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1264A -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1264A
TW201611264A TW104128718A TW104128718A TW201611264A TW 201611264 A TW201611264 A TW 201611264A TW 104128718 A TW104128718 A TW 104128718A TW 104128718 A TW104128718 A TW 104128718A TW 201611264 A TW201611264 A TW 2016112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transistor
gate
li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87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2535B (zh
Inventor
太田人嗣
野澤陵一
Original Assignee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1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1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2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25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09G3/32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with pixel circuitry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6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2The addressing of the pixel, in a display other than an active matrix LCD, involving the control of two or more scan electrodes or two or more data electrodes, e.g. pixel voltage dependent on signals of two data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係包含第1電晶體、以與經由上述第1電晶體供給之電流之大小相應之亮度進行發光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電容元件。電容元件具有連接於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第1電極、第2電極、及設置於第1電極與第2電極之間之介電質膜。第1電極係與第2電極同層地形成,且配置於隔著介電質膜而與第2電極分離之位置。

Description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利用有機電致發光材料之發光材料之有機電致發光(以下,亦稱為有機EL)裝置。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作為各種電子機器之顯示裝置,先前以來提議有例如於基板上平面狀地排列利用有機EL材料之發光元件而成之發光裝置。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於形成掃描線或閘極電極等之層形成構成電容元件之電容電極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226184號公報
然而,於如專利文獻1所述,在形成掃描線或閘極電極等之層形成電容電極之情形時,必須避開掃描線等控制線或閘極電極地形成電容電極,導致難以確保電容元件之電容。
鑒於以上之狀況,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便高密度之像素亦可確保電容元件之電容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為解決以上之課題,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特徵在於:其包含第1電晶體;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係以與經由上述第1電晶體所供給之電流之大小相應之亮度進行發光;及電容元件,其具有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第1電極、第2電極、及設置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之間之介電質膜;上述第1電極係與上述第2電極同層地形成,且配置於隔著上述介電質膜而與上述第2電極分離之位置。於以上之構成中,第1電極與第2電極係同層地形成,且配置於平面方向上隔著介電質而分離之位置,藉此,於平面方向上形成電容元件。因而,無需實現多層化亦可形成電容元件,確保電容,因此,可提供一種無亮度不均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包含與上述第1電晶體之一電流端連接之電源線層,且上述第1電極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上述第2電極連接於與上述第1電晶體連接之電源線層,且於俯視下,上述第1電極以被上述第2電極包圍之方式配置。於該構成中,因第1電極連接於第1電晶體之閘極,且第2電極連接於與第1電晶體連接之電源線層,因此,包含第1電極與第2電極之電容元件作為保持第1電晶體之一電流端與閘極之電位之保持電容發揮功能。並且,該電容元件之第1電極係以被第2電極包圍之方式配置,因此,不僅於平面上之一方向,而且於所有之方向上電容得以確保。又,第1電晶體之作為閘極電位部之第1電極被連接於電源線層之第2電極所包圍,因此,可實現第1電晶體之閘極電位之穩定化,並且抑制第1電晶體之閘極電位部與其他構件之耦合。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上述電容元件包含第3電極,上述第3電極係連接於上述電源線層,且以於俯視下被上述第1電極包圍之方式配置。於該構成中,亦藉由第1電極與第3電極而形成電容元件,故無需實現多層化亦可進而確保電容。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上述電源線層係設置於上述第2電極及 上述第3電極之上層,且上述第2電極經由第1導通部連接於上述電源線層,上述第3電極經由第2導通部連接於上述電源線層。該構成係相較將電源線層直接延伸至下層而實現第2電極與第3電極之導通之情形,能夠以低電阻將電源線層與第2電極及第3電極之導通。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更具有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電極,該電極係配置於上述第3電極之下層,且配置於俯視下與上述第3電極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位置。該構成係於第3電極與連接於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電極之間形成電容元件,因此,可有效地運用閘極之上層而確保電容。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更具有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電極,該電極係配置於上述第2電極之下層,且配置於俯視下與上述第2電極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位置,該構成係於第2電極與連接於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電極之間形成電容元件,因此,可有效地運用閘極之上層而確保電容。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於與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連接之電極之下層形成有主動層,且對上述主動層注入雜質。根據該構成,因於連接於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電極與主動層之間,形成MOS電容之電容元件,因此,可一面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一面確保電容。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上述電源線層係形成於上述第1電極之上層,且配置於俯視下與上述第1電極重疊之位置。於該構成中,第1電極藉由電源線層而屏蔽,因此,可抑制與電源線層相比形成於上層之信號線等與第1電極之耦合。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上述電容元件與上述第1電晶體係以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因而,可於第1方向上確保電容元件之電容,並且可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
為解決以上之課題,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係包 含掃描線、信號線、及連接於上述掃描線及上述信號線之像素電路,上述像素電路具有第1電晶體,其係一電流端連接於電源線層;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具有像素電極,且以與經由上述第1電晶體所供給之電流之大小相應之亮度進行發光;及電容元件,其具有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第1電極、第2電極、及設置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之間之介電質膜;上述第1電極係與上述第2電極同層地形成,且配置於隔著上述介電質膜而與上述第2電極分離之位置。因而,無需實現多層化,便可形成電容元件,從而確保電容,因此,可提供一種無亮度不均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信號線之間,配置電源線層。因而,藉由電源線層之屏蔽效應而抑制信號線與電容電極之耦合。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掃描線及上述信號線之間,配置電源線層。因而,藉由電源線層之屏蔽效應而抑制掃描線及信號線與電容電極之耦合。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像素電極之間,配置電源線層。因而,藉由電源線層之屏蔽效應而抑制像素電極與電容電極之耦合。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包含複數個導通孔,其等將形成上述第1電晶體之電流端之層至形成有上述像素電極之層為止之各層貫通;及複數個中繼電極,其等與上述複數個導通孔分別連接;藉由上述複數個導通孔與上述複數個中繼電極而將上述第1電晶體之上述另一電流端與上述像素電極連接。因而,與將像素電極延伸至形成有第1電晶體之另一電流端之層為止而實現導通之情形相比,能夠以低電阻實現第1電晶體與像素電極之導通。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上述電容元件與上述第1電晶體係以於 上述第1方向上之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因而,可於第1方向上確保電容元件之電容,並且可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更包含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且另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信號線之第2電晶體,且上述信號線與上述第2電晶體係以於上述第1方向上之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因而,可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並且可減少信號線與第2電晶體之導通距離,從而能夠以低電阻實現導通。其結果,信號線對第2電晶體之寫入能力提昇。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更包含第2電晶體,其係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且另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信號線;及第3電晶體,其係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上述另一電流端,且另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2電晶體之上述另一電流端;且上述信號線與上述第3電晶體係以於上述第1方向上之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因而,可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並且可減少信號線與第3電晶體之導通距離,從而能夠以低電阻實現導通。其結果,信號線對第3電晶體之寫入能力提昇。
於本發明之較佳態樣中,包含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上述另一電流端且另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像素電極之第4電晶體,且上述信號線與上述第4電晶體係以於上述第1方向上之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因而,可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
以上各態樣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係例如作為顯示裝置用於各種電子機器。具體而言,可例示頭部配戴型顯示裝置或攝像裝置之電子式取景器等作為本發明之電子機器之較佳例,但本發明之適用範圍並非限定於以上之例示。
10‧‧‧基板
10A‧‧‧主動區域
12‧‧‧第1區域
14‧‧‧第2區域
16‧‧‧顯示區域
18‧‧‧周邊區域
22‧‧‧掃描線
26‧‧‧信號線
27‧‧‧控制線
28‧‧‧控制線
30‧‧‧驅動電路
32‧‧‧掃描線驅動電路
34‧‧‧信號線驅動電路
36‧‧‧安裝端子
38‧‧‧護圈
41‧‧‧第1電源導電體(電源線層)
42‧‧‧第2電源導電體
45‧‧‧發光元件
46‧‧‧發光功能層
47‧‧‧密封體
50、51、52、53、54‧‧‧開口部
50a、52a‧‧‧角部
55‧‧‧反射層
60‧‧‧光程調整層
65‧‧‧像素定義層
65A‧‧‧開口部
90‧‧‧顯示裝置
92L‧‧‧透過部(透鏡)
92R‧‧‧透過部
94L‧‧‧左眼用之半反射鏡
94R‧‧‧右眼用之半反射鏡
100、100L、100R‧‧‧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C‧‧‧電容元件
C1‧‧‧第1電極
C2‧‧‧第2電極
CA0、CA1、CA2、CA3、CA4‧‧‧電容電極層
E1‧‧‧第1電極
E2‧‧‧第2電極
Gdr、Gsl、Gel、Gcmp‧‧‧閘極層
HA1、HA2、HA3、HA4、HA5、HA6、 HA7、HA8、HA9‧‧‧導通孔
HB1、HB2、HB3、HB4‧‧‧導通孔
HC1、HC2、HC3、HC4、HC5、HC6、 HC7、HC8、HC9、HC10、HC11、 HC12、HC13‧‧‧導通孔
HD1、HD2、HD3、HD4‧‧‧導通孔
HE1、HE2、HE3‧‧‧導通孔
HF1、HF2‧‧‧導通孔
HG1‧‧‧導通孔
Idata、Ioled‧‧‧電流
L(L0、LA、LB、LC、LD、LE)‧‧‧絕緣層
QB1、QB2、QB3、QB4、QB5、QB6、QB7、QC1、QC2、QC3、QC4、QD1、 QD2、QD3、QE1‧‧‧中繼電極
P(Pd、Pe)‧‧‧像素
Tcmp‧‧‧補償電晶體
Tdr‧‧‧驅動電晶體
Tel‧‧‧發光控制電晶體
Tsl‧‧‧選擇電晶體
Vel、Vct‧‧‧電源電位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發光裝置之俯視圖。
圖2係像素之電路圖。
圖3係發光裝置之剖視圖。
圖4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6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7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8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9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0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1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2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3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4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5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中之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6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中之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7係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中之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18係用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中之發光裝置之像素之電路圖。
圖19係用以說明電流程式設計方式之驅動之像素之電路圖。
圖20係發光裝置之剖視圖。
圖21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22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23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24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25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26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27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28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29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0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1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2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中之發光裝置之剖視圖。
圖33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4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5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6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7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8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39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0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1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2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3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4係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中之發光裝置之剖視圖。
圖45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6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7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8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49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0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1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2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3係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中之發光裝置之剖視圖。
圖54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5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6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7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8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59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60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61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62係形成於基板上之各要素之說明圖。
圖63係電子機器之一例之頭部配戴型之顯示裝置之模式圖。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俯視圖。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係將利用有機EL材料之發光元件形成於基板10之面上之有機EL裝置。基板10係利用矽(Silicon)等半導體材料形成之板狀構件(半導體基板),且被用作形成複數個發光元件之基體(基底)。如圖1所例示,基板10之表面係劃分為第1區域12與第2區域14。第1區域12係矩形狀之區域,第2區域14係包圍第1區域12之矩形框狀之區域。
於第1區域12,形成有沿X方向上延伸之複數個掃描線22、及沿與X方向交叉之Y方向上延伸之複數個信號線26。對應著複數個掃描線22與複數個信號線26之各交叉而形成像素P(Pd、Pe)。因而,複數個像素 P係遍及X方向及Y方向地矩陣狀排列。
於第2區域14設置有驅動電路30、複數個安裝端子36、及護圈38。驅動電路30係將各像素P驅動之電路,且包含設置於沿X方向夾隔第1區域12之各位置之2個掃描線驅動電路32、及設置於第2區域14中之沿X方向延伸之區域之信號線驅動電路34而構成。複數個安裝端子36係夾隔信號線驅動電路34形成於與第1區域12為相反側之區域內,且經由接合於基板10之可撓性配線基板(省略圖示),電性連接於控制電路或電源電路等外部電路(例如安裝於配線基板上之電子電路)。
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係藉由尺寸相當於基板10之複數個量之原基板之切斷(刻劃)而一次性形成複數個。圖1之護圈38係防止原基板之切斷時之衝擊或靜電之影響波及驅動電路30或各像素P、或者水分自各基板10之端面(原基板之切斷面)侵入。如圖1所例示,護圈38係形成為將驅動電路30、複數個安裝端子36及第1區域12包圍之環狀(矩形框狀)。
圖1之第1區域12係劃分為顯示區域16與周邊區域18。顯示區域16係藉由各像素P之驅動而實際上顯示圖像之區域。周邊區域18係包圍顯示區域16之矩形框狀之區域,且配置有結構類似於顯示區域16內之各像素P但實際上無助於圖像之顯示之像素P(以下稱為「虛設像素Pd」)。根據將與周邊區域18內之虛設像素Pd之表述方面之區別明確化之觀點,而於以下之說明中,存在將顯示區域16內之像素P權宜性地表述為「顯示像素Pe」之情形。顯示像素Pe係成為發光之最小單位之要素。
圖2係位於顯示區域16內之各顯示像素Pe之電路圖。如圖2所例示,顯示像素Pe係包含發光元件45、驅動電晶體Tdr、選擇電晶體Tsl、電容元件C而構成。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顯示像素Pe之各電晶體T(Tdr、Tsl)設為P通道型,但亦可利用N通道型電晶體。
發光元件45係使包含有機EL材料之發光層之發光功能層46介置 於第1電極(陽極)E1與第2電極(陰極)E2之間之光電元件。第1電極E1係單獨地形成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且第2電極E2係遍及複數個像素P地連續。如根據圖2所理解,發光元件45係配置於將第1電源導電體41與第2電源導電體42連結之路徑上。第1電源導電體41係被供給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之電源配線,且第2電源導電體42係被供給低位側之電源電位(例如接地電位)Vct之電源配線。
驅動電晶體Tdr係於將第1電源導電體41與第2電源導電體42連結之路徑上,相對於發光元件45串聯地配置。具體而言,驅動電晶體Tdr之一對電流端中之一者(源極或汲極)係連接於第1電源導電體41。驅動電晶體Tdr係產生與自身之閘極-源極間或閘極-汲極間之電壓相應之電流量之驅動電流。
圖2之選擇電晶體Tsl係作為控制信號線26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之導通狀態(導通/非導通)之開關發揮功能。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係連接於掃描線22。又,電容元件C係使介電質介置於第1電極C1與第2電極C2之間而成之靜電電容。第1電極C1係連接於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第2電極C2係連接於第1電源導電體41(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因而,電容元件C保持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源極間或閘極-汲極間之電壓。
信號線驅動電路34將與自外部電路供給之圖像信號對每一顯示像素Pe所指定之灰階相應之灰階電位(資料信號)於每一寫入期間(水平掃描期間)並列地供給至複數個信號線26。另一方面,各掃描線驅動電路32藉由對各掃描線22供給掃描信號而於每一寫入期間依次地選擇複數個掃描線22之各者。與掃描線驅動電路32所選擇之掃描線22對應之各顯示像素Pe之選擇電晶體Tsl轉換為接通狀態。因而,經由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而對各顯示像素Pe之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供給灰階電位,且由電容元件C保持與灰階電位相應之電壓。因而,將與灰階 電位相應之驅動電流自驅動電晶體Tdr供給至發光元件45。如此一來,各發光元件45以與灰階電位相應之亮度進行發光,藉此,將圖像信號所指定之任意之圖像顯示於顯示區域16。又,亦於寫入期間結束之後,將與由電容元件C保持之電壓相應之驅動電流自驅動電晶體Tdr供給至發光元件45,因此,各發光元件45保持與灰階電位相應之亮度之發光。
以下詳細地描述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具體性結構。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所參照之各圖式中,為便於說明,而使各要素之尺寸或縮尺不同於實際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圖3係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剖視圖,圖4至圖11係著眼於1個顯示像素Pe而圖示形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各要素之各階段中之基板10之表面之情況之俯視圖。圖12至圖14係著眼於4個顯示像素Pe而圖示基板10之表面之情況之俯視圖。與圖4至圖11之包含I-I’線之剖面對應之剖視圖相當於圖3。再者,圖4至圖14為俯視圖,但根據使各要素視覺上容易理解之觀點,而對與圖3共同之各要素,權宜性地附加與圖3為相同態樣之影線。
如根據圖3及圖4所理解,於以矽等半導體材料形成之基板10之表面,形成顯示像素Pe之各電晶體T(Tdr、Tsl)之主動區域10A(源極/汲極區域)。對於主動區域10A注入離子。顯示像素Pe之各電晶體T(Tdr、Tsl)之主動層係存在於源極區域與汲極區域之間,且被注入與主動區域10A不同種類之離子,但權宜性地與主動區域10A一體地記載。又,本實施形態係亦於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中形成主動區域10A,將雜質注入至主動區域10A且連接於電源。繼而,構成將主動區域10A設為一電極,且將介隔絕緣層而形成之電容電極設為另一電極之所謂MOS(metal-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容。又,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中之主動區域10A亦作為電源電位部發揮功能。對於MOS電容及電源電位部之詳細情況隨後進行描述。如根據圖3及圖5所 理解,形成有主動區域10A之基板10之表面係由絕緣膜L0(閘極絕緣膜)被覆,且各電晶體T之閘極層G(Gdr、Gsl)形成於絕緣膜L0之面上。各電晶體T之閘極層G係隔著絕緣膜L0而與主動層對向。又,如圖5所例示,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係延伸至形成於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之主動區域10A為止而形成,且構成下部電容電極層CA1。
如根據圖3所理解,於形成有各電晶體T之閘極層G及下部電容電極層CA1之絕緣膜L0之面上,形成有將複數個絕緣層L(LA~LD)與複數個導電層(配線層)交替地積層而成之多層配線層。各絕緣層L係由例如矽化合物(典型而言為氮化矽或氧化矽)等絕緣性之無機材料形成。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將藉由導電層(單層或複數層)之選擇性之去除而於同一步驟一次性地形成複數個要素之關係表述為「自同層形成」。
絕緣層LA係形成於形成有各電晶體T之閘極G之絕緣膜L0之面上。如根據圖3及圖6所理解,於絕緣層LA之面上,自同層形成有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及複數個中繼電極QB(QB1、QB2、QB3)。如根據圖3及圖6所理解,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經由將絕緣層LA與絕緣膜L0貫通之導通孔HA5,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於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以於俯視下,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之一部分與形成有下部電容電極層CA1之區域包圍之方式形成開口部50。又,於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以於俯視下,將構成像素導通部之驅動電晶體Tdr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及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之一部分與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一部分包圍之方式開口部51。
於開口部50,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同層地形成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4。於上部電容電極層CA3形成開口部52,且上部電容電極層CA4形成於開口部52內。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 上部電容電極層CA3、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係相互地隔開地形成且電性絕緣。即,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係被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包圍。而且,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係被上部電容電極層CA3包圍。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亦作為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與形成選擇電晶體Tsl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連接之配線層發揮功能。即,如根據圖3、圖5及圖6所理解,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係經由將絕緣層LA與絕緣膜L0貫通之導通孔HA2,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主動區域10A,並且經由絕緣層LA之導通孔HB2,導通至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Gdr。
於開口部51,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同層地形成中繼電極QB1、中繼電極QB2、及中繼電極QB3。即,中繼電極QB1、中繼電極QB2、及中繼電極QB3係被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包圍。如根據圖3、圖5及圖6所理解,中繼電極QB1係經由將絕緣層LA與絕緣膜L0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汲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中繼電極QB2係經由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B1,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中繼電極QB3係經由將絕緣層LA與絕緣膜L0貫通之導通孔HA1,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如根據圖6所理解,選擇電晶體Tsl與驅動電晶體Tdr分別以通道長度沿著Y方向之方式形成。又,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係配置於相對驅動電晶體Tdr在X方向(圖6中為X方向之正側)上錯開之位置。又,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與中繼電極QB2之導通部位係配置於相對選擇電晶體Tsl在X方向(圖6中為X方向之負側)上錯開之位置。
絕緣層LB係形成於形成有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上部電容電極層CA4、及複數個中繼電極QB(QB1、QB2、QB3)之絕緣層LA之面上。如根據圖3及圖7所理解,於絕緣層LB之面上,自同層形成作為第1電源導電體之電源線層41、掃描線22、及複數個中繼 電極QC(QC1、QC2)。電源線層41係經由多層配線層內之配線(省略圖示),導通至被供給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之安裝端子36。再者,電源線層41係形成於圖1所示之第1區域12之顯示區域16內。又,雖省略圖示,但亦於第1區域12之周邊區域18內形成其他電源線層。該電源線層係經由多層配線層內之配線(省略圖示),導通至被供給低位側之電源電位Vct之安裝端子36。電源線層41及被供給低位側之電源電位Vct之電源線層係利用例如含有銀或鋁之導電材料形成為例如100nm左右之膜厚。
電源線層41係如上所述地被供給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之電源配線,且如圖13所理解,於各像素中覆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之開口部50及其周圍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並且於X方向上相鄰之像素間無間隙地均勻連續之帶狀之圖案。
如根據圖3及圖7所理解,形成於顯示區域16內之電源線層4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3導通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又,電源線層4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5、HC6、HC7,導通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因而,如根據圖3、圖5乃至圖7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5、HC6、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3、HA4,導通至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中所形成之主動區域10A。進而,如根據圖3及圖7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7,導通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因而,如根據圖3、圖5乃至圖7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7、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5,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亦作為將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與電源線層41連接之配線層發揮 功能。如根據圖12所理解,亦相對於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作為配線層發揮功能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於一個像素內覆蓋開口部50及開口部51之周圍,並且於X方向及Y方向上相鄰之像素間無間隙地連續之圖案。電源線層41藉由絕緣層LB而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電性絕緣。又,如根據圖3及圖7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4、HC8,導通至上部電容電極層CA4。
如根據圖7所理解,掃描線22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2,導通至中繼電極QB2。因而,如根據圖5乃至圖7所理解,掃描線22係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2、中繼電極QB2、及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B1,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如根據圖13所理解,掃描線22係遍及複數個顯示像素Pe地於X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B而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及中繼電極QB1電性絕緣。
如根據圖7所理解,中繼電極QC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1導通至中繼電極QB3。因而,如根據圖5乃至圖7所理解,中繼電極QC1係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1、中繼電極QB3、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1,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主動區域10A。
如根據圖7所理解,中繼電極QC2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9,導通至中繼電極QB1。因而,如根據圖5乃至圖7所理解,中繼電極QC2係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中繼電極QB1、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絕緣層LC係形成於形成有電源線層41、掃描線22、及中繼電極QC1、QC2之絕緣層LB之面上。如根據圖3及圖8所理解,於絕緣層LC 之面上,自同層形成信號線26及中繼電極QD1。信號線26係遍及複數個像素P地於Y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C而與掃描線22及電源線層41電性絕緣。具體而言,信號線26係如根據圖7及圖8所理解,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C之導通孔HD1,導通至中繼電極QC1。因而,如根據圖5乃至圖8所理解,信號線26係經由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1、中繼電極QC1、中繼電極QB3、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1,而與選擇電晶體Tsl之主動區域10A導通。又,信號線26係以通過中繼電極QC1、掃描線22、及電源線層41之上層之位置之方式形成,且沿著選擇電晶體Tsl之通道長度之方向(Y方向)延伸。信號線26係以於俯視下隔著掃描線22與電源線層41而重疊於選擇電晶體Tsl。又,如根據圖14所理解,信號線26係遍及複數個顯示像素Pe地於Y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C而與掃描線22及電源線層41電性絕緣。
如根據圖7所理解,中繼電極QC2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9,導通至中繼電極QB1。因而,如根據圖5乃至圖7所理解,中繼電極QC2係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中繼電極QB1、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如圖3所例示,絕緣層LD係形成於形成有信號線26與中繼電極QD1之絕緣層LC之面上。以上之說明係著眼於顯示像素Pe,但自基板10之表面至絕緣層LD為止之各要素之結構係亦對於周邊區域18內之虛設像素Pd共通。
對絕緣層LD之表面執行平坦化處理。平坦化處理中,可任意地採用化學機械研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等公知之表面處理技術。於藉由平坦化處理而高度地平坦化之絕緣層LD之表面,如圖3及圖9所例示,形成反射層55。反射層55係由例如含有銀或鋁之光 反射性之導電材料形成為例如100nm左右之膜厚。反射層55係由光反射性之導電材料形成,且如圖9所示,以覆蓋各電晶體T、各配線、及各中繼電極之方式配置。因而,具有可藉由反射層55而防止外界光之侵入,從而可防止因光照射造成之各電晶體T之漏電之類的優點。
如圖3及圖9所理解,反射層55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D之導通孔HE1,導通至中繼電極QD1。因而,如根據圖5乃至圖9所理解,反射層55係經由將絕緣層LD貫通之導通孔HE1、中繼電極QD1、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2、中繼電極QC2、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中繼電極QB1、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如圖3所例示,於形成有反射層55之絕緣層LD之面上形成光程調整層60。光程調整層60係規定各顯示像素Pe之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即顯示色)之光透過性之膜體。於顯示色相同之像素中,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大致相同,於顯示色不同之像素中,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設定為不同。
如圖3及圖10所例示,於光程調整層60之面上,形成顯示區域16內之每一顯示像素Pe之第1電極E1。第1電極E1係由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等光透過性導電材料形成。第1電極E1係如參照圖2所述作為發光元件45之陽極發揮功能之大致矩形狀之電極(像素電極)。第1電極E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光程調整層60之導通孔HF1,導通至反射層55。因而,如根據圖5乃至圖10所理解,第1電極E1經由將光程調整層60貫通之導通孔HF1、反射層55、將絕緣層LD貫通之導通孔HE1、中繼電極QD1、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2、中繼電極QC2、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中繼電極QB1、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形成驅動控制電晶體Tdr之汲 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於形成有第1電極E1之光程調整層60之面上,如根據圖3及圖11所例示,遍及基板10之全域地形成像素定義層65。像素定義層65係由例如矽化合物(典型而言為氮化矽或氧化矽)等絕緣性無機材料形成。如根據圖11所理解,於像素定義層65,形成與顯示區域16內之各第1電極E1對應之開口部65A。像素定義層65中之開口部65A之內周緣之附近之區域係重疊於第1電極E1之周緣。即,開口部65A之內周緣係於俯視下位於第1電極E1之周緣之內側。各開口部65A係平面形狀(矩形狀)或尺寸共通,且,遍及X方向及Y方向之各者以共同之間距矩陣狀地排列。如根據以上之說明所理解,像素定義層65係於俯視下形成為格子狀。再者,開口部65A之平面形狀或尺寸可設為若顯示色相同則相同,於顯示色不同之情形時則不同。又,開口部65A之間距可設為於顯示色相同之開口部彼此中相同,且於顯示色不同之開口部間不同。
其他亦將詳細之說明省略,但於第1電極E1之上層,積層發光功能層46、第2電極E2、及密封體47,且於形成有以上各要素之基板10之表面利用例如接著劑而接合密封基板(省略圖示)。密封基板係用以保護基板10上之各要素之光透過性之板狀構件(例如玻璃基板)。再者,於密封基板之表面或密封體47之表面亦可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形成彩色濾光片
如以上所說明,第1實施形態係將電容元件及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以於作為第3方向之各層之積層方向(圖3所示之Z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並且將電源供給部位(電源電位部)、電容元件之至少一部分、及選擇電晶體Tsl以於第1方向(圖6所示之X方向)及作為第2方向之各層之面方向(圖6所示之Y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如根據圖3、圖6及圖7所理解,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與作為第1電源導電體之電源線層41導通,且作為圖2所示之電容元件C之第2電極C2發揮功能。於 上述積層方向上,在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之下方,介隔絕緣層LA,配置作為第1電晶體之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即閘極層Gdr。因而,若將閘極層Gdr自身視為連接於圖2所示之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之電容元件C之第1電極C1,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絕緣層LA及閘極層Gdr構成電容元件C,且將電容元件C與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即閘極層Gdr以於積層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
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係與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即閘極層Gdr導通。因而,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作為電容元件C之第1電極C1發揮功能。於積層方向上,在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之上方,介隔絕緣層LB,配置作為第1電源導電體之電源線層41。因而,若將電源線層41視為電容元件C之第2電極C2,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絕緣層LB、及電源線層41構成電容元件C,且將電容元件C與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即閘極層Gdr以於積層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
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係與作為第1電源導電體之電源線層41導通。因而,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作為電容元件C之第2電極C2發揮功能。於積層方向上,在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之下方,介隔絕緣層LA,配置下部電容電極層CA1。下部電容電極層CA1係與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即閘極層Gdr一體地形成之電極,且下部電容電極層CA1作為與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即閘極層Gdr導通之電容元件C之第1電極C1發揮功能。因而,上部電容電極層CA4、絕緣層LA、及下部電容電極層CA1構成電容元件C,且將電容元件C與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即閘極層Gdr以於積層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又,於下部電容電極層CA1之下方,介隔絕緣膜L0,配置被注入雜質之主動區域10A。主動區域10A因與電源線層41導通,故作為第2電極C2發揮功能,且主動區域10A、絕緣膜L0、及下部電容電極層CA1於積層方向上構成所謂之MOS電容。
如此一來,第1實施形態係將電容元件及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以於作為第1方向之各層之積層方向(圖3所示之Z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
繼而,關於選擇電晶體Tsl之通道長度之方向即Y方向,如根據圖3、圖6及圖7所理解,上部電容電極層CA2經由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3、HA4、及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5、HA6,導通至電源線層41。因而,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作為電源供給部位(電源電位部)發揮功能,並且作為電容元件C之第2電極C2發揮功能。繼而,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同層地形成且於Y方向上隔著絕緣層LB而分離之位置上,配置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係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導通,且作為電容元件C之第1電極C1發揮功能。因而,上部電容電極層CA2、絕緣層LB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亦於Y方向上構成電容元件C。同樣地,相對於作為第1電極C1發揮功能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3隔著絕緣層LB在Y方向上分離地配置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係與電源線層41導通,且作為第2電極C2發揮功能。因而,上部電容電極層CA3、絕緣層LB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亦於Y方向上構成電容元件C。
如此一來,於自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與電源線層41所導通之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3、HA4及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5、HA6之位置至配置選擇電晶體Tsl之位置為止之Y方向上,配置包含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之電容元件C、包含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之電容元件C、包含上部電容電極層CA4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之電容元件C、包含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之電容元件C、以及選擇電晶體Tsl。因而,若考慮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亦作為電源供給部位(電源電位部)發揮功能,則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電源供給部位(電 源電位部)、電容元件之至少一部分、及選擇電晶體Tsl以於作為第2方向之各層之面方向(圖6所示之Y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
如根據圖3、圖6及圖7所理解,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上部電容電極層CA3、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不僅於Y方向上亦於X方向上,進而,於XY平面中之傾斜之方向上,同樣地隔著絕緣層LB構成電容元件C。其原因在於如下構成: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導通且作為第1電極C1發揮功能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3、及與電源線層41導通且作為第2電極C2發揮功能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同層地形成,且配置於隔著絕緣層LB而分離之位置,且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以於俯視下被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包圍之方式配置。進而,若將與電源線層41導通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4視為第3電極,則將作為第3電極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以被作為第1電極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3包圍之方式配置,因此,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上部電容電極層CA3、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不僅於Y方向上,亦於X方向上,進而,亦於XY平面中之傾斜之方向上,介隔絕緣層LB,構成電容元件C。
如此一來,於本實施形態中,驅動電晶體Tdr之至少一部分、及於主動區域10A與下部電容電極層CA1間構成之電容元件C係以於第1方向(X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且配置有導通孔HA5、HA4、HA3等之電源供給部位、於主動區域10A與下部電容電極層CA1間構成之電容元件C之至少一部分、及選擇電晶體Tsl以於第2方向(Y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可藉由採用如此之配置構成而將驅動電晶體Tdr與電容元件C配置於電源供給部位之附近,從而遠離掃描線等。因而,不會受到來自掃描線等之影響,從而可實現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穩定化。
將本實施形態之電容元件C進行總結,則如下所述。於本實施形態中,電容元件C包含以下之5個種類。
(積層方向)
i)主動區域10A與下部電容電極層CA1間
將形成於基板10上且被供給電源電位Vel之主動區域10設為一電極,將隔著絕緣膜L0而形成且被供給閘極電位之下部電容電極層CA1設為另一電極,從而構成電容元件C。
ii)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與閘極層Gdr間、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4與下部電容電極層CA1間
將被供給閘極電位之閘極層Gdr設為一電極,將隔著絕緣層LA而形成且被供給電源電位Vel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設為另一電極,從而構成電容元件C。又,將與閘極層Gdr一體地形成之下部電容電極層CA1設為一電極,將隔著絕緣層LA而形成且被供給電源電位Vel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4設為另一電極,從而構成電容元件C。
iii)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與電源線層41間
閘極電位供給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設為一電極,將隔著絕緣層LB而形成且被供給電源電位Vel之電源線層41設為另一電極,從而構成電容元件C。
再者,i)之電容元件C與ii)之電容元件C係以於俯視下重疊之方式構成。又,i)之電容元件C與iii)之電容元件C、及ii)之電容元件C與iii)之電容元件C亦以於俯視下重疊之方式構成。
(平面方向)
iv)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間
將被供給電源電位Vel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設為一電極,將隔著絕緣層LB而形成且被供給閘極電位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設為另一電極,從而構成電容元件C。
v)上部電容電極層CA4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間
將被供給電源電位Vel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4設為一電極,將隔著 絕緣層LB而形成且被供給閘極電位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設為另一電極,從而構成電容元件C。
本發明係如上所述地於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以上之層形成電容元件C,並且與該電容元件C之上之層同層地,即於該電容元件C之上之層之面方向上形成電容元件C,因此,可有效地運用閘極層Gdr以上之層,從而確保電容元件之電容。又,因與閘極層Gdr以上之層同層地形成電容元件C,故可實現製造步驟之簡化。又,該同層地形成之電容元件C之一部分係以於電源供給部位與選擇電晶體Tsl之間在面方向上排列之方式配置,故具有容易進行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之屏蔽之類的優點。進而,驅動電晶體Tdr與藉由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之各者而形成之電容元件係以於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故可一面確保電容元件之電容,一面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將被注入雜質之主動區域10A設為一電極且隔著絕緣膜L0將下部電容電極層CA1設為另一電極之MOS電容亦用作電容元件C,故可一面確保電容元件之電容,一面實現像素之高密度化。
於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之情形時,因使用15V等較高之電壓,故若驅動電晶體之閘極電位中產生不均,則對於發光元件之發光亮度等,該不均造成之影響變大,因此,提昇驅動電晶體之閘極電位之保持性變得重要。根據本實施形態,以上述方式確保電容元件之電容,因此,可提昇驅動電晶體之閘極電位之保持性,從而可提供無發光亮度不均之高品質之圖像。
如上所述,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亦作為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發揮功能。因而,與分別地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電容電極之情形相比,可使步驟簡化。又,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因與反射層55之關係而亦作為遮光部發揮功能。如圖9所示, 反射層55係於每一像素中分離地形成,而並非於相鄰之像素間無間隙地連續之圖案。因而,於相鄰之像素間,產生反射層55之間隙。然而,如根據圖6及圖12所理解,與反射層55相比形成於下層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具有開口部50及開口部51,且以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像素導通部、選擇電晶體Tsl之導通部、及其他導通部包圍之方式配置,且,亦於相鄰之像素間無間隙地連續形成。因而,於相鄰之像素間,即便產生反射層55之間隙,朝向驅動電晶體Tdr及選擇電晶體Tsl行進之光亦被上部電容電極層CA2遮斷。因而,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亦作為遮光部發揮功能。再者,電源線層41亦為於相鄰之像素間亦無間隙地連續形成之圖案,故對於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及其周邊之各導通部作為遮光部發揮功能。換言之,反射層55之端部係以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或電源線層41重疊之方式配置,故透過相鄰之反射層55間之光被上部電容電極層CA2或電源線層41遮斷。由此,成為光不易到達各電晶體T之結構。
關於電容電極與電源線層之導通,作為第2電極C2發揮功能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如根據圖7所理解,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作為第1導通部之導通孔HC3、HC5、HC6、HC7,而與電源線層41導通。又,第3電極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係如根據圖7所理解,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作為第2導通部之導通孔HC4及導通孔HC7,而與電源線層41導通。因而,與將電源線層41延伸至下層而實現導通之情形相比,能夠以低電阻將電容電極與電源線層41連接。又,如根據圖12及圖13所理解,夾隔掃描線22而相鄰之電源線層41係經由作為第1導通部之導通孔HC3、HC5、HC6、HC7、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而導通。因而,與僅為電源線層41之情形相比,電源線層41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可格子狀地導通。因而,可藉由該構成而將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穩定地供給至顯示像素Pe。
將驅動電晶體Tdr與電源線層41連接之導通部係如根據圖3乃至圖7所理解,包含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5、及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7。該導通部之作為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發揮功能。可藉由以此方式構成而與將電源線層41延伸至下層而實現導通之情形相比,能夠以低電阻將驅動電晶體Tdr與電源線層41連接。
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連接之導通部係如根據圖3、圖5及圖6所理解,包含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B2。該導通部係選擇電晶體Tsl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且將形成有閘極層Gdr之層貫通地設置。因而,與將電容電極層CA3延伸至下層而實現導通之情形相比,能夠以低電阻將驅動電晶體Tdr與電源線層41連接。
於本發明中,如根據圖3、圖6乃至圖8所理解,在構成電容元件C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與信號線26之間,配置電源線層41。電源線層41係如根據圖13及圖14所例示,不僅於各像素中覆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而且亦於相鄰之像素間無間隙地均勻連續之帶狀之圖案,故對於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發揮良好之屏蔽效應。因而,藉由電源線層41而抑制信號線26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之間之耦合。又,尤其,導通至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係由被供給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之電源線層41覆蓋,並且以由被供給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4包圍之方式配置。如此一來,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係以被作為固定電位之電源電位Vel於XY平面內包圍,且被作為固定電位之電源電位Vel於積層方向上覆蓋之方式配置,藉此,信號線26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之間之耦合更進一步得以抑制。又,如圖8及圖14所例示,於Y方向上將信號線26及選擇電晶體Tsl以延伸之方式配置。繼而, 信號線26以與選擇電晶體Tsl俯視成為重疊之方式配置,故可實現像素之微細化。進而,藉由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於俯視下重疊,而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之連接經由將各絕緣層貫通之導通孔HA1、HC2、HD1實施,因此,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以低電阻連接。其結果,信號線26對選擇電晶體Tsl之寫入能力提昇。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係包含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1、中繼電極QB3、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1、中繼電極QC1、及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1。該導通部係選擇電晶體Tsl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且將形成有上部電容電極層CA2等之電容電極層貫通地設置。因而,與將信號線26延伸至下層而實現導通之情形相比,能夠以低電阻將選擇電晶體Tsl與信號線26連接。又,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之導通部係避開像素導通部進行配置。進而,如根據圖6所理解,於作為像素導通部之中繼電極QB1及導通孔HC9與作為信號線26和選擇電晶體Tsl之導通部之中繼電極QB3及導通孔HC1之間,在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形成有突狀部CA2a,且該突狀部CA2a將像素導通部、信號線26、及選擇電晶體Tsl之導通部隔開。因而,可降低信號線26對像素導通部之影響。
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以配置於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與掃描線22之間之方式構成。進而,電源線層41係以配置於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與掃描線22之間之方式構成。因而,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與掃描線22之間之耦合得以抑制。
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以配置於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進而,電源線層41係以配置於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因而,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耦合得 以抑制。
上述上部電容電極層CA1、CA2、CA3與電源線層41之導通部、將驅動電晶體Tdr與電源線層41連接之導通部、及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連接之導通部均避開像素導通部進行配置。因而,該等導通部與像素導通部之間之耦合得以抑制。
於本發明中,如根據圖3、圖6,圖7及圖10所理解,於構成電容元件C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與作為像素電極之第1電極E1之間配置電源線層41。電源線層41係如圖13及圖14所例示,不僅於各像素中覆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而且亦於相鄰之像素間無間隙且均勻地連續之帶狀之圖案,故對於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發揮良好之屏蔽效應。因而,藉由電源線層41而抑制第1電極E1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之間之耦合。又,如根據圖3乃至圖10所理解,第1電極E1與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導通部係包含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中繼電極QB1、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中繼電極QC2、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2、中繼電極QD1、將絕緣層LD貫通之HE1、及將光程調整層60貫通之導通孔HF1。該等係作為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發揮功能。即,第1電極E1與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導通部係包含將形成有上部電容電極層CA2等之層與形成有電源線層41等之層貫通地設置之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因而,與將像素電極延伸至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層為止而實現導通之情形相比,能夠以低電阻將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與作為像素電極之第1電極E1連接。
於本發明中,如根據圖3及圖7所理解,作為選擇電晶體Tsl之控制線之掃描線22係與電源線層41同層地形成。因而,可實現步驟之簡化。又,如根據圖3,圖6乃至圖7所理解,各電容電極係相較信號線26及掃 描線22為下層,且電源線層41係與掃描線22同層地形成。因而,不增加層,亦可降低信號線26及掃描線22對電容電極或電晶體之影響。掃描線22與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之導通部係自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於橫方向(圖6中之X方向之負方向)上錯開地配置,且以不與信號線26交叉之方式配置。可降低信號線26對與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之導通部之影響。再者,亦可將掃描線22與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之導通部配置於選擇電晶體Tsl之主動區域10A之正上方,且將選擇電晶體Tsl與信號線26之導通部之位置錯開。
於作為像素電極之第1電極E1連接有反射層55。第1電極E1之電位、即驅動電晶體Tdr之汲極或源極之電位係根據驅動電晶體Tdr或發光元件45之電位而設定,故第1電極E1或反射層55之電位不易受到信號線26之電位之影響。
再者,構成電容元件之電極係利用電源線層41而形成,但既可設置於與電源線層41不同之層,亦可設為自電源線層41懸垂而成之電極。與將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自身用作電容電極之情形相比,可將電容之介電質膜變薄,從而可增大電容。或者,可增加電容元件之配置之自由度。又,如圖15所示,亦可於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連接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不設置開口部,將配置於開口部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4省略。又,如圖16所示,亦可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之開口部50之角部50a進行倒角。進而,如圖17所示,亦可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之開口部52之角部52a進行倒角。於角部,上部電容電極間之間隔相較其他部位變寬,故存在無法作為電容部有效地發揮功能之虞。相對於此,可藉由使面變得圓滑,而作為電容部發揮功能。
<第2實施形態>
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以下例示之各形 態中作用或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要素,沿用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中參照之符號,且將各自之詳細說明適當地省略。
圖18係本實施形態中之各顯示像素Pe之電路圖。如圖18所例示,本實施形態之顯示像素Pe係不僅包含發光元件45、驅動電晶體Tdr、選擇電晶體Tsl、及電容元件C,而且包含發光控制電晶體Tel及補償電晶體Tcmp而構成。再者,亦於本實施形態中,將顯示像素Pe之各電晶體T(Tdr、Tel、Tsl、Tcmp)設為P通道型,但亦可利用N通道型之電晶體。本實施形態之顯示像素Pe之電路亦可藉由所謂之耦合驅動方式、所謂之電流程式設計方式之任一方式而驅動。首先,對耦合驅動方式之驅動進行說明。
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係作為控制驅動電晶體Tdr之一對電流端中之另一者(汲極或源極)與發光元件45之第1電極E1之導通狀態(導通/非導通)之開關發揮功能。驅動電晶體Tdr係產生與自身之閘極-源極間之電壓相應之電流量之驅動電流。於發光控制電晶體Tel被控制為接通狀態之狀態下,將驅動電流自驅動電晶體Tdr經由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供給至發光元件45,藉此,發光元件45以與驅動電流之電流量相應之亮度進行發光,且於發光控制電晶體Tel被控制為斷開狀態之狀態下,將對於發光元件45之驅動電流之供給遮斷,藉此,發光元件45熄滅。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閘極係連接於控制線28。
補償電晶體Tcmp具有補償驅動電晶體Tdr之閾值電壓之變動之功能。於發光控制電晶體Tel為斷開狀態下,將選擇電晶體Tsl及驅動電晶體Tdr控制為接通狀態之狀態下,若將補償電晶體Tcmp控制為接通狀態,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與汲極或源極電位變為相等,驅動電晶體Tdr成為二極體連接。因而,驅動電晶體Tdr中流動之電流將閘極節點及信號線26進行充電。詳細而言,電流以電源線層41→驅動電晶體Tdr→補償電晶體Tcmp→信號線26之路徑流動。因而,藉由將驅動 電晶體Tdr控制為接通狀態,而相互處於連接狀態之信號線26及閘極節點自初始狀態之電位上升。但,流入上述路徑之電流係若將驅動電晶體Tdr之閾值電壓設為| Vth |,則隨著閘極節點接近電位(Vel-| Vth |)而變得難以流動,因此,於直至補償電晶體Tcmp設為斷開狀態之補償期間之結束之前,信號線26及閘極節點因電位(Vel-| Vth |)而飽和。因而,電容元件C於直至補償電晶體Tcmp設為斷開狀態之補償期間之結束之前,保持驅動電晶體Tdr之閾值電壓| Vth |。
本實施形態係於水平掃描期間中具有補償期間與寫入期間,且各掃描線驅動電路32藉由對各掃描線22供給掃描信號而於每一水平掃描期間依次地選擇複數個掃描線22之各者。與掃描線驅動電路32所選擇之掃描線22對應之各顯示像素Pe之選擇電晶體Tsl轉換為接通狀態。因而,各顯示像素Pe之驅動電晶體Tdr亦轉換為接通狀態。又,各掃描線驅動電路32藉由對各控制線27供給控制信號而於每一補償期間依次地選擇複數個控制線27之各者。與掃描線驅動電路32所選擇之控制線27對應之各顯示像素Pe之補償電晶體Tcmp轉換為接通狀態。繼而,電容元件C於直至補償電晶體Tcmp設為斷開狀態之補償期間之結束之前,保持驅動電晶體Tdr之閾值電壓| Vth |。若各掃描線驅動電路32對各控制線27供給控制信號,藉此將各顯示像素Pe之補償電晶體Tcmp控制為斷開狀態,則自信號線26至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節點為止之路徑成為浮接狀態,但藉由電容元件C而維持為(Vel-| Vth |)。繼而,信號線驅動電路34將與自外部電路供給之圖像信號對每一顯示像素Pe所指定之灰階相應之灰階電位(資料信號)於每一寫入期間並列地供給至電容元件Cref。繼而,灰階電位利用電容元件Cref使位準偏移,且該電位經由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被供給至各顯示像素Pe之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於電容元件C中一面補償驅動電晶體Tdr之閾值電壓| Vth |一面保持與灰階電位相應之電壓。另一方面,若寫入期間中 之掃描線22之選擇結束,則各掃描線驅動電路32藉由對各控制線28供給控制信號而將與該控制線28對應之各顯示像素Pe之發光控制電晶體Tel控制為接通狀態。因而,與即將來臨之寫入期間中由電容元件C保持之電壓相應之驅動電流自驅動電晶體Tdr經由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供給至發光元件45。藉由如上所述地各發光元件45以與灰階電位相應之亮度進行發光,而將圖像信號所指定之任意之圖像顯示於顯示區域16。繼而,自驅動電晶體Tdr供給至發光元件45之驅動電流因閾值電壓之影響被抵消,而即便驅動電晶體Tdr之閾值電壓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出現不均,亦將該不均補償,從而將與灰度相應之電流供給至發光元件45,因此,如損及顯示畫面之均勻性之類的顯示不均之產生被抑制,其結果,可實現高品質之顯示。
繼而,參照圖19,對電流程式設計方式之驅動進行說明。若掃描線22之掃描信號成為L位準,則選擇電晶體Tsl成為接通狀態。又,若控制線27之控制信號成為L位準,則補償電晶體Tcmp成為接通狀態。因而,驅動電晶體Tdr係閘極電位、與和發光控制電晶體Tel連接之連接側之源極電位或汲極電位變為相等,從而作為二極體發揮功能。而且,若信號線26之資料信號成為L位準,則電流Idata以電源線層41→驅動電晶體Tdr→補償電晶體Tcmp→信號線26之路徑流動。又,此時,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節點之電位相應之電荷被蓄積於電容元件C。
若控制線27之控制信號成為H位準,則補償電晶體Tcmp成為斷開狀態。此時,電容元件C之兩端之電壓被保持為電流Idata流動時之電壓。若控制線28之控制信號成為L位準,則發光控制電晶體Tel成為接通狀態,於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汲極間流入與閘極電壓相應之電流Ioled。詳細而言,該電流係以電源線層41→驅動電晶體Tdr→發光控制電晶體Tel→發光元件45之路徑流動。
此處,流入至發光元件45之電流Ioled係由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 節點與和電源線層41連接之連接側之汲極節點或源極節點之間之電壓決定,但該電壓係於電流Idata藉由L位準之掃描信號而流入至信號線26時藉由電容元件C所保持之電壓。因而,於控制線28之控制信號成為L位準時,流入至發光元件45之電流Ioled與即將流入之電流Idata大致一致。如此般,於電流程式設計方式之驅動之情形時,藉由電流Idata而規定發光亮度。再者,掃描線22係設為與控制線27不同之配線,但亦可將掃描線22與控制線27設為一根配線。
以下詳細地描述第2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具體性結構。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所參照之各圖式中,為便於說明,而使各要素之尺寸或縮尺不同於實際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圖20係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剖視圖,圖21至圖28係著眼於1個顯示像素Pe而圖示形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各要素之各階段中之基板10之表面之情況之俯視圖。圖29至圖31係著眼於4個顯示像素Pe而圖示基板10之表面之情況之俯視圖。與圖21至圖28之包含II-II’線之剖面對應之剖視圖相當於圖20。再者,圖21至圖31為俯視圖,但根據使各要素視覺上容易理解之觀點,而對與圖20共同之各要素,權宜性地附加與圖20為相同態樣之影線。
如根據圖20及圖21所理解,於由矽等半導體材料形成之基板10之表面,形成顯示像素Pe之各電晶體T(Tdr、Tsl、Tel、Tcmp)之主動區域10A(源極/汲極區域)。對主動區域10A注入離子。顯示像素Pe之各電晶體T(Tdr、Tsl、Tel、Tcmp)之主動層係存在於源極區域與汲極區域之間,且被注入與主動區域10A不同種類之離子,但權宜性地與主動區域10A一體地記載。又,亦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在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中形成主動區域10A,對主動區域10A將雜質注入且連接於電源。繼而,構成將主動區域10A設為一電極且將隔著絕緣層而形成之電容電極設為另一電極之所謂之MOS電容。又,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中之主動 區域10A亦作為電源電位部發揮功能。如根據圖21所理解,補償電晶體Tcmp之主動區域10A係於設置有導通孔HA1之部分,與選擇電晶體Tsl之主動區域10A相連。因而,補償電晶體Tcmp之電流端亦作為選擇電晶體Tsl之電流端發揮功能。如根據圖20及圖22所理解,形成有主動區域10A之基板10之表面係由絕緣膜L0(閘極絕緣膜)被覆,且各電晶體T之閘極層G(Gdr、Gsl、Gel、Gcmp)形成於絕緣膜L0之面上。各電晶體T之閘極層G係隔著絕緣膜L0而與主動層對向。又,如圖22所例示,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係延伸至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中所形成之主動區域10A為止而形成,且構成下部電容電極層CA1。
如根據圖20所理解,於形成有各電晶體T之閘極層G及下部電容電極層CA1之絕緣膜L0之面上,形成將複數個絕緣層L(LA~LD)與複數個導電層(配線層)交替地積層而成之多層配線層。各絕緣層L係由例如矽化合物(典型而言為氮化矽或氧化矽)等絕緣性無機材料形成。再者,以下之說明中,將藉由導電層(單層或複數層)之選擇性之去除而於同一步驟一次性地形成複數個要素之關係表述為「自同層形成」。
絕緣層LA係形成於形成有各電晶體T之閘極G之絕緣膜L0之面上。如根據圖20及圖23所理解,於絕緣層LA之面上,自同層形成有上部電容電極層CA2、CA3、CA4、複數個中繼電極QB(QB2、QB3、QB4、QB5、QB6)、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如根據圖20及圖23所理解,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經由將絕緣層LA與絕緣膜L0貫通之導通孔HA5,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於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以於俯視下,將形成有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之一部分與下部電容電極層CA1之區域包圍之方式形成開口部50。
於開口部50,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同層地形成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4。於上部電容電極層CA3形成開口部52,但 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係形成於開口部52內。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係相互地隔開地形成且電性絕緣,且上部電容電極層CA3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4係相互地隔開地形成且電性絕緣。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亦作為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層Gdr與選擇電晶體Tsl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連接之配線層發揮功能。即,如根據圖20、圖22及圖23所理解,經由將絕緣層LA與絕緣膜L0貫通之導通孔HA2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主動區域10A,並且經由絕緣層LA之導通孔HB2導通至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Gdr。
於驅動電晶體Tdr與補償電晶體Tcmp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導通部、補償電晶體Tcmp與選擇電晶體Tsl之導通部、補償電晶體Tcmp之閘極層Gcmp之導通部、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之導通部、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與作為像素電極之第1電極E1之導通部之各者,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同層地形成中繼電極QB4、中繼電極QB3、中繼電極QB5、中繼電極QB2、及中繼電極QB6。又,於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閘極層Gel之導通部,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同層地形成控制線28。如根據圖20、圖22及圖23所理解,中繼電極QB4係經由將絕緣膜L0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又,中繼電極QB4係經由將絕緣膜L0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7,導通至形成補償電晶體Tcmp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進而,中繼電極QB4係經由將絕緣膜L0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8,導通至形成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中繼電極QB2係經由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B1,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中繼電極QB3係經由將絕緣層LA與絕緣膜L0貫通之導通孔HA1,導通至形成選擇電晶體Tsl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且形成補償電晶體Tcmp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中繼電極QB5係經由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 HB3,導通至補償電晶體Tcmp之閘極層Gcmp。中繼電極QB6係經由將絕緣膜L0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9,導通至形成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係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A之導通孔HB4,導通至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閘極層Gel。控制線28係如根據圖29所理解,遍及複數個顯示像素Pe地於X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A而與補償電晶體Tcmp之閘極層Gcmp電性絕緣。如根據圖23所理解,選擇電晶體Tsl、驅動電晶體Tdr、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分別以通道長度沿著Y方向之方式形成。又,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係配置於相對驅動電晶體Tdr在X方向(圖6中為X方向之正側)上錯開之位置。又,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與中繼電極QB2之導通部位係配置於相對選擇電晶體Tsl在X方向(圖6中為X方向之負側)上錯開之位置。補償電晶體Tcmp之閘極層Gcmp與中繼電極QB5之導通部位係配置於相對補償電晶體Tcmp在Y方向(圖23中為Y方向之正側)上錯開之位置。
絕緣層LB係形成於形成有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上部電容電極層CA3、上部電容電極層CA4、複數個中繼電極QB(QB2、QB3、QB4、QB5、QB6)、及控制線28之絕緣層LA之面上。如根據圖20及圖24所理解,於絕緣層LB之面上,自同層形成作為第1電源導電體之電源線層41、掃描線22、補償電晶體Tcmp之控制線27、及複數個中繼電極QC(QC1、QC3)。電源線層41係經由多層配線層內之配線(省略圖示),導通至被供給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之安裝端子36。再者,電源線層41係形成於圖1所示之第1區域12之顯示區域16內。又,雖省略圖示,但亦於第1區域12之周邊區域18內形成其他電源線層。該電源線層係經由多層配線層內之配線(省略圖示),導通至被供給低位側之電源電位Vct之安裝端子36。電源線層41及被供給低位側之電源電位Vct之電源線層係利用例如含有銀或鋁之導電材料形成為例如100nm左右之膜厚。
電源線層41係如上所述地被供給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之電源配線,且如根據圖24及圖30所理解,於各像素中覆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之開口部50及其周圍之上部電容電極層CA2。電源線層41進而延伸至將Y方向上相鄰之顯示像素Pe之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覆蓋之位置而形成,且以於與該相鄰之顯示像素Pe之連續部形成開口部53,將像素電極導通部(發光控制電晶體Tel與中繼電極QC3之導通部)包圍之方式配置。又,電源線層41係於X方向上相鄰之顯示像素Pe間無間隙地連續形成之圖案。
如根據圖20及圖24所理解,形成於顯示區域16內之電源線層4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3,導通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又,電源線層4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5、HC6,導通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因而,如根據圖20、圖22乃至圖24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經由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3、HA4,導通至形成於構成電容元件C之區域之主動區域10A。進而,如根據圖20及圖24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7,導通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因而,如根據圖20、圖22乃至圖24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經由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C7,導通至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即,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亦作為將驅動電晶體Tdr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與電源線層41連接之配線層發揮功能。如根據圖20及圖24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4、HC8導通至上部電容電極層CA4。
如根據圖24所理解,掃描線22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2導通至中繼電極QB2。因而,如根據圖22乃至圖 24所理解,掃描線22係經由中繼電極QB2、及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B1,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掃描線22係如根據圖30所理解,遍及複數個顯示像素Pe地於X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B而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及中繼電極QB4電性絕緣。
如根據圖24所理解,控制線27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10導通至中繼電極QB5。因而,如根據圖22乃至圖24所理解,控制線27係經由中繼電極QB5、及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B3,導通至補償電晶體Tcmp之閘極層Gcmp。控制線27係如根據圖30所理解,遍及複數個顯示像素Pe地於X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B而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及中繼電極QB4電性絕緣。
如根據圖23所理解,中繼電極QC3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11導通至中繼電極QB6。因而,如根據圖21乃至圖23所理解,中繼電極QC3係經由中繼電極QB6、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9,導通至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主動區域10A。
如根據圖24所理解,中繼電極QC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1導通至中繼電極QB3。因而,如根據圖22乃至圖24所理解,中繼電極QC1係經由中繼電極QB3、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1,導通至形成選擇電晶體Tsl及補償電晶體Tcmp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絕緣層LC係形成於形成有電源線層41、掃描線22、控制線27、及中繼電極QC1、QC3之絕緣層LB之面上。如根據圖20及圖25所理解,於絕緣層LC之面上,自同層形成信號線26及中繼電極QD2。信號線26係遍及複數個像素P地於Y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C而與掃描線22、控制線27及電源線層41電性絕緣。具體而言,信號線26係如根據圖24及圖25所理解,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C之 導通孔HD1,導通至中繼電極QC1。因而,如根據圖22乃至圖25所理解,信號線26係經由中繼電極QC1、將絕緣膜LB貫通之導通孔HC1、中繼電極QB3、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1,而與連結著選擇電晶體Tsl及補償電晶體Tcmp之主動區域10A導通。又,信號線26係以通過中繼電極QC1、掃描線22、控制線27、及電源線層41之上層之位置之方式形成,且沿著選擇電晶體Tsl之通道長度之方向(Y方向)延伸,並且於俯視下隔著掃描線22、控制線27及電源線層41重疊於選擇電晶體Tsl。
如根據圖25所理解,中繼電極QD2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C之導通孔HD3導通至中繼電極QC3。因而,如根據圖22乃至圖25所理解,中繼電極QD2係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C之導通孔HD3、中繼電極QC3、形成於絕緣層LB之導通孔HC11、中繼電極QB6、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9,導通至形成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如圖20所例示,絕緣層LD係形成於形成有信號線26與中繼電極QD2之絕緣層LC之面上。以上之說明係著眼於顯示像素Pe,但自基板10之表面至絕緣層LD為止之各要素之結構係亦對於周邊區域18內之虛設像素Pd共通。
對絕緣層LD之表面執行平坦化處理。平坦化處理時,可任意地採用化學機械研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等公知之表面處理技術。於藉由平坦化處理而高度地平坦化之絕緣層LD之表面,如圖20及圖26所例示,形成反射層55。反射層55係由例如含有銀或鋁之光反射性之導電材料形成為例如100nm左右之膜厚。反射層55係由光反射性之導電材料形成,且如圖26所示,以覆蓋各電晶體T、各配線、及各中繼電極之方式配置。因而,具有可藉由反射層55而防止外界光之侵入,從而可防止因光照射造成之各電晶體T之漏電之類的優點。
如根據圖20及圖26所理解,反射層55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D之導通孔HE2導通至中繼電極QD2。因而,如根據圖22乃至圖26所理解,反射層55係經由將絕緣層LD貫通之導通孔HE2、中繼電極QD2、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3、中繼電極QC3、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11、中繼電極QB6、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9,導通至形成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如圖20所例示,於形成有反射層55之絕緣層LD之面上形成光程調整層60。光程調整層60係規定各顯示像素Pe之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即顯示色)之光透過性之膜體。於顯示色相同之像素中,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大致相同,於顯示色不同之像素中,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設定為不同。
如圖20及圖27所例示,於光程調整層60之面上,形成顯示區域16內之每一顯示像素Pe之第1電極E1。第1電極E1係由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等光透過性導電材料形成。第1電極E1係如參照圖2所述作為發光元件45之陽極發揮功能之大致矩形狀之電極(像素電極)。第1電極E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光程調整層60之導通孔HF2,導通至反射層55。因而,如根據圖22乃至圖27所理解,第1電極E1經由將光程調整層60貫通之導通孔HF2、反射層55、將絕緣層LD貫通之導通孔HE2、中繼電極QD2、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3、中繼電極QC3、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11、中繼電極QB6、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9,導通至形成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汲極區域或源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
於形成有第1電極E1之光程調整層60之面上,如根據圖20及圖28所例示,遍及基板10之全域地形成像素定義層65。像素定義層65係由例如矽化合物(典型而言為氮化矽或氧化矽)等絕緣性無機材料形成。 如根據圖28所理解,於像素定義層65,形成與顯示區域16內之各第1電極E1對應之開口部65A。像素定義層65中之開口部65A之內周緣之附近之區域係重疊於第1電極E1之周緣。即,開口部65A之內周緣係於俯視下位於第1電極E1之周緣之內側。各開口部65A係平面形狀(矩形狀)或尺寸共通,且,遍及X方向及Y方向之各者以共同之間距矩陣狀地排列。如根據以上之說明所理解,像素定義層65係於俯視下形成為格子狀。再者,開口部65A之平面形狀或尺寸可設為若顯示色相同則相同,於顯示色不同之情形時則不同。又,開口部65A之間距可設為於顯示色相同之開口部彼此中相同,且於顯示色不同之開口部間不同。
其他亦將詳細之說明省略,但於第1電極E1之上層,積層發光功能層46、第2電極E2、及密封體47,且於形成有以上各要素之基板10之表面利用例如接著劑而接合密封基板(省略圖示)。密封基板係用以保護基板10上之各要素之光透過性之板狀構件(例如玻璃基板)。再者,於密封基板之表面或密封體47之表面亦可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形成彩色濾光片。
如以上所說明,於第2實施形態中包含控制作為第1電晶體之驅動電晶體Tdr與發光元件45之間之連接狀態之作為第4電晶體之發光控制電晶體Tel、及作為第3控制線之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將控制線28形成於電源線層41與閘極層Gel之間。因而,可藉由電源線層41之屏蔽效應而抑制與電源線層41相比配置於上層之信號線26等對控制線28及閘極層Gel之影響。又,可藉由電源線層41之屏蔽效應而抑制控制線28及閘極層Gel對信號線26之影響。又,如根據圖29及圖30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利用X方向上無間隙之連續性圖案覆蓋控制線28與閘極層Gel,故亦可作為將朝向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光遮斷之遮光部發揮功能。又,如根據圖25所理解,信號線26係以於俯視下與選擇電晶體Tsl重疊之方式配置,故具有可將像素微細化之類的優點。
進而,於第2實施形態中,如根據圖30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延伸至將Y方向上相鄰之顯示像素Pe之發光控制電晶體Tel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覆蓋之位置而形成,且以藉由開口部53將像素導通部包圍之方式配置。因而,可發揮對於像素導通部之較高之屏蔽效應,並且可發揮對於驅動電晶體Tdr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良好之遮光效果。
又,第2實施形態中包含控制形成驅動電晶體Tdr之作為第2電流端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主動區域10A與閘極之間之連接狀態之作為第3電晶體之補償電晶體Tcmp、及作為第2控制線之補償電晶體Tcmp之控制線27,且與電源線層41同層地形成控制線27。因而,可實現步驟之簡化。
如根據圖20乃至圖27所理解,作為像素電極之第1電極E1與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導通部、即像素導通部係包含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9、中繼電極QB6、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11、中繼電極QC3、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3、中繼電極QD2、將絕緣層LD貫通之HE2、及將光程調整層60貫通之導通孔HF2。該等係作為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發揮功能。即,第1電極E1與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導通部係包含將形成有上部電容電極層CA2等之層與形成有電源線層41等之層貫通地設置之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源極配線或汲極配線。因而,與將像素電極延伸至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之層為止而實現導通之情形相比,能夠以低電阻將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與作為像素電極之第1電極E1連接。
如根據圖22及圖24所理解,補償電晶體Tcmp之閘極與控制線27之導通部係相對於補償電晶體Tcmp之閘極在Y方向上錯開地配置。因而,無需積層多餘之層,便可於形成有控制線27之層之正上方之層配 置信號線26。再者,補償電晶體Tcmp之閘極與控制線27之導通部可以於俯視下與補償電晶體Tcmp重疊之方式配置,且使選擇電晶體Tsl及補償電晶體Tcmp與信號線26之導通部於俯視下與補償電晶體Tcmp之通道長度之方向錯開。
如根據圖25所理解,信號線26係以於俯視下與補償電晶體Tcmp重疊之方式配置,故具有可將像素微細化之類的優點。又,因可將信號線26與補償電晶體Tcmp之導通部配置於信號線26之正下方,故可藉由將絕緣層貫通之導通孔或中繼電極而以低電阻實現信號線26與補償電晶體Tcmp之導通。其結果,信號線26對補償電晶體Tcmp之寫入能力提昇。
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以配置於掃描線22或控制線27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進而,電源線層41係以配置於掃描線22或控制線27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因而,掃描線22或控制線27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耦合得以抑制。
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以配置於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進而,電源線層41係以配置於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因而,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耦合得以抑制。
另外,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共同之構成而言,可發揮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效果同樣之效果。又,亦於第2實施形態中,可適用與將構成電容元件之電極設為於與電源線層41不同之層形成之電極等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變化例同樣之變化例。
<第3實施形態>
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以下例示之各形態中作用或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要素,沿用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參照之符號,且適當地省略各自詳細之說明。
第3實施形態之各顯示像素Pe之電路係與第2實施形態之電路相同,且包括補償電晶體Tcmp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第3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具體性結構係與第2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具體性結構大致相同之結構。以下,為進行簡化,而僅對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圖32係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剖視圖,圖33至圖40係著眼於1個顯示像素Pe而圖示形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各要素之各階段中之基板10之表面之情況之俯視圖。圖41至圖43係著眼於4個顯示像素Pe而圖示基板10之表面之情況之俯視圖。與圖33至圖40之包含III-III’線之剖面對應之剖視圖相當於圖32。再者,圖33至圖43為俯視圖,但根據使各要素視覺上容易理解之觀點,而對與圖32共同之各要素,權宜性地附加與圖32為相同態樣之影線。
第3實施形態係如根據圖35及圖41所理解,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配置為不僅藉由開口部50而包圍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導通部之一部分及電容元件C之一部分之形成部,而且藉由開口部54而包圍選擇電晶體Tsl、補償電晶體Tcmp、發光控制電晶體Tel、驅動電晶體Tdr、補償電晶體Tcmp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導通部、以及與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導通之像素導通部。如根據圖41所理解,上部電容電極層CA2成為於X方向及Y方向上相鄰之顯示像素Pe間無間隙地連續之圖案。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與第2實施形態不同,不僅藉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3,亦藉由同樣地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13而實現與電源線層41之導通。因而,與僅為電源線層41之情 形相比,電源線層41及上部電容電極層CA2可格子狀地導通。因而,可藉由該構成而將高位側之電源電位Vel穩定地供給至顯示像素Pe。又,可藉由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之屏蔽效應而減少在X方向及Y方向上相鄰之顯示像素Pe間對各電晶體及像素導通部之影響。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配置於俯視下與X方向及Y方向上相鄰之顯示像素Pe之反射層55間之間隙重疊之位置。因而,對於各電晶體之遮光性提昇。換言之,反射層55之端部係以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2或電源線層41重疊之方式,因此,透過相鄰之反射層55間之光被上部電容電極層CA2或電源線層41遮斷。由此,成為光不易到達各電晶體T之結構。
如根據圖36所理解,第3實施形態係將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與補償電晶體Tcmp之控制線27、掃描線22、電源線層41同層地形成。因而,與第2實施形態相比可將步驟簡化。如根據圖33乃至圖37所理解,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係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A之導通孔HB4、中繼電極QB7、及形成於絕緣層LB之HC12,導通至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閘極層Gel。如根據圖41所理解,電源線層41係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於Y方向上相鄰之顯示像素Pe間無間隙地連續,且延伸至將Y方向上相鄰之顯示像素Pe中之像素導通部包圍之位置為止而形成。但,與第2實施形態不同地成為並非將像素導通部之四周包圍,而是使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側開放之狀態。亦於第3實施形態中,可發揮電源線層41之較高之屏蔽效應。
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以配置於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之任一者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進而,電源線層41係以配置於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之任一者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因而,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之任一者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耦合得以抑制。
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以配置於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 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進而,電源線層41係以配置於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因而,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耦合得以抑制。
另外,對於與第2實施形態之共同之構成而言,可發揮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之效果同樣之效果。又,亦於第3實施形態中,可適用與將構成電容元件之電極設為於與電源線層41不同之層形成之電極等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變化例同樣之變化例。
<第4實施形態>
對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以下例示之各形態中作用或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要素,沿用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參照之符號,且適當地省略各自詳細之說明。
第4實施形態之各顯示像素Pe之電路係與第2實施形態之電路相同,且包括補償電晶體Tcmp及發光控制電晶體Tel。第4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具體性結構係與第2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具體性結構大致相同之結構。以下,為進行簡化,而僅對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圖44係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剖視圖,圖45至圖52係著眼於1個顯示像素Pe而圖示形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各要素之各階段中之基板10之表面之情況之俯視圖。與圖45至圖52之包含IV-IV’線之剖面對應之剖視圖相當於圖44。再者,圖45至圖52為俯視圖,但根據使各要素視覺上容易理解之觀點,而對與圖44共同之各要素,權宜性地附加與圖44為相同態樣之影線。
第4實施形態係如根據圖45乃至圖49所理解,於發光控制電晶體 Tel之通道長度方向為X方向(控制線28之延伸方向)之方面不同於第2實施形態。又,如根據圖45乃至及圖49所理解,構成像素導通部之中繼電極QB6之形狀係以自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源極區域或汲極區域被彎折,而成為與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通道長度方向平行之方式配置。繼而,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係以於俯視下與信號線26重疊之方式配置。因而,具有容易將像素微細化之類的優點。
又,第4實施形態係如根據圖45乃至圖49所理解,與電源線層41同層地形成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因而,與第2實施形態相比可實現步驟之簡化。如根據圖45乃至圖49所理解,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控制線28係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A之導通孔HB4、導通部QB7、及形成於絕緣層LB之HC12,導通至發光控制電晶體Tel之閘極層Gel。
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以配置於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之任一者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進而,電源線層41係以配置於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之任一者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因而,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之任一者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耦合得以抑制。
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係以配置於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進而,電源線層41係以配置於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方式構成。因而,將信號線26與選擇電晶體Tsl連接之導通部與驅動電晶體Tdr之閘極電位部之間之耦合得以抑制。
另外,對於與第2實施形態之共同之構成而言,可發揮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之效果同樣之效果。又,亦於第4實施形態中,可適用與將構成電容元件之電極設為於與電源線層41不同之層形成之電極等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變化例同樣之變化例。
<第5實施形態>
對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對於以下例示之各形態中作用或功能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要素,沿用第1實施形態之說明中所參照之符號,且適當地省略各自詳細之說明。
第5實施形態之各顯示像素Pe之電路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電路相同,且包括驅動電晶體Tdr及選擇控制電晶體Tsl。第5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具體性結構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具體性結構大致相同之結構。以下,為進行簡化,而僅對不同之處進行說明。
圖53係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剖視圖,圖54至圖62係著眼於1個顯示像素Pe而圖示形成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各要素之各階段中之基板10之表面之情況之俯視圖。與圖54至圖62之包含V-V’線之剖面對應之剖視圖相當於圖53。再者,圖54至圖62為俯視圖,但根據使各要素視覺上容易理解之觀點,而對與圖53共同之各要素,權宜性地附加與圖53為相同態樣之影線。
如將表示第1實施形態中之電源線層41之圖7與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電源線層41之圖57進行比較所理解,第5實施形態之電源線層41係以將選擇電晶體Tsl與掃描線22之導通部、選擇電晶體Tsl與信號線26之導通部、及像素導通部分別包圍之方式配置。如根據圖57所理解,於第5實施形態中,掃描線22並未與電源線層41同層地形成,因此,於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導通部,形成有中繼電極QC4。中繼電極QC4係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2導通至中繼電極QB2。因而,中繼電極QC4係經由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2、中繼電極QB2、及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B1,而與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導通。
於第5實施形態中,絕緣層LC係形成於形成有電源線層41與複數個中繼電極QC(QC1、QC2、QC4)之絕緣層LB之面上。如根據圖53及 圖58所理解,於絕緣層LC之面上,形成掃描線22與複數個中繼電極QD(QD1、QD3)。掃描線22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經由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4,導通至中繼電極QC4。因而,如根據圖54乃至圖58所理解,掃描線22係經由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4、中繼電極QC4、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2、中繼電極QB2、及將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B1,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閘極層Gsl。掃描線22係遍及複數個顯示像素Pe地於X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C而與電源線層41電性絕緣。
如根據圖53及圖58所理解,中繼電極QD3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C之導通孔HD1導通至中繼電極QC1。因而,如根據圖54乃至圖58所理解,中繼電極QD3係經由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1、中繼電極QC1、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1、中繼電極QB3、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1,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主動區域10A。
如根據圖53及圖58所理解,中繼電極QD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C之導通孔HD2導通至中繼電極QC2。因而,如根據圖54乃至圖58所理解,中繼電極QD1係經由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2、中繼電極QC2、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中繼電極QB1、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驅動電晶體Tdr之主動區域10A。
於第5實施形態中,絕緣層LD係形成於形成有掃描線22與複數個中繼電極QD(QD1、QD3)之絕緣層LC之面上。如根據圖53及圖59所理解,於絕緣層LD之面上,形成信號線26與中繼電極QE1。信號線26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D之導通孔HE3導通至中繼電極QD3。因而,如根據圖54乃至圖59所理解,信號線26係經由將絕緣層LD貫通之導通孔HE3、中繼電極QD3、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 HD1、中繼電極QC1、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1、中繼電極QB3、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1,導通至選擇電晶體Tsl之主動區域10A。信號線26係遍及複數個顯示像素Pe地於Y方向上直線狀延伸,且藉由絕緣層LD而與掃描線22電性絕緣。
如根據圖59所理解,中繼電極QE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D之導通孔HE1導通至中繼電極QD1。因而,如根據圖54乃至圖59所理解,中繼電極QE1係經由將絕緣層LD貫通之導通孔HE1、中繼電極QD1、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2、中繼電極QC2、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中繼電極QB1、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驅動電晶體Tdr之主動區域10A。
第5實施形態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比多形成1層而形成絕緣層LE。絕緣層LE係形成於形成有信號線26與中繼電極QE1之絕緣層LD之面上。如根據圖53及圖60所理解,於絕緣層LE之面上形成反射層55。
對絕緣層LE之表面執行平坦化處理。平坦化處理中,可任意地採用化學機械研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等公知之表面處理技術。於藉由平坦化處理而高度地平坦化之絕緣層LE之表面,如圖53及圖60所例示,形成反射層55。反射層55係由例如含有銀或鋁之光反射性之導電材料形成為例如100nm左右之膜厚。反射層55係由光反射性之導電材料形成,且如圖60所示,以覆蓋各電晶體T、各配線、及各中繼電極之方式配置。因而,具有可藉由反射層55而防止外界光之侵入,從而可防止因光照射造成之各電晶體T之漏電之類的優點。
如圖53及圖60所理解,反射層55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經由形成於絕緣層LE之導通孔HF1導通至中繼電極QE1。因而,如根據圖54乃至圖60所理解,反射層55係經由將絕緣層LE貫通之導通孔HF1、中繼電極QE1、將絕緣層LD貫通之導通孔HE1、中繼電極QD1、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2、中繼電極QC2、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 中繼電極QB1、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驅動電晶體Tdr之主動區域10A。
如根據圖53所例示,於形成有反射層55之絕緣層LE之面上形成光程調整層60。光程調整層60係規定各顯示像素Pe之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即顯示色)之光透過性之膜體。於顯示色相同之像素中,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大致相同,於顯示色不同之像素中,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設定為不同。
如圖53及圖61所例示,於光程調整層60之面上,形成顯示區域16內之每一顯示像素Pe之第1電極E1。第1電極E1係由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銦錫)等光透過性導電材料形成。第1電極E1係如參照圖2所述作為發光元件45之陽極發揮功能之大致矩形狀之電極(像素電極)。第1電極E1係於每一顯示像素Pe經由形成於光程調整層60之導通孔HG1,導通至反射層55。因而,如根據圖54乃至圖61所理解,第1電極E1係經由形成於光程調整層60之導通孔HG1、反射層55、將絕緣層LE貫通之導通孔HF1、中繼電極QE1、將絕緣層LD貫通之導通孔HE1、中繼電極QD1、將絕緣層LC貫通之導通孔HD2、中繼電極QC2、將絕緣層LB貫通之導通孔HC9、中繼電極QB1、及將絕緣膜L0及絕緣層LA貫通之導通孔HA6,導通至驅動電晶體Tdr之主動區域10A。
於第1電極E1之光程調整層60之面上,如根據圖53及圖62所例示,遍及基板10之全域地形成像素定義層65。像素定義層65係由例如矽化合物(典型而言為氮化矽或氧化矽)等絕緣性無機材料形成。如根據圖62所理解,於像素定義層65,形成與顯示區域16內之各第1電極E1對應之開口部65A。像素定義層65中之開口部65A之內周緣之附近之區域係重疊於第1電極E1之周緣。即,開口部65A之內周緣係於俯視下位於第1電極E1之周緣之內側。各開口部65A係平面形狀(矩形狀)或尺寸共通,且,遍及X方向及Y方向之各者以共同之間距矩陣狀排列。如根 據以上之說明所理解,像素定義層65係於俯視下形成為格子狀。再者,開口部65A之平面形狀或尺寸可設為若顯示色相同則相同,於顯示色不同之情形時則不同。又,開口部65A之間距可設為於顯示色相同之開口部彼此中相同,且於顯示色不同之開口部間不同。
其他亦將詳細之說明省略,但於第1電極E1之上層,積層發光功能層46、第2電極E2、及密封體47,且於形成有以上各要素之基板10之表面利用例如接著劑而接合密封基板(省略圖示)。密封基板係用以保護基板10上之各要素之光透過性之板狀構件(例如玻璃基板)。再者,於密封基板之表面或密封體47之表面亦可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形成彩色濾光片。
於第5實施形態中,於形成有信號線26之層及形成有掃描線22之層與形成有上部電容電極層CA(CA2、CA3、CA4)之層之間,設置有電源線層41。電源線層41係如根據圖56及圖57所理解,具有均勻地覆蓋上部電容電極層CA(CA2、CA3、CA4)及電晶體T(Tdr、Tsl)之形狀。因而,可抑制信號線26及掃描線22與上部電容電極層CA(CA2、CA3、CA4)、及電晶體T(Tdr、Tsl)之耦合。
另外,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共同之構成,可發揮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之效果同樣之效果。又,亦於第5實施形態中,可適用與將構成電容元件之電極設為於與電源線層41不同之層形成之電極等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之變化例同樣之變化例。
於第3實施形態及第4實施形態中,與電源線層41同層地形成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但亦可與第5實施形態同樣地,將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設置於電源線層41以上之層,且將信號線26進而設置於該掃描線22及控制線27、28以上之層。於該情形時,亦可構成為藉由電源線層41將中繼電極QB2、QB5、QB7、QC1、QC3包圍。
<變化例>
以上之形態可進行多樣化變化。具體變化之態樣如以下所例示。 自以下之例示任意地選擇之2個以上之態樣於不相互矛盾之範圍內可適當地合併。
(1)上述各形態係將電源線層41之電位設為連接於驅動電晶體Tdr之Vel電位,但亦可設為其他電位。於該情形時,可將用以將電源線層41與驅動電晶體Tdr連接之導通孔省略。亦可將電源線層41導通至被供給其他電源電位Va之安裝端子36,且於驅動電晶體Tdr或上部電容電極層CA2中,導通至被供給電源電位Vel之安裝端子36。
(2)上述各形態係例示了將半導體基板用作基板10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但基板10之材料為任意。例如亦可將玻璃或石英等之板狀構件用作基板10。又,上述各形態係將驅動電路30配置於基板10中之第1區域12之外側之第2區域14,但亦可將驅動電路30配置於例如周邊區域18內。例如,將驅動電路30配置於第2電源導電體42與基板10之間。
(3)發光元件45之構成並非限定於以上之例示。例如,上述各形態係例示了遍及複數個顯示像素Pe地連續形成產生白色光之發光功能層46之構成,但亦可於每一顯示像素Pe中單獨地形成放射波長與各顯示像素Pe之顯示色對應之單色光之發光功能層46。又,上述各形態係於反射層55與第2電極E2(半透過反射層)之間形成共振結構,但亦可例如利用反射性之導電材料形成作為第1電源導電體之電源線層41,且於電源線層41(反射層)與第2電極E2(半透過反射層)之間形成共振結構。又,亦可利用反射性之導電材料形成第1電極E1,且於第1電極E1(反射層)與第2電極E2(半透過反射層)之間形成共振結構。將第1電極E1用作反射層之構成係於第1電極E1與第2電極E2之間形成光程調整層60。
上述各形態係藉由光程調整層60而調整各顯示像素Pe之共振波長,但亦可根據第1電極E1或發光功能層46之膜厚,調整各顯示像素Pe之共振波長。
再者,發光功能層46既可於藍色波長區域、綠色波長區域、紅色 波長區域之任一波長區域中進行發光,亦可發出白色光。於該情形時,發光功能層46可橫跨位於顯示區域中之複數個像素而設置。又,發光功能層46亦可構成為於紅色、綠色、藍色之像素中進行不同之發光。
(4)上述各形態係例示了利用有機EL材料之發光元件45,但利用由無機EL材料形成發光層之發光元件或LED(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發光元件之構成中亦可同樣地適用本發明。又,上述各形態係例示了對與基板10相反側出射光之頂部發光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但於對基板10側出射光之底部發光型之發光裝置中亦可同樣地適用本發明。
(5)上述各形態係例示了將結構(配線、電晶體或電容元件等之結構)類似於顯示像素Pe之虛設像素Pd配置於周邊區域18內之構成,但周邊區域18內之構成並非限定於以上之例示。例如,亦可於周邊區域18內之第2電源導電體42之下層,配置驅動電路30(掃描線驅動電路32或信號線驅動電路34)或驅動電路30以外之電路及配線。
(6)上述各形態係為簡化共振波長之說明而著眼於光程調整層60之膜厚,但實際係根據位於共振結構之反射層(例如第1電源導電體41)與半透過反射層(例如第2電極E2)之間之各層之折射率、或反射層及半透過反射層之表面上之相位偏移,設定共振結構之共振波長。
(7)上述各形態係對於構成i)~v)之5種電容元件C之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將i)~v)之任一種電容元件C省略。又,亦可適當地追加各形態中說明之電晶體以外之電晶體、或電容、或者配線等。進而,於各形態中,掃描線22、信號線26、控制線27、28、及電源線層41為直線狀,且寬度設為均勻,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該態樣,既可將配線之寬度設為粗於其他部分,亦可彎曲地形成。
<電子機器>
上述各形態中例示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係作為各種電子機器 之顯示裝置而較佳地利用。於圖63中,例示了將利用上述各形態中所例示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頭部配戴型之顯示裝置90(HMD:Head Mounted Display)作為電子機器。
顯示裝置90係可配戴於利用者之頭部之電子機器,且包含與利用者之左眼重疊之透過部(透鏡)92L、與利用者之右眼重疊之透過部92R、左眼用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L及半反射鏡94L、及右眼用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R及半反射鏡94R。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L與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R係以出射光相互地沿相反之方向行進之方式配置。左眼用之半反射鏡94L係使透過部92L之透過光透過利用者之左眼側,並且使來自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L之出射光反射至利用者之左眼側。同樣地,右眼用之半反射鏡94R係使透過部92R之透過光透過利用者之右眼側,並且使來自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R之出射光反射至利用者之右眼側。因而,利用者係感知將隔著透過部92L及透過部92R所觀察之像與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顯示之顯示圖像重疊而成之圖像。又,可藉由使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L與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R顯示相互被賦予視差之立體視野圖像(左眼用圖像及右眼用圖像),而令利用者感知顯示圖像之立體感。
再者,適用上述各形態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之電子機器並非限定於圖62之顯示裝置90。例如,用於攝錄影機或靜態相機等之攝像裝置之電子式取景器(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中亦可較佳地利用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100。又,行動電話機、攜帶型資訊終端(智慧型手機)、電視或個人電腦等之監視器、汽車導航裝置等各種電子機器中亦可採用本發明之發光裝置。
50、51、52‧‧‧開口部
C‧‧‧電容元件
CA1、CA2、CA3、CA4‧‧‧電容電極層
Gdr、Gsl‧‧‧閘極層
HA1、HA2、HA3、HA4、HA5、HA6‧‧‧導通孔
HB1、HB2‧‧‧導通孔
HC1、HC2、HC3、HC4、HC5、HC6、 HC7、HC8、HC9‧‧‧導通孔
QB1、QB2、QB3‧‧‧中繼電極
Tdr‧‧‧驅動電晶體
Tsl‧‧‧選擇電晶體

Claims (20)

  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第1電晶體;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係以與經由上述第1電晶體所供給之電流之大小相應之亮度進行發光;及電容元件,其具有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第1電極、第2電極、及設置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之間之介電質膜;上述第1電極係與上述第2電極同層地形成,且配置於隔著上述介電質膜而與上述第2電極分離之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包含與上述第1電晶體之一電流端連接之電源線層,且上述第2電極係連接於與上述第1電晶體連接之電源線層,且於俯視下,上述第1電極以被上述第2電極包圍之方式配置。
  3. 如請求項2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電容元件包含第3電極,上述第3電極係連接於上述電源線層,且以於俯視下被上述第1電極包圍之方式配置。
  4. 如請求項3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電源線層係設置於上述第2電極及上述第3電極之上層,上述第2電極係經由第1導通部連接於上述電源線層,上述第3電極係經由第2導通部連接於上述電源線層。
  5. 如請求項4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更具有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電極,且該電極係配置於上述第3電極之下層,且配置於俯視下與上述第3電極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位置。
  6. 如請求項5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於上述電極之下層形成有主動層,且於上述主動層中,被注入雜質。
  7.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更具有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電極,且該電極係配置於上述第2電極之下層,且配置於俯視下與上述第2電極之至少一部分重疊之位置。
  8. 如請求項7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於上述電極之下層形成有主動層,且於上述主動層中被注入雜質。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電源線層係形成於上述第1電極之上層,且配置於俯視下與上述第1電極重疊之位置。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電容元件與上述第1電晶體係以於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
  1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掃描線、信號線、及連接於上述掃描線及上述信號線之像素電路,上述像素電路具有:第1電晶體,其係一電流端連接於電源線層;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具有像素電極,且以與經由上述第1電晶體所供給之電流之大小相應之亮度進行發光;及電容元件,其具有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之第1電極、第2電極、及設置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第2電極之間之介電質膜;上述第1電極係與上述第2電極同層地形成,且配置於隔著上述 介電質膜而與上述第2電極分離之位置。
  12. 如請求項11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信號線之間,配置上述電源線層。
  13. 如請求項11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掃描線及上述信號線之間,配置上述電源線層。
  14. 如請求項11至13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電極與上述像素電極之間,配置上述電源線層。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包含複數個導通孔,其等將形成上述第1電晶體之電流端之層至形成有上述像素電極之層為止之各層貫通;及複數個中繼電極,其等與上述複數個導通孔分別連接;且藉由上述複數個導通孔與上述複數個中繼電極而將上述第1電晶體之上述另一電流端與上述像素電極連接。
  16. 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中上述電容元件與上述第1電晶體係以於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
  17. 如請求項11至16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更包含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且另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信號線之第2電晶體,且上述信號線與上述第2電晶體係以於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
  18. 如請求項11至16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更包含:第2電晶體,其係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閘極,且另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信號線;及第3電晶體,其係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上述另一電流端,且另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第2電晶體之上述另一電流端;上述信號線與上述第3電晶體係以於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
  19. 如請求項11至18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包含一電流端 連接於上述第1電晶體之上述另一電流端且另一電流端連接於上述像素電極之第4電晶體,且上述信號線與上述第4電晶體係以於俯視下重疊之方式配置。
  20. 一種電子機器,其包括如請求項1至19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TW104128718A 2014-09-03 2015-08-31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TWI6825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9304A JP6459316B2 (ja) 2014-09-03 2014-09-03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4-179304 2014-09-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264A true TW201611264A (zh) 2016-03-16
TWI682535B TWI682535B (zh) 2020-01-11

Family

ID=55403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8718A TWI682535B (zh) 2014-09-03 2015-08-31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4) US10777130B2 (zh)
JP (1) JP6459316B2 (zh)
CN (3) CN105390524B (zh)
TW (1) TWI6825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32222B2 (ja) 2014-09-03 2018-12-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222914B2 (en) * 2015-10-23 2019-03-05 Innolux Corporation Touch device
CN113314574A (zh) * 2016-09-07 2021-08-27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显示装置
CN113809137A (zh) * 2016-09-21 2021-12-17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JP6844283B2 (ja) * 2017-02-01 2021-03-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7124341B2 (ja) * 2018-02-28 2022-08-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21128236A (ja) * 2020-02-13 2021-09-02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12838109A (zh) 2020-08-28 2021-05-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6445B2 (ja) 1991-02-20 1996-10-2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光シャッタアレーのtftの形成方法
JP4860026B2 (ja) 1999-03-03 2012-01-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US6677613B1 (en) 1999-03-03 2004-01-1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2001195016A (ja) 1999-10-29 2001-07-1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電子装置
US6580094B1 (en) 1999-10-29 2003-06-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Electro 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US7230592B2 (en) * 2002-03-04 2007-06-12 Hitachi,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299360C (zh) * 2002-03-20 2007-02-07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有源矩阵显示装置及其制造
JP4027149B2 (ja) * 2002-04-30 2007-12-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4507611B2 (ja) * 2004-01-29 2010-07-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379278B2 (ja) * 2004-09-21 2009-12-09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トランジスタアレイ基板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604066B1 (ko) * 2004-12-24 2006-07-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화소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 표시장치
US20060228855A1 (en) * 2005-03-29 2006-10-12 Intel Corporation Capacitor with co-planar electrodes
JP4007377B2 (ja) * 2005-05-18 2007-1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250960B2 (ja) 2006-01-24 2013-07-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993292B2 (ja) * 2007-07-18 2012-08-0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60673B2 (ja) * 2007-08-09 2013-12-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9199852A (ja) * 2008-02-21 2009-09-03 Seiko Epson Corp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
JP2009238708A (ja) * 2008-03-28 2009-10-1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206250B2 (ja) 2008-05-02 2013-06-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286992B2 (ja) 2008-07-09 2013-09-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073174B1 (ko) * 2009-07-31 2011-10-12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화소 및 이를 구비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JP2011191606A (ja) * 2010-03-16 2011-09-29 Casio Computer Co Ltd 発光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5821328B2 (ja) * 2010-07-26 2015-1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装置、ロボットハンド及びロボット
KR101777247B1 (ko) * 2010-09-29 2017-09-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928010B2 (en) * 2011-02-25 2015-01-0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JP5686043B2 (ja) * 2011-06-02 2015-03-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064313B2 (ja) 2011-10-18 2017-01-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929121B2 (ja) 2011-11-25 2016-06-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056175B2 (ja) * 2012-04-03 2017-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953923B2 (ja) * 2012-05-15 2016-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40022671A (ko) * 2012-08-14 2014-02-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6031954B2 (ja) 2012-11-14 2016-11-24 ソニー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179116B2 (ja) 2013-02-07 2017-08-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2227476B1 (ko) * 2014-06-23 2021-03-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0524B (zh) 2020-11-10
JP2016053639A (ja) 2016-04-14
JP6459316B2 (ja) 2019-01-30
US11189224B2 (en) 2021-11-30
US11580907B2 (en) 2023-02-14
US20160063916A1 (en) 2016-03-03
TWI682535B (zh) 2020-01-11
CN112086499B (zh) 2023-06-30
US10777130B2 (en) 2020-09-15
US20230117958A1 (en) 2023-04-20
US20200365084A1 (en) 2020-11-19
CN112086499A (zh) 2020-12-15
CN105390524A (zh) 2016-03-09
CN112086498A (zh) 2020-12-15
CN112086498B (zh) 2023-05-26
US20220044633A1 (en) 2022-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8800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arrangement of capacitive electrode between layer of other capacitive electrode and layer of gate electrode
TWI682535B (zh)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及電子機器
JP6459318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432223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459317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515467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68709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687098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680346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459315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