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1705A - 按摩裝置 - Google Patents

按摩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1705A
TW201601705A TW104117720A TW104117720A TW201601705A TW 201601705 A TW201601705 A TW 201601705A TW 104117720 A TW104117720 A TW 104117720A TW 104117720 A TW104117720 A TW 104117720A TW 201601705 A TW201601705 A TW 20160170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sage
grasping
gripping
rotating shaft
massag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7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1255B (zh
Inventor
Fumitaka Ishiguro
Tetsuya Ishikawa
Shinsaku Shimizu
Original Assignee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 filed Critical Daito Electric Machine Ind
Publication of TW201601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1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12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125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7/00Devices for suction-kneading massage; Devices for massaging the skin by rubbing or br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在按摩裝置中,施行有如抓捏施術部位那樣的抓捏按摩。 本發明的按摩裝置(1)的構成特徵在設有:揉按按摩構件(2),前端具備揉按施術件(9);及抓捏按摩構件(8),設於該揉按按摩構件(2)的基端側,且前端具備抓捏施術件(7);且該抓捏按摩構件(8)係透過使該抓捏按摩構件(8)的抓捏施術件(7)相對於揉按施術件(9)靠近離開以進行抓捏按摩。

Description

按摩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摩裝置。
有關於座椅型按摩機的靠背部,在其內部裝設有用以使左右一對的按摩構件進行按摩動作的按摩裝置的機型已為眾所周知。
這種揉背裝置中,具備有可依需要或依使用者的喜好而使按摩構件時而從通常的按摩位置向前方突出,時而回到原來的通常位置的進退動作機構的機型已有人提案(參佐例如專利文獻1)。
這種進退動作機構中,在按摩裝置之外另設有藉上下移動機構而在靠背部內上下移動的支撐架,且將該按摩裝置經由下部樞支點以其上端側會前後擺動的方式支持在該支撐架。而且,在此結構外,同時使支撐架和按摩裝置的上部彼此間在前後方向上進行靠合分離動作(前後驅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02798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附設有揉背裝置的座椅型按摩機中,係透過使用進退動作機構使按摩構件時而從通常的按摩位置往前方突出,時而回到原來的通常位置,以提高按摩感。
然而,近年來,有關於按摩感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例如,有些使用者會提出「想要用像抓捏肩膀那樣的手法按摩」之類的要求。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按摩裝置卻非能實現滿足這種按摩需求的類型。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況而研發者,其目的在提供一種能在揉按按摩構件和抓捏按摩構件之間進行有如抓捏施術部位那樣的抓捏按摩的按摩裝置。
為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按摩裝置係採行以下的技術手段。
亦即,本發明的按摩裝置包括:揉按按摩構件,前端具備揉按施術件;及抓捏按摩構件,設於該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側,且前端具備抓捏施術件;其中,前述抓捏按摩組係構成為透過使該抓捏按摩構件的抓捏施術件相對於前述揉按施術件靠近離開以施行抓捏按摩。
再者,較佳方式為可設有:旋轉軸,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旋轉驅動;及揉按驅動部,透過取得前述旋轉軸的旋轉驅動力使前述揉按按摩構件擺動,而藉該揉按按摩構件施行揉按按摩。
此外,較佳方式為可設有:旋轉軸,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旋轉驅動;及抓捏驅動部,使用前述旋轉軸的旋轉驅動力,使前述抓捏施術件相對於揉按施術件靠近離開。
而且,較佳方式為前述抓捏驅動部可具備:抓捏突出部,以偏心狀態安裝於前述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凸輪面;環狀嵌合部,嵌入前述抓捏突出部的凸輪面,且將前述旋轉驅動力取出;及曲柄構件,基端連接於前述環狀嵌合部,同時前端連接於前述抓捏按摩構件,且將所取得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前述抓捏按摩構件;而且,前述抓捏按摩構件,其基端相對於設有前述抓捏施術件的前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地樞支在前述揉按按摩構件;前述曲柄構件的前端則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地連結於前述抓捏按摩構件的中途側。
較佳方式為前述抓捏驅動部可具有:抓捏突出部,以偏心狀態安裝於前述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凸輪面;環狀嵌合部,嵌入前述抓捏突出部的凸輪面,且取得前述旋轉驅動力;引導銷,形成在前述揉按按摩構件或抓捏按摩構件;引導溝,形成在前述抓捏按摩構件或揉按按摩構件,且前述引導銷在該引導溝內以滑動自如方式移動;及連結構件,基端連接在前述環狀嵌合部,同時,前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連接於抓捏按摩構件的基端。
此外,較佳方式為前述揉按驅動部可設有 :揉按突出部,安裝於設有前述抓捏突出部的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相對於前述旋轉軸的軸心形成傾斜的傾斜凸輪面;及揉按嵌合部,嵌入於前述揉按突出部的傾斜凸輪面,且取得前述旋轉驅動力;而前述揉按嵌合部係形成於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用以抑制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相對於揉按突出部轉動的止轉機構係設置在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且側面。
而且,較佳方式為前述揉按突出部係以偏心狀態安裝於前述旋轉軸,而抓捏突出部相對於前述旋轉軸的偏心方向和揉按突出部相對於前述旋轉軸的偏心方向可在圓周方向上不相同。另外,較佳方式為前述揉按施術件可構成為:前述揉按施術件係設置在揉按按摩構件的前端,且分別位在其寬度方向的兩側,並透過使抓捏施術件相對於寬度方向內側的揉按施術件靠近離開以施行抓捏按摩。
較佳方式為前述抓捏驅動部可具備:抓捏突出部,以一體轉動方式安裝於前述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相對於前述旋轉軸的軸心形成偏心的凸輪面;及曲柄構件,在基端側備設有嵌入前述抓捏突出部的凸輪面並且取得前述旋轉驅動力的環狀嵌合部,同時將所取得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前端側;而前述抓捏按摩構件係使該抓捏按摩構件的基端側以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的方式樞支於前述曲柄構件的前端側,前述抓捏按摩構件的前端側則設有前述抓捏施術件,前述抓捏按摩構件的中途側係以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的 方式連結於前述揉按按摩構件。
又,較佳方式為前述揉按驅動部可具有:揉按突出部,安裝於設置有前述抓捏突出部的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對前述旋轉軸的軸心成傾斜的傾斜凸輪面;及揉按嵌合部,嵌入前述揉按突出部的傾斜凸輪面,且取得前述旋轉驅動力;而前述揉按嵌合部係形成於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同時,揉按按摩構件的前端設有揉按施術件,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形成有隔著前述旋轉軸而向前述揉按施術件的所在位置側的相反側延伸的突出部,前述抓捏按摩構件連結於前述突出部的前端。
此外,較佳方式為可構成:在抓捏施術件接近前述揉按施術件的狀態中,按每未滿1個旋轉的旋轉角度,將前述旋轉軸的旋轉方向交替切換為正方向與反方向。
而且,較佳方式為可構成:在抓捏施術件接近前述揉按施術件的狀態中,使前述揉按施術件及抓捏施術件朝前方向與後方向交替往復移動。
依本發明的按摩裝置,可以在揉按按摩構件和抓捏按摩構件之間施行有如抓捏施術部位那樣的抓捏按摩。
1‧‧‧按摩裝置
2L‧‧‧左側揉按按摩構件
2R‧‧‧右側揉按按摩構件
3‧‧‧揉背裝置
4‧‧‧基座構件
5‧‧‧上下移動機構
6‧‧‧揉按驅動部
7‧‧‧抓捏施術件
8‧‧‧抓捏按摩構件
9‧‧‧揉按施術件
10‧‧‧旋轉軸
11L‧‧‧左側揉按突出部
11R‧‧‧右側揉按突出部
12‧‧‧揉按嵌合部
13‧‧‧軸承具
14‧‧‧驅動齒輪
15‧‧‧揉按驅動馬達
16‧‧‧傾斜凸輪面
17‧‧‧止轉機構
18‧‧‧萬向接頭部
19‧‧‧供萬向接頭部嵌入的孔部
20‧‧‧曲柄臂
21‧‧‧捶敲驅動軸
22‧‧‧抓捏驅動部
23L‧‧‧左側抓捏突出部
23R‧‧‧右側抓捏突出部
24‧‧‧凸輪面
25‧‧‧環狀嵌合部
26‧‧‧曲柄構件
27‧‧‧樞支銷
28‧‧‧長孔
29‧‧‧連結銷
30‧‧‧突出部插入孔
31‧‧‧引導銷
32‧‧‧引導溝
33‧‧‧導引件
34‧‧‧轉動軸
35‧‧‧連結構件
36‧‧‧施術件支持軸
39‧‧‧擺動銷
42‧‧‧限制突起部
43‧‧‧引導溝部
44‧‧‧突出部
48‧‧‧捶敲驅動馬達
圖1為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的整體斜視圖。
圖2A為抓捏按摩構件對揉按按摩構件形成離開狀態 的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斜視圖。
圖2B為抓捏按摩構件對揉按按摩構件形成接近狀態的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斜視圖。
圖3A為處在離開狀態的第1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的配置形式斜視圖。
圖3B為處在接近狀態的第1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的配置形式斜視圖。
圖4為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的揉按突出部的偏心狀態圖。
圖5A為從側方觀察進行離開動作中的第1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圖。
圖5B為從側方觀察進行接近動作中的第1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圖。
圖6為從前方下側觀察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的仰視圖。
圖7A為抓捏按摩構件對揉按按摩構件形成離開狀態的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斜視圖。
圖7B為抓捏按摩構件對揉按按摩構件形成接近狀態的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斜視圖。
圖8A為處在離開狀態的第2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的配置形式斜視圖。
圖8B為處在接近狀態的第2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的配置形式斜視圖。
圖9A為從側方觀察進行離開動作中的第2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圖。
圖9B為從側方觀察進行接近動作中的第2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圖。
圖10A為抓捏按摩構件對揉按按摩構件形成離開狀態的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斜視圖。
圖10B為抓捏按摩構件對揉按按摩構件形成接近狀態的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斜視圖。
圖11A為處在離開狀態的第3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的配置形式斜視圖。
圖11B為處在接近狀態的第3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的配置形式斜視圖。
圖12A為從側方觀察進行離開狀態中的第3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圖。
圖12B為從側方觀察進行接近狀態中的第3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圖。
圖13A為第3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及揉按按摩構件的接近動作斜視圖。
圖13B為第3實施形態的抓捏按摩構件及揉按按摩構件的離開動作斜視圖。
圖14為第4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進行連續式抓捏按摩的動作圖。
圖15為顯示第5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進行抓推撥按摩的動作圖。
[實施發明之形態]
[第1實施形態]
以下,根據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按摩裝置1的實施形態。
圖1至圖6顯示了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
如圖1所示,第1實施形態係為本發明的按摩裝置1配備在座椅型按摩機靠背部的揉背裝置3上的例子。具體而言,該座椅型按摩機具有:具備充分寬度俾從下方支持使用者臀部的座位部;及設在該座位部的後側的靠背部。靠背部的內部設有對使用者從肩部經背部直至腰部的寬廣範圍施行揉按或捶敲按摩的揉背裝置3。在第1實施形態中,該揉背裝置3使用了本發明的按摩裝置1。
另外,下文中,在說明按摩裝置1時,如圖1所示,係以豎起狀態的座椅型按摩機的靠背部高度方向設為上下方向,並以該上下方向為基準來定左右方向或前後方向進行說明。這些方向和就坐於座椅型按摩機的使用者所觀察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後方向形成一致。為了明白顯示圖中的方向和實際裝置的方向的關係,具代表性的圖中清晰標示了本實施形態說明所使用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左右方向(寬度方向)、前後方向。
靠背部係以其下端部樞支於座位部的後部,並形成其上端部可以該下端部為中心朝前後方向俯仰的形態。而且,該靠背部的內部配設有上述揉背裝置3,亦即,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
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上述的揉背裝置3具備按摩裝置1、支持該按摩裝置1的基座構件4、及使該基座構件4可在靠背部內朝上下方向移動的上下移動機構5。靠背 部中,透過使用上下移動機構5令基座構件4及支持於該基座構件4的按摩裝置1往上下方向移動,即可將按摩裝置1按抵在使用者背側的施術部位進行按摩。
如圖2A、圖2B及圖6等所示,按摩裝置1設有左右一對的揉按按摩構件2L、2R、及使這些左右揉按按摩構件2L、2R進行按摩動作的揉按驅動部6。此外,該按摩裝置1設有設置在揉按按摩構件2的基端側(也可為中途部分)且前端具備抓捏施術件7的抓捏按摩構件8。而且,按摩裝置1係以使該抓捏按摩構件8的抓捏施術件7相對於揉按施術件9靠近離開以進行抓捏按摩為特徵。
下文中,首先係就構成按摩裝置1的構件中進行揉按按摩的機構,也就是揉按按摩構件2、及驅動該揉按按摩構件2的揉按驅動部6進行說明。
如圖3A、圖3B等所示,揉按按摩構件2係為從按摩裝置1的前面下側向前方上側的稍外側延伸成傾斜狀的長型板構件。具體而言,自側方觀之,揉按按摩構件2係為隨著從下端側朝向上端側而使前後的寬度逐漸變窄的形狀。而且,該揉按按摩構件2係在按摩裝置1的右側和左側分別各設1組而形成左右一對。
揉按按摩構件2的基端側係連結在朝著左右方向設在按摩裝置1前面下側的旋轉軸10,且設成可使用藉後述的揉按驅動部6所取得的旋轉軸10的旋轉驅動力而擺動。
設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前端以抵按在使用者背部的揉按施術件9可用硬質橡膠或合成樹脂而形成厚厚的圓 盤型或球形等。此外,本實施形態中,左右一對的揉按按摩構件2L、2R係舉分別各設1個揉按施術件9的型態為例,但本發明按摩裝置1的揉按施術件9的個數並不限於1個。例如,左右一對的揉按按摩構件2L、2R也可使用分別各設有2個(例如以上揉施術件及下揉施術件的形態設置2個)揉按施術件9的類型。
而且。本實施形態的情況中,揉按施術件9係分別設在揉按按摩構件2前端且在其寬度方向兩側。寬度方向內側的揉按施術件9係設成直徑小於寬度方向外側的揉按施術件9,且透過抓捏施術件7相對於該小徑揉按施術件9靠近離開的動作,使施術部位挾入在兩施術件9、7之間,以進行如抓捏施術部位那樣的抓捏按摩(其詳細如後述)。
使上述左右揉按按摩構件2L、2R進行按摩動作的揉按驅動部6,係取得上述旋轉軸10的旋轉驅動力,使各揉按按摩構件2L、2R朝左右方向、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擺動的單元。具體而言,揉按驅動部6包括:圓筒狀的揉按突出部11,以偏心狀態安裝在其軸心朝向左右方向的旋轉軸10;及揉按嵌合部12,嵌入該揉按突出部11的外周面以取得旋轉驅動力。
接著,就構成揉按驅動部6的揉按突出部11及揉按嵌合部12、以及將旋轉驅動力傳遞(供給)給揉按驅動部6的旋轉軸10加以說明。
將旋轉驅動力供給上述揉按驅動部6的旋轉軸10係配設成朝向左右方向,其兩端則藉軸承具13支持成旋轉自如 。再者,該旋轉軸10的中途側,在靠近右側軸承具13的一側設有將旋轉驅動力傳遞給旋轉軸10的驅動齒輪14,揉按驅動馬達15的旋轉驅動力則傳遞給驅動齒輪14。
揉按驅動部6具備:以填入狀態設在揉按按摩構件2L、2R基端側的揉按嵌合部12;及嵌入該揉按嵌合部12之內側的揉按突出部11。
揉按嵌合部12係為以固定狀態設在揉按按摩構件2基端側的構件,且形成圓筒狀。該揉按嵌合部12係配設成使其軸心朝向對左右方向稍呈傾斜的方向,其內部以轉動自如方式嵌入後述的揉按突出部11。
揉按突出部11係為可插入上述揉按嵌合部12之內部的圓筒狀構件,且和揉按嵌合部12同樣配設成使其軸心朝向稍從左右方向傾斜的方向。揉按突出部11係形成其外徑和揉按嵌合部12的內徑大致相等的形態,且可插入揉按嵌合部12的內部。
具體而言,揉按突出部11的外周面形成有對旋轉軸10的軸心構成傾斜的傾斜凸輪面16,且形成揉按嵌合部12以自由滑動方式嵌合於該傾斜凸輪面16。亦即,傾斜凸輪面16係繞著朝對旋轉軸10的軸心成傾斜的方向的軸轉動,可將揉按嵌合部12沿著對旋轉軸10的軸心成偏心的環繞軌道引導。因此,旋轉軸10旋轉時,揉按嵌合部12就會繞著自旋轉軸10的軸心成傾斜的軸轉動。
再者,揉按嵌合部12設有止轉機構17,用以限制該揉按嵌合部12跟著揉按突出部11轉動(corotation),換言之,用以限制揉按按摩構件2L、2R跟 著旋轉軸10轉動。藉該止轉機構17,可將旋轉方向的力變換為並進方向的力。
如圖4所示,止轉機構17的構成係透過將揉按按摩構件2L、2R基端側擺動自如地連結於按摩裝置1的本體(詳言之,為後述的捶敲驅動軸21),以限制揉按嵌合部12隨著揉按突出部11轉動。
具體而言,止轉機構17具備:萬向接頭部18(球形接頭),形成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基端側;及曲柄臂20,其前端側形成有供萬向接頭部18嵌入的孔部19。而且,該曲柄臂20的後端側係連結於捶敲驅動軸21。就此構造而言,較佳為採用本案申請人業已提出申請的技術(日本特願2012-280520)。
這種止轉機構17中,由於曲柄臂20係從側方套合於自揉按按摩構件2L、2R往側方突出的萬向接頭部18,所以曲柄臂20和揉按按摩構件2L、2R基端側的干擾可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揉按按摩構件2的活動範圍(前後方向的突出量)可以擴大。
上述的揉按按摩構件2L、2R中,藉由揉按驅動馬達15的驅動使旋轉軸10旋轉時,固定於該旋轉軸10的揉按突出部11也會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旋轉。不過,由於形成在揉按突出部11外周面的傾斜凸輪面16具備了軌道,而該軌道係環繞著對朝左右方向的軸成傾斜的軸,所以會一面朝左右方向搖擺一面繞著旋轉軸10的軸心旋轉。因此,嵌入傾斜凸輪面16的揉按嵌合部12也會發生往該左右方向的搖擺,而往左右方向的搖擺也會傳遞到嵌入 有揉按嵌合部12的揉按按摩構件2L、2R。
此外,藉由上述止轉機構17的作用,即使令旋轉軸10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旋轉,也不會有揉按按摩構件2L、2R對旋轉軸10一起旋轉的情形,所以揉按按摩構件2L、2R會在只容許沿著前後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預定範圍動作的狀態下擺動。
上述的左右一對揉按按摩構件2L、2R係為使分別設置的各揉按施術件9彼此間互相靠近離開的結構。因此,在上述按摩機構的結構下,要實施使用者所要求的「如抓著肩膀那樣的按摩」,有其困難。
因而,本發明的按摩裝置1中具備了抓捏按摩構件8,透過使抓捏施術件7相對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揉按施術件9靠近離開,而將施術部位夾抓在兩施術件9、7間,以進行如抓捏施術部位那樣的抓捏按摩。
具體而言,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裝設了設置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基端側且前端具備抓捏施術件7的抓捏按摩構件8。該抓捏按摩構件8係採取使用上述旋轉軸10的旋轉驅動力,使抓捏施術件7相對於揉按施術件9靠近離開的構成,而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設有使抓捏按摩構件8靠近離開的抓捏驅動部22。
此外,抓捏驅動部22具備:抓捏突出部23,以偏心狀態安裝於旋轉軸10,同時外周面形成有凸輪面24;環狀嵌合部25,嵌入抓捏突出部23的凸輪面24,且取得旋轉驅動力;及曲柄構件26,基端連接於環狀嵌合部25,同時前端連接於抓捏按摩構件8,並將取得的旋 轉驅動力傳遞至抓捏按摩構件8。
而且,相對於設置抓捏施術件7的前端,抓捏按摩構件8係使其基端以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的方式樞支於揉按按摩構件2。此外,使曲柄構件26的前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旋轉自如地連結於抓捏按摩構件8的長邊方向中途側,且形成使曲柄構件26朝伸長方向移動時抓捏按摩構件8會前後擺動的構成。
接著,就設於本發明按摩裝置1的抓捏按摩構件8、及構成抓捏驅動部22的抓捏突出部23、環狀嵌合部25、曲柄構件26加以說明。
如圖3A及圖3B所示,抓捏按摩構件8為長型桿狀構件,且抓捏施術件7係設於其一端側的端部(前端部)。該抓捏施術件7係分別和左右揉按按摩構件2L、2R對應配設。本實施形態中,係左右各設1組。和揉按施術件9同樣的,該抓捏施術件7係使用硬質橡膠或合成樹脂等形成厚厚的圓盤型或球形等,且經考量到即使將使用者的施術部位挾入揉按施術件9之間,也不會傷及施術部位。
此外,抓捏按摩構件8的另一側端部(基端部)設有使該抓捏按摩構件8擺動自如地支持於揉按按摩部的樞支銷27。該樞支銷27係配設在揉按按摩部的長度方向基端側(後端側),抓捏按摩構件8的一端側端部則相對於另一側端部以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的方式加以支持。
又,在抓捏按摩構件8的長邊方向中途側形成有狹縫狀長孔28。該長孔28係形成為沿著上述抓捏按 摩構件8的長邊方向,且分別開設在抓捏按摩構件8的上面及下面,而形成為朝上下方向貫通抓捏按摩構件8的內部的方式。此外,該長孔28的形成寬度係大於曲柄構件26(其詳細如後述)的前端側外徑,而構成曲柄構件26的前端側可自由插入孔內的形態。同時,該長孔28的內部,靠近上述樞支銷27的一側(另一端側),設有用以連結曲柄構件26前端的連結銷29。該連結銷29係以朝左右方向的方式安裝,且以曲柄構件26的前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的方式使曲柄構件26的前端連結於抓捏按摩構件8。
另一方面,構成抓捏驅動部22的抓捏突出部23係安裝於對上述揉按按摩構件2賦予旋轉驅動力的旋轉軸10(同一支旋轉軸10)。
抓捏突出部23係為配設在上述旋轉軸10的揉按突出部11L、11R的寬度方向內側的圓盤狀構件。左側抓捏突出部23L係配設在左側揉按突出部11L的右側,而右側的抓捏突出部23R則配設在右側揉按突出部11R的左側。
該抓捏突出部23也是和揉按突出部11同樣的以偏心狀態安裝於旋轉軸10。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在揉按突出部11從揉按按摩構件2L、2R基端側的中心向後方上側偏心時,如圖3B所示,抓捏突出部23會從揉按按摩構件2L、2R基端側的中心向後方下側偏心,使揉按突出部11和抓捏突出部23的偏心方向構成90°左右的角度差,而形成朝彼此互異的方向偏心的形態。
又,抓捏突出部23的外周面亦形成有凸輪 面24。凸輪面24係形成為沿著圓筒狀軌道,而形成可將後述的環狀嵌合部25沿著對旋轉軸10偏心的環繞軌道引導,該圓筒狀軌道則環繞著其朝向和該旋轉軸10的軸心成傾斜的軸。
此外,該凸輪面24對旋轉軸10的軸心傾斜的方向,係和上述傾斜凸輪面16對旋轉軸10的軸心傾斜的方向相同。因此,凸輪面24和傾斜凸輪面16係環繞朝相同方向的彼此平行軸。亦即,被沿著凸輪面24引導的環狀嵌合部25的曲柄構件26和被沿著傾斜凸輪面16引導的揉按嵌合部12的揉按按摩構件2,係朝向始終相同的傾斜方向,所以,這些構件在旋轉中彼此間不會有互相干擾的情形。
環狀嵌合部25係為可套設在抓捏突出部23外側的圓筒狀構件。環狀嵌合部25沿左右方向以貫通狀形成有可插入上述抓捏突出部23的突出部插入孔30。透過將抓捏突出部23嵌入突出部插入孔30,使抓捏突出部23的凸輪面24以面的形態接觸該突出部插入孔30的內周面,曲柄構件26即可沿著對旋轉軸10偏心的環繞軌道被引導。
曲柄構件26係為從上述環狀嵌合部25的外周面朝向徑外側(沿著揉按按摩構件2長邊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桿狀構件。曲柄構件26的基端側係固定於環狀嵌合部25的外周側,曲柄構件26的前端側則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以轉動自如方式樞支於抓捏按摩構件8的連結銷29。
接著,說明有關使用上述按摩裝置1對施術 部位進行抓捏按摩的方法,換言之,有關本發明抓捏按摩構件8的驅動樣態。
此外,依上述方式使用揉按驅動馬達15令旋轉軸10旋轉時,揉按按摩構件2L、2R會往左右方向擺動而對施術部位進行揉按按摩。
除了揉按動作之外,旋轉軸10旋轉時,安裝在旋轉軸10的揉按突出部11的左右方向內側(寬度方向內側)的抓捏突出部23也會旋轉。該抓捏突出部23雖係設成圓盤狀,但如上所述,旋轉軸10係貫穿過從圓盤形狀的中心偏心的位置。因此,旋轉軸10旋轉之際,抓捏突出部23會以偏心狀態繞旋轉軸10的軸心旋轉。
不過,套設於上述抓捏突出部23的曲柄構件26的前端側係樞支於抓捏按摩構件8的連結銷29,而抓捏按摩構件8則藉由樞支銷27連結於揉按按摩構件2。所以,曲柄構件26雖可使其前端側以樞支銷27為中心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做某種程度的擺動,卻無法繞著旋轉軸10的軸心和抓捏突出部23一起旋轉。因此,以套設於抓捏突出部23的曲柄構件26而言,從旋轉軸10的軸心至曲柄構件26的前端為止的距離會在長短上變化,使曲柄構件26配合旋轉軸10的旋轉而向前上方作進退動作。
例如,如圖5A所示,和旋轉軸10一起呈偏心狀態的抓捏突出部23旋轉,而在曲柄構件26向後下方後退的情況中,曲柄構件26會下拉,連結銷29的位置移動至下方,而抓捏按摩構件8則以樞支銷27為中心擺動到下方。於是,藉由抓捏按摩構件8的向下方擺動,設於抓 捏按摩構件8前端的抓捏施術件7即從揉按施術件9離開。
惟如圖5B所示,抓捏突出部23再繼續旋轉,曲柄構件26向前方上方突出時,就形成曲柄構件26被推出的情況,連結銷29的位置移動到上方,抓捏按摩構件8則以樞支銷27為中心擺動到上方。於是,藉由抓捏按摩構件8的向上方擺動,設於抓捏按摩構件8前端的抓捏施術件7就接近揉按施術件9。
亦即,在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令旋轉軸10旋轉時,抓捏施術件7會對揉按施術件9反覆進行離開和接近的動作,因此,將按摩裝置1配置成使施術部位位於抓捏施術件7和揉按施術件9之間,就可實施「如抓捏施術部位(例如肩膀)那樣的按摩」。
[第2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有關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
如圖7A至圖9B所示,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具備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的抓捏驅動部22。
具體而言,第2實施形態的抓捏驅動部22也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具備抓捏突出部23及環狀嵌合部25。第2實施形態的抓捏驅動部22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在於:透過使以突出狀設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引導銷31穿過抓捏按摩構件8的引導溝32,抓捏驅動部22就可使抓捏施術件7相對於揉按施術件9靠近離開。
其次,就構成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的引導銷31及抓捏按摩構件8加以說明。
上述揉按按摩構件2的側面形成有向抓捏按摩構件8 側突出的引導銷31。若為左側揉按按摩構件2L的情況,則該引導銷31係形成從右側面向右方(寬度方向內側)突出的方式,若為右側揉按按摩構件2R的情況,則該引導銷31係形成從左側面向左方(寬度方向內側)突出的方式。
此外,該引導銷31係在各個揉按按摩構件2分別形成2根,相對於靠近旋轉軸10側的引導銷31,距離旋轉軸10較遠側的引導銷31則位於稍前方側。若以此方式使用2根引導銷31,則揉按施術件9會形成位在2根引導銷31的連結線上,使抓捏施術件7可以直線方式相對於揉按施術件9靠近離開。這些引導銷31係形成為外徑小於上述引導溝32的溝寬度,使之可在抓捏按摩構件8的引導溝32內自由移動。
抓捏按摩構件8又具備:導引件33,具有可引導上述引導銷31的引導溝32;及抓捏施術件7,形成於該導引件33的下緣。具體而言,導引件33係為細長形帶板狀的構件,在寬度方向的中央側沿著長邊方向形成有引導溝32。該導引件33係繞著設在揉按按摩構件2L、2R的長邊方向中途側的轉動軸34以轉動自如方式被支持,相對於設有轉動軸34的上端側,下端側係以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的方式受到支持。
引導溝32係為可供上述2根引導銷31的任一根穿過的狹縫狀溝部,透過穿過2根引導銷31,導引件33可相對於抓捏按摩構件8作直線式移動。再者,引導溝32的長度係以2根引導銷31間的長度作為基準,並以達該基準長度的2倍左右的長度形成在導引件33的中央。第2實 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透過引導銷31移動於該引導溝32的上端緣和下端緣之間,導引件33得以沿著揉按按摩構件2的伸長方向移動以執行抓捏按摩。
例如,如圖8A所示,上下設置的2根引導銷31中,上側的引導銷31抵接於引導溝32的上端緣之際,抓捏施術件7和揉按施術件9的距離達到最大。此外,如圖8B所示,下側的引導銷31抵接於引導溝32的下端緣之際,抓捏施術件7和揉按施術件9的距離達到最小。
另外,也可以和上述構成相反的方式,在抓捏按摩構件8形成引導銷31,在揉按按摩構件2形成供引導銷31滑動自如地移動的引導溝32。
在上述的抓捏按摩構件8的下端側和環狀嵌合部25的外周側之間設置有連結兩者的連結構件35。該連結構件35為長型的板狀構件,長邊方向的基端係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連接於環狀嵌合部25。而且,連結構件35的長邊方向的前端則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連接於抓捏按摩構件8的基端,而構成以可變更2構件間距離的方式將抓捏按摩構件8連結於環狀嵌合部25。
上述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如圖9A所示,和旋轉軸10一起呈偏心狀態的抓捏突出部23旋轉,使抓捏突出部23相對於旋轉軸10的偏心突出部分朝向後下方的情況中,導引件33會藉由連結構件35朝後下方滑動後退,使抓捏施術件7從揉按施術件9離開。
惟如圖9B所示,和旋轉軸10一起呈偏心狀態的抓捏 突出部23旋轉,抓捏突出部23相對於旋轉軸10的偏心突出部分朝向前上方時,會形成導引件33藉由連結構件35向前上方滑動突出的情形,使抓捏施術件7接近揉按施術件9。
亦即,第2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使旋轉軸10旋轉時,由於抓捏施術件7會相對於揉按施術件9反覆進行離開與接近的動作,若將按摩裝置1配置成使施術部位位於抓捏施術件7和揉按施術件9之間的方式,就可實施「如抓捏施術部位(例如肩膀)那樣的按摩」。
如以上所述,依本發明的按摩裝置1,可以在揉按按摩構件2和抓捏按摩構件8之間進行如抓捏施術部位那樣的抓捏按摩。
[第3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有關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
如圖10A至圖13B所示,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的構成也和第1實施形態同樣具備可對使用者的施術部位施行抓捏按摩的抓捏按摩構件8。
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在抓捏按摩構件8的安裝位置(安裝在揉按按摩構件2的位置)上和第1實施形態不同。亦即,如圖5A及圖5B等所示,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的構成中,抓捏按摩構件8的基端側係用樞支銷27樞支在從旋轉軸10向徑外側延伸的揉按按摩構件2L、2R的中途側。易言之,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從旋轉軸10觀之,揉按施術件9和抓捏施術件7(抓捏按摩構件8)係配置在相同側。
相對的,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的構成中,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揉按按摩構件2的構成係隔著旋轉軸10向上方及下方雙方延伸,而形成揉按施術件9係連結到向上方延伸的揉按按摩構件2的前端(上端),抓捏按摩構件8的基端則連結到向下方延伸的揉按按摩構件2的前端(下端)的構成。亦即,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從旋轉軸10觀之,其所採取的構成係將揉按施術件9和抓捏施術件7配置在圓周方向的相反側,而將向下方延伸的突出部44形成在揉按按摩構件2,抓捏按摩構件8則連結到該突出部44的前端。
第3實施形態的這種按摩裝置1中,由於抓捏施術件7和揉按施術件9係隔著旋轉軸10的軸心分成上下配置,故使抓捏施術件7接近/離開揉按施術件9之際,必然需要擴大抓捏施術件7的擺動距離。亦即,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使抓捏施術件7時而接近時而離開揉按施術件9之際,因抓捏按摩構件8的擺動範圍會朝上下方向擴大,所以對作為施術對象的施術部位的按摩會更強而有力。
接著,就構成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的揉按按摩構件2、抓捏按摩構件8、抓捏驅動部22加以說明。
如圖10A及圖10B所示,揉按按摩構件2係為分別設在按摩裝置1的右側與左側的長型板構件,且設成可使用設於前端的揉按施術件9對使用者的施術部位施以揉按按摩。
該揉按按摩構件2係鄰接配設於具有抓捏施術件7的抓捏按摩構件8的左右方向外方,由左側揉按按摩構件2L及右側揉按按摩構件2R以左右一對的方式所構成。這些左側揉按按摩構件2L及右側揉按按摩構件2R係設成彼此形成左右線對稱的結構。
從左右方向側方觀之,各揉按按摩構件2L、2R係形成由細長型帶板彎曲成大致L字形的形狀,彎曲成大致直角的長邊方向的中途側配設有揉按突出部11L、11R。具體而言,揉按按摩構件2L、2R在長邊方向的中途側具有可供圓筒狀揉按突出部11L、11R嵌入的嵌入孔,揉按突出部11L、11R則以軸心朝向左右方向的狀態插入該嵌入孔。這些揉按突出部11L、11R和揉按按摩構件2L、2R係設成彼此轉動自如狀。
此外,上述的揉按按摩構件2L、2R形成有從該揉按按摩構件2L、2R的長邊方向中途側的外周面向外側(箱體側)突出的限制突起部42。該限制突起部42的前端係插入於形成在按摩裝置1的箱體內周面的引導溝部43,而且,引導溝部43係形成順沿左右方向的形態。由於採用這種機構,故透過限制突起部42朝左右方向在引導溝部43內移動,可以在限制朝前後方向移動的狀態下使揉按按摩構件2L、2R朝左右方向擺動,相較於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可以較簡單的構成實現揉按按摩構件2L、2R的擺動動作。
揉按按摩構件2長邊方向的一端側(上端側)係向前方上側突出於形成有嵌入孔的中途側,其上端配 設有厚厚的揉按施術件9。具體而言,揉按按摩構件2的上端設有向前方下側突出的施術件支持軸36,該施術件支持軸36的前端安裝有相對於施術件支持軸36轉動自如的揉按施術件9。
又,揉按按摩構件2長邊方向的另一端側(下端側)係相對於中途側向前方下側延伸,其下端形成有用以供連結抓捏按摩構件8的擺動銷39穿過的連結孔。具體而言,揉按按摩構件2中,向該前方下側延伸的部分係設為用以供抓捏按摩構件8連結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突出部44,該突出部44的前端(下端)形成有連結孔,並形成使用插入連結孔的擺動銷39來連結抓捏按摩構件8基端側的構成。此外,相對於供抓捏按摩構件8的長邊方向中途側朝左右方向貫通的貫通孔,該連結孔係鄰接於該貫通孔的側方,同時形成在連結孔與貫通孔相連通而形成開口的位置。而且,透過擺動銷39以連通狀穿過這些連結孔與貫通孔雙方,抓捏按摩構件8得以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地樞支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另一端側,使兩構件彼此相連結。
而且,旋轉驅動力係自驅動馬達15經由驅動齒輪傳遞至上述的旋轉軸10。在第3實施形態中,該驅動馬達15係設於按摩裝置1的寬度方向中央,而鄰接於驅動齒輪的寬度方向外方的旋轉軸10則配設有旋轉自如地支持該旋轉軸10的軸承部。亦即,第3實施形態的旋轉軸10係呈軸端分別從軸承部朝左右方向的外側伸出的形狀,並設成以位於軸承部寬度方向外側的部分支持上述揉 按突出部11L、11R的構成。
如圖11A及圖11B所示,抓捏按摩構件8係為長邊方向的中途側朝左右方向彎折成階梯狀的長型桿狀構件。抓捏按摩構件8的一端側設有可對使用者的施術部位施行抓捏按摩的抓捏施術件7,抓捏按摩構件8的另一端側則連結於曲柄構件26的前端側。該抓捏按摩構件8也和揉按按摩構件2同樣左右各設1個,而且左右抓捏按摩構件8L、8R彼此間係採左右線對稱的配置。
抓捏按摩構件8的另一端側係採取分叉成二股的形狀,且形成曲柄構件26的前端側可插入左右分叉的端部彼此間。此外,抓捏按摩構件8的另一端側端部分別在分叉成二股的端部形成有可供樞支銷27穿過的樞支銷穿通孔,形成樞支銷27可沿著左右方向穿過該樞支銷穿通孔的樣態。而且,該樞支銷27也穿過形成在曲柄構件26前端側的穿通孔,而設成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地樞支抓捏按摩構件8及曲柄構件26。
另一方面,抓捏按摩構件8的長邊方向中途側(較樞支銷27偏靠一端側的抓捏按摩構件8)沿著左右方向形成有可供上述擺動銷39穿過的貫通孔。該貫通孔則貫穿有用以連結揉按按摩構件2和抓捏按摩構件8的擺動銷39。藉由該擺動銷39,揉按按摩構件2及抓捏按摩構件8即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地加以樞支。
如圖10A、圖12A及圖12B所示,設在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的抓捏驅動部22具備有以一體轉動方式安裝在旋轉軸10的抓捏突出部23。該抓捏突出部 23的外周面形成有凸輪面24,而該凸輪面24則具備對旋轉軸10的軸心構成偏心同時傾斜的軌道。該抓捏突出部23的凸輪面24嵌入有藉由抓捏突出部23取得旋轉軸10的旋轉驅動力的環狀嵌合部25。而且,環狀嵌合部25係以和曲柄構件26一體轉動的方式設於曲柄構件26的基端側,曲柄構件26具有將以基端側的環狀嵌合部25取得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前端側(前端側的抓捏按摩構件8)的功能。
上述的抓捏突出部23為短型且直徑大的圓筒狀構件,旋轉軸10則在從該抓捏突出部23的中央向外周側偏移的位置朝左右方向貫穿。而且,和揉按突出部11的傾斜凸輪面16同樣的,抓捏突出部23的外周面形成有凸輪面24,而該凸輪面24則具備對旋轉軸10的軸心成傾斜的軌道。具體而言,旋轉軸10係對抓捏突出部23的軸心以傾斜狀態交叉同時呈偏心狀態。此外,抓捏突出部23對該旋轉軸10的傾斜方向,在圓周方向的任一部分都是設置成和揉按突出部11對旋轉軸10傾斜的方向相同的方式。
上述的曲柄構件26係為使從環狀嵌合部25的外周面向徑外側突出的板狀構件組合在形成為圓筒狀的環狀嵌合部25的構件,且在基端側具備可嵌入抓捏突出部23的凸輪面24的圓筒形環狀嵌合部25。該環狀嵌合部25係為可從外側鬆嵌於上述凸輪面24的圓筒狀構件,並以旋轉自如方式安裝於凸輪面24。
再者,從環狀嵌合部25向徑外側突出的曲 柄構件26的前端,以使曲柄構件26朝左右方向貫穿的方式形成有供上述的樞支銷27穿過的穿通孔,透過樞支銷27以連通狀態插入穿通孔及樞支銷穿通孔,使抓捏按摩構件8的基端側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地連結於曲柄構件26的前端側。
使用上述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進行抓捏按摩之際,首先是用驅動馬達(揉按驅動馬達15)等使旋轉軸10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於是,旋轉軸10即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旋轉,安裝於旋轉軸10的揉按突出部11及抓捏突出部23亦和旋轉軸10一體旋轉。
此時,由於揉按突出部11的傾斜凸輪面16具備對旋轉軸10的軸心成傾斜的軌道,故旋轉軸10旋轉時,傾斜凸輪面16會一面描繪著朝左右方向搖擺的軌道,揉按突出部11則同時旋轉。但,該旋轉軸10係經由揉按突出部11的軸心附近,故不致形成過於偏心的狀態。因此,傾斜凸輪面16即使朝左右方向蛇行,但在徑向上軌道幾乎沒有變化。
不過,相對於上述的揉按突出部11,抓捏突出部23的凸輪面24不只是對旋轉軸10的軸心傾斜,還形成偏心,故旋轉軸10係貫穿從抓捏突出部23的中心向外周側偏移的位置。因此,旋轉軸10旋轉時,該凸輪面24不僅會和傾斜凸輪面16同樣朝左右方向蛇行,在徑向上軌道也會改變,所以抓捏突出部23會以偏心狀態繞旋轉軸10的軸心旋轉。
可是,套設於上述抓捏突出部23的曲柄構 件26的前端側係樞支於設在抓捏按摩構件8基端側的樞支銷27,抓捏按摩構件8又藉由設在長邊方向中途側的擺動銷39而連結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突出部44的前端側。所以,曲柄構件26即使其前端側可以擺動銷39為中心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作某種程度的擺動,卻不能和抓捏突出部23一起繞著旋轉軸10的軸心旋轉。因此,以套設於抓捏突出部23的曲柄構件26而言,從旋轉軸10的軸心至曲柄構件26前端(樞支銷27)為止的距離在長短上會有變化,故隨著旋轉軸10的旋轉,曲柄構件26會時而向前上方突出,時而向後下側倒退。
例如,如圖12A所示,和旋轉軸10一起成偏心狀態的抓捏突出部23旋轉,而曲柄構件26向前方上側移動的情況下,曲柄構件26的前端側會向前方上拉。於是,樞支銷27的位置會移動到前方上側,抓捏按摩構件8則以擺動銷39為中心朝著將抓捏施術件7下甩的方向(圖12A的箭號所示方向)擺動。於是,藉由抓捏按摩構件8的向下方擺動,設於抓捏按摩構件8前端的抓捏施術件7就從揉按施術件9離開。
不過,如圖12B所示,抓捏突出部23再繼續旋轉,曲柄構件26向後方下側移動時,曲柄構件26的前端側會被下推到後方。於是,樞支銷27的位置移動到後方下側,抓捏按摩構件8則以擺動銷39為中心使抓捏施術件7朝上甩方向(如圖12B的箭號所示方向)擺動。於是,藉由抓捏按摩構件8的向上方擺動,設於抓捏按摩構件8前端的抓捏施術件7就會接近揉按施術件9。
亦即,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中,使旋轉軸10旋轉之際,抓捏按摩構件8的姿勢可切換在離開狀態及接近狀態,使抓捏施術件7對揉按施術件9時而接近時而離開,可將使用者的施術部位挾入揉按施術件9和抓捏施術件7之間以進行抓捏按摩。
在上述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揉按按摩構件2係形成揉按施術件9連結於隔著旋轉軸10的上端,而抓捏按摩構件8的基端則連結於隔著旋轉軸10的下端(突出部44的前端)的構成。所以,相較於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按摩構件8設在隔著旋轉軸10的相同側的第1實施形態或第2實施形態,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中,抓捏施術件7和揉按施術件9的距離可朝上下方向或前後方向擴大。亦即,使抓捏施術件7對揉按施術件9接近或離開之際,抓捏施術件7的擺動範圍可朝上下方向擴大,而具備可依擺動範圍加大的程度對施術部位更用力按摩的優點。
[第4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有關第4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
圖14所示的第4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具有大致相同於圖10A等所示的第3實施形態的機構(按摩機構),且具備可對使用者的施術部位施行抓捏按摩的抓捏按摩構件8。
然而,第4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和第3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大不相同之點在於第4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係一邊維持抓捏施術件7大致接近揉按施術件9的狀態,一邊使揉按施術件9和抓捏施術件7在寬度方向上從一側向另 一側往復移動。亦即,施術對象為肩膀時,抓捏施術件7及揉按施術件9可一邊大致維持抓著肩膀的狀態,一邊時而靠近頸部時而朝離開頸部的方向移動,有如對施術部位連續施以小幅距抓捏按摩。
若依此方式,就可在短時間內重複進行藉抓捏施術件7的接近而對施術部位施以抓捏及藉抓捏施術件7的離開而放開抓捏動作,使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可在寬度方向上從一側往另一側往復移動,藉以對施術部位連續施行小幅距的抓捏按摩。這種小幅距的抓捏按摩對特別嚴重緊繃的施術部位具有優異的改善血氣流通效果。
該第4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係在每未滿1個旋轉的旋轉角度內將旋轉軸10的旋轉方向交替切換為正方向與反方向,藉以對挾入揉按施術件9和抓捏施術件7之間的施術部位連續實施短幅距的抓捏按摩。
具體而言,該第4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設有控制旋轉軸10之旋轉方向的控制部(圖示省略),可透過藉控制部來控制使旋轉軸10旋轉的驅動馬達21的旋轉,以實施上述的連續式抓捏按摩。
再者,旋轉軸10設有可測量該旋轉軸10的旋轉角度或旋轉數的旋轉測量部(圖示省略)。藉該旋轉測量部測量旋轉軸10的旋轉角度,並根據該測量所得的旋轉角度,使控制部執行驅動馬達21的控制。
該旋轉測量部可採用光學式編碼器,該編碼器係在設於旋轉軸10的圓板的外緣形成有缺口等,利用對通過 該缺口的光感測器透過光進行檢測,以檢測旋轉軸10的旋轉角度或旋轉數。而且,上述的控制部的構成係根據旋轉測量部檢測所得的旋轉軸10的旋轉角度,將旋轉軸10的旋轉切換為正方向與反方向。
亦即,控制部中儲存有表示「抓捏施術件7處在對揉按施術件9最接近狀態」的旋轉角度,且以抓捏施術件7對揉按施術件9最接近的狀態(角度0°)為基準,在自該最接近的旋轉角度起算例如+45°至-45°的範圍內,將旋轉軸10的旋轉交替切換為正方向與反方向,即可對挾入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之間的施術部位連續實施短幅距的抓捏按摩。
該正轉與逆轉的旋轉角度範圍,只要是未滿1個旋轉的旋轉角度,也可適當設定為上述45°以外的角度。旋轉軸10的旋轉方向係按每未滿1個旋轉的旋轉角度就交替切換為正方向與反方向。
若以這種旋轉範圍切換旋轉軸10的旋轉方向,就可一邊維持抓捏施術件7大致接近揉按施術件9的狀態,一邊使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在寬度方向上從一側往另一側往復移動。亦即,施術部位為肩膀時,可一邊大致維持以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挾住肩膀的狀態,一邊使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時而靠近頸部,時而往離開頸部的方向移動,而對施術部位連續實施小幅距的抓捏按摩。
其次,就使用上述第4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來說明連續施行實際上為短周期的抓捏按摩的方法。
例如,旋轉測量部測量所得的旋轉角度達到基準值(0°)時,就形成抓捏施術件7最接近揉按施術件9的狀態,而達到抓捏施術件7和揉按施術件9最能將使用者的施術部位挾入的狀態。
其後,在旋轉測量部所測得的旋轉角度達到預先輸入的範圍上限(例如,自基準0°到+45°的位置)之前,係在大致維持以揉按施術件9和抓捏施術件7挾住施術部位的狀態下,使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在寬度方向上往一側移動(例如,向頸部移動)。
旋轉測量部所測得的旋轉角度達到預先輸入的範圍上限(例如,+45°)時,即從控制部向揉按驅動馬達15傳送指令,以圖14之(B)所示方式,將旋轉軸10的旋轉方向從正轉切換為逆轉。於是,在旋轉測量部所測得的旋轉角度達到預先輸入的範圍下限(例如,自基準0°到-45°的位置)之前,以大致維持由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挾住施術部位的狀態,使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在寬度方向上往另一側移動(往離開頸部的方向移動)。
之後,從控制部傳送指令到揉按驅動馬達15,將旋轉軸10的旋轉方向接著以如圖14之(A)所示方式從逆轉切換為正轉。
若依此方式,按照控制部所執行的旋轉軸10的旋轉方向切換,一邊維持抓捏施術件7大致接近揉按施術件9的狀態,一邊使揉按施術件9與抓捏施術件7在寬度方向上從一側往另一側往復移動。亦即,抓捏施術件7及揉按施術件9可以對施術部位連續實施時而靠近頸部,時而往 離開頸部的方向移動的所謂小幅距抓捏按摩。
[第5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有關第5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
第5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具有和圖4等所示的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的機構(按摩機構)。
然而,第5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和第1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不同之點,係如圖15所示,第5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處在抓捏施術件7最接近揉按施術件9的狀態,換言之,施術部位挾入揉按施術件9和抓捏施術件7之間的狀態時,是在抓住施術部位的狀態下使揉按按摩構件2與抓捏按摩構件8前後進退(朝前方向和後方向交替往復移動),對施術部位施行更有效果的按摩(以下將該按摩稱為「抓推撥按摩」)。
具體而言,第5實施形態的按摩裝置1係使捶敲驅動軸21朝一方向至反方向連續旋轉,令抓捏施術件9與揉按施術件7往前後作小幅距的往復移動。
例如,如圖15所示,在抓捏施術件7最接近揉按施術件9的狀態(以抓捏施術件7及揉按施術件9抓捏施術部位的狀態)中,考量在旋轉軸10保持停止旋轉的狀態下,僅使捶敲驅動軸21朝一方向持續旋轉的情況。
由於是形成曲柄臂20的後端側相對於該捶敲驅動軸21的軸心作偏心旋轉的構成,故在捶敲驅動軸21的旋轉方向朝正方向或反方向的任一方向的狀態下使捶敲驅動軸21連續旋轉時,曲柄臂20的前端會朝前後方向(圖15的情形中係朝上下方向)往復移動。於是,連結 於曲柄臂20前端側的揉按按摩構件2的位置即可上下移動,使設於揉按按摩構件2的揉按施術件9連同抓捏施術件7朝前後方向繞著旋轉軸10進退。
若為這種構成,就可在施術部位挾在抓捏施術件7和揉按施術件9之間的狀態下時而將施術部位推向前方,時而在挾著施術部位的狀態下撥向後方(抓推撥按摩)。和上述小幅距抓捏按摩同樣的,這種按摩在欲對嚴重僵硬的施術部位進一步提升血氣流通效果方面甚為有益。
此外,也可使抓捏施術件9或揉按施術件7連同上述按摩裝置1朝前後方向相對於基座構件4作短時間的往復移動,以取代如上述方式令捶敲驅動軸21旋轉並使抓捏施術件9和揉按施術件7朝前後作短時間的往復移動的構成。
上述第5實施形態的按摩機構(抓推撥按摩機構)的說明中,係說明在使旋轉軸10停止旋轉的狀態下僅使捶敲驅動軸21持續旋轉的狀況,但也可不停止旋轉軸10的旋轉,而如第4實施形態那樣,一邊在每未滿1個旋轉的旋轉角度就使旋轉軸10的旋轉方向交替切換為正方向及反方向,一邊僅使捶敲驅動軸21持續旋轉,而對挾在揉按施術件9和抓捏施術件7之間的施術部位連續實施短幅距間隔的抓捏按摩。
在此情況中,係對施術部位同時施行第4實施形態說明的「抓捏按摩」、及第5實施形態說明的「推撥按摩」兩者,故可以實施有效的按摩。
此外,本文揭示的實施形態在各方面都應視為是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特別是,本文揭示的實施形態中,未明白揭示的事項,例如,運轉條件或操作條件、各種參數、構成物的尺寸、重量、體積等,均未超出本行業者通常實施的範圍,皆採用只要是通常的本行業者即可容易想到的值。
1‧‧‧按摩裝置
2L‧‧‧左側揉按按摩構件
7‧‧‧抓捏施術件
8‧‧‧抓捏按摩構件
9‧‧‧揉按施術件
10‧‧‧旋轉軸
11L‧‧‧左側揉按突出部
15‧‧‧揉按驅動馬達
22‧‧‧抓捏驅動部
23L‧‧‧左側抓捏突出部
26‧‧‧曲柄構件
27‧‧‧樞支銷
36‧‧‧施術件支持軸

Claims (12)

  1. 一種按摩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揉按按摩構件,前端具備揉按施術件;及抓捏按摩構件,設於該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側,且前端具備抓捏施術件,其中,前述抓捏按摩構件係構成為透過使該抓捏按摩構件的抓捏施術件相對於前述揉按施術件靠近離開以施行抓捏按摩。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摩裝置,其設有:旋轉軸,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旋轉驅動;及揉按驅動部,透過取得前述旋轉軸的旋轉驅動力使前述揉按按摩構件擺動,而藉該揉按按摩構件施行揉按按摩。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按摩裝置,其設有:旋轉軸,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旋轉驅動;及抓捏驅動部,使用前述旋轉軸的旋轉驅動力,使前述抓捏施術件相對於揉按施術件靠近離開。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中,前述抓捏驅動部具備:抓捏突出部,以偏心狀態安裝於前述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凸輪面;環狀嵌合部,嵌入前述抓捏突出部的凸輪面,且將前述旋轉驅動力取出;及曲柄構件,基端連接於前述環狀嵌合部,同時前端連接於前述抓捏按摩構件,且將所取得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前述抓捏按摩構件, 前述抓捏按摩構件,其基端相對於設有前述抓捏施術件的前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地樞支在前述揉按按摩構件,前述曲柄構件的前端則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地連結於前述抓捏按摩構件的中途側。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中,前述抓捏驅動部具有:抓捏突出部,以偏心狀態安裝於前述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凸輪面;環狀嵌合部,嵌入前述抓捏突出部的凸輪面,且取得前述旋轉驅動力;引導銷,形成在前述揉按按摩構件或抓捏按摩構件;引導溝,形成在前述抓捏按摩構件或揉按按摩構件,且前述引導銷在該引導溝內以滑動自如方式移動;及連結構件,基端連接在前述環狀嵌合部,同時,前端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心轉動自如地連接於抓捏按摩構件的基端。
  6. 如請求項4或5項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中,前述揉按驅動部具有:揉按突出部,安裝於設有前述抓捏突出部的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對前述旋轉軸的軸心形成傾斜的傾斜凸輪面;及揉按嵌合部,嵌入於前述揉按突出部的傾斜凸輪 面,且取得前述旋轉驅動力,而前述揉按嵌合部係形成於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用以抑制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相對於揉按突出部轉動的止轉機構係設置在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且側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中,前述揉按突出部係以偏心狀態安裝於前述旋轉軸,而抓捏突出部相對於前述旋轉軸的偏心方向和揉按突出部相對於前述旋轉軸的偏心方向在圓周方向上並不相同。
  8. 如請求項4或5項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係構成為:前述揉按施術件係設置在揉按按摩構件的前端,且分別位在其寬度方向的兩側,並透過使抓捏施術件相對於寬度方向內側的揉按施術件靠近離開以施行抓捏按摩。
  9. 如請求項3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中,前述抓捏驅動部具備:抓捏突出部,以一體轉動方式安裝於前述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相對於前述旋轉軸的軸心形成偏心的凸輪面;及曲柄構件,在基端側備設有嵌入前述抓捏突出部的凸輪面並且取得前述旋轉驅動力的環狀嵌合部,同時將所取得的旋轉驅動力傳遞到前端側,而前述抓捏按摩構件係使該抓捏按摩構件的基端側以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的方式樞支於前述 曲柄構件的前端側,前述抓捏按摩構件的前端側則設有前述抓捏施術件,前述抓捏按摩構件的中途側係以繞著朝左右方向的軸轉動自如的方式連結於前述揉按按摩構件。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中,前述揉按驅動部具有:揉按突出部,安裝於設置有前述抓捏突出部的旋轉軸,同時,外周面形成有對前述旋轉軸的軸心成傾斜的傾斜凸輪面;及揉按嵌合部,嵌入前述揉按突出部的傾斜凸輪面,且取得前述旋轉驅動力,前述揉按嵌合部係形成於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同時,揉按按摩構件的前端設有揉按施術件,前述揉按按摩構件的基端形成有隔著前述旋轉軸而向前述揉按施術件的所在位置側的相反側延伸的突出部,前述抓捏按摩構件連結於前述突出部的前端。
  11. 如請求項4、5或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係構成為:在抓捏施術件接近前述揉按施術件的狀態中,按每未滿1個旋轉的旋轉角度,將前述旋轉軸的旋轉方向交替切換為正方向與反方向。
  12. 如請求項4、5或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按摩裝置,其係構成為:在抓捏施術件接近前述揉按施術件的狀態中,使前述揉按施術件及抓捏施術件朝前方向與後方向交替往復移動。
TW104117720A 2014-07-11 2015-06-02 Massage device TWI5712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3214 2014-07-11
JP2014205696A JP6324287B2 (ja) 2014-02-27 2014-10-06 マッサージ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1705A true TW201601705A (zh) 2016-01-16
TWI571255B TWI571255B (zh) 2017-02-21

Family

ID=55063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7720A TWI571255B (zh) 2014-07-11 2015-06-02 Massage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324287B2 (zh)
CN (1) CN105979921A (zh)
SG (1) SG11201606317VA (zh)
TW (1) TWI571255B (zh)
WO (1) WO20160063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05443B2 (ja) * 2016-12-28 2019-11-13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構及び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2020509920A (ja) * 2017-03-15 2020-04-02 オシム・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Osim International Pte. Ltd. 下肢マッサージ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下肢マッサージ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
KR102202659B1 (ko) * 2017-06-02 2021-01-13 패밀리 이나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마사지기
KR102173734B1 (ko) 2017-06-02 2020-11-03 패밀리 이나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마사지기
JP7089725B2 (ja) * 2017-06-02 2022-06-23 ファミリーイナダ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CN109259995B (zh) * 2017-11-21 2022-08-23 厦门蒙发利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夹肩按摩功能的按摩机芯和按摩机
CN110314078B (zh) * 2019-07-16 2021-08-17 恒林家居股份有限公司 按摩椅及其夹揉按摩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4806B2 (ja) * 2002-06-17 2008-12-10 ファミリー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4046702B2 (ja) * 2004-02-26 2008-0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ユニット及び該ユニットを具え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4096925B2 (ja) * 2004-07-27 2008-06-0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機
JP2006149855A (ja) * 2004-11-30 2006-06-15 Daito Denki Kogyo Kk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及びマッサージ機構
US20080312569A1 (en) * 2007-06-14 2008-12-18 Ko-Po Chen Kneading mechanism for use in a massage device of a massage machine
JP2010082064A (ja) * 2008-09-30 2010-04-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マッサージユニット及び該ユニットを有する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2012010853A (ja) * 2010-06-30 2012-01-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マッサージユニット
JP2012147839A (ja) * 2011-01-17 2012-08-09 Daito Denki Kogyo Kk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に備えられた背揉み装置、及びこの背揉み装置を備え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5946718B2 (ja) * 2012-08-16 2016-07-06 大東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マッサージ装置及びこのマッサージ装置を備え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79921A (zh) 2016-09-28
JP6324287B2 (ja) 2018-05-16
TWI571255B (zh) 2017-02-21
WO2016006327A1 (ja) 2016-01-14
SG11201606317VA (en) 2016-09-29
JP2016026517A (ja) 2016-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1255B (zh) Massage device
TWI541015B (zh) Massage device
JP5946718B2 (ja) マッサージ装置及びこのマッサージ装置を備えた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TWI738700B (zh) 美容器
KR101730782B1 (ko) 마사지 장치 및 이 마사지 장치를 구비한 의자형 마사지기
TW201235030A (en) Massage machine
CN106038158B (zh) 按摩装置
CN110121324B (zh) 美容器
KR101761095B1 (ko) 주무름 기능을 구비한 목 안마기
JP2010082064A (ja) マッサージユニット及び該ユニットを有する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WO2018177433A1 (zh) 一种双向夹揉式按摩器
TWI738915B (zh) 按摩機構及椅子型按摩機
JP2010110491A (ja) 背部指掛かり揉みマッサージのマッサージャー構造
JP6364306B2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の作動方法及び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US20050159687A1 (en) Massaging apparatus
TW201907889A (zh) 輔助動力裝置及輪椅
JP2010082329A (ja) 小型マッサージ装置
JP7546874B2 (ja) マッサージ機
JP7365689B2 (ja) マッサージ装置
JP2007159936A (ja) マッサージ装置
JP6683368B2 (ja) 医療用鉗子
KR101640760B1 (ko) 피부미용 마사지기
WO2007082413A1 (fr) Système de massage des yeux électrique, vertical
CN208611285U (zh) 一种按摩披肩
KR20160084659A (ko) 피부미용 마사지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