地,光學膜214以及硬塗層224配置於第二基板120一側,而第二基板120、光學膜214與硬塗層224都位於發光元件層150的同一側。更具體而言,光學膜212以及硬塗層222位於第三基板130遠離發光元件層150的一側,且光學膜214以 及硬塗層224位於第四基板140遠離發光元件層150的一側。光學膜212與214各自包括增亮膜、抗反射膜、圓偏振膜或其組合。光學膜212與光學膜214可以由相同材質構成也可以由不同材質構成。硬塗層222與硬塗層224在本實施例中形成於可撓式面板100的最外側,因此第一表面110a與第二表面110b可以分別為硬塗層222與硬塗層224的表面,但不須以此為限。
阻氣層172與阻氣層174的材質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鋁、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矽膠或其組合。阻氣層172形成於第一基板110上而位於發光元件層150以及第一基板110之間。阻氣層174則形成於第二基板120上並位於發光元件層150以及第二基板120之間。由圖1可知,第一電極表面P至第一表面100a依序為第一電極151a、阻氣層172、第一基板110、第一黏著層A、第三基板130、光學膜212以及硬塗層222,而第一距離D1即為疊合前述元件後所得之厚度。應注意的是,光學膜212以及硬塗層222的配置順序不以此為限,意即光學膜212以及硬塗層222可交換其位置。另外,光學膜212也可選擇形成於第一基板110與第一黏著層A之間。
封裝膠層160與第一基板110包覆發光元件層150,且第二基板120藉由封裝膠層160貼合於第一基板110。彩色濾光層180以及觸控元件層190配置於第二基板120上並位於封裝膠層160與第二基板120之間,其中觸控元件層190位於彩色濾光層180以及第二基板120之間,但不以此為限。阻氣層174位於封裝 膠層160與第二基板120之間,且阻氣層174位於觸控元件層190以及觸第二基板120之間。換句話說,第一電極表面P至第二表面100b依序為發光材料層153a、第二電極152a、封裝膠層160、彩色濾光層180、觸控元件層190、阻氣層174、第二基板120、第二黏著層B、第四基板140、光學膜214以及硬塗層224,而第二距離D2即為疊合前述元件後所得之厚度。如前述所述,光學膜214以及硬塗層224的配置順序不以此為限,意即光學膜214以及硬塗層224可交換其位置。另外,光學膜214也可選擇形成於第二基板120與第二黏著層B之間。
圖2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此實施例所提供的可撓式面板200具有彼此相對且暴露於外的第一表面200a以及第二表面200b。相似於前述實施例,第一表面200a以及第二表面200b可供使用者直接觸摸,也可能因為可撓式面板200裝設於保護套或是保護殼上,而使得使用者無法直接接觸第一表面200a與第二表面200b至少其中一者。如圖2所示,可撓式面板200近似於可撓式面板100,其中兩實施例中相似或相同的元件將採用相似或是相同的編號標示。本實施例不同於圖1的實施例之處主要在於,阻氣層174位於封裝膠層160與彩色濾光層180之間。換句話說,可撓式面板20中,第一電極表面P至第一表面200a依序為第一電極151a、阻氣層172、第一基板110、第一黏著層A、第三基板130、光學膜212以及硬塗層222,而第一距離D1即為疊合前述元件後所得之厚度。第一電極表面P 至第二表面200b則依序為發光材料層153a、第二電極152a、封裝膠層160、阻氣層174、彩色濾光層180、觸控元件層190、第二基板120、第二黏著層B、第四基板140、光學膜214以及硬塗層224,而第二距離D2即為疊合前述元件後所得之厚度。可撓式面板200中的光學膜212/222以及硬塗層214/224的配置順序不以前述為限,而可視需求而交換光學膜212與硬塗層214的位置以及交換光學膜222與硬塗層224的位置。
圖3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此實施例所提供的可撓式面板300具有彼此相對且暴露於外的第一表面300a以及第二表面300b。相似於前述實施例,第一表面300a以及第二表面300b可供使用者直接觸摸,也可能因為可撓式面板300裝設於保護套或是保護殼上,而使得使用者無法直接接觸第一表面300a與第二表面300b至少其中一者。如圖3所示,相較於可撓式面板100,可撓式面板300並不具有第一黏著層A、第二黏著層B、第三基板130以及第四基板140。此外,可撓式面板300設置有另外兩層阻氣層176/178。阻氣層176配置於第一基板110的外側,而第一基板110、阻氣層176、光學膜212與硬塗層222都位於發光元件層150的同一側。相似地,阻氣層178配置於第二基板120外側,而第二基板120、阻氣層178、光學膜214與硬塗層224都位於發光元件層150的同一側。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表面P至第一表面300a依序為第一電極151a、阻氣層172、第一基板110、阻氣層176、光學膜 212以及硬塗層222,而第一距離D1即為疊合前述元件後所得之厚度。而第一電極表面P至第二表面300b依序為發光材料層153a、第二電極152a、封裝膠層160、彩色濾光層180、觸控元件層190、阻氣層174、第二基板120、阻氣層178、光學膜214以及硬塗層224,而第二距離D2即為疊合前述元件後所得之厚度。本實施例中阻氣層176/178、光學膜212/214以及硬塗層222/224的配置順序不以此為限,而可視需求來調整其位置。
綜上所述,本發明將封裝膠層包覆發光元件層,而可協助發光元件層阻隔水氧,並將一阻氣層配置於封裝膠層與第二基板之間,另一阻氣層配置於發光元件層與第一基板之間,而可更進一步達到阻水氧的效果。
此外,本發明的可撓式面板具有第一表面與相對的第二表面,並以發光元件層中的第一電極表面作為參考基準,將第一電極表面至第一表面的距離定義為第一距離,第一電極表面至第二表面的距離定義為第二距離,且可視需求調整基板厚度,使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異限定於特定數值中,進而使鄰近參考線的元件可避免受張應力或壓應力的作用而損壞。如此一來,本發明實施例的可撓性面板可以具有理想的使用壽命。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撓式面板
100a‧‧‧第一表面
100b‧‧‧第二表面
110‧‧‧第一基板
120‧‧‧第二基板
130‧‧‧第三基板
140‧‧‧第四基板
150‧‧‧發光元件層
150a‧‧‧發光元件
151a‧‧‧第一電極
152a‧‧‧第二電極
153a‧‧‧發光材料層
160‧‧‧封裝膠層
172、174‧‧‧阻氣層
180‧‧‧彩色濾光層
190‧‧‧觸控元件層
212、214‧‧‧光學膜
222、224‧‧‧硬塗層
A‧‧‧第一黏著層
B‧‧‧第二黏著層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P‧‧‧第一電極表面

Claims (20)

  1. 一種可撓式面板,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與該第一基板相對;以及一發光元件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並位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該發光元件層具有多個發光元件,各該發光元件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發光材料層與一第二電極,該發光材料層夾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其中該第一電極具有一第一電極表面,該發光材料層配置於該第一電極表面上,且該第一電極表面與該第一表面相距一第一距離,該第一電極表面與該第二表面相距一第二距離,而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的差異小於20微米。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第一距離與該第二距離的差異為2微米至5微米。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第一距離小於100微米。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第二距離小於100微米。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第一表面至該第二表面的距離小於200微米。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暴露於外而供一使用者直接觸摸。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封裝膠層,該封裝膠層與該第一基板包覆該發光元件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第二基板藉由該封裝膠層貼合於該第一基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阻氣層,該阻氣層配置於該第二基板上,且該阻氣層位於該第二基板與該封裝膠層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彩色濾光層,配置於該第二基板上並位於該第二基板與該封裝膠層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阻氣層位於該彩色濾光層與該封裝膠層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阻氣層的材質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鋁、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矽膠或其組合。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觸控元件層,配置於該第二基板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第三基板、一第四基板、一第一黏著層與一第二黏著層,該第三基板藉由該第一黏著層貼附於該第一基板,且該第四基板藉由該第二黏著層貼附於該第二基板。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光 學膜,該第一基板、該第二基板以及該發光元件層都位於該光學膜的同一側。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光學膜包括一增亮膜、一抗反射膜、一圓偏振膜或其組合。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硬塗層,該第一基板、該第二基板以及該發光元件層都位於該硬塗層的同一側。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阻氣層,該第一基板、該第二基板以及該發光元件層都位於該阻氣層的同一側。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其中該阻氣層的材質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氧化鋁、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矽膠或其組合。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阻氣層,該阻氣層配置於該第一基板上,且該阻氣層位於該第一基板與該發光元件層之間。
TW103143853A 2014-12-16 2014-12-16 可撓式面板 TW2016246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3853A TW201624668A (zh) 2014-12-16 2014-12-16 可撓式面板
CN201510094215.9A CN104701349A (zh) 2014-12-16 2015-03-03 可挠式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43853A TW201624668A (zh) 2014-12-16 2014-12-16 可撓式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4668A true TW201624668A (zh) 2016-07-01

Family

ID=53348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3853A TW201624668A (zh) 2014-12-16 2014-12-16 可撓式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01349A (zh)
TW (1) TW20162466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0742B (zh) * 2016-09-14 2018-07-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可撓性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0535B (zh) * 2015-07-07 2017-09-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5405986A (zh) * 2015-12-16 2016-03-16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水汽阻隔膜、其制备方法与包含其的显示器
CN107221608A (zh) * 2017-06-13 2017-09-2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CN109712529A (zh) 2017-10-26 2019-05-03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性电子装置
TWI648717B (zh) * 2017-10-26 2019-01-2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可撓性電子裝置
CN109917575A (zh) * 2017-12-12 2019-06-21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可挠式液晶显示器
WO2022116158A1 (zh) * 2020-12-04 2022-06-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06792A1 (en) * 2004-07-09 2006-01-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Flat panel light emitting devices with two sided
US8013525B2 (en) * 2009-04-09 2011-09-06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Flexible OLED display with chiplets
TWI437526B (zh) * 2012-04-02 2014-05-11 Au Optronics Corp 可撓式顯示面板及其封裝方法
US9673014B2 (en) * 2012-07-13 2017-06-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0742B (zh) * 2016-09-14 2018-07-2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可撓性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1349A (zh) 2015-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24668A (zh) 可撓式面板
US10120110B2 (en) Wavelength conversion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phosphor protective film
CN106530973B (zh) 一种曲面显示装置
US1019293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9472780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9698372B2 (en) OLED touch contro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TWI703353B (zh) 撓性濾色器及其製造方法
US20130334959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apparatus
US20160343791A1 (en) Double side ole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CN104659051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US20160372713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TWI506835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包含其之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US20150333297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9343743A (zh) 柔性触控显示模组
US11545651B2 (en) Optical film,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CN107116399B (zh) 一种曲面屏用偏光片边缘的处理方法
WO2018209979A1 (zh)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oled显示装置
KR102062754B1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6183854A1 (zh) 背光单元及显示装置
KR102000051B1 (ko) 플렉시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WO2016183856A1 (zh) 背光单元及具有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CN210576028U (zh)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KR20180129633A (ko) 전기 광학 패널
CN109802049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10336196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