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1135A - 光纖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纖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1135A
TW201541135A TW104110467A TW104110467A TW201541135A TW 201541135 A TW201541135 A TW 201541135A TW 104110467 A TW104110467 A TW 104110467A TW 104110467 A TW104110467 A TW 104110467A TW 201541135 A TW201541135 A TW 2015411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ber
fiber
matching material
optical
ba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04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4031B (zh
Inventor
Takaharu Matsuda
Hung Huu LUONG
Tatsuya Ohta
Kazuhiro Takizawa
Hiroichi Katayose
Koji Ishizuka
Makoto Shinpo
Kunihiro Toge
Original Assignee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ura Ltd,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filed Critical Fujikur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41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1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4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40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18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 G02B6/382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with index-matching medium between light 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1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fibres are kept align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02B6/3806Semi-permanent connections, i.e. wherein the mechanical means keeping the fibres aligned allow for removal of the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 G02B6/3818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 G02B6/3821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of the ferrule type, e.g. fibre ends embedded in ferrules, connecting a pair of fibres of a low-reflection-loss type with axial spring biasing or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46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with fibre stub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1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grooves to align ferrule e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01Optical cables
    • G02B6/4429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rengthening or protecting the cables
    • G02B6/443Protective cov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39Auxiliary devices
    • G02B6/4471Terminating devices ; Cable clam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纖連接器,其具有:光纖固定部;第1光纖,固定於前述光纖固定部;夾持部,在基座構件與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可開關之按壓構件之間,可將從前述第1光纖之前述光纖固定部延伸出去之延出部與該第1光纖延出部所光學連接之第2光纖的前端部一起把持固定;及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附設於前述第1光纖之延出部前端面,並夾在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之間。

Description

光纖連接器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將諸光纖加以光學連接的光纖連接器。
發明背景
作為在現場容易進行光纖前端之組裝作業的光連結器,會有所謂的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作為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習知有以下者,其具有:內插固定於套圈之短條狀的光纖(裸光纖。在以下稱為內藏光纖)、設於與套圈之對接用的前端面相反之後側的機械接合形的夾持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之圖2~圖5)。
該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之夾持部具有:基座構件、按壓構件、及使該按壓構件朝向基座構件而彈性賦予勢能的板彈簧。在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按壓構件之間配置有內藏光纖的後端部。在內藏光纖後端,在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按壓構件之間,可對接連接從與套圈側相反之後側插入的不同光纖(例如光纖心線。以下稱為插入光纖)。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會在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按壓構件之間利 用板彈簧的彈性來將內藏光纖後端部、與對接連接於內藏光纖後端之插入光纖的前端部把持固定,並組裝於插入光纖前端。
就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而言,亦可進行以下情形:在內藏光纖與插入光纖之對接連接部設置矽系潤滑劑等之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來謀求減低連接損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之圖16(c))。
又,就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而言,亦提案有以下情形:在內藏光纖後端設置高分子材料所構成之光透過性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並將碰觸前端於該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之插入光纖與內藏光纖透過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來加以光學連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之圖7(a)、圖7(b)等)。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33731號公報
發明概要
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之內藏光纖的後端面(與露出套圈之接合端面的前端相反之後端側的端面)一般而言是垂直於該內藏光纖之光軸的平坦面。另一方面,插入光纖會在現場進行除去被覆其前端部之裸光纖的剝線、裸光纖前端的切割後,在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之夾持部從其後側插入並將裸光纖前端對接於內藏光纖後端。插入光纖之 裸光纖(以下,亦稱為插入側裸光纖)之切割會使用專用之切刀(切斷機)來進行,並在裸光纖,形成垂直於其之光軸的平坦鏡面狀的前端面。但,會有無法正確地進行在現場之插入側裸光纖的切割,在插入側裸光纖前端形成凹凸的情形。
在內藏光纖與插入光纖之對接連接部設置液狀折射率匹配劑的構成可使形成有凹凸之插入側裸光纖前端與碰觸該插入側裸光纖前端之內藏光纖後端面之間,利用液狀折射率匹配劑來埋入,其之結果便可減低連接損失。
但,此時,插入側裸光纖前端之凹凸的凸部會與內藏光纖後端面外周之邊緣部碰觸而該邊緣部的缺陷便會產生,成為內藏光纖後端之機械特性劣化的原因。又,因上述缺陷而產生之破片會包夾於內藏光纖與插入側裸光纖之間,而有可能成為對接連接的障礙。
在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之內藏光纖後端設置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之構成可使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具有作為緩衝層的功能。故,該構成中,藉由利用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來埋入形成有凹凸之插入側裸光纖前端與內藏光纖後端面之間,便可實現低損失之光學連接。又,具有作為緩衝層之功能的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對於防止因插入側裸光纖前端之凸部的碰觸而起的內藏光纖後端面外周邊緣部的缺陷會相當有效。
但,本發明者在將前端碰觸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之插入光纖加以把持固定於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按壓構件之間時,會掌控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從內藏光纖後端剝落的案 例不常產生。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課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纖連接器,其可在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按壓構件之間把持固定第2光纖時,防止從第1光纖前端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的剝落。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中提供以下之構成(態樣)。
第1態樣是一種光纖連接器,光纖連接器,其具有:光纖固定部;第1光纖,固定於前述光纖固定部;夾持部,在基座構件與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可開關之按壓構件之間,可將前述第1光纖之前述光纖固定部延伸出去的延出部以及與該第1光纖延出部光連接之第2光纖的前端部一起把持固定;及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附設於前述第1光纖之延出部前端面,並夾在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之間;又,前述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形成為在前述第1光纖延出部前端面中央部之延長線上具有頂點的部分球狀,且,在前述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相對於該基座構件開啟之按壓構件之間,與前述第1光纖相同包層徑之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第1光纖以該第1光纖包層徑之50%以下的容許變位量△H可自由移動地配置。
第2態樣是在上述第1態樣之光纖連接器中,前述夾持部具有朝向前述基座構件來彈性賦予前述按壓構件勢能的彈簧,又,利用可因前述彈簧之彈性夾進且可拔去地該按 壓構件與前述基座構件之間的介插構件,前述夾持部之前述按壓構件便相對於前述基座構件開啟。
第3態樣是在上述第1或第2態樣之光纖連接器中,前述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已開啟之按壓構件彼此相對向之對向面的張角為在5度以下。
第4態樣是在上述第1~第3態樣之光纖連接器中,前述光纖固定部是內插固定有前述第1光纖的套圈,又,前述夾持部之基座構件一體地設於前述套圈。
根據本發明之態樣,便可防止在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按壓構件之間把持固定第2光纖時之從第1光纖前端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的剝落。
其結果,便可確實地實現透過第1、第2光纖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之低損失情形下的光學連接。
1‧‧‧第2光纖(插入光纖)
1a‧‧‧裸光纖
1b‧‧‧被覆部
1c‧‧‧前端面
1e‧‧‧核心部
1f‧‧‧包層部
1g‧‧‧空孔
1h‧‧‧核心部
1i‧‧‧包層部
1p‧‧‧光軸
1A‧‧‧第2光纖(插入光纖、附有空孔之光纖)
2、22‧‧‧光纖
10‧‧‧光纖連接器(光連結器)
19a‧‧‧調心溝
20‧‧‧殼體
21‧‧‧套圈
30‧‧‧附有夾持部之套圈
31‧‧‧光纖固定部(套圈)
31a‧‧‧前端之接合端面
31b‧‧‧套圈之光纖孔
32‧‧‧內藏光纖
31a‧‧‧接合端面
31b‧‧‧光纖孔
32‧‧‧第1光纖(內藏光纖)
32a‧‧‧前端面(後端面)
32b‧‧‧光軸
32c‧‧‧核心部
32d‧‧‧內藏光纖之包層
33‧‧‧夾持部
34‧‧‧凸緣部
35‧‧‧基座構件(基座側元件)
35a、36a‧‧‧介插用凹處
35f‧‧‧對向面
36‧‧‧按壓構件(按壓元件)
36b‧‧‧介插用凹處的底面
37‧‧‧彈簧
37a‧‧‧縫隙
37b‧‧‧前側彈簧部
37c‧‧‧後側彈簧部
37d‧‧‧側部開口部
37e‧‧‧背側連續部
38a‧‧‧調心溝
38b、38c‧‧‧被覆部收納溝
38b1、38c1‧‧‧主溝部
38b2、38c2‧‧‧後端部
38‧‧‧光纖定位溝
38a‧‧‧調心部(調心溝)
40、41、42、43‧‧‧介插構件
40a‧‧‧前端部
40b‧‧‧基部
70‧‧‧光纖連接器(機械接合)
70A‧‧‧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
71‧‧‧基座構件(基座側元件)
72‧‧‧第1光纖
72b‧‧‧第1光纖的被覆部
72‧‧‧第1光纖
72a‧‧‧第1裸光纖
73‧‧‧第2光纖(插入光纖)
73a‧‧‧第2裸光纖
74‧‧‧光纖固定部
75‧‧‧調心溝
76a‧‧‧縫隙
76‧‧‧彈簧
77‧‧‧夾持部
81‧‧‧按壓構件(第1按壓元件)
82‧‧‧按壓構件(第2按壓元件)
83‧‧‧按壓構件(第3按壓元件)
320‧‧‧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
321‧‧‧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
322‧‧‧後側延出部
331‧‧‧元件部
351‧‧‧對向面
352‧‧‧夾持部之元件
361‧‧‧按壓構件(按壓元件、前側元件)
361f‧‧‧對向面
362‧‧‧按壓構件(按壓元件、後側元件)
362f‧‧‧對向面
411‧‧‧介插於第1按壓元件與基座側元件之間的介插構件
412‧‧‧介插於第2按壓元件與基座側元件之間的介插構件
413‧‧‧介插於第3按壓元件與基座側元件之間的介插構件
720‧‧‧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
C‧‧‧隔離距離
D‧‧‧厚度
E‧‧‧蕭氏硬度
LP‧‧‧直線
P1、P2‧‧‧點
R1~R7‧‧‧區域
t‧‧‧介插構件前端部之厚度尺寸
△H‧‧‧容許變位量
θ‧‧‧張角
[圖1]是顯示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器之1實施形態之光連結器構造的截面圖。
[圖2]是說明圖1之光連結器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光纖連接器)之構造的立體圖。
[圖3]是將圖1之光連結器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光纖連接器)各元件的對向面並排地配置,並顯示其之概略構造的說明圖。
[圖4A]是顯示圖2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的截面(與調心溝之延伸存在方向正交的截面)構造的圖,並顯示在 元件間使介插構件切入的狀態。
[圖4B]是顯示圖2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的截面(與調心溝之延伸存在方向正交的截面)構造的圖,並顯示從元件間拉出介插構件且將插入光纖(詳細而言是插入光纖之裸光纖)把持固定於元件間的狀態。
[圖5A]是說明圖2之光連結器之夾持部的基座側元件(基座構件)與前側元件(按壓構件)之間之第2光纖的自由移動範圍、與對於前側元件(按壓構件)之基座側元件(基座構件)之張角之關係的圖。
[圖5B]是說明圖2之光連結器之夾持部的基座側元件(基座構件)與前側元件(按壓構件)之間之第2光纖的自由移動範圍、與對於前側元件(按壓構件)之基座側元件(基座構件)之張角之關係的圖。
[圖5C]是說明圖2之光連結器之夾持部的基座側元件(基座構件)與前側元件(按壓構件)之間之第2光纖的自由移動範圍、與對於前側元件(按壓構件)之基座側元件(基座構件)之張角之關係的圖。
[圖6]是顯示圖2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基座構件(基座側元件)、及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附近構造的圖。
[圖7]是顯示圖2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基座構件(基座側元件)、及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附近構造的圖。
[圖8A]是顯示本發明之不同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器的平面圖。
[圖8B]是顯示本發明之不同實施形態之光纖連接器的 測面截面圖。
[圖9]是說明用於本發明之1實施形態例之固定折射率匹配材料之物性的適宜範圍的圖。
[圖10]是顯示作為與第1光纖光學連接之第2光纖來使用之附有空孔之光纖的截面(垂直於光纖長邊方向之截面)構造之一例的横截面圖。
以下,針對實施本發明之1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來說明。
圖1所示之光連結器10是將本發明之光纖連接器具體化的1實施形態。圖1所示之光連結器10是在套圈31之後側(與前端之接合端面31a相反之側。圖1中為右側)將組裝有夾持部33之構成之附有夾持部的套圈30加以收納於套筒狀之殼體20的構成。
如圖1、圖2所示,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是具備有前述套圈31、在形成於該套圈31之光纖孔31b內插固定的光纖即內藏光纖32(第1光纖)、及夾持部33來構成。
如圖1、圖3所示,內藏光纖32具有朝套圈31後側延伸出去之部分。又,如圖3所示,朝內藏光纖32之套圈31後側所延伸出去之部分的前端面(後端面32a)會附設有光透過性高分子材料所構成的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
將在光纖(內藏光纖32)之後端面32a附設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者,在以下稱為附有匹配材料的光纖320。
如圖1、圖2所示,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 33是以下構成:將細長形狀之基座側元件35(基座構件)與沿著該基座側元件35來延伸存在之按壓元件36(按壓構件)所構成之半圓構造的元件部331收納保持於以加工金屬板而成之截面C形或U字形(圖示例中為截面C形)延伸存在的彈簧37內側。彈簧37具有作為使按壓元件36朝向基座側元件35來彈性賦予勢能之勢能構件的功能。
將從圖1所示之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套圈31朝後側延伸出去之部分在以下稱為後側延出部322。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包含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
如圖1所示,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包含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後端部會配置於夾持部33之基座側元件35與按壓元件36之間。圖1中,包含後側延出部322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約略全長都配置於基座側元件35與按壓元件36之間。
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從套圈21沿著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套圈31之光纖孔31b的中心軸線方向)來延伸存在。
而,本說明書中,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後端部會當作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端部來處理。
如圖1所示,在內藏光纖32,可使插入於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元件35、36(基座側元件35與按壓元件36)間的不同光纖1(第2光纖),透過固態折射率匹配 材料321來光學連接。
如圖4A所示,光連結器10之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會利用介插於該元件35、36間之板狀的介插構件40而稍微押開。如圖1、圖2所示,在利用介插構件40所押開之元件35、36間,從與其套圈側(前側)相反之後側,可插脫與內藏光纖32光學連接之光纖1。將此時之夾持部33的狀態在以下稱為開放狀態。又,在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使介插構件40切入之光連結器10在以下稱為附有介插構件之光連結器。
介插構件40會押開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並具有作為使朝元件35、36間之光纖1可插脫的開放機構的功能。
將與內藏光纖32光學連接之光纖1在以下稱為插入光纖。
插入光纖1在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的元件間35、36從夾持部33後側插入,並將其前端碰觸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藉此便可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光學連接。將前端碰觸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插入光纖1會透過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與內藏光纖32光學連接。
如圖2、圖4A所示,在此說明之光連結器10會包含切入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的介插構件40。亦即是,光連結器10是附有介插構件之光連結器。
切入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的介插構件40會利用彈簧37之彈性而包夾於元件35、36間。但,介插構件40可 用手動從元件35、36間拔除。
將插入光纖1前端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碰觸時,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元件35、36間配置有插入光纖1前端部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部。
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開放狀態的夾持部33會在保有將插入光纖1前端碰觸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狀態,拔去介插構件40,藉此利用彈簧37之彈性,將插入光纖1前端部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部把持固定於元件35、36間。其結果,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便會維持諸光纖1、32的光學連接狀態。
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具有作為用以將諸光纖1、32光學連接之光纖連接器的功能。
又,將該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收納於殼體20之光連結器10亦可當作光纖連接器來處理。
而,圖4A、圖4B所示之介插構件40可插脫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
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按壓元件36可藉由朝基座側元件35與按壓元件36之間之介插構件40的插脫來開關。
圖1、圖2所例示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的套圈31(套圈本體)是例如氧化鋯陶瓷、玻璃等所構成之毛細管狀的單心用套圈。該套圈31之光纖孔31b是貫通該套圈31內側的貫通孔。
作為該套圈31,例如可使用SC形光連結器(SC形光連結 器(JIS C 5973所制定之F04形光連結器。SC:Single fiber Coupling optical fiber connector)、MU形光連結器(JIS C 5973所制定之F14形光連結器。MU:Miniature-Unit coupling optical fiber connector))等之單心用光連結器所使用的套圈。
如圖1、圖3所示,內藏光纖32(在此為裸光纖)具有定位於套圈31前端之對接接合用之接合端面31a的前端面。內藏光纖32前端面與套圈31之接合端面31a一起研磨完畢。
內藏光纖32會將內插於光纖孔31b之部分利用接著劑來接著等固定於套圈31而設置。
套圈31在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中,具有作為固定內藏光纖32(第1光纖)之光纖固定部的功能。
如圖1、圖2所示,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按壓元件36是由第1按壓元件361、透過該第1按壓元件361配置於前述套圈31及與凸緣部34相反側(後側)的第2按壓元件362所構成。以下,將第1按壓元件361亦稱為前側元件,將第2按壓元件362亦稱為後側元件。
這些按壓元件(前側元件361及後側元件362)會具有作為將插入於該按壓元件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的光纖1、32利用彈簧37之彈性押入基座側元件35之按壓構件的功能。
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會插入於夾持部33之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端會配置於與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 前後方向(圖1、圖3中為左右方向)之前側元件361中央部對應的位置。
內藏光纖32是從配置於夾持部33之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的後端,延伸存在到定位於套圈31之接合端面31a的前端面為止之短條狀光纖。
圖1~圖3所例示之夾持部33的基座側元件35是從外插固定於套圈31後端部之環狀凸緣部34朝後側(圖1、圖3中為右側)延伸出去的延出部。
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會在與基座側元件35之按壓元件36相對向之對向面35f,收納於朝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延伸存在形成的調心溝38a。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利用內藏光纖32之剛性,可維持朝調心溝38a之收納狀態。
如圖5A~圖5C所示,調心溝38a會收納有垂直於內藏光纖32之其光軸的截面(以下亦稱為横截面)方向的一部分。在內藏光纖32之其横截面方向,未收納於調心溝38a之部分會從基座側元件35朝前側元件361側突出。
作為插入光纖1,會採用在所謂的光纖心線、光纖素線之裸光纖塗裝(被覆)樹脂被覆材之構成的被覆光纖。
插入光纖1(被覆光纖)以將其之前端部的被覆除去並使裸光纖1a(以下稱為插入側裸光纖)露出之狀態,從殼體20之後側(與套圈31之接合端面31a所位於之前側相反側的端部)朝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元件35、36間插入。
例如圖1所示,插入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的插入光纖1中,使其前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碰觸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藉此透過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來與內藏光纖32光學連接。
對於插入光纖1之內藏光纖32的光學連接,具體而言是內藏光纖32與插入側裸光纖1a之光學連接。
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的夾持部33會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部、與光學連接於內藏光纖32之插入光纖1的前端部利用彈簧37之彈性把持固定於元件35、36間,藉此便可安定維持內藏光纖32與插入光纖1之光學連接狀態。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部與插入側裸光纖1a會把持固定於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
插入側裸光纖1a藉由往來自夾持部33後側之元件35、36間送入插入光纖1的,便會插入於基座側元件35之調心溝38a(參照圖3、4A、圖4B)。基座側元件35之調心溝38a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部與光學連接於內藏光纖32之插入光纖1的前端部利用彈簧37之彈性把持固定於元件35、36間時,應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光軸1p(參照圖6)高精度地定位於內藏光纖32後端的光軸32b,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部與插入側裸光纖1a精密地定位調心。
插入於調心溝38a之插入側裸光纖1a會利用調心溝38a定位成可對接連接於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後端。
調心溝38a亦會發揮以下效果: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後端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彼此定位調心成可對接連接。
圖3、圖6等所例示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會形成為包覆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全體之部分球狀。
又,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沿著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來延伸存在並形成為包覆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層狀。又,該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外面(除去與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相接之面的面)會形成為部分球面狀。
將垂直於內藏光纖32後端(參照圖6、圖7)之內藏光纖光軸32b(以下稱為內藏光纖後端光軸)的假想面在以下稱為內藏光纖32後端假想垂直面。垂直於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的內藏光纖後端面32a會與內藏光纖32後端假想垂直面(第1光纖前端假想垂直面)一致。
圖6、圖7中,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距內藏光纖32後端假想垂直面的距離為最大的頂點會位於將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第1光纖前端面)中央部朝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方向延長的假想延長線上。
從內藏光纖32後端假想垂直面到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頂點為止的距離會比部分球面狀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外面的彎曲半徑更小。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頂點之對於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之假想延長線的容許偏移量(對於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之假想延長線之其垂直方向的隔離距離)會在相對 於直徑125μm之第1光纖(內藏光纖32)例如在10~20μm的範圍。
圖6、圖7所示之內藏光纖32及插入側裸光纖1a是單模態光纖。內藏光纖32之模場徑為1~15μm。圖6、圖7中,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頂點會位於將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內藏光纖32的核心部32c(或是模場)朝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方向延長的假想延長線內。
圖3、圖6、圖7所例示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頂點具體而言會高精度地定位於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之假想延長線上。
而,圖6、圖7中,符號32d是顯示內藏光纖32之包層,符號1f是顯示插入側裸光纖1a之包層部。
作為內藏光纖32,亦可採用單模態光纖以外之光纖。例如,作為內藏光纖32,採用了多模態光纖時,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頂點議會位於將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第1光纖前端面)中央部朝內藏光纖後端光軸方向延長的假想延長線上。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必須具有折射率匹配性。此時之折射率匹配性是指連接用光透過性材料(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折射率與光纖(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及內藏光纖)之折射率的接近程度。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折射率只要是與光纖之折射率相近者,並無特別限定,但從因菲涅耳反射之回避的傳送損失的方面來看,與光纖之折射率差宜為±0.1以 內,更宜為±0.05以內。而,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與內藏光纖32之折射率彼此不同時,這些光纖之折射率的平均值、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折射率的差宜在上述範圍內。
作為在內藏光纖後端面32a設置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手法,並無特別限定。
作為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例如亦可為利用使已塗布液狀高分子材料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包含印刷、吹附、靜電塗布等)的塗膜固化的樹脂膜、CVD法(化學氣相蒸鍍。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或是PVD法(物理氣相蒸鍍。PVD: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而形成的蒸鍍膜(樹脂膜)等。
又,層狀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可為使從薄膜母材(高分子薄膜)切出成適合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尺寸的小片與內藏光纖後端面32a接著者。為了附設部分球狀的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例如亦可使用從形成有大量部分球狀之部分的薄膜母材切出的部分球狀的小片。
又,往靜電塗布等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塗布液狀高分子材料,可解除對於從薄膜母材切出之小片的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精密定位,且,亦可形成部分球狀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
作為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材質,例如可舉例又壓克力系、環氧基系、乙烯系、矽系、橡膠系、氨基 甲酸乙酯系、甲基丙烯酸系、環氧基系、氟素化壓克力系等的高分子材料。
作為前述高分子薄膜,可使用使上述高分子材料所構成之黏著材為薄膜狀者,當中從耐環境性、接著性之方面來看,一般而言亦可適宜地使用矽系、壓克力系者。
插入側裸光纖1a、內藏光纖32是石英系光纖。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是與石英系光纖相比,硬度特別低的軟質層。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在碰觸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前端時,可緩和因碰觸之衝撃力,具有作為防止內藏光纖32後端及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缺陷等損傷之緩衝層的功能。
如圖9所示,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蕭氏硬度E(依據JIS K 6253)宜為30~85(30以上,85以下)。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蕭氏硬度E如過低(例如在圖9之區域R3內),便會無法獲得充分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碰觸的衝撃力緩和效果。蕭氏硬度E如為30以上,便可防止此情形。
蕭氏硬度E如為30以上,例如即使因在調心溝19a內之光纖2、22端部的位置調整、或溫度或濕度之變動,對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施加很大力量時,亦可充分地獲得緩和因往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碰觸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衝撃力的效果。因此,便可防止內藏光纖32後端及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缺陷等的損傷。
又,如使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蕭氏硬度E為30以上,亦可有防止在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成為損失增加之原因的皺紋形成等的變形發生的優點。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蕭氏硬度E如過高(例如在區域R4),在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有凹凸時,對於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追隨變形便會不夠充分,在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就容易產生從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模場部分隔離之處。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如使其之蕭氏硬度E為85以下時,對於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便可有充分的追隨變形,便可容易實現對於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模場部分(包含核心部1e)的密合。又,蕭氏硬度E85以下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與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追隨變形並密合,藉此即使溫度或濕度之變動,亦不易從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模場部分隔離,便可安定地保有對於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模場部分的密合。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依據JIS K 6253之蕭氏硬度E為30~85)之厚度D(參照圖6)宜比10μm更大。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厚度D宜為20~60μm(20μm以上,60μm以下)。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厚度D更具體而言是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中內藏光纖32其後端面32a之位於光軸32b延長線上的部分且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的尺寸。
而,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會與內藏光纖32之其後端面32a之光軸方向一致。又,圖1等所例示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中,內藏光纖32之其後端面32a之光軸方向會與內藏光纖32之其前端面之光軸方向一致。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厚度D是指位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光軸延長線上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被覆厚度。
如圖9所示,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如過薄時(例如在區域R5),便無法充分地發揮因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碰觸而作用於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衝撃力的緩和效果。但,如使厚度D為20μm以上,便可充分發揮作為緩和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碰觸時之衝撃力之緩衝層的功能。
又,使厚度為20μm以上,對於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便可有充分的追隨變形,則在與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密合上相當有利。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如過厚時(例如在圖9之區域R6),押附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變形會較大,對於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之其光軸垂直方向的位置或方向便不易安定,會有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調心精度降低的傾向。又,如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過厚時,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押附於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後,亦根據作用於光連結器10之振動等的外力或溫度變化等,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的位置(與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光軸垂直方向之位置)、方向、調心精度便容易變動。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厚度D如為20~60μm,在保有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的位置、方向、調心精度的安定性的觀點上較為有利。
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的位置、方向的安定性亦會受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硬度的影響。
圖9中,將連結蕭氏硬度E85且厚度40μm之點P1、與蕭氏硬度E30且厚度60μm之點P2的直線當作直線LP。此時,與比直線LP厚度更大之側的區域(區域R7等)相比,包含直線LP,在比此厚度更小之側的區域(區域R1等),便不易引起對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的位置、方向的不安定化。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中,蕭氏硬度E為30~85,厚度D為20~60μm以下,且圖9中,可適宜地用於除了區域R7之區域(區域R1)之蕭氏硬度E及厚度D者。即,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在圖9中,可適宜地用於處在(蕭氏硬度E;30,厚度;20μm)、(蕭氏硬度E;85,厚度;20μm)、(蕭氏硬度E;85,厚度;40μm)、(蕭氏硬度E:30,厚度:60μm)所包圍之範圍內者。
作為插入光纖1(具體而言是插入側裸光纖1a),亦可採用附有空孔之光纖1A(參照圖10)。
圖10是顯示垂直於附有空孔之光纖1A長邊方向(光軸方向)之截面構造的一例。如圖10所示,附有空孔之光纖1A是具有複數個在導波方向連續之空孔1g的光纖。作為附有 空孔之光纖(Holey Fiber、HF),有孔助光纖(Hole-Assisted Fiber、HAF)等。
圖10所例示之附有空孔之光纖1A具有:核心部1h、與包圍其周圍的包層部1i,並在包層部1i形成有複數個空孔1g。複數個空孔1g會均等地配置於核心部1h的周圍。
內藏光纖後端面32a除了圖6、圖7所示之垂直於內藏光纖32後端之光軸32b的平坦面以外,亦可採用已PC研磨(PC:Physical Contact)者。在已PC研磨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情形下,亦適合使用圖9所示之區域R1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
圖1~圖4B所例示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基座側元件35是與前述凸緣部34一體地形成的塑膠製或金屬製的構件。但,作為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例如可為利用插入成形、接著固定、嵌合固定等來與金屬製之凸緣部34,將塑膠製之基座側元件35一體化的構成。
如圖1、圖2所示,彈簧37形成為將其延身存在方向當作長邊方向的細長形狀。圖1、圖2所示之彈簧37之長邊方向(延身存在方向)的中央部會形成有縫隙37a。圖1、圖2所示之彈簧37會構造成具有從縫隙37a到前側(套圈31側)之前側彈簧部37b、與從縫隙37a到後側的後側彈簧部37c。
如圖2所示,彈簧37會形成有橫跨其長邊方向全長而延伸存在的側部開口部37d。前述縫隙37a會從彈簧37所面臨前述側部開口部37d的兩端,在彈簧37透過其內側之元件部331朝向位於與前述側部開口部37d相反的部分(背 側連續部37e),沿著彈簧37圓周方向來延伸存在地形成2條。彈簧37之前側彈簧部37b與後側彈簧部37c是只透過2條縫隙37a之間所確保的背側連續部37e來連繋,而具有作為分別獨立之彈簧的功能。
如圖1、圖2所示,構成按壓元件36之2個元件(前側元件361與後側元件362)當中,後側元件362其全體會收納於彈簧37之後側彈簧部37c內側並利用後側彈簧部37c之彈性與基座側元件35的後端部一起保持。另一方面,前側元件361會收納於彈簧37之前側彈簧部37b內側與後側彈簧部37c內側,並利用彈簧37之彈性,與基座側元件35一起保持。
而,作為夾持部33,前側元件與後側元件之邊界部會位於彈簧37之縫隙37a,亦可採用前側元件只收納於前側彈簧部37b內側的構成。
如圖1、圖2所示,將由插入光纖1之被覆材所被覆之部分在以下稱為被覆部1b。
如圖1、圖3所示,基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形成有:用以收納已述之調心溝38a、與插入光纖1之被覆部1b並定位之被覆部收納溝38b所構成的光纖定位溝38。調心溝38a形成於與基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的前側元件361相對向的部分。被覆部收納溝38b會從調心溝38a後端朝後側延伸存在形成。
對光纖定位溝38,可將插入光纖1從殼體20之後端開口部送入並插入。又,藉由該送入,便可將預先已對插入光 纖1剝線之插入側裸光纖1a朝調心溝38a插入。
調心溝38a會與貫通前述套圈31之光纖孔31b連續並從基座側元件35前端(圖3中為基座側元件35之左端)沿著其延伸存在方向(長邊方向)來延伸存在形成。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會收納於調心溝38a。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端(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會配置於調心溝38a之長邊方向中央部(圖示例中,從長邊方向中央朝前側(套圈31側)偏移若干的位置)。
被覆部收納溝38b從前述調心溝38a之後端(與套圈31側前端相反之側的端部)沿著基座側元件35之延伸存在方向,延伸存在形成直到該基座側元件35之後端。
如圖4A、圖4B所示,圖示例之調心溝38a為V溝,但並不限於此,例如亦可採用圓溝(截面半圓狀之溝)、U溝等。
如圖3所示,被覆部收納溝38b為了將比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更粗之被覆部1b收納並定位,與調心溝38a相比,會使溝幅及深度更大。
如圖1、圖3所示,圖示例之光連結器10的夾持部33會構造成在後側元件362之對向面362f亦形成有被覆部收納溝38c。形成於後側元件362之對向面362f之被覆部收納溝38c會形成於與基座側元件35之被覆部收納溝38b對應的位置。
被覆部收納溝38b、38c之前端部會形成為隨著往前側,溝幅及深度會變小之尖細錐狀。
被覆部收納溝38b、38c前端部會發揮以下功能:將從夾持部33後側插入於光纖定位溝38的插入光纖1前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圓滑地導入調心溝38a。
如圖3所示,被覆部收納溝38b、38c之後端部38b2、38c2會形成為從被覆部收納溝38b、38c之前端部及後端部之間的主溝部38b1、38c1後端隨著往後側,溝幅及深度變大的錐狀。
被覆部收納溝38b、38c後端部38b2、38c2會在元件部331後端使其為開口之錐狀開口部。
被覆部收納溝38b、38c當中,收納插入光纖被覆部1b並定位的是主溝部。
被覆部收納溝38b、38c之前端部會形成為從主溝部前端隨著往前側,溝幅及深度會變小的尖細錐狀。
而,作為夾持部,可採用在基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後側元件362之對向面的其中一方或是兩方形成被覆部收納溝的構成。夾持部之元件35、352的被覆部收納溝38b、38c會以任一者均在夾持部33後端開口的方式來形成。又,作為被覆部收納溝38b、38c,在此為V溝,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採用圓溝(截面半圓狀之溝)、U溝、角溝等。
如圖4A所示,光連結器10之夾持部33的一對元件35、36(基座側元件35與按壓元件36)間會利用介插於該元件35、36間之板狀的介插構件40,稍微被押開,並可將插入光纖1之剝線完畢的裸光纖1a及被覆部1b從夾持部33後側朝光纖定位溝38插入(押入)。將此時之夾持部33的狀態在 以下稱為開放狀態。又,將使介插構件40切入於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的光連結器10在以下稱為附有介插構件之光連結器。
如圖2、圖4A所示,切入於光連結器10之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基座側元件35與按壓元件36)間的介插構件40會發揮抵抗夾持部33之彈簧35的彈性並維持一對元件35、36間之開放狀態的功能。切入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的介插構件40會利用夾持部33之彈簧37的彈性,把持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
如圖4A、圖4B所示,以下針對夾持部33,在垂直於其前後方向的横截面,將彈簧37之側部開口部37d側稱為開口側(圖4A、圖4B之右側),並將與開口側相反之側稱為裏側。又,將從開口側觀察並相對於裏側之進退方向,即圖4A、圖4B之左右方向亦稱為往裏方向。
夾持部33之元件35、36應將配置於該元件35、36間之光纖在夾持部33横截面從正交於往裏方向的上下方向兩側來把持,在夾持部33上下方向並排地配置。
如圖4A所示,該介插構件40會從夾持部33開口側切入於元件35、36間地來插入。又,該介插構件40會插入於貫通光連結器10之套筒狀的殼體20(參照圖1)厚度的介插構件插通孔(省略圖示),並使其前端部40a(參照圖4A)切入於夾持部33的一對元件35、36間。
如圖4A、圖4B所示,介插構件40在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於夾持部33往裏方向用不會到達元件35之光纖定位 溝38的插入深度來插入,便不會妨礙往光纖定位溝38之插入光纖1的插入作業。
如圖2所示,介插構件40會與按壓元件36之2個元件(前側元件361與後側元件362)對應,並分別介插於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及後側元件362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亦即是,前述介插構件40會與按壓元件36之2個元件361、362對應,並在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前後方向(圖1左右方向)在彼此不同之位置,合計共2根介插於夾持部33之一對元件35、36間。
圖2中,對於介插於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的介插構件40,賦予符號41,對於介插於後側元件362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的介插構件40賦予符號42。
如圖2、圖4A、圖4B所示,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33的元件35、36會形成有介插構件40之前端部40a插入成可插脫的介插用凹處35a、36a。介插用凹處35a、36a在前側元件361之對向面361f及基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彼此對應之位置、與後側元件362之對向面362f及基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彼此對應的位置,從元件35、36之對向面凹陷地來形成。在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之夾持部33的元件部331,形成於元件35、36之對向面彼此對應之位置的介插用凹處35a、36a成對地形成於於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之2處。
如圖2、圖4A、圖4B所示,各介插用凹處35a、36a會從面臨彈簧37之側部開口部37d之元件35、36側面(以 下亦稱為開口側側面)朝向光纖定位溝38來延伸存在形成。介插用凹處35a、36a會形成於元件35、36之對向面35f、361f、362f的夾持部33開口側端部。又,介插用凹處35a、36a會在元件35、36之開口側側面開口地來形成。
2根介插構件41、42插入成可分別插脫於與元件35、36之對向面彼此對應之位置之一對的介插用凹處35a、36a。
針對圖3、圖4A、圖4B所示之夾持部33的基座側元件35,將與其對向面35f之調心溝38a延伸存在方向垂直的方向(圖3上下方向)稱為寬度方向。又,針對按壓元件361、362,將與其之對向面361f、362f之調心溝38a延伸存在方向垂直的方向(圖3上下方向)稱寬度方向。
夾持部33之元件35、36中,其寬度方向其中一端會收納於夾持部33開口側,寬度方向另一端會在夾持部33裏側之方向收納於彈簧37內側。
光纖定位溝38在基座側元件35之寬度方向中央部朝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來延伸存在形成。
基座側元件35之介插用凹處35a以不會到達光纖定位溝38的方式來設定從基座側元件35寬度方向之夾持部33開口側往裏側之延伸存在尺寸。按壓元件361、362之介插用凹處36a會從與基座側元件35之介插用凹處35a之夾持部裏側之端部相對向的位置往夾持部開口側延伸存在形成。
介插構件40在與前端部40a相反之基端側具有朝殼體20(參照圖1)外側突出的部分,並可將該部分作為用以 從光連結器10拉出介插構件40之拔去操作用的拔去操作部來使用。
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可藉由往元件35、36間之介插構件40的插脫(詳言之是往一對介插用凹處35a、36a之介插構件40的插脫)而開關。
而,作為介插構件40,只要是可抵抗夾持部33之彈簧35之彈性並維持一對元件35、36間之開放狀態,且可從一對之元件35、36間的拔去操作的構成即可。又,介插構件40之形狀並不限定於板狀,例如可為柔軟之片狀、或棒狀。
光連結器10是現場組裝形光連結器。
如圖2、圖4A所示,要將該光連結器10安裝(組裝)於插入光纖1前端部,會利用切入於其元件35、36間的介插構件40使夾持部33預先為開放狀態(即附有介插構件之光連結器的狀態)。且,將剝線完成之裸光纖1a的插入光纖1從殼體20之後端開口部朝夾持部33之元件部331的光纖定位溝38送入,藉此將插入側裸光纖1a朝調心溝38a插入,並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碰觸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接著,維持碰觸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狀態,來將切入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的介插構件40全部拔去(參照圖4B)。
藉此,便可獲得插入於插入光纖1之光纖定位溝38的部分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以彼此光學連接狀態,利用夾持部33之彈簧35的彈性,把持固 定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的光纖連接構造。又,其結果,會藉由限制從插入光纖1之夾持部33的拉出,便可在插入光纖1之前端部安裝(組裝)光連結器10。
針對夾持部33,將插入於插入光纖1之光纖定位溝38的部分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把持固定於一對元件35、36間的狀態在以下稱為光纖把持狀態。
插入光纖1在現場進行其前端部的除去被覆(裸光纖1a之剝線)及切割後,再朝光纖定位溝38插入。
插入光纖1之裸光纖1a的剝線長度L(參照圖1)是在只用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往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碰觸所需要的長度來將插入光纖1朝光纖定位溝38送入時,確保使裸光纖1a收納於光纖定位溝38之調心溝38a,且被覆部1b收納於元件部331之溝38b、38c。因此,在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後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碰觸之後,從夾持部33拔去介插構件40並使夾持部33為光纖把持狀態時,插入側裸光纖1a會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一起把持固定於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插入光纖被覆部1b便把持固定於後側元件362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
與按壓元件36之基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1相對面之對向面(在此是前側元件361的對向面361f。參照圖3)的調心溝38a所相對面的部分會成為已確保較高平面度的平坦面。從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拔去介插構件40時,插入側裸光纖1a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會 利用夾持部33之彈簧35的彈性來押附於調心溝38a,並利用調心溝38a精密地定位(調心)。其結果,插入側裸光纖1a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會以彼此光學連接的狀態把持固定於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
作為插入光纖1,裸光纖1a外徑會採用與內藏光纖32外徑相同者。
而,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例如在內藏光纖32之其後端面32a與內藏光纖32側面(周面)之間形成有倒角部時,亦可在內藏光纖後端面32a以外設置倒角部。但,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不會設於內藏光纖32側面。又,設於比內藏光纖32側面更後側的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設置範圍會限定於內藏光纖32側面之假想延長線的範圍內。
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中,在垂直於其光軸1p(參照圖6)的平坦面以外,亦會有凹凸存在的情形。
如圖1所示,在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碰觸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並與內藏光纖32光學連接的構成中,即使在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有凹凸存在,藉由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與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緊密接合,便可實現低損失情形下的光學連接。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會將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及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諸模場部分間毫無間隙地埋入。
如圖4A、圖4B所示,夾持部33之按壓元件361、362會利用朝該按壓元件361、362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之介 插構件40的插脫,相對於基座側元件35,藉由以夾持部33裏側之端部(在以下稱為裏側端部)為中心的旋轉而開關。
按壓元件361、362在其裏側端部與基座側元件35裏側端部直接抵接時,相對於基座側元件35,以朝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延伸存在的旋轉軸線為準而可旋轉。
針對圖4A、圖4B所示之介插構件40,在切入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之狀態下,將夾持部33往裏方向及垂直於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前後方向之方向的尺寸在以下稱為厚度尺寸。
針對板狀之介插構件40,其厚度方向之尺寸(圖4A中為上下方向之尺寸)便是厚度尺寸。
又,針對切入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的介插構件41,對於切入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之前端部40a的厚度尺寸賦予符號t(參照圖4B)。
圖4A、圖4B所示之介插構件40在切入於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之前端部40a的基端側會具有比前端部40a厚度尺寸更大的基部40b。介插構件40可朝元件35、36間插入到位於前端部40a與基部40b之間之邊界部的段差面40c與元件部331抵接的位置(插入極限位置)為止。
圖4A之角度θ是顯示前側元件361及基座側元件35之夾持部33諸裏側端部會抵接且前側元件對向面361f處於傾斜於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之狀態時,相對於前側元件361之基座側元件35的張角。該張角θ具體而言是指對於前側元件對向面361f之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的張角。
對於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之按壓元件361、362的基座側元件35的張角(具體而言是對於按壓元件對向面361f、362f之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的張角)會利用介插構件前端部40a之厚度尺寸t的選擇來變更。又,該張角會根據介插構件前端部40a之夾持部33往裏方向之插入深度而改變。
如圖4B所示,前側元件361在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並沒有介插構件40,並在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把持內藏光纖32時,利用以內藏光纖32為中心之旋轉,相對於基座側元件35可傾動。圖4B是顯示前側元件對向面361f與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平行的狀態。但,前側元件361中,其寬度方向之夾持部33裏側端部會與基座側元件35之裏側端部抵接,且對向面361f與內藏光纖32抵接,亦可獲得對向面361f傾斜於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的狀態。亦可將此時之前側元件361的狀態稱為傾斜把持狀態。
如圖4A、圖4B所示,基座側元件35之介插用凹處35a的底面35b會與基座側元件35之對向面35f形成為平行。前側元件361之介插用凹處36a的底面36b會與前側元件361之對向面361f形成為平行。
傾斜把持狀態之前側元件361之介插用凹處36a的底面36b會用與對於前側元件對向面361f之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的張角θ相同角度,相對於基座側元件35之介插用凹處35a的底面35b來傾斜。
又,前側元件361亦會在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與內藏光纖32一起把持插入側裸光纖1a時,便可獲得已述之傾斜 把持狀態。
元件35、361中,將與插脫於元件35、361間之介插構件41的前端部40a接觸的區域在以下稱為介插構件接觸區域。介插構件接觸區域會存在於元件35、361彼此相對向的部分。
本實施形態之夾持部33之元件35、361的介插構件接觸區域具體而言會確保於傾斜把持狀態之前側元件361之介插用凹處底面36b及基座側元件35之介插用凹處底面35b。
介插於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之介插構件41之前端部40a的厚度尺寸t會設定成比傾斜把持狀態之前側元件361之介插構件接觸區域、與基座側元件35之介插構件接觸區域之間的隔離距離最小值更大。
本實施形態之介插構件41前端部40a之厚度尺寸t會設定成比傾斜把持狀態之前側元件361之介插用凹處底面36b的介插構件接觸領域與基座側元件35之介插用凹處底面35b之介插構件接觸領域之間的隔離距離最小值更大。
而,作為夾持部33,並不限定於在元件35、36兩方形成有介插用凹處的構成,亦可採用在元件35、36兩方不存在介插用凹處的構成,只在元件35、36單方有介插用凹處存在的構成。
如圖4A所示,前側元件361之寬度方向之夾持部33裏側端部與基座側元件35之裏側端部抵接,前側元件對向面361f處於傾斜於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之狀態時,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的隔離距離C是指相對於前側 元件對向面361f與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之間之中間的假想中間平面(及其假想延長線)的正交方向中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的隔離距離。
傾斜把持狀態之前側元件361之介插用凹處底面36b之介插構件接觸區域與基座側元件35之介插用凹處底面35b之介插構件接觸區域之間的隔離距離亦相當於前側元件對向面361f與基座側元件對向面35f之間的隔離距離C。
如圖4A、圖6所示,插入於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之元件35、36間的插入側裸光纖1a會在元件35、36間配置成可自由移動。
針對夾持部33,在前側元件361及基座側元件35,將介插構件41插入於插入極限位置的狀態在以下稱為最大開放狀態。
對於最大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之前側元件361的基座側元件35的張角θ可限制來自與調心溝38a內面與前側元件361(具體而言是其之對向面361f)之間之插入側裸光纖1a的脫落,且設定成可許可在元件35、361間之插入側裸光纖1a之自由移動的大小。但,本實施形態之光連結器10之最大開放狀態的夾持部33會是以下構成:將前側元件361與相對於基座側元件35之間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的假想延長線之其垂直方向的可變位量限制在內藏光纖32徑(包層徑)的50%以下。
如圖5A~圖5C所示,將插入於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之前側元件361及基座側元件35間之插入側裸光纖1a的 前端之與相對於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之假想延長線之該假想延長線垂直之方向的可變位量在以下稱為容許變位量△H。圖5A~圖5C中,容許變位量△H具體而言是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光軸1p相對於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假想延長線且垂直於該假想延長線方向的容許偏移量(容許軸偏移量)。
如圖5A、圖5C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光連結器10之夾持部33會用最大開放狀態,在插入於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的插入側裸光纖1a,並以內藏光纖32直徑(包層徑)之50%以下的容許變位量△H(容許軸偏移量)為準,允許自由移動。
亦即是,附有介插構件之光連結器狀態下光連結器10之附有夾持部的套圈30會成為以下構成:將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的容許變位量△H(容許軸偏移量)限制於內藏光纖32徑的50%以下。
圖5A是顯示將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的容許變位量△H(容許軸偏移量)設定成內藏光纖32徑的50%。圖5C是顯示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容許變位量△H(容許軸偏移量)設定成比內藏光纖32徑的50%更小。
圖5B是說明對比例之圖。
如圖7所示,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容許變位量△H(容許軸偏移量)如比內藏光纖32半徑更過大時(參照圖5B),在從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其頂點到與調心溝38a溝底相 反側,插入側裸光纖1a之前端面1c外周的邊緣部可產生與從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其頂點偏移很大之位置抵接的狀態。
在圖7所示之狀態下,從夾持部33拔去介插構件41時,插入側裸光纖1a會利用夾持部33之彈簧37的彈性,在與基座側元件35接近之前側元件361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來押壓。本發明者從圖7所示之狀態,在前側元件361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來押壓之插入側裸光纖1a的前端會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來押壓,便可明瞭到這是從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剝落的原因。又,本發明者掌握到以下情形:從圖7所示之狀態來看,因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從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來押壓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作用的押壓力,即使不會從內藏光纖後端面32a剝落,亦可能產生破損,而該破損會是在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與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間捲入氣泡的原因。
相對於此,如圖5A、圖5C所示,在將前側元件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的容許變位量△H限制於內藏光纖32徑(包層徑)的50%以下的構成中,從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拔去介插構件41時,利用夾持部33之彈簧37的彈性,便可使押壓於與基座側元件35接近之前側元件361的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前端面1c)朝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滑動並且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且圓滑地變位。其結果,在把持固定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於前側元件 361與基座側元件35之間時,便可防止來自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剝落,或成為與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之間捲入氣泡之原因的破損。
故,本實施形態中,利用具有將內藏光纖32及插入側裸光纖1a之諸模場部分之間作為緩衝層之功能的軟質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便可埋入,可確實地實現諸光纖32、1a之低損失情形下的光學連接。
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容許變位量△H限制於內藏光纖32徑的50%以下的構成中,可使插入於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之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的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在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與其頂部(頂點或其附近)抵接。
碰觸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部分會沿著插入側裸光纖前端面1c變形。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容許變位量△H限制於內藏光纖32直徑的50%以下的構成中,在利用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碰觸而變形的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與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部側面抵接之部分會不存在,或是即使存在也僅有少許。又,在利用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碰觸而變形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藉由拔去介插於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的介插構件41,可與從調心溝38a內面隔離之位置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來變位的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部側面抵接的部分會不存在,或是即使存在也僅有少許。在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容許變位量△H限制成內藏光纖32直徑之50%以 下的構成中,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不會妨礙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變位。
故,在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容許變位量△H限制成內藏光纖32直徑之50%以下的構成中,將介插於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的介插構件41拔去時之從調心溝38a內面隔離的位置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之插入側裸光纖1a的變位可利用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滑動來實現。
其結果,藉由拔去介插於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的介插構件41,在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碰觸狀態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即使由調心溝38a內面從隔離之位置朝向調心溝38a溝底之變位產生,亦可避免來自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剝落或破損的產生。
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320之後側延出部322會利用內藏光纖32之剛性來與調心溝38a內面抵接,並沿著調心溝38a而延伸存在配置。
在使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容許變位量△H限制為內藏光纖32直徑之50%以下的構成中,要將插入於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的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的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對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抵接於從其頂點偏移的位置,會是在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頂點位置相對於內藏光纖後端光軸32b之假想延長線往調心溝38a溝底側稍微偏移的時候。此時,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會在固態折射 率匹配材料321,抵接於其頂點或是從頂點往按壓元件36側稍微偏移的位置。
但,在對於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抵接位置,即使有從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頂點之偏移存在,其偏移量(從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頂點之偏移量)亦只有稍微殘留。將介插於基座側元件35與前側元件361之間的介插構件41拔去時,碰觸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狀態的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從調心溝38a內面開始隔離之位置朝向調心溝38a溝底的變位,可利用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滑動而圓滑地實現。因插入側裸光纖1a前端之變位而起,從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之內藏光纖後端面32a的剝落或破損就不會產生。
最大開放狀態之夾持部33之前側元件361的基座側元件35所相對的張角θ宜為5度以下。
(其他實施形態)
圖8A、圖8B是顯示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的光纖連接器70。
如圖8A、圖8B所示,光纖連接器70是所謂的機械接合。
光纖連接器70會是以下構成:將細長形狀之基座側元件71(基座構件)、與沿著該基座側元件71長邊方向排列設置成1列的3個按壓元件81、82、83(按壓構件)收納保持於以加工金屬板而成之截面C形或U字形(圖示例中為截面C形)來延伸存在的彈簧76內側。彈簧76是具有作為彈性賦予按壓元件81、82、83朝向基座側元件35勢能之勢能構件的功能。
圖8B所示之3個按壓元件81、82、83會具有作為分別將配置於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的光纖(後述之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第2光纖73)利用彈簧76之彈性來朝基座側元件71壓入之按壓構件的功能。
以下,將按壓元件81、82、83稱為按壓元件。
如圖8B所示,光纖連接器70例如藉由將彼此對接之諸前端的光纖720、73把持固定於按壓元件81、82、83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便可維持諸光纖720、73之光學連接狀態。在3個按壓元件81、82、83當中位於其配置中央的第2按壓元件82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光纖720、73會配置成將其前端彼此可光學連接,且彼此光學連接。
圖8A、圖8B是顯示在3個按壓元件81、82、83當中位於其配置單側端的第1按壓元件81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將光纖72(以下稱為第1光纖)的前端部把持固定的狀態。第1按壓元件81會利用彈簧76之彈性,在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把持固定第1光纖72。
配置於第1按壓元件81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的第1光纖72前端會附設有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圖8B所例示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會形成為部分球狀。
在以下將光纖(第1光纖72)前端附設有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者稱為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
圖8B中,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前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會配置於在3個按壓元件81、82、83當中位於其之配置中央的第2按壓元件82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
3個按壓元件81~83會藉由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之介插構件40的插脫,對於基座側元件71便可個別地開關。
圖8A中,對於介插於第1按壓元件81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的介插構件40賦予符號411,對於介插於第2按壓元件82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的介插構件40賦予符號412,對於介插於第3按壓元件83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的介插構件40賦予符號413。
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會以使用介插構件41、42來使第1、第2按壓元件81、82對於基座側元件71開啟之狀態,便可插脫於第1、第2按壓元件81、82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
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光學連接之第2光纖73(不同光纖。以下亦稱為插入光纖)的前端部會配置於第2、第3按壓元件82、83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第2光纖73會以使用介插構件42、43來使第2、第3按壓元件82、83對基座側元件71開啟之狀態,便可插脫於第2、第3按壓元件82、83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
圖8A、圖8B中,第1光纖72及第2光纖73具體而言是稱為單心之光纖心線、光纖素線的被覆光纖。
第1光纖72及第2光纖73以將其前端部之被覆材除去並使裸光纖72a、73a為剝線的狀態,插入於基座側元件71與按壓元件81~83之間。
已對第1光纖72及第2光纖73之前端部剝線之裸光纖72a、73a會配置於光纖連接器70之第2按壓元件82與基座側 元件71之間。光纖連接器70之第1按壓元件81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會配置有第1光纖72之裸光纖72a利用被覆材所包覆的部分即被覆部72b。光纖連接器70之第3按壓元件81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會配置有第2光纖73之裸光纖73a利用被覆材所包覆的部分即被覆部73b。
又,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具體而言會附設於已對第1光纖72前端部剝線之裸光纖72a的前端面。
部分球狀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會將來自裸光纖72a前端面之突出尺寸最大的部分即頂點設於裸光纖72a其前端面中央部之位於裸光纖72a前端光軸方向之假想延長線上的裸光纖72a前端。
如圖8A、圖8B所示,光纖連接器70會全體形成為將基座側元件71長邊方向當作長邊方向來延伸存在的細長形狀。
如圖8B所示,在與基座側元件71之第2按壓元件82相對向之面,會朝連接器長邊方向延伸存在形成有調心溝75。
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前端部之裸光纖72a及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會收納於調心溝75。已對插入光纖73剝線之裸光纖73a收納於調心溝75,並使其前端碰觸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前端(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調心溝75可使插入光纖73之裸光纖73a定位並調心成可對接連接於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前端。
針對光纖連接器70,將插入於第1、第2按壓元件 81、82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的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前端部把持固定於第1按壓元件81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者在以下稱為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
作為使用光纖連接器70並將第2光纖73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光學連接的方法(光纖連接部之組裝方法),可舉例有使用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的方法。
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會具有作為對於把持固定於第1按壓元件81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之第1光纖72的裸光纖72a,用以將另外插入第2按壓元件82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之第2光纖73的裸光纖73a加以光學連接之光纖連接器的功能。
上述光纖連接部之組裝方法中,將第2光纖73插入於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的基座側元件71與使用介插構件42、43而對基座側元件71開啟之第2、第3按壓元件82、83之間,使該第2光纖73之前端碰觸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前端(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接著,保有該碰觸狀態,從第2按壓元件82及第3按壓元件83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拔去介插構件40。
藉此,便可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前端部之裸光纖72a及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與插入光纖73前端部之裸光纖73a把持固定於第2按壓元件82及第3按壓元件83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其結果,光纖連接器70便可實現維持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與插入光纖73之光學連接狀態的光纖連接構造。
插入光纖73會透過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前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與第1光纖72光學連接。
該光纖連接部之組裝方法中,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之第1按壓元件81與基座側元件71會維持第1光纖72的把持固定。
如圖8A、圖8B所示,光纖連接器70之彈簧76會形成為將連接器長邊方向當作長邊方向來延伸存在的細長形狀。彈簧76會區分成3個區域(個別彈簧區域),而該區域具有作為利用形成於其長邊方向2處的縫隙76a分別將按壓元件(按壓元件)朝向基座側元件71來彈性賦予勢能之彈簧的功能。縫隙76a會分別從面臨彈簧76之垂直於其長邊方向的C形或U字形横截面之開口部的兩端朝彈簧76圓周方向來延伸存在形成。彈簧76之3個個別彈簧區域確保與3個按壓元件81、82、83對應。3個按壓元件81、82、83可分別獨立地對基座側元件71開關。
故,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之第1按壓元件81不會受對於基座側元件71之第2、第3按壓元件82、83之開關的影響,便可在與基座側元件71安定維持將第1光纖72把持固定的狀態。
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中,在其連接器長邊方向(光纖連接器70長邊方向)從第2按壓元件82到第1按壓元件81側之部分會具有作為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具體而言第1光纖72)把持固定之光纖固定部74的功能。圖8A、圖8B所示之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的光 纖固定部74具體而言會把持固定第1光纖72的被覆部72b。
把持於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之光纖固定部74的部分會固定於基座側元件71。
又,在連接器長邊方向,從光纖連接器70之光纖固定部74到第2按壓元件82側的部分會具有作為可將插入光纖73前端部與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前端部之裸光纖72a及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一起把持固定的夾持部77的功能。
第2光纖73與第1光纖72會透過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可光學連接。
以下將第1光纖72之裸光纖72a稱為第1裸光纖72a,並將第2光纖73之裸光纖73a稱為第2裸光纖73a。
第1裸光纖72a前端面是垂直於第1裸光纖72a前端之光軸的平坦面,或是已PC研磨的彎曲面。
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720前端部中第1裸光纖72a前端部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關係會與已述之光連結器10中內藏光纖32後端部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關係相同。
例如,對於第1裸光纖72a前端光軸之其垂直方向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頂點的容許偏移量會與已述之光連結器10中內藏光纖32後端部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關係相同。又,第1裸光纖72a前端光軸之延長線上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厚度會與已述之光連結器10中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的厚度D相同。
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A在利用介插構件42,在第2按壓元件82對基座側元件71開啟之狀態下,會使第2按壓元件82與基座側元件71之間之第2裸光纖73a前端相對於第1裸光纖72a前端之光軸假想延長線的容許變位量(容許軸偏移量)為第1裸光纖72a徑(第1光纖72之包層徑)之50%以下的構成。
故,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在諸光纖72、73之光學連接時,便可防止第1裸光纖72a前端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從第1裸光纖72a前端的剝落或破損。其結果,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70可確實地實現利用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使第1裸光纖72a前端及第2裸光纖73a前端之諸模場部分間毫無間隙地埋入,便可將諸光纖72、73在低損失情形下來光學連接。
而,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可適宜變更。
圖3、圖5A~C中,作為內藏光纖32,會採用已形成垂直於其後端之光軸的後端面32a(後側延出部322之前端面。以下稱為垂直後端面)者。圖8B所示之第1光纖之後端面亦形成為與其中央之光軸垂直。
將安裝光連結器之內藏光纖,所謂的附有豬尾式接頭之連接器的第1光纖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的光纖在以下稱為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之安裝了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的前端面可例如與垂直於其中央之光軸的假想垂直面(第1光纖前端假想垂直面)傾斜7~9度 左右的傾斜面(平坦面。以下亦稱為傾斜前端面)。
附設於傾斜前端面時之部分球狀之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的頂點是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中對於第1光纖前端假想垂直面之突出尺寸最大的位置。此時,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之頂點亦會設於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之前端面中央部之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前端光軸方向的假想延長線內。
但,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相對於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前端面的厚度D(圖9之「匹配材料的厚度」)是指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之位於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前端光軸延長線上的被覆厚度。
光學連接於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之第2光纖的前端面是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前端面與第1光纖前端假想垂直面一致之面或是已PC研磨之部分球面狀時,會形成為垂直於其中央之第2光纖光軸。又,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前端面為傾斜前端面時,第2光纖之前端面宜是以與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之傾斜前端面對於垂直於其中央光軸的假想垂直面的傾斜角度大概一致的傾斜角度,相對於垂直於第2光纖前端之光軸的假想面來傾斜的平坦傾斜面。
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321可不根據匹配材料附設對象光纖之前端面的構成,適當地使用圖9所示之區域R1者。
作為光纖連接器之光纖固定部,只要使第1光纖可固定於基座構件者即可,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者。
如圖1之光連結器10的前側元件361、圖8B之光纖連接器70的第2按壓元件82,將押入已對第2光纖前端剝線之裸光纖與已對第1光纖前端剝線之裸光纖一起朝基座側元件(基座構件)的按壓構件(按壓元件)在以下稱為連接部按壓構件。
作為光纖連接器,亦可採用使第2光纖之被覆部押入於基座構件之按壓構件與連接部按壓構件不是不同構件,為相同之1構件的構成。
例如,針對圖1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30的夾持部33,不限定由前側元件361及後側元件362之2構件構成之按壓元件36所構成者,作為按壓元件亦可採用1構件所構成者。
又,作為光纖連接器,不限定於調心溝形成於基座構件的構成,亦可採用在連接部按壓構件形成有前述調心溝之構成。
作為收納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光連結器的殼體並無特別限定。作為該殼體,例如可採用SC形光連結器,所謂的SC2形光連結器(從SC形光連結器省略旋鈕者)、在與MU形光連結器相同殼體形成介插構件插通孔者等。
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光連結器,已例示了預先在元件間將介插構件介插並使元件間為開放狀態之構成的光連結器(附有介插構件之光連結器),但作為光連結器並不限於此。作為光連結器,亦可採用不對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夾持部的元件間插入介插構件,進行朝元件間之插入光纖的插入作業時,可進行朝元件間將介插構件插入並使元 件間為開放狀態之作業的構成。
但,作為光纖連接器(包含光連結器),利用夾持部、與介插於其連接部按壓構件及基座構件之間的介插構件,會使其為開放狀態之連接部按壓構件與基座構件之間的第2裸光纖前端相對於第1裸光纖前端之光軸的假想延長線的容許變位量(容許軸偏移量)為第1裸光纖徑(第1光纖之包層徑)之50%以下的構成。
附有夾持部之套圈自體亦可作為光連結器來使用。
作為光連結器,不一定限定於具有收容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殼體的構成者。
作為光連結器,亦可採用不具有收容附有夾持部之套圈之殼體的情形下,附有夾持部之套圈自體所構成之構成。
已述之實施形態中,已例示基座構件(基座側元件)、與該基座構件會具有不同個體之按壓構件(按壓元件)之構成的夾持部。
但,作為夾持部,亦可採用具有例如基座構件、與在該基座構件透過絞鏈部而連結並相對於基座構件旋轉藉此開關之按壓構件的構成者。
又,作為將按壓構件朝向基座構件來押壓的機構(押壓機構),並不限定於已述之夾持部的彈簧。作為將按壓構件朝向基座構件來押壓的押壓機構,例如,亦可採用形成為收納基座構件及按壓構件之框狀,並設成對於基座構件及按壓構件可滑動移動的滑動構件(滑動押壓構件)。作為採用 了滑動押壓構件的夾持部,可舉例有藉由對於基座構件及按壓構件的滑動移動,使滑動押壓構件上覆於突出設於與基座構件及按壓構件其中一方或兩方之其對向面相反側的凸部,藉此利用滑動押壓構件來使按壓構件朝向基座構件來押壓的構成。滑動押壓構件利用對於基座構件及按壓構件之滑動移動,解除對凸部之上覆,藉此容許對於基座構件之按壓構件之押壓解除、開放。
又,作為採用了滑動押壓構件的夾持部,亦可採用以下構成:將透過絞鏈部來連結彼此並使諸彼此對向面相對向並設成可開關的基座構件及按壓構件加以收納的滑動押壓構件,藉由相對於基座構件及按壓構件的滑動移動,使距絞鏈部旋轉中心的隔離距離增大,藉此利用滑動押壓構件使按壓構件朝向基座構件來押壓。
1‧‧‧第2光纖(插入光纖)
1a‧‧‧裸光纖
1p‧‧‧光軸
32‧‧‧第1光纖(內藏光纖)
32b‧‧‧光軸
35‧‧‧基座構件(基座側元件)
35f‧‧‧對向面
38‧‧‧光纖定位溝
38a‧‧‧調心溝
320‧‧‧附有匹配材料之光纖
321‧‧‧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
361‧‧‧按壓構件(按壓元件、前側元件)
361f‧‧‧對向面
△H‧‧‧容許變位量

Claims (4)

  1. 一種光纖連接器,其具有:光纖固定部;第1光纖,固定於前述光纖固定部;夾持部,在基座構件與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可開關之按壓構件之間,可將前述第1光纖之從前述光纖固定部延伸出去的延出部以及與該第1光纖延出部光連接之第2光纖的前端部一起把持固定;及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附設於前述第1光纖之延出部前端面,並夾在前述第1光纖與前述第2光纖之間;又,前述固態折射率匹配材料形成為在前述第1光纖延出部前端面中央部之延長線上具有頂點的部分球狀,且,在前述夾持部之基座構件與相對於該基座構件開啟之按壓構件之間,與前述第1光纖相同包層徑之前述第2光纖相對於前述第1光纖以該第1光纖包層徑之50%以下的容許變位量△H可自由移動地配置。
  2. 如請求項1之光纖連接器,其中前述夾持部具有朝向前述基座構件來彈性賦予前述按壓構件勢能的彈簧,又,利用可因前述彈簧之彈性夾進且可拔去地介插於該按壓構件與前述基座構件之間的介插構件,前述夾持部之前述按壓構件便相對於前述基座構件開啟。
  3. 如請求項1或2之光纖連接器,其中前述夾持部之基座構 件與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已開啟之按壓構件彼此相對向之對向面的張角為在5度以下。
  4. 如請求項1或2之光纖連接器,其中前述光纖固定部是內插固定有前述第1光纖的套圈,又,前述夾持部之基座構件一體地設於前述套圈。
TW104110467A 2014-04-01 2015-03-31 光纖連接器 TWI594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5684A JP6057940B2 (ja) 2014-04-01 2014-04-01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1135A true TW201541135A (zh) 2015-11-01
TWI594031B TWI594031B (zh) 2017-08-01

Family

ID=54240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0467A TWI594031B (zh) 2014-04-01 2015-03-31 光纖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33581B2 (zh)
EP (1) EP3128352B1 (zh)
JP (1) JP6057940B2 (zh)
CA (1) CA2944406C (zh)
TW (1) TWI594031B (zh)
WO (1) WO20151522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57940B2 (ja) * 2014-04-01 2017-01-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5927229B2 (ja) * 2014-04-22 2016-06-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受け側光ファイバ付き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体および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6506157B2 (ja) 2015-11-19 2019-04-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光コネクタ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EP3754389A1 (en) 2019-06-21 2020-12-23 ASML Netherlands B.V. Mounted hollow-core fibre arrangement
WO2022192274A1 (en) * 2021-03-08 2022-09-15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Bare optical fiber alignment system and device
WO2022231893A1 (en) * 2021-04-30 2022-11-03 Corning Research &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Fiber optic system with multimode optical fiber cables and fiber connections with mode-matching single-mode fiber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36669B2 (en) * 2004-04-06 2007-06-26 Fujikura Ltd. Fiber fuse stopper
US7270487B2 (en) * 2004-04-30 2007-09-18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Field installable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US7331719B2 (en) * 2004-06-30 2008-02-19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Optical fiber clamping assembly
US7393143B2 (en) * 2006-02-21 2008-07-01 Hitachi Cable, Ltd. Opt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optical fibers
JP4924024B2 (ja) * 2006-12-27 2012-04-25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JP4915243B2 (ja) * 2007-01-15 2012-04-1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JP5034650B2 (ja) 2007-04-23 2012-09-2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及び光ケーブル
JP5164271B2 (ja) * 2008-06-24 2013-03-2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の接続確認方法および接続確認装置
US20100124394A1 (en) * 2008-11-19 2010-05-20 David Wayne Meek Process for connecting fibers and connected optical assembly
CN102308237A (zh) * 2009-02-12 2012-01-04 株式会社藤仓 光连接器
JP5401197B2 (ja) * 2009-07-30 2014-01-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コネクタ
US9588302B2 (en) * 2012-06-01 2017-03-07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xpanded-beam connector with molded lens
JP6057940B2 (ja) * 2014-04-01 2017-01-1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JP6383617B2 (ja) * 2014-09-11 2018-08-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光ファイバ接続構造、光ファイバ接続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57940B2 (ja) 2017-01-11
US20170123162A1 (en) 2017-05-04
CA2944406A1 (en) 2015-10-08
WO2015152282A1 (ja) 2015-10-08
JP2015197608A (ja) 2015-11-09
TWI594031B (zh) 2017-08-01
EP3128352B1 (en) 2023-07-05
CA2944406C (en) 2019-06-25
US9933581B2 (en) 2018-04-03
EP3128352A4 (en) 2017-11-15
EP3128352A1 (en) 201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4031B (zh) 光纖連接器
JP5053709B2 (ja) 光接続部材
US8459877B2 (en) Optical fiber handler for a fiber optic connection termination system
US8676018B2 (en) Optical fiber stripper for a fiber optic connection termination system
WO2009151076A1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接続工具および接続用治具
US8408813B2 (en) Fiber optic connector of a fiber optic connection termination system
JP4714207B2 (ja) 光接続部材およびその装着方法
TWI579608B (zh) 光纖連接構造、光纖連接器
JP2011033731A (ja) 光コネクタ
WO2017086390A1 (ja) 光コネクタ、光ファイバ接続装置、光コネクタ製造方法及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TWI611229B (zh) 光連接器之製造方法、及光纖插入裝置
JP2020187229A (ja) フェルール及びフェル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074806B2 (ja) 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の組立方法
JP2013015787A (ja) 光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
JP5364301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5923548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およ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JP5923538B2 (ja) 光ファイバの接続方法
JP6263486B2 (ja) 光ファイバ接続器、メカニカルスプライスおよび光ファイバ接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