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7394A -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 Google Patents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7394A
TW201527394A TW103145264A TW103145264A TW201527394A TW 201527394 A TW201527394 A TW 201527394A TW 103145264 A TW103145264 A TW 103145264A TW 103145264 A TW103145264 A TW 103145264A TW 201527394 A TW201527394 A TW 20152739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base film
forming
self
compou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45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5235B (zh
Inventor
Hiroyuki Komatsu
Takehiko Naruoka
Shin-Ya Minegishi
Kaori Sakai
Tomoki Nagai
Original Assignee
Js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r Corp filed Critical Jsr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27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7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52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523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7/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7/42Block-or graft-polymers containing polysiloxane sequen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4/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D183/00 - C09D183/16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4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 G03F7/09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supports, auxiliary layers
    • G03F7/11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supports, auxiliary layers having cover layers or intermediate layers, e.g. subb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7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 H01L21/0271Making masks on semiconductor bodies for further photolithographic process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21/18 or H01L21/34 comprising organic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For Photolithography (AREA)

Abstract

發明的目的為提供能夠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形成相分離構造、且形成矩形的圖型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 發明係一種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係於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用以形成配置於含有矽原子之層與自我組織化膜之間的基底膜之組成物,其含有具有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的化合物、及溶劑,且上述基底膜之與純水的後退接觸角為70°以上且90°以下。作為上述化合物,較佳為以下述式(1)表示。式(1)中,A為(m+n)價之連結基。D為碳數10以上之1價有機基。E係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m及n係分別獨立地為1~200之整數。 □

Description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本發明係關於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伴隨著半導體裝置、液晶裝置等之各種電子裝置構造之微細化,要求微影製程中圖型的微細化。目前,例如可使用ArF準分子雷射形成線寬90nm左右的微細圖型,但正要求進一步微細之圖型形成。
對於上述要求,提出了自發地形成有序圖型(ordered pattern)之利用了所謂自我組織化所成之相分離構造的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作為該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已知有使用使具有一性質之單體化合物、及與其性質相異之單體化合物予以共聚合而成的嵌段共聚物,藉由自我組織化來形成超微細圖型之方法(參照日本特開2008-149447號公報、日本特表2002-519728號公報及日本特開2003-218383號公報)。依照此方法,因為係藉由使含有上述嵌段共聚物之膜退火,而使具有相同性質之聚合物構造彼此傾向集結,故可自我整合地形成圖型。又,亦已知 使用含有性質互異之複數聚合物的組成物,藉由使其自我組織化而形成微細圖型之方法(參照美國專利公開2009/0214823號說明書及日本特開2010-58403號公報)。
於該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已知藉由將含有自我組織化之聚合物等之成分的膜,形成於其他層上,而會有藉由上述自我組織化而有效地發生相分離的情況。關於該上述層係進行有各種探討,而認為使用含有嵌段共聚物之組成物進行自我組織化時,藉由適切地控制上述層之表面自由能,可形成各種相分離構造(參照日本特開2008-36491號公報及日本特開2012-174984號公報)。但是,該等之習知方法中,尚未達到良好地以自我組織化形成相分離構造、且形成矩形的圖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4944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2-51972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218383號公報
[專利文獻4]美國專利出願公開2009/0214823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10-58403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8-36491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2012-174984號公報
本發明係基於如以上之實情而為者,其目的在於提供能夠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形成相分離構造、且形成矩形的圖型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為的發明,係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係於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用以形成配置於含有矽原子之層(以下亦稱為「第1層」)與自我組織化膜之間的基底膜之組成物,該組成物含有具有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的化合物(以下亦稱為「[A]化合物」)、及溶劑(以下亦稱為「[B]溶劑」),且上述基底膜之與純水的後退接觸角為70°以上且90°以下。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為之另一發明,係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其係具備於含有矽原子之第1層上藉由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形成基底膜之步驟、於上述基底膜之與上述第1層相反側的面形成自我組織化膜之步驟、及去除上述自我組織化膜之至少一部分的相之步驟,且上述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為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
此處,「有機基」係指含有至少1個碳原子之基。「烴基」係包含鏈狀烴基、脂環式烴基及芳香族烴基。該「烴基」可為飽和烴基亦可為不飽和烴基。
測定後退接觸角時之「基底膜」,係指於矽晶圓使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予以塗膜而成膜,以ArF光曝光後,於100℃燒成120秒所形成者。
依照本發明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能夠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形成相分離構造、且形成矩形的圖型。因此,此等可適合使用於要求進一步微細化之半導體裝置、液晶裝置等之各種電子裝置製造中的微影製程。
101‧‧‧基板
102‧‧‧基底膜
103‧‧‧預圖型
104‧‧‧塗膜
105‧‧‧自我組織化膜
105a‧‧‧構成自我組織化膜之一方的相
105b‧‧‧構成自我組織化膜之另一方的相
[圖1]顯示本發明之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形成基底膜後之狀態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2]顯示本發明之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於基底膜上形成預圖型(pre-pattern)後之狀態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3]顯示本發明之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於以預圖型所分隔的基底膜上之區域,塗佈自我組織化組成物後之狀態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4]顯示本發明之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於以預圖型所分隔的基底膜上之區域,形成具有自我組織化所致之相分離構造的膜後之狀態的一例之示意圖。
[圖5]顯示本發明之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去除自我組織化膜之一部分的相及預圖型後之狀態的一例之示意圖。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之實施形態。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
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係於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用以形成配置於含有矽原子之層與自我組織化膜之間的基底膜之組成物,亦即,係用於形成自我組織化膜之第1層的基底膜形成者。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係含有[A]化合物、及[B]溶劑。又,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亦可具有[C]酸產生劑作為適合成分,在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亦可含有其他任意成分。又,[A]「化合物」中,除了聚合物以外,亦包含比較低分子量之寡聚物、具有烴鏈之物質等。以下說明各成分。
[[A]化合物]
[A]化合物,係具有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的化合物。依照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A]化合物,藉由具有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因例如空氣中之氧、水等之作用,可與其表面具有Si-OH或Si-H之第1層的表 面堅固地結合。其理由係推測如以下。第1層係因例如空氣中之氧、水等之作用,於其表面形成具有Si-OH或Si-H之基。因此,[A]化合物於基底膜內,化合物彼此凝集而均勻分布。又,藉由使上述基底膜與純水的後退接觸角為70°以上且90°以下,可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形成相分離構造。其結果,藉由使用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可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形成相分離構造及矩形之圖型。
作為上述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可列舉例如羥基、羧基、胺基、環氧基(環氧乙烷基、氧雜環丁烷基)、烷氧基、下述式(2)表示之基等。
【化1】RB 3-aRA aSi- (2)
上述式(2)中,RA係碳數1~20之1價烴基。RB係碳數1~20之1價氧烴基或鹵素原子。a係0~2之整數。惟,RA及RB分別有複數個時,複數個RA及複數個RB分別可相同亦可相異。
上述RA中之碳數1~20之1價烴基,可列舉例如碳數1~20之1價鏈狀烴基、碳數3~20之1價脂環式烴基、碳數6~20之1價芳香族烴基等。
上述1價鏈狀烴基,可列舉例如甲基、乙基、n-丙基、i-丙基、n-丁基、i-丁基、sec-丁基、t-丁基等之烷基;乙烯基、丙烯基、丁烯基等之烯基; 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等之炔基等。
上述1價脂環式烴基,可列舉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降莰基、金剛烷基、三環癸基、四環十二烷基等之環烷基;環丙烯基、環丁烯基、環戊烯基、環己烯基、降莰烯基、三環癸烯基等之環烯基等。
上述1價芳香族烴基,可列舉例如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均三甲苯基、萘基、蒽基等之芳基;苄基、苯乙基、苯基甲基、萘基甲基、蒽基甲基等之芳烷基等。
作為上述RA,此等之中,較佳為1價鏈狀烴基、更佳為烷基、又更佳為甲基。
上述RB中之碳數1~20之1價氧烴基,可列舉例如氧原子鍵結於作為上述RA之碳數1~20之1價烴基所例示者而得之基等。此等之中,較佳為氧原子鍵結於1價鏈狀烴基而得之基、更佳為烷氧基、又更佳為甲氧基。
上述鹵素原子,可列舉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此等之中,較佳為氯原子。
上述a較佳為0或1、更佳為0。
上述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較佳為羥基、烷氧基、及上述式(2)表示之基。
上述基底膜之與純水的後退接觸角的下限,較佳為71°、更佳為72°、又更佳為73°、特佳為74°。另 一方面,上述後退接觸角之上限,較佳為87°、更佳為84°、又更佳為81°、特佳為78°。藉由使上述後退接觸角成為上述範圍,係有可更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形成相分離構造,且可形成更加矩形的圖型之傾向。
[A]化合物,較佳為下述式(1)表示之化合物。
上述式(1)中,A為(m+n)價之連結基。D為碳數10以上之1價有機基。E為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m及n係分別獨立地為1~200之整數。惟,m為2以上時,複數個D可相同亦可相異,2個以上之D亦可互相鍵結。n為2以上時,複數個E可相同亦可相異。
上述A表示之(m+n)價之連結基,只要係連結上述E表示之基與上述D表示之1價有機基之基,則無特殊限定,可列舉例如碳數1~30之有機基、下述式(3)表示之基。
式(3)中,Q係(m+n)價之矽數2~100之聚矽氧烷構造。T係與Q之矽原子以碳原子或氧原子進行鍵結之碳數1~30之2價有機基。m及n係與上述式(1)相同意 義。*1係表示鍵結於上述式(1)中之E的部位。*2係表示鍵結於上述式(1)中之D的部位。
上述Q表示之聚矽氧烷構造,只要係具有矽氧烷鍵(-Si-O-)之構造,則無特殊限定,可列舉例如來自包含下述式(5)表示之水解性矽烷化合物之化合物的水解縮合物之構造等。
【化4】RC cSi X4-c (5)
上述式(5)中,RC為氫原子或1價有機基。X為鹵素原子或-ORD。RD為1價有機基。c為0~3之整數。惟,RC及X分別有複數個時,複數個RC可相同亦可相異,複數個X可相同亦可相異。
上述RC表示之1價有機基,可列舉例如碳數1~30之1價烴基、包含於該烴基之碳-碳間具有雜原子之基的含有雜原子之基、上述烴基及含有雜原子之基所具有之氫原子的一部分或全部被取代基取代之基等。
上述碳數1~30之1價烴基,可列舉例如碳數1~30之1價鏈狀烴基、碳數3~30之1價脂環式烴基、碳數6~30之1價芳香族烴基等。
上述1價鏈狀烴基,可列舉例如甲基、乙基、n-丙基、i-丙基、n-丁基、i-丁基、sec-丁基、t-丁基等之烷基;乙烯基、丙烯基、丁烯基等之烯基; 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等之炔基等。
上述1價脂環式烴基,可列舉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降莰基、金剛烷基、三環癸基、四環十二烷基等之環烯基;環丙烯基、環丁烯基、環戊烯基、環己烯基、降莰烯基、三環癸烯基等之環烯基等。
上述1價芳香族烴基,可列舉例如苯基、甲苯基、二甲苯基、均三甲苯基、萘基、蒽基等之芳基;苄基、苯乙基、苯基甲基、萘基甲基、蒽基甲基等之芳烷基等。
上述具有雜原子之基的雜原子,可列舉例如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磷原子等。
上述具有雜原子之基,可列舉例如-O-、-CO-、-NR’-、-S-、-CS-等。上述R’為碳數1~20之1價烴基。
上述取代基,可列舉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之鹵素原子;羥基、羧基、氰基、硝基等。
上述RD表示之1價有機基,可列舉例如與作為上述RC之1價有機基所例示者相同之基等。
上述式(5)表示之水解性矽烷化合物,c為0時係4官能性矽烷、c為1時係3官能性矽烷、c為2時係2官能性矽烷、c為3時係1官能性矽烷。就c而言, 此等之中,較佳為0及1、更佳為1。
上述式(5)表示之水解性矽烷化合物,可列舉例如四甲氧基矽烷、四乙氧基矽烷等之4官能性矽烷;甲基三甲氧基矽烷、甲基三乙氧基矽烷、甲基三i-丙氧基矽烷、甲基三n-丁氧基矽烷、乙基三甲氧基矽烷、乙基三乙氧基矽烷、乙基三i-丙氧基矽烷、乙基三n-丁氧基矽烷、n-丙基三甲氧基矽烷、n-丙基三乙氧基矽烷、n-丁基三甲氧基矽烷、n-丁基三乙氧基矽烷、n-己基三甲氧基矽烷、n-己基三乙氧基矽烷、癸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甲基丙烯醯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丙烯醯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苯基三甲氧基矽烷、苯基三乙氧基矽烷、4-甲基苯基三甲氧基矽烷、4-甲基苯基三乙氧基矽烷、4-t-丁氧基苯乙基三乙氧基矽烷、1-(t-丁氧基苯基)乙基三乙氧基矽烷、t-丁氧基苯基三乙氧基矽烷、p-羥基苯基三甲氧基矽烷、1-(p-羥基苯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2-(p-羥基苯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4-羥基-5-(p-羥基苯基羰氧基)戊基三甲氧基矽烷、三氟甲基三甲氧基矽烷、三氟甲基三乙氧基矽烷、3,3,3-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胺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環氧丙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2-(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等之3官能性矽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矽烷、二甲基二乙醯氧基矽烷、二n-丁基二甲氧基矽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矽烷等之2官能性矽烷;三甲基甲氧基矽烷、三n-丁基乙氧基矽烷等之1官能性矽烷等。此等可單獨使用,亦可合併使用2種以上。
作為聚矽氧烷構造,只要係不損及本發明之效果,可為鏈狀構造、可為面狀構造等之2次元構造、亦可為倍半矽氧烷構造等之3次元構造。
上述式(3)中之Q之矽數,係2~100、較佳為2~50、更佳為2~20。
上述式(3)中之T表示之與Q之矽原子以碳原子或氧原子進行鍵結之碳數1~30之2價有機基,可列舉例如-R1-*2、-O-R2-*2等。上述R1及R2,係分別獨立地為碳數1~30之2價有機基。上述*2,係與上述式(3)相同意義。
上述R1及R2表示之碳數1~30之2價有機基,可列舉例如碳數1~30之2價鏈狀烴基、碳數3~30之2價脂環式烴基、碳數6~30之2價芳香族烴基、於上述2價烴基之構造中包含氧原子、氮原子、硫原子等之雜原子之基等。
上述2價鏈狀烴基,可列舉例如甲烷二基、乙烷二基、n-丙烷二基、i-丙烷二基、n-丁烷二基、i-丁烷二基、n-戊烷二基、i-戊烷二基、n-己烷二基、i-己烷二基 等。
上述2價脂環式烴基,可列舉例如環丙烷二基、環丁烷二基、環戊烷二基、環己烷二基、環辛烷二基、降莰烷二基、金剛烷二基等。
上述2價芳香族烴基,可列舉例如伸苯基、伸萘基、伸蒽基、甲苯二基、苯基乙烷二基、二甲苯二基等。
上述於2價烴基之構造中包含雜原子之基,可列舉例如3-丁氧基丙烷-1,2-二基等。
上述R1及R2之碳數,係1~30、較佳為1~20、更佳為1~10。
上述式(1)中之D表示之碳數10以上之1價有機基,可列舉例如作為上述式(5)之RC所例示之1價有機基當中之碳數10以上者等。
上述D之有機基之碳數的下限,較佳為10、更佳為20、又更佳為50、特佳為100。上述碳數的上限,較佳為10,000、更佳為5,000、又更佳為2,000、特佳為1,000。
上述D表示之有機基,較佳為具有鏈狀構造之有機鏈,可列舉例如含有由使乙烯基單體等聚合而得之碳-碳鍵所成的聚合鏈之基、寡聚物鏈、烴鏈、聚環氧烷鏈等。「由使乙烯基單體等聚合而得之碳-碳鍵所成的聚合鏈」,係指以藉由聚合反應、接枝反應等而形成之碳-碳鍵所構成之鏈(以下亦稱為接枝鏈)。上述聚合鏈可列舉例如高分子鏈、寡聚物鏈等。
上述式(1)中之D,就製造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含有由碳-碳鍵所成之聚合鏈之基、更佳為含有乙烯基聚合鏈之基。此等之中,就製造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高分子鏈。構成上述聚合鏈之構造單位可為1種或2種以上,上述聚合鏈可為直鏈狀亦可為分支狀,具有2種以上之構造單位時,各構造單位可為隨機狀亦可為嵌段狀。
上述式(1)中之D,亦佳為含有硫原子之基。上述式(1)中之D為含有硫原子之基時,較佳為上述式(1)中之D與A係透過上述硫原子而鍵結。
A為碳數1~30之有機基、且n為1~10之整數時,作為上述式(1)中之E,於此等之中,由可更加抑制於[A]化合物之第1層上的分布不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羥基、及上述式(2)表示之基。
[A]化合物,可具有1個之上述式(1)中E表示之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亦可具有2個以上之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
又,作為上述式(1)中之E,當A表示之連結基為上述式(3)表示之基時,於此等之中,就可更加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的觀點而言,較佳為羥基、及烷氧基。
上述式(1)中之m及n,係1~100之整數、較佳為1~50之整數、更佳為1~20之整數。
上述式(1)中之A為碳數1~30之有機基 時,[A]化合物,較佳為於上述式(1)中之E表示之基以外,不具有含活性氫之基。[A]化合物若於上述式(1)中之E表示之基以外,具有含活性氫之基時,會有後退接觸角變低的傾向。
上述式(1)表示之[A]化合物,可列舉例如下述式(6)表示之化合物等。
上述式(6)中,A、E、m及n係與上述式(1)相同意義。D’為碳數10以上之1價有機基。惟,m為2以上時,複數個D’可相同亦可相異,2個以上之D’亦可互相鍵結。
上述D’表示之碳數10以上之1價有機基,可列舉例如與作為上述D表示之碳數10以上之1價有機基所例示者相同之基等。
[A]化合物為上述式(6)表示,A為碳數1~30之有機基、且D’為有機鏈時,上述式(6)中之硫原子可鍵結於此有機鏈之末端,亦可鍵結於末端以外。此處,「有機鏈之末端」,係指位於構成有機鏈之原子鏈當中最長者之一端的原子。
上述式(6)表示之[A]化合物,由可更加抑制於[A]化合物之第1層上的分布不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1個之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更佳為D’係 有機鏈、且硫原子鍵結於此有機鏈之末端。此時,[A]化合物係有於第1層上配置排列為刷(brush)狀之傾向。
作為[A]化合物之含量之下限,係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之全部固體成分中,較佳為70質量%、更佳為80質量%、又更佳為85質量%。再者,[A]化合物可單獨使用亦可合併使用2種以上。
[[A]化合物之製造方法]
[A]化合物之製造方法,可列舉例如自由基聚合、使用鏈轉移劑之自由基聚合、原子移動自由基聚合(ATRP)等之活性自由基聚合、陽離子聚合、陰離子聚合等之聚合法、周知之有機化合物之合成方法等。此等之中,就製造容易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用鏈轉移劑之自由基聚合。
[A]化合物,例如為上述式(1)表示、且上述式(1)中之D包含硫原子時,更具體而言,上述式(6)表示者,係為例如將乙烯基單體於下述式(4)表示之鏈轉移劑存在下進行自由基聚合而成者等,例如可藉由具備將乙烯基單體於下述式(4)表示之鏈轉移劑存在下進行自由基聚合之步驟的製造方法而得到。
上述式(4)中,A、E、m及n係與上述式 (1)相同意義。
上述鏈轉移劑,可遵照周知之製造方法合成、亦可使用商業上可獲得之市售品。
上述鏈轉移劑,可藉由例如具備使具有巰基之矽烷化合物與不具有巰基之矽烷化合物在酸或鹼存在下反應之步驟的製造方法等而得到。
上述具有巰基之矽烷化合物,可列舉例如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巰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等。此等之中,較佳為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上述不具有巰基之矽烷化合物,可列舉例如n-丁基三甲氧基矽烷、甲基三甲氧基矽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矽烷、苯基三甲氧基矽烷、甲基三乙氧基矽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矽烷、苯基三乙氧基矽烷、n-己基三甲氧基矽烷、n-己基三乙氧基矽烷、n-癸基三甲氧基矽烷、三氟丙基三甲氧基矽烷等。此等之中,較佳為n-丁基三甲氧基矽烷、及甲基三甲氧基矽烷。
上述酸可列舉例如草酸、鹽酸、硫酸等。此等之中,較佳為草酸。上述鹼可列舉例如氫氧化鈉等之氫氧化鹼、三乙基胺等之胺化合物等之含有氮之化合物等。
上述鏈轉移劑之以凝膠滲透層析(GPC)所得之聚苯乙烯換算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的下限,較佳為100、更佳為200、又更佳為300。上述鏈轉移劑之Mw的上限,較佳為20,000、更佳為15,000、又更佳為10,000。藉由使上述鏈轉移劑之Mw成為上述範圍,會有 更減低上述鏈轉移劑之分布不均的傾向。
上述鏈轉移劑之以凝膠滲透層析(GPC)所得之聚苯乙烯換算之數平均分子量(Mn)的下限,較佳為50、更佳為100、又更佳為150。上述鏈轉移劑之Mn的上限,較佳為10,000、更佳為7,500、又更佳為5,000。藉由使上述鏈轉移劑之Mn成為上述範圍,會有更減低上述鏈轉移劑之分布不均的傾向。
相對於上述鏈轉移劑之以GPC所得之聚苯乙烯換算之數平均分子量(Mn)而言,Mw之比(Mw/Mn)的下限,較佳為1。上述鏈轉移劑之Mw/Mn的上限,較佳為5、更佳為4、又更佳為3。
本說明書中,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平均分子量(Mn),係藉由使用GPC管柱(東曹公司之「G2000HXL」2根、「G3000HXL」1根及「G4000HXL」1根),以流量:1.0mL/分鐘、溶出溶劑:四氫呋喃、管柱溫度:40℃之分析條件,藉由以單分散聚苯乙烯為標準之凝膠滲透層析(GPC)來測定者。
上述乙烯基單體、即賦予上述式(1)中之D’表示之接枝鏈的乙烯基單體,可列舉例如乙烯、丙烯、丁烯、戊烯、己烯、庚烯等之烯烴系單體;苯乙烯、乙烯基萘、乙烯基聯苯、α-甲基苯乙烯等之乙烯基芳香族系單體;(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 基)丙烯酸n-丙酯、(甲基)丙烯酸i-丙酯、(甲基)丙烯酸n-丁酯、(甲基)丙烯酸i-丁酯、(甲基)丙烯酸t-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異癸酯、(甲基)丙烯酸月桂酯、(甲基)丙烯酸硬脂酯、(甲基)丙烯酸2-乙醯乙醯氧基乙酯等之脂肪族(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環丙酯、(甲基)丙烯酸環丁酯、(甲基)丙烯酸環戊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烯酯、(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甲基)丙烯酸降莰酯、(甲基)丙烯酸金剛烷酯等之脂環式(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萘酯等之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氟乙烯、氯乙烯、溴乙烯、碘乙烯、偏二氟乙烯、偏二氯乙烯等之鹵素系單體;(甲基)丙烯酸、馬來酸等之羧酸系單體;具有酸酐基、磷酸基、磺酸基、羥基、醛基、胺基、醯胺基、環氧基、乙醯乙醯氧基、異氰酸酯基、異硫氰酸酯基等之極性基之單體等。
作為乙烯基單體,於此等之中就[A]化合物更加分布不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乙烯基芳香族系單體、脂肪族(甲基)丙烯酸酯、及芳香族(甲基)丙烯酸酯;更佳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環己酯、及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
例如,作為乙烯基單體而言,藉由調整具有極性者與非極性者的使用比例等,可合成可使藉由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所形成之膜的後退接觸角成為特定範圍的[A]化合物。
自由基聚合起始劑,可列舉例如偶氮雙異丁腈(AIBN)、2,2’-偶氮雙(4-甲氧基-2,4-二甲基戊腈)、2,2’-偶氮雙(2-環丙基丙腈)、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二甲基2,2’-偶氮雙異丁酸酯、2,2’-偶氮雙(2-甲基丙腈)等之偶氮系自由基起始劑;苄醯基過氧化物、t-丁基氫過氧化物、異丙苯氫過氧化物、己酸t-丁基過氧基-2-乙酯等之過氧化物系自由基起始劑等。此等可單獨使用,亦可合併使用2種以上。
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此等之中,較佳為2,2’-偶氮雙(2-甲基丙腈)、己酸t-丁基過氧基-2-乙酯、及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
使用於聚合之溶劑,可列舉例如n-戊烷、n-己烷、n-庚烷、n-辛烷、n-壬烷、n-癸烷等之烷類;環己烷、環庚烷、環辛烷、十氫萘、降莰烷等之環烷類;苯、甲苯、二甲苯、乙基苯、異丙苯等之芳香族烴類;氯丁烷類、溴己烷類、二氯乙烷類、六亞甲基二溴化 物、氯苯等之鹵化烴類;乙酸乙酯、乙酸n-丁酯、乙酸i丁酯、丙酸甲酯等之飽和羧酸酯類;丙酮、甲基乙基酮、4-甲基-2-戊酮、2-庚酮等之酮類;四氫呋喃、二甲氧基乙烷類、二乙氧基乙烷類等之醚類;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4-甲基-2-戊醇等之醇類等。此等可單獨使用,亦可合併使用2種以上。
作為使用於聚合之溶劑,此等之中,較佳為酮類、更佳為甲基乙基酮。
聚合之反應溫度之下限,較佳為40℃、更佳為50℃。上述反應溫度之上限,較佳為150℃、更佳為120℃。另一方面,反應時間之下限,較佳為1小時。反應時間之上限,較佳為48小時、更佳為24小時。
聚合後之反應溶液,考慮操作面,較佳為以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等之溶劑,以固體成分之濃度計稀釋為5質量%以上且15質量%以下之溶液。
上述式(1)表示之[A]化合物,較佳為具有含有由碳-碳鍵所成之聚合鏈之基,作為D之有機基。該含有聚合鏈之基,可列舉含有高分子鏈之基、含有寡聚物鏈之基等。此等之中,由更加抑制[A]化合物之分布不均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含有高分子鏈之基、更佳為含有由乙烯基單體所形成之高分子鏈之基。亦即,作為[A]化合 物,較佳為具有由乙烯基單體所形成之接枝鏈的接枝聚合物。
[A]化合物之以凝膠滲透層析(GPC)所得之聚苯乙烯換算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的下限,較佳為1,000、更佳為2,000、又更佳為3,000。上述Mw之上限,較佳為50,000、更佳為30,000、又更佳為20,000。藉由使[A]化合物之Mw成為上述範圍,會有更減低[A]化合物之分布不均的傾向。
[A]化合物之以凝膠滲透層析(GPC)所得之聚苯乙烯換算之數平均分子量(Mn)的下限,較佳為900、更佳為1,900、又更佳為2,900。上述Mn之上限,較佳為49,000、更佳為29,000、又更佳為19,000。藉由使[A]化合物之Mw成為上述範圍,會有更減低[A]化合物之分布不均的傾向。
相對於[A]化合物之以GPC所得之聚苯乙烯換算之數平均分子量(Mn)而言,Mw之比(Mw/Mn)的下限,較佳為1。上述Mw/Mn之上限,較佳為5、更佳為3、又更佳為2.5。
[[B]溶劑]
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係含有[B]溶劑。上述[B]溶劑,可列舉例如醇系溶劑、醚系溶劑、酮系溶劑、醯胺系溶劑、酯系溶劑、烴系溶劑等。
醇系溶劑,可列舉例如 4-甲基-2-戊醇、n-己醇等之碳數1~18之脂肪族單元醇系溶劑;環己醇等之碳數3~18之脂環式單元醇系溶劑;1,2-丙二醇等之碳數2~18之多元醇系溶劑;丙二醇單甲基醚等之碳數3~19之多元醇部分醚系溶劑等。
醚系溶劑,可列舉例如二乙基醚、二丙基醚、二丁基醚、二戊基醚、二異戊基醚、二己基醚、二庚基醚等之二烷基醚系溶劑;四氫呋喃、四氫吡喃等之環狀醚系溶劑;二苯基醚、苯甲醚等之含有芳香環之醚系溶劑等。
酮系溶劑,可列舉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n-丙基酮、甲基-n-丁基酮、二乙基酮、甲基-iso-丁基酮、2-庚酮、乙基-n-丁基酮、甲基-n-己基酮、二-iso-丁基酮、三甲基壬酮等之鏈狀酮系溶劑:環戊酮、環己酮、環庚酮、環辛酮、甲基環己酮等之環狀酮系溶劑:2,4-戊二酮、丙酮基丙酮、苯乙酮等。
醯胺系溶劑,可列舉例如N,N’-二甲基四氫咪唑酮、N-甲基吡咯啶酮等之環狀醯胺系溶劑;N-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乙基甲醯胺、乙醯胺、N-甲基乙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丙醯胺等之鏈狀醯胺系溶劑等。
酯系溶劑,可列舉例如 乙酸丁酯、乳酸乙酯、乙酸丁氧基甲酯等之單羧酸酯系溶劑;丙二醇乙酸酯等之多元醇羧酸酯系溶劑;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等之多元醇部分醚羧酸酯系溶劑;草酸二乙酯等之多元羧酸二酯系溶劑;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等之碳酸酯系溶劑等。
烴系溶劑,可列舉例如n-戊烷、n-己烷等之碳數5~12之脂肪族烴系溶劑;甲苯、二甲苯等之碳數6~16之芳香族烴系溶劑等。
此等可單獨使用,亦可合併使用2種以上。
作為[B]溶劑,於此等之中,較佳為醇系溶劑、酯系溶劑、及酮系溶劑;更佳為碳數3~19之多元醇部分醚系溶劑、單羧酸酯系溶劑、及環狀酮系溶劑;又更佳為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乙酸丁氧基甲酯、乙酸丁酯、及環己酮。
[B]溶劑之含量的下限,相對於[A]化合物100質量份而言,較佳為500質量份、更佳為1,000質量份、又更佳為2,000質量份。另一方面,[B]溶劑之含量的上限,相對於[A]化合物100質量份而言,較佳為50,000質量份、更佳為30,000質量份、又更佳為20,000質量份。藉由使[B]溶劑之含量成為上述範圍,可使[A]化合物更加分散於[B]溶劑中。
[[C]酸產生劑]
[C]酸產生劑係藉由曝光或加熱而產生酸的成分。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藉由含有[C]酸產生劑,可促進[A]化合物與Si-OH或Si-H之反應,其結果,可更加抑制[A]化合物之分布不均,更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來形成相分離構造,且形成更加矩形的圖型。
[C]酸產生劑,可列舉例如三苯基鋶三氟甲磺酸鹽、三苯基鋶2-(金剛烷-1-基羰氧基)-1,1,3,3,3-五氟丙烷-1-磺酸鹽、三苯基鋶降莰烷磺內酯-2-基氧羰基二氟甲磺酸鹽、三苯基鋶哌啶-1-基磺醯基-1,1,2,2,3,3-六氟丙烷-1-磺酸鹽、三苯基鋶金剛烷-1-基氧羰基二氟甲磺酸鹽、4-環己基苯基二苯基鋶樟腦磺酸鹽、4-甲烷磺醯基苯基二苯基鋶九氟-n-丁磺酸鹽、三苯基鋶2-(雙環[2.2.1]庚-2-基)-1,1,2,2-四氟乙烷-1-磺酸鹽等之鋶鹽;1-(4-n-丁氧基萘-1-基)四氫噻吩鎓三氟甲磺酸鹽、1-(6-n-丁氧基萘-1-基)四氫噻吩鎓2-雙環[2.2.1]庚-2-基-1,1,2,2-四氟乙烷-1-磺酸鹽、1-(3,5-二甲基-4-羥基苯基)四氫噻吩鎓樟腦磺酸鹽等之四氫噻吩鎓鹽;N-(三氟甲烷磺醯氧基)雙環[2.2.1]庚-5-烯-2,3-二羧醯亞胺、N-(樟腦磺醯氧基)雙環[2.2.1]庚-5-烯-2,3-二羧醯亞胺等之N-磺醯氧基醯亞胺化合物;二苯基錪三氟甲磺酸鹽、雙(4-t-丁基苯基)錪三氟甲磺酸鹽、雙(4-t-丁基苯基)錪九氟-n-丁磺酸鹽、4-甲 氧基苯基苯基錪樟腦磺酸鹽等之錪鹽等。
此等可單獨使用,亦可合併使用2種以上。
[C]酸產生劑中所含的陰離子種類,較佳為氟化磺酸陰離子。
[C]酸產生劑中所含的陽離子種類,較佳為鋶陽離子、及錪陽離子。
[C]酸產生劑較佳為鋶鹽、及錪鹽。
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含有[C]酸產生劑時,[C]酸產生劑之含量的下限,相對於[A]化合物100質量份而言,較佳為0.1質量份、更佳為0.5質量份。另一方面,[C]酸產生劑之含量的上限,相對於[A]化合物100質量份而言,較佳為30質量份、更佳為20質量份。藉由使[C]酸產生劑之含量成為上述範圍,可更加抑制[A]化合物之分布不均,其結果,可更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來形成相分離構造,且形成更加矩形的圖型。
[其他任意成分]
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於上述成分以外,亦可含有其他任意成分。上述其他任意成分,可列舉例如界面活性劑等。
[界面活性劑]
界面活性劑係可提高對基板等之第1層之塗佈性的成分。上述界面活性劑之含量的上限,相對於[A]化合物100 質量份而言,較佳為2質量份、更佳為1.5質量份。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之配製方法>
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可藉由例如將[A]化合物、[B]溶劑、及依需要之[C]酸產生劑等以特定比例混合而配製。又,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之固體成分濃度的下限,較佳為0.01質量%、更佳為0.1質量%。上述固體成分濃度之上限,較佳為30質量%、更佳為10質量%。
<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自我組織化(Directed Self Assembly),係指不僅起因於來自外部要因的控制,而自發性地構築組織或構造的現象。藉由於特定之基底上,塗佈例如自我組織化組成物等,形成具有自我組織化所致之相分離構造的膜(自我組織化膜),可藉由將該自我組織化膜之一部分的相予以去除,形成自我組織化圖型。
該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例如係具備於含有矽原子之第1層上藉由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形成基底膜之步驟(以下亦稱為「基底膜形成步驟」)、於上述基底膜之與上述第1層相反側的面形成自我組織化膜之步驟(以下亦稱為「自我組織化膜形成步驟」)、及去除上述自我組織化膜之至少一部分的相之步驟(以下亦稱為「去除步驟」),且上述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係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
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亦可於基底膜形成步驟與上述自我組織化膜形成步驟之間,亦即基底膜形成步驟後、自我組織化膜形成步驟前,具備於上述基底膜之與上述第1層相反側的面、例如於形成有上述基底膜之第1層上,使用預圖型形成用組成物來形成預圖型之步驟(以下亦稱為「預圖型形成步驟」)。
該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亦可於去除步驟後,具備使第1層圖型化之步驟(以下亦稱為「第1層圖型化步驟」)。以下,針對第1層為基板的情況時的各步驟,使用圖1~5來說明。
[基底膜形成步驟]
本步驟中,於基板101上藉由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來形成基底膜。藉由進行本步驟。如圖1所示般,可得到於基板101上具備基底膜102之基板101、即形成有基底膜之基板101。自我組織化膜105係於此基底膜102上層合而形成。自我組織化膜105中,藉由於形成相分離構造(微相(microdomain)構造)之時對基板101形成基底膜,成為可控制構造,可簡便且良好地形成自我組織化所致之相分離構造,可形成矩形的圖型等。
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所用之基板101,只要含有矽原子,則無特殊限定,可列舉例如矽晶圓等之含有矽原子之基板、形成有矽氧烷膜之金屬基板等,此等之中較佳為含有矽原子之基板、更佳為矽晶圓。再者,基板101 通常係因空氣中之氧、水等之作用,於其表面具有Si-OH或Si-H。又,基板101亦能夠以硫酸等之酸進行表面處理,而於其表面具有Si-OH或Si-H。
上述基底膜形成方法並無特殊限定,可列舉例如將以旋轉塗佈法等之周知方法於基板101上塗佈該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所形成之塗膜,予以加熱或曝光藉以硬化之方法等。該曝光所用之放射線,可列舉例如可見光線、紫外線、遠紫外線、X射線、電子束、γ射線、分子束、離子束等。
加熱上述塗膜時的溫度之下限,較佳為100℃、更佳為120℃。上述溫度之上限,較佳為400℃、更佳為350℃。加熱上述塗膜時的時間之下限,較佳為10秒、更佳為30秒。上述時間之上限,較佳為600秒、更佳為300秒。藉由使形成基底膜時的加熱溫度及時間成為上述範圍,可更加抑制[A]化合物之分布不均。就加熱上述塗膜時的環境而言,並無特殊限定,可於空氣環境下、亦可於氮氣中等之惰性氣體環境下。又,加熱上述塗膜後,亦可進行溶劑洗淨。
上述基底膜102之平均膜厚的下限,較佳為0.5nm、更佳為1nm、又更佳為5nm。上述平均膜厚的上限,較佳為2,000nm、更佳為100nm、又更佳為50nm。
[預圖型形成步驟]
本步驟中,如圖2所示,係於上述基底膜102上使用 預圖型形成用組成物來形成預圖型103。藉由進行本步驟,可更加控制形成自我組織化膜105時之相分離,更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來形成相分離構造。亦即,形成自我組織化膜105之成分等當中,與預圖型103之側面的親和性高的成分等,係沿著預圖型103而形成相,親和性低的成分等,係於遠離預圖型103的位置形成相。藉此,可更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來形成相分離構造。又,可依預圖型103之材質、長度、厚度、形狀等,來細微地控制所形成之相分離構造。進一步地,預圖型103,亦可藉由部分曝光、雷射剝蝕等來進行部分改質。再者,就預圖型103而言,可配合最終欲形成的圖型來適當選擇,例如可使用線與間距(line and space)圖型、孔洞(hole)圖型、柱狀(pillar)圖型等。
上述預圖型103之形成方法,可使用與周知之光阻圖型形成方法相同的方法。又,上述預圖型形成用之組成物,可使用以往之光阻膜形成用組成物。具體而言,作為預圖型103之形成方法,例如係使用JSR公司之「ARX2928JN」等之化學增幅型光阻組成物,於上述基底膜102上塗佈而形成光阻膜。之後,對上述光阻膜之期望的區域,透過特定圖型之遮罩照射放射線,進行曝光。上述放射線可列舉例如ArF準分子雷射光、KrF準分子雷射光等之遠紫外線、紫外線、X射線等之電磁波、電子束等之荷電粒子線等。此等之中,較佳為遠紫外線;更佳為ArF準分子雷射光、及KrF準分子雷射光;又更佳為ArF 準分子雷射光。之後,進行曝光後烘烤(PEB),使用鹼顯影液等之顯影液來進行顯影,可形成所期望的預圖型103。
再者,亦可將上述預圖型103之表面進行疏水化處理或親水化處理。具體的處理方法,可列舉暴露於氫電漿一定時間之氫化處理等。藉由提高上述預圖型103之表面的疏水性或親水性,可促進上述自我組織化。
[自我組織化膜形成步驟]
本步驟中,係於上述基底膜102上形成自我組織化膜105。藉由進行本步驟,可得到於基底膜102上形成有自我組織化膜105的基板。該自我組織化膜105之形成,可例如藉由將含有可藉由自我組織化而形成相分離構造的成分之自我組織化組成物等塗佈於基底膜102上,以形成塗膜,並使該塗膜中之上述成分自我組織化等來進行。又,使用上述預圖型103的情況時,係如圖3所示,係於預圖型103之非層合區域,亦即以預圖型103所分隔的基底膜102上之區域,塗佈上述自我組織化組成物而形成塗膜,如圖4所示般,形成具有相分離構造之自我組織化膜105。
上述自我組織化膜105之形成時,藉由將上述自我組織化組成物塗佈於基底膜102上而形成塗膜後,進行退火等,可促進具有相同性質之部位彼此集結而自發地形成有序圖型即所謂自我組織化。藉此,於基底膜102 上形成具有相分離構造之自我組織化膜105。該相分離構造,較佳為沿著預圖型103而形成,更佳為藉由相分離所形成之界面,與預圖型103之側面呈大致平行。例如預圖型103為線圖型的情況時,與該預圖型103之親和性較高之成分等之相,係沿著預圖型103形成(105b),另一方之成分等之相,係於自預圖型103之側面起最遠離的部分,即於以預圖型103所分隔的區域之中央部分形成(105a),而形成交互配置有片(lamella)狀(板狀)之相的片狀相分離構造。預圖型103為孔洞圖型的情況時,係沿著預圖型103之孔洞側面,形成與預圖型103之親和性較高之成分等之相,於孔洞之中央部分形成另一方之成分等之相。又,預圖型103為柱狀圖型的情況時,係沿著預圖型103之柱狀的側面,形成與預圖型103之親和性較高之成分等之相,於遠離各自之柱狀的部分,形成另一方之成分等之相。藉由適當調整該預圖型103之柱狀間的距離、上述自我組織化組成物中之各聚合物等之成分的構造、摻合比率等,可形成所期望之相分離構造。再者,本步驟中所形成之相分離構造,係由複數的相所構成者,由此等相所形成之界面通常略呈垂直,但界面本身並不一定必須為明確。如此地,於基底膜102以外,藉由各化合物之成分的構造、摻合比率、預圖型103,可精密地控制所得到之相分離構造,得到更佳期望的微細圖型。
就可藉由上述自我組織化而形成相分離構造的成分而言,只要係具有如此之性質,則無特殊限定,可 列舉例如嵌段共聚物、互不相溶之2種以上的聚合物之混合物等。此等之中,就可更良好地形成相分離構造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嵌段共聚物、更佳為由苯乙烯單位-甲基丙烯酸酯單位所成之嵌段共聚物、又更佳為由苯乙烯單位-甲基丙烯酸甲酯單位所成之二嵌段共聚物。
將上述自我組織化組成物塗佈於基板上形成塗膜104的方法並無特殊限定,可列舉例如將上述自我組織化組成物藉由旋轉塗佈法等予以塗佈之方法等。藉此,上述自我組織化組成物,係塗佈於上述基底膜102上之上述預圖型103間等,而形成塗膜104。
作為退火之方法,可列舉例如烘箱、加熱板等,較佳為於80℃以上且400℃以下之溫度、更佳為於80℃以上且300℃以下之溫度加熱的方法等。退火之時間的下限,較佳為10秒、更佳為30秒。退火之時間的上限,較佳為120分鐘、更佳為60分鐘。藉此所得之自我組織化膜105之平均膜厚的下限,較佳為0.1nm、更佳為0.5nm。上述平均膜厚之上限,較佳為500nm、更佳為100nm。
[去除步驟]
本步驟中,如圖4及圖5所示,係將上述自我組織化膜105之至少一部分的相去除。藉由進行本步驟,可將上述自我組織化膜105所具有之相分離構造當中的一部分之相105a去除。使用藉由自我組織化而進行相分離後之各 相的蝕刻率之差等,可藉由蝕刻處理將一部分之相去除。此時,可將預圖型103同樣地或另外去除。將相分離構造當中之一部分的相105a及預圖型103去除後的狀態,係如圖5所示。
上述自我組織化膜105所具有之相分離構造當中之一部分的相105a或預圖型103之去除方法,可列舉例如化學乾式蝕刻、化學濕式蝕刻等之反應性離子蝕刻(RIE);濺鍍蝕刻、離子束蝕刻等之物理蝕刻等之周知的方法。此等之中,較佳為反應性離子蝕刻(RIE);更佳為使用CF4、O2氣體等之化學乾式蝕刻;使用甲基異丁基酮(MIBK)、2-丙醇(IPA)等之有機溶劑、及氫氟酸等之液體蝕刻液的化學濕式蝕刻(濕式顯影)。
[第1層圖型化步驟(基板圖型化步驟)]
本步驟中,係形成基板圖型。藉由進行本步驟,能夠以由殘存之相分離膜的一部分之相105b所構成之圖型作為遮罩,藉由蝕刻基底膜102及基板來進行圖型化。對基板之圖型化結束後,作為遮罩所使用之相係藉由溶解處理等從基板上被去除,最終可得到經圖型化之基板(圖型)。該所得到之圖型,可列舉例如線與間距圖型、孔洞圖型等。上述蝕刻之方法,可使用與上述去除步驟同樣之方法,蝕刻氣體及蝕刻溶液,可依基底膜102及基板之材質而適當選擇。例如基板為矽材料時,可使用氟氯烷系氣體與SF4之混合氣體等。又,基板為金屬膜時,可使用 BCl3與Cl2之混合氣體等。藉由該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所得到之圖型,適合使用於半導體元件等,進一步地上述半導體元件係廣泛使用於LED、太陽電池等。
就本實施形態而言,雖以第1層為基板的情況為例來說明,但第1層並無特殊限定,例如亦能夠以形成於基材上之含有矽原子之層作為第1層。
又,就本實施形態而言,雖係藉由退火來形成具有相分離構造之膜,但自我組織化膜之形成方法並無特殊限定,可列舉例如不僅起因於來自外部要因的控制,而自發地形成的方法。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以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受此等實施例限定。各種物性值之測定方法如以下所示。
[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數平均分子量(Mn)]
使用GPC管柱(東曹公司之「G2000HXL」2根、「G3000HXL」1根及「G4000HXL」1根),以流量:1.0mL/分鐘、溶出溶劑:四氫呋喃、管柱溫度:40℃之分析條件,藉由以單分散聚苯乙烯為標準之凝膠滲透層析(GPC)來測定。
[13C-NMR分析]
13C-NMR分析,係使用日本電子公司之「JNM-EX400」,使用DMSO-d6作為測定溶劑來進行。各構造單位之含有比例,係由於13C-NMR分析所得之光譜中對應於各構造單位的波峰面積比來算出。
<化合物、鏈轉移劑及聚合物之製造>
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使用之鏈轉移劑、化合物及聚合物之製造方法係如以下所示。
[合成例1](化合物(A-1)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51g(0.49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9g(0.49mol)及巰基-1,2-丙二醇3g(0.027mol)之混合溶液與作為自由基聚合起始劑之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1)的溶液。化合物(A-1)之Mw為7,285、Mn為5,465、Mw/Mn為1.33。
[合成例2](化合物(A-2)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 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46g(0.442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9g(0.489mol)、甲基丙烯酸環氧丙酯5g(0.035mol)及巰基-1,2-丙二醇3g(0.027mol)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甲基丙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2)的溶液。化合物(A-2)之Mw為6,715、Mn為4,874、Mw/Mn為1.38。
[合成例3](化合物(A-3)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於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51g(0.49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9g(0.49mol)及巰基-1,2-丙二醇3g(0.027mol)之混合溶液中花費3小時各滴入日油公司之「Perbutyl O」(己酸t-丁基過氧基-2-乙酯)4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3)的溶液。化合物(A-3)之Mw為6,802、Mn為4,834、Mw/Mn為1.41。
[合成例4](化合物(A-4)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48g(0.46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6g(0.46mol)、甲基丙烯酸環己酯6g(0.036mol)及9-巰基-1-壬醇4.9g(0.027mol)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4)的溶液。化合物(A-4)之Mw為7,132、Mn為5,465、Mw/Mn為1.31。
[合成例5](化合物(A-5)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51g(0.49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9g(0.49mol)及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5.3g(0.027mol)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 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5)的溶液。化合物(A-5)之Mw為7,048、Mn為5,121、Mw/Mn為1.38。
[合成例6](化合物(A-6)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48g(0.46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6g(0.46mol)、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6g(0.027mol)及3-巰基丙基二甲氧基甲基矽烷4.9g(0.027mol)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6)的溶液。化合物(A-6)之Mw為7,197、Mn為5,063、Mw/Mn為1.42。
[合成例7](化合物(A-7)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51g(0.49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9g(0.49mol)及巰基十一烯5.5g(0.027mol)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 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7)的溶液。化合物(A-7)之Mw為7,201、Mn為5,114、Mw/Mn為1.41。
[合成例8](化合物(A-8)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及苯乙烯100g(1.00mol)之混合溶液與日油公司之「Perbutyl O」8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8)的溶液。化合物(A-8)之Mw為7,365、Mn為5,312、Mw/Mn為1.39。
[合成例9](化合物(A-9)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及甲基丙烯酸甲酯100g(1.00mol)之混合溶液與日油公司之「Perbutyl O」8g及 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9)的溶液。化合物(A-9)之Mw為7,732、Mn為5,862、Mw/Mn為1.32。
[合成例10](化合物(A-10)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45g(0.43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3g(0.43mol)、甲基丙烯酸2-乙醯乙醯氧基乙酯12g(0.056mol)及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5.3g(0.027mol)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4-二甲基戊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11)的溶液。化合物(A-11)之Mw為7,045、Mn為5,076、Mw/Mn為1.39。
[合成例11](鏈轉移劑(a-1)之製造)
氮環境下,於三口燒瓶中饋入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2.6g(0.166mol)及n-丁基三甲氧基矽烷31.9g (0.179mol),添加甲基異丁基酮100g使其溶解,將所得之溶液以磁攪拌器攪拌,同時加溫至60℃。於此溶液中,花費1小時連續地添加含1質量%之草酸的8.6g之草酸水溶液,於60℃進行4小時反應。之後,於減壓下餾去水、甲醇、甲基異丁基酮。將所得之生成物溶解於甲苯,以分液漏斗水洗3次,使用乾燥劑脫水,於減壓下餾去甲苯,然後以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稀釋,得到含10質量%之鏈轉移劑(a-1)的溶液。鏈轉移劑(a-1)之Mw為2,615、Mn為1,214、Mw/Mn為2.15。針對所得之鏈轉移劑進行IR光譜測定後,於3750cm-1確認到來自矽醇基之吸收。
[合成例12](鏈轉移劑(a-2)之製造)
氮環境下,於三口燒瓶中饋入3-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32.6g(0.166mol)及甲基三甲氧基矽烷24.4g(0.179mol),添加甲基異丁基酮100g使其溶解,將所得之溶液以磁攪拌器攪拌,同時加溫至60℃。於此溶液中,花費1小時連續地添加含1質量%之草酸的8.6g之草酸水溶液,於60℃進行4小時反應。之後,於減壓下餾去水、甲醇、甲基異丁基酮。將所得之生成物溶解於甲苯,以分液漏斗水洗3次,使用乾燥劑脫水,於減壓下餾去甲苯,然後以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稀釋,得到含10質量%之鏈轉移劑(a-2)的溶液。鏈轉移劑(a-2)之Mw為2,738、Mn為1,241、Mw/Mn為2.21。針對所得之鏈轉 移劑進行IR光譜測定後,於3750cm-1確認到來自矽醇基之吸收。
[合成例13](化合物(A-11)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51g(0.49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9g(0.49mol)及含10質量%之鏈轉移劑(a-1)的溶液30g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甲基丙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1)的溶液。化合物(A-1)之Mw為8,280、Mn為4,465、Mw/Mn為1.84。
[合成例14](化合物(A-12)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51g(0.49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9g(0.49mol)及含10質量%之鏈轉移劑(a-1)的溶液30g之混合溶液與日油公司之「Perbutyl O」(己酸t-丁基過氧基-2-乙酯)4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 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2)的溶液。化合物(A-2)之Mw為7,880、Mn為4,267、Mw/Mn為1.85。
[合成例15](化合物(A-13)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48g(0.46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6g(0.46mol)、甲基丙烯酸二環戊酯6g(0.027mol)及含10質量%之鏈轉移劑(a-2)的溶液30g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甲基丙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3)的溶液。化合物(A-3)之Mw為8,280、Mn為4,465、Mw/Mn為1.84。
[合成例16](化合物(A-14)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51g(0.49mol)、甲 基丙烯酸甲酯49g(0.49mol)及含10質量%之鏈轉移劑(a-2)的溶液30g之混合溶液與日油公司之「Perbutyl O」4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14)的溶液。化合物(A-4)之Mw為7,750、Mn為3,987、Mw/Mn為1.94。
[合成例17](化合物(A-15)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48g(0.46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6g(0.46mol)、甲基丙烯酸環己酯6g(0.036mol)、鏈轉移劑(a-3)(荒川化學工業公司之「Compoceran HBSQ105-9」及25質量%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溶液)12g之混合溶液與2,2'-偶氮雙(2-甲基丙腈)3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15)的溶液。化合物(A-5)之Mw為7,980、Mn為4,002、Mw/Mn為2.00。
[合成例18](化合物(A-16)之製造)
於具備冷卻管與攪拌機之燒瓶中,饋入甲基乙基酮100g,進行氮取代。加熱至85℃,於同溫度下花費3小時各滴入甲基乙基酮100g、苯乙烯51g(0.49mol)、甲基丙烯酸甲酯49g(0.49mol)、鏈轉移劑(a-3)(荒川化學工業公司之「Compoceran HBSQ105-9」及25質量%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溶液)12g之混合溶液與日油公司之「Perbutyl O」4g及甲基乙基酮100g之混合溶液,保持此溫度聚合3小時。將所得之化合物溶液以3L之甲醇進行沈澱精製,去除殘留單體、自由基聚合起始劑等,接下來於此所得到者當中添加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得到含10質量%之化合物(A-16)的溶液。化合物(A-6)之Mw為7,807、Mn為3,869、Mw/Mn為2.02。
[合成例19](嵌段共聚物(P-1)之製造)
將500mL之燒瓶反應容器予以減壓乾燥後,於氮環境下,注入進行過蒸餾脫水處理之四氫呋喃200g,冷卻至-78℃。之後,注入sec-丁基鋰(sec-BuLi)之1N環己烷溶液0.27g,花費30分鐘滴下注入進行過蒸餾脫水處理之苯乙烯10.7g(0.103mol)。此時注意不要讓反應溶液之溫度成為-60℃以上。滴下結束後,進行30分鐘熟成後,進一步花費30分鐘滴下注入進行過蒸餾脫水處理之甲基丙烯酸甲酯10.3g(0.103mol),反應120分鐘。之後,注入甲醇1mL作為末端處理劑使其反應。將反應溶 液昇溫至室溫,將所得之反應溶液濃縮,以丙二醇甲基醚乙酸酯(PGMEA)取代後,注入草酸2質量%水溶液1,000g並攪拌、靜置後,去除下層之水層。重複此操作3次,去除Li鹽後,注入超純水1,000g並攪拌,去除下層之水層。重複此操作3次,去除草酸後,將溶液濃縮,滴入甲醇500g中,使聚合物析出。將經減壓過濾之聚合物以甲醇洗淨2次後,藉由於60℃減壓乾燥,得到白色的嵌段共聚物(P-1)20.5g。嵌段共聚物(P-1)之Mw為41,000、Mw/Mn為1.13。又,13C-NMR分析之結果,嵌段共聚物(P-1)中之苯乙烯單位之含有比例及甲基丙烯酸甲酯單位之含有比例分別為50.1(mol%)及49.9(mol%)。再者,嵌段共聚物(P-1)為二嵌段共聚物。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之配製>
構成上述化合物(A-1)~(A-10)、(A-13)~(A-16)以外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之[B]溶劑及[C]酸產生劑係如以下所示。
[[B]溶劑]
B-1: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
B-2:乙酸丁氧基甲酯
B-3:乙酸丁酯
B-4:環己酮
[[C]酸產生劑]
C-1:三苯基鋶2-(雙環[2.2.1]庚-2-基)-1,1,2,2-四氟乙烷-1-磺酸鹽
C-2:雙(4-t-丁基苯基)錪九氟-n-丁磺酸鹽
各化合物之構造係如以下所示。
[實施例1](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D-1)之配製)
混合作為含有[A]化合物之溶液的含有合成例1所得化合物(A-1)之溶液100質量份、作為[B]溶劑之(B-1)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9,895質量份、及作為[C]酸產生劑之(C-1)三苯基鋶2-(雙環[2.2.1]庚-2-基)-1,1,2,2-四氟乙烷-1-磺酸鹽5質量份,使其溶解而得到混合溶液。將所得之混合溶液以孔徑0.1μm之膜過濾器過濾,配製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D-1)。
[實施例2~15及比較例1~4](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D- 2)~(D-19)之配製)
除了使用下述表1或表2所示種類及含量之各成分以外,係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配製實施例2~15及比較例1~4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D-2)~(D-19)。再者,表1及表2中之「-」表示未使用該成分。
<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使用所得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來形成形成有基底膜之第1基板,使用該形成有基底膜之第1基板來進行圖型形成。
(1)圖型形成用自我組織化組成物之配製
將所得之嵌段共聚物(P-1)溶解於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PGMEA),成為1質量%溶液。將此溶液以孔徑200nm之膜過濾器過濾,配製圖型形成用自我組織化組成物(E-1)。
(2)第1層之基底膜形成
使用所得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D-1)~(D-19),於12吋矽晶圓之表面形成塗膜,以193nm之波長的ArF光曝光,於200℃燒成120秒。接下來,為了去除含未反應之聚合物的溶液,以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洗淨後,藉由於100℃使基板乾燥120秒,形成平均厚度10nm之塗膜。
[後退接觸角(RCA)之測定]
後退接觸角之測定,係使用接觸角計(KRUS公司之「DSA-10」),製成以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形成有基底膜之基板(晶圓)後,迅速地於室溫:23℃、濕度:45%、常壓之環境下依下述順序進行。
首先,調整上述接觸角計之晶圓平台(wafer stage)位置,於該調整後的平台上設置上述晶圓。接著,於針中注入水,於上述經設置的晶圓上將針的位置微調為可形成水滴的初期位置。之後,由該針中排出水,於晶圓上形成25μL之水滴,由該水滴將針一時拉回,再度將針放下至初期位置,配置於水滴內。接著,以10μL/min之速度藉由針吸引水滴150秒,同時每秒測定接觸角1次,合計150次。其中,對於自接觸角之測定值穩定後的時間點起20秒(共20點)的接觸角,算出平均值,作為後退接觸角(單位:度(°))。所得之值示於表3。
(3)圖型之形成
以於上述形成有基底膜之矽晶圓基板上所形成之自我組織化膜的平均膜厚成為30nm的方式,塗佈圖型形成用自我組織化組成物(E-1)後,於250℃加熱10分鐘使其相分離,形成具有微相構造之指紋樣式(fingerprint)後,以電漿處理進行乾式蝕刻,形成30nm節距(pitch)之凹凸圖型。
針對上述形成之指紋樣式與圖型之截面,使用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日立製作所公司之「S-4800」)觀察,評估該指紋樣式中之相分離構造之良好性及圖型形狀之矩形性。以指紋樣式可確認到明確的相分離,無缺陷者為「A」(良好)、以相分離不完全或有缺陷者為「B」(不良)。圖型形狀係以可觀察到矩形的情況為「A」( 良好)、未溶解者等顯著等之未觀察到矩形的情況為「B」(不良)來評估。評估結果示於表3。
由表3結果明顯可知,實施例中,形成有基底膜之第1基板表面的後退接觸角係為良好的範圍,指紋樣式之相分離構造良好,圖型形狀為矩形。另一方面,比較例中,可知形成有基底膜之第1基板表面的後退接觸角非為良好的範圍,指紋樣式之相分離構造非為良好,圖型形狀非為矩形。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依照本發明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 織化微影製程,能夠良好地藉由自我組織化形成相分離構造、且形成矩形的圖型。因此,此等可適合使用於要求進一步微細化之半導體裝置、液晶裝置等之各種電子裝置製造中之微影製程。
101‧‧‧基板
102‧‧‧基底膜
103‧‧‧預圖型
105‧‧‧自我組織化膜
105a‧‧‧構成自我組織化膜之一方的相
105b‧‧‧構成自我組織化膜之另一方的相

Claims (15)

  1. 一種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係於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中用以形成配置於含有矽原子之層與自我組織化膜之間的基底膜之組成物,其係含有具有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的化合物、及溶劑,且上述基底膜之與純水的後退接觸角為70°以上且90°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化合物係以下述式(1)表示, (式(1)中,A為(m+n)價之連結基,D為碳數10以上之1價有機基,E為可與Si-OH或Si-H反應之基,m及n係分別獨立地為1~200之整數,惟,m為2以上時,複數個D可相同亦可相異,2個以上之D亦可互相鍵結,n為2以上時,複數個E可相同亦可相異)。
  3. 如請求項2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中之D係含有硫原子之基。
  4. 如請求項3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中之D與A係透過上述硫原子而鍵結。
  5.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中之A為碳數1~30之有機基、n為1~10之整數。
  6.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化合物,於上述式(1)中之E表示之基以外,不具有含活性氫之基。
  7.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中之E,係羥基或下述式(2)表示之基,【化2】RB 3-aRA aSi- (2)(式(2)中,RA為碳數1~20之1價烴基,RB為碳數1~20之1價氧烴基或鹵素原子,a為0~2之整數,惟,RA及RB分別有複數個時,複數個RA可相同亦可相異,複數個RB可相同亦可相異)。
  8.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中之A,係下述式(3)表示之基, (式(3)中,Q係(m+n)價之矽數2~100之聚矽氧烷構造,T係與Q之矽原子以碳原子或氧原子進行鍵結之碳數1~30之2價有機基,m及n係與上述式(1)相同意義,*1係表示鍵結於上述式(1)中之E的部位,*2係表示鍵結於上述式(1)中之D的部位)。
  9. 如請求項8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中之E,為羥基、烷氧基或此等之組合。
  10.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式(1)中之D,係含有由碳-碳鍵所成之聚合鏈之基。
  11.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化合物,係使乙烯基單體於下述式(4)表示之鏈轉移劑存在下進行自由基聚合而成, (式(4)中,A、E、m及n係與上述式(1)相同意義)。
  12. 如請求項1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係進一步含有酸產生劑。
  13. 如請求項1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其中,上述溶劑係包含酯系溶劑、酮系溶劑或此等之組合。
  14. 一種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其係具備於含有矽原子之第1層上藉由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形成基底膜之步驟、於上述基底膜之與上述第1層相反側的面形成自我組織化膜之步驟、及去除上述自我組織化膜之至少一部分的相之步驟,且上述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為如請求項1之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
  15. 如請求項14之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其中於上述基底膜形成步驟與上述自我組織化膜形成步驟 之間,進一步具備於上述基底膜之與上述第1層相反側之面形成預圖型的步驟,且於上述自我組織化膜形成步驟中,係將上述自我組織化膜形成於上述預圖型之非層合區域。
TW103145264A 2013-12-26 2014-12-24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TWI6552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0582 2013-12-26
JP2013-270580 2013-12-26
JP2013270582 2013-12-26
JP2013270580 2013-12-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7394A true TW201527394A (zh) 2015-07-16
TWI655235B TWI655235B (zh) 2019-04-01

Family

ID=53789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45264A TWI655235B (zh) 2013-12-26 2014-12-24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238922B1 (zh)
TW (1) TWI65523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9172A1 (de) 1998-06-30 2000-01-05 Univ Konstanz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Antireflexschichten
JP3782357B2 (ja) 2002-01-18 2006-06-07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4881002B2 (ja) * 2003-01-31 2012-02-22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レジスト用重合体およびレジスト組成物
JP4673266B2 (ja) 2006-08-03 2011-04-2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モールド
US20080038467A1 (en) 2006-08-11 2008-02-14 Eastman Kodak Company Nanostructured pattern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7906031B2 (en) 2008-02-22 2011-03-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ligning polymer films
JP2010058403A (ja) 2008-09-04 2010-03-18 Fujifilm Corp 高分子膜および積層体
JP5254381B2 (ja) * 2011-02-23 2013-08-07 株式会社東芝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6070964B2 (ja) * 2012-03-27 2017-02-01 日産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自己組織化膜の下層膜形成組成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238922B1 (ko) 2021-04-12
TWI655235B (zh) 2019-04-01
KR20150076097A (ko) 2015-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6130B2 (en) Composition for base, and directed self-assembly lithography method
JP5994788B2 (ja) パターン形成用自己組織化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WO2014003023A1 (ja) パターン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6347148B2 (ja) パターン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6394042B2 (ja) パターン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KR20160117269A (ko) 패턴 형성용 조성물, 패턴 형성 방법 및 블록 공중합체
JP2015180931A (ja) パターン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6398695B2 (ja) 下地膜形成用組成物及び自己組織化リソグラフィープロセス
JP2015168732A (ja) パターン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2016161886A (ja) 下層膜形成用組成物、下層膜の形成方法及び自己組織化リソグラフィープロセス
TW201527394A (zh) 基底膜形成用組成物及自我組織化微影製程
JP6554877B2 (ja) 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6264148B2 (ja) パターン形成用組成物及びパターン形成方法
JP7135554B2 (ja) 下層膜形成用組成物、自己組織化膜の下層膜及びその形成方法並びに自己組織化リソグラフィープロセス
WO2022039082A1 (ja) 下層膜形成用組成物、下層膜、及び、リソグラフィープロセス
WO2022102304A1 (ja) 下層膜形成用組成物、下層膜、及び、リソグラフィープロセス
TW201403244A (zh) 圖型形成方法
TWI711880B (zh) 接觸孔圖案的形成方法
US11780948B2 (en) Resin composition for forming phase-separated structure, method for producing structure including phase-separated structure, and block copolymer
JP7213495B2 (ja) 相分離構造形成用樹脂組成物、相分離構造を含む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ブロックコポリマー
JP2015189951A (ja) パターン形成用組成物、パターン形成方法及び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KR20240054277A (ko) 감방사선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패턴 형성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