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5390A - 空氣調和裝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氣調和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5390A
TW201525390A TW103122255A TW103122255A TW201525390A TW 201525390 A TW201525390 A TW 201525390A TW 103122255 A TW103122255 A TW 103122255A TW 103122255 A TW103122255 A TW 103122255A TW 201525390 A TW201525390 A TW 20152539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il
refrigerant
return pipe
pipe
liqui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2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achio Sekiya
Jun Xue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25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539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2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separating lubricants from the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1/00Compressor arrangements
    • F25B31/002Lubrication
    • F25B31/004Lubrication oil recircul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8Optimization, e.g. high integration of refrigeration components

Abstract

在具備讓油分離器的油聚積在內部的貯液器的空氣調和裝置,將適當的量的油供給到壓縮機來提昇壓縮機的信賴性並謀求省能源化。於此,貯液器(40)具備有:利用油分離器(5)被分離的油流入的油流入管(26);冷媒流入的冷媒流入管(27);貯留從前述油流入管(26)流入的油的油貯留部(81);與前述油貯留部(81)不同貯留從前述冷媒流入管(26)流入的液態冷媒的液態冷媒貯留部(82);回油管(53),其係具有吸入被貯留在前述油貯留部(81)的底部的油的開口部(72),讓油流到上方;以及冷媒回流管(52),其係具有吸入被貯留在前述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的液態冷媒的開口部(74),讓液態冷媒流到上方,讓前述冷媒回流管(52)與前述回油管(53)合流,而構成來自前述冷媒流入管(27)的冷媒在前述冷媒回流管(52)或前述回油管(53)流動。

Description

空氣調和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空氣調和裝置。
過往以來已知有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03733號公報)所示這類具備油分離器與貯液器的空氣調和裝置。使用圖9針對該以往的空氣調和裝置的冷卻運轉時的冷凍循環進行說明。
圖9的空氣調和裝置,是具備室外機30與室內機31的構造,於此,表示2台的室外機藉由液體配管13及氣體配管12對1台的室外機30進行連接的例子。
說明該空氣調和裝置的冷卻運轉時的冷媒的流動時,藉由壓縮機1被壓縮而被吐出的冷媒,是藉由油分離器5分離油之後,經由四通閥2流入室外熱交換器3。該四通閥2,是在冷卻運轉時與加熱運轉時可切換冷媒的流動的構造,冷卻運轉時是如圖9所示,連通連接氣體配管12與室外機30的氣體管連接口6、與貯液器40的入口配管25;並且連通油分離器5的出口配管23、與室外熱交換器3的氣體側配管。
冷媒,是冷媒在室外熱交換器3流的時候與藉由室外風扇4所送風的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冷凝而液化。該冷凝後的液態冷媒,是通過室外膨脹閥8流入液體配管13而被送到室內機31。
流入室內機31的液態冷媒在室內膨脹閥18被減壓成為低溫‧低壓的氣液混合冷媒,流入室內熱交換器16。在室內熱交換器16,氣液混合冷媒與藉由室內風扇17所送風的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成為氣態冷媒從室內機31流出到氣體配管12而流入室外機30。然後,經由氣體管連接口6流入到室外機30的氣態冷媒,是通過四通閥2經由入口配管25流入貯液器40。
另一方面,從壓縮機1與冷媒一起被吐出的油的一部分在油分離器5與冷媒分離,通過旁通迴路24與冷媒的入口配管25合流之後回到貯液器40。又,在油分離器5沒有被分離的油因為是與冷媒的流動同樣,通過室外熱交換器3、液體配管13、室內機31、氣體配管12之後,從入口配管25流入到貯液器40,所以在貯液器40,從室內熱交換器16回來的冷媒與油混合流入。
在圖10表示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以往的貯液器40。U字配管52備收容在貯液器40內,U字配管52的一端在貯液器40內向上方開口,另一端被連接在壓縮機1的吸入配管22。從冷媒流入管27流入貯液器40的冷媒混合了油,在貯液器40內氣態冷媒與油被分離,油是蓄積在底部。此時,在流入貯液器40的冷媒會混入有 液態冷媒的情況,此時,形成液態冷媒與油混合的狀態下蓄積在底部。當大量的液態冷媒回到壓縮機1的時候,在壓縮機1會有液態壓縮產生的可能性。這是成為壓縮機1故障的原因,所以貯液器40發揮抑制液態冷媒回到壓縮機1的量的緩衝的功用。
另一方面,壓縮機1為了內部的滑動部的潤滑必須回流適量的油,所以在貯液器40為了回來該適量的油,而在位於貯液器40內的下部的彎曲部設有第一回油孔70。氣態冷媒從U字配管52的上方的開口部流入而流到另一端側的吸入配管22的時候,從該回油孔70吸油而使氣態冷媒含著油的狀態下流到壓縮機1。此外,液態冷媒混合著的時候,是液態冷媒與油混著的狀態下蓄積在底部,此時,氣態冷媒在U字配管52流的時候,從第一回油孔70吸混合狀態的液態冷媒及油,而與氣態冷媒一起流到壓縮機1的吸入配管22。
又,在U字配管52,是在比第一回油孔70上側形成有第二回油孔71,當貯液器40的底部的油的油面高度上昇時,也從第二回油孔71吸油,而使回到壓縮機1的油不會有不足的情況。此外,只要此時也混合液態冷媒,則從第一回油孔70及第二回油孔71雙方吸混合狀態的液態冷媒及油,並與氣態冷媒一起流到壓縮機1的吸入配管22。
此外,壓縮機1停止時液態冷媒及油停留在U字配管52內,且第一回油孔70及第二回油孔71的雙 方成為被液態冷媒及油充滿的狀態時,當壓縮機1啟動時會有一次大量的液態冷媒或油回到壓縮機1而發生液態壓縮產生的虞慮。於此,在比第二回油孔71更上側形成均壓孔76,而構成在啟動時一定可同時回流氣態冷媒者。
然而,在貯液器40內液態冷媒與油混在一起,在第1回油孔70與第2回油孔71之間有油面時,當液態冷媒與油的兩相分離產生時,因為比重輕的油浮在液態冷媒之上,所以從第1回油孔70吸入液態冷媒。亦即,由於氣態冷媒在U字配管52流的時候不能從第1回油孔70吸油,所以會有所謂回到壓縮機1的返油量減低的課題。
對於這樣的課題,在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0-205931號公報),藉由具備:設在位於接近貯液器的底部的導出管7的管壁的回油孔9;以及在導出管7的開口側管壁沿著上下方向至少設置1個以上的輔助回油孔10,即使液態冷媒停滯在貯留室5時,即使不停滯時,也可確保回到壓縮機的回油量。
又,在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3163312號公報),揭示有相對於將貯液器2個直列進行連接時,會有所謂冷媒壓力損失變大,冷凍能力不能充分發揮的課題,而揭示有在一個壓力容器內設置分隔板21而分割成對應第1貯液器的第1腔室22、與對應第2貯液器的第2腔室23,在分隔板21的上側設置連通兩腔室的連通孔部28,在第1腔室22具備冷媒流入的冷媒流入管24,在前 述第1腔室22或第2腔室23設置冷媒流出的冷媒流出管24,在第2腔室23設置連接油分離器2的油流入管26與連接壓縮機1的油流出管27。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0373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0-20593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3163312號公報
根據專利文獻1的先前技術,如上述在貯液器內產生液態冷媒與油的兩相分離時,油會浮在液態冷媒之上,而會有所謂來自下方所具備的回油孔的回油未必能順利進行的虞慮。
如專利文獻2即使在貯液器的導出管具備複數個輔助回油孔的時候,也因為貯液器內的液態冷媒的量變動,所以沒有一定在設在上部的輔助回油孔的位置有油層,且會有不能確保往壓縮機預定的回油量的情況,而具有同樣的問題。
又,液面高度低的時候,雖形成從U字配管的上方與氣態冷媒一起從下方的回油孔吸入油,可是液面高度變高時,因為形成從U字配管的上方與氣體冷媒一起 從上方的輔助回油孔吸入油的同時,從下方的複數個輔助回油孔與回油孔吸入液態冷媒,所以油對於冷媒的流量比下降。如此,以結果來說會有所謂確保必要的油流量難的課題。
在專利文獻3所揭示的先前技術,因為是從貯液器的底部取出油的構造,所以在貯液器內部不能貯留油,而形成流到貯液器的油的全部流到冷凍循環,而不能回流適量的油。若在冷凍循環中流多量的油,會有所謂例如熱交換器等的損失變大的課題。
於此本發明之目的在解決該等的課題,而在具備在內部積存有油分離器的油的貯液器的空氣調和裝置,將適當的量的油供給到壓縮機來提昇壓縮機的信賴性並謀求省能源化。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例如採用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的構造。
本案雖含有複數個解決上述課題的手段,然若舉其一例的話,是一種「空氣調和裝置,係具備有:壓縮冷媒的壓縮機1;從藉由該壓縮機1所壓縮的冷媒分離油的油分離器5;以及被配置在前述壓縮機1的吸入側的貯液器40之空氣調和裝置,其特徵為: 前述貯液器40具備:藉由前述油分離器5被分離的油流入的油流入管26;冷媒流入的冷媒流入管27;貯留從前述油流入管26流入的油的油貯留部81;與前述油貯留部81不同貯留從前述冷媒流入管27流入的液態冷媒的液態冷媒貯留部82;回油管53,其係具有吸入被貯留在前述油貯留部81的底部的油的開口部72,讓油流到上方;以及冷媒回流管52,其係具有吸入被貯留在前述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的液態冷媒的開口部74,讓液態冷媒流到上方,讓前述冷媒回流管52與前述回油管53合流,而使來自前述冷媒流入管27的冷媒在前述冷媒回流管52或前述回油管53流動。
根據本發明,在具備在內部積存有油分離器的油的貯液器的空氣調和裝置,可將適當的量的油供給到壓縮機來提昇壓縮機的信賴性並謀求省能源化。
1‧‧‧壓縮機
5‧‧‧油分離器
26‧‧‧油流入管
27‧‧‧冷媒流入管
40‧‧‧貯液器
52‧‧‧冷媒回流管
53‧‧‧回油管
55‧‧‧冷媒回流管的吸入側的上端
72、73‧‧‧回油孔
74、75‧‧‧液態冷媒回流孔
81‧‧‧油貯留部
82‧‧‧液態冷媒貯留部
[圖1]表示實施例1的空氣調和裝置的構造的冷凍循 環的構成圖。
[圖2]為實施例1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
[圖3]為實施例2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
[圖4]為實施例3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
[圖5]為實施例4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
[圖6]為實施例5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
[圖7]表示實施例6的空氣調和裝置的構造的冷凍循環的構成圖。
[圖8]表示實施例6的空氣調和裝置的構造的冷凍循環的構成圖。
[圖9]是針對以往的空氣調和裝置的冷卻運轉時的冷凍循環進行說明的圖。
[圖10]為以往的貯液器的內部構造圖。
〔實施發明用的形態〕
使用圖1~圖7在以下詳細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的空氣調和裝置進行說明。
〔實施例1〕
使用圖1~圖2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施例。
圖1表示本實施例的空氣調和裝置的構造的冷凍循環的構成圖。在本實施例也與圖7同樣,藉由液體配管13與氣體配管12連接室外機30與室內機31,且具備:壓 縮冷媒的壓縮機1;分離從藉由壓縮機1所壓縮的冷媒的分離油的油分離器5;以及被配置在壓縮機1的吸入側的貯液器40。
關於其他的與圖7同樣的內容雖省略說明,可是在圖1,在油分離器5被分離的油通過的旁通回路24、與從冷凍循環回來的冷媒通過的入口配管25沒有合流,各旁通回路24直接連接在貯液器40內的油流入管26,而入口配管25直接連接於冷媒流入管27之處與圖7的構造不同。在本實施例,雖表示將室內機31兩台並列連接的例子,可是也可是1台或複數台連接。
圖2為實施例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在本實施例,在貯液器40的容器內部將徑比貯液器40更小上部開口的小型的槽80設置在上方,並以該槽80的底部作為油貯留部81。而且藉由油分離器5被分離的油60,是從油流入管26流入而被貯留在油貯留部81內部。
另一方面,從冷凍循環回來的冷媒從冷媒流入管27流入,進行氣態冷媒與液態冷媒的氣液分離之後,液態冷媒61被貯留在貯液器40的容器底部的液態冷媒貯留部82。亦即在本實施例,在貯液器40的內部形成所謂油貯留部81以及與該油貯留部81不同的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2個貯留部,而使該等的上部空間連通者。油流入管26是朝向油貯留部81內吐出地開口,冷媒流入管27是朝向液態冷媒貯留部82內吐出地開口,而形成從各個的配管流入的油、冷媒不會混合地被貯留到各貯留部的 構造。
U字形狀的冷媒回流管52,是從被形成在上端的流入部55吸入從冷媒流入管27流入的氣態冷媒者,且構成從流入部55朝向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而且,冷媒回流管52,是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被折彎成U字形狀而朝向上方,其另一端在貯液器40的上部與吸入配管22連接。又,冷媒回流管52是在與吸入配管22的連接口附近具備均壓孔76。
而且,在冷媒回流管52的下部形成有吸入被貯留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的液態冷媒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4(開口部),而使藉由該液態冷媒回流孔74(開口部)所吸入的液態冷媒61流到上方。藉此,形成從液態冷媒回流孔74(開口部)被吸入的液態冷媒61與通過冷媒回流管52的內部的氣態冷媒一起流出到吸入配管22的構造。
又,冷媒回流管52比液態冷媒回流孔74更高,且在冷媒回流管52的吐出側的位置形成有液態冷媒回流孔75,而構成當被貯留在內部的液態冷媒61的量增加時,回到壓縮機1的液態冷媒61的流量增大。
另一方面,具有吸入被貯留在油貯留部81的底部的油的回油孔72(開口部),且配置有使油流到上方的回油管53,在圖2,回油管53的回油孔72(開口部)是形成在油貯留部81的底部朝下方開口的構造。又,回油管53的另一端,是構成在連接部54連接於冷媒 回流管52的回油管53及冷媒回流管52的流路合流。
接著,針對該貯液器40內的動作進行說明。在貯液器40,在冷凍循環中所蒸發的氣態冷媒從冷媒流入管27流入,從被形成在冷媒回流管52的上端的流入部55被吸入,而從冷媒回流管52流出到壓縮機1的吸入配管22。此時,因為氣態冷媒在冷媒回流管52的內部流產生壓力損失,而使冷媒回流管52內的壓力下降。因此,因為在貯液器40的內部空間與連接部54之間產生差壓,所以依照該差壓內被貯留在油貯留部81的油通過回油管53流出到冷媒回流管52內部。因此,由於油是與冷媒一起通過吸入配管22流入到壓縮機1,所以藉由該作用,使對壓縮機1的給油成為可能。
如以上在本實施例,在貯液器40內部分成油貯留部81與液態冷媒貯留部82而形成分別貯留油60與液態冷媒61的構造,且因為分別形成依照氣態冷媒的流量被吸入到冷媒回流管52內部的構造,所以即使積存著液態冷媒61的狀態,來自回油管53的給油也可以,且提昇壓縮機1的信賴性成為可能。
又,由於在油分離器5沒有被分離而在冷凍循環中流出的1部分的油,是從冷媒流入管27流入貯液器40內,所以成為被貯留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即使是這樣的情況,由於在本實施例,是經由液態冷媒回流孔74被吸取到冷媒回流管52內部而被吸入壓縮機1,所以可防止油不回流的情況。如此,由於也具備排出積存在液 態冷媒貯留部82的油的功能,所以可防止油不足的情況,且可提供信賴性高的空氣調和裝置。
於此,在本實施例,油是藉由回油管53朝向上方流,且因為將連接部54的高度設在比油貯留部81的上端更高的位置,所以在空氣調和裝置的停止時,回油管53內部的油因重力而回到油貯留部81內。因此,此時不會有給油到壓縮機1的情況。此外,油貯留部81的上端表示小型槽80的壁面的上端,或是形成小型槽的上部開口部的高度位置。
另一方面,連接部54被配置在比油貯留部81的上端位置更在低的位置時,當油貯留部81的油面高度比連接部54位在更高的位置時,油60是在停止運轉時連接部54與油貯留部81的油面高度成為相同為止通過回油管53流出到冷媒回流管52側,之後,從設在冷媒回流管52的底部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4流出到液態冷媒貯留部82內。此時,因為形成大量的油與冷媒混合,且在此狀態產生2相分離時油浮起會有不從液態冷媒回流孔74回流的虞慮,所以因油不足會有損及信賴性的可能性。
於此在本實施例,因為將連接部54的位置設成配置在比油貯留部81的上端更高的位置設成,所以可確實在貯液器40內的油貯留部81將油60與液態冷媒61不同地加以儲存,而可回避2相分離。因此,因為成為可確保對壓縮機1的給油,所以可使空氣調和裝置的信賴性提昇。
又,被給油到壓縮機1的油的量,是依據從冷媒回流管52的流入部55到連接部54的冷媒側壓力損失所決定者,換言之,是依冷媒的流量決定。壓縮機1必要的給油量因為與冷媒的流量相關,所以藉由該作用,可防止對壓縮機1過度給油的情況,因此可大大地保持壓縮機1的效率,而可提供省能源性高的空氣調和裝置。
於此,一般冷媒回流管52的流入部55是與冷媒回流管52的內徑或橫剖面積同樣地被開口,使冷媒壓力損失不會過度地增大,假使液態冷媒61比冷媒回流管52的流入部55來到更高的位置時,會吸入有大量的液態冷媒61。當這樣的狀況發生時,由於會有對壓縮機1的信賴性造成影響的可能性,所以冷媒回流管52的流入部55,是以不會吸入液態冷媒61地設計高度。
於此,在本實施例,由小型槽80所構成的油貯留部81的上端,是被配置成比冷媒回流管52的吸入側的上端的流入部55位在更高的位置。藉此,可防止液態冷媒越過由小型槽80所構成的油貯留部81的壁面流入油貯留部的情況。因此,由於可防止冷媒與油混合的情況,所以可提供可回避2相分離的問題之信賴性高的空氣調和裝置。
又,當被貯留在貯留剩餘油的油貯留部81內的油60的量增加時,會有壓縮機1內的油保有量減少的虞慮。於此,本實施例的回油配管53,是形成比回油孔72(開口部)更高,且在比由小型槽80所構成的油貯留 部81的上端位在更低的位置形成有回油孔73。藉此,因為使油60的回流量增加,可增加對壓縮機1的給油量,所以可提高壓縮機1的信賴性。
又,在本實施例,是設成被形成在上部的回油孔73的內徑或面積比回油孔72(開口部)的內徑或面積更大。此外,以下的實施例中孔的面積是指:只要如圖2的回油孔73被形成在配管的表面者,則表示形成有回油孔73的表面積,且只要如回油孔72開放配管的端部地被形成者,則表示回油孔72的配管的橫剖面積者。
藉此,當油60的量增加到回油孔73的位置時,由於可使油60的回流量大幅地增加,所以可進一步提高壓縮機1的信賴性。此外,即使藉由回油孔73增多油回流量,當進一步需要油回到壓縮機1的時候,因為從小型槽80溢出而流出到液態冷媒貯留部82,所以使油從液態冷媒回流孔74與液態冷媒61一起返回可使給油量進一步增加。
然而,從冷凍循環返回的冷媒為氣態冷媒與液態冷媒混合的2相狀態的時候,從冷媒流入管27流入後的冷媒被氣液分離,使氣態冷媒從冷媒回流管52的流入部55朝向吸入配管22,而液態冷媒61則被貯留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液態冷媒61,是從冷媒回流管52的下端附近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4與氣體冷媒被混合而一點一點返回到壓縮機1,而不會有一次大量的液態冷媒61從貯液器40返回到壓縮機1的情況。
液態冷媒的流量,是依照從冷媒回流管52的流入部55到液態冷媒回流孔74為止的冷媒壓損所產生的冷媒回流管52的內部與外部的壓力差所決定。在本實施例,由於藉由冷媒回流管52可使液態冷媒慢慢返回壓縮機1,所以,不只可防止一次大量的液態冷媒返回的情況,藉由積極的返回,可使存儲器40內部的液態冷媒早期減少。
然而,由回油管53返回到壓縮機1的回油量,雖是如上述根據在冷媒回流管52內流的冷媒流量所決定,可是藉由油貯留部81的油面高度到連接部54為止的高低差產生的重力的影響,亦即,產生所謂必須使冷媒回流管52內的冷媒壓力損失比頭差更大的制約。為了提高空氣調和裝置的省能源性,冷媒壓力損失小較為期望。
於此,在本實施例,由小型槽80所構成的油貯留部81的底面,是被配置在比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面更高的位置。藉此,由於預定量的給油的必要的油頭差變小,可縮小冷媒回流管52內的冷媒壓力損失,所以可提供省能源性高的空氣調和裝置。
又,在本實施例,冷媒回流管52,是構成將上部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5的內徑或面積設成比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4的內徑或面積更大。藉此,由於液態冷媒的液面變的難以形成比上部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5更高,所以成為液態冷媒與油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混在的狀態,當油浮在上方時,成為油存在 於液態冷媒回流孔75的附近的情況,所以經由液態冷媒回流孔75可使油返回到壓縮機1,仍然可使信賴性提昇。
〔實施例2〕
使用圖3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例。關於與實施例1同樣的點省略說明。
圖3為實施例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回油管53,是構成從油貯留部81的底部朝向上方,且在比前述油貯留部81的上端更低的位置經由小型槽80的壁面部朝向冷媒回流管52。藉此,在實施例1,回油管53,是構成從油貯留部81由比油貯留部81的上端更高的位置朝向冷媒回流管52,而相對於此,根據本實施例的構成,可縮小油貯留部81的油面高度與連接部54的高低差。
因此,可縮小從回油管53使預定量的油流到冷媒回流管52用所必要的冷媒回流管52的冷媒壓力損失。因此,因為可邊縮小冷媒回流管52的冷媒壓力損失邊進行往壓縮機1的適量的回油,所以可提供既可謀求省能源化,且信賴性高的空氣調和裝置。
又,在本實施例,從回油管53的回油孔72(開口部),回油管53與小型槽80的連接處的高度相當於從實施例1的回油管53的回油孔72(開口部)到回油孔73的高度。雖然油貯留部81內的油從回油孔72(開 口部)流入冷媒回流管52的原理與實施例1同樣,可是在本實施例,當油面高度形成比連接部54更高時,形成因頭差油流出到冷媒回流管52側。
因此,油貯留量增大的時候,因為可利用頭差使對壓縮機1的給油量增大,所以可不要在實施例1必要的上部的回油孔73。
〔實施例3〕
使用圖4說明本發明的第3實施例。關於與實施例1同樣的點省略說明。
圖4為實施例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
在本實施例,回油管53被形成略U字形狀,從冷媒流入管27流入的氣態冷媒從被形成在回油管53的上端的流入部77被吸入,而從回油管53流出到壓縮機1的吸入配管22。亦即,回油管53,是構成從吸入側的流入部77朝向下方在油貯留部81的底部成U字形狀被彎折而朝向上方與吸入配管22連接。
此時,因為氣態冷媒在回油管53的內部流而產生壓力損失,使回油管53內的壓力下降。藉此,因為被形成在回油管53的底部的回油孔72(開口部)的內部與外部的壓力差產生,所以依照該差壓,被貯留在油貯留部81的油通過回油管53流出到吸入配管22。因此,由於油是與冷媒一起通過吸入配管22流入到壓縮機1,所以藉由該作用,使對壓縮機1的給油成為可能。又,冷媒 回流管52在本實施例並不是氣態冷媒流的管,所以回油管53的剖面積,是設的比冷媒回流管52的剖面積更大。
根據本實施例的構成,可提供一種因為氣態冷媒在比實施例1、2的冷媒回流管52短的回油管53內部流而使油返回壓縮機1,所以與實施例1比較可縮小回油管53的壓力損失,並提高省能源性的空氣調和裝置。
又,在回油配管53,是在比回油孔72(開口部)更高,且在比由小型槽80所構成的油貯留部81的上端位在更低的位置形成有回油孔73。藉此,因為使油60的回流量增加,可增加對壓縮機1的給油量,所以可提高壓縮機1的信賴性。
另一方面,冷媒回流管52具有吸入被貯留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的液態冷媒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4(開口部),而使液態冷媒流到液態冷媒回流孔74(開口部)更上方者。在該圖4,冷媒回流管52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4(開口部),是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形成朝下方開口的構造。液態冷媒回流孔74(開口部)的另一端,是作成在被設在比油貯留部81內的油面位在更高的位置的連接部54連接冷媒回流管52與回油管53而使流路合流。
藉此,因為可使冷媒回流管52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4位於接近貯液器40的底部的位置,所以即使U字形狀配管的時候有貯留在底面不能吸入的油的情況,若是本實施例的液態冷媒回流孔74(開口部)就可吸入。
〔實施例4〕
使用圖5說明本發明的第4實施例。關於與實施例3同樣的點省略說明。
圖5為實施例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在本實施例,是使用將冷媒回流管52的構造作成與實施例3不同者而與實施例1同樣者。回油管54的構造是與實施例3同樣,所以詳細的說明省略。
在本實施例的冷媒回流管52被形成略U字形狀,從冷媒流入管27流入的氣態冷媒從被形成在冷媒回流管52的上端的流入部55被吸入。又,冷媒回流管52,是構成從吸入側的流入部55朝向下方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成U字形狀被彎折而朝向上方。然後,在被設在比油貯留部81內的油面位在更高的位置的連接部54連接冷媒回流管52與回油管53而使流路合流。
因此,在本實施例,氣態冷媒從回油管54的流入部77及冷媒回流管52的流入部55的雙方流入,分別朝向吸入配管22流,在回油管54從回油孔72(或回油孔73)吸入油,而且在冷媒回流管52從液態冷媒回流孔74(液態冷媒回流孔75)吸入液態冷媒。藉此,形成氣體冷媒流的同時可將油及液態冷媒供給到壓縮機1。
根據圖4所示的實施例3的構造,雖然氣態冷媒在回油管54流同樣可將油及液態冷媒供給到壓縮機1,可是因為冷媒回流管52的頭差大,所以要使液態冷媒 61不要過度積存在貯液器40地返回到冷凍循環,必需在氣態冷媒在回油管54流的時施加壓力損失使連接部43的壓力大幅減低而形成比冷媒回流管52的頭差更大。
於此,在本實施例,藉由構成上述的構造,即使不如圖4減低連接部54的壓力,使氣態冷媒在冷媒回流管52流,也可從液態冷媒回流孔74(或液態冷媒回流孔75)吸入液態冷媒,所以與實施例3相比可縮小壓力損失,且可謀求更進一步的省能源化。
此外,在本實施例雖使用小型槽80分成油貯留部81與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構造,可是並不限定於此,亦可藉由在貯液器40的底部設置分隔板,作成在分隔板的一方與另一方之側形成各貯留部的構造。又,回油管53與冷媒回流管52並不需要一定在貯液器40內部連接,只要比油貯留部81的油面位在更高的位置,則也可在貯液器40的外側被連接。
〔實施例5〕
使用圖6說明本發明的第5實施例。關於與實施例4同樣的點省略說明。
圖6為實施例的貯液器40的內部構造圖。在本實施例,將回油管53及冷媒回流管52形成U字形狀,並串連連接該者。
首先,冷媒回流管52被形成略U字形狀,冷媒回流管52,是構成氣態冷媒從被形成在上端的流入部 55流入之後,流到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而且,冷媒回流管52,是構成在液態冷媒貯留部82的底部形成有液態冷媒回流孔74,並且被折彎成U字形狀,在液態冷媒回流孔74吸入液態冷媒之後,朝向上方。
回油管53是與冷媒回流管52在上部的連接部54被連結而構造,回油管53是構成從該連接部54朝向油貯留部81的底部。此外,於此雖分成回油管53與冷媒回流管52,並將這之間稱之為連接部54,可是該等為一體被構成亦可。
而且,回油管53,是構成在油貯留部81的底部形成有回油孔72,並且被折彎成U字形狀,在回油孔72吸入油之後,朝向上方與吸入配管22連接。
即使在本實施例,因為連接部54也是配置在比油貯留部81的油面高度更高的位置,所以可確實分開油與液態冷媒並加以貯留。又,構成被配置在配置於高的位置的油貯留部81內的回油管成為下游側。配管內的冷媒壓力損失,是當油的混合比率高的時候會有變大的傾向。因此,將油的混合比率變高的回油管配置在下游側,可抑制冷媒壓力損失的增加。
又,由於藉由串連連接,可減少配管的硬焊接合作業部,所以製作變的容易,信賴性也可提昇。
〔實施例6〕
使用圖7說明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
圖7表示本實施例的空氣調和裝置的構造的冷凍循環的構成圖。在本實施例,是由2個液態冷媒量槽41與油用槽42構成貯液器。來自冷凍循環的冷媒流的入口配管25,是連接於液態冷媒用槽41,來自油分離器5的油流的旁通回路24,是連接於油用槽42。在液態冷媒用槽41的內部配置有上方開口,且在底部附近被彎曲成U字形狀的回液管52,在回液管52的U字形狀部附近配置有回液孔74。
又,在油用槽配置有上方開口,且在底部附近被彎曲成U字形狀的回油管53,在底部附近的配管部形成有回油孔71。又,油用槽42與液態冷媒用槽41,是用將各自的槽上端部附近連通的連通配管29被連接。從冷凍循環返回的氣態冷媒及液態冷媒,是在液態冷媒用槽41的內部被氣液分離,而使液態冷媒與在回液管52的內部流的氣態冷媒一起流出到壓縮機1的吸入配管22。
另一方面,從油分離器5返回的油,是流入到油用槽42的內部。在油用槽42,雖然冷媒從在液態冷媒用槽41的上端附近開口的連通配管29流入,可是由於在液態冷媒用槽41內僅流入被氣液分離的氣體冷媒,因而防止油與液態冷媒混合的情況。油是與從液態冷媒用槽41流入的氣態冷媒一起通過回油管53流出到油用槽42外,而在比油用槽42內的油面更高的位置與從液態冷媒用槽41流出的冷媒合流。
因此,可提供包含停止運轉時被貯留在油用槽內的 油、與被貯留在液態冷媒用槽內的液態冷媒不會有混合的情況的信賴性高,且省能源性高的空氣調和裝置。
〔實施例7〕
使用圖8說明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
圖8表示本實施例的空氣調和裝置的構造的冷凍循環的構成圖。在本實施例,表示適用將室外機90兩台並列連接作為1台的室外單元使其發揮功能的方式的空調機的情況的實施例的循環系統圖。
將複數台的室外機並列連接時,會有從循環返回的冷媒偏向一方的室外機返回的情況,由於這樣的情況時,在另一方面的室外機會發生油不足的情形,所以會有信賴性上的課題。對於這樣課題如先前技術1,已知有在貯液器40內具備第1回油孔與第2回油孔的技術。
在實施例1~6,由於皆是在回油管的下段附近設置第一回油孔72,在其上方設置第2回油孔73的構造,所以油量增加的時候,由於可使對壓縮機1的給油量增加,使得往循環中的油流出量增加,因而最終可形成更正室外機間的保有油量的不均一的構造。因此,即使適用這樣的循環構造的系統時,也可提供信賴性高的空氣調和裝置。
4‧‧‧室外風扇
23‧‧‧出口配管
2‧‧‧四通閥
6‧‧‧氣體管連接口
12‧‧‧氣體配管
17‧‧‧室內風扇
1‧‧‧壓縮機
5‧‧‧油分離器
3‧‧‧室外熱交換器
22‧‧‧吸入配管
24‧‧‧旁通迴路
25‧‧‧入口配管
40‧‧‧貯液器
8‧‧‧室外膨脹閥
30‧‧‧室外機
7‧‧‧導出管
16‧‧‧室內熱交換器
18‧‧‧室內膨脹閥
13‧‧‧液體配管
31‧‧‧室內機

Claims (11)

  1. 一種空氣調和裝置,係具備有:壓縮冷媒的壓縮機;從藉由該壓縮機所壓縮的冷媒分離油的油分離器;以及被配置在前述壓縮機的吸入側的貯液器之空氣調和裝置,其特徵為:前述貯液器具備:藉由前述油分離器被分離的油流入的油流入管;冷媒流入的冷媒流入管;貯留從前述油流入管流入的油的油貯留部;與前述油貯留部不同貯留從前述冷媒流入管流入的液態冷媒的液態冷媒貯留部;回油管,其係具有吸入被貯留在前述油貯留部的底部的油的開口部,讓油流到上方;以及冷媒回流管,其係具有吸入被貯留在前述液態冷媒貯留部的底部的液態冷媒的開口部,讓液態冷媒流到上方,讓前述冷媒回流管與前述回油管合流,而使來自前述冷媒流入管的冷媒在前述冷媒回流管或前述回油管流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中,讓前述回油管與前述冷媒回流管在比前述油貯留部的上端位在更高的位置合流。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 中,前述油貯留部的上端,是被配置成比前述冷媒回流管的吸入側的上端成為更高的位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中,前述回油管的開口部,是作為在前述油貯留部的底部被形成的第1回油孔被形成,並且前述回油管,是比前述第1回油孔更高,且在比前述油貯留部的上端更低的位置形成有第2回油孔,前述第2回油孔的面積比前述第1回油孔的面積更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中,前述油貯留部的底面,是被配置在比前述液態冷媒貯留部的底面位在更高的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中,前述冷媒回流管的開口部,是作為在前述液態冷媒貯留部的底部被形成的第1液態冷媒回流孔被形成,並且前述冷媒回流管,是比前述第1液態冷媒回流孔更高,且在冷媒回流管的吐出側的位置形成有第2液態冷媒回流孔,前述第2液態冷媒回流孔的面積比前述第1液態冷媒回流孔的面積更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中,前述回油管,是構成從前述油貯留部的底部朝向上方,且在比前述油貯留部的上端更低的位置隔著前述油貯留部的壁面部面向前述冷媒回流管。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中,前述回油管,是構成從由前述冷媒流入管流入的冷媒的吸入側的流入部朝向下方在前述油貯留部的底部被彎折之後朝向上方的吐出側,前述冷媒回流管,是形成有吸入被貯留在前述液態冷媒貯留部的底部的液態冷媒的開口部,而構成讓由前述開口部吸入後的液態冷媒流到上方,讓前述冷媒回流管與回油管合流。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中,前述回油管,是構成從由前述冷媒流入管流入的冷媒的吸入側的流入部朝向下方在前述油貯留部的底部被彎折之後朝向上方的吐出側,前述冷媒回流管,是構成從由前述冷媒流入管流入的冷媒的吸入側的流入部朝向下方在前述液態冷媒貯留部的底部被彎折後面向上方,讓前述冷媒流入管與回油管合流。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 中,前述冷媒回流管與前述回油管,是構成從前述冷媒流入管流入的冷媒以前述冷媒回流管、前述回油管的順序流動,前述冷媒回流管,是構成從由前述冷媒流入管流入的冷媒的吸入側的流入部朝向下方在前述液態冷媒貯留部的底部被彎折後面向上方,與前述冷媒回流管連結的前述回油管,是構成朝向下方在前述油貯留部的底部被彎折之後面向上方的吐出側。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記載的空氣調和裝置,其中,將前述回油管的剖面積設定的比前述冷媒回流管的剖面積更大。
TW103122255A 2013-08-30 2014-06-27 空氣調和裝置 TW2015253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73246 WO2015029204A1 (ja) 2013-08-30 2013-08-30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5390A true TW201525390A (zh) 2015-07-01

Family

ID=52585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2255A TW201525390A (zh) 2013-08-30 2014-06-27 空氣調和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25390A (zh)
WO (1) WO201502920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1112A (zh) * 2021-12-01 2022-03-01 天津双昊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分离的自适应回油工艺
US20230235952A1 (en) * 2022-01-27 2023-07-27 Wuyi University Separate quick-freezing equipmen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12306B1 (es) * 2015-11-12 2018-03-07 Carlos BAÑO ANTON Máquina productora de fluido en estado líquido
US10845106B2 (en) * 2017-12-12 2020-11-24 Rheem Manufacturing Company Accumulator and oil separator
US11933527B2 (en) * 2020-02-27 2024-03-19 Heatcraft Refrigeration Products Llc Cooling system with oil return to accumul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83780U (zh) * 1989-12-19 1991-08-26
JP3163312B2 (ja) * 1994-10-06 2001-05-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用のアキュムレータ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3435822B2 (ja) * 1994-03-15 2003-08-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H10267472A (ja) * 1997-03-26 1998-10-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用アキュムレータ
JP3051399B1 (ja) * 1999-03-02 2000-06-12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のアキュムレ―タ
JP2002081801A (ja) * 2000-08-31 2002-03-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用アキュムレータ
JP2004125308A (ja) * 2002-10-03 2004-04-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用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5225895B2 (ja) * 2009-03-05 2013-07-03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11112A (zh) * 2021-12-01 2022-03-01 天津双昊车用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气液分离的自适应回油工艺
US20230235952A1 (en) * 2022-01-27 2023-07-27 Wuyi University Separate quick-freezing equip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29204A1 (ja) 2015-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525390A (zh) 空氣調和裝置
CN105849498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装置
JP5596745B2 (ja) 空気調和機
US20140326008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04567135A (zh) 空调装置
CN111623558B (zh) 一种空调系统
JP2015078804A (ja) 2段圧縮サイクル
CN104034100A (zh) 闪蒸器及具有该闪蒸器的空调系统
CN106766431B (zh) 油分系统及空气调节系统
KR20110097367A (ko) 칠러
JP2008051373A (ja) 気液分離器
JP5927633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3587253B (zh) 一种空调器
JP2015158317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2692268U (zh) 多联机模块化系统
JP2009024939A (ja) 冷媒タンク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3759477B (zh) 制冷循环装置
US20170131008A1 (en) Flooded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03964476U (zh) 闪蒸器及具有该闪蒸器的空调系统
JP2006284135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7556037U (zh) 储液器及具有其的热泵系统
CN107588581B (zh) 热泵机组系统及其闪蒸罐结构
WO2021082206A1 (zh) 储液分油装置、压缩机组件、热交换系统和电器设备
CN206496558U (zh) 制冰机组及制冷系统
CN103574958A (zh) 多联机模块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