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6602A - 車輛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車輛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36602A TW201536602A TW104102022A TW104102022A TW201536602A TW 201536602 A TW201536602 A TW 201536602A TW 104102022 A TW104102022 A TW 104102022A TW 104102022 A TW104102022 A TW 104102022A TW 201536602 A TW201536602 A TW 201536602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back
- seat
- back side
- rotation restricting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86—Side-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車輛用後座1包括座椅墊2及座椅靠背6。座椅靠背6包括座椅靠背本體部10、及設於座椅靠背本體部10的側方的座椅靠背側部20,座椅靠背側部20是經由設於其下部的第1安裝部30而固定於車輛的車體(車架FR)或座椅墊2,且於與第1安裝部30不同的位置設有旋轉限制部40,該旋轉限制部40是藉由抵接於車體或座椅墊2而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包括座椅墊(seat cushion)及座椅靠背(seat back)的車輛用座椅,更詳細而言,是有關於一種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本體部、與設於座椅靠背本體部的側方的座椅靠背側部的車輛用座椅。
之前,已知有如下構造:藉由將設於座椅靠背側部下部的安裝部安裝於車身或後座(rear seat),而使座椅靠背側部固定(參照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公昭63-43250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公昭58-174027公報
然而,就所述座椅靠背側部而言,因其下部是以安裝部這一點安裝於車身或後座,故而,若對座椅靠背側部附加乘客的載重,則座椅靠背側部的下部有時會搖晃。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即使承受乘客的載重
時座椅靠背側部亦不會搖晃、能穩定地保持乘客的車輛用座椅。
而且,本發明的目的亦在於提供一種能提昇座椅靠背側部的剛性、從而能更穩定地保持乘客的車輛用座椅。
用於解決所述問題的本發明是一種車輛用座椅,包括座椅墊及座椅靠背,該車輛用座椅的特徵在於:所述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本體部、及設於座椅靠背本體部的側方的座椅靠背側部,所述座椅靠背側部是經由設於其下部的第1安裝部而固定於車輛的車體或座椅墊,且於與該第1安裝部不同的位置設有旋轉限制部,該旋轉限制部是藉由抵接於所述車體或座椅墊而限制所述座椅靠背側部的旋轉。
根據此構成,藉由將旋轉限制部設於與第1安裝部不同的位置,從而,即使承受乘客的載重,座椅靠背側部亦不會搖晃,從而能穩定地保持乘客。
所述車輛用座椅中,理想的是,所述旋轉限制部設於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第1安裝部相離的位置。
就座椅靠背側部而言,若承受載重,則會以第1安裝部為中心旋轉,但藉由將旋轉限制部設於在左右方向上與第1安裝部相離的位置,使得容易限制座椅靠背側部的旋轉。
而且,所述車輛用座椅中,理想的是,所述旋轉限制部是自所述座椅靠背側部的下部向下方突出的突部,該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於上下方向上設有所述座椅墊的範圍內。
根據此構成,若座椅靠背側部承受載重而以第1安裝部
為中心旋轉,則因突部抵接於座椅墊,故而能限制座椅靠背側部的旋轉,因此,能利用設置突部這一簡單的構成來限制座椅靠背側部的旋轉。
而且,於將所述旋轉限制部設為自所述座椅靠背側部的下部向下方突出的突部的構成中,理想的是,於所述突部的背面設有加強部。
根據此構成,可利用設於突部的背面的加強部來提昇旋轉限制部的剛性,另一方面,能抑制在與座椅墊抵接的突部的前表面產生因加強部(例如,加強肋)所致的座椅墊的變形。
而且,所述車輛用座椅中,理想的是,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包括具有與乘客對向的面的本體部、及自該本體部的下端向後方延伸的凸緣部,所述旋轉限制部設於該凸緣部。
根據此構成,藉由將旋轉限制部設於自本體部的下端彎折而延伸的凸緣部,能提昇旋轉限制部的剛性而抑制變形。
而且,於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包括自本體部的下端向後方延伸的凸緣部的構成中,理想的是,所述凸緣部將所述旋轉限制部與所述第1安裝部連結。
根據此構成,可利用凸緣部來提昇旋轉限制部與第1安裝部的剛性。
而且,於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包括自本體部的下端向後方延伸的凸緣部的構成中,理想的是,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包括以將所述本體部與所述凸緣部相連的方式延伸的加強肋。
根據此構成,可利用加強肋來提昇凸緣部的剛性,從而能抑制旋轉限制部與第1安裝部相對於本體部的搖晃,故而,能使座椅靠背側部不會搖晃,從而能更穩定地保持乘客。
而且,於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包括以將本體部與凸緣部相連的方式延伸的加強肋的構成中,理想的是,所述加強肋中的至少一個加強肋設於所述旋轉限制部與所述第1安裝部之間。
根據此構成,藉由利用加強肋來對容易承受載重而變形的部位即旋轉限制部與第1安裝部之間的部分進行加強,能更穩定地固定座椅靠背側部。
而且,所述車輛用座椅中,理想的是,於所述座椅靠背側部的上部,設有用於將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固定於所述車體或座椅靠背的第2安裝部,且所述旋轉限制部設於偏離所述第1安裝部與所述第2安裝部連成的假想線的位置。
根據該構成,藉由將旋轉限制部設於偏離第1安裝部與第2安裝部連成的假想線的位置,從而於偏離座椅靠背側部的旋轉軸線的位置限制旋轉,故而,能更有效地限制座椅靠背側部的旋轉。
而且,所述車輛用座椅中,理想的是,所述旋轉限制部設於比所述第1安裝部更靠左右方向的外側。
根據此構成,藉由將旋轉限制部設於容易承受乘客的載重的左右方向的外側,從而能更有效地限制座椅靠背側部的旋轉。
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及益處可根據參照隨附圖式所作的
以下說明而瞭解。
1‧‧‧車輛用後座
2‧‧‧座椅墊
3‧‧‧座椅襯墊
4‧‧‧表皮材
6‧‧‧座椅靠背
8‧‧‧頭枕
10‧‧‧座椅靠背本體部
12‧‧‧接觸面
14‧‧‧扶手
20‧‧‧座椅靠背側部
22‧‧‧座椅靠背側部本體
23‧‧‧表皮材
24‧‧‧前表面
26、44‧‧‧背面
28‧‧‧第2安裝部
30‧‧‧第1安裝部
32‧‧‧外表面
34‧‧‧內表面
35‧‧‧安裝面
36‧‧‧安裝孔
38‧‧‧凸緣部
39、46、54、56、58、58a、58b‧‧‧加強肋
40‧‧‧旋轉限制部
42‧‧‧前表面
50、52‧‧‧突起
60‧‧‧凸緣部
BT‧‧‧自攻螺栓
FR‧‧‧車架
H‧‧‧高度範圍
HN‧‧‧線束
LN‧‧‧假想線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車輛用後座的立體圖。
圖2是自後方觀察已卸除座椅靠背側部的表皮材的車輛用後座的局部斷裂立體圖。
圖3是表示自圖2所示的車輛用後座卸除座椅墊而使車架露出的狀態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4是沿圖3的IV-IV線的剖面圖。
圖5是沿圖3的V-V線的剖面圖。
圖6(a)及圖6(b)是自前方觀察座椅靠背側部本體的圖(a)、及自後方觀察該座椅靠背側部本體的圖(b)。
圖7是表示座椅靠背側部本體的背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圖。
接著,關於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適當地參照圖式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作為車輛用座椅的一例的車輛用後座1是用於汽車的後部座位的座椅,且主要包括座椅墊2、座椅靠背6及頭枕(head rest)8。
另外,本說明書中,所謂前後、左右及上下是以就座於車輛用後座1的乘客為基準。
座椅墊2是供乘客就座的構件。如圖4及圖5所示,座
椅墊2是以如下方式構成:利用包含胺基甲酸酯發泡體等緩衝材的座椅襯墊3來被覆座椅墊骨架(未圖示),進而,於該座椅襯墊3的外側覆蓋包含合成皮革或布料等的表皮材4。
座椅墊2是由未圖示的螺栓而固定於作為車體的一例的車架FR。
如圖1所示,座椅靠背6是支撐就座於座椅墊2上的乘客的上半身的構件,且包括與乘客的後背部分對向的座椅靠背本體部10、及設於座椅靠背本體部10的左右側方的座椅靠背側部20。
座椅靠背本體部10是以如下方式構成:利用包含胺基甲酸酯發泡體等緩衝材的座椅襯墊(未圖示)來被覆座椅靠背骨架(未圖示),進而,於該座椅襯墊的外側覆蓋包含合成皮革或布料等的表皮材。
座椅靠背本體部10中,於左右分別設有一個接觸面12,所述接觸面12是與乘客後背的自肩頭至腰部的部分接觸,且於所述2個接觸面12之間的中央部,設有可於收容位置與使用位置之間自由轉動地構成的扶手(arm rest)14。若將扶手14收納至收容位置,則能將車輛用後座1作為3人座的座椅而使用。
座椅靠背本體部10是由未圖示的螺栓而固定於車架FR。
就座椅靠背側部20而言,為了支撐就座於座椅墊2的乘客的肩頭至腰部的側面側,而比座椅靠背本體部10的接觸面12更向前方伸出,且其左右方向的寬度隨著靠近前方而逐漸變窄。
如圖4及圖5所示,座椅靠背側部20包括構成骨架的樹脂製的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及覆蓋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外側且包括合成皮革或布料等的表皮材23。
進而,如圖2及圖3所示,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部,設有用於將座椅靠背側部20的下部固定於車架FR的第1安裝部30、及後述的旋轉限制部40,且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上端部,設有用於將座椅靠背側部20的上部固定於車架FR的第2安裝部28。於第1安裝部30,形成有用於供自攻螺栓(tapping bolt)BT插通的安裝孔36(參照圖6(b))。另一方面,第2安裝部28可由向下方突出的卡合部而卡合於車架FR(參照圖2及圖6(b))。另外,與第1安裝部30同樣,亦可於第2安裝部28的卡合部形成供自攻螺栓BT插通的安裝孔。
座椅靠背側部20是藉由以下方式固定:於已將第2安裝部28卡合於車架FR的狀態下,使自攻螺栓BT插通於第1安裝部30,而使座椅靠背側部20緊固於車架FR(參照圖2及圖4)
接著,參照圖6(a)及圖6(b)及圖7,對構成本發明的特徵部分的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進行詳述。
如圖6(a)及圖6(b)所示,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具有如下形狀:左右方向的寬度自上部向下部逐漸變寬,且隨著自左右內側靠近外側而逐漸向前方伸出。並且,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與乘客對向的前表面24形成為平滑面。
就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而言,為了以固定於車架FR的狀態
抑制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搖晃,設有自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背面26突出且抵接於車架FR的突起50、突起52。進而,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背面26,設有作為加強部的一例的多個加強肋54、加強肋56、加強肋58。
如圖6(b)所示,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背面26,於垂直方向上設有多個加強肋54,於水平方向上亦設有與加強肋54交叉的多個加強肋56。
而且,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包括自其下端彎折而延伸的凸緣部60,多個加強肋58是以將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背面26與凸緣部60相連的方式設置。
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設有用於將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固定於車架FR的第1安裝部30。
第1安裝部30自凸緣部60向斜下方突出。如圖6(a)及如圖6(b)所示,第1安裝部30的外表面32朝向後側,第1安裝部30的內表面34朝向前側。進而,第1安裝部30的下端部附近向前方且向內側彎折,藉此,形成用於安裝於車架FR的安裝面35。於安裝面35設有供自攻螺栓BT插通的安裝孔36。
第1安裝部30中,凸緣部38是自外表面32的邊緣、於內表面34側延伸至安裝面35的前端部分。
而且,如圖6(a)所示,於第1安裝部30的內表面34,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設有加強肋39。
進而,如圖7所示,多個加強肋58中的至少一個(本實施方
式中為2個)加強肋58a自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背面26延伸超過凸緣部60,且將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凸緣部60及第1安裝部30的外表面32相連。並且,多個加強肋58中的至少一個(本實施方式中為1個)加強肋58b設於旋轉限制部40與第1安裝部30之間。
這樣,第1安裝部30中,於外周部分設有延伸至安裝面35的前端部分的凸緣部38,且設有內表面34的加強肋39、及外表面32的加強肋58a,藉此,能提昇第1安裝部30的剛性,從而能提昇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與車架FR的安裝部分的剛性。
如圖6(a)及如圖6(b)所示,旋轉限制部40設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的、與第1安裝部30不同的位置,且是當承受乘客的載重時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的構件。
具體而言,旋轉限制部40形成為自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凸緣部60向下方突出的突部,且設於在左右方向上與第1安裝部30相離的位置、更詳細而言是比第1安裝部30更靠左右方向的外側,且位於上下方向上設有座椅墊2的範圍(圖5的高度範圍H)內。進而,如圖6(b)所示,旋轉限制部40設於偏離第1安裝部30與第2安裝部28連成的假想線LN的位置。
如圖5所示,旋轉限制部40設成如下狀態:其前表面42以擠壓於座椅墊2的後部側面的狀態而抵接於該座椅墊2,且其背面44與車架FR(詳細而言,為後側的輪罩(wheel house)的上部)隔著少許間隔。藉由使旋轉限制部40擠壓於座椅墊2,
而抑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左右搖晃,即使當乘客靠在座椅靠背側部20時,亦不會感到不適。並且,當對座椅靠背側部20中的、比第1安裝部30更靠左右方向內側的部分施加乘客的載重時,旋轉限制部40會被座椅墊2的後部側面限制,故而座椅靠背側部20幾乎不會動。另一方面,當對座椅靠背側部20中的、比第1安裝部30更靠左右方向外側的部分施加乘客的大的載重時,旋轉限制部40的背面44會抵接於車架FR,藉此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
如圖6(a)及如圖6(b)所示,與座椅墊2對向的旋轉限制部40的前表面42形成為平滑面,於旋轉限制部40的背面44,在垂直方向上設有加強肋46。這樣,藉由僅於旋轉限制部40的背面44設有加強肋46,從而能提昇旋轉限制部40的剛性,且能利用加強肋46來抑制座椅墊2變形。
而且,旋轉限制部40並非設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端部,而是設於左右的寬度方向中央部。假設旋轉限制部40設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即下端的角部附近,則必須對覆蓋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表皮材23設置用於使該旋轉限制部40露出的縫隙,從而表皮材23的強度可能會下降。然而,本實施方式中,旋轉限制部40設於與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的左右方向的端部相離的位置,故而,無須於容易受到拉伸力的表皮材23的角部附近設置縫隙,因此,表皮材23不易變形,表皮材23安裝的作業性亦提昇。
而且,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的角部附近,配置有線束(harness)HN(參照圖7)等其他構件,故而,藉由將旋轉限制部40設於左右的寬度方向中央部,能避免其與線束HN等其他構件產生干涉,且能將旋轉限制部40配置於線束HN與第1安裝部30之間。
以上所述的車輛用後座1中,可獲得以下效果。
座椅靠背側部20是經由設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下端的第1安裝部30而固定於車架FR,且於與第1安裝部30不同的位置設有旋轉限制部40,該旋轉限制部40是藉由抵接於座椅墊2(根據載重亦會抵接於車架FR)而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從而,當承受乘客的載重時,座椅靠背側部亦不會搖晃,能穩定地保持乘客。
座椅靠背側部20若承受乘客的載重,則會以第1安裝部30為中心旋轉,但藉由將旋轉限制部40設於相對於第1安裝部30在左右方向上相離的位置,使得容易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
旋轉限制部40是自座椅靠背側部20的下部向下方突出的突部,該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於上下方向上設有座椅墊2的範圍(高度範圍H)內,藉此,若座椅靠背側部20承受載重而以第1安裝部30為中心旋轉,則因突部抵接於座椅墊2,故而能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因此,能利用設置突部這一簡單的構成來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
旋轉限制部40是利用僅設於突部的背面44的加強肋46而提昇剛性,另一方面,能抑制在與座椅墊2抵接的突部的前表面42產生因加強肋所致的座椅墊2的變形。
座椅靠背側部20包括具有與乘客對向的面(前表面24)的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及自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向後方延伸的凸緣部60,因旋轉限制部40設於凸緣部60,故而,藉由將旋轉限制部40設於自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端彎折而延伸的凸緣部60,能提昇旋轉限制部40的剛性,從而抑制變形。
藉由利用凸緣部60將旋轉限制部40與第1安裝部30連結,能提昇旋轉限制部40與第1安裝部30的剛性。
藉由包括以將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與凸緣部60相連的方式延伸的加強肋58,而使凸緣部60的剛性提昇,從而能抑制旋轉限制部40與第1安裝部30相對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搖晃,故而,能使座椅靠背側部20不會搖晃,從而能更穩定地保持乘客。
因多個加強肋58中的至少一個加強肋58b設於旋轉限制部40與第1安裝部30之間,故而,藉由利用加強肋58b來對容易承受載重而變形的部位即旋轉限制部40與第1安裝部30之間的部分進行加強,能更穩定地固定座椅靠背側部20。
將用於使座椅靠背側部20固定於車架FR的第2安裝部28設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且將旋轉限制部40設於偏離第1安裝部30與第2安裝部28連成的假想線LN的位置,因此,能於
偏離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軸線的位置限制旋轉,從而能更有效地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
因旋轉限制部40設於比第1安裝部30更靠左右方向的外側,故而,藉由於容易承受乘客的載重的左右方向的外側設置旋轉限制部40,能更有效地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
以上,已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所述實施方式。關於具體的構成,可於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範圍內適當變更。
所述實施方式中,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是固定於作為車體的一例的車體骨架FR,但車體並不限於為金屬製的主體,亦可為固定於該主體的樹脂製的構件。
而且,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亦可固定於座椅靠背6與座椅墊2。如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中揭示的後座般,於座椅墊向前後滑動而改變座椅靠背的角度的構成中,理想的是,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中,將第1安裝部30固定於座椅墊2,且將第2安裝部28固定於座椅靠背6。
所述實施方式中,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是以如下狀態固定於車架FR:旋轉限制部40以前表面42擠壓於座椅墊2的狀態而抵接於該座椅墊2,且旋轉限制部40的背面44與車架FR隔著間隔;但只要為當承受乘客的載重時能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的構成,則旋轉限制部40與座椅墊2及車架FR的位置關係並不限於所述實施方式的位置關係。
例如,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將旋轉限制部40配置於與座椅墊2及車架FR隔著少許間隔的位置,且若座椅靠背側部20承受乘客的載重而略微旋轉,則會使旋轉限制部40抵接於座椅墊2或車架FR中的任一者,藉此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
而且,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將旋轉限制部40保持為由座椅墊2與車架FR夾住的狀態,且使旋轉限制部40抵接於座椅墊2及車架FR兩者,藉此限制座椅靠背側部20的旋轉。
所述實施方式中,使設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下部的第1安裝部30與旋轉限制部40自設於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下端的凸緣部60突出,但亦可使第1安裝部與旋轉限制部自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的下部直接向下方突出。
所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加強部,設有加強肋39、加強肋46、加強肋54、加強肋56、加強肋58,但加強部並不限於為加強肋。例如,亦可設置厚壁部,該厚壁部是使第1安裝部30、旋轉限制部40、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該等各構件中的、需要強度的部分局部地成為厚壁而成。
所述實施方式中,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第1安裝部30及旋轉限制部40包含樹脂材料,故而理想的是使它們一體成形。然而,例如,亦可構成為:使第1安裝部30及/或旋轉限制部40為金屬製,且組裝於樹脂製的座椅靠背側部本體22。
所述實施方式中,作為車輛用座椅的一例,已說明車輛用後座1,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車輛用後座,亦可適用於其他車輛用
座椅、例如卡車的前座椅、或鐵路車輛、船舶、飛機等的座椅。
1‧‧‧車輛用後座
2‧‧‧座椅墊
6‧‧‧座椅靠背
8‧‧‧頭枕
10‧‧‧座椅靠背本體部
22‧‧‧座椅靠背側部本體
28‧‧‧第2安裝部
30‧‧‧第1安裝部
40‧‧‧旋轉限制部
50、52‧‧‧突起
FR‧‧‧車架
Claims (10)
- 一種車輛用座椅,包括座椅墊及座椅靠背;所述車輛用座椅的特徵在於:所述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本體部、及設於座椅靠背本體部的側方的座椅靠背側部,所述座椅靠背側部是經由設於其下部的第1安裝部而固定於車輛的車體或座椅墊,且於與所述第1安裝部不同的位置設有旋轉限制部,所述旋轉限制部是藉由抵接於所述車體或座椅墊而限制所述座椅靠背側部的旋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所述旋轉限制部設於在左右方向上與所述第1安裝部相離的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所述旋轉限制部是自所述座椅靠背側部的下部向下方突出的突部,所述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於上下方向上設有所述座椅墊的範圍內。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於所述突部的背面設有加強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包括具有與乘客對向的面的本體部、及自所述本體部的下端向後方延伸的凸緣部,所述旋轉限制部設於所述凸緣部。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所述凸緣 部將所述旋轉限制部與所述第1安裝部連結。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6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包括以將所述本體部與所述凸緣部相連的方式延伸的加強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所述加強肋中的至少一個加強肋設於所述旋轉限制部與所述第1安裝部之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於所述座椅靠背側部的上部,設有第2安裝部,用於將所述座椅靠背側部固定於所述車體或座椅靠背,所述旋轉限制部設於偏離所述第1安裝部與所述第2安裝部連成的假想線的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中所述旋轉限制部設於比所述第1安裝部更靠左右方向的外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09929A JP6181563B2 (ja) | 2014-01-22 | 2014-01-22 | 乗物用シート |
JP2014-009929 | 2014-01-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36602A true TW201536602A (zh) | 2015-10-01 |
TWI635974B TWI635974B (zh) | 2018-09-21 |
Family
ID=53681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02022A TWI635974B (zh) | 2014-01-22 | 2015-01-22 | 車輛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93210B2 (zh) |
JP (1) | JP6181563B2 (zh) |
CN (1) | CN105934366B (zh) |
TW (1) | TWI635974B (zh) |
WO (1) | WO201511156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7117353A1 (de) * | 2016-08-04 | 2018-02-0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Integriertes deckarmstützmerkmal |
USD841349S1 (en) * | 2017-04-21 | 2019-02-26 |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 Vehicle seat |
USD841348S1 (en) * | 2017-04-21 | 2019-02-26 |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 Bench seat for a vehicle |
USD841351S1 (en) * | 2017-06-15 | 2019-02-26 |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 Vehicle seat |
USD841350S1 (en) * | 2017-06-27 | 2019-02-26 |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 Vehicle seat |
USD878069S1 (en) * | 2017-09-12 | 2020-03-17 | Polestar Performance Ab | Vehicle seat |
CN111183059B (zh) | 2017-10-05 | 2022-11-18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乘坐物用座椅 |
USD861362S1 (en) * | 2017-11-16 | 2019-10-01 |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 Bench seat for a vehicle |
US11975644B2 (en) * | 2021-11-29 | 2024-05-07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37726A (en) * | 1934-12-20 | 1938-11-22 | Packard Motor Car Co | Motor vehicle |
US4509796A (en) * | 1981-12-29 | 1985-04-09 | Tachikawa Spring Co., Ltd. | Seat frame for vehicle seat |
JPS58174027A (ja) * | 1982-04-06 | 1983-10-13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用リヤシ−ト |
JPS58168252U (ja) * | 1982-05-06 | 1983-11-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リヤシ−ト |
DE3433996A1 (de) * | 1984-09-15 | 1986-03-27 | Adam Opel AG, 6090 Rüsselsheim | Fuer ein kraftfahrzeug bestimmte hintersitz-rueckenlehne |
US6491346B1 (en) * | 2000-06-01 | 2002-12-10 |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Se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JP4058276B2 (ja) * | 2002-02-20 | 2008-03-05 |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のフレーム構造 |
DE10301283B3 (de) * | 2003-01-15 | 2004-07-01 | Euromotive Ges.M.B.H. & Co. Kg | Rücksitz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rücksitz |
JP4189804B2 (ja) * | 2003-04-09 | 2008-12-03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のヒンジ構造 |
JP5223224B2 (ja) * | 2006-05-12 | 2013-06-2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フレーム構造、シートおよびシートフレームの連結方法 |
EP2046601A2 (en) * | 2006-07-21 | 2009-04-15 | Basf Se | Modular seat back assembly |
WO2008028543A1 (de) * | 2006-09-05 | 2008-03-13 |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rücksitz eines kraftfahrzeuges |
US8414053B2 (en) * | 2008-12-19 | 2013-04-09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Seat back assembly with integral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
JP5654273B2 (ja) * | 2009-09-04 | 2015-01-14 |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の構造 |
EP2479060B1 (en) * | 2009-09-14 | 2017-08-23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Vehicle seat structure |
US8348332B2 (en) * | 2009-12-11 | 2013-01-08 | Honda Motor Co., Ltd. | Partition structure and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installation part |
US20130009444A1 (en) * | 2010-03-25 | 2013-01-10 |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Seat frame attachment clamp and method |
JP5603694B2 (ja) * | 2010-07-24 | 2014-10-08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
EP2613970B2 (de) * | 2010-09-10 | 2019-08-28 |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itzlehnenrückwand |
US9010855B2 (en) * | 2010-09-17 | 2015-04-21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seat |
US8469446B2 (en) * | 2011-01-14 | 2013-06-25 | Tachi-S Co. Ltd. | Seat back framework |
US8905475B2 (en) * | 2011-06-14 | 2014-12-09 | Chrysler Group Llc | Modular seat assembly for a vehicle |
EP2546099B1 (en) * | 2011-07-13 | 2019-04-03 |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 Seat backrest for a motor vehicle |
JP5782905B2 (ja) * | 2011-08-04 | 2015-09-2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 |
JP5847529B2 (ja) * | 2011-10-14 | 2016-01-27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US9724858B2 (en) * | 2012-03-02 | 2017-08-08 | Johnson Controls Gmbh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ackrest rear panel |
US20150083872A1 (en) * | 2012-03-09 | 2015-03-26 | Ts Tech Co., Ltd. | Seat mounting structure |
US9211824B2 (en) * | 2012-04-30 | 2015-12-1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djustable firmness vehicle seat |
JP5867309B2 (ja) * | 2012-06-22 | 2016-02-2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
CN104520142B (zh) * | 2012-08-07 | 2017-03-08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用座椅装置 |
WO2014076227A2 (de) * | 2012-11-15 | 2014-05-22 | Johnson Controls Gmbh | Sitzstruktur und ein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
EP2939886B1 (en) * | 2012-12-28 | 2018-12-05 | TS Tech Co., Ltd. | Airbag module-equipped seat,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same |
US9254764B2 (en) * | 2013-07-01 | 2016-02-0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eat with integrated trim assembly and head restraint |
US9688169B2 (en) * | 2014-07-10 | 2017-06-27 | Fca Italy S.P.A. | Split rear backrest for a motor vehicle |
CN106794789A (zh) * | 2014-07-28 | 2017-05-31 | 安道拓卢森堡控股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US9981584B2 (en) * | 2014-10-29 | 2018-05-29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Method of reinforcing a seatback frame of a seat assembly |
JP6507594B2 (ja) * | 2014-11-28 | 2019-05-08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乗物用シート及び乗物用シートと他部材の配設方法 |
KR20170106411A (ko) * | 2015-01-16 | 2017-09-20 | 바스프 에스이 | 시트 백레스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트 |
DE102015206962A1 (de) * | 2015-04-17 | 2016-10-20 |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 Strukturbaugruppe für eine Fahrzeugsitz-Rückenlehne |
US9914382B2 (en) * | 2016-02-16 | 2018-03-13 | Lear Corporation | Seat assembly having structural foam with intergrated frame support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
US9849856B1 (en) * | 2016-06-07 | 2017-12-2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ide airbag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
-
2014
- 2014-01-22 JP JP2014009929A patent/JP618156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1-20 WO PCT/JP2015/051306 patent/WO201511156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1-20 CN CN201580005219.3A patent/CN105934366B/zh active Active
- 2015-01-20 US US15/113,351 patent/US10093210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1-22 TW TW104102022A patent/TWI635974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111561A1 (ja) | 2015-07-30 |
US20170106777A1 (en) | 2017-04-20 |
CN105934366B (zh) | 2018-09-25 |
CN105934366A (zh) | 2016-09-07 |
JP6181563B2 (ja) | 2017-08-16 |
JP2015137021A (ja) | 2015-07-30 |
US10093210B2 (en) | 2018-10-09 |
TWI635974B (zh) | 2018-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35974B (zh) | 車輛用座椅 | |
US9981583B2 (en) | Vehicle seat | |
US10406953B2 (en) | Vehicle seat | |
JP6742164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US9597987B2 (en) | Vehicle seat | |
US9090188B2 (en) | Vehicular seats | |
US10195973B2 (en) | Vehicle structure body | |
CN107539179B (zh) | 车辆座椅 | |
WO2020255754A1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749149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274878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15491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504420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 |
JP5467762B2 (ja) | 乗り物用シート構造 | |
JP5085980B2 (ja) |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保護構造 | |
JP5595960B2 (ja) | シート | |
JP6135578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128404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13365532B (zh) | 交通工具座椅 | |
JP720220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US20230302969A1 (en) | Conveyance seat | |
JP2006327349A (ja) | フロアマットの取付構造 | |
JP674352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7114425A (ja) | シートフレーム構造 | |
JP2024126509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