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0586A - 自行車用踏板、扣片、及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 Google Patents

自行車用踏板、扣片、及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0586A
TW201540586A TW104105826A TW104105826A TW201540586A TW 201540586 A TW201540586 A TW 201540586A TW 104105826 A TW104105826 A TW 104105826A TW 104105826 A TW104105826 A TW 104105826A TW 201540586 A TW201540586 A TW 2015405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leat
pedal
holding portion
clasp
hol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5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7919B (zh
Inventor
Atsushi Sakaue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Kk filed Critical Shimano Kk
Publication of TW2015405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5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7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79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3/00Construction of cranks operated by hand or foot
    • B62M3/08Pedals
    • B62M3/086Attachments between shoe and pedal other than toe clips, e.g. clea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5/00Footwear for sporting purposes
    • A43B5/14Shoes for cycli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Palle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能更穩定將扣片保持於踏板的自行車用踏板、扣片、及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自行車用踏板(10),可裝卸且可卡合於:可安裝於鞋子的扣片(50)。自行車用踏板(10),具備有:具有旋轉中心軸(C1)的踏板軸、踏板主體(22)、及夾持部(24)。踏板主體(22),具有:第1面部(22a)、及與第1面部(22a)為相反側的第2面部(22b);繞著旋轉中心軸(C2)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於踏板軸。夾持部(24)具有:用來將扣片(50)可裝卸地保持於踏板主體(22)的至少第1面部(22a)的3個以上的扣片夾持部。

Description

自行車用踏板、扣片、及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本發明是關於可安裝於鞋子的扣片、可裝卸且卡合於扣片的自行車用踏板、及具備該扣片及自行車用踏板的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已知的自行車的踏板系統,具有:安裝於鞋子的扣片、及可裝卸地卡合於扣片的自行車用踏板(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習知的自行車用踏板具備有:踏板軸、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於踏板軸的踏板主體、及夾持部;該夾持部具有:沿著自行車的行駛方向在前後隔著間隔配置在踏板主體的兩個扣片夾持部。在該踏板系統,由於不只將踏板下壓,也能將踏板拉起,所以能使踏板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歐洲專利申請公開第0826586號說明書
需要能較習知的踏板系統更穩定保持扣片的 踏板。
本發明的課題是要提供一種能更穩定將扣片 保持於踏板的自行車用踏板、扣片、及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本發明的自行車用踏板,可裝卸且可卡合 於:可安裝於鞋子的扣片。自行車用踏板,具備有:具有旋轉中心軸的踏板軸、踏板主體、及夾持部。踏板主體,具有:第1面部、及與第1面部為相反側的第2面部;繞著旋轉中心軸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於踏板軸。夾持部具有:用來將扣片可裝卸地保持於踏板主體的至少第1面部的3個以上的扣片夾持部。
在該自行車用踏板,藉由3個以上的扣片夾 持部而可裝卸地保持扣片。因此,能將3個以上的扣片夾持部的間隔加大,並且在三處位置以上讓扣片夾持部將扣片平面地保持。因此,安裝著扣片的鞋子不易傾斜,並且可將使用者的踩踏力有效率地傳達到踏板。藉此能使踏板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
夾持部具有:第1扣片夾持部、第2扣片夾 持部、及在旋轉中心軸方向上與第2扣片夾持部分離配置的第3扣片夾持部。踏板軸配置成延伸於第1扣片夾持部與第2扣片夾持部之間。在該情況,由於藉由設置在三處的第1扣片夾持部~第3扣片夾持部來保持扣片,所以可使保持扣片的間隔較以往在兩處位置保持的情況更大。因此,能將使用者的踩踏力更有效率地傳達到踏板,而能使踏板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
第3扣片夾持部,相對於踏板軸配置在第2 扣片夾持部側。在該情況,是隔著踏板軸來配置第1扣片夾持部、第2扣片夾持部、及第3扣片夾持部,所以在前後方向能將保持扣片的間隔加大。
第3扣片夾持部,從旋轉中心軸方向觀察是 配置在第1扣片夾持部與第2扣片夾持部之間。在該情況,從旋轉中心軸方向觀察是將第3扣片夾持部配置在第1扣片夾持部與第2扣片夾持部之間,所以在左右方向能將保持扣片的間隔加大。
第3扣片夾持部,從與第1面部正交的方向 觀察是配置在與旋轉中心軸相對向的位置。在該情況,藉由將第1扣片夾持部與第2扣片夾持部配置成相對於旋轉中心軸對稱,則從旋轉中心軸觀察可將第3扣片夾持部配置在第1扣片夾持部與第2扣片夾持部的中間位置。因此,可以將保持扣片的左右方向的間隔更加大,讓扣片不易朝左右方向傾斜。藉此,讓鞋子也不易朝左右方向傾斜,而能將踩踏力更有效率地傳達到自行車用踏板。因此 能使踏板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
踏板軸具有:安裝在自行車的曲柄的第1端 部、及在旋轉中心軸方向與第1端部為相反側的第2端部;第3扣片夾持部,相對於第1及第2扣片夾持部配置在第2端部側。在該情況,由於相對於第1及第2扣片夾持部能將第3扣片夾持部朝左右方向分離配置,所以讓扣片更不易朝左右方向傾斜,能使踏板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
第3扣片夾持部包含有:設置成可與扣片卡 合的保持部、及形成在與保持部相對向的部分的凹部。在該情況,由於在與保持部相對向的部分形成凹部,所以當過彎時等即使自行車傾斜,也能藉由凹部達成與地面的間隙。
保持部配置在:在與第1面部交叉的方向上 與第1面部分離的位置。在該情況,則容易使扣片進入保持部與第1面部之間的間隙。
保持部具有較踏板主體的最頂部的厚度更短 的厚度。在該情況,由於保持部的厚度較踏板主體的最頂部的厚度更短,所以能將扣片插入到厚度的差異的部分。
保持部具有與扣片接觸的卡合面。凹部形成 在與卡合面相對向的部分。在該情況,由於在保持部與第1面部之間的間隙讓扣片接觸於卡合部,所以能確實地保持扣片。
卡合面配置在:在與第1面部交叉的方向上 與第1面部分離的位置。在該情況,由於卡合面配置成從第1面部朝與第1面部交叉的方向分離,所以在卡合面與載置著扣片的第1面部之間形成有間隙。因此能使扣片容易地接觸於卡合面。
第3扣片夾持部包含:將保持部與踏板主體 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相對於第1面部傾斜並且朝旋轉中心軸方向延伸。在該情況,由於藉由傾斜的連接部將保持部與踏板主體連接,所以即使自行車傾斜,也能藉由連接部達成與地面的間隙。
連接部將保持部的兩端部與踏板主體連接。 在該情況,能在連接部之間將扣片插入於保持部。
第3扣片夾持部與踏板主體一體成形。在該 情況,讓第3扣片夾持部的剛性變高。
第3扣片夾持部包含有:形成在保持部與踏 板主體之間,用來插入扣片的開口部。在該情況,能容易將扣片插入於保持部。
第3扣片夾持部設置成相對於踏板主體不能 轉動。在該情況,讓第3扣片夾持部的剛性變高。
第1扣片夾持部、第2扣片夾持部、及第3 扣片夾持部的其中任一個設置成可轉動。在該情況,由於三個扣片夾持部的其中任一個轉動,所以讓扣片容易從扣片夾持部脫離。
第1扣片夾持部、第2扣片夾持部、及第3 扣片夾持部設置成可轉動。在該情況,由於全部扣片夾持 部轉動,所以讓扣片更容易從三個扣片夾持部脫離。
夾持部具有:將第1扣片夾持部、第2扣片 夾持部、及第3扣片夾持部朝保持扣片的方向彈壓的三個彈壓構件。在該情況,由於藉由彈壓構件將三個扣片夾持部朝保持扣片的方向彈壓,所以特別是在將踏板拉起的踩踏動作中,讓扣片不易從扣片夾持部脫離。
踏板主體具有從第1面部突出的第1突出 部。在該情況,藉由將扣片卡合於第1突出部,讓扣片不易朝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移動。
第1突出部具有球面狀或圓錐面狀的側面。 在該情況,當朝向第1突出部使扣片接近時,扣片會漸漸朝遠離第1面部的方向移動,所以更容易進行扣片的卸下動作。
踏板主體具有:從第1面部突出且朝旋轉中 心軸方向延伸的第2突出部。在該情況,藉由使扣片滑上於第2突出部,則更容易進行扣片的卸下動作。
第1突出部,設置在第2突出部的旋轉中心 軸方向的中間部,相對於第2突出部的側面突出。在該情況,藉由以第1突出部為中心將扣片轉動,讓扣片滑上於第2突出部,讓扣片從第1面部分離。因此,藉由鞋子的些許轉動動作,則能容易地將扣片從扣片夾持部脫離。
踏板主體具有:朝遠離踏板軸的方向朝向第1 面部而從第2突出部傾斜的傾斜面。在該情況,由於在第2突出部設置有傾斜面,所以當以第1突出部為中心轉動 鞋子時,藉由傾斜面讓扣片從第1面部漸漸分離。因此,能更容易地將扣片從扣片夾持部脫離。
踏板軸具有:安裝在自行車的曲柄的第1端 部、及在旋轉中心軸方向上與第1端部為相反側的第2端部;傾斜面,相對於第1突出部設置在第1端部側。在該情況,由於傾斜面相對於第1突出部設置在:安裝於曲柄的第1端部側,所以即使相對於第1突出部朝任何方向轉動扣片,扣片藉由傾斜面也是朝遠離第1面部的方向移動。
第1扣片夾持部、第2扣片夾持部、及第3 扣片夾持部分別具有與扣片接觸的卡合面。卡合面位於:與第1面部正交的方向的第1突出部的最端部與第1面部之間。在該情況,由於扣片的保持面的位置相對於第1面部在較第1突出部更低的位置,所以能將踏板作成更薄型化。
第1扣片夾持部、第2扣片夾持部、及第3 扣片夾持部配置在踏板主體的周緣部。在該情況,可以加大各扣片夾持部的間隔。在該情況,由於將三個扣片夾持部配置在踏板主體的周緣部,所以能加大三個扣片夾持部的間隔。
本發明的其他發明的扣片,可裝卸地卡合 於:在自行車用踏板的踏板主體安裝的夾持部。扣片具備有:第1卡合部、第2卡合部、第3卡合部。第1卡合部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第2卡合部,相對於自行車用踏 板的踏板軸在與第1卡合部相反側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第3卡合部,在踏板軸的旋轉中心軸方向上與上述第2卡合部分離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
在該扣片,由於以三個卡合部卡合於夾持 部,所以可以加大三個卡合部的間隔,並且在三處位置將扣片平面地保持。因此,安裝著扣片的鞋子不易傾斜,並且可將使用者的踩踏力有效率地傳達到踏板。藉此能使踏板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
第3卡合部,相對於踏板軸在第2卡合部側 與夾持部卡合。在該情況,是隔著踏板軸來配置第1卡合部、第2卡合部、及第3卡合部,所以在前後方向能將保持扣片的間隔加大。
第3卡合部,從旋轉中心軸方向觀察是在第1 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之間的位置與夾持部卡合。在該情況,從旋轉中心軸方向觀察,是在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之間配置第3卡合部,所以在左右方向能將保持扣片的間隔加大。
扣片進一步具備有: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 且用來與踏板主體的一部分抵接的抵接面。在該情況,由於扣片在主體的一部分以球面狀或圓錐面狀的抵接面接觸,所以當扣片從夾持部脫離時,容易將扣片對於踏板主體傾斜,容易將扣片卸下。
第1卡合部、第2卡合部及第3卡合部,設 置於扣片的周緣部。在該情況,由於將三個卡合部配置在 扣片的周緣部,所以能加大三個卡合部的間隔。
本發明的另一發明的扣片,安裝在自行車用 踏板的踏板主體的與鞋子相對向的第1面部。扣片具備有:第1安裝部、第2安裝部、連結部、抵接面。第1安裝部安裝於第1面部。第2安裝部,相對於自行車用踏板的踏板軸在與第1安裝部為相反側安裝於第1面部。連結部,以在第1安裝部與第2安裝部之間形成有配置踏板主體的一部分之間隙的方式將第1安裝部與第2安裝部連結;抵接面,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在第1安裝部與第2安裝部之間與踏板主體的一部分抵接。
在該扣片,隔著踏板軸配置第1安裝部與第2 安裝部,且以配置踏板主體的一部分的方式藉由連結部將第1安裝部與第2安裝部連結。在第1安裝部與第2安裝部之間與踏板主體的一部分抵接的抵接面,是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因此,當將扣片從夾持部脫離時,容易將扣片相對於踏板主體傾斜,容易將扣片卸下。
在本發明的另一發明的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具備有:上述的自行車用踏板、上述扣片。
藉由本發明,能提供一種能更穩定將扣片保持於踏板的自行車用踏板、扣片、及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6、106、206、306‧‧‧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10、110、210、310‧‧‧自行車用踏板
20、120‧‧‧踏板軸
20a、120a‧‧‧第1端部
20b、120b‧‧‧第2端部
22、122、222、322‧‧‧踏板主體
24、124、224、324‧‧‧夾持部
30a、130a、230a、330a‧‧‧第1扣片夾持部
30b、130b、230b、330b‧‧‧第2扣片夾持部
30c、130c、230c、330c‧‧‧第3扣片夾持部
32、132‧‧‧第1突出部
32a、132a‧‧‧側面
34、134‧‧‧第2突出部
36、136‧‧‧傾斜面
50、150‧‧‧扣片
50a、150a‧‧‧第1安裝部
50b、150b‧‧‧第2安裝部
50c、150c‧‧‧連結部
50d、150d‧‧‧抵接面
50e、150e‧‧‧周緣部
52、152‧‧‧第1卡合部
54、154‧‧‧第2卡合部
56、156‧‧‧第3卡合部
322g‧‧‧最端部
330d‧‧‧連接部
330e‧‧‧保持部
330g‧‧‧卡合面
330h‧‧‧開口部
330i‧‧‧凹部
C1‧‧‧旋轉中心軸
C2‧‧‧扣片旋轉軸
第1圖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踏板的俯視立體圖。
第2圖為其後視圖。
第3圖是藉由第2圖的切斷線III-III切斷的剖面圖。
第4圖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與踏板卡合的扣片的俯視立體圖。
第5圖為其後視立體圖。
第6圖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踏板的俯視立體圖。
第7圖為其後視圖。
第8圖是藉由第7圖的切斷線VIII-VIII切斷的剖面圖。
第9圖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與踏板卡合的扣片的俯視立體圖。
第10圖為其後視立體圖。
第11圖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踏板的俯視立體圖。
第12圖為其後視圖。
第13圖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自行車用踏板的俯視立體圖。
第14圖為其俯視圖。
第15圖為其正視圖。
第16圖為其右側視圖。
第17圖是藉由第14圖的切斷線XVII切斷的剖面圖。
<第1實施方式>
在第1圖、第2圖、及第3圖,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自行車用踏板(以下記載為踏板)10,可裝卸地卡合於:安裝在鞋子的扣片50。藉由踏板10與扣片50,構成自行車用踏板系統6。“前”、“後”、“左”、“右”、“上”及“下”,以及同意義的用語,代表乘坐者朝向車把桿而乘坐於鞍座(都並未圖示)的狀態來看的“前”、“後”、“左”、“右”、“上”及“下”。
(踏板)
踏板10具備有:具有旋轉中心軸C1的踏板軸20(參考第3圖)、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於踏板軸20的踏板主體22、以及設置於踏板主體22,具有用來保持扣片50的三個以上的扣片夾持部之夾持部24。
踏板軸20,如第3圖所示,收容於踏板主體22的後述軸收容空間22c。踏板軸20,將踏板主體22經由一對滾動軸承26a、26b,可繞著旋轉中心軸C1自由旋轉地支承於:通過踏板軸20的中心而朝長邊方向延伸的旋轉中心軸C1。踏板軸20具有:安裝於自行車的曲柄8 的第1端部20a、及在旋轉中心軸C1方向與第1端部20a為相反側的第2端部20b。在第2端部20b設置有公螺紋部20c,該公螺紋部20c旋入固定於在曲柄8設置的螺紋孔8a。踏板軸20為具有實體的軸也就是軸構件,旋轉中心軸C1為假想的軸線。在第1圖及第2圖,省略踏板軸20的描繪。
踏板主體22,如第2圖所示,為從後面觀察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金屬製或合成樹脂製的板狀的構件。踏板主體22具有:與鞋子相對向的第1面部22a、與第1面部22a為相反側的第2面部22b、以及收容踏板軸20的階段狀圓筒形狀的軸收容空間22c(參考第1圖及第3圖)。
如第1圖所示,踏板主體22具有:第1突出部32、第2突出部34、至少一個傾斜面36。第1突出部32從第1面部22a突出。第1突出部32從與第1面部22a正交的方向觀察是配置在與旋轉中心軸C1相對向的位置。第1突出部32配置在扣片旋轉軸C2上。扣片旋轉軸C2,是將扣片50從踏板10脫離時的旋轉動作的中心軸,朝與第1面部22a正交的方向延伸。第1突出部32有球面狀或圓錐面狀的側面32a。在第1實施方式,側面32a雖然為圓錐面狀,而也可為球面狀或圓柱面狀。
第2突出部34從第1面部22a突出而朝旋轉中心軸C1方向延伸。第2突出部34從與第1面部22a正交的方向觀察是配置在與旋轉中心軸C1相對向的位置。 第2突出部34相對於第1突出部32突出的方向,是與第1面部22a平行的方向。具體來說,第2突出部34,相對於第1突出部32朝旋轉中心軸C1方向的兩側突出。換言之,在第2突出部34的旋轉中心軸C1方向的中間部設置有第1突出部32。而且第1突出部32相對於第2突出部34的側面34a朝與第1面部22a平行的方向突出。
至少一個傾斜面36,在從踏板軸20漸漸分離 的方向,從第2突出部34朝向第1面部22a傾斜。傾斜面36其兩端部分別連接於第2突出部34的上面與第1面部22a。傾斜面36在第1實施方式相對於第1突出部32設置在:踏板軸20的第1端部20a側、第2端部20b側;於是將傾斜面36配置在第1突出部32的旋轉中心軸C1方向的兩側。傾斜面36,從與第2突出部34的旋轉中心軸C1正交的方向的兩側朝從踏板軸20漸漸分離的方向朝向第1面部22a傾斜。於是在第1實施方式,傾斜面36隔著第1突出部32設置有四個。
夾持部24,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具有: 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2扣片夾持部30b、及從第2扣片夾持部30b朝旋轉中心軸C1方向分離配置的第3扣片夾持部30c的三個扣片夾持部。夾持部24具有:第1彈壓構件38a、第2彈壓構件38b(參考第2圖)、第3彈壓構件38c。第1彈壓構件38a,朝保持扣片50的方向彈壓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2彈壓構件38b,朝保持扣片50的方向彈壓第2扣片夾持部30b。第3彈壓構件38c, 朝保持扣片50的方向彈壓第3扣片夾持部30c。
如第2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2扣 片夾持部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30c配置在踏板主體22的周緣部22d。具體來說,在踏板主體22的三個角部配置的第1安裝凹部22e、第2安裝凹部22f、及第3安裝凹部22g分別配置有: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2扣片夾持部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30c。從第1安裝凹部22e~第3安裝凹部22g,將第1面部22a與第2面部22b貫穿而朝內側凹入形成為大致矩形。
第1扣片夾持部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30b, 隔著踏板軸20配置成讓踏板軸20延伸於其間。具體來說,第1扣片夾持部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0b關於旋轉中心軸C1配置成線對稱。第3扣片夾持部300,從旋轉中心軸C1方向觀察是配置在第1扣片夾持部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30b之間。在第1實施方式,第3扣片夾持部30c,從旋轉中心軸C1方向觀察是配置在第1扣片夾持部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30b的中間位置。也就是說,第3扣片夾持部30c是配置在旋轉中心軸C1上。而且第3扣片夾持部30c,配置在較第1扣片夾持部1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130b更靠近第2端部20b側。第3扣片夾持部30c,與第1扣片夾持部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30b在旋轉中心軸C1方向(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而也可將第1扣片夾持部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0b配置在第2端部20b側,而將第3扣片夾持部30c配置在第1端部20a 側。
如第2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30a,藉由在 踏板主體22沿著第1軸S1方向配置於第1安裝凹部22e的第1軸構件40a,設置成可繞著第1軸S1轉動。第1軸S1,朝與第1面部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1扣片夾持部30a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1直線L1交叉的方向延伸。第1軸S1最好朝相對於第1直線L1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2扣片夾持部30b,藉由在踏板主體22沿 著第2軸S2方向配置於第2安裝凹部22f的第2軸構件40b,設置成可繞著第2軸S2轉動。第2軸S2,朝與第1面部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2扣片夾持部30b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2直線L2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軸S2最好朝相對於第2直線L2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第2直線L2相對於旋轉中心軸C1配置成與第1直線L1線對稱。
第3扣片夾持部30c,藉由在踏板主體22沿 著第3軸S3方向配置於第3安裝凹部22g的第3軸構件40c,設置成可繞著第3軸S3轉動。第3軸S3,朝與第1面部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3扣片夾持部30c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3直線L3交叉的方向延伸。在第1實施方式,第3直線L3,與通過扣片旋轉軸C2的旋轉中心軸C1一致。第3軸S3最好朝相對於旋轉中心軸C1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第1軸構件40a、 第2軸構件40b、及第3軸構件40c,是與踏板軸20同樣具有實體的軸(軸構件),藉由未圖示的固定輪防止其脫落。第1軸S1、第2軸S2、及第3軸S3,與旋轉中心軸C1同樣為假想的軸線。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 30a、第2扣片夾持部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30c分別具有:主體部30d、與保持扣片50的保持部30e。主體部30d可旋轉地被支承於踏板主體22。保持部30e,從主體部30d朝向第1突出部32突出,且配置成在其與第1面部22a之間隔著可保持扣片50的間隙。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2扣片夾持部30b、第3扣片夾持部30c,分別藉由第1彈壓構件38a、第2彈壓構件38b、及第3彈壓構件38c,將各保持部30e彈壓向朝向踏板主體22的中心(第1突出部32)的方向。在保持部30e形成有朝向第1面部22a傾斜的導引面30f。導引面30f設置成,當藉由扣片50將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3扣片夾持部30c的任一者按壓時,克服第1彈壓構件38a~第3彈壓構件38c的任一者的彈壓力而使保持部30e朝開啟方向(第3圖的逆時鐘方向)擺動。
如第2圖所示,第1彈壓構件38a,例如為剖 面為圓形的金屬彈簧線材的螺旋線圈彈簧。在第1彈壓構件38a,第1端部38d卡止於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2端部38e接觸於彈力(彈壓力)調整用的第1螺紋構件42a的前端。第1彈壓構件38a的第2端部38e,配置於 在第2面部22b朝向第1螺紋構件42a的前端形成的溝部內。第1螺紋構件42a,例如是具有六角孔的固定螺絲,用來旋入於:貫穿踏板主體22配置的螺絲孔。藉由六角棒扳手等的工具從第1面部22a側轉動第1螺紋構件42a,則能調整在第2面部22b側的第1螺紋構件42a的前端位置。藉由使第1螺紋構件42a的前端位置接近第2面部22b,讓第1彈壓構件38a的彈力(彈壓力)變強。
第2彈壓構件38b,是與第1彈壓構件38a同 樣構造的金屬線材製的彈簧構件。在第2彈壓構件38b,第1端部38d卡止於第2扣片夾持部30b,第2端部38e接觸於彈力(彈壓力)調整用的第2螺紋構件42b。第2螺紋構件42b,是與第1螺紋構件42a同樣的具有六角孔的固定螺絲,藉由六角棒扳手等的工具從第1面部22a側轉動,藉此可調整在第2面部22b側的突出量。使第2螺紋構件42b的突出量增加的話,則第2彈壓構件38b的彈力(彈壓力)會變強。
第3彈壓構件38c,例如為剖面為矩形的金屬 彈簧線材的螺旋線圈彈簧。在第1實施方式,在踏板10的第1端部20a側,相對於在第1扣片夾持部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0b兩處保持扣片50,更提高了在一處第3扣片夾持部30c保持扣片50的第2端部20b側的保持力,所以第3彈壓構件38c的彈壓力大於第1彈壓構件38a及第2彈壓構件38b的彈壓力。可是第1彈壓構件38a~第3彈壓構件38c的彈壓構件也可作成具有相同彈壓 力。在第3彈壓構件38c,第1端部38d卡止於第3扣片夾持部30c,第2端部38e接觸於彈力調整用的調整構件42c。調整構件42例如為圓柱狀的構件,繞著與第3軸S3平行的軸部可旋轉地安裝於第2面部22b。在調整構件42c的外周面,例如在周方向的三處位置形成有將圓柱面的局部作成缺口的平面部,各平面部形成為其至調整構件42的中心的距離互相不同。第3彈壓構件38c的第2端部38e,選擇性地卡止於調整構件42的上述複數的平面部。在調整構件42c具有:用來安裝六角棒扳手等的工具的工具卡止孔42d。藉由將工具安裝於該工具卡止孔42d而將調整構件42c轉動,來變更第3彈壓構件38c的第2端部38e卡止的平面部,而讓彈力(彈壓力)變化。
(扣片)
扣片50是大致六角形的金屬製的板狀的構件。扣片50,如第4圖及第5圖所示,具有:安裝於踏板10的第1面部22a的第1安裝部50a、第2安裝部50b、連結部50c、及抵接面50d。扣片50,可裝卸地卡合於:在踏板10的踏板主體22安裝的夾持部24。扣片50具有: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24的第1卡合部52、第2卡合部54、第3卡合部56。
第2安裝部50b,相對於踏板10的踏板軸20 在與第1安裝部50a相反側而安裝於第1面部22a。連結部50c,以在第1安裝部50a與第2安裝部50b之間形成 有配置踏板主體22的局部之間隙60的方式,將第1安裝部50a與第2安裝部50b連結。連結部50c,在第1實施方式設置成可將作為踏板主體22的一部分的第1突出部32及第2突出部34配置於間隙60。
第1卡合部52,設置於第1安裝部50a,可 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24。第2卡合部54,相對於踏板10的踏板軸20在與第1卡合部52相反側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24。於是第2卡合部54設置於第2安裝部50b。第3卡合部56,在從第2卡合部54朝踏板軸20的旋轉中心軸C1方向分離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24。在第1實施方式,第3卡合部56,從旋轉中心軸C1方向觀察是在第1卡合部52與第2卡合部54之間的位置與夾持部24卡合。在第1實施方式,將第3卡合部56設置於連結部50c。
具體來說,第1卡合部52卡合於夾持部24 的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2卡合部54卡合於夾持部24的第2扣片夾持部30b。第3卡合部56卡合於夾持部24的第3扣片夾持部30c。第1卡合部52、第2卡合部54、及第3卡合部56設置於扣片50的周緣部50e。第1卡合部52、第2卡合部54、及第3卡合部56分別具有:從扣片50的周緣部50e凹入形成的安裝凹部58。安裝凹部58凹入形成為從俯視方向觀察為扁平等腰梯形。第1卡合部52、第2卡合部54、及第3卡合部56的扣片50的周緣部50e側的厚度,稍小於夾持部24的保持部30e 與第1面部22a的間隙。
抵接面50d(參考第5圖),設置有一對且設 置成抵接於踏板主體22的一部分。扣片50具有:藉由螺栓構件(並未圖示)將扣片50安裝於鞋子的安裝用的一對長孔62。一對抵接面50d作成球面狀、圓錐面狀或圓柱面狀。在第1實施方式,一對抵接面50d,作成圓錐面狀,抵接於作為踏板主體22的一部分的第1突出部32的側面32a。抵接面50d,具有與第1突出部32的側面32a對應的側面的形狀。相對向配置的一對抵接面50d的前端部形成為扁平V字型。當第1突出部32為圓錐面狀或球面狀的情況,抵接面也可為圓柱面狀。
(扣片的裝卸動作)
在這種構造的自行車用踏板系統6,在將鞋子安裝於踏板10的情況,在藉由未圖示的螺栓構件將扣片50安裝於鞋子的狀態,將鞋子配置在踏板10的踏板主體22的第1面部22a。而且使第1卡合部52及第2卡合部54卡合於第1扣片夾持部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0b。在該狀態,若將鞋子的外側(踏板軸20的第2端部20b側)強力踏入踏板10,則藉由第3扣片夾持部30c的保持部30e的導引面30f的作用,讓保持部30e開啟,讓扣片50的第3卡合部56被第3扣片夾持部30c夾持。在將扣片50保持於夾持部24的狀態,將一對抵接面50d配置成接觸於第1突出部32的側面32a。此時,扣片50在三處位置 卡合於踏板10,並且能使第1扣片夾持部30a與第3扣片夾持部30c的間隔、及第2扣片夾持部30b與第3扣片夾持部30c的間隔,相較習知在後方一處位置卡合於踏板的槓桿構件的寬度更大。因此,能將扣片50較習知方式更穩定地保持於踏板10。讓安裝著扣片50的鞋子不易傾斜,並且可將使用者的踩踏力更有效率地傳達到踏板10。藉此能使踏板10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而作為扣片50的裝卸動作,先使第3卡合部56卡合於第3扣片夾持部30c,然後藉由踩入踏板10的內側,則可使第1卡合部52及第2卡合部54同時卡合於第1扣片夾持部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0b。
在將鞋子從踏板10卸下的情況,則將鞋子的 後跟側稍微朝外側扭動。然後抵接面50d會抵接於第1突出部32的側面32a,所以以扣片旋轉軸C2為中心讓鞋子旋轉。此時抵接面50d沿著側面32a滑動。當鞋子旋轉時,扣片50的第1安裝部50a及第2安裝部50b的相對向面的角部滑上於傾斜面36。藉此,讓扣片50從踏板10的第1面部22a分離,將第1扣片夾持部30a~第3扣片夾持部30c推起而開啟。結果,扣片50從踏板10脫落,能將鞋子從踏板10卸下。藉由將抵接面50d及側面32a的側面形狀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則當扣片50開始從第1面部22a離開時,會沿著側面32a使扣片50朝與扣片旋轉軸C2交叉的方向移動,能容易將扣片50從踏板10卸下。
<第2實施方式>
在第6圖、第7圖、及第8圖,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踏板110,可裝卸地卡合於:安裝在鞋子的扣片150。藉由踏板110與扣片150,構成自行車用踏板系統106。
(踏板)
踏板110具備有:具有旋轉中心軸C1的踏板軸120(參考第8圖)、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於踏板軸120的踏板主體122、以及設置於踏板主體122,具有用來保持扣片150的三個以上的扣片夾持部之夾持部124。
踏板軸120,如第8圖所示,與第1實施方式 同樣地收容於踏板主體122的後述軸收容空間122c。踏板軸120,將踏板主體122經由一對滾動軸承126a、126b,可繞著旋轉中心軸C1自由旋轉地支承於:通過踏板軸20的中心而朝長邊方向延伸的旋轉中心軸C1。踏板軸120具有:安裝於自行車的曲柄8的第1端部120a、及在旋轉中心軸C1方向與第1端部120a為相反側的第2端部120b。在第2端部120b設置有公螺紋部20c,該公螺紋部20c旋入固定於在曲柄8設置的螺紋孔8a。踏板軸120為具有實體的軸也就是軸構件,旋轉中心軸C1為假想的軸線。在第6圖及第7圖,省略踏板軸120的描繪。
踏板主體122,如第7圖所示,為從後面觀察 為大致心形的金屬製或合成樹脂製的板狀的構件。踏板主體122具有:與鞋子相對向的第1面部22a、與第1面部22a為相反側的第2面部122b、以及收容踏板軸20的階段狀圓筒形狀的軸收容空間122c(參考第6圖及第8圖)。
如第6圖所示,踏板主體122具有:第1突 出部132、第2突出部134、至少一個傾斜面136。第1突出部132從第1面部122a突出。第1突出部132從與第1面部122a正交的方向觀察是配置在與旋轉中心軸C1相對向的位置。第1突出部132配置在扣片旋轉軸C2上。扣片旋轉軸C2,是將扣片150從踏板110脫離時的旋轉動作的中心軸,朝與第1面部22a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1突出部132具有球面狀或圓錐面狀的側面132a。在第2實施方式,側面132a雖然為圓錐面狀,而也可為球面狀或圓柱面狀。
第2突出部134從第1面部122a突出而朝旋 轉中心軸C1方向延伸。第2突出部134從與第1面部122a正交的方向觀察是配置在與旋轉中心軸C1相對向的位置。第2突出部134相對於第1突出部132突出的方向,是與第1面部122a平行的方向。具體來說,第2突出部134,相對於第1突出部132朝旋轉中心軸C1方向的兩側突出。換言之,在第2突出部134的旋轉中心軸C1方向的中間部設置有第1突出部132。而且第1突出部132相對於第2突出部134的側面134a朝與第1面部 122a平行的方向突出。
至少一個傾斜面136,在從踏板軸120漸漸分離的方向,從第2突出部134朝向第1面部122a傾斜。傾斜面136其兩端部分別連接於第2突出部34的上面與第1面部122a。傾斜面136在第2實施方式相對於第1突出部132設置在:踏板軸20的第1端部20a側;於是將傾斜面136配置在第1突出部132的旋轉中心軸C1方向的單側。傾斜面136,從與第2突出部134的旋轉中心軸C1正交的方向的兩側朝從踏板軸120漸漸分離的方向朝向第1面部122a傾斜。於是在第2實施方式,傾斜面136隔著第2突出部134設置有兩個。
夾持部124,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具有: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2扣片夾持部130b、及從第2扣片夾持部130b朝旋轉中心軸C1方向分離配置的第3扣片夾持部130c的三個扣片夾持部。夾持部124具有:第1彈壓構件138a(參考第7圖)、第2彈壓構件138b、第3彈壓構件138c。第1彈壓構件138a,朝保持扣片150的方向彈壓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2彈壓構件138b,朝保持扣片150的方向彈壓第2扣片夾持部130b。第3彈壓構件138c,朝保持扣片150的方向彈壓第3扣片夾持部130c。
如第7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2扣片夾持部1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130c配置在踏板主體122的周緣部122d。具體來說,在踏板主體122的心 形的凹部的兩側配置的第2安裝凹部122f及第3安裝凹部122g、及在與心形的凹部相對向的前端部配置的第1安裝凹部122e分別配置有:第2扣片夾持部130b、第3扣片夾持部130c、及第1扣片夾持部130a。從第1安裝凹部122e~第3安裝凹部122g,將第1面部122a與第2面部122b貫穿而朝內側凹入形成為大致矩形。
第1扣片夾持部1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130b,隔著踏板軸120配置成讓踏板軸120延伸於其間。第3扣片夾持部130c,相對於踏板軸120配置在第2扣片夾持部130b側。在第1實施方式,第3扣片夾持部130c,配置在第2扣片夾持部130b的踏板軸120的第2端部120b側。第1扣片夾持部1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130b與第3扣片夾持部130c在與旋轉中心軸C1方向正交的方向(前後方向)隔著間隔配置。而也可將第3扣片夾持部130c配置在第2端部120b側,而將第2扣片夾持部130b配置在第1端部120a側。
如第7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130a,藉由在踏板主體122沿著第1軸S1方向配置的第1軸構件140a,設置成可繞著第1軸S1轉動。第1軸S1,朝與第1面部1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1扣片夾持部130a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1直線L1交叉的方向延伸。第1軸S1最好朝相對於與旋轉中心軸C1實質平行的第1直線L1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2扣片夾持部130b,藉由在踏板主體122 沿著第2軸S2方向配置的第2軸構件140b,設置成可繞著第2軸S2轉動。第2軸S2,朝與第1面部1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2扣片夾持部130b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2直線L2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軸S2最好朝相對於第2直線L2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3扣片夾持部130c,藉由在踏板主體122 沿著第3軸S3方向配置的第3軸構件140c,設置成可繞著第3軸S3轉動。第3軸S3,朝與第1面部1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3扣片夾持部130c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3直線L3交叉的方向延伸。在第2實施方式,第3直線L,相對於通過扣片旋轉軸C2的旋轉中心軸C1,配置在與第2直線L2為線對稱的位置。第3軸S3最好朝相對於第3直線L3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第1軸構件140a、第2軸構件140b、及第3軸構件140c,是與踏板軸120同樣具有實體的軸(軸構件),藉由在前端形成的公螺紋部固定於踏板主體122。 第1軸S1、第2軸S2、及第3軸S3,與旋轉中心軸C1同樣為假想的軸線。
如第6圖及第7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2扣片夾持部1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130c分別具有:主體部130d、與保持扣片150的保持部130e。主體部130d可旋轉地被支承於踏板主體122。保持部130e,從主體部130d朝向第1突出部132突出,且配置成在其與第1面部122a之間隔著可保持扣片150的間 隙。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2扣片夾持部130b、第3扣片夾持部130c,分別藉由第1彈壓構件138a、第2彈壓構件138b、及第3彈壓構件138c,將各保持部130e彈壓向朝向踏板主體122的中心(第1突出部32)的方向。在保持部130e形成有朝向第1面部122a傾斜的導引面130f。導引面130f設置成,當藉由扣片150將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3扣片夾持部130c的任一者按壓時,克服第1彈壓構件138a~第3彈壓構件138c的任一者的彈壓力而使保持部130e朝開啟方向擺動。
如第7圖所示,第1彈壓構件138a,例如為 剖面為圓形的金屬彈簧線材的螺旋線圈彈簧。在第1彈壓構件138a,第1端部138d卡止於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2端部138e接觸於彈力(彈壓力)調整用的第1螺紋構件142a的前端。第1彈壓構件138a的第2端部138e,配置於在第2面部122b朝向第1螺紋構件142a的前端形成的溝部內。第1螺紋構件142a,例如是具有六角孔的固定螺絲,用來旋入於:貫穿踏板主體122配置的螺絲孔。藉由六角棒扳手等的工具從第1面部122a側轉動第1螺紋構件142a,則能調整在第2面部122b側的第1螺紋構件142a的前端位置。藉由使第1螺紋構件142a的前端位置接近第2面部122b,讓第1彈壓構件138a的彈力(彈壓力)變強。
第2彈壓構件138b,是與第1彈壓構件38a 同樣構造的金屬線材製的彈簧構件。在第2彈壓構件 138b,第1端部138d卡止於第2扣片夾持部130b,第2端部138e接觸於彈力(彈壓力)調整用的第2螺紋構件142b。第2螺紋構件142b,是與第1螺紋構件142a同樣的具有六角孔的固定螺絲,藉由六角棒扳手等的工具從第1面部22a側轉動,藉此可調整在第2面部122b側的前端位置。藉由使第2螺紋構件142b的前端位置接近第2面部122b,讓第2彈壓構件138b的彈力(彈壓力)變強。
第3彈壓構件38c,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是 與第1彈壓構件138a及第2彈壓構件138b相同構造的金屬線材製的彈簧構件。在第3彈壓構件138c,第1端部138d卡止於第3扣片夾持部130c,第2端部138e接觸於彈力(彈壓力)調整用的第3螺紋構件142c。第3螺紋構件142c,是與第1螺紋構件142a同樣的具有六角孔的固定螺絲,藉由六角棒扳手等的工具從第1面部122a側轉動,藉此可調整在第2面部122b側的第3螺紋構件142c的前端位置。藉由使第3螺紋構件142c的前端位置接近第2面部122b,讓第3彈壓構件138c的彈力(彈壓力)變強。
(扣片)
扣片50,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具有:安裝於踏板110的第1面部122a的第1安裝部150a、第2安裝部150b、連結部150c、及抵接面150d。扣片150,可裝卸 地卡合於:在踏板110的踏板主體122安裝的夾持部124。扣片150具有: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124的第1卡合部152、第2卡合部154、第3卡合部156。
第2安裝部150b,相對於踏板110的踏板軸 120在與第1安裝部150a相反側而安裝於第1面部122a。連結部150c,以在第1安裝部150a與第2安裝部150b之間形成有配置踏板主體122的局部之間隙160的方式,將第1安裝部150a與第2安裝部150b連結。連結部150c,在第2實施方式設置成可將作為踏板主體122的一部分的第1突出部132及第2突出部134配置於間隙160。
在第2實施方式,第2卡合部154及第3卡 合部156,設置於第1安裝部150a,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124。第1卡合部152,相對於踏板110的踏板軸120在與第2卡合部154相反側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124。於是第1卡合部152設置於第2安裝部150b。第3卡合部156,在從第2卡合部54朝踏板軸20的旋轉中心軸C1方向分離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124。在第2實施方式,第3卡合部56,在從第2卡合部154朝踏板軸120的旋轉中心軸C1方向分離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124。於是第3卡合部56設置於第1安裝部150a。具體來說,第1卡合部152卡合於夾持部124的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2卡合部154卡合於夾持部124的第2扣片夾持部130b。第3卡合部156卡合於夾持部124 的第3扣片夾持部130c。第1卡合部152、第2卡合部154、及第3卡合部156設置於扣片150的周緣部150e。 第1卡合部152、第2卡合部154、及第3卡合部156分別具有:從扣片150的周緣部150e凹入形成的安裝凹部158。安裝凹部158凹入形成為從俯視方向觀察為扁平等腰梯形。第1卡合部152、第2卡合部154、及第3卡合部156的扣片150的周緣部150e側的厚度,稍小於夾持部124的保持部130e與第1面部122a的間隙。
抵接面150d(參考第10圖),設置有一對且 設置成抵接於踏板主體122的一部分。扣片150具有:藉由螺栓構件(並未圖示)將扣片150安裝於鞋子的安裝用的一對長孔162。一對抵接面150d作成球面狀、圓錐面狀或圓柱面狀。在第1實施方式,一對抵接面150d,作成圓錐面狀,抵接於作為踏板主體122的一部分的第1突出部132的側面132a。抵接面150d,具有與第1突出部132的側面132a對應的側面的形狀。相對向配置的一對抵接面150d的前端部形成為扁平V字型。當第1突出部為圓錐面狀或球面狀的情況,抵接面也可為圓柱面狀。
(扣片的裝卸動作)
在這種構造的自行車用踏板系統106,在將鞋子安裝於踏板110的情況,在藉由未圖示的螺栓構件將扣片150安裝於鞋子的狀態,將鞋子配置在踏板110的踏板主體122的第1面部122a。而且使第2卡合部154及第3卡合 部156卡合於第2扣片夾持部1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130c。在該狀態,若將鞋子的後部強力踏入踏板110,則藉由第1扣片夾持部130a的保持部130e的導引面130f的作用,讓保持部130e開啟,讓扣片150的第1卡合部152被第1扣片夾持部130a夾持。在將扣片150保持於夾持部124的狀態,將一對抵接面150d配置成接觸於第1突出部132的側面132a。此時,扣片150在三處位置卡合於踏板110,並且能使第1扣片夾持部130a與第3扣片夾持部130c的間隔、及第1扣片夾持部1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130b的間隔,相較習知在後方一處位置卡合於踏板的槓桿構件的寬度更大。因此,能將扣片150較習知方式更穩定地保持於踏板110。讓安裝著扣片150的鞋子不易傾斜,並且可將使用者的踩踏力更有效率地傳達到踏板110。藉此能使踏板110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而作為扣片150的裝卸動作,先使第1卡合部152卡合於第1扣片夾持部130a,然後藉由踩入踏板110的內側,則可使第2卡合部154及第3卡合部156同時卡合於第2扣片夾持部1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130c。
在將鞋子從踏板110卸下的情況,則將鞋子 的後跟側稍微朝外側扭動。然後抵接面150d會抵接於第1突出部132的側面132a,所以以扣片旋轉軸C2為中心讓鞋子旋轉。此時抵接面150d沿著側面132a滑動。當鞋子旋轉時,扣片150的第1安裝部150a及第2安裝部150b的相對向面的角部滑上於傾斜面136。藉此,讓扣片 150從踏板110的第1面部122a分離,將第1扣片夾持部130a~第3扣片夾持部130c推起而開啟。結果,扣片150從踏板110脫落,能將鞋子從踏板110卸下。藉由將抵接面150d及側面132a的側面形狀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則當扣片150開始從第1面部122a離開時,會沿著側面132a使扣片150朝與扣片旋轉軸C2交叉的方向移動,能容易將扣片150從踏板110卸下。
<第3實施方式>
在第11圖、及第12圖,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踏板210,可裝卸地卡合於:安裝在鞋子的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構造的扣片50。在第3實施方式,藉由踏板210與扣片50,構成自行車用踏板系統206。第3實施方式的踏板210,其踏板主體222的形狀、與夾持部224的構造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於是在以下說明,以踏板主體222與夾持部224為中心說明,針對相同構造的扣片50及踏板軸20,在第11圖及第12圖記載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圖號而省略其說明。
踏板主體222,如第12圖所示,為從後面觀 察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兩邊朝旋轉中心軸C1側彎曲凹入形成的金屬製或合成樹脂製的板狀的構件。踏板主體222具有:與鞋子相對向的第1面部222a、與第1面部222a為相反側的第2面部222b、以及收容踏板軸20的階段狀圓筒形狀的軸收容空間222c(參考第11圖)。踏板主體 222,為了達成輕量化而具有:將第1面部222a與第2面部222b貫穿而彎曲成S字型所形成的一對狹縫222h。一對狹縫222h配置於第1突出部32的兩側。
如第11圖所示,踏板主體222具有:與第1 實施方式同樣的構造的第1突出部32、第2突出部34、至少一個傾斜面36。針對第1突出部32、第2突出部34、及傾斜面36,在第11圖記載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圖號而省略其說明。
夾持部224,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具 有:第1扣片夾持部230a、第2扣片夾持部2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230c的三個扣片夾持部。第3扣片夾持部230c,從第2扣片夾持部230b朝旋轉中心軸C1方向分離配置。在第3實施方式,第3扣片夾持部230c與踏板主體222形成為一體,相對於踏板主體222不會旋轉。藉此,可以使配置於自行車的外側的第3扣片夾持部230c的剛性提高,轉倒時讓第3扣片夾持部230c不易損壞。 夾持部224具有:第1彈壓構件238a、第2彈壓構件238b(參考第12圖)。第1彈壓構件238a,朝保持扣片50的方向彈壓第1扣片夾持部230a。第2彈壓構件238b,朝保持扣片50的方向彈壓第2扣片夾持部230b。
如第12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230a、第2 扣片夾持部2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230c配置在踏板主體222的周緣部222d。具體來說,在踏板主體222的三個角部配置的第1安裝凹部222e及第2安裝凹部222f分 別配置有: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從第1安裝凹部222e及第2安裝凹部222f,將第1面部222a與第2面部222b貫穿而朝內側凹入形成為大致矩形。
第1扣片夾持部2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 230b,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隔著踏板軸20配置成讓踏板軸20延伸於其間。具體來說,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關於旋轉中心軸C1配置成線對稱。 第3扣片夾持部230c,從旋轉中心軸C1方向觀察是配置在第1扣片夾持部2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230b之間。在第3實施方式,第3扣片夾持部230c,從旋轉中心軸C1方向觀察是配置在第1扣片夾持部2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230b的中間位置。也就是說,第3扣片夾持部230c是配置在旋轉中心軸C1上。而且第3扣片夾持部230c,配置在較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更靠近第2端部20b側。第3扣片夾持部230c,與第1扣片夾持部2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230b在旋轉中心軸C1方向(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而也可將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配置在第2端部20b側,而將第3扣片夾持部230c配置在第1端部20a側。
如第12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230a,藉由在踏板主體222沿著第1軸S1方向配置於第1安裝凹部222e的第1軸構件40a,設置成可繞著第1軸S1轉動。第1軸S1,朝與第1面部2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 片旋轉軸C2朝向第1扣片夾持部230a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1直線L1交叉的方向延伸。第1軸S1最好朝相對於第1直線L1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2扣片夾持部230b,藉由在踏板主體222 沿著第2軸S2方向配置於第2安裝凹部222f的第2軸構件40b,設置成可繞著第2軸S2轉動。第2軸S2,朝與第1面部2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2扣片夾持部230b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2直線L2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軸S2最好朝相對於第2直線L2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第2直線L2相對於旋轉中心軸C1配置成與第1直線L1線對稱。
如第11圖及第12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 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分別具有:主體部230d、與保持扣片50的保持部230e。主體部230d可旋轉地被支承於踏板主體222。保持部230e,從主體部230d朝向第1突出部32突出,且配置成在其與第1面部222a之間隔著可保持扣片50的間隙。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分別藉由第1彈壓構件238a及第2彈壓構件238b,將各保持部230e彈壓向朝向踏板主體222的中心(第1突出部32)的方向。在保持部230e形成有朝向第1面部222a傾斜的導引面230f。導引面230f設置成,當藉由扣片50將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按壓時,克服第1彈壓構件38a及第2彈壓構件238b的彈壓力而使保持部230e朝開啟方向(第12圖 的逆時鐘方向)擺動。
如第12圖所示,第1彈壓構件238a,例如為 剖面為矩形的金屬彈簧線材製的螺旋線圈彈簧。在第3實施方式,第1彈壓構件238a及第2彈壓構件238b,為與第1實施方式的第3彈壓構件38e相同的構造。第1彈壓構件238a的第1端部238d卡止於第1扣片夾持部230a,第2端部238e卡止於彈力調整用的調整構件242a。同樣地第2彈壓構件238b的第1端部238f卡止於第2扣片夾持部230b,第2端部238g卡止於彈力調整用的調整構件242b。
調整構件242a及調整構件242b例如為圓柱 狀的構件。調整構件242a,繞著與第1軸S1平行的軸部可旋轉地安裝於第2面部222b。調整構件242b,繞著與第2軸S2平行的軸部可旋轉地安裝於第2面部222b。在調整構件242a及調整構件242b的外周面,例如在周方向的三處位置形成有將圓柱面的局部作成缺口的平面部。各平面部形成為:其至調整構件242a(或調整構件242b)的中心為止的距離互相不同。第1彈壓構件238a的第2端部282e(或調整構件242b的第2端部242g),選擇性地卡止於上述複數的平面部。在調整構件242a及調整構件242b具有:用來安裝六角棒扳手等的工具的工具卡止孔242d。藉由將工具安裝於該工具卡止孔242d而將調整構件242a(或調整構件242b)轉動,來變更第1彈壓構件238a的第2端部238e(或第2彈壓構件238b的第2端 部238g)卡止的平面部,而讓彈力(彈壓力)變化。
第3扣片夾持部230c如上述與踏板主體222 形成為一體。第3扣片夾持部230c具有:與踏板主體222形成為一體的主體部230g、以及與主體部230g形成為一體,用來保持扣片50的保持部230h。保持部230h,從主體部230g朝向第1突出部32突出,且配置成在其與第1面部222a之間隔著可保持扣片50的間隙。
(扣片的裝卸動作)
在這種構造的自行車用踏板系統206,在將鞋子安裝於踏板210的情況,在藉由未圖示的螺栓構件將扣片50安裝於鞋子的狀態,將鞋子配置在踏板210的踏板主體222的第1面部222a。然後使第3卡合部56卡合於鞋子外側(踏板軸20的第2端部20b側)的第3扣片夾持部230c。在該狀態,若將鞋子的內側(踏板軸20的第1端部20a側)強力踏入踏板210,則藉由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的各保持部230e的導引面230f的作用,讓保持部230e開啟,讓扣片50的第1卡合部52及第2卡合部54分別被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夾持。在將扣片50保持於夾持部224的狀態,將一對抵接面50d配置成接觸於第1突出部32的側面32a。此時,扣片50在三處位置卡合於踏板210,並且能使第1扣片夾持部230a與第3扣片夾持部230c的間隔、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與第3扣片夾持部230c的 間隔,相較習知在後方一處位置卡合於踏板的槓桿構件的寬度更大。因此,在第3實施方式也能將扣片50較習知方式更穩定地保持於踏板210。讓安裝著扣片50的鞋子不易傾斜,並且可將使用者的踩踏力更有效率地傳達到踏板210。藉此能使踏板210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
在將鞋子從踏板210卸下的情況,則將鞋子 的後跟側稍微朝外側扭動。然後抵接面50d會抵接於第1突出部32的側面32a,所以以扣片旋轉軸C2為中心讓鞋子旋轉。此時抵接面50d沿著側面32a滑動。當鞋子旋轉時,扣片50的第1安裝部50a及第2安裝部50b的相對向面的角部滑上於傾斜面36。藉此,讓扣片50從踏板210的第1面部222a分離,將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推起而開啟。結果,扣片50從踏板210脫落,能將鞋子從踏板210卸下。藉由將抵接面50d及側面32a的側面形狀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則當扣片50開始從第1面部222a離開時,會沿著側面32a使扣片50朝與扣片旋轉軸C2交叉的方向移動,能容易將扣片50從踏板210卸下。
<第3實施方式的變形例>
在第13圖,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以下只記載為變形例)的踏板310,可裝卸地卡合於:安裝在鞋子的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構造的扣片50。在變形例,藉由踏板310與扣片50,構成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306。變形例的踏板310,其踏板主體322的形狀、與第3扣片夾持部330c的構造與第3實施方式不同。於是在以下說明,以踏板主體322與夾持部324為中心說明,針對相同構造的扣片50及踏板軸20,在第13圖~第17圖記載與第1實施方式及第3實施方式相同的圖號而省略其說明。
踏板主體322,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為 從俯視方向觀察為大致等腰三角形的金屬製或合成樹脂製的板狀的構件。踏板主體322如第13圖~第16圖所示具有:與鞋子相對向的第1面部322a、與第1面部322a為相反側的第2面部322b、以及收容踏板軸20的階段狀圓筒形狀的軸收容空間322c(參考第17圖)。踏板主體322,為了達成輕量化而具有:將第1面部322a與第2面部322b貫穿的一對狹縫322h。一對狹縫322h配置於第1突出部32的兩側。
如第13圖所示,踏板主體322具有:與第1 實施方式同樣的構造的第1突出部32、第2突出部34、至少一個傾斜面36。針對第1突出部32、第2突出部34、及傾斜面36,在第13圖記載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圖號而省略其說明。
夾持部324,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具 有:第1扣片夾持部330a、第2扣片夾持部3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330c的三個扣片夾持部。第3扣片夾持部330c,從第2扣片夾持部330b朝旋轉中心軸C1方向分離 配置。在變形例,第3扣片夾持部330c與踏板主體322形成為一體,相對於踏板主體322不會旋轉。藉此,可以使配置於自行車的外側的第3扣片夾持部330c的剛性提高,轉倒時讓第3扣片夾持部330c不易損壞。
夾持部324具有:與第3實施方式相同構造 的第1彈壓構件338a、第2彈壓構件338b(參考第14圖)。第1彈壓構件338a,朝保持扣片50的方向彈壓第1扣片夾持部330a。第2彈壓構件338b,朝保持扣片50的方向彈壓第2扣片夾持部330b。
如第14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330a、第2 扣片夾持部3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330c配置在踏板主體322的周緣部222d。具體來說,在踏板主體322的三個角部配置的第1安裝凹部322e及第2安裝凹部322f分別配置有:第1扣片夾持部2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第1安裝凹部322e及第2安裝凹部322f,將第1面部322a與第2面部322b貫穿而朝內側凹入形成為大致矩形。
第1扣片夾持部3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 330b,與第3實施方式同樣地隔著踏板軸20配置成讓踏板軸20延伸於其間。在變形例,第3扣片夾持部330c,從旋轉中心軸C1方向觀察是配置在第1扣片夾持部3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330b的中間位置。也就是說,第3扣片夾持部330c是配置在在第14圖從俯視方向觀察的旋轉中心軸C1上。而且第3扣片夾持部330c,配置在較第1 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更靠近第2端部20b側。第3扣片夾持部330c,與第1扣片夾持部330a與第2扣片夾持部330b在旋轉中心軸C1方向(左右方向)隔著間隔配置。而也可將第1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配置在第2端部20b側,而將第3扣片夾持部330c配置在第1端部20a側。
如第14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330a,藉由 在踏板主體322沿著第1軸S1方向配置於第1安裝凹部322e的第1軸構件40a,設置成可繞著第1軸S1轉動。 第1軸S1,朝與第1面部3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1扣片夾持部330a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1直線L1交叉的方向延伸。第1軸S1最好朝相對於第1直線L1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
第2扣片夾持部330b,藉由在踏板主體322 沿著第2軸S2方向配置於第2安裝凹部322f的第2軸構件40b,設置成可繞著第2軸S2轉動。第2軸S2,朝與第1面部222a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從扣片旋轉軸C2朝向第2扣片夾持部330b朝與往徑向延伸的第2直線L2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軸S2最好朝相對於第2直線L2實質正交的方向延伸。第2直線L2相對於旋轉中心軸C1配置成與第1直線L1線對稱。
如第13圖、第14圖及第15圖所示,第1扣 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分別具有:主體部330d、與保持扣片50的保持部330e。主體部330d可旋 轉地被支承於踏板主體322。保持部330e,從主體部330d朝向第1突出部32突出,且配置成在其與第1面部322a之間隔著可保持扣片50的間隙。如第15圖所示,第1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的保持部330e分別具有:與扣片50接觸的卡合面330g。卡合面330g位於:與第1面部322a正交的方向的第1突出部32的最端部322g與第1面部322a之間。
第1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 330b,分別藉由第1彈壓構件338a及第2彈壓構件338b,將各保持部330e彈壓向朝向踏板主體322的中心(第1突出部32)的方向。在保持部330e形成有朝向第1面部322a傾斜的導引面330f。導引面330f設置成,當藉由扣片50將第1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按壓時,克服第1彈壓構件338a及第2彈壓構件338b的彈壓力而使保持部330e朝開啟方向(第12圖的逆時鐘方向)擺動。
第1彈壓構件338a及第2彈壓構件338b,例 如為剖面為矩形的金屬彈簧線材的螺旋線圈彈簧。第1彈壓構件238a的第1端部卡止於第1扣片夾持部330a,第2端部卡止於彈力調整用的未圖示的調整構件。同樣地第2彈壓構件238b的第1端部卡止於第2扣片夾持部330b,第2端部卡止於彈力調整用的未圖示的調整構件。 調整構件為與第3實施方式相同的構造,例如為圓柱狀的構件。藉由轉動調整構件,讓第1彈壓構件238a及第2 彈壓構件238b的彈力(彈壓力)分別變化。
第3扣片夾持部330c,如第15圖~第17圖所 示,相對於第1面部322a傾斜並且朝旋轉中心軸C1方向延伸。第3扣片夾持部330c與踏板主體322形成為一體。第3扣片夾持部330c相對於踏板主體322設置成不能轉動。第3扣片夾持部330c,包含有:與踏板主體322形成為一體的一對連接部330j、與一對連接部330j形成為一體,且設置成可與扣片50卡合的保持部330e、以及在與保持部330e相對向的部分形成的凹部330i(參考第16圖)。連接部330j,將保持部330e的兩端部與踏板主體322連接,更詳細來說,一對連接部330j,將與保持部330e的旋轉中心軸C1正交的方向的兩端部與踏板主體322連接。一對連接部330j相對於第1面部322a傾斜並且朝旋轉中心軸方向C1方向延伸。連接部330j並不限於相對於第1面部332a傾斜的形狀,也可為相對於第1面部332a平行的形狀或相對於第1面部332a垂直的形狀。
保持部330e具有較踏板主體322的最頂部的 厚度更短的厚度。這裡所謂踏板主體322的最頂部的厚度,是通過與第1面部322a正交的方向的第1突出部32的厚度,具體來說是第1突出部32的最端部322g的厚度。保持部330e配置在從第1面部322a朝與第1面部322a交叉的方向分離的位置。保持部330e具有與扣片50接觸的卡合面330g。凹部330i形成在與卡合面330g相對向的部分。凹部330i,如第16圖所示,是以第1假想線 VL1、第2假想線VL2、連接部330j的外型線所包圍,從側面側觀察是以三角形的空間所構成。第1假想線VL1,從踏板主體322的第2面部322b的前端沿著旋轉中心軸C1方向延伸。第2假想線VL2,從保持部330e的前端沿著扣片旋轉軸C2方向朝向第1假想線VL1延伸。
卡合面330g配置在從第1面部322a朝與第1 面部322a交叉的方向分離的位置。更詳細來說,第3扣片夾持部330c的卡合面330g,也與第1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同樣地,位在與第1面部322a正交的方向的第1突出部32的最端部322g與第1面部322a之間。藉此讓扣片50的第1卡合部52、第2卡合部54、及第3卡合部56的安裝凹部58的保持面的位置成為相對於第1面部322a較第1突出部32更低的位置。因此能將踏板作成更薄型化。第3扣片夾持部330c包含有:形成在保持部330e與踏板主體322之間,用來插入扣片50的開口部330h。
(扣片的裝卸動作)
在這種構造的自行車用踏板系統306,在將鞋子安裝於踏板310的情況,在藉由未圖示的螺栓構件將扣片50安裝於鞋子的狀態,將鞋子配置在踏板310的踏板主體322的第1面部322a。然後使第3卡合部56卡合於鞋子外側(踏板軸20的第2端部20b側)的第3扣片夾持部330c。此時,在與第3卡合部56卡合的第3扣片夾持部 330c的保持部330e,包含有形成為拱門狀讓扣片50插入的開口部330h,所以容易使扣片50的第3卡合部56卡合於卡合面330g。
在該狀態,若將鞋子的內側(踏板軸20的第 1端部20a側)強力踏入踏板310,則藉由第1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的各保持部330e的導引面330f的作用,讓保持部330e開啟,讓扣片50的第1卡合部52及第2卡合部54分別被第1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夾持。在將扣片50保持於夾持部324的狀態,將一對抵接面50d配置成接觸於第1突出部32的側面32a。此時,扣片50在三處位置卡合於踏板310,並且能使第1扣片夾持部330a與第3扣片夾持部330c的間隔、及第2扣片夾持部330b與第3扣片夾持部330c的間隔,相較習知在後方一處位置卡合於踏板的槓桿構件的寬度更大。因此,在變形例也能將扣片50較習知方式更穩定地保持於踏板310。讓安裝著扣片50的鞋子不易傾斜,並且可將使用者的踩踏力更有效率地傳達到踏板310。藉此能使踏板310更穩定且有效率地動作。
第3扣片夾持部330c,相對於第1面部322a 傾斜並且朝旋轉中心軸方向延伸。凹部330i形成在與卡合面330g相對向的部分。因此當過彎時等形成用來防止踏板310的踏板主體322的第2面部322b的軸方向端部與地面接觸的間隙。
在將鞋子從踏板310卸下的情況,則與第3 實施方式同樣地將鞋子的後跟側稍微朝外側扭動。然後抵接面50d會抵接於第1突出部32的側面32a,所以以扣片旋轉軸C2為中心讓鞋子旋轉。此時抵接面50d沿著側面32a滑動。當鞋子旋轉時,扣片50的第1安裝部50a及第2安裝部50b的相對向面的角部滑上於傾斜面36。 藉此,讓扣片50從踏板210的第1面部322a分離,將第1扣片夾持部330a及第2扣片夾持部230b推起而開啟。 結果,扣片50從踏板310脫落,能將鞋子從踏板310卸下。藉由將抵接面50d及側面32a的側面形狀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則當扣片50開始從第1面部322a離開時,會沿著側面32a使扣片50朝與扣片旋轉軸C2交叉的方向移動,能容易將扣片50從踏板310卸下。
<其他實施方式>
以上雖然針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加以說明,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可進行各種變更。尤其本說明書記載的複數的實施方式及變形例可因應需要任意組合。
(a)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僅在第1面部 22a(122a、222a或322a)設置三個以上的扣片夾持部,而本發明不限於此。也可在與第1面部22a(122a、222a或322a)相反側的第2面部22b(122b、222b或322b)設置三個以上的扣片夾持部。
(b)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將至少兩個扣片 夾持部相對於踏板主體22(122、222或322)設置成可旋轉,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三個扣片夾持部的至少其中一個可旋轉也可以。
(c)在上述實施方式,雖然扣片夾持部的數 量為三個,而本發明不限於此。扣片夾持部的數量為三個以上的任何數量都可以。可是為了加大扣片夾持部的間隔,扣片夾持部的數量為3個~5個的範圍較佳。
(d)在上述實施方式,第1突出部32(或 132)的側面32a(或132a)為圓錐面狀,而也可為球面狀或圓柱面狀。扣片50(或150)的抵接面50d(或160)為圓錐面狀,而也可為球面狀或圓柱面狀。
(e)在上述實施方式,彈壓構件雖然使用螺 旋線圈彈簧,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在扣片夾持部本體具有彈性也可以。而也可使用螺旋線圈彈簧以外的彈簧構件(例如扭力彈簧等的板簧、彈力墊片、或線圈彈簧)。
(f)在第3實施方式及其變形例,第3扣片 夾持部230c及330c,雖然與踏板主體222及322成形為一體,而也可以成形為不同個體。在該情況,第3扣片夾持部230c及330c,雖然也可不能轉動地設置於踏板主體222及322,而也能可轉動地設置於踏板主體222及322。
(g)在第3實施方式的變形例以外,雖然沒 有提及扣片50(或150)所接觸的卡合面330g,而本發 明不限於此。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及第3實施方式的第1扣片夾持部30a(130a或230a)、第2扣片夾持部30b(130b或230b)、及第3扣片夾持部30c(130c或230c)的保持部30e(130e或230e),包含與變形例同樣的卡合面。也就是說,保持部30e(130e或230e),具有:位在與第1面部22a(122a或222a)正交的方向的第1突出部32的最端部與第1面部322a之間的卡合面。
(h)在第3實施方式,凹部330i,雖然從側 面觀察是以凹入成三角形的空間所構成,而本發明的凹部並不限於此。凹部也可為從側面觀察為階段狀凹入構成的空間,也可以凸狀或凹狀彎曲所凹入的空間所構成。
6‧‧‧自行車用踏板系統
10‧‧‧自行車用踏板
22‧‧‧踏板主體
22a‧‧‧第1面部
22b‧‧‧第2面部
22c‧‧‧軸收容空間
22d‧‧‧周緣部
24‧‧‧夾持部
30a‧‧‧第1扣片夾持部
30b‧‧‧第2扣片夾持部
30c‧‧‧第3扣片夾持部
30d‧‧‧主體部
30e‧‧‧保持部
32‧‧‧第1突出部
32a‧‧‧側面
34‧‧‧第2突出部
34a‧‧‧側面
36‧‧‧傾斜面
38a‧‧‧第1彈壓構件
38c‧‧‧第3彈壓構件
40a‧‧‧第1軸構件
40b‧‧‧第2軸構件
40c‧‧‧第3軸構件
42a‧‧‧第1螺紋構件
42b‧‧‧第2螺紋構件
50‧‧‧扣片
C1‧‧‧旋轉中心軸
C2‧‧‧扣片旋轉軸

Claims (34)

  1. 一種自行車用踏板,可裝卸且可卡合於扣片,該扣片可安裝於鞋子;該自行車用踏板,具備有:具有旋轉中心軸的踏板軸、踏板主體、及夾持部;該踏板主體,具有:第1面部、及與第1面部為相反側的第2面部;且繞著上述旋轉中心軸可自由旋轉地被支承於上述踏板軸;該夾持部具有:用來將上述扣片可裝卸地保持於上述踏板主體的至少上述第1面部之3個以上的扣片夾持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夾持部具有:第1扣片夾持部、第2扣片夾持部、及在上述旋轉中心軸方向上與上述第2扣片夾持部分離配置的第3扣片夾持部;上述踏板軸配置成延伸於上述第1扣片夾持部與上述第2扣片夾持部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相對於上述踏板軸配置在上述第2扣片夾持部側。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從上述旋轉中心軸方向觀察是配置在上述第1扣片夾持部與第2扣片夾持部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從與上述第1面部正交的方向觀察是 配置在與上述旋轉中心軸相對向的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踏板軸具有:安裝在自行車的曲柄的第1端部、及在上述旋轉中心軸方向上與上述第1端部為相反側的第2端部;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相對於上述第1及第2扣片夾持部配置在上述第2端部側。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包含有:設置成可與上述扣片卡合的保持部、及形成在與上述保持部相對向的部分的凹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保持部配置在:在與上述第1面部交叉的方向上與上述第1面部分離的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保持部具有較上述踏板主體的最頂部的厚度更短的厚度。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保持部具有與上述扣片接觸的卡合面,上述凹部形成在與上述卡合面相對向的部分。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卡合面配置在:在與上述第1面部交叉的方向上與上述第1面部分離的位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包含:將上述保持部與上述踏板主體連 接的連接部;上述連接部相對於上述第1面部傾斜並且朝上述旋轉中心軸方向延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連接部將上述保持部的兩端部與上述踏板主體連接。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與上述踏板主體一體成形。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包含有:形成在上述保持部與上述踏板主體之間,用來插入上述扣片的開口部。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設置成相對於上述踏板主體不能轉動。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1扣片夾持部、上述第2扣片夾持部、及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的其中任一個設置成可轉動。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1扣片夾持部、上述第2扣片夾持部、及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設置成可轉動。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夾持部具有:將上述第1扣片夾持部、上述第2扣片夾持部、及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朝保持上述扣片的方向彈壓的三個彈壓構件。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踏板主體具有從上述第1面部突出的第 1突出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1突出部具有球面狀或圓錐面狀的側面。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踏板主體具有:從上述第1面部突出且朝上述旋轉中心軸方向延伸的第2突出部。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1突出部,設置在上述第2突出部的上述旋轉中心軸方向的中間部,相對於上述第2突出部的側面突出。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踏板主體具有:朝遠離踏板軸的方向而從上述第2突出部朝向上述第1面部傾斜的傾斜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踏板軸具有:安裝在自行車的曲柄的第1端部、及在上述旋轉中心軸方向上與上述第1端部為相反側的第2端部;上述傾斜面,相對於上述第1突出部設置在上述第1端部側。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其中上述第1扣片夾持部、上述第2扣片夾持部、及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分別具有與上述扣片接觸的卡合面;上述卡合面位於:與上述第1面部正交的方向的上述第1突出部的最端部與上述第1面部之間。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至5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 用踏板,其中上述第1扣片夾持部、上述第2扣片夾持部、及上述第3扣片夾持部配置在上述踏板主體的周緣部。
  28. 一種扣片,可裝卸地卡合於夾持部,該夾持部安裝於自行車用踏板的踏板主體;該扣片具備有:第1卡合部、第2卡合部、第3卡合部;該第1卡合部可裝卸地卡合於上述夾持部;該第2卡合部,相對於上述自行車用踏板的踏板軸在與上述第1卡合部相反側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上述夾持部;該第3卡合部,在上述踏板軸的旋轉中心軸方向上與上述第2卡合部分離的位置可裝卸地卡合於上述夾持部。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的扣片,其中上述第3卡合部,相對於上述踏板軸在上述第2卡合部側與上述夾持部卡合。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的扣片,其中上述第3卡合部,從上述旋轉中心軸方向觀察是在上述第1卡合部與第2卡合部之間的位置與上述夾持部卡合。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至30項其中任一項的扣片,其中進一步具備有: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且用來與上述踏板主體的一部分抵接的抵接面。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8至30項其中任一項的扣片,其中上述第1卡合部、上述第2卡合部及上述第3卡 合部,設置於上述扣片的周緣部。
  33. 一種扣片,安裝在自行車用踏板的踏板主體的與鞋子相對向的第1面部;該扣片具備有:第1安裝部、第2安裝部、連結部、抵接面;該第1安裝部安裝於上述第1面部;該第2安裝部,相對於上述自行車用踏板的踏板軸在與上述第1安裝部為相反側安裝於上述第1面部;該連結部,以在上述第1安裝部與上述第2安裝部之間形成有配置上述踏板主體的一部分之間隙的方式,將上述第1安裝部與上述第2安裝部連結;該抵接面,作成球面狀或圓錐面狀,在上述第1安裝部與上述第2安裝部之間與上述踏板主體的一部分抵接。
  34. 一種自行車用踏板系統,具備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27項其中任一項的自行車用踏板、及申請專利範圍第28至33項其中任一項的扣片。
TW104105826A 2014-04-22 2015-02-24 Bicycle pedal, cleat, and bicycle pedal system TWI607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7956 2014-04-22
JP2014165920A JP6006760B2 (ja) 2014-04-22 2014-08-18 自転車用ペダル、クリート、および自転車用ペダル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586A true TW201540586A (zh) 2015-11-01
TWI607919B TWI607919B (zh) 2017-12-11

Family

ID=542499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5826A TWI607919B (zh) 2014-04-22 2015-02-24 Bicycle pedal, cleat, and bicycle pedal system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93209B2 (zh)
JP (1) JP6006760B2 (zh)
CN (1) CN105000122B (zh)
DE (1) DE102015004501A1 (zh)
TW (1) TWI60791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9410A (zh) * 2017-09-30 2018-01-05 温州赫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折叠脚踏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79863B2 (en) * 2016-03-17 2019-05-07 Rq Inc. Double clamp clipless pedal
US10752318B2 (en) 2017-03-28 2020-08-25 Carlos Hurtado Bicycle pedal and shoe clip assembly
US11021209B2 (en) * 2017-08-15 2021-06-01 Foundation Fitness Llc Pedal with detachable shoe platform and adjustable toe clip
EP4019382A1 (en) * 2020-12-22 2022-06-29 Titanum GmbH Clipless pedal reten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49587A1 (fr) * 1979-02-21 1980-09-19 Lotteau Jacques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de securite entre une pedale de cycle et la chaussure du cycliste
EP0058438A3 (fr) * 1981-02-13 1984-04-04 Jean Badersbach Pédale de bicyclette permettant l'accrochage d'une chaussure en position préréglée et chaussure de cycliste adaptée à ladite pédale
FR2526748B1 (fr) * 1982-05-12 1987-05-29 Christol Lilian Dispositif de pedalage pour cycle et chaussure adaptee
FR2598996B1 (fr) * 1985-11-15 1991-01-04 Lyotard P Ets Dispositif de fixation et de securite pour pedales de bicyclettes et vehicules similaires
JPS6470286A (en) * 1987-09-10 1989-03-15 Shimano Industrial Co Pedal for bicycle
JPH0334987U (zh) * 1989-08-15 1991-04-05
US5048369A (en) * 1990-02-28 1991-09-17 Chen Chung I Clipless pedal with fastening means
AU638643B1 (en) * 1992-04-30 1993-07-01 Chung-I Chen Quick-release clipless pedal
CN2125544U (zh) * 1992-06-30 1992-12-23 陈忠义 自行车脚踏板
BE1008279A3 (nl) 1994-01-25 1996-03-05 Merckx Eddy Equip Nv Fietspedaal.
US5755144A (en) 1996-08-26 1998-05-26 Shimano, Inc. Low profile bicycle pedal with top and bottom side clamping arrangements
US6205885B1 (en) * 1999-09-08 2001-03-27 Frank Hermansen Clipless bicycle pedal
FR2809701B1 (fr) * 2000-06-02 2002-07-26 Time Sport Int Pedale de bicyclette a fixation de securite
US7024962B2 (en) * 2003-07-09 2006-04-11 Chung-I Chen Bicycle pedal assembly having a pedal body that is formed with an integral front cleat-retaining member
FR2861362B1 (fr) * 2003-10-27 2006-01-21 Look Cycle Int Pedale automatique de cycle a multiples faces d'accrochage
US20050204860A1 (en) * 2004-03-16 2005-09-22 Carl Winefordner Bicycle pedal and crank apparatus
CA2614351C (en) 2005-07-19 2010-07-13 Andre Coderre Ergonomic bicycle pedal with removable platform
FR2892696B1 (fr) * 2005-10-28 2008-03-07 Look Cycle Internat Sa Pedale automatique de cycle a arceaux d'accrochage
US9656720B2 (en) * 2007-12-04 2017-05-23 Shimano Inc. Bicycle pedal
US20110290070A1 (en) * 2010-05-27 2011-12-01 Chang Hui Lin Triangle Pedal
TWI461156B (zh) * 2010-09-01 2014-11-21 Vp Components Co Ltd 可更換式自行車鞋扣片結構
FR2964939B1 (fr) * 2010-09-21 2012-09-07 Look Cycle Int Pedale automatique pour cycle a levier arriere flexible
US20120132030A1 (en) * 2010-11-29 2012-05-31 Shimano Inc. Bicycle pedal
JP2014087956A (ja) 2012-10-30 2014-05-1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用コードプライの接合方法
KR101426643B1 (ko) 2013-02-22 2014-08-06 조관현 일본어 입력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9410A (zh) * 2017-09-30 2018-01-05 温州赫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折叠脚踏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93209B2 (en) 2016-11-15
CN105000122B (zh) 2018-01-09
CN105000122A (zh) 2015-10-28
JP6006760B2 (ja) 2016-10-12
US20150298763A1 (en) 2015-10-22
TWI607919B (zh) 2017-12-11
DE102015004501A1 (de) 2015-10-22
JP2015214322A (ja) 2015-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919B (zh) Bicycle pedal, cleat, and bicycle pedal system
TWI564215B (zh) A derailleur device for a bicycle transmission, in particular a rear derailleur device
US5383716A (en) Quick-release bicycle axle fastener
CA2958444C (en) Two-wheeler accessory holder with pivoting clips
TWI492874B (zh) 腳踏車踏板
CZ20014361A3 (cs) Hlava kola bicyklu s kluznou spojovací součástí a oddělitelnou volnoběžkou
US10173747B2 (en) Quick release through axle with locking elements for bikes
CA2875078C (en) Coupling device and cutting tool
EP2599704B1 (en) Bicycle axle assembly
US20150224939A1 (en) Specified Clamp Force Inducing Transmission For A Bicycle Fork Mount
US20170057593A1 (en) Coupling
TW201348049A (zh) 跨坐型車輛
KR20150060426A (ko) 핸들 바의 위치를 변경할 수 있는 자전거용 스템
EP4072905B1 (en) Driver airbag module coupling assemblies
JP2011245604A (ja) ロック機構、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チャック装置、及び締結治具
US20090211409A1 (en) Socket assembly for quickly releasing object engaged with the socket
US8490518B2 (en) Oil filter replacement device
US20170184363A1 (en) Pin Retention Clip For Triggers
KR200423536Y1 (ko) 자전거용 바구니 장착 구조
US20130047774A1 (en) Bicycle brake and shift lever assembly
KR20140050134A (ko) 재사용이 가능한 마운팅 클립
JP2015223862A (ja) 自転車用ペダル
CN108189953B (zh) 无夹子自行车踏板
JP2010228469A (ja) 衝撃吸収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70057078A1 (en) Tool 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