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5901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5901A
TW201515901A TW102138127A TW102138127A TW201515901A TW 201515901 A TW201515901 A TW 201515901A TW 102138127 A TW102138127 A TW 102138127A TW 102138127 A TW102138127 A TW 102138127A TW 201515901 A TW201515901 A TW 2015159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asing
grip
tail light
casing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81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5010B (zh
Inventor
Wei-Cheng Lu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1381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501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15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5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5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5010B/zh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身後部小型化,且可提高後握柄之操作性之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括:座椅5,其供駕駛員就座;前輪6;後輪8,其於上下方向擺動;主停車支架M,其在前輪6著地之豎起姿勢下能夠保持車身;後部外殼10,其於座椅5之下方且後輪8之上方處,自至少後方覆蓋車身;後握柄RG,其至少一部分較座椅5更位於後方;以及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其等於後視時於後部外殼10之左右兩側部中,上下排列配置。後部外殼10係於側視時後緣較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更於後方處向後下方傾斜。後握柄RG配置於後部外殼10之後方,於後視時以至少一部分與後部外殼10重疊之方式而配置。後握柄RG具有較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更位於車寬方向內側之部分。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尤其係關於跨坐型車輛之後部燈具及後握柄之配置及構造。
習知上,於速克達型車輛等跨坐型車輛中,已知有如下構造:於較座椅更後方,配置有乘坐在後座上之乘客可握持之後握柄,於後視時於該後握柄之下方配設有尾燈。於下述專利文獻1公報中,如其圖1所示,後握柄較座椅8更位於後方,尾燈以向車輛之後方突出之方式而設置。又,如該圖所示,位於座椅與後輪之間之外殼於側視時後緣向後下方傾斜。
專利文獻1:臺灣專利公告第I400172號公報
專利文獻1之車輛之位於座椅與後輪之間之外殼於側視時後緣向後下方傾斜。因此,可將外殼小型化地配置,可使車身後部小型化。
如專利文獻1之圖1所示,後握柄包括向後上方傾斜之上握部及向後下方傾斜下握部。上握部係車輛行駛時為了安全供乘客握住之部分。下握部係於停車場等場所中,欲移動車輛而車輛左側之空間較小時,站在車輛後方,在維持主停車支架豎起的狀態下,兩手自下方握住之部分。於該情形時,必須以前輪為支點,抬昇車輛之後部,直至主停車支架自地面離開為止。因此,握住部分位於較低位置時較容易 施力而可提高操作性。因此,與握住上握部相比,握住下握部更容易施力,故而操作性提高,尤其身材較矮的人操作性之差異更顯著。
然而,如上述專利文獻1之構造中,於後握柄之下握部之下方,配設有向車輛之後方突出之尾燈,因而於當兩手欲自下方握住下握部時,尾燈容易成為障礙。
為了確保握持容易性,可考慮將尾燈以不突出之方式配置,惟在這種情況下,尾燈配置於車身後部外殼內,造成車身後部外殼變大,從而導致車身後部大型化。
另一方面,可考慮維持向後下方傾斜之車身後部外殼與自車身後部外殼突出配置之尾燈之狀態,以自尾燈離開之方式變更後握柄之位置。於該情形時,若欲使後握柄遠離車身後部外殼而於前後方向使後握柄與尾燈之位置分開,則為了確保後握柄之強度,將造成後握柄大型化,導致車身後部大型化。又,若於上下方向使後握柄與尾燈之位置分開,則後握柄之位置將變高而降低操作性,或者,尾燈之位置變低而使外殼變大,從而導致車身後部大型化。
本發明係鑒於如此之情況而開發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身後部小型化,且可提高後握柄之操作性之跨坐型車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具有如下特徵。
具體而言,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主旨為,包括:座椅,其供駕駛員就座;前輪;後輪,其於上下方向擺動;主停車支架,其在上述前輪著地之豎起姿勢下能夠保持車身;後部外殼,其於上述座椅之下方且上述後輪之上方處,自至少後方覆蓋車身;後握柄,其至少一部分較上述座椅更位於後方;及後方向燈及尾燈,其等於後視時於上述後部外殼之左右兩側部,上下排列配置;上述後部外殼於側視時後緣較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更於後方處向後下方傾斜,上述後握柄 配置於上述後部外殼之後方,且於後視時以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後部外殼重疊之方式而配置,上述後握柄具有較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更位於車寬方向內側之部分。
於本發明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其主旨為,上述後握柄包含:於側視時於上述座椅之下方、且於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之上方處,自上述後部外殼向後方延伸之握柄側部,及自該側部之後端向上下分支之握柄上部及握柄下部,上述握柄下部於較上下排列之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之中位於上方者之上端更低之位置處,連接於上述後部外殼。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其主旨為,上述後部外殼包含:自左右兩側方覆蓋車身之側外殼,及以夾在左右之側外殼之後端之間之方式而配置、且覆蓋車身之後方之後外殼,上述握柄下部於後視時以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後外殼之上部重疊之方式而配置。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其主旨為,上述後外殼係上部之左右方向寬度較下部之左右方向寬度更大,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係以與上述後外殼鄰接之方式而配置於上述側外殼。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其主旨為,上述握柄下部係以下端部位於較上下排列之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之中位於上方者之上端更低之位置之方式而配置。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其主旨為,於側視時,上述後方向燈係以較位於其下方之上述尾燈更位於車輛之前方之方式而配置。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其主旨為,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共有共用之燈罩,該共用燈罩係後緣於側視時以於較上述後外殼之後緣更前方處與其平行之方式而向後下方傾斜。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其主旨為,上述後方向燈及 上述尾燈於後視時較上述後輪更配置於左右方向之側方。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車身後部小型化,且可提高後握柄之操作性之跨坐型車輛。
1‧‧‧速克達型車輛(跨坐型車輛)
2‧‧‧車架
3‧‧‧前叉
4‧‧‧動力單元
5‧‧‧座椅
5a‧‧‧前席
5b‧‧‧後席
6‧‧‧前輪
7‧‧‧操向把手
8‧‧‧後輪
9‧‧‧前外殼
9a‧‧‧上部
9b‧‧‧下部
10‧‧‧後部外殼
10L‧‧‧左側之側外殼
10R‧‧‧右側之側外殼
11‧‧‧腳踏板
12‧‧‧中央外殼
13‧‧‧置物箱
14‧‧‧護腿板
15‧‧‧頭燈
16‧‧‧腳踏板側外殼
17‧‧‧下外殼
18‧‧‧把手外殼
19‧‧‧後外殼
21‧‧‧頭管
22‧‧‧前部框架
23‧‧‧下部框架
24‧‧‧中間框架
25‧‧‧後部框架
29‧‧‧橫樑
41‧‧‧引擎
42‧‧‧傳動箱
61‧‧‧車軸
101‧‧‧螺合部
102‧‧‧螺合部
191‧‧‧穿孔
192‧‧‧缺口
421‧‧‧空氣管道
4211‧‧‧連接部
4212‧‧‧蛇腹管
4213‧‧‧頭部
4214‧‧‧開口部
AC‧‧‧空氣清淨器
B‧‧‧電池盒
E‧‧‧引擎控制單元
FI‧‧‧前方向燈
FL‧‧‧底外殼
Fr‧‧‧前方
H‧‧‧鉸鏈銷
K1‧‧‧防水材
K2‧‧‧防水材
K3‧‧‧遮熱材
LP‧‧‧牌照安裝板
M‧‧‧主停車支架
P‧‧‧樞軸部
RG‧‧‧後握柄
RG1‧‧‧握柄側部
RG2‧‧‧握柄上部
RG3‧‧‧握柄下部
RG3a‧‧‧下端部
RI‧‧‧後方向燈
RI30‧‧‧光源
RI40‧‧‧線束
S‧‧‧同乘者之擱腳部
TL‧‧‧尾燈
TL20‧‧‧內燈罩
TL30‧‧‧光源
TL40‧‧‧線束
TU‧‧‧尾燈單元
TU10‧‧‧燈座
TU11‧‧‧螺合部
TU12‧‧‧螺合部
TU20‧‧‧燈罩
TUa‧‧‧上端
圖1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圖3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前視圖。
圖4係速克達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5係速克達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6係顯示一部分之內部構造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右側視圖。
圖7係顯示自燈罩側觀察尾燈單元TU之狀態之圖式。
圖8係顯示卸下燈罩之狀態之尾燈單元TU之圖式。
圖9係顯示圖7之A-A線剖面之圖式。
圖10係顯示側外殼10L、側外殼10R、後外殼19及尾燈單元TU之結合體之背面側之一部分之圖式。
圖11係顯示一部分之內部構造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以下,基於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所應用之跨坐型車輛係速克達型車輛1。但是,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並不限定於速克達型車輛,亦可為其他跨坐型車輛。於以下說明中,前、後、左、右之方向係分別表示自乘坐速克達型車輛1之乘員觀察之前、後、左、右之方向。圖1中之符號Fr表示前方。
<車輛整體>
首先,根據圖1~圖6對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整體構造進行概述。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2係其 右側視圖,圖3係其前視圖,圖4係其後視圖,圖5係其俯視圖。圖6係自車輛之右側方觀察之圖式,車架2及置物箱13等一部分之車輛內部構造係以虛線表示。
如圖6所示,在底架型(underbone)之車架2之前端部,前叉3可左右旋動地被支撐,該車架2之中央部能以固定於車架2之樞軸部P為中心而上下搖動地支撐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4。於該動力單元4之上方,座椅5以其前端部之鉸鏈銷H為中心,相對於配置於車架2之間之置物箱13而可開閉地安裝。座椅5例如係具備前席5a及後席5b之二人乘用座椅。
一對前叉3向前下方傾斜延伸,且於下端經由車軸61而旋轉自如地配設有前輪6。前叉3之上端係安裝於轉向軸(未圖示)之下端部所固設之下支架(未圖示)。於轉向軸之上端配設有操向把手7。操向把手7由把手外殼18而覆蓋。於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配設有可旋轉地支撐於該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並由該動力單元4之驅動力所驅動之後輪8。後輪8之上方由牌照安裝板LP覆蓋。牌照安裝板LP兼具作為後輪8之擋泥板之功能。再者,速克達型車輛1具備主停車支架M。於主停車支架M豎起之情形時,能夠以前輪6著地、後輪8浮起之狀態,維持車身豎起。
如圖6所示,前叉3之上部及轉向軸係由前外殼9及護腿板14自前後覆蓋。又,如該圖所示,前外殼9之上部9a由前往後向上方傾斜,且覆蓋後述頭管21之前方。前外殼9之下部9b由前往後向下方傾斜。此外,前外殼9較前輪6之車軸61更配置於後方。藉此,可使前外殼9小型化。
如圖3之前視圖所示,於前外殼9之前面中央部配設有頭燈15,於前外殼9之左右兩側之上端部,配設有左右一對前方向燈FI、FI。又,前外殼9之下部9b、9b係左右分支。如圖6所示,座椅5之下方, 具體而言座椅5與動力單元4之間之空間係由後部外殼10覆蓋,且於該後部外殼10與護腿板14之間配設有低位之底外殼FL。
後部外殼10包括分別自左側方、右側方、前方及後方覆蓋座椅5與動力單元4之間之空間之側外殼10L、側外殼10R、中央外殼12及後外殼19。如圖4之後視圖所示,於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之各者之後端部,包含上下排列之後方向燈及尾燈之尾燈單元TU以與後外殼19鄰接之方式而配設。
如圖6所示,底外殼FL包含:腳踏板11,其形成底外殼之上表面;腳踏板側外殼16,其自腳踏板11之左右兩側緣向下方垂降,且形成底外殼FL之側面;及下外殼17,其較腳踏板側外殼16更位於下方。於腳踏板側外殼16之後部靠上緣處,開設有用以使擱腳部S露出之開口部。擱腳部S係供乘坐於後席5b之乘客之腳擱置,且係安裝於與車架2相固定之支架(未圖示),可於圖6所示之收納位置與自收納位置向外側方旋動約90°之使用位置間切換。前外殼9、護腿板14、底外殼FL及後部外殼10等車身外殼為外觀構件,且可分別由塑膠等適當之材料形成。各外殼構件雖為射出成形之一體成形製品,但亦可由複數個構件而構成。再者,車身外殼整體上左右對稱地顯現。
如圖1所示,動力單元4例如具備引擎41及配置於自引擎41之側方向車輛後方延伸之傳動箱42中之V型皮帶式無級變速器,且係使引擎41與傳動箱42一體化之構造者,上述引擎41係使氣缸軸朝向大致水平前方的方式而搭載。於傳動箱42之前部連接有空氣管道421,其取入用以使因V型皮帶式無級變速器之皮帶之摩擦等所產生之熱散發之外部氣體。於傳動箱42之上方,配置有過濾供給至引擎41之外部氣體之空氣清淨器AC。再者,亦可不使引擎41與傳動箱42一體化而為單獨之構造。引擎41係藉由引擎控制單元E(圖6),而控制燃料噴射量及點火時間等。引擎控制單元E位於後述右側之後部框架25之上方且位 於右側之側外殼10R與置物箱13之間,經由未圖示之支架而支撐於後部框架25。
<車架2>
其次,根據圖6對上述車架2之整體構造進行說明。如圖6所示,車架2具備:頭管21,其可供轉向軸(未圖示)插入而使該轉向軸可旋動地被支撐著;前部框架22,其焊接於頭管21上且向後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下部框架23,其等焊接於前部框架22之下部之左右兩側面上且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左右一對中間框架24,其等自左右一對下部框架23之各自之後部以陡梯度向後上方延伸;及左右一對後部框架25,其等自左右一對中間框架24之各自之後部以緩梯度向後上方延伸,且自下方支撐座椅5。前部框架22由1根管構件構成,且下部框架23、中間框架24及後部框架25為連續之管構件,並設置為左右一對。左右一對後部框架25之後端部間由開口朝向前方之U字狀之橫樑29連結。於該橫樑29上,隔著後外殼19而安裝有乘坐於後席5b之乘客可握持之後握柄RG。
<尾燈單元TU>
如前文所述,於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之各者之後端部,由上下排列之後方向燈及尾燈所構成之尾燈單元TU以與後外殼19鄰接之方式而配設。其結果,如圖4之後視圖所示,尾燈單元TU配置於後部外殼10之左右兩側部。其次,根據圖7~圖9,對尾燈單元TU進行說明。圖7係顯示自燈罩側觀察尾燈單元TU之狀態之圖式。圖8係顯示卸下燈罩之狀態之尾燈單元TU之圖式。圖9係顯示圖7之A-A線剖面之圖式,圖中之右側係車輛之前方。圖7~圖9均顯示安裝於車身之姿勢之尾燈單元TU。再者,圖7~圖9僅對左側之尾燈單元TU進行說明,右側之尾燈單元TU顯現為與左側左右對稱,故而省略其說明。
如圖8及圖9所示,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上下排列配置。又,如圖9所示,後方向燈RI以較位於其下方之上述尾燈TL更位於車輛之前方之方式而配置。
如圖7及圖9所示,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分別具有光源RI30及光源TL30,另一方面,共有共用之燈座TU10及共用之燈罩TU20。尾燈TL進而具有內燈罩TL20。光源RI30及光源TL30自圖9所示之線束RI40及線束TL40供電。本實施形態中,光源RI30及光源TL30由發光二極體(LED)構成,但不限定於此,亦可自燈泡構成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之光源。又,燈罩TU20只要係使來自光源RI30及光源TL30之發光透過者即可,一般而言與燈座TU10形成密閉空間,亦具有防水或防塵之效果。再者,如圖6所示,燈罩TU20構成為其後緣於較後外殼19之後緣更靠車輛之前方處,以與後外殼19之後緣大致平行之方式向後下方傾斜。
又,如圖4所示,尾燈單元TU較後輪8更配置於左右方向之側方。尾燈單元TU內設有光源等,故而於安裝於車身之狀態中,將以一定程度之寬度而於車輛前後方向延伸。另一方面,支撐於動力單元4之後端部之後輪8與動力單元4一起上下揺動。於後視時尾燈單元TU與後輪8同樣地配置於車輛之中央之情形時,為避免與上下揺動之後輪8之干涉,有將尾燈單元TU向車輛之上方或後方錯開而配置之傾向。然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尾燈單元TU較後輪8更配置於左右方向之側方,故而尾燈單元TU與後輪8之干涉不會產生。因此,可將尾燈單元TU配置於例如於側視時與後輪擺動之範圍重疊之位置,有利於車輛後部之小型化。
<後部外殼10>
如前文所述,覆蓋座椅5與動力單元4之間之空間之後部外殼10包括側外殼10L、側外殼10R、中央外殼12及後外殼19。具體而言, 後部外殼10除了包含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以外,還於座椅5之前端部之下方、且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之間包含中央外殼12,即,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於座椅5之前端部之下方經由中央外殼12而連接。又,後部外殼10於座椅5之後端部之下方、且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之間包含後外殼19,即,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於座椅5之後端部之下方經由後外殼19而連接。然而,後部外殼10之構成並不限定於上述形態。例如,亦可省略中央外殼12,而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於座椅5之前端部之下方相互直接連接。又,亦可省略後外殼19,而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於座椅5之後端部之下方相互直接連接。
如圖1所示,後部外殼10,具體而言後外殼19之後緣較尾燈單元TU更於後方處向後下方傾斜。又,如圖4所示,以夾在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之後端之間之方式而配置的後外殼19係上部之左右方向寬度較下部之左右方向寬度更大。
其次,根據圖10,對側外殼10L、側外殼10R、後外殼19及尾燈單元TU之安裝方法進行說明。圖10係顯示側外殼10L、側外殼10R、後外殼19及尾燈單元TU之結合體之背面側之一部分之圖式。再者,圖10僅對圖中之右側之構成進行說明,左側之構成顯現為與右側左右對稱,故而省略其說明。
尾燈單元TU藉由圖10所示之螺合部TU11、TU12及與其等分別對應之側外殼10L側之包含凸座部之螺合部之螺合,而安裝於側外殼10L。又,側外殼10L藉由圖10所示之螺合部101、102及與其等分別對應之後外殼19側之螺合部之螺合,而結合於後外殼19。
再者,後外殼19之中央之穿孔191係用以將握柄RG安裝於橫樑29(圖6)之穿孔。又,於後外殼19之側外殼10L側之上緣部形成有缺口 192。該缺口192係用以將握柄RG安裝於橫樑29之缺口。即,握柄RG通過後外殼19之穿孔191及缺口192,如圖6所示地安裝於橫樑29。
<後握柄RG>
如前文所述,於圖6所示之橫樑29,隔著後外殼19而安裝有乘坐於後席5b之乘客可握持之後握柄RG。具體而言,後握柄RG通過後外殼19之孔191及缺口192(圖10)而安裝於橫樑29。
如圖5及圖6所示,後握柄RG係以一部分較座椅5更位於後方之方式而配置於後部外殼10之後方。又,如圖1所示,後握柄RG包含於座椅5之下方、且尾燈單元TU之上方處,自後外殼19向後方延伸之握柄側部RG1,與自該側部之後端向上下分支之握柄上部RG2及握柄下部RG3。後握柄RG可例如為高強度塑膠成形品或金屬管之焊接製品等。
<後部外殼10、後握柄RG及尾燈單元TU之配置關係>
如前文所述,於圖4之後視圖中,尾燈單元TU配置於後部外殼10之左右兩側部。具體而言,尾燈單元TU係於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之各者之後端部,以與後外殼19鄰接之方式而配設。
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後握柄RG,具體而言握柄下部RG3具有較尾燈單元TU更位於車寬方向內側之部分。又,後握柄RG,具體而言握柄下部RG3係以一部分與後外殼19重疊之方式而配置。
此外,如圖4及圖1所示,握柄下部RG3於較尾燈單元TU之上端TUa更低之位置處連接於後外殼19。具體而言,握柄下部RG3係以下端部RG3a連接於後外殼19之中央之穿孔191(圖10),而下端部RG3a於上下方向較尾燈單元TU之上端TUa更低。
<傳動箱42之空氣管道421>
如前文所述,為了使因設置於傳動箱42內之V型皮帶式無級變速器之皮帶之摩擦等所產生之熱散發,而於傳動箱42之前部連接有用以 取入外部氣體之空氣管道421(圖1)。
根據圖11,進一步對空氣管道421進行說明。圖11係顯示一部分之內部構造之速克達型車輛之左側視圖。如圖11所示,空氣管道421包含與傳動箱42之前部之車寬方向左側部上表面之開口連接之連接部4211,蛇腹管4212,及設置有向外部開放之開口部4214之頭部4213。於安裝有空氣管道421之狀態中,頭部4213位於左側之後部框架25之外側方及上方,於自車輛之後方觀察時,呈大致倒J字狀。開口部4214以面對後部框架25之方式而向下形成。於側視時,於開口部4214之下方設置有防水材K1,於開口部4214之後方設置有防水材K2。防水材K1夾置於後部框架25與置物箱13之間。防水材K2夾置於橫樑29與位於置物箱13之後方之電池盒B之間。防水材K1、K2可使用例如軟質胺基甲酸酯發泡體等材料。藉由防水材K1、K2,可抑制行駛時自後輪8飛濺之泥水等與吸氣一起侵入至空氣管道421。
<引擎控制單元E>
如前文所述,控制引擎41之燃料噴射量及點火時間等之引擎控制單元E位於右側之後部框架25之上方且位於右側之側外殼10R與置物箱13之間。又,如圖6所示,引擎控制單元E位於引擎41之斜後上方。
引擎41運轉時,會產生熱。因引擎41之熱而變暖之空氣向上方上升,進入座椅5下方之左右兩側之側外殼10L、10R之間,具體而言左右兩側之側外殼10L、10R與置物箱13之間。另一方面,位於右側之側外殼10R與置物箱13之間之引擎控制單元E包含微控制器等電子器件,故而易受熱之影響。因此,為了抑制變暖之空氣於引擎控制單元E之附近流動,而於引擎控制單元E之車輛前方,設置有遮熱材K3。遮熱材K3位於右側之後部框架25之上方及外側方,且夾置於側外殼10R與置物箱13之間。遮熱材K3可使用例如軟質胺基甲酸酯發泡 體等材料。藉由遮熱材K3,可抑制變暖之空氣向引擎控制單元E流動。
<實施態樣之效果>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如圖6及圖4所示,包括:座椅5,其供駕駛員就座;前輪6;後輪8,其於上下方向擺動;主停車支架M,其在前輪6著地之豎起姿勢下能夠保持車身;後部外殼10,其於座椅5之下方且後輪8之上方處,自至少後方覆蓋車身;後握柄RG,其至少一部分較座椅5更位於後方;以及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圖8),其等於後視時於後部外殼10之左右兩側部中,上下排列配置。後部外殼10係於側視時後緣較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更於後方處向後下方傾斜。後握柄RG配置於後部外殼10之後方,於後視時以至少一部分與後部外殼10重疊之方式而配置。後握柄RG具有較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更位於車寬方向內側之部分。
根據本實施形態,位於座椅5與後輪8之間之後部外殼10係於側視時後端向後下方傾斜,後部外殼10之後緣較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更位於後方。因此,可使車輛後部小型化地配置。進而,尾燈TL係於後視時於後部外殼10之左右兩側部與後方向燈RI上下排列配置,故而即便將具有較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更位於車寬方向內側之部分之後握柄RG配置為於後視時其一部分與後部外殼10重疊,亦可避免由尾燈TL引起之後握柄RG之操作性降低,從而可確保後握柄RG之握持容易性。而且,後握柄RG之高度方向之配置自由度提高,故而可將後握柄RG配置於容易施力之較低之位置。藉此,可使後握柄RG之操作性提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如圖1、圖4及圖8所示,後握柄RG包含:於側視時於座椅5之下方、且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之上方處,自後部外殼10向後方延伸之握柄側部 RG1,以及自該側部RG1之後端向上下分支之握柄上部RG2及握柄下部RG3。握柄下部RG3於較上下排列之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之中位於上方者之上端TUa更低之位置處,連接於後部外殼10。
根據本實施形態,握柄下部RG3於較上下排列之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之中位於上方者之上端TUa更低之位置處,連接於後部外殼10,故而握柄下部RG3可位於更低之位置。當站立於車輛之後方,主停車支架M保持豎起之狀態下,欲以前輪6為支點,抬昇車輛之後部直至主停車支架M自地面離開之情形時,可由兩手自下方握住握柄下部RG3,故而容易施力,後握柄RG之操作性提高。
又,由於後方向燈RI或尾燈TL位於握柄側部RG1之下方,故而於兩手自下方握住握柄下部RG3時,可避免後方向燈RI或尾燈TL成為障礙,故而後握柄RG之操作性進一步提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如圖6所示,後部外殼10包含:自左右兩側方覆蓋車身之側後部外殼10L、10R,及以夾在左右之側後部外殼I0L、10R之後端之間之方式而配置、且覆蓋車身之後方之後外殼19。又,如圖4之後視所示,握柄下部RG3至少一部分以與後外殼19之上部重疊之方式而配置。
根據本實施形態,握柄下部RG3於後視時至少一部分以與後外殼19之上部重疊之方式而配置,故而握柄下部RG3可位於更低之位置。當欲以前輪6為支點,抬昇車輛之後部直至主停車支架M自地面離開之情形時,可由兩手自下方握住握柄下部RG3,故而容易施力,後握柄RG之操作性提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後外殼19係上部之左右方向寬度較下部之左右方向寬度更大。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以與後外殼19鄰接之方式而配置於側後部外殼10L、10R。
根據本實施形態,後外殼19係上部之左右方向寬度較下部之左 右方向寬度更大,故而於由兩手自下方握住一部分以與後外殼19之上部重疊之方式而配置之握柄下部RG3時,可確保握住用之空間,故而後握柄RG之操作性進一步提高。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如圖4所示,握柄下部RG3係以下端部RG3a位於較上下排列之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之中位於上方者之上端TUa更低之位置之方式而配置。
根據本實施形態,握柄下部RG3係以下端部RG3a位於較上下排列之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之中位於上方者之上端TUa更低之位置之方式而配置,故而握柄下部RG3可位於更低之位置。當欲以前輪6為支點,抬昇車輛之後部直至主停車支架M自地面離開之情形時,可由兩手自下方握住握柄下部RG3,故而容易施力,後握柄RG之操作性提高。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速克達型車輛1之一個較佳之形態中,如圖9所示,後方向燈RI係以較位於其下方之尾燈TL更位於車輛之前方之方式而配置。
根據本實施形態,於駕駛員站立於車輛之側方,欲將主停車支架M向設置位置或收納位置移位操作時,即便為了可容易地使用握柄側部RG1,而將其配置為於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之上方處前後延伸,因後方向燈RI配置為較位於其下方之尾燈TL更位於車輛之前方,故而於駕駛員欲握住握柄側部RG1時,可避免後方向燈RI成為障礙,故而後握柄RG之操作性進一步提高。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如圖7及圖8所示,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共有共用之燈罩TU20。如圖1所示,該共用燈罩TU20之後緣係以於較後外殼19之後緣更前方處與後外殼19之後緣平行之方式而向後下方傾斜。
根據本實施形態,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之共用燈罩TU20於側視 時後緣以於較後外殼19之後緣更前方處與其平行之方式而向後下方傾斜,故而於側視時可避免後方向燈RI或尾燈TL較後部外殼10之後緣更向車輛之後方突出。因此,使車輛後部小型化。
於本發明之其他之較佳之形態中,如圖4所示,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於後視時較後輪8更配置於左右方向之側方。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將於後視時配置於後部外殼10之左右兩側部之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配置於不與上下方向擺動之後輪8干涉之位置。因此,可將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配置於側視時與後輪8之擺動範圍重疊之位置,有利於車輛後部之小型化。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者,可於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情況下進行各種設計變更。例如,例示了上下排列之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係後方向燈RI位於上方,尾燈TL位於下方,但不限定於此,亦可使兩者之上下關係相反,即,亦可為尾燈TL位於上方,後方向燈RI位於下方。又,實施例中後方向燈RI及尾燈TL係共有共用之燈座TU10及共用之燈罩TU20之一體化構造,但不限定於此,亦可使後方向燈RI與尾燈TL不一體化,而為單獨之構造。此外,實施例中尾燈單元TU於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之各者之後端部,以與後外殼19鄰接之方式而配設,但不限定於此,亦可省略後外殼19而將左側之側外殼10L與右側之側外殼10R直接連接並使尾燈單元TU配置於後部外殼10之左右兩側部。
又,本發明亦可適用於輕型機車、電動機車、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速克達型車輛以外之跨坐型車輛。
8‧‧‧後輪
10‧‧‧後部外殼
10L‧‧‧左側之側外殼
10R‧‧‧右側之側外殼
19‧‧‧後外殼
M‧‧‧主停車支架
RG‧‧‧後握柄
RG1‧‧‧握柄側部
RG2‧‧‧握柄上部
RG3‧‧‧握柄下部
RG3a‧‧‧下端部
TU‧‧‧尾燈單元
TUa‧‧‧上端

Claims (8)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括:座椅,其供駕駛員就座;前輪;後輪,其於上下方向擺動;主停車支架,其在上述前輪著地之豎起姿勢下能夠保持車身;後部外殼,其於上述座椅之下方且上述後輪之上方處,自至少後方覆蓋車身;後握柄,其至少一部分較上述座椅更位於後方;及後方向燈及尾燈,其等於後視時於上述後部外殼之左右兩側部,上下排列配置;且上述後部外殼於側視時後緣較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更於後方處向後下方傾斜,上述後握柄配置於上述後部外殼之後方,且於後視時以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後部外殼重疊之方式而配置,上述後握柄具有較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更位於車寬方向內側之部分。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握柄包含:於側視時於上述座椅之下方、且於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之上方處,自上述後部外殼向後方延伸之握柄側部,及自該側部之後端向上下分支之握柄上部及握柄下部,上述握柄下部於較上下排列之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之中位於上方者之上端更低之位置處,連接於上述後部外殼。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部外殼包含:自左右兩側方覆蓋車身之側外殼,及以夾在左右之側外殼之後端之間之方式而配置、且覆蓋車身之後方之後外殼,上述握柄下部於後視時以至少一部分與上述後外殼之上部重疊之方式而配置。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外殼係上部之左右方向寬度較下部之左右方向寬度更大,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係以與上述後外殼鄰接之方式而配置於上述側外殼。
  5.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握柄下部係以下端部位於較上下排列之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之中位於上方者之上端更低之位置之方式而配置。
  6.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側視時,上述後方向燈係以較位於其下方之上述尾燈更位於車輛之前方之方式而配置。
  7.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共有共用之燈罩,該共用燈罩係於側視時後緣以於較上述後外殼之後緣更前方處與其平行之方式而向後下方傾斜。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方向燈及上述尾燈於後視時較上述後輪更配置於左右方向之側方。
TW102138127A 2013-10-22 2013-10-22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250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8127A TWI525010B (zh) 2013-10-22 2013-10-22 Straddle type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8127A TWI525010B (zh) 2013-10-22 2013-10-22 Straddle type vehic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5901A true TW201515901A (zh) 2015-05-01
TWI525010B TWI525010B (zh) 2016-03-11

Family

ID=537201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8127A TWI525010B (zh) 2013-10-22 2013-10-22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5010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5010B (zh) 2016-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898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33576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JP5292607B2 (ja) 車両の後部灯火装置
JP2012121451A (ja) 自動二輪車
TWI427014B (zh) 跨坐型車輛之方向指示裝置
TWI382941B (zh) 速克達型車輛
JP5713849B2 (ja) 車両用灯火器の光軸調整装置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JP2009181913A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TW201429778A (zh) 跨坐型車輛
JP5624200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TWI639529B (zh) 跨坐型車輛
TWI570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2501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581990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4554525B (zh) 跨坐型车辆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TWI495580B (zh) 跨坐型車輛
TWI534033B (zh) 跨坐型車輛
TWI51189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5917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灯火器組立体
TWI557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7489771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010079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