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3062A -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 Google Patents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3062A
TW201533062A TW103145573A TW103145573A TW201533062A TW 201533062 A TW201533062 A TW 201533062A TW 103145573 A TW103145573 A TW 103145573A TW 103145573 A TW103145573 A TW 103145573A TW 201533062 A TW201533062 A TW 20153306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ne cellulose
mass
cellulose fiber
less
fiber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5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86409B (zh
Inventor
Kyohei Yamato
Yoshiaki Kumamoto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330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30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64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64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5/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5/19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D06M15/37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D06M15/53Poly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15/00Preparation of other cellulose derivatives or modified cellulose, e.g. complex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BPOLYSACCHARIDE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B15/00Preparation of other cellulose derivatives or modified cellulose, e.g. complexes
    • C08B15/02Oxycellulose; Hydrocellulose; Cellulosehydrate, e.g.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 C08B15/04Carboxycellulose, e.g. prepared by oxidation with nitrogen diox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0Compositions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02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 C08L1/04Oxycellulose; Hydrocellulose, e.g.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0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rylic acid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3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3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 C08L33/06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which oxygen atoms are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L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3/00Compositions of epoxy resin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epoxy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1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oxygen
    • D06M13/165Ethers
    • D06M13/17Polyoxyalkyleneglycol eth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322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D06M13/325Amin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3/00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 D06M13/322Treating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with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compounds; Such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mechanical treatment with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D06M13/402Amides imides, sulfam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14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polymeric additive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C08L2205/16Fibres; Fibril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2101/00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the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to be treated
    • D06M2101/02Natural fibres, other than mineral fibres
    • D06M2101/04Vegetal fibres
    • D06M2101/06Vegetal fibres cellulosic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oly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 Derivatives (AREA)
  • Other Resins Obtained By Reactions Not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REA)
  • Chemical Or Physical Treatment Of Fibers (AREA)
  • Treatments For Attaching Organic Compounds To Fibrous Go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係對樹脂具有較高之分散性,可表現強度增強效果者,適合用作各種填充劑等。又,調配有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分散液之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家電零件用包裝材料、汽車零件等各種工業用途。

Description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一步詳細而言,係關於一種可作為奈米填料較佳地調配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汽車零件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以及含有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及樹脂組合物。
先前,經常使用來自作為有限資源之石油之塑膠材料,但近年來,對環境之負荷較少之技術開始受到世人矚目,於此種技術背景下,使用有作為大量天然存在之生質之纖維素纖維之材料受到關注。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聚酯樹脂組合物,其係含有聚酯樹脂、及烴基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平均纖維徑為0.1~200nm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而成。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151636號公報
本發明係關於下述[1]~[3]。
[1]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
[2]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其含有如上述[1]記載之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與塑化劑。
[3]一種樹脂組合物,其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與如上述[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對於含有專利文獻1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組合物而言,尚不可謂充分兼顧透明性與機械強度。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以及含有該複合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及樹脂組合物,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於調配於塑化劑時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又,於調配於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時,可提供透明性及機械強度優異之樹脂組合物。又,關於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以及含有該複合體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及樹脂組合物,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於無需透明性之調配於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時,可提供機械強度優異之樹脂組合物。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於調配於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以下,亦簡稱為樹脂)時,可提供透明性及機械強度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且於無需透明性之調配於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時,可提供機械強度優異之樹脂組合物。又,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係亦發揮如下優異效果者,即於調配於塑化劑時,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特徵在於:其係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具有 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意指醯胺基之碳原子共價鍵結於纖維素骨架,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聚合物以共價鍵結直接或經由連結基而鍵結於氮原子之狀態。以下,亦有將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記載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情況。
關於含有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及機械強度優異,且根據不同樹脂而進而耐熱性或尺寸穩定性亦優異之原因,可認為如下所述。關於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藉由使已經存在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表面之羧基、與具有特定聚合物鏈之胺進行共價鍵結,從而上述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彼此因由立體斥力引起之反彈而提高向樹脂中之分散性,並且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本身對樹脂之親和性得到提高,因此,成為於與樹脂調配時於該樹脂中分散性優異者,且一面維持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原本所具有之透明性,一面機械強度優異,且根據不同樹脂而變得可進而使耐熱性或尺寸穩定性提高。
<微細纖維素纖維> (平均纖維徑)
關於構成本發明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就製造具有均勻之纖維徑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觀點而言,其平均纖維徑較佳為0.1nm以上,更佳為0.2nm以上,進而較佳為0.5nm以上,進而較佳為0.8nm以上,進而更佳為1nm以上。又,就使含於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中而製成樹脂組合物(亦稱為複合材料)時之機械強度充分提高,並且維持透明性,且根據不同樹脂而進而耐熱性或尺寸穩定性亦優異(亦將該等統一而簡稱為機械強度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nm以下,進而更佳 為5nm以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可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進行測定,具體而言,係藉由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而進行測定。通常,由高等植物製備之纖維素奈米纖維之最小單元係6×6之分子鏈以大致正方形之形狀堆積,因此可將利用AFM之圖像中所分析之高度視為纖維之寬度。
(羧基含量)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就穩定之微細化及醯胺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1mmol/g以上,更佳為0.4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6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8mmol/g以上。又,就使操作性提高之觀點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較佳為3mmol/g以下,更佳為2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8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5mmol/g以下。亦有於本發明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非刻意地含有作為雜質之羧基含量為上述範圍外之微細纖維素纖維的可能性。再者,所謂「羧基含量」,意指構成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纖維素中之羧基之總量,具體而言,係藉由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而進行測定。
(平均縱橫比)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徑),就使含於樹脂中而製成複合材料時之機械強度充分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進而更佳為100以上。又,就抑制伴隨著樹脂中之分散性降低之機械強度之降低的觀點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較佳為1000以下,更佳為500以下,進而較佳為400以下,進而更佳為350以下。平均縱橫比處於上述範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可獲得調配於樹脂時於該樹脂中之分散性優異,機械強度較高而難以脆性破壞之樹脂組合物。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平均縱橫比係根據分散液中之纖維素纖維濃度與分散液相對於水之比黏度之關係,藉由下述式(1)倒算纖維素纖維之縱橫比而求出。 再者,下述式(1)係自The Theory of Polymer Dynamics,M.DOI and D.F.EDWARDS,CLARENDON PRESS‧OXFORD,1986,P312所記載之剛直棒狀分子之黏度式(8.138)、與Lb2×ρ=M/NA之關係[式中,L表示纖維長度,b表示纖維寬度(纖維素纖維剖面係設為正方形),ρ表示纖維素纖維之濃度(kg/m3),M表示分子量,NA表示亞佛加厥數]導出者。又,於上述之黏度式(8.138)中,將剛直棒狀分子設為纖維素纖維。下述式(1)中,ηSP表示比黏度,π表示圓周率,ln表示自然對數,P表示縱橫比(L/b),γ=0.8,ρS表示分散介質之密度(kg/m3),ρ0表示纖維素結晶之密度(kg/m3),C表示纖維素之質量濃度(C=ρ/ρS)。
(結晶度)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就使含於樹脂中而製成複合材料時之機械強度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更佳為45%以上。又,就使醯胺化反應之反應效率提高之觀點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進而更佳為80%以下。再者,本說明書中,纖維素之結晶度係藉由Segal法,自利用X射線繞射法之繞射強度值算出之纖維素I型結晶度,且藉由下述計算式(A)定義。
纖維素I型結晶度(%)=[(I22.6-I18.5)/I22.6]×100 (A)
[式中,I22.6表示X射線繞射中之晶格面(002面)(繞射角2θ=22.6°)之繞射強度,I18.5表示非晶質部(繞射角2θ=18.5°)之繞射強度]
再者,所謂纖維素I型,係天然纖維素之結晶形,所謂纖維素I型結晶度,意指纖維素整體中結晶區域量所占之比例。
<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係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上述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因此,本發明中,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只要藉由醯胺鍵結而與上述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鍵結即可,作為該胺,可為一級胺、二級胺中之任一種,但就醯胺鍵結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一級胺。
(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
所謂EO/PO共聚部,意指環氧乙烷(EO)與環氧丙烷(PO)無規或嵌段狀地聚合而成之結構,所謂PO聚合部,意指環氧丙烷(PO)聚合而成之鏈結構。例如於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由下述之式(i)表示之情形時,環氧乙烷(EO)與環氧丙烷(PO)成為無規或嵌段狀之鏈結構,但於該胺為具有下述之式(ii)所表示之結構之胺的情形時,(EO)a(PO)b、(EO)c(PO)d、(EO)e(PO)f無需連鎖。
關於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分子量,就調配於塑化劑時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與耐熱性優異,又,調配於樹脂時獲得機械強度等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0以上,更佳為700以上,進而較佳為1,000以上,進而較佳為1,500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00以下,更佳為7,000以下,進而較佳為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4,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下,進而更佳為2,500以下。分子量可根據製造胺時之平均加成莫耳數進行計算而求出。例如於為具有下述之式(ii)所表示之結構之胺的情形時,將(EO)a(PO)b+(EO)c(PO)d+(EO)e(PO)f之合計分子量設為EO/PO共聚部之分子量。
又,關於EO/PO共聚部中之PO之含有率(莫耳%),就調配於塑化 劑時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耐熱性優異,又,調配於樹脂時獲得機械強度等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莫耳%以上,更佳為6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8莫耳%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未達100莫耳%,更佳為99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9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8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4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6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51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4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30莫耳%以下。EO/PO共聚部中之PO之含有率(莫耳%)可根據製造胺時之平均加成莫耳數進行計算而求出。
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與胺較佳為直接或經由連結基而鍵結者。作為連結基,較佳為烴基,可使用碳數較佳為1~6、更佳為1~3之伸烷基。例如較佳為伸乙基、伸丙基。
作為具有上述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例如可列舉:下述式(i)所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1表示氫原子、碳數1~6之直鏈或支鏈烷基、-CH2CH(CH3)NH2基、或下述式(ii)所表示之基,EO及PO係無規或嵌段狀地存在,a係表示0或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之正數,b係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之正數]。
式(ii):[化2]
[式中,n為0或1,R2表示苯基、氫原子、或碳數1~3之直鏈或支鏈烷基,EO及PO係無規或嵌段狀地存在,c及e表示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獨立為0~50之數,d及f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獨立為1~50之數]
於具有PO聚合部之胺之情形時,式(i)中之a為0。另一方面,於具有EO/PO共聚部之胺之情形時,就調配於塑化劑時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又,調配於樹脂時獲得機械強度等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式(i)中之a較佳為超過0,更佳為1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25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
於具有PO聚合部之胺之情形時,就調配於塑化劑時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又調配於樹脂時獲得機械強度等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式(i)中之b較佳為9以上,更佳為12以上,進而較佳為17以上,進而更佳為26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75以下,更佳為120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進而更佳為44以下。
於具有EO/PO共聚部之胺之情形時,就與上述相同之觀點而言,式(i)中之b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3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5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更佳 為12以下。
又,關於EO/PO共聚部中之PO之含有率(莫耳%),於胺由上述式(i)表示之情形時,可自上述a與b計算共聚部中之PO之含有率,可自式:b×100/(a+b)求出,於胺由上述式(i)及式(ii)表示之情形時,同樣地可自式:(b+d+f)×100/(a+b+c+d+e+f)求出。較佳之範圍係如上所述。
式(i)中之R1表示氫原子、碳數1~6之直鏈或支鏈烷基、-CH2CH(CH3)NH2基、或上述式(ii)所表示之基,就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又,調配於樹脂時獲得機械強度等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氫原子。作為碳數1~6之直鏈或支鏈烷基,較佳為、甲基、乙基、異或正丙基
又,於式(i)中之R1為式(ii)所表示之基之情形時,作為式(ii)中之R2之碳數1~3之直鏈或支鏈烷基,較佳為甲基、乙基。於R2為甲基或乙基之情形時,較佳為n為1,於R2為氫原子之情形時,較佳為n為0。又,作為式(ii)中之c及e,獨立較佳為10~30,作為d及f,獨立較佳為5~25。
上述式(i)所表示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可依據公知之方法進行製備。例如只要向丙二醇烷基醚加成所需量之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後,使羥基末端胺基化即可。視需要,可藉由利用酸使烷基醚裂解而使末端為氫原子。該等製造方法可參照日本專利特開平3-181448號。
又,亦可較佳地使用市售品,作為具體例,可列舉:HUNTSMAN公司製造之Jeffamine M-2070、Jeffamine M-2005、Jeffamine M-1000、Surfoamine B200、Surfoamine L100、Surfoamine L200、Surfoamine L207,Surfoamine L300、XTJ-501、XTJ-506、XTJ-507、XTJ-508;BASF公司製造之M3000、Jeffamine ED-900、 Jeffamine ED-2003、Jeffamine D-2000、Jeffamine D-4000、XTJ-510、Jeffamine T-3000、JeffamineT-5000、XTJ-502、XTJ-509、XTJ-510等。該等可單獨或組合2種以上。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鍵結量,就調配於塑化劑時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又,調配於樹脂時獲得機械強度等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mmol/g以上,更佳為0.05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1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2mmol/g以上。又,就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時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mmol/g以下,更佳為2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5mmol/g以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鍵結量可藉由變更胺添加量、胺之種類、反應溫度、反應時間、溶劑而進行調整。
又,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修飾率(亦稱為醯胺化率),就調配於塑化劑時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又調配於樹脂時獲得透明性與機械強度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再者,於本發明中,關於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鍵結量(mmol/g)及修飾率(%),具體而言,可利用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製造方法>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只要可經由醯胺基向微細纖維素纖維導入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則無特別限定,可依據公知之方法進行 製造。例如可進行如下反應,即經由醯胺基,向預先製備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導入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亦可進行如下反應,即於製備微細纖維素纖維時連續地經由醯胺基導入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再者,微細纖維素纖維可藉由公知之方法,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11-140632號公報所記載之方法而進行製造。
作為較佳之製造方法,例如可列舉:包含下述步驟(A)及步驟(B)之製造方法。
步驟(A):使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烴氧基化合物存在下進行氧化而獲得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B):使步驟(A)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進行醯胺化反應之步驟
再者,作為上述較佳之製造方法,可列舉:於步驟(A)後進行下述之微細化步驟,於製成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後進行步驟(B)之方法(第1A製造形態)、及於步驟(A)後進行步驟(B),於其後進行微細化步驟之方法(第2A製造形態)。
以下,基於上述「第1A製造形態」,對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步驟(A)]
步驟(A)係使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烴氧基化合物存在下進行氧化而獲得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A)中,首先製備於水中分散天然纖維素纖維而成之漿料。漿料係藉由對成為原料之天然纖維素纖維(絕對乾燥基準:150℃下進行30分鐘加熱乾燥後之天然纖維素纖維之質量)添加約10~1000倍量(質量基準)之水,利用攪拌器等進行處理而獲得。作為天然纖維素纖維,例如可列舉:針葉樹系紙漿、闊葉樹系紙漿等木材紙漿;棉絨、皮棉之類之棉系紙漿;麥稈紙漿、甘蔗渣紙漿等非木材系紙漿;細菌纖維素等,可單獨使用該等中之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天然纖維素 纖維亦可實施打漿等提高表面積之處理。又,上述市售之紙漿之纖維素I型結晶度通常為80%以上。
(氧化處理步驟)
繼而,將上述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烴氧基化合物之存在下進行氧化處理,而獲得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以下,有簡稱為「氧化處理」之情形)。
作為N-烴氧基化合物,較佳為選自具有碳數1或2之烷基之哌啶烴氧基化合物、吡咯啶烴氧基化合物、咪唑啉烴氧基化合物、及氮雜金剛烷化合物之1種以上之雜環式N-烴氧基化合物。該等中,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碳數1或2之烷基之哌啶烴氧基化合物,可列舉:2,2,6,6-四烷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4-羥基-2,2,6,6-四烷基哌啶-1-氧自由基、4-烷氧基-2,2,6,6-四烷基哌啶-1-氧自由基、4-苯甲醯氧基-2,2,6,6-四烷基哌啶-1-氧自由基、4-胺基-2,2,6,6-四烷基哌啶-1-氧自由基等二-第三烷基硝醯基化合物、4-乙醯胺-TEMPO、4-羧基-TEMPO、4-膦醯氧基-TEMPO等。該等哌啶烴氧基化合物中,更佳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4-羥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4-甲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進而較佳為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
N-烴氧基化合物之量只要為觸媒量即可,相對於天然纖維素纖維(絕對乾燥基準),較佳為0.001~10質量%,更佳為0.01~9質量%,進而較佳為0.1~8質量%,進而更佳為0.5~5質量%。
於天然纖維素纖維之氧化處理中,可使用氧化劑。作為氧化劑,就將溶劑調整為鹼性區域之情形之溶解度或反應速度等觀點而言,可列舉:氧或空氣、過氧化物;鹵素、次氫鹵酸、亞氫鹵酸、過氫鹵酸及該等之鹼金屬鹽或鹼土金屬鹽;鹵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該等中,較佳為鹼金屬次氫鹵酸鹽,具體而言,例示有次氯酸鈉或次溴 酸鈉。氧化劑之使用量只要視天然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取代度(氧化度)而進行選擇即可,又,根據反應條件,氧化反應產率會有所不同,因此無法一概而定,但相對於作為原料之天然纖維素纖維(絕對乾燥基準),較佳為成為約1~100質量%之範圍。
又,為了進一步高效率地進行氧化反應,可使用溴化鈉、溴化鉀等溴化物、或碘化鈉、碘化鉀等碘化物等作為輔觸媒。輔觸媒之量只要為可發揮其功能之有效量即可,並無特別限制。
關於氧化處理時之反應溫度,就反應之選擇性、副反應之抑制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其下限較佳為-5℃以上。
又,反應系統之pH值較佳為對照氧化劑之性質,例如於使用次氯酸鈉作為氧化劑之情形時,反應系統之pH值較佳為設為鹼側,較佳為pH值7~13,更佳為pH值10~13。又,反應時間較理想為1~240分鐘。
藉由進行上述氧化處理,而獲得羧基含量較佳為0.1mmol/g以上且3mmol/g以下之範圍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
(精製步驟)
上述氧化反應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包含用作觸媒之TEMPO等N-烴氧基化合物或副生鹽。雖可直接進行下一步驟,但亦可進行精製而獲得純度較高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作為精製方法,可根據氧化反應中之溶劑之種類、產物之氧化程度、精製之程度而採用最佳之方法。例如可列舉:利用使用水作為良溶劑,使用甲醇、乙醇、丙酮等作為不良溶劑之再沈澱之精製;向己烷等與水進行相分離之溶劑提取TEMPO等從而進行精製;及利用鹽之離子交換、透析等之精製等。
(微細化步驟)
於第1A製造形態中,於上述精製步驟後,進行對步驟(A)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進行微細化之步驟。於微細化步驟中,較佳為使經上述精製步驟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分散於溶劑中而進行微細化處理。藉由進行該微細化步驟,而獲得平均纖維徑及平均縱橫比分別處於上述範圍內之微細纖維素纖維。
關於作為分散介質之溶劑,除水以外,例示有:甲醇、乙醇、丙醇等碳數1~6、較佳為碳數1~3之醇;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等碳數3~6之酮;直鏈或支鏈狀之碳數1~6之飽和烴或不飽和烴;苯、甲苯等芳香族烴;二氯甲烷、氯仿等鹵化烴;碳數2~5之低級烷基醚;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琥珀酸與三乙二醇單甲醚之二酯等極性溶劑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混合2種以上使用,就微細化處理之操作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水、碳數1~6之醇、碳數3~6之酮、碳數2~5之低級烷基醚、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二甲基亞碸、琥珀酸三乙二醇單甲醚二酯等極性溶劑,就降低環境負荷之觀點而言,更佳為水。溶劑之使用量只要為可分散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有效量即可,並無特別限制,更佳為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較佳為1~500質量倍、更佳為2~200質量倍之溶劑。
又,作為微細化處理中所使用之裝置,可較佳地使用公知之分散機。例如可使用解離機、打漿機、低壓均質器、高壓均質器、研磨機、絞磨機、球磨機、噴射磨機、短軸擠出機、雙軸擠出機、超音波攪拌機、家用榨汁攪拌器等。又,微細化處理中之反應物纖維之固形物成分濃度較佳為50質量%以下。
作為微細化步驟後所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形態,亦可視需要設為調整了固形物成分濃度之懸浮液狀(目視為無色透明或不透明之液體)、或者經乾燥處理之粉末狀(其中,為微細纖維素纖 維凝集而成之粉末狀,並非意指纖維素粒子)。再者,於製成懸浮液狀之情形時,可僅使用水作為分散介質,亦可使用水與其他有機溶劑(例如,乙醇等醇類)或界面活性劑、酸、鹼等之混合溶劑。
藉由此種天然纖維素纖維之氧化處理及微細化處理,可獲得平均纖維徑較佳為0.1~200nm之經微細化的具有較佳為30%以上之結晶度之纖維素纖維,該纖維素纖維包含纖維素結構單元之C6位之羥基經由醛基而選擇性地氧化為羧基,上述羧基含量較佳為0.1~3mmol/g之纖維素。此處,上述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具有纖維素I型結晶結構。此意味著本發明中所使用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係具有I型結晶結構之來自天然之纖維素固體原料被表面氧化並經微細化而成之纖維。再者,於步驟(A)中,可於天然纖維素纖維之氧化處理後,進而與酸(例如,鹽酸)反應而調整羧基含量,該反應可於微細化處理前進行,亦可於微細化處理後進行。
[步驟(B)]
於第1A製造形態中,步驟(B)係使經上述微細化步驟而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進行醯胺化反應,而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步驟。具體而言,使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之胺基進行縮合反應而形成醯胺鍵,而獲得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作為步驟(B)中所使用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可列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所述之上述者。
關於上述胺之使用量,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0.1mol以上、更佳為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7mol以上、進而更佳為1mol以上之量,就製品純度之觀點,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 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20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mol以下之量。再者,可將在上述範圍內所含有之量之胺一次供於反應,亦可分批供於反應。於胺為單胺之情形時,上述之胺基與胺相同。
於上述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上述胺之反應(以下,有稱為「縮合反應」或「醯胺鍵形成反應」之情形)中,亦可使用公知之縮合劑。
作為縮合劑,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合成化學系列 肽合成(丸善社)P116記載、或Tetrahedron,57,1551(2001)記載之縮合劑等,例如可列舉:氯化4-(4,6-二甲氧基-1,3,5-三-2-基)-4-甲基嗎啉鎓(以下,有稱為「DMT-MM」之情形)等。
於上述縮合反應中,可使用上述微細化步驟中之溶劑,較佳為選擇使所使用之胺溶解之溶劑。
上述縮合反應中之反應時間及反應溫度可根據所使用之胺及溶劑之種類等而適當選擇,就反應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24小時,更佳為10~20小時。又,關於反應溫度,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又,就複合體之著色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0℃以下,更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
上述反應後,為了將未反應之胺或縮合劑等去除,而亦可適當進行後處理。作為該後處理之方法,例如可使用過濾、離心分離、透析等。
於第2A製造形態中,以步驟(A)、步驟(B)、微細化步驟之順序進行上述之各步驟,除此以外,可利用與第1A製造形態相同之方法進行。
以上述方式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可以經上述後處理後 之分散液之狀態使用,或者亦可藉由乾燥處理等而自該分散液將溶劑去除,獲得乾燥之粉末狀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並使用該粉末狀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此處,所謂「粉末狀」,係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凝集而成之粉末狀,並非意指纖維素粒子。
作為粉末狀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例如可列舉:使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分散液直接乾燥而成之乾燥物;利用機械處理將該乾燥物粉末化而成者;藉由公知之噴霧乾燥法而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分散液粉末化而成者;藉由公知之冷凍乾燥法而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分散液粉末化而成者等。上述噴霧乾燥法係於大氣中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分散液進行噴霧並使之乾燥之方法。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平均纖維徑,就耐熱性(成形時之著色較少)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1nm以上,更佳為0.2nm以上,進而較佳為0.5nm以上,進而較佳為0.8nm以上,進而更佳為1um以上。又,就機械強度及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nm以下,進而更佳為10nm以下。
再者,就不會因步驟(B)之反應而降低結晶性而言,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較佳為具有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相同程度之結晶度。
作為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所含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係如上所述般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者,且其平均纖維徑較佳為0.1~200nm。
作為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所含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只要為如上所述般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者即可,但於本發明中,又提供以下者作為上述微細 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一態樣。即。本發明提供一種於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進而,特定之陽離子及/或官能基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而成者。更詳細而言,提供如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作為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進而導入選自由下述(1)及(2)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鍵而成。
(1)總碳數4~40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之經由離子鍵結而成之鍵
(2)總碳數6~20之芳香族烴基之經由醯胺鍵結而成之鍵
以下,亦有時將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稱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
於本發明中,藉由使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存在於纖維素纖維之表面,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彼此因由立體斥力引起之反彈而提高向樹脂中之分散性,並且亦提高對樹脂之親和性,但此處藉由進而存在1種或2種以上特定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芳香族烴基,而發揮如下效果: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潤濕性更為提高而可於樹脂中高度分散,維持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且機械強度更為提高,根據不同樹脂,進而耐熱性或尺寸穩定性亦優異。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潤濕性,係表示與溶劑、樹脂之相溶性,潤濕性越高,表示相溶性越高。
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及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該胺向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導入方法係與上述相同。
又,使特定之陽離子及/或官能基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時,可使用公知之方法。例如關於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只要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以鹽之形態鍵結即可,又,關於芳香族烴基,只要具有芳香族烴基 之胺進行醯胺鍵結即可。以下,為了方便起見,亦有時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記載為第一胺,將上述(1)及(2)之鍵所使用之化合物記載為第二胺。
本說明書中,所謂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鍵結於上述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意指羧基去質子化,並且四級烷基銨化合物成為四級烷基銨陽離子,而該等進行離子鍵結之狀態。
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中之4個烷基只要碳數之合計為4~40,則可相同亦可不同,該烷基可為經取代者或亦可為未經取代者。作為本說明書中之烷基,例如可列舉:碳數1~20之烷基,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月桂基、鯨蠟基、硬脂基、苄基、苯乙基。作為該等4個烷基之總碳數,只要為4以上且40以下即可,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以上,更佳為12以上,又,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6以下,更佳為32以下,進而較佳為24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
作為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四甲基氫氧化銨、四乙基氫氧化銨、四丁基氫氧化銨、四丙基氫氧化銨、四乙基氯化銨、四丁基氯化銨、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銨、二月桂基二甲基氯、硬脂基三甲基氯化銨、二硬脂基二甲基氯化銨、鯨蠟基三甲基氯化銨、烷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銨。該等可單獨使用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其中,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四甲基氫氧化銨、四乙基氫氧化銨、四丙基氫氧化銨、四丁基氫氧化銨。本發明中所使用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可依據公知之方法進行製備,亦可為市售品。
又,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總碳數為6~20之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鍵結於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意指羧基與胺形成醯胺鍵而共價鍵結之狀態。
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只要總碳數為6~20即可,可為一級胺、二 級胺中之任一種,就與羧基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一級胺。又,只要總碳數成為6~20,則胺中之芳香族烴基之數可為1個、2個中之任一者,較佳為1個。
作為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可列舉:具有芳基之胺、具有芳烷基之胺,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芳基之胺。
作為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碳數合計,為6以上且20以下,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8以下,更佳為12以下。於具有芳基之胺之情形時,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總碳數為6以上,又,為20以下,較佳為14以下,更佳為10以下,進而較佳為8以下。於具有芳烷基之胺之情形時,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總碳數為7以上,又,為20以下,較佳為13以下,更佳為11以下,進而較佳為9以下。
作為芳基,具體而言,可列舉:苯基、萘基、蒽基、菲基、聯苯基、三苯基,該等可單獨或者2種以上鍵結。其中,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苯基、萘基、聯苯基,更佳為苯基。
作為芳烷基,具體而言,可列舉:苄基、苯乙基、苯基丙基、苯基戊基、苯基己基、苯基庚基,該等可單獨或2種以上鍵結。其中,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苄基、苯乙基、苯基丙基、苯基戊基、苯基己基,更佳為苄基、苯乙基、苯基丙基、苯基戊基。
又,上述芳基、芳烷基亦可具有取代基,作為取代基,例如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戊基、異戊基、己基等碳數1~6之烷基;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異丙氧基、丁氧基、異丁氧基、第二丁氧基、第三丁氧基、戊氧基、異戊氧基、己氧基等碳數1~6之烷氧基;甲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丙氧基羰基、異丙氧基羰基、丁氧基羰基、異丁氧基羰基、第 二丁氧基羰基、第三丁氧基羰基、戊氧基羰基、異戊氧羰基等碳數1~6之烷氧基羰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鹵素原子;碳數1~6之醯基、芳烷基、芳烷基氧基。
作為此種具有上述芳香族烴基之胺,具體而言,作為具有芳基之胺,可列舉:苯胺、甲苯甲醯胺、4-聯苯胺、二苯胺、2-萘胺、對聯三苯胺、2-胺基蒽、2-胺基蒽醌。其中,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苯胺、甲苯甲醯胺、4-聯苯胺、二苯胺、2-萘胺,更佳為苯胺。作為具有芳烷基之胺,可列舉:苄胺、苯乙胺、3-苯基丙基胺、5-苯基戊基胺、6-苯基己基胺、7-苯基庚基胺、8-苯基辛基胺。其中,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苄胺、苯乙胺、5-苯基戊基胺、6-苯基己基胺、7-苯基庚基胺,更佳為苄胺、苯乙胺、3-苯基丙基胺、5-苯基戊基胺、6-苯基己基胺,進而較佳為苄胺、苯乙胺、3-苯基丙基胺、5-苯基戊基胺。本發明中所使用之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可依據公知之方法進行製備,亦可為市售品。
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除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外,亦可鍵結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與總碳數為6~20之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中之任一者,可分別單獨鍵結,亦可併用而鍵結。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第一胺)之鍵結量,就調配於塑化劑或溶劑時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優異,又,調配於樹脂時與樹脂之相溶性優異,獲得透明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mmol/g以上,更佳為0.03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05mmol/g以上。又,就相同之觀點、及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mmol/g以下,更佳為0.5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25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1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08 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06mmol/g以下。再者,於本發明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第一胺之鍵結量亦可以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第一胺相同之方式進行測定,又,亦可藉由IR測定求出。具體而言,可利用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第二胺之鍵結量,就分散液之透明性之觀點、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2mmol/g以上,更佳為0.3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5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8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ol/g以上。又,就相同之觀點、及鍵結時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5mmol/g以下,更佳為1.3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2mmol/g以下。上述胺之鍵結量可藉由該胺之添加量、種類、反應溫度、反應時間、溶劑等而進行調整。再者,於本發明中,所謂第二胺之鍵結量,係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鍵結量與總碳數為6~20之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鍵結量的總量,可藉由IR測定求出。具體而言,可利用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第一胺之鍵結量與第二胺之鍵結量之合計,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2mmol/g以上,更佳為0.3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5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8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ol/g以上。又,就相同之觀點、及鍵結時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5mmol/g以下,更佳為1.3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2mmol/g以下。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修飾率,就分散液之透明性之觀點、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 0.5%以上,更佳為1%以上,進而較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0%以下。
又,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之修飾率,就分散液之透明性之觀點、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5%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關於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之修飾率(%),具體而言,可利用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求出。
又,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第一胺之修飾率與第二胺之修飾率的合計,就所獲得之分散液中之凝集物較少之觀點、分散液之透明性之觀點、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75%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98%以下,進而較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
於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關於第一胺之鍵結量與第二胺之鍵結量之莫耳比(第一胺/第二胺),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分散液之透明性之觀點、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以上,更佳為0.03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4以下,更佳為0.3以下,進而較佳為0.2以下,進而較佳為0.1以下,進而較佳為0.05以下。
又,於併用四級烷基銨化合物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作為第二胺時,關於其鍵結量之莫耳比(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就與樹脂之相溶性之觀點、分散液之透明性之觀點、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1以上,更佳為0.2以上,進而較佳為0.4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9以下,更佳為0.8以下,進而較佳為0.6以下。
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向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導入並無特別限定,可依據公知之方法進行,且在順序上,可先進行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之導入,亦可先進行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導入,但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先進行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導入。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製造方法>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只要可向微細纖維素纖維導入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與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則並無特別限定,可依據公知之方法進行製造。例如可進行如下反應,即向預先製備之微細纖維素纖維經由離子鍵結而導入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經由醯胺鍵結而導入芳香族烴基後,經由醯胺鍵結而導入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亦可於製備微細纖維素纖維時連續地進行上述導入之反應。微細纖維素纖維可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進行製造。
因此,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較佳之製造方法,例如可列舉包含下述步驟(a)、步驟(b-1)及步驟(b-2)之製造方法。
步驟(a):使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烴氧基化合物存在下進行氧化而獲得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b-1):進行步驟(a)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與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混合、及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醯胺化反應,或者僅進行任一者,而獲得鍵結有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之 纖維素纖維之步驟
步驟(b-2):使步驟(b-1)中所獲得之纖維素纖維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進行醯胺化反應之步驟
再者,作為上述較佳之製造方法,可列舉:於步驟(a)後進行上述之微細化步驟,製成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後進行步驟(b-1)及步驟(b-2)之方法(第1a製造形態)、及於步驟(a)後進行步驟(b-1)及步驟(b-2),其後進行微細化步驟之方法(第2a製造形態)。
以下,基於上述「第1a製造形態」,對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步驟(a)]
步驟(a)係使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烴氧基化合物存在下進行氧化而獲得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可參照上述「第1A製造形態」中之步驟(A)而進行。又,精製步驟及微細化步驟亦可同樣地參照上述「第1A製造形態」而進行。
[步驟(b-1)]
於第1a製造形態中,步驟(b-1)係進行經上述微細化步驟而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混合、及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醯胺化反應,或者僅進行任一者,而獲得鍵結有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再者,於將四級烷基銨陽離子與芳香族烴基均導入之情形時,可先導入四級烷基銨陽離子,亦可先導入芳香族烴基,其順序並無特別限定。
關於四級烷基銨陽離子之導入,具體而言,只要將上述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四級烷基銨化合物於溶劑中進行混合即可。
作為步驟(b-1)中所使用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可列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所述之上述者。
上述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使用量可根據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 中之所需鍵結量而決定,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四級烷基銨陽離子成為較佳為0.1mol以上、更佳為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7mol以上、進而更佳為1mol以上之量,就製品純度之觀點而言,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四級烷基銨陽離子成為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20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mol以下之量。再者,可將在上述範圍內所含有之量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一次供於反應,亦可分批供於反應。
作為溶劑,較佳為選擇使所使用之胺溶解之溶劑,例如可列舉:水、乙醇、異丙醇(IPA)、N,N-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亞碸(DMSO)、N,N-二甲基乙醯胺、四氫呋喃(THF)、琥珀酸與三乙二醇單甲醚之二酯、丙酮、甲基乙基酮(MEK)、乙腈、二氯甲烷、氯仿、甲苯、乙酸等,可單獨使用該等中之1種或者組合2種以上使用。於該等極性溶劑中,較佳為水、琥珀酸與三乙二醇單甲醚之二酯、乙醇、DMF。
關於混合時之溫度,就胺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又,就複合體之著色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混合時間可視所使用之胺及溶劑之種類而適當設定,就胺之反應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小時以上,更佳為0.1小時以上,進而較佳為1小時以上,且較佳為48小時以下,更佳為24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12小時以下。
又,關於芳香族烴基之導入,具體而言,進行上述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醯胺化反應。
作為步驟(b-1)中所使用之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可列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所述之上述者。
上述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使用量可根據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所需鍵結量而決定,就反應性之觀點而言,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0.1mol以上、更佳為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7mol以上、進而更佳為1mol以上之量,就製品純度之觀點而言,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20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mol以下之量。再者,可將處於上述範圍內之量之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一次供於反應,亦可分批供於反應。於胺為單胺之情形時,上述之胺基與胺相同。
上述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反應係「縮合反應」或「醯胺鍵形成反應」,可參照上述「第1A製造形態」中之步驟(B)而進行。
於上述混合後及反應後,為了去除未反應之胺或縮合劑等,亦可適當進行後處理。作為該後處理之方法,例如可使用過濾、離心分離、透析等。
以上述方式,可獲得於微細纖維素纖維鍵結有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之纖維素纖維。
[步驟(b-2)]
於第1a製造形態中,步驟(b-2)係使經上述步驟而獲得之含有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進行醯胺化反應,而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步驟。具體而言,可參照上述「第1A製造形態」中之步驟(B)而進行。
作為步驟(b-2)中所使用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可列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所述之上述者,其使用量可根據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所需鍵結量而決定。就反應性之觀點而 言,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0.01mol以上、更佳為0.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07mol以上、進而更佳為0.1mol以上之量,就製品純度之觀點而言,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5mol以下、更佳為2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mol以下、進而較佳為0.5mol以下之量。再者,胺可一次供於反應,亦可分批供於反應。
上述反應後,可與上述步驟(b-1)同樣地適當進行後處理。
於第2a製造形態中,以步驟(a)、步驟(b-1)、步驟(b-2)、微細化步驟之順序進行上述之各步驟,除此以外,可利用與第1a製造形態相同之方法進行。
以上述方式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可以經上述後處理後之分散液之狀態使用,或者亦可藉由乾燥處理等而自該分散液將溶劑去除,獲得乾燥之粉末狀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從而使用其。此處,所謂「粉末狀」,係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凝集而成之粉末狀,並非意指纖維素粒子。
關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平均纖維徑,就耐熱性(成形時之著色較少)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1nm以上,更佳為0.2nm以上,進而較佳為0.5nm以上,進而較佳為0.8nm以上,進而更佳為1nm以上。又,就機械強度等觀點而言,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nm以下,進而更佳為10nm以下。
作為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所含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係如上所述般E0/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且四級烷基銨陽離子離子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及/或芳香族烴基醯胺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者,且較佳為平均纖維徑為 0.1~200nm者。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含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上述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與塑化劑。作為此處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可使用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兩者,亦可併用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兩者。
關於分散液中之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含量,就將分散液調配於樹脂時,使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等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以上,更佳為0.03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以上,就防止該複合體之凝集之觀點而言,較佳為7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以下。
又,關於分散液中之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就將分散液調配於樹脂,使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等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以上,更佳為0.03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以上,就防止該複合體之凝集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0.3質量%以下。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可利用下述之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自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求出。
(塑化劑)
作為本發明之分散液中之塑化劑,並無特別限定,可列舉:作為先前之塑化劑之鄰苯二甲酸酯或琥珀酸酯、己二酸酯等多元羧酸 酯、甘油等脂肪族多元醇之脂肪酸酯等。其中,較佳為分子內具有2個以上之酯基之酯化合物,其係構成該酯化合物之醇成分之至少1種為每個羥基加成碳數2~3之環氧烷平均0.5~5莫耳而成之醇的酯化合物,具體而言,例示有日本專利特開2008-174718號公報及日本專利特開2008-115372號公報所記載之塑化劑。
關於分散液中之塑化劑之含量,就提高將分散液調配於樹脂時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等,並且提高製成成形體時之成形體之耐熱性、透明性、成形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5質量%以上,更佳為97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9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9.5質量%以上,就含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觀點及防止樹脂之強度降低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95質量%以下,更佳為99.9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9.8質量%以下。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因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及耐熱性優異,故而可較佳地用於下述之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樹脂組合物的製造。
[樹脂組合物]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與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藉由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可維持上述樹脂之透明性不變,或者於不較大損害上述樹脂之透明性之情況下提高機械強度等。作為此處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可使用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任一者,亦可併用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兩者。
作為熱塑性樹脂,可列舉:聚乳酸樹脂等飽和聚酯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等烯烴系樹脂;三乙醯化纖維素、二乙醯化纖維素等纖維素系樹脂;尼龍樹脂、氯乙烯樹脂、苯乙烯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乙烯醚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醯胺系樹脂、 聚碳酸酯系樹脂、聚碸系樹脂等。該等熱塑性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以2種以上之混合樹脂之方式使用。該等中,就可獲得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而言,較佳為聚酯系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再者,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意指包括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及丙烯酸系樹脂者。
作為聚酯系樹脂,只要為該領域中公知者,則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具有生物降解性,較佳為生物降解性聚酯樹脂。具體而言,可列舉:聚羥基丁酸酯、聚己內酯、聚丁二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己二酸酯、聚丁二酸乙二酯、聚乳酸樹脂、聚蘋果酸、聚乙醇酸、聚二氧環己酮、聚(2-氧雜環丁酮)等脂肪族聚酯樹脂;聚丁二酸丁二酯/對苯二甲酸酯、聚己二酸丁二酯/對苯二甲酸酯、聚己二酸四亞甲酯/對苯二甲酸酯等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樹脂;澱粉、纖維素、甲殼素、殼聚糖、麩質、明膠、玉米蛋白、大豆蛋白質、膠原蛋白、角蛋白等天然高分子與上述之脂肪族聚酯樹脂或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樹脂之混合物等。該等中,就加工性、經濟性、獲取性、及物性優異之方面而言,較佳為聚丁二酸丁二酯及聚乳酸樹脂,更佳為聚乳酸樹脂。再者,本說明書中所謂「生物降解性」,係可藉由自然界中微生物而分解為低分子化合物之性質,具體而言,意指基於JIS K6953(ISO14855)「受控好氧性堆肥條件下好氧性且最終生物降解度及崩解度試驗」之生物降解性。
作為聚乳酸樹脂,除所市售之聚乳酸樹脂(例如,Nature Works公司製造:商品名Nature Works PLA/NW3001D、NW4032D、N4000,豐田汽車公司製造:商品名ECO PlasticU'z S-09、S-12、S-17等)外,可列舉乳酸或由乳酸交酯合成之聚乳酸。就強度或耐熱性之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光學純度90%以上之聚乳酸樹脂,例如較佳為分子量相對較高,又光學純度較高之Nature Works公司製造之聚乳酸樹脂 (NW4032D、N4000等)。
作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較佳為以構成該樹脂之全部聚合物之單體單元之合計為基準,含有50重量%以上之(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單體單元者,更佳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可藉由使甲基丙烯酸甲酯及可與其共聚之其他單體進行共聚而製造。聚合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塊狀聚合法、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澆鑄聚合法(例如,單元澆鑄聚合法)等,就生產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澆鑄聚合法(例如,單元澆鑄聚合法)。又,藉由使上述單體混合物與含有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聚合性混合物進行聚合反應而可獲得耐熱性優異之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硬化性樹脂較佳為光硬化性樹脂及/或熱硬化性樹脂。
光硬化性樹脂係藉由使用利用紫外線或電子束等活性能量線照射而產生自由基或陽離子之光聚合起始劑而進行聚合反應。
作為上述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列舉:苯乙酮類、二苯甲酮類、縮酮類、蒽醌類、9-氧硫類、偶氮化合物、過氧化物、2,3-二烷基二酮類化合物類、二硫化物化合物、秋蘭姆化合物類、氟胺化合物等。更具體而言,可列舉: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苄基甲基酮、1-(4-十二烷基苯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1-(4-異丙基苯基)-2-羥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二苯甲酮等。該等中,就抗靜電性、耐水性、透明性及耐擦傷性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
利用光聚合起始劑,例如可使單體(單官能單體、多官能單體)、具有反應性不飽和基之低聚物或樹脂等進行聚合。
作為單官能單體,例如可列舉:(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乙烯基吡咯啶酮等乙烯基系單體、(甲基)丙烯酸異基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基酯等具有橋接環式烴基之(甲基)丙烯酸酯等。 對於多官能單體而言,包括具有2~8左右之聚合性基之多官能單體,作為2官能單體,例如可列舉: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橋接環式烴基之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作為3~8官能單體,例如可列舉: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為具有反應性不飽和基之低聚物或樹脂,可例示:雙酚A-環氧烷加成物之(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酚醛清漆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等)、環氧(甲基)丙烯酸聚酯(例如,脂肪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酯型(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醚型(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等)、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等。該等低聚物或樹脂亦可與上述單體一起使用。
就可獲得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觀點而言,光硬化性樹脂較佳。
作為熱硬化性樹脂,例如可列舉:環氧樹脂;酚系樹脂;尿素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矽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橡膠系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可單獨使用1種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該等中,就可獲得凝集物較少,透明性優異之樹脂組合物之方面而言,更佳為環氧樹脂。
於上述樹脂成分中使用環氧樹脂之情形時,較佳為使用硬化劑。可藉由調配硬化劑而將由樹脂組合物獲得之成形材料牢固地成形,而可使機械強度提高。再者,硬化劑之含量只要根據所使用之硬化劑之種類而適當設定即可。
又,於本發明中,可使用橡膠系樹脂作為熱硬化性樹脂。橡膠系樹脂為了提高強度,而兼用作為補強材料之碳黑調配品,但可認為其補強效果存在極限。然而,於本發明中,藉由向橡膠系樹脂調配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從而上述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 (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彼此因由立體斥力引起之反彈而提高向樹脂中之分散性,並且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本身對樹脂之親和性得到提高,因此成為與樹脂調配時於該樹脂中之分散優異者,作為結果,可認為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優異,進而變得可提高耐熱性或尺寸穩定性。因此,於本發明中,針對機械強度較差這一橡膠系樹脂之課題,可藉由調配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而發揮如下效果,即機械強度優異,進而可提高耐熱性或尺寸穩定性。
橡膠系樹脂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就補強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二烯系橡膠。
作為二烯系橡膠,可列舉:天然橡膠(NR)、聚異戊二烯橡膠(IR)、聚丁二烯橡膠(BR)、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SBR)、丁基橡膠(IIR)、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橡膠(NBR)、及改性天然橡膠等。作為改性天然橡膠,可列舉:環氧化天然橡膠、氫化天然橡膠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其中,就兼顧橡膠組合物之良好之加工性與高回彈彈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選自天然橡膠(NR)、聚異戊二烯橡膠(IR)、聚丁二烯橡膠(BR)、及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SBR)之1種或2種以上,更佳為選自天然橡膠(NR)、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SBR)及改性天然橡膠之1種或2種以上。
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可使用上述之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即,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可使用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任一者。
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相對於樹脂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及相對於樹脂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雖基於樹脂之種類,但係如下所述。
關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就製造成形體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 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就含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或塑化劑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3質量%以下。
關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含量,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及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3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3質量%以上,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15質量%以下。
關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又,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
關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份以上,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 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
以下記載基於樹脂之種類之較佳範圍。
(1)樹脂為熱塑性樹脂之情形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就製造成形體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就含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或塑化劑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3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7質量%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6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0.3質量份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 0.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下,進而更佳為0.3質量份以下。
(2)樹脂為光硬化性樹脂之情形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就製造成形體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就含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3質量%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6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上。又,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 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8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5質量份以上。又,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
(3)樹脂為熱硬化性樹脂之情形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樹脂之含量並無特別限定,就製造成形體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就含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等之觀點而言,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7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上。又,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尺寸穩定性、耐熱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8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8質量份以上。又,就所獲得之樹脂組合物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除含有上述成分以外,亦可含有塑化劑。作為塑化劑,可同樣地使用上述之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所含有之塑化劑。
關於塑化劑之含量,就提高製成成形體時之成形體之透明性之觀點而言,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就相同之觀點而言,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含有結晶成核劑、填充劑(無機填充劑、有機填充劑)、水解抑制劑、阻燃劑、抗氧化劑、烴系蠟類或作為陰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之潤滑劑、紫外線吸收劑、抗靜電劑、防霧劑、光穩定劑、顏料、防黴劑、抗菌劑、發泡劑、界面活性劑;澱粉類、海藻酸等多糖類;明膠、動物膠、酪蛋白等天然蛋白質;鞣酸、沸石、陶瓷、金屬粉末等無機化合物;香料;流動調整劑;調平劑;導電劑;紫外線分散劑;除臭劑等作為上述以外之其他成分。又,同樣地,亦可於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添 加其他高分子材料或其他樹脂組合物。作為任意添加劑之含有比例,亦可於無損本發明之效果之範圍內適當地含有,例如於樹脂組合物中較佳為10質量%左右以下,更佳為5質量%左右以下。
又,於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含有橡膠系樹脂之情形時,可於無損本發明之目的之範圍內,視需要,以先前通常之量調配橡膠工業界所通常使用之碳黑或二氧化矽等補強用填充劑、各種藥品、例如硫化劑、硫化促進劑、抗老化劑、抗焦化劑、鋅白、硬脂酸、加工處理油、植物油脂、塑化劑等輪胎用、其他通常橡膠用所調配之各種添加劑作為上述以外之成分。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只要為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者,則無特別限定而可進行製備,例如只要利用亨舍爾攪拌器等,將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而視需要含有各種添加劑之原料進行攪拌即可,或者使用密閉式捏合機、單軸或雙軸擠出機、開口滾筒型混練機等公知之混練機進行熔融混練即可。於進而含有溶劑之情形時,可藉由溶劑澆鑄法而進行製備。
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加工性良好,且耐熱性優異,因此可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汽車零件等各種用途,其中可較佳地用於汽車用途。
[樹脂成形體]
樹脂成形體可藉由將上述樹脂組合物進行擠出成形、射出成形、或加壓成形等成形而進行製備。以下記載於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之較佳態樣。
擠出成形係使填充於加熱之擠出機之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熔融後自T型模頭擠出而獲得片狀成形物。可使該片狀成形物立即與冷卻輥接觸,而將該片狀成形物冷卻至樹脂組合物之Tg以下,藉此調整該 片狀成形物之結晶性,其後自冷卻輥拉離,利用捲取輥捲取該等而獲得片狀成形體。再者,於向擠出機進行填充時,亦可填充構成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原料,例如含有樹脂及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而視需要含有各種添加劑之原料,使之熔融混練後進行擠出成形。
關於擠出機之溫度,就將樹脂組合物均勻地混合,且防止樹脂之劣化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70℃以上,更佳為175℃以上,進而較佳為180℃以上。又,較佳為240℃以下,更佳為220℃以下,進而較佳為210℃以下。又,關於冷卻輥之溫度,就調整成形體之結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
又,關於擠出速度,就調整成形體之結晶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m/min以上,更佳為5m/min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in以上。又,較佳為200m/min以下,更佳為150m/min以下,進而較佳為100m/min以下。
關於射出成形,例如可使用將缸體溫度設定為較佳為180~220℃、更佳為180~210℃之射出成形機,將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填充於所需形狀之模具內而進行成形。
關於模具溫度,就結晶化速度提高及作業性提高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10℃以下,更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下。又,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
於模具內之保持時間並無特別限定,就包含樹脂組合物之成形體之生產性之觀點而言,例如於90℃之模具中,較佳為2~60秒,更佳為3~30秒,進而較佳為5~20秒。。
於利用加壓成形,例如成形片狀成形體之情形時,可利用具有片形狀之框包圍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進行加壓成形而製備。
作為加壓成形之溫度與壓力,例如可於較佳為170~240℃之溫度、5~30MPa之壓力之條件下,更佳為175~220℃之溫度、10~25 MPa之壓力之條件下,進而較佳為180~210℃之溫度、10~20MPa之壓力之條件下進行加壓。加壓時間根據加壓之溫度與壓力而無法一概而定,但較佳為1~10分鐘,更佳為1~7分鐘,進而較佳為1~5分鐘。
又,於上述條件下進行加壓後,較佳為立即於較佳為0~100℃之溫度、0.1~30MPa之壓力之條件下,更佳為10~100℃之溫度、0.1~10MPa之壓力之條件下,進而較佳為10~90℃之溫度、0.1~5MPa之壓力之條件下進行加壓並冷卻。藉由基於該溫度條件之加壓,而將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冷卻至其Tg以下而調整結晶性,因此加壓時間根據加壓之溫度與壓力而無法一概而定,但較佳為1~10分鐘,更佳為1~7分鐘,進而較佳為1~5分鐘。
於製備片狀之成形體之情形時,就加工性之觀點而言,其厚度較佳為0.05mm以上,更佳為0.1mm以上,進而較佳為0.15mm以上。又,其厚度較佳為1.5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進而較佳為0.5mm以下。
以上述方式獲得之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之成形體之機械強度及耐熱性優異,而可較佳地用於上述樹脂組合物中所列舉之各種用途。
關於上述之實施形態,本發明進而揭示以下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及含有該複合體之樹脂組合物、成形體。
<1>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亦稱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其係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
<2>如上述<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0.1nm以上,更佳為0.2nm以上,進而較佳為0.5nm以上,進而較佳為0.8nm以上,進而更佳為1nm以上,且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nm以下, 進而較佳為20nm以下,進而較佳為10nm以下,進而更佳為5nm以下。
<3>如上述<1>或<2>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較佳為0.1mmol/g以上,更佳為0.4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6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8mmol/g以上,且較佳為3mmol/g以下,更佳為2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8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5mmol/g以下。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縱橫比(纖維長度/纖維徑)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進而更佳為100以上,且較佳為1000以下,更佳為500以下,進而較佳為400以下,進而更佳為350以下。
<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結晶度較佳為30%以上,更佳為35%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更佳為45%以上,且較佳為95%以下,更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進而更佳為80%以下。
<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可較佳為一級胺、二級胺中之任一種,更佳為一級胺。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分子量較佳為500以上,更佳為700以上,進而較佳為1,000以上,進而較佳為1,500以上,且較佳為10,000以下,更佳為7,000以下,進而較佳為5,000以下,進而較佳為4,000以下,進而較佳為3,500以下,進而更佳為2,500以下。
<8>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部中之PO之含有率(莫耳%)較佳為1莫耳%以上, 更佳為6莫耳%以上,進而較佳為8莫耳%以上,且較佳為未達100莫耳%,更佳為99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9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8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74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6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51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40莫耳%以下,進而較佳為30莫耳%以下。
<9>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與胺較佳為直接或經由連結基而鍵結者,作為連結基,較佳為烴基,更佳為碳數較佳為1~6、更佳為1~3之伸烷基。
<10>如上述<1>至<9>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較佳為下述式(i)所表示之化合物: [式中,R1表示氫原子、碳數1~6之直鏈或支鏈烷基、-CH2CH(CH3)NH2基、或下述式(ii)所表示之基,EO及PO係無規或嵌段狀地存在,a係表示0或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之正數,b係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之正數,a較佳為超過0,更佳為1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25以上,且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進而較佳為45以下,b較佳為9以上,更佳為12以上,進而較佳為17以上,進而更佳為26以上,且較佳為175以下,更佳為120以下, 進而較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60以下,進而更佳為44以下],式(ii): [式中,n為0或1,R2表示苯基、氫原子、或碳數1~3之直鏈或支鏈烷基,EO及PO係無規或嵌段狀地存在,c及e表示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獨立為0~50之數,d及f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獨立為1~50之數]。
<11>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鍵結量較佳為0.01mmol/g以上,更佳為0.05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1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2mmol/g以上,且較佳為3mmol/g以下,更佳為2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5mmol/g以下。
<12>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修飾率較佳為1%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進而較佳為15%以上,進而較佳為20%以上,且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70%以下,進而較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40%以下。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 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為藉由包含下述步驟(A)及步驟(B)之製造方法而獲得者,步驟(A):使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烴氧基化合物存在下進行氧化而獲得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步驟(B):使步驟(A)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進行醯胺化反應之步驟。
<14>如上述<13>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於步驟(A)中,對氧化反應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進行精製而獲得純度較高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
<15>如上述<14>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精製步驟後,進行使步驟(A)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微細化之步驟。
<16>如上述<13>至<15>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關於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之使用量,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0.1mol以上、更佳為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7mol以上、進而更佳為1mol以上且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20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mol以下之量。
<17>如上述<13>至<16>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反應溫度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較佳為200℃以下,更佳為8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反應時間較佳為1~24小時,更佳為10~20小時。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0.1nm以上,更佳為0.2nm以上,進而較佳為0.5nm以上,進而較佳為0.8nm以上,進而更佳為1nm以上,且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 下,進而較佳為50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nm以下,進而更佳為10nm以下。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係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者,較佳為平均纖維徑為0.1~200nm。
<20>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亦稱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其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一態樣,係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進而導入選自由下述(1)及(2)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鍵而成,(1)總碳數4~40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之經由離子鍵結而成之鍵(2)總碳數6~20之芳香族烴基之經由醯胺鍵結而成之鍵。
<21>如上述<20>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用於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鍵,將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用於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之鍵,及/或將具有總碳數為6~20之芳香族烴基之胺用於總碳數為6~20之芳香族烴基之鍵(亦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稱為第一胺,將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具有總碳數為6~20之芳香族烴基之胺稱為第二胺)。
<22>如上述<20>或<2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為如上述<2>至<5>中任一項記載者。
<23>如上述<20>至<22>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為如上述<6>至<10>中任一項記載者。
<24>如上述<20>至<23>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 複合體,其中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較佳為含有碳數1~20之烷基,該烷基亦可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者,更佳為包含選自由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月桂基、鯨蠟基、硬脂基、苄基、及苯乙基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
<25>如上述<20>至<24>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於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中,總碳數較佳為8以上,更佳為12以上,又較佳為36以下,更佳為32以下,進而較佳為24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8以下。
<26>如上述<20>至<25>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可為一級胺、二級胺中之任一種,較佳為一級胺,胺中之芳香族烴基之數可為1個、2個中之任一者,較佳為1個。
<27>如上述<20>至<26>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碳數之合計,較佳為18以下,更佳為12以下。
<28>如上述<20>至<2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較佳為具有芳基之胺、具有芳烷基之胺,更佳為具有芳基之胺。
<29>如上述<20>至<28>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中之芳香族烴基,於芳基之情形時,總碳數為6以上,又為20以下,較佳為14以下,更佳為10以下,於芳烷基之情形時,總碳數為7以上,又為20以下,較佳為13以下,更佳為11以下,進而較佳為9以下。
<30>如上述<20>至<29>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除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鍵結以外,亦可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與 具有總碳數為6~20之芳香族烴基之胺中之任一者鍵結,可各自單獨地鍵結,亦可併用而鍵結。
<31>如上述<20>至<3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第一胺)之鍵結量較佳為0.01mmol/g以上,更佳為0.03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05mmol/g以上,且較佳為1mmol/g以下,更佳為0.5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25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1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08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0.06mmol/g以下。
<32>如上述<20>至<31>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第二胺之鍵結量較佳為0.2mmol/g以上,更佳為0.3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5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8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ol/g以上,且較佳為1.5mmol/g以下,更佳為1.3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2mmol/g以下。
<33>如上述<20>至<32>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第一胺之鍵結量與第二胺之鍵結量的合計較佳為0.2mmol/g以上,更佳為0.3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5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0.8mmol/g以上,進而較佳為1.0mmol/g以上,且較佳為1.5mmol/g以下,更佳為1.3mmol/g以下,進而較佳為1.2mmol/g以下。
<34>如上述<20>至<33>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修飾率較佳為0.5%以上,更佳為1%以上,進而較佳為2%以上,進而較佳為5%以上,且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5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進而較佳為10%以下。
<35>如上述<20>至<34>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之修飾率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且較佳為90%以下,更佳為85%以下,進而較佳為80%以下。
<36>如上述<20>至<35>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之第一胺之修飾率與第二胺之修飾率的合計較佳為10%以上,更佳為20%以上,進而較佳為30%以上,進而較佳為40%以上,進而較佳為50%以上,進而較佳為60%以上,進而較佳為70%以上,進而較佳為75%以上,進而較佳為80%以上,且較佳為100%以下,更佳為98%以下,進而較佳為95%以下,進而較佳為90%以下,進而較佳為85%以下。
<37>如上述<20>至<36>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中,第一胺之鍵結量與第二胺之鍵結量之莫耳比(第一胺/第二胺)較佳為0.01以上,更佳為0.03以上,且較佳為0.4以下,更佳為0.3以下,進而較佳為0.2以下,進而較佳為0.1以下,進而較佳為0.05以下。
<38>如上述<20>至<3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併用四級烷基銨化合物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作為第二胺時,其鍵結量之莫耳比(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較佳為0.1以上,更佳為0.2以上,進而較佳為0.4以上,且較佳為0.9以下,更佳為0.8以下,進而較佳為0.6以下。
<39>如上述<20>至<38>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向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導入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的導入在順序上可任 一者先進行,但較佳為先進行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導入。
<40>如上述<20>至<39>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係藉由包含下述步驟(a)、步驟(b-1)及步驟(b-2)之製造方法而獲得者,步驟(a):使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烴氧基化合物存在下進行氧化而獲得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步驟(b-1):進行步驟(a)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與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混合、及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醯胺化反應,或者僅進行上述中任一者,而獲得鍵結有四級烷基銨陽離子及/或芳香族烴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步驟(b-2):使步驟(b-1)中所獲得之纖維素纖維、與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進行醯胺化反應之步驟。
<41>如上述<40>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於步驟(a)中,對氧化反應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進行精製而獲得純度較高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
<42>如上述<41>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於精製步驟後,進行使步驟(a)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微細化之步驟。
<43>如上述<40>至<42>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關於步驟(b-1)中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使用量,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四級烷基銨陽離子成為較佳為0.1mol以上、更佳為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7mol以上、進而更佳為1mol以上且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20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mol以下之量。
<44>如上述<40>至<43>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 複合體,其中作為步驟(b-1)中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混合所使用之溶劑,較佳為水、琥珀酸與三乙二醇單甲醚之二酯、乙醇、DMF。
<45>如上述<40>至<44>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步驟(b-1)中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混合時的溫度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5℃以上,進而較佳為10℃以上,且較佳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進而較佳為30℃以下。
<46>如上述<40>至<45>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步驟(b-1)中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混合時間較佳為0.01小時以上,更佳為0.1小時以上,進而較佳為1小時以上,且較佳為48小時以下,更佳為24小時以下,進而較佳為12小時以下。
<47>如上述<40>至<46>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關於步驟(b-1)中之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使用量,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0.1mol以上、更佳為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7mol以上、進而更佳為1mol以上且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20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mol以下之量。
<48>如上述<40>至<4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於步驟(b-1)中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反應中,亦可使用公知之縮合劑。
<49>如上述<40>至<48>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於步驟(b-1)中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反應中,可使用溶劑,較佳為選擇使所使用之胺溶解之溶劑。
<50>如上述<40>至<49>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步驟(b-1)中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與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反應時的溫度或時間可選自如上述<17>記載者。
<51>如上述<40>至<50>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關於步驟(b-2)中所使用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之使用量,係使用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胺基成為較佳為0.01mol以上,更佳為0.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1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5mol以上,進而較佳為0.7mol以上,進而更佳為1mol以上,且較佳為50mol以下,更佳為20mol以下,進而較佳為10mol以下之量。
<52>如上述<40>至<51>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步驟(b-2)中之反應時之溫度或時間可選自如上述<17>記載者。
<53>如上述<20>至<52>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之平均纖維徑較佳為0.1nm以上,更佳為0.2nm以上,進而較佳為0.5nm以上,進而較佳為0.8nm以上,進而更佳為1nm以上且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為100nm以下,進而較佳為50nm以下,進而較佳為20nm以下,進而更佳為10nm以下。
<54>如上述<20>至<53>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中作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a,其係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且四級烷基銨陽離子離子鍵結、及/或芳香族烴基醯胺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者,且較佳為平均纖維徑為0.1~200nm者。
<55>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其含有如上述<1>至<54>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與塑化劑。
<56>如上述<55>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其中分散液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含量較佳為0.01質量%以上,更佳為0.03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以上,且較佳為70質量%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以下。
<57>如上述<55>或<56>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其中分散液中之上述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較佳為0.01質量%以上,更佳為0.03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以上,且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0.3質量%以下。
<58>如上述<55>至<57>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其中分散液中之塑化劑之含量較佳為95質量%以上,更佳為97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99質量%以上,進而更佳為99.5質量%以上,且較佳為99.95質量%以下,更佳為99.9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9.8質量%以下。
<59>一種樹脂組合物,其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與如上述<1>至<54>中任一項記載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60>如上述<59>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熱塑性樹脂,較佳為選自由聚乳酸樹脂等飽和聚酯系樹脂;聚乙烯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等烯烴系樹脂;三乙醯化纖維素、雙乙醯化纖維素等纖維素系樹脂;尼龍樹脂、氯乙烯樹脂、苯乙烯樹脂、(甲基)丙烯酸系樹脂、乙烯醚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碳酸酯系樹脂、聚碸系樹脂等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更佳為聚酯系樹脂、 (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61>如上述<60>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聚酯系樹脂,較佳為選自由聚羥基丁酸酯、聚己內酯、聚丁二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己二酸酯、聚丁二酸乙二酯、聚乳酸樹脂、聚蘋果酸、聚乙醇酸、聚二氧環己酮、聚(2-氧雜環丁酮)等脂肪族聚酯樹脂;聚丁二酸丁二酯/對苯二甲酸酯、聚己二酸丁二酯/對苯二甲酸酯、聚己二酸四亞甲酯/對苯二甲酸酯等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樹脂;澱粉、纖維素、甲殼素、殼聚糖、麩質、明膠、玉米蛋白、大豆蛋白質、膠原蛋白、角蛋白等天然高分子與上述之脂肪族聚酯樹脂或脂肪族芳香族共聚酯樹脂之混合物等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更佳為聚丁二酸丁二酯及聚乳酸樹脂,進而較佳為聚乳酸樹脂。
<62>如上述<60>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較佳為以構成該樹脂之全部聚合物之單體單元之合計為基準,含有50重量%以上之(甲基)丙烯酸甲酯作為單體單元者,更佳為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63>如上述<59>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硬化性樹脂較佳為光硬化性樹脂及/或熱硬化性樹脂。
<64>如上述<63>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光硬化性樹脂較佳為利用光聚合起始劑,使選自雙酚A-環氧烷加成體之(甲基)丙烯酸酯、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雙酚A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酚醛清漆型環氧(甲基)丙烯酸酯等)、聚酯(甲基)丙烯酸酯(例如,脂肪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芳香族聚酯型(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酯型(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聚醚型(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等)、及聚矽氧(甲基)丙烯酸酯之一種以上之具有反應性不飽和基之低聚物或樹脂進行聚合。
<65>如上述<63>或<64>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光 硬化性樹脂所使用之光聚合起始劑,較佳為選自由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嗎啉基丙烷-1-酮、苄基甲基酮、1-(4-十二烷基苯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1-(4-異丙基苯基)-2-羥基-2-羥基-2-甲基丙烷-1-酮、及二苯甲酮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更佳為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
<66>如上述<63>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熱硬化性樹脂,較佳為選自由環氧樹脂;酚系樹脂;尿素樹脂;三聚氰胺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矽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橡膠系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更佳為環氧樹脂。
<67>如上述<66>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作為橡膠系樹脂,較佳為二烯系橡膠,更佳為天然橡膠(NR)、聚異戊二烯橡膠(IR)、聚丁二烯橡膠(BR)、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SBR)、丁基橡膠(IIR)、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橡膠(NBR)、及改性天然橡膠等,作為改性天然橡膠,可列舉:環氧化天然橡膠、氫化天然橡膠等,該等可單獨使用或組合2種以上使用,進而較佳為選自天然橡膠(NR)、聚異戊二烯橡膠(IR)、聚丁二烯橡膠(BR)、及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SBR)之1種或2種以上,更佳為選自天然橡膠(NR)、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橡膠(SBR)及改性天然橡膠之1種或2種以上。
<68>如上述<59>至<67>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於樹脂組合物中,樹脂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又,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3質量%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之含量較佳為0.01質量%以上,更佳為 0.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3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以上,又,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更佳為15質量%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3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
<69>如上述<59>至<62>、<68>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於樹脂為熱塑性樹脂之情形時,於樹脂組合物中,樹脂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又,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3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7質量%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 份以上,進而較佳為6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2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6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0.3質量份以下。
<70>如上述<59>、<63>至<65>、<68>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於樹脂為光硬化性樹脂之情形時,於樹脂組合物中,樹脂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又,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3質量%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 份以上,進而較佳為6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10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8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更佳為5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
<71>如上述<59>、<63>、<66>至<68>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中於樹脂為熱硬化性樹脂之情形時,於樹脂組合物中,樹脂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更佳為6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7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上,又,較佳為99質量%以下,更佳為98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6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9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80質量%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7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10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7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 為3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換算量)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較佳為0.01質量份以上,更佳為0.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08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0.8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1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上,進而較佳為8質量份以上,且較佳為5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0質量份以下,更佳為2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5質量份以下,進而較佳為3質量份以下。
<72>如上述<59>至<71>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可藉由使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而視需要含有各種添加劑之原料進行熔融混練或者藉由溶劑澆鑄法而進行製備。
<73>如上述<59>至<72>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其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汽車零件等各種用途,其中可更佳地用於汽車用途。
<74>一種樹脂成形體,其可藉由將如上述<59>至<73>中任一項記載之樹脂組合物進行擠出成形、射出成形、或加壓成形等成形而進行製備。
<75>如上述<74>記載之成形體,其係片狀,且厚度較佳為0.05mm以上,更佳為0.1mm以上,進而較佳為0.15mm以上,又,較佳為1.5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進而較佳為0.5mm以下。
[實施例]
以下,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而對本發明具體地進行說明,但本 發明並不受下述實施例限制。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
向微細纖維素纖維添加水,而製備其濃度為0.0001質量%之分散液,將於雲母(mica)上滴下該分散液並進行乾燥者設為觀察試樣,使用原子力顯微鏡(AFM,Nanoscope III Tapping mode AFM,Digital instrument公司製造,探針係使用Nano sensors公司製造之Point Probe(NCH)),對該觀察試樣中之纖維素纖維之纖維高度進行測定。此時,於可確認該纖維素纖維之顯微鏡圖像中,抽選微細纖維素纖維5根以上,根據該等之纖維高度而算出平均纖維徑。
[微細纖維素纖維及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羧基含量]
將乾燥質量0.5g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取至100mL燒杯中,添加離子交換水或甲醇/水=2/1之混合溶劑,以整體計設為55mL,此時添加0.01M氯化鈉水溶液5mL而製備分散液,將該分散液進行攪拌直至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充分分散。向該分散液添加0.1M鹽酸而將pH值調整為2.5~3,使用自動滴定裝置(東亞DKK股份有限公司製造,商品名「AUT-50」),於等待時間60秒之條件下向該分散液滴加0.05M氫氧化鈉水溶液,測定每分鐘之電導率及pH值,持續測定直至pH值成為11左右,而獲得電導率曲線。根據該電導率曲線,求出氫氧化鈉滴定量,藉由下式而算出微細纖維素纖維或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羧基含量。
羧基含量(mmol/g)=氫氧化鈉滴定量×氫氧化鈉水溶液濃度(0.05M)/纖維素纖維之質量(0.5g)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平均鍵結量及修飾率(醯胺化率)]
藉由下述式,算出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平均鍵結量。
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鍵結量(mmol/g)=醯胺基導入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之羧基含量(mmol/g)-醯胺基導入後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之羧基含量(mmol/g)
修飾率(%)(醯胺化率(%))={醯胺基之鍵結量(mmol/g)/醯胺基導入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之羧基含量(mmol/g)}×100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1(使N-烴氧基化合物作用於天然纖維素而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分散液)
使用針葉樹之漂白牛皮紙漿(FLETCHER CHALLENGE CANADA公司製造,商品名「Machenzie」,CSF650 ml)作為天然纖維素纖維。作為TEMPO,係使用市售品(ALDRICH公司製造,Free radical,98質量%)。作為次氯酸鈉,係使用市售品(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作為溴化鈉,係使用市售品(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
首先,於9900g之離子交換水中將針葉樹之漂白牛皮紙漿纖維100g充分攪拌後,相對於該紙漿質量100g,依序添加TEMPO1.25質量%、溴化鈉12.5質量%、次氯酸鈉28.4質量%。使用pH恆穩器,滴下0.5M氫氧化鈉並將pH值保持為10.5。進行反應120分鐘(20℃)後,停止滴下氫氧化鈉,而獲得氧化紙漿。使用離子交換水,將所獲得之氧化紙漿充分清洗,繼而進行脫水處理。其後,使用高壓均質器(SUGINO MACHINE公司製造,Star Burst Labo HJP-2 5005),於245MPa下對氧化紙漿3.9g與離子交換水296.1g進行微細化處理2次,而獲得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1.3質量%)。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3.3nm,羧基含量為1.4mmol/g。
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2(進行酸型處理而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
於燒杯中,向製備例1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4088.75g(固形物成分濃度1.3質量%)添加離子交換水4085g而製成 0.5質量%之水溶液,利用機械攪拌器,於室溫下(25℃)攪拌30分鐘。繼而,添加1M鹽酸水溶液245g,於室溫下反應1小時。反應結束後,利用丙酮進行再沈澱,進行過濾,其後利用丙酮/離子交換水進行清洗,而將鹽酸及鹽去除。最後添加丙酮,進行過濾,而獲得丙酮中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膨潤之狀態之含丙酮之酸型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其後利用離子交換水進行清洗,而將鹽酸及鹽去除。利用丙酮進行溶劑置換後,利用IPA進行溶劑置換,而獲得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膨潤之狀態之含IPA之酸型纖維素纖維分散液(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該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3.3nm,羧基含量為1.4mmol/g。
塑化劑之製備例1(琥珀酸與三乙二醇單甲醚之二酯)
向具備攪拌機、溫度計、脫水管之3L燒瓶中添加琥珀酸酐500g、三乙二醇單甲醚2463g、對甲苯磺酸-水合物9.5g,向空間部吹入氮氣(500mL/min),並且於減壓下(4~10.7kPa)、110℃下反應15小時。反應液之酸值為1.6(mgKOH/g)。向反應液添加吸附劑Kyoword 500SH(協和化學工業公司製造)27g,於80℃、2.7kPa下攪拌45分鐘並進行過濾後,於液溫115~200℃、壓力0.03kPa下將三乙二醇單甲醚蒸餾去除,冷卻至80℃後,對殘液進行減壓過濾,而獲得作為濾液之琥珀酸與三乙二醇單甲醚之二酯。所獲得之二酯係酸值0.2(mgKOH/g)、皂化值276(mgKOH/g)、羥值1以下(mgKOH/g)、色相APHA200。
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EOPO共聚胺、PO聚合胺)之製造例1~9
將丙二醇第三丁醚132g(1莫耳)添加於1L之高壓釜中,加熱至75℃,添加薄片狀之氫氧化鉀1.2g,進行攪拌直至該薄片狀之氫氧化鉀溶解。繼而,於110℃下且於0.34MPa下,使表1所示量之環氧乙烷 (EO)與環氧丙烷(PO)進行反應後,投入Magnesol 30/40(矽酸鎂,Dallas Group公司製造)7.14g,於95℃下進行中和,向所獲得之產物添加二第三丁基對甲酚0.16g並進行混合後,進行過濾,而獲得作為EO/PO共聚物或PO聚合物之聚醚。
另一方面,向填充有氧化鎳/氧化銅/氧化鉻(莫耳比:75/23/2)(和光純藥工業公司)之觸媒之1.250mL之管狀反應容器分別供給上述中所獲得之聚醚(8.4mL/min)、氨(12.6mL/min)及氫(0.8mL/min)。將容器之溫度維持為190℃,將壓力維持為14MPa。然後,對來自容器之粗流出液於70℃及3.5mmHg下進行30分鐘蒸餾。將所獲得之胺基化聚醚200g及15%鹽酸水溶液93.6g添加於燒瓶,將反應混合物以100℃加熱3.75小時,利用酸使第三丁醚裂解。然後,利用15%之氫氧化鉀水溶液144g將產物進行中和。繼而,將經中和之產物於112℃下進行1小時減壓蒸餾,並進行過濾,而獲得式(i)所表示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單胺。再者,所獲得之單胺係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與胺直接鍵結,且式(i)中之R1為氫原子。
再者,關於胺共聚部之分子量,例如於製造例1之胺之情形時,係將2201[EO分子量(44.03)×EO加成莫耳數(50)]+697[PO分子量(58.04)×PO加成莫耳數(12.0)]+58.04[起始原料中之PO部分分子量(丙二醇)]=2956進行四捨五入而算出為3000。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1-1~11(實施例1-1~9及比較例1-1~2)
向具備磁力攪拌器、攪拌子之燒杯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2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35g(固形物成分濃度5.4質量%)。繼而,將表1~2所示種類之胺均以相當於胺基相對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1mol為5mol之量進行添加,並添加作為縮合劑之氯化4-(4,6-二甲氧基-1,3,5-三-2-基)-4-甲基嗎啉鎓(DMT-MM)3.78 g,溶解於IPA 300g中。使反應液於室溫(25℃)下反應14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利用離子交換水進行清洗,將DMT-MM鹽去除,利用丙酮進行清洗及溶劑置換,藉此獲得EOPO共聚物或PO聚合物、PEG(polyethylene glycol,聚乙二醇)鏈、丙基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1-12(比較例1-3)
向具備磁力攪拌器、攪拌子之燒杯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2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35g(固形物成分濃度5.4質量%)。繼而,添加丙胺0.8g(相當於胺基相對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1mol為5mol),利用乙醇300g加以溶解。使反應液於室溫(25℃)下反應6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利用丙酮進行清洗及溶劑置換,藉此獲得丙基經由離子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之製備例1-1~12(實施例1-1~9及比較例1-1~3)
將表1~2所示種類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根據下述式而算出相當於0.04g之量、及作為分散介質之琥珀酸與三乙二醇單甲醚之二酯(塑化劑之製備例1中所合成)40g進行混合,利用超音波均質器(US-300E,日本精機製作所公司製造)攪拌2分鐘。以上述方式,製備含有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及塑化劑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微細纖維素纖維濃度0.10質量%)。再者,此處所謂胺之分子量,係包含共聚部之胺化合物整體之分子量。
微細纖維素纖維量(g)=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g)/[1+胺之分子量(g/mol)×醯胺鍵結量(mmol/g)×0.001]
依據下述之試驗例1~3之方法,對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之特性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1~2。
試驗例1(凝集物之量)
利用數位顯微鏡VHX-1000(KEYENCE公司製造),並使用透過光,以正交偏光鏡對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進行觀察。使用WINROOF(三谷商事公司製造)進行圖像解析而算出凝集物之面積。具體而言,使所獲得之圖像單色化後,進行二值化,算出白色部分之面積。數值越低,表示透明性越優異。
試驗例2(透過率)
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VISIBLE SPECTROMETER UV-2550島津製作所公司製造),對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於600nm下之透過率進行測定,將其設為透明度之指標。數值越高,表示透明性越優異。
試驗例3(熱分解溫度)
將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於60℃下減壓乾燥一夜後,使用熱重量分析裝置(TG-DTA6300 Seiko Instruments公司製造),以10℃/分鐘自25℃升溫至500℃。將自100℃下之重量減少了5%時之溫度設為熱分解溫度,並作為熱穩定性之指標。數值越高,表示熱穩定性越優異。
自表1~2可知,根據實施例1-1與實施例1-4之比較之結果,儘管共聚部中之PO之含有率大致相同,但若共聚之分子量自2000變大為3000,則凝集物量稍微增加,透過率亦稍微降低低,但耐熱性稍微提高。又,根據實施例1-3與實施例1-9之比較,儘管共聚部中之PO之含有率相同,但若共聚之分子量自2000變小為1000,則凝集物量稍微增加,透過率亦稍微降低,耐熱性亦稍微降低。
根據實施例1-2~8之比較之結果,儘管共聚之分子量同為2000,但共聚部中之PO之含有率為9莫耳%、24莫耳%之實施例1-3、1-4為凝集物量最少,透過率亦較高者。另一方面,於比較例1-1、1-2之利用PEG胺或正丙胺進行醯胺化之情形時,凝集物量增加,透過率亦降低。又可知,於比較例1-3之利用正丙胺製成胺鹽之情形時,凝集物量較多,且透過率、耐熱性明顯降低。
實施例1-10<熱塑性樹脂1>
將以固形物成分換算計0.16g之實施例1-4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與作為分散介質之琥珀酸三乙二醇單甲醚二酯(塑化劑 之製備例1中所合成)10g進行混合,利用超音波均質器(US-300E)攪拌3分鐘。以上述方式製備包含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及塑化劑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微細纖維素纖維(換算)濃度約1質量%)。依序添加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10.16g與聚乳酸(Nature works製造,商品名:N4000)100g(固形物成分換算),使用混練機(東洋精機公司製造,商品名:Laboplastomill),以轉數50rpm、180℃混練10分鐘而獲得均勻混合物。使用加壓機(東洋精機公司製造,商品名「LABO PRESS」),依序於180℃、0.5MPa下2分鐘、於20MPa下2分鐘、於0.5MPa下1分鐘,繼而於80℃、0.5MPa下2分鐘之條件下對該均勻混合物進行加壓,而製造厚度約0.4mm之片狀複合材料。
比較例1-4
不使用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而變為僅使用塑化劑10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0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5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1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0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6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2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並以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成為表3所示量之方式變更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添加量,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0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7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3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並以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成為表3所示量之方式變更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添加量,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0相同之方法而製造複合材料。
依據下述試驗例4~5之方法,對所獲得之成形體之特性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3。表3中,微細纖維素纖維換算量係藉由上述式求出。
試驗例4(拉伸彈性模數)
使用拉伸壓縮試驗機(SHIMADZU公司製造,商品名「Autograph AGS-X」),依據JIS K7113,藉由拉伸試驗而分別對成形體之拉伸彈性模數及拉伸降伏強度進行測定。將經2號啞鈴衝壓之樣品以支點間距離80mm進行設置,以十字頭速度50mm/min進行測定。拉伸彈性模數較高者表示機械強度優異。
試驗例5(透明性)
使用HAZE METER(HM-150型,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造),對Haze(霧度)值進行測定,將其設為透明度之指標。數值越低表示透明性越優異。
自表3可知,若將實施例1-10、比較例1-4~7進行比較,則含有本發明品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熱塑性樹脂組合物維持透明性不 變,且可使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提高。
實施例1-11<光硬化性樹脂>
利用二甲基甲醯胺(DMF)對實施例1-4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行溶劑置換,將固形物成分濃度調整為4.3質量%。將該微細纖維素複合體分散液3.5g、與作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樹脂之UV-3310B(日本合成化學公司製造)10g、DMF 56g進行混合,使用高壓均質器,於60MPa下進行1行程微細處理,於100MPa下進行1行程微細處理。向所獲得之溶液,添加作為光聚合起始劑之1-羥基-環己基-苯基-酮(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0.4g,使用自轉公轉式攪拌機THINKY MIXER(THINKY公司製造)攪拌7分鐘。使用棒式塗佈機,以塗佈厚度1.8mm塗佈所獲得之清漆。於80℃下乾燥30分鐘,將溶劑去除。使用UV照射裝置(Fusion Systems Japan製造,Light Hammer10)以200mJ/cm2進行照射而進行光硬化,從而製造厚度約0.27mm之片狀複合材料。
實施例1-12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5g變更為10.5g,將DMF 56g變更為52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1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1-13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5g變更為35g,將DMF 56g變更為34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1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8
不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DMF 56g變更為58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1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9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1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 素纖維複合體,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1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0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2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並以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成為表4所示量之方式變更分散液之添加量,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1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依據上述試驗例4~5及下述試驗例6~7之方法,對所獲得之成形體之特性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4。表4中,微細纖維素纖維換算量係藉由上述式求出。
試驗例6(線熱膨脹係數)
使用熱應力應變測定裝置(精工電子公司製造,商品名「EXSTAR TMA/SS6100」),於氮氣氛圍下,以1分鐘5℃之方式提高溫度,並於拉伸模式下將荷重設為7g而對寬度3mm、長度20mm之帶狀樣品進行計量。線熱膨脹係數係算出自室溫(25℃)直至150℃之溫度範圍內之平均線熱膨脹係數而獲得。線熱膨脹係數較低者表示尺寸穩定性優異。
試驗例7(儲存模數)
使用動態黏彈性裝置(SII公司製造,商品名「DMS6100」),於氮氣氛圍下且於頻率1Hz下,以1分鐘2℃之方式將溫度自-20℃提高至160℃,並於拉伸模式下對寬度5mm、長度20mm之帶狀樣品進行計量。儲存模數係使用100℃之值。儲存模數較高者表示耐熱性優異。
自表4可知,若將實施例1-11、比較例1-8~10進行比較,則含有本發明品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光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較高,透明性亦較高,且尺寸穩定性優異,耐熱性亦優異。又可知,根據實施例1-11~13之比較,即便增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之含量,透明性亦不降低而仍然較高,且機械強度較高,尺寸穩定性優異,耐熱性亦優異。
實施例1-14<熱硬化性樹脂1>
利用DMF對實施例1-4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行溶劑置換,將固形物成分濃度調整為0.4質量%。將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9.4g、與作為環氧樹脂之jER828(三菱化學公司製造)2.5g進行混合,使用高壓均質器,於60MPa下進行1行程微細處理,於100MPa下進行1行程微細處理。針對所獲得之溶液,添加作為硬化劑之2-乙基-4-甲咪唑(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0.4g,使用自轉公轉式攪拌機THINKY MIXER(THINKY公司製造)攪拌7分鐘。使用棒式塗佈機,以塗佈厚度0.85mm塗佈所獲得之清漆。於100℃下乾燥1小時,將溶劑去除後,於150℃下熱硬化2小時,而製造厚度約0.2mm之片狀複合材料。
實施例1-15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9.4g變更為28,4g,將塗佈厚度0.85mm變更為2.1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4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1
不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塗佈厚度0.85mm變更為0.20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4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2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1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 素纖維複合體,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4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3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2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並以微細纖維素纖維量成為表5所示量之方式變更分散液之添加量,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4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依據上述試驗例4~7之方法,對所獲得之成形體之特性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5。表5中,微細纖維素纖維換算量係藉由上述式求出。
自表5可知,若將實施例1-14、比較例1-11~13進行比較,則含有本發明品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熱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較高,透明性亦相對較高,且尺寸穩定性、耐熱性優異。又可知,根據實施例1-14~15之比較,若增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之含量,則透明性稍微降低,但機械強度較高,且尺寸穩定性優異,耐熱性亦優異。
實施例1-16<熱塑性樹脂2>
利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對實施例1-4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行溶劑置換,將固形物成分濃度調整為1.5質量%。針對該微細纖維素複合體分散液5.05g,使用高壓均質器,於60MPa下進行1行程微細處理,於100MPa下進行1行程微細處理。向所獲得之溶液添加聚合起始劑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V-65B(和光純藥工業公司製造)0.005g,使用自轉公轉式攪拌機THINKY MIXER(THINKY公司製造)攪拌7分鐘。將所獲得之聚合混合物注入使厚度10mm、300mm見方之玻璃彼此對向,並於兩者間夾有0.2mm用之軟質氯乙烯製襯墊(密封材)而形成之單元的中空部。進行真空脫氣與氮氣置換,於65℃下聚合2小時。其後,於120℃下乾燥1小時,而製造厚度約0.2mm之片狀複合材料。
實施例1-17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之固形物成分濃度變更為4.3質量%,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6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1-18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之固形物成分濃度變更為16.5質量%,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6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4
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5.0g代替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5.05 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6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5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1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6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6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2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固形物成分濃度變更為1.1質量%,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6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依據上述試驗例5~7之方法,對所獲得之成形體之特性進行評價。再者,於試驗例6中,使用100℃與25℃下之數值。25℃之儲存模數較高者表示機械強度優異。將結果示於表6。表6中,微細纖維素纖維換算量係藉由上述式求出。
自表6可知,若將實施例1-16、比較例1-14~16進行比較,則含有本發明品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熱塑性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較高,透明性亦較高,且尺寸穩定性優異,耐熱性亦優異。又可知,根據實施例1-16~18之比較,即便增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量之含量,透明性亦不降低而仍然較高,且機械強度較高,尺寸穩定性優異,耐熱性亦優異。
實施例1-19<熱硬化性樹脂2>
利用甲苯對實施例1-4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行溶劑置換,將固形物成分濃度調整為1.1質量%。放入該微細纖維素複合體分散液3.4g、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Nipol NS210,日本ZEON公司製造)2.0g、作為硫化劑之硫磺0.03g、作為硫化促進劑之TBBS 0.01g、作為硫化助劑之氧化鋅0.06g、甲苯43g,於室溫(25℃)下攪拌2小時。確認溶解後,利用高壓均質器,於150MPa下對所獲得之溶液進行2行程微細處理。將所獲得之分散液注入玻璃培養皿中,去除甲苯2天。其後,利用真空乾燥機乾燥12小時,於150℃下進行1小時硫化,藉此製造厚度約0.2mm之片狀複合材料。
實施例1-20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4g變更為17.0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1-21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4g變更為34.0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7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4g變更為0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8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1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19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比較例1-2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使用量自3.4g變更為2.1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20
添加碳黑0.02g代替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4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21
添加碳黑0.1g代替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4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22
添加碳黑0.2g代替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4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比較例1-23
添加碳黑1.0g代替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3.4g,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19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依據上述試驗例6~7之方法,對所獲得之成形體之特性進行評價。再者,於試驗例7中,使用100℃與25℃下之數值。將結果示於表7及8。表7及8中,微細纖維素纖維換算量係藉由上述式求出。
自表7及8可知,若將實施例1-21、比較例1-17~23進行比較,則含有本發明品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熱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之尺寸穩定性優異,機械強度較高,耐熱性亦優異。又可知,若將實施例1-19~21進行比較,則若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含量增加,則尺寸穩定性更優異,機械強度較高,耐熱性優異。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2-1(實施例2-1) <利用第二胺之修飾>
向具備磁力攪拌器、攪拌子之燒杯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2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157g(固形物成分濃度1.91質量%)。繼而,添加苯胺(phenylamine)0.58g(相對於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為1.5mol)、N-甲基嗎啉(NMM)0.58g、縮合劑DMT-MM 3.39g,溶解於DMF 566g中。使反應液於室溫(25℃)下反應14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利用乙醇進行清洗,將DMT-MM鹽去除,進行清洗及溶劑置換,藉此獲得苯基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此處,對利用第二胺之修飾基之鍵結量(第二胺之鍵結量)進行測定。具體而言,使用紅外線吸收分光裝置(IR)Nicolet 670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製造),並利用ATR(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衰減全反射)法對乾燥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行測定,藉由下式,算出利用第二胺之修飾基鍵結量。
第二胺之鍵結量(mmol/g)=1.4×[(微細纖維素纖維(製備例2)之1720cm-1之峰值強度-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利用第二胺之修飾後)之1720cm-1之峰值強度)÷微細纖維素纖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製備例2)之1720cm-1之峰值強度]
1720cm-1之峰值強度:來自羧酸之羰基之峰值強度
又,亦藉由以下之式算出利用第二胺之修飾率。
修飾率(%)={第二胺之鍵結量(mmol/g)/導入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之羧基含量(mmol/g)}×100
<利用第一胺之修飾>
向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50g(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添加製造例4中所製作之EOPO共聚胺0.11g(相對於含羧基 之微細纖維素纖維所含有之羧基1mol為0.07mol)、NMM 0.49g、DMT-MM 2.83g,利用DMF 425g加以溶解。使反應液於室溫(25℃)下反應14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利用乙醇進行清洗,將DMT-MM鹽去除並進行清洗,藉此獲得苯基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且EO/PO共聚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再者,以下述方式求出具有EO/PO共聚部之胺之鍵結量與其修飾率。具體而言,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測定IR,並藉由下式,算出利用第一胺之修飾基鍵結量。
第一胺之鍵結量(mmol/g)=1.4×[(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利用第二胺之修飾後)之1720cm-1之峰值強度-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利用第一胺之修飾後)之1720cm-1之峰值強度)÷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利用第二胺之修飾後)之1720cm-1之峰值強度]
1720cm-1之峰值強度:來自羧酸之羰基之峰值強度
修飾率(%)={第一胺之鍵結量(mmol/g)/導入前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中之羧基含量(mmol/g)}×100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2-2(實施例2-2)
將所使用之EOPO共聚胺之量變更為0.23g,將NMM變更為0.015g,將DMT-MM變更為0.085g,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2-1相同之方法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再者,胺之鍵結量及修飾率亦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算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2-3(實施例2-3)
將所使用之EOPO共聚胺之量變更為0.45g,將NMM變更為0.029g,將DMT-MM變更為0.170g,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2-1相同之方法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再者,胺之鍵結量及修飾率亦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算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2-4(實施例2-4)
將所使用之EOPO共聚胺之量變更為0.135g,將NMM變更為0.088g,將DMT-MM變更為0.509g,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2-1相同之方法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再者,胺之鍵結量及修飾率亦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算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2-5(實施例2-5)
將所使用之苯胺之量變更為0.29g,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2-3相同之方法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再者,胺之鍵結量及修飾率亦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算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2-6(實施例2-6)
將所使用之苯胺之量變更為0.20g,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2-3相同之方法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再者,胺之鍵結量及修飾率亦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算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2-7(實施例2-7) <利用第二胺之修飾>
向具備磁力攪拌器、攪拌子之燒杯添加微細纖維素纖維之製備例2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分散液157g(固形物成分濃度1.91質量%)。繼而,添加25%四丁基氫氧化銨水溶液3.99g,利用乙醇300g加以溶解。使反應液於室溫(25℃)下反應6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利用乙醇進行清洗及溶劑置換,藉此獲得第二胺基經由離子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利用第一胺之修飾>
向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50g(固形物成分濃度5.0質量%)添加製造例4中所製作之EOPO共聚胺0.011g、NMM 0.49g、DMT-MM 2.83g,利用DMF 425g加以溶解。使反應液於室溫(25℃)下反應14小時。反應結束後進行過濾,利用乙醇進行清洗,將 DMT-MM鹽去除並進行清洗,藉此獲得第二胺基經由離子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且EO/PO共聚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再者,胺之鍵結量及修飾率亦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算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例2-8(實施例2-8)
將所使用之25%四丁基氫氧化銨水溶液之量變更為1.35g,除此以外,利用與製造例2-7相同之方法獲得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再者,胺之鍵結量及修飾率亦以與上述相同之方式算出。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之製備例2-1~8(實施例2-1~8)
將表9所示種類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微細纖維素纖維之根據下述式而算出相當於0.04g之量、及作為分散介質之琥珀酸與三乙二醇單甲醚之二酯(塑化劑之製備例1中所合成)40g進行混合,利用超音波均質器(US-300E,日本精機製作所公司製造)攪拌2分鐘。以上述方式,製備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塑化劑分散液(微細纖維素纖維濃度0.10質量%)。
微細纖維素纖維量(g)=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g)/[1+第一胺之分子量(g/mol)×第一胺鍵結量(mmol/g)×0.001+第二胺之分子量(g/mol)×第二胺鍵結量(mmol/g)×0.001]
依據上述試驗例1~3之方法,對所獲得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之特性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9。再者,亦隨附僅導入同種第一胺之實施例1-4之資料供參考。
自表9可知,根據實施例2-1~4之比較之結果,於第二胺之鍵結量一定之情形時,若第一胺之修飾率為3%左右,則凝集物最少,透過率最高。修飾率不論是高於3%左右還是低於3%左右,均凝集物量稍微增加,透過率亦稍微降低。又可知,根據實施例2-3與實施例2-5、2-6之比較,於第一胺之鍵結量一定之情形時,第二胺之鍵結量越多,凝集物越少,透過率亦越高。又可知,根據實施例1-4與實施例2-7~8之比較之結果,即便第二胺為四級烷基銨,亦有相同之效果。
實施例1-4-2<熱硬化性樹脂1>
利用甲基乙基酮(MEK)對實施例1-4中所使用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進行溶劑置換,將固形物成分濃度調整為2.7質量%。將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16.3g、與作為環氧樹脂之jER828(三菱化學公司製造)2.5g進行混合,使用高壓均質器,於60MPa下進行1行程微細處理,於100MPa下進行1行程微細處理。向所獲得之溶液添加作為硬化劑之2-乙基-4-甲咪唑0.4g,使用自轉公轉式攪拌機THINKY MIXER(THINKY公司製造)攪拌7分鐘。使用棒式塗佈機,以塗佈厚度1.14mm塗佈所獲得之清漆。於80℃下乾燥90分鐘,將溶劑去除後,於150℃下進行60分鐘熱硬化,而製造厚度約0.2mm之片狀複合材料。
實施例2-1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實施例2-1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添加量變更為10.6g,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85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4-2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2-2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實施例2-2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添加量變更為11.0g,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87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4-2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2-3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實施例2-3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添加量變更為11.7g,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91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4-2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2-4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實施例2-4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添加量變更為14.8g,將塗佈厚度變更為1.07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4-2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2-5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實施例2-5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添加量變更為11.2g,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88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4-2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2-6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實施例2-6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添加量變更為11.1g,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88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4-2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2-7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實施例2-7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添加量變更為13.3g,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99m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4-2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實施例2-8
將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變更為實施例2-8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將分散液之添加量變更為11.6g,將塗佈厚度變更為0.90m,除此以外,利用與實施例1-4-2相同之方法製造複合材料。
依據上述試驗例4~7之方法,對所獲得之成形體之特性進行評價。將結果示於表10。表10中,微細纖維素纖維換算量係藉由上述式 求出,EOPO共聚部及第二胺之換算量係根據胺之分子量與鍵結量進行計算而求出。
自表10可知,若將實施例1-4-2與實施例2-1~8進行比較,則含有併用第一胺與第二胺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熱硬化性樹脂組合物之機械強度較高,透明性亦較高,且尺寸穩定性優異,耐熱性亦優異。又可知,根據實施例2-1~4之比較,於第二胺之質量份數一定之情形時,第一胺之質量份數相對於樹脂100質量份為1份左右時,機械強度最高,透明性亦最高,且尺寸穩定性優異,耐熱性亦優異。又可知,若將實施例2-3、5、6進行比較,則於第一胺之質量份數一定之情形時,隨著第二胺之質量份數增加,機械強度、透明性、尺寸穩定性、耐熱性提高。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係對樹脂具有較高之分散性,可表現強度增強效果者,而適合用作各種填充劑等。又,調配有該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分散液之本發明之樹脂組合物可較佳地用於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家電零件用包裝材料、汽車零件等各種工業用途。

Claims (28)

  1. 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其係具有環氧乙烷/環氧丙烷(EO/PO)共聚部或環氧丙烷(PO)聚合部之聚合物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
  2.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分子量為500~10,000。
  3.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0.1~200nm。
  4.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平均纖維徑為0.1~20nm。
  5.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含量為0.4~3mmol/g以下。
  6.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分子量為1,000~5,000。
  7.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部中,PO之含有率為1莫耳%以上且未達100莫耳%。
  8.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EO/PO共聚部中,PO之含有率為8莫耳%以上且51莫耳%以下。
  9.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鍵結量為0.01~3mmol/g。
  10.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醯胺基之鍵結量為0.01~3mmol/g。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包含下述式(i)所表示之化合物:[化1] [式中,R1表示氫原子、碳數1~6之直鏈或支鏈烷基、-CH2CH(CH3)NH2基、或下述式(ii)所表示之基,EO及PO係無規或嵌段狀地存在,a係表示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之11~70之數,b係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之1~50之數]式(ii): [式中,n為0或1,R2表示苯基、氫原子、或碳數1~3之直鏈或支鏈烷基,EO及PO係無規或嵌段狀地存在,c及e表示E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獨立為0~50之數,d及f表示PO之平均加成莫耳數,獨立為1~50之數]。
  12.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平均纖維徑為1~100nm。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係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經由醯胺鍵結而鍵結於微細纖維素纖維而成者。
  14.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係藉由包含下述步驟(A)及步驟(B)之製造方法而獲得者,步驟(A):使天然纖維素纖維於N-烴氧基化合物存在下進行氧 化而獲得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之步驟;步驟(B):使步驟(A)中所獲得之含羧基之纖維素纖維與具有EO/PO共聚部及/或PO聚合部之胺進行醯胺化反應之步驟。
  15.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係向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進而導入下述(1)之鍵而成:(1)總碳數4~40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之經由離子鍵結而成之鍵。
  16.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係向微細纖維素纖維之羧基進而導入下述(2)之鍵而成:(2)總碳數6~20之芳香族烴基之經由醯胺鍵結而成之鍵。
  17. 如請求項1或2之複合體,其係向微細纖維素纖維進而導入選自由下述(1)及(2)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鍵而成:(1)總碳數4~40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之經由離子鍵結而成之鍵(2)總碳數6~20之芳香族烴基之經由醯胺鍵結而成之鍵。
  18. 如請求項17之複合體,其中將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用於總碳數為4~40之四級烷基銨陽離子之鍵,將具有總碳數為6~20之芳香族烴基之胺用於總碳數為6~20之芳香族烴基之鍵。
  19. 如請求項18之複合體,其中四級烷基銨化合物之總碳數為8~24。
  20. 如請求項18之複合體,其中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碳數之合計為6~12。
  21. 如請求項17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之鍵結量為0.01~0.25mmol/g。
  22. 如請求項17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或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鍵結量為0.2~1.5 mmol/g。
  23. 如請求項17之複合體,其中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中之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之鍵結量與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或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之鍵結量的莫耳比(具有EO/PO共聚部或PO聚合部之胺/(四級烷基銨化合物及/或具有芳香族烴基之胺))為0.01~0.4。
  24. 一種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分散液,其含有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與塑化劑。
  25. 一種樹脂組合物,其含有熱塑性樹脂或硬化性樹脂與如請求項1至23中任一項之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26. 如請求項25之樹脂組合物,其中熱塑性樹脂包含聚酯系樹脂、或(甲基)丙烯酸系樹脂。
  27. 如請求項25之樹脂組合物,其中硬化性樹脂包含選自由(甲基)丙烯酸胺基甲酸酯、環氧樹脂、及橡膠系樹脂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
  28. 如請求項25至27中任一項之樹脂組合物,其可用於選自由日用雜貨品、家電零件、及汽車零件所組成之群中之1種或2種以上之用途。
TW103145573A 2013-12-26 2014-12-25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TWI6864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0216 2013-12-26
JP2013-270216 2013-12-26
JP2014-241846 2014-11-28
JP2014241846A JP5823600B2 (ja) 2013-12-26 2014-11-28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3062A true TW201533062A (zh) 2015-09-01
TWI686409B TWI686409B (zh) 2020-03-01

Family

ID=53478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5573A TWI686409B (zh) 2013-12-26 2014-12-25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781552B2 (zh)
EP (1) EP3088600B1 (zh)
JP (1) JP5823600B2 (zh)
KR (1) KR20160096160A (zh)
CN (2) CN107620211B (zh)
TW (1) TWI686409B (zh)
WO (1) WO20150985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95340A2 (en) 2014-06-03 2015-12-23 Blake Teipel Cellulose nanocrystal polymer composite
JP6525758B2 (ja) * 2015-06-17 2019-06-05 花王株式会社 三次元造形用の光硬化性組成物
JP6544767B2 (ja) * 2015-06-18 2019-07-17 花王株式会社 ゴム組成物
JP6810557B2 (ja) * 2015-09-11 2021-01-06 花王株式会社 ゴム組成物
JPWO2017057257A1 (ja) * 2015-09-30 2018-05-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材料、セルロース繊維含有組成物、配線基板および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US11566118B2 (en) 2016-02-18 2023-01-31 Starlite Co., Ltd. Nanofiber dispersion, method of producing nanofiber dispersion, powdery nanofibers obtainable from the dispersion, resi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he powdery nanofibers ad molding material for 3D printer using the resin composition
EP3431543A4 (en) * 2016-03-31 2019-09-04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RUBBER AND PNEUMATIC COMPOSITION
JP2018024967A (ja) * 2016-08-09 2018-02-15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CN109565932A (zh) * 2016-08-09 2019-04-02 太阳控股株式会社 印刷电路板用固化性树脂组合物、干膜、固化物及印刷电路板
KR101851321B1 (ko) * 2016-09-09 2018-04-23 한국화학연구원 폐신문지로부터 나노셀룰로오스의 제조방법
JP6796437B2 (ja) * 2016-09-16 2020-12-09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微粒子含有組成物
JP6898093B2 (ja) * 2016-12-21 2021-07-07 花王株式会社 セルロース混合物の製造方法
US20190322865A1 (en) * 2016-12-27 2019-10-24 Kao Corporation Resin composition
KR102070374B1 (ko) * 2016-12-28 2020-01-29 아사히 가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셀룰로오스 함유 수지 조성물 및 셀룰로오스 제제
CN114507366A (zh) * 2017-03-07 2022-05-17 花王株式会社 具有疏水改性纤维素纤维及油的膜
KR102511228B1 (ko) * 2017-03-31 2023-03-17 다이요 홀딩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경화성 수지 조성물, 드라이 필름, 경화물, 전자 부품 및 프린트 배선판
JP2019119881A (ja) * 2017-12-27 2019-07-22 花王株式会社 塗料用組成物
EP3733957A4 (en) * 2017-12-27 2021-10-06 Kao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ICRONIZED HYDROPHOBICLY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
JP6993245B2 (ja) * 2018-01-18 2022-01-13 関西ペイント株式会社 ナノセルロース分散組成物及び塗料組成物
CN108316039B (zh) * 2018-02-11 2019-09-13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机械耦合化学碱溶法制备芳纶纳米纤维的方法
JP2019183004A (ja) * 2018-04-10 2019-10-24 アトミクス株式会社 エポキシ樹脂塗料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塗料補強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959194B2 (en) 2018-06-08 2024-04-16 Ka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shortened anionically modified cellulose fibers
US11041051B2 (en) * 2018-10-01 2021-06-22 Purdue Research University Method for dispersion of nanocellulose in melt-processed polymers
WO2020138291A1 (ja) 2018-12-27 2020-07-02 花王株式会社 改質セルロース繊維粉末
JP2019130920A (ja) * 2019-05-07 2019-08-08 花王株式会社 三次元造形用の光硬化性組成物
US20230118481A1 (en) * 2020-01-30 2023-04-20 Kao Corporation Cellulose fiber composite
JP2021191848A (ja) 2020-06-03 2021-12-16 花王株式会社 接着剤組成物
CN117045514B (zh) * 2023-08-14 2024-04-02 安徽光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持久抗菌的树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81448A (ja) 1989-12-11 1991-08-07 Texaco Dev Corp ポリオキシアルキレングリコールアミンの製法
DE102004015356A1 (de) * 2004-03-30 2005-10-20 Clariant Gmbh Phosphorhaltige Flammschutzmittelzusammensetzung für cellulosehaltige Materialien
US7230049B2 (en) 2004-12-29 2007-06-12 Weyerhaeuser Co. Method of crosslinking a carboxylated polymer using a triazine crosslinking activator
US20060142478A1 (en) * 2004-12-29 2006-06-29 Mengkui Luo Carboxyalkyl cellulose polymer network
JP4130695B2 (ja) 2006-10-11 2008-08-06 花王株式会社 生分解性樹脂組成物
EP2067822B1 (en) 2006-10-11 2011-12-28 Kao Corporation Biodegradable resin composition
JP4130696B2 (ja) 2006-12-19 2008-08-06 花王株式会社 生分解性樹脂組成物
JP2011047084A (ja) * 2009-08-28 2011-03-10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有機化繊維、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652154B (zh) * 2009-12-11 2016-08-24 花王株式会社 复合材料
JP5944098B2 (ja) 2009-12-11 2016-07-05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分散液及び複合材料
JP2011140632A (ja) 2009-12-11 2011-07-21 Kao Corp 複合材料
JP5765331B2 (ja) 2010-03-09 2015-08-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分散液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セルロースフィルムならびに積層体
WO2013077354A1 (ja) * 2011-11-22 2013-05-30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大学 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分散液とその製造方法、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修飾体、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複合体
JP5356582B2 (ja) * 2011-12-28 2013-12-04 花王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88600A1 (en) 2016-11-02
TWI686409B (zh) 2020-03-01
JP2015143337A (ja) 2015-08-06
CN107620211B (zh) 2021-07-30
EP3088600A4 (en) 2017-08-02
KR20160096160A (ko) 2016-08-12
CN107620211A (zh) 2018-01-23
JP5823600B2 (ja) 2015-11-25
US20160340827A1 (en) 2016-11-24
EP3088600B1 (en) 2018-06-13
CN105121734A (zh) 2015-12-02
CN105121734B (zh) 2017-10-13
US10781552B2 (en) 2020-09-22
WO2015098544A1 (ja) 2015-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6409B (zh)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TWI695845B (zh) 微細纖維素纖維複合體
US20230095911A1 (en) Micro cellulose fiber complex
JP6525758B2 (ja) 三次元造形用の光硬化性組成物
JP6518481B2 (ja) ポリ塩化ビニル樹脂組成物
JP6583955B2 (ja)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TWI791478B (zh) 纖維素纖維複合體之製造方法及樹脂組合物之製造方法
JP6443981B2 (ja)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
JP6832387B2 (ja) 微細セルロース繊維複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