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6061A - 除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除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6061A
TW201616061A TW104124761A TW104124761A TW201616061A TW 201616061 A TW201616061 A TW 201616061A TW 104124761 A TW104124761 A TW 104124761A TW 104124761 A TW104124761 A TW 104124761A TW 201616061 A TW201616061 A TW 2016160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assage
heat exchanger
main body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4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4382B (zh
Inventor
Hiroyuki Kondou
Yasuki Fujii
Takashi Fujisono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16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0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4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43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5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with de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0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in which the humidity of the air is exclusively affected by contact with the evaporator of a closed-circuit cooling system or heat pump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8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air supply means, e.g. fan casings, internal dampers or ducts
    • F24F1/0284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air supply means, e.g. fan casings, internal dampers or ducts with horizontally arranged fan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mean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e.g. bimetal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Abstract

本發明之除濕裝置採用使流過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之空氣量,少於流過第1通路之空氣量的構成,前述熱交換器備有第1通路、及與第1通路獨立之第2通路,並且將流過第1通路之空氣與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進行熱交換。因此,即便流過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之空氣溫度上升,仍可令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充分冷凝。其結果,於熱交換器部分亦可冷凝,可提高全體除濕效果。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用於居住空間等之除濕裝置。
發明背景
除濕裝置作為使居住空間的濕度降低,增加舒適性的裝置而實用化。
習知之除濕裝置的一例,例如拍攝了日本實開昭56-20628號申請時之申請書最初所附說明書之微縮膠卷所示,備有:主體機殼;除濕部,設於主體機殼內;及送風機,令從空氣吸入口吸入之主體機殼外之空氣通過除濕部後,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又,除濕部是藉由將壓縮機、放熱器、膨脹器及吸熱器依序連結為環狀之冷凍循環所構成。然後,採用藉由送風機從空氣吸入口吸入至主體機殼內之空氣的一部分,經由吸熱器、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放熱器,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的構成。又,藉由送風機從空氣吸入口吸入之空氣的其他部分,經由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放熱器,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 機殼外而構成。
上述習知之除濕裝置是令藉由送風機,從空氣吸入口吸入至主體機殼內之空氣的一部分,以吸熱器冷卻而冷凝,其後經由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放熱器,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
又,習知之除濕裝置是令藉由送風機,從空氣吸入口吸入之空氣的其他部分,通過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經由放熱器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
總言之,藉由從吸熱器流到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之空氣,冷卻通過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之室內空氣,在此亦使其冷凝。
然而,通過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之室內空氣發生以未充分冷凝的狀態,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的問題。
亦即,流入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之空氣雖是經吸熱器冷凝後之空氣,但即便以吸熱器冷卻,仍未達吸熱器程度的低溫。因此,即便以流入第1通路之空氣冷卻流入第2通路之空氣,仍會發生流入第2通路之空氣未達冷凝的情況。此情況下,通過第2通路之空氣在未進行除濕的狀態下釋放到室內,除濕效果變低。
發明概要
因此,本發明提供一種提高除濕效果之除濕裝置。
本發明一態樣之一種除濕裝置備有:主體機殼,其具有空氣吸入口及空氣吹出口;及除濕部,藉由依序連結壓縮機、放熱器、膨脹器及吸熱器之冷凍循環,將主體機殼內之空氣進行除濕。又,備有送風機,令從空氣吸入口吸入之主體機殼外之空氣,通過除濕部後,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又,備有熱交換器,其備有第1通路、及與第1通路獨立之第2通路,將流過第1通路之空氣與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進行熱交換。又,備有第1除濕路徑,將藉由送風機,從空氣吸入口吸入至主體機殼內之空氣的一部分,經由吸熱器、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放熱器而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又,備有第2除濕路徑,將藉由送風機,從空氣吸入口吸入至主體機殼內之空氣的其他部分,經由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放熱器而從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進而採用使流過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之空氣量,少於流過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之空氣量的構成。
藉由以上,流過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之空氣,可令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充分冷凝。總言之,於熱交換器部分亦可冷凝,可提高全體除濕效果。
1‧‧‧主體機殼
2、3‧‧‧空氣吸入口
4‧‧‧空氣吹出口
5‧‧‧除濕部
6‧‧‧送風部
7‧‧‧壓縮機
8‧‧‧放熱器
8a‧‧‧上部
9‧‧‧膨脹器
10‧‧‧吸熱器
11‧‧‧熱交換器
12a‧‧‧集水部
12b‧‧‧集水槽
13、14‧‧‧板體
13a‧‧‧縱向風路
14a‧‧‧橫向風路
15、16‧‧‧肋部
17、18‧‧‧開口部
17a、18a‧‧‧上游側開口部
17b、18b‧‧‧下游側開口部
19‧‧‧開關部
20‧‧‧驅動部
21‧‧‧控制部
22‧‧‧第1溫度感測器
23、ts‧‧‧第2溫度感測器
24‧‧‧記憶體
25‧‧‧操作部
31‧‧‧百葉型鰭片(louver)
32‧‧‧馬達
33‧‧‧風扇
34‧‧‧空氣通路
50、51、52、53‧‧‧除濕裝置
54‧‧‧尖端部
55‧‧‧傾斜面
61‧‧‧電路基板
S1~S9‧‧‧步驟
t0‧‧‧第2設定溫度
t1‧‧‧溫度
Td‧‧‧除霜積算時間
te‧‧‧第1設定溫度
TS‧‧‧初始運轉時間
X、Y、Z‧‧‧空氣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之立體圖。
圖2為圖1之2-2剖面圖。
圖3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之熱交換器之分解立體圖。
圖4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之剖面圖。
圖5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之控制方塊圖。
圖6是說明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之動作狀態圖。
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之動作流程圖。
圖8為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之剖面圖。
圖9為本發明第四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之剖面圖。
發明之詳細說明
以下一面參考圖式,一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再者,以下的實施形態是將本發明具體化之一例,不限定本發明之技術性範圍。又,於所有圖式,針對同一構成要素,均附上同一符號,並省略說明。進而言之,於各圖式,未與本發明直接相關的各部細節則省略說明。
(第一實施形態)
如圖1,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50是以箱型的主體機殼1作為外廓,藉由主體機殼1區別主體機殼1外與主體機殼1內。於主體機殼1之背面側,上部配置有空氣吸入口2,於空氣吸入口2之下部配置有空氣吸入口3。於主體機殼1中與背面相對向之前面側,配置有空氣吹出口4。於主體機殼1之上部,配置有操作部25。
空氣吸入口2及空氣吸入口3是作為對於背面,從 垂直方向吸入空氣之矩行平面而設置。
於空氣吹出口4之上方備有百葉型鰭片(louver)31,其變更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的空氣方向。
操作部25例如受理來自使用者之輸入,亦或對使用者顯示動作模式或現在濕度等有關除濕裝置的資訊。
又,如圖2所示,於除濕裝置50之主體機殼1內,備有空氣通路34、送風部6及除濕部5。
空氣通路34連通空氣吸入口2及空氣吸入口3、與空氣吹出口4。又,空氣通路34在本實施形態是由2個除濕路徑,亦即由第1除濕路徑及第2除濕路徑構成,細節待後述。
送風部6備有:馬達32;及風扇33,其連接於馬達32之旋轉軸,將空氣予以吸排氣。送風部6令從空氣吸入口2及空氣吸入口3吸入之主體機殼1外的空氣,通過除濕部5後,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內。該空氣通路為空氣通路34。
除濕部5是藉由將壓縮機7、放熱器8、膨脹器9及吸熱器10,以此順序連結為環狀之冷凍循環所構成。冷凍循環例如利用替代氟氯烷(HFC134a)作為冷媒。
再者,於主體機殼1內,於空氣通路34之空氣吸入口2及空氣吸入口3側(空氣流動方向上游側)設置吸熱器10。然後,於空氣通路34之空氣吹出口4側(空氣流動方向下游側)設置放熱器8。
於吸熱器10與放熱器8之間設置空間,於該空間配置顯 熱類型之熱交換器11。
總言之,於主體機殼1,於從空氣吸入口2及空氣吸入口3連通往空氣吹出口4之空氣通路34之空氣吸入口2及空氣吸入口3側,設置吸熱器10,接著,設置熱交換器11,接著設置放熱器8而構成。
然後,於主體機殼1內,於吸熱器10及熱交換器11之下方,設置漏斗狀之集水部12a。進而於集水部12a之下方,對於主體機殼1自由拆裝地配置集水槽12b。
總言之,除濕裝置50採用於吸熱器10及熱交換器11令冷凝發生,以集水部12a收集藉由冷凝產生的冷凝水,並使其流入集水槽12b的構成。
接下來,利用圖3來說明熱交換器11之詳細構造。熱交換器11如圖3所示,使形成縱向風路之合成樹脂製板體13、與形成橫向風路之合成樹脂製板體14交替重疊複數片而構成。
又,於形成縱向風路之合成樹脂製板體13之表面,延伸於縱方向之肋部15以預定間隔,有複數條與板體13一體地形成。肋部15之一面與鄰接之板體14的背面密貼,藉此以板體13之表面、肋部15及板體14之背面形成縱向風路13a,亦即第2通路。
同樣地,於形成橫向風路之合成樹脂製板體14之表面,延伸於橫方向之肋部16以預定間隔,有複數條與板體14一體地形成。肋部16之一面與鄰接之板體13的背面密貼,藉此以板體14之表面、肋部16及板體13之背面形成 橫向風路14a,亦即第1通路。
縱向風路13a與橫向風路14a相互的風路空間獨立,亦即無空氣的往來。
然後,如此構成之熱交換器11為長方體形狀。但在此所謂長方體形狀,全部面無須嚴密地為長方形,又,所有鄰接的面亦無須均呈直角相交。總言之,長方體形狀若乍看為六面體即可。
於熱交換器11,在長方體形狀之相對向的長邊,形成第1通路用之開口部17。又,於熱交換器11,在長方體形狀之相對向的短邊,形成第2通路用之開口部18。總言之,比起第1通路,第2通路之風路較長地構成。
開口部17之吸熱器10側構成上游側開口部17a,放熱器8側構成下游側開口部17b。
開口部18之空氣吸入口2側構成上游側開口部18a,集水部12a側(鉛直朝下方向)構成下游側開口部18b。
接下來,利用圖2來說明除濕裝置的動作。
藉由驅動送風機6,空氣X從空氣吸入口3被吸入至主體機殼1內。空氣X經由吸熱器10、熱交換器11之上游側開口部17a、橫向之第1通路、下游側開口部17b、放熱器8、送風機6,從空氣吹出口4被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該空氣X之路徑為前述第1除濕路徑。再者,空氣X是空氣吸入口2及空氣吸入口3中從空氣吸入口3吸入的空氣,總言之可定義為吸入空氣的一部分。
然後,流過該路徑之空氣X首先於吸熱器10冷卻, 發生冷凝。因發生冷凝而產生的冷凝水如圖2往下方滴下,由漏斗狀之集水部12a收集,使其流入於集水槽12b。
又,由於發生冷凝後之乾燥的空氣X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因此例如可達成室內濕度降低。
另,藉由驅動送風機6,空氣Y從空氣吸入口2被吸入至主體機殼1內。空氣Y從熱交換器11之上游側開口部18a,通過縱向之第2通路,經由下游側開口部18b、放熱器8、送風機6,從空氣吹出口4被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該空氣Y之路徑為前述第2除濕路徑。再者,空氣Y是空氣吸入口2及空氣吸入口3中從空氣吸入口2吸入的空氣,總言之可定義為吸入空氣的其他部分。再者,於本實施形態,將空氣之一部分與空氣之其他部分兩種空氣相加,則成為除濕裝置50吸入的空氣總量。
然後,如圖3所說明,熱交換器11之橫向之第1通路(空氣X之通路)、與縱向之第2通路(空氣Y之通路)為交叉的構成。因此,流過第1通路之空氣(空氣X)與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空氣Y)可進行熱交換。
在此,流過熱交換器11之橫向之第1通路的空氣X如上述,藉由通過吸熱器10而冷卻。因此,熱交換器11可藉由熱交換,使未通過吸熱器10之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Y的溫度降低。積極活用這點,藉由熱交換器11,對於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Y亦使冷凝發生。
為使冷凝發生,於本實施形態,採用使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之空氣Y的量,少於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1 通路之空氣X的量的構成。
具體而言,熱交換器11使其第2通路(空氣Y之通路)之通氣阻抗,大於第1通路(空氣X之通路)之通氣阻抗。
總言之,於本實施形態,如上述圖2所示,熱交換器11為長方體形狀。然後,於相對向之長邊,如圖3所示形成第1通路用之開口部17,又,於相對向之短邊,形成第2通路用之開口部18。藉由使長邊之開口部17之開口面積大於短邊之開口部18之開口面積,著眼於通往送風機6之空氣氣流,使第2通路之空氣阻抗大於第1通路之空氣阻抗。
然後,由於如此使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空氣Y之通路)之通氣阻抗,大於第1通路(空氣X之通路)之通氣阻抗,因此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Y會比流過第1通路之空氣X少。
因此,流過第1通路之經冷卻之空氣X,可將流過第2通路、少於空氣X之空氣Y充分冷卻,使冷凝發生。
其結果,如圖2,從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Y產生冷凝水。然後,冷凝水從第2通路往下方滴下,由漏斗狀之集水部12a收集,流入於集水槽12b。
又,冷凝水產生後之乾燥的空氣Y經由熱交換器11之下游側開口部18b、放熱器8、送風機6,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藉此,例如可達成室內濕度降低。
再者,熱交換器11之下游側開口部18b如圖2所示,是朝向放熱器8側傾斜之傾斜面。
總言之,藉由使下游側開口部18b,朝向接下來 要前往的放熱器8側,空氣Y會順利向放熱器8側流動。
進而言之,傾斜面將第2通路內產生並滴下之冷凝水,往下游側開口部18b中進一步向下方突出之尖端部54誘導。被誘導至尖端部54之冷凝水與其他冷凝水會合,重量增大。藉此促使冷凝水滴下,改善排水,水滴不會滯留而成為空氣阻抗。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藉由採用如以上構成,使空氣X對空氣Y之流量比成為26對18。
總言之,採用使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空氣Y之通路)之空氣量,少於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1通路(空氣X之通路)之空氣量的構成。藉此,即便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1通路(空氣X之通路)之空氣的溫度,稍微比吸熱器10溫度高,仍可令流過第2通路(空氣B之通路)之空氣充分冷凝。結果於熱交換器11部分亦可冷凝,可提高全體除濕效果。
又,藉由將第1通路用之開口部17設於相對向之長邊,可使第1通路之通路長長於第2通路之通路長。藉此,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Y被空氣X冷卻的冷卻時間變長,可提高除濕效果。
(第二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考圖4、圖5、圖6、圖7,一面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51的特徵為,於第一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50,設置空氣流量調整部,其使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之空氣量增減。
具體而言,空氣流量調整部如圖4所示,由開關部19及驅動部20構成,前述開關部19開關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前述驅動部20驅動該開關部19。
開關部19配置於空氣吸入口2與第2通路之上游側開口部18a之間,為具有包含上游側開口部18a之面積的平板。開關部19是以上游側開口部18a之與空氣吸入口2相反側之端邊所備有的驅動部20作為旋轉軸,被可旋轉地支持。藉由該旋轉,開關部19開關熱交換器11之上游側開口部18a,亦即開關第2通路。
開關部19在關閉狀態下,其所在覆蓋上游側開口部18a,亦即限制空氣往熱交換器11流入。又,開關部19在打開狀態下,將靠近空氣吸入口2之短邊,以驅動部20作為旋轉軸往上方抬起,藉此可使空氣往上游側開口部18a流入。
驅動部20是作為開關部19之旋轉軸發揮功能,於放熱器8之上端部附近,可旋轉地支持開關部19。驅動部20相當於例如馬達、及藉由該馬達旋轉驅動之齒輪。
又,驅動部20如圖5所示,與送風機6及壓縮機7,一同連接於控制部21。
又,於該控制部21連接有:第1溫度感測器22,其檢測進入圖4所示之空氣吸入口3部分之空氣的溫度;第2溫度感測器23,其檢測吸熱器10部分之溫度;記憶體24;及操作部25。
操作部25設置於主體機殼1之上部外面,備有使 用者用以對於除濕裝置51指示例如動作模式變更,或選擇功能之例如物理開關,及對使用者顯示有關除濕裝置之資訊之顯示面板。
控制部21是例如微電腦,藉由從儲存有動作程式之記憶體24,載入動作程式而執行,藉此控制除濕裝置51之動作。控制部21接收來自例如第1溫度感測器22或第2溫度感測器23之溫度訊號,根據此進行送風機6或壓縮機7、驅動部20等之動作開/關等。於以下說明關於控制部21所進行各處理之細節。
接下來,說明根據來自各溫度感測器之溫度訊號之控制部21的處理。
於除濕裝置51起動時,於藉由第1溫度感測器22檢測之進入空氣吸入口3部分之空氣的溫度(t1),高於第1設定溫度(te,例如18℃)時,控制部21進行圖6「常溫」所示動作。
總言之,送風機6、壓縮機7為ON狀態,亦即被驅動,又,開關部19如圖4進行打開動作。藉由打開動作,開關部19開放上游側開口部18a,進行上述除濕運轉(圖7之步驟S1、步驟S2)。
又,藉由第1溫度感測器22檢測之進入空氣吸入口3部分之空氣的溫度(t1),為第1設定溫度(re,例如18℃)以下時,控制部21進行圖6「低溫」所示動作。
總言之,送風機6及壓縮機7被驅動,又,藉由驅動部20使開關部19進行關閉動作。藉由關閉動作,開關部 19封鎖上游側開口部18a,於此狀態下執行除濕動作(圖7之步驟S2、步驟S3)。
此狀態下,由送風機6從空氣吸入口3吸入之空氣X,首先於吸熱器10冷卻,在此發生冷凝。因發生冷凝而產生的冷凝水如圖2往下方滴下,由漏斗狀之集水部12a收集,使其流入於集水槽12b。
又,發生冷凝後之乾燥的空氣X經由熱交換器11之上游側開口部17a、橫向之第1通路、下游側開口部17b、放熱器8、送風機6,從空氣吹出口4被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藉此,例如可達成室內濕度降低。
然而,於設定溫度以下,亦即低溫狀態下,在吸熱器10容易發生有霜附著的結霜現象。此時,由於吸熱器10之通風阻抗增大,因此第1通路與第2通路之空氣阻抗的均衡改變。總言之,空氣X的風量減少,空氣Y的風量增加。然後,由於在吸熱器10的風量減少,進一步促進結霜。因此,於該低溫狀態,令開關部19進行關閉動作。總言之,藉由關閉第2除濕路徑,即便送風機6仍被驅動,空氣Y不會流入於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藉由如此,可將送風機6的吸力完全利用於第1路徑之吸入,使通過吸熱器10之風量增加。藉此,即便於開始結霜時,仍使流至吸熱器10之空氣增加,亦即抑制結霜進展,進一步繼續用以排除結霜之除濕運轉。
該狀態下,當初始運轉時間(TS)經過例如25分鐘時(圖7之步驟S4),判斷檢測吸熱器10部分之溫度之第2溫度 感測器23(ts),是否為第2設定溫度(t0,例如0.5℃)以下。再者,初始運轉時間(TS)是指開始上述「低溫所示動作」後的時間。
於第2溫度感測器23(ts)檢測的溫度為第2設定溫度(t0,例如0.5℃)以下時,藉由控制部21,進行圖6「除霜」所示動作(圖7之步驟S5、步驟S6)。
由於該狀態是因繼續低溫狀態的運轉,於吸熱器10表面結霜擴大的狀態,因此控制部21執行用以消除結霜的除霜動作。
於除霜動作,控制部21停止壓縮機7,進而於將開關部19進行關閉動作的狀態下,驅動送風機6。(圖7之步驟S6)。
於除霜動作時,將藉由送風機6僅送空氣吸入口3吸入的空氣X,集中吹在吸熱器10,以使吸熱器10表面的結霜消除。除霜動作之動作時間為例如10分鐘(Td:除霜積算時間)。
然後,於除霜積算時間(Td)經過後,控制部21取得檢測吸熱器10部分之溫度之第2溫度感測器23(ts)的溫度。控制部21是於第2溫度感測器23(ts)檢測之溫度為第2設定溫度(t0,例如0.5℃)以上(圖7之步驟S8、步驟S9),或經過設定時間Td(例如10分鐘),結束除霜動作(圖7之步驟S7、步驟S9)。
如以上,「低溫」動作所示僅以空氣流量調整部調整空氣量,即可抑制結霜進展,進而一面排除結霜一面 進行除濕運轉。總言之,即便是發生結霜的情況,仍可一面進行除濕運轉,一面排除結霜,可高效除濕。
(第三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考圖8,一面說明第三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52的特徵點為,如圖8所示,除了第一實施形態所示構成中之空氣X所流過的第1除濕路徑與空氣Y所流過的第2除濕路徑,還備有空氣Z所流過的第3除濕路徑。再者,空氣Z是從空氣吸入口2或3吸入之空氣之另一部分。然後,於本實施形態,將空氣之一部分、空氣之其他部分與空氣之另一部分三種空氣相加,則成為除濕裝置52吸入的空氣總量。換言之,空氣之另一部分可視為除濕裝置52吸入之空氣總量中,減去空氣之一部分及空氣之其他部分後的部分。
由送風機6從空氣吸入口2或3吸入之空氣之另一部分(空氣Z),不經由吸熱器10及熱交換器11,經由放熱器8之上部8a,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
該空氣Z通過的路徑,亦即不經由吸熱器10及熱交換器11,僅經由放熱器8而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之路徑為第3除濕路徑。
在此,放熱器8比吸熱器10之上端部或熱交換器11之上端部,更往鉛直上方突出。該突出部分相當於上部8a,可視為比放熱器8之高度方向中心更上面的放熱器8之一部分。再者,鉛直上方表示將除濕裝置52設置為一般可 運作狀態時之上方。
於本實施形態,空氣Z通過放熱器8之上部8a。空氣X及空氣Y通過比空氣Z所通過的放熱器8之上部8a更位於下側之放熱器8之其他部分。
然後,採如此路徑流動之空氣Z會冷卻放熱器8之上部8a。因此放熱器8被冷卻,結果吸熱器10被冷卻,可令除濕裝置52之除濕能力提升。
具體而言,於壓縮機7變高溫的冷媒首先往放熱器8之上部8a側流入。總言之,於放熱器8,上部8a比放熱器8之其他部分溫度高。由於空氣Z會冷卻該溫度較高的放熱器8之上部8a,因此可有效冷卻放熱器8。其結果,放熱器8被冷卻,吸熱器10被冷卻,可令除濕裝置52之除濕能力提升。
再者,由於因壓縮機7而變高溫之冷媒會氣體化,因此一般是於放熱器8之上部8a連接壓縮機7。然後,藉由在放熱器8的冷卻,冷媒會液化而往鉛直下方移動。因此,於本實施形態,藉由使空氣Z通過上部8a,以提高放熱器8之冷卻效果。然而,構造上,上部8a未必限於與壓縮機7連接。該情況下,使空氣Z通過放熱器8所備有之壓縮機7側之連接部與膨脹器9側之連接部中,壓縮機7側之連接部附近即可。壓縮機7側之連接部比起膨脹器9側之連接部,其溫度較高,因此藉由採用第3除濕路徑通過放熱器8之壓縮機7側之連接部的構成,空氣Z可有效冷卻放熱器8。
又,藉由追加空氣Z,可增加全體的空氣量(空氣 x+空氣Y+空氣Z的量)。
進而言之,由於空氣Z冷卻放熱器8之上部8a,因此比起從空氣吸入口2或3吸入時,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時的溫度會上升。
其等之結果,與第一實施形態之構成比較,溫度更高,濕度更低,全體空氣量更多的空氣會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
因此,於利用除濕裝置,在居住空間等,使衣類乾燥的情況等,可提高乾燥效果。
再者,採用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之空氣Y的量,少於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1通路之空氣X的量的構成。
於本實施形態,進而言之,空氣Z的量宜少於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之空氣Y的量。具體而言,宜使空氣Z之通氣阻抗大於空氣Y之通氣阻抗。
藉由該構成,由於可充分確保有助於除濕之空氣X及空氣Y的量,因此可進一步有效使除濕裝置之除濕能力提升。
(第四實施形態)
接下來,一面參考圖9,一面說明第四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
本實施形態之除濕裝置53的特徵點為,如圖9所示,於第一實施形態所示構成之熱交換器11,採用使其第2通路之上游側開口部18a向空氣吸入口2側傾斜之傾斜面 55。
又,於本實施形態,於主體機殼1內之熱交換器11上方,設置電路基板61,作為控制除濕裝置53之運轉之控制部。該電路基板61靠近熱交換器11配置。
由送風機6從空氣吸入口2吸入至主體機殼1內之空氣Y,通過電路基板61與熱交換器11之間形成的間隙,從第2通路之上游側開口部18a流入熱交換器11。然後,經由放熱器8、送風機6,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另,由送風機6從空氣吸入口3吸入至主體機殼1內之空氣X,通過吸熱器10,從第1通路之上游側開口部17a流入熱交換器11。其後,空氣X從下游側開口部17b流出,經由放熱器8、送風機6,從空氣吹出口4吹出至主體機殼1外。此時,於熱交換器11,在空氣X與空氣Y之間進行熱交換,於第2通路發生冷凝。
在此,通過該第2通路之空氣Y中,通過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由於熱交換器11所帶來的冷卻效果少,不易發生冷凝。
總言之,用以冷卻通過第2通路之空氣的空氣,為通過第1通路之空氣。然後,流過第1通路之空氣X從吸熱器10側之上游側開口部17a流入熱交換器11,從放熱器8側之下游側開口部17b流出。故,首先冷卻通過第2通路之接近吸熱器10部分之空氣,其後冷卻通過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
因此,流過第1通路之空氣X首先與通過第2通路 之接近吸熱器10部分之空氣進行熱交換,被加溫,以該已升溫的狀態,冷卻通過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因而與通過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的溫度差變小,熱交換速度變慢。由於熱交換速度慢,因此不易冷卻,於第2通路不易發生冷凝。
又,從空氣吸入口2取入的空氣Y由於流入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時,流動方向急遽變化,因此於第2通路發生風量的不均。
總言之,從設於主體機殼1背面之空氣吸入口2取入之空氣Y往橫方向流動,但由於第2通路之上游側開口部18a朝縱方向(鉛直上方)開口,因此空氣的氣流急遽被迫轉彎。此時,由於慣性,空氣Y之氣流發生不均,於轉彎的外側,即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的部分,流入更多空氣。然後,由於在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的部分,流入許多空氣,因此為了將該空氣冷卻至露點溫度以發生冷凝,需要更多的冷卻熱量。然而,如上述,由於通過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不易冷卻,因此不易發生冷凝。
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由於將熱交換器11之上游側開口部18a,製成向空氣吸入口2側傾斜之傾斜面55,因此容易冷卻通過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的空氣。以下說明其細節。
將第1通路之下游側開口部17b之長邊方向長度,往放熱器8之上部8a方向延長。延長後之高度若位於比吸熱器10之下游端部(圖9之吸熱器10之上方端部)高的位置即可。 藉此,結果上游側開口部18a會向空氣吸入口2側傾斜。如此一來,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的部分之通過長度變長,可拉長通過熱交換器11之時間。藉此,即便溫度差小,熱交換速度慢,仍可更長時間進行熱交換,因此結果可使熱交換量增加。由於可使熱交換量增加,因此對於流過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的冷卻量增加,可使冷凝的生成增加。
又,由於延長第1通路之下游側開口部17b之長邊方向長度,使上游側開口部18a往空氣吸入口2側傾斜,因此亦容易流入第2通路之接近吸熱器10的部分,緩和風量的不均。總言之,於第2通路,從吸熱器10向放熱器8,第2通路之通過長度變長,通風壓力損失變大,因此於接近放熱器8的部分,空氣Y不易流入。反之,由於容易流入接近吸熱器10的部分,因此流過第2通路之風量不均緩和。由於風量不均的緩和,流過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變少,用以冷卻至露點溫度所需之冷卻熱量變少。因此,可使由於流過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所造成的冷凝生成增加。
如以上所述,可更增加由於流過熱交換器11之第2通路之接近放熱器8部分之空氣所造成的冷凝生成,更提高除濕性能。
(變形例)
再者,於上述四實施形態中,表示了將空氣吸入口分為2個而構成的範例。而於本實施形態,通過各通路之 空氣量的分配是利用各通路之空氣阻抗。藉由如此,未必須將空氣吸入口分割為二,採用1個空氣吸入口亦可得到相同效果。
又,不利用空氣阻抗,利用空氣吸入口之開口面積來分配通過各通路之空氣量時,亦可設置與各空氣量相應之複數個空氣吸入口。
又,於第一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未記載有關控制部,但於第一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亦可備有第二實施形態所示之控制部。此情況下,控制部藉由對壓縮機或送風機傳送控制命令,以令除濕裝置動作。當然,亦可將第二實施形態所示之控制部,嵌入第四實施形態所示之控制部。
又,上述四實施形態在未矛盾的範圍內,亦可同時實施。例如提供設有空氣流量調整部及第3除濕路徑之除濕裝置等,即該當於此。
本發明於熱交換器部分亦可冷凝,因此作為除濕效果高的除濕裝置極為有用。
2、3‧‧‧空氣吸入口
4‧‧‧空氣吹出口
5‧‧‧除濕部
6‧‧‧送風部
7‧‧‧壓縮機
8‧‧‧放熱器
9‧‧‧膨脹器
10‧‧‧吸熱器
11‧‧‧熱交換器
12a‧‧‧集水部
12b‧‧‧集水槽
17、18‧‧‧開口部
17a、18a‧‧‧上游側開口部
17b、18b‧‧‧下游側開口部
31‧‧‧百葉型鰭片(louver)
32‧‧‧馬達
33‧‧‧風扇
34‧‧‧空氣通路
50‧‧‧除濕裝置
54‧‧‧尖端部
X、Y‧‧‧空氣

Claims (16)

  1. 一種除濕裝置,備有:主體機殼,具有空氣吸入口及空氣吹出口;除濕部,藉由依序連結壓縮機、放熱器、膨脹器及吸熱器之冷凍循環,將前述主體機殼內之空氣進行除濕;送風機,令從前述空氣吸入口吸入之主體機殼外之空氣,通過前述除濕部後,從前述空氣吹出口吹出至主體機殼外;熱交換器,備有第1通路、及與前述第1通路獨立之第2通路,將流過前述第1通路之空氣與流過第2通路之空氣進行熱交換;第1除濕路徑,將藉由前述送風機,從前述空氣吸入口吸入至前述主體機殼內之空氣的一部分,經由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前述放熱器而從前述空氣吹出口吹出至前述主體機殼外;及第2除濕路徑,將藉由前述送風機,從前述空氣吸入口吸入至前述主體機殼內之空氣的其他部分,經由前述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前述放熱器而從前述空氣吹出口吹出至前述主體機殼外;且採用使流過前述熱交換器之前述第2通路之空氣量,少於流過前述熱交換器之第1通路之空氣量的構成。
  2.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熱交換器採用前述第2通路之通氣阻抗大於前述第1通路之通氣阻抗的構成。
  3. 如請求項1或2中任一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熱交換器採用前述第1通路與前述第2通路交叉的構成。
  4. 如請求項3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熱交換器為長方體形狀,於相對向之長邊設置第1通路用開口部,並且於相對向之短邊設置第2通路用開口部。
  5. 如請求項4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第2通路用下游側開口部是向前述放熱器側傾斜之傾斜面。
  6. 如請求項4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第2通路用上游側開口部是向空氣吸入口側傾斜之傾斜面。
  7.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之除濕裝置,其中在從前述空氣吸入口通往空氣吹出口之空氣通路之空氣吸入口側,設置前述吸熱器,接著設置前述熱交換器,接著設置前述放熱器。
  8.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於前述主體機殼內之前述吸熱器及前述熱交換器之下方,設置集水部。
  9.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設有空氣流量調整部,令流過前述第2通路之空氣增減。
  10. 如請求項9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空氣流量調整部藉由開關前述第2通路之開關部、及驅動前述開關部之驅動部構成。
  11. 如請求項10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開關部 配置於前述空氣吸入口與前述第2通路之間。
  12. 如請求項10之除濕裝置,其備有:第1溫度感測器,檢測前述驅動部、前述送風機、前述壓縮機、及進入前述空氣吸入口之空氣的溫度;及控制部,當藉由前述第1溫度感測器檢測的溫度成為第1設定溫度以下時,藉由前述驅動部令前述開關部進行關閉動作。
  13. 如請求項12之除濕裝置,其備有第2溫度感測器,檢測前述吸熱器的溫度;前述控制部採用如下構成:當藉由前述第1溫度感測器檢測的溫度成為前述第1設定溫度以下時,於藉由前述開關部關閉了前述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狀的狀態下,驅動前述送風機及前述壓縮機;當藉由前述第2溫度感測器檢測的溫度成為第2設定溫度以下時,於藉由前述開關部關閉了前述熱交換器之第2通路狀的狀態下,驅動前述送風機,停止前述壓縮機。
  14.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具備有第3除濕路徑,將藉由前述送風機,從前述空氣吸入口吸入至前述主體機殼內之空氣的另一部分,不經由前述吸熱器及前述熱交換器,經由前述放熱器而從前述空氣吹出口吹出至前述主體機殼外。
  15. 如請求項14之除濕裝置,其採用使前述第3除濕路徑通 過放熱器之壓縮機側之連接部的構成。
  16. 如請求項14之除濕裝置,其採用使流過前述第3除濕路徑之空氣量,少於流過前述第2通路之空氣量的構成。
TW104124761A 2014-08-29 2015-07-30 除濕裝置 TWI6743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5258 2014-08-29
JP2014175258 2014-08-29
JP2014196571 2014-09-26
JP2014-196571 2014-09-26
JP2014241072 2014-11-28
JP2014-241072 2014-1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061A true TW201616061A (zh) 2016-05-01
TWI674382B TWI674382B (zh) 2019-10-11

Family

ID=55399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4761A TWI674382B (zh) 2014-08-29 2015-07-30 除濕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2) JP6754948B2 (zh)
KR (1) KR20170048365A (zh)
CN (1) CN106605106B (zh)
TW (1) TWI674382B (zh)
WO (1) WO20160311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4838A1 (ja) * 2017-02-23 2018-08-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TWI651497B (zh) * 2017-02-23 2019-02-21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除濕機
SG11202002894YA (en) * 2017-10-20 2020-05-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 conditioner
JP7429835B2 (ja) * 2019-03-26 2024-02-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調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6653428B1 (ja) * 2018-12-14 2020-02-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7285409B2 (ja) * 2019-01-17 2023-06-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6653431B1 (ja) * 2019-06-27 2020-02-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7285410B2 (ja) * 2019-01-25 2023-06-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N113167490B (zh) * 2018-12-14 2023-04-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带除湿功能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JP2020121247A (ja) * 2019-01-29 2020-08-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7308385B2 (ja) * 2019-03-15 2023-07-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7308386B2 (ja) * 2019-03-15 2023-07-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2021036178A (ja) * 2019-08-30 2021-03-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7352773B2 (ja) * 2019-09-17 2023-09-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7291876B2 (ja) * 2019-12-23 2023-06-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7194882B2 (ja) * 2019-12-23 2022-12-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7129603B2 (ja) * 2019-12-23 2022-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KR102447906B1 (ko) * 2021-03-09 2022-09-27 주식회사 아이콘 제습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0628U (zh) * 1979-07-24 1981-02-24
JPS5746734U (zh) * 1980-08-29 1982-03-15
JPH09296952A (ja) * 1996-05-07 1997-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湿装置
US6711907B2 (en) * 2001-02-28 2004-03-30 Munters Corporation Desiccant refrigerant dehumidifier systems
JP2002286269A (ja) * 2001-03-23 2002-10-03 Misawa Homes Co Ltd 換気ユニット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JP4391116B2 (ja) * 2003-04-10 2009-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換気装置
JP5655310B2 (ja) * 2010-01-19 2015-01-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WO2013073165A1 (ja) * 2011-11-16 2013-05-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給排型換気装置
CN103968475B (zh) * 2013-01-24 2020-10-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05106A (zh) 2017-04-26
KR20170048365A (ko) 2017-05-08
JP2020116580A (ja) 2020-08-06
TWI674382B (zh) 2019-10-11
JPWO2016031139A1 (ja) 2017-06-15
WO2016031139A1 (ja) 2016-03-03
JP6754948B2 (ja) 2020-09-16
CN106605106B (zh) 2020-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4382B (zh) 除濕裝置
US11054152B2 (en) Air conditioner
JP6723948B2 (ja) 一体型空気調和機
JP5281373B2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4697061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US11137148B2 (en) Air conditioner
JP2016075441A (ja) 空気調和機
JP4880377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2184544B1 (ko) 제습기
JP5241935B2 (ja) 除湿機
JP6307701B2 (ja) 除湿装置
JP6222165B2 (ja) 調湿装置
JPWO2019043985A1 (ja) 空気調和機
JP684895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4619983B2 (ja) 空気調和機
JP5104230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251884B2 (ja) 除湿装置
JP2012112547A (ja) 空気調和機
JP5567542B2 (ja) 空気調和方法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11052848A (ja)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6846591B2 (ja) 除湿装置
KR20050104674A (ko) 에어커튼 기능이 구비되는 공조기
KR20140143856A (ko) 제습기
JP4734104B2 (ja) 空気調和機
JP2006322704A (ja) 空気調和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